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格式合同的效率分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现代经济规模化大生产、交易行为高度频繁的背景下,由于其高效率的合同缔结方式和显著的便利性,格式合同大行其道。一般认为,格式合同牺牲合同正义而成就社会效率,在格式合同中这二者形成了互斥关系。但是在本文中笔者将以法经济学博弈论为分析工具,以效率为评价标准,对格式合同中利益主体的博弈行为及其后果展开探究,深入分析在各种前提下格式合同在市场交易行为中对社会效率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的写作目的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格式合同中的合同正义与社会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是统一的,当合作剩余在合作双方以较公平的比例分配时,格式合同中的合作能产生更大的社会财富增值。希望通过笔者笨拙的笔触,能勾勒出格式合同的真实效率效果,说明恢复格式合同合作中的利益分配平衡,不仅能实现合同正义,也能促成社会经济效率最大化,为探明格式合同规制方向作出一点微末贡献。
     本文的第一部分,首先从效率与正义的关系出发,阐述笔者对效率分析在法律制度、法学理论中的重要性的认识,论述在法学分析中引入效率分析的意义,再对格式合同的效率后果作一个概括的阐述,指出格式合同对社会整体效率,不仅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作用。
     第二部分,大概的介绍了一下本文借鉴的法经济学分析方法,对法经济学分析方法的两大要素——博弈分析方法和效率标准——分别作出描述,为下文的论述作工具准备。
     第三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在这里笔者将会以效率为标准,对格式合同交易中利益主体的博弈行为展开探究,对格式合同的效率后果展开分析。通过分析笔者得出结论,在完全信息博弈中,作为理性经济人,格式合同拟定方在格式合同中设定的交易条款(本文只考虑涉及合作剩余分配的条款,即价格条款)不但能促成自身利益最大化,也符合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的要求;而在不完全信息博弈中,由于格式合同拟定方掌握信息并不充分,有可能在己身利益最大化动机的驱使下设立对相对方过于苛刻的合作条款,由此导致相对方选择不合作,或者选择与第三方合作而导致资源不是向价值评价最高的经济主体流转,从而造成社会财富不能通过合作实现最大化。另外还有这样一种可能,掌握垄断资源的格式合同拟定方选择采取高价策略,此时博弈的结果符合其自身利益最大化,但不符合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总结本段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格式合同中,合作剩余分配严重失衡很可能导致社会效率的降低,所以恢复格式合同中的合同正义可以保障社会效率最大化,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正义与效率是统一的。
     最后一段指出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独特的国情:格式合同成为某些特殊利益集团攥取非法利益的帮凶。因此,以外力规制格式合同,以保障合作在更公平的条件下进行,在中国有特殊的重要作用。
In the modern economies of large-scale production and the high frequency of trading ,the format contracts become very popular ,because of its efficient way of conclusion of contracts and significant convenience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he format contracts achieve high efficiency at the expense of justice ,in which efficiency and justice form a mutually exclusive relationship .However ,in this paper ,the format contracts will be deeply analyzed ,by the tools of game theories ,and in the standard of efficiency ,to reveal the real affects of format contracts in efficiency In a variety of premises . The Purposes of this article is to draw such a conclusion that in format contracts justice and efficiency is unified to some extent ,and in a format contract the wealth of society could be maximized when the benefits of co-operation are distributed in a equal potion .It is wished this paper could depict the real impact in efficiency of format contract ,and illustrate the fact that the quality in distribution of benefits of co-operation not only result in justice ,but also in maximization of social wealth ,which leads to the contribution to the exploration of regulation of format contracts .
     The first part of this paper reveals the relationship of justice and efficiency , the importance of efficiency in law system ,and emphasizes the significance of efficiency in law studying .Then a general exposition of the impact of format contracts in efficiency is made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impact includes both positive ones and negative ones .
     In the second part of this paper ,some of the studying tools of Law and Economics ,including game theory and efficiency standard ,are generally introduced ,in order to make preparation for the analysis in the next part of this paper.
     The third part is the most important one in this paper ,in which the analysis of impact in efficiency of format contracts is done ,by the tools of game theory and efficiency standard .In this part ,the conclusion that in a game of complete information ,the maker of a format contract set up the contract terms which not only lead to the maximization of interest for himself ,but also the maximization of interest for the whole society ;while in a game of incomplete information ,the selfish desire of maximizing the interest of format contract maker may set up the co-operation terms which fail the maximization both of individual interest and social interest .Summarizing this part lead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severely unequal distribution of co-operation benefits results in the reduce of economical efficiency of the whole society ,and the recover of equity helps archiving the maximization of social interest ,which means in some extent , justice and efficiency is unified.
     The last part reveals the special condition in China that format contracts help certain social groups to grab illegal benefits .Therefore ,the regulation of format contracts is of special significance .
引文
1卢昉青:“法经济学视野中的效率与正义关系”,《学术纵横》,2008年第4期。
    
    2魏建:“理性选择理论与法经济学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3卢现祥、刘大洪:《法经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页。
    4卢现祥、刘大洪:《法经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页。
    5 [美]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蒋兆康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31页。
    6 [美]波斯纳:《法理学问题》,苏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93页。
    
    7史晋川:《法经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2页。
    8林益山:《产品责任及保险与消费者保护》,北京:六国出版社,1988年版,第304页。
    9史晋川:《法经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6页。
    10 [美]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法和经济学》,张军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版,第11页。
    
    11 [美]罗宾·麦乐怡:《法与经济学》,孙潮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1页。
    12卢现祥、刘大洪:《法经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2页。
    13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版,第21页。
    14 [美]大卫·弗里德曼:《经济学语境下的法律规则》,杨欣欣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3页。
    
    15魏建:《法经济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9页。
    16张乃根:《法律的经济学分析》,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2页。
    17卢现祥、刘大洪:《法经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105页。
    18卢现祥、刘大洪:《法经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105页。
    19张乃根:《法经济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15页。
    [1]卢现祥、刘大洪等主编:《法经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丁社教:《法治博弈分析导论》,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版。
    [3]王利明:《合同法新问题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史晋川:《法经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 [美]理查德·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苏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 [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7] [德]马克斯·韦伯:《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张乃根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2003年版。
    [8] [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9]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0] [英]哈耶克译:《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贾湛、文跃然等,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11]郑成良:《法律之内的正义》,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2]陈国富:《法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3]冯玉军主编:《中国法律经济学应用研究》(文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4]高德步:《产权与增长:论法律制度的效率》,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5]贾敬华:《不完备合同的经济分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6]柯华庆:《合同法基本原则的博弈分析》,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17]林立:《波斯纳与经济分析法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18]韩世远:《合同法总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9]钱弘道:《跨越法律和经济》,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0]曲振涛:《法经济学》,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年版。
    [21]苏永钦:《私法自治中的经济理性》,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2]王文宇:《民商法理论与经济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23]魏建、黄立君、李振宇:《法经济学:基础与比较》,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4]谢识予:《经济博弈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25]郁光华:《法律与经济问题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6]张乃根:《法经济学——经济学视野里的法律现象》,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设,2003年版。
    [27]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8]胡启忠:《契约正义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29] [美]迈尔森:《博弈论:矛盾冲突分析》,于寅、费剑平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30] [英]罗纳德·H·科斯:《社会成本问题》,盛洪、陈郁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31]陈舜:《权利及其维护——种交易成本的观点》,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2] [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于树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33] [法]让·雅克·拉丰、让·泰勒尔:《电信竞争》,平新桥、胡汉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4] [美]麦克尔·D·贝勒斯:《法律的原则—一个规范的分析》,张文显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
    [35] [美]德沃金:《法律帝国》,李常青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
    [36] [英]哈特:《法律的概念》,张文显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二、论文类:
    [1]史浩明:“关于完善我国合同法制的思考”,《南京社会科学》,1993年第4期。
    [2]郑伯顺:“法律和信用对市场保障的博弈分析”,《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3第6期。
    [3]王伟:“格式合同价值冲突之理性分析”,《学术交流》,2004年第10期。
    [4]王建明:“法律和信用的博弈分析”,《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5]魏建:“博弈、合作与法律”,《山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6]张新宝:“定式合同基本问题研讨”,《法学研究》,1989年第6期。
    [7]苏惠样:“合同形式初论”,《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1年第1期。
    [8]徐卫东、何辉:“定式合同若干问题”,《法学》,1991年第1期。
    [9]徐涤宇:“关于标准合同若干问题的探讨”,《法商研究》,1994年第6期。
    [10]蔡彦敏、祝聪:“论市场经济中合同法面临的若干问题”,《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1993年第2期。
    [11]杨济华、汪涌:“标准合同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1993年第2期。
    [12]苏号朋:“定式合同研究一一以消费者权益保护为中心”,《比较法研究》,1998年第2期。
    [13]高志明:“制度公正与博弈均衡—一一种关于法律制度的博弈论分析”,《理论与改革》,2004年第1期。
    [14]李声炜、王哲:“法律制度的需求层次、博弈及路径分析”,《河北法学》,2004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