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痛苦的嬗变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 英文题名:The Painful Evolution
  • 副题名:从戊戌变法到新文化运动中国知识分子的角色转变
  • 英文副题名:The Strategic Change of Chinese Intellectuals from Coustitutional Reform and Modernization to New Cultural Movement
  • 作者:张松川
  • 论文级别:硕士
  • 学科专业名称:中国近现代史
  • 学位年度:2004
  • 导师:刘会军
  • 学科代码:060107
  •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 论文提交日期:2004-04-01
摘要
“社会上的每一种身份和地位,都有一套被期待的行为模
    式、义务和特权;这种社会期待受一定文化背景的影响,并作
    为社会规范的具体内容,为特定身份和地位的人确定了具体的
    行为界限--这就是社会角色。”社会地位是通过社会角色表现
    出来的,地位是角色的内在依据,角色是地位的外在的、动态
    的表现形式。本文在重点考察具有近代意义的新式知识分子的
    同时,也将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分子在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根据他们所处的环境--由此产生的价值取向--因之而进行
    的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求得一个较为完整的结论。
    一、中国知识分子在传统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
    (一)他们是中国传统官僚体制的基石,是官吏的社会基础。
    科举制度作为一种选拔官吏的手段将广大的文人士子与中国的
    文官系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二)他们是儒家传统价值观念的追随者和护卫者。产生于
    古代中国的儒家制度在两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成为一种
    体现士大夫利益、愿望和理想的完备制度,因此与其说他们维
    护帝王的家姓统治,倒不如说他们在维护着儒家的社会秩序和
    千年的文化传统。
    (三)他们是社会稳定的平衡者。传统的士人在社区与国
    家之间履行了各种公益事业,这使得他们成为官府与地方之间
    
     73
    
    
    有效联系的重要纽带而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二、近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影响
    中国社会在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发生重大的结构性变化,
    使传统知识分子的结构发生变化,社会角色亦因之改变。
    (一)经济因素的考察可得出如下结论:尽管新的经济因素
    开始出现,但传统的农业经济仍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使得传统
    士人对新事物向往的同时又有着对传统的依恋;帝国经济的崩
    溃使得科举功名被大量出卖,造成绅士阶层的分化;知识分子
    个体的经济状况的日益下降以及群体内部的经济差距日益加剧
    也加速了这一群体的分化进程。
    (二)政治因素的考察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9 世纪60-90
    年代帝国的权力斗争使传统士绅的地位上升,参政意识增强;
    戊戌变法成为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的第一次政治实践;清
    末新政引发了社会政治体制由传统向近代民主的转型,一批有
    别于传统的新型知识分子群体开始形成;军阀政治使中国的知
    识界日益失落而渐趋激进。
    (三)近代知识分子思想观念的变革:由“忠君爱国”向爱
    国主义升华;由“夷夏之防”向现代民族观念转变;从注重家
    族宗法观念向个性自由转变;传统的“义利”思想和“重农抑
    商”观念的突破;“学而优则仕”、“安贫知足”等传统观念的转
    变。
    (四)科举制度的废除给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带来的冲击都
    
     74
    
    
    是巨大而深刻的。这一制度的废除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它切断
    了儒家和权力之间的内在联系,传统的政治信仰发生动摇,导
    致了传统的四民社会的解体。同时,传统的重文轻武的观念开
    始发生变化,成为清末民初中国政局长期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
    素。
    从以上几个因素的考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转型时代
    的激变诱发了传统士人的社会角色的转变,而传统士人在这一
    过渡时代所自觉或不自觉地承担起的过渡角色又反向地推动了
    这一激变的进程。
    三、近代知识分子的角色转换及其趋势
    (一)在中国近代化的演进中,传统知识分子的角色已经大
    大专门化了。从整体上说,他们拒绝了对现实制造合法性的社
    会角色,不再是宗法礼教的卫道士,而成为传统文化的批判者;
    他们承担起了救亡和启蒙的双重责任,是中国近代化的推动者。
    要而言之,绅士集团的转型事实上扮演了新旧社会转换的中介。
    不管是主动还是被迫,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先见性捕捉到了中国
    社会大变革的来临,自觉或不自觉地担当起了新旧社会递嬗的
    一个必要的中转环节。
    (二)清末民初传统士人的角色变化具有广泛性和多向性的
    特点,几乎整个绅士阶层都在由传统向近代演进,并向社会的
    各个领域渗透。但传统的士绅文人向近代演进的过程中在价值
    取向和发展趋势上有着截然不同的选择。“学而优则仕”是中国
    
    
    75
    
    知识分子不易摆脱的人生价值取向,他们中的一部分进入到政
    府担任官职,成为官僚体制中的一员;一部分士人在重商主义
    的影响下进行着绅与商的互动;对于武力的尊崇以及救亡的需
    要使得军队在此时也成为失去仕途的青年士人一个不错的选
    择;一部分传统绅士弃旧图新,向自由职业者如从教、新闻出
    版等行业转化。从整体上看这种流动表现出了一种从身份性向
    职业性的过渡。
    四、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角色转换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特点
    (一)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角色的递嬗是一个痛苦而又充满艰
    难的抉择过程。传统士人地位的动摇是中国社会发生整体性变
    构而带来的,因此我们说这种角色的转变是被动的。进而他们
    的内心出现了角色冲突,一是绅士的社会角色与自己的职业角
    色的冲突;二是绅士应有的主流地位与实际日益边缘化的冲突。
    变革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理困惑还体现在对“新”和“旧”
    的取舍上。第一批近代知识分子植根于传统文化,对其有着难
    以割舍?
‘ Each identification and status in society has a set of expected
    action standard, obligation and privilege, which is influenced by some
    social culture background and at the same time as the concrete contents
    of the social rules, fixed the action limits for people with given status’
    ------ that is what we call social part. As we know, social status is
    displayed by social part. The part is the external and dynamic
    manifestation of status, and the status is the internal basis of part. This
    passage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new intellectuals in modern times,
    meanwhile to master the main role they play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so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the values, and social practice
    to get a integrated conclusion.
     The Part the Chinese Intellectuals Played in the Traditional
    Society
     First, they were the foundation of the feudal bureaucrat system and
    the social basis of feudal officials. These intellectuals were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bureaucrat by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used
    as a main way of choosing officials at that time.
     Second, they were the followers and guards of the values of
    Confucianism. Confucianism, which came into being in the ancient
    China, and had its root for about 2000 years, had become a perfect
    institution embodying the profit, wishes and ideas of the literati. So in
    fact these intellectuals maintained the sovereignty of the Confucianism
    social order and culture rather than that of the emperor and his family.
     Third, they were the regulators of the social stability. Traditional
    scholars performed all kinds of public affairs which made them become
    an important tie between the federal government and local authorities,
    and consequently become the important factor of social stability.
     The Influence on Traditional Chinese Intellectuals by the
    Change of Social Structure
     Great changes in social structure took place at the end of 19th
     78
    
    
    century and the beginning of 20th century, and this naturally led to the
    change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intellectuals, and their social parts also
    became different.
     1.Conclusion caused by the investigation of economic factor:
    although the new economic factor began,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economic still dominant in society, which made the intellectuals feel
    contradictory: they were eager for the new and meanwhile reluctant to
    give up the traditional ideas: the collapse of the emperor economics
    made the honor and rank a deal, and that caused the division of gentry;
    the depression of the individual economic situation of intellectuals and
    the economic gap of their internal groups also accelerated this division
    process.
     2.Conclusion according to the political factor: the struggle for
    power in 1860s to 1990s resulted in the increasing of gentry status and
    aroused the awareness of their sense of participating in politics.
    Constitutional Reform and Modernization became the first political
    practice of the intellectuals; some new intellectuals that were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ones developed as a result of the reform of social
    political system which change from the old style to the modern
    democratic one: warlord made the intellectuals field get more and more
    depressed and tend to become radical.
     3.The change in the values and thoughts of the modern
    intellectuals:
    the distillation from the idea of ‘ Loyal only to the emperor’ to the
    patriotism; the change from self-focus and despising foreigners to
    modern national idea; and the transform from emphasizing family and
    traditional law to freedom and individualism; the breakthrough of
    interests and profit and mercantilism; the change of ‘Learning hard and
    Becoming officials’ and ‘self-satisfaction’.
     4.The abolishment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affected
    every aspect of Chinese society. It’s a necessary stop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It cut off the link between the Confucianism and
引文
1 引自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第
     3-4 页。
    2 张朋园:《知识分子与近代中国的现代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
     年版,第 3 页。
    3 王先明:《中国社会近代文化史论》,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第 10 页。
    4 钱实甫编:《清季重要职官年表》,中华书局 1959 年版。
    5 魏秀梅:《清季职官表》乙编,《人物录》计,台北“中央研究院”1977
     年版。
    6 参见章开沅、马敏、朱英主编:《中国近史上的官绅商学》,湖北人民出
     版社,2000 年版,第 660 页。
    7 参见张仲礼:《中国绅士》,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年版,第 24、
     99 页。据张仲礼先生分析,由于此时考生总数下降,学额增加,而使考
     试中榜的机会大大增加了。
    8 李璐璐、王奋宇:《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结构及其变革》,浙江人
     民出版社,1992 年版,第 181 页。
    9 《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56 年版,第 616-617 页。
    10《陈旭麓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年版,第226-227 页。
    11芮玛丽:《同治中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 159 页。
    12张仲礼:《中国绅士》,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年版,第 122 页。
    13详见张仲礼:《中国绅士》,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年版,32-44 页。
    14张仲礼:《中国绅士的收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年版,第303 页。
    15《剑桥中华民国史 1912——1949》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 年
     版,第 50 页。
    16《剑桥中国晚清史 1800——1911》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 年
     版,第 85 页。
     61
    
    
    17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年
     版,第 283 页。
    18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年
     版,第 129 页
    19关于这一点,张仲礼先生在《中国绅士》一书中曾有论及,他认为人
     口的增加带来老考生人数的增加而学额并未增加很多,当然这种情况
     各地表现不一。根据王德昭先生的研究,从乾隆到光绪年间乡试举人
     的数额也就在 1000-1500 人之间波动,乾隆九年 1143 名,道光十四年
     1371 名,咸丰元年 770 名,同治元年 1566 名,光绪七年 1254 名。参
     见王德昭:《清代科举制度研究》,中华书局,1984 年版,63 页。
    20郭汉民:《太平天国与晚清政治》,载于《新华文摘》1993 年第 10 期。
    21福尔索姆:《朋友、客人、同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61-62 页。
    22《北华捷报》1858 年 7 月 31 日,转引自芮玛丽:《同治中兴》,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87-189 页。
    23芮玛丽:《同治中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55 页。
    24详见张仲礼:《中国绅士》,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 年版,151-153
     页。
    25刘大鹏:《退想斋日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 年版,第 102 页。
    26刘大鹏:《退想斋日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 年版,第 145 页。
    27张仲礼:《中国绅士的收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年版,第
     340-342 页。
    28参见章开沅、马敏、朱英主编:《中国近史上的官绅商学》,湖北人民
     出版社,2000 年版,第 774 页。
    29孔飞力:《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年版,第 222 页。
    30李剑农在《中国近百年政治史》中提出西太后与其说是增加了若干见
     62
    
    
    识因而变法,还不如说是她的老面孔羞愧得无以对人,故假借变法的
     各种诏旨来遮一遮羞。那个新设的督办政务处,不过是军机处的骈枝
     机关,并无什么新政可办。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 203 页。
    31《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 年)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年版,第 449 页。
    32转引自李剑农:《中国近三百年政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第 208 页。
    33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年
     版,第 244 页。
    34来新夏等等著:《中国近代图书事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
     第 197 页。
    35同上书,第 225 页。
    36参考桑兵:《清末民初传播业的民间化与社会变迁》,载《辛亥革命与
     20 世纪中国》,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
    37张之洞:《劝学篇·同心》,引自喻大华:《晚清文化保守思潮研究》,
     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 41-42 页。
    38 梁启超:《新民说·第六节·论国家思想》,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年
     版,第 69 页。
    39 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第六讲,《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
     1956 年版,第 647 页。
    40 刘大鹏:《退想斋日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 年版,第 140 页。
    41 《江苏》第 7 期,转引自杨国庆:《晚清新学史论》,三秦出版社,2003
     年版,第 339 页。
    42 谢树阶:《保富·约书》卷八,转引自王先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
     论》,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第 87 页。
    43 刘大鹏:《退想斋日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 年版,第 162-163 页。
    44 《兴商为富强之本论》,光绪三十一年《商务报》第 8 期。转引自王先
     63
    
    
    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论》,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第 103-104
     页。
    45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变法》,转引自杨国庆:《晚清新学史论》三秦
     出版社,2003 年版,第 343 页。
    46 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29-230
     页。
    47 梁启超等:《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1898),《戊戌变法》第二册,
     神州国光社,1953 年版,第 345 页。
    48 参见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第 262
     页。
    49 罗志田:《权势转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 180 页。
    50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第 267 页。
    51 章开沅等主编:《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第 729 页,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
    52 金耀基:《中国的现代化和知识分子》,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
     1977 年版,第 79-80 页。
    53 杰罗姆·B·格里德尔:《知识分子与现代中国》,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 1 页。
    54参见张朋园:《知识分子与近代中国的现代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5-16 页。
    55 陶鹤山:《市民群体与制度创新》,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第
     224-234 页。
    56 章开沅、马敏、朱英主编:《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湖北人民出
     版社,2000 年版,第 715-716 页。
    57 许纪霖:《精神的炼狱》,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2 年版,第
     10-11 页。
    58参见王先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论》,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第
     64
    
    
    120 页。
    59王先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论》,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第 121
     页。
    60引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第 205 页。
    61皮明勇:《晚清军人的经济状况初探》,《近代史研究》1995 年第一期。
    62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稻禾出版社,2001 年版,第 448
     页。
    63章开沅、马敏、朱英主编:《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湖北人民出
     版社,2000 年版,第 723 页。
    64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第 231
     页。
    65贺跃夫:《晚清士绅与近代社会变迁》,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
     第 92 页。
    66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稻禾出版社,2001 年版,第 447
     页。
    67章开沅、马敏、朱英主编:《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湖北人民出
     版社,2000 年版,第 663 页。
    68王先明:《近代中国绅士阶层的分化》,《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3期。
     有删节,原文列出 45 人,本文仅选取 20 人说明问题即可。
    69 刘大鹏:《退想斋日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 年版,第 72 页。
    70 《鲁迅选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年版,第 24 页。
    71 《鲁迅选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年版,第 25 页。
    72 参见李璐璐、王奋宇:《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结构及其变革》,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年版,291-292 页。
    73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 82 页。
    74杜亚泉:《国民今后之道德》,见《杜亚泉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65
    
    
    1993 年版,第 113-116 页。
    75杜亚泉:《杜亚泉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年版,第 308 页。
    76梁启超:《新民说》,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年版,第 55 页。
    77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三,中华书局,1989 年版,第 68
     页。
    78严复:《严复集》第一册,中华书局,1986 年版,第 168 页。
    79 艾恺:《最后的儒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第 44 页。
    80 参见张朋园:《知识分子与近代中国的现代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2 页。
    81参见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第 139-141 页。
    82 孔飞力:《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年版,第 230 页。
    83 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
     122 页。
    84 张朋园:《知识分子与近代中国的现代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
     年,第 13 页。
    85 孔飞力:《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年版,第 230 页。
    86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年版,第 212
     页。
    87 陈万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三联书店,1997 年版,第 185 页。
    88 柯文:《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第 153
     页。
     66
    
    
    参 考 文 献
    参考论文:
    1.欧阳哲生:《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选择》,载《社会科学
     战线》1994 年第 3 期。
    2.魏良弢:《中国历史社会大动乱时期士人的价值取向》,载《江
     海学刊》,1998 年第 1 期。
    3.王守昌:《“西学东渐”对现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作用》,载《华
     南师范大学学报》,1993 年第 4 期。
    4.丁伟志:《“中体西用”论在洋务运动时期的形成与发展》,
     载《中国科会科学》,1994 年第 1 期。
    5.李长莉:《晚清社会风习与近代观念的演生》,载《社会学研
     究》,1994 年第 4 期。
    6.朱志敏:《五四时代知识分子的平民意识与共产主义运动的
     兴起》,载《历史研究》,1997 年第 2 期。
    7.干春松:《清末新政和儒家体制的崩溃》,
     www.confucius2000.com
    8. 干春松:《科举制度的衰落和制度化儒家的解体》,
     www.confucius2000.com
    9.潘宇、干春松:《一个乡绅的心情——以〈退想斋日记〉为
     案例》,www.confucius2000.com
     67
    
    
    文集:
    1.许纪霖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东方出版中心,2000
     年版。
    2.李世涛主编:《知识分子的立场——激进与保守之间的动
     荡》,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 年版。
    3.章开沅主编:《辛亥革命与 20 世纪中国——1990-1999 年辛
     亥革命论文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
    4.章开沅、马敏、朱英主编:《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湖
     北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
    5.赵宝煦主编:《知识分子与社会发展》,华夏出版社,2003
     年版。
    6.冯林主编:《重新认识百年中国》,改革出版社,1998 年版。
    7.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的历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
    8.许毅主编:《从百年屈辱到民族复兴——清代外债与洋务运
     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年版。
    9.陈旭麓:《陈旭麓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年版。
    10.《鲁迅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年版。
    11.严复:《严复集》,中华书局,1986 年版。
    12.杜亚泉:《杜亚泉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年版。
    13.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56 年版。
     68
    
    
    参考书目:
    1.罗福惠:《辛亥时期的精英文化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2.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
    3.来新夏:《中国近代图书事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
    4.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年版。
    5.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年版。
    6.王先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论》,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
    7.胡逢祥:《社会变革与文化传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
    8.罗志田:《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1 年版。
    9.许纪霖:《无穷的困惑——黄炎培、张君劢与现代中国》,上
     海三联书店,1998 年版。
    10.许纪霖:《中国知识分子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11.杨天宏:《中国的近代转型与传统传统制约》,贵州人民出
     版社,2000 年版。
    12.杨国强:《百年嬗蜕——中国近代的士与社会》,上海三联
     书店,1997 年版。
    13.陈国庆:《晚清新学史论》,三秦出版社,2003 年版。
    14.安宇:《冲撞与融合——中国近代文化史论》,学林出版社,
     2001 年版。
     69
    
    
    15.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17.常宗虎:《末代状元——张謇家族百年纪》,中国社会出版
     社,2000 年版。
    18.梁景和:《清末国民意识与参政意识研究》,湖南教育出版
     社,1999 年版。
    19.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20.喻大华:《晚清文化保守思潮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
    21.李璐璐、王奋宇:《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结构及其
     变革》,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年版。
    22.陶鹤山:《市民群体与制度创新》,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23.贺跃夫:《晚清士绅与近代社会变迁》,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
    24.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年版。
    25.王德昭:《清代科举制度研究》,中华书局,1984 年版。
    26.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
    27.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
    28.陈万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北京三联书店,1997 年版。
    29.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十九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
     70
    
    
    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年版。
    30.张仲礼:《中国绅士的收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年版。
    31.张朋园:《知识分子与近代中国的现代化》,百花文艺出版
     社,2002 年版。
    32.袁伟时:《中国现代思想散论》,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
    33.梁启超:《新民说》,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年版。
    34.萧公权:《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
     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
    35.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
    36.刘大鹏:《退想斋日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 年版。
    37.容闳:《容闳自传——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百家出版
     社,2003 年版。
    38.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一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商
     务印书馆,2003 年版。
    39.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稻禾出版社,2001 年版。
    40.[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1985 年版。
    41.[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94 年版。
    42.[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世界知识出
     版社,2000 年版。
     71
    
    
    43.[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
     社,2003 年版。
    44.[美]K·E·福尔索姆:《朋友.客人.同事》,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2002 年版。
    45.[美]约瑟夫·阿·勒文森:《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四
     川人民出版社,1987 年版。
    46.[美]任达:《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898-1912》,江苏
     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
    47.[美]杰罗姆·B·格里德尔:《知识分子与现代中国》,南开
     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48.[美]孔飞力:《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与敌人——1796-1864
     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年版。
    49.[美]艾恺:《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
    50.[美]柯文:《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江
     苏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
    51.[美]石约翰:《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东方出版中心,1998
     年版。
    52.[美]芮玛丽:《同治中兴——中国保守主义的最后抵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