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明代佛传故事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明代重要的佛教美术题材之一——佛传故事画为研究对象,重点考订和讨论了包括四川剑阁觉苑寺、青海乐都瞿昙寺、山西太原多福寺、山西五台山南山寺上院佑国寺和下院极乐寺中的明代佛传故事壁画,以及山西太原崇善寺明代佛传故事壁画摹本和明代版画《释氏源流》在内的七例现存的佛传故事画。
     本文根据这七例佛传故事画的特点及其相互间的影响,将分五章进行研究。第一章探索佛传故事画的源流。第二章分析了明代佛传故事画中内容最为丰富的作品——版画《释氏源流》,通过它的诸多特质来揭示明代佛传故事画的时代特点,并以它作为范例来探讨明代佛传故事画图像构成中的规律性因素。第三章讨论了四川觉苑寺和山西五台山南山寺上下两院共三处的佛传故事画,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版画《释氏源流》的影响,本文借此探讨了壁画粉本流传的状况以及寺院级别对粉本使用的影响。第四章重点讨论了崇善寺、瞿昙寺这两座高级别寺院中佛传故事画的面貌特点。此外,多福寺壁画以崇善寺壁画为粉本,在此也一并讨论。此文在分析论述时,从情节设置和图像特征两个方面入手,力图以这七处佛传故事画各自提示的不同角度来揭示明代佛传故事画的整体面貌和特点。
     论文最后一章把明代佛传故事画放置于明代独特的佛教信仰环境、社会环境和视觉环境下进行考察,以期揭示明代佛传故事画时代特色形成的原因,并以佛传故事画为视点讨论了佛教美术“世俗化”的问题。
This dissertation focuses on the Ming Dynasty murals illustrating the life of the Buddha. Through examination of scene selections, artistic styles, as well as social and political environments, this study attempts to search for a commonality of style in the Ming Dynasty murals in the genre of the life of the Buddha. Six existing murals, one printed picture-story book,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inted illustrations and murals are examined thoroughly. The study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1) Investigation of the history of the paintings illustrating the life of the Buddha; 2) Analysis of the picture-story book, the Origin of Buddha and Buddhism, as a study of the particular style and character in Ming Dynasty murals; 3) Research on the murals in the Jueyuan Temple (Jiange, Sichun) and the Nansan Temple (Wutaisan, Sanxi) to demonstrate the influence of the prints in the Origin of Buddha and Buddhism; 4) Examination of the murals in the Chongshan Temple (Taiyuan, Sanxi), Qutan Temple (Lidu, Qinghai), and Duofu Temple (Taiyuan, Sanxi) in order to review how these murals deviated from the formal sketches when the status of the temple changed; 5) Considerations of the religious, social and artistic influences behind the stylistic changes in the Ming Dynasty murals along with a survey of the continuous secularization of Buddhist art in Ming Dynasty.
引文
1 中国佛教美术的研究发端于20世纪初,其源头可追溯到清朝末年的西北舆地之学以及西方探险家对中国西北石窟艺术的考察。早期佛教美术多集中分布于大型的石窟中,而后期寺院分布较为分散。参见《敦煌石窟研究百年回顾与瞻望》,樊锦诗,《敦煌研究》2000年第2期,第40页。
    2 《克孜尔石窟的佛传壁画》第一卷,丁明夷、马世长、雄西,《中国石窟·克孜尔石窟一》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第185页。
    3 《敦煌第290窟的佛传故事画》,樊锦诗、马世长,《敦煌研究》1983年创刊号总3期,第83页。
    4 《云冈第六窟的佛本行故事雕刻》,杨泓,《汉唐美术考古和佛教艺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314页。
    5 《中唐敦煌石窟造像的涅槃思想》,赖文英,《敦煌学辑刊》2007年1月,第64页。
    6 《莫高窟艺术的奇葩——北周第290窟佛传故事》谢成水,《敦煌石窟艺术·莫高窟第290窟》,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2页。
    7 《唐代绢画佛传图-吉美美术馆藏E0.1154号的考察》,(日)秋山光和,《1987年敦煌石窟研究国际讨论会文集·石窟艺术编》,1990年,第186页。
    8 《造像碑佛本生本行故事雕刻》,李静杰,《故宫博物院院刊》,1996年第4期,第66页。
    9 《北朝佛传雕刻所见佛教美术的东方化过程——以诞生前后的场面为中心》,李静杰,《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4期,76页。
    10 《灵岩彩壁动心魄——岩上寺金代壁画小记》,潘絜兹,《文物》1979年2期,第2页。
    11 《岩山寺佛传壁画图像内容考释——兼及金代宫廷画家王逵的创作活动》,孟嗣徽,《故宫学刊》,第二辑,2005年,第320页。
    12 《<释迦世尊应化示迹图>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金维诺,《释迦世尊应化示迹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
    13 《青海乐都瞿昙寺壁画研究》,钱正坤,《美术研究》,1995年4月,57页。
    14 《瞿昙寺回廊佛传壁画内容辨识与风格分析》,谢继胜、廖旸,《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年,第3期,第16页。
    15 《中国古代寺庙中的佛传故事画》,李松,《中国美术史论文集——金维诺教授八十华诞暨从教六十周年纪念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第47页。
    16 《<释氏源流>与剑阁觉苑寺的壁画关系探讨》,蔡穗玲,《2005年中国重庆大足石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提要》(未刊)。
    17 《太原崛围山多福寺》,太原市崛围山文物保管所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18 《中国宗教美术史》,金维诺、罗世平,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1995年。
    19 《山西寺观壁画》,柴泽俊,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
    20 《中国壁画史纲》,祝重寿,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年:《中国壁画史》,楚启恩,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0年。
    21 《“粉本”、“样”与中国古代壁画创作——兼谈中国古代的艺术教育》,张鹏,《美苑》,2005年第1期,第55页。
    1 《佛光大辞典》,慈怡主编,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1957页。
    2 《维摩义记》卷一(隋)慧远。
    3 《维摩经·佛国品》不卍新纂续藏经 第十九册 方等部,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
    4 《释氏源流》,(明)释宝成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8页。
    5(1)《修行本起经》,又作《宿行本起经》,梵名Ca^rya-nida^na,二卷,东汉竺大力、康孟详合译,叙说释迦牟尼佛托胎、降生、出家、成道的事迹。
    (2)《太子瑞应本起经》,又作《太子本起瑞应经》、《瑞应本起经》、《瑞应经》,吴支谦译,为佛传中早期成立者,记述释尊之过去因地至成道后济度三迦叶等事。
    (3)《过去现在因果经》,又称《过现因果经》、《因果经》,四卷(或作五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采用释迦自传的形式,叙述其由兜率天降临人间,历经入胎、出胎、出家、降魔、成道、转法轮等阶段,度化五比丘、三迦叶、舍利弗、目犍连、大迦叶等事迹。《太子瑞应本起经》和《过去现在因果经》皆为《修行本起经》的异译。
    (4)《普曜经》,又称《方等本起经》,梵名Lalitavistara,八卷,西晋永嘉二年(308年)竺法护译于天水寺,康殊、帛法炬笔受,为大乘之佛传,叙释尊降生至初转法轮的事迹。异译本有唐代日照所译之《方广大庄严经》(又称《神通游戏经》),十二卷。
    (5)《佛所行赞》,又称《佛本行赞》、《佛所行赞经》、《佛所行赞传》、《佛所行赞经传》、《马鸣菩萨赞》、《马鸣赞》,梵名Buddhacarita,五卷,印度马鸣菩萨造,北凉昙无谶(385-433)译,以五言偈颂的形式,赞述佛陀一生由诞生至八分舍利的事迹。
    (6)《佛本行经》,一名《佛本行赞传》,西土贤圣撰集,刘宋宝云译,七卷,以偈赞的形式赞述佛一生事迹。
    (7)《佛本行集经》,略称《本行集经》,梵名Abhinis!kraman!asu^tra,六十卷,隋开皇年间阇那崛多译,僧昙、费长房、刘凭等笔受,叙世尊诞生、出家、成道等事迹和佛弟子归化因缘,系集佛传之大成者。
    (8)《六度集经》,三国吴康僧编译,收91个本生故事和佛传,其中82篇讲述本生故事,其余讲佛传。
    (9)《贤愚经》共六十九个故事,包括佛本生故事、佛传、佛弟子。
    6 在唐五代白话小说中,以佛传为题材的有《太子成道变文》、《太子成道经》、《八相变》、《悉达太子修道因缘》、《降魔变文》等九篇,皆译自2世纪初印度著名佛教诗人马鸣菩萨所造《佛所行赞》,参见俞晓红《佛教与唐五代白话小说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54页
    7 《克孜尔石窟的佛传壁画》,丁明夷、马世长、雄西,《中国石窟·克孜尔石窟一》,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第216页。
    8 关于克孜尔石窟第110窟中佛传壁画的经文出处,可参见《克孜尔第一一0窟的佛传壁画》,丁明夷,《敦煌研究》,1983年创刊号,第83页。
    9 《克孜尔中心柱窟主室券顶与后室的壁画》,马世长,《中国石窟·克孜尔石窟二》,文物出版社,1996年。
    10 《敦煌石窟全集9·敦煌佛传故事画卷》,樊锦诗主编,香港: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53、85页。
    11 《前言:从王子走向神坛的故事画卷》,樊锦诗,《敦煌石窟全集9·敦煌佛传故事画卷》,香港: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2页。
    12 《敦煌石窟全集9·敦煌佛传故事画卷》,樊锦诗主编,香港: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22、126、207页。
    13 《岩山寺佛传壁画图像内容考释》,孟嗣徽,《故宫学刊》,第二辑,2005年,第360页。
    14 此处以成化二十二年本《释氏源流》论述。
    15 《释典丛录·经律异相五十卷》,周叔迦,《周叔迦佛学论著集》,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1105页。
    16 按《法宝标目》,宋王古崇宁四年(1105年)撰成,元代管主八续集。然梁启超《佛家经录在中国目录学之位置》(《佛学研究十八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39页)径书“《圣教法宝标目》,十卷,王古。元大德十年(1306)”,应是有误。
    17 实际上,《释氏源流》后半部分即卷三、四的取材则更广泛。不过,卷三、四实际上不能归入严格的佛传故事画,故我们另行讨论。
    18 《崇善寺壁画》,白化文、温金玉,《释迦世尊应化示迹图》,香港:中国佛教文化版有限公司,1996年。
    19 《犍陀罗美术寻踪》,宫治昭著,李萍译,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第3、25、56页。
    20 丁明夷、马世长、雄西,《克孜尔石窟的佛传壁画》,《中国石窟-克孜尔石窟一》。丁明夷、马世长、雄西,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85页。
    21 《克孜尔石窟内容总录》,新疆龟兹石窟研究所,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0年。
    22 《出三藏记》,卷五,《小乘迷学竺法度造异议记》。
    23 《<释迦世尊应化示迹>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金维诺《释迦世尊应化示迹图》,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
    24 《敦煌学大辞典》,季羡林,佛传故事画条,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第89页。
    25 《敦煌石窟全集9·敦煌佛传故事画卷》,樊锦诗主编,香港:商务印书馆,2004,第17、20、28-52、84页。
    26 参见《佛国麦积山综述》,凌海成,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第292-301页。
    27 《佛国麦积山》,凌海成,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第346页。
    28 《云冈第六窟的佛本行故事雕刻》,杨泓,《汉唐美术考古和佛教艺术》,科学出版社,2000年,页314。
    29 康·格桑益希,《炳灵寺,敦煌之前100年》,《西藏旅游》,2004年第4期。
    30 孟嗣徽,《岩山寺佛传壁画图像内容考释》,《故宫学刊》,第二辑,2005年,第321、362-363页。
    31 柴泽俊,《山西寺观壁画》,文物出版社,1997年,第37页。
    32 金维诺:《双林寺的雕塑与壁画》,《双林寺彩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第3页。
    33 柴泽俊:《山西寺观壁画》,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页153;景安宁,《元代壁画神仙赴会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页。
    34 李松:《中国古代寺庙中的佛传故事画》,《中国美术史论文集——金维诺教授八十华诞暨从教六十周年纪念文集》,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第47页。
    35 《金陵梵刹志序》,(明)葛寅亮撰,《中国佛寺志从刊》,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第1页。
    36 《明代的社会与国家》,卜正民(Timothy Brook),(The Chinese State in Ming Society),Routledge,2004PP.139-154.
    37 《明代南京寺院研究》,何孝荣,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99页。
    38 《法林庵募制庄严序》,徐枋,《居易堂集》(续修四库全书影湖北省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卷七。
    39 《山西寺观壁画》,柴泽俊,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第7页。
    40 参见太原市崛□山市文物保管所编,《太原崛□山多福寺》,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41 《剑阁觉苑寺明代佛传壁画》,母学勇编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
    42 《中国壁画史纲》,(祝重寿,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年):《中国壁画史》,(楚启恩,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0年)等书中均记载河北石家庄毗卢寺现存有明代佛传故事壁画,并作一描述,当未不实之谈
    43 王素芳等编:《毗卢寺壁画世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页。
    44 同治《河曲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清同治十一年刻本),卷三,第65页。
    45 柴泽俊:《山西寺观壁画》,文物出版社,1997年,第153页。
    46 载于刘维明编:《岩良村村志》,榆社县河峪乡岩良村村委会,1994年,34页。
    47 Crag Clunas(柯律格),Pictures and Visuality in Early Modern China(《早期现代中国的图像与视觉文化》),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7,p.28.
    1 《御制释氏源流序》,明成化二下二年《释氏源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5页。
    2 敦煌莫高窟290窟位于莫高窟北朝石窟群的北侧,坐西朝东,为中心塔柱型窟。由于窟前崖面崩塌较甚,原来有无前室已不明。主室后部中央凿出方形中心塔柱,由窟底通连窟顶,塔身四面各开一圆券形浅龛,龛内外塑像。中心塔柱前的窟顶为人字坡,主室后部的窟顶为平顶。此窟的佛传故事绘制在人字坡顶的东西两斜坡上,包括人字坡与西坡中心塔柱之间的一段狭长的平顶上。东西两坡画面各分为上中下三段,故事情节由东坡上段南端起,至北端转入中段,又到中段南段转下段,再由下段北端转接西坡上段北段;在西坡依东坡同样的“S”形走向,最后至西坡下段南端,转接平面的画面,全图结束,共绘八十七个情节。画面上原有榜题,书写画面内容,现只有尚残存墨书遗迹,余皆漫漶不清。本文主要根据樊锦诗、马世长《莫高窟第290窟的佛传故事画》,(《敦煌研究》1983年创刊号第3期,第56页)所定的情节来讨论
    3 敦煌莫高窟61窟,建于公元947-951年,为瓜州节度使曹元忠妻浔阳郡夫人翟氏所建。窟形为大型方形中心佛坛窟,主室西壁和两侧壁的后段下部以连续三十三扇屏风画绘制大型佛传故事画。每扇屏风高1.6米,宽0.78米,总面积45.9平方米,画中附内容文字榜题一百二十八则,文字完整清晰者五十二则,不全者五十五则,完全混蚀者二十一则。从释迦牟尼佛的法统和释种祖先世系讲起,依次讲述了释迦牟尼的诞生、宫中生活、出家、学道、苦行、降魔、成道、转法轮,直到佛陀涅槃,均分舍利为止。共绘128个内容,书写128则榜题。《敦煌莫高窟第61窟壁画<佛传>之研究》,万庚育,《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石窟·艺术编上》,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84页。
    4 该部分论述参考了黄河编著:《释迦如来应化事迹》后记,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3年,第211页。
    5 据李之檀撰《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20·版画》中的图版说明部分,见《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20版画》,北京,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图版说明部分第13页,又据黄河先生说洪熙年本“国家图书馆藏(已佚去六幅)一部”,而国家图书馆现存一部上图下文的《释氏源流》,但馆方所标为明至清代,确切年代无法确定,不知所指是否为一。
    6 《客座赘语》,(明)顾起元,卷六,十四楼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04页。
    7 《中国印刷史》(张秀民著、韩琦增订)中对金陵聚宝门来宾楼姜家也有所考订,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46页。
    8 《明清江南的出版印刷业》,李伯重,《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3期,第94页。
    9 《中国古版画史》,周心慧,学苑出版社,2000年,第111页。
    10 根据《中国美术史全集·绘画编20·版画》图版说明。
    11 《中国古版画史》,周心慧,同上,第113页。
    12 《中国善本书提要》,王重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409页。
    13 朝鲜成宗17年(1486年)根据国王的命令,刻成《释氏源流》。后来,原版在壬辰倭乱时期被烧毁。之后,四溟大师去日本将其找回。仁祖26年(1648年)崔丝溶和海云法师以它为底本重新刻制了一幅,即至今保存于禅云寺观音殿内的《释氏源流》木刻版。蔡穗玲先生还有《李朝海云大师(十七世纪)所刊刻的释氏源流》一文,但似尚未公开发表。参见http://www.gochang.go.kr/chinese/sub3/sub3_02_01.php。
    14 《释氏要览》,(宋)道诚,(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中文善本汇刊影明嘉靖八年刻本),第165、240页。
    15 《明代南京寺院研究》,何孝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04、149页。
    16(明)洪熙元年(1425年)宝成《释氏源流》跋,嘉靖三十五年(1556)刊本,影印本,北京,中国书店,1993年。
    17 对于这八相,不同的经典有着不同的定义。大乘佛教中较著名的有两个,一为《大乘起信论》中所言:“随其愿力能现八种,利益众生。所谓从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于涅槃。”二、为天台大师之《四教仪》曰:“释菩萨位略为七位:一、发菩提心、二、行菩萨道、三、种三十二相业、四、六度成满、五、一生补处、六、生兜率天、七、八相成道。(中略)所言八相成道者:一、从兜率天下,二、托胎,三、出生,四、出家,五、降魔,六、成道,七、转法轮,八、入涅槃”。而对于绘画来讲,《大乘起信论》中讲到的第三相住胎“在母胎行住坐卧一日六时为诸天说法之相也”。不便于表现,通常不予以画出,图像上所呈现的“八相图”更接近于《四教仪》中所说的八相。
    18 《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下,(三国·吴)支谦译,大正新修大藏经 本缘部,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 电子版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03/0185_002.htm
    19 明成化二十二年版《释氏源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8页。
    20 《何为变相?》,巫鸿,《礼仪中的美术》,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5年,第361页。
    21 “如来因地”描绘了善慧童子以花献佛、披发布地,燃灯佛为善慧授记的场景,取自《过去现在因果经》;“上托兜率”描绘了佛在兜率天为护明菩萨的情形,取自《佛本行集经》;“瞿昙贵姓”描绘得是大茅草王被射身亡,从血土中生出瞿昙二童子的情节,取自《释迦谱》。
    22 对于这一段情节,在《佛本行集经》、《太子瑞应本起经》、《过去现在因果经》中均有记述,内容相近,但其中人物的名字并不相同,《佛本行集经》称云童子;《太子瑞应本起经》称儒童;《过去现在因果经》称善慧。本文对莫高窟62窟、陕西兴平皇兴五年造像碑、《释氏源流》的论述分别参照了樊锦诗编《敦煌石窟全集4·佛传故事画卷》,(香港,商务印书馆2004年6月)香港,商务印书馆2004年6月;李静杰:《造像碑佛本生本行故事雕刻》(《故宫博物院院刊》1996年第4期)以及成化本《释氏源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0月)。
    23 《佛本行集经》卷第六上托兜率品下,(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译,大正新修大藏经 本缘部,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电子版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03/0190_006.htm
    24(后汉)竺大力共康孟详译,《修行本起经》卷第九从园还城品:“于是还宫。天降瑞应。三十有二。一者地为大动。丘墟皆平。二者道巷自净。臭处更香。三者国界枯树。皆生花叶。四者苑园自然生奇甘果。五者陆地生莲花。大如车轮。六者地中伏藏。悉自发出。七者中藏宝物。开现精明。八者箧笥农被。被在柁架。九者众川万流。停住澄清。十者风霁云除。空中清明。十一者天为四面。细雨泽香。十二者明月神珠悬于殿堂。十三者空中火烛。为不复用。十四者日月星辰。皆住不行。十五沸星下现。侍太子生。十六天梵宝盖。弥覆宫上。十七八方之神。奉宝来献。十八天百味饭。自然在前。十九宝瓮万口。悬盛甘露。 城门。二十三天诸婇女。现伎女肩上。二十四诸龙王女绕宫而住。二十五天万玉女。把孔雀拂现宫墙上。二十六天诸婇女持金瓶盛香汁。列住空中侍。二十七天乐皆下。同时俱作。二十八地狱皆休毒痛不行。二十九毒虫隐伏。吉鸟翔鸣。三十渔猎怨恶。一时慈心。三十一境内孕妇。生者悉男。聋盲喑哑。癃残百疾。皆悉除愈。三十二树神人现。低首礼侍。
    25 《莫高窟第290窟佛传画中的瑞应思想研究》,贺世哲,《敦煌研究》1997年第1期,第1页。
    26 《北朝佛传雕刻所见佛教美术的东方化过程——以诞生前后的场面为中心》,李静杰,《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4期,第76页。
    27 《克孜尔石窟的佛传壁画》,丁明夷、马世长、雄西,《中国石窟·克孜尔石窟一》,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
    28 《敦煌变文集》王重民等编,卷四《太子成道经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289页。
    29 《敦煌石窟全集9·敦煌佛教故事画卷》,樊锦诗,香港:商务印书馆,2004,第55页。
    30 明嘉靖三十五年《释氏源流》影印本,1993年,北京,中国书店。
    31 《法华经后序》,(后秦)僧叡,大正新修大藏经·法华部,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 电子佛典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09/0262_007.htm
    32 《妙法莲华经》二十五品,观世音普门品(后秦)鸠摩罗什译,同上。
    33 明成化二十二年《御制释氏源流序》,《释氏源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5页。
    34 《历代名画记》卷第八、,(唐)张彦远著,俞建华注释,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第161页。
    35 《敦煌石窟全集·佛教东传故事画卷》,孙修身主编,香港,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5页。
    36 参见:《莫高窟的佛教史迹故事画》,孙修身,《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四》北京,文物出版社,第204-212页:《莫高窟323窟佛教感应故事画》,马世长,《敦煌研究》,1982年1期,第80页;《敦煌石窟全集12佛教东传故事卷》,香港,商务印书馆,1999年9月;《再论刘萨诃——圣僧的创造与瑞像的发生》,巫鸿,《礼仪中的美术》(北京:三联书店,2005)。
    37 《释氏集古录》,(元)觉岸,大正新修大藏经·法华部,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电子佛典http://www.cbcm.org/rcsult/normal/T49/2037_001.htm
    38 《高僧传》,(梁)慧皎,卷五,《义解二·道安》,《高僧传合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32页。
    39 《元史》,卷二百二,《释老》,页523.(二十五史,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
    40 明成化二十二年《御制释氏源流序》,《释氏源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4页。
    41 明成化二十二年《释氏源流》,卷四,同上,816页。
    42 《明清绘画作为思想观念的风格》,(美)高居翰著,范景中译,洪再辛选编:《海外中国画研究文选》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第146页。
    43 《犍陀罗美术寻踪》,(日)宫治昭著,李苹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1月,第135页。
    44 《瓜沙曹氏画院的壁画艺术》,万庚育,中国敦煌壁画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美术分类全集9·中国敦煌壁画全集·敦煌五代、宋》,辽宁美术出版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1月,第1页
    45 《释氏源流》此情节取自(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过去现在因果经》讲的是释迦牟尼至阿罗逻所、迦兰所论议问答之事。
    46 《释氏源流》此情节取自(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过去现在因果经》讲的是王舍城中舍利弗、目犍连带领各自的一百名弟子,往诣佛所,见佛相好端严,愿望求出家之事
    47 此为元代饶自然在“绘宗十二忌”中所举出的山水画的弊病,一曰布置迫塞……;二曰远近不分作山水先要分远近,使高低大小得宜。虽云丈山尺树,寸马分人,特约略耳;若拘此说,假如一尺之山,当作几大人物为是?盖近则坡石树木当大,屋宇人物称之,远则峰峦树木当小,屋宇人物称之;极远不可作人物。墨则远淡近浓,逾远逾淡,不易之论也;三曰,山无气脉……如山顶层叠,下必数重脚方盛得住;凡多山顶而无脚者大谬也;四曰,水无源流,画泉必于山峡中流出,须上有山数重,则其源高远。平溪小涧必见水口,寒滩浅濑必见跳波,乃活水也。间有画一摺山,便画一派泉,如架上悬巾,绝为可笑:五曰,境无夷险;六曰,路无出入,山水贯出远近,全在径路分明。径路须要出没,或林下透见而水脉复出,或巨石遮断而山坳渐露,或隐坡陇以人物点之,或近屋宇以竹树藏之,庶几有不尽之境。见《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俞建华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第695页。
    48 《新唐书》·卷四十八·志第三十八
    49 明代关于建筑制度载入《明史·舆服志》的内容分为明初、洪武二十六年、三十五年以及正统十二年四次。洪武初仍处于戎马年月,基业未稳,因此当时规定较为粗略。而洪武二十六年的规定十分详细,奠定了明代建筑制度的基础,其后两次的仅作局部的修改。
    50 《明史》卷
    51 《山西省繁峙岩山寺南殿金代壁画中所绘建筑的初步分析》,傅熹年,《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284页。
    52 同上,第285页。
    53 同上,第294页。
    54 见《岩山寺佛传故事画图像内容考释——兼及金代宫廷画家王逵的创作活动》,孟嗣徽,《故宫学刊》,2005年,第359页。
    55 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西晋的卫协曾作《上林苑图》、史道硕曾作《金谷园图》、北齐杨子华曾作《北齐宫人游苑图》,从其题目看来,这些绘画均涉及帝王贵胄之园林。但当时绘画题材以人物为主的,画中园林场景作何处理不得而知。至隋唐时代,善绘苑囿者增多,隋代展子虔“尤善台阁”、郑法士善画“飞观层楼”、董伯仁“楼台人物,旷古绝今”、唐代阎立本、阎立德二兄弟“善美匠学”。
    56 见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朐县博物馆:《山东临朐北齐崔芬壁画墓》,《文物》,2002年4月,页1-25。
    57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编:《唐墓壁画珍品·章怀太子墓壁画》,文物出版社,页89,2002年9月。
    58 宿白,《西安地区唐墓壁画的布局和内容》,《唐墓壁画研究文集》,页40,三秦出版社,2001年10月。
    59 此处从杨仁恺:《唐人<簪花仕女图>研究》中说法,杨仁恺,《杨仁恺书画鉴定集》,页15-31,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4月;另有《簪花仕女图》为南唐时期作品说,见谢稚柳《唐周昉》(簪花仕女图)的时代特征》,谢稚柳,《鉴余杂稿》,页73-75,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6月。
    60[宋]《宣和画谱·卷十五》,于安澜《画史丛书》第二册,页168,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
    61 《八达游春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轴,绢本设色,纵161.9厘米,横102厘米。绘八名衣冠华贵之 士,均骑骏马,挥鞭促行之场面,背景为以大树、湖石、栏楯构成的园林场景。旧题五代赵岩所画,据今人考证,绘制时间当在十三世纪南宋时期。参见林柏亭主编:《大观——北宋绘画特展》,153-155页台北故宫博物院,2008年2月。
    62 《风格与世变》,石守谦,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第122页。
    63 《聊以画图写清居——谈以园林、庭院为题材的吴门绘画》,孔晨,故宫博物院编:《吴门画派研究》,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第80页。
    64 《史记》卷六,页30,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65 《史记》卷十二,页53,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66 《江南园林志》(第二版),童隽,页15,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10月。
    67 《园冶·卷一》,(明)计成陈植,《园治注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5月。
    1 清同治《剑州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同治十二年刻本),卷四,第8页。
    2 民国《剑阁县续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民国十六年铅印本),卷九,第7页。
    3 《剑阁觉苑寺明代佛传壁画》,母学勇编著,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年,第4页。
    4 民国《剑阁县续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民国十六年铅印本),卷九,第7页。
    5 《重修觉苑寺记》,徐芝铭,民国《剑阁县续志》,卷九,第7页。
    6 此数据引自母学勇编著:《剑阁觉苑寺明代佛传壁画》,同上,第9页。
    7 《剑阁觉苑寺明代佛传壁画》,母学勇编著,同上,第16页。
    8 《2005年中国重庆大足石刻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黎方银、陈灼,《世界宗教研究》2005年第4期,第142页。
    9 按,《2005年重庆大足石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7年12月)中没有刊载蔡穗玲先生该文。笔者未见蔡穗玲先生此文已正式发表,所依据的只是蔡穗玲先生向大会提交的论文摘要。
    10 黄河编著:《释迦如来应化事迹》,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3年,第212页。据蔡穗玲先生称,法国学者Emmanuelle Lesbre也认为《释氏源流》即觉苑寺壁画的粉本。
    11(明)宝成《释氏源流》跋,嘉靖三十五年本。
    12 莫高窟290窟佛传故事画的形制问题在第一章中已作讨论,而永乐宫纯阳殿吕洞宾传记故事画虽为道教题材,但是由于历史上佛道绘画的交融与影响(元代朱好古也曾经绘制过山西稷山兴龙寺的佛教壁画)且同为叙事性的故事画,因此通过纯阳殿的壁画也可一定程度上对佛传故事画进行推测。
    13 《清凉山志》,释印光,卷五,《中国佛寺志丛刊》,广陵书社,2006年,第210页。
    14 《佛祖历代通裁》(元)释念常,卷二十二,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九册,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 大藏经,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49/2036_022.htm
    15 《补续高僧传》,(明)释明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633页。
    16 清雍正《山西通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42册。
    17 清光绪十一年《钦差敕建五台山大万圣佑国禅寺碑记》,《五台山研究》1997年第4期,第38页。
    18 见清光绪九年《南山寺碑文》,《五台山研究》1997年第4期,第38页。
    19 《山西寺观壁画》,柴泽俊,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
    20 清光绪九年《南山寺碑文》,同18。
    21 柴泽俊:《山西寺观壁画》,柴泽俊,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年,第页。
    22 该情节出于《佛本行集经》相师占看品第八上,(隋)阇那崛多译。
    23 《释氏源流·空声警策》一图下部画太子及侍从,情节是《佛本行集经·空声劝厌品第十五》“空声警策”之后,“作瓶天子欲令太子出向园林,观看好恶,发厌心故。”太子在随从的护卫下出园。
    24 《释氏源流》此一情节文字转引自《过去现在因果经》。
    1 张纪仲、安笈编著《太原崇善寺文物图录·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2 《明史》卷一一六:“晋恭王棢,太祖第三子也。学文于宋濂,学书于杜环,洪武三年封。十一年就藩太原”。《明史》缩印百衲本二十四史,商务印书馆,上海涵芬楼影印清乾隆年武英殿原版刊本。
    3 转引自张纪仲、安笈编著《太原崇善寺文物图录》,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页8。按,该书页8的引文有脱漏、错讹处,读者可从图版部分读其原匾。
    4 关于崇善寺创建的时间,记载不一,有“洪武六年”说、“洪武十四年”说、“洪武十六年”说。有学者 根据永乐十二年《建寺缘由碑》,提供的证据,认为洪武十六年创建一说合理。(参见张纪仲、安笈编著《太原崇善寺文物图录》,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页10)今取此说。
    5 寺内现存的民国二十九年《重兴崇善寺碑记》言:“太原崇善寺,本隋炀帝之行宫而为兰若,历唐、宋以至金、元几经兴废”,多有臆断,难以为凭。
    6 成化《山西通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卷五,寺观,页42。而此处“洪武六年”当为“洪武十六年”之脱漏,参见张纪仲、安笈编著《太原崇善寺文物图录》中对建寺年代之考证。
    7 卜正民(Timothy Brook),《明代的社会与国家》(The Chinese State in Ming Society),P.142.
    8 同上,P.144.
    9 张纪中、安笈,《山西崇善寺文物图录·释迦世尊应化示迹图像·八十四龛序》,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10 同上
    11 《历代名画记·论画体工用拓写》,(唐)张彦远著,俞建华注释,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 第40页。
    12 该摹本今藏崇善寺内,笔者有幸于2008年在寺内得见,原画保存完好,虽历五百余年,仍色泽鲜艳。另有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有限公司版有画册,为目前所见印刷品中印刷最为精良者。图像清晰,比之真迹,色彩还原良好,可谓“下真迹一等”,但书中未收录“龛外补画”的七幅。张纪仲、安笈编著的《太原崇善寺文物图录》则刊登了这七幅。
    13 《佛本行集经》说释迦佛派毗沙门天王送信去告诉父王,承认罗睺罗是自己的亲儿子。《佛说众许摩诃帝经》中又是另一种说法,如该经卷第六说:时净饭王言:耶输之子,非佛之种。耶输闻已,恒怀忧恼。王宫后园池岸一石,名菩萨石。罗护(睺)罗坐石作戏,母忽见之,而立誓言:若是佛种,愿水不溺,如非佛种,即沉水下。作是誓已,以手推石。子亦堕落,石浮水面,子犹作戏,时净饭王与诸眷属来至岸上,见子如是,心大欢喜。赞言:善哉!甚为希有!3《太子成道经》武士推新妇及以孩儿,便令入火,推入火已。其火坑,世尊以慈光照,变作清凉之池。池内有两朵莲花,母子各坐一朵。《普曜经》页59太子损国十有二年。何从怀妊生子罗云。佛语父王告诸群寮。俱夷守节贞洁清净。无瑕疵也。设王不信今当现证。于时世尊化诸众僧皆使如佛。相好光明等无差异。于时罗云厥年七岁。俱夷即以指印信环。与罗云言。是汝父者以此与焉。罗云应时直前诣佛以印信环而授世尊。王及群臣咸皆欣踊。称言善哉。所见无量真佛子也。佛语父王及诸臣曰。从今已后无复怀疑。此吾之正子缘吾化生勿咎俱夷也。
    14 《魏书·释老志》,卷一百一十四,释老志,,二十五史,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第337页
    15 同上
    16 《中国古代寺庙中的佛传故事壁画》,李松《中国美术史论文集——金维诺教授八十华诞暨从教六十周年纪念文集》,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4月,第52页。
    17 “绘宗十二忌”,(元)饶自然,《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俞建华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第295页。
    18 《榖山笔尘》,(明)于慎行,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9页。
    19 《宣和画谱》,卷十五,花鸟叙论,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0 《明史》,卷六四,《仪卫志》,同上
    21 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二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341页
    22 该部分主要参考了张驭寰、杜仙洲:《青海乐都瞿昙寺调查报告》,《文物》,1964年5期;谢佐:《瞿昙寺》,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7月:赵生琛,《青海乐都瞿昙寺文物调查记》,《文物与考古》,1983年第4期。
    23 《明史》缩印百纳本二十四史,商务印书馆,上海涵芬楼据清乾隆年武英殿原版刊奉影印。
    24 《瞿昙寺历史及其建筑艺术》,苏得措,《青海民族研究》,2001年2月,第87页。
    25 谢继胜、廖旸认为,瞿昙寺壁画的内容包括:1、天人观察世间;2、礼拜帝释天;3、拜谒帝释天;4、天鼓自鸣;5、净居天禀告帝释天;6、谒请上师;7、帝释天领命:8、兜率天宫;9、须弥山;10、护明菩萨选降处;11、摩耶感梦;12、太子诞生;13、九龙灌顶:14、从园还城;15、净饭王新成七宝衣履太子;16、取七海水;17、纯陀占相;18、魔女献媚;19、调幅醉象;20、魔军扰佛;21、魔子忏悔;22、船师悔责;23、魔众拽瓶;24、鬼母子;25、为金刚、鬼子布施;26、化诸淫女;27、急流分断;28、二弟皈依;29、忉利天众请佛说法;30、龙宫说法;31、弥勒授记;32、传法迦叶;33、付嘱国国;34、佛法东流;35、以指移石;36、嘱累地藏;37、付嘱龙王;38、佛现金刚:39、荼毗法则:40、阿育王起塔;41、双林入灭;42、升天报母;43、圣火自焚;44、八王分舍利;45、迦叶付法;46、达摩东渡;47、藏式佛龛。其中,明代原绘的内容包括从第一至十八幅、第二十八幅至第三十六幅;清代补绘的内容包括第十九幅至二十七,第三十七幅至第四十七幅,而直接由“纯陀占相”跳跃到了“魔女献媚”。清代补绘的直接接续绘制了“魔女献媚”之后“降魔”的系列场景,应当是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明代佛传故事画的原貌。见《瞿昙寺回廊佛传壁画内容辨识与风格分析》,谢继胜、廖旸,《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年3期,第16页。
    26 见《瞿昙寺回廊佛传壁画内容辨识与风格分析》,谢继胜、廖旸,一文中所述,同时,该文还指出《安多政教史》中的另一种观点,即这段壁画还表现了隆国殿修建时出现的灵异事件。张宝玺《瞿昙寺壁画概述》一文则认为这些情节并非佛传内容,画中大鼓或者与隆国殿保存的大象背鼓,有着某种联系。
    27 《艺术精品明代杰作——多福寺雕塑及壁画》,夏惠英,《文物世界》,2006年,第6期。
    28 《崛□山多福寺概论》,柴泽俊,《太原崛□山多福寺》,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8页。
    29 《崛□山多福寺明代壁画研究》,柴泽俊,《太原崛□山多福寺》,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27页。
    30 崇善寺佛传故事画稿“第五太子初行七步目顾四方手指天地莲花捧足之处”,这一情节在多福寺中被安排在了“第七太子周行七指天指地步金莲之处”,崇善寺“第六饭王宣阿斯陀仙人瞻相太子形仪之处”,这一情节在多福寺中被安排在了“第五梵王观太子请阿斯陀仙人占相之处”,崇善寺“第七饭王观太子具足端言相好立名之处”在多福寺中被安排在了“第六梵王观太子(?)端严相好之处”。(参见附表五)
    31 粉本有成
    32 《粉本——从宣化辽墓壁画刊古代画工的工作模式》,李清泉,《美术与设计》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4年10月,第36页。
    1 《简明中国佛教史》,(日)镰田茂雄,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1页。
    2 同上第253页。
    3 《宋高僧传》卷第五塘圭峰草堂寺宗密传,(宋)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28页。
    4 《明太祖实录》,卷四十六,中研院史语所校刊本。
    5 《明史》卷一三九《李仕鲁传》缩印百纳本二十四史,三商务印书馆据清乾隆年武英殿原版刊本影印。
    6 《明太祖实录》同上。
    7 《明代佛教与政治文化》,周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16页。
    8 《万历野获编》卷二七,(明)沈德符,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679页。
    9 《中国的佛教与儒教》,楼宇烈,《中国佛教与人文精神》,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第298页。
    10 《菽园杂记》卷四,(明)陆容,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7、47页。
    11 《明清佛教》,郭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75-292页。
    12 《明代四大高僧与三教合一》,洪修平,《中国佛教与儒道思潮》,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第227-240页。
    13 《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67页。
    14 罗纳德·L·约翰斯通,《社会中的宗教》,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94页。
    15 《南京寺院研究》,何孝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6页。
    16 Timothy Brook,Chinese state in Ming society,P.146
    17 《崛□山多福寺概论》,柴泽俊,《太原崛□山多福寺》,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8页。
    18 母学勇,《剑阁觉苑寺明代佛传壁画》,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年,第5页。
    19 《觉非集》,(明)罗亨信,卷三,《敕建金河禅寺记》,第521页,四库存目丛书影清康熙罗哲刻本。按,罗亨信永乐甲申进士,左都众御史,曾巡抚大同宣府(参见《献征录》卷六十,页2543)。
    20 Timothy Brook,Chinese state in Ming society,P.148.
    21 《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中国士绅社会的形成》,卜正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12页。
    22 《中国的社与会》,陈宝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400页。
    23 转引自《南京寺院研究》,何孝荣,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425-426页。
    24 《觉非集》,(明)罗亨信,卷三,《敕赐华严寺记》,第529页。
    25 Crag Clunas,Pictures and Visuality in Early Modern China,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7,p.29.
    26 《东京梦华录》,(宋)孟元老,卷二、卷三、卷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7 《书隐丛说》,(清)袁栋,四库存目丛书影清乾隆刻本。
    28 《世俗化是一种全球性的进程吗?——概念历中的一场学术战争》,(德)幼阿希姆·马瑟斯,《世界宗教资料》1992年第4期
    29 《中国佛教艺术对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金维诺,《中国美术史论集》中卷,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340页。
    30 见《方广大庄严经》出家品第十五,大正新脩大藏经 第三册 No.187 CBETA电子佛典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03/0187_006.htm
    31(美)詹姆斯·费伦著,陈永国译,《作为修辞的叙事——技巧、读者、伦理、意识形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4页。
    32 《大智度论》往生品第四之中(卷三十九),(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大正新修大藏经 第二十五册 No.1509,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电子佛典。
    33 《艺术风格学——美术史的基本概念》,(瑞士)海因里希·沃尔夫林著,潘耀昌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34 同上。
    大藏经(电子版)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CBETA
    卍新纂续藏经(电子版)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CBETA。
    《高僧传合集》,(梁)慧皎等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元史》缩印百纳本二十四史,商务印书馆,上海涵芬楼据清乾隆年武英殿原版刊本影印。
    《明史》缩印百纳本二十四史,商务印书馆,上海涵芬楼据清乾隆年武英殿原版刊本影印。
    《明太祖实录》,中研院史语所校刊本。
    《清凉山志》释印光,《中国佛寺志丛刊》,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
    《金陵梵刹志序》,(明)葛寅亮撰,《中国佛寺志丛刊》,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
    清雍正《山西通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42册。
    同治《河曲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清同治十一年刻本。
    清同治《剑州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同治十二年刻本。
    民国《剑阁县续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民国十六年铅印本。
    民国《剑阁县续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民国十六年铅印本。
    《万历野获编》,(明)沈德符,中华书局。
    《菽园杂记》,(明),陆容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宋高僧传》,(宋)宁瓒撰,范祥雍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客座赘语》,(明)顾起元,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觉非集》,(明)罗亨信,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清康熙罗哲刻本。
    《穀山笔尘》,(明)于慎行,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法林庵募制庄严序》,徐枋,《居易堂集》续修四库全书影湖北省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
    《园冶注释》(第二版),(明)计成原著,陈植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
    《佛光大辞典》,慈怡主编,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
    《佛学大辞典》、《中华佛教百科全书》、《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均电子版)。
    《吕瀓佛学论著选集》,吕瀓,济南,齐鲁书社,1991年。
    《明代佛教与政治文化》,周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中国的佛教与儒教》,楼宇烈,《中国佛教与人文精神》,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简明中国佛教史》,(日)镰田茂雄,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
    《宋元佛教》,郭鹏,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
    《明清佛教》,郭鹏,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
    《明代四大高僧与三教合一》,洪修平,《中国佛教与儒道思潮》,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
    《中国佛典通论》,刘保金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5月
    《明代南京寺院研究》,何孝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周叔迦佛学论著集》,周叔迦,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中国佛教与人文精神》,楼宇烈,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士与中国文化》,余英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赵世瑜,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
    罗纳德·L·约翰斯通,《社会中的宗教》,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
    《中国宗教美术史》,金维诺、罗世平著,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1995年。
    《中国美术史论集》,金维诺,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4年。
    《山西寺观壁画》,柴泽俊,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
    《佛教与东方艺术》,张锡坤主编,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
    《犍陀罗美术寻踪》,宫治昭著、李萍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
    《印度美术》王镛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敦煌研究文集》,敦煌文物研究所编,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
    《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石窟艺术编》,敦煌文物研究所编,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
    《1987年敦煌石窟研究国际讨论会文集·石窟考古编》,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0年。
    《1987年敦煌石窟研究国际讨论会文集·石窟艺术编》,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0年。
    《2004年石窟研究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敦煌研究院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中国古代建筑史》卷四元明建筑,潘谷西主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中国古版画史》,周心慧,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年。
    《礼仪中的美术》,(美)巫鸿,郑岩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
    《万物》(德)雷德候著,张总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
    《江南园林志》(第二版),童隽,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
    《瞿昙寺》,谢佐,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民间画工史料》,秦岭云,北京,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8年
    《山西历史经济地理述要》,杨纯渊,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加)朴正民Timothy Brook著,方骏、王秀丽、罗天佑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1月
    《明清笔记谈从》,谢国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4年。
    《中国善本书提要》,王重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中国印刷史》,张秀民著、韩琦增订,《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
    《心印——中国书画风格与结构分析研究》,(美)方闻著,李维琨译,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
    《海外中国画研究文选》,洪再辛主编,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年。
    《明代的社会与国家》,卜正民(Timothy Brook),(The Chinese State in Ming Society),Routledge,2004。
    《Pictures and Visuality in Early Modem China》,London,Craig Clunas,Reaktion Book Ltd,199
    《论宗教的世俗化及其问题》,张荣、李喜英、李娟,《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关于宗教世俗化的几点诠释》,刘永霞,《宗教学研究》,2003年第2期。
    《略论宗教世俗化对其社会功能的影响》,孔又专,《宗教学研究》,2004年第1期
    《明代四大高僧与三教合一》,洪修平,《中国佛教与儒道思潮》,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
    《莫高窟第290窟的佛传故事画》,樊锦诗、马世长,《敦煌研究》1983年创刊号第3期。
    《敦煌莫高窟第61窟壁画(佛传)之研究》,万庚育,《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石窟·艺术编上》,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
    《莫高窟第290窟佛传画中的瑞应思想研究》,贺世哲,《敦煌研究》1997年第1 期。
    《北朝佛传雕刻所见佛教美术的东方化过程——以诞生前后的场面为中心》,李静杰,《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4期。
    《犍陀罗佛传浮雕与克孜尔佛传壁画之“释迦诞生”图像比较》,耿剑,《美术观察》,2005年4月。
    《明清江南的出版印刷业》,李伯重,《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3期。
    《莫高窟的佛教史迹故事画》,孙修身,《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四》北京,文物出版社。
    《莫高窟323窟佛教感应故事画》,马世长,《敦煌研究》,1982年1期。
    《中国山水画的意义和功能》,(美)高居翰,《新美术》,1997年第5期,第25页。
    《云冈本缘故事雕刻内容及其特征》,赵坤雨,《敦煌研究》2004年第2期。
    《克孜尔石窟的佛传壁画》,丁明夷、马世长、雄西,《中国石窟·克孜尔石窟第一卷》,北京,文物出版社;日本东京,株式会社平凡社,1989年。
    《敦煌第290窟的佛传故事画》,樊锦诗、马世长,《敦煌研究》1983年创刊号总3期。
    《云冈第六窟的佛本行故事雕刻》,杨泓,《汉唐美术考古和佛教艺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
    《明代皇帝崇奉藏传佛教浅析》,何孝荣,《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4期,第119页。
    《克孜尔第110窟的意义》,雷玉华,《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一期
    《敦煌早期故事画的表现形式》,赵声良,《敦煌研究》1989年第4期
    《西域佛教艺术中的佛传故事》,古丽比亚,《西部》2002年09期
    《犍陀罗涅槃图的解读》,宫治昭著、金申译,《敦煌研究》,1996年第4期.
    《唐代绢画佛传图—吉美美术馆藏E0.1154号的考察》(日)秋山光和,《1987年敦煌石窟研究国际讨论会文集》,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0年。
    《中国古代寺庙中的佛传故事画》,李松,《中国美术史论文集——金维诺教授八十华诞暨从教六十周年纪念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
    《岩山寺佛传壁画图像内容考释——兼及金代宫廷画家王逵的创作活动》,孟嗣徽,《故宫学刊》,2005年,总第二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
    《瞿昙寺回廊佛传壁画内容辨识与风格分析》,谢继胜、廖旸,《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年,第3期,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3月。
    《青海乐都瞿昙寺壁画研究》,钱正坤,《美术研究》,1995年4月。
    《<释氏源流>与剑阁觉苑寺的壁画关系探讨》,蔡穗玲,中国重庆大足石刻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大足石刻首次科学考察60周年纪念会。
    《山西平遥镇国寺三佛楼佛传故事壁画考略一一兼谈山西佛传故事壁画发展脉络》,姚雅欣《古建园林技术》,2004年04期。
    《中国佛教寺院殿堂的典型配置—山门、大雄宝殿及其东西配殿》,白化文,载《古代礼制风俗漫谈(二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唐宋相国寺造像考说—兼说中国寺院造像的功能》,段玉明,《宗教学研究》,2004年第4期。
    《模式的形成——粉本在寺观壁画构图中的应用》,胡素馨,《敦煌研究》2001年第4期。
    《“粉本”、“样”与中国古代壁画创作——兼谈中国古代的艺术教育》,张鹏,《美苑》,2005年第1期。
    《粉本——从宣化辽墓壁画看古代画工的工作模式》,李清泉,《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4年,第1期。
    《聊以画图写清居——谈以园林、庭院为题材的吴门绘画》,孔晨,《吴门面派研究》故宫博物院编,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
    《释迦如来应化事迹》,黄河编著,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3年。
    《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20版画》,北京,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
    《中国美术全集·雕塑编3魏晋南北朝雕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
    《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2陶瓷中》,中国美术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
    《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11竹木牙角器》,中国美术全集编辑委员会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
    《敦煌石窟全集12佛教东传故事卷》,香港,商务印书馆,1999年。
    《敦煌石窟艺术》莫高窟第九窟、第一二窟(晚唐),敦煌研究院、江苏美术出版社编,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4年。
    《永乐宫壁画全集》,金维诺主编,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
    《中国寺观壁画典藏-山西繁峙岩山寺壁画》,金维诺主编,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1年7月
    《历代寺观壁画艺术-繁峙岩山寺壁画》,品丰、苏庆编著,重庆出版社,2001年9月
    《剑阁觉苑寺明代佛传故事壁画》,母学勇编著,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年12月
    (明)成化二十二年《释氏源流》,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4页。
    (明)嘉靖三十五年《释氏源流》,影印本,北京,中国书店,1993年
    《太原崛□山多福寺》,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太原崇善寺文物图录》,张纪仲,安笈编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