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与“女性写作”问题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是20世纪文坛上的一名杰出的女作家。在文学创作中,伍尔夫很注重文学的开拓与创新,将自己对艺术的追求建立在突破传统和建构新的美学原则的基础上。她的意识流小说引起批评界的极大关注,伍尔夫也尊为意识流小说的鼻祖之一,与乔伊斯、普鲁斯特、福克纳等意识流小说大师齐名。同时,伍尔夫的作品又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因此,她的小说又被称为“诗化小说”。
    笔者认为,由于时代的限制,当时批评家们较少地关注到伍尔夫身为女性作家在作品中所散发出来的性别特征。作为女性作家,伍尔夫对“女性写作”问题不断地进行理论探索,并在创作中实践着自己的女性写作,因此,笔者认为“女性写作”问题是伍尔夫研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通过分析伍尔夫对“女性写作”问题的理论探索和创作实践,本文从另一个角度对伍尔夫进行研究,从而弥补伍尔夫研究方面的不足。
    首先,本文分析了伍尔夫对于“女性写作”问题的理论探索。作为一个女性作家,伍尔夫一直以女性特有的直觉、细腻和机敏密切地注视着妇女的辛酸历史和不平等的社会地位,在文本中思考妇女的历史,书写妇女的辛酸,呼唤妇女的觉醒。但伍尔夫在创作中更多的是在关注妇女与文学创作的关系问题,1929年发表的《一间自己的房间》就集中地探讨了这一问题。伍尔夫从妇女的经济地位、社会历史、文学作品等方面入手,力图发掘妇女创作的文学传统,寻找女性话语,对妇女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广泛而富有说服力的探讨。虽然这篇论文并不是以独立的批评方式出现在文学批评中,但它的出现为20世纪60年代女性主义的正式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它在以后的女性主义的批
    
    
    评讨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伍尔夫在论文中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很大的启发性,有些问题后来一直被女性主义批评家们所争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房间》为伍尔夫奠定了女性主义文论开拓者的地位。玛丽·伊格尔顿(Mary Eagleton)对伍尔夫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面的作用作了中肯的评价:“从很大程度上,女性主义批评很难超越伍尔夫,她的思想预示着女性主义批评的多元化。无论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从心理分析的角度,还是从后结构主义的角度进行的女性批评均以她的思想为出发点。”
    伍尔夫在《房间》中对“女性写作”的前期准备进行了探讨,指出妇女创作必须具备的几个条件,但是伍尔夫在这些分析中并没有指出“女性写作”的特征是什么?如何进行“女性写作”?这些问题虽然在《房间》里没有得到解决,但我们却可以从伍尔夫的创作实践中找到答案。
    首先,“女性写作”的特征之一表现为灵活多变的创作视角。伍尔夫在创作中采用多种的视角,而且视角之间不断地进行转换,使作品富于变化性,灵活性,这种灵活多变的视角使伍尔夫在表现人物内心世界更加细腻深入。伍尔夫运用各种视角转换的方式对男性作家作品中的单一视角的进行反拨,伍尔夫以此来表现人物内心的复杂多变,更深一层来说,这种视角的转换是表现人类内心世界深奥复杂的一种极好的诠释手段。
    其次,“女性写作”的特征之二表现为富于旋律的结构。在伍尔夫看来,音乐作为一种表现情感的艺术,不仅是对实际生活中情感的直接摹写,而且是情感本身的替代物,它是“有意味的形式”的最完美体现。伍尔夫利用女性对音乐的直觉和敏感,将音乐元素融入到作品之中,用音乐的创作手法来结构全文,是的作品充满着旋律,富于起伏变化。这种富于旋律的结构摆脱了传统小说的线性结构,形成一种融合了音乐元
    
    
    素、新的文学样式。因此,音乐形成了伍尔夫“女性写作”的第二个特征。伍尔夫几乎所有的作品都镶嵌在音乐的结构里。像伍尔夫在《达洛卫夫人》中使用音乐中的“对位法”来组织建构作品。伍尔夫在《到灯塔去》中还使用了音乐曲式结构中的奏鸣曲式的方式来组织篇章。其中,在《海浪》中,伍尔夫对于音乐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致。在伍尔夫的创作里音乐与文学的交融在一起,这是伍尔夫表现女性内心情感世界的最佳选择,同时在读者内心也会引起深刻的共鸣,形成古人所说的:“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艺术效果。
    最后,“女性写作”的特征之三是优美抒情的语言。伍尔夫作品散发出的魅力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她的语言。作为一个女性作家,伍尔夫对外界的一切都具有敏锐的感悟力,然后伍尔夫再用她那充满灵性的语言将这种感悟力表现出来,就产生了一系列散发着女性气质的美妙文章。当弗吉尼亚·伍尔夫进行创作的时候,她经常处于一种与平时迥然不同的状态,这是一种专注的激情状态,这种充满激情的创作使伍尔夫非常强调语言的抒情性,她反对作品中那种平铺直叙,缺乏抒情的创作手法。无论是对人物的描写还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伍尔夫都倾注了她所有的感情,形成了语言清新雅致的特点。伍尔夫这种充满诗情画意的写景风格受到了批评家的一致好评,英国作家R·莫蒂默也称赞伍尔夫:“谁也没有写出过伍尔夫那样好的散文。人们羡慕她所看到的世界是如此美丽——她眼中看到的尽是一块块翠玉和珊瑚,好像整个世界都是宝石镶成的。”
    总之,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女性作家在20世
Virginia Woolf is a famous woman novelist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d sh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odernist novelists. In her writings, she put her eyes on the new keys of writings, so her most writings are named of modernism novels. And also Woolf's novels contain many keys of poem, so her novels are also named as 'novels of poem'.
    But I think Woolf's 'novels of poem' is not her most important key, she put emphasis on feminism, So I will analyze Woolf's feminism in this paper. Feminism, both a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gender inequality and oppression and as a political movement, has used literary texts extensively in making and disseminating its meanings. The significance of literature for feminism also gives a particular place to those writers whose work spans both feminist polemic and fiction .
    Firstly, this paper analyze that Woolf how to analyze the question of "women writing "in the theory. Woolf concerned with the nature of womanhood. The focus on women characters in Woolf's fiction is central to much early feminist criticism, as well as non-or anti-feminist criticism. For example, earlier fiction of Woolf's 'Mrs. Dalloway', 'To the Lighthouse' and 'The waves',
    these novels contain political and social the contens of her time.
    
    
    To an extent, 'anger' and 'androgyny' are the two terms most central to feminist debates on Woolf. Their centrality serves to further increase the importance of 'A Room of One's Own' as the key text of Woolf's feminism and feminism's Woolf, for it is here that 'anger' and 'androgyny' are most fully discussed.And 'A Room of One's Own' is seen by many critics to subdue and repress women's anger in favor of a more serene gender-transcendent or androgynous creativity, whereas righteous anger is felt to be the motivating force underlying 'Three Guineas', a text in which 'androgyny' is replaced by an emphasis on women as outsiders, both different from and separate from men. In Mary Eagleton critique of Woolf and other women writers of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She render with a nice precision the subtle gradations of perception and sensation ,and in this delicious banquet the mere man still yearns for a little red beef and port wine."
    Secondly, this paper analyze that Woolf how to practise "women writing "in her writings. One is the different angle of her novels. The famous passage in 'Modern Fiction' in which Woolf offers an account of consciousness and the modern novel-'Examine for a moment an ordinary mind on an ordinary day. And many of Woolf's contemporaries continued to work with a broader definition of the feminist project, and to show that women's rights had in on sense been conclusively 'won with suffrage'. The second is the musical
    
    
    construction in her novels.
    The mind receives a myriad impressions'(an aesthetic from which she in fact takes a critical distance, ascribing it to Joyce and his contemporaries)-was used against Woolf by her detractors, who frequently defined her limitations as those of a purely passive, receptive consciousness. The third is the beautiful words in he novels. Woolf reinforces the point with the words of her writings. The passage of 'To the Lighthouse', the narratives of scence and the literary heritage esplores the different ways of men's writing.
    Most novels of Woolf are very nice and beautiful, so many reader and critics are in favor of Woolf's novels. So Woolf is one of the best woman writer and a famous feminist.
    Above all, Woolf is the queen in women' hearts, because that she strives for our women, and that she played the important role in the feminism and literature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d the beauty of her writing will stay in the world for ever!
引文
引自《弗吉尼亚·伍尔夫文集——论小说与小说家》——《论现代小说》,瞿世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12月,第7页。
    引自《弗吉尼亚·伍尔夫研究》——《弗吉尼亚·伍尔夫》,爱·摩·福斯特,瞿世镜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7月,第13页。
    引自《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VIRGINIA WOOLF》——《Woolf’s feminism and feminism’s Woolf》,Laura Marcus,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第224页。
    引自《弗吉尼亚·伍尔夫文集——论小说与小说家》——《一间自己的房间》,瞿世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12月,第61页。
    引自《性别/文本政治:女性主义文学理论》,托里·莫伊著,陈洁诗译,骆驼出版社,1984年6月,第15页,原载于《Virginia Woolf:Women and Writing》,Michele Barrett
    引自《弗吉尼亚·伍尔夫文集——论小说与小说家》——《一间自己的房间》,瞿世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35页。
    引自《弗吉尼亚·伍尔夫文集——论小说与小说家》——《一间自己的房间》,瞿世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24页。
    引自《弗吉尼亚·伍尔夫文集——论小说与小说家》——《一间自己的房间》,瞿世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56页。
    引自《性别/文本政治:女性主义文学理论》,托里·莫伊著,陈
    
    
    洁诗译,骆驼出版社,1984年6月,第2页,原载于《A Literature of Their Own》,Showalter
    引自《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美杜莎的笑声》,(法)埃莱娜·西苏,张京媛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月,第199页。
    引自《法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弗吉尼亚·伍尔夫》,杨跃华,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第39页,原载于《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Mary Eagleton,New York:Longman Inc.1991,第1页
    引自《弗吉尼亚·伍尔夫文集——论小说与小说家》——《论现代小说》,瞿世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12月,第8页。
    引自《尤利西斯》,詹姆斯乔伊斯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7月,第997页
    引自《到灯塔去》,弗吉尼亚·伍尔夫,瞿世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8月,第290页。
    引自《弗吉尼亚·伍尔夫文集——论小说与小说家》——《贝内特先生与布朗夫人》,瞿世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12月,第314页。
    、【17】、【18】引自《海浪》,弗吉尼亚·伍尔夫,朱元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8月,第335页、第346页、第328页。
    【19】 引自《弗吉尼亚·伍尔夫研究》——《〈海浪〉:弗吉尼亚·伍尔夫感觉的黑箭》,罗伯特·G·柯林斯,瞿世镜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7月,第309页。
    【20】引自《意识流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瞿世镜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1月,第164页,原载于伯纳德·布莱克斯东:《弗吉尼亚·伍尔夫:一篇评论》
    【21】引自《海浪》,弗吉尼亚·伍尔夫,朱元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年8月,第1页。
    【22】 引自《弗吉尼亚·伍尔夫研究》——《〈海浪〉:弗吉尼亚·伍尔夫感觉的黑箭》,罗伯特·G·柯林斯,瞿世镜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7月,第329页。
    【23】引自《海浪》,弗吉尼亚·伍尔夫,朱元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8月,第346页。
    【24】引自《弗吉尼亚·伍尔夫研究》——《弗吉尼亚·伍尔夫》,爱·摩·福斯特,瞿世镜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7月,第9页。
    【25】引自弗吉尼亚·伍尔夫《对于现代文学的印象》,第284页,瞿世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12版
    【26】引自爱?默?福斯特《弗吉尼亚·伍尔夫》,见《弗吉尼亚·伍尔夫研究》,瞿世镜主编,第29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27】引自《到灯塔去》,弗吉尼亚·伍尔夫著,瞿世镜译,第38、40页,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12版
    【28】引自布莱克斯东《弗吉尼亚·伍尔夫》,见《弗吉尼亚·伍尔夫研究》,瞿世镜主编,第98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29】引自《到灯塔去》,弗吉尼亚·伍尔夫,瞿世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8月,第335页。
    【30】引自《论伍尔夫〈到灯塔去〉的艺术形式》,刘南,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第75页。
    【31】引自《到灯塔去》,弗吉尼亚·伍尔夫,瞿世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8月,第335、336、337、357、348页。
    【32】引自《弗吉尼亚·伍尔夫研究》——《弗吉尼亚·伍尔夫》,(法)多·斯·富尔,瞿世镜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7月,第92页。
    【33】引自《〈到灯塔去〉序》,瞿世镜,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8月,第7页。
    
    【34】引自《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我们自己的批评》,(美)伊莱恩·肖瓦尔特,张京媛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月,第249页。
    【35】引自《弗吉尼亚·伍尔夫研究》——《伍尔夫评传》,(法)安德烈·莫洛亚,瞿世镜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7月,第93页。
    
    
    
    
    参考书目
    
    (1)《到灯塔去》,瞿世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12版
    (2)《达洛卫夫人》,孙梁,苏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12版
    (3)《海浪》,曹元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12版
    (4)《伍尔夫作品精粹》,李乃坤选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12版
    (5)《伍尔夫散文》,黄梅、张耀东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1版
    (6)《论小说与小说家》,瞿世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12版
    (7)《弗吉尼亚·伍尔夫研究》,瞿世镜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8)《剑桥文学指南 弗吉尼亚·伍尔夫》,Sue Roe Susan Sellers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版225-241
    (9)《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张京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版
    (10)《女权主义文论》,王岳川主编,张岩冰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12版
    (11)《优美与疯癫——弗吉尼亚·伍尔夫传》,易晓明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1版
    (12)《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鲍晓兰主编,三联书店出版,1995,5版
    (13)《Virginia Woolf and Bloomsbury》,ed by Jane Marcus,London:Macmillan,1987
    (14)《A Feminist Dictionary》,ed by Cheris Kramarae and Paula A Treichler,London:Pandora,1985
    
    (15)《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立场》,王建香,《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4
    (16)《〈奥兰多〉中的时代精神及双性同体思想》,吕洪灵,《外国文学研究》,2002,1
    (17)《构筑心中的灯塔——〈到灯塔去〉中莉丽·布里斯科的心路历程探析》,段艳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1
    (18)《从对立走向对话——解读〈到灯塔去〉中主要人物的两性原则及雌雄同体的隐含意义》,杨跃华,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8,4
    (19)《区别与整合:〈到灯塔去〉的女性主义解读》,束永珍,外国文学研究,2001,1
    (20)《〈奥兰多〉:传记革命》,吴庆宏,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2,1
    (21)《从伍尔夫到西苏的女性主义批评》,马睿,外国文学研究,1999,3
    (22)《“双性同体”与创造力问题——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诗学理论批评》,姜云飞,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99,2
    (23)《实现女性自身的价值——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写作观》,王洁群 王建香,广东社会科学,2000,6
    (24)《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先驱》,吴庆宏,镇江师专学报,2001,4
    (25)《法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弗吉尼亚·伍尔夫》,杨跃华,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9,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