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美国新闻自由的历史之维与宪政考察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新闻自由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石与宪政体制的平衡器。有关新闻自由方面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美国的新闻自由制度相对而言在世界上是比较完备的。作为新闻自由宪法化的结果,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成为新闻自由的宪法保障。本文从历史的角度考察新闻自由的历史发展轨迹,进而界定新闻自由的概念;从宪政的视角探究新闻自由,目的在于考察:当宪政体制之三权有任何一支权力成为破坏性力量时,作为体制外的制度性力量新闻自由是怎样对宪政体制进行平衡的。
     本文主要应用历史追溯和宪政考察的方法,对美国新闻自由做一专门考察。将历史与宪政结合起来,目的是为了说明离开历史,出版自由权、信息自由权及新闻采集权和特定的宪法第一修正案将很难存在。
     本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法律与新闻传播是新闻自由的基础,二者有效地维护着新闻自由的宪法性地位。新闻自由是美国自由的基石,是代表人民的唯一监督者和权力的润滑剂。
     第二章美国新闻自由综述。美国新闻自由思想发展的历史渊源,即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言论著述自由、英国的出版自由传统、法国的人权思想影响以及杰斐逊的“至上论”新闻自由思想。英国出版自由传统对殖民地的新闻自由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美国新闻自由的思想理论基础与存在的宪法依据。
     第三章新闻自由与国会立法。新闻自由入宪的初衷主要是为了防止议会专权;然而,国会主要通过煽动性叛乱法和反民主立法来压制新闻自由,这里凸现了自由与民主的不一致乃至冲突性。
     第四章新闻自由与总统行政。新闻界与总统的关系经常处于一种对抗状态之中。随着美利坚民族由统一走向强盛,总统逐渐成为美利坚的民族象征和权力代表;总统权力也随之急速扩张,大有颠覆美国宪政根基的趋势,于是,宪法保护下的新闻自由成为钳制总统行政的一把利剑。
     第五章司法专断对阵新闻自由属于宪法体制内的冲突,即第一修正案与第五、第六修正案之间的冲突,也属于公正审判与新闻自由之对垒;问题在于法院运用司法权的专断属性很好地捍卫了新闻自由,从而成为新闻自由的守护神。
     新闻自由是采访自由、传递自由、报道或评论自由、出版或发行自由四个方面的综合体。相对于“消极的”言论自由来说,新闻自由是一种“积极的”自由,它在秉承自由本性之时,又使自身逐渐趋于绝对化。
     制度上,新闻自由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居间于政府权力与人民大众之间,成为民众的“代理人”;功能上,新闻自由本身具有特殊的减压功能,即通过新闻媒体经常披露政府的丑行,充当人民发泄对政府不满的工具;目的上,新闻自由的存在恰是制宪者们利用它促使美国宪政达至善业的一个手段;经济学上,宪政追求的是一种权力的平衡和体制的稳定,并不是求得权力的高效率;因为分权与制衡原则使权力相互对抗与摩擦,当宪政中的权力运行体制出现任何破坏性力量时,作为人民唯一监督者、政府权力润滑剂的新闻自由将成为权力分立与宪政体制恢复到平衡状态和原有轨道的最有力的保障。
     新闻自由对宪政体制进行调节的同时,由于没有任何力量对它进行制约,它本身又有可能成为一支破坏宪政体制的威胁性力量。这既是新闻自由内部存在的矛盾性冲突,又是美国宪政体制本身带有的难以消解的痼疾。
     总而言之,技术文明(印刷术)催生了权利革命,权利革命导致了新闻自由的宪法化,入宪后的新闻自由逐渐成为代表人民的唯一监督者、政府权力的润滑剂,成为美国自由的基石、宪政民主的平衡器。
Freedom of the press not only forms a substructure of modern democratic politics but balances the powers in the system of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The studies of press freedom are always a hot spot in the academic circles. Comparatively speaking, the system of press freedom in the United States is relatively complete in the world. As a result of the United States’first Constitutional Amendment, it wins itself aconstitutional safeguard. In this thesis, the author offers a definition of press freedom from a historical point of view and then probes into freedom of the pr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for the purpose of finding out how, the press, an institutionalized force out of the system of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balances the three branches in case any one of them is concentrated so rapidly to be a destructive force.
     To make a special exploration into press freedom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traces back to the history of the thoughts relating to press freedom, investigates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in reality, and indicates that its historical origin preconditions freedoms of press and of information, the right to know, and the given First Constitutional Amendment.
     This paper includes five chapters.
     Chapter One is an introduction which is mainly about that the foundation of press freedom consists of law and news communication, both of which effectively guard its constitutional status. On this basi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theme in this book that press freedom is a substructure of liberty in the United States, a supervisor on behalf of its people, and a lubrication oil of the government’s powers.
     Chapter Two deals with a review of press freedom, in which the author explores the historical origin of the thoughts on press freedom, including freedom of speech and writings during the periods of ancient Greece and Rome, the tradition of free publication in England, the influence of human rights in France, and Jefferson’s thoughts on the superiority of press freedom. On the other hand, the author provides an explanation of the far-reaching influence of British tradition of free publication on her colony and an analysis of the foundation of American thoughts on press freedom by tracing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press freedom.
     Chapter Three concerns press freedom and Congress legislation. The original intention to write press freedom into the Constitution is to prevent Congress from monopolizing powers. However, Congress represses freedom of the press through the law of incitement and rebellion and opposing the legalization of democracy. Hence a disharmony or even conflict appears before freedom and democracy.
     Chapter Four has relation to freedom of the press and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president. There is frequently a confrontation between the press circles and the president. As the American nation has united and her country is increasingly powerful and prosperous , her president gradually becomes a symbol of her nation and an embodiment of power;as a result, the President’s power expands in such a rapid way that it would subvert the base of the United States’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In such case, the press under the wing of the Constitution acts as a sharp sword which conditions the president’s administration.
     Chapter Five discusses the conflict: judicial autocracy v freedom of the press, a conflict which belongs to the constitutional system, namely, the First Constitutional Amendment v the Fifth and the Sixth Conventional Amendments. It is also a conflict between fair trial and free press. The problem, though, is how the court takes advantage of judicial autocracy to safeguard press freedom and thus becomes its patron saint.
     Freedom of the press is a synthesis composed of free news interviewing, communication, report or comment, and press or issue. Compared with passive freedom of speech, freedom of the press is a positive one, inheriting the nature of freedom which in turn gradually becomes absolute.
     Systematically, freedom of the press is designed to stand between a government’s power and the masses and acts as an agent for the masses; Functionally, freedom of the press in itself has the ability to reduce pressure by disclosing a government’s scandals and expressing the masses’grievances through mass media. Purposefully,the Constitution makers take freedom of the press as a way to spur a good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And in terms of economics, the aim of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is not for efficiency but for balanced powers and a steady system, for the principle of the separation and balance of powers leads to their confrontation and even conflict. In the running of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when any one of the three powers is concentrated so rapidly that it would emerge as a destructive force, the press, as the only one supervisor for the masses and lubrication oil of government powers, will be the most powerful factor to ensure the separation of powers and the restoration of the conventional-government system to its former orbit.
     In short,press freedom is a substructure of liberty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only one supervisor on behalf of its people and a lubrication oil of the government’s powers, and a substructure of libert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 device to maintain the equilibrium in her democratic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引文
①[美]埃里克·方纳:《美国自由的故事》,商务印书馆 2002 年版,序第 8 页。
    ②[美]C.H.麦基文:《宪政古今》,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2 页。
    
    ①法国著名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
    ②[法]埃克多·维尔:《文化概念》,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12 页。
    ③[法]埃克多·维尔:《文化概念》,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13-14 页。
    ④王士杰 钱端升:《比较宪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84 页。
    ①[美]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0 年版,引言第 2 页。
    ②[美]T·巴顿·卡特 朱丽叶·L·迪 马丁·J·盖尼斯 哈维·祖克曼:《大众传播法概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年版,见译者前言。
    ③1991 年起任《华盛顿邮报》的总编。
    ④伦纳德·小唐尼 罗伯特·G·凯泽:《美国人和他们的新闻》,中信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版,第14 页。
    
    ①吴之椿译,商务印书馆 1958 年版。
    ②程崇华译,商务印书馆 1959 年版。
    ③侯 健译,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①[英]约翰·基恩:《媒体与民主》,卻继红 刘士军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年版,译者序第 4 页。
    ①[美]戴安娜·拉维奇:《美国读本——感动一个国家的文字》(上),三联书店 1995 年版,第 4-5 页。
    ②[美]戴安娜·拉维奇:《美国读本——感动一个国家的文字》(上),三联书店 1995 年版,第 4 页。
    ③[美]戴安娜·拉维奇:《美国读本——感动一个国家的文字》(上),三联书店 1995 年版,第 48-49 页。
    ④《杰斐逊集》(上),三联书店 1993 年,第 22 页。
    ⑤[美]埃里克·方纳:《美国自由的故事》,商务引书馆 2002 年,第 46 页。
    ⑥[美]沃浓·路易·帕灵顿:《美国思想史》,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第 300 页。
    ①[美]戴安娜·拉维奇:《美国读本——感动一个国家的文字》(下),三联书店 1995 年版,第 834 页。
    ②亨利·路易斯·门肯:(1880-1965)生于巴尔的摩,语言学家﹑作家﹑批评家。
    ③杨自伍:《美国文化选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261 页。
    ④[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商务印书馆 2001 年版,第 307 页。
    ①西方人一般认为印刷术是古登堡发明的。古登堡(Johann Gutenberg,1400?-1468?):15 世纪发明现代意义上的活字印刷机。实际上,活字印刷是中国的毕升在 11 世纪发明的。
    ②[美]戴安娜·拉维奇:《美国读本——感动一个国家的文字》(下),三联书店 1995 年版,第 834 页。
    ③[美]戴安娜·拉维奇:《美国读本——感动一个国家的文字》(上),三联书店 1995 年版,第 30 页。
    ④[美]丹尼尔·J·布尔斯廷:《美国人——殖民地历程》,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431 页。
    ①[美]丹尼尔·J·布尔斯廷:《美国人——殖民地历程》,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441 页。
    ②[美]丹尼尔·J·布尔斯廷:《美国人——殖民地历程》,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 年,第 442 页。
    ③[美]丹尼尔·J·布尔斯廷:《美国人——殖民地历程》,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 年,第 443 页。
     ①[美]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中国正法大学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8 页。
    ②李道揆:《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商务印书馆 1999 年版,第 130 页。
    ①西奥多·怀特:《总统的诞生,1972 年》,第 327 页。
    ②[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商务印书馆 2001 年版,第 369 页。
    
    ①[美]路易斯·亨金:《宪政·民主·对外事务》,三联书店 1996 年版,第 20 页。
    ②[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商务印书馆 2001 年版,第 374 页。
    ③[意]萨尔沃·马斯泰罗内:《欧洲民主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版,前言第 1-2 页。
    ④[美]汉密尔顿 杰伊 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引书馆 1980 年版,第 452 页。
    ①[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商务印书馆 2001 年版,第 379-380 页。
    ②[英]爱德蒙·柏克:《美洲三书》,商务印书馆 2003 年版,译者引言第 5 页。
    ③亚当·斯密:《法理学讲义》,第 324 页。转引自[澳]布伦南 [美]布坎南:《宪政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20 页。
    ④[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三联书店 1995 年版,第 221 页。
    ①[英]西奥多·F·T·普拉克内特:《简明普通法史》(A Concise History of the Common Law),中信出版社2003 年版,第 23-24 页。
    ②[英]爱德蒙·柏克:《美洲三书》,商务印书馆 2003 年版,译者引言第 7 页。
    ③[美]汉密尔顿 杰伊 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引书馆 1980 年版,第 429 页。
    ④《杰斐逊集》(下),三联书店 1993 年,第 1026-1027 页。
     ①《杰斐逊集》(下),三联书店 1993 年,第 1062-1063 页。
    ②[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商务印书馆 2001 年版,第 312 页。
    ①《杰斐逊集》(下),三联书店 1993 年,第 980-981 页。
    ②[美]汉密尔顿 杰伊 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引书馆 1980 年版,第 264 页。
    ③[英]伯特兰·罗素:《权力论——新社会分析》,商务印书馆 1991 版,第 196 页。
    ①[美]C.H.麦基文:《宪政古今》,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4-25 页。
    ②[美]路易斯·亨金:《宪政·民主·对外事务》,三联书店 1996 年版,第 53 页。
    ③[美]路易斯·亨金:《宪政·民主·对外事务》,三联书店 1996 年版,第 50 页。
    ④Myers v. United States,272U.S.52,293,1926,Brandeis,J.,dissenting.
    ⑤[英]伯特兰·罗素:《权力论——新社会分析》,商务印书馆 1991 版,第 97 页。
    ①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 1994 年修订版,见封皮。
    
    ①《杰斐逊集》(下),三联书店 1993 年版,第 958 页。
    ②《杰斐逊集》(下),三联书店 1993 年版,第 1090 页。
    ③[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一卷,商务印书馆 2001 年版,第 3 页。
    ④[德]K·茨威格特 H·克茨:《比较法总论》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73 页。
     ①《杰斐逊集》(下),三联书店 1993 年版,第 979 页。
    ②[英]阿克顿:《自由史论》,译林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6 页。
    ①[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商务印书馆 1961 年版,第 154 页。
    ②[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版,第 4 页。
    ③费尔玛是英国王权专制论者的代表人,其根本立场是“人是生而不自由的”。
    ④[英]约翰·密尔:《论自由》,商务印书馆 1959 年版,第 59 页。
    ⑤[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商务印书馆 2001 年版,第 315 页。
    ①ENRY CAMPBELL BLACK, M.A. BLACK’S LAW DICTIONARY, ABRIDGED SIXTH EDITION,THE PUBLISHER’S EDITORIAL STAFF. Page 458.
    ②[美]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政治学导论》,华夏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 页。
    ③ENRY CAMPBELL BLACK, M.A. BLACK’S LAW DICTIONARY, ABRIDGED SIXTH EDITION,THE PUBLISHER’S EDITORIAL STAFF. Page 458. Page 633.
    ④安德鲁·汉密尔顿:(约 1676—1741)是殖民地最著名的律师之一。他出生于苏格兰,1770 年前不久,他作一个契约仆人移民到弗吉尼亚。
    ⑤约翰·亚当斯:(1735—1826)生于马萨诸塞,毕业于哈佛学院,后来成为美国第二任总统。
    ①约翰·迪金森:(1732—1808)是宾夕法尼亚的一位杰出律师,是该州出席大陆会议的代表和制宪会议的代表并参与制定了《美国宪法》。
    ②是美国第一首爱国歌谣。
    ③托马斯·潘恩:(1737—1809)生于英格兰,他的《常识》一书所表达的思想颠覆了英国在北美的殖民统治,有力地促进了美国的独立。
    ④勒尼德·汉德:(1872—1961)生于纽约,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美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法官之一。
    ⑤米尔顿·弗莱德曼:(1912—)生于纽约,是芝加哥经济学派的主要理论家,1976 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理论直接影响了里根和撒切尔的政策。
    ⑥西奥多·H·怀特:中文名字白修德(1915—1986),是他那一代人中最有造诣的作家之一。他是记者、散文家兼历史学家,尤其擅长叙述故事。他的《总统的产生——1960》获普利策奖。
    ⑦[美]戴安娜·拉维奇:《美国读本——感动一个国家的文字》(下),三联书店 1995 年版,第 868 页。
    ①[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三联书店 1997 年版,第 3 页。
    ②勒尼德·汉德:(1872—1961)生于纽约,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美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法官之一。
    ③[英]阿克顿:《自由史论》,胡传胜等译,译林出版社 2001 年版,见封皮。
    ④[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张瑞玉译,商务印书馆 2001 年版,第 3-4 页。
    ③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中国新闻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55 页。
    ①宁树藩:《论新闻的特性》,载《新闻大学》第 8 期,1984 年 12 月。
    ②宁树藩:《宁树藩文集》,汕头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426-427 页。
    ③《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1674 页。
    ④[美]卡斯帕·约斯特:《新闻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内部译本 1960 年,第 4-5 页。
    ①[美]W.兰斯·班尼特:《新闻——政治的幻象》,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1 页。
    ②马克思认为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不仅具有商品的特性,而且是用来交换商品的商品。
    ③《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1674 页。
    ④学界一般认为先有新闻然后才由国家设立新闻机构。因此,新闻与新闻机构的产生是有着先后顺序的。
    ① 丘小平:《表达自由——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 1 月第 1 版,第 426 页。
    ② 吴永和,《西方新闻自由的历史走向》,复旦大学博士论文,1993 年 10 月,第 18-19 页。
     ①王士杰 钱端升:《比较宪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84 页。
    
    ①方蓝生:《新闻自由与新闻自律》,允晨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84 年版,第 4 页。
    ②甄树青:《论表达自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53 页。
    ③[英]约翰·弥尔顿:《论出版自由》,吴之椿译,商务印书馆 1958 年版,第 3 页。
    ①[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 1978 年版,第 87 页。
    ②吴飞:《法意下的表达自由——兼论各国传媒政策的变革》,复旦大学博士论文,第 21 页。
    ①[美]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136 页。
    ②因这三大运动的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都是以 R 开头的,即 the Renaissance, the Reformation, the Revival of Roman Law.
    ③李彬:《全球新闻传播史》(公元 1500-2000 年),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67 页。
    ①“泛上帝化”,是本人无意中想到的一个名词,是指人人享有自愿信仰上帝的平等权利,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个人权利的发展。
    ②此语是恩格斯常常用来评价中世纪神学垄断一切知识和学问并达至巅峰状态的评语。
    ③《马克斯恩格斯全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400 页。
    ④[日]小野秀雄:《新闻学原理》,1947 年版,1957 年修订版,中译本藏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资料室,第 157页。
    ①[美]詹姆斯·W·汤普逊:《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商务印书馆 1992 年版,第 674 页。
    ②[美]詹姆斯·W·汤普逊:《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商务印书馆 1992 年版,第 674 页。
    ③[英]赫·乔·韦尔斯:《世界史纲》,吴文藻等译,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809 页。
    ④[美]J.赫伯特·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黄煜等译,华夏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4 页。
     ①[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 2000 年版,第 224-225 页。
    ①[美]丹尼尔·J·布尔斯廷:《发现者》,戴子钦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744 页。
    ②[美]迈克尔·埃默里 埃德温·埃默里 南希·J·罗伯茨:《美国新闻史》,展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年版,第 10 页。
    ③亨利八世(1491—1547),英格兰国王,1534 年经议会确立为英国国教教会首脑。
    ①李彬:《全球新闻传播史》(公元 1500—2000 年),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88 页。
    ②[英]弥尔顿:《论出版自由》,吴之椿译,商务印书馆 1959 年版,第 8 页。
    ④郭亚夫 殷俊编著:《外国新闻传播史纲》,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第 53 页。
     ⑤[英]弥尔顿:《论出版自由》,吴之椿译,商务印书馆 1959 年版,第 5 页。
     ①《列宁全集》第 32 卷,人民出版社 1958 年版,第 492 页。
    ①[英]阿克顿:《自由史论》,译林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91 页。
    ②[美]沃浓·路易·帕灵顿:《美国思想史》(1620—1920),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7 页。
    ③[英]阿克顿:《自由史论》,译林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92 页。
    ④帕灵顿伟大之处在于,他的《美国思想史》一书不仅早在 70 多年前就因获得普利策奖而闻名于世,而且其思想之深邃、思辨力之强当今之世恐怕仍无人能企及,这也是该书自出版以来一直被哈佛大学的莘莘学子们奉之为圭臬的主要原因。
    ⑤[美]沃浓·路易·帕灵顿:《美国思想史》(1620—1920),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9 页。
    ①[英]阿克顿:《自由史论》,译林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97 页。
    ②[美]沃浓·路易·帕灵顿:《美国思想史》(1620—1920),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9 页。
    ③魏明编著:《外国新闻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70 页。
    ④魏明编著:《外国新闻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70 页。
    ③魏明编著:《外国新闻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76 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第 79 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第 74 页。
    ③《马克思恩克思全集》,第 2 卷,第 105 页。
    ①因前总督逝世,继任总督威廉·科斯比在 13 个月之后才从伦敦赶到纽约殖民地,这期间由范·达姆代理总督职务。
    ① 这只是对“诽谤”一词定义的节选,具体内容参见[英]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249 页。
    ②HENRY CAMPBELL BLACK, M.A. BLACK’S LAW DICTIONARY, ABRIDGED SIXTH EDITION,THE PUBLISHER’S EDITORIAL STAFF. P. 288.
    ③见注释②,p.632.
    ④见前页注释②,p.966.
    ①戴安娜·拉维奇编:《美国读本——感动一个国家的文字》(上),林本椿等译,三联书店 1995 年版,第 17页。
    ②The others are: (1)the right to publish without official license, established in America by James Franklin; and (2) the right to report matters of public interest, which was not widely recognized until well into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nd is still contested.
    ③戴安娜·拉维奇编:《美国读本——感动一个国家的文字》(上),林本椿等译,三联书店 1995 年版,第 18页。
    ①戴安娜·拉维奇编:《美国读本——感动一个国家的文字》(上),林本椿等译,三联书店 1995 年版,第 19页。
    ②戴安娜·拉维奇编:《美国读本——感动一个国家的文字》(上),林本椿等译,三联书店 1995 年版,第 20页。
    ③此语为阿克顿勋爵的经典名言,参见阿克顿:《自由史论》,胡传胜译,译林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81 页。原话为:“历史不能任意炮制,而是需要积极的整合;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说不是其全部的话。”
    ①Stewart,“Or of the Press”.Hastings L.J.,1975,26:631,633~634.
    ②[美]杰里米·阿塔克 彼得·帕塞尔:《新美国经济史——从殖民地时期到 1940 年》(上),罗涛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37 页。
    ③这一影响至今的经济理论与《独立宣言》一样伟大。亚当·斯密于 1776 年发表了《国富论》一书。
    ①Milton, Areopagitica, Jebb ed., Cambridge University,1918.58.
    ③[英]约翰·密尔:《论自由》,程崇华译,商务印书馆 1996 年版,第 20 页。
    ④[英]约翰·密尔:《论自由》,程崇华译,商务印书馆 1996 年版,第 56 页。
    ①Mill. Utilitarianism, Liberty and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Lindsay,ed.,1957,104.
    ②Abrams v. United States,250U.S.616(1919).
    ③[美]斯坦利·I.库特勒编著:《最高法院与宪法——美国宪法史上重要判例选读》,朱曾汶 林铮译,商务印书馆 2006 年版,第 299-300 页。
    ①伯纳德·贝林、戈登·S·伍德:《伟大共和国》,马萨诸塞 D.C.希思公司 1997 年,第 336 页。
    ②普布利乌斯是指汉密尔顿、麦迪逊以及杰伊三人为了说服纽约州人民批准联邦宪法,分别以普布利乌斯之名总共发表了 85 篇文章并汇集成经典的政治文献《联邦党人文集》。这样以来,历史学家也无法弄清有些文章到底是谁写的,因为所有文章都是用“普布利乌斯”的笔名发表的。
    ③汉密尔顿 杰伊 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 在汉 舒逊译,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版,第 429 页。
    ④汉密尔顿 杰伊 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 在汉 舒逊译,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版,第 429-430 页。
    
    ①汉密尔顿 杰伊 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 在汉 舒逊译,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版,第 430 页。
    ②《杰斐逊集》(下),三联书店 1993 年,第 1026-1027 页。
    ③《杰斐逊集》(下),三联书店 1993 年,第 1059 页。
    ④《杰斐逊集》(下),三联书店 1993 年,第 1031 页。
    ①《杰斐逊集》(下),三联书店 1993 年,第 1062-1063 页。
    ③该信写于联邦宪法制定、批准前的 1787 年 1 月 16 日,杰斐逊时任驻法公使。
    ④《杰斐逊集》(下),三联书店 1993 年,第 980-981 页。
    ③《杰斐逊集》(下),三联书店 1993 年,第 1127-1128 页。
    ④《杰斐逊集》(下),三联书店 1993 年,第 1130 页。
    ⑤《杰斐逊集》(下),三联书店 1993 年,第 1133 页。
    ⑥《杰斐逊集》(下),三联书店 1993 年,第 1134 页。
     ①[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侯健 范亚峰译,商务印书馆 2001 年版,第 404 页。
    ①Of Civil Government(Everyman’s Library ed.,1924), Bk.II.Ch.vi,sec.57. 转引自[美]博登海默:《法理学 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79 页。
    ②[英]戴雪:《英宪精义》,雷宾南译,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15 页。
    
    ①[英]戴雪:《英宪精义》,雷宾南译,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18 页。
    ②[英]戴雪:《英宪精义》,雷宾南译,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18-119 页。
    ③[英]戴雪:《英宪精义》,雷宾南译,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19 页。
    ②[美]托马斯·潘恩:《常识》,何实译,华夏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36 页。
    ③[美]唐纳德·M·吉尔摩 杰罗姆·A·巴龙 托德·F·西蒙:《美国大众传播法:判例评析》(上),粱宁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 页。
    ①Centinel I ,2.7.25; a Confederationist, Pennsylvania Herald and General Adviser 27 October 1787.[美]赫伯特 J 斯托林:《反联邦党人赞成什么——宪法反对者的政治思想》,汪庆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21 页。
    ②[美]迈克尔·埃默里 埃德温·埃默里 南希·L·罗伯茨:《美国新闻史》,展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第 80 页。
    ③[美]迈克尔·埃默里 埃德温·埃默里 南希·L·罗伯茨:《美国新闻史》,展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第 80-81 页。
    ④Henry Steele Commager, ed., Documents of American History (New York:Appleton-Century-Crofts,1934),p.104,Article XII, and p.109,ArticleXVI.
    ①[美]托马斯·潘恩:《常识》,何实译,华夏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 页。
    ②由嵘 张雅利 毛国权 李红海:《外国法制史参考资料汇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512 页。
    ③由嵘 张雅利 毛国权 李红海:《外国法制史参考资料汇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501 页。
    ④[美]汉密尔顿 杰伊 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 在汉 舒逊译,商务印书馆 2004 年版,第 257 页。
    ①[美]托马斯·潘恩:《常识》,何实译,华夏出版社 2004 年版,见封皮。
    ②The Humanity of Man (New York: Geoge Braziller, 1956),p.99.
    ②U.S. Statutes at Large, “The Sedition Act,”I, Sec.2,p.596. 转引自[美] 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南希·L·罗伯茨:《美国新闻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第 92 页。
    ③刘绪贻 杨生茂:《美国通史》(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第 86 页。
    ④[美]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南希·L·罗伯茨:《美国新闻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第 94 页。
    ①刘绪贻 杨生茂:《美国通史》(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第 89 页。
    ①[美]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南希·L·罗伯茨:《美国新闻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第 322 页。
    ②[美]亨利·康马杰编:《美国历史文献》第 10 版,新泽西,西蒙与舒斯特公司,1988 年,第 2 卷,第 146 页。
    ③尤金·维克托·德布斯,1855-1926,工运组织者,社会党创始人,六次被提名为社会党总统候选人。他被判刑后,哈定总统 1921 年给予他减刑。
    ④[美]戴安娜·拉维奇编:《美国读本——感动过一个国家的文字》,林本椿等译,三联书店 1995 年版,第 577页。
    ①Abrams v. United States, 249 U.S.47,39S.Ct.247,63L.Ed.470(1919).
    ②[美]汉密尔顿 杰伊 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 在汉 舒逊译,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版,第 468 页。
    ③[美]斯坦利·I.库特勒编著:《最高法院与宪法——美国宪法史上重要判例选读》,朱曾汶 林铮译,商务印书馆 2006 年版,第 296 页。
    ④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1841-1935),美国最高法院法官(1902-1932)。他以自由派立场闻名于世。
    ⑤[美]斯坦利·I.库特勒编著:《最高法院与宪法——美国宪法史上重要判例选读》,朱曾汶 林铮译,商务印书馆 2006 年版,第 297 页。
    ⑥路易斯·布兰代斯(1856-1941),美国最高法院法官(1916-1939),思想开明进步。
    ⑦[美]唐纳德·M·吉尔摩 杰罗姆·A·巴龙 托德·F·西蒙:《美国大众传播法:判例评析》,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6 页。
    ①Gitlow v. New York,268U.S.652,45S.Ct.625,69L.Ed.1138(1925).
    ②该条例规定“禁止出版或者发行鼓吹、劝告或传授使用军队亦或暴力,颠覆或者推翻政府的职责、必要性或者正当性的材料”。
    ③北京大学法学院司法研究中心编:《宪法的精神——美国联邦最高法院 200 年经典判例选读》,邓海平 汪庆华等译,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00 页。
    ④Whitney v. California, 274U.S.357 (1927).
    ⑤北京大学法学院司法研究中心编:《宪法的精神——美国联邦最高法院 200 年经典判例选读》,邓海平 汪庆华等译,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02 页。
     ①[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370-371 页。
     ①[英]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王明毅 冯兴元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0 页。
    ②[美]梅森和比尼:《美国宪法法律》,英文版,第 524 页。
    ①刘绪贻 李存训:《美国通史:富兰克林·D·罗斯福时代》(第 5 卷),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560 页。
    ②[苏]格罗马科夫:《美国反民主立法简史》,郑德麟 苏苒译,世界知识出版社 1962 年版,第 168 页。
    ③Dennis v. United States,341U.S.494(1951).
    ①美国劳工研究协会编:《美国劳工实况》(1949-1950),马狄清译,世界知识出版社 1956 年版,第 97 页。
    ②[美]斯坦利·I.库特勒编著:《最高法院与宪法——美国宪法史上重要判例选读》,朱曾汶 林铮译,商务印书馆 2006 年版,第 391 页。
    ③北京大学法学院司法研究中心编:《宪法的精神——美国联邦最高法院 200 年经典判例选读》,邓海平 汪庆华等译,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84 页。
    ①[美]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王军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192 页。
    ②[美]斯坦利·I.库特勒编著:《最高法院与宪法——美国宪法史上重要判例选读》,朱曾汶 林铮译,商务印书馆 2006 年版,第 394-395 页。
    ③[美]斯坦利·I.库特勒编著:《最高法院与宪法——美国宪法史上重要判例选读》,朱曾汶 林铮译,商务印书馆 2006 年版,第 395-396 页。
    ④联邦最高法院于 1950 年 12 月开始审理丹尼斯等人的上诉。 雨果·布莱克、斯坦利·里德、费利克斯·弗兰克福特、威廉·O·道格拉斯和弗兰克、墨菲。引自刘绪贻 李存训:《美国通史:富兰克林·D·罗斯福时代》(第5 卷),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39 页。
     ①北京大学法学院司法研究中心编:《宪法的精神》,邓海平等译,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357-358 页。
    
    ①[美]汉密尔顿 杰伊 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 在汉 舒逊译,商务印书馆 2004 年版,459 页。
    ②[美]汉密尔顿 杰伊 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 在汉 舒逊译,商务印书馆 2004 年版,456 页。
    ③[美]汉密尔顿 杰伊 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 在汉 舒逊译,商务印书馆 2004 年版,459 页。
    ④[美]汉密尔顿 杰伊 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 在汉 舒逊译,商务印书馆 2004 年版,460 页。
     ①李剑明 章彤编:《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就职演说全集》,陈亚丽 吴金平 顾中行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前言第 I 页。
     ①[美]汉密尔顿 杰伊 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 在汉 舒逊译,商务印书馆 2004 年版,459-460 页。
    
    ①[美]汉密尔顿 杰伊 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 在汉 舒逊译,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版,第 342 页。
    ②[美]汉密尔顿 杰伊 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 在汉 舒逊译,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版,第 346 页。
    ③[美]汉密尔顿 杰伊 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 在汉 舒逊译,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版,第 342 页。
    ①[美]汉密尔顿 杰伊 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 在汉 舒逊译,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版,第 361 页。
    ②[美]约瑟夫·斯托里:《美国宪法评注》,毛国权译,上海三联书店 2006 年版,第 435 页。
     ④[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 1988 年版,第 135 页。
    ① [美]汉密尔顿 杰伊 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 在汉 舒逊译,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版,第 444 页。
    ② [美]汉密尔顿 杰伊 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 在汉 舒逊译,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版,第 448 页。
    ③ [美]汉密尔顿 杰伊 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 在汉 舒逊译,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版,第 446 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1 卷,人民出版社 1964 年版,第 154 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6 卷,人民出版社 1964 年版,第 168 页。
    ③[美]汉密尔顿 杰伊 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 在汉 舒逊译,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版,第 357 页。
    ④[美]汉密尔顿 杰伊 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 在汉 舒逊译,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版,第 357 页。
    ⑤[美]汉密尔顿 杰伊 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 在汉 舒逊译,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版,第 358 页。
    ⑥[美]汉密尔顿 杰伊 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 在汉 舒逊译,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版,第 362 页。
    ①[美]汉密尔顿 杰伊 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 在汉 舒逊译,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版,第 41 页。
    ②[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 1988 年版,第 2 页。
    ③《常识》一书的发表是 1776 年。同一年发表的历史文献还有,杰斐逊发表的保障政治自由和个人权利的《独立宣言》以及亚当·斯密发表的保障经济自由的经典文献《国富论》。历史的巧合还是历史的必然?1776 年应该成为西方近代历史上最值得纪念的一年。
    ④约瑟夫·斯托里:1779-1845,美国第四任总统麦迪逊于 1811 年提名其任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成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1829 年获得哈佛大学任命成为戴恩教席法学教授。他到 1845 年逝世前一直担任这两个职位。
    ⑤[美]约瑟夫·斯托里:《美国宪法评注》,毛国权译,上海三联书店 2006 年版,第 431 页。
    ①[美]加里·沃塞曼:《美国政治基础》,陆震纶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68-69 页。
    ②安德鲁·杰克逊总统(Andrew Jackson),1767-1845,他是美国第一个出身于平民的总统。由于他任内建立了诸多的不朽功勋,从而开创了一个以他的姓氏命名的时代,进而使他跻身于美国十名最伟大的总统之列。他当政时的各项改革被称为“杰克逊民主”。
    ③亚伯拉罕·林肯总统(Abraham Lincoln),1809-1865,他宣布解放黑奴,无偿分配西部土地,他领导美国人渡过了历史上未遇到的难关,他本人则赢得了与华盛顿相伯仲的声誉和地位。
    ④李剑鸣 章彤:《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就职演说全集》,陈亚丽 吴金平 顾中行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76 页。
    ⑤林肯当选总统后,南部各州以自己的制度形将不保为由,纷纷脱离联邦。1861 年 2 月 4 日,南卡罗来纳、佐治亚、亚巴拉马、佛罗里达、密苏里、路易斯安那和得克萨斯七州宣布成立“美利坚联众国”(简称“南部同盟”),推选了正、副总统,并于 3 月 11 日制定了自己的宪法。后又有弗吉尼亚、北卡罗来纳、田纳西、阿肯色陆续加入。所以林肯就职时,联邦已发生分裂。
    ⑥丁则民:《美国通史:美国内战与镀金时代》(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8 页。
    ⑦语出美国宪法前言。
     ①斯特思:前引书,第 807 页。
    ⑤李剑鸣 章彤:《美利坚合众国就职演说全集》,陈亚丽 吴金平 顾中行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第189 页。
     ①L﹒D﹒怀特:《共和党时代,1869-1901 年》,麦克米兰公司 1958 年,第 47 页。
    ④[德]尼古劳斯·皮珀:《故事中的经济史》,王泰智 沈惠珠译,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36 页。
    ①刘绪贻 李存训:《美国通史》(第 5 卷),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95 页。
    ②[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马元德译,商务印书馆 1976 年版,第 128 页。
    ③刘绪贻 李存训:《美国通史》(第 5 卷),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04 页。
    ④李剑鸣 章彤编:《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就职演说全集》,陈亚丽 吴金平 顾中行译,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第 355-356 页。
    ⑤李剑鸣 章彤编:《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就职演说全集》,陈亚丽 吴金平 顾中行译,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第 356 页。
    ①李道揆:《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上册),商务印书馆 1999 年版,第 403 页。
    ②李剑鸣 章彤编:《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就职演说全集》,陈亚丽 吴金平 顾中行译,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第 484 页。
    ③李剑鸣 章彤编:《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就职演说全集》,陈亚丽 吴金平 顾中行译,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第 492 页。
    ④李剑鸣 章彤编:《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就职演说全集》,陈亚丽 吴金平 顾中行译,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第 487 页。
    ⑤李剑鸣 章彤编:《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就职演说全集》,陈亚丽 吴金平 顾中行译,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第 487 页。
    ①李道揆:《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上册),商务印书馆 1999 年版,第 414 页。
    ③[美]汉密尔顿 杰伊 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 在汉 舒逊译,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版,第 459-460 页。
    ⑤[美]路易斯·亨金:《宪政·民主·对外事务》,邓正来译,三联书店 1996 年版,第 31 页。
    ⑥299U.S.304(1936)
    ①[美]斯坦利·I·库特勒编著:《最高法院与宪法——美国宪法史上重要判例选读》,朱曾汶 林铮译,商务印书馆 2006 年版,第 653-654 页。
    ②[美]路易斯·亨金:《宪政·民主·对外事务》,邓正来译,三联书店 1996 年版,第 40 页。注:本书是路易斯·亨金先生致力于开拓宪政法理学,并研究合众国对外关系是怎样运作的。
    ③1937 年 3 月 23 日怀特给费利克斯·弗兰克福特的信,见威廉·艾伦·怀特手稿,第 187 價,藏国会图书馆。转引自刘绪贻 李存训:《美国通史》(第 5 卷),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37 页。
    ①1 Paine, Political Writings (1837) 45-46. 转引自[美]爱德华 S 考文:《美国宪法的“高级法”背景》,强世功译,三联书店 1996 年版,第 I-II 页。
    ②格雷欣法则,经济学上有名的“劣币驱逐良币”之法则,即同样价值的货币以低劣材质铸造之货币反倒能够争胜并流通于市场,进而将良好材质铸造的货币驱逐出了流通市场领域。
    ③陈石安:《新闻编辑学》,台北,三民书局 1981 年版,第 48 页。
    ①《杰斐逊集》(下),三联书店 1993 年版,第 980-981 页。
    ②摘自加利福尼亚的知情权法序言。
    ③《杰斐逊集》(下),三联书店 1993 年版,第 1208 页。
    ④《杰斐逊集》(下),三联书店 1993 年版,第 1133 页。
    ①《杰斐逊集》(下),三联书店 1993 年版,第 1218 页。
    ②《杰斐逊集》(下),三联书店 1993 年版,第 1277 页。
    ③《杰斐逊集》(下),三联书店 1993 年版,第 1325-1326 页。
    ④[美] 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南希·L·罗伯茨:《美国新闻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97 页。
    ①《杰斐逊集》(下),三联书店 1993 年版,第 1365 页。
    ②《杰斐逊集》(下),三联书店 1993 年版,第 1541 页。
    ③To Volney, 1802.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Manuscript II,199,in ibid., p.95.
    ④《杰斐逊集》(下),三联书店 1993 年版,第 1365 页。
    ⑤《杰斐逊集》(下),三联书店 1993 年版,第 1239 页。
    ⑥[美] 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南希·L·罗伯茨:《美国新闻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34 页。
     ①[美] 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南希·L·罗伯茨:《美国新闻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34 页。
    ①FDR 是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总统的英文名字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缩写形式,全称是 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
    ②[美] 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南希·L·罗伯茨:《美国新闻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384 页。
    ③李剑鸣 章彤编:《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就职演说全集》,陈亚丽 吴金平 顾中行译,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第 351 页。
     ①[美]斯坦利·I.库特勒编著:《最高法院与宪法——美国宪法史上重要判例选读》,朱曾汶 林铮译,商务印书馆 2006 年版,第 673 页。
    ①[美]斯坦利·I.库特勒编著:《最高法院与宪法——美国宪法史上重要判例选读》,朱曾汶 林铮译,商务印书馆 2006 年版,第 668 页。
    ②U.S. v. Burr, Fed.Cas.No.14.692d(1807).
    ③《杰斐逊集》(下),三联书店 1993 年版,第 1367-1368 页。
    ④Dumas Malone, Jefferson the President: Second Term(Boston: Little,Brown,1974),p.320.
    ①[美]阿奇博尔德·考克斯:《法院与宪法》,田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7 页。
    ②[日]立花隆:《我看美国》,于涛 王原译,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92 页。
    ③[美]阿奇博尔德·考克斯:《法院与宪法》,田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1 页。
    ④水门事件开始本没有多少人注意,也没有引起美国人的重视,由于新闻记者的追踪调查而逐渐形成了一种强大舆论攻势。
    ⑤[英]伯特兰·罗素:《权力论——新社会分析》,吴友三译,商务印书馆 1991 年版,第 97 页。
    ①[英]伯特兰·罗素:《权力论——新社会分析》,吴友三译,商务印书馆 1991 年版,第 101 页。
    ②[日]立花隆:《我看美国》,于涛 王原译,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90 页。
    ①司法权劣势地位理论是作者为了论述的方便,根据孟德斯鸠与汉密尔顿的理论而提出的。
    ②[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 1961 年版,第 162 页。
    ③[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 1961 年版,第 163 页。
    ④[美]汉密尔顿 杰伊 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 在汉 舒逊译,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版,第 405 页。
    ①[美]汉密尔顿 杰伊 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 在汉 舒逊译,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版,第 391 页。
    ②[美]汉密尔顿 杰伊 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 在汉 舒逊译,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版,第 446-447 页。
    ③[美]约瑟夫·斯托里:《美国宪法评注》,毛国权译,上海三联书店 2006 年版,第 478 页。
    ④[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 1961 年版,第 156 页。
    ①[美]汉密尔顿 杰伊 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 在汉 舒逊译,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版,第 405 页。
    ②[美]汉密尔顿 杰伊 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 在汉 舒逊译,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版,第 406 页。
    ③[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 1996 版,第 155 页。
    ④[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 1996 版,第 156 页。
    ⑤[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 1996 版,第 156 页。
     ①[美]汉密尔顿 杰伊 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 在汉 舒逊译,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版,第 390-391 页。
    ②[美]汉密尔顿 杰伊 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 在汉 舒逊译,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版,第 392 页。
    ①李道揆:《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上),商务印书馆 1999 年版,第 514 页。
    ②[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 1996 版,第 168 页。
    ③ 1789 年最高法院设立时大法官为 6 人。后因政治原因,国会曾多次改变大法官人数:1801 年减为 5 人,1803年恢复到 6 人,1807 年增为 7 人,1837 年增为 9 人,1863 年增为 10 人,1866 年规定在出缺时减为 7 人(实际减到 8 人),到 1869 年最后定为 9 人,至今未变。见李道揆:《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上),商务印书馆1999 年版,第 499-500 页。
    ④[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 1996 版,第 169 页。
    ⑤[美]汉密尔顿 杰伊 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 在汉 舒逊译,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版,第 396 页。
    ⑥[美]汉密尔顿 杰伊 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 在汉 舒逊译,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版,第 397 页。
     ①李道揆:《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上),商务印书馆 1999 年版,第 513 页。
    ①[美]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最高法院史》,毕洪海 柯 石明磊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3页。
    ②詹姆斯·奥蒂斯(James Otis),1725-1783,波士顿律师,后来成为国王在附属海事法庭上的总辩护律师。因于 1761 年自愿为莱奇米尔案辩护而闻名于世。
    ③在北美殖民地时期,由高级法院颁发的协助英国政府实施贸易与航海条例的一般搜查令。由于其中并未写明搜查对象,海关关员可以据此对任何住宅或货物进行任意搜查。
    ④Lechmere’s Case, Quincy Reports 51 (Mass.1761). 该案最好的说明是 2Legal Papers of John Adams 123ct seq.
    ⑤戴安娜·拉维奇编:《美国读本——感动一个国家的文字》,林本椿译,三联书店 1995 年版,第 23 页。
    ①戴安娜·拉维奇编:《美国读本——感动一个国家的文字》,林本椿译,三联书店 1995 年版,第 23-24 页。
    ②博纳姆医生案中提出的著名论断。
    ③Adams,同前一页注释③,第 127-128 页。转引自[美]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最高法院史》,毕洪海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4 页。
    ⑤[美]汉密尔顿 杰伊 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 在汉 舒逊译,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版,第 392 页。
    ⑥[美]汉密尔顿 杰伊 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 在汉 舒逊译,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版,第 392-393 页。
     ①[美]约瑟夫·斯托里:《美国宪法评注》,毛国权译,上海三联书店 2006 年版,第 493 页。
    ②[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 1996 版,第 158 页。
    ①[美]约瑟夫·斯托里:《美国宪法评注》,毛国权译,上海三联书店 2006 年版,第 569 页。
    ②New York Times Co. v. Sullivan,376U.S.254(1964).
     ②[美]戴安娜·拉维奇编:《美国读本——感动过一个国家的文字》,林本椿等译,三联书店 1995 年版,第 758页。
    ③北京大学法学院司法研究中心编:《宪法的精神》,邓海平 史大晓 汪庆华等译,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327 页。
    ①[美]斯坦利·I.库特勒编著:《最高法院与宪法》,朱曾汶 林铮译,商务印书馆 2006 年版,第 450 页。
    ②通常意义上的诽谤者如同本案在州法院的命运。
    ④[美]罗纳德·德沃金:《自由的法:对美国宪法的道德解读》,刘丽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77页。
    ⑤北京大学法学院司法研究中心编:《宪法的精神》,邓海平 史大晓 汪庆华等译,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328 页。
    ⑥美国有些律师认为,第一修正案有效地废除了有关诽谤的法律,因为任何一项允许损害出版的法律即为限制言论自由。此观点见[美]罗纳德·德沃金:《自由的法:对美国宪法的道德解读》,刘丽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66 页。
    ⑦[美]罗纳德·德沃金:《自由的法:对美国宪法的道德解读》,刘丽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00页。
    ①[美]罗纳德·德沃金:《自由的法:对美国宪法的道德解读》,刘丽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38页。
    ②[美]罗纳德·德沃金:《自由的法:对美国宪法的道德解读》,刘丽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77页。
    ③[美]约瑟夫·斯托里:《美国宪法评注》,毛国权译,上海三联书店 2006 年版,第 570 页。
     ①[美]斯坦利·I.库特勒编著:《最高法院与宪法》,朱曾汶 林铮译,商务印书馆 2006 年版,第 451 页。
    ②[美]斯坦利·I.库特勒编著:《最高法院与宪法》,朱曾汶 林铮译,商务印书馆 2006 年版,第 452 页。
    ③[美]新闻自由委员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展江 王征 王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9 页。
    ①[美]斯坦利·I.库特勒编著:《最高法院与宪法》,朱曾汶 林铮译,商务印书馆 2006 年版,第 451 页。
    ①[美]汉密尔顿 杰伊 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 在汉 舒逊译,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版,第 466 页。
    ②李剑鸣 章彤编:《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就职演说全集》,陈亚丽 吴金平 顾中行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497 页。另外,《联邦党人文集》中却将此点翻译为:未经相应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之生命、自由或财产。见该书的第 466 页。
    ③[美]汉密尔顿 杰伊 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 在汉 舒逊译,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版,第 469 页。
    ④[美]汉密尔顿 杰伊 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 在汉 舒逊译,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版,第 418 页。
    ⑤傅昆成 康復明 吴俊德等编译:《美国大众传播法——民主传播与宪法》(US Mass Communication Law),123资讯有限公司,第 146 页。
    ⑥傅昆成 康復明 吴俊德等编译:《美国大众传播法——民主传播与宪法》(US Mass Communication Law),123资讯有限公司,第 146 页。
    ⑦在 1971 年发生的纽约时报公司诉合众国案(即五角大楼文件案)中,布莱克大法官代表最高法院陈述意见后,道格拉斯法官又做了附议。道格拉斯在附议中认为,“《纽约时报》可能是以公众‘了解真相的权利’的受托人身分”来进行报道的。
     ①傅昆成 康復明 吴俊德等编译:《美国大众传播法——民主传播与宪法》(US Mass Communication Law),123资讯有限公司,第 147 页。
    ①[美]唐纳德·M·吉尔摩 杰罗姆·A·巴龙 托德·F·西蒙:《美国大众传播法:判例评析》(上册),梁宁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04 页。
    ②对内情提供人的隐匿称呼。“深喉咙”是当时美国一部黄色电影的片名。这里借喻白宫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神秘人物,向《华盛顿邮报》记者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提供了许多关于水门事件的内幕情况。据立花隆研究,“深喉咙”的本来面目是总统法律顾问迪安的助手弗雷德·菲尔丁。参见[日]立花隆:《我看美国》,于涛 王原译,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52 页。
    ③1Med. L. Rptr.2617,408U.S.665, 92S.Ct. 2646,33L.Ed.2d626(1972)
    ④[美]唐纳德·M·吉尔摩 杰罗姆·A·巴龙 托德·F·西蒙:《美国大众传播法:判例评析》(上册),梁宁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07-308 页。
    ①[美]唐纳德·M·吉尔摩 杰罗姆·A·巴龙 托德·F·西蒙:《美国大众传播法:判例评析》(上册),梁宁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08 页。
    ②[美]唐纳德·M·吉尔摩 杰罗姆·A·巴龙 托德·F·西蒙:《美国大众传播法:判例评析》(上册),梁宁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11 页。
    ③雷娜塔·艾德勒毕业于耶鲁大学法学院,是一名出色的新闻记者、杂文家和小说家,著有《不计后果的疏忽大意》一书。
    ④转引自[美]罗纳德·德沃金:《自由的法:对美国宪法的道德解读》,刘丽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62 页。
    1 、 1.JohnD.Zelezny, Communications Law: Liberties, Restraints, &the Modern Media(Fourth Edition).
    2、John Milton, Areopagitica, in The Works of John Milton,ed. William Haller.
    3、Leonard W. Levy, Emergence of a Free Press. (New York 1985)
    4、Frederick Siebert, Freedom of the Press in England,1476-1776.
    5、The Commission on Freedom of the Press, A Free and Responsible Press.
    6、John Merrill, The Imperative of Freedom.
    7、Jerome Barron, Access to the Press-A New First Amendment Right.
    8、Zechariah Chafee, Free Speech in the United States.
    9、Lucas A. Powe, Jr., The Fourth Estate and the Constitution: Freedom of the Press in America.
    10、Zenger in Michael Kammen, Spheres of Liberty: Changing Perceptions of Liberty in American Culture.
    11、Theodore F.T.Plucknett, A Concise History of the Common Law.
    12、Bagehot,TheEnglish Constitution.
    13、Frederick G..Kempin,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to Anglo-American Law.
    14、Marbury v. Madison, 2L.ED.60(1803).
    15、Schenck v.United States,249U.S.47,52(1919).
    16、Whitey v.California,274U.S.357,376(1927).
    18、New York Times Company v. United States,403U.S.713,720(1971).
    19、New York Times Co.v. Sullivan, 376U.S.254(1964).
    20 、 Sir William Blackstone, Commentaries on the Laws of England, (London,1765-69,book4,chap.11,ed.)
    21、Levy, Leonard W., ed. Freedom of the Press from Zenger to Jefferson. Durham,NC: Carolina Academic Press,1997.
    22、Ingelhart,Louis Edward.Press and Speech Freedoms in America, 1619-1995:A Chronology.Westport,CT:Greenwood Press,1997.
    1、[英]戴雪:《英宪精义》,雷宾南译,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1 年版。
    2、[美]汉密尔顿 杰 伊 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 在 汉 舒 逊译,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版。
    3、[美]约瑟夫·斯托里:《美国宪法评注》,毛国权译,上海三联书店 2006 年版。
    4、[美]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王 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0 年版。
    5、[美]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最高法院史》,毕洪海 柯 石明磊译,中国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6、[美]阿奇博尔德·考克斯:《法院与宪法》,田 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7、[美]罗纳德·德沃金:《自由的法:对美国宪法的道德解读》,刘丽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8、[美]斯坦利·I.库特勒编著:《最高法院与宪法——美国宪法史上重要判例选读》, 商务印书馆 2006 年版。
    9、[美]唐纳德·M·吉尔摩 杰罗姆·A·巴龙 托德·F·西蒙:《美国大众传播法:判例评析》(上、下册),梁 宁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10、北京大学法学院司法研究中心编:《宪法的精神》,邓海平 史大晓 汪庆华等译,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3 年版。
    11、傅昆成 康復明 吴俊德等编译:《美国大众传播法——民主传播与宪法》(US Mass Communication Law),123 资讯有限公司。
    12、[美]戴安娜·拉维奇编:《美国读本——感动过一个国家的文字》,林本椿等译,
    三联书店 1995 年版。
    13、李剑鸣 章彤编:《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就职演说全集》,陈亚丽 吴金平 顾中行译,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
    14、[美]路易斯·亨金:《宪政·民主·对外事务》,邓正来译,三联书店 1996 年版。
    15、[美]爱德华·S·考文:《美国宪法的“高级法”背景》,强世功译,三联书店1996 年版。
    16、[美]莫理斯:《法律发达史》,王学文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17、[美]托马斯·潘恩:《常识》,何 实译,华夏出版社 2004 年版。
    18、[美]赫伯特·J.斯托林:《反联邦人赞成什么——宪法反对者的政治思想》,汪庆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19、[美]布鲁斯·阿克曼:《我们人民:宪法的根基》,孙 力 张朝霞译,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
    20、[美]C.H.麦基文:《宪政古今》,翟小波译,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
    21、[美]卡尔·J.弗里德里希:《超验正义——宪政的宗教之维》,周 勇 王丽芝译,三联书店 1997 年版。
    22、[美]约翰·梅西·赞恩:《法律的故事》,孙运申译,中国盲文出版社 2002 年版。
    23、[英]W·Ivor·詹宁斯:《法与宪法》,龚祥瑞 侯 健译,三联书店 1997 年版。
    24、[英]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王明毅 冯兴元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25、[德]K·茨威格特 H·克茨:《比较法总论》,潘汉典 米 健 高鸿钧 贺卫方译,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26、王世杰 钱端升:《比较宪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27、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上、下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28、[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三联书店 1997年版。
    29、[美]H·W·埃尔曼:《比较法律文化》,贺卫方 高鸿钧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30、[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版。
    31、沈宗灵:《比较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32、余定宇:《寻找法律的印迹:从古埃及到美利坚》,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
    33、[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 1996 年版。
    34、[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 1961 年版。
    35、[美]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众大问题》,刘晓等译,华夏出版社 2001 年版。
    36、[意]萨尔沃·马斯泰罗内:《欧洲民主史——从孟德斯鸠到凯尔森》,黄华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年版。
    37、[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 扬 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 1996 年版。
    38、[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侯 健 范亚峰译,商务印书馆 2001 年版。
    39、[英]阿克顿:《自由史论》,胡传胜 陈 刚 李 滨 胡发贵等译,译林出版社 2001年版。
    40、[英]埃德蒙·柏克:《自由与传统》,蒋 庆 王瑞昌 王天成译,商务印书馆 2001年版。
    41、李道揆:《美国政府与美国政治》,商务印书馆 1999 年版。
    42、戴维·赫尔德:《民主与全球秩序:从现代国家到世界主义治理》,胡伟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3 年版。
    43、[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下卷),马元德译,商务印书馆 2001 年版。
    44、[英]伯特兰·罗素:《权力论:新社会分析》,吴友三译,商务印书馆 1991 年版。
    45、[美]梅利尔·D·彼得森注释编辑:《杰斐逊集》(上、下),刘祚昌 邓红风译,三联书店 1993 年版。
    46、[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王沪宁 陈 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年版。
    47、由嵘:《外国法制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
    48、[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张瑞玉译,商务印书馆 1986 年版。
    49、[美]塞缪尔·鲍尔斯 赫伯特·金蒂斯:《民主和资本主义》,韩水法译,商务印书馆 2003 年版。
    50、[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51、[英]约翰·密尔:《论自由》,程崇华译,商务印书馆 1996 年版。
    52、由 嵘 张雅利 毛国权 李红海编:《外国法制史参考资料汇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53、《外国法制史》编写组:《外国法制史资料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2 年版。
    54、[英]爱德蒙·柏克:《美洲三书》,谬 哲译,商务印书馆 2003 年版。
    55、[美国]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 2000 年版。
    56、龚祥瑞:《比较宪法与行政法》,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57、[美]斯科特·戈登:《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应奇 陈丽微 孟军 李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58、[英]S.李德·布勒德:《英国宪政史谭》,陈世第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59、[美]罗斯科·庞德:《法律史解释》,邓正来译,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2 年版。
    60、[美]杜娜叶夫斯卡娅:《马克思主义与自由》,傅小平译,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61、[美]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3 年版。
    62、王健编:《西法东渐——外国人与中国法的近代变革》,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63、[古希腊]柏拉图:《法律篇》,张智仁 何勤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6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 1997 年版。
    65、邱小平:《表达自由——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66、[美]施拉姆等:《报刊的四种理论》,新华出版社,1982 年版。
    1、[美]丹尼尔·J·布尔斯廷:《美国人》(三卷本),谢延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年版。
    2、[美]埃里克·方纳:《美国自由的故事》,王 希译,商务印书馆 2002 年版。
    3、刘绪贻 杨生茂主编:《美国通史》(六卷本),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
    4、栾国生 姜 鹏 区粤秀 于保政:《美利坚浮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5、[英]R.G.科林伍德:《历史的观念》,何兆武 张文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年版。
    6、[美]W.兰斯·班尼特:《新闻:政治的幻象》,杨晓红 王家全译,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5 年版。
    7、[美]新闻自由委员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8、[美]约翰·基恩:《媒体与民主》,卻继红 刘士军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年版。
    9、[美]欧文·M.费斯:《言论自由的反讽》,刘 擎 殷 莹译,新星出版社 2005 年版。
    10、[日]立花隆:《我看美国》,于 涛 王 原译,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2 年版。
    11、[美]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南希·L·罗伯茨:《美国新闻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12、张育仁:《自由的历险——中国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史》,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13、[美]杰里米·阿塔克 彼得·帕塞尔:《新美国经济史:从殖民地时期到 1940年》,罗涛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14、[德]柯武刚 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 2000 年版。
    15、[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分析史》,朱 泱 李 宏等译,商务印书馆 2001 年版。
    16、[德]尼古劳斯·皮珀:《故事中的经济史》,王泰智 沈惠珠译,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3 年版。
    17、[美]沃浓·路易·帕灵顿:《美国思想史》(1620-1920),陈永国 李 增 郭乙瑶译,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
    18、[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 2000 年版。
    19、[澳]布伦南 [美]布坎南:《宪政经济学》,冯克利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年版。
    20、[美]H·S·康马杰:《美国精神》,南 木等译,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8 年版。
    21、[美]利昂·纳尔逊·弗特林:《报纸的良知——新闻事业的原则和问题案例讲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22、[法]让-诺埃尔让纳内:《西方媒介史》,段慧敏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23、[日]佐藤卓己:《现代传媒史》,诸葛蔚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24、[加]罗伯特·哈克特 赵月枝:《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沈 荟 周 雨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25、[美]斯坦利·J·巴伦:《大众传播概论:媒介认知与文化》,刘鸿英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26、[美]罗伯特·W·麦克切斯尼:《富媒体 穷民主:不确定时代的传播政治》,谢 岳译,新华出版社 2004 年版。
    27、商娜红:《制度视野中的媒介伦理》,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28、张汝伦选编:《张东荪文选:理性与良知》,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5 年版。
    29、秦晖:《问题与主义》,长春出版社 1999 年版。
    30、[法]维克多·埃尔:《文化概念》,康新文 晓 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
    31、袁 明主编:《美国文化与社会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32、李彬:《全球新闻传播史》(公元 1500-2000 年),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33、秦晖:《传统十论——本土社会的制度、文化及其变革》,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34、宁树藩:《宁树藩文集》,汕头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35、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中国新闻出版社 1988 年版。
    36、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 1994 年版。
    3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6 卷,人民出版社 1964 年版。
    1、《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9 年版。
    2、ENRY CAMPBELL BLACK, M.A. BLACK’S LAW DICTIONARY, ABRIDGED SIXTH EDITION,THE PUBLISHER’S EDITORIAL STAFF.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