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清代中期湘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当前的湘学研究,从船山到陶澍、魏源等人之间的这一段时期的湘学,研究者甚少,且不够深入。事实上没有清中湘学这个环节,我们就无法想象晚清及更后面湘学的兴盛,更无法想象湖南人才群体的辈出。因此,本文试图就清代中期湘学的社会学术背景、历史渊源以及阶段划分做一些探讨。
     本文首先概述了清中湘学的社会学术背景,认为它与清代理学、礼学、考据学等学术演变密不可分。清初理学成一时风气,清初之后,理学逐步衰退,经学考据渐趋日盛。随着乾嘉学派的兴起,“以礼代理”说成为思想界的新潮流,汉学家们专注于古书的校勘注释、考证等工作。而湘学代表人物虽受考据影响,但仍以性理、三礼、时务为重。
     本文还试图总结湘学深厚的理学传统和经世精神传统。周敦颐开创了湖湘文化的理学传统。以胡安国等人为代表的湖湘学派,将经世致用的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在湖湘大地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经济之才。明末清初,船山在一系列问题上对传统思想做出了深刻反思,其经世思想表现为民族主义以及治学与治史上。船山的思想路数既源于湖湘,则与清中湘学不无联系。此外,湖南传统的书院对于湘学精神的传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论文将清代中期的湘学分为四个阶段。以李文炤为代表,为清中湘学发展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湘学,秉承以朱子为宗的性理之学,提出“穷理精义”和“知性达天”的学术思想,坚持礼与理并重的经学,指出注经即能见理。他们非常注重实用教育,主张教育不但要重视经书,而且要学以致用。以王文清为代表,为清中湘学发展的第二阶段。王文清处于考据盛行的时代,因而他也精于考据。但他以考据通礼学、以礼学融经世,在考据中贯通“通经致用”思想,汇聚时代的影响和湖湘学术传统的影响于一身。以罗典为代表,为清中湘学发展的第三阶段。罗典、欧阳厚均掌教岳麓期间,是清中湘学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提出“坚定德性,明习时务”的教育思想,倡“有体有用之学”,培养一大批经世人才,也就是人们说的湖南第一个人才群体。而严如熤、陶澍、贺长龄等经世人才的出现,标志着清中湘学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是湘学经世致用思想的事功阶段。上述人物运用自身所处的政治位置,在不同程度上实践了经世思想,对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改革,取得良好的效果,湖南出现了第一个人才群体,为之后湘学在近代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The current study of Xiang Learning, from Wang Fuzhi to Tao Shu, Wei Yuan, whichresearchers aren’t enough in-depth. In fact, if it hadn’t the Xiang Learning of the middle ofqing dynasty, We can’t imagine the rise of Xiang Learning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more behind. Furthermore, we can't imagine the Hunan talents group. Therefore, thisarticle tries to discuss the social academic background the historical origin and the stagedivision of Xiang Learning in the middle of the qing dynasty.
     Firs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social academic background of the Xiang Learningin the middle of qing dynasty. It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evolution of academic of theneo-confucianism in the qing dynasty, ritual study and textology. After the beginning ofthe qing dynasty, ritual studies gradually become recession, classics textual researchgrow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factions of the period Qianlong and Jiaqing, the theoryof "ritual study instead of neo-Confucianism" becomes a new trend. Sinologist who focuson collating ancient book notes, textual research, etc.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Xianglearning deem the philosophy of nature, theory of rite and the trend of the times as amajor.
     This article also tries to summarize the profound philosophy tradition and classicspiritual heritage of Xiang Learning. Zhou Dun-yi pioneered the Hunan culture traditionof neo-Confucianism. As representatives of school of Hunan, Hu Anguo etc. will furthercarried forward statecraft ideology and had trained a large number of outstanding talents.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y, Wang Fuzhi made a deep reflection at a series oftraditional thoughts. The classic thoughts of Jing-Shi, is nationalism and governance ofhistory and study.
     The thought which had a contact with the Xiang learning in the middle of qingdynasty is from Hunan. Furthermore, Hunan traditional academy had played a huge rolefor spirit heritage of Xiang Learning.
     The papers divided the Xiang Learning in the middle of qing dynasty into four stages.As a representative, the period of Li Wenzhao is the first stage. In this stage, as the casesof Confucianism of Zhu Xi, Li Wenzhao adhered to the learning of nature and principle.He put forward academic thought of "pursue neo-Confucianism and understand moralityand justice" and "understand the nature and achieve Tian" and paid attention to Confucianclassics which The ritual and the principle had the equal status. They paid attention to practical education very much. They claimed that Education not only attached greatimportance to the scriptures, but also put this to use.
     As a representative, the period of Wang Wenqing is the second stage. At that timetextual research was very popular, Wang Wenqing was very good at it. He was able tounderstand the ritual study and learn in harmony with study of Confucian classics. He wellversed the thought of "digest Confucian classics and achieve pragmatism" in the textualresearch and converge the era of influence and the impact of human academic traditiontogether. As a representative, the period of Luo Dian is the third stage. During Luo Dianand Ouyang Junhou as a successor of Yueli academy, this time is very important for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Xiang Learning. They put forward education thought of"strong virtue and comprehend current affairs" and emphasize on the theory of thecombination of Ti and Yong. They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cultivation oftalent and carry forward the spirit of Jing Shi. After that, Hunan emerged a large numberof scholars, in other words, that is the first talent group.
     The appearance of Jing Shi talent, such as Yan Ruyu, Tao Shu, He Changling, etc,marked the Xiang learning into a new stage. This is his undertaking stage of ethosconnoted thought of Xiang Learning. Using their political position, the characters practiceclassic thoughts in different degrees and reform social, political, military, economic,cultural and other aspects, which achieved good effects. Hunan appeared the first talentgroup, which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glorious of Xiang Learning in modern times.
引文
①参见陈祖武先生:《清代学术研究中的三个问题》,《人民日报》,2004年08月27日。
    ①《观堂集林》卷23,《王国维遗书》第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6页。
    ②《孟子集注》卷八,《离娄章句下》,《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③《四书或问·大学或问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④《四书或问·论语或问》卷十九,《子张第十九》。
    ①《河南二程遗书》卷第十一,《明道先生语一》,《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
    ②《河南二程遗书》卷第二上,《二先生语二上》。
    ③《朱熹集》卷七十,《杂著·读大纪》,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④《河南二程遗书》卷第二二上,《伊川先生语八上》。
    ⑤《朱子语类》卷第四,《性理一》,中华书局1994年版。
    ⑥《象山先生全集》卷十一,《与李宰二》。
    ⑦《象山先生全集》卷二二,《杂著·杂说》。
    ⑧《传习录》上,《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⑨《御纂朱子全书·序言》
    ①《清圣祖实录》卷112,康熙二十二年十月辛酉。
    ②《康熙起居注》第2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194页。
    ①《清圣祖实录》卷163,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8页。
    ②《康熙朝起居注》,康熙二十一年六月初二。
    ③《康熙朝起居注》,康熙二十三年二月初三日。
    ⑤《清圣祖实录》卷163,康熙三十三年闰五月癸酉。
    ⑤《复黄又园书》,《东溟文外集》卷1。
    ①《答刘藜先论学书》,《经义斋集》卷9。
    ②《思辨录辑要序》藝文印書館,1968版。
    ③《李桐阁先生墓表》,《清麓文集》卷23。
    ④顾炎武:《亭林文集》卷3,《与施愚山书》。
    ⑤顾炎武:《亭林文集》卷4,《与周籀书书》。
    ⑥黄宗羲:《南雷文案》卷2,《留别海昌同学序》。
    ⑦全祖望:《鲒埼亭集》卷11,《梨洲先生神道碑文》。
    ⑧毛奇龄:《易小帖》卷1,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①毛奇龄:《春秋左氏传》卷36。
    ②陈确:《陈确别集》卷14,《大学辨一·大学辨》。
    ①孙奇逢:《三贤集》卷四,《夏峰歌》。
    ②孙奇逢:《四书近指》卷八,《颜渊问仁章》。
    ③顾炎武:《亭林文集》卷四,与人书九;卷二,仪礼郑注句读序。
    ④《日知录》卷六,君子而时中,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
    ①颜元:《存学编》卷三,《性理评》。
    ②顾炎武:《亨林文集》卷六,《广师》。
    ①《清高宗实录》卷二一,乾隆元年六月己卯条,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②《清高宗实录》卷三一,乾隆元年十一月己未条。
    ③凌廷堪:《校礼堂文集》卷四《复礼下》,中华书局2006年版。
    ④阮元:《研经室续集》卷三《书东莞陈氏〈学蔀通辨〉后》,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①凌廷堪:《校礼堂文集》,卷四,《复礼上》,中华书局2006年版。
    ②凌廷堪:《校礼堂文集》,卷四,《复礼下》,中华书局2006年版。
    ③凌廷堪:《校礼堂文集》,卷二十四,《复钱晓征先生书》,中华书局2006年版
    ④阮元:《研经室续集》,卷三,《书东莞陈氏〈学蔀通辨〉后》,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①齐思和:《魏源与晚清学风》,《中国史探研》,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15页。
    ②齐思和:《晚清史学的发展》,《中国史探研》,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40页。
    ③顾炎武:《与施愚山书》,《亭林文集》卷三,四部丛刊本。
    ④阎若璩:《尚书古今疏证》卷2。
    ⑤胡渭:《易图明辨》卷首,《题辞》。
    ①惠栋:《松崖文钞》卷一,《上制军尹元长先生书》。
    ②《松崖文钞》卷一,《九经古义述首》。
    ③黄爱平:《清代汉学的发展阶段与流派演变》,载《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第1期。
    ④段玉裁:《戴东原集序》。
    ①鲁迅:《三闲集·“无声的中国”》,《鲁迅全集》第五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②钱穆:《龚定庵·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十一章),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③方东树:《汉学商兑》,三联书店1998年版。
    ①黄宗羲:《宋元学案》,卷七十一《濂溪学案》
    ②周敦颐:《元公周先生镰溪集(卷一)》,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第4-1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
    ①参见本人论文:《周敦颐的社会政治思想》,载《船山学刊》,2002年第4期。
    ②王先谦:《湖南全省学故备考》卷十二,光绪四年五月刊本。
    ③任俊华:《从周敦颐到王船山——论湖湘文化的理学传统及其与船山理学的关系》,载《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
    ①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海占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2页。
    ②脱脱:《宋史》,卷435。
    ③全祖望.《宋元学案》,卷38。
    ④胡宏:《胡宏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28、28、333页。
    ⑤方国根:《胡宏心性哲学的理论特色》,载《哲学研究》,1995年第8期。
    ①胡宏:《胡宏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2、7、10、8、325、29、336、13页。
    ②胡宏:《胡宏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24、330页。
    ①《船山全书》,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911页。
    ②《船山全书》,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128页。
    ③《船山全书》,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837页。
    ④《胡宏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39页。
    ⑤《胡宏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页。
    ①《胡宏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39页。
    ①《谭嗣同全集》,三联书店1954版,第16页。
    ②《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209页。
    ③参见本人论文:《船山理欲观与湖湘文化》,载《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1期。
    ①胡安国:《春秋传》(四库全书本,文渊阁影印),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②《胡宏集》,中华书局1987年6月版,146页。
    ③王立新:《湖湘学派的经世思想——胡安国父子的“经济”之学》,载《湖湘论坛》,1998年第6期。
    ①杨世文、王蓉贵校点:《张栻全集》,长春出版社1999年版,第693页。
    ②王静琦:《湖湘经世致用的理学传统》,载《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6期。
    ③《船山全书》册6(《读四书大全》),岳麓书社1988年版,1052页。
    ④《船山全书》第1册,岳麓书社1988年版,1027页。
    ⑤《船山全书》第六册,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640-641页。
    ①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船山全书(第六册)》,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639页。
    ①《读通鉴论》卷十四,《船山全书》第10册,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502页。
    ②《黄书·原极》,《船山全书》第12册,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501页。
    ③《读通鉴论》叙论三,《船山全书》第10册,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1178页,。
    ④《读通鉴论》卷六,《船山全书》第10册,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225页,。
    ⑤《读通鉴论》叙论三,《船山全书》第10册,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1178页。
    ①参见嵇文甫先生:《王船山学术论丛》。
    ②《读通鉴论》叙论,《船山全书》第10册,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1175页。
    ③《读通鉴论》叙论,《船山全书》第10册,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1175页。
    ①张楚廷、张传燧主编:《湖南教育史》(上册),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107-113页。
    ①肖永明、龚抗云:《湖南书院与湖湘文化的发展》,载《湖湘论坛》,2003年第5期。
    ①河北省儒教研究会:《中国书院学规》,2012-01-10。
    ①河北省儒教研究会:《中国书院学规》,2012-01-10。
    ①河北省儒教研究会:《中国书院学规》,2012-01-10。
    ①《恒斋文集》,《近思录集解序》。
    ①《恒斋文集》,《语录约编序》。
    ①《清俾类钞》,岳麓书社1996年版。
    ②《恒斋文集》卷二,《仲尼颜子所乐何事论》。
    ③同上《大全传》。
    ①《恒斋文集》,《杂录》。
    ②《恒斋文集》,《与黄上珍》。
    ③《恒斋文集》卷二。
    ①《恒斋文集》卷一。
    ②李文炤:《家礼拾遗》。
    ③李文炤:《周礼拾遗》。
    ④《恒斋文集》卷二《十三经源流辨》。
    ⑤见《恒斋文集》卷一。
    ①见《恒斋文集》卷一。
    ②《恒斋文集》卷五《杂录下》。
    ③李文炤:《恒斋文集》卷五,《与傅慎全》。
    ④李文炤:《恒斋文集》卷三,《经策》。
    ⑤李文炤:《恒斋文集》卷十一,《恒斋杂录上》。
    ①李文炤:《周礼集传》。
    ②李文炤:《周礼集传》。
    ③李文炤:《周礼集传》。
    ①李文炤:《周礼集传》。
    ②以上两种学规均见,《恒斋文集》卷四。
    ①《锄经续草》卷三。
    ①《文史通义》卷五《史释编》。
    ②刘师培:《经学教科书》,见《刘师培学术论著》,第224页。
    ③张寿安:《十八世纪礼学考证的思想活力——礼教论争与礼秩重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页III。
    ④《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十。
    ⑤《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十三。
    ①《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三十九。
    ②《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三十九。
    ①河北省儒教研究会:《中国书院学规》,2012-01-10。
    ①罗典:《广养生说示儿绍祁》,《湖南文征》,(清)罗汝怀编纂,第1571页。
    ①罗典:《广养生说示儿绍祁》,《湖南文征》,(清)罗汝怀编纂,第1571页。
    ②罗典:《朱子年谱纲目录》,《湖南文征》,(清)罗汝怀编纂,第2485页。
    ③严如煜:《鸿胪寺少卿罗慎斋先生传》,《湖南文征》,罗汝怀编纂,岳麓书社,第2152页。
    ①罗典:《己酉同门齿谱序》,《湖南文征》,(清)罗汝怀编纂,第2483-2484页。
    ①罗典:《癸卯同门齿录序》,《湖南文征》,(清)罗汝怀编纂,第2482-2483页。
    ②罗典:《己酉同门齿谱序》,《湖南文征》,(清)罗汝怀编纂,第2483-2484页。
    ③周锷:《岳麓八景诗序》,《湖南文征》,罗汝怀编纂,岳麓书社,第2562页。
    ①周锷:《岳麓八景诗序》,《湖南文征》,罗汝怀编纂,岳麓书社,第2562页。
    ①欧阳厚均:《孝感道中》,《有方游草》卷上,第4页。
    ②欧阳厚均:《黄河阻风》,《有方游草》卷上,第5页。
    ③欧阳厚均:《易鉴》,湖南省图书馆藏。
    ①李元度:《有方游草》序,第2页。
    ②李元度:《有方游草》序,第3页。
    ③李元度:《有方游草》序,第2页。
    ①欧阳厚均:《嗣钦生日示以诗》,《有方游草》卷上,第18页。
    ①欧阳厚均:《说岳麓书院濂溪祠》,湖南省图书馆藏。
    ①欧阳厚均:《改修六君子堂碑记》,湖南省图书馆藏。
    ②欧阳厚均:《岳麓书院藏书记》,湖南省图书馆藏。
    ①《乐园文钞》卷首,布政使衔陕西按察使乐园严公墓志(陶澍)。
    ②鲁西奇、罗杜芳:《道咸经世派的先驱———严如熤》,载《武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①蓝勇:《严如熤及其经世文献的价值》,载《清史研究》,1996年第4期。
    ①《苗防备览》卷二十二,杂识。道光癸卯重镌,绍义堂藏版。
    ②《苗防备览》卷十七,要略。
    ③《苗防备览》卷十七,要略。
    ①《苗防备览》卷十七,要略。
    ②《乐园文钞》卷五,平苗善后事宜。
    ③陈青伟:《严如熤“治苗”方略浅析》,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①鲁西奇、罗杜芳:《道咸经世派的先驱———严如熤》,载《武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①《三省边防备揽》卷十一,策略。
    ①《汉南集》卷一。
    ②《汉南集》卷一。
    ③王国维:《王国维先生遗书》,上海古籍书店1996年8月版(第四册),第25-26页。
    ①陶用舒、易永卿:《“夜雨共寻园内韭春风曾读别来书”——论陶澍与严如熤》,载《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①陶用舒、易永卿:《“夜雨共寻园内韭春风曾读别来书”——论陶澍与严如熤》,载《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①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序》,北京,中国书店1987年版。
    ①《三省边防备揽》卷十一,策略。
    ①许乔林编:《陶文毅公(澍)集》卷四《抵苏后陈奏地方情形折子》,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415-417页。
    ②许乔林编:《陶文毅公(澍)集》卷四十二《与聂蓉峰书》,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3145页。
    ①许乔林编:《陶文毅公(澍)集》卷五《酌改题调知县并佐杂简要各缺折子》,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538-539页。
    ②许乔林编:《陶文毅公(澍)集》卷五《陈奏州县积弊折子》,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525页。
    ③许乔林编:《陶文毅公(澍)集》卷五《陈奏州县积弊折子》,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525页。
    ④许乔林编:《陶文毅公(澍)集》卷五《安徽裁汰闲员折子》,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548-549页。
    ①许乔林编:《陶文毅公(澍)集》卷五《江苏裁汰文职闲元折子》,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543-544页。
    ②陶澍:《六事廉为本赋》,《陶澍集·诗文》,第311-312页。
    ③陶澍:《谢邑人公举先君子崇祀乡贤书》,《陶澍集·诗文》,第141页。
    ①陶澍:《筹议严禁鸦片章程折子》,《陶澍集》,第375页。
    ②陶用舒:《“志同道合,相得无间”——论陶澍和林则徐》,载《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①陶澍:《人情以为田赋》,《陶澍集·诗文》,第311页。
    ②陶澍:《人情以为田赋》,《陶澍集·诗文》,第311页。
    ③陶澍:《人情以为田赋》,《陶澍集·诗文》,第311页。
    ④陶澍:《山西晋阳书院告示》,《陶澍集·诗文》,第275-276页。
    ⑤陶澍:《暨阳书院增置沙田记》,《陶澍集·诗文》,第22页。
    ⑥陶澍:《重修金沙书院碑记》,《陶澍集·诗文》,第22页。
    ①陶澍:《重修金沙书院碑记》,《陶澍集·诗文》,第23页。
    ②陶澍:《例赠儒林郎翰林院编修显考英江府君行述》。
    ③陶澍:《安徽通志序》。
    ①陶澍:《创修安徽省志折子》。
    ②黄鸿山、王卫平:《陶澍的方志学思想述论》,载《中国地方志》,2003年第3期。
    ①《陶澍集》(下册),《钟山书院课艺序》,岳麓书社1998年出版,第99页。
    ②《陶澍集》(下册),《钟山书院课艺序》,岳麓书社1998年出版,第99页。
    ③《陶澍集》(下册),《钟山书院课艺序》,岳麓书社1998年出版,第99页。
    ④《陶澍集》(下册),《钟山书院课艺序》,岳麓书社1998年出版,第99页。
    ⑤《陶澍集》,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63页。
    ⑥《陶澍集》,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99页。
    ⑦《陶澍集》,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47页。
    ①《陶澍集》,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99页。
    ②陈文述:《海运续议》,《皇朝经世文续编》第49卷,光绪二十三年刻本。
    ③《陶澍集》,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642页。
    ④《陶澍集》,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642页。
    ①《陶澍集》,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645页。
    ①(清)盛康辑:《皇朝经世文续编》思补楼,清光绪3年(1897)。
    ①《陶澍集》,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645-646页。
    ①《清仁宗实录》第四卷。
    ②《陶澍集》,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642页。
    ③《陶澍集》,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642页。
    ①贺长龄:《耐庵奏议存稿》,清光绪八年(1882)刻本,第8-9页。
    ②孙玉庭:《延厘堂集》(第3册)奏疏卷下,同治十一年重刊本,第36页。
    ③贺长龄:《耐庵奏议存稿》,清光绪八年(1882)刻本,第1745页。
    ①贺长龄:《耐庵奏议存稿》,第53-54页。
    ②贺长龄:《耐庵奏议存稿》,第1751-1752页.
    ③贺长龄:《耐庵奏议存稿》,第1669页。
    ④贺长龄:《耐庵奏议存稿》,第1680页。
    ①贺长龄:《耐庵奏议存稿》,第1727页。
    ②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续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①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续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页。
    ②左宗棠:《左宗棠全集》奏稿卷7,第603页。
    ③贺长龄:《耐庵奏议存稿》第1610页。
    [1]阮元.研经室续集.[M].商务印书馆1935.
    [2]顾炎武.与施愚山书[A].亭林文集[M].四部丛刊本.
    [3]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4]王先谦.湖南全省学故备考[M].光绪四年五月刊本.
    [5]船山全书[M].长沙:岳麓书社,1996.
    [6]牟宗三.心体与性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7]胡宏.胡宏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7.
    [8]谭嗣同全集[M].北京:三联书店,1954.
    [9]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
    [10]胡安国.春秋传(四库全书本.文渊阁影印)[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1]杨世文,王蓉贵校点.张全集[M].长春:长春出版社.
    [12]张楚廷,张传燧主编.湖南教育史[M].长沙:岳麓书社,2002.
    [13]吴通福.清代新义理观之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14]钱基博,李肖耽.近百年湖南学风·湘学略[M].长沙:岳麓书社,1985.
    [15]陈谷嘉.岳麓书院名人传[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8.
    [16]朱汉民.湖湘学派与岳麓书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17]杨布生.岳麓书院山长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18]陈武祖.清儒学术拾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19]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0]方克立.湘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21]方克立,陈代湘.湘学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22]杨慎初,朱汉民,邓洪波.岳麓书院史略[M].长沙:岳麓书社,1986.
    [23]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夏晓虹点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4]王立新等.湖湘经世名贤传[M].香港: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0.
    [25]齐思和.魏源与晚清学风[A].中国史探研[M].北京:中华书局.
    [26]齐思和.晚清史学的发展[A].中国史探研[M].北京:中华书局.
    [27]鲁迅.三闲集“·无声的中国”[A].鲁迅全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8]钱穆.龚定庵·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9]方东树.汉学商兑[M].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30]周敦颐.元公周先生镰溪集[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31]梁绍辉.太极图说通书义解[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1.
    [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黄爱平.清代汉学的发展阶段与流派演变[J].中国文化研究,2001(1).
    [2]张娣英.从“经学即理学”到“六经皆史”说[J].益阳师专学报,2002(4).
    [3]吴学满.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学术背景与创新[J].黑龙江史志,2009(4).
    [4]赵庆伟.清代孟学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2.
    [5]李海生.戴震对朴学思潮的独特贡献——兼论朴学正统形成过程中戴学对惠学的扬弃[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9(3).
    [6]王杰.十八世纪义理之学的确立与建构——以戴震思想为例的个案分析[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2(4).
    [7]敬元述.戴震对教育方法的革新[J].教育评论,1985(5).
    [8]凌云.学风嬗变中的戴震[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
    [9]逍遥行者.戴震的治学思想[E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e02e6d0100qn59.html.2012-07-07.
    [10]凌云,敬元沭.浅论戴震的治学思想[J].安徽史学,1995(4).
    [11]李谷呜.论戴震在中国经学史上的地位[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1).
    [12]宋永培.从训诂学论及中国古代学术的根本传统(中)[J].中文自学指导,1996(4).
    [13]周兆茂.略论戴震的治学态度与方法[J].江淮论坛,1997(1).
    [14]辨正,黄易青.继承与发扬考据之学的实事求是精神——杨润根《对传统解释方法的批判与反思》[J].学术界,2001(3).
    [15]江中柱.戴震“四体二用说”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4).
    [16]水经注_e河网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8379120102dzoe.html.2012-07-17.
    [17]宋永培.从训诂学论及中国古代学术的根本传统(上)[J].中文自学指导,1996(3).
    [18]吴怀祺.安徽地区文化变迁与史学——为<安徽史学>复刊20周年而作[J].安徽史学,2004(1).
    [19]吴海兰.章学诚论学术风气[J].浙江学刊,2001(2).
    [20]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EB/OL].百度文库.互联网文档资源
    [21]朱桂莲.周敦颐德育目标思想探析[J].许昌学院学报,2005(1).
    [22]任俊华.从同敦颐到王船山——论湖湘文化的理学传统及其与船山理学的关系[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5(1).
    [23]张祥浩.古代的德治、法治及其现实意义[J].东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24]方国根.胡宏心性哲学的理论特色[J].哲学研究,1995(8).
    [25]黄湘倬.周敦颐诚学思想与当代核心价值观[J].现代教育论丛,2010(11).
    [26]于滨.论周敦颐诚思想的价值[J].沧桑,2008(1).
    [27]王芳.论江泽民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形成的思想渊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30.
    [28]高原丽,战大超.唯物史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基础[J].行政论坛,2003(1).
    [29]张玉嵩.论个人道德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3(3).
    [30]陈碧.“太极”之哲学内涵及其特征[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5).
    [31]王立新.湖湘学派与核心湖湘文化——并及湘潭碧泉、隐山湖湘文化资源[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1).
    [32]庞天佑.论明清之际三大学者治学经世致用的特点[J].史学月刊,1999(4).
    [33]肖永明,龚抗云.湖南书院与湖湘文化的发展[J].湖湘论坛,2003(5).
    [34]姜新生.湖湘文化传统与湖南古代民办高教互动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35]王立新.湖湘学派的经世思想——胡安国父子的“经济”之学[J].湖湘论坛,1998.
    [36]肖永明,于祥成.书院的发展对地区文化地理格局的影响[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37]方克立.王船山——从古代湘学过渡到近代湘学的关键人物[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1).
    [38]周辉.湖湘文化与洋务思潮关系论略[J].求索,1998(1).
    [39]胡弼成,欧阳峻翔.湖湘文化和书院传统下的湖南高等教育之发展[J].大学教育科学,2010(1).
    [40]张增香.简要比较中日经世学派[J].东疆学刊,2000(2).
    [41]肖永明.龚抗云.湖南书院与湖湘文化的发展[J].湖湘论坛,2003(5).
    [42]王景.书院教育对现代继续教育教学的启示[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2).
    [43]邱小云.黄梅珍.古代书院文化蕴含的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9).
    [44]吴莹.河南书院学规之教育理念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2).
    [45]郑翠飞.古代书院的大学精神及其现实意义[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46]贾再有.“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新探[J].中国文学研究,1989(10).
    [47]唐森树.试论湖湘文化爱国主义精神的孕育[J].东南亚纵横,2002(Z1).
    [48]姜新生.湖湘文化传统与湖南古代民办高教互动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49]鲁西奇,罗杜芳.道咸经世派的先驱———严如熤[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6).
    [50]陈青伟.严如熤“治苗”方略浅析[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
    [51]蓝勇.严如熤及其经世文献的价值[J].清史研究,1996(4).
    [52]陶用舒.易永卿.“夜雨共寻园内韭春风曾读别来书”——论陶澍与严如熤[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7(5).
    [53]黄鸿山,王卫平.陶澍的方志学思想述论[J].中国地方志,2003(3).
    [54]陶用舒“.我已西来登栈阁,君应南望近庭闱”——试论陶澍和贺长龄[J].长沙大学学报,2007(3).
    [55]陶用舒.“每欲追风去,甘为汗漫游”——试论陶澍和魏源[J].安徽史学,2007(4).
    [56]陶用舒.志同道合,相得无间”——论陶澍和林则徐[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7(3).
    [57]傅辉.基于政区结构变迁下的区域土地利用变化过程案例研究[J].兰州学刊,2007(2).
    [58]梁方仲.<明史·食货志>第一卷笺证(续一)[J].北京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2).
    [59]佳宏伟.清代陕南生态环境变迁的成因探析[J].清史研究,2005(1).
    [60]佳宏伟.清代陕西南部的生态环境变迁[J].古今农业,2005(3).
    [61]靳环宇.胡嫔.试论贺长龄的教育思想及教育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2003(2).
    [62]刘鹤.湖湘文化与贺长龄的经世教育观[J].长沙大学学报,2011(6).
    [63]刘鹤.彭永庆.试论贺长龄治黔方略[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64]杜景.“起衰幸有昌黎手,劝学频年意未阑”——浅论贺长龄对贵州教育的贡献[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10).
    [65]黄爱平.清代汉学的发展阶段与流派演变[J].中国文化研究,2001(1).
    [66]张娣英.从“经学即理学”到“六经皆史”说[J].益阳师专学报,2002(4).
    [67]任俊华.从同敦颐到王船山——论湖湘文化的理学传统及其与船山理学的关系[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5(1).
    [68]王世光.清代中期“以礼代理”说刍议[J].孔子研究,2004(2).
    [69]汪学群.王夫之易学中的实有思想与清初务实学风[J].周易研究,2000(3).
    [70]王有英.清前期社会教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
    [71]赵秀红.明清中原理学家文学成就初探[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72]冯素梅.清代“三礼”学复兴的原因[J].沧桑,2008(5).
    [73]冯素梅.试论清代“三礼”学研究[J].太原:山西大学硕士论文,2007.
    [74]崔丽丽.毛奇龄易学研究[J].济南: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10.
    [75]陈频.试论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与科举取士[J].历史教学,2000(3).
    [76]王科.清代中叶湖湘文化独特性的地域考察[J].船山学刊,2004(2).
    [77]方国根.胡宏心性哲学的理论特色[J].哲学研究,1995(8).
    [78]王静琦.湖湘经世致用的理学传统[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6).
    [79]肖永明,龚抗云.湖南书院与湖湘文化的发展[J].湖湘论坛,2003(5).
    [80]关晓丽.德治与法治并举是历史和现实的双重选择[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