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战国军事驻防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关键性的变革与发展时期。为了结束战乱与割据,实现天下一统,在连绵不绝的战争同时,各诸侯国日臻重视军事防务。本文以驻防为研究对象,结合简牍资料和文献典籍,对战国时期列国的城防、边防状况进行专门研究。从春秋、战国之际战争性质由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逐渐演变为战国时期的七雄并起,导致战争方式发生了由步骑兵的野战和包围战取代列阵的车战这一变化为切入点,着重对有关军事驻防中军队征发及调遣、军用物资供应与后勤保障、军事防御工事与国防守备设施三方面进行探讨。列国为了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将丰富的军事理论与具体的战争实践紧密结合,以求构建严密、完整的全方位防御体系。本文充分利用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系统归纳战国时期的军事驻防概况,采用专题、综合和个案研究的研究方法,弥补学者对相关问题的不妥之处,填补学术界关于这一问题的某些空白。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is the critical time of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At the time of the long-term wars, every feudatory states pay attention to military affairs gradually in order to end chaos of the wars and separatist regimes, make China unify at last. Based on garrison for research object, combining with the data of bamboo slips ,ancient Chinese books and recorded documents, this article emphasizes on the research of three sides which are the conscription and dispatch of armies about the garrison of military, the military supplies and logistic support, and military fortifications as well as facilities of defense,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which the nature and the way of war having great changes during Spring-Autumn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In order to win in the annexation territory wars, feudatory states construct the all-round defense system which is rigorous and intact ,making the rich military theory combine with the practice of war closely. Making full use of research achievements that have had in the academic circle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induces the information about military garrison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by using the research way of special, comprehensive and individual case. This paper makes up for the lack of related problems, and also fills the gaps in this field in the academic circles.
引文
①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页。
    ②《孟子·离娄上》。《诸子集成》第一册《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54年,第303页。
    
    ①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②徐勇、黄朴民:《论战国军事制度的嬗变及其特点》,《军事历史研究》1993年第2期。
    ③周书灿:《春秋时期“县”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态》,《江海学刊》2003年第3期。
    ④宋立恒:《关于战国战争特定历史背景的分析》,《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93年第4期。
    ⑤钟立飞:《试析战国养兵问题》,《江西社会科学》1990年第2期。
    
    ①徐勇:《齐国军事领导体制及兵制论略》,《求是学刊》1996年第6期。
    ②白国红:《试论赵国的兵役制度》,《邯郸师专学报》2000年3月第10卷第1期。
    ③陈孝文:《我国先秦时期后勤体制的探讨》,《先秦军事研究》金盾出版社,1990年。
    ④廖德清:《中国古代军事后勤史》,金盾出版社,1990年。
    ⑤秦勇:《〈六韬〉的军事后勤思想》,《先秦军事研究》,金盾出版社,1990年。
    ⑥徐方平、官翠玲:《浅析吴起的军事后勤思想》,《湖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
    ⑦仝卫敏:《试论战国时期的军服供应问题》,《史学月刊》2006年第12期。
    ⑧刘钊:《论中国古代的“军市”》,《厦门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⑨继耐、张希予:《论墨子的军事防御思想》,《文史哲》2000年第3期。
    
    ①沈长云等:《赵国史稿》,中华书局,2000年。
    ②陈绍棣:《战国都城城防体系刍议》,《江汉论坛》1988年第9期。
    ③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④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中华书局,1979年。
    ⑤陈恩林:《中国古代骑术和骑兵考源》,《松辽学刊》1991年第2期。
    ⑥沈长云等:《赵国史稿》,中华书局,2000年。
    
    ①【德】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43页。
    ②《左传》成公十三年,《十三经注疏》(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第1911页。
    ③【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末《叙论四》,中华书局,1975年,第1112页。
    
    ①蓝永蔚:《春秋时期的步兵》,中华书局,1979年,第2页。
    ②《史记》卷31《越王勾践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第1739页。
    ③《史记》卷31《越王勾践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第1740页。
    
    ①《史记》卷31《越王勾践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第1744页。
    ②《史记》卷31《越王勾践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第1745页。
    ③《论语·季氏》。《诸子集成》第一册《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54年,第354页。
    ①【清】顾炎武著,【清】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13《周末风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005-1006页。
    ②《史记》卷15《六国年表》,中华书局,1959年,第685页。
    ①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56页。
    ②《左传》宣公二年,《十三经注疏》(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第1866页。
    ③《左传》襄公十一年,《十三经注疏》(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第1951页。
    ④蓝永蔚:《春秋时期的步兵》,中华书局,1979年,第9页。
    
    ①《吴子·应变》。《诸子集成》第六册《吴子》,中华书局,1954年,第9页。
    ②张其昀:《中国军事史略》,正中书局,1946年,第130页。
    ③蓝永蔚:《春秋时期的步兵》,中华书局,1979年,第32页。
    
    ①《六韬·犬韬·战步》。《四部丛刊初编》(子部)第六十册《六韬》,上海书店,1989年,第50页。
    ②《荀子·议兵》。《诸子集成》第二册《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54年,第180页。
    ③《战国策》卷8《齐一·苏秦为赵合纵说齐宣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37页。
    ①《史记》卷73《白起王翦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2334页。
    ①【清】顾栋高辑,吴樹平、解民点校:《春秋大事表》卷9《春秋列国不守关塞论》,中华书局,1993年, 第996页。
    ①《惜抱轩文集二·郡县考》,《惜抱轩全集》本。转引自周书灿:《中国早期国家结构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60页。
    ②田昌五、臧知非:《周秦社会结构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19页。
    ①《左传》哀公二年,《十三经注疏》(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第2156页。
    ②《惜抱轩文集二·郡县考》,《惜抱轩全集》本。转引自周书灿:《中国早期国家结构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62页。
    ③周书灿:《中国早期国家结构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66页。
    ④《史记》卷5《秦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203页。
    ⑤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27页。
    ⑥《战国策》卷9《齐二·秦攻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57页。
    ①《战国策》卷3《秦一·张仪说秦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05页。
    ②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684页。
    ③王国维:《观堂集林》卷20《秦郡考》,中华书局,1959年,第541页。
    ④《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253页。
    ⑤周书灿:《中国早期国家结构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69页。
    ⑥《左传》闵公元年,《十三经注疏》(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第1786页。
    ⑦《左传》宣公十一年,《十三经注疏》(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第1876页。
    ⑧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27页。
    ⑨《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十三经注疏》(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第1986页。
    ⑩《左传》昭公五年,《十三经注疏》(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第2042页。
    
    ①《左传》昭公十二年,《十三经注疏》(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第2064页。
    ②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27页。
    ③《战国策》卷18《赵一·秦王谓公子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616页。
    ④《左传》成公六年,《十三经注疏》(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第1903页。
    ⑤《左传》成公七年,《十三经注疏》(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第1903页。
    
    ①《左传》昭公十四年,《十三经注疏》(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第2076页。
    ②《史记》卷5《秦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213页。
    ③《史记》卷5《秦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213页。
    ④《战国策》卷18《赵一·秦王谓公子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617页。
    ⑤《史记》卷15《六国年表》,中华书局,1959年,第753页。
    ⑥《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233页。
    ⑦《韩非子·存韩》。《诸子集成》第五册《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54年,第11页。
    ①缪文远:《战国制度通考》,巴蜀书社,1998年,第256页。
    ①范文澜:《论中国自秦汉时成为统一国家的原因》,《历史研究》1954年第3期。
    ②《汉书》卷51《枚乘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362页。
    ③范文澜:《论中国自秦汉时成为统一国家的原因》,《历史研究》1954年第3期。
    ④杨宽:《战国史》,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48页。
    ①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143页。
    ②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5、6页。
    ③臧知非:《秦汉“傅籍”制度与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为中心》,《人文杂志》2005年第1期。
    ④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49页。
    ⑤《史记》卷43《赵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第1815页。
    ①《史记》卷43《赵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第1831页。
    ②《战国策》卷3《秦一·张仪说秦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05页。
    ③《史记》卷73《白起王翦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2340页。
    ④《荀子·议兵》。《诸子集成》第二册《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54年,第182页。
    ⑤《吴子·图国》。《诸子集成》第六册《吴子》,中华书局,1954年,第2页。
    ⑥《韩非子·和氏》。《诸子集成》第五册《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第67页。
    ①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孙膑兵法〉释文》,《文物》1975年第1期,第3页。
    ②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孙膑兵法〉释文》,《文物》1975年第1期,第3页。
    ③陈恩林:《先秦军事制度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第163页。
    ④《荀子·议兵》。《诸子集成》第二册《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54年,第180页。
    ⑤蓝永蔚:《春秋时期的步兵》,中华书局,1979年,第138-139页。
    ⑥《韩非子·诡使》。《诸子集成》第五册《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54年,第316页。
    
    ①《吴子·治兵》。《诸子集成》第六册《吴子》,中华书局,1954年,第6页。
    ②白国红:《试论赵国的兵役制度》,《邯郸师专学报》2000年第1期。
    ①马非百:《关于秦国杜虎符之铸造年代》,《史学月刊》1981年第1期。
    ②王国维:《观堂集林》卷18《新郪虎符跋》,中华书局,1959年,第904页。
    ③家浩:《贵将军虎节与辟大夫虎节—战国符节铭文研究之一》,《中国历史文物》1993年第2期。
    ④《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227页。
    
    ①《吕氏春秋·不屈》。《诸子集成》第六册《吕氏春秋》,中华书局,1954年,第233页。
    ②《战国策》卷20《赵三·赵惠文王三十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678页。
    ③《战国策》卷29《燕一·苏秦死其弟苏代欲继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056页。
    ④《韩非子·喻老》。《诸子集成》第五册,中华书局,1954年,第115页。
    ⑤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128页。
    ⑥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85页。
    ⑦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91页。
    
    ①《左传》隐公五年,《十三经注疏》(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第1727页。
    ②《左传》襄公十一年,《十三经注疏》(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第1951页。
    ①《六韬·龙韬·王翼》。《四部丛刊初编》(子部)第六十册《六韬》,上海书店,1989年,第15页。
    ②《六韬·龙韬·王翼》。《四部丛刊初编》(子部)第六十册《六韬》,上海书店,1989年,第16页。
    ③《六韬·龙韬·王翼》。《四部丛刊初编》(子部)第六十册《六韬》,上海书店,1989年,第16页。
    ④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134页。
    ⑤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142页。
    ⑥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36页。
    ⑦《孙子兵法·军争》。《诸子集成》第六册《孙子十家注》,中华书局,1954年,第110页。
    ⑧《孙子兵法·作战》。《诸子集成》第六册《孙子十家注》,中华书局,1954年,第27页。
    ⑨《孙子兵法·九地》。《诸子集成》第六册《孙子十家注》,中华书局,1954年,第19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06页。
    ②黄盛璋:《试论三晋兵器的国别和年代及其相关问题》,《考古学报》1974年第1期。
    ①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136页。
    ②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71页。
    ③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120页。
    ④《史记》卷73《白起王翦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2334页。
    ⑤《华阳国志》卷3《蜀志》。引自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第194页。
    ⑥《汉书》卷24《食货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137页。
    
    ①《孙子兵法·作战》。《诸子集成》第六册《孙子十家注》,中华书局,1954年,第27页。
    ②《战国策》卷33《中山·昭王既息民缮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188页。
    ③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孙膑兵法〉释文》,《文物》1975年第1期,第11页。
    ④军事科学院主编:《中国军事通史》第3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13页。
    ⑤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97页。
    ①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98页。
    ②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133-134页。
    ③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134页。
    ④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134页。
    
    ①《吴子·治兵》。《诸子集成》第六册《吴子》,中华书局,1954年,第6页。
    ②《荀子·王制》。《诸子集成》第二册《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54年,第102页。
    ③《战国策》卷12《齐五·苏秦说齐闵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435-436页。
    ④《商君书·垦令》。《诸子集成》第五册《商君书》,中华书局,1954年,第4页。
    ①《汉书》卷67《胡建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910页。
    
    ①《史记》卷68《商君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2230页。
    ②《商君书·境内》。《诸子集成》第五册《商君书》,中华书局,1954年,第34页。
    ③《韩非子·定法》。《诸子集成》第五册《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54年,第306页。
    ④《商君书·错法》。《诸子集成》第五册《商君书》,中华书局,1954年,第20页。
    ①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92页。
    ②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147页。
    ③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93页。
    ④《吴子·励士》。《诸子集成》第六册《吴子》,中华书局,1954年,第10页。
    ⑤《史记》卷43《赵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第1826页。
    
    ①《史记》卷80《乐毅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2429页。
    ②《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诸子集成》第五册《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54年,第180页。
    ③《史记》卷46《田敬仲完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第1888页。
    ④《司马法·定爵》。《四部丛刊初编》(子部)第六十册《司马法》,上海书店,1989年,第6页。
    
    ①《六韬·龙韬·励军》。《四部丛刊初编》(子部)第六十册《六韬》,上海书店,1989年,第19页。
    ②《史记》卷65《孙子吴起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2166页。
    ③《史记》卷64《司马穰苴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2158页。
    ④《尉缭子·战威》。《四库全书》(子部)第726册《尉缭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①《战国策》卷20《赵三·赵惠文王三十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678页。
    
    ①《战国策》卷8《齐一·苏秦为赵合纵说齐宣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37页。
    ②《尉缭子·守权》。《四库全书》(子部)第726册《尉缭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①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孙膑兵法〉释文》,《文物》1975年第1期,第11页。
    ②《尉缭子·攻权》。《四库全书》(子部)第726册《尉缭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③岑仲勉:《墨子城守各篇简注》,古籍出版社,1958年。
    ④曲英杰:《先秦都城复原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
    
    ①陶正刚、叶学明:《古魏城和禹王古城调查简报》,《文物》1962年第4、5期。
    ②《墨子·备城门》。《诸子集成》第四册《墨子间诂》,中华书局,1954年,第300页。
    ①马世之:《楚城试探》,《楚文化研究论集》(第一辑),荆楚书社,1987年,第260页。
    ②《墨子·备梯》。《诸子集成》第四册《墨子间诂》,中华书局,1954年,第323页。
    ③《墨子·备城门》。《诸子集成》第四册《墨子间诂》,中华书局,1954年,第312、311页。
    ④石永士:《燕下都、邯郸、灵寿故城的比较研究》,《中国考古学会第五次年会论文集》(1995),文物出版社,1998年。
    ①【清】顾栋高辑,吴樹平、解民点?骸洞呵锎笫卤怼肪?9《春秋列国不守关塞论》,中华书局,1993年,第995-996页。
    ②《盐铁论·险固》。《诸子集成》第七册《盐铁论》,中华书局,1954年,第52页。
    ③《盐铁论·险固》。《诸子集成》第七册《盐铁论》,中华书局,1954年,第52页。
    ④《战国策》卷19《赵二·苏秦从燕之赵始合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638页。
    ⑤《战国策》卷26《韩一·苏秦为楚合纵说韩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930页。
    
    ①《史记》卷44《魏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第1852页。
    ②《史记》卷40《楚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第1720页。
    ③《史记》卷40《楚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第1720页。
    
    ①《史记》卷70《张仪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2293页。
    ②《史记》卷70《张仪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2285页。
    ③《尉缭子·分塞令》。《四库全书》(子部)第726册《尉缭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④《史记》卷75《孟尝君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2355页。
    ①《孟子·公孙丑上》。《诸子集成》第一册《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54年,第134-135页。
    ①《水经·济水注》(卷八)引京相璠语云:“平阴城南有长城,东至海,西至济,河道所由名防门,去平阴三里。”盖防门之地,济河所经由,长城所由起,二者交会之地。《太平寰宇记》(卷十三)卢县下云:“长城经是邑。”盖今长清西南境与肥城交会之地,在唐代属卢县,所以说卢县有长城。光绪《肥城县志》(卷一)云:“五道岭在城北十二里,南北径八里,南隶肥城,北隶长清,以长城为界。”道光《泰安县志》(卷三)云:“长城岭俗呼大横岭,县西北六十里,即泰山冈阜,古长城所经。”雍正《山东通志》(卷九)云:“(莱芜境内长城)在县北九十里,与章邱接界。”乾隆《博山县志》(卷一)云:“长城岭,自峨岭之脊,东踰秋谷,接荆山,迤逦岳阳山以东,踰淄水,接临朐沂水界之东泰山。”道光《沂水县志》大岘山条(卷一)云:“县北偏东百五里,上有穆陵关,关之南北为沂、朐分界处。齐宣王筑长城于此,西起齐州,东抵海,犹有遗址。”道光《胶州志》(卷三十八)云:今考志内长城入海处,在小东山东徐山之北,西南去琅琊台九十余里,去大珠山亦三十里,诸书皆臆说也。”言齐城自小珠山至海。
    ②《晏子春秋·景公欲堕东门之堤晏子谓不可变古条》。《诸子集成》第四册《晏子春秋校注》,中华书局,1954年,第129页。
    ③《管子·轻重丁》。《诸子集成》第五册《管子校正》,中华书局,1954年,第410页。
    ④《左传》襄公十八年,《十三经注疏》(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第1965页。
    ⑤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29页。
    ①华松:《齐长城起始区巨防及诸地望考》,《管子学刊》1991年第2期。
    ②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34页。
    ③《国语·齐语》谓齐桓征楚:“济汝,踰方城,望汶山。”由此可知方城在汝水之南;《左传·昭公十八年》称:“叶在楚国,方城外之蔽也。”可知方城北距离叶不远。
    ④《左传》僖公四年,《十三经注疏》(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第1793页。
    ⑤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39页。
    
    ①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45页。
    ②《史记》卷110《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2885页。
    ③《史记》卷88《蒙恬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2565-2566页。
    ④《史记》卷110《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2886页。
    ①佟柱臣:《考古学上汉代及汉代以前的东北疆域》,《考古学报》1956年第1期,第38-39页。
    ②佟柱臣:《考古学上汉代及汉代以前的东北疆域》,《考古学报》1956年第1期,第40页。
    ③佟柱臣:《考古学上汉代及汉代以前的东北疆域》,《考古学报》1956年第1期,第39页。
    ④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上册)引《绥远通志》稿本说:“又据最近《采访录》载包头县境内有古长城,东自什拉淖起,沿大青山及乌喇山之麓西行,至西山嘴子而止,长凡二百六十余里。为土石所筑,高二三尺以至六尺不等,或断或续,尚多存在,而以什拉淖至城塔汗之一段为较完整云。
    ①《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十三经注疏》(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第2103页。
    ②《战国策》卷14《楚一·苏秦为赵合纵说楚威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500页。
    ③《淮南子·兵略训》。《诸子集成》第七册《淮南子》,中华书局,1954年,第256页。
    ④《史记》卷40《楚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第1691页。
    ⑤《史记》卷40《楚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第1692页。
    ⑥《史记》卷40《楚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第1695页。
    
    ①铜绿山考古发掘队:《湖北铜绿山春秋战国古矿井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75年第2期。
    ②熊传新:《麻阳县发现东周时期古铜矿的遗址》,《湖南日报》1982年5月19日。
    
    ①何浩:《楚灭国研究》,武汉出版社,1989年,第7页。
    ②郭沫若:《关于鄂君启节的研究》,《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4期。
    ③马承源:《中国古代青铜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32页。
    ①杨泓:《骑兵和甲骑具装—中国古代军事装备札记之二》,《文物》1977年第10期。
    ①《战国策》卷19《赵二·王破原阳》,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674页。
    ②《史记》卷43《赵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第1806页。
    
    ①《战国策》卷19《赵二·王破原阳》,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675页。
    ②张琦撰:《战国策释地》,商务印书馆,1936年。
    ③《战国策》卷19《赵二·王破原阳》,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673页。
    
    ①缪文远:《战国制度通考》,巴蜀书社,1998年,第259页。
    ②《六韬·犬韬·武骑士》。《四部丛刊初编》(子部)第六十册《六韬》,上海书店,1989年,第47页。
    1、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
    1、【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
    2、【西汉】刘向集録:《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3、【东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
    4、【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巴蜀书社,1985年。
    5、【明】董说:《七国考》,商务印书馆,1936年。
    6、【清】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7、【清】阮元校注:《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
    8、《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54年。
    9、《四部丛刊初编》(子部),上海书店,1989年。
    10、《四库全书》(子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蓝永蔚:《春秋时期的步兵》,中华书局,1979年。
    2、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3、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4、陈恩林:《先秦军事制度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
    5、林剑鸣:《秦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6、玉洁:《楚史稿》,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
    7、顾栋高:《春秋大事表》,中华书局,1993年。
    8、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9、缪文远:《战国制度通考》,巴蜀书社,1998年。
    10、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
    11、王国维:《观堂集林》附别集,中华书局,1959年。
    12、周书灿:《中国早期国家结构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
    13、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历代军事思想》,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
    14、田昌五、臧知非:《周秦社会结构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
    15、杨宽:《战国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16、岑仲勉:《墨子城守各篇简注》,古籍出版社,1958年。
    17、何浩:《楚灭国研究》,武汉出版社,1989年。
    18、朱绍侯:《军功爵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19、沈长云等合著:《赵国史稿》,中华书局,2000年。
    20、王阁森、唐致卿主编:《齐国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
    1、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孙膑兵法〉释文》,《文物》1975年第1期。
    2、陈绍棣:《战国都城城防体系刍议》,《江汉论坛》1988年第9期。
    3、罗庆康:《战国及秦汉长城修建原因浅析》,《内蒙古社会科学》1988年第6期。
    4、申笑梅:《试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军事后勤思想》,《辽宁大学学报》1984年第6期。
    5、仝卫敏:《试论战国时期的军服供应问题》,《史学月刊》2006年第12期。
    6、吴荣政:《论孙子的军事后勤理论》,《江汉论坛》1997年第1期。
    7、杨宽:《春秋战国间封建的军事组织和战争的变化》,《历史教学》1954年第4期。
    8、徐方平:《浅析吴起的军事后勤思想》,《湖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
    9、孟古托力:《骑兵基本功能探讨—兼释马文化》,《北方文物》1996年第4期。
    10、杨钊:《骑射之法不始于赵武灵王》,《史学集刊》1992年3期。
    11、严宾:《赵武灵王长城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2期。
    12、蒋至静:《长城琐议》,《内蒙古师大学报》1988年第4期。
    13、华松:《齐长城起始区巨防及诸地望考》,《管子学刊》1991年第2期。
    14、白音查干:《战国时期燕、赵、秦长城新论》,《内蒙古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
    15、刘钊:《论中国古代的军市》,《厦门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16、龚留柱:《中国古代军市初探》,《史学月刊》1994年第3期。
    17、刘玉堂:《楚国的军赋》,《社会科学动态》1996年第4期。
    18、刘钊:《从先秦诸子看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性质》,《史学集刊》1987年第1期。
    19、宋立恒《关于战国战争特定历史背景的分析》,《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93年第4期。
    20、徐勇:《论战国军事制度的嬗变及其特点》,《军事历史研究》1993年第2期。
    21、白国红:《试论赵国的兵役制度》,《邯郸师专学报》2000年第1期。
    22、钟立飞:《试析战国养兵问题》,《江西社会科学》1990年第2期。
    23、徐勇:《战国军事制度的时代特征》,《烟台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24、周书灿:《春秋时期“县”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态》,《江海学刊》2003年第3期。
    25、冉光荣:《论郡县制度》,《四川大学学报》1975年第1期。
    26、韩连琪:《春秋战国时代的郡县制及其演变》,《文史哲》1986年第5期。
    27、刘玉明:《论墨子的战略防御思想》,《管子学刊》2002年第2期。
    28、仝晰刚:《墨子在军事防御学上的贡献》,《苏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29、继耐:《论墨子的军事防御思想》,《文史哲》2000年第3期。
    30、马非百:《关于秦国杜虎符之铸造年代》,《史学月刊》1981年第1期。
    31、臧知非:《秦汉“傅籍”制度与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为中心》,《人文杂志》2005年第1期。
    32、家浩:《贵将军虎节与辟大夫虎节—战国符节铭文研究之一》,《中国历史文物》1993年第2期。
    33、杨一民:《〈墨子〉城守诸篇的军事防御思想》,《军事历史研究》1986年第00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