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汉唐关津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关津是古代王朝设置在边境或地势紧要处的国防治安机构,它虽处于管理的神经末梢,但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百姓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这一机构,国家对地方进行掌控和管理,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本论文从四个方面对汉唐关津相关问题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以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对关津的起源和形制进行分析,认为关津是伴随着国家观念的出现而出现的,它有一定的建筑形式,选址有较高的要求。第二部分,对先秦至隋唐的关津进行了简要介绍,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关津设置的高峰期,后代关津基本是这一时期的延续。它的设置与中央王朝实力的大小相关。重点分析了唐代关津的置废变化情况,认为唐代众多的关分有等级,是它在地方管理制度上完备和细化的表现。第三部分,以律令为中心对汉唐时期关津的管理措施和制度进行分析,认为先秦时期是关津的各项制度逐步形成阶段,秦汉时期是形成和完善阶段,隋唐是定型阶段。唐代关津管理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比汉代更规范化,要求更严格。第四部分,从国防治安、经济、文化和涉外事务四个方面对关津的相关职能进行论述,表明了关津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关津管理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汉唐关津的认识,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中国古代历史特别是古代交通、军事、经济的理解和把握。
In the Pass, the Guanjin of ancient dynasties is set up in the border or critical terrain as the national defense, law and order of institutions, although it is the management of ending, but in the country's political life and the daily life of ordinary people,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hrough this institution, the center controls and manages localities, maintains social order and stability. This article discussed related issue of the Han and Tang Guanjin from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archaeological finds of the Guanjin to analysis the origin and system of the Guanjin. It believed that the Guanjin accompanied the concept of state to appear .It has some form of construction, it has higher requirements in site selection. The second part , it brief ly introduced the Guanjin form the former Qin Dynasty to Sui and Tang dynasties, it was briefed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Guanjin peak period was from the Chunqiu and Zhanguo period to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in ancient China, the Guanjin of generations are basically continuation of this period. It set up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trength of the dynasties. This article analysis Guanjin of the Tang Dynasty about its home-related changes as Focus. It is believed that strategic passes of the Tang Dynasty are many grades; it is reflected in perfecting and refined performance of localities management system. The third part, it analyses Guanjin about its measures of management and system .It is thought that rules and regulation as well as system of Guanjin were gradually formed from pre-Qin period. Qin and Han Dynasties were the stage of formation and improvement.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are the period of final settlement. The Tang dynasty of Guanjin management is more standardized and strict than Han dynasty in both depth and breadth .The fourth Part, the article expounds the related functions of Guanjin from the national defense, law and order, economy, culture to foreign affairs. It reflected that the Guanjin played important status in the country's political life and the daily life of the people .
     Management system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ancient China. Through understanding the Guanjin of Hang and Tang, it helps us to understand and grasp our ancient Chinese ancient history, especially, ancient transportation, military, economy.
引文
[1][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孟子·梁惠王章句下》,中华书局,1980年,第2674页。
    [2][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孟子·尽心章句下》,中华书局,1980年,第2774页。
    [3][汉]恒宽《盐铁论》,冶金工业出版社,1975年,第406-407页。
    [4][汉]司马迁撰《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276页。
    [1][唐]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3年,第35页。
    [2]同上书,第159页。
    [3]同上书,第420页。
    [4][唐]玄奘、辩机撰,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中华书局,1985年,第98页。
    [5]《元和郡县图志》,第45页。
    [1][宋]王溥《唐会要·关市》,卷86,中华书局,1955年,第1580页。
    [2]《元和郡县图志》,第158-159页,第35-36页。
    [3][清]顾祖舆撰,贺次君、施金和点校《读史方舆纪要》,卷31,中华书局,2005年,第1477页。
    [4]同上书,卷39,第1787-1788页。
    [5]许成、余军、王惠民《瓦亭故关考略》,宁夏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第58页。
    [6]梁建邦《潼关古城的建制》,沧桑,2005年第2期,第17页。
    [1]参阅甘肃居延考古队《居延汉代遗址的发掘和新出土的简册文物》,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甘肃省博物馆编《汉简研究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76-498页。
    [2]张家山247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津关令》,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83-88页。
    [3]谢桂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简称《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90页。
    [1]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一卷,(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1985年,第99-100页。
    [2]韩愈《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全唐诗》卷344,中华书局,1960年,第3857页。
    [3][南朝宋]范晔撰,[唐]贤等注《后汉书·岑彭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660页。
    [4]北京大学《荀子》注释组:《荀子新注》,中华书局,1979年,第489页。
    [5][南朝宋]范晔撰,[唐]贤等注《后汉书·公孙瓒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359页。
    [6][宋]郭茂倩辑《乐府诗集》,卷84,引《汉武帝故事》。中华书局,1979年,第1180页。
    [7]据《汉书·薛广德传》汉元帝“酹祭宗庙,出便门,欲御楼船”,显然渭河津渡也有使用楼船情形。第3047页。
    [1][宋]王应麟辑《玉海》卷24,广陵书社,2003年,第486页。
    [2]《盐铁论》云“诸侯之有关梁自战国始”。
    [1]王子今《秦汉黄河津渡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第3辑,第127-134页。
    [1]《旧唐书》卷43,第1839页;《新唐书》卷49下,第1321页;《唐六典》卷六尚书刑部,第195页。
    [2][唐]杜佑撰《通典·州郡二》,卷172,中华书局,1984年,第912页。
    [3][宋]王应麟辑《玉海》卷24,广陵书社,2003年,第493页。
    [4]如二十六关中的松岭关在开元十八年被废弃了。
    [1][宋]王若钦等编《册府元龟·邦计部·关市》,卷504,中华书局,1960年,第6047页。
    [1]岑参《函谷关歌送刘评事使关西》,《全唐诗》卷199,中华书局,1960年,第2053页。
    [2][宋]王溥《唐会要·关市》,卷86,中华书局,1955年,第1578页。
    [3]张邻、周殿杰《唐代的关津制度》,《中华文史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辑,第193页。
    [1][南朝宋]范晔撰,[唐]贤等注《后汉书·皇甫嵩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300页。
    [2]张邻、周殿杰《唐代的关津制度》曰:“藩镇割据者在所辖区域内的关津安插自己的兵将,称之为‘关使',并且在事实上得到了朝廷的认可”。
    [3][汉]贾谊撰,于智荣译注《新书》卷三,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92页。
    [1]水田月《车战时代的天险——函谷关》,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第30-34页。
    [2][唐]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中华书局,1992年,第195页。
    [3][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卷219,至德二载正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第7015页。
    [4]严耕望撰《唐代交通图考》,(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八十三,1985年,第1053页。
    [5]参见[日]砺波护,胡宝珍译《唐代的畿内与京城四面关》,《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第31-37页。文中砺波护将关分为京城四面关和边境关两大类,这因为他是以《大唐六典》所记二十六关来分的,我是按照唐代已考的二百余关来分的,故以为分为三类较为妥当。
    [1]陆贽《论关中事宜状》,《全唐文》卷467,中华书局,1983年,第4773页。
    [2]P·5034《沙州地志》,郑炳林《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45页。
    [3]参见全唐文中的卷870张翊《潼关赋》,卷173《将军任季状称於蔚州飞狐口累石墙灌以铁汁一劳永逸无北狄之忧》,卷580柳宗元《馆驿使壁记》等等。全唐诗引文见本论文各章。
    [1][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礼·地官司徒》,中华书局,1983年,第699页。
    [2][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礼·地官司徒·司关》,中华书局,1983年,第739页。
    [1][汉]司马迁撰《史记·孟尝君列传》,卷75,中华书局,1959年,第2355页。
    [2]《史记·春申君列传》,卷78,第2394页。
    [3]《史记·伍子胥列传》,卷66,第2173页。
    [4][东汉]班固撰《汉书·武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202页。
    [5]《汉书·终军传》,第2819-2820页。
    [6]张家山247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津关令》,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83-88页。
    [1]谢桂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44页。
    [2]杨际平《秦汉户籍管理制度研究》,中华文史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期,第1-35页。
    [3]参见均明《汉简所反映的关津制度》,历史研究,2003年第3期,第26-35页。
    [1][东汉]班固撰《汉书·高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21页。
    [2]《汉书·荆燕吴传》,第1913页。
    [3]《汉书·高帝纪》,第24页。
    [4]《汉书·荆燕吴传》,第1910页。
    [5]《汉书·曹参传》,第2015页。
    [6]《汉书·伍被传》,第2170页。
    [7]《汉书·萧何传》,第2006页。
    [8]《汉书·武帝纪》,204页。
    [1]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吴礽骧、永良、马建华释校《敦煌汉简释文》(简称《敦》),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4页。
    [2][南朝宋]范晔撰,[唐]贤等注《后汉书·光武帝纪》,中华书局,1965年,第55页,第72页。
    [3]《后汉书·皇甫嵩传》,第2300页。
    [4][东汉]班固撰《汉书·魏相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133页。
    [1][汉]司马迁撰《史记·酷吏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3145页。
    [2]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居延新简》(简称《新简》),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486页。
    [3]陈梦家《汉简缀述》,玉门关与玉门县,中华书局,1980年,第198页。
    [4][唐]百药撰《北齐书·司马子如传》,卷18,中华书局,1972年,第240页。
    [5]《北齐书·文苑·颜之推传》,卷45,第625页。
    [6]《北齐书·循吏·苏琼传》,卷46,第643页。
    [1][唐]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中华书局,1992年,第179、195页。
    [2]唐长孺《唐书兵志笺证》,中华书局,1962年,第33页。赵吕甫《唐代初期的屯防军制》,《文史哲》,1957年第4期,第26-32页。
    [3]有关唐代过所制度的形成及与关津的重要关系请参见程喜霖《唐代过所研究》,中华书局,2000年。
    [4]唐长孺主编《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九册,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31-39页。
    [1]唐长孺主编《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九册,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51-70页。
    [2]《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校正(附唐令复原研究)》,卷第二十五关市令,中华书局,2006年,第306页。
    [3]韩愈《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全唐诗》卷344,中华书局,1960年,第3857页。
    [4]岑参《宿蒲关东店忆杜陵别业》,《全唐诗》卷199,中华书局,1960年,第2062页。
    [5][宋]昉等编《太平广记》卷304,张光晟条引《集异记》,中华书局,1961年,第2410页。
    [1]唐长孺主编《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九册,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51-70页。
    [2]转引自张邻、周殿杰《唐代的关津制度》,中华文史论丛,1985年第3辑,第185-210页。
    [1]严耕望撰《唐代交通图考》,(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八十三,1985年,第85页。
    [2][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表第六·方镇三》,卷66,中华书局,1975年,第1838页。
    [3][唐]长孙无忌等撰,刘俊文点校《唐律疏议》,中华书局,1983年,第173页。
    [4]过所的详细检查请参阅程喜霖《唐代过所研究》。
    [1]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66册《广西通志》卷44,台湾商务印书馆,第293页。
    [2]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57册《甘肃通志》卷10,台湾商务印书馆,第329页。
    [3][汉]贾谊撰,于智荣译注《新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4页。
    [4][东汉]班固撰《汉书·匈奴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第3804页。
    [1][南朝宋]范晔撰,[唐]贤等注《后汉书·皇甫嵩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300页。
    [2]岑参《玉门关盖将军歌》,《全唐诗》卷199,中华书局,1960年,第2059页。
    [3][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卷252,乾符二年正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第8176页。
    [4]严耕望撰《唐代交通图考》,(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八十三,1985年,第1203页。
    [5][宋]王溥《唐会要·水灾下》,卷44,中华书局,1955年,第783页。
    [6]岑参《潼关镇国军句覆使院早春寄王同州》,《全唐诗》卷198,中华书局,1960年,第2025页。
    [7]《全唐文·元宗皇帝·答颜真卿贺皇帝即位批》,卷37,中华书局,1983年,第408页。
    [1][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卷217,天宝十四载十二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第6944页。
    [2]严耕望撰《唐代交通图考》,(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八十三,第778页。
    [3]王炳华《丝绸之路考古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02页。
    [4]蔡宗宪《南北朝交聘使节行进路线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第4辑,第49-61页。
    [1]黎虎《唐代军镇关津的涉外事务管理职能》,《北方论丛》,2000年第2期,第77-82页。
    [2]可参阅《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唐政府部门颁发给圆仁的过所。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65页。
    [4][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左传·文公十一年》,中华书局,1980年,第1850页。
    [5][战国]管仲撰,刘柯、克和译注《管子·幼官第八》,卷3,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0页。
    [1]《国语·晋语四》,卷10,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71页。
    [2][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左传·昭公二十年》,中华书局,1980年,第2093页。
    [3][西汉]刘向集录《战国策·魏策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877页。
    [4]石磊译注《晏子春秋》卷三,内篇问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33页。
    [5][东汉]班固撰《汉书·武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202页。
    [1][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姚兴载记下》,卷118,中华书局,1974年,第2994页。
    [2][北齐]魏收撰《魏书·高祖纪上》,卷7上,中华书局,1974年,第152页。
    [1]以上参阅高敏《魏晋南北朝的杂税之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3期,第1-12页。
    [2]陈明光《唐五代“关市之征”试探》,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4期,第84-91页。
    [3]张邻,周殿杰《唐代商税辨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1期,第29-34页。
    [4][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崔融卷》,卷94,中华书局,1975年,第2996-3000页。
    [1][唐]杜佑撰《通典·杂税》,卷11,中华书局,1984年,第63页。
    [2][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食货志下》,卷49,中华书局,1975年,第2130页。
    [3]陈明光《唐五代“关市之征”试探》,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4期,第84-91页。
    [4][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宣宗一·收复河湟制》,卷79,中华书局,1983年,第826页。
    [1]张邻,周殿杰《唐代商税辨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1期,第29-34页。
    [2][唐]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5“驾部郎中员外郎”条,中华书局,1992年,第163页。
    [3]韩翃《送高员外赴淄青使幕》,《全唐诗》卷244,中华书局,1960年,第2738页。
    [4]郑谷《少华甘露寺》,《全唐诗》卷676,中华书局,1960年,第7743页。
    [5][东汉]班固撰《汉书·武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183页。
    [6][唐]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卷12,中华书局,1983年,第347页。
    [7][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地理志四》,卷40,中华书局,1975年,第1041页。
    [1][东汉]班固撰《汉书·武帝纪》,卷6,中华书局,1962年,第183页。
    [2]史念海《论我国历史上东西对立的局面和南北对立的局面》,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年第1辑,第73页。
    [3]王明珂《华夏边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234页。
    [1][宋]范晔撰,[唐]贤等注《后汉书·班梁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583页。
    [2]王之涣《凉州词》之一,《全唐诗》卷253,中华书局,1960年,第2849页。
    [3]德辉《从关津诗看行旅中的唐文人心态》,中国韵文学刊,2004年第1期,第39-42页。
    [4][清]董诰等编《全唐文·高宗二》,卷12,中华书局,1983年,第145页。
    [1][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卷248,中华书局,1956年,第8019页。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
    [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
    [东汉]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
    [南朝宋]范晔撰,[唐]贤等注《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
    [晋]陈寿撰:《三国志》,中华书局,1971年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
    [梁]沈约撰:《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
    [梁]萧子显撰:《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
    [唐]姚思廉撰:《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
    [唐]姚思廉撰:《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
    [北齐]魏收撰:《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
    [唐]百药撰:《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
    [唐]令狐德棻等撰:《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
    [唐]魏征等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注:《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
    [唐]杜佑撰《通典》,中华书局,1984年
    [唐]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中华书局,1992年
    [宋]王溥《唐会要》,中华书局,1955年
    [宋]王若钦等编《册府元龟》,中华书局,1960年
    [唐]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3年
    [宋]王应麟辑《玉海》,广陵书社,2003年
    [清]顾祖舆撰,贺次君、施金和点校《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2005
    [唐]长孙无忌等撰,刘俊文点校《唐律疏议》,中华书局,1983年
    《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校正(附唐令复原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
    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甘肃省博物馆编:《汉简研究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
    张家山247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文物出版社,2001年
    谢桂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
    唐长孺:《唐书兵志笺证》,中华书局,1962年
    唐长孺主编:《吐鲁番出土文书》(1-10册),文物出版社,1981-1990年
    程喜霖:《唐代过所研究》,中华书局,2000年
    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八十三,1985年
    王炳华:《丝绸之路考古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先秦——唐代部分),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
    曹云中等编著:《中华名关》,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
    彭年:《汉代的关、关市和关禁制度》(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
    王子今:《秦汉黄河津渡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第3期
    张邻:《唐代关津制度》,中华文史论丛,1985年第3辑
    水田月:《车战时代的天险——函谷关》,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日]砺波护,胡宝珍译:《唐代的畿内与京城四面关》,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
    均明:《汉简所反映的关津制度》,历史研究,2003年第3期
    赵吕甫:《唐代初期的屯防军制》,文史哲,1957年第4期
    杨际平:《秦汉户籍管理制度研究》,中华文史论丛,2007年第1期
    黎虎:《唐代军镇关津的涉外事务管理职能》,《北方论丛》,2000年第2期
    史念海:《论我国历史上东西对立的局面和南北对立的局面》,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年第1期
    德辉:《从关津诗看行旅中的唐文人心态》,中国韵文学刊,2004年第1期
    蔡宗宪:《南北朝交聘使节行进路线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第4辑
    张邻,周殿杰:《唐代商税辨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1期
    高敏:《魏晋南北朝的杂税之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3期
    陈明光:《唐五代“关市之征”试探》,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