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经济转型与中国经济法理论的逻辑起点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经济改革的目标。为适应形势,学者们在对1979年—1992年的“旧经济法理论”进行了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新经济法理论”。十年来,经济法学得到了全面发展,而且发生了持续的“新诸论”之争。回顾这些论争,我们可以发现“新诸论”的理论逻辑起点均为“市场失灵”。而“市场失灵”概念却来源于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对于中国经济法论者而言是舶来品,也并非中国经济转型的现实。因此,“新诸论”所公认的理论逻辑起点还不是一个自明的问题,于是本文从中国经济转型的现实出发,对新经济法理论逻辑起点—“市场失灵”进行全面系统的反思和检视。
    本文试图通过对新经济法理论逻辑起点“市场失灵”的检讨,进而揭示出经济法理论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市场政府关系普遍预测的偏颇,并挖掘出支配这种看法的“前见”,这将有助于对中国经济法理论进行全面的观察和审视,有助于重新打破现有知识对我们的限定,促进经济法理论的成熟,有助于我们形成在引入西方概念研究经济法时的一种自觉。而且,通过对现有经济法理论逻辑起点的检讨,从而把“市场失灵”作为逻辑出发点的思路转换成将它视作参照框架的思路,让我们在经济法研究中进一步关注中国现实,也有助于形成本土化的真正能够指导实践的中国经济法理论。
    本文基本思路是先逐层解构作为新经济法理论逻辑起点的“市场失灵”及其导致的理论局限,然后根据中国经济转型的现实从各个层面批判“市场失灵”,同时层层建构新理论逻辑起点,最后说明新理论逻辑起点的意义和价值。本文采用了层层解构旧逻辑起点“市场失灵”,又层层建构新逻辑起点的逻辑结构。解构旧逻辑起点包括“市场失灵”确立为逻辑起点的过程、含义;它隐含的市场政府观;以它为基础的研究框架的形成及适用状况和导致的理论局限以及“市场失灵”适用者的认识论。建构新逻辑起点,包括批判和重新确立中国经
    
    
    济法理论逻辑起点的认识论;对中国市场政府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批判二元分工的市场政府观,同时重构中国经济法理论的市场政府观;对中国市场现实进行实证分析,批判“市场失灵”作为理论逻辑起点的局限性,提出包含“市场不完善”的中国化的“市场失灵”作为新的理论逻辑起点。
    本文内容主要由导论、三章和结论组成。导论部分主要在于提出本文研究的主题。文章开篇简要回顾了新经济法理论取得的巨大成绩和经济法“新诸论”论争的现状,进而指出“新诸论”虽争论不休,但其理论逻辑起点都是“市场失灵”。虽然“市场失灵”在中国经济法理论中享有自然科学中公理一般的地位,但这个概念的形成却以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为社会原型,因此“市场失灵”能否完全适用于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不无疑问。于是提出本文研究对象,即以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为背景对作为中国经济法理论逻辑起点的“市场失灵”进行全面系统地检视和反思。按照著文惯例,导论对研究思路、分析框架、研究方法作了交代,还对本文基本概念如理论逻辑起点、经济转型等进行了界定。
    第一章解构作为中国经济法理论逻辑起点“市场失灵”及其导致的理论局限,为第二章确立了批判对象和奠定重构的逻辑层次基础。第一章共分为四节四个层次,考察了“市场失灵”作为理论逻辑起点的过程和含义;揭示出其背后隐藏的二元分工的市场政府观;指出以“市场失灵”及其市场政府观为基础的经济法研究框架的形成以及这些研究框架适用两种状态(作为解释模式而适用和作为建构模式而适用)的混淆及其导致的总体理论局限;最后挖掘出支配学者们适用“市场失灵”并造成上述问题的认识论是普遍历史观和对市场经济“千禧年的追求”。
    第二章是本文的核心内容。其主旨在于根据现实逐层批判适用“市场失灵”的认识论,其市场政府观和作为新经济法理论逻辑起点的片面性;同时从理论上重构中国经济法理论的认识论、市场政府观和新理论逻辑起点。第二章共分三节三个层次,首先批判了普遍历史观和对市场经济“千禧年的追求”的认识论,阐述了重构中国经济法
    
    
    理论逻辑起点的世界观应该是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和面对中国经济转型之难;接着对中国市场政府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经济转型期间中国政府培育完善市场的积极主导作用,在此基础上批判了“市场失灵”隐含的二元分工市场政府观适用于当今中国的不足,并主张以分工合作的市场政府观代替二元分工的市场政府观,从而在理论上重构了经济法研究的市场政府观;最后分析了中国市场现实是“市场不完善”和“市场失灵”的并存,指出“市场失灵”作为新经济法理论的逻辑起点不符合理论逻辑起点的几个条件,批判了其片面性,提出应该以包括“市场不完善”的中国化的“市场失灵”作为经济法的理论逻辑起点。
    第三章在于说明中国化的“市场失灵”,尤其是作为其类型之一的“市场不完善”的理论价值。第三章共分两节。第一节从一般方法论层面指出“市场失灵”中国化的方法论价值;从具体方法论层面阐述“市场不完善”的提出有助于经济法由规范研究转向实证研究;有助于经济法从静态研究转向动态研
At the 14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1992, “to establish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was regarded as the target pattern of economic reform.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ituation, economists have founded the “new economic law theory” which was based on the reconsideration of the “old economic law theory” between 1979 and 1992. Within the recent 10 years, the science of economic law has been brought into full development, and the prolonged dispute of the “new different theories” has taken place. Reviewing the dispute of the long period of time, we can find that all the theoretical logic starting points of the “new different theories” are market malfunction”. However, the concept of “market failure” and the theoretical frame resulted from it stem from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the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of market economy. It is an imported “commodity” for Chinese economic law theorists, not a reality of Chinese economy transformation period. Therefore, the theoretical logic starting point generally acknowledged by theorists of the “new different theories” is not a self-demonstrated question. Thus, from the reality of Chinese economy transformation, this paper has an overall and systematic review and inspection to the existing theoretical logic starting point of the economic law—“market failure”.
    By means of the self-inspection to the existing theoretical logic starting point of the economic law, it reveals the deviation of the general predication of the economic law theories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inese market and government under the market economy, and excavates the “pre-understanding” which dominates this view. So it contributes to the all-round observation and consideration of the Chinese economic law theory, to the re-breaking of the restriction by the existing
    
    
    knowledge, thus to the promoting the maturity of the economic law theory, and to the formation of our self-consciousness when we research the economic law by introducing western concepts. Furthermore, through the self-inspection to the existing theoretical logic starting point of the economic law, it changes the train of thought which takes “market failure” as the logic starting point into one which takes it as a reference frame, thus it makes us pay further attention to the Chinese reality in economic law research, and contributes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localized and real Chinese economic law theory which can direct the practice.
    The train of thought of this paper is that: at first, it points out the limitation of “market malfunction” as the logic starting point of the economic law; then it constructs the new logic starting point according to the reality; at last it illustrates the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the new logic starting point. The author adopts a logic structure which first dissects the old logic starting point—“market malfunction” layer upon layer and then constructs the new logic starting point. The dissection of the old logic starting point includes the process through which and the meaning by which it has been established as the logic starting point and the viewpoint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ket and government which it contains and the epistemology of the “market malfunction” advocat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logic starting point includes the re-establishment of the epistemology of the logic starting point of Chinese economic law, the authentic analysis and theoretic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market and government , and the raising of “market failure” which contains the “market imperfection” as the logic starting point.
    This paper is composed of an introduction, three chapters and a conclusion. The introduction mainly lies in putting forward the research subject of this paper. In the beginning, the article briefly reviews the great achievements of the new economic law theories. Then it further points
    
    
    out that the “new different theory” takes “market failure” as its theoret
引文
一、著作类
    [德]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真理方法》(上卷),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
    洪汉鼎:《理解的真理》,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以]S·N·艾森斯塔德:《现代化:抗拒与变迁》,张旅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刘星:《法律是什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薛克鹏:《经济法的定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
    郑鹏程:《行政垄断的法律控制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彭强、黄晓京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吴敬链:《改革:我们正在过大关》,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
    杨紫煊:《经济法研究》(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李昌麒:《经济法论坛》(第1卷),群众出版社2003年版
    刘海平:《本土知识的全球意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梁治平:《梁治平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史际春、邓峰:《经济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张曙光:《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第1集)》,上海人民社1996年版。
    格泽戈尔兹·W·科勒德克:《从休克到治疗——后社会主义转轨的政治经济》,上海远东出版社,中译本2000年版。
    宋德勇:《经济转型问题研究》,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张宇:《过渡之路—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庄起善等:《过渡经济的理论与实践》,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盛洪:《中国的过渡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李实、赵人伟:《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李振明:《经济转型与居民消费结构演进》,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汪和建:《迈向中国的新经济社会学》,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丁文锋:《经济现代化模式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日]富永健一:《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美]西里尔·E·布莱克:《比较现代化》,杨豫、陈祖洲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吴忠民:《渐进模式与有效发展—中国现代化研究》,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
    张守文、于雷:《市场经济与新经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杨紫烜主编:《经济法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版。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2卷。
    刘炯忠:《<资本论>椒垩芯俊罚泄嗣翊笱С霭嫔?991年版
    《列宁选集》(第二卷)。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
    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得豪斯:《经济学》(第十六版),萧琛等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漆多俊:《经济法基础理论》(第三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杨心明:《当代经济法学》,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王全兴:《经济法基础理论专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吕忠梅、陈虹、彭晓晖:《规范政府之法——政府经济行为的法律规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王保树:《经济法原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版。
    [美] 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
    袁礼斌:《市场秩序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单飞跃:《经济法理念与范畴解析》,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苏力:《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美]梯利:《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95年。
    [美]弗兰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远方出版社1998年版。
    姚大志:《现代之后——20世纪晚期西方哲学》,东方出版社2000版。
    胡鞍钢、王绍光:《政府与市场》,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年版。
    [美]哈罗维·J·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陶东风:《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子》,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郭道晖等:《中国当代法学争鸣实录》,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美]约瑟夫·阶·勒文森:《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刘伟、刘丽、姜铁军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美] 塞缪尔·享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周穗明等:《现代化:历史、理论与反思—兼论西方左翼的现代化批判》,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赵汀阳:《现代性与中国》,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社会转型:多文化多民族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版。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续篇——东亚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胡代光、周安军:《当代国外学者论市场经济》,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邓正来:《哈耶克法律哲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陈勤、李刚、齐佩芳:《中国现代化史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张琢:《九死一生—中国现代化的坎坷历程和中长期预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王南湜:《社会哲学—现代实践哲学视野中的社会生活》,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田广研、李仙娥:《中国市场经济理论与运行》,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马洪:《2002年中国市场发展报告(袖珍中国市场年鉴)》,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版。
    张东辉:《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金明善、车准汉:《赶超经济理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胡代光:《西方经济学说的演变及其影响》,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郑秉文:《市场缺陷分析》,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刘力臻:《市场经济现代体制与东亚模式》,商务部书馆2000年版。
    
    陈建:《政府与市场—美、英、法、德、日市场经济模式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年版。
    李晓:《东亚奇迹与“强政府”—东亚模式的制度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孙晓莉:《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袁祖社,《权力与自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E·薄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张世明:《经济法学理论演变研究》,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盛洪:《中国的过渡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问题》,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
    王源扩等:《经济效率与社会正义—经济法专题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李昌麒:《经济法-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成》,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美]斯蒂格里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版。
    邓正来:《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二、论文类
    谢晖:《科学与诠释:法哲学研究的两种理路》,《法律科学》2003年第1期。
    张宇:《过渡经济学的回顾与反思》,《经济学动态》2003年第5期。
    赵德馨:《市场化和工业化:经济现代化的两个层次》,人大复印
    
    
    资料《经济史》2001年第4期。
    高清海:《市场经济与当前中国社会的发展》,《哲学动态》1995年第2期。
    韩庆祥:《市场经济·文化转型·生存方式重建》,《求是学刊》1996年第3期。
    应飞虎、王莉萍:《经济法与民法视野中的干预》,《现代法学》2002年8月。
    张传兵、欧志惠等:《评我国经济法学新诸论》,《法学评论》1995年第4期。
    王维国、杨鹏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经济法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3年第8期。
    赵万一:《对经济法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的重新思考》,《现代法学》2002年第4期。
    吕忠梅、鄢斌:《论经济法理序理性》,《法商研究》2003年第1期。
    管斌、汪敏等:《第十届全国经济法理论研讨会综述》,《法商研究》2003年第1期。
    许明月、张涵:《经济法学述评》,《法学研究》1995年第1期,第25页。
    张守文:《经济法学的法律经济学分析》,《法学研究》1992年第5期。
    张守文、于雷:《中国新经济法理论要略》,《中外法学》1993年第1期。
    鲁篱、盛学军:《经济法调整对象新论》,《现代法学》1993年第3期。
    王保树:《市场经济与经济法学的发展机遇》,《法学研究》1993年第3期。
    杨紫烜:《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与经济法的发展》,《光明日报》1993年6月6日第3版。
    钟建华:《建立以竞争法为核心的经济法体系》,《光明日报》1993
    
    
    年7月28日第5版。
    谢怀栻:《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民法经济法体系》,《法学研究》1993年第3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课题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理论思考和对策建议》,《法学研究》1993年第6期。
    黄海:《从广义市场失灵理论谈经济法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2年第1期。
    张守文:《略论经济法的宗旨》,《中外法学》1994年第1期。
    李昌麒、应飞虎:《论经济法的独立性》,《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6月。
    李中圣:《关于经济法调整对象的研究》,《法学研究》1994年第2期。
    张宇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法律体系中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经济与法》1994年第6期。
    王志勇:《关于经济法概念和调整对象的再思考》,《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2期。
    陈云良:《经济法的模糊性研究》,《法学家》1998年第4期。
    史际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我国的经济法》,《中国法学》1995年第3期。
    张舫、张涵:《经济法学研究述评》,《法学研究》1995年第18卷第1期。
    邱本、董进宇:《论经济法的宗旨》,《法制与社会发展》1996年第4期。
    孙晋:《论经济法基本性格的二重性》,《法商研究》2001年第1期。
    张守文:《经济法学的基本假设》,《现代法学》2001年12月。
    张守文:《论经济法的现代性》,《中国法学》2000年第5期。
    黄子巍:《现代经济法产生的民商法基础》,《浙江学刊》2001年第4期。
    吕忠梅、刘大洪:《论独立的中国经济法》,《法商研究》1997年
    
    
    第4期。
    王伦刚、吴爱辉:《经济法理论假设:市场失灵的片面性及其导致的理论局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12期。
    王伦刚、龚小平:《对“双重缺陷及其弥补的理论框架”适用的再思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孙月鹏:《渐进改革与经济立法—关于经济法理论的一点思考》,《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吕忠梅、鄢斌:《论经济法的程序理性》,《法律科学》2003年第1期。
    赵万一:《对经济法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的重新思考》,《现代法学》2002年第4期。
    应飞虎:《市场失灵与经济法》,《法学》2001年第6期。
    刘文华等:《1998年经济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法学家》1999年第1-2期。
    刘进:《关注中国经济法的本土资源》,《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陈云良:《经济法应当有所作为:论经济法的任务》,《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苏力:《二十世纪中国现代化和法治》,《法学研究》1998年第1期。
    高清海:《市场经济与当前中国社会的发展》,《哲学动态》1995年第2期。
    苏力:《制度变迁中的行动者—从梁祝的悲剧说起》,《比较法研究》2003年第2期。
    俞可平:《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历史地位》,《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4期。
    王保树:《经济体制转变中的经济法与经济法学的转变》,《法律科学》1997年第6期。
    李昌麒、鲁篱:《中国经济法现代化的若干思考》,《法学研究》第1999年第3期。
    
    姜彦君:《中外行政性垄断与反垄断立法比较研究》,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2年第10期。
    应飞虎:《需要干预经济关系论—一种经济法的认知模式》,《中国法学》2001年第2期。
    刘文华、王长河:《经济法的本质:协调主义及其经济学基础》,《法学杂志》2003年第3期。
    刘水林:《法学方法论研究》,《法学研究》2001年第3期。
    谢晖:《法治保守主义思潮评析—与苏力先生对话》,《法学研究》1997年第6期。
    王全兴:《立基本土资源建造中国经济法学大厦》,《中外法学》1998年第3期。
    王晨光:《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逐步完善相应的法律体系》,《法学研究》1994年第2期。
    董保华:《论经济法的国家观-从社会法的视角探索经济法的理论问题》,《法律科学》2003年第2期。
    李昌麒、单飞跃、甘强:《经济法与社会法关系考辨兼与董保华先生商榷》,《现代法学》2003年第10月(25卷第5期)。
    孔德周:《“纵横统一论”是科学的经济法基础理论》,《政治论坛》(京)1997年第1期。
    张斌:《社会干预—从主体视角看经济法的本质特征》,《第九届全国经济法论文集》。
    单飞跃、阳永恒:《社会法:一种经济法研究进路的反思》,《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5期。
    徐丽红:《从非典型肺炎事件看经济法的作用》,《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8月第26卷第4期。
    陶广峰、杨仕兵:《从市场失灵看经济法的作用机制》,《甘肃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李剑:《起点公平与经济法的作用》,《改革》2001年第4期。
    宋立锋、魏冬云:《市场机制中经济法作用机制的两难选择》,《经济与法》2003年第11期。
    
    刘海锋:《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与反腐败—经济法功能新探》,《当代法学》2002年第12期。
    68、潘新喆、赵跃先:《经济法功能略议》,《雁北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4月(第15卷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