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现阶段城乡结合部社会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城市化进程对一国经济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世界所公认的。在我国这个农业大国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必须加速城市化进程。而在推动城市化的过程中,不可回避的是我国特殊的环境下所呈现的处于城市边缘和乡村交界地带的城乡结合部问题。它是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所出现的特定产物,也正成为我国城市化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区域。城乡结合部作为城市发展的直接延伸地带,由于工业开发区、房地产等产业正迅速兴起,土地升值空间大大增加,从而使城乡结合部变得越来越活跃。但同时由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交叉性,又使得它成为各种社会利益及矛盾的聚集地,也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对它的关注。本文以我国城市化的发展为背景引出城乡结合部的发展问题,主要从它产生的原因以及在我国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及出现的一些主要问题加以分析论述,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城乡结合部走向良性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本文第一部分回顾和揭示了城乡结合部的历史发展轨迹和现状,即城乡结合部产生的历史背景,内涵和特点;然后描述了城乡结合部的国内外现状与发展模式,最后论述了城乡结合部的发展动力和重要作用。
     第二部分重点分析当前城乡结合部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土地流转问题,主要包括:农用地过度非农占用,耕地流失严重;土地产权界定范围模糊;土地征用范围过宽,“公共利益”不适当扩张;土地征用的补偿标准太低、补偿方式单一。其次是农民身份转变后的一系列问题:农民失地后由农民向市民转化的社会认同感不高、失地农民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农民失地后的社会保障问题。再次是村民自治问题,包括:民主选举问题、两委的关系和户籍管理问题。第四是教育问题:主要表现为城市学校的门槛过高、学校的接受能力有限、政府的支持能力有限和民办教育不完善。第五是社会治安问题。第六是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
     第三部分是就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的发展思路和对策:认真落实国家现行的方针政策是前提和保证;打破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是根本;严格规范土地征用与管理政策是关键;在城乡结合部构建和谐社区是目的。
It is acknowledged all over the worl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a country. As for our country, a large agricultural country, it is more important to promote urbanization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we should not overlook the problems of urban and rural linking areas emerged from the special environment of our country. Urban and rural linking area is the special product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our country, and it becomes the most active area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s an extended area of city development, urban and rural linking area becomes more and more active as land appreciation keeps increasing, which benefits from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zones and real estate industry. Meanwhile, due to its intercrossing geographical position, it becomes the place with various profits and conflicts, which attract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the society.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of our country, this thesis puts forwar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urban and rural linking area, focusing on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s, importance of urban and rural linking area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and the analysis of some major problems. Finally, this thesis puts forward the thoughts and strategies on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linking area.
     Part One starts with the review of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linking area, i.e.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connotation and features of urban and rural linking area, and then it introduces the foreign and domestic current situation and model of urban and rural linking area, which is followed by the analysis of the driving forces and importance of urban and rural linking area.
     Part Two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urban and rural linking area, including the following four problems. The first one is the problem of land circulation, concerning over non-agricultural occupa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serious loss of cultivated land, ambiguous definition of land property right, over land expropriation, improper expansion of public interest, too small amount of compensation fees of land expropriation and single form of compensation. The second one is the problem of identity transformation of farmers, including low degree of social acceptance of the identity transformation of farmers, unavailability of arrangement of farmers after the loss of farmland, and farmers' social security after the loss of farmland. The third one is the problem of self-governance of villagers, including the problem of democratic election, and the problem of household register management. The forth one is the problem of education, including the access to the urban schools, the limited capacity of schools, the limited supporting ability on the part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deficiency of non-government funded education. The fifth one is the problem of social security. The sixth one is the problem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rt Three concerns the thoughts and strategi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linking area. First, seriously carrying out the current principles and policies is the precondition and guaranty. Second, breaking the dual structure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establishing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for the farmers after the loss of land is the fundamental step. Third, land expropriation and management policies should be standardized. Forth, we should build and perfect the citizen society, build rural economic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and social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and build harmonious communities in urban and rural linking area.
引文
[1]高佩义: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01页。
    [2]列宁全集[M].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第517页。
    [3]列宁全集[M].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第5473页。
    [4](美)戴维·波普诺等.李强等译.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美)恩斯特·卡希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6]Captenter.1935 ; Wines.1985 ; Deleourt.1987 Ho]]land.1991;Aansen.1992; F.Dicastr.1992.
    [7]Wehr Wein.1942:Golledge.1960:Conzen.1960; Anjana desal and Smita sea Cupta.1987;Pacione.1990.
    [8]Venables.A.J.and N.limao.Heckscher-Ohlin-Von Thenen Model of International Sepecial sation[C].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Paper, No.2256,1999.
    [9]Rboert Sinclair Dietz.Earth,Sea,and Sky:Life and Times of a Journeyman Geologist.Annual Review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22(1994):1-32.
    [10]Hughes and Holland.1994:《城乡土地转换及管理》Pond and Yeates.1993;Canlas.1993; Bhadra and Brandro.1993; Feerguson and Khna.1992; Sigh and Pandey.1992; Gengoje.1992.
    [11]李志明、段进:空间研究6:空间、权力与反抗:城中村违法建设的空间政治解析[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2]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夏铸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3]陈纵:城乡结合部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研究.城郊村:城市化背景下的村务管理调研[M].于洪生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4]尹焕三: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社会保障面临的困境与出路.城郊村:城市化背景下的村务管理调研[M].于洪生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5]战旭英:城郊村村民自治的绩效评估.城郊村:城市化背景下的村务管理调研[M].于洪生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6]冯锋:关注城郊村流动人口违法犯罪问题.城郊村:城市化背景下的村务管理调研[M].于洪生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7]Ho P. Contesting rural spaces:land disputes, customary tenure and the state. In:Elizabeth J. Perry and Mark Selden. (eds.). Chinese Society:Change, conflict and resistance (2nd edition).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0, pp.93-112.
    [18]马春晖.中国城市化问题论纲[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9]郑杭生等.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0]贺韶伶.城市化: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
    [2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改革开放以来各卷.中国统计出版社,1983-2001.
    [22]陈佳贵:中国农村改革30年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
    [23]谢志岿:村落向城市社区的转型——制度、政策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问题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24]杭州市委党校课题组:城乡结合部突发性群体冲突及对策研究(修改稿).2005年版。
    [25]姚一民:“城中村”的管制问题研究——以广州为例[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26]邓守良等:4万亿与百姓生活.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年版。
    [1]瞭望新闻周刊.2003年第1期。
    [2]人民日报.2002年8月26日。
    [3]张建明、徐学强:城乡边缘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人文地理,1997年第12期。
    [4]范晓光:现状及其超越:城郊结合部研究的文献综述[J].江汉论坛,2008年第9期。
    [5]金平:论城乡结合部[J].开发研究,2001年第1期。
    [6]张增峰、黄克龙: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问题及对策探讨[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第2期。
    [9]黄公元:城乡结合部的流动人口[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10]中共济南党校课题组:“边缘社区”与城乡结合部社会稳定问题研究[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4期。
    [11]高长见:城乡结合部社区的阶层化趋势研究[J].http://www. ccrs. org. cn.
    [12]杭州市委党校课题组:城乡结合部突发性群体冲突及对策研究[J].2005年第7期。
    [13]新华网.2009年5月21日.http: //news.QQ.com.
    [14]戚本超、周达:北京城乡结合部的发展演变及启示[J].城市问题,2007年第1期。
    [15]张劲松,张磊: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利益冲突与和谐路径选择[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社会发展.2008年第1期。
    [16]韩俊:将土地农民集体所有界定为按份公有制.http://www.china.com.cn/Chinese/OP-c/439619.htm
    [17]全国有被征地农民4000万“三农问题有三难”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5-10/27/content
    [18]于建嵘: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虚置成因[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19]刘凤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案设计:剥夺村集体的经济权力[J].[FB/OL].www.ilib.cn,2007-0412.
    [20]周其仁:中国农村改革:国家与土地所有权关系的变化——一个经济制度变迁史的回顾[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5年第6期。
    [21]陈波翀、郝寿义:征地补偿标准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4年第6期。
    [22]高勇: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探讨[J].经济学家,2004年第1期。
    [23]王云斌:重构农村土地征用补偿安置法律制度[J].乡镇论坛杂志社编.农民土地权益与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研究.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
    [24]刘云生、任广浩:农民权利及其法律保障问题研究[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5]曹林:土皇帝拖垮百强村,青年农民分地保卫集体财产.中国青年报,2000年9月4日。
    [26]山西日报.2000年7月21日。
    [27]检察日报.1999年4月22日。
    [28]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http://lw.xinhuanet.com/htm/content 4524.htm.
    [29]孙世民:基于熵变模型的城乡结合部科学发展机理和策略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30]汤一原:构建和谐社会要解决城乡结合部的突出问题[J].北京日报,2006年11月8号。
    [31]《十七大报告》2007年
    [32]魏嫚、刘锦、胡宏伟:浅析我国失地农民的补偿与保障[J].科技创业月刊,2006年第1期。
    [33]李明月、江华:失地农民留地安置方式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07年第2期。
    [34]张安录:城乡生态交错区农地城市流转机制与制度创新[J].中国农村经济,1999年第.43-49页。
    [35]丁原波: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相关性分析[J].时代经贸,2008年第2期第6卷.总第94期
    [36]吴涛: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问题研究——以四川省达县城乡结合部为例[D]:[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09年第5期。
    [37]孔凡学: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土地权益保障研究——以济宁市为例[D]:[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第10期。
    [38]孙守相:城乡结合部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研究——以济宁市为例[D]:[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农业大学,2007年12月12日
    [39]娄文龙:我国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问题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05年第5期。
    [40]宋国恺:城乡结合部社会结构变迁的研究——对兰州市安宁区水村、孔村社会结构变迁的实证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第21页。
    [41]孟曙初:统筹城乡生活保证制度建设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42]聂仲秋:城乡结合部和谐发展研究——以西安为例[D]:[博士学位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第6期。
    [43]周飞:土地征用制度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05年。
    [1]聂仲秋:城乡结合部和谐发展研究——以西安为例[D]:[博士学位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第6期。
    [1]《瞭望新闻周刊》2003年第1期。
    [2]《人民日报》2002年8月26日。
    [1]金平:论城乡结合部[J].开发研究,2001年第1期。
    [2]张增峰、黄克龙: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问题及对策探讨[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第2期。
    [1]宋国恺.城乡结合部社会结构变迁的研究——对兰州市安宁区水村、孔村社会结构变迁的实证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第21页。
    [2]黄公元:城乡结合部的流动人口[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1]中共济南党校课题组:“边缘社区”与城乡结合部社会稳定问题研究[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4期。
    [2]高长见:城乡结合部社区的阶层化趋势研究[J]http://www.ccrs.org.cn.
    [3]列宁全集[M].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第517页。
    [4]列宁全集[M].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第5473页。
    [1](美)戴维·波普诺等.李强等译.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美)恩斯特·卡希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2]杭州市委党校课题组:城乡结合部突发性群体冲突及对策研究[J].2005年第7期。
    [1]Captenter. 1935;Wines.1985;Deleourt.1987;Holland.1991;Aansen.1992;F.Dicastr. 1992.
    [2]Wehr Wein.1942;Golledge.1960;Conzen.1960;Anjana desal and Smita sea Cupta.1987;Pacione.1990.
    [1] Venables.A.J.and N.limao.Heckscher-Ohlin-Von Thenen Model of International Sepecial sation[C].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Paper, No.2256,1999.
    [2] Rboert Sinclair Dietz.Earth,Sea,and Sky:Life and Times of a Journeyman Geologist.Annual Review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22(1994):1~32.
    [1]Hughes and Holland.1994:《城乡土地转换及管理》Pond and Yeates.1993;Canlas.1993;Bhadra and Brandro.1993; Feerguson and Khna.1992; Sigh and Pandey.1992; Gengoje.1992.
    [2]戚本超、周达:北京城乡结合部的发展演变及启示[J].城市问题,2007年第1期。
    [3]张劲松,张磊: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利益冲突与和谐路径选择[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社会发展.2008年第1期。
    [1]聂仲秋:城乡结合部和谐发展研究——以西安为例[D]:[博士学位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第6期。
    [1]邓守良等:4万亿与百姓生活[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
    [1]全国有被征地农民4000万“三农问题有三难”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5-10/27/content.
    [2]于建嵘: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虚置成因[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1]李志明、段进:空间研究 6:空间、权力与反抗:城中村违法建设的空间政治解析[M].东南大学出版,2009年4月第一版。
    [1]陈波翀、郝寿义:征地补偿标准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4年第6期。
    [2]周飞:土地征用制度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05年。
    [3]高勇: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探讨[J].经济学家,2004年第1期。
    [1]王云斌:重构农村土地征用补偿安置法律制度[J].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2]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夏铸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2期。
    [1]陈纵:城乡结合部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研究.城郊村:城市化背景下的村务管理调研[M].于洪生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03-207页。
    [1]刘云生、任广浩:农民权利及其法律保障问题研究[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1]尹焕三: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社会保障面临的困境与出路.城郊村:城市化背景下的村务管理调研[M].于洪生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68-196页。
    [2]曹林:土皇帝拖垮百强村,青年农民分地保卫集体财产.中国青年报,2000年9月4日。
    [3]《山西日报》,2000年7月21日
    [4]《检察日报》,1999年4月22日
    [1]冯锋:关注城郊村流动人口违法犯罪问题.城郊村:城市化背景下的村务管理调研[M].于洪生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版。
    [1]孙世民:基于熵变模型的城乡结合部科学发展机理和策略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1]魏嫚,刘锦,胡宏伟:浅析我国失地农民的补偿与保障[J].科技创业月刊,2006年第1期。
    [1]李明月,江华:失地农民留地安置方式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07年第2期。
    [1] Ho P. Contesting rural spaces:land disputes, customary tenure and the state. In:Elizabeth J. Perry and Mark Selden. (eds.). Chinese Society:Change, conflict and resistance (2nd edition).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0, pp.93-112.
    [1]张安录:城乡生态交错区农地城市流转机制与制度创新[J].中国农村经济,1999年第43-49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