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王世贞晚年文学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王世贞晚年文学思想长期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由于其晚年作品主要辑录在《弁州山人续稿》及《<弇州山人续稿>附》中,这两部作品是在王世贞去世近十年后,才得以刊刻,当时王家经济衰退,刊刻量少。同时,又由于公安派的兴起,对七子派加以攻伐。故此,王世贞晚年作品流传不广,其晚年文学思想也被尘封在历史尘埃中。清代学者因对明人多执偏见,且过多接受明人“反复古”、“反模拟”一方的思想,由此也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夸大明人“复古”、“模拟剽窃”之弊的一面,对王世贞晚年文学思想也未予以足够重视。今天一些学者在对待明诗文时,往往依据清人之说,将有明一代诗文简化为“斗争史”,或“矫弊史”,仅看到王世贞作为七子派之首“复古~‘模拟”的一面,对其晚年文学思想的转变却视而不见。
     本研究通过对王世贞晚年诗文集版本之考辨,对其晚年“自悔”这一史事予以澄清、还原,从而揭开王世贞晚年文学思想转变的帷幕。通过对其晚年生活、信仰、交游、性格、心态、思想等方面的探讨,较全面呈现出王世贞的晚年世界,从而勾勒出其晚年文学思想的基本状况。
     在王世贞的一生中,对其影响最大者,主要有李攀龙和昙阳子。王世贞与李攀龙的关系,学界已有较多关注。由于对王世贞晚年文学思想的漠视,昙阳子至今仍未引起研究者的足够重视。其实,昙阳子“三教合一”思想对王世贞晚年有较深远影响,其神秘的得道经历及仙化过程吸引了王世贞的目光,在其影响下,王世贞转慕佛道,亦释亦道亦儒,主“即心即佛”之禅宗思想,并引阳明“心学”入禅。这其实是对学界长期以王世贞作为“师古”派代表之说的一种反拨。
     王世贞晚年对待文学的态度发生了转变,由过去视文章为“经国之大业”,转为“文章一小技”,“文章稍益吾身,后而实小之”,甚至“耻天下以文章为知己”。其文学创作也由过去关注国事、民瘼,转为关注个体生命,以抒写内心、个人情感为主,使文学功能发生转易,改变了七子派所倡导的以文学干预社会的复古运动精神。王世贞晚年在文学思想上主“调剂”说、“辞达”说、“自然”说,以“无法”为“法”,以“破格”为“亨衢”;在诗文创作上,以恬淡自然为宗。由于在文学观念、创作内容、取法范围、复古路径、创作风格、审美趣尚等方面较之早年发生了转变,因此,七子派所倡复古运动在王世贞晚年已从内部发生蜕变,后来公安三袁又从外部加以攻伐,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七子派复古运动最终走向终结,由此也使明清诗文发展历程发生重大转折。王世贞晚年文学思想的转变,开启了“用宋”、“重宋”思想,使世风流转,为公安派之崛起起了前导作用。由此也引发了“唐”“宋”之争、“吴”“楚”之争。可以看出,王世贞晚年文学思想之转变并未如学界较流行的观点“为文学复古画上一个重性灵的句号”,而是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Wang Shizhen's literary thoughts in his late years have never received enough attention. Yanzhou Shanren Xugao and its appendix, which mainly contain his late works, were printed with small quantity almost ten years after he died when his family was declining in economy. At the same time, Gong'an School emerged and criticized Seven Masters School severely. Thus, Wang Shizhen's late works spread not so widely, and the literary thoughts in his late years was concealed in the dust of history. The scholars of the Qing dynasty often had prejudice on the poets of the Ming dynasty, inherited anti-archaism and anti-imitation from the Ming excessively, and thus exaggerated the shortcomings of archaism and imitation of the Ming poets to some degree, with the result of ignorance of Wang Shizhen's literary thoughts in his late years. Recent scholars usually simplified the literature of the Ming dynasty to some history of struggle or correction, according to the opinions of the Qing scholars, and noticed Wang Shizhen's archaism and imitation, as the leader of Seven Masters School, while paying no attention to his transformation in his late years.
     In this study, 1 try to explain and recover the self-regretting case of Wang Shizhen late years, according to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editions of his late works, aiming to discover the transformation of literary thoughts in his late years, and present his late life comprehensively, according to discussion on religion, public relations, personality, mood, and thoughts, aiming to describe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his late literary thoughts.
     In his whole life, Wang Shizhen received the deepest influence from Li Panlong and Master Tanyang. Wang's relation with Li has come into sight of the scholars, while his relation with Master Tanyang didn't received enough attention to the present time, because of the ignorance of his late literary thoughts. Actually, Master Tanyang's thought of trinity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had deeply influence on the late Wang, and his mystical experience of obtaining enlightenment and becoming immortal attracted Wang. Through the influence of Master Tanyang, Wang turned to believe in Buddhism and Taoism, being free among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supported Zen thoughts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mind and Buddhist, and introduced Wang Yangming's ideology on mind into Zen. This fact is a correction on the traditional opinion on Wang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archaism.
     Wang Shizhen changed his attitude on literature in his late years, from the opinion regarding literature as grand woks on the dynasty to that as little skill, even feeling embarrassed when regarded as a bosom friend in literature. The focus of his literary writing consequently changed from national business and civilian disease to personal life. The function of literature changed from intervening society originally from the archaism advocated by Seven Master School to expressing oneself. In his late years, Wang Shizhen insisted on compromise, suitable speech, and naturalism, regarding ruleless as rule and variation as norm, in literary thoughts, while he esteemed amiable and natural style in literary writing. Because of the transformaton of his literary thoughts, writing themes, imitating objects, writing style and aesthetics, the archaism of Seven Masters School had changed intrinsically, in Wang Shizhen's late years. Afterwards, Gong'an School attacked from outside. Thus with the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elements, the archaic movement advocated by Seven Masters School came into termination, with the result of transition of the process of the Ming and Qing literature. The transformation in Wang's late literary thoughts inspired the idea of learning and esteeming the Song poetry, and became some kind of guidance for Gong'an School, in the meanwhile, stimulated the argument between the Tang and the Song, Wu (吴) and Chu (楚) .So, Wang Shizhen's transformation of literary thoughts in his late years had not only terminated the literary archaism, just like the popular opinion thought, but had more deeply significance.
引文
[1]见郑仲夔撰《清言释名》,《明史资料丛刊》第三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139.
    [2]陈继儒《见闻录》卷四云:“豫南习公论及瑯琊兄弟,曰:大美神仙相也,小美王子相也。”
    [3]同上。
    [1]王世贞,《杨忠愍行状》,《四部稿》卷九九。
    [2]王世贞,《州幕刘君四膺旌奖诗序》,《续稿》卷五一。
    [3]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一九《王倬》,周骏富辑《明代传记丛刊》第86册,第489页。
    [4]孙学堂,《崇古理念的淡退——王世贞与十六世纪文学思想》,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278-279.
    [5]王锡爵,《太子少保邢部尚书风洲王公神道碑》,《王文肃公文集》卷六,《四库禁毁丛刊》集部7册。
    [1]徐益孙,《弇州先生律诗选序》,《弇州先生律诗选》,明刻本,清华大学藏。
    [2]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437页。
    [1]冯梦祯《叙七子尺牍》,《国朝七名公尺牍》,明刻本,国图藏。王世贞本人对尺牍亦较为重视,其《重刻尺牍清裁小序》云:“兹欲使间阔寒暄之谈,竿尺往复之致,附托群骥,以成不朽”,“夫文至尺牍斯称小道,有物有则,才者难之,况其它哉!”
    [2]屠隆《七先生尺牍序》,同上。
    [3]陈荣捷先生《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台湾学生书局1983年版。吴震《王阳明著述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4]王世贞,《三五叹伤无锡王翁昆山吾宗老子敬也》,《附集》卷一。《弇州山人续稿》卷一三《陈季廸先軰 失第归遣信相问赋此慰之》:“夫君抱玉琴,宛尔千秋心。举世称复古,何人真赏音。从他和雪寡,且莫还山深。不见金陵子,翩翩赋上林。”
    [1]转引台湾卓福安1991年博士论文《王世贞诗文研究》,第283-284页。
    [2]袁震宇、刘明今《中国文学批评史明代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71页。
    [3]王世贞,《杂言十章》(其六、其七),《续稿》卷一二。
    [4]廖可斌,《明代复古运动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301.
    [5]孙学堂,《〈读书后〉与弇州晚年定论》,《南开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1]见后文《〈弇州山人续稿〉版本考述》、《〈弇州山人续稿附〉发覆》。
    [2]焦中栋《“王世贞晚年定论说”考辨》(《晋阳学刊》2005年1期,第102页)一文曾有这样考证结论:“仅就王世贞而论,他从未说过‘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话,更没有说过‘大历以后书勿读'之类的话。而‘西汉'‘东汉'更不是他的习惯用语。”卓福安《王世贞诗文论研究》(页8):“说前后七子的主张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并不正确,仅是一个概括性的说法。”
    [3]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页。
    [4]邹然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7页。
    [5]王世贞《李仲子能茂》,《续稿》卷一八一。
    [6]王世贞《答吴瑞谷》,《四部稿》卷一二八。
    [1]王世贞《章给事诗集序》,《四部稿》卷六九。
    [2]王世贞《艺苑巵言五》,《四部稿》卷一八四。
    [3]徐朔方,《晚明曲家年谱》,《徐朔方集》第二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487页。
    [4]游国恩,《中国文学史·明代中叶后的诗文》,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12、136页。
    [5]郭绍虞,《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明代的文人集团》,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版,第342-434页。
    [1]魏连科点校,《弇山堂别集》,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页。
    [1]叶向高《许敬庵先生敬和堂集序》,许孚远《敬和堂集》,《四库存目丛书》集部136-497。
    [2]张凤翼《处实堂续集》卷六,《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395册。
    [3]张凤翼《处实堂续集》卷二,同上。
    [4]李攀龙等曾削谢榛之名于七子之列,王世贞也曾诟詈谢榛。陈继儒《太平清话》卷四“仇隙”云:“济南居官廉慎,谢榛尝以私事来干,冀其枉法,祈请再三,李终不听,谢瞋目奋袂,起以拳击之,于麟走入得免。榛怒犹未平,鞅鞅而去,便欲离间五子,王、吴咸不直谢。以榛语来告于麟,始遗榛书与绝。”若据此说,谢榛被黜七子之名,非文学主张之异,而是另有原因。王世贞广列“末五子”、“广五子”、“四十子”等名目,与其说“立门户”之嫌,不如说是广为发掘后进。
    [5]王世贞《明诗评后叙》,《风洲笔记》卷六,《四库存目丛书》集部114册。
    [1]费经虞《雅伦》卷二,《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697册。
    [2]黄宗羲《日知录》卷一八《窃书》,岳麓书社1994年版。
    [3]清邓显鹤辑《沅湘耆旧集》,《续修四库全书》1690册。
    [4]陈广宏,《钟惺年谱》,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5]陈继儒,《白石樵真稿》卷十五,《四库禁毁丛书》集66册
    [1]袁宗道,《答陶石篑》,《白苏斋类集》卷一六,《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363册。
    [2]王世贞,《九月闭关谢笔砚,而千里故人询问不绝,又多以诗及者,遂成此二律志苦且代答》,《续稿》卷一六。
    [3]王世贞《袁鲁望》,《四部稿》卷一二二。
    [4]邬国平,《论竟陵派的文学主张》,《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17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第163页。
    [5]郭英德主编《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明代卷》,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8页。
    [6]雷磊、陈光明,《论杨慎诗歌创作的师法历程与风格趣尚》,《文学遗产》2007年4期,第61页。
    [7]王世贞,《颜廷愉》,《续稿》卷一八二。
    [1]王世贞,《昙阳大师传》,《续稿》卷七八。
    [2]王世贞,《昙阳先师授道印上人手迹记》,《续稿》卷六一。
    [3]王世贞,《金字心经后》,明抄本《续稿》卷二二。
    [4]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74页。
    [5]仆英顺《从明代的“格调”向“性灵”、“神韵”的转变与严羽诗学》(《中国语文论从》第23辑,第125-126页):“七子派论诗主张的中心观点之一就是崇唐抑宋,这种倾向自严羽已提出,对明代诗坛影响深远。后来公安派抨击过这种尊唐抑宋的复古倾向,他们并不直接与严羽展开思想交锋,而把矛头指向七子派。他们或注重于诗歌的格高调古,或强调兴象风神。”“明代诗学大致沿着复古、反复古;法、悟这样一个循环的过程。”
    [1]郭英德主编《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明代卷》,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页。
    [2]王士骐,《明故资政大夫南京刑部尚书赠太子少保先府君凤洲王公行状》,《王凤洲行状》,明刻本。
    [1]胡应麟,《诗薮·续编》卷二,《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696册。
    [2]宋起凤,《稗说·王弇州著作》,《明史资料丛刊》第二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页103。
    [3]王锡爵,《弇州续稿序》,《王文肃公文革》卷一,《四库存目丛书》集部136册
    [4]陈继儒,《新刻弇州读书后序》,《读书后》,明刻本
    [5]孙学堂,《崇古理念的淡退——王世贞与十六世纪文学思想》,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68.
    [6]孙学堂,《〈读书后〉与弇州晚年定论》,《南开大学学报》,2000年2期,第30页。
    [7]吴国伦,《闻元美为园事佛寄赠》,《甔甀洞稿》卷二三,明万历十二年序刊本。
    [8]王世贞,《吴明卿》,《四部稿》卷一二一。
    [9]王世贞,《张助甫》,《四部稿》卷一二一。
    [1]王世贞,《吴明卿》,《续稿》卷一九二。王世贞《四部稿》卷一二七《俞仲蔚》亦云:“仅如一退院僧,差有发耳。”
    [2]王世贞,《长夏无事避暑山园景事所会即成微吟得二十绝句(其二)》,《续稿》卷二二。
    [3]王世贞,《宗子培》,《续稿》卷一八三。
    [4]王世贞,《徐宗伯》,《续稿》卷一七五。王世贞《续稿》卷一0《答赠张大允文》云:“卖身但拟作佛奴”,《续稿》卷一八六《寄胡司徒》云:“第此身作佛奴”,《续稿》卷一八六《与王尚宝》云:“仆已卖身作佛奴”。
    [5]王世贞,《支礼部》,《续稿》卷二0一。
    [6]王世贞,《陆山人》,《续稿》卷一八二。
    [7]王世贞,《为恳乞天恩辩明考满事情仍赐罢斥以伸言路疏》,《续稿》卷一四二。
    [8]王世贞,《答曹子真》,《弇州山人续稿》卷一八三。
    [9]王世贞,《答戚少保》,《续稿》卷一八六。
    [1]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
    [1]国家图书馆藏,索书号为:15886,缩微胶片。有书目著录:“《入楚稿》一卷《入晋稿》一卷《入浙稿》一卷《入魏稿》二卷,明王世贞撰,明刻本。国图、天一阁藏。”笔者在国图仅见《入楚稿》一卷。
    [2]孙山甫,即孙应鳌,贵州清平卫籍,直隶如皋人,由进士改礼部掌国子监(《弇山堂别集》卷五五)。
    [1]胡应麟《弇州先生四部稿序》,《少室山房类稿》卷八一,胡宗楙辑、续金华丛书本。
    [2]陶望龄《潄六斋集序》,《陶文简公集》,《四库禁毁丛刊》集部9册。
    [3]王世贞长子王士骐在《续稿》刊毕,另发现王世贞手稿十一卷,于是补刻《〈弇州山人续稿〉附》(《附集》),同时亦将《附集》目录挖补入《续稿》总目,今见刻本《续稿》总目:卷八、卷一一、卷一三、卷一九、卷二0、卷五五、卷六五、卷七九、卷一二四、卷一二八、卷一五五、卷一五七、卷一七一、卷二0七后,除卷一五七、卷二0七所附《附集》目录未小字双行外,其它挖补《附集》目录皆小字双行。也有《续稿》因刊行较早,《附集》目录未能补入总目,后详。
    [4]王世贞《赵汝师》,《续稿》卷一九四。
    [5]王世贞《答邢子愿侍御》,《续稿》卷一八九。这里“《续集》”当指《续稿》。
    [6]王世贞《王胤昌》,《续稿》卷一九五。
    [7]王世贞《答张肖甫司马》,《续稿》卷一八四。
    [8]王世贞《张肖甫》,明抄本《续稿》卷三一。
    [1]王世贞《刘绍兴介徵》,明刻本《〈弇州山人续稿〉附》卷四。
    [2]见王士骐《明故资政大夫南京刑部尚书赠太子少保先府君凤洲王公行状》,明刻本。
    [3]王世贞,《王舜华》,《续稿》卷一八二。
    [4]王世贞,《王辰玉》,《续稿》卷一九九
    [5]冯梦祯,《祭王逸季文》,《快雪堂集》卷二二《祭王逸季文》,《四库存目丛书》集部164-348。
    [6]据清王昶等纂修《(直隶)太仓州志》(《续修四库全书》史部697册)卷二六“人物”,士骕年三十六卒,士骏年二十九卒。
    [7]谈迁《枣林杂俎·圣集》,《续修四库全书》子部1135册。
    [8]《读书后》是在王世贞去世后,由王士禄(王世贞侄)、许恭(王世懋孙婿)、陈继儒等在《附集》卷八(分两卷)、卷九、卷一一基础上,又增入《四部稿》“书后”一卷、《续稿》“读”三卷,合为八卷而成。
    [9]王士骕,《中弇山人集》卷五,《四库禁毁丛书》集部32册
    [1]王锡爵《弇州续稿序》,《王文肃公文草》卷一,《四库禁毁丛书》集部7册。
    [2]《续稿》初刻应为万历二十七年前后。王士骏卒年,据其兄王士骕《祭亡弟逸季文》(《中弇山人稿》卷四)为“丁酉之岁”,即万历二十五年(1597)。王士骏卒后,王士骐“续其事,两阅岁而集始成”,故《续稿》刊成应在万历二十七年前后。
    [3]王世贞《五言古诗》,《续稿》卷四第,四库本1282册,第42页。
    [1]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及《补遗》著录北大及国会图书馆藏本也为“王锡爵序、刘凤序、李维桢序”。
    [2]沈云龙辑《明代文集丛刊》,台湾文海出版社1970年版。
    [1]李维祯,《弇州续稿序》,《大泌山房集》卷一一,《四库存目丛书》集部150册。
    [2]张惟任,《太史公李本宁先生全集序》,李维桢《大泌山房集》,《四库存目丛书》集部150册。
    [3]王士骕,《中弇山人稿》卷五《屠长卿书》,《四库禁毁丛书》集部32册
    [4]王士骕,《李本宁太史》(其二),《中弇山人稿》卷五,《四库禁毁丛书》集部32册。
    [5]据清钱大昕《弇州山人年谱》(清嘉庆十二年刻本)“嘉靖四十五年,次子士骕生”,又据《(直隶)太仓州志》卷二六,王士骕“年三十六卒”。
    [6]胡应麟,《輓王元美先生二百四十韵(有序)》,《少室山房集》卷四十八,《四库全书》集部1290册。王世贞对陈继儒也有较刊《续稿》之托,熊剑化《陈徵君行略》称“元美遗命,必得仲醇雠其集。”王世贞对徐益孙也有校雠之托,徐益孙《弇州先生律诗选序》称:“先生病榻惓拳以校雠之役命益孙。”
    [7]胡应麟,《弇州先生四部稿序》,四库本《少室山房集》卷八一此序首页缺失,据胡宗楙辑、续金华丛书本《少室山房类稿》卷八一。
    [1]李庆立《谢棒研究》,齐鲁书社1993年版,页113。
    [2]焦竑《国朝献征录》卷七七,明代传记丛刊第26册,明文书局1991年版。
    [3]谈迁著、张宗祥校点.《国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页4731。
    [4]王士骐《明故资政大夫南京刑部尚书赠太子少保先府君凤洲王公行状》,《王凤洲行状》,明刻本。
    [5]王世贞《李伯承》,《续稿》卷一八二。
    [6]王世贞《蕲州李先生见访之夕即僊师上升时也寻出所校定本草求叙戏赠之》,《续稿》卷一0。
    [1]钱大昕《跋弇州山人续稿》,《潜研堂文集》卷三一,《续修四库全书》集部,页53。
    [2]王世贞《尤叔野赤壁卷》,《续稿》卷一六三。
    [1]王旭纂修《(直隶)太仓州志》卷二六“人物”,《续修四库全书》史部697册。
    [1]陈继儒《新刊弇州读书后序》,《弇州山人读书后》,明刻本。
    [2]《附集》目录被挖补入《续稿》总目卷八、卷一一、卷一三、卷一九、卷二0、卷五五、卷六五、卷七九、卷一二四、卷一二八、卷一五五、卷一五七、卷一七一、卷二0七后,书内却无《附集》正文。
    [3]初刻本总目无挖补《附集》目录,修补本总目挖补《附集》目录,对此笔者已撰另文。
    [4]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补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9页。
    [5]缪荃孙、吴昌绶、董康著,吴格校点整理《嘉业堂藏书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922页。
    [6]王锡爵《弇州续稿序》,《王文肃公文草》卷一,《四库禁毁丛书》集部7册。
    [1]王士骕《中弇山人稿》卷四,《四库禁毁丛刊》集部32册。
    [2]王锡爵《太子少保刑部尚书凤洲王公神道碑》,《王文肃公全集》卷六,《四库禁毁丛书》集部7册。
    [3]张惟任《太史公李本宁先生全集序》,李维桢《大泌山房集》,《四库存目丛书》集部150册。
    [4]王士骕《李本宁太史》(其二),《中弇山人稿》卷五,《四库禁毁丛书》集部32册。
    [5]据清钱大昕《弇州山人年谱》(清嘉庆十二年刻本)“嘉靖四十五年,次子士骕生”,又据《(直隶)太仓 州志》卷二六“人物”,王士骕“年三十六卒”。
    [6]缪荃孙《艺风藏书记》,《清人书目题跋丛刊七》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35页。
    [1]王锡爵《太子少保刑部尚书凤洲王公神道碑》,《王文肃公文集》卷六,《四库禁毁从书》集部7册。
    [2]《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七二《弇州四部稿》、《弇州山人续稿》提要。
    [3]《风洲笔记》是否为王世贞所著,笔者有较详细考证,见附录(二)。
    [4]《弇州山人续稿》明抄本多出明刻本五卷,详见下文《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考述》。
    [5]黄如文民国25年5月在燕京大学研究院文学系完成其硕士论文《弇州先生文学年表》,现藏北大图书馆。序文云:“本来计划是想把前后七子的交互生活和主张稍加连缀,写成一部前后七子文学年表,以说明当时文学复古运动的思想”,因为日本侵华,“北平图书馆南迁,明版书无法借出”而选作《弇州先生的年表》。该年表参考了钱大昕《弇州山人年谱》,并得到郭绍虞先生指导,主要根据王世贞作品系年。该谱因资料原因有一些错误,如称:“《弇州山人四部稿》共一百七十四卷,有万历五年汪道昆序,《弇州山人年谱》谓凡百八十卷,误。”其实,《弇州四部稿》初印本为一百八十卷,后印本为一百七十四卷,后印本较多见,钱大昕年谱无误。又如:“万历十六年,戊子(一五八八),是岁友人胡应麟卒,先生为之作传,年仅三十八,而著作极富。”其实,王世贞所撰《胡元瑞传》(《续稿》卷六八)是在胡应麟病重之际,传成后,胡氏又痊愈。
    [6]姜公韬,《王弇州的生平与著述》,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文史丛刊》之三十九,中华民国63年初版。
    [1]同上,第49页。
    [2]同上,第52页。
    [3]孙卫国,《王世贞史学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4]孙卫国《王世贞著作目录表》虽有些注明藏地,但未注明藏地者为多,如《茅鹿门王弇州二大家文抄》一书,国家图书馆有藏,为普通本。
    [1]笔者2007年夏,曾在国家图书馆普通馆书目中发现六卷本《艺苑卮言》,当时心中窃喜。然而借阅时,馆员告诉笔者,该本已“提善”,被送至国家图书馆善本馆,需“冷冻三月”方能借阅,不胜遗憾。六卷本《艺苑卮言》当为明嘉靖刻本,属希见本,目前学界知此本者尚不多,孙小力先生《明代诗学书目汇考》(《中国诗学》第九辑)一文亦仅著录《艺苑卮言》八卷本、十二卷本、十六卷本,未提及六卷本。
    [2]卓福安,《王世贞诗文研究》,第24页。
    [3]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页437。
    [1]卓福安,《王世贞诗文论研究》,第16页。
    [2]详见本文《王世贞晚年文学思想转变“三说”平议》。
    [3]焦中栋2005年博士论文《论钱谦益的明代文学批评》中有《“王世贞晚年定论说”考辨》专章。
    [4]陈国球,《香港地区中国文学批评研究》,台湾学生书局1991年版,第387页。
    [5]详见《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附〉发覆》及《王世贞晚年“自悔”论》。
    [1]孙卫国,《王世贞史学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8页。
    [2]孙卫国,《王世贞史学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5页。
    [3]钱茂伟,《明代史学的历程》,社科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17页。
    [4]赵艳霞,《王世贞史学复古思想略论》,《沧桑》2004年Z1期,第68页。
    [1]顾起元《弇州山人诔有序》,《嫩真草堂集》卷二十九,《四库禁毁丛编补编》集部68-69册。
    [2]见徐朔方《王王世贞年谱》、郑利华《王王世贞年谱》、廖可斌《明代复古运动研究》(第231)称:“万历十八年……十一月廿七日卒于家,年六十六”,“年六十六”误;张永刚《王王世贞卒年考》(《山西大学学报》2004年2期,第81页,云:“王王世贞卒年最合理的应是万历十八年。”)
    [3]清钱大昕编,清吴云校注,《疑年录集成》,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
    [4]1924年辅仁大学辅仁学志抽印本,《疑年录集成》第五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
    [1]王锡爵,《王文肃公文草》卷六《太子太保刑部尚书凤洲王公神道碑》,《四库存目丛书》集部136册.
    [2]吴荣光撰《历代名人生卒年谱》,《疑年录集成》第七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
    [3]王瑞国,《琅玡凤麟两公年谱合编》,清康熙五十二年抄本,道光壬寅仲春十世孙景洵重订。
    [4]谈迁,张宗祥校点,《国榷》卷七五,神宗万历十八年,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58:4624.
    [5]谈迁,张宗祥校点,《国榷》卷七五,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58:4643.
    [6]王锡爵,《王文肃公文草》卷一二,《四库禁毁丛刊》集部7册。
    [7]黄云眉《明史考证》(七),中华书局,1985,第2265页。
    [8]钱保塘编《历代名人生卒年录》,《疑年录集成》六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701、711.
    [1]李庆立,《谢榛研究》,济南:齐鲁书社1993:113.
    [2]王世贞,《州幕刘君四膺旌奖诗序》,《续稿》卷五一。
    [3]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版。
    [1]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版。
    [2]《宋史》卷九三《隐逸传序》。
    [3]《旧唐书·隐逸传序》。
    [4]张庭玉等撰《明史》卷一九八《隐逸序》。
    [5]王世贞,《殷无美》,《续稿》卷二0四。文中有:“记仆副山东宪时”,故当为早年任职山东时所作。
    [6]王世贞,《九友斋十歌》,《四部稿》卷二二。
    [7]王世贞,《题所书九友斋歌后》,《续稿》卷一六0。
    [8]王世贞,《敬美尚宝使秦有江藩之擢取道郧阳言别聊尔有赠》,《四部稿》卷四三。
    [1]王世贞,《与元驭阁老》,《续稿》卷一七九。
    [2]尹守衡,《王世贞传》,《明史窃》卷七四,《四库禁毁丛刊》史部64册。
    [3]陈继儒,《王元美先生墓志铭》,《见闻录》,《四库存目丛书》子部244册。
    [4]李贽,《尚书王公》,《续藏书》卷二六,《四库存目丛书》史部24册。
    [5]王世贞,《张见父》,《续稿》卷二0七。
    [6]王世贞,《丁元父》,《续稿》卷一九八。
    [7]王世贞,《王胤昌》,《续稿》卷一九五。
    [8]王世贞,《王言卿方伯》,《续稿》卷一八0。
    [1]陈继儒(1558—1639),字仲醇,号眉公,又号糜公,自称“清懒居士”,松江华亭人,有《陈眉公全集》、《白石樵真稿》、《晚香堂小品》等。清嘉庆朝宋如林修、孙星衍、莫晋纂《松江府志》,卷七七《名迹志·第宅》称其为“山中宰相”。
    [2]王世贞,《小昆山读书处记》,《续稿》卷六二。
    [3]《明史》卷二九八《隐逸》。
    [4]王世贞,《与元驭阁老》,《续稿》卷一七六。
    [5]王世贞,《陈仲醇》,《续稿》卷一八三。
    [6]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537页。
    [1]王世贞《吴明卿》,《续稿》卷一九二。
    [1]张庭玉等撰《明史》卷二O四《王仔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
    [2]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五四,中华书局1977年版。
    [3]陆以湉,崔凡芝《玩好不可溺》,《冷庐杂识》卷六,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03页。
    [4]见吴晗《<金瓶梅>的著作时代及其社会背景》,《吴晗史学论著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35-337页。
    [5]王锡爵《太子少保刑部尚书凤洲王公神道碑》,《王文肃公文集》卷六,《四库禁毁丛刊》集7册。
    [1]沈得符《严相处王弇州》,《野获编》卷八,《续修四库全书》子部1174册。
    [2]屠隆《大司寇王公传》,《王凤洲先生行状》,明刻本。
    [3]陈继儒《见闻录》卷五,《四库存目丛书》子部244册。丁元荐《西山日记》也有类似记载。
    [1]陈田《明诗纪事》已签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884页。
    [2]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九,《续修四库全书》子部1125册。
    [3]《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七六《钤山堂集》提要。
    [4]王锡爵《太子少保刑部尚书凤洲王公神道碑》,《王文肃公文集》卷六,《四库禁毁丛刊》集部7册。
    [5]王世贞《先考思質府君行状》,《四部稿》卷九八。
    [6]王世贞《上太师徐公》,《续稿》卷一二三。
    [7]于慎行《毂山笔尘》卷四《相鉴》,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6页。
    [8]王世贞《徐阶传》,《嘉靖以来首辅传》卷五,明刻本。
    [1]于慎行《谷山笔麈》卷四《相鉴》,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4页。
    [2]屠隆《华亭相》,《鸿苞》卷一一,《四库存目丛书》子部89-103。
    [3]杨继盛《自著年谱》,《杨忠愍公集》卷四,清同治刊本。
    [4]王世贞《杨忠愍公行状》,《四部稿》卷九九。
    [5]徐阶《明故兵部武选员外郎赠太常少卿谥忠愍杨公墓志铭》,《经世堂集》卷一八,《四库存目丛书》集部79-763。
    [6]同上。
    [7]《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七二《青霞集》提要。
    [1]《明世宗实录》卷四五七,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3年影印,第7742页。
    [2]王世贞,《徐阶传》,《嘉靖以来内阁首辅传》卷四,明刻本。
    [3]谈迁《国榷》卷六三,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950页。
    [4]王世贞《先考思質府君行状》(《四部稿》卷九八):“会兵部员外郎杨君继盛以论劾相嵩父子为所陷,抵罪。府君闻之,恨弹指出血。不肖世贞又不幸尝从杨君游,颇为之经纪其丧,而乡人客相嵩所者,文致其状,嵩父子怒切齿。丙辰秋防功不绿,与滦河之役责重,皆坐此故也。”
    [5]王世贞《王胤昌》,《续稿》卷一九五。
    [6]王世贞《恳乞天恩俯念先臣微功极冤特赐昭雪以明德意以伸公论疏》,《四部稿》卷一O九。
    [7]王世贞《杨忠愍行状》,《四部稿》卷九九。
    [8]谈迁《国榷》卷六三,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950页。
    [1]艾南英《书王世贞<四部稿>后》,《天慵子集》卷一七,《四库禁毁丛刊补编》第72册。
    [2]沈德符《野获编》卷二五,《续修四库全书》子部1174册,第581页。
    [3]王世贞《复戚都督书》,《四部稿》卷一二五。
    [4]张居正《答廉宪王凤洲》,《张太岳文集》卷三五,《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345-1346册。
    [5]王世贞《诰封少师太虚公元配—品张太夫人七十序》,《四部稿》卷六三。
    [1]孙学堂,《崇古理念的淡退——王世贞与十六世纪文学思想》,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106。
    [2]王世贞,《陈玉叔》,《续稿》卷一八九。
    [3]《燕语上》计二十八条,《燕语中》计十七条,《燕语下》计三十七条;《野史家乘考误上》计六十三条,《野史家乘考误中》计四十五条,《野史家乘考误下》计七十四条。
    [4]王士骐,《明故资政大夫南京刑部尚书赠太子少保先府君凤洲王公行状》,《王凤洲先生行状》,明刻本。
    [5]同上。
    [6]王世贞,《汪伯玉》,《四部稿》卷一一九。
    [1]王士骐,《明故资政大夫南京刑部尚书赠太子少保先府君凤洲王公行状》,《王凤洲先生行状》,明刻本。
    [2]王士骐,同上。
    [3]王世贞,《累封通议大夫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爱荆王府君行状》,《续稿》卷一三九。
    [4]王士骐,《明故资政大夫南京刑部尚书赠太子少保先府君凤洲王公行状》,《王凤洲先生行状》,明刻本。
    [5]孙卫国,《王世贞史学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40.
    [1]王世贞对严嵩父子之恨刻骨铭心,郑仲夔撰《清言》卷一O《仇隙》:“王中丞为相嵩父子所害。世蕃伏诛,人争取其肉。琅瑯乃以百金买其肘,祭之。”(《明史资料丛刊》第三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54页).
    [2]王世贞,《石拱辰司马》,《续稿》卷一九三。
    [3]王世贞,《潘大司寇》,《续稿》卷一七五。
    [4]沈德符,《野获编》卷二五《评论前辈》,《续修四库全书》子部1174册,第581页.
    [5]沈德符,《野获编》卷二五,同上。
    [6]张汝瑚《王弇州先生集序》,《王弁州先生集》,清刻本。
    [1]王世贞,《寄用晦》,《续稿》卷一七二。
    [2]王世贞,《凌郡丞》,《续稿》卷二0四。
    [1]王世贞,《九友斋十歌》,《四部稿》卷二二。
    [2]王世贞,《与陈户部晦伯》,《四部稿》卷一二六。
    [3]王世贞《附集》卷三《孙太常》:“有书三万卷,并书画俱分授三子。间携恒所读书不下三四百卷,十年间都不复问之。昨始知都为人典库中物矣!盖壬午以至庚寅,水旱之灾崔征责追,伎力俱殚,故不能守。”
    [4]王世贞,《书王文成集后一》,《读书后》卷四,明刻本。
    [5]张所敬,《弇州先生小传》,《王弇州尺牍》,明刻本。
    [6]谈迁,《枣林杂俎·和集》,《续修四库全书》1135册,第118页。韩国诗活资料中也有王世贞勤读、善文的记载:韩国诗人柳梦寅(1559-1623)在其《於于野谈》(1621,明天启元年)有这样的记载:“王世贞一生攻文章,居家有五室,妻居中堂,四屋各置一妾。其一室置儒家文籍,有儒客至,见于其室,讨论儒书,其室之妾,备礼食待其客。其一室置仙家书籍,有道客至,见于其室,讨论道书,其室之妾,各道 家之食待其客。其一室置佛家书籍,有释客至,见于其室,讨论佛书,其室之妾,备释家之食待其客。其一室置诗家书籍,有诗客至,见于其室,讨论诗家,其室之妾,备诗人之食待其客。各于宾主前置纸笔砚,常以书辞往复,未尝言语相接;客去遂编而成书。一日有少时友至,犹尚寒士也。俄而总兵官为亲求碑铭,以千里马三匹、白金四千两为润笔之资。世贞立其使者,展纸而挥之以答之,尽举润笔之资与寒士,不自取一物,其值可数万金。翰林学士朱之蕃,其弟子也,尝在世贞客席。有人为其亲索碑文,其行状成一大册,几至万言。世贞一读掩其卷,命书字的,乘笔而呼之,未尝阅其卷。既卒业,使之蕃读之,参行状,其人一生履历年月官爵无一或差。其聪明强记如此,非独其文章横绝万古也。”(《韩国诗话中论中国诗资料选粹》,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04页。)
    [1]谢肇淛《五杂俎》卷一三,《四部禁毁丛刊》子部37册。
    [2]王世贞,《又前后汉书后》,《四部稿》卷一二九。
    [3]陈继儒,《妮古录》卷三,《四库存目丛书》子部118册,第673页。
    [4]《天禄琳琅书目》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王世贞,《孙太常》,《附集》卷四。
    [2]陈晦伯,据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正集》卷四云:“陈晦伯,亦嘉隆间人。所为《正杨》,殊博核可观。”《四库全书总目》卷三三《经典稽疑》云:“明陈耀文撰,耀文,字晦伯,确山人,万历庚戌进士,官至按察司副使。”
    [3]王世贞,《答胡元瑞》,《续稿》卷二0六。
    [4]江盈科,《刘子威杂俎序》,刘凤辑《刘子威杂俎》,《四库存目丛书》子部182册。
    [5]刘凤,字子威,据《明诗综》卷四八:“刘凤,凤字子威,长洲人,嘉靖甲辰进士,官至河南按察佥事。有《澹思》、《太霞》二集。”
    [6]王世贞,《徐子与方伯》,《续稿》卷一九0。
    [7]王世贞,《戏作反九友斋歌》,《续稿》卷九。
    [8]王世贞,《题所书九友斋歌后》,《续稿》卷一六0。
    [1]王士骐,《明故资政大夫南京刑部尚书赠太子少保先府君凤洲王公行状》,《王凤洲先生行状》,明刻本。
    [2]王世贞,《折桂令》,《四部稿》卷五四。
    [3]王世贞,《与徐宗伯》,《续稿》卷一七五。
    [4]王世贞,《吴明卿》,《续稿》卷一九二。
    [5]王世贞,《张幼于》,《续稿》卷二0六。
    [1]王世贞,《余德甫》,《续稿》卷一九三。
    [2]王世贞,《王承父》,《续稿》卷二0五。
    [3]尹守衡,《王世贞传》,《明史窃》卷七四,《四库禁毁丛刊》史部64册。
    [4]王世贞,《俞邦宪》,《续稿》卷二0一。
    [5]王士骐,《明故资政大夫南京刑部尚书赠太子少保先府君凤洲王公行状》,《王凤洲先生行状》,明刻本。
    [6]王世贞,《汪惟一》,《续稿》卷一八一。
    [7]王世贞,《昙阳大师传》,《续稿》卷七八。
    [8]王世贞,《赵汝师》,《续稿》卷一九四。
    [9]王世贞,《答汪象先》,《续稿》卷一八一。
    [1]陈去病,《久病不痊有作》。
    [2]王世贞,《喻邦宪》,《续稿》卷二0一。
    [3]王世贞,《周公瑕书黄庭内景经》,《续稿》卷一五七。
    [4]王世贞,《华仲达》,《续稿》卷一八一。
    [5]王世贞,《屠长卿》,《续稿》卷二百。
    [6]王世贞,《刘玄子》,《续稿》卷二0五。
    [7]正世贞,《魏考功懋忠》,《续稿》卷二O三。
    [8]王世贞,《王宣》,《续稿》卷一八二。
    [9]王世贞,《呉明卿》,《续稿》卷一九二。
    [10]王世贞,《魏考功懋忠》,《续稿》卷二0三。
    [1]王世贞,《太仓诸园小记》,《续稿》卷六0。
    [2]王世贞,《弇山园记(六)》,《续稿》卷五九。
    [3]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正集》卷四
    [1]王世贞,《余德甫》,《续稿》卷一九三。
    [2]王世贞,《答王明辅方伯》,《续稿》卷一八九。
    [3]胡应麟,《二酉山房歌(有序)》,《少石山房集》卷二九。
    [4]王世贞在《弇园记(七)》,《续稿》卷二二,该诗后有王世贞注,云:“余在郧尝有懐《九友斋歌》”。
    [5]王世贞,《徐子与方伯》,《续稿》卷一九0。
    [6]王世贞,《吴明卿》,《续稿》卷一九二。
    [7]此外,王世贞另有《弇山园十二记》一卷,单刻本,上海图书馆藏,还有《山园杂著》一卷,明写刻本,台湾“国家图书馆”藏。
    [1]王世贞,《陈玉书》,《续稿》卷一八九。
    [2]屠隆,《大司寇王公传》,《王凤洲先生形状》,明刻本。
    [3]王世贞,《吴汝震》,《续稿》卷一八三。
    [4]王世贞,《山园杂著小序》
    [5]王世贞,《张幼于》,《续稿》卷二0六。
    [1]其他到访者尚有多人,从王世贞诗题中即可知,如《续稿》卷五《张山人寓侯先生适园得诗廿二.首见示,因留宿我弇州园五日,而赠以此诗》、《续稿》卷一0《闫希言先生道成而游戏人间,任真自适,闻之久矣。今年来访弇园,谈笑无间,忽语:余欲返武当故馆,一叩元帝先生,有故人不二头陀范丫髻亦余日识也,因歌以赠先生,并寄声焉》;《续稿》卷一五《于弇园饯冯使君之楚右辖》、《卓光禄过我弇园有作聊倚赠》;《续稿》卷一七《吴明卿大参挟方山人仲美王太学行父以三月三日访我弇园与家弟敬美曹子念骐儿小集分韵得林字》、《送伯玉同二仲元瑞清洋将抵玉龙桥望玉山作》、《甲申中秋夕成伯寅叔孟嘉复携酒弇园楚人李惟祯来不疑辈在焉颇具歌吹之乐得一首》、《应城陈令自贵竹枉驾弇园小宴分韵得开字中字》;《续稿》卷二0《三月三日屋后桃花下与儿子小酌红酒因忆昨歲从吴明卿诸楚人于弇园禊饮遂成一排律》、《梁内史奉诏为谭司马治墓便道归省访余弇园得三绝赠之》、《王汝止先生过访弇园有述》;《续稿》卷二一《余自庚辰来,抱影昙靖,不识城西水面者三载余矣。癸未八月乃送张肖甫大司马,九月送汪伯玉少司马,十二月送陆与绳少宰:甲申三月送吴明卿大参,八月送李本宁大参贞吉与焉,九月送欧桢伯虞部,远或泊清洋,近亦关外,而明卿独相蝉援,遂抵昆之玉龙桥泊焉。见者当骇传以为且破木义,而不知是六君子皆生平故人,张范之好,而命千里嵇吕之驾,恨不能泛一叶舟,裹百日粮相从于五湖之涘,何论木义也?今吾已徒处深林,而所谓故人者,亦且尽矣,闲居无事,忾叹之余,人成一绝以纪其事》:《续稿》卷二三《过弇园》、《折简要家驭提学同长公学士看地棠花》。
    [2]王世贞,《张助甫》,《续稿》卷一八七。
    [3]王世贞,《答张肖甫司马》,《续稿》卷一八四。
    [4]王世贞《续稿》卷一八三《答晋生》云:“屠长卿吾畏友”。
    [5]王鸿绪等撰《明史稿》列传一六三《王世贞传》,周骏富《明代传记丛刊》第97册,明文书局。
    [6]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447.
    [1]王世贞,《吴明卿》,《四部稿》卷一二一。
    [2]汪道昆,《少室山房续稿序》,《太函集》卷二四,《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117册,第322页。
    [3]焦竑,《选弁州山人续稿叙》,《选弇州山人续稿》,明刻本。
    [4]如王世贞《续稿》卷二00《屠长卿》云:“足下虽雅言二李先生,而其许不佞独至,念不佞独切甚。渭不佞辞有于鳞,有献吉,有往哲,而又自有元美,广大变化,所以极玄。斯言也,岂不佞所敢当,然不敢以不佞故,而掩足下之鉴也。”可见,屠隆对王世贞称赏之高。
    [5]王世贞,《青浦屠侯去思记》,《续稿》卷五七。
    [6]王世贞,《屠长卿》,《续稿》卷二00。
    [1]王世贞,《李生寅》,《续稿》卷一八二。
    [2]王世贞,《屠长卿》,《续稿》卷二00。
    [3]屠隆,《三才》,《鸿苞集》卷一七。
    [4]屠隆,《詹炎上》,《鸿苞集》卷一三。
    [5]王世贞,《屠长卿》,《续稿》卷二00。
    [1]王世贞,《敖士赞》,《四部稿》卷一百一。
    [2]同上。
    [3]锡爵,《太子少保刑部尚书凤洲王公神道碑》,《王文肃公文集》卷六,《四库禁毁丛刊》集部7册。
    [4]王锡爵,《弇州山人续稿序》,同上。
    [1]李绍文,《皇明世说新语》卷四“规箴”,《四库存目丛书》子部244。
    [2]陈继儒,《见闻录》卷一,《四库存目丛刊》子部244册,第149页。
    [3]《江南通志》卷一四五.
    [4]王锡爵,《太子少保刑部尚书凤洲王公神道碑》,《王文肃公文集》卷六,《四库禁毁丛刊》集部7册。
    [5]张溥,《王子彦稿序》。《七录斋集》卷五,《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387册,第366页。
    [6]屠隆,《王冏伯制义稿序》,《白榆集》卷二,《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359册,第560页。
    [7]屠隆,《大司寇王公传》,《王凤洲先生行状》,明刻本。
    [1]谈迁,张宗祥校点,《国榷》卷七五“万历十九年”,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58:4642。
    [2]张萱《西园见闻录》卷三“友爱”,周骏富辑《明代传记丛刊》116-242)
    [3]张萱《西园见闻录》卷十“刚方后”,周骏富辑《明代传记丛刊》117-315。
    [4]工世贞,《乞归初抵弇园(其二)》,《附集》卷一。明张萱《西圜见闻录》卷三“友爱”(周骏富辑《明代传记丛刊》116-242):明张萱《西圜见闻录》卷十“刚方后”(周骏富辑《明代传记丛刊》117-315)
    [5]叶德辉,《郋园读书志》卷九“《弇州四部稿》一百七四卷《续稿》二百七卷”,上海澹园铅印本。
    [6]屠隆《大司寇王公传》,《王凤洲先生行状》,明刻本。
    [1]县鸾,南北朝时代北魏弘传净土教的一位高僧,强调依佛本愿力,其思想根源于《无量寿经》。
    [2]徐渭《昙阳大师传略》,《徐文长逸稿》卷二,《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355册,第488页。
    [1]有人猜测昙阳子不是坐化仙升,而是蛇咬而亡,见廖可斌先生《明代复古运动研究》(第235页)。据王世贞《昙阳大师传》,此蛇非常驯服,且昙阳子携之很久,昙阳子化后蛇亦不见踪迹,“亡蛇之说”理由似乎并不充分,笔者以为昙阳子可能是运用“闭息逆气”之法而亡,王世贞《昙阳师外传》载昙阳子遗言,云:“气无时而不运,何必我运?息无时而不调,何必我调?常清常净,与天地合其气矣,常恬常愉,与四时合其息矣。世乃有闭息逆气以自速其死,死则堕饿鬼道耳。”屠隆也有类似记载,《鸿苞》卷三九《昙阳遗言》云:“气无时而不运,何必我运,息无时而不调,何必我调。常清常静与天地合其气矣。常恬常愉,与四时合其息矣。世乃有闭息逆气以自速其死,死则堕恶鬼道矣。又曰:目者心之宅,梦者心之游,君子观心于目,騐心于梦,是故贵存神返视。又曰:天堂地狱,非天造地设,皆因随气成气,随想结者耳。又曰:壮哉!气之为用,是司命君所不能夺予也。彼不善人而久于寿者,气王故也。不善人死而复为神者,其游气未散也。游气—散则复入鬼录耳。夫气不胜理,乘六气以游无穷者,乘理也。师之遗言居然经也。是真灵所发也。”
    [2]王世贞,《陆与绳》,《续稿》卷一七四。
    [3]王世贞,《石拱辰司马》,《续稿》卷一九三。
    [4]王世贞,《答王明辅方伯》,《续稿》卷一八九。
    [5]屠隆,《郁氏女》,《鸿苞》卷三四《郁氏女》,《四库存目丛书》子部89册,第696页。谈迁云:“王元美作《昙阳太师传》,仿唐人《南岳魏夫人传》。四明楼熄指其妄,鄞县屠仪部隆上城隍神诅之,后昙阳子祠为雷击毁。”(《枣林杂俎》“和集·丛赘”有“昙阳子”)四明人楼熄认为此事为妄可能是事实,但称屠隆上城隍神诅之则不实,屠隆当年参加了昙阳子飞升之事,对昙阳子顶礼膜拜,以弟子相称。
    [1]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三《假昙阳》,北京:中华书局,1997:593-594.
    [2]徐渭,《昙阳大师传略》,《徐文长逸稿》卷二,《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355册,第448页。
    [1]龚炜,《牡丹亭非昙阳子事》,《巢林笔谈》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97:117.
    [2]徐树丕,《识小录》卷四,载《涵芬楼秘笈》,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版。
    [3]王弘,《传奇》,《山志》卷四,中华书局1999年版。
    [1]王世贞,《昙阳大师传》,《续稿》卷七八。
    [2]昙阳子在文中也表现出一种痴心女子形象,其《初归祭徐郎文》云:“徐郎亡后,寡女十矢志无二,立志如石,惟一死方无里碍,既而思之,已嫁入门者,当一意殉夫,未嫁在家者,当两全节孝。今为祖父母在上,父母在前,斋蔬丧服,不能全礼,又不得亲奠前,实切自谦,但以守节在心,不取其迹,自今以往,独有衔哀,叩天绝食、饮水,誓捐躯命,不向繁华,以了平生心念,以酬上圣度引,天不常,人性常,行功满日,机深自知。”(王锡爵《化女昙阳子事略》)
    [3]王世贞,《汪司马》,《续稿》卷一八五。
    [4]王世贞,《李母颜孺人墓志铭》,《续稿》卷一一四。
    [1]王世贞,《纯节祠記》,《续稿》卷五六。
    [1]王世贞,《陈烈妇林莱墓表》,《续稿》卷一二六。
    [2]王世贞,《节孝汪吴传》,《续稿》卷六九。
    [3]王世贞,《赵烈妇尤氏传》,《续稿》卷七九。
    [1]王世贞,《林节妇陈氏传》,《续稿》卷七0。
    [2]王世贞,《吴宜人传》,《续稿》卷七九。
    [3]王世贞,《来节妇金氏生传》,《续稿》卷七0。
    [4]王世贞,《徐节妇汤氏传》,《续稿》卷六七。此外,王世贞《续稿》卷六九还有《洪氏双节传》。
    [5]王世贞,《沈母孝节传》,《续稿》卷七一。
    [1]王锡爵,《化女昙阳子事略》,《昙阳子传》,清抄本。
    [2]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3]王世贞,《昆仑山人传》,《续稿》卷七四。
    [4]王世贞,《昙阳大师传》,《续稿》卷七八。
    [5]王世贞,《昙阳子八戒赞》,明抄本《弇州山人续稿》。
    [6]王世贞。《昙阳大师传》,《续稿》卷七八。
    [7]王世贞,《答王明辅方伯》,《续稿》卷一八九。
    [1]王世贞,《祭道印禅师文》,《附集》卷三。
    [2]屠隆,《与田叔》,《白榆集》文卷六,《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359册。
    [3]王世贞,《题手録昙鸾法师传后》,《续稿》卷一五六。
    [4]王世贞,《徐太仆藏仙帅篆阴符经》,《续稿》卷一五七。
    [5]王世贞,《昙阳师外传》,《昙阳子传》,清抄本。
    [1]王世贞,《县阳大师传》,《续稿》卷七八。
    [2]昙阳子《示昆山尼》,《昙阳传记》上,清抄本。
    [3]王世懋,《书县阳大师传后》,《王奉常集》卷四九,《四库存目丛刊》集部133册,第707页。
    [4]吴言生《马祖道一“即心即佛”的禅思想》,《马祖道一与中国禅宗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8页。
    [5]王世贞,《昙阳大师传》,《续稿》卷七八。
    [6]昙阳子,《告父书》,《昙阳传记》上,清抄本。
    [7]王世贞《续稿》卷六一《昙阳先师授道印上人手迹记》云:“虽然余不佞,尝以宝仙师墨而见呵消,谓:不尊心师而尊世师、不究字理而究字迹之言也。”
    [8]王世贞,《刘锦衣》,《续稿》卷二0五。
    [1]王世贞《昙阳师外传》,清抄本《昙阳传记》下。
    [2]王锡爵在,《化女昙阳子事略》云:“王世贞等人请曰:师深于道,为何作世间儿女情乎?昙阳子云:天地正气,惟纲常伦理不朽,仙佛钟正气而生,特不役于情尔,予之报徐郎,使世人知大道不外名教也。彼失伦常者且废人,矧仙佛欤?”
    [3]王世贞,《王胤昌》,《续稿》卷一九五
    [1]王世贞,《读圆觉经》,《读书后》卷四,明刻本。
    [2]王世贞,《屠长卿》,《续稿》卷二00。
    [3]王世贞,《答存翁相公》,《续稿》卷一七三。
    [4]王世贞,《袁大》,《续稿》卷一八三。
    [5]王世贞,《答王明辅方伯》,《续稿》卷一八九。
    [6]王世贞,《答云仙老人》,《续稿》卷一七二。
    [7]王世贞,《昙阳遗言》,《鸿苞》卷三九,《四库存目丛书》子部90册,第2页。
    [1]宗炳《明佛论》,见僧祐.弘明集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2.
    [2]唐令狐德棻等《周书》北京:中华书局,1971:545
    [3](北周)道安《二教论》,(唐)道宣《广弘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43.
    [4]宋本觉编集《释氏通鉴》卷一一,《卍新纂续藏经》第76册,第1516号,第119页。CBETA(中华电子佛典协会)《电子佛典集成》,2007年版。
    [5]明一松说、灵述记《楞严经秘录》卷六,《卍新纂续藏经》第13册,第0283号,第139页。
    [6]清卍莲述《净土证心集》卷二,《卍新纂续藏经》第62册,第1196号,第562页。
    [1]清超溟著,万法归心录卷一,《卍新纂续藏经》第65册,第1288号,第403页。
    [2]《佛祖历代通载》卷二0。
    [3]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新修大藏经》第8册,第235号,第751页。
    [4]《南村辍耕录》卷三0“三教一源图”。《陶宗仪集》,第455页。
    [5]冯梦龙编著,栾保群点校,《古今谈概》机警部第二三《三教图》,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89页。
    [6]沈曾植,《海日楼札丛·海日楼题跋(二)》,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42页。
    [7]载《随机应化录》卷上,《正统道藏》第40册。
    [8]林兆恩,《林子全集》贞部《心圣直指》,第940页。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
    [1]林兆恩,《林子全集》元部《仲尼公道人心》,第54-55页。
    [2]林兆恩,《林子全集》利部《明子谷子龙江子兆恩柩墓》,第892页。
    [3]释真可,《紫伯尊者别集》卷一《题三教图说》。
    [4]释真可,《紫栖老人集》卷六《释毗舍浮佛偈》,《四库未收书辑刊》集部六辑23册,第465页。
    [5]王世贞,《宗良君侯》,《续稿》卷一八0。
    [6]王世贞,《王辰玉》,《续稿》卷一九九。
    [7]《正讹集·三教一家》,《云栖法汇·手著》第六册。
    [8]王世贞,《与元驭阁老》,《续稿》卷一七九。
    [9]王世贞,《达观》,《附集》卷五。
    [10]王世贞,《恩许归田重过摄山栖霞言念旧游有感因扣达观法师》,《续稿》卷八。
    [11]释真可,《紫栖老人集》卷一0《寄王元美》,《四库未收书辑刊》集部六辑23册,第600页,
    [1]王世贞,《题所书九友斋歌后》《续稿》卷一六0。
    [2]王世贞,《黄司训》,《续稿》卷二0四。
    [3]王世贞,《寄用晦》,《续稿》卷一七二。
    [4]王世贞,《正月六日送舍弟河口即事偶成》(其四),《续稿》卷二三。
    [5]王世贞,《书破邪论序》,《续稿》卷一五六。
    [1]王世贞,《周公瑕书道德经》,《续稿》卷一五七。
    [2]王世贞,《玄风庆会绿后》,《续稿》卷一五八
    [3]王世贞,《仲氏弃官学道投诗见依抒此为答》,《续稿》卷六。
    [4]王世贞,《世贞旧尝供奉三教圣容朝夕参礼近慕锺吕七真之事方拟募工图写而信阳王太史忽以元人名迹见遗精彩焕发惊感之余聊成短述以谢》,《续稿》卷三。
    [1]《四书集注章句·论语集注》卷五《子罕第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儒家在心性发展上,战国时孟子有“尽心知性”之说。程颐、朱熹等主张“心”“性”有别,认为“性”即“天理”,“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陆九渊等则认为认为“心”即“性”,“心即理也”。
    [3]王世贞,《上御史大夫王丈》,《续稿》卷一七五。《读书后》卷四:《书宋景濂集后一》:“吾三载来,五更起焚诵,不过佛道经数卷。”
    [4]王世贞,《俞邦宪》,《续稿》卷二0一。
    [5]王世贞,《三十二篆金书金刚经后》,明抄本《续稿》卷二二。
    [6]王世贞,《凌中丞书金刚经》,《四部稿》卷一三一。
    [7]王世贞,《俞仲蔚书金刚经》,《四部稿》卷一三二。
    [8]王世贞,《周元孚》,《续稿》卷一九一。
    [1]王世贞,《三十二篆金书金刚经后》,明抄本《续稿》卷二二。文中“无著”,菩萨名,佛灭九百年间出生于健陀罗国,为法相宗之祖。
    [2]王世贞,《无住馆记》,《续稿》卷五八。
    [1]慧能、郭朋《坛经校释·定慧品第四》:“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何名无相?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不念;无住者,人之本性,念念不住,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无有断绝,若一念断绝,法身即离色身;念念时中,于一切法上无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缚;于一切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
    [2]王世贞,《闫道人希言传》,《续稿》六九。
    [3]王世贞,《赠无住道人徐孟孺(孟孺强余颜其羯磨之室,余谓孟孺于道可谓精进矣,第其居,平敦孝友则思齐曾,闵坚操履则思衡宪,次精训诘则思凌服,郑工文字则思楷左马,虽种种善胜于相,若有所住者,兹举将无类是乎审尔,恐无以当竺干古先生玉宸大道君首肯也,为颜之曰无住而系以数语。)》
    [4]王世贞,《凌中丞书金刚经》,《四部稿》卷一三一。
    [5]王世贞,《明故楚峰周翁墓表》,《四部稿》卷九五。
    [6]王世贞,《累封通议大夫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爱荆王府君行状》,《续稿》卷一三九。
    [7]见徐朔方《王世贞年谱》(第597页)称“《故宫博物院藏画集》,张凤翼《求志园记》末署‘隆庆戊辰春三月天弢居士王世贞书'”,《四部稿》卷一一三《太仓州普济寺建经阁疏》:“天弢居士言”;《四部稿》卷——三《修观音殿疏》:“善友天弢道人王某夙窥斯道乐观厥成故稽首和南而为之疏”,《续稿》卷一四五《贝多寮偈(有序)》。
    [8]王世贞,《章藻书老子要语后》,《续稿》卷一五七。
    [9]王世贞《续稿》卷一五七《周公瑕书道德经》云:“老子往往皆格言,其体至虚而不无其用;至大而能泯其迹。精以治躬,粗以治天下,取之固逢原矣,大道废有仁义,知惠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知言哉!君子之于世甚无乐乎?其名也、仁义也、孝慈也、忠臣也,其名不得已而有之。故 曰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者绝其名,复者复其实也。将欲噏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谓倚伏负胜,造物若诱人而使之盈,盖使理国缮身者,于张强兴与之际,愯然而思警也,非以导人巧也。夫不得老子之所以立言,不解其文义而妄为之辟,荀卿氏所谓贱儒也。世贞一言而当获谴于今之为二家者,然使吾老子、孔予而在,以为谴哉,不以为谴哉?”
    [1]王世贞,《刻陈生注阴符道德经叙》,《续稿》卷四四。
    [2]王世贞,《书庄子要语后》,《读书后》卷七。
    [3]钱茂伟,《明代史学的历程》(社科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七章“王世贞对理学化史学的批判”。
    [4]王士骐《明故资政大夫南京刑部尚书赠太子少保先府君凤洲王公行状》。王世贞在《续稿》卷一七四《陆与绳》中云:“至所谓持论间诡邹鲁,不佞诚有之,生平只于皮发上窥一二,譬之行脚僧,从讲师坐下拾残语,既不晓求合得輙书之,又不晓割爱,自今当洗心以受针砭矣”,当为自谦之词,其本人并不从时人之说,对儒家典籍有许多精到理解。
    [5]王世贞,《古四大家摘言序》,《四部稿》卷六八。
    [6]王世贞,《读文中子》,《读书后》卷三,明刻本。
    [1]王世贞,《读庄子》,《读书后》卷一。对孟子,王世贞《读书后》卷四《读孟子》云:“孟子圣之英者也”,“吾窃以为夫子而下颜氏子醇乎醇哉,曾子、子思盖庶几焉,荀子大疵而小醇者也,扬子醇与疵俱小者也。孟子大醇而小疵者也。孟子之醇非诸贤之所能为醇也,孟子之疵犹之乎诸贤之疵也。”
    [2]王世贞,《书扬雄传后》,《读书后》卷二。
    [3]王世贞,《昙阳大师传》,《续稿》卷七八。
    [4]王世贞,《金字心经后》,明抄本《续稿》卷二二。
    [5]王世贞,《六经稽疑序》,《续稿》卷五一。
    [1]王世贞,《丁戊杂编序》,《弇州史料》后集卷四0,《四库禁毁丛书》史部50册。
    [2]王世贞,《读管子》,《四部稿》卷一二。
    [3]王世贞,《合刻管子韩非子序》,《续稿》卷四四。
    [4]王世贞《四部稿》卷一一0《武瞾》云:“宋儒之笔严于霜钺,(齿斤)(齿斤)焉.(齿乞)龅散吏之.扬雄与故僚之王魏而于是诸贤者略不之及,又何也?野史称仁杰有寡姊老而贫,仁杰尝过之,为设浊酒麦饭,其予自外猎归,以一兔肩供仁杰,曰:姊老矣,而仁杰幸居相位,奈何不及某在而使之仕,姊曰:‘吾有一子不欲其事女主',乃惭而退。呜呼!孰谓宋儒之识而不及狄氏姊哉。”
    [5]王世贞,《四书文选序》,《四部稿》卷七0。
    [1]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一0《姚江学案》,中华书局1985年版。
    [2]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三二《泰州学案》,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03页。
    [3]黄绾,《明道编》卷一,中华书局,1959年版。
    [4]刘宗周,《答胡嵩高朱绵之张奠大诸生(嵩高名岳绵之名昌祚奠夫名应鳌)》,《刘蕺山集》卷七。
    [5]屠隆,《鹿园论三教》,《鸿苞集》卷二七,《四库存目丛书》子部88-90册。
    [1]屠隆,《我朝人物》,《鸿苞集》卷一一,《四库存目丛书》子部88-90册。
    [2]王阳明弟子王龙溪也说:“先师提出良知两字,范围三教之宗。”(《王畿集》卷四《东游会语》,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页516)
    [3]陈建,《续编》下理,《学蔀通辨》卷九,《续修四库全书》子部939册。
    [4]李光地撰《榕村语录》卷一八,中华书局1995年版。
    [5](日)忽滑骨快天《中国禅宗思想史》(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754,760.
    [6]日本九须本文雄《王阳明口の禅的思想研究》、侯外庐所编《宋明理学史》等都认为阳明心学为禅。麻天祥《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有“空门大乘阳明禅”一节,其第十三章为“阳明禅与士大夫之逃禅”,第305-356页。
    [7]王守仁《年谱三》,《王文成全集》卷三四。
    [1]王守仁,《语录三》,《王文成全集》卷三。
    [2]吴震《王阳明著述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17页。李春芳对阳明“良知”也有阐发,云:“夫致知之学发自孔门,而孟子良知之说,则又发所未发,阳明先生合而言之,曰:致良知,盖以知取诸性而自足,不必求之于外也。知善知恶之知致,则好善恶恶之意诚。”(《重修阳明先生祠堂记》,《李文定公贻安堂集》卷三)
    [3]王守仁,《重修山阴县学记(乙酉)》,《王文成全集》卷七。
    [4]王守仁,《语录(一)》,《王文成全集》卷一。
    [1]王世贞,《书王文成集后一》,《读书后》卷四。
    [2]王世贞,《札记内篇》,《四部稿》卷一三九。《续稿》卷七三《邓太史传》:“弇州生曰:明兴谈理学者,创发自江右矣,吴聘君鼓之,若胡而罗而张舞之。迨文成之铎振而遗响为聂(聂豹)、为邹(邹守益)、为欧阳(欧阳德)、复为罗(罗洪、罗汝芳),而今树赤帜者三矣。夫其分门户、张颐颊、云蒸风从,岂不伟然巨观哉!十仞之垣,三仞之,而狐鼠托焉。亡他,其中虚也,余不自量,偶一及之于楚棘,而首几碎于狙侠之齿,尚何言哉!尚何言哉!”
    [3]王世贞,《故奉天翊运推诚宣力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南京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都御史总督四省军务新建伯赠新建侯王文成公守仁》,《续稿》卷八。《弇山堂别集》卷二七《史乘考误(八)》:“据《年谱》乃门人钱德洪著,德洪纯实人也,不误。而客坐新闻所纪,正德洪所谓托言投江之说也,当时王公止是救给事中戴铣等,初与瑾无深仇,何必作此狡狯,毋乃权谲纵横之余习乎?”
    [1]王世贞《续稿》卷二0四《曾长洲》:“朱之格物,王之致良知,故自匪同,若致得尽,格得尽,终自成一局面,不狼狈也。”
    [2]王世贞,《书王文成集后(二)》,《读书后》卷四。
    [3]王世贞,《曾长洲》,《续稿》卷二O四。
    [4]王世贞,《昙阳大师》,《续稿》卷七八。
    [5]星云大师、慈怡,《佛光大辞典》,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5613。
    [6]如“有”与“无”,“本体”与“功夫”,“心体”与“性体”,“顿悟”与“渐修”等问题,吴震先生认为“不了解四句教,就不可能对阳明心学的义理架构以及阳明后学的思想展开之源头,有一个切实的把握。”(见《王阳明著述选评》一书,第195页。)
    [1]王守仁,《传习录(下)》,《王文成全书》卷三。
    [2]王守仁,《传习录(中)》,《王文成全书》卷二。
    [3]王守仁,《传习录(上)》,《王文成全书》卷一。
    [1]《朱子语类》卷一五《大学(二)》:“问:心者,身之主:意者,心之发,意发于心,则意当听命于心,今曰:意诚而后心正,则是意反为心之管束矣,何也?曰:心之本体何尝不正?所以不得其正者,盖由邪恶之念勃勃而兴,有以动其心也,譬之水焉,本自莹净宁息,盖因波涛汹涌,水遂为其所激而动也。”
    [2]王守仁,《年谱(三)》,《王文成全书》卷三四。
    [3]《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页366。
    [4]“天泉证道”使王学产生分化,此后,王畿和钱德洪产生“四有”及“四无”、“权法”及“定本”的争论。《刘蕺山集》卷九《钱绪山先生要語序》:“予读天泉证道记,知王、钱二先生并传阳明子教法也,子尝有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先生推明之为四无之说,而钱先生则谓是师门教人定本不可易,遂举以质阳明子,曰:汝中所言可接上根人,德洪所言可接下根人,世传王门教法有此两端。”
    [5]王世贞,《王守仁史传》,《续稿》卷八六。
    [1]唐慧忠所著《般若心经三注》,《卍新纂续藏经》第26册,第0533号,第0801页。
    [2]宋普济集《五灯会元》,《卍新纂续藏经》第80册,第1565号,第0342页。
    [3]顾宪成,《证性篇·罪言上》,《顾端文公遗书》,清光绪三年刊本。
    [4]王守仁,《王文成全书》卷一。
    [5]丁福保编《佛学大辞典》(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1489页)。《佛光大辞典》:“体用:体,即体性,不变之真理实相,无有分别;用,即作用,差别现象之具体表现。”(页6930)
    [6]王守仁《王文成全集》卷一:“侃问:先儒以心之静为体,心之动为用,如何?先生曰:心不可以动静为体用,动静时也,即体而言,用在体,即用而言,体在用,是谓体用一源。若说静可以见其体,动可以见其用,却不妨。”
    [1]王世贞,《屠畏卿》,《续稿》卷二00。
    [2]王世贞,《金字心经后》,明抄本《续稿》卷二二。
    [1]王世贞,《题所书心经后》,抄本《续稿》卷二二。
    [2]王世贞,《偈》,《续稿》卷一四五。
    [3]刘宗周,《钱绪山先生要語序》,《刘蕺山集》卷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曹于汴,《答卢生守恭》,《仰节堂集》卷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王世贞,《苔王龙溪》,《续稿》卷二0三。
    [6]王畿,《王畿集》卷一八,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516.
    [7]王世贞,《丁右武》,《续稿》卷一八二。
    [8]王世贞,《管佥宪》,《续稿》卷二0一。
    [9]王世贞,《与郭中丞》,《续稿》卷一九二。
    [1]王世贞,《赵汝师》,《续稿》卷一九四。
    [2]吴言生《马祖道—“即心即佛”的禅思想》(《马祖道—与中国禅宗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8页)称:“唐代慧能、神会、本净、慧忠、希迁也有‘即心即佛'的表述。以上这些观点,是马祖道一倡导‘即心即佛'的思想渊源。”“即心即佛”思想所体现的意义:1、“即心即佛”是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典型表述,得到了历代禅师的高度推崇;2、众生平等,皆有佛性,佛性本来现成,圆满自足,因此不可向外求佛;3、即心即佛具有本净、始净两种意义;4、为破除对清净心的执著,禅宗强调即心即佛之“心”乃是超越凡圣之心。[3]昙阳子,《示张伯含》,《昙阳传记》(上册),清抄本。
    [4]王世贞,《札记内篇》,《四部稿》卷一三九。
    [5]王世贞,《净土群书类选大成叙》,《续稿》卷五一。
    [1]王世贞,《与周生》,《续稿》卷一八三。
    [2]惠能、郭朋,《坛经校释》,第82页。
    [3]王世贞,《再书童生响搨赵文敏法华经后》,明抄本《续稿》卷二二。
    [4]星云大师、慈怡,《佛光大辞典》(页557):“三车指羊、鹿、牛车,加上大白牛车则为四车,法华经譬喻品有火宅三车之譬喻。(一)羊车,以羊挽车。比喻声闻之人,修四谛行以求出离三界,但欲自度,不顾他人,如羊之奔逸,竟不回顾后群。(二)鹿车,以鹿挽车。比喻缘觉之人,修十二因缘以求出离三界,略有为他之心,如鹿之驰走,能回顾后群。(三)牛车,以牛挽车。比喻三藏教菩萨之人,修六度行,但欲度人出于三界,而不欲自出,如牛之荷负,安忍普运一切。另以大白牛车比喻一佛乘。”“古来有关三车四车之解释有二大派,其一,将表示菩萨乘之牛车与表示佛乘之大白牛车视为同一者,有三论宗、法相宗,称为三乘家、三车家。另一派在牛车之外,别立大白牛车者,有天台宗、华严宗,称为一乘家或四车家。(法华经玄赞卷四本、华严五教章卷一、五教章通路记卷三、卷四)”
    [5]王世贞,《读坛经》,《四部稿》卷一一二。
    [6]王世贞。《心赋序》,《续稿》卷四二。
    [1]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二0六,中华书局,1995:7381.
    [2]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袁庶子宗道》丁集中,第566页。钱氏所谓“定论”包含王世贞晚年转变三方面内容:“自悔”、学苏及“心折震川”,其中“心折震川”之说因文献及判断失误而被钱钟书先生否定,钱先生藉此对钱谦益为人为学全盘否定,下详。其实李维桢在明万历三十年前已有“先生晚年定论”之说(《黄友上诗跋》,《大泌山房集》卷一三一),是以王世贞晚年之论为是,以其“少年搦论”为非。
    [3]王锡爵,《弇州续稿序》,《王文肃公文草》卷一,《四库存目丛书》集部136册。
    [4]陈继儒,《王太史辰玉集序》,王衡《王缑山先生集》,《四库存目丛书》集部178册
    [1]冯时可,《缑山王太史集序》,同上
    [2]李维桢,《王文肃家传》,《大泌山房集》卷六十四,《四库存目丛书》集部152册
    [3]何宗彦,《王文肃公文草序》,《王文肃公文草》,《四库存目丛书》集部136册。
    [4]王锡爵,《马文庄公文集序》,同上。
    [5]王锡爵,《太仆寺丞熙甫归先生墓志铭》,《王文肃公文草》卷八,同上。
    [6]王世贞,《书归熙甫文集后》,《<弇州山人续稿>附》,明刻本。
    [7]王世贞,《书洹词后》,同上。
    [8]二王氏性格差别也较大,明李绍文《皇明世说新语》卷四“规箴”称:“太仓王内阁荆石,性端洁,不轻接引。王司寇凤洲,性坦易,多所容纳。其乡人曹子念曰:‘内阁是常清常净天尊,司寇是大慈大悲菩萨。'”
    [9]王世贞,《昙阳大师传》,《弇州山人续稿》卷七八。
    [10]沈德符《娄江四王》,《野获编》卷二三,《续修四库全书》子部1174册。
    [11]王世贞,《九月闭关谢笔砚,而千里故人询问不绝,又多以诗及者,遂成此二律志苦且代答》,《弇州山人续稿》卷一六。
    [12]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二0六,北京:中华书局,1995:7381.
    [13]胡应麟,《诗薮·续编》卷二,《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696册
    [1]陈继儒,《新刻弇州读书后序》,《读书后》明刻本。
    [2]张汝瑚,《王弇州传》,《王弇州先生集》清郢雪书林刻本。
    [3]叶德辉,《郎园读书志》卷九,上海澹园铅印本。
    [4]焦竑,《选弇州山人续稿叙》,《选弇州山人续稿》,明刻本。
    [5]“十代”,盖苏轼《韩文公庙碑》“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中之“八代”,即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另加唐、宋;“四子”即文中所称“何李”、“晋江、毗陵”,即何景明、李梦阳、王慎中、唐顺之。
    [6]“谶”,同“懺”,忏悔。(《汉语大词典(缩印本)》,湖北、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页1678)《集韵 ·(臨瓦)韵》:“懺,悔也。或从言。”如《太平御览》卷六五六有“求祖谶悔”,《广弘明集》卷二三有“即自谶悔”。因此,“自谶”即自我悔悟,是说王世贞早年“抑宋”,晚年而悔悟。焦说与钱谦益“自悔”说不同,焦说重“悟”,而钱说重“悔”。
    [1]黄宗羲,《文端焦淡园先生玆》,《明儒学案》卷三五《泰州学案》四,北京:中华书局,1985:829.
    [2]焦竑,《与友人论文》,《焦氏澹园集》卷一二,《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365册
    [3]焦竑,《刻苏长公外集序》,《焦氏澹园续集》卷一,同上
    [4]王锡爵,《弇州续稿序》,《王文肃公文草》卷一,(四库存目丛书》集部136册。
    [5]李维桢,《弇州集序》,《大泌山房集》卷一一,《四库存目丛书)集部150册。
    [6]刘凤,《王鳳洲先生弇州山人续集序》,(弇州山人续稿》,明刻本。
    [7]乔时敏,《选刻王弇州先生文稿序》,《王元美文选》万历乙卯刻本。
    [8]李衷纯,《王弇州先生崇论序》,《王弇州先生崇论》明崇祯四年刻本。
    [9]张汝瑚,《王弇州先生集》序,《王弇州先生集》清郢雪书林刻本。
    [10]姚荣,《论诗绝句》,《后湘诗集》卷九,《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512-1513册。
    [11]王夫之,《明诗评选》卷七,《船山遗书》集部,民国廿二年版,上海太平洋书店重刊本。
    [1]王世贞,《苏长公外纪序》,《苏长公外纪》,明刻本。
    [2]王世贞《书王文成公集后》有“予十四岁从大人所得王文成公集,读之,而昼夜不废卷,至忘寝食,其爱之于三苏之上”,侧面说明王世贞较爱苏文。
    [3]见陈继儒《新刊弇州读书后序》,《读书后》,明刻本。
    [4]《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七二《读书后》提要。
    [5]王世贞,《孙太常》,《附集》卷四,明刻本。
    [6]陈继儒《妮古录》卷四,《四库存目丛书》子部118册。
    [7]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436.
    [8]钱谦益,《题丁菡生藏余尺牍小册》,《有学集》卷五0,《四库禁毁丛书》集部115-116册。
    [9]钱谦益,《钱牧斋尺牍》卷一《与王烟客(其三)》(《四库禁毁丛书》集部1册):“弟当壮年骋笔伸纸,不知古人述作之指,西涂东抹,浪费岁月。中岁少知途径,重自悔悟,歧路已深,回车弥远。顷者褒迟潦倒,回向空门禅诵之馀,益知四十年来估估砣砣曾未得古人少分,传言老将知,而耄及之,良可为之三叹。”
    [1]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436.
    [2]同上,第437页。
    [3]同上。
    [4]浙江大学焦中栋2005年博士论文《论钱谦益的明代文学批评》,页116。另,南京师范大学郦波2003年博士论文《王世贞研究》(页20)也称:“今本《读书后》卷四《书李西涯古乐府后》无此语。”孙学堂《崇古理念的淡退——王世贞与十六世纪文学思想》(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页180)也同此意。台湾东海大学卓福安1991年博士论文《王世贞诗文论研究》(页16)认为:“此段话或是钱氏所闻,或为钱氏自己对王世贞诗论的心得也未可知。”裴世俊《试析钱谦益的“弇州晚年定论——兼及钱仲书对‘定论'的评价”》(《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2期,页54)此段文字之注文亦误。
    [5]三书文字略别,其中明抄本为:“当余作《艺苑卮言》时,年未四十,方与于鳞辈是古非今,此长彼短,以故,未为定论,至于戏学《世说》,比拟形肖,既不甚切而伤獧轻,苐行世已久,不能复秘,姑随事改正,勿令误人而已。”有关情况可参前文“《<弇州山人续稿>附》发覆”。
    [6]钱钟书,《谈艺录》“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84:385-386.
    [7]陈继儒,《岩栖幽事》一卷,《四库存目丛书》子部118册。
    [8]钱谦益,《题徐季白诗卷后》,《有学集》卷四七,《四库禁毁丛书》集部115-116册。
    [1]钱谦益《初学集》卷八三《题归太仆文集》有:“弇州晚年,颇自悔其少作,亟称颐甫之文,……其推服之如此。”但在《列朝诗集小传·王尚书世贞》中不是为证“弇州心折震川”。
    [2]“他伤”:如郑利华先生《王世贞研究》(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页214)称:“‘始伤'应该是对归有光‘晚达而终不得意'的境遇感到伤心,表示同情。”“自伤”:如周钟《七录斋集序》:“晚年犹悔不从经学入,谓少时为词章所累,信乎!”叶德辉《郎园读书志》卷九认为:“心折其(归有光)文而深悔其盛年意气之过也。”
    [3]王世贞,《书归熙甫文集后》,《附集》卷九,明刻本。
    [4]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页439。王瑞国为王世懋孙,字子彦,天啓元年举人(《(直录)太仓州志》卷三六)。
    [5]王世贞,《塔曹子真》,《续稿》卷一八三。王世贞晚年自悔之情,《弇州山人续稿》中有多处表现,如卷一八二《陆山人》:“今过五十始知悔,然无及矣!”,卷一八二《黄山人》:“仆(王世贞)老矣!不自惜,受役笔墨余三十年,而今且自悔。
    [6]王士骐《明故资政大夫南京刑部尚书赠太子少保先府君凤洲王公行状》。“大志”是指追求科举功名,“大愤”指严嵩误国;“大虑”指嘉靖二十九年俺答入侵:“大痛”指嘉靖三十八年贞父忬滦河战事先利下狱;“大惭”指隆庆二年起补河南按察司副使,整饬大名等处兵备,请致仕,未允,抵大名履任;“大悔”指万历八年慕仙道,悔文事及少年意气之盛。
    [1]胡应麟,《书二王评李于麟文语》,《少石山房类稿》卷一百六,明刻本。
    [2]王世贞,《王胤昌》,《续稿》卷一九五。
    [3]屠隆,《屠长卿》,《续稿》卷二00。
    [4]王世贞,《达王给事》,《续稿》卷二0二
    [5]王世贞,《夏日弇中即事》(其四),《陈廷尉王叔赠十绝仅报其半》,《附集》卷一
    [6]张汝瑚,《王弇州先生集序》,《王弇州先生集》,清郢雪书林刻本。
    [7]胡应麟,《诗薮·续编》卷二,《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696册。
    [8]袁宗道,《答陶石篑》,《白苏斋类集》卷一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9]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中华书局,1984:4.
    [1]吴伟业,《太仓十子诗序》,《太仓十子诗选》,《四库存目从书》集部384册。
    [1]陈继儒,《王元美先生墓志铭》,《见闻录》卷四,《四库存目丛书》子部244册。
    [2]郭英德,《明清文学史演讲录》(广西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页107)也提出:王世贞晚年“有没有后悔,怎么后悔,和前期又是什么关系等,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3]王士骐,《明故资政大夫南京刑部尚书赠太子少保先府君凤洲王公行状》,王士骐称“此府君之自为状也”。
    [4]王世贞,《陆山人》,《续稿》卷一八二。
    [5]王世贞,《为恳乞天恩辩明考满事情仍赐罢斥以伸言路疏》,《续稿》卷一四二。
    [6]王世贞,《今岁忽已知命,仲冬五日为悬弧之旦,不胜感怆,聊叙今昔,得六百字》,《四部稿》卷一0。
    [7]王世贞,《答曹子真》,《续稿》卷一八三。
    [8]王世贞将其一生分为三个时段:“少嗜古图籍及三代彝鼎,名墨酒鎗;中年好客,晚岁好道。”(见王士骐《明故资政大夫南京刑部尚书赠太子少保先府君凤洲王公行状》),而王锡爵、钱谦益、张夏锤等人则将王世贞一生分为“早年”和“晚年”两个时期。
    [1]王士骐,《明故资政大夫南京刑部尚书赠太子少保先府君凤洲王公行状》,《王凤洲先生行状》,明刻本。
    [2]李贽,《文学名臣·尚书王公》,《续藏书》卷二六,《续修四库全书》史部303册。
    [3]王世贞,《答邹孚如》,《续稿》,卷一九八。
    [4]王世贞,《王胤昌》,《续稿》卷一九五。
    [5]王锡爵,《太子少保刑部尚书凤洲王公神道碑》,《王文肃公文集》,《四库存目丛书》集部136册。
    [6]王士骐,《明故资政大夫南京刑部尚书赠太子少保先府君凤洲王公行状》,《王凤洲先生行状》,明刻本。
    [7]王世贞,《昙阳大师传》,《续稿》卷七八。
    [8]王世贞,《李仲吉》,《续稿》卷一八三。
    [9]王世贞,《王胤昌》,《续稿》卷一九五。
    [1]王世贞,《书李西涯乐府后》,明抄本《续稿》卷二一。
    [2]屠隆,《大司寇王公传》,《王凤洲先生行状》,明刻本。
    [3]王世贞,《李仲吉》,《续稿》卷一八三。
    [4]王世贞,《光先辈》,《续稿》卷二百七。
    [5]王世贞,《黄山人》,《续稿》卷一八三。
    [6]王世贞,《冯咸甫先辈》,《续稿》二百七。
    [1]王世贞,《甘佥宪》,《续稿》卷二0一。
    [2]王世贞,《赵汝师》,《续稿》卷一九四。
    [3]王世贞,《苔穆考功》《续稿》卷二0七。
    [4]王世贞,《答曹子真》,《续稿》卷一八三。
    [5]王世贞,《黄司訓》,《续稿》卷二0四。
    [6]王世贞,《王丈格》,《续稿》卷二0五。
    [7]王世贞,《黄山人》,《续稿》卷一八三。
    [8]王世贞,《凌郡丞》,《续稿》卷二0四。
    [9]王世贞,《答华孟达》,《续稿》卷一八一。
    [1]王世贞,《甘佥宪》,《续稿》卷二0一。
    [2]王世贞,《答鄒孚如舍人》,《续稿》卷一九0。
    [3]王世贞,《上太傅李公》,《四部稿》卷一二三。
    [4]王世贞,《王胤昌》,《续稿》卷一九五。
    [5]王士骐,《明故资政大夫南京刑部尚书赠太子少保先府君凤洲王公行状》,《王凤洲先生行状》,明刻本。
    [6]王世贞,《答穆考公》,《续稿》卷二0七。
    [7]王世贞,《毛侍御》,《续稿》卷二0二。
    [8]王世贞,《孙文选》,《续稿》卷二0三。
    [9]王世贞,《应黄州在明》,《续稿》卷二0四。
    [10]王世贞,《王光州仲叔》,《续稿》卷二七。
    [11]王世贞,《吴明卿》,《续稿》卷一九二。
    [1]王世贞,《张见父》,《续稿》卷二0七。
    [2]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袁庶子宗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566.
    [3]李维桢,《黄友上诗跋》,《大泌山房集》卷一三一,《四库存目丛书》集部150-153册。
    [4]焦弘《选弇州山人续稿叙》:“余独怪今之学者溺于谀闻,以公晚年进德之言为英雄欺人之语,受淫剽窃,令有识者欲扫秦汉之灰,而立唐宋之帜,使昆陵、晋江者复提徵贵之势,岂非公之罪人也哉!”
    [5]钱谦益,《钱牧斋全集》(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562.
    [1]张汝瑚,《王弇州先生集序》,《王弁州先生集》,清郢雪书林刻本
    [2]钱谦益,《答山阴徐伯调书》,《有学集》卷三九,《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391册。
    [3]“他伤”:如郑利华先生《王世贞研究》(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页214)称:“‘始伤'应该是对归有光‘晚达而终不得意'的境遇感到伤心,表示同情。”“自伤”:如叶德辉《郎园读书志》卷九认为:“心折其(归有光)文而深悔其盛年意气之过也。”
    [4]焦中栋2005年博士论文《论钱谦益的明代文学批评》(第120页)提出:“仅就王世贞而论,他从未说过‘文必西汉,诗必盛唐'的话,更没有说过‘大历以后书勿读'之类的话。”台湾卓福安博士论文《王世贞研究》(第8页):“说前后七子的主张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并不正确。”
    [5]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中华书局,1984:4.
    [6]王世贞,《答吴瑞谷》,《四部稿》卷一二八。
    [7]王世贞,《屠长卿》,《续稿》卷二00。
    [8]李维桢《王凤洲先生集序》:“先生能以周汉诸君子之才精其学而穷其边,文章家所应有者,无一不有。”胡应麟《弇州先生四部稿序》:“不有先生,孰与集文章之大成哉!”(《少室山房集》卷八一):屠隆《大司寇王公传》议者谓我朝文章自李何而古,至于鳞伯玉而精,至元美而大,知言哉!
    [1]王世贞,《于凫先》,《续稿》卷一八三。
    [2]蒋湘南,《与田叔子论古文第二书》,《七经楼文钞》卷四,《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541册。
    [3]归有光《补刊震川先生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353册。
    [4]陈文烛,《归太仆集序》,《归先生文集》,《四库存目丛书》集部138册。
    [5]周钟《七录斋集序》,《七录斋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387册。
    [6]陈继儒,《王元美先生墓志铭》,《见闻录》,《四库存目丛书》予部244册。
    [7]王士骐《明故资政大夫南京刑部尚书赠太子少保先府君凤洲王公行状》。这段话,孙卫国《王世贞史学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页55)认为王世贞:“公开声明读书可以不先读经”,“言下之意,即使不皓首穷经,亦可得大成。”赵艳霞《王世贞史学复古思想略论》(《历史研究》2004年1-2期,页68)也认为:“甚至自诩自己‘吾读书万卷,而未尝从六经入。'”孙、赵阐发皆有偏误。
    [8]钱谦益,《题归太仆文集》,《初学集》卷八三,《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389-1390册。
    [1]张夏锺称“诸君子,如弁州者,反叹息以为不可及,岂不曰:文章有定论,盖必持之久,而后其论始定,固不在乎一时之争也。”
    [2]许建昆,《李攀龙文学研究》,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3:380-381、384、391-392。
    [3]卓福安,台湾东海大学1991年博士论文《王世贞诗文研究》,页344、页345。
    [4]张怡,《玉光剑气集》卷一九“艺苑”,中华书局2006年版。
    [5]王世贞,《与徐宗伯》,《续稿》卷一七五。
    [6]王士骕,《李本宁太史》(其二),《中弇山人稿》,《四库禁毁丛书》集部32册,页525。
    [7]娄坚,《明娄子柔序》,《震川大全》,清刻本。
    [8]王世贞,《赵汝师》,《续稿》卷一九四。
    [1]陈继儒,《王元美先生墓志铭》,《见闻录》,《四库存目丛书》子部244册。
    [1]王世贞,《王氏金虎集序》,《四部稿》卷七一。
    [2]王士骐,《明故资政大夫南京刑部尚书赠太子少保先府君凤洲王公行状》,《王凤洲先生行状》,明刻本。
    [3]王世贞,《赵汝师》,《续稿》卷一九四。诚然,对“文章一小技”问题,王世贞另有专门论证,见《续稿》卷一九0《答邹孚如舍人》。
    [4]王世贞,《苔穆考功》,《续稿》卷二0七。
    [5]王世贞,《华仲达》,《续稿》卷一八一。
    [6]王世贞,《陆无从》,《续稿》卷一八二。
    [7]屠隆《大司寇王公传》,《王凤洲先生行状》,明刻本。
    [1]屠隆《大司寇王公传》,同上。
    [2]王世贞,《书李于鳞集后》,《读书后》卷四,明刻本。
    [3]王世贞,《吴明卿》,《四部稿》卷一二一。
    [4]王世贞,《答陆汝陈》,《四部稿》卷一二八。
    [1]王世贞,《徐天目先生集序》,《续稿》卷四五。
    [2]文津阁《四库全书提要汇编》集部六《弇州四部稿、续稿》提要,商务印书影印,页773-774。
    [3]王世贞,《张助甫》,《四部稿》卷一二一。
    [1]王世贞,《唐诗类苑序》,《续稿》卷五三。
    [2]王世贞,《艺苑卮言(四)》,《四部稿》卷一四七。
    [3]王世贞,《邹黄州鹪鹩集序》,《续稿》卷五一。
    [4]王世贞,《宋詩选序》,《续稿》卷四一。
    [5]王世贞,《邹黄州鹪鹩集序》,《续稿》卷五一。
    [6]王世贞,《项伯子诗集序》,《续稿》卷四三。
    [7]王世贞,《袁鲁望集序》,《续稿》卷四0。
    [1]王世贞,《黄淳父集序》,《四部稿》卷六八。
    [2]王世贞,《送兰石张先生迁广通司谕序》,《续稿》卷二九。
    [3]王世贞,《白坪高先生诗集序》,《续稿》卷四三。
    [4]王世贞,《魏懋权时义序》,《续稿》卷四0。
    [5]王世贞,《冯成甫诗序》,《续稿》卷四五。
    [6]王世贞,《文起堂新集序》,《续稿》卷五五。
    [7]同上。
    [1]王世贞,《国子助教吴昆麓先生墓碑》,《续稿》卷一三五。
    [2]王世贞,《沈嘉则诗选序》,《续稿》卷四0。
    [3]王世贞,《徙倚轩稿序》,《续稿》卷四一。
    [4]王世贞,《陈子吉诗选序》,《续稿》卷四二。
    [5]王世贞,《真逸集序》,《续稿》卷四二。
    [6]王世贞,《刻陈生注阴符道德经叙》,《续稿》卷四四。
    [1]王世贞,《巨胜园集序》,《续稿》卷五四。
    [2]王世贞,《吴瑞毅文集序》,《续稿》卷五三。
    [3]王世贞,《胡子衡齐序》,《续稿》卷五0。
    [4]王世贞其他方面的调剂思想,如:《续稿》卷一六六《玉板兰亭叙麻姑仙坛记》云:“两年内得玉板小兰亭叙,于黄羽渊得颜清臣《麻姑坛记》,于傅伯雅其刻揭差古雅而精,不类它本,因合之为一帙,盖山阴之 圆,剂鲁郡之方,而后集大成,如夷清和惠不相胜,而相用可也,第恐山阴艴然作曾西色耳。”《续稿》卷一七四《与许相公》云:“今圣德日新,国是渐定,中外欣欣跂望至治,我相公与一二大老正已御物,侃侃国是,人皆知之,而中间斡旋调剂之妙,良工苦心,固有未易以形容测识者。”《续稿》卷一九四《赵汝帅》云:“年来齿落,无一二存者,衰相屡现,即使腼颜苟出,不特上负师真,下愧同志。公试观朝,贤若此,时事若此,仆之墙壁若此,而能有所谓剂得乎?欲因而有所见,且为县官作纤毫益得乎?万勿齿及仆也,主上诚不世出之主,迩来作用大似世庙乙未以前光彩,而恤民一念又似胜之,灾异种种正是天心仁爱,惟闻有可忧者,腐肠之药与伐性之斧耳。”《续稿》卷一九七《申相公》云:“相公吴人也,太原相公亦吴人也,其知吴之受灾为至真,其欲为吴请旦夕之命为甚切,但恐人主未必信,左右未必喜,而大司农未必能出而任之,则相公之于调剂亦甚难矣,虽然不敢以相公调剂之难,而遂绝望于调剂也,先君了之隧虚而弗克树石者,垂二十年矣。”
    [1]王世贞,《陈于韶先生卧雪楼摘稿序》,《续稿》卷四四。
    [2]杨慎《谭苑醍醐》卷七《辞达》,《杨升庵丛书》第四册,第425页。
    [1]王世贞,《喻吴皋先生集选序》,《四部稿》卷五五。
    [2]王世贞,《吴瑞榖文集序》,《续稿》卷五三。
    [3]王世贞,《艺苑卮言(五)》,《四部稿》卷一四八。
    [4]王世贞,《陶懋中镜心堂草序》,《续稿》卷四五。
    [1]王世贞,《二酉园集序》,《续稿》卷五二。
    [2]王世贞,《答户部刘介征》,《续稿》卷一九一。
    [3]王世贞,《张伯起集序》,《续稿》卷四五。
    [4]王世贞,《世经堂集序》,《续稿》卷四0。
    [5]王世贞,《冯佑山先生集序》,《续稿》卷四五。
    [6]王世贞,《前工科给事中赠太常寺少卿贞山陆公墓碑》,《续稿》卷一三四。
    [7]王世贞,《像赞》,《续稿》卷一五0。
    [1]章学诚,《文史通义校注》内篇六《杂说》,中华书局1985年版。
    [2]袁宗道《白苏斋类集》卷二十《论文上》,《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388册。
    [3]王世贞,《艺苑卮言(三)》,《四部稿》卷一四六。
    [1]吴应箕,《楼山堂集》卷一九《书王弇州外集后》,《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388-586。
    [2]王世贞,《水竹居诗集序》,《续稿》卷四四。
    [3]王士骐,《明故资政大夫南京刑部尚书赠太子少保先府君凤洲王公行状》。
    [4]王世贞,《金字心经后》,明抄本《续稿》卷二二。
    [5]王世贞,《题所书心经后》,明抄本《续稿》卷二二。
    [6]王世贞,《送王员外新甫视广西学政序》,《四部稿》卷五五。
    [7]王世贞,《明故资政大夫南京刑部尚书赠太子少保箬溪顾公墓志铭》,《四部稿》卷八六。
    [1]王世贞,《艺苑卮言(一)》,《四部稿》卷一四四。
    [2]王世贞,《艺苑卮言(三)》,《四部稿》卷一四六。
    [3]王世贞,《艺苑巵言(五)》,《四部稿》卷一四八。
    [4]王世贞,《陆包山写生眷》,《续稿》卷一七0。
    [5]王世贞,《弇山园记(六)》,《续稿》卷五九。
    [6]王世贞,《游摄山栖霞寺记》,《续稿》卷六三。
    [7]王世贞,《古今名园墅编序》,《续稿》卷四六。
    [8]王世贞,《答华孟达》,《续稿》卷一八一。
    [9]王世贞,《华仲达》,《续稿》卷一八一。
    [10]王世贞,《冯子西征集序》,《续稿》卷四七。
    [1]王世贞,《赵松雪行书唐诗》,《续稿》卷一二六。
    [2]王世贞,《华孟达诗选序》,《续稿》卷五三。
    [3]王世贞,《无住馆记》,《续稿》卷五八。
    [4]王世贞,《纯节祠记》,《续稿》卷五六。
    [5]王世贞,《王辰玉》,《续稿》卷一九九。
    [6]王世贞,《赵汝师》,《续稿》卷一九四。
    [7]王世贞,《喻邦相》,《续稿》卷二0一。
    [8]王世贞,《屠长卿》,《续稿》卷二00。
    [9]王世贞,《答邢知吾》,《续稿》卷一九八。
    [10]王世贞,《凌尚书汝成》,《续稿》一八七。
    [11]王世贞,《刘锦衣》,《续稿》卷二0五。
    [12]世贞,《偈》,《续稿》卷一四五。
    [13]王世贞,《续稿》卷二五《璋上人自新都还鹫峰汪司马们玉尊之为大总持而以文及诗侑之余亦得四绝句》其一):“新都司马病维摩,说法虽多法不多。若使见时无一字,曼殊何处起风波。”
    [14]王世贞,《贝多寮偈》,《续稿》卷一五四。
    [15]王世贞,《杂言十章》,《续稿》卷一二。
    [1]李维桢,《王凤洲先生全集序》。
    [2]《穰梨馆过眼续录》卷二载王世贞《香山九老图跋》,转引徐朔方先生《王世贞年谱》(第657页)。
    [3]王世贞,《艺苑巵言(四)》,《四部稿》卷一四七。
    [4]王世贞,《艺苑巵言(五)》,《四部稿》卷一四八。
    [5]王世贞,《题池上篇彭孔嘉钱叔宝书画后》,《四部稿》卷一二九。
    [6]王世贞,《沈理先生传》,《续稿》卷七五。
    [1]王世贞,《归弇多暇读白香山<长庆集>況然有感》,《附集》卷一。
    [2]王世贞《四部稿》卷一七二:“自古文章之士,称以仙去者,理或有之……白居易为海山院主。”
    [1]王世贞,《屠长卿》,《续稿》卷二00。
    [2]饶龙隼《明代隆庆、万历间文学思想转变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259页。
    [3]屠隆《大司寇王公传》,《王凤洲先生行状》,明刻本。
    [1]陈田《明诗纪事》已签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1877.
    [2]颜庆余《明代古乐府诗研究》,南京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第57页。
    [1]陈田,《明诗纪事》已签卷一,第1880页。
    [2]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一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382.
    [3]王世贞,《艺苑卮言(七)》,《四部稿》卷一五0。
    [4]王世贞,《艺苑卮言(三)》,《四部稿》卷一四七。
    [5]王世贞,《书与于鳞论诗事》,《四部稿》卷七七。
    [1]王世贞,《张助甫》,《四部稿》卷一二一。
    [2]王世贞,《复肖甫》,《四部稿》卷一二0。
    [3]王世贞,《吴明卿》,《四部稿》卷一二一。
    [4]王世贞,《梁伯龙古乐府序》,《续稿》四二。
    [5]王世贞,《李氏拟古乐府序》,《续稿》卷六四。
    [6]王世贞,《陶懋中镜心堂草序》,《续稿》卷四五。
    [7]王世贞,《章子敬诗小引》,《续稿》卷四六。
    [1]王世贞,《乐府变十九首有序》,《四部稿》卷六。
    [2]班固,《汉书·艺文志》,中华书局,2000年版。
    [3]冯班,《钝吟杂录》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赵执信,《声调谱论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沈德谦、周准编《明诗别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203.
    [6]可参松浦友久《中国诗歌原理》(页274-275):“古乐府类作品,一般都舍弃了作者第一人称的个别的视点(观察角度),整首诗全部从共有化的第三人称的视点进行描写。且缘于此,作品中的场面一般不是作者个人主体体验的场所,而是如同舞台上的场面,经客体化而呈现出来的。”
    [1]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一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383.
    [2]陈田,《明诗纪事》己签卷一《袁江流钤山冈当庐江小妇行》。
    [3]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三《杂曲歌词十三》,中华书局1979年版。
    [1]王世贞,《秦女卷衣曲》,《四部稿》卷六。
    [2]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慈怡,《佛光大辞典》,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4840.
    [2]陈田,《明诗纪事》已签卷一,第1880页。
    [3]王世贞,《艺苑卮言(六)》。
    [4]李东阳.《拟古乐府·引》,《李东阳集》,长沙:岳麓书社,1984。
    [1]田雯,《古欢堂集杂著》卷一,《清诗话续编》卷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2]王世贞,《艺苑卮言(一)》,《四部稿》卷一四四。
    [3]王世贞,《书李西涯古乐府后》,《附集》卷九。
    [4]王世贞,《喻太公传》,《续稿》卷七六。
    [5]白居易,《与元九书》,《白氏长庆集》卷四五。
    [1]王世贞,《书李白王维杜甫诗后》,《读书后》卷四。
    [2]屠隆,《论诗文》,《鸿苞》卷一八,《四库存目丛书》子部89册,第248页。
    [3]王世贞,《后杂言六首》其三。“(其五)由来大乘地,不踏小乘径。满口说大乘,何曾有一证。或请丞相田,或借中涓柄。开筵珊瑚拥,发箧黄金进。未必小乘人,肯作大乘行。”
    [4]王世贞,《同年彭比部辂贻游仙近体见怀漫成一律苔之》,《续稿》卷一六。
    [1]彭辂,据《明诗综》卷四八:“辂字子殷,嘉兴人,嘉靖丁未进士,除江西布政司照磨,迁知新淦县,左迁应天儒学教授,转国子监博士,升南京刑部主事,有《比部集》。”
    [2]王世贞,《四部稿》卷一二五《吴参议》云:“闲时尝读《列仙传》,恨太苦寂寞。”国家图书馆藏有题名王世贞撰《有象列仙全传》九卷,善本。
    [3]王世贞,《旧有诗赠月溪上人将十年今春至吾州讲经毕过我小祇园言别更成一章赠之》,《续稿》卷一四。
    [1]王世贞,《苦魔娆》,《续稿》卷五。
    [2]王世贞,《和苏长公南华寺韵》,《续稿》卷五。
    [3]王世贞,《杂言十章(其二)》,《续稿》卷一二。
    [4]王世贞《续稿》卷二0《入秋无事,案头偶有纸笔,随意輙书,如风扫华,不伦不理,故曰杂题》(其二十六)
    [5]王世贞,《祖堂》,《续稿》卷七。
    [6]王世贞,《斋室初成,有劝多栽花竹者,走笔示之》,《续稿》卷一六。
    [7]王世贞,《观一上人将往五台礼文殊出行卷索赠》,《续稿》卷一六。
    [8]王世贞,《长夏无事避暑山园景事所会即成微吟得二十绝句(其十五)》,《续稿》卷二二。
    [1]王世贞,《哭敬美弟二十四首(其十四)》,《续稿》卷二五。
    [2]徐益孙,《弇州先生律诗选序》,《弇州先生律诗选》,清华大学藏,明刻本。
    [1]王世贞,《徐天目先生集序》,《续稿》卷四五。
    [2]王世贞,《邹孚如林云楼藏稿序》,《附集》卷二。
    [3]屠隆,《文章》,《鸿苞》卷一八,《四库存目丛书》子部89册。
    [1]钱锺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4.钱基博《明代文学自序》:“世贞之于攀龙,摹拟秦汉同,而所为则异。攀龙只剽其字句,世贞得其胎息。”
    [2]孙鑛《与余君房论文书》,《月峰先生居业次编》卷三,《四库存目丛书》集部126册。
    [3]孙鑛,《与李于田论文书》,《月峰先生居业次编》卷三,同上。
    [4]张汝瑚,《王弇州先生集序》,《王弇州先生集》,清郢雪书林刻本。
    [5]姚荣,《后湘诗集》卷九《论诗绝句》,《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512-1513册。
    [1]韩邦奇,《论式序》,《苑洛集》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李梦阳,《论学》,《空同集》卷六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大复集》卷三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王九思,《明翰林院修撰儒林郎康公神道碑》,《渼陂续集》卷中,嘉靖十二年王献等刻本。
    [5]李攀龙,《答冯通府》,《沧溟集》卷二八。
    [6]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三,《四部稿》卷一四六。
    [7]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一,《四部稿》卷一四四。
    [8]屠隆,《文章》,《鸿苞》卷一八,《四库存目丛书》子部89册。
    [9]丁自申,《与王九难郎中》,《明文海》卷一五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张岳,《与聂双江》,《明文海》卷一五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薛应旗《答熊元直检讨》,《明文海》卷一五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黄涥耀,《答归元恭书》,《陶庵全集》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韩邦奇,《论式序》,《苑落集》卷一。
    [4]屠隆,《诗文》,《鸿苞》卷一八,《四库存目丛书》子部89册,第254页。
    [5]朱彝尊,《报李天生书》,《曝书亭集》卷三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屠隆,《文章》,《鸿苞》卷一八,《四库存目丛书》子部89。
    [7]黄汝亨《歇庵集序》,《文章辨体汇选》卷三0,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王世贞,《邹孚如林云楼藏稿序》,《附集》卷二。
    [1]焦竑,《选弇州山人续稿叙》,《选弇州山人续稿》,明刻本。
    [2]陈继儒,《今文选序》,《今文选》,《四库存目丛书》集部322册-1:“谭艺者,尚辞则绌理;尚理者,亦绌辞。”
    [3]《皇明茅鹿门王弇州二大家文抄引》,朝鲜刻本,题“岁舍癸巳杪秋春沼病犬书于广陵白云楼中”。该文云:“至弘德间,北地、李献吉始倡古文,学士大夫稍稍慕悦,而疑信者半;弇园、雪楼肩从踵接,互执牛耳,则家先秦而户西京,文体遂大变矣。鹿门起于其间,嫉世之寻响逐影,画羽而刻叶者,远尊欧曾,近推唐、王,士人为正统在是,而献吉辈特草莽之雄,而偏闰之位耳,人之疑信者亦半。衡文者至歧而二之,号为大家,而各立门户,则犹未能定于一也。”
    [4]王世贞,《艺苑卮言(一)》,《四部稿》卷一四四。
    [5]宗臣,《湖上遇子与舟中夜酌放歌》,《宗子相集》卷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王世贞,《汪司马》,《续稿》卷一八五。
    [7]王世贞,《赵汝师》,《续稿》卷一九四。
    [8]其中《读五代史》源于《附集》卷九(四库本缺“读元史一”、“读元史二”两文)。
    [1]魏学洢,《蔺相如》,《茅簷集》卷三。
    [2]王士禛,《蔺相如墓》,《精华录》卷一0。
    [3]钟惺,《史怀》卷七,《四库存目丛书》史部287册。
    [4]蓝鼎元,《书王弇州完璧论后》,《鹿洲初集》卷一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袁宏道辑、丘兆麟补《鼎镌诸方家汇编皇明明公文隽》卷一《王元美论蔺相如完壁归赵》,《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330,页526。
    [6]武仪,《蔺相如渑池之会》,《授堂文钞》卷四,《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466册。
    [1]杨时,《蔺相如》,《十先生奥论注后集》卷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李廌,《蔺相如赞并引》,《苏门六君子文粹》卷四九《济南文粹》五。
    [1]王世贞,《书三苏文后》,《读书后》卷四。
    [2]王世贞,《苏长公外纪》,《续稿》卷四二。
    [3]陈继儒,《王元美先生墓志铭》,《陈眉公先生全集》卷三三,明刻本。
    [4]陈继儒《晚香堂小品》卷二十四《重阳缥缈楼》。冯梦祯将王世贞与白居易、苏轼、陆游并称:“余谓文以邀身后之名,诚舛已……当得此意,指挥千古,役使万灵,王公失其贵,贲育失其勇,飘然有凌虚御风、 羽化登仙之适……唐之白乐天,宋之苏子瞻、陆务观,本朝之王元美先生,俱登此境,然俱以晚年得之。”(冯梦祯《快雪堂集》卷一《费学卿集序》,齐鲁书社版《四库存目从书》本。)
    [1]孙矿,《月峰先生居业次编》,《四库禁毁丛刊》集部126-201。
    [2]王锡爵,《弇州续稿序》,《王文肃公文草》卷一,《四库存目丛书》集部136册。
    [3]陈继儒,《新刊读书后序》。
    [4]屠隆,《论诗文》,《鸿苞》卷一八,《四库存目丛书》子部89册,第248页。
    [5]孙皱,《月峰先生居业次编》卷三,《四库禁毁丛书》集部126册,页196。
    [6]王世贞,《答陆汝陈》,《凤奏笔记》卷八。
    [7]王士骐,《明故资政大夫南京刑部尚书赠太子少保先府君凤洲王公行状》。
    [1]王锡爵,《弇州山人续稿序》,《王文肃公文集》卷一。
    [2]王世贞对李攀龙也有很深之反省。《续稿》卷二00《屠长卿》:“于鳞居恒谓: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拟议以成其变化,为文章之极则。余则以日新之与变化,皆所以融其富有拟议者也。间欲与于鳞及之,至吻瑟缩而止,不意得绝响于足下也。至足下稍有疑于仆,夫足下岂惟仆疑也,将仆子箴也。”四部稿》卷一五0:“志传之文出入左氏司马法甚高,少不满者,损益今事以附古语耳,序论杂用战国策韩非诸子意深而词博,微苦缡扰,铭辞奇雅而寡变,记辞古峻而太琢,书牍无一笔凡语,若以献吉并论,于鳞高、献吉大,于鳞英、献吉雄,于鳞洁、献吉冗,于鳞艰、献吉率,令具眼者,左右袒必有归也。”
    [3]王世贞,《汪惟一》,《续稿》卷一八一。
    [4]王世贞,《周元孚》,《续稿》卷一九一。
    [5]文津阁《四库伞书提要》别集类五,第775页。《续稿》‘读佛经'九篇,‘读道经'十八篇,颇多考证,又别为一格,然此类荒诞之谈,原可不辨而自明,又未免弊精神于无用耳!”
    [6]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五,《四部稿》卷一四八。
    [7]王世贞,《明诗评后叙》,《凤洲笔记》卷六,《四库存目丛书》集部114册。
    [8]王世贞,《书陈白沙集后》,《读书后》卷四。
    [1]王世贞,《书王文成集后(一)》。
    [2]王世贞,《书谢灵运集后》,《读书后》卷三。
    [3]王世贞,《苏长公外纪》,《续稿》卷四二。
    [4]王世贞,《孙太常》,《续稿》卷四。
    [5]见《弇州山人续稿》卷一七五《与徐宗伯》;亦见陈继儒《妮古录》卷四,《四库存目丛书》子部118册。
    [6]王世贞,《与吴明卿》,《四部稿》卷一二一。
    [7]王世贞。《读中庸》,《读书后》卷四。
    [8]《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举江西大寂道一禅师之示众语(大五一·四四○上)
    [9]王世贞,《常清静经》,《续稿》卷一五八。《汇刻列朝诗集小传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页):“空同换古句,元美换古字,以枋换柄,以晋换进,以跳换逃,以並换傍。”
    [1]王世贞,《与元驭阁老》,《续稿》卷一七九。
    [2]屠隆,《大司寇王公传》,《王凤洲先生行状》,明刻本。
    [3]袁震宇、刘明今《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明代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425.
    [4]卓福安,《王世贞诗文论研究》,页4。
    [1]王世贞,《贝多寮偈》,《续稿》卷一五四。
    [2]王世贞,《复戚都督书》,《四部稿》卷一二五。
    [3]王世贞,《喻邦相杭州诸稿小序》,《续稿》卷四七。
    [4]王世贞,《汪司马》,《续稿》卷一八五。
    [5]王世贞,《古选古隶》,《续稿》卷一五六。
    [6]王世贞,《潘景升诗稿序》《续稿》卷五一,这里“江左”是指王世贞,文中其自云:“江左为谁?不佞世贞也。”
    [7]王世贞,《吉四大家摘言序》,《四部稿》卷六八。
    [1]王世贞,《宋诗选序》,《续稿》卷四一。
    [2]王世贞,《艺苑巵言四》,《四部稿》卷一四七。
    [3]王世贞,《孙太常》,《附集》卷四。
    [4]王世贞,《颜廷愉》,《续稿》卷一八二。
    [5]王世贞,《徐宗伯》,《续稿》卷一七五。
    [6]汤显祖,《玉茗堂全集·尺牍》卷一《答王澹生》(《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363-84)
    [7]王世贞,《于凫先》,《续稿》卷一八三。
    [8]李维桢,《王凤洲先生全集序》。
    [9]《四部稿》卷一五《案头苏诗一编,偶展读之,有云‘龙钟三十九,劳生已强半。岁暮日斜时,还为昔人 叹。'公停余杭日作,盖取白乐天语兴感也,此公尚为摇落语,吾軰宁无穷途之恸,因成一章兼示舍弟,虽然公兄弟名位穹显晚节各天,而吾以早废弃,故相守田亩间,差为优耳,他固不敢较也》:“偶诵苏公诗,龙钟三十九。身犹一方佐,名满天下口。伊余射策年,舆公颇先後。雖忝大夫列,六载断南畝。人间失意事,所歴无不有。”
    [1]前有《刻元白长庆集序》(有残),署“万历癸卯冬夏之吉友□□□生李登撰,八十七岁翁直江主人徐壕书于宁寿堂。”正文首页题“王鳳洲先生校选元稹长庆集,三吴徐守铭警卿校辑,江都张学礼诚甫同校”,版式:白口单鱼尾,单边,九行十八字,版心:宁寿堂,书内有圈点。
    [2]正文首页题“王凤洲先生校选白乐天长庆集,三吴徐守铭警卿校辑,江都张学礼诚甫同校”,版式同前。
    [3]王世贞,《三五叹伤无锡王翁昆山吾宗老子敬也》,《附集》卷一。
    [4]李梦阳,《潜虬山人记》,《空同集》卷四八。
    [5]何景明,《杂言十首》,《大复集》卷三八。
    [1]王世贞,《艺苑卮言(四)》,《四部稿》卷一四七。
    [2]王世贞,《邹黄州鹪鹩集序》,《续稿》卷五一。
    [3]屠隆,《诗薮》杂编卷五。
    [4]何景明《大复集》卷三二《与李空同论诗书》。王世贞晚年虽赞同何景明这一说法,但坚持“用宋”,其《宋诗选序》(《续稿》四一)云:“乃信阳之评的然矣!曰:宋人似苍老而实疎卤,元人似秀峻而实浅俗。之二语也,其二季之定裁乎?后之览者将以子正用宋抑元,以信阳不为宋元入,斯可耳。”
    [5]李维桢,《宋元诗序》,《大泌山房集》卷五,《四库存目丛书》集部150-459。
    [1]袁宏道,《与张幼于尺牍》,《袁中郎全集》卷二二。
    [2]王士骕,《屠长卿书》,《中弇山人稿》卷五,《四库禁毁丛书》集部32册
    [3]王士骕,《中弇山人稿》卷五《李本宁太史书》。
    [4]李维桢,《吴明卿先生寿序》,《大泌山房集》卷三0,《四库存目丛书》集部151-147。
    [5]王世贞,《胡元瑞传》《续稿》卷六八。
    [6]王世贞,《李仲子能茂》,《续稿》卷一八一。
    [7]王世贞,《答胡元瑞》,《续稿》卷二百六。
    [8]王世贞,《答邢知吾》,《续稿》卷一九八。
    [1]王世贞,《张助甫》,《续稿》卷一八七。
    [2]王世贞,《吴明卿》,《续稿》卷一九二。
    [3]王世贞,《哭弟后得李仲子能茂损书及古近体六章病甚勉酬一律》,《续稿》卷一八。
    [4]胡应麟《輓王元美先生二百四十韵(有序)》,《少室山房集》卷四十八,《四库全书》集部1290册。王世贞对陈继儒也有较刊《续稿》之托,熊剑化《陈徵君行略》称“元美遗命,必得仲醇雠其集。”王世贞对徐益孙也有校雠之托,徐益孙《弇州先生律诗选序》称:“先生病榻惓拳以校雠之役命益孙。”
    [5]王世贞,《李仲子能茂》,《续稿》卷一八一。
    [1]王世贞,《荅胡元瑞》,《续稿》卷二0六。
    [2]徐益孙《弇州先生律诗选序》,《王弇州律诗选》,明刻本。徐益孙,字长孺(孟孺),华亭人,“四十子”之一。国子监生。为人至孝,母卒,结庐墓侧,作文誓墓,不复应举。屠隆的《由拳集》前有徐益孙序,陈田《明诗纪事》庚籖卷三十上有徐益孙诗一首,陈氏加案语云:“孟孺名列弇州四十子。余从屠长卿《由拳集》见孟孺文,具有六朝人风致。”
    [3]王世贞,《华仲达》,《续稿》卷一八一。
    [4]王世贞,《答冯文所提学》,《续稿》卷一八六。
    [5]王世贞,《送伯玉同二仲元瑞清洋将抵玉龙桥望玉山作》,《续稿》卷一七。
    [1]王世贞,《苔胡元瑞》,《续稿》卷二0六。
    [2]王世贞,《吴明卿》,《四部稿》卷一二一。
    [3]王世贞,《答胡元瑞》,《续稿》卷二0六。
    [4]王世贞,《曩余为胡元瑞序绿萝轩稿仅寓燕还越数编耳序既成而元瑞以新刻全集凡十种至则众体毕备彬彬日新富有矣五言古上下建安十九首乐府等篇遂直闯西京堂奥余手之弗能释也辄重叙其意并寄答五言律二章》,《续稿》卷一二。
    [5]王世贞,《再寄答胡元瑞且邀相过二章》,《续稿》卷一五。
    [6]王世贞,《胡元瑞读鄙集有寄走笔四韵答之》,《续稿》卷二二。
    [7]王世贞,《胡元瑞见赠之作推挹过甚聊此奉答兼识赏懷》,《续稿》卷一四。
    [8]胡应麟,《书二王评李于鳞文语》,《少石山房集》卷一百六。
    [9]王世贞,《李允达》,《续稿》卷一八一。
    [10]何景明“舍筏登岸”之论,见《空同集》卷六二《再与何氏书》。
    [11]对“楚风”,陈广宏《“楚风”之崛起及其背景》(《竟陵派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专有阐发,可资参考。
    [12]冯梦祯,《吴明卿先生传》,《快雪堂集》卷九,《四库存目丛书》集部164册,第172页。
    [13]邓显鹤,《沅湘耆旧集序》,《沅湘耆旧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690册。
    [1]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2]王世贞,《郢垩集序》,《续稿》卷四一。
    [3]王世贞,《楚辞序》,《续稿》卷六七。
    [4]王世贞,《吴明卿先生集序》,《续稿》卷四七。
    [5]王世贞,《曾太学携酒见访作》,《四部稿》卷二八。
    [6]王世贞,《陈玉叔廷尉邀大宗伯正公过飲有作》,《续稿》卷一九。
    [7]《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八九《古诗镜》、《唐诗镜》提要。
    [8]《文章缘起·离骚楚屈原所作》(补注)。
    [1]朱彝尊,《张君诗序》,《曝书亭集》卷三八。
    [2]王世贞,《袁鲁望集序》,《续稿》卷四0。
    [3]王世贞,《檇李往哲列传序》,《四部稿》卷六八。
    [4]王世贞,《徐魯庵先生湖上集序》云:“夫文者,经世大业而不朽盛事,岂曰以其小而弁髦之?”《张伯起集序》:“吴人于古今文辞推王文恪公,于诗推徐迪功,于书推祝京兆文待诏,一旦以属之伯起,待诏时犹老寿无恙。”
    [5]王世贞,《李氏山藏集序》,《续稿》卷六四。
    [6]王世贞,《玄峰先生诗集序》,《四部稿》卷六六。
    [7]王世贞,《黄淳父集序》,《四部稿》卷六八。
    [8]王世贞,《潘润夫家存稿序》,《四部稿》卷六八。
    [9]王世贞,《真逸集序》,《续稿》卷四二。
    [1]王世贞,《杏山续集序》,《续稿》卷四二。
    [2]王世贞,《冯咸甫竹素园集序》,《续稿》卷五三。
    [3]吴伟业,《太仓十子诗选》,《四库存目丛书》集部384册。
    [4]沈德潜,《七子诗选》,清刻本。
    艾南英《天慵子集》,《四库禁毁书丛刊补编》第72册。
    艾南英《艾千子先生全稿》,《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7册。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2000年版。
    本觉编集《释氏通鉴》,《卍新纂续藏经》第76册,第1516号。
    曹础基《庄子浅注》,中华书局2000年版。
    曹于汴《仰节堂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CBETA(中华电子佛典协会)《电子佛典集成》,2007年版。
    陈广宏《钟惺年谱》,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陈广宏《竟陵派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程曦《明代儒佛融通思想研究》,复旦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陈国球《香港地区中国文学批评研究》,台湾学生书局1991年版。
    陈继儒《白石樵真稿》,《四库禁毁丛书》集66册。
    陈继儒《陈眉公先生全集》,明刻本。
    陈继孺《见闻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244册。
    陈继儒《眉公先生晚香堂小品》,明汤大节校刻,明刻本。
    陈继儒《白石樵真稿》,《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66册。
    陈继儒《晚香堂集》,《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66册。
    陈继儒《妮古录》,《四库存目丛书》子部118册。
    陈继儒《岩栖幽事》,《四库存目丛书》子部118册。
    陈建《学蔀通辨》,《续修四库全书》939册。
    陈茂同《中国历代职官沿革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陈荣捷《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台湾学生书局1983年版。
    陈田《明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陈书录《明代前后七子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陈子龙《安雅堂稿》,《续修四库全书》1387-1388册。
    陈子龙《皇明经世文编》,《续修四库全书》1655-1662册。
    超溟《万法归心录》,《卍新纂续藏经》第65册,第1288号。
    慈怡《佛光大辞典》,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道安《二教论》,道宣《广弘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邓显鹤辑《沅湘耆旧集》,《续修四库全书》1690册。
    董乃斌等《中国文学史学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费经虞《雅伦》,《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697册。
    冯班《钝吟杂录》,《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冯梦龙编著,栾保群点校《古今谈概》,中华书局2007年版。
    冯梦祯《快雪堂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164-348册。
    龚炜《巢林笔谈》,中华书局1997版。
    顾起元《嫩真草堂集》,《四库禁毁丛编补编》集部68-69册。
    顾起元辑《弇州山人续稿选》,明刻本。
    顾宪成《顾端文公遗书》,清光绪三年刊本。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1977年版。
    归有光《补刊震川先生集》,《续修四库全书》1353册。
    归有光《归先生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138册。
    归有光《震川大全》,清刻本。
    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郭绍虞《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郭英德《明清文学史演讲录》,广西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郭英德主编《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明代卷》,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韩邦竒《苑洛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贺复徵《文章辨体汇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1402-1410册。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续修四库全书》1125册。
    何景明《大复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1267册。
    侯外庐等编《宋明理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忽滑谷快天《中国禅宗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胡应麟《少室山房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290册。
    胡应麟《少室山房类稿》,胡宗楙辑《续金华丛书》本。
    胡应麟《少石山房笔丛》,明刻本。
    胡应麟《少石山房四部》,明刻本。
    胡应麟《诗薮》,《续修四库全书》1696册。
    胡应麟《弇州先生律诗选》,明刻本,清华大学图书馆藏本。
    胡震亨《唐音癸签》,《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胡适《白话文学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黄涥耀《陶庵全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黄绾《明道编》,中华书局1959年版。
    黄如文《弇州先生文学年表》,民国25年燕京大学研究院文学系硕士论文。
    黄云眉《明史考证》,中华书局1985年版。
    黄宗羲《明儒学案》,中华书局1985年版。
    黄宗羲《日知录》,岳麓书社1994年版。
    黄宗羲《明文海》,《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1453-1458册
    黄之隽《江南通志》,京华书局1967年。
    慧忠《般若心经三注》,《卍新纂续藏经》第26册,第0533号。
    慧能《坛经校释》,郭朋校释,中华书局1983年版。
    姜公韬《王弇州的生平与著述》,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文史丛刊》之三十九,1974年版。
    姜德成《徐阶与嘉隆政治》,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蒋湘南《七经楼文钞》,《续修四库全书》1541册。
    蒋寅《清初诗坛对明代诗学的反思》,《文学遗产》2006年第2期。
    焦竑《国朝献征录》,《明代传记丛刊》第26册,明文书局1991年版。
    焦竑《焦氏澹园续集》,《续修四库全书》1364-1365册。
    焦中栋《“王世贞晚年定论说”考辨》,《晋阳学刊》2005年1期。
    焦中栋《论钱谦益的明代文学批评》,浙江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8册,第235号。
    邝建行、陈永明、吴汝钿《韩国诗话中论中国诗资料选粹》,中华书局2002年版。
    蓝鼎元《鹿洲初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雷磊、陈光明《论杨慎诗歌创作的师法历程与风格趣尚》,《文学遗产》2007年4期。
    郦波《王世贞文学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博士论文。
    黎靖德、王星贤《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
    李白《李白文集》,学苑出版社1989年版。
    李光地《榕村语录》,中华书局1995年版。
    李梦阳《空同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1262册。
    李廌《济南文粹》,《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1115册。
    李庆立《谢榛研究》,齐鲁书社1993年版。
    李绍文《皇明世说新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244册。
    李世伟《从大陆到台湾——近代儒教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思与言》第37卷第2期。
    李攀龙《沧溟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1278册。
    李维桢《大泌山房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150册。
    李贽《藏书》,《四库存目丛书》史部24-24册。
    李贽《李氏焚书》,《四库禁毁书丛刊》集140册。
    李贽《续藏书》,《续修四库全书》史部303册。
    李衷纯《王弇州先生崇论》,明崇祯四年刻本,浙江图书馆藏本。
    廖可斌《明代复古运动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林兆恩《林子全集》,《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
    令狐德棻等《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版。
    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版。
    刘德重,张寅彭《诗话概说》,中华书局1990年版。
    柳存仁《道教史探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刘凤《刘子威集》,《四库存目丛书》集部119-120册。
    刘凤《刘子威杂俎》,《四库存目丛书》子部182册。
    刘宗周《刘蕺山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1294册。
    陆以湉、崔凡芝《冷庐杂识》,中华书局1974年版。
    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麻天祥《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缪荃孙《艺风藏书记》,《清人书目题跋丛刊七》中华书局1993年版。
    (释)念常撰《佛祖历代通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1054册。
    朴英顺《从明代的“格调”向“性灵”、“神韵”的转变与严羽诗学》,《中国语文论丛》第23辑。
    裴休集《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8册,第2号。
    普济集《五灯会元》,《卍新纂续藏经》第80册,第1565号。
    乔时敏《王元美文选》,万历乙卯刻本,上图藏本。
    钱大昕《潜研堂文集》,《续修四库全书》1438-1439册。
    钱大昕《弇州山人年谱》,《续修四库全书》史部553册。
    钱大昕编,《疑年录集成》,清吴云校注,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
    钱茂伟《明代史学的历程》,社科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钱谦益《钱牧斋尺牍》,《四库禁毁丛书》集部1册。
    钱谦益《钱牧斋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版。
    钱谦益《有学集》,《四库禁毁丛书》集部115-116册。
    钱谦益《有学集》,《续修四库全书》1391册。
    钱基博《明代文学》,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
    饶龙隼《明代隆庆、万历间文学思想转变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题(梁)任防撰《文章缘起》,《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1478册。
    任继愈《论儒教的形成》,《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第1期。
    任继愈《儒教的再评价》,《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02期。
    四库全书出版委员会《文津阁四库全书提要汇编》,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续修四库全书》子部1174册。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华书局1997版。
    沈德谦、周准编《明诗别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沈一贯《弇州山人四部稿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115册。
    沈云龙辑《明代文集丛刊》,台湾文海出版社1970年版。
    释真可《紫栢老人集》,《四库未收书辑刊》集部六辑23册。
    宋起凤《稗说》,《明史资料丛刊》第二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松浦友久《中国诗歌原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孙鑛《月峰先生居业次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126册。
    孙鑛等辑《今文选》,《四库存目丛书》集部322册
    孙卫国《王世贞史学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孙学堂《崇古理念的淡退——王世贞与十六世纪文学思想》,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孙学堂《<读书后>与弇州晚年定论》,《南开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明实录》,1983年影印。
    谈迁《枣林艺篑》,《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420册。
    谈迁《枣林杂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1134-1135册。
    谈迁《国榷》,中华书局2005年版。
    谈迁《国榷》,张宗祥校点,北京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
    汤显祖《玉茗堂全集》,《续修四库全书》1362册。
    陶望龄《陶文简公集》,《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9册。
    屠隆《白榆集》,《续修四库全书》1359册。
    屠隆《大司寇王公传》,《王凤洲先生行状》,明刻本。
    屠隆《国朝七名公尺牍》,明刻本,国图藏。
    屠隆《鸿苞》,《四库存目丛书》子部89册。
    清卍莲述《净土证心集》,《卍新纂续藏经》第62册,第1196号。
    王昶等纂修《(直隶)太仓州志》,《续修四库全书》697册。
    汪道昆《太函集》,《续修四库全书》1346-1348册。
    王衡《缑山先生集》,《四库存目丛书》集部178-179册。
    王夫之《明诗评选》,《船山遗书》集部,民国廿二年版,上海太平洋书店重刊本。
    王弘撰《山志》,中华书局1999年版。
    王畿《王畿集》,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
    王九思《漠陂续集》,嘉靖十二年王献等刻本。
    王瑞国《琅玡凤麟两公年谱合编》,清康熙五十二年抄本,道光壬寅仲春十世孙景洵重订。
    王世懋《书昙阳大师传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133册。
    王世懋《王奉常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133册。
    王士骐《皇明驭倭录》,《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据明万历刻本影印。
    王士骐《王凤洲先生行状》,明刻本。
    王士骗《中弇山人集》,《四库禁毁丛书》集部32册。
    王世贞《尺牍清裁》六十卷《补遗》一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309册。
    王世贞《读书后》,清“味菜庐集印本”、顾朝泰刻本、“天随堂重镌本”、《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王世贞《凤洲笔记》,黄美中刻本、《四库存目丛书》本、上图铜活字本、中科院藏本、国图藏本、北大图书馆藏本。
    王世贞《凤洲笔记》后集,明刻本。
    王世贞《嘉靖以来首辅传》,明刻本,茅元仪刻本。
    王世贞《明诗评》,明万历四十五年刻本,上图藏本,《丛书集成》本。
    王世贞《王元美先生文选》,明万历四十三年刻本,上图藏本。
    王世贞《新刻增补艺苑卮言》,《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695册。
    王世贞《弇山堂别集》,明万历十八年刻本,上图藏本。
    王世贞《艳异编》,上图藏铜活字本、中科院、北大藏本。
    王世贞《弇州山人读书后》,明刻本,上图藏。
    王世贞《弇州山人文钞》,明刻本,浙图藏本。
    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明刻本、《明人文集丛刊》本,上图、南京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
    国图、无锡图书馆、复旦图书馆藏本。
    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明抄本,上图。
    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清抄本,北大图书馆。
    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附》,明刻本,上图、浙江、无锡图书馆。
    王世贞《弇州史料》,明刻本,上图藏本。
    王世贞《弇州四部稿》,明刻本、《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图、复旦图书馆。
    王世贞《弇州先生尺牍》,明刻本,复旦图书馆。
    王世贞《卮言倪》,陈与郊辑,明刻本,云南大学图书馆。
    王世贞《世说新语补》,《四库存目丛书》子部242册。
    王世贞《皇明名臣琬琰录》,《四库禁毁书丛刊补编》24-25册。
    王士稹《精华录》,《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1315册。
    王守仁《王文成全书》,《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415-416册。
    王锡爵《昙阳子传》,清抄本。
    王锡爵《王文肃公文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136册。
    王锡爵《王文肃公文集》,《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7册、《四库存目丛书》集部136册。
    王旭纂修《(直隶)太仓州志》,《续修四库全书》史部697册。
    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及《补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魏连科点校《弇山堂别集》,中华书局2006年版。
    魏学洢《茅簷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1297册。
    渭南严氏《弇州诗集》,清刻本。
    吴国伦《甔甄洞稿》,明刻本。
    吴国伦《甔甀洞续稿》,明刻本。
    邬国平《论竟陵派的文学主张》,《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17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吴晗《吴晗史学论著选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吴荣光撰《历代名人生卒年谱》,《疑年录集成》第七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
    吴伟业《梅村家藏稿》,《续修四库全书》1396册。
    吴伟业《太仓十子诗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384册。
    武亿《授堂文钞》,《续修四库全书》1466册。
    吴应箕《楼山堂集》,《续修四库全书》1388册。
    吴震《王阳明著述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Ann Waltern,"Tan-yang-tzu and Wang Shih-chen:Visionary and Bureaucrat in the Late Ming." Late Imperial.
    谢肇涮《五杂俎》,《四部禁毁丛刊》子部37册。
    许孚远《敬和堂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136册。
    许建昆《李攀龙文学研究》,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版。
    徐阶《经世堂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79册。
    徐明卿《天远楼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98册。
    徐守铭《王凤洲先生校选白乐天长庆集》,明刻本,中科院图书馆。
    徐树丕《识小录》,载《涵芬楼秘笈》,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版。
    徐渭《徐文长文集》,《续修四库全书》1354-1355册。
    徐渭《徐文长逸稿》,《续修四库全书》1355册。
    徐学谟《归有园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125-126册。
    徐朔方《王世贞年谱》,《徐朔方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徐益孙《弇州先生律诗选序》,明刻本,清华图书馆、无锡图书馆藏本。
    玄奘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8册,第251号。
    徐永明、杨光辉《陶宗仪集》,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颜庆余《明代乐府诗研究》,南京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严嵩《钤山堂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336册。
    延寿集《宗镜录》,《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8册,第2016号。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杨继盛《杨忠愍公集》,清同治刊本。
    杨慎《杨升庵丛书》,天地出版社2002年版。
    杨时《十先生奥论注后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杨曾文、蒋明忠《马祖道一与中国禅宗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姚荣《后湘诗集》,《续修四库全书》1512-1513册。
    叶德辉《郋园读书志》,上海澹园铅印本。
    一松说、灵述记《楞严经秘录》,《卍新纂续藏经》第13册,第0283号。
    尹守衡《明史窃》,《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64册。
    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83年版。
    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于敏中《天禄琳琅书目》,《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于慎行《榖山笔麈》,中华书局1984年版。
    袁宏道辑、丘兆麟补《鼎镌诸方家汇编皇明明公文隽》,《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330册。
    冀勤校《元稹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
    袁宗道《白苏斋类集》,《续修四库全书》1363册。
    袁宗道《白苏斋类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袁宏道《袁中郎全集》,《四库存目丛书》集部174册。
    袁震宇、刘明今《中国文学批评史·明代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元钟礼《王世贞与胡应麟诗论比较研究》,《圣心女子大学论文集》第21辑(1989)
    张凤翼《处实堂续集》,《续修四库全书》1395册。
    张居正《张太岳文集》,《续修四库全书》1345-1346册。
    张溥《七录斋集》,《续修四库全书》1387册。
    张所敬《王弇州尺牍》,明刻本。
    张庭玉等撰《明史》,中华书局2000年版。
    张怡《玉光剑气集》,中华书局2006年版。
    章学诚《文史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
    章培恒主编《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赵执信《声调谱论例》,《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郑利华《王世贞年谱》,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郑利华《王世贞研究》,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
    郑利华《<王世贞年谱>补正》商兑,《中国学研究》第十辑。
    郑利华《汪道昆与嘉、万时期文坛的复古》,《求是学刊》2008年2期。
    郑仲夔撰《清言》,《明史资料丛刊》第三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钟惺《史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287册。
    周钟《七录斋集》,《续修四库全书》1387册。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朱彝尊《曝书亭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1317-1318册。
    宗炳《明佛论》,僧祜《弘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宗臣《宗子相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邹然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卓福安《王世贞诗文研究》,台湾东海大学1991年博士论文。
    (释)真可《紫伯老人集》,《四库未收书辑刊》集部06辑23册。
    永瑢《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
    殷都,《刻王先生笔记叙》,《凤洲笔记》,明刻本,国家图书馆藏。
    王世贞,《王氏金虎别集序》,《四部稿》卷七一。
    王世贞,《少阳丛谈序》,《弇州四部稿》卷七一。
    [1]殷都,《与司寇王公书》,《尔雅斋文集》。《三易集》卷一七《奉政大夫兵部职方司郎中殷公墓志铭》云:“先生(殷都)舍于其(王世贞)家,称高弟子。”
    [2]郑仲夔撰《偶记》卷三‘明诗评》:“王元美《明诗评》,独北地、信阳、济南称君。余人概以官称,咸有微辞。”(‘明史资料丛刊》第三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页164。)
    [1]王世贞,《杨忠愍行状》,《杨忠愍公集》,明刻本。
    [2]《河南通志》眷三二“职官三·各府通判·开封府”。
    [1]《古今地名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页1266。
    [2]《明代传记丛刊》,明文书局1991年版。
    [3]《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页2219。
    [4]《江南通志》卷一三0“选举制·举人”,“崇祯六年癸酉科”。
    [5]《(直隶)太仓州志》卷一五,《续修四库全书》史部697册。
    [6]佟庆年、胡世丁纂(顺治)《松阳县志》。
    [7]吕耀铃修、高焕然纂(民国)《松阳县志》,页354。
    [1]《福建通志》卷三八“选举·明举人六”。
    [2]王世贞,《再与陆仲子》,《凤洲笔记》卷七,《四库存目丛书》集部114册。
    [1]王世贞,《读白虎通》,《四部稿》卷一二。
    [2]王士骐《明故资政大夫南京刑部尚书赠太子少保先府君凤洲王公行状》,《王凤洲行状》,明刻本。
    [3]郑立华先生《王世贞年谱》(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1页)云:“元美结交李氏,当在是年(嘉靖二十七年)授职刑部主事后至明年秋间”。
    [4]王世贞,《上御史大夫南充王公》,《四部稿》卷一二三。
    [5]王世贞,《王氏金虎集序》,《四部稿》卷七一。
    [6]王世贞,《书曾子固文后》,《读书后》卷三。
    [7]王世贞,《汪仲嘉》,《续稿》卷一八一。
    [1]翁方纲等撰《四库提要分纂稿》(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页599)对《凤洲笔记》另有记载:“《凤洲笔记》:谨按:《凤洲笔记》上下二卷,明王世贞著。世贞集曰《弇州四部稿》,凡一百七四卷,中有‘劄记'、外篇、条目与是书不同。是书卷前题曰:‘瑯琊王世贞纂撰',亦与《四部稿》体式不同。其中又有按语、注语,盖后人为之辑成者。”此书虽名为《凤洲笔记》绝非黄美中所校《凤洲笔记》。
    [2]陈继儒,《太平清话》卷四,《四库存目丛书》子部224册。
    [3]此文后被收录入《弇州史料后集》卷40,《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50册,第76页。
    [1]《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43册)收有:明邹守益编《王阳明先生图谱》、明李贽编《阳明先生年谱》、明施邦曜编《阳明先生年潜》、清张问达辑《王阳明先生年谱》、明钱德洪原本、清杨希闵节抄《明王文成公年谱节抄》、清刘原道编《阳明先生年谱》。
    [2]段润秀《〈明史·王守仁传〉编纂考论》,《史学集刊》,2007年第3期,页82。
    [3]《明史》卷二八七《文苑传》,中华书局1995年版,页7381。
    [4]《史乘考误·引言》,《弇山堂别集》卷二○,中华书局1985年版。
    [1]孙卫国《王世贞史学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页258。顾诚《王世贞的史学》也指出王世贞史传是清修《明史》之蓝本(《明史研究论丛》,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
    [2]《弇州山人续稿》,文渊阁四库本集部1283册,页252-260(以下皆出此文,不注);《四库禁毁从书》史部49册,页105。
    [3]殷都《刻王先生笔记叙》,《凤洲笔记》明刻本,国图藏。
    [4]从文中论王守仁“高鸟尽,良弓藏,虽得保守领,迺弗克终,有爵土迨子孙也。”可知,此文当作于隆庆初年前,即诏赠王守仁“新建侯”,谥“文成”之前。
    [5]《左传·襄公十四年》,中华书局2007年版。
    [1]明尹守衡《明史窃》卷七五,《四库禁毁丛书》史部64册,页478。
    [2]明邓元锡《皇明书》卷四二,《四库存目丛书》史部29册,页573-589。
    [3]汤斌《潜庵先生拟明史稿》,《四库未收书辑刊》陆辑05册,页353。
    [4]沈朝阳撰、陈之伸增补《阙里书》卷七,《四库存目丛书补编》93册,页133。
    [5]周骏富辑《明代传记丛刊》,158册,页11,明文书局印行。
    [6]赵光裕《新镌批选皇明百将传合法兵戎事类》卷下,《四库禁毁丛刊》子部33册,页699-702;顾其言撰《新刻皇明百将列传评林》卷四,《四库禁毁丛书》子部17册,页530-534:黄道周注断、周亮辅增补《新镌绣像旁批详注总断广百将传》卷二0,页131-133。
    [1]毛奇龄《王文成传本》,《四库存目丛书》史部87册,页1。
    [2]为嘉靖丁巳(1557年)王宗沐序刊本,似较王世贞史传早出。
    [3]王鸿绪《明史稿·列传》卷八0,《元明史料丛编》第二辑(四),文海出版社,页257。
    [1]尤侗《明史拟稿》卷一,《四库未收书辑刊》伍辑6册,页330-331。
    [2]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一九五,中华书局1995年版,页5163。
    [3]同上,页5165.
    [1]同前,页5167。
    [2]尤侗《明史拟稿》卷一,《四库未收书辑刊》伍辑6册,页333。
    [3]同上,页329。
    [4]万斯同《石园文集》卷五,《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415册,页489。
    [5]刘承干《明史例案》卷二《王横云史例议》,《四库未收书辑刊》史部伍辑04册,页568。
    [1]傅维鳞《明书》卷一七一《叙传》(二),《四库存目丛书》史部40册,页502。
    [2]傅维鳞《明书》卷一00,《四库存目丛书》史部39册,页339-34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