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钱澄之文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钱澄之(1612-1693),江南桐城人,明末诸生。他先是为避党祸,后又因参与起兵抗清失败,辗转流徙于浙、闽、粤、桂等地,崎岖山岭,备尝艰辛。南明桂王永历朝败亡后,顺治八年(1651),钱澄之回到故里。此后,他过着隐居田园和在南京、苏州等地同故交新知交游的生活。
     钱澄之生平著述,总量在230多万字。归里以后,他先后完成了《田间易学》、《田间诗学》和《庄屈合诂》的著述,又在友人的帮助下,辑集归里后的诗歌为《田间诗集》,还自己整理了诗文作品《田间文集》、《藏山阁集》。在徐乾学等人的资助下,于康熙二十八到二十九年(1689-1690)在苏州完成大部分著作的刊刻(《藏山阁集》与《所知录》因为涉及到南明史事而没有刊刻)。
     钱澄之是一位醇醇儒者,他从小接受祖、父的教育,儒家思想是他一生思想的主流。在明亡以后,由于家国的剧变而遭遇坎坷、颠沛失所,他在逃亡途中比较多地接触了僧人,一度削发为僧,归里后还对《庄子·内篇》有深入的研究。所以在中年归里以后,佛、道二教的出世和顺时的思想,对他思想的变化和归里后生活态度的转变都起了比较大的作用。
     钱澄之对经学有很深的造诣,他对自己所著的《田间易学》和《田间诗学》也颇自负:“平生怀抱,毫发未申,惟少有著述,妄谓足传。四十年心血,尽于《诗》《易》两书,颇发先儒所未发。”(《与余诠庐》)而准确地把握了《易》中“变”的思想,使他能把儒家的思想和佛教、庄子的思想相融通。这种融通的思想尤其体现在他归里后的作品《田间诗集》和《田间文集》中。
     在明末、尤其是清初,钱澄之以诗文著称,韩菼说他“诗歌古文满天下。”(《田间先生八十寿序》)如他的诗歌,作于明末(包括南明时期)的《藏山阁集》和作于清朝的《田间诗集》体现了他不同的生活、不同的思想,也鲜明地体现了不同的风格特点。他的文,体裁多样,政论、史论、游记比较突出,理论上继承韩愈“文以载道”的传统,语言雅洁,不发空论。
     对钱澄之的研究,此前有一些研究成果,但都与其明末清初辈行甚高的遗民身份不相称,本论文即以《钱澄之文学研究》为题,拟对其诗、文、及诗歌理论成就进行相对整体的把握。论文共分为六个部份。
     绪论:先对钱澄之研究的历史和现实的状况做一个相对全面的回顾,理清研究思路。
     第一章:钱澄之及其时代。明清易代让许多明朝士人陷于沉痛,而清朝的“异族”统治更在清朝统治之初激起强烈的反抗。本章将钱澄之个人的行迹纳入明清易代的大背景中,考察他在政治、文化等的历史更迭中生活及思想的变化。
     第二章:明末和南明抗争时期的诗集——《藏山阁诗存》论:诗史精神。钱澄之历经颠沛困顿、危疑震撼,遂将所见所闻一一托之于诗,忧时事、悲丧乱、吊忠义、悯生民,题材多样,沉痛真挚,可谓“以诗存史”。这种“诗史”的观念既是历史的传承,更是易代之际士人经世观念和责任感的具体体现。
     第三章:归里后的诗集——《田间诗集》论:沉郁深粹。《田间诗集》中,乐府体诗继承了“诗史”的纪实特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清初社会的真实情况;田园性质的诗歌体现了他归里后的闲适心态;还有一部分诗歌写不甘失败、怀念故国的心情,体现了沉郁、深粹的特点。
     第四章:《田间文集》论。钱澄之的文秉承“文以载道”的古文传统,不发空言,有人评价为“无色”之文。他的政论、史论文往往多新颖之见,亭台游记性的散文则多体现简洁而寓含哲理的特点。
     第五章:钱澄之诗歌理论及对其诗歌风格的影响。钱澄之是明末复古派的代表诗人,其诗歌理论核心是儒家“性情论”,他所持的“性情论”不同于明末公安派、竟陵派等的“性情”之说。钱澄之经历明清两朝,复杂的经历使他的诗歌理论在明末和清初又有所不同,诗歌理论具体体现在两个不同时期创作的诗歌中,又使他的诗歌风格有三种不同的转变。
     结语:在上述各专题的基础上,对钱澄之一生的气节、学问进行综合考评,并给予充分肯定。笔者以为,钱澄之作为一位遗民诗人,不仅以气节高峻赢得人们的尊敬,也以学问的广博和精深受到后人的景仰。
Qian Chenzhi (1612~1693) was born in the last years of Ming Dynasty , and died in he early years of Ching Dynasty , within his whole life , previous 40 years was in Ming ynasty , and latter 40 years was in Ching Dynasty , he precisely went through the most haotic time in Chinese history .
     After Ming Dynasty was perished , Qian Chenzhi joined the resistance to against Ching Dynasty but unfortunately suffered defeat , he went into exile to places such as Zhejiang , Fujian , Guangdong , Guangxi , he experienced each kind of danger and great difficulties .
     Seeing is believing , as a eyewitness of the dealth , the hunger , the disaster , the tyranny , his poems became a precious record of those dark ages , it would be allowed us to say that he preserved the chaotic history by his poem. When he returned home,He continued to engage in writing. On the one hand, His works continued the previous realist style. On the other hand, In his poetry he showed inner indignation.
     This paper including five main parts , the first part is to discuss the life story , the family background , the personality , the literature , and the social activities of Qian Chenzhi .The secound and third part is to discuss his poetic creation , such as poetic theory , poetic content , poetic style , poetic skill , and the criticism or aproval of concerned scholars. The forth part is to study his artistic achievements of the article.The five part is the research on theory of poetry. His theory inherited temperament point of view of traditional Confucian. His article Inherited the Han Yu's literary theory, expressed of political ideals, showed concern for people's livelihood.His theory is a kind of retro point of view,but also different from the theory of contemporary popular.
引文
①钱澄之《何紫屏咏史诗序》,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257页。
    ②钱澄之《征刻南音集序》,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509页。
    ①有关钱澄之研究的论述,此处限于大陆。台湾有关论文如:谭景芳《钱澄之及其诗歌研究》,铭传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谢明阳《明遗民的庄子定位问题》,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2001年版。谢明阳《明遗民的“怨”、“群”诗学精神:从觉浪道盛到方以智、钱澄之》,大安出版社2004年版。
    ②卓尔堪著《明遗民诗》,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35页。
    ①沈德潜著《明诗別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98页。
    ②朱彜尊著《静志居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671页。
    ③怒潮《田间诗人钱饮光——陶渊明第二》,《世界月刊》,1929年第6期,第141-149页。
    ①萧穆《<藏山阁集>三种》,国粹学报,1908年第49期。
    ①刘声木《苌楚斋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630-631页。此前,刘声木的《苌楚斋随笔》,1929年所作《桐城文学渊源考》及《桐城文学撰述考》,均未提及钱澄之在桐城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对其认识仅限于其《易》学。1933年出版的《万有文库》本姜书阁《桐城文派评述》及梁堃《桐城文派论》也均未及此。
    ②黄耔耘《读钱澄之的“田间杂诗”》,人民日报1962年8月28日。
    ③钱钟书《管锥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447;1277页。
    ①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版,第123页。
    ②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304页。
    ③其文说“他写了大量的诗歌,其《田间诗集》中共收有《过江集》(公元一六三八至一六四一年)、《生还集》(一六四六至一六四八)、《行朝集》(公元一六四九至一六五0年)、《失路吟》(公元一六五0至一六五一年),大都是他参与阉党,反清的政治斗争的作品。”
    ④陈祖武《钱澄之著述考略》,《文献》,1984年第21期,第115-121页。
    ①刘诚《南明抗清斗争诗史—读钱秉镫《<藏山阁诗存>》,钱仲联主编《明清诗文研究丛刊(试刊)》第二辑1982年,第155-165页。
    ②马亚中师《留得真诗在人间—论钱秉镫的诗》,《江淮论坛》,1985年第3期,第63-68页。
    
    ①张铭《钱澄之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4期。.
    ②张瑞杰《钱澄之诗歌研究》,苏州大学2008届硕士论文。.
    ③张铭《钱澄之诗歌研究》,安徽大学2004届硕士论文,第3-4页。
    ④赵春燕《钱澄之<田间诗集>研究》,安徽师范大学2006届硕士论文,第44页。
    ⑤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139页。
    ①赵永纪《清初诗歌》,光明日报出版社1993年版,第201页。
    ②严迪昌《清诗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01页。
    ③朱则杰《清诗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20页。
    ①陈田《明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361页。
    ②宋琬著,马祖熙标校《安雅堂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74页。
    ③赵翼著,栾保群、吕宗力校点《陔馀丛考》,河北人民出版社,第298页。
    ④《明孝宗实录》卷七陈孜所言明宣宗为了压制內阁的权势,设置了“票拟”:票旨、条旨⒆谝院螅?各地奏章,內阁学士“用小票墨书”批阅建议,进程上奏?芭臁保好鞒瘍雀笱康摹捌蹦狻碧谧嗾律?面,皇帝用红笔批示,称“批红”。御笔批数本,其余由司礼监代批。
    ⑤黄佐《翰林记》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刘若愚《酌中志》卷十六“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酌中志》,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93页。明初废除丞相制度,形成皇帝集权,又经几十年的重构与调整,在“內外相维”思想的指导下,最终完成从“六卿分职”到“监阁共立朝政”的体制。因皇权的选择性倾斜,这种权力机制在实际运行中体现出震荡式的平衡模式:內阁与寺宦交替柄政禄氯缬⒆谡衬昙洌ㄆ吣瓯ǎ┑耐跽瘛⑾茏诘耐糁薄?武宗时的刘瑾、熹宗时的魏忠贤;內阁如世宗时代严嵩、神宗时的张居正,均权倾一时。
    ⑦赵翼指出从东汉开始的宦官之祸的危害:“东汉及唐、明三代宦官之祸最烈,然亦有不同。唐、明阉寺先害国而及于民,东汉则先害民而及于国。”“东汉及前明宦官之祸烈矣,然犹窃主权以肆虐天下。”赵翼著,曹光甫校点《廿二史札记》凤凰出版社2008,第74;282页。
    ①朱东润《陈子龙及其时代》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7页。
    ②叶向高《纶扉奏草》卷十七。王指福王。神宗“亲操大权,泄愤于居正之专,其后专用软熟之人为相,而怠于临政,勇于敛财”,“矿使税使,毒遍天下。庸人柄权,百官多旷其职;边患日亟”。参见孟森《明清史讲义》(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46页。黄宗羲《原君》一文就对皇权的私利观有强烈的批判:“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厉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享受无穷……”《明夷待访录》,《黄宗羲全集》(第一册),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3页。
    ③关于农民战争的情况,可参见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中国社科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胡允恭《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袁良义《明末农民战争》,中华书局1987年版。
    ①戴名世《戴名世集》,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10页。
    ②[美]司徒琳著,李蓉庆等译《南明史:1644-1662》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第182页。
    ③对不少人而言,明清易代不一定有地坼天崩之感。譬如《启祯纪闻录》卷三记载北都沦陷时吴江百姓的反应说:“(甲申)四月初二日,吴江赛会,目睹者云富丽异常,为郡中从来所未有。是时北都不祥之说已竞传,民间犹为此举,可见人无忧国之心。”参见王汎森《清初士人的悔罪心态与消极行为——不入城、不赴讲会、不结社》,《晚明清初思想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0页。
    ①《尚书·武成·正义》,《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②石介《徂徕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116页
    ③《春秋左传注》成公四年,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册,第818页。
    ④《资治通鉴》卷一九七太宗贞观十八年十二月甲寅,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13册,第6215-6216页。
    ⑤《春秋公羊传注疏》昭公二十三年,载《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下册,第2327页。
    ⑥《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五《戊午堂议序》,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初编》本,第7册,第1385页。
    ⑦《黄书·后序》,王夫之《船山全书》本,岳麓书社1996年版。
    ①据朱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的资料统计表明,明代江南进士为3864人,占全国的15.54%,状元近四分之一出自江南,江南进士尤其集中在苏州、松江、常州、杭州等地。参见范金民《明清江南进士数量、地域分布及其特色分析》,《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第171-178页。关于江南文化发达而进士集中的情况,也可参考沈登苗《明清全国进士与人才的时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冬之卷,第59-66页。赵翼根据《元史·忠义传》列举十六位元末殉国进士的案例得出“元末殉难多进士”的结论:“元代不重儒术,……然末年仗义死节者,多在进士出身之人,……诸人可谓不负科名哉!而国家设科取士亦不徒矣!”参见《廿二史札记》,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第474-475页。
    ②总体上,南、北方士人在文化层次上有较大的差异,在陵谷变迁之际,他们也的确表现出不同的气节观念。南方士人有较强的气节观念,北方士人的气节观念则较为淡薄。据统计,顾苓《南都死难纪略》所录殉节名人中有姓名、籍贯可考者46人,有6人出自长江以北,仅占死难人数的13.04%。(黄宗羲等《南明史料八种》,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另外,清代初年北方也普遍少遗民而多贰臣。据魏裴德统计,清代列入《贰臣传》的125名文武官僚中,有100人出自长江以北,占贰臣总数的80%。其中山东20人,河南7人,山西11人,陜西16人,甘肃1人。参见魏裴德《洪业——清朝开国史·附录》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③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849页。
    ④杨珍《清朝皇位继承制度》,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4页。
    ⑤《清太宗实录》卷10,天聰五年十一月庚午条;卷四十二,崇德三年七月丁丑条。
    ⑥《清世祖实录》卷5,顺治元年五月庚寅条。
    ⑦《清世祖实录》卷17,顺治二年六月丙寅条。时人侯岐曾记录了不同罪等的情况:“清发五等定罪:一寸免罪;二寸打罪;三寸戍罪;留发不留耳,留发不留头;又顶大者与留发者同罪。”参见曹大民、王贻樑校点《侯岐曾日记(丙戌丁亥)》第504页。
    ①钱穆先生认为“非叫中国人承认一种文化上的屈服,满族统治权亦难久存。”《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849页。
    ②《孝经》,《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③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989页。
    ④李雯《蓼斋集》,《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11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⑤钱澄之《留发生》诗记录了新城一位宁死不肯剃发的书生:“囚之,令其择死与髡孰善。诘朝请曰:‘宁死不愿髡。’遂斩之。”其诗云:“黎城城外癡男子,誓断此头发不毁。一夜囹圄千载心,明朝裹帻赴西市。”参见汤华泉校点《藏山阁集》黄山书社2004年版,第221页。
    ⑥《江阴守城纪》,《明代野史丛书》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9页。
    ⑦魏裴德《洪业——清朝开国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3页。
    ①佚名著《吴城日记》“乙酉五月”条,《江苏地方文献丛书》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05页。
    ②叶梦珠《阅世编》,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98页。
    ①《明史·舆服制》卷66,此事在郎瑛《七修类稿·平头巾网巾》(卷14《国事类》,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144页)也有相应记载:“太祖一日微行,至神乐观,有道释于灯下结网巾,问曰:‘此何物也?’对曰:‘网巾,用以裹头,则万发俱齐。’明日,有旨召道士,命为道官,取巾十三顶颁于天下,使人无贵贱皆裹之。”
    ②见郎瑛《七修类稿·平头巾网巾》。网巾內裹于发上,方巾(即平头巾)加于网巾的外著巾帽。
    ③郎瑛《七修类稿》卷14《国事类》。洪武三年定四方平定巾为士人巾服,见《明史·舆服制三》,卷67。
    ④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章《遗民生存方式:衣冠、葬制》。
    ⑤《郑氏史料续编》,《台湾文献丛刊》本(第168种),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第325-327页。
    ⑥彭君华校点,钱澄之著《田间文集》卷22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436-437页。
    ⑦画网巾先生的故事传抄不绝,流布极广。戴名世《戴名世集》、凌雪《南天痕》、吴伟业《鹿樵纪闻》、李瑶《绎史摭遗》、倪在田《续明纪事本末》、张岱《石匮书后集》、徐鼒《小腆纪传》、缺名朝鮮人的《皇明遗民录》、屈大均《皇明四朝成仁录》等书,都收有画网巾先生的传记。画网巾先生的故事后来还被在乾隆时期被收入《邵武府志·寓贤》中。
    ⑧徐鼒《小腆纪传》卷17,中华书局1958年版。
    ①顾炎武《日知录》卷13《正始》,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外七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014页。
    ②《孟子·尽心下》,中华书局1987年版。
    ③《呂思勉读史札记(甲帙·先秦)》
    ④黄宗羲《原臣》:“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晋、宋、齐、梁之兴亡,无与于治乱者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明夷待访录》,《黄宗羲全集》(第一册),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4页。
    ⑤孔定芳《清初遗民社会》,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0页。
    ⑥“以遗民自我意识到普遍觉醒为基础,清初遗民还对遗民的生存意义进行了一系列深刻的思考,对遗民在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传承中的使命所在有著种种极为清醒的体认。”他们所大力自主弘扬的遗民价值包括:1)“存宋-存明”说。2)“存道-存天下”说。3)“人道-人种”说。4)“生气-正气-元气”说。参见潘承玉《清初诗坛:卓尔堪与<遗民诗>研究》,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13-323页。
    ⑦钱澄之所说正统之义与戴名世《与余生书》之说如出一辙:“昔者宋之亡也,区区海岛一隅,仅如弹丸黑子,不逾时而又已灭亡,而史犹得以备书其事。今以弘光之帝南京,隆武之帝闽越,永历之帝两粵、帝滇黔,地方数千里,首尾十七八年,揆以《春秋》之义,岂遽不如昭烈之在蜀、帝昺之在崖州?”王树民编校《戴名世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页。
    ①钱澄之《先考敬修先生镜水府君行略》,《田间文集》卷二十九,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545页。
    ②钱奕珠辑修《吴越钱氏镜水公支谱·传记》,第63-64页。
    ③钱澄之《先考敬修先生镜水府君行略》,《田间文集》卷二十九,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550页。
    ①何如寵《敬修钱先生墓志铭》,见钱奕珠辑修《吴越钱氏镜水公支谱·传记》第64-67页。按,戊申岁为万历36年(1608),此年“夏霪雨害稼,秋大旱。”见(清)廖大闻等纂修《续修桐城县志》卷二十三《杂记·祥异》,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72页。
    ②《先考敬修先生镜水府君行略》,钱澄之著,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卷二十九,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550-553页。
    ③《仲兄湘之行略》,《田间文集》卷二十九,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558、559页。
    ①廖大闻、金鼎寿等纂修(道光)《续修桐城县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21页。
    ②马其昶《桐城耆旧传》,《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③蒋国保《方以智易学思想散论》,转引自钱澄之著,吴怀祺校点《田间易学·前言》,黄山书社1998年版。
    ④关于钱澄之一生的经历,研究者多分两期,如钱仲联先生简单分为前、后期,见魏中林整理《钱仲联讲论清诗》,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0-31页。朱则杰《清诗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17-122页)承其说。分前、后两期的另有张铭《钱澄之诗歌研究》(安徽大学2004屆硕士学位论文,第13-16页);也有论者将其一生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从青年时代到三十三岁;中期自甲申国变到南明各行朝的经历;后期从顺治九年北归至逝于故里。见张瑞杰《钱澄之诗歌研究》,苏州大学2008屆硕士学位论文,第13-20页。
    ①方苞《田间先生墓表》,《方苞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337页。
    ②杜登春《社事始末》,《明代野史丛书》本,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③朱倓《中江社考》谈中江社成立的原因出于党争的目的:阮大铖“见复社之盛,心颇畏忌,乃別立中江社,网絡六皖名士,以为羽翼,一以表榜声名,思为复职之地,一以树立党援,冀为政争之具。”《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30年第一本第二分,第252页。魏中林、尹玲玲《阮大铖所结中江社考论》则认为中江社是由文学取向相近的文人组成的团体,其“性质更主要在于文学方面”。《学术研究》2005年第11期,第130-134页。
    ①李圣华《方文年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4页。
    ①王勃《滕王阁序》,何林天《重订新校王子安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86页。
    ②方苞《田间先生墓表》,《方苞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337页。
    ③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990页。
    ④《藏山阁诗存》卷一,钱澄之著,汤华泉校点《藏山阁集》黄山书社2004年版,第13页。下文凡出此书者,不再标明版本。
    ①明清易代,许多士人变换姓名以避难,时人侯岐曾就记载了这种情况:“端歌原名完淳,今易明沼。先是瑗公倚予虬江陈房,已改姓黄,名志华。时惟恐声迹少露,朝夕密通往来,止裁竹纸一小幅,缄题必呼‘黄老’。予则久号‘半生主人’矣。遭变以来,道义至交远近略尽。其仅存者,俱改易姓名,如张采为山衣道人,姚宗典为虞文身,杨廷枢为庄复。”参见曹大民、王贻樑?恪逗钺占牵ū缍『ィ罚睹髑迳虾?稀见文献五种》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86-487页。
    ②夏完淳《续幸存录》,《明清史料丛书八种》本(第一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版。
    ③明清易代的混乱状态下,下层民众有的参加义军的目的就是掠夺财物,神父安东尼奧·古维(Antoni Gouvea)在他给大主教的年信中讲述了随后在上海附近地区发生的事情:“这个城市的农民……现在他们知道,皇帝没有了。由于南京当时还没有人称帝,他们便组成一支几千人的队伍,向他们的主人索要自己的奴契。因为中央政府已经陷落,他们也解放了。在乡下,他们拿起兵器冲向地主,杀死主人,抢劫财产,肆意侮辱,无所不为。没有任何士兵来弹压他们,因为城市里的长官已经结束了他的使命,而新的官员还没有到来。在农村举行起义后,他们又派人对那些官吏和文人们说,他们应该立即给他们废奴为良的证明。否则,他们就会在7月18日那一天破城而入,毫不留情地杀尽一切。……到了预定的那一天,起义者从敞开的城门进入城市,捣毁大户的房屋,砸烂大门,蜂拥而入,鞭打脚踢,拿走他们想要的东西。那些斥责或劝说他们的人也受到鞭打和侮辱,……”(《罗马基督教社区档案》,)转引自《洪业》第217-218页。
    ④“未几,城破,义兵尽溃,相公谕解兵,仲驭不可。乃乘舟亲来,仲驭先去,嘱府君与鉴在守勿动。军资甚厚,漂泊于巨湖波浪中,诸将皆有异志。陈卧子亦自松江奔至,府君请以军实授之,使再举。卧子犹豫,隔一夕来,而人心变矣。卧子去,诸将尽分其所有以行,府君争之,几为所杀,独存十舟耳。”《年谱》
    ⑤《拟上行在疏》,《藏山阁集》,第344页。
    ①钱澄之《书北窗录后》,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401页。
    ②《田间集自序》,钱澄之著,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293页。
    ③钱品三《跋》云:“南都既溃,又复从亡闽粵,意谓丧君有君,猥欲得一当以自效,待其未济,而筮遁焉,其志事亦良苦矣。”参见钱澄之著、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577页。
    ④钱澄之著,吴怀祺校点《田间易学》,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397页。
    ⑤钱澄之《重兴岭寺碑记》,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205页。
    ⑥钱澄之《虎窦记》,同上第186页。
    ①钱澄之《萧伯闉六十寿序》,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339页。
    ②徐乾学《憺园集》卷二十:“丁卯春,余在礼部有文史之役,即安得饮光先生北来一切与就正乎?分两月光禄馔金寄枞阳为治裝。惟虑其老不堪远涉耳,乃健甚,慨然脂车。既至,尽出所著书,所谓《田间易学》、《田间诗学》、《庄屈合诂》及诸诗文。读之,真定宛平两相国及余弟立斋皆笃好之,因谋为授梓以传。”对于明遗民的与修《明史》,不应苛责。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许多学者,对于故国文献十分爱恋。他们別的事不肯和满洲人合作,这件事到底不是私众之力所能办到。”
    ③钱澄之《永安龚侯云石寿序》,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342页。
    ④余英时认为钱澄之的福建之行与方以智会晤为复明的政治活动:“故余颇疑密之丁未福建之行,亦如十年前金陵之行然,盖相机从事政治活动。此时郑延平虽已死,郑氏在漳、泉一帶仍有据点浜螅滴跏辏?三藩乱起,郑氏武力即攻陷莆田等地。不然密之何以又与钱澄之相遇,有如是之巧哉?”《方以智晚节考》,三联书店年版,第199页。
    ⑤钱澄之《与李醒斋》,汤华泉校点《藏山阁集》,黄山书社2004年版,第445页。
    ①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102页。
    ②钱澄之《与左时匡》,汤华泉校点《藏山阁集·田间尺牍》,黄山书社2004年版,第514页。
    ③钱澄之《与张敦复学士书》,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86页。
    ④《又(与左霜鹤)》:“春尽庄屈告成,喜不自禁,即日为浮山之游……”(汤华泉校点《藏山阁集·田间尺牍》,黄山书社2004年版,第455页),由《重修浮山华严寺碑记》(《田间文集》第508页)“予时年七十五矣”知此书成于七十五岁时。其七十五岁作《与徐方虎》:“于去冬穷愁之中,又了得《庄屈合诂》一书”(《藏山阁集·田间尺牍》,第468页)又说此书成于七十四岁那年的岁末。时间相差不远,此书大概就成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岁末至次年春。
    ⑤钱澄之《与任克家》,汤华泉校点《藏山阁集·田间尺牍》,黄山书社2004年版,第523页。
    ⑥钱澄之《与徐方虎》,同上第468页。
    ⑦钱澄之《与房兴公》,同上第520页。
    ⑧徐乾学《憺园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42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
    ①《钱澄之年谱》,钱澄之著,《所知录》黄山书社2006年版,第207页。
    ②汤华泉《<藏山阁集>整理说明》,钱澄之著,汤华泉校点《藏山阁集》,黄山书社2004年版。
    ①钱澄之所说正统之义与戴名世《与余生书》之说如出一辙:“昔者宋之亡也,区区海岛一隅,仅如弹丸黑子,不逾时而又已灭亡,而史犹得以备书其事。今以弘光之帝南京,隆武之帝闽越,永历之帝两粵、帝滇黔,地方数千里,首尾十七八年,揆以《春秋》之义,岂遽不如昭烈之在蜀、帝昺之在崖州?”王树民编校《戴名世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页。
    ②《先君菊山翁家传》,郑思肖著,陈福康校点《郑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41-144页。
    ③《久久书正文》,郑思肖著,陈福康校点《郑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05页。
    ④《中兴集自序》,郑思肖著,陈福康校点《郑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⑤王逢《梧溪集》卷一《题宋太学郑上舍墨兰並序》:(《丛书集成初编》本,第30页。)
    ⑥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狷洁》“刚介有立志”,“隐居吴下,一室萧然。坐必南向,岁时伏腊,望南野哭,人莫识焉。誓不与朔客交往,或于朋友坐上,见有语音异者便引去。人咸知其狷洁,亦弗为怪。。工画墨兰,不妄与人。邑宰求之不能得,闻先生有田三十亩,因胁以赋役取。先生怒曰:头可斫,兰不可画”(北京,中华书局《元明史料笔记丛刊》本,1980年,第246、247页。)
    ①《一百二十图诗集自序》,郑思肖著,陈福康校点《郑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03页。
    ②《锦钱馀笑》其三,郑思肖著,陈福康校点《郑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32页。
    ③见《杂文·一是居士传》,他阐述了不以疆土存宋的观念:“一是居士,大宋人。生于宋,长于宋,死于宋。今天下人悉以为非赵氏天下,愚哉!尝贯古今六合观之,肇乎无天无地之始,亘乎有天地之终,普天率土,一草一木,吾见其皆大宋天下,不复知有皇帝、王霸、盗贼、夷狄介乎其间。大宋,粹然一天也,不以有疆土而存,不以无疆土而亡。”郑思肖著,陈福康校点《郑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37-138页。《古今正统大论》更集中阐述了他的正统思想。见同书第132-137页。
    ④《大义集·偶成二首》其一,郑思肖著,陈福康校点《郑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32页。
    ⑤《心史》从开始出现,就有真伪之争。具体情况可参考:陈福康《井中奇书考》第八章《<心史>“伪书说”出现后》,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266-325页。
    ⑥郑思肖著,陈福康校点《郑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附录。
    ⑦曹光甫校点,赵翼著《廿二史札记》,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第469页。
    ①陈节《试论郑思肖的爱国主义诗歌》,《福建师大学报(哲社版)》1984年第2期,第72-79页。
    ②钱钟书《宋诗选注序》,《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3版。
    ③郑振铎《跋心史》,郑思肖著,陈福康校点《郑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26页。
    ④汪荣祖《<心史>固非吴井之藏》,《中华文化》第六期,第105-106页。汪荣祖先生认为《心史》是明末士人的伪作,而郑思肖《心史》的精神对明末士大夫的激励作用则是非常巨大的。
    ⑤《中兴集·七砺》,郑思肖著,陈福康校点《郑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76页。
    ⑥王夫之“自屈大夫后,唯所南《心史》,忠愤出于至性,与大夫相颉颃。”
    ⑦洪士恭《合刻郑所南谢皋羽二先生铁函经晞发集跋》,郑思肖著,陈福康校点《郑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21页。
    ①计六奇《钱肃乐<和心史诗>序》,《明季北略》,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54页。
    ②《中兴集·德祐六年岁旦歌》郑思肖著,陈福康校点《郑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8页。
    ③《亭林诗集》卷五《井中心史歌》,华忱之点校,顾炎武著《顾亭林诗文集》,中华书局1983年第2版,第410页。
    ④方润《合刻铁函心史晞发集叙》,郑思肖著,陈福康校点《郑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20页。
    ⑤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92页。
    ⑥张国维《宋郑所南先生心史序》,郑思肖著,陈福康校点《郑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20页。
    ⑦《翁山文钞》卷二《二史草堂记》,欧初、王贵忱主编,屈大均著《屈大均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20页。
    ①许文倬校点,焦循撰《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72页。
    ②莫砺锋,《杜甫的文化意义》,《杜甫研究学刊》2000年第4期,第110-118页。
    ③孙仅序,引自魏庆之《诗人玉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1版,第304页。对杜诗的“诗史”性质,还有的学者从其诗歌保存当时的制度、风俗等方面来考察,可参考:严耕望《治史三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版,第137-138页:“十几年前,我曾应新亚书院中文系之邀作了一次讲演,题目是‘杜诗述史’,说明杜诗有些篇章可作列传看待,此外有列举关涉中央政情与政制、社会生活、地方风俗、产业、交通、都市、商业、教育、文化各方面的诗篇数百条,实见杜诗中史料之富。”
    ④如王洙《杜工部集》、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鲁訔编次、蔡梦弼会笺《杜工部草堂诗笺》、徐居仁编辑的《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刘辰翁的《集千家注批点杜工部诗》。
    ①黄宗羲《万履安先生诗序》,《南雷诗文集》(《黄宗羲全集》第十册),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47页。
    ②钱仲联《江苏三百年来的古典诗歌》,《梦苕庵清代文学论集》,齐鲁书社1983年版,第4页。
    ③陈寅恪《柳如是別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168页。
    ④朱庭珍《筱园诗话》卷三,郭绍虞主编《清诗话续编》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389页。
    ⑤王廷相《与郭介夫学士论诗书》,王廷相著,王孝鱼校点《王廷相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03页。
    ⑥杨慎《升庵诗话》,何文焕辑《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68页。
    ⑦钱钟书先生:“古代史与诗混,良因先民史识犹浅,不知有疑传信,显真別幻。号曰实录,事多虚构;想当然耳,莫须有也。述古而强以就今,传人而借以寓己。史云乎哉,直诗而已……由是观之,古人有诗心而无史德。与其曰‘古诗即史’,毋宁曰‘古史即诗’。此《春秋》所以作于《诗》亡之后也。”他也是从诗不能以史为本质来说的,“脱诗即是史,则本未有诗,质所何本。若诗并非史,则虽合于史,自具本质。”也就是“诗史”的作品究竟还是诗,而非“史”作,不能把诗当作史来看待。参考《谈艺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21-122页。
    ①谈迁《谈迁文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95页。
    ②钱谦益《序胡致果诗》,《牧斋全集》(第五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801页。
    ③徐嘉《顾亭林诗笺注凡例》,王蘧常辑注《顾亭林诗集汇注》(附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334页。
    ①屈大均《东莞诗集序》,《翁山文钞》(《屈大均全集》第三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②叶向高《<读史漫录>序》,于慎行《读史漫录》(卷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③龚鹏程《中国文学批评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23页。其书第四章《论诗史》(第319-367页)对诗与史的区別及明清以来的诗史说都有比较深入的分析,可参考。
    ④黄宗羲《桐城方烈妇墓志铭》,《黄宗羲全集》(第10册),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⑤《凡例》,钱澄之著,《所知录》,黄山书社2006年版。
    ⑥钱澄之《所知录》,黄山书社2006年版,第131-132页。
    ①钱澄之《田间文集》卷五《复陆翼王书》说“足下称仆《所知录》文直事核,仆何敢当?然此二字,固仆平生自矢。”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P85页。“文直事核”出自班固论司马迁之语,见《汉书·司马迁传》:“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世谓之实录。后又为范晔《后汉书》袭用以评司马迁。
    ②钱澄之著,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83页。
    ③钱澄之著,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270页。
    ④钱澄之《生还集序》,汤华泉校点《藏山阁集》,黄山书社2004年版,第400页。
    ⑤吴伟业《吴梅村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766页。
    ①傅以礼先生说:“注中分系诗篇,人亦疑有乖史体,故传本每多刪削者,不知钱氏本擅词章,所附各什,尤有关系。只以身丁改步,恐涉嫌讳,未便据事直书,不得已托诸咏歌,藉补纪所未备。……乌得以寻常史例绳之。”转引自谢国桢《增订晚明史籍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523页。
    ②魏中林整理《钱仲联讲论清诗》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5页。
    ①胡必选等纂修,《(康熙)桐城县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①钱澄之著,诸伟奇辑校《所知录》,黄山书社2006年版,第68-72页。
    ②屈大均《翁山诗外》卷十《杜曲谒杜子美先生祠》,欧初、王贵忱主编《屈大均全集》(第二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14页。
    ③鲁迅说:“汉唐虽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被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未想到,绝不介怀。”《坟·看镜有感》,《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9页。
    ①王世懋《窥天外乘》丛书集成初编本。
    ②李泽厚先生说:“思维的辩证法也经常是:历史愈前进,批评者们便愈是喜欢用美化过去的黄金空想来对照现实和反对现实。”《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天津社科出版社2003年版,第34页。
    ①屈大均《卧蓼轩记》:“余本辛人,以蓼为藥石,匪惟卧之,又饮食之。即使无耻可雪,无仇可复,犹必与斯蓼相朝夕,况乎有所甚不能忘者于衷也哉!”表明了屈大均希望报酬雪耻的心情。参见《翁山文外》,欧初、王贵忱主编《屈大均全集》(第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6页。
    ②戴名世《温荣家传》,《戴名世集》卷7,第201页。
    ③黄宗羲《南雷杂著稿》,《黄宗羲全集》(第11册),浙江古籍出版社,第52页。
    ④《李母何孺人贞寿序》,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369页。陈垣先生感嘆:“遗民易为,遗民而高寿则难为。”《明季滇黔佛教考(外宗教史八种)》,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428页。
    ⑤胡介《旅堂诗文集》卷二《送陈孝则还云间诗序》,《四库未收书辑刊》本。
    ①朱丽霞《明清之交文人游幕与文学生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3页。
    ②钱澄之《曾青藜壬癸诗序》,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277-278页。
    ③钱澄之《义士说》,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140-141页。
    ④钱澄之《越巢记》记左子厚之言:“吾之巢居,非能逃世者也,聊存其志焉耳。”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161页
    ①《顺治实录》顺治十六年十月辛卯。
    ②《清史稿》卷六。
    ③《顺治实录》顺治十二年三月壬子。
    ④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6页。
    ⑤《清世祖实录》卷十九。
    ⑥萧一山认为:“政治成功的最大因素,就是它把握着中国社会的基层,认识了中国人民的特性,一松一紧,一张一弛,深得两重政策的运用,使汉人‘啼笑皆非’,不知不觉地上了‘圈套’……”《国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①钱澄之著,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320-321页。另外,钱澄之《郡伯周大夫初度序》也对认同安庆郡伯周公以“《诗》教”治国的儒家传统,是“仁人之治国也,不任材而任德,不恃政而恃教。”参见《田间文集》第354-356页。
    ②同上,第319页。
    ③宋琬《吴薗次艺香词序》,马祖熙标校《安雅堂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388页。
    ④易代之后遗民的生活方式有很多,逃禅是较有争议的一种,赵园《遗民生活方式》中“逃禅”一节申述甚详,参见《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第290-308页。
    ⑤可参见王汎森《清初士人的悔罪心态与消极行为——不入城、不赴讲会、不结社》,《清初思想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3-230页。
    ①钱澄之著,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573页。
    ②钱澄之《与刘豫东》,见汤华泉校点《藏山阁集》,黄山书社2004年版,第519页。
    ③钱澄之《与张梦敦》,见同上第458页。
    ④钱澄之《与喻武公》,见同上第509-510页。
    ⑤钱澄之《与任克家》,见同上第523页。
    ⑥北京大学中文系编《陶渊明诗文汇评》,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338页。
    ①钟嵘《诗品》,何文焕辑《历代诗话》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3页。
    ②龚自珍《舟中读陶诗三首》其二,《龚自珍全集》(第10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21页。
    ①北京大学中文系编《陶渊明诗文汇评》,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8页。
    ②“令威化鹤”的典故出自陶潜《搜神后记》卷一:“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遂高上冲天。”
    ③杜甫《羌村三首》之一,杨伦《杜诗镜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新1版,第158页。
    ①方苞《田间先生墓表》,《方苞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337页。
    ①此为丁福保批点《田间诗集》的评语,转引自诸伟奇《<田间诗集>与丁福保批点》,《古籍研究》2000年第1期,第64-69页。
    ②王弼注曰“飞鸟遗其音,声哀以求处,上愈无所过,下则得安,愈上则愈穷,莫若飞鸟也。”孔颖达《正义》曰:“鸟之失声,必是穷迫,未得安处。《论语》曰:‘鸟之将死,其鸣也衰。’故知遗音即衰声也。”
    ③钱澄之著,吴怀祺校点《田间易学》,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566页。
    ①杨际昌《国朝诗话》云:“咏物诗有刻画惟肖者,有淡远传神者,总以情寄为主,风格佐之,乃不失比兴之义。……“长夜应难叫,危冠空自雄”,钱饮光澄之赋鸡冠句也。”郭绍虞编选,富寿孙校点《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684-1685页。
    ②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六)》,《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44页。
    ③最早于诗歌中单列梅花的是方回,“方回撰《嬴奎律髓》,于著题之外別出梅花一类,使不溷于群芳。”参见《词曲二·梅苑》提要,参见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823页。
    ①钱澄之《感旧赋》,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529页。
    ②参见陆溥为陈瑚《离忧集》所作序,转引自谢正光、佘汝丰编著《清初人选清初诗汇考》,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8页。
    ③钱澄之《张石谹诗序》,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265-266页。
    ④钱澄之《北山楼记》,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174-175页。
    ①张岱《西湖梦寻·柳洲亭》,《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作家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②《明史》:“好学能诗,敦节行,有儒将风。”
    ①曹操《短歌行》,夏传才《曹操集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4页。
    ②钟嵘《诗品》何文焕辑《历代诗话》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3页。
    ③和陶是一种很特殊的现象,陶渊明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符号。和陶证明陶渊明对后世的巨大影响,也表明了后代文人对他的清高人格、节操的强烈认同感,其价值不在于作品本身的文学成就。参见袁行霈《和陶诗及其文化意蕴》,《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第149-161页。
    ④姚文燮《钱西顽田间集序》,《无异堂文集》四库未收书辑刊,第8辑第23册,第82页。
    ①钱澄之著,吴怀祺校点《田间易学》,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583页。
    ②北京大学中文系编《陶渊明诗文汇评》,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86页。
    ③钱澄之著,殷呈祥校点《庄屈合诂》,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40-41页。瞿鹊子问长梧子的几个寓言:瞿鹊子问乎长梧子曰:“吾闻诸夫子,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为奚若?”长梧子曰:“是黄帝之所听荧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且女亦大早计,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鸮炙。予尝为女妄言之,女以妄听之。奚旁日月,挟宇宙,为其吻合,置其滑涽,以隶相尊谌艘垡郏ト擞奁X,参万岁而一成纯。万物尽然,而以是相蕴。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丽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与王同筐床,食刍豢,而后悔其泣也。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转引自《庄区合诂》第39页。
    ①钱澄之《北山楼记》,见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174-175页。
    ②钱澄之《姚瞻子行路吟引》,见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300页。
    ③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下,转引自《陶渊明诗文汇评》,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53页。
    ①《任诞》,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49页。
    ①张大纯《<百城烟水>序》,徐崧、张大纯纂辑,薛正兴校点《百城烟水》,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②钱澄之著,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257页。
    ③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527页。
    ①《藏山阁文存》和《田间尺牍》的概括见前第四章第一节《<藏山阁集>概述》。
    ②见前第五章第一节《<田间诗集>概述》注1、2。
    ③徐乾学《田间全集序》,《憺园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42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
    ④韩菼《序》,钱澄之著,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黄山书社1998年版,卷首。
    ⑤唐甄《序》,同上。
    ①明末,关系国计民生的货币问题非常突出,成为学者们注目的“经世致用”题目,有关明末的货币思想,参见张家襄主编《中国货币思想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82-621页。
    ②《钱饮光年谱》,《所知录》,黄山书社2006年版。
    ①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56页。
    ②《田间尺牍》卷三,见钱澄之著,汤华泉校点《藏山阁集》,黄山书社出版社2004年版,第498页。
    ①吴納《文章辨体·传》,于北山校点《文章辨体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9页。
    ②薛凤昌《文体论》,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
    ③薛凤昌《文体论》,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
    ④钱澄之著,彭君华校点《藏山阁集》,黄山书社出版社1998年版,第407页。
    ①钱澄之著,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462页。
    ②钱澄之著,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468页。
    ③钱澄之著,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465页。
    ④钱澄之著,诸伟奇校点《田间诗集》,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31页。
    
    ①姚鼐《古文辞类纂·序目》,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版。
    ②钱澄之著,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315页。
    ③钱澄之著,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317页。
    ④钱澄之著,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352页。
    ⑤钱澄之著,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322页。
    ①刘熙载著,王气中笺注《艺概笺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①钱澄之著,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323页。
    ②《陆贽传赞》,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932页。
    ③钱澄之著,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323页。
    ④钱澄之《郡伯周大夫初度序》,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355页。
    ①钱澄之《拟上行在书》,见汤华泉校点《藏山阁集》,黄山书社2004年版,第347-348页。
    ②钱澄之《初至端州行在第一疏》,见汤华泉校点《藏山阁集》,黄山书社2004年版,第351页。
    ③钱澄之《粵论》,见汤华泉校点《藏山阁集》,黄山书社2004年版,第414页。
    ④钱澄之《粵论》,见汤华泉校点《藏山阁集》,黄山书社2004年版,第415页。
    ⑤顾诚《南明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第301-303页。“金、王反清之后引兵南攻赣州在战略上犯了致命的错误。南昌从1648年五月被围到1649年正月城陷,长达八个月,没有得到南明其他军队的任何支援”,见同书第495页。南炳文也指出:“赣州处江楚闽粵之冲,对隆武政权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价值,当时多有劝隆武帝由福建迁至该地以打开新局面者。”见《南明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63页。
    ①钱澄之《拟上行在书》,见汤华泉校点《藏山阁集》,黄山书社2004年版,第345页。
    ②钱澄之《拟上行在书》,见汤华泉校点《藏山阁集》,黄山书社2004年版,第345页。
    ③钱澄之《端州拟上第二疏》,见汤华泉校点《藏山阁集》,黄山书社2004年版,第354页。
    ④钱澄之《拟上行在书》,见汤华泉校点《藏山阁集》,黄山书社2004年版,第346页。
    ⑤钱澄之《在赣州与徐庵公书》,见见汤华泉校点《藏山阁集》,黄山书社2004年版,第376页。
    
    ①钱澄之《端州拟上第二疏》,见汤华泉校点《藏山阁集》,黄山书社2004年版,第360页。
    ②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金明丛稿二编》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80-281页。
    ③钱澄之《匏野集序》,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249页。
    
    ①钱澄之《管仲论二》,见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5页。
    ②钱澄之著,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29页。
    ③钱澄之著,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34页。
    ④钱澄之著,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8-10页。
    ①武亿《授堂文钞》卷四《蔺相如渑池之会》,转引自钱钟书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2版,第516页。钱钟书先生认为《史记》的记载或许来自司马迁的加工:“赵王与秦王会于渑池一节,历世流传,以为美谈,至谱入传奇。使情节果若所写,则樽俎折冲真同儿戏,抑岂人事原如逢场串剧耶?其论事理甚当,然窃恐为马迁所弄而枉替古人担忧耳。”
    ②钱澄之著,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2页。
    ③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2版,第496页。
    ①陈师道《后山诗话》,何文焕辑《历代诗话》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09页。
    ②钱澄之《与沈圣符》,汤华泉校点《藏山阁集》,黄山书社2004年版,第526页。
    
    ①钱澄之《与姚耕壶》,汤华泉校点《藏山阁集》,黄山书社2004年版,第517页。
    ②钱澄之《与魏青城》,汤华泉校点《藏山阁集》,黄山书社2004年版,第512页。
    ③钱澄之《与张敦复》,汤华泉校点《藏山阁集》,黄山书社2004年版,第458页。
    ④钱澄之《与姚綏仲》,汤华泉校点《藏山阁集》,黄山书社2004年版,第488页。
    ①钱澄之《与吴茂生》,汤华泉校点《藏山阁集》,黄山书社2004年版,第513页。
    ②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28页。
    ①《文苑传》,《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袁行霈主编,黄霖、袁世硕、孙静分册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63页。
    ③沈德潜“永乐以还,尚台阁体,诸大老倡之,众人靡然和之,相習成风,而真诗渐亡矣。”,《明诗別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59页。
    ④程梦星《国朝诗的序》,陶煊、张璨编《国朝诗的》,《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56册,第438页。
    ⑤宋琬《周釜山诗序》也认为陈子龙等人继承前后七子的诗学,:“明诗一盛于弘治,而李空同、何大复为之冠。再盛于嘉靖,而李于鳞、王元美为之冠。……”《安雅堂未刻稿》卷八,见马祖熙标校《安雅堂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374页。
    ⑥吴伟业《致孚社诸子书》,《吴梅村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087页。
    ①关于桐城中江社的情况,可参见朱倓《中江社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30年第一本第二分,第252页。魏中林、尹玲玲《阮大铖所结中江社考论》,《学术研究》2005年第11期,第130-134页。
    ②方苞《田间先生墓表》,见《方苞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337页。
    ③云龙社具体结社的时间没有准确的记载,李圣华订在崇祯九年(1636),见《方文年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2页。
    ④李青春在《宋学与宋代文学观念》中就认为将“言志”与“缘情”视为古代诗学本体论的观念是不确切的,而应该代之以“吟咏情性”和“以意为主”这两个命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3页。
    ⑤朱自清《诗言志辩》,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①邵雍《伊川击壤集序》:“近世诗人……故其诗大率溺于情好也。噫!情之溺人也甚于水……”转引自《中国历代文论选》(第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75-276页。
    ②“夫诗有別才,非关书也;诗有別趣,非关理也。而古人未尝不读书,不穷理。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严羽《沧浪诗话》,何文焕辑《历代诗话》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88页。
    ③陈良运《中国诗学批评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98页。
    ①钱澄之《叶井叔诗序》,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258-260页。
    ②钱澄之《陈二如杜意序》,见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244页。
    ③朱熹:“有这性,便发出这情;因这情,便见得这性。”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1册),岳麓书社1997年版,第81页。
    ④钱澄之著,吴怀祺校点《田间易学》,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193页。这一看法,和王夫之有相似之处,王夫之说“性情相需者也,始终相成者也,体用相函者也。性以发情,情以充性。”《周易外传》卷五,《船山全书》(第1册),岳麓书社1992年版,第1023页。
    ①钱澄之著,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266页。
    ②钱澄之著,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270页。
    ③钱澄之《田间集自序》,见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292页。
    ①钱澄之《文灯岩诗集序》,见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256页。
    ②程颐《答朱长文书》,转引自朱熹、吕祖谦编订《近思录》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5页。
    ③苏轼《自评文》,《东坡题跋》,苏轼著,孔凡礼校点《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069页。
    ①钱澄之《匏野集序》,见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248页。
    ②钱澄之《讲易叠翠楼记》,见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180页。
    ③清代有鉴于明代清谈之流祸,学术取向是反思辨,重实学,受此影响,诗学非常侧重创作主体的学问,诗论家都重学问,如黄宗羲、王士祯、沈德潜等。对严羽《沧浪诗话》为矫宋代江西诗派以学问为诗的倾向,但又为明人复古之风引向重情轻学的途径,在“性情”与“学问”二者之间的申论,成为明末清初诗论家探讨的中心论题之一。
    ④钱澄之《说诗示石生汉昭赵生又彬》,见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506-507页。
    ⑤钱澄之《杨嘉树六年诗引》,见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301页。
    ⑥钱钟书认为“《沧浪诗话》‘別才非学而必读书以极其至’之意,亦即《田间诗说》所云‘诗有別学’是也。”“《谈艺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99页。
    ①钱澄之《印法参考序》,见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252-253页。
    ②钱钟书曾以“理”喻“刀锋”:“诗之情韵气脉须厚实,如刀之有背也,而思理语意必须锐易,如刀之有锋也。锋不利,则不能入物;背不厚,则其入物也不深”《谈艺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34页。
    ③黄宗羲《明儒学案》卷十三《浙中王门学案三》,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71页。
    ④钱澄之《书有学集后》,见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398-399页。
    
    ①钱澄之《江汉持澜序》,见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239页。
    ②季本《说理会编》,《明儒学案》,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75页。
    ③钱澄之《问山文集序》,见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249页。
    
    ①钱澄之《容斋集序》,见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260页。
    ②钱澄之《吴震一诗序》,见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281-282页。
    ③徐复观《传统文学思想中诗的个性与社会性问题》,《中国文学精神》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①钱澄之《喻武功诗序》,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274页。
    ②钟嵘《诗品》,何文焕辑《历代诗话》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页。
    ③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3页。
    ④钱澄之《潘俨思诗引》,见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299页。
    ⑤钱澄之《陈二如杜意序》,见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244页。
    ⑥钱澄之《张穆之杂论跋》,见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402页。
    ①钱澄之《吴震一诗序》,见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281-282页。
    ②钱澄之《诗说赠魏丹石》,见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147-148页。
    ③钱澄之《陈官仪诗说》,见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149页。
    ④姚永朴《文学研究法》卷三《性情》,,黄山书社1989年版,第95页。
    ①納兰性德《原诗》,《通志堂集》卷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559-560页。
    ①钱澄之《生还集自序》,汤华泉校点《藏山阁集》,黄山书社2004年版,第400页。
    ①钱仲联先生说:“爱国的遗民诗人,数以百计,其作品又有不同的风格特色,如顾炎武诗质实浑厚,嗣响杜甫,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见长的是一种;钱秉镫、吴嘉纪同样学杜,卻以白描真挚取胜的又是一种;屈大均兼学李杜,奇想驰骋,富有浪漫精神的又是一种。艺术风格各异,而反映现实,各具真面目,突出爱国主义精神则一。”钱仲联选钱学增注《清诗三百首》岳麓书社1985年版,卷首前言。
    ②钱澄之《生还集自序》,汤华泉校点《藏山阁集》,黄山书社2004年版,第400页。
    ①黄容《明遗民录》,《明遗民录汇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转引自《钱澄之全集·附录》252页。
    ②钱澄之《生还集自序》,汤华泉校点《藏山阁集》,黄山书社2004年版,第400页。
    ①钱仲联先生说这首诗“开始写法如杜甫《丽人行》,后面调子转到初唐四杰,而后两者从南北朝庾信小赋中来,对比讽刺。”魏中林整理《钱仲联讲论清诗》,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5页。
    ②浦起龙著《读杜心解》,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29页。
    ①王夫之等《永历实录(外一种)》,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60页。
    ②钱澄之《杨嘉树六年诗引》,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301页。
    ③钱澄之《田间集自序》,见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292页。
    ①查慎行著,周劭标点《敬业堂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77页。
    ②朱彜尊著《静志居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671页。
    ①杨际昌《国朝诗话》,郭绍虞编选,富寿孙校点《清诗话续编》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684-1685页。
    
    ①转引自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明遗民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70页。
    ②陈田《明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027页。
    ③姚文燮《钱西顽田间集序》,《无异堂文集》,《四库未收书辑刊》第8辑第23册,第82页。
    ①马亚中师《近代诗歌史》,台湾学生书局1992年版,第119页。
    ①杨澄鉴《东隅草堂诗序》,转引自吴孟复《桐城文派述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二版,第83页。
    ②钱澄之《征刻南音集序》,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509页。
    1.钱澄之著,吴怀祺校点《田间易学》,《钱澄之全集》本,黄山书社1998年版。
    2.钱澄之著,朱一清校点《田间诗学》,《钱澄之全集》本,黄山书社2005年版。
    3.钱澄之著,殷呈祥校点《庄屈合诂》,《钱澄之全集》本,黄山书社1998年版。
    4.钱澄之著,汤华泉校点《藏山阁集》,《钱澄之全集》本,黄山书社2004年版。
    5.钱澄之著,诸伟奇校点《田间诗集》,《钱澄之全集》本,黄山书社1998年版。
    6.钱澄之著,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钱澄之全集》本,黄山书社1998年版。
    7.钱澄之著,诸伟奇辑校《所知录》,《钱澄之全集》本,黄山书社2006年版。
    8.钱奕珠辑修《吴越钱氏镜水公支谱》。
    9.《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
    10.《春秋公羊传注疏》,《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
    11.《孝经》,阮元《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
    12.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
    13.许文倬校点,焦循撰《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
    14.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15.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
    17.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18.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19.王夫之《永历实录》,《船山全书》本,岳麓书社1996年版。
    20.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
    21.徐鼒《小腆纪传》,中华书局1958年版。
    22.陈焯《(康熙)安庆府志》,《中国方志丛书》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版。
    23.金天翮《皖志列传稿》,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版。
    24.马其昶《桐城耆旧传》,《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25.安徽通志馆编纂《安徽通志稿》,《中国方志丛书》本,台北成文出社1985年版。
    26.吴德旋《初月楼续闻见录》,《清代传记丛刊》本,台北明文书局1985年版。
    27.谢正光,范金民《明遗民录汇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8.清史编辑委员会《清代人物传稿》,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9黄季耕主编《安徽文化名人世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0.赵翼著,曹光甫校点《廿二史札记》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
    31.黄宗羲等《南明史料八种》,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32.《清实录》,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
    33.赵翼《陔余丛考》,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4.叶梦珠《阅世编》,中华书局2007年版。
    35.郎瑛《七修类稿》,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
    36.《郑氏史料续编》,《台湾文献丛刊》本,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
    37.佚名《吴城日记》,《江苏地方文献丛书》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38.胡必选纂修《(康熙)桐城县志》,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国地方志集成》本,1998年版。
    39.计六奇《明季南略》,中华书局1984年版。
    40.李圣华《方文年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41.王雯耀《(康熙)桐城县纪略》,1937年吴竹其排印本。
    42.曹大民、王贻樑?恪逗钺占牵ū缍『ィ罚睹髑迳虾O〖南孜逯帧?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43.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华书局《元明史料笔记丛刊》本,1980年版。
    44.计六奇《明季北略》,中华书局1984年版。
    45.于慎行《读史漫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齐鲁书社1997年版。
    46.呂思勉《先秦史》,上?偶霭嫔?1983年版。
    47.王世懋《窥天外乘》,《丛书集成初编》本。
    48.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49.萧一山《国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50.曾羽王撰,吴贵芳标点《乙酉笔记》,《清代日记汇抄》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51.徐崧、张大纯纂辑,薛正兴校点《百城烟水》,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52.张家襄主编《中国货币思想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3.温睿临《南疆逸史》,中华书局1959年版。
    54.顾诚《南明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
    55.南炳文《南明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56.谢国桢《南明史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57.司徒琳著,李蓉庆等译《南明史:1644-1662》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
    58.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59.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60.王先谦《庄子集解》,中华书局1987年版。
    61.卓尔堪《明遗民诗》,中华书局1961年版。
    62.宋琬著,马祖熙标校《安雅堂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63.戴名世《戴名世集》,中华书局2000年版。
    64.石介《徂徕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54年版。
    65.朱熹《朱文公文集》,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初编》本。
    66.方苞《方苞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67.梁启超《桃花扇注》,中华书局1941年版。
    68.姚文燮《无异堂文集》,《四库未收书辑刊》第8辑第23册,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
    69.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70.潘江《龙眠风雅》,《四库禁毁丛刊》本集部第98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71.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
    72.郑思肖著,陈福康校点《郑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73.王逢《梧溪集》,《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74.钱钟书《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3版。
    75.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76.欧初、王贵忱主编,屈大均著《屈大均全集》(第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77.谈迁《谈迁文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78.黄宗羲《黄宗羲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79.胡介《旅堂诗文集》,《四库未收书辑刊》第7辑第20册,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
    80.王夫之《王船山诗文集》,中华书局1962年版。
    81.孙奇峰《夏峰先生集》,《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82.饶宗颐初纂,张璋总纂《全明词》(第6册),中华书局2004年版。
    83.北京大学中文系编《陶渊明诗文汇评》,中华书局1961年版。
    84.王树民、韩明祥、韩自强编校《戴名世遗文集》,中华书局2002年版。
    85.《全唐诗》,中华书局1996年版。
    86.归庄《归庄集》,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排印本,1962年版。
    87.吴伟业《吴梅村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88.钱谦益《钱牧斋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89.顾炎武著,王蘧常辑注《顾亭林诗集汇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90.张煌言《张苍水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
    91.方以智《浮山文集》,《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13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92.方文《嵞山集》,《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71册,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
    93.潘江编选《龙眠风雅》,《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98-100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94.曾灿《六松堂集》,《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七辑第25册,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
    95.杜濬《变雅堂遗集》,《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72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96.孙枝蔚《溉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97.查慎行《敬业堂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98.全祖望《鲒埼亭集》,《续修四库全书》本,上?偶霭嫔?2002年版。
    99.潘耒《遂初堂文集》,《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100.韩菼《有怀堂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72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
    101.徐乾学《憺园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42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
    102.钱谦益《列朝诗集》,中华书局2007年版。
    103.陈维崧《箧衍集》,《四库禁毁丛刊》集部第39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104.徐世昌《晚晴簃诗汇》,中华书局1990年版。
    105.沈德潜著,《明诗别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106.姜书阁《桐城文派评述》,《万有文库》本,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107.梁堃《桐城文派论》,《万有文库》本,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108.刘声木《桐城文学撰述考》,庐江刘氏1929铅印本。
    109.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庐江刘氏1929铅印本。
    110.钱钟书《管锥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
    111.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版。
    112.郭绍虞编选《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113.杨慎《升庵诗话》,丁福保编《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1983年版。
    114.钱钟书《谈艺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115.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116.陈田《明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117.沈德潜《清诗别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118.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119.钱仲联《梦苕盦论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
    120.郭绍虞《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121.刘声木《苌楚斋随笔续笔三笔》,中华书局1998年版。
    122.魏庆之《诗人玉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1版。
    123.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华书局1965年版。
    124.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台北明文书局一九八二年
    125.袁行云《清人诗集叙录》,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一九九四年
    126.雷梦辰《清代各省禁书汇考》,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
    127.孙殿起《贩书偶记附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128.崔建英等辑订《明别集版本志》,中华书局2006年版。
    129.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130.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131.朱则杰《清诗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132.许抗生《魏晋玄学史》,陝西师大出版社1989年版。
    133.赵永纪《清初诗歌》,光明日报出版社1993年版。
    134.严迪昌《清诗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135.刘世南《清诗流派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6.钱仲联讲述,魏中林整理《钱仲联讲论清诗》,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7.马亚中师《中国近代诗歌史》,台湾学生书局1992年版。
    138.吴志达《明清文学史明代卷》,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39.唐富龄《明清文学史清代卷》,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40.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2006年版。
    141.魏斐德《洪业——清朝开国史·导言》,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42.朱东润《陈子龙及其时代》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143.孟森《明清史讲义》,中华书局1981年版。
    144.胡允恭《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145.袁良义《明末农民战争》,中华书局1987年版。
    146.王汎森《晚明清初思想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47.杨珍《清朝皇位继承制度》,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
    148.孔定芳《清初遗民社会》,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49.池泽滋子《吴越钱氏文人群体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50.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151.余英时《方以智晚节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152.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53.严耕望《治史三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版。
    154.傅璇琮主编《唐代文学研究》(第9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55.龚鹏程《中国文学批评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56.谢国桢《增订晚明史籍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157.吉常宏、吉发涵《古人名字解诂》,语文出版社2003年版。
    158.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天津社科出版社2003年版。
    159.周焕卿《清初遗民词人群体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160.朱丽霞《明清之交文人游幕与文学生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161.白谦慎《傅山的交往和应酬——艺术社会史的一项个案研究》,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版。
    162.谢正光、佘汝丰编著《清初人选清初诗汇考》,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63.陈寅恪《金明丛稿二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164.吴孟复《桐城文派述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165.孙立《明末清初诗论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年版。
    166.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67.谢正光《清初诗文与士人交游考》,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68.潘承玉《清初诗坛:卓尔堪与遗民诗研究》,中华书局2004年版。
    169.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上海书店出版社,1985年版。
    170.陈寅恪《柳如是别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171.萧穆,《<藏山阁集>三种》,国粹学报,1908年第49期。
    172.黄耔耘,《读钱澄之的“田间杂诗”》,人民日报1962年8月28日。
    173.马亚中师,《留得真诗在人间—论钱秉镫的诗》,《江淮论坛》,1985年第3期。
    174.陈祖武,《钱澄之著述考略》,《文献》,1984年第21期。
    175.刘诚,《南明抗清斗争诗史—读钱秉镫《<藏山阁诗存>》,钱仲联主编《明清诗文研究丛刊(试刊)》第二辑,1982年。
    176.范金民《明清江南进士数量、地域分布及其特色分析》,《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177.沈登苗《明清全国进士与人才的时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冬之卷。
    178.朱倓《中江社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30年第一本第
    二分。
    179.魏中林、尹玲玲《阮大铖所结中江社考论》,《学术研究》2005年第11期。
    180.诸伟奇《<田间诗集>与丁福保批点》,《古籍研究》2000年第1期.
    181.汤华泉《钱澄之<藏山阁存稿>编集流传考述》,《古籍研究》2002年第4期。
    182.陈祖武《钱澄之著述考略》,《文献》第21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年版。
    183.陈节《试论郑思肖的爱国主义诗歌》,《福建师大学报(哲社版)》1984年第2期。
    184.汪荣祖《<心史>固非吴井之藏》,《中华文化》第六期。
    185.莫砺锋,《杜甫的文化意义》,《杜甫研究学刊》2000年第4期。
    186.莫砺锋《简论文天祥的<集杜诗>》,《杜甫研究学刊》1992年第3期。
    187.丁启阵《杜甫的汉朝情结》,《杜甫研究学刊》2005年,第1期。
    188.徐伯鸿《唐太宗在唐代诗人汉朝情结形成中的作用》,《南都学坛》2002年第3期。
    189.王英志《顾炎武山水诗简论》,《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190.朱一清《<田间诗学>的求实创新精神》,《诗经研究丛刊》第四辑,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
    191.刘天行《明末遗民钱澄之的诗歌》,《昆明师院学报1980年第6期。
    192.张铭《钱澄之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193.赵庆元,赵春燕《钱澄之田间诗集评析》,《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194.王镇远《桐城派诗论初探》,《江淮论坛》1983年第2期。
    195.李世英《论清初诗歌思想的特点》,《兰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196.张兵《遗民与遗民诗之流变》,《西北师大学报》1998年第4期。
    197.赵永纪《清初诗论的几个问题》,《苏州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198.张铭《钱澄之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4期。
    199.潘承玉《更考遗民删作伴,不须牛儈辱墙东——清初<遗民录>编撰与遗民价值观传播新考》,台湾《成功大学学报》2003年第11期。
    200.张铭《钱澄之诗歌研究》,安徽大学2004届硕士论文。
    201.赵春燕《钱澄之<田间诗集>研究》,安徽师范大学2006届硕士论文。
    202.张瑞杰《钱澄之诗歌研究》,苏州大学2008届硕士论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