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陕西革命历史题材绘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绘画是我国近现代美术中一个比较特殊的范畴,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占有了重要的地位。它主要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与追随者们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及新中国建设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并通过对一些重大革命事件与著名人物等进行具体而又深入地描述,集中展现出中国现代革命历史时期的政治风貌及时代风云,凸显了中国革命历史在历史发展中不同寻常的地位与作用。
     陕西是中国革命的发祥地之一,从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以达陕北到1948年党中央迁至河北(平山)西柏坡的十三年间,毛主席领导了共产党与中国人民在革命大本营延安,经历了抗日战争、“国共”第二次合作及解放战争等历程与许多重大革命事件,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全面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故此,延安革命与陕西革命成为中国革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成为建国后相当长时间里中国革命绘画表现的重要内容之一。尤其在“文革”时期,反映毛主席与领袖们在延安“十三年”的革命实践内容成为最重要的绘画创作主题。
     本文通过对陕西革命美术中延安“鲁艺”时期革命历史题材木刻版画、石鲁所代表的“长安画派”革命历史绘画、刘文西的“圣地意识”和“领袖情结”、陕西“秦文美”现象、新时期革命历史绘画的“人性化”表现以及陕西美术中革命历史题材绘画的传播与影响、文学与叙事、图式与表达、选题与形式等诸多问题的讨论,比较客观地分析了陕西革命历史题材绘画主要的形成原因、表现内容和表现手法,并且是对陕西美术中的革命历史题材绘画进行了基本梳理和专题学术研究,以期在此基础上作出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
     其中,“秦文美”艺术现象是滋生于特殊历史环境下,“红色美术”在西北地区以迥异于其它美术的一个地域性革命文艺现象,它潜在的价值体现在超越了特有的内涵与形式而张显出承续性与拓展性,其深度影响已波及到新世纪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绘画的创作。
     陕西革命历史题材绘画包容了厚重的意识形态、内涵与浓郁的时代色彩元素,它聚集了多元艺术观念与画家个性于一体,一旦突破泛政治化、概念化影响,即会转化为陕西美术创作的持久发展与创新的精神力量,并且能够不断爆发出自在的强悍生命力。
The Chinese painting belonged to revolutionary history theme has been a special category in“History Paintings”, and it has been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odern painting history. What it paints is mainly about the heroine spirit and revolutionary habitude of Chinese communists that represented during the course of the hard revolutionary struggl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hina. More over, it has showed the special situations of Chinese revolution history by portraying the great events and famous characters.
     Shann’xi is one of the birthplaces of China history revolutionary. During the 13 years that was from the year of 1935, the year China Red Army of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reached Northern Shann’xi after the long march victoriously, to the year of 1948 when the army moved to Xibaipo of Pingshan in Hebei Province, the Chinese people lead by chairman Mao, having come through many great events such as anti-Japanese war, the second cooperation between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Kuomintang, the liberation war and so on, finally won the general victories of China revolution. From then on, Baota Mountain of Yan’an has become one of symbolic signs of Chinese revolution, and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represented in Chinese painting arts during quite a long time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China as well. The painting reflecting the revolutionary practice of Chairman Mao during the thirteen years of Yan’an became the most important theme of Chinese painting arts, especially during the special time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historical forming process of China painting about Chinese revolution history, it’s main contents, and expression techniques were analyzed in a relative objective way, the painting theme of Chinese revolutionary history in Shann’xi fine arts was arranged and researched particularly in this paper which was hoped for deeper academic research on the theme in question in Shann’xi fine arts by more scholars, by being discussed with Yan’an“Luyi”of Shaanxi fine arts and its woodcarving representing early revolutionary theme; Shilu,“Chang’an Painting Style”, and the phenomenon of“Qinwenmei”; Liuwenxi’s“the shrine consciousness”and his“Love Knots of Leadership”; many problems of literature and narration, theme-selecting and formations in picture pattern and expression of China revolutionary history paintings of Shann’xi fine arts.
引文
[1]见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创立缘由》原件复印件,延安革命纪念馆展出。
    [2]《鲁迅艺术学院院歌》,沙可夫作词,吕骥才作曲。见延安革命纪念馆展出复印件。
    [3]肖效钦、钟光锦主编《抗日战争文化史》,第35页,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
    [4]注同[1]。
    [5]注同[1]。
    [6]注同[1]
    [7]力群《从展览会看美术工作》,见《解放日报》,1945年。
    [8]注同[7]。
    [9]姚玳玖王璜生《面对“月份牌”: 50年代的中国新年画》,见http://club.she.tom.com/item_426_529_0_8.html
    [10]力群、王朝闻、古元、江丰、彦涵《关于新的年画“利用神像格式问题》,见《解放日报》,1945年4月12日。
    [11]注同[10]
    [12]注同[10]
    [13]丁玲《给柯蓝同志的信》,载《丁玲论创作》,第449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版。
    [14]刘滢《延安文艺与先进文化建设研究》,载《“纪念毛泽东同志《讲话》”发表6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第168页,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2年。
    [15]王宁宇《论长安画派),载《拥抱尴尬》,第195页,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
    [16]注同[10]
    [17]注同[10]
    [18]江丰《回忆延安木刻运动》,载《美术研究》,1979年第2期。
    [19]注同[18]。
    [20]艾克恩《延安文艺纪盛》,第63页,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
    [21]《回忆延安》,载《美术》杂志,1962年第3期。
    [22]注同[21]。
    [23]注同[21]
    [24]注同[21]
    [25]载《新中华报》“鲁迅艺术学院周年纪念特辑”,1939年5月10日,转载自王培元《延安鲁艺风云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2版。
    [26]《胡一川日记》,见《美术研究》,2002年第二期。
    [27]于继增《杜鹏程与<保卫延安>的命运悲欢》,载《党史博采》2008年第12期。
    [28]力群《彦涵木刻选集》评论文章,载《东北画报》18卷, 1949年。
    [29]孙志远《感谢苦难·彦涵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
    [30]王琦《古元画展想起的》,载《美术》杂志,1980年第12期。
    [31]舒强《培养革命文艺工作者的学校》,转引自王培元《抗日时期的延安鲁艺》,第276页。中国文联出版社,1985年。
    [32]《丹青不了情——记周恩来与中国美术二三事》:见http://space.tv.cctv.com/article/ARTI1207720904444895
    [1]程征《长安画派的新兴》,载《成就与开拓:新中国美术60年学术研讨会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
    [2]《新意新情—西安美协中国画研究室习作展座谈会记录》,载《美术》杂志1961年第O6期。
    [3]注同[2]。
    [4]注同[2]。
    [5]注同[2]。
    [6]叶坚《石鲁与“长安画派”》,载程征主编《长安画坛中国画论集》,第57页,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
    [7]20世纪50-60年代,当“长安画派”崛起于中国画坛时,美协西安分会的版画家刘旷、修军、张建文等人的版画创作;油画家蔡亮、张自薿等人的油画、素描创作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其中代表性成果版画有修军的《枣园春色》、刘旷的《长城内外》、张建文的《南泥湾》;油画有蔡亮、张自嶷的《延安火炬》、素描有蔡亮、张自嶷的《南下宣传》等。另外,在中国画领域4还有叶访樵、陈瑶生、郑乃珖(1955年调入西北艺专,即今西安美院前身),以及罗铭、袁白涛、蔡鹤汀、蔡鹤洲、田登五等人的创作,这些不同门类的艺术创作,互相借鉴、互相交流,在艺术特色上与具有相当多的共同之处。
    [8]王宁宇《论长安画派》,载王宁宇《拥抱尴尬》,第200页,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版。
    [9]周积寅《画派謶议》,载《中国书画》2005年第3期。
    [10]冯玉样《赵望云塞上写生集》序,载程征编《从学徒到大师——--画家赵望云》,第68页,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
    [11]《叶浅予评述》,载程征编《从学徒到大师——--画家赵望云》,第200页,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
    [12]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载《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3]郑工《演进与运动—中国美术的现代化》,第236页,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年。
    [14]注同[13]。
    [15]注同[13]。
    [16]《张明坦评述》,载程征编《从学徒到大师—画家赵望云》,第184页,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版。
    [17]程征《中国名画家全集——赵望云》,第52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18]王朝闻《探索再三》,载《石鲁回顾展》序,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1987年。
    [19]石鲁《新与美》,载叶坚、石丹主编《石鲁艺术文集》,第62页,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
    [20]石鲁《新意新情》,载《美术》,1961年第06期。
    [21]张渝《石鲁的意义》,载《美术博物馆》,第四辑,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
    [22]刘曦林《石鲁的艺术琐谈》,载《纪念石鲁逝世十周年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3年。
    [23]甄巍《体验现代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4]刘文西《融化与积累》,载《美术》1964第1期。
    [25]注同[24]
    [26]程征《为了艺术他来到这个世界》,载《西北美术》200年第1期。
    [27]刘文西《要有感而发》,载《美术》1980年第5期。
    [28]蔡亮(1932-1995年),福建厦门人。1949年入北平艺术专科学校,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1955年毕业于中央美院研究生班,师从徐悲鸿、吴作人,分配到中国美协西安分会从事美术创作。1978年调西安美术学院任教。1981年调浙江美术学院。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协浙江分会理事,浙江油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擅长油画、壁画。代表作有《借宿》、《枣园来了秧歌队》、《丹青生涯》等。代表作《延安火炬》为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贫农的儿子》由中国美术馆收藏;《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由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蔡亮早期多作主题性油画,其作品在安排群众性场面、刻划人物个性和渲染历史气氛等方面都极见功力。后期油画多表现黄土高原的民俗风情,画风趋于单纯、明快、质朴。蔡亮的人物素描生动、洗炼,富于生活真实感。
    [29]艾中信《中国现代美术全集·油画》,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7年。
    [30]程征《艺术家的良心——读蔡亮油画人生》,载《蔡亮作品集·油画》,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年。
    [31]注同[30]
    [33]注同[30]
    [1]王明贤严善錞《新中国美术图史:1966----1976》,第136页,中国青年美术出版社,2000年。
    [2]李世南在回忆中说,他去的那个山沟,那年正值大旱,整个村子里只有一条非常细的石缝中有一些滴水,全村的人就在那里白天黑夜地排队蓄水。他们有时也带上水壶,村里的小孩就争着用舌头舔水壶。他们吃的是由豆皮、糠皮、野菜煮成的“钱钱饭”,二毛钱一餐,这几乎是那里的农民整个家庭的一个月的开支。既没有盐,也没有油。吃了一大碗不过半个小时就饥饿。最好的饭便是糠馒头,但实在难以咽下。他们一般都住在村的办公室(基本上是窑洞),床上和被子里,到处都是虱子。他们只能把衣服全部脱下,将它用绳子扎好,挂在房子的中央。早晨起来后,就拿着床掸浑身上下地扫,然后再穿衣服。见王明贤严善錞《新中国美术图史:1966----1976》,第137页,中国青年美术出版社,2000年。
    [3]《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人民出版社,1981年。
    [4]靳之林《油画<延安儿女心向华主席>的时代背景、创作背景及创作过程》,见《华辰2005年秋季拍卖会1938---1991:历史的主题》,2005年。
    [5]见http://www.xici.net/u12471226/d77175163.htm
    [6]甄巍《体验现代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7]陕西省美术创作组《油画<铜墙铁壁>的创作体会》,见《现代美术作品介绍〈铜墙铁壁〉》,人民美术出版社,1974年。
    [8]注同[7]。
    [9]见《美术资料》1973年第1期,第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
    [2]黄永玉题《周恩来总理》,《华辰2005年秋季拍卖会“1938---1991:历史的主题》,2005年
    [4]戈跃:《关于<普通一兵>创作的前前后后》。见http://blog.21nowart.com/html/02/n-82002.html
    [5]同注[4]
    [6]同注[4]
    [7]在当年“人民日报”某日副刊上,整版刊登了该展览里精选的五幅作品。其中就有西安美术学院毕业生的两幅,一幅是戈跃的《普通一兵》,一幅是戈跃的同届同学杨立舟、王迎春夫妇的《太行浩气传千古》。这的确让当时美院的老院长刘蒙天得意了一些时日。《普通一兵》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后,又于一九八二年参加了在法国巴黎举办的春季沙龙美展,后又收入由陶咏白女士主编的大型油画专集《1700—1985中国油画》。2004年再次被录入由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举办的“建国55周年经典美术作品展览”而出版的作品集。戈跃:《关于<普通一兵>创作的前前后后》。见http://blog.21nowart.com/html/02/n-82002.html。
    [8]同注[4]
    [9] http://www.rjfx.net/dispbbs.asp?BoardID=15&replyID=31292&id=7888&skin=1
    [10]注同[9]。
    [11] http://bbs.cangcn.com/viewthread.php?tid=33145&extra=&page=8
    [12]同注[11]
    [13] http://hanyu.iciba.com/wiki/48637.shtml
    [14]注同[13]
    [15]注同[13]
    [16]见《美术》1990年第2期。
    [17]见《美术》1990年第3期。
    [18]同注[17]
    [19]同注[16]
    [20]见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引言”。
    [21] 1943年10月9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第一次在《解放日报》上全文发表。1964年收入《毛泽东选集》合订本。
    [22]高浦棠《延安文艺座谈会参加人员考订》,见《党的文献》,2007年第1期。
    [23]见《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发表社论:《坚持毛主席革命路线就是胜利-----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三十周年》,1972年5月23日《人民日报》。
    [24]本段文字来源于作者对郭北平创作《毛泽东在延安座谈会上讲话》的采访。时间为2009年12月24日。
    [25]注同[24]
    1、黄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美术活动史话》,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
    2、陈履生《新中国美术图史:1949---1966》,中国青年美术出版社,2000年
    3、王明贤严善錞《新中国美术图史:1966---1976》,中国青年美术出版社,2000年
    3、刘树勇《新中国美术文献博物馆1949-1999》,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4、郑工《演进与运动:中国美术的现代化(1875-1976)》,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年
    5、邹跃进《新中国美术史:1949-2000》,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
    6、邹跃进《毛泽东时代的美术:1942--1976》,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
    7、李超《中国现代油画史》,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年
    8、《中国美术年鉴:1949-1989》,中国美术馆编,广西美术出版社,1993年
    9、郎绍君水天中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经典》(上、下),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
    10、郎绍君《论现代中国美术》,江苏美术出版社,1987年
    11、郎绍君《现代中国画论集》,广西美术出版社,1995年
    12、郎绍君《论中国现代美术》,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年
    13、刘骁纯《解体与重建》,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年
    14、顾森李树生主编《百年中国美术经典》,海天出版社,1998年
    15、李铸晋万青力《中国绘画史?现代之部》,文汇出版社,2003年
    16、林木《20世纪中国画研究?现代部分》,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
    17、潘公凯《限制与拓展-关于现代中国画的思考》,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
    18、《林风眠与20世纪中国美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下卷),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年
    19、张少侠李小山《中国现代绘画史》,江苏美术出版社,1986年
    20、《20世纪中国画:“传统的延续与演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
    21、潘耀昌《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百花出版社,2004年
    22、潘耀昌编著《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
    23、潘耀昌编《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
    24、安世明编《1949-1989北京美术活动大事记》,北京市美术家协会印行,1990年
    25、《建设新中国20世纪50至60年代中期中国画专题展》,广西美术出版社,2005年
    26、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 2003年
    27、《蔡若虹文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年
    28、《江丰美术论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
    29、艾中信《徐悲鸿研究》,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
    30、《徐悲鸿艺术文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
    31、杨之光《生活与创作》,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
    32、范梦《中国现代版画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
    33、水天中《中国现代绘画评论》,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34、刘淳《中国油画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
    35、贾方舟《走向现代----新时期美术论集》,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年
    36、许宏泉《当代油画史名家经典作品集---郭北平卷》,人文艺术出版社, 2006年
    37、许广平《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五十年》,辽宁美术出版社,1982年
    38、王伯敏《中国版画通史》,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
    39、尚德周孙新元《延安岁月》,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
    40、艾克思主编《延安艺术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
    41、齐凤阁《中国新兴版画发展史》,吉林美术出版社,1994年
    44、《中国现代版画全集?版画卷》,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
    45、《延安文萃》,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中国报刊史研究室编,北京出版社,1984年
    46、古元李树声《延安文艺丛书?美术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
    47、力群《我的艺术生涯》,北岳文艺出版社,1997年
    48、彦涵《彦涵木刻选》,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
    49、《八年抗战木刻选集》,中华全国木刻协会选编,开明书店,1946年
    50、李小山邹跃进《明朗的天:1937—1949年解放区木刻版画集》,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
    51、陈瑞林《乡土油画: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载《美苑》2007年第4期
    52、刘国新刘晓贺耀敏《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长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53、翟建农《红色往事:1966-1977年的中国电影》,台海出版社,2001年4月
    54、倪贻德《英雄的形象战斗的气氛》,载《美术》1954年第5期
    55、邓平祥《论第三代画家》,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4年
    56、艾中信《中国现代美术全集·油画》,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
    57、郭北平《陕西:革命历史画创作的滥觞——从延安“鲁艺”的新木刻运动说起》,载《延安画刊》,1998年
    58、李敦《20世纪50 60年代的西北油画创作与教育》,《社科纵横》2005年第4期
    59、赵榕津《中国乡土油画的发展及其当代文化意义》,载《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60、董可木《浅谈中国的乡土现实主义油画》,载《美术观察》2006年第7期
    61、彭彤《本土化的历程》,载《美苑》1999年第4期
    62、范迪安《中国当代美术·油画》,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第2期
    63、程征《长安中国画坛论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
    64、陆卫明《中国文化的艺术精神》,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年
    65、李豫闽《中国当代油画经典解读》,福建美术出版社,2000年
    66、钟涵《廊下巡礼——从传统到现代的艺术探讨》,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年
    67、郭晓川《中国当代美术二十年启示录》,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
    68、李超《中国早期油画史》,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第12期
    69、朱伯雄陈瑞林编著《中国西画五十年(1898-1949)》,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
    70、王璜生闵力生《石鲁手稿》,《石鲁的时代与艺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
    71、吕澎《20世纪中国艺术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72、刘淳《中国油画名作100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
    73、赵力余丁《中国油画文献》,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
    74、梁鑫喆编著《长安画派研究》,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
    75、《1973-1974参加全国美展作品》,山东人民出版社,1975年
    76、《西北二届美展作品选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55年
    77、《西北三届美展作品选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56年
    78、钟敬之《延安鲁艺》,文物出版社,1981年
    79、邢德朝主编《中国西部文化人大特写》,陕西旅游出版社,2002年
    80、邵大箴《第三代中国油画家研究·蔡亮》,广西美术出版社,2001年
    81、叶坚石丹主编《石鲁艺术文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
    82、吴作人刘开渠艾中信陈泊萍主编《中国新文艺大系(1949-1966)、(1976-1982)美术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3年
    83、郭味蕖编著《中国版画史略》,朝花美术出版社,1962年
    84、王树村主编《中国年画发展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
    85、薄松年《中国年画史》,辽宁美术出版社,1986年
    86、杨力舟主编《百年美术:纪念中国美术馆建馆40周年》,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
    87、水天中、郎绍君编《20世纪美术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
    88、许志浩《中国美术社团漫录》,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
    89、刘曦林《中国画与现代中国》,广西美术出版社,1997年
    90、潘公凯《限制与拓展:关于现代中国画的思考》,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
    91、李桦编《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五十年》,辽宁美术出版社,1982年
    92、王敏王承《论写实主义油画在中国的良性发展》,载《社科纵横》2006年第1期
    93、王琦主编《当代中国美术》,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
    94、易英《从英雄颂歌到平凡世界》,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95、汤麟《红色的历程》,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
    96、程征《中国名画家全集-------赵望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97、程征《从学徒到大师—画家赵望云》,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版
    98、王宁宇《拥抱尴尬》,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
    99、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中国美术馆编《成就与开拓:新中国美术60年学术研讨会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
    100、陈履生《革命的美术---延安以来的主题创作研究》,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
    101、吕澎、孔令伟《回忆与陈述:关于1949年之后的中国艺术和艺术史》,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
    102、《2006’中国百家金陵画展(油画)论文集》,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年
    103、中国美术馆《向祖国汇报:新中国美术60年(1949---2009)》,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
    104、李振宇、黄宗贤《黄土高原的怒吼——抗战时期“延安学派”的木刻艺术》,《艺术探索》,2005年第3期。
    105、江丰《回忆延安木刻运动》,《美术研究》,1979年第2期。
    106、《中国现代版画全集(版画卷)》,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
    《人民美术》
    《美术》
    《美术研究》
    《文艺报》
    《中国画》
    《南艺学报》
    《人民画报》
    《美术史论丛刊》
    《美术观察》
    《美苑》
    《美术报》
    《美术论集》
    《美术史论》
    《美术丛刊》
    《西北美术》等
    1、刘星《传统精神的守护与超越------石鲁“以神造型”绘画思想研究》,2004年,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2、屈健《“长安画派”研究》,2007年,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3、王洁《建国后十七年文学与政治文化之关系研究》,2003年,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4、谢春《抗战时期大后方木刻艺术研究》,2007年,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5、李夏《抗战时期延安木刻版画民族特色研究》,2007年,西安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6、刘文华《延安鲁艺木刻艺术的民族化特征》,2007年,西安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7、杨昊成《毛泽东图像学研究》,2005年,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8、张澎《写实与现实:写实主义油画在新中国的接受与转换》,2003年,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9、蔡青《新中国“十七年”中国画研究》,2007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
    10、李昌菊《油画民族化再探索:1949---1966年中国油画的重要实践》,2008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
    11、陈文雁《文革时期美术符号的本质与传承》,2009年,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蒋文博《毛泽东时代中国山水画的图像学研究》,2006年,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赵大军《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时期(1949---1956)政治宣传画艺术研究》,2005年,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4、葛玉君《建国十七年中国画论争探析》,2002年,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5、黄荧《中国近现代历史画分析》,2006年,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