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关于A群体被动迁移的实证调查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A群体解放前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军队,1953年从上海整建制赴长春参加第一汽车制造厂建设,1955年集体转业成为A公司早期主要成员,1960年代南下四川参加三线建设,1970年代末进京至今,历经新中国以来社会变迁和多次迁移。本文通过对平均年龄在85岁以上的A群体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尤其是通过其50、60年代档案文本的解读,以实证的方式揭示了A群体作为一个被动迁移的生命历程,重点考察了A群体被动迁移所经历的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人口实践过程,也即一个典型的国家和个人间权力实践的生动过程。
     迁移的研究是人口学的当然课题,也与社会学紧密相关,本文在关照人口学注重数量统计的基础上,较多使用了社会学、人类学的相关方法,除了基于本文研究的需要,也基于本文关于人口学应当在数量统计基础上关注人口实践过程或生命历程的主张。
     理论考察和理论假设构成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对A群体实证考察的基础。通过文献综述及对人口迁移概念的谱系式梳理,本文揭示了中国人口迁移理论尚不能满足中国人口迁移的丰富实践的问题。为展开对A群体的考察,本文首先对人口迁移的概念进行了系统的厘清,提出所有的人口迁移首先可以作“主动迁移”和“被动迁移”的区分,提出“被动迁移”是指由国家或社会主导的不可选择的迁移,而传统人口迁移理论是基于“理性人假设”,也可以称之为“主动迁移理论”,无法指导和适用于对被动迁移的研究。
     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对近现代政治思想关于权力和权利概念的梳理,提出了了本文用以对被动迁移进行考察的国家和个人间权力实践的理论框架:本文所指权力是指基于国家之为国家和个人之为个人即得成立的最基本的权力,它并不依赖某种政体或法律之规定;国家基本权力运行机制包括“权力扩张”、“象征”、“暴力”、“物资”、“实际措施”、“权势人物”等几个方面;个人基本权力运行机制包括“欲望”、“身体”、“同情”、“造神”、“知识”等几个方面;主体间性是国家和个人间权力实践不能摆脱的基本规定,无论国家或个人,其权力运行均从另一方的权力获得依据和加强自身权力的基础,而且自身权力的加强也必然提供另外一方权力加强的基础,在其中没有绝对的主动或被动一方。
     作为对A群体实证考察的第一步,本文以个案介绍、群体统计以及行业和社会背景的不同视角,对A群体的年龄、生育,A群体的祖父母、父母、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等基本情况做了分析。特别是对A群体所在的A公司在建筑业以及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做了分析和介绍,一方面在于揭示A公司作为直接面向A群体的国家权力主体的地位,另一方也在于揭示本文选择A群体作为考察主体所具有的反映全社会人口实践过程的典型意义。在这一部分,同时也揭示了本文何以把A群体作为被动迁移群体的根据。
     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的以A群体生命历程为载体的国家和个人间权力实践考察,是本文的第二个重点,也构成对本文关于被动迁移之国家和个人间权力实践理论假设的回应与验证,不仅对认识A群体被动迁移的人口过程有重要的意义,而且也为基于人口实践来重新审视和界定中国1950年代、1960年代的政治社会实践提供了的新的路径和发现。
     根据研究过程中对国家权力运行特点的发现,本文从三个方面展开对国家权力运行的实证考察与有关发现的揭示。其一,象征权力和暴力权力的混合实践:揭示了新中国成功确立的象征权力根基是“人民”。成功的把自己塑造为人民的代言人,成为新中国最重要的权力之一。对“人民”之概念的解释成为其象征权力运作的核心机制,也为其它国家权力运作提供给了基础。和人们对“肃反”之类运动“依靠多数人针对少数人”的印象相反,本文发现这类运动的实质是“通过少数人面向多数人”的一种权力过程,并且和象征权力的运行紧密交织运行。其二,物资权力、实际措施权力的综合统治与扩大化:通过对户籍、粮食、供应制度以及劳动竞赛和先进评选等的考察,以及对三反、五反、肃反、文革等的再讨论,揭示了国家权力如何延伸到“田间炕头”,又如何进一步向“一闪念”、向祖宗三代延伸的机制,及国家权力不断扩张的趋势,揭示了“铁饭碗”作为权力博弈产物的实质。其三,权势人物作为权力运作的机制及其变种:通过对A群体的实证考察,揭示了组织的人格化这一新中国权势人物运作的特殊存在,这种发现对传统把“个人崇拜”作为新中国政治的突出弊病的看法提出挑战,认为“组织崇拜”才是新中国政治的特点和弊病。
     本文对个人权力实践的考察和揭示也是从三个方面展开。其一,欲望的权力和身体的权力作为最活跃的力量:通过对有据可查的档案记载,揭示面对国家权力的个人如何保持以及发展和成长欲望以及身体的权力,懒惰、弄虚作假和性成为几个重要的个人欲望和身体权力运行成长的路径。其二,造神的权力和同情的权力:通过对A群体的实证考察发现,A群体通过对国家象征权力运行的媾合与发展,使自己造神的权力得以迅速成长,这一权力不仅得以辅助他们在当时获得相对舒适的心理生活,也是他们在以后继续向国家主张权力的力量,这种状况也揭示了时至今日仍延续不变的A群体同时代人们对那个时代众口一词的“无私”的神话的精神逻辑。而同情的权力则是近乎和造神的权力同样成功的另外一个权力运行方式,藉此A群体的付出都在子女身上得到必要的回报。其三,知识权力和知识分子与A群体的特殊关系:通过对A群体与知识分子处境的综合讨论,阐述了这样一个思考:使A群体饱受诸多困扰也使A群体收获个人权力诸多成长的国家权力运行模式,来源于对知识分子的改造和不信任,随着国家权力对知识分子的改造的运行方式不得不重新调整,A群体在从国家权力困扰中得以解放的同时,也在逐渐失去他们由其中获得的个人权力的成功。
     最后,本文集中阐述了本研究的主要贡献或创新:对A群体的抢救性研究;以定性研究的方式关注人口过程即国家与个人权力实践生动的实践过程的主张和尝试;对中国人口迁移迁移研究现状及问题的揭示;的对人口迁移概念的重新建构和被动迁移概念及其权力实践范式的构建;以及基于本文被动迁移权力实践范式展开的A群体考察及重读中国1950年代、1960年代政治社会实践的新发现。
Group A were from the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led by the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befor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China (“the PRC”) in1949; Group A moved in1953from Shanghai to Changchun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irst Automobile Works (“FAW”); they were collectivelydemobilized and transferred in1955to Company A and became its early-stage majormembers; they moved south in1960s to Sichuan for the Third Front Constructionwhich was a massive Chines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in its South-western interior;and they migrated to Beijing in the late1970s and live there until now. In a word,Group A has experienced the social changes and several migrations since thefounding of the PRC. By questionnaire surveys of and interviews with the membersof Group A who averagely are over85years old, especially by theinvestig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files and documents recording their activitiesin1950s and1960s, this paper empirically describes the life course of Group Aexperiencing passive migrations, and focuses on the economic, political andideological practices experienced by them in their passive migrations, that is, a vividprocess of typical power practices between the state and individuals.
     Migration is an essential topic in demography and closely related to sociology.Based on the quantity statistics emphasized in demography, this paper also makesmuch use of relevant sociolog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theories and methods, whichis based on not only the needs of the study in this paper but also the opiniondemographic study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opulation practice course or lifecourse on the basis of quantity statistics.
     Through the 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 clarification of the concept of populationmigration,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China’s population migration theory cannotsolve the problems in plentiful practices of population migrations in China. For thestudy of Group A, this paper systemically clarifies the concept of populationmigration, proposes that population migrations can be divided into “activemigrations” and “passive migrations”, points out that “passive migrations” arenon-optional migrations and dominated by the state or society, but the traditional population migration theory, which can be also called the “active migration theory”,is based on the “hypothesis of rational man” and cannot guide and be applied to thestudy of passive migrations.
     On this basis, by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concepts of “power” and “right” inmodern political thoughts, this paper works out its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study of the power practices between the state and individuals in passive migrations:“power” referred to herein means the most fundamental powers enjoyable by a stateas a state and an individual as an individual, and it is not contingent upon certaingovernmental forms or legal provisions;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of basic statepowers includes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power expansion”,“symbol”,“violence”,“supplies”,“practical measures” and “powerful figures”;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ofindividuals’ basic powers includes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desire”,“body”,“compassion”,“mythmaking” and “knowledge”; inter-subjectivity is the basicprovision that cannot be removed in the power practices between the state andindividuals, either the state or an individual operates its powers based on the powersof the other and obtains the foundation for strengthening its own powers, while onesubject’s strengthening of its own powers will inevitably provides the other subjectwith the foundation for strengthening powers, and there is no absolute active orpassive subject in this process.
     As the first step of the empirical study of Group 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sicinformation of Group A’s ages and maternity and Group A’s grandparents, parents,children and grandchildren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such as case studies, groupstatistics, industries and social backgrounds.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introduces theposition and influence of Company A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and the nationaleconomic development. On one hand, this method aims to reveal the position ofCompany A as the subject of state powers directly affecting Group A; on the otherhand, it aims to reveal the typical significance of choosing Group A as the object ofthe study in reflecting the socio-demographic practice process. This part also pointsout the reason why this paper deems Group A as a passively migrated group.
     On this basis, the further study of the power practices between the state andindividuals embodied in the life course of Group A is the second key point of thispaper and also constitutes the response to and verification of the theoreticalassumption of the power practices between the state and individuals in passivemigrations, which not only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population processes of Group A in passive migrations, but also provides newmethods and findings for population-practice-based reexamination and redefinitionof China’s political and social practices in1950s and1960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ate powers operation in the study, this paperconducts the empirical study and reveals relevant findings of state powers operationfrom three aspects. First, combination of symbolic power and violent power: this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PRC’s foundation for successfully establishing its symbolicpowers is “the people” and its successful building its image as the spokesperson ofthe people.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the people” is the core mechanismfor the operation of the PRC’s symbolic powers and also provides the foundation forthe operation of other state powers. Contrary to people’s impression on “eliminationof counterrevolutionaries” and other similar movements that in such movements“most people are relied upon and a few are targeted at”, this paper finds that suchmovements is essentially a power process of “benefiting most people by fightingwith a few” and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symbolic powers. Second, thecomprehensive governance and expansion of powers in supplies and powers inpractical measures: through the study of household registration, grain, supply system,labor emulation, selection of advanced individuals or teams and other aspects, andthrough the re-analysis of “Three-Anti and Five-Anti Campaigns”“Political purge ofhidden counterrevolutionaries”“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other movements,this paper reveals the mechanism by which state powers reaches households andfurther affects “instantaneous thoughts” and earlier generations, reveals the trend ofcontinuous expansion of state powers, and reveals the essence of “iron rice bowl” asthe product of power games. Third, powerful figures as the mechanism and itsvariants of power operation: Through the empirical study of Group A, this paperreveals the special existence of personalized organizations as the operation ofpowerful figures in the PRC, and this finding challenges the traditional perspectivewhich regards “individual worship” as prominent malpractices in the politics of thePRC, and deems it is “organization worship” that is the characteristic andmalpractice in the politics of the PRC.
     This paper studies and reveals the practices of individuals’ powers from threeaspects. First, the power of desire and the power of body as the most active force: bythe records in well documented files, this paper reveals how individuals facing statepowers maintain, develop and grow the power of desire and the power of body, and laziness, fraud and sex are several important causes for the operation and growth ofindividuals’ power of desire and power of body. Second, the power of mythmakingand the power of compassion: according to the empirical study of Group A, by theintera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operation of the state symbolic powers, Group Aenabled the rapid growth of its power of mythmaking, and such power ofmythmaking not only helped Group A live a comparatively comfortable mental lifeat that time, but also drove Group A to continuously demand power from the state atlater time; such condition reveals the mental logic of such mythic “unselfishness” inthe era unanimously as is recognized even until now by the people living in the sameera as Group A. The power of compassion is almost as successful as the power ofmythmaking, and thanks to such power, all the efforts of Group A yield necessaryreturns on Group A’s children. Third, the power of knowledge and the special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llectuals and Group A: By the comprehensive discussion ofthe conditions of Group A and intellectuals, 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followingopinion: Many sufferings by Group A enabled Group A to experience the operationmode of state powers which resulted in the high increase in individuals’ powers; due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and distrust in intellectuals, and with the inevitablereadjustment of the mode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ellectuals by state powers,Group A was emancipated from the troubles caused by state powers, but it alsogradually lost the opportunities of successfully gaining individuals’ powerstherefrom.
     Finall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main contributions or innovations of the study:the study of Group A before the members die; proposals and attempts in theempirical study of the population process, i.e., the vivid give-and-take process ofpractices of state powers and individuals’ powers; revelation of the status quo andproblems of the study of China’s population migration; the re-development of theconcept of population migr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passivemigrations and the power practice paradigm; and the study of Group A carried out onthe basis of the power practice paradigm in passive migrations in this paper and thenew findings in the re-analysis of China’s political and social practices in1950s and1960s.
引文
①菲利普·萨拉森.福柯[M].李红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96.
    ⑤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280.
    ⑥菲利普·萨拉森.福柯[M].李红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9-30.
    ⑦孙运梁.福柯权力理论探析[J].求索,2010(4):102-104.
    ②菲利普·萨拉森.福柯[M].李红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03.
    ①朱杰.人口迁移理论综述及研究进展[J].江苏城市规划,2008(07):40-44.
    ②王德,叶晖.1990年以后的中国人口迁移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4(01):40-46
    ③李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研究[J].地理研究,2001(04):453-462
    ④周皓.我国人口迁移研究的回顾、总结与讨论[J].人口与经济,2002(01):56-59
    ⑤华金·阿朗戈,黄为葳.移民研究的评析.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1年03期,35-46
    ①马侠.人口迁移的理论和模式[J].人口与经济,1992(03):38-46.
    ①李竞能.现代西方人口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②华金·阿朗戈,黄为葳.移民研究的评析.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1年03期,35-46
    ①李竞能.现代西方人口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36.
    ①李明欢.世界移民潮走向哪里?[N].中国人口报,2001-11-23:环球纵观副刊.
    ②王桂新等.迁移与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3.
    ①许婉璞,张波.福柯:解构传统历史观与知识论的哲学谱系学[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9):53-57.
    ①孙福滨,李怀祖.中国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分类界定[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53-58.
    ②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1卷[M].陈锡龄,朱泱,孙鸿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③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94.
    ①阿尔弗莱德·怀特海.思想方式[M].韩东辉,李红,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52.
    ④埃弗雷特·李.人口迁移理论[J].廖莉琼,温应乾译.南方人口,1987(2):35-38.
    ①朱杰.人口迁移研究理论综述及研究进展.江苏城市规划[J],2008(7):40-44.下文中若非特别说明或非能从上下文获得说明,则文中所称人口迁移即指此定义的概念。
    ②该书把人口迁移和移民在同一个意义上来解释(human migration):广义的移民是指个人或团体有相当长的距离的比较经常性的迁移行动。
    ③美国大百科全书(国际版):第19册.见:葛剑雄.中国移民史:第一卷[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②杨雪.再论人口“迁移”的概念与统计口径界定[J].西北人口,2004(01):19-23.
    ①本段中所述《美国大百科全书》、《英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关于移民或人口迁移的解释,依据葛剑雄《中国移民史》[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②《联邦宪法》第一条第九款:对於现有任何一州所认为的应准其移民或入境的人,在一八O八年以前,国会不得加以禁止,但可以对入境者课税,惟以每人不超过十美元为限。不得中止人身保护令所保障的特权,惟在叛乱或受到侵犯的情况下,出於公共安全的必要时不在此限。不得通过任何褫夺公权的法案或者追溯既往的法律。除非按本宪法所规定的人口调查或统计之比例,不得徵收任何人口税或其它直接税。
    ③戴安娜·拉维奇.美国读本:感动过一个国家的文字(下)[M].林本椿等译.许崇信校.北京:三联书店,1995:832-833.
    ④戴安娜·拉维奇.美国读本:感动过一个国家的文字(下)[M].林本椿等译.许崇信校.北京:三联书店,1995:4-75.
    ①葛剑雄.中国移民史[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3-4.
    ②葛剑雄.中国移民史[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6.
    ③葛剑雄.中国移民史[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6.
    ①葛剑雄.移民与中国:从历史看未来[N].人民政协报,2009,8(31):C04.
    ②葛剑雄.研究中国移民史的基本方法和手段[J].浙江社会科学,1997(4):82-91.
    ③孙福滨,李怀祖.中国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分类界定[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1):53-58.
    ①程广帅,陶丽娜.中国非自愿移民的研究进展:回顾与展望[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3):37-40.
    ②孙福滨,李怀祖.中国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分类界定[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1):53-58.
    ③孙福滨,李怀祖.中国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分类界定[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53-58.
    ④陆继霞.中国西部地区自愿移民项目的社会学分析[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6.移民移民的分类标准有许多,一般移民研究都要根据研究的内容和目的选择合适的分类标准,总的來说,移民可以按照下列标准进行分类:按移民行为和移民现象的性质,移民可以分为工程性移民、灾害性移民、战争性移民、政治性移民和经济性移民等;按移民自身的意愿來分,可分为被动的非自愿移民、被动的自愿移民、主动的非自愿移民和主动的自愿移民;按移民方向分类,可以分为农村一农村、农村一城市、城市―农村、城市一城市及国际迁移等5类移民;按迁移主要成因,分为工程移民和非工程移民;按迁移地域,分为就地迁移移民和异地迁移移民;按利益关系,分为掠夺性移民、补偿性移民和开发性移民;按迁移效益分为合理移民和不合理移民。
    ①施国庆.非自愿移民:冲突与和谐[J].江苏社会科学,2005(5):22-25.
    ③葛剑雄.中国移民史[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3-4.
    ①王桂新等.迁移与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1.
    ①蔡昉.中国流动人口问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3-4.
    ②王桂新等.迁移与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4.
    ③蔡昉.中国流动人口问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
    ④程广帅,陶丽娜.中国非自愿移民的研究进展:回顾与展望[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3):37-40.
    ⑤曹静晖.非自愿移民安置中的移民参与[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0(5):138-141.
    ①胡静.非自愿移民相关研究综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7):28-29.
    ②黄东东.中国工程性移民法研究[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8(1):35-45.
    ③黄东东.中国工程性移民法研究[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8(1):35-45.
    ④胡静.非自愿移民相关研究综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7):28-29.
    ⑤1990年世行正式颁布了世界银行业务手册:《实施导则4.30:非自愿移民》。
    ⑥郝鲁怡.欧盟难民与庇护一体化法律制度研究[J].河北法学,2010(7):166-173.
    ①阮惠风,甘开鹏.论国际难民保护政策的发展演变[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1(2):97-102.
    ②李莉.试论难民及其国际保护问题[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51-53.
    ③李其荣.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对国际难民问题的研究[J].南洋问题研究,2009(2):94-102.
    ④阮惠风,甘开鹏.论国际难民保护政策的发展演变[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1(2):97-102.
    ⑤甘开鹏.二战后国际难民政策的历史演变[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5):134-137.
    ②华金·阿朗戈,黄为葳.移民研究的评析.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1年03期,35-46.
    ①黄东东.中国工程性移民法研究[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8(1):35-45.
    ②陈晓东.迁徙自由视野下的政府移民[D].江苏:苏州大学,2009.
    ①伯特兰·罗素.论权力[M].吴友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3-4.
    ①孙运梁.福柯权力理论探析[J].求索,2010(4):102-104
    ②孙运梁.福柯权力理论探析[J].求索,2010(4):102-104
    ①李宏图.从“权力”走向“权利”:西欧近代自由主义思潮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序1.
    ②李宏图.从“权力”走向“权利”:西欧近代自由主义思潮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序8-10.
    ③霍布斯.论公民[M].应星,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7-8.
    ①伯特兰·罗素.论权力[M].吴友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187-192.
    ②伯特兰·罗素.论权力[M].吴友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120-121.
    ①孙运梁.福柯权力理论探析[J].求索,2010(4):102-104.另外,在这种权力的实践中,现有的权力理论的整体倾向和本文,都并不认为权力的斗争就全部是仇视和报复,也存在着合作的一面。上述关于权力实践的“血雨腥风”式的描述,只符合权力实践中的部分的事实,更主要的是为了反映国家和个人间生动的互动关系的那种丰富的和不容忽视的性质。
    ①霍布斯.利维坦.[M].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92.
    ②霍布斯.利维坦.[M].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94-95.
    ③霍布斯.利维坦.[M].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98.
    ④霍布斯.利维坦.[M].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31.
    ①伯特兰·罗素.论权力[M].吴友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116-119.
    ①约翰·阿克顿.自由与权力[M].侯健,范亚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276.
    ②哈罗德·D.拉斯韦尔.政治学[M].杨昌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15.
    ③霍布斯.利维坦[M].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33-142.
    ①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卷)[M].董国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879-880.
    ②约翰·密尔.论自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4.
    ③威廉·多姆霍夫.谁统治美国:权力、政治和社会变迁[M]。吕鹏,闻翔,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序2.
    ④伯特兰·罗素.论权力[M].吴友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187-192.
    ①哈罗德·D.拉斯韦尔.政治学[M].杨昌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19.
    ②伯特兰·罗素.论权力[M].吴友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71-74.
    ③伯特兰·罗素.论权力[M].吴友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97.
    ④Althusser,Louis,For Marx,London:Allen Lane,1969:231.
    ⑤Althusser,Louis,For Marx,London:Allen Lane,1969:166.
    ⑥Althusser,Louis,For Marx,London:Allen Lane,1969:233.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
    ⑧作者注:见本章第三节。
    ①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第五版)[M].常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89.
    ②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53.
    ③Gramsci,Antonio(2009),’Hegemony,intellectuals,and the state’,in 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AReader,4thedn,edited by John Story,Harlow:Pearson Education:75.
    ④尼科洛·马基雅维利.君主论[M].潘汉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27.
    ⑤哈罗德·D.拉斯韦尔.政治学[M].杨昌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33-34.
    ①哈罗德·D.拉斯韦尔.政治学[M].杨昌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34.
    ②哈罗德·D.拉斯韦尔.政治学[M].杨昌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34.
    ③尼科洛·马基雅维利.君主论[M].潘汉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5.
    ④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81.
    ⑤威廉·多姆霍夫.谁统治美国:权力、政治和社会变迁[M].吕鹏,闻翔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52-55.
    ①F.A.哈耶克.资本主义与历史学家[M].何怀宏,秋风,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导论4.
    ②哈罗德·D.拉斯韦尔.政治学[M].杨昌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47-61.
    ③哈罗德·D.拉斯韦尔.政治学[M].杨昌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66.
    ①哈罗德·D.拉斯韦尔.政治学[M].杨昌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15.
    ②哈罗德·D.拉斯韦尔.政治学[M].杨昌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3.
    ③麦克斯·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M].金海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208.
    ④郭道晖.《社会权力与公民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22。
    ①霍布斯.利维坦[M].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94.
    ②伯特兰·罗素.论权力[M].吴友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3-4.
    ③约翰·阿克顿.自由与权力[M].侯健,范亚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294.
    ④辞海(合订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1010.
    ⑤威廉詹姆斯.宗教经验种种[M].尚新建,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19.
    ⑥R﹒尼布尔.人的本性与命运[M].成穷,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
    ⑦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许明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00.
    ②卢梭.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M].刘丹,宋森译.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163.
    ③伯特兰·罗素.论权力[M].吴友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175.
    ①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许明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0.
    ②卢梭.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M].刘丹,宋森译.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164-165.
    ④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许明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00-224.
    ①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M].佘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02.
    ①史蒂文·瓦格.社会变迁[M].徐文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0.
    ①H·赖欣巴哈.科学哲学的兴起[M].伯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8.
    ②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心理类型——个体心理学[M].储昭华,沈学君,王世鹏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367,
    ③H·赖欣巴哈.科学哲学的兴起[M].伯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94,
    ①詹艾斌.主体间性概念与主体观[J].学术研究,2008(12):134-139.
    ②杨春时以几位现代西方哲学家的思想为例进行了简要的解说:胡塞尔尽管还没有超越主体性,但也批判了实体论和传统认识论,并且为了摆脱先验主体的唯我论倾向或说为了避免先验自我的唯我论嫌疑,提出了主体间性概念;海德格尔则开始由历史主体性向主体间性(共在)转化,他建立了存在论哲学,提出了“共同的此在”即共在思想,并且在其晚期哲学思想中把主体间性由认识论提升到本体论领域;伽达默尔以主体间性理论建立哲学解释学,他不是把文本看作客体,而是看作历史的主体,对文本的理解也就成为现实主体与历史主体间的对话而达到的一种“视域融合”;哈贝马斯提出了交往理性的理论,主张通过主体间的交往、沟通而解决主体性的困境。(转载自詹艾斌.主体间性概念与主体观[J].学术研究,2008(12):134-139.)
    ③郭湛.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03):32-38.
    ④郭湛.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03):32-38.
    ①关于定员编制执行情况和调整部分技术工种及清理部分家属徒工的报告,建筑工程部第一工程局第三工程公司劳动工资科,1961年10月12日,A公司文书档案,0102卷, A公司档案室藏。
    ②关于定员编制执行情况和调整部分技术工种及清理部分家属徒工的报告,建筑工程部第一工程局第三工程公司劳动工资科,1961年10月12日,A公司文书档案,0102卷, A公司档案室藏。
    ①建筑工程部第一工程局第三建筑公司关于当前工资奖励问题的几项暂行规定,建筑工程部第一工程局第三建筑公司,1961年4月18日,A公司文书档案,0102卷, A公司档案室藏。
    ②徐波,赵宏彦,高笑霜.加入WTO后建筑管理体制创新的展望[J].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2002(05):24-28.
    ①美国大百科全书(国际版):第19册.见:葛剑雄.中国移民史:第一卷[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①《人民日报》,1952年11月18日,第1版。
    ①《人民日报》,1953年11月22日,第1版。
    ①《人民日报》,1954年2月1日,第1版。
    ②《人民日报》,1954年3月12日,第1版。
    ③《人民日报》,1954年2月25日,第1版。
    ①尹钛.国民革命中的口号政治与政治口号[J].文史知识2011(06):9-15.
    ①托马斯·R.贝茨著,吕增奎编译.葛兰西与霸权理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05):32-37.
    ①张化.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思想研究的现状与前瞻[J].教学与研究2007(10):70-76.
    ②张化.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思想研究的现状与前瞻[J].教学与研究2007(10):70-76.
    ③张化.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思想研究的现状与前瞻[J].教学与研究2007(10):70-76.
    ②张建涛.建国初期中共强大政治动员能力原因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0(03):26-27.
    ①第一汽车制造厂一O一工地工作总结(保卫科),1953年12月31日.A公司文书档案,0001-01:A公司档案室藏.
    ①第一汽车制造厂一O一工地工作总结(保卫科),1953年12月31日.A公司文书档案,0001-01:A公司档案室藏.
    ②第一汽车制造厂一O一工地工作总结(保卫科),1953年12月31日.A公司文书档案,0001-01:A公司档案室藏.
    ①周秀英.彻底摆脱“铁饭碗”观念困扰的意义与路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59-62.
    ②胡方.“铁饭碗”思想与“铁饭碗”制度[J].劳动工作,1979(2):25-26.
    ①郑升旭.“打破铁饭碗”一说可以休矣[J].陕西审计,2005(3):46.
    ②施扬.经济体制转型中工人从“终身就业”到“忍性”就业的职业生活变迁[J].湖北社会科学,2012(6):69-72.
    ③施扬.经济体制转型中工人从“终身就业”到“忍性”就业的职业生活变迁[J].湖北社会科学,2012(6):69-72.
    ④施扬.经济体制转型中工人从“终身就业”到“忍性”就业的职业生活变迁[J].湖北社会科学,2012(6):69-72.
    ⑤洪泸敏,章辉美.新中国成立以来企业劳动关系的历史变迁[J].江西社会科学,2009(8):21-26。
    ⑥邓聿文.我们为什么会有“铁饭碗”的幻觉[J].时代风采,2008(10):17.
    ①刘国强.“铁饭碗”剔论——我国与日本铁饭碗比较[J].工会理论与实践:中国工运学院学报,1994(10):55-57.
    ①关于大辩论情况的报告,中共建筑工程部直属公司委员会正风办公室,1958年7月10日,A公司文书档案,00049卷,A公司档案室藏。
    ①关于人民来信检查报告,1961年4月14日,A公司文书档案,0106卷,0106卷,A公司档案室藏。
    ②关于群众来信来访工作情况及今后意见,1961年7月27日,A公司文书档案,0106卷,A公司档案室藏。
    ①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在国营厂矿企业中进一步开展劳动竞赛的指示,1954年.A公司文书档案,00012卷,A公司档案室藏。
    ②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在国营厂矿企业中进一步开展劳动竞赛的指示,1954年.A公司文书档案,00012卷:A公司档案室藏。
    ③中共中建部直属工程公司第一工程处委员会关于1956年党的政治工作全面规划(初稿)(绝密件),1956年3月28日,A公司文书档案,00027卷,A公司档案室藏。
    ①中共建工部直属工程公司第一工程处委员会五六年党的工作总结报告(机密件),1957年5月14日,A公司文书档案,00027卷,A公司档案室藏。
    ①中国共产党中建部直属工程公司一零八工区党委宣传科工人肃反教育计划,1955年12月7日,A公司文书档案,00028卷,A公司档案室藏
    ①孙其明.评50年代全面学习苏联的运动[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1):38-43.
    ①中央建筑工程部直属工程公司一〇一工区1954年上半年度苏联专家建议工作报告,1954年7月15日,A公司文书档案,00004卷,A公司档案室藏。
    ①中央建筑工程部直属工程公司一〇一工区1954年上半年度苏联专家建议工作报告,1954年7月15日,A公司文书档案,00004卷,A公司档案室藏。
    ②李骥.新中国榜样教育的历史经验与未来发展[J].政工动态研究2009(05):5-7.
    ③李骥.新中国榜样教育的历史经验与未来发展[J].政工动态研究2009(05):5-7.
    ①在施工中如何进行培养、教育、考察积极分子.A公司文书档案,0001卷:A公司档案室藏.
    ①团一〇一工区第一工段总支在贯彻新定额中的几点工作,1954年4月24日.A公司文书档案,00010卷:A公司档案室藏。
    ①黎津平.论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的缘起与发展[J].求实2006(04):37-38.
    ②梁衡.周恩来的争与让——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N].北京日报2008-3-10(19).
    ①1953年第四季度党刊发行工作总结,长春市委办公室,1954年4月1日,A公司文书档案,00007卷,A公司档案室藏。
    ②中共第五工程处委员会关于1956年-1958年干部工作规划(密件),1956年9月18日,A公司文书档案,00028卷,A公司档案室藏。
    ①批转公司团委关于当前团员和青工思想情况的报告,1954年10月19日.A公司文书档案,00010卷:A公司档案室藏。
    ①关于工人跑的情况的报告,1953年5月12日.A公司文书档案,0001-09:A公司档案室藏。
    ①关于发放工资情况的报告.A公司文书档案,0001-09:A公司档案室藏。
    ②增产节约工作简报,中央建筑工程部直属工程公司一〇八工区政治处,1953年11月20日。A公司文书档案,0001-03:A公司档案室藏。
    ①101工区年终工作总结.A公司文书档案,0002卷:A公司档案室藏。
    ②建筑工程部直属工程公司1956年推行奖励制度的初步总结,1957年2月25日,A公司文书档案,00024卷,A公司档案室藏。
    ①企业基层政治工作任务与做法的指示,1953年11月28日。A公司文书档案,0001-04:A公司档案室藏。
    ②《人民日报》,1954年6月6日,第1版。
    ③建筑工程部第一工程局第三建筑工程公司关于防洪抢险工作报告,局三(61)办字第9号,1961年7月11日,A公司文书档案,0106卷,A公司档案室藏。
    ④作者注:相等于“反对”用法的“反”字,比如“三反”中的“反”视同“反对”一词进行统计。
    ①党的监察工作通报第三号、第二号,中共建筑工程部直属公司党委监察委员会,1958年5月、4月,A公司文书档案,00050卷,A公司档案室藏。
    ①集训审查犯罪嫌疑分子工作总结,机密,建工部第一工程局保卫处,1958年10月21日,A公司文书档案,00049卷,A公司档案室藏。
    ②总路线学习总结,中共建筑工程部直属工程公司党委宣传部,1954年5月26日,00009卷,A公司文书档案,00019卷,A公司档案室藏。
    ①梁兆富青年突击队勇猛顽强大战60年持续高产的先进事迹,中建部一局三公司三〇三工区,1960年12月3日,A公司文书档案,00043卷,A公司档案室藏。
    ③关于开展反右派斗争计划方案,绝密,中共第一工程处委员会,1957年8月16日,A公司文书档案,
    ②中共建筑工程部直属公司关于大鸣大放和精简下放工作的请示,中共建筑工程部直属公司党委,1957年12月13日,A公司文书档案,00037卷,A公司档案室藏。
    ③公司党委对《正风办公室关于在正风运动中对付技师、助理工程师以上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等工作的意见》的批示,绝密,中国共产党建筑工程部直属公司委员会,1958年3月26日,A公司文书档案,00049卷,A公司档案室藏。
    ①除注明出处外,均来自A公司司志《铁军纪实》。
    ②关于保卫及检查制度试行办法补充规定,1953年8月16日.A公司文书档案,0001-03:A公司档案室藏
    ③中共建工部直属工程公司第一工程处委员会五六年党的工作总结报告(机密件),1957年5月14日,A公司文书档案,00027卷,A公司档案室藏。
    ④中共中建部直属工程公司第一工程处委员会关于1956年党的政治工作全面规划(初稿)(绝密件),1956年3月28日,A公司文书档案,00027卷,A公司档案室藏。
    ①中共建筑工程部直属公司关于大鸣大放和精简下放工作的请示,中共建筑工程部直属公司党委,1957年12月13日,A公司文书档案,00037卷,A公司档案室藏。
    ②建筑工程部第一工程局第三建筑公司关于压缩劳动力支援农业生产的紧急通知,建筑工程部第一工程局第三建筑公司,1961年8月28日,A公司文书档案,0102卷, A公司档案室藏。
    ③根据A公司司志《铁军纪实》。
    ④关于定员编制执行情况和调整部分技术工种及清理部分家属徒工的报告,建筑工程部第一工程局第三工程公司劳动工资科,1961年10月12日,A公司文书档案,0102卷, A公司档案室藏。
    ①建筑工程部直属工程公司1956年推行奖励制度的初步总结,1957年2月25日,A公司文书档案,00024卷,A公司档案室藏。
    ②中共第五工程处委员会关于1956年-1958年干部工作规划(密件),1956年9月18日,A公司文书档案,00028卷,A公司档案室藏
    ①建筑工程部第一工程局第三建筑公司关于当前工资奖励问题的几项暂行规定,建筑工程部第一工程局第三建筑公司,1961年4月18日,A公司文书档案,0102卷, A公司档案室藏。
    ②中共中建部直属工程公司第一工程处委员会关于1956年党的政治工作全面规划(初稿),1956年3月28日,A公司文书档案,00027卷,A公司档案室藏
    ①中共中建部直属工程公司第一工程处委员会关于1956年党的政治工作全面规划(初稿)(绝密件),1956年3月28日,A公司文书档案,00027卷,A公司档案室藏。
    ①公司党委对《正风办公室关于在正风运动中对付技师、助理工程师以上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等工作的意见》的批示,绝密,中国共产党建筑工程部直属公司委员会,1958年3月26日,A公司文书档案,00049卷,A公司档案室藏。
    ①团一〇一工区第一工段总支在贯彻新定额中的几点工作,1954年4月24日.A公司文书档案,00010卷:A公司档案室藏。
    ①积极组织烈属、军属、革命残废军人和复员转业军人参加国家各项经济建设,《人民日报》,1954年2月1日,第1版。
    ③总路线学习总结,中共建筑工程部直属工程公司党委宣传部,1954年5月26日,00009卷,A公司文书档案,00019卷,A公司档案室藏。
    ⑤市委对中共齐齐哈尔市工会联合会党组等单位“关于目前连续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报告”的批示,机密,中共齐齐哈尔市委员会,1958年6月25日,A公司文书档案,00052卷:A公司档案室藏。
    ①关于目前我市连续发生重大伤亡事故的报告,中共齐齐哈尔市工会联合党组,1958年5月29日,A公司文书档案,00052卷:A公司档案室藏。
    ①中共建工部直属工程公司第一工程处委员会五六年党的工作总结报告(机密件),1957年5月14日,A公司文书档案,00027卷,A公司档案室藏。
    1H·赖欣巴哈.科学哲学的兴起[M].伯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M.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阎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
    3R.尼布尔.人的本性与命运(上卷)[M].成穷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
    4R.尼布尔.人的本性与命运(下卷)[M].王作虹,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
    5W.E.佩顿.阐释神圣——多视角的宗教研究[M].许泽民,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
    6阿尔弗莱德·怀特海.思想方式[M].韩东辉,李红,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7埃米尔·迪尔凯姆.论自杀[M].冯韵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8爱弥儿·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东,汲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9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第二卷):世界历史的透视[M].吴琼,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10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第一卷):形式与现实[M].吴琼,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11伯特兰·罗素.论权力[M].吴友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12蔡昉,都阳,高文书,王美艳.劳动经济学——理论与中国现实[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3蔡昉.穷人的经济学:农业依然是基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4蔡昉.中国流动人口问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5程巍.中产阶级的孩子们——60年代与文化领导权[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16戴安娜·拉维奇.美国读本:感动过一个国家的文字(下)[M].林本椿等译.许崇信校.北京:三联书店,1995.
    17德尼兹·加尼亚,贝尔纳代特·德尚.欧洲史[M].蔡鸿滨,桂裕芳,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18菲利普·萨拉森.福柯[J].李红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9费希特.国家学说或关于原初国家与理性王国的关系[M].潘德荣,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20费希特.论学者到使命和人到使命[M].梁志学,沈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1费孝通,张之毅.云南三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2费孝通.江村经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3费正清.观察中国[M].傅光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24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25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M].北京编译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26甘开鹏.二战后国际难民政策的历史演变[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27葛剑雄.疆域与人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28葛剑雄.中国移民史:第一卷[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29郭道晖.社会权力与公民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30哈罗德·D.拉斯韦尔.政治学[M].杨昌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31侯慧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到再分配效应[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2胡训玉.权力伦理的理念建构[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
    33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M].北京:中华书局,2000.
    34火木.光荣与梦想[M].成都:成都出版社,1992.
    35霍布斯.利维坦[M].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36霍布斯.论公民[M].应星,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
    37季羡林.佛教十五题[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8加里·斯坦利·贝克尔.家庭论[M].王献生,王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39贾春增主编.外国社会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40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M].谢晓健,王永生,张晓华,贾辰阳,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
    41卡尔·古斯塔夫·荣格.人、艺术与文学中的精神[M].姜国权,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
    42卡尔·古斯塔夫·荣格.人格的发展[M].陈俊松,程心,胡文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
    43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象征生活[M].储昭华,王世鹏,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
    44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心理结构与心理动力学[M].关群德,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
    45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转化到象征——精神分裂症前兆分析[M].孙明丽,石小竹,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
    46卡尔·古斯塔夫·荣格.文明的变迁[M].周朗,石小竹,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
    47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心理类型——个体心理学[M].储昭华,沈学君,王世鹏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
    48卡尔·曼海姆.重建时代到人与社会——现代社会结构研究[M].张旅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49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50莱姆克等.马克思与福柯[M].陈元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1李丹.理解农民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的案例研究[M].张天虹,张洪云,张胜波,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52李宏图.从“权力”走向“权利”:西欧近代自由主义思潮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53李宏图.密尔《论自由》精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54李竞能.现代西方人口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55李晓霞.戍边人——新疆六十一团农二连调查报告[M].北京:社会学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56林毅夫.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7刘蕾.西方政治经济周期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1.
    58刘少杰主编.当代国外社会学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9刘小萌.中国知青史:大潮1966-1980[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
    60刘晓春.仪式与象征到秩序——一个客家村落到历史、权力与记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61柳建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2002-2009[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62卢梭.爱弥儿(上下卷)[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63卢梭.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M].刘丹,宋森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
    64吕大吉.宗教学通论(上下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65罗洛·梅.焦虑的意义[M].朱侃如,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6罗平汉,何蓬.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56-1965[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67罗平汉.“文革”前夜的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68罗平汉.党史细节——中国共产党90若干重大事件探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69洛克.政府论[M].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7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1马太·杜甘.国家的比较:为什么比较,如何比较,拿什么比较[M].文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72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女权辩护[M].王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73迈克尔·A·豪格,多米尼克·阿布拉姆斯.社会认同过程[M].高明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74迈克尔·赫茨菲尔德.人类学:文化和社会领域中的理论实践[M].刘珩,石毅,李昌银,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75麦克斯·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M].金海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76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下卷)[M].许明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77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78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M].佘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79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马月,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80尼科洛·马基雅维利.君主论[M].潘汉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81潘鸣啸.失落的一代: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
    82庞松.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56[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83彭希哲主编.人口与人口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84普列汉诺夫.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M].王荫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85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詹姆斯·菲泽.西方哲学史(第七版)[M].丁三东,张传有,邓晓芒,张离海等,译.北京:中华书局,2005.
    86史蒂文·瓦格.社会变迁[M].徐文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87斯蒂芬·P·特纳,保罗·A·罗思主编.社会科学哲学[M].杨富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88斯蒂芬·亨特.宗教与日常生活[M].王修晓,林宏,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89孙嫱.长城塬上长城村——宁夏彭阳县城阳乡长城村白庙组调查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90佟新.人口社会学(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91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下卷)[M].董国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92托克维尔.托克维尔回忆录[M].董国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93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94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人口原理[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95托马斯·莫尔.乌托邦[M].戴镏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96王桂新等.迁移与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97王建伟.民族主义政治口号史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98王梦初编.大跃进亲历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99王跃生.中国当代家庭结构变动分析——立足于社会变革时代的农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100威廉·多姆霍夫.谁统治美国:权力、政治和社会变迁[M].吕鹏,闻翔,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101威廉·富特·怀特.街角社会[M].黄育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102威廉·詹姆斯.宗教经验种种[M].尚建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103温勇,尹勤主编.人口统计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104夏传玲.权杖和权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05谢和耐.中国社会史[M].黄建华,黄讯余,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06谢利·泰勒,利蒂希亚·安妮等.社会心理学(第12版)[M].崔丽娟,王彦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107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1卷[M].陈锡龄,朱泱,孙鸿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08熊培云.一个村庄里的中国[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
    109休谟.人性论(上下册)[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110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谢宗林,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111亚当·斯密.国富论(上下卷)[M].郭大力,王亚楠,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112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M].龚小夏,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113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114杨绳继.中国当代社会各阶层分析[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
    115叶晓璐.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及其存在论视域[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
    116尹强.宁夏中部交通枢纽处的13省移民村——宁夏中宁县宁安镇古城子村调查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17袁方,王汉生.社会研究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18约翰·阿克顿.自由与权力[M].侯健,范亚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119约翰·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M].彭淮栋,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120约翰·密尔.代议制政府[M].汪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21约翰·密尔.论自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22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第五版)[M]常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23约翰·斯图尔特·穆勒.妇女的屈从地位[M].汪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124詹姆斯·C.斯科特.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修订版)[M].王晓毅,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25詹姆斯·H·道尔顿,毛瑞斯·J·伊莱亚斯,阿伯汉姆·万德斯曼.社区心理学——联结个体和社区(第二版)[M].王广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26张羚广,蒋正华,林宝.人口信息分析技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27张善余.人口地理学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28张翼.国有企业的家族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29张展新,侯亚非.城市社区中的流动人口——北京等6城市调查[M].北京:社会学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30赵宝云.西方六国权力制衡机制通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
    131郑杭生等.社会转型与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32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33郑谦,张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76[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
    134郑也夫编.都市的角落[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135郑真真,解振明.人口流动与农村妇女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36埃弗雷特·李,人口迁移理论[J].廖莉琼,温应乾译.南方人口,1987(2).
    137曹静晖.非自愿移民安置中的移民参与[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0(5).
    138陈天惠,刘盛和.我国人口流动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0).
    139程广帅,陶丽娜.中国非自愿移民的研究进展:回顾与展望[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3).
    140邓聿文.我们为什么会有“铁饭碗”的幻觉[J].时代风采,2008(10).
    141葛剑雄.研究中国移民史的基本方法和手段[J].浙江社会科学,1997(4).
    142郭湛.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03).
    143郝鲁怡.欧盟难民与庇护一体化法律制度研究[J].河北法学,2010(7).
    144洪泸敏,章辉美.新中国以来企业劳动关系的历史变迁[J].江西社会科学,2009(8).
    145胡方.“铁饭碗”思想与“铁饭碗”制度[J]。劳动工作,1979(2).
    146胡静.非自愿移民相关研究综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7).
    147华金·阿朗戈,黄为葳译.移民研究的评析[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01(3).
    148黄东东.中国工程性移民法研究[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8(1).
    149黎津平.论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的缘起与发展[J].求实,2006(04).
    150李莉.试论难民及其国际保护问题[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4).
    151李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研究[J].地理研究,2001(04).
    152李其荣.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对国际难民问题的研究[J].南洋问题研究,2009(2).
    153刘国强.“铁饭碗”剔论——我国与日本铁饭碗比较[J].工会理论与实践:中国工运学院学报,1994(10).
    154欧阳景根.核心概念与概念体系的建构理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
    155阮惠风,甘开鹏.论国际难民保护政策的发展演变[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1(2).
    156施国庆.非自愿移民:冲突与和谐[J].江苏社会科学,2005(5).
    157施扬。经济体制转型中工人从“终身就业”到“忍性”就业的职业生活变迁[J].湖北社会科学,2012(6).
    158孙福滨,李怀祖.中国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分类界定[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159孙运梁.福柯权力理论探析[J].求索,2010(4).
    160托马斯·R.贝茨著,吕增奎编译.葛兰西与霸权理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05).
    161王德,叶晖.1990年以后的中国人口迁移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4(01).
    162徐波,高笑霜,王果英.WTO背景下我国建筑管理体制应如何创新[J].中国建设信息,2003(3).
    163徐波,高笑霜.提升设计能力实现企业结构性调整[N].中国建设报,2007-11-24.
    164徐波,王果英,高笑霜.论我国建筑业在市场主导的结构调整中的战略定位[J].建筑经济,2003(12).
    165徐波,王果英,高笑霜.市场经济催化建筑业结构调整[N].中国建设报,2004-01-12.
    166徐波,赵宏彦,高笑霜.加入WTO后建筑管理体制创新的展望[J].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2002(05).
    167许婉璞,张波.福柯:解构传统历史观与知识论的哲学谱系学[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9).
    168杨雪.再论人口“迁移”的概念与统计口径界定.西北人口,2004(01).
    169尹钛.国民革命中的口号政治与政治口号[J].文史知识,2011(06)
    170詹艾斌.主体间性概念与主体观——主体间性文论中的基本哲学问题探讨[J].学术研究,2008(12)
    171张化.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思想研究的现状与前瞻[J].教学与研究,2007(10).
    172张建涛.建国初期中共强大政治动员能力原因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0(03).
    173郑升旭。“打破铁饭碗”一说可以休矣[J]。陕西审计,2005(3).
    174周皓.我国人口迁移研究的回顾、总结与讨论[J].人口与经济,2002(01).
    175周秀英。彻底摆脱“铁饭碗”观念困扰的意义与路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176朱杰.人口迁移理论综述及研究进展[J].江苏城市规划,2008(07).
    177《北京日报》
    178《人民日报》
    179《人民政协报》
    180《中国人口报》
    181《中国建设报》
    182Althusser,Louis,For Marx,London:Allen Lane,1969.
    183Foucault, Michel, 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London:Penguin,1977.
    184Foucault, Michel,Power/Knowledge, Brighton:Harvester,1980.
    185Foucault, Michel,The Subject and Power, in Dreyfus and Rabinow (eds),1982.
    186Jonathan,H.Turner,The strcture of sociological theory,Beijing:PekingUniversity press,2004.
    187Storey, John,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 An Introduction,PersonEducation Limited,200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