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北宋官僚权力制约机制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官僚权力的制约,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永恒话题。对于中国古代传统官僚政治权力,历代王朝都不曾放松过管束和制约。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恃武立国”之后,前朝外戚篡权、宦官干政问题使他心有余悸,权力失控、武人擅权问题更让他坐寝难安。因此,赵氏在废周立宋之后,汲纳唐末藩镇割据、五代政权混乱的历史教训,秉持“重文抑武”的执政理念,紧握政治权柄,慎行其事,在以伦理纲常、祖制家训约束皇权的同时,设“两府三司”以分宰相之权,采用“化整为零”的权力制约方式,以避免官僚权力的过度集中,从而形成威胁皇权之政治势力。同时,建立和完善各项官僚权力监督制度,厉行权力制约,加强对官僚权力的制度性防范,以避免官僚权力的滥用。北宋官僚权力制约机制堪称完善。一方面,权力配置比较完善,基本形成了“上下相维、轻重相制”的政治权力格局;另一方面,官僚权力运行方式十分严密,各个运行环节互相牵制,互相制约。确保了赵氏江山承续三百年之久。
     权力一旦失去制约就会导致权力滥用,权力离开监督亦会滋生腐败。以此考量,北宋围绕赵氏皇权这个中心,形成了以“两府三司”为核心的权力中枢和层层递推的地方权力架构。官僚权力触须伸到了政权所控区域的各个角落,从而构成了一个纵横交错、彼此制衡的权力网络系统。北宋官僚权力的监督制约,是通过权力的具体运行而得以体现的。
     论文共分六章探讨北宋官僚权力制约机制这一主题。第一章以北宋官僚权力制约机制产生的背景为起点,渐次拓开论述。北宋官僚权力制约机制的形成,是诸多复杂因素媾和、互推共助的产物,是历史演进、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具体来说,北宋官僚权力的制约机制源于:唐末五代政治乱象之教训的汲纳,执政实践中政治发展的现实考量,以及革除前朝官制弊端的客观需要。
     论文的第二章为北宋官僚制约机制的历史变迁。全面梳理了北宋以前官僚制度的发展变化、形成特点和运行方式。与前朝相比,北宋官僚权力制约机制在机构设置上,中枢权力机构作了重大调整,形成了皇帝、宰执、台谏的“中枢权力大三角”;地方权力架构则罢除支郡,实行路府州县的行政建制;在监督机构中,中央设置职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的台谏机构,地方配置监司、通判等,专司监督之责。同时,完善和制定了多项政治制度,以制约官僚权力,如规范官吏的选拔和任用制度;实行官、职差遣分授制度;调适官员升陟、降黜制度;完善官员考课、监察制度等。在北宋官僚权力运行方面,更加重视官吏任免,推行考课之举,创制磨勘之法,更加突出“任、免、考”关键环节。
     论文的第三、四、五章是论述的重点,分别从北宋中央官僚权力层面、中央与地方官僚权力层面以及地方官僚权力层面三方面,论证北宋官僚权力制约机制的构成。在中央官僚权力的制约上,通过儒家伦理教化、史官留青约束、宰辅之谏限制等制约皇权;内朝则加强了对宦官、宗室及外戚的权力防范,以免内朝权力极度膨胀而危及皇权;外朝则通过分割宰相权限、防止宰相擅权,削弱重将权力、谨防武人谋反,完善监察制度、防朝官乱权,推行科举制度、收回取士之权等方面来约束朝官权力。在中央对地方官僚权力的制约上,通过分割地方官僚的行政权,收回地方官僚的财政权,加强对地方官僚权力的监察、通过伦理道德的约束等方面进行限制,防止地方官僚乱权现象的发生。就地方官僚权力制约而言,论文则通过地方官与吏胥的关系进行论述,北宋时期的地方官与吏胥,更多地是通过在合作中互相制衡来实现权力制约的。此外,地方属民聚众抗争,对地方官僚权力也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论文的第六章是对北宋官僚权力制约机制的评价与启示。不可否认,北宋官僚权力的制约机制是有两面性的:一是借鉴古法而创设新制,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二是官僚机构设置叠床架屋,导致事权受阻,效率低下,其时代的局限性也显而易见。其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在于:一方面,官僚权力的制约是政治社会发展的永恒话题,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更是推动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权力制约以权力界限为前提要素,以制度制约为根本途径,以伦理制约为文化诉求,限制与激励却是权力制约中的平衡器。
     结语部分从“事为防,曲为之制”治国体系的形成、“变家为国”的祖宗之法的确立、“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文官集团的建立三方面对北宋官僚权力制约机制进行了概括和总结。
Zhao kuangyin, the all point inspection before the house of the Northern SongDynasty, who builds the Country by military force, was concerned with formerconsorts’ usurper and eunuch’s interference in domestic affairs, he sat and slept atease because power was abused in army’s hands and consequently out of control. Asthe old saying goes, Taking history as a mirror, we can learn what rises and whatfalls. After he destroyed Zhou and built the Song dynasty, He took warnings fromthe falling of Sui and Tang and the political chaos in Five Dynasties. Uphold theruling ideology as emphasis on culture other than the force, clench his power, and useit carefully which means he would constraint imperial power by ethics laws andgenitor system, Segment the prime minister’s operations to avoid excessiveconcentration of bureaucratic power. Meanwhile, he Strengthened the prevention andenforcement of power restriction system, which avoid the abuse of bureaucraticpower. The configuration and operation of Song’s bureaucratic power, roughlyformed a Maintaining between the up and the down, restricting between theimportant and the unimportant power pattern, which made sure Song lasts forHundreds of years.
     If power goes out of control it’ll be abused, and if it’s out of supervision it’llleads to corruption. Take this into consideratio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build thelocal power frame called liangfusansi as its power core around Zhao kuangyin’simperial power. Thus, the bureaucratic power of Song reached every corner thepolitical power controlled, creating a criss-cross power network system that balanceseach other. The bureaucratic power of Northern Song dynasty needs to be constrainedby supervision, but to be realized through power’s actual operation. Therefore, theoperation of Northern Song dynasty bureaucratic power is like a red line runningthrough the thesis writing.
     If you wanted to see a scene, you needed to explore its source. This dissertationwas divided into six parts to discuss the theme of bureaucrat restriction of powers mechanism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At first, we chose the background ofbureaucrat restriction of powers mechanism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asstarting-point to carry out the full text. The form of bureaucrat restriction of powersmechanism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was the interaction with many factors. It wasalso the inexorable outcome of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imes.Specifically, bureaucrat restriction of powers mechanism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was born from three points:learning something from political chaos of the late TangDynasty and the Five Dynasties, considering the reality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taking office, the external needs of abolishing the disadvantages of bureaucraticsystem in former dynasty.
     The second part is a generality about bureaucrat restriction mechanism ofNorthern Song dynasty.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historical vicissitudes ofbureaucratic control mechanism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ease out thedevelopment of the bureaucracy system features and operation mode before theNorthern Song Dynasty in this chanpter.Compared to the former dynasty in institutionsetting, bureaucrat restriction of power mechanism of Northern Song dynasty madegreat adjustment in the main organ of power, which formed "the huge triangle of themain organ of power", namely, emperor, prime minister, Taijian. The local powerstructure removes branch prefecture and carried out the administration organizationsystem of mansion, the states and counties. The supervisory organization centerinstalled Taijian institution, which owned power of "picket officer of evil, redresssocial order and law", besides, the local set supervision department, local magistrate,Vice-Prefect and so on to perform their responsibility of supervision. Bureaucratrestriction of powers mechanism of Northern Song dynasty showed outstandingfeatures contained standard system of selecting and appointing government officials,implemented officials dispatch and granted respectively system, adjust promotion andrecall officers system, perfected investigation and regulatory system and so on.Bureaucrat power operation of Northern Song dynasty paid attention to appoint anddismiss of government officials, carried out measure of examination, created themethod of sharpen and prospect, highlighted the content of "appointment, recall and examination".
     The other three parts of this thesis will discuss the form of bureaucrat powerrestraint mechanism of Northern Song Dynasty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central bureaucrat power, central and local bureaucrat power and local bureaucratpower. In the controlling of the center bureaucratic power, restricting the imperialpower by using the Confucian ethics education, official historian record aboutprevious cases, expostulation of prime minister’s to limit; The inner court strengthensthe prevention against eunuch, clan and relatives power, lest the extreme expansioninner court power restraining the imperial power; The outer court took actions ofbreaking up the power of prime ministers,preventing prime ministers arrogatingauthority, weakening the heavy power, beware of heavy military rebellion, perfectingthe supervision system, beware of anti-imperial officials scrambling right, electing of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recapturing the right of civil official to restraint localpower, in order to running the imperial power. In the controlling of the centerbureaucratic power to local bureaucratic power, discussed the ways by dividing thelocal bureaucratic administrative power, recovering the financial power of localbureaucracy, strengthening the supervision to local bureaucratic power and restrainingby ethics and morality. But in the controlling of the local bureaucratic power, localofficials and minor officials had interaction,also balance each other, and that ordinarypeople joined together to resist is also a constraint factor, which can effectively avoidthe local officials abusing power.
     The last part is the evaluation and enlightenment. Undeniably, the NorthernSong Dynasty bureaucratic power restriction mechanism is reversible:drawing on theancient law to create the new system, having some historical progress; The efficiencyis low because of the obstruction of using power, having the limitations of the timesinevitably. The reference value and enlightenment significance is, on the one hand,the restriction of power is the eternal topic of political democracy development, thatwe should always keep in mind; On the other hand, restricting power treats powerlimits as the key premise, the system controlling as the fundamental approach, and the ethical constraints as the cultural appeal, while restriction and incentive are thebalancer of the restriction of power.
     Based on the former part, the conclusion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thebureaucratic control mechanism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from three aspects asthe formation of governing system,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ancestral method and theestablishment of civil official group.
引文
①(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陈抗、盛冬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81页。
    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三,庆历三年九月丙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3455页。
    ①龚延明:《官制研究的文献学意义》,《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第5页。
    ①王栻:《严复集》(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668页。
    ②陈寅恪:《金明馆丛稿》(第二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社,2001年,第24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320页。
    ②(清)王先慎撰:《韩非子集解》,《新编诸子集成》本,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③吕友仁整理:《礼记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2012页。
    ④徐元诰:《国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⑤(晋)陈寿撰:《三国志》卷五二《吴书·步骘传》,(宋)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239页。
    ⑥(清)阮元校刻:《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①(汉)班固:《汉书》卷一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唐)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版,第722页。
    ②(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58页。
    ①(清)顾炎武:《日知录集释》,黄汝成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②(宋)叶适:《叶适集·水心别集》,刘公纯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808页。
    ③邓广铭:《邓广铭全集》(第十一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①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②祝丰年、祝小惠:《宋代官吏制度》,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
    ③贾玉英:《唐宋时期中央政治制度变迁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④龚延明:《宋代职官简称别名汇释选》,《杭州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
    ⑤林天蔚:《宋代官制探微》,《宋史研究集》(第九輯),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77年。
    ⑥包伟民、傅俊:《宋代乡原体例与地方官府运作》,《浙江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⑦吴以宁:《人浮政滥的宋代官制》,《史学集刊》1995年第2期。
    ⑧吴熊和:《从宋代官制考证柳永的生平仕履》,《文学评论》1987年第3期。
    ⑨关履权:《两宋史论》,郑州:中州书画社,1983年。
    ⑩張其凡:《宋初政治探研》,广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
    11张邦炜:《宋代政治文化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12林文勋、谷更有:《唐宋乡村社会力量与基层控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13张其凡:《宋代史》,澳门:澳亚周刊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①张其凡:《宋代中书事权初探》,《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
    ②何忠礼:《宋代政治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
    ③王瑞明:《宋代政治概要》,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
    ④贾玉英:《宋代中央行政体制演变初探》,《中州学刊》1995年第3期。
    ⑤贾芳芳:《宋代地方政治》(博士论文),河北大学,2009年。
    ⑥王钟杰:《宋代县尉研究》(博士论文),河北大学,2006年。
    ⑦诸葛忆兵:《宋代宰辅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⑧王瑞来:《论宋代皇权》,《历史研究》1989年第1期。
    ⑨王瑞来:《皇权再论》,《史学集刊》2010年第1期。
    ⑩张邦炜:《宋代皇亲与政治》,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
    11陈乐素、王正平:《宋代的客户与士大夫》,《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1期。
    12肖建新:《宋代行政责任追究制度研究的基本问题》(博士论文),河北大学,2007年。
    13张洪新:《宋代县制探析》(硕士论文),山东大学,2010年。
    ①谭景玉:《宋代乡村行政组织及其运转研究》(博士论文),山东大学,2005年。
    ②苗书梅:《宋代州级公吏制度研究》,《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③苗书梅:《宋代官吏选任和管理制度》,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
    ④邓小南:《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
    ⑤李勇先:《宋代添差官制度研究》,成都:天地出版社,2000年。
    ⑥游彪:《宋代阴补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⑦李昌宪:《宋代安抚使考》,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
    ⑧陈朝阳:《北宋熙丰时期的两府研究》(博士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⑨戴扬本:《北宋转运使考述》(博士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①康武刚:《论宋代基层势力与基层社会控制》(博士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②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③贾玉英:《宋代监察制度》,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
    ④虞云国:《宋代台谏制度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
    ①肖建新:《宋代行政责任追究制度研究的基本问题》(博士论文),河北大学,2007年。
    ②邓小南:《政绩考察与信息渠道——以宋代为中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③傅礼白:《北宋审刑院与宰相的司法权》,《山东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④贾玉英:《宋代监察制度》,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
    ⑤程天芹:《宋代对官员处罚的制度性规定》,《历史研究》2008年第1期。
    ⑥季盛清:《论宋代中央权力架构中监察权的地位与作用》,《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4期。
    ⑦(美)包弼德:《唐宋思想的转型》,刘宁译,《中华读书报》2001年7月18日。
    ⑧(日)平田茂树:《宋代政治结构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⑨(日)梅原郁:《宋代官僚制度研究》,京都:同朋舍,1985年。
    ①参见杨念群主编:《新史学---多学科对话图景》,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①邓小南:《走向活的制度史以宋代官僚政治制度史研究为例的点滴思考》,《浙江学刊》2003年第3期,第100页。
    ②邓小南:《走向“活”的制度史以宋代官僚政治制度史研究为例的点滴思考》,《浙江学刊》2003年第3期,第10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4页。
    ①(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九下《僖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720页。
    ①(宋)陈傅良:《历代兵制》卷八《宋代兵制》,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
    ①《长编》卷三二,淳化二年八月丁亥,第719页。
    ①《汉书》卷二四《食货志四》,第1135页。
    ②《长编》卷二九,端拱元年二月庚子,第615页。
    ③(宋)薛居正:《旧五代史》卷八〇《高祖纪》,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1063页。
    ①(宋)钱若水:《宋太宗实录》卷三二,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64页。
    ②(宋)赵汝愚:《宋朝诸臣奏议》卷十四《上仁宗论包拯不当代宋祁为三司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23页。
    ③《史记》卷三三《鲁周公世家第三》,第1532页。
    ①(元)脱脱:《宋史》卷一六一《职官一》,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3768页。
    ①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五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65一66页。
    ②钱穆:《论宋代相权》,《中国文化研究汇刊》1942年第2期。
    ③《长编》卷五七,景德元年八月丁酉,第1257页。
    ④王瑞来:《论宋代相权》,《历史研究》1985年第2期,第116页。
    ⑤《宋史》一六一《官职志一》,第3768页。
    ⑥《旧唐书》卷六一《窦威传附抗第三子诞传》,第2370页。
    ①刘笃才:《集权与特权——中国封建官僚制度解读》,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10页。
    ②(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五六之三一,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3640页上。
    ①(唐)魏徵、令狐德棻:《隋书》卷二八《百官志下》,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792页。
    ②《隋书》卷七五《刘炫传》,第1721页。
    ③《隋书》卷二八《百官志下》,第792页。
    ④《隋书》卷二八《百官志下》,第792页。
    ①《隋书》卷二八《百官志下》,第795页。
    ①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34页。
    ②参见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
    ③陳仲安、王素:《汉唐职官制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87页。
    ④《周书》卷五《武帝纪上》,第64页。
    ①严耕望:《论唐代尚书省之职权与地位》,《唐史研究丛稿》,香港新亚研究所,1969年,第39~63页。
    ②(宋)徐自明撰:《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卷七,王瑞来校补,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97页。
    ③《旧唐书》卷四三《职官二》,第1842页。
    ④《隋书》卷二八《百官志下》,第774页。
    ①《晋书》卷十六《刘颂传》,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1303页。
    ①《旧唐书》卷三八《地理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384页。
    ①《长编》卷一七,开宝九年十月乙卯,第382页。
    ②刘笃才、杨一凡:《论北宋的冗官问题》,《学习与思考》1983年第5期,第76-78页。
    ③《宋史》卷一六二《职官志二》,第3797页。
    ①《宋史》卷一六一《官职志一》,第3768页。
    ②《长编》卷十八,太平兴国二年八月戊辰,第411页。
    ③《长编》卷四二,至道三年十二月戊午,第901页。
    ①《长编》卷四八,咸平四年三月辛巳,第1052页。
    ②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六十一《职官十五》,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558页。
    ③《长编》卷一一三,明道二年十二月丙申,第2646页。
    ④陈长征:《北宋中央控驭地方的派出机构——路》,《山东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第40页。
    ①《旧唐书》卷四四,第1916页。
    ②《宋会要》职官四八之三二,第3471页下。
    ③《宋会要》职官四八之二九,第3470页上。
    ④《宋史》卷一六四《职官志四》,第3884页。
    ⑤《宋会要》职官四八之九二,第3501页上。
    ①(明)吕邦耀:《续宋宰辅编年录》山东:齐鲁书社,1997年,第210页。
    ②《长编》卷一五九,庆历六年七月癸酉,第3845页。
    ③《宋史》卷一六一《职官志一》,第3775页。
    ④《长编》卷三七四,元祐元年四月癸巳,第9075-9076页。
    ①《宋史》卷四六《度宗纪》,第905页。
    ②(宋)赵升撰,王瑞来点校:《朝野类要》卷三《堂除》,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68页。
    ③《宋史》卷一六四《职官志四》,第3775页。
    ④《宋史》卷一六一《职官志一》,第3778页。
    ①《宋史》卷一五五《选举志一》,第3604页。
    ②《长编》卷四,乾德元年九月丙子,第105页。
    ①《长编》卷六一,景德三年二月己卯,第1376页。
    ②(宋)夏竦:《文庄集》卷十三《议职官》,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087册,第161页。
    ①(宋)蔡絛撰:《铁围山丛谈》卷一,冯惠民、沈锡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8页。
    ②《长编》卷三七〇,元祐元年闰二月丁巳,第8964页。
    ③《宋会要》职官四七之八,第3422页上。
    ④《文献通考》卷三九《选举十二》,第368页。
    ①(宋)王栐撰:《燕翼诒谋录》卷一《吏铨试书判》,诚刚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2页。
    ②《宋史》卷一五八《选举志四》,第3698页。
    ③《长编》卷三七〇,元祐元年闰二月丁巳,第8964页。
    ④《长编》卷二二,太平兴国六年七月乙酉,第494页。
    ①《宋史》卷一六〇《选举六》,第3744页。
    ②《宋会要》职官六三之四,第3814页下。
    ①《宋会要》职官五九之一,第3717页下。
    ②(宋)章如愚:《群书考索.后集》卷十五《官职门考课类》,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937册,第209页。
    ③《宋史》卷一六〇《选举志六》,第3763页。
    ①《宋史》卷一六〇《选举志六》,第3757页。
    ①《宋史》卷一六〇《选举志六》,第3757页。
    ②《宋史》卷一六三《职官志三》,第3840页。
    ①《宋史》卷一五五《选举一》,第3603页。
    ②《长编》卷四二,至道三年九月壬午,第883页。
    ③《长编》卷三〇八,元丰三年九月丙子,第7484页。
    ①《长编》卷一四三,庆历五年八月庚子,第432页。
    ②《宋史》卷三三八《苏轼传》,第10810页。
    ③《宋会要》选举二三之七,第4613页上。
    ①《宋史》卷一六〇《选举六》,第3765页。
    ①《长编》卷三三一,元丰五年十二月丁巳,第7983页。
    ②《晋书》卷三〇《刑法志》,第928页。
    ①(清)赵翼撰:《廿二史札记校正》卷二十四《宋初严惩脏吏》,王树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525页。
    ②(清)顾炎武著:《日知录集释》卷九《部刺史》,黄汝成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582-589页。
    ①《文献通考》卷四七《职官一》,第438页。
    ②《新五代史》卷六〇《职方考三》第713页。
    ③(清)王夫之:《宋论》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3页。
    ④《宋史》卷一六一《职官一》,第3768页。
    ①贾玉英:《试论北宋的官、职、差遣分授制度》,《河南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第37页。
    ②《宋史》卷一六九《职官九》,第4029页。
    ③《宋史》卷一六一《职官一》,第3768页。
    ④《文献通考》卷五十《职官四》,第460页。
    ⑤《事物纪原》卷六《知州》,第316页。
    ⑥《长编》卷二二,太平兴国六年八月乙酉,第494页。
    ⑦《长编》卷二二,太平兴国六年八月乙酉,第490页。
    ⑧《长编》卷二四,淳化四年二月丙戍,第746页。
    ①张其凡:《“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试析:宋政治架构探微》,《暨南学报》2001年第6期,第116页。
    ②王瑞来:《论宋代皇权》,《历史研究》1989年第1期,第119页。
    ①张邦炜:《论宋代的皇权和相权》,《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5期,第63页。
    ②(宋)朱熹:《诗集传》,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199页。
    ③王瑞来:《论宋代皇权》,《历史研究》,1989年第1期,第144-160页。
    ④《宋史》卷四〇六《洪咨夔传》,第12265页。
    ①《长编》卷十八,太平兴国二年四月甲子,第367页。
    ②《宋史》卷二四二《李宸妃传》,第8616页。
    ③(宋)徐子明著:《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卷首《兼论宋代相权<宋宰相编年录>研究价值示例》,王瑞来校补,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47页。
    ④《长编》卷二六三,熙宁八年闰四月己酉,第6445页。
    ⑤(宋)何坦:《西畴老人常言·原治》,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3页。
    ⑥(宋)王安石:《王文公文集》卷八《答钱公辅学士书》,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00页。
    ⑦(宋)强至:《韩忠献公遗事》,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6页。
    ⑧《宋史》卷二五六《赵普》,第8940页。
    ①(清)桑调元:《嵩山集》卷一七《韩文忠公富公奏议集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清)梁章钜:《退庵随笔》卷五,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197册,第222页。
    ③《宋史》卷二八二《李沆传》,第9538页。
    ④(宋)费衮:《梁溪漫志》卷二《学士不草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864册,第702页。
    ①(唐)刘知幾:《史通》卷三七《史官建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16页。
    ②(唐)刘知幾:《史通》卷三七《史官建置》,第216页。
    ③《宋史》卷一六一《职官志一》,第3780页。
    ④(明)陆容:《菽园杂记》卷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79页。
    ⑤(清)孙希旦:《礼记集解》卷二十九《玉藻第十三之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778页。
    ⑥(宋)司马光撰:《涑水记闻》卷一《太祖弹雀》,邓广铭、张希清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7页。
    ①(战国)左丘明撰:《左传——春秋经传集解》,(西晋)杜预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86页。
    ②《汉书》卷四《文帝纪》,第116页。
    ③《汉书》卷一〇《成帝纪》,第307页。
    ④《汉书》卷八《宣帝纪》,第245页。
    ①《长编》卷二六九,熙宁八年十月戊戌,第6597页。
    ②(清)张廷玉:《明史》卷二一八《王锡爵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5754页。
    ③(宋)苏轼:《东坡集》卷三十七《寓郑公(弼)神道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89页。
    ④(明)吕坤:《呻吟语》卷一,欧阳灼校注,长沙:岳麓出版社,2002年,第243页。
    ⑤(清)董诰等辑:《钦定全唐文》卷三一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3202页。
    ⑥(清)董诰等辑:《钦定全唐文》卷三一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3202页。
    ①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2009年,第976页。
    ②(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一《政体》,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7页。
    ③《贞观政要》卷一《君道》,第1页。
    ④(清)章梫:《康熙政要》卷一《论君道》,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第18页。
    ⑤吴云,冀宇辑校:《唐太宗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25页。
    ⑥《贞观政要》卷一《政体》,第14页。
    ①(宋)程颢、程颐:《二程集》卷十一《明道先生行状》,王孝魚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5页。
    ②《汉书》卷九《元帝纪》,第277页。
    ③(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卷七《前汉》,山东:齐鲁书社,1998年,第56页。
    ④《贞观政要》卷一《序》,第1页。
    ⑤《长编》卷二二一,熙宁四年三月戊子,第5369页。
    ⑥《长编》卷二二一,熙宁四年三月戊子,第5369页。
    ①《长编》卷三七三,元祐元年三月辛巳,第9031页。
    ②《长编》卷三七三,元祐元年三月辛巳,第9033页。
    ③《元史》卷一四三《巎巎传》,第3412页。
    ①《宋史》四六六《序》,第13599页。
    ②《长编》卷七,乾德四年三月丙午,第172页。
    ③《宋史》四六六《王仁睿传》,第13602页。
    ①《宋史》卷四六六《王继恩传》,第13603页。
    ②《宋史》卷三〇〇《杨畋传》,第9966页。
    ③《长编》卷四一四,元祐三年六月戊辰,第10023页。
    ④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七,中华书局,1983年,第115页。
    ①《宋史》卷四六六《李神福传》,第13606页。
    ②《宋史》卷四六六《王继恩传》,第13602页。
    ③《宋史》卷四六六《秦翰传》,第13612页。
    ④(清)阮元:《中兴圣政》卷五九,南京:江苏古籍出版,1988年。
    ①(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宗子授男班官》,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52页。
    ②(宋)佚名:《续两朝纲目备要》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49页。
    ③(宋)佚名:《宋大诏令集》卷一九〇,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④《长编》卷二九,端拱元年闰五月丙申,第655页。
    ①《说文解字·竹部》。
    ②《文心雕龙·铭箴》。
    ③(唐)长孙无忌:《唐律疏议》卷一《名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7页。
    ④《宋史》卷三八三《陈俊卿传》,第11738页。
    ⑤《长编》卷四八〇,元祐八年正月丁亥,第11416页。
    ①《长编》卷五五,咸平六年十一月甲寅,第1218页。
    ②赵汝愚:《宋朝诸臣奏议》卷三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③《宋史》卷四六三《外戚传上》,第13542页。
    ④(宋)刘攽:《彭城集》卷三七《吴公墓志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96册,第360页。
    ①《宋史》卷二四二《后妃传》,第8621页。
    ②《长编》卷一〇〇,天圣元年四月辛丑,第2320页。
    ③《宋史》卷四六三《外戚传中》,第13544页。
    ④《宋史》卷四六四《外戚传中》,第13562页。
    ⑤《宋史》卷四六四《外戚传中》,第13577页。
    ⑥《长编》卷一一五,元祐元年十一月辛亥,第2707页。
    ⑦《汉书》卷七七《刘辅传》,第3252页。
    ①诸葛忆兵:《宋代宰辅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6页。
    ②《文献通考》卷四九《职官三》,第450页。
    ①《宋史》卷一六一《职官一》,第3775页。
    ②《长编》卷一四,开宝元年六月丁未,第304页。
    ③《宋史》卷一六一《职官一》,第3775页。
    ④《宋史》卷一六一《职官一》,第3768页。
    ⑤(宋)王偁:《东都事略》卷八《神宗皇帝》,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82册,第70页。
    ①《宋史》卷一六二《职官志二》,第3798页。
    ②《辽史》卷四七《百官志三》,第773页。
    ③(唐)裴光庭:《东观奏记》卷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07册,第617页。
    ④《资治通鉴》卷二四九,大中九年五月丙寅,第8056页。
    ⑤《资治通鉴》卷二四九,大中九年五月丙寅,第8057页。
    ①《宋史》卷一六二《职官志二》,第3797页。
    ②《宋史》卷一六二《职官志二》,第3800页。
    ③《宋史》卷一六二《职官志二》,第3807页。
    ④《长编》卷三六八,元祐元年闰二月甲午,第8871页。
    ①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一,中华书局1997年,第11页。
    ①《长编》卷二,建隆二年七月戊辰,第50页。
    ②《宋史》卷一八八《兵二》,第4627页。
    ③《宋会要》职官一四之一,第2688页上。
    ①彭百川:《太平治迹统类》卷三〇《官制沿革下》。
    ①《宋史》卷一六二《职官二》,第3799页。
    ②汪藻:《浮溪集》卷一奏疏,《行在越州条具时政》,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28册,8页。
    ①《宋史》卷一六四《职官志四》,第3869页。
    ②《宋会要》职官五五之一,第3599页上。
    ③《长编》卷四八,咸平四年三月辛巳,第1053页。
    ④《长编》卷七九,大中祥符五年十二月庚寅,第1811页。
    ⑤《长编》卷八三,大中祥符六年十二月癸丑,第1915页。
    ①《长编》卷八九,天禧元年二月丁丑,第2040页。
    ②《长编》卷三〇一,元丰二年十二月丙午,第7328页。
    ③《长编》卷三〇一,元丰三年十月月甲午,第7512页。
    ④《长编》卷二九,端拱元年二月乙未,第647页。
    ⑤《宋会要》职官三之五一,第2423页上。
    ⑥《宋会要》职官三之五一,第2423页上。
    ⑦《宋会要》职官三之五一,第2423页上。
    ⑧《长编》卷一一一,明道元年七月辛卯,第2585页。
    ①《宋史》卷一六一《职官志一》,第3778页。
    ②《宋史》卷一六一《职官志一》,第3778页。
    ③《长编》卷五一〇,元符二年五月辛未,第12152页。
    ④《汉书》卷八六《王嘉传》,第3498页。
    ⑤《宋史》卷一六一《职官志一》,第3778页。
    ⑥《宋史》卷一六一《职官志一》,第3778页。
    ⑦《北齐书》卷三九《祖珽传》,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519页。
    ①《长编》卷四八,咸平四年五月丙子,第4561页。
    ②《长编》卷三六〇,元丰八年十月庚辰,第8615-8616页。
    ①《长编》卷一八,太祖乾德四年五月甲戌,第654页。
    ①《长编》卷八三,大中祥符七年八月甲寅,第19991页。
    ①《长编》卷七六,大中祥符四年十一月甲戌,第1771页。
    ②《宋会要》职官四之一,第2437页上。
    ③(宋)章如愚:《群书考索》卷九二《官制门》,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
    ①《宋会要》职官三之一,第2398页上。
    ②《宋会要》职官二之二,第2372页下。
    ③《宋会要》职官一之一七,第2338页上。
    ④《宋史》卷一六一《职官一》,第3776页。
    ⑤孙季萍、冯勇:《中国传统官僚政治中的权力制约机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16页。
    ①《唐律疏议》卷一〇《职制》,第200页。
    ②《宋史》卷一六一《职官一》,第3776页。
    ①吴树国:《中央与地方分权视野下的唐宋经济变革》,《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月6日,第7版。
    ②陈长征:《唐宋地方政治转型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页。
    ③《长编》卷二,建隆二年十月戊辰,第69页。
    ①《新唐书》卷五〇《兵志》,第1352页。
    ②《长编》卷六,乾德三年三月乙丑,第150页。
    ③《新唐书》卷四九下《百官志四下》,第1307页。
    ①《宋史》卷二〇〇《刑法志二》,第4996页。
    ②《宋会要》职官四一之八一,第3207页。
    ③《宋史》卷一六七,《职官七》,第3960页。
    ④《长编》卷一一三,明道二年十二月丁未,第2647页。
    ⑤《宋史》卷一六七,《职官七》第3960页。
    ①《宋史》卷一六七《职官七》,第3967页。
    ②(宋)张方平:《乐全集》卷二四《论国计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页。
    ①《宋史》卷一六七《职官志七》,第3972页。
    ②《长编》卷一八,太平兴国二年五月乙卯,第403页。
    ①《宋会要》职官四七之三,第3419页下。
    ②《长编》卷一八,太平兴国二年五月乙卯,第404页。
    ③《宋史》卷一六一《职官志一》,第3768页。
    ①(宋)陈次升:《谠论集》卷三,《奏弹曾布七》,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27册,359页。
    ②(宋)刘昌诗:《芦浦笔记》卷八《卞氏二牒》,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52册,537页。
    ③《宋史》一六七《职官志七》,第3974页。
    ①《宋史》卷一六七《职官志七》,第3974页。
    ②《长编》卷五,乾德二年三月甲辰,第123页。
    ③《长编》卷六,乾德三年五月乙巳,第155页。
    ④《宋史》卷一七九《食货志下一》,第4349页。
    ⑤《宋史》卷一七三《食货志上一》,第4156页。
    ①《宋史》卷一七三《食货志上一》,第4156页。
    ②《长编》卷七,乾德四年五月丙午,第172页。
    ③《文献通考》卷二三《职官一》,第260页。
    ④《文献通考》卷二三《国用》,第265页。
    ⑤汪圣铎:《两宋财政史》,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532-535页。
    ⑥(宋)李光:《庄简集》卷八,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宋史》卷一六七《职官志七》,第3964页。
    ①张其凡:《宋代史》,澳门:澳亚周刊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第213页。
    ②《文献通考》卷六一《职官十五》,第557页。
    ③《宋会要》选举二七之四,第4664页下。
    ①《长编》卷九七,明道元年正月辛卯,第2285页。
    ②刘益安:《略论北宋禁榷及官营企业》,《中州学刊》1986年第1期,第97页。
    ③(西汉)桓宽:《盐铁论》卷二《非鞅》,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97页。
    ④《宋会要》食货之二十三,第2357页。
    ⑤《长编》卷十一,开宝三年十二月癸丑,第252页。
    ①(宋)曾巩:《元丰类稿》,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5年,第231页。
    ②《长编》卷七一,大中祥符二年正月戊辰,第1588页。
    ①(宋)林駧、黄履翁:《古今源流至论》卷七《监司》,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942册,第451页。
    ②《长编》卷五五,咸平六年十一月庚寅,第1216页。
    ③《宋会要》职官四五之二一,第3401页下。
    ④《长编》卷五五,咸平六年十一月甲寅,第1218页。
    ①《长编》卷三六三,元祐二年闰十二月甲午,第8971页。
    ①《长编》卷二一三,熙宁三年七月庚子,第5177页。
    ②《宋史》卷二〇《徽宗二》,第376页。
    ③《长编》卷一七,大中祥符二年正月戊辰,第1588页。
    ④《宋会要》职官四七之九,第3422页下。
    ①《宋史》卷一六七《职官志七》,第3973页。
    ②《长编》卷一一〇,天圣九年二月庚子,第2544页。
    ③《宋会要》职官四七之六四,第3450页上。
    ①《长编》卷三七五,元祐元年四月乙巳,第9100页。
    ②《宋会要》职官五九之六,第3720页上。
    ①《宋史》卷二八六《王曙传附子益柔传》,第9634页。
    ②《宋会要》职官十之二〇,第2610页下。
    ③(宋)佚名:《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十九,续修四库全书本,第348册,第439页。
    ①王栻:《严复集》(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668页。
    ①《论语·子路》。
    ②(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8页。
    ③(宋)陈襄:《州县提纲》,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602册,第631页。
    ④(清)刚毅:《居官镜》卷一《臣道》,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辞海》,上海辞书社1979年,第956页。
    ②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卷二十四《自知》,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109-1110页。
    ③《宋史》卷三五九《李纲传下》,第11267-11268页。
    ④《宋史》卷三五三《聂昌传》,第11143页。
    ①《宋史》卷一六一《职官志一》,第3779页。
    ②《宋史》卷一六四《职官志四》,第3869页。
    ③《长编》卷二,建隆三年二月甲午,第70页。
    ④《后汉书》卷六七《党锢传》,第2186页。
    ①《宋史》一六八《职官八》,第4005页。
    ①周积明、宋德金:《中国社会史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631页。
    ②(宋)胡太初:《昼帘绪论》,《官蔑书集成》(第1册),合肥:黄山书社,1997年,第112页。
    ③(宋)王栐:《燕翼治谋录》卷三《有荫人不得为吏》,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8页。
    ④(宋)苏轼:《东坡集》卷一一,元丰元年十月《上皇帝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50-54页。
    ①《长编》卷一八,太平兴国二年八月丙寅,第411页。
    ②《长编》卷六,乾徳三年五月壬午,第153页。
    ①《长编》卷四〇七,元祐二年十一月丙申,第10700页。
    ②(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一二八《法制》,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074页。
    ③(宋)林駉、黄履翁:《古今源流至论》卷七《郡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942册,第454页。
    ①《宋会要》职官四八之六〇,第3485页上。
    ②《长编》卷一五,太平兴国元年十二月丁巳,第382页。
    ①《文献通考》卷六一《职官十五》,第342页。
    ②《长编》卷五五,咸平六年十一月庚寅,第1216页。
    ③《宋会要》职官四八之八,第3459页下。
    ①吴业国:《宋代州县监察行政考论》,《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第146页。
    ②(宋)谢深甫:《庆元法事类》卷六,《职制门》,哈尔滨:黑龙江人民社2002年,第219页。
    ③《宋会要》职官四八之二九,第3470页下。
    ①(宋)王之道:《相山集》卷二一《预置大军马草札子》,北京:北京图书馆,2006年,第112页。
    ②(宋)胡榘修:《宝庆四明志》卷一二《鄞县志第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87册,第205页。
    ③《宋会要》职官四八之九二,第3501页上。
    ④(宋)李元弼:《作邑自箴》卷二《处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753册,第140页。
    ⑤(清)梁章钜:《退庵随笔》卷五,续修四库全书,第1197册,第222页。
    ⑥(宋)叶适:《叶适集》,刘公纯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635页。
    ⑦(宋)叶适:《叶适集》,第759页。
    ①(宋)胡太初:《昼帘绪论》,《官蔑书集成》(第1册),合肥:黄山书社,1997年,第112页。
    ②(宋)周必大:《周益公文集》,《宋集珍本丛刊》(第50册),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第117页。
    ③(宋)胡知柔:《象台首末》,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47册,第24页。
    ①(宋)陈襄:《州县提纲》,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602册,第641页。
    ②(宋)袁采著:《袁氏世范》,贺恒祯、杨柳注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15页。
    ③(宋)刘宰:《漫塘刘先生文前集》,《宋集珍本丛刊》(第71册),北京:线装书局2004,第186页。
    ①(宋)苏舜钦:《苏舜钦集》,沈文倬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40页。
    ②《长编》卷一〇,开宝二年十二月壬子,第237页。
    ③《长编》卷一一,开宝三年十二月癸丑,第252页。
    ①《宋史》卷三〇一《边肃传》,第9984页。
    ②《宋史》卷四六八《宦者传三》,第13665页。
    ③《宋史》卷一七五《食货志上三》,第4250页。
    ④《宋史》卷一七四《食货志上二》,第4203页。
    ⑤《宋史》卷一七五《食货志上三》,第4252页。
    ⑥《宋史》卷二九一《李若谷传》,第9738页。
    ⑦《宋史》卷二八四《陈执中传》,第9621页。
    ①《宋史》卷二百六十九《陶谷传》,第9236页。
    ②《宋史》卷一五九《铨法下》,第3723页。
    ③《宋史》卷一七九《食货志下一》,第4209页。
    ④《宋史》卷一七九《食货志下一》,第4369页。
    ⑤《宋史》卷一七四《食货志上二》,第4217页。
    ⑥《长编》卷一六二,庆历八年戊午,第3905页。
    ⑦《宋史》卷三三四《沈起传》,第10727页。
    ⑧《宋史》卷三五六《蔡居厚传》,第11210页。
    ①《宋史》卷三〇〇《周湛传》,第9967页。
    ②《长编》卷七五,大中祥符四年癸戌,第1706页。
    ③《宋史》卷一七四《食货志上二》,第4209页。
    ④《宋史》卷一七七《食货志上五》,第4305页
    ⑤《宋史》卷三三一《张问传》,第10662页
    ⑥《宋史》卷三五二《唐格传》,第11117页。
    ①(宋)陈襄:《州县提纲》,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602册,第1123页。
    ②《文献通考》卷十八《职官》,第808页。
    ③贾芳芳:《宋代地方政治》(博士论文),河北大学,2009年。
    ④《宋史》卷四〇一《辛弃疾传》,第12162页。
    ⑤《文献通考》卷十九《职官》,第978页。
    ⑥(宋)胡太初:《昼帘绪论》,《宋集珍本丛刊》(第50册),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第102页。
    ①(宋)沈括:《梦溪笔谈》,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第92页。
    ②《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49页。
    ③(宋)杨万里:《诚斋集》,《宋集珍本丛刊》(第55册),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第167页。
    ①(宋)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第五十二《职制敕》,第729页。
    ②《宋会要》食货三五之一一,第5413页。
    ③《宋史》卷七《真宗二》,第142页。
    ④《宋史》卷一七《哲宗一》,第329页。
    ①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718页。
    ②《宋史》卷一七七《食货志上五》,第4299页。
    ③《长编》卷二三三,熙宁四年五月丙寅,第5480页。
    ①(宋)佚名:《名公书判清明集》附录二《彭念七论谢知府宅追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509-510页。
    ②(宋)晁补之:《鸡肋集》卷六八《右通直郎杨君墓志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宋史》卷二五七《吴元载传》,第8949页。
    ④《宋史》卷二五七《吴元载传》,第8949页。
    ⑤《宋史》卷二七七《刘综传》,第9433页。
    ⑥《长编》卷七五,大中祥符四年正月丙子,第2837页。
    ⑦《宋史》卷三二一《陈襄传》,第10419页。
    ⑧(宋)李之仪:《姑溪居文士全集》卷一九《胡叔微行状》,中华书局,1985年,第123页。
    ①《宋会要》职官六五之二八,第3860页下。
    ②《宋会要》职官七O之三六,第3962页下。
    ③《宋会要》职官七二之七,第3991页下。
    ④《宋会要》食货六一之四九,第5948页上。
    ⑤崔伯易《感山赋》,载吕祖谦编《宋文鉴》卷六,南京:江苏书局,1986年,第83页。
    ⑥《宋史》卷三〇四《王济传》,第10066页。
    ⑦《宋会要》食货一之二四,第4813页下。
    ⑧《宋会要》刑法二之一五五,第6573页上。
    ⑨《州县提纲》卷二《请佃勿遵给》,第7页。
    ⑩《宋会要》食货六之三六,第4897页上。
    ①《宋会要》方域一四之五,第7548页上。
    ②《宋会要》食货七之一二,第4911页下-4912页上。
    ③《宋会要》食货七之一八,第4914页下。
    ④《后乐集》卷一三《论围田札子》,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宋)强至:《祠部集》卷三五《曾府君(公望)墓志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91册,391页。
    ⑥《宋史》卷二六七《赵昌言传》,第9196页。
    ⑦《宋史》卷二九一《李若谷传》,第9739页。
    ⑧(宋)毕仲游:《西台集》卷一三《朝议大夫贾公墓志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122册,第167页。
    ⑨《宋会要》食货一四之四七,第5061页下。
    ①(宋)佚名:《名公书判清明集》附录三《户案呈委官检踏旱伤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534-535页。
    ②(宋)陆游:《渭南文集》卷四《上殿札子》,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5年,第2001-2002页。
    ③《宋史》卷一八三《食货志下五》,第4472页。
    ④(宋)吴儆:《竹洲文集》卷三《县令》,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42册,223页。页。
    ⑤《宋会要》职官七三之六一,第4047页上。
    ⑥谷更有:《唐宋国家与乡村社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211页。
    ①《文献通考》卷二七《国用考五》,考第260页上中。
    ②《宋会要》食货六之三六,第4897页上。
    ③《文献通考》卷五《田赋考五》,考第65页下。
    ④《王文公文集》卷三三《先大夫述》,第389页。
    ⑤(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六《胡顺之》,中华书局,1975年,第109-110页。
    ⑥《宋史》卷四四六《苏缄传》,第13156页。
    ⑦《宋史》卷三四四《鲜于侁传》,第10936页。
    ⑧(宋)邹浩:《道乡先生邹忠公文集》卷四〇《故朝请郎张公行状》,《宋集珍本丛刊》第31册,北京:
    ①(宋)范镇:《宋朝诸臣奏议》卷四《上仁宗论水旱乞裁节国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408页。
    ②(宋)王柏:《鲁斋王文宪公文集》卷七《贩济利害书》,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86册,115页。
    ③《宋史》卷二六七《陈恕传》,第9200页。
    ④(宋)叶适:《叶适集》卷一四《监司》,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810页。
    ⑤(宋)陆九渊:《陆九渊集》卷八《与张春卿》,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05页。
    ⑥《宋会要》食货七〇之四四,第6392页下。
    ⑦《长编》卷一〇〇,天圣元年四月辛丑,第2311页。
    ⑧(宋)柳开:《定斋集》卷四《乞戒谕守令恤民札子》,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57册,第607页。
    ①(清)范能濬:《范仲淹全集》卷上《奏为置官专管每年上供军须杂物》,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第500页。
    ②《宋会要》职官六六之三三,第3884页下。
    ③《宋会要》职官六九之六—七,第3D32页下一3933页上。
    ④《宋会要》刑法二之八六,第6538页下。
    ⑤(宋)杨时:《龟山集》卷四《论时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25册,第150页。
    ⑥《宋会要》刑法六之二七,第6707页上。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67-168页。
    ⑧《宋会要》刑法三之五七,第6606页上。
    ①《宋史》卷三五五《虞奕传》,第11194页。
    ②(英)吉登斯著:《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72页。
    ③《文献通考》卷二七《国用考五》,第260页中。
    ④《宋会要》食货六之三六,第4897页上。
    ⑤《文献通考》卷五《田赋考五》,考第65页下。
    ①《王文公文集》卷三三《先大夫述》,第389页。
    ②(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六《胡顺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09-110页。
    ③(宋)洪迈:《夷坚志》卷一五《水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④(宋)洪迈:《夷坚志》卷一〇《曹家莲花》,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⑤参见高敏:《从(水浒传>看宋元时期的庄客、庄户与庄园主的矛盾》,《郑州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
    ⑥宋稀:《宋代役法与户等的关系》,《宋史研究集》第13辑,台北:“国立编译馆”,1981年。
    ⑦《长编》卷三七八,元祐元年五月辛巳,第9187页。
    ⑧《长编》卷二三五,熙宁五年七月庚寅,第5707页。
    ①《宋会要》食货六五之二九,第6171页。
    ②(清)范能濬:《范仲淹全集》卷一一《义庄规矩》,第917页。
    ③《宋史》卷二七七《张鉴传》,第9417页。
    ④(宋)陈师道:《后山谈丛》卷四,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4页。
    ⑤《长编》卷六七,大中祥符元年正月戊申,第1278页。
    ⑥《长编》卷四一,至道三年十月戊午,第874页。
    ①(清)范能濬:《范仲淹全集》卷上《答手诏陈十事》,第482页。
    ②《宋史》卷三四三《吴居厚传》,第10922页。
    ③《宋史》卷四三一《邢昺传》,第12799页。
    ④《宋会要》刑法二之一,第6496页上。
    ⑤(宋)司马光:《司马光奏议》卷二一《赈赡流民札子》,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37~238页。
    ⑥《司马光奏议》卷一四《感慈塔札子》,第155页。
    ⑦《宋会要》职官七一之一〇,第3796页下。
    ①《宋史》卷四四七《陈遵传》,第13182页。
    ②《宋史》卷四二四《危昭德传》,第12681~12682页。
    ①《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第245页。
    ②《长编》卷一九六,元祐七年二月癸卯,第4742页。
    ①《长编》卷十三,开宝五年十一月丁巳,第293页。
    ①《宋史》卷二七七《韩通传》,第13970页。
    ②焕力:《宋代君权强相权盛》,《人文杂志》2005年第6期,第122页。
    ①《宋会要》仪制一之一,第1841页上。
    ①(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81页。
    ②孙季萍、冯勇:《中国传统官僚政治中的权力制约机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页。
    ①(法)马里旦:《人和国家》,霍宗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1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1页。
    ②蔡定剑:《国家权力界限论》,《中国法学》1991年第2期,第54页。
    ③《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25页。
    ①(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治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58页。
    ②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3页。
    ①(美)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129页。
    ①Stephen Holmes, Passions and Constraint: On the Theory of liberal Democracy,转引自李强:《宪政自由主义与国家构建》,载王焱:《宪政主义与现代国家》,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39页。
    ①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一《杯酒释兵权》,中华书局,1997年,第11页。
    ①《长编》卷一七,开宝九年十月乙卯,第145页。
    ②(宋)叶适:《水心先生文集》卷三《法度总论二》,四部丛刊初编本,第31页。
    ③《长编》卷二一三,熙宁三年七月壬辰,第1979页。
    ④杨万里:《诚斋集》卷六九《转对札子》,四部丛刊初编本,第589—590页。
    ①杨亿:《杨文公谈苑》,《宋元笔记丛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50页。
    ②《长编》卷一八,天平兴国二年四月乙卯,第1047页。
    ①(宋)范祖禹:《范太史集》(第8册)卷二二《转对条上四事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3页。
    ②《旧五代史》卷十八,第149页。
    ③《长编》卷二三,太平兴国七年十月辛酉,第201页。
    ④《长编》卷十八,乾德四年五月甲戌,第654页。
    ⑤《长编》卷二六,熙宁四年三月戊子,第2057页。
    ①《长编》卷一三,开宝五年十二月壬申,第1027页。
    1.(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2.(汉)班固:《汉书》,(唐)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3.(汉)桓宽:《盐铁论》,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4.(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山东:齐鲁书社,1998年。
    5.(唐)长孙无忌:《唐律疏义》,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6.(唐)裴光庭:《东观奏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唐)房玄龄:《晋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
    8.(唐)刘知幾:《史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9.(唐)魏征、令狐德棻:《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10.(唐)杜佑:《通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
    11.(唐)吴兢:《贞观政要》,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12.(后晋)刘昫:《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13.(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14.(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注》,邓之诚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15.(宋)欧阳修撰:《欧阳文忠公集》,李逸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16.(宋)钱若水:《宋太宗实录》,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年。
    17.(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18.(宋)王安石:《王文公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19.(宋)文莹撰:《玉壶清话》,郑世刚、杨立扬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20.(宋)王应麟:《玉海》,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
    21.(宋)王偁:《东都事略》,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
    22.(宋)薛居正:《旧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23.(宋)徐自明撰:《宋宰辅编年录校补》,王瑞来校补,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24.(宋)叶绍翁撰:《四朝闻见录》,沈锡麟、冯惠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25.(宋)佚名:《宋大诏令集》,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26.(宋)赵汝愚:《宋朝诸臣奏议》,邓广铭等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27.(宋)夏竦:《文庄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8.(宋)赵升撰:《朝野类要》,王瑞来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29.(宋)章如愚:《群书考索》,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
    30.(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31.(宋)蔡絛撰:《铁围山丛谈》,冯惠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32.(宋)王栐撰:《燕翼诒谋录》,诚刚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33.(宋)苏轼:《东坡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
    34.(宋)费衮:《梁溪漫志》,西安:三秦出版社出版,2004年。
    35.(宋)司马光撰:《涑水记闻》,邓广铭、张希清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36.(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胡三省注,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
    37.(宋)佚名:《续两朝纲目备要》,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38.(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39.(宋)高承撰:《事物纪原》,(明)李果订,金圆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40.(宋)宋敏求:《唐大诏令集》,洪丕谟点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
    41.(宋)陈傅良:《历代兵制》,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
    42.(宋)李光:《庄简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3.(宋)张方平:《张方平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4.(宋)朱熹撰:《朱熹集》,郭齐、尹波点校,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
    45.(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46.(宋)叶适撰:《叶适集》,刘公纯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
    47.(宋)苏舜钦:《苏舜钦集》,沈文倬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48.(宋)陈襄:《州县提纲》,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9.(宋)沈括:《梦溪笔谈》,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
    50.(宋)陈亮:《陈亮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51.(宋)陈师道:《后山谈丛》,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52.(宋)强至:《韩忠献公遗事》,丛书集成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53.(宋)刘攽:《彭城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4.(宋)林駧、黄履翁:《古今源流至论》,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5.(宋)汪藻:《浮溪集》,四部丛刊初编本。
    56.(宋)吕中:《宋大事记讲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7.(宋)刘宰:《漫塘刘先生文前集》,《宋集珍本丛刊》,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
    58.(宋)周必大:《周益公文集》,《宋集珍本丛刊》,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
    59.(宋)胡知柔:《象台首末》,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0.(宋)胡太初:《昼帘绪论》,《宋集珍本丛刊》,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
    61.(宋)袁采著:《袁氏世范》,贺恒祯、杨柳注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
    62.(宋)佚名:《名公书判清明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63.(宋)李元弼:《作邑自箴》,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64.(宋)陈渊:《默堂先生文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5.(宋)胡榘修:《宝庆四明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6.(宋)杨万里:《诚斋集》,四部丛刊初编本。
    67.(宋)晁补之:《鸡肋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8.(宋)吕祖谦:《宋文鉴》,齐治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69.(宋)程颢、程颐著:《二程集》,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70.(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71.(元)脱脱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72.(明)陆容:《菽园杂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73.(清)赵翼:《廿二史札记校正》,王树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74.(清)董诰:《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75.(清)章梫:《康熙政要》,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
    76.(清)吴云、翼宇:《唐太宗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77.(清)孙希旦:《礼记》,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78.(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
    79.(清)张廷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80.(清)孙星衍著:《尚书今古文注疏》,陈抗等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81.(清)梁章鉅:《退庵随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82.(清)顾炎武著:《日知录集释》,黄汝成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83.金良年:《孟子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84.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1.包伟民:《宋代制度史百年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2.陈振:《宋代社会政治论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3.邓广铭:《邓广铭全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4.邓小南:《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
    5.邓小南:《政绩考察与信息渠道——以宋代为重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6.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史述略》,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
    7.邓小南:《文书政令信息沟通》,北京:北京大学,2012年。
    8.刁忠民:《两宋御史中丞考》,成都:巴蜀书社1995年。
    9.关履权:《两宋史论》,郑州:中州书画社,1983年。
    10.葛荃:《权力宰制理性:士人、传统政治文化与中国社会》,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
    11.龚延明:《宋代官制词典》,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12.何忠礼:《宋代政治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
    13.贾玉英:《宋代监察制度》,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
    14.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15.贾玉英:《唐宋时期中央政治制度变迁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16.贾志扬著:《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赵冬梅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17.苗书梅:《宋代官员选任和管理制度》,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
    18.毛汉光:《中国古代政治史论》,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1989年。
    19.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
    20.李全德:《唐宋变革期枢密院研究》,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
    21.李昌宪:《宋代安抚使考》,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
    22.李勇宪:《宋代添差官制度研究》,北京:天地出版社,2000年。
    23.林天蔚:《宋代官制探微》,《宋史研究集》(第九辑),北京: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77年。
    24.杨树藩:《宋代中央政治制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年。
    25.杨一凡、田涛:《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黑龙江人民社,2002年。
    26.游彪:《宋代阴补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27.虞云国:《宋代台谏制度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
    28.袁庭栋:《古代职官温谈》,济南:山东书报出版社,2007年。
    29.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上、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
    30.张希清:《宋朝典制》,北京:新华出版社,1994年。
    31.张希清:《宋朝典章制度》,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
    32.张复华:《北宋中期以后之官制改革》,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33.张邦炜:《宋代皇亲与政治》,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
    34.张邦炜:《宋代政治文化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35.张其凡:《宋初政治探研》,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
    36.张其凡:《宋代政治军事论稿》,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年。
    37.朱瑞熙:《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
    38.郑海峰:《中国古代官制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
    39.祝丰年、祝小惠:《宋代官吏制度》,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
    40.诸葛忆兵:《宋代宰辅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1.贾玉英:《试论北宋的官、职、差遣分授制度》,《河南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
    2.苗书梅:《宋代州级公吏制度研究》,《河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3.龚延明:《官制研究的文献学意义》,《浙江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4.高敏:《从(水浒传>看宋元时期的庄客、庄户与庄园主的矛盾》,《郑州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
    5.焕力:《宋代君权强相权盛》,《人文杂志》2005年第6期。
    6.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读书通讯》1943年第62期。
    7.袁刚:《隋唐三省体制论》,《北京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8.蔡定剑:《国家权力界限论》,《中国法学》1991年第2期。
    9.宋稀:《宋代役法与户等的关系》,《宋史研究集》第13辑,台北:“国立编译馆”1981年。
    10.吴树国:《中央与地方分权视野下的唐宋经济变革》,《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月6日,第7版。
    11.钱穆:《论宋代相权》,《中国文化研究汇刊》1942年第2期。
    12.张邦炜:《论宋代的皇权和相权》,《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5期。
    13.王瑞来:《论宋代皇权》,《历史研究》1989年第1期。
    14.邓小南:《走向“活”的制度史——以宋代官僚政治制度史研究为例的点滴思考》,《浙江学刊》2003年第3期。
    15.王瑞来:《皇权再论》,《史学集刊》2010年第1期。
    16.刘益安:《略论北宋禁榷及官营企业》,《中州学刊》1986年第1期。
    17.赵胜:《试论北宋的官僚政治》,《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第2期。
    18.刘笃才、杨一凡:《论北宋的冗官问题》,《学习与思考》1983年第5期。
    19.付礼白:《北宋三司使的性质与相权问题》,《山东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
    20.吴晓萍:《宋代中央行政监督制度与宋代社会政治》,《齐鲁学刊》1991年第5期。
    21.龚延明:《宋代官吏的管理制度》,《历史研究》1991年第6期。
    22.龚延明:《宋代的皇帝制度》,《河南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
    23.诸葛忆兵:《宋代宰相制度、职权述略》,《文史知识》1992年第2期。
    24.虞云国:《宋代台谏系统的破坏与君权相权之关系》,《学术月刊》1995年第11期。
    25.肖建新:《论宋朝的弹劾制度》,《河北学刊》1996年第2期。
    26.游彪、刘春悦:《宋代宦官养子及荫补制度》,《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2期。
    27.陈峰:《北宋枢密院长贰出身变化与以文驭武方针》,《历史研究》2001年第2期。
    28.张其凡:《“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试析——北宋政治架构探微》,《暨南学报》2001年第6期。
    29.白文固:《北宋文武官员恩荫制度探究》,《史学月刊》2002年第3期。
    30.袁良勇:《关于北宋前期的尚书省》,《河北学刊》2003年第1期。
    31.傅礼白:《宋代枢密院的失势与军事决策权的转移》,《史学月刊》2004年第1期。
    32.黄宽重:《从中央与地方关系互动看宋代基层社会演变》,《历史研究》2005年第4期。
    33.余蔚:《完整制与分离制:宋代地方行政权力的转移》,《历史研究》2005年第4期。
    34.肖建新:《宋代的监察机制》,《安徽史学》2006年第2期。
    35.包伟民、傅俊:《宋代“乡原体例”与地方官府运作》,《民族研究》2008年第3期。
    36.杨世利:《近二十年来宋代士大夫政治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08年第4期。
    37.季盛清:《论宋代中央权力架构中监察权的地位与作用》,《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4期。
    38.李全德:《晚唐五代时期中枢体制变化的特点及其渊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39.田兆阳:《古代行政中枢机构的嬗变及其走势》,《北京行政学院报》2001年第1期。
    40.侯健:《三种权力制约机制及其比较》,《复旦学报》2001年第3期。
    41.刘杰:《北宋台谏制度与党争问题研研究》(硕士论文),山西大学,2011年。
    42.陈朝阳:《北宋熙丰时期的两府研究》(博士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43.李同乐:《北宋士大夫的政治理想和实践——以北宋前中期为中心的研究》(博士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4.杨占国:《政治文明语境下权力制约研究》(博士论文),吉林大学,2007年。
    45.石庆环:《行政集权:现代美国官僚政治研究》(博士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6.谭景玉:《宋代乡村行政组织及其运转研究》(博士论文),山东大学,2005年。
    47.贾芳芳:《宋代地方政治》(博士论文),河北大学,2009年。
    48.王钟杰:《宋代县尉研究》(博士论文),河北大学,2006年。
    49.肖建新:《宋代行政责任追究制度研究的基本问题》(博士论文),河北大学,2007年。
    50.张洪新:《宋代县制探析》(硕士论文),山东大学,2010年。
    51.康武刚:《论宋代基层势力与基层社会控制》(博士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英)吉登斯着:《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
    2.(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阎克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3.(法)马里旦:《人和国家》,霍宗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
    4.(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治大学出版社,1999年。
    5.(美)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6.(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
    7.(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
    8.(日)梅原郁《宋代官僚制度研究》,京都:同朋舍,1985年。
    9.(日)平田茂树:《宋代政治结构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10. Webster’s New20th Century Dictionary, unabridged edition.
    11. Karl Deutschw,Wiliam Foltz J. Nation-Building, Atherton Press,A division ofPrentice-Hall,Inc.NewYork,1963.
    12. Airat R.Aklaev, Democratization and Ethnic Peace: Patterns of Ethonopoliticl CrisisManagement in Post Soviet Settings, Ashgate Publishing Ltd.199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