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北宋馆阁词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为了理清北宋馆阁词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创作风貌,探究中国文人词如何由专主情致的应歌小词发展为可以言志的吟咏式雅词,寻绎出北宋馆阁词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并最终确立北宋馆阁词在词史上的地位,本论文主要采用了文化研究与历史研究的方法,辅以统计学、地理文化学与心理学等方法进行研究,最终得出了北宋馆阁词是宋词成为一代文学代表的最关键因素这一结论。主要创新观点如下:
     北宋馆阁文化是崇文抑武基本国策的产物,它在本质上是借用儒学改造社会风气乃至革新政治的新型士大夫文化。体现了馆阁文化精神的北宋馆阁词与进士文化以及市民文化影响下的艳情词有着本质的区别。
     北宋馆阁词在内容与语言上求雅正排淫俗,在题材上突破艳情与诗无别,在表现手段上创出了游记、集句、回文、隐括等多种新体式,在风格上突破了婉约传统开创了豪放风格,在传播上主要以文本形式在文士间传播,在北宋词发展中占据着主导与主力地位。
     作为一流学者型文人所作的北宋馆阁词,既有着前后一脉相承的共同特征,又有着多样化的风格,为北宋词的繁荣与摆脱“小道”的地位作出了贡献。正是有了北宋馆阁词,宋词才能成为“一代之文学”。
For clearing the produce styles of the politic-library Ci poems at the different phases in the North Song Dynasty, for exploring how the Ci poems written by the literators become the elegant Ci poems , which express ideals and suit to intone , from focusing on the affection in the loving songs, for seeking for the immanency rule about the politic-library Ci poems in the North Song Dynasty how to develop and evolute, and for establishing its status in the history of Ci poems for the politic-library Ci poems in the North Song Dynasty at last, I adopted mostly the ways of cultural study and historical study , going with the ways of statistics, cultural geography and psychology, to research the politic-library Ci poems in the North Song Dynasty in this paper. And I ca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all the politic-library Ci poems in the North Song Dynasty is a key factor for the Ci poems in the Song Dynasty becoming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literature in the Song Dynasty. The main new viewpoints in this paper are as follows:
     The politic-library culture in the North Song Dynasty is a son of the basic national policy that thinks much of bookmen and belittles warriors. In itself, it is a kind of new type scholar-bureaucrat culture that can change the bad society ethos and reform the government by the Confucianism. They have essential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politic-library Ci poems in the North Song Dynasty and the amorous feeling Ci poems at the influence of bachelor culture or citizen culture.
     The politic-library Ci poems in the North Song Dynasty, requested elegance and correctitude but eject lasciviousness and vulgarity at its content and language, broke through the amorous feeling at the subject matter, set up many new styles including travel notes, cento, palindrome and inclusion at manifest means, broke through the graceful and restrained tradition and auspicated bold and unconstrained manner at the style, and were mostly diffused among the bachelors by the form of text. They hold the dominant and main force statu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 poems in the North Song Dynasty.
     These politic-library Ci poems politic-library Ci poems in the North Song Dynasty, written by the excellent scholar-type literators, not only had common character but also took on various styles. They brought the boom of the Ci poems in the North Song Dynasty and made the Ci poems cast off the byway status. It was just the politic-library Ci poems in the North Song Dynasty that made the Ci poems into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literature in the Song Dynasty.
引文
[1]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45页。
    [2]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建隆二年七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49页.
    [3]陈邦瞻编《宋史纪事本末》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0页。
    [4]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第三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页。
    [1]脱脱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609-3610页。
    [2]脱脱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611页。
    [3]《文津阁四库全书》三四四册,田况《儒林公议》卷上,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726页。
    [4]彦诏校注《神童诗》,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版,第74页。
    [5]高拱《本语》卷六,见《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2页。
    [6]脱脱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7页。
    [7]《文津阁四库全书》三六九册,苏洵《嘉祐集》卷五,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88页。
    [8]王銍撰,朱杰人点校《默记》,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6页。
    [9]脱脱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658页。
    [10]《宋朝诸臣奏议》卷五十九,刘安世《上哲宗论馆职乞依旧召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651页。
    [1]欧阳修撰,李伟国点校《归田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6-47页。
    [2]脱脱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2页。
    [3]李更《宋代馆阁校勘研究》,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第67页。
    [4]李更《宋代馆阁校勘研究》,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第68页。
    [5]欧阳修撰,李伟国点校《归田录》佚文,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7-48页。
    [6]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一,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700页。
    [7]曾巩撰,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卷二六,《罢馆职加官制》,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00页。
    [1]脱脱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874页。
    [2]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728页。
    [3]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二,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131页。
    [4]陈元锋《北宋馆阁翰苑与诗坛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56页。
    [5]程俱撰,张富祥校证《麟台故事校证》,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05页。
    [6]文莹撰,郑世刚、杨立扬点校《玉壶清话》,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6-37页。
    [7]吕祖谦编,齐治平点校《宋文鉴》卷一二二,《谢除校勘启》,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701页。
    [8]秦观撰.徐培均笺注《淮海集笺注》,《晚出左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55页。
    [1]李更《宋代馆阁校勘研究》,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第46页。
    [2]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727页。
    [3]陈鹄撰,孔凡礼点校《西塘集耆旧续闻》,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82页。
    [4]李更《宋代馆阁校勘研究》,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5]陈元锋《北宋馆阁翰苑与诗坛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3页。
    [6]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7页。
    [1]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728页。
    [2]范公偶撰,孔凡礼点校《过庭录》,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38页。
    [1]魏泰撰,李裕民点校《东轩笔录》,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1页。
    [2]朱弁撰,孔凡礼点校《曲洧旧闻》,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71页。
    [3]张邦基撰,孔凡礼点校《墨庄漫录》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85页。
    [4]李廌撰,孔凡礼点校《师友谈记》,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3页。
    [5]脱脱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599页。
    [1]脱脱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591-9592页。
    [2]魏泰撰,李裕民点校《东轩笔录》,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2页。
    [1]邓乔彬《词学廿论》,《词的由中唐至宋初之变与文化转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5-9页。
    [2]沈家庄《宋词的文化定位》,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2页。
    [3]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二,《职役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30页。
    [1]孙克强编著《唐宋人词话》,魏际瑞《口所作诗余序》 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29页。
    [2]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刘体仁《七颂堂词绎》,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18页。
    [3]李之仪《姑溪居士文集》卷四十,见《宋集珍本丛刊》第二七册,线装书局,2004年版,第89页。
    [4]孙克强编著 《唐宋人词话》,魏际瑞《口所作诗余序》 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29页。
    [5]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见《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83页。
    [6]罗大经撰,王瑞来点校《鹤林玉露》,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65页。
    [7]唐圭璋编《词话丛编),邹祇谟《远志斋词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51页。
    [8]孙克强编著《唐宋人词话》,徐度《却扫篇》卷五,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43页。
    [9]唐圭璋编《词话丛编》,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965页。
    [10]何文焕辑《历代诗话》,陈师道《后山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09页。
    [1]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254页。
    [2]李之仪《姑溪居士文集》卷四十,见《宋集珍本丛刊》第二七册,线装书局,2004年版,第89页。
    [3]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王灼《碧鸡漫志》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83页。
    [4]孙克强编著《唐宋人词话》,曾餡《乐府雅词序》,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90页。
    [5]唐圭璋编《词话丛编》,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393页。
    [6]郭绍虞校辑《宋诗话辑佚》,《漫叟诗话》,哈佛燕京学社出版,民国二十六年版,第443页。
    [7]孙克强编著《唐宋人词话》,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三,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01页。
    [8]孙克强编著《唐宋人词话》,《古今词选序》,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01页。
    [1]唐圭璋编《词话丛编》,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406页。
    [2]孙克强编著《唐宋人词话》,魏际瑞《口所作诗余序》,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29页。
    [3]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王世贞《艺苑卮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91页。
    [1]赵令峙撰,孔凡礼点校《侯鲭录》,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70页。
    [2]唐圭璋编《词话丛编》,杨湜《古今词话》,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1页。
    [3]张宗橚编,杨宝霖补正《词林纪事词林纪事补正合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99页。
    [4]张宗橚编,杨宝霖补正《词林纪事词林纪事补正合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89页。
    [5]张宗橚编,杨宝霖补正《词林纪事词林纪事补正合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20页。
    [6]张宗橚编,杨宝霖补正《词林纪事词林纪事补正合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41页。
    [7]张宗橚编,杨宝霖补正《词林纪事词林纪事补正合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44页。
    [8]张宗橚编,杨宝霖补正《词林纪事词林纪事补正合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76页。
    [9]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20页。
    [1]吴处厚撰,李裕民点校《青箱杂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8-49页。
    [2]文莹撰,郑世刚、杨立扬点校《湘山野录续录》,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7页。
    [3]唐圭璋编《词话丛编》,魏庆之《魏庆之词话》,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08页。
    [4]刘扬忠编著《晏殊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年版,第67页。
    [5]《词学》第七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34页。
    [1]文莹撰,郑世刚、杨立扬点校《湘山野录》,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4页。
    [2]唐圭璋编《词话丛编》,杨湜《古今词话》,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1-22页。
    [3]彭口辑撰,孔凡礼点校《墨客挥犀》,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98页。
    [4]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吴曾《能改斋词话》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25页。
    [5]阮阅编,周本淳校点《诗话总龟·后集》,《后山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1]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57页。
    [2]邵伯温撰,李剑雄、刘德权点校《邵氏闻见录》,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页。
    [3]文莹撰,郑世刚、杨立扬点校《湘山野录续录》,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7页。
    [4]脱脱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356页。
    [5]脱脱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356页。
    [6]阮阅编,周本淳校点《诗话总龟·后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03页。
    [1]叶梦得撰,宇文绍奕考异《石林燕语》,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03-104页。
    [1]唐圭璋编《词话丛编》,杨慎《词品》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68页。
    [1]路成文《宋代咏物词史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80-81页。
    [2]路成文《宋代咏物词史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83页。
    [3]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冯煦《蒿庵论词》,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585页。
    [4]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98页。
    [1]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冯煦《蒿庵论词》,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585页。
    [2]刘扬忠编著《晏殊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年版,第32页。
    [1]彭口辑撰,孔凡礼点校《墨客挥犀》,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98-399页。
    [2]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09页。
    [3]欧阳修撰,李伟国点校《归田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4页。
    [4]魏泰撰,李裕民点校《东轩笔录》,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2页。
    [1]张舜民《画墁录》,出自《笔记小说大观》,台北:新兴书局,1985年版,第6203页。
    [2]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78页。
    [3]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上,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05页。
    [4]周光培编《宋代笔记小说》十八册,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43页。
    [5]吴处厚撰,李裕民点校《青箱杂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6-47页。
    [1]欧阳修撰,李伟国点校《归田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1页。
    [2]刘扬忠编著《晏殊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年版,第31页。
    [1]刘扬忠编著《晏殊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年版,第3页。
    [2]李之仪《姑溪居士文集》卷四十,见《宋集珍本丛刊》第二七册,线装书局,2004年版,第89页。
    [3]《宋大诏令集》,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701页。
    [4]叶嘉莹《迦陵论词丛稿》,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3页。
    [5]陈鹤撰,孔凡札点校《西塘集耆旧续闻》,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39页。
    [6]魏泰撰,李裕民点校《东轩笔录》,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页。
    [1]唐圭璋编《词话丛编》,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406页。
    [2]陈元锋《北宋馆阁翰苑与诗坛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60-172页。
    [3]薛砺若《宋词通论》,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79页。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4页。
    [1]吴处厚撰,李裕民点校《青箱杂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6-47页。
    [2]陈元锋《论北宋诗歌的“馆阁气象”》,《东岳论丛》2005年第3期,第105页。
    [3]叶嘉莹《迦陵论词丛稿》,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0页。
    [4]张舜民《画墁录》,出自《笔记小说大观》,台北:新兴书局,1985年版,第6203页。
    [1]欧阳修撰,李伟国点校《归田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2页。
    [2]吴曾《能改斋漫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0年版,第480页。
    [3]吴梅《词学通论》,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92页。
    [4]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王世贞《艺苑卮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91页。
    [1]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08,景祐三年五月丙戌条,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784页。
    [2]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990页。
    [3]《文津阁四库全书》三四四册,田况《儒林公议》卷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736页。
    [1]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97页。
    [1]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353页。
    [2]苏辙撰,俞宗宪点校《龙川别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82页。
    [3]唐圭璋编《词话丛编》,贺裳《皱水轩词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06页。
    [4]文莹撰,郑世刚、杨立扬点校《湘山野录》,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8页。
    [1]赵令畴撰,孔凡礼点校《侯鲭录》,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18页。
    [2]唐圭璋编《词话丛编》,贺裳《皱水轩词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07页。
    [3]魏泰撰,李裕民点校《东轩笔录》,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6页。
    [1]龚明之《中吴纪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21页。
    [2]邱少华编著《欧阳修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1年版,第197页。
    [1]孙克强编著《唐宋人词话》,王灼《碧鸡漫志》卷二,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90页。
    [2]孙克强编著《唐宋人词话》,曾储《乐府雅词序》,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90页。
    [3]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见《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83页。
    [4]唐圭璋编《词话丛编》,沈雄《古今词话·词评》上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976页。
    [5]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王弈清等《历代词话》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51页。
    [6]唐圭璋编《词话丛编》,陈廷焯《词坛丛话》,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721页。
    [1]邱少华编著《欧阳修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1年版,第1页。
    [2]孙克强编著《唐宋人词话》,毛晋《六一词跋》,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92页。
    [3]邱少华编著《欧阳修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1年版,第73页。
    [4]唐圭璋编《词话丛编》,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392页。
    [1]文莹撰,郑世刚、杨立扬点校《湘山野录》,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5页。
    [2]邱少华编著《欧阳修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1年版,第222页。
    [3]邱少华编著《欧阳修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1年版,第232页。
    [4]邱少华编著《欧阳修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1年版,第236页。
    [5]邱少华编著《欧阳修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1年版,第298页。
    [6]魏泰撰,李裕民点校《东轩笔录》,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6页。
    [7]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吴曾《能改斋词话》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49页。
    [8]邱少华编著《欧阳修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1年版,第76页。
    [9]邱少华编著《欧阳修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1年版,第104页。
    [10]邱少华编著《欧阳修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1年版,第117页。
    [1]张宗橚编,杨宝霖补正《词林纪事词林纪事补正合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08页。
    [2]邱少华编著《欧阳修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1年版,第199页。
    [3]邱少华编著《欧阳修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1年版,第179页。
    [4]邱少华编著《欧阳修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1年版,第210页。
    [5]邱少华编著《欧阳修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1年版,第227页。
    [6]邱少华编著《欧阳修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1年版,第237页。
    [7]路成文《宋代咏物词史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71页。
    [1]施蛰存主编《词籍序跋萃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52页。
    [2]施蛰存主编《词籍序跋萃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51页。
    [3]孙克强编著《唐宋人词话》,罗泌《欧阳修近体乐府跋》,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90页。
    [1]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吴曾《能改斋词话》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0页。
    [2]路成文《宋代咏物词史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70-71页。
    [3]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996页。
    [1]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王弈清等《历代词话》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52页。
    [2]孙克强编著《唐宋人词话》,魏际瑞《口所作诗余序》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29页。
    [1]刘扬忠编著《晏殊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年版,第126页。
    [2]邱少华编著《欧阳修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1年版,第1页。
    [3]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见邱少华编著《欧阳修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1年版,第1页。
    [1]唐圭璋编《词话丛编》,陈匪石《声执》卷下,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969页。
    [2]陈鹄撰,孔凡礼点校《西塘集耆旧续闻》,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82页。
    [3]唐圭璋编《词话丛编》,杨慎《词品》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67页。
    [1]李民、王健撰《尚书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70页。
    [2]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27-228页。
    [3]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刘熙载《词概》,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689页。
    [4]孙克强编著《唐宋人词话》,严沆《古今词选序》,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01页。
    [5]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626页。
    [6]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田同之《西圃词说》,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455页。
    [1]詹安泰《简论晏欧词的艺术风格》,《宋词散论》,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92页。
    [2]邓乔彬《词学廿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1]朱熹《朱子语类》卷130,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111页。
    [1]魏泰撰,李裕民点校《东轩笔录》,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2页。
    [1]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254页。
    [2]孙克强编著《唐宋人词话》,郑方坤《蔗尾诗集》卷五,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97页。
    [3]孙克强编著《唐宋人词话》,谭莹《乐志堂诗集》卷六,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15页。
    [4]邹同庆、王宗堂著《苏轼词编年校注》,高文《序》,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页。
    [5]周振甫译注《诗经译注》,《诗经·鄌风·载驰》,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77页。
    [1]孙克强编著《唐宋人词话》,汪懋麟《百尽梧桐阁集》卷二,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96页。
    [2]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254页。
    [3]唐圭璋编《词话丛编》,杨湜《古今词话》,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17页。
    [4]孙克强编著《唐宋人词话》,杨希闵《词轨》卷四,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18页。
    [1]脱脱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541-10542页。
    [1]张邦基撰,孔凡礼点校《墨庄漫录》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28页。
    [2]黄文吉《北宋十大词家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版,第181页。
    [3]邵博撰,刘德权、李剑雄点校《邵氏闻见后录》,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39页。
    [4]王铚撰,朱杰人点校《默记》,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6页。
    [1]赵令畴撰,孔凡礼点校《侯鲭录》,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76页。
    [2]李之仪《姑溪居士文集》卷四十,见《宋集珍本丛刊》第二七册,线装书局,2004年版,第89页。
    [3]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吴曾《能改斋词话》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45页。
    [1]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刘熙载《词概》,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689页。
    [2]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俞彦《爰园词话》,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02页。
    [3]孙克强编著《唐宋人词话》,郑方坤《蔗尾诗集》卷五,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77页。
    [1]孙克强编著《唐宋人词话》,朱祖谋《北宋三家词》附,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77页。
    [2]孙克强编著《唐宋人词话》,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卷二,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77页。
    [3]周建国《论新党舒直及其文学创作》,见《文学遗产》1997年第2期,第77页。
    [4]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三之一五,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4763页。
    [5]脱脱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604页。
    [1]王明清著《挥麈录》,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226页。
    [2]《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王明清《玉照新志》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930页。
    [1]赵令畴撰,孔凡礼点校《侯鲭录》,孔凡礼《<侯鲭录>点校说明》,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8页。
    [2]唐圭璋编《词话丛编》,胡仔《苕溪渔隐词话》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63-164页。
    [1]吴处厚撰,李裕民点校《青箱杂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1-82页。
    [2]赵令畤撰,孔凡礼点校《侯鲭录》,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90页。
    [1]唐圭璋编《词话丛编》,杨慎《词品》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68页。
    [2]孙克强编著《唐宋人词话》,谭莹《乐志堂诗集》卷六,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15页。
    [3]唐圭璋编《词话丛编》,陈霆《渚山堂词话》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75-376页。
    [1]脱脱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305页。
    [2]吴处厚撰,李裕民点校《青箱杂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6页。
    [3]唐圭璋编《词话丛编》,许昂霄《词综偶评》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53页。
    [1]邹同庆、王宗堂著《苏轼词编年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页。
    [1]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王又华《古今词论·毛稚黄词论》,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08页。
    [1]内山精也《苏轼次韵词考》,见《中国韵文学刊》2004年第4期,第37页。
    [1]黄文吉《北宋十大词家研究》,台北: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第226页。
    [2]黄文吉《北宋十大词家研究》,台北: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第181页。
    [1]苏轼著,傅成、穆俦标点《苏轼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710页。
    [2]苏轼著,傅成、穆俦标点《苏轼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684页。
    [3]唐圭璋编《词话丛编》,沈雄《古今词话·词品上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845页。
    [4]脱脱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388页。
    [5]邵博撰,刘德权、李剑雄点校《邵氏闻见后录》,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37页。
    [6]张邦基撰,孔凡礼点校《墨庄漫录》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67页。
    [7]邹同庆、王宗堂著《苏轼词编年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9页。
    [1]袁文《瓮牖闲评》卷五,见《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9页。
    [2]张邦基撰,孔凡礼点校《墨庄漫录》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2页。
    [3]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叶申芗《本事词》卷上,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311页。
    [1]王水照《苏词研究》,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8页。
    [1]邹同庆、王宗堂著《苏轼词编年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74页。
    [2]邹同庆、王宗堂著《苏轼词编年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633页。
    [1]王水照、朱刚《苏轼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第80页。
    [2]苏轼著,傅成、穆俦标点《苏轼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51页。
    [1]邹同庆、王宗堂著《苏轼词编年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1页。
    [1]邵博撰,刘德权、李剑雄点校《邵氏闻见后录》,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52页。
    [2]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96页。
    [1]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15页。
    [2]苏轼著,傅成、穆俦标点《苏轼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913页。
    [3]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885页。
    [1]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39s3页。
    [1]苏轼著,傅成、穆俦标点《苏轼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029页。
    [2]苏轼著,傅成、穆俦标点《苏轼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754页。
    [3]苏轼著,傅成、穆俦标点《苏轼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824页。
    [1]赵令峙撰,孔凡礼点校《侯鲭录》,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83页。
    [2]孙克强编著《唐宋人词话》,俞文豹《吹剑续录》,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45页。
    [3]唐圭璋编《词话丛编》,沈雄《古今词话·词话上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72页。
    [1]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王国维《人间词话》,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242页。
    [2]唐圭璋编《词话丛编》,沈雄《古今词话·词话上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60-761页。
    [1]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629页。
    [2]唐圭璋编《词话丛编》,蔡嵩云《柯亭词论》,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902页。
    [3]孙克强编著《唐宋人词话》,董士锡《齐物论斋文集》卷二,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61页。
    [4]唐圭璋编《词话丛编》,沈雄《古今词话·词话上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72页。
    [5]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刘体仁《七颂堂词绎》,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23页。
    [6]唐圭璋编《词话丛编》,贺裳《皱水轩词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10页。
    [1]王水照、保苅佳昭编选《日本学者中国词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29—232页。
    [2]唐圭璋编《词话丛编》,陈廷焯《词坛丛话》,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721页。
    [1]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王士祯《花草蒙拾》,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80页。
    [2]孙克强编著《唐宋人词话》,杨希闵《词轨》卷四引,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61页。
    [3]孙克强编著《唐宋人词话》,胡寅《向子謹酒边词序》,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42页。
    [4]孙克强编著《唐宋人词话》,徐度《却扫篇》卷五,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43页。
    [5]李泽厚著《美的历程》,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65-267页。
    [1]脱脱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3110页。
    [2]诸葛忆兵著《宋代文史考论》,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75页。
    [1]《文津阁四库全书》二三二册,《二程遗书》卷十八,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3页。
    [2]《文津阁四库全书》 二三二册,《二程遗书》卷一,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页。
    [3]朱熹《朱子语类》卷130,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113页。
    [4]罗大经撰,王瑞来点校《鹤林玉露》,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2-93页。
    [5]蔡绦撰,冯惠民、沈锡麟点校《铁围山丛谈》,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9页。
    [1]张宗橚编,杨宝霖补正《词林纪事词林纪事补正合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35页。
    [2]苏轼著,傅成、穆俦标点《苏轼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719页。
    [3]唐圭璋编《词话丛编》,沈雄《古今词话·词话上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78-779页。
    [1]韩愈著,阎琦校注《韩昌黎文集注释》,《荆潭唱和诗序》,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第400页。
    [2]孙克强编著 《唐宋人词话》,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81页。
    [3]阮阅编,周本淳校点《诗话总龟·后集》,《后山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99页。
    [1]薛砺若著《宋词通论》,台北:台湾开明书店,1958年版,第136页。
    [2]马兴荣、祝振玉注《山谷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0页。
    [3]杨庆存著《黄庭坚与宋代文化》,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6页。
    [4]彭口辑撰,孔凡礼点校《墨客挥犀》,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87页。
    [1]刘乃昌、杨庆存注《晁氏琴趣外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30页。
    [2]马兴荣、祝振玉注《山谷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1页。
    [3]龙沐勋《苏门四学士词》,见《词学研究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04页。
    [4]黄宝华著《黄庭坚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89—390页。
    [5]孙克强编著《唐宋人词话》,徐府《渔父词自跋》,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80页。
    [1]孙克强编著《唐宋人词话),黄庭坚《小山词序》,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22页。
    [1]唐圭璋编《词话丛编》,沈谦《填词杂说》,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33页。
    [2]房日晰《秦观黄庭坚词的异同与历史地位》,见《西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第94页。
    [3]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231页。
    [4]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王灼《碧鸡漫志》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83页。
    [1]唐圭璋编《词话丛编》,魏庆之《魏庆之词话》,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04页。
    [2]孙克强编著《唐宋人词话》,《四库全书总目·山谷词提要》,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87页。
    [3]龙沐勋《苏门四学士词》,见《词学研究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04页。
    [4]唐圭璋编《词话丛编》,沈祥龙《论词随笔》,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058页。
    [5]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254页。
    [6]蒋力生等校注《云笈七签》,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年版,第58页。
    [7]黄文吉《北宋十大词家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版,第225页。
    [1]马兴荣、祝振玉注《山谷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3页。
    [2]唐圭璋编《词话丛编》,沈曾植《菌阁琐谈》,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610页。
    [3]唐圭璋编《词话丛编》,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400页。
    [4]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254页。
    [1]周义敢、周雷编《秦观资料汇编》,陈师道《秦少游字序》,《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30-31页。
    [2]周义敢、周雷编《秦观资料汇编》,王直方《秦少游炫耀》,《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46页。
    [3]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冯煦《蒿庵论词》,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586页。
    [4]周义敢、周雷编《秦观资料汇编》,李颀《苏、黄、秦南土诗》,《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5页。
    [5]孙克强编著《唐宋人词话》,《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淮海词提要》,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10页。
    [6]孙克强编著《唐宋人词话》,陈廷焯《云韶集》卷三,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18页。
    [7]周义敢、周雷编《秦观资料汇编》,惠洪《跋三学士帖》,《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49页。
    [8]周义敢、周雷编《秦观资料汇编》,王直方《西池唱和》,《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44页。
    [1]周义敢、周雷编《秦观资料汇编》,黄庭坚《山谷老人刀笔》卷十七,《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3页。
    [2]徐培均、罗立刚《秦观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年版,第324页。
    [3]徐培均、罗立刚《秦观词新释辑评》,引《绿窗新话》 北京:中国书店,2003年版,第366页。
    [4]陈元锋《北宋馆阁翰苑与诗坛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09页。
    [1]徐培均、罗立刚《秦观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年版,第292页。
    [1]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吴曾《能改斋词话》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42页。
    [2]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曾季貍《艇斋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02页。
    [3]苏轼著,傅成、穆俦标点《苏轼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155页。
    [1]徐培均、罗立刚《秦观词新释辑评》,陆云龙《词菁》卷二,北京:中国书店,2003年版,第298页。
    [2]徐培均、罗立刚《秦观词新释辑评》,沈际飞《草堂诗余》续集卷上,北京:中国书店,2003年版,第298页。
    [3]徐培均、罗立刚《秦观词新释辑评》,黄苏《蓼园词选》,北京:中国书店,2003年版,第117页。
    [4]徐培均、罗立刚《秦观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年版,第319页。
    [5]徐培均、罗立刚《秦观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年版,第86页。
    [6]徐培均、罗立刚《秦观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年版,第289页。
    [1]周义敢、周雷编《秦观资料汇编》,李攀龙《草堂诗余隽》卷一,《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80页。
    [2]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245页。
    [3]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652页。
    [4]唐圭璋编《词话丛编》,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785页。
    [5]唐圭璋编《词话丛编》,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784页。
    [6]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246页。
    [7]龙沐勋 《苏门四学士词》,见《词学研究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00—101页。
    [8]吴梅《词学通论》,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02—103页。
    [1]周义敢、周雷编《秦观资料汇编》,王直方《苏、王、黄、秦诗词》,《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47页。
    [2]孙克强编著《唐宋人词话》,史梦兰《异号类编》,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57页。
    [3]孙克强编著《唐宋人词话》,《四库全书总目·晁无咎词提要》,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56页。
    [4]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19页。
    [5]刘乃昌、杨庆存校注《晁氏琴趣外篇·前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页。
    [1]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刘熙载《艺概·词概》,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692页。
    [2]刘乃昌、杨庆存校注《晁氏琴趣外篇》,附张耒《晁无咎墓志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82页。
    [3]脱脱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3111页。
    [1]晁补之著,乔力笺注《晁补之词编年笺注·前言》,济南:齐鲁书社,1992年版。
    [2]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冯煦《蒿庵论词》,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587页。
    [3]孙克强编著《唐宋人词话》,陈廷焯《云韶集》卷三,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57页。
    [4]孙克强编著《唐宋人词话》,苏籀《书三学士长短句新集后》,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55页。
    [1]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张德瀛《词徵》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082页。
    [2]唐圭璋编《词话丛编》,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403页。
    [3]孙克强编著《唐来人词话》,《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淮海词提要》,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10页。
    [4]唐圭璋编《词话丛编》,沈雄《古今词话·词评》卷上,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986页。
    [1]《文津阁四库全书》286册,费衮《梁溪漫志》卷三,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91页。
    [2]沈松勤著《北宋文人与党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36页。
    [1]脱脱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120页。
    [2]周光培编《宋代笔记小说》十五册,庄季裕《鸡肋编》卷上,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70页。
    [3]王明清《挥塵录》,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230页。
    [4]洪迈著,夏祖尧、周洪武校点《容斋随笔》,《容斋四笔》卷一,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418页。
    [5]《文津阁四库全书》三○八册,富大用《古今事文类聚新集》卷三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498页。
    [6]脱脱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135页。
    [7]蔡绦撰,冯惠民、沈锡麟点校《铁围山丛谈》,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7-28页。
    [8]陆游著,李剑雄、刘德权点校《老学庵笔记》,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7页。
    [1]唐圭璋编《词话丛编》,沈雄《古今词话·词话上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79页。
    [2]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吴曾《能改斋词话》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44页。
    [1]永璿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初寮词》卷一五六,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345页。
    [2]孙克强编著《唐宋人词话》,谭莹《乐志堂诗集》卷六,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427页。
    [1]永璿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初寮集》卷一九八,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811页。
    [2]唐圭璋编《词话丛编》,杨慎《词品》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77-478页。
    [3]脱脱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125页。
    [4]脱脱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967页。
    [5]周必大《初寮集序》,见《宋集珍本丛刊》三十三册,线装书局,2004年版,第141页。
    [1]诸葛忆兵著《宋代文史考论》,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95页。
    [2]孙克强编著《唐宋人词话》,《四库全书简明目录》,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426页。
    [3]张邦基撰,孔凡礼点校《墨庄漫录》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44-245页。
    [1]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王灼《碧鸡漫志》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83页。
    [2]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冯煦《蒿庵论词》,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588页。
    [3]周必大《初寮集序》,见《宋集珍本丛刊》三十三册,线装书局,2004年版,第141页。
    [1]脱脱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3126页.
    [2]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张炎《词源》卷下,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66页。
    [1]孙克强编著《唐宋人词话》,魏际瑞《口所作诗余序》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29页。
    [2]周邦彦著,孙虹校注《清真集校注·前言》,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1页。
    [3]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刘熙载《艺概·词概》,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692页。
    [4]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王国维《人间词话》,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246页。
    [5]洪迈著,夏祖尧、周洪武校点《容斋随笔》,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134页.
    [1]孙克强编著《唐宋人词话》,强焕《片玉词序》,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61页.
    [2]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王灼《碧鸡漫志》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84、86页.
    [3]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见《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85页。
    [4]孙克强编著《唐宋人词话》,楼钥《清真先生文集序》,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64页。
    [5]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冯金伯《词苑萃编》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851页。
    [6]孙克强编著《唐宋人词话》,王国维《清真先生遗事·尚论三》,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97页。
    [7]俞平伯著《俞平伯论古诗词·清真词释》,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7页.
    [8]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张炎《词源》卷下,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55页.
    [1]唐圭璋编《词话丛编》,沈谦《填词杂说》,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34页。
    [2]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王国维《人间词话》,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246、4253页。
    [3]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王又华《古今词论》引《毛稚黄词论》,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09页。
    [4]俞平伯著《俞平伯论古诗词·清真词释》,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8页.
    [5]俞平伯著《俞平伯论古诗词·清真词释》,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3页.
    [6]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265页.
    [7]蒋哲伦著《词别是一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171-172页.
    [8]唐圭璋编《词话丛编》,陈廷焯《词坛丛话》,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723页.
    [9]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王国维《人间词话》,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240页.
    [10]孙克强编著《唐宋人词话》,赵尊岳《填词丛话》卷四,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402页。
    [11]孙克强编著《唐宋人词话》,《藏一话腴》乙集卷上引,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62页。
    曾昭岷,曹济平,王兆鹏,刘尊明编著《全唐五代词》,中华书局,1999年第1版
    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第1版
    孔凡礼编《全宋词补辑》,中华书局,1981年第1版
    陈邦炎主编《词林观止》,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版
    晁补之、晁冲之撰,刘乃昌、杨庆存注《晁氏琴趣外编晁叔用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版
    乔力著《晁补之词编年笺注》,齐鲁书社,1992年第1版
    黄庭坚著,马兴荣,祝振玉注《山谷词》,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版
    刘扬忠编著《晏殊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年第1版
    邱少华编著《欧阳修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1年第1版
    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第1版
    王安石著,秦克、巩军标点《王安石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版
    徐培钧,罗立刚编著《秦观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年第1版
    秦观撰,徐培均笺注《淮海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版
    王强编著《周邦彦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年第1版
    周邦彦著,孙虹校注《清真集校注》,中华书局,2002年第1版
    邹同庆,王宗堂著《苏轼词编年校注》,中华书局,2002年第1版
    苏轼著,傅成、穆俦标点《苏轼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版
    张耒著《柯山集》,中华书局,1985年第1版
    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第1版
    孙克强编《唐宋人词话》,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版
    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1版
    丁传靖编《宋人轶事汇编》,中华书局,1981年第1版
    方智范、邓乔彬师等著《中国词学批评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1版
    谢桃坊著《中国词学史》,巴蜀书社,2002年第1版
    邓乔彬师著《唐宋词美学》,齐鲁书社,2004年第1版
    邓乔彬师著《词学廿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版
    刘尧民著《词与音乐》,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版
    施议对著《词与音乐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1版
    沈家庄著《宋词的文化定位》,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版
    俞平伯著《读词偶得》,上海书店,1984年第1版
    俞平伯著《论诗词曲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版
    缪钺著《诗词散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版
    陈学广著《词学散步》,黄山书社,2005年第1版
    刘永济著《词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版
    詹安泰著《宋词散论》,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版
    宋柏年著《古典诗词论集》,澳门理工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1版
    黄兆汉著《词曲论集》,光明图书公司,1990年第1版
    罗伉烈著《词曲论稿》,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7年第1版
    施议对著《宋词正体》,澳门大学出版中心,1996年第1版
    崔海正著《宋词研究述略》,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年第1版
    姜雅莉著《宋词的雅化的发展与嬗变:以柳、周、姜、吴为研究中心》,文津出版社,2002年第1版
    刘逸生著《宋词小札》,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版
    谢桃坊著《宋词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版
    汉唐,于明编《胡适、王国维等解读宋词》,辽海出版社,2002年第1版
    王水照、保苅佳昭、邵毅平等译《日本学者中国词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版
    叶嘉莹著《迦陵论词丛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版
    吴梅著《词学通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
    王强著《唐宋词讲录》,昆仑出版社,2003年第1版
    吴熊和著《唐宋词通论》,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版
    杨海明著《唐宋词史》,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版
    刘尊明著《唐五代词史论稿》,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第1版
    刘扬忠著《唐宋词流派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版
    余传棚著《唐宋词流派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
    王兆鹏著《唐宋词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
    孙康宜著《晚唐迄北宋词体演进与词人风格》,联经出版事业股份公司,1994年第1版
    薛砺若著《宋词通论》,上海书店,1985年第1版
    陶尔夫,诸葛忆兵著《北宋词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版
    王文宝著《中国俗文学发展史》.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第1版
    谢桃坊著《中国市民文学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版
    王国维撰《宋元戏曲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版
    程千帆,吴新雷撰《两宋文学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版
    诸葛忆兵著《宋代文史考论》,中华书局,2002年第1版
    陈元锋《北宋馆阁翰苑与诗坛研究》,中华书局,2005年第1版
    董希平著《唐五代北宋前期词之研究》,昆仑出版社,2006年第1版
    李更著《宋代馆阁校勘研究》,凤凰出版社,2006年第1版
    杨果著《中国翰林制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版
    李福长著《唐代学士与文人政治》,齐鲁书社,2005年第1版
    闻一多著《唐诗杂论》,中华书局,2003年第1版
    钱穆著《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1版
    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
    李泽厚著《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第1版
    宗白华著《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版
    蒋孔阳著《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
    胡经之著《文艺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
    周振甫译注《周易译注》,中华书局,1991年第1版
    李民、王健撰《尚书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版
    胡平生译注《孝经译注》,中华书局,1996年第1版
    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中华书局,2001年第1版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第2版
    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05年第2版
    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第1版
    周振甫译注《诗经译注》,中华书局,2002年第1版
    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第1版
    吕思勉著《理学纲要》,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1版
    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中华书局,1987年第1版
    汤用彤著《理学·佛学·玄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版
    张锡坤主编《佛教与东方艺术》,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1版
    罗伟国著《花雨缤纷:佛教与文学艺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版
    张荣明主编《道佛儒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版
    汤一介著《佛教与中国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第1版
    蒋述卓著《佛教与中国文艺美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版
    曾祖荫著《中国佛教与美学》,台文津出版社,1994年第1版
    方立天主编《佛学精华》,北京出版社,1996年第1版
    祁志祥著《佛学与中国文化》,学林出版社,2000年第1版
    陈允吉著《古典文学佛教溯缘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
    周裕锴著《文字禅与宋代诗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版
    黄河涛著《禅与中国艺术精神的嬗变》,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4年第1版
    季羡林著《禅和文化与文学》,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8年第1版
    洪修平著《中国禅学思想史》,文津出版社,1994年第1版
    张晶著《禅与唐宋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
    谢思炜著《禅宗与中国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1版
    林湘华著《禅宗与宋代诗学理论》,文津出版社,2002年第1版
    葛兆光著《禅宗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版
    张君房纂辑,蒋力生等校注《云笈七签》,华夏出版社,1996年第1版
    李生龙著《道家及其对文学的影响》,岳麓书社,1998年第1版
    钟来因著《苏轼与道家道教》,台湾学生书局,1990年第1版
    赵利民主编《儒家文艺思想研究》,中华书局,2003年第1版
    马茂军著《北宋儒学与文学》,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
    李凯著《儒家元典与中国诗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
    王煜著《儒释道与中国文豪》,学生书局,1991年第1版
    贾海涛著《北宋“儒术治国”政治研究》,齐鲁书社,2006年第1版
    姚瀛艇主编《宋代文化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版
    颜翔林著《宋代词话的美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
    张玉璞著《浅酌低唱:宋代词人的文化精神与人生意趣》,济南出版社,2002年第1版
    张海鸥著《宋代文化与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
    张毅著《宋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5年第1版
    黎活仁等主编《宋代文学与文化研究》,大安出版社,2001年第1版
    邓乔彬师著《古代文艺的文化观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版
    游彪著《宋代荫补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刘焕阳著《宋代晁氏家族及其文献研究》,齐鲁书社,2004年第1版
    李春青著《宋学与宋代文学观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陈植锷著《北宋文化史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1版
    蔡芳定著《北宋文论研究》,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第1版
    沈松勤著《北宋文人与党争》,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版
    邓广铭著《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版
    夏承焘著《唐宋词人年谱》,中华书局,1961年第1版
    王兆鹏著《两宋词人年谱》,文津出版社,1994年第1版
    徐规著《王禹偶事迹著作编年》,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版
    李一飞著《杨亿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版
    严杰著《欧阳修年谱》,南京出版社,1993年第1版
    詹大和等著《王安石年谱三种》,中华书局,1994年第1版
    蔡上翔著《王荆公年谱考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1版
    李震著《曾巩年谱》,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版
    孔凡礼撰《苏轼年谱》,中华书局,1998年第1版
    郑永晓著《黄庭坚年谱新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第1版
    周义敢,程自信,周雷编注《秦观集编年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徐培均著《秦少游年谱长编》,中华书局,2002年第1版
    洪本健编《欧阳修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95年第1版
    傅璇琮编《黄庭坚和江西诗派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78年第1版
    周义敢、周雷编《秦观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1年第1版
    高峰著《花间词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版
    艾治平著《花间词艺术》,学林出版社,2001年第1版
    黄文吉著《北宋十大词家研究》,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第1版
    杜若鸿著《柳永及其词之论衡》,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
    彭国忠著《元祐词坛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
    刘石著《苏轼词研究》,文津出版社,1992年第1版
    陶文鹏著《苏轼诗词艺术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版
    冷成金著《苏轼的哲学观与文艺观》,学苑出版社,2004年
    保莉佳昭著《苏词研究》,线装书局,2001年第1版
    唐玲玲著《东坡乐府研究》,巴蜀书社,1993年第1版
    杨庆存著《黄庭坚与宋代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
    王保珍著《淮海词研究》,学海出版社,1984年第1版
    湛芬著《张耒学术文化思想与创作》,巴蜀书社,2004年第1版
    钱钟书著《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第1版
    霍然著《宋代美学思潮》,长春出版社,1997年第1版
    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第1版
    曹寅等编《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版
    傅璇琮主编《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1998年第1版
    孔凡礼辑撰《宋诗纪事续补》,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版
    李防等编《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第1版
    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1版
    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第1版
    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第1版
    阮阅编,周本淳点校《诗话总龟》,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版
    傅蓉蓉著《西昆体与宋型诗建构》,文汇出版社,2004年第1版
    王易编《乐府通论》,中国文化服务社,1948年第1版
    张宗橚编,杨宝霖补正《词林纪事 词林纪事补正合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版
    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1版
    欧阳修撰,徐无党注《新五代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1版
    司马光撰,胡三省校注《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第1版
    毕沅撰《续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7年第1版
    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1985年第1版
    脱脱等撰《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1版
    司义祖校点《宋大诏令集》,中华书局,1962年第1版
    陈骙,佚名撰,张富祥点校《南宋馆阁录 续录》,中华书局,1998年第1版
    欧阳修撰,李伟国点校《归田录》,中华书局,1981年第1版
    王闢之撰,吕友仁点校《渑水燕谈录》,中华书局,1981年第1版
    司马光撰,邓广铭,张希清点校《涑水记闻》,中华书局,1989年第1版
    苏轼撰,王松龄点校《东坡志林》,中华书局,1981年第1版
    苏辙撰,俞宗宪点校《龙川略志龙川别志》,中华书局,1982年第1版
    魏泰撰,李裕民点校《东轩笔录》.中华书局,1983年第1版
    吴处厚撰,李裕民点校《青箱杂记》,中华书局.1985年第1版
    钱易撰,黄寿成点校《南部新书》,中华书局,2002年第1版
    邵伯温撰,李剑雄,刘德权点校《邵氏闻见录》,中华书局,1983年第1版
    蔡绦撰,冯惠民,沈锡麟点校《铁围山丛谈》,中华书局,1983年第1版
    文莹撰,郑世刚,杨立扬点校《湘山野录续录玉壶清话》,中华书局,1984年第1版
    王輊撰,朱杰人点校《默记》,中华书局,1981年第1版
    王标撰,诚刚点校《燕翼诒谋录》,中华书局,1981年第1版
    赵彦卫撰,傅根清点校《云麓漫钞》,中华书局,1996年第1版
    陆游撰,孔凡礼点校《家世旧闻》,中华书局,1993年第1版
    姚宽撰,孔凡礼点校《西溪丛语》,中华书局,1993年第1版
    周焊撰,刘永翔校注《清波杂志校注》,中华书局,1994年第1版
    刘昌诗撰,张荣铮,秦呈瑞点校《芦浦笔记》,中华书局,1986年第1版
    周密撰,吴企明点校《癸辛杂识》,中华书局,1988年第1版
    周密撰,张茂鹏点校《齐东野语》,中华书局,1983年第1版
    叶梦得撰,宇文绍奕考异《石林燕语》,中华书局,1984年第1版
    邵博撰,刘德权,李剑雄点校《邵氏闻见后录》,中华书局,1983年第1版
    洪迈著,夏祖尧,周洪武校点《容斋随笔》,岳麓书社.1994年第1版
    庄绰撰,萧鲁阳点校《鸡肋编》,中华书局,1983年第1版
    方勺撰,许沛藻,杨立扬点校《泊宅编》,中华书局,1983年第1版
    何蘧撰,张明华点校《春渚纪闻》,中华书局,1983年第1版
    李廌撰,孔凡礼点校《师友谈记》,中华书局,2002年第1版
    朱弁撰,孔凡礼点校《曲洧旧闻》,中华书局,2002年第1版
    陈鹄撰,孔凡礼点校《西墉集耆旧续闻》,中华书局,2002年第1版
    叶帮义著《北宋文人词的雅化历程》,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02年
    张再林著《中唐--北宋士风与词风研究》,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02年
    廖泓泉著《北宋前期词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
    孙虹著《词风嬗变与文学思潮关系研究》,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
    成明明《北宋馆阁与文学研究》,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1]王称《东都事略》卷六十六,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六十八年版,第1006页.
    [2]傅察《忠肃集》卷中,见《宋集珍本丛刊》三十九册,线装书局,2004年版,第394页。
    [2]朱弁撰,孔凡礼点校《曲洧旧闻》,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85页。
    [1]王明清著《挥麈录》,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236页。
    [2]王安中《初寮集》卷七,见《宋集珍本丛刊》三十三册,线装书局,2004年版,第272页。
    [3]王安中《初寮集》卷六,见《宋集珍本丛刊》三十三册,线装书局,2004年版,第254页。
    [1]唐圭璋编《词话丛编》,杨慎《词品》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77-478页。
    [2]王安中《初寮集》卷六,见《宋集珍本丛刊》三十三册,线装书局,2004年版,第258页。
    [3]脱脱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124页。
    [4]脱脱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120页。
    [1]唐圭璋编《词话丛编》,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423页。
    [2]周光培编《宋代笔记小说》九册,马纯《陶朱新录》,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04页。
    [1]脱脱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126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