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新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新媒体是在传统媒体发展的基础上运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的新的媒体形态,随着互联网、手机的普及和Wbe2.0、3G技术的推进,新媒体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新媒体传播因其传播方式的高度自主性、广泛参与性、去中心化的互动性等特点,使广大民众参与到信息的制作和传播过程中,给人们带来了新的虚拟生活方式,也给大学生带来了思想道德层面的积极影响和严峻挑战。一方面使学生增强了民主、平等、独立等现代伦理意识,另一方面由于新媒体传播信息内容的繁杂性、传播方式的的隐蔽性,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带来冲击,对大学生的道德自律、道德判断、道德行为提出了挑战,新媒体传播创设的虚拟与现实并存的环境,给传统的德育观念、手段带来了严峻挑战和很好的机遇。如何在伴随新媒体而来的信息化、全球化的现代境遇中,创新大学生道德教育,成为一个具有重要价值的课题。
     本文结合新媒体的特征与功能,以新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问题为研究对象,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与问题,新媒体环境下道德教育创新的必要性,以及创新的指导理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形式、教育途径、教育队伍建设、教育环境、教育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全文除导论和结语外,共分十一章。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媒体形态经历了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到网络、手机、数字电视等新媒体的发展过程,当前新媒体的主要类型有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媒体,新媒体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自主性和参与性、共享性和社群化、个性化与受众的分殊化、信息内容的多元化等特征,具有传播大众文化、引起人们交往方式和社会组织方式的变革、建构公共领域、推进社会民主、影响社会舆论等功能。
     新媒体的发展对传统道德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为道德教育提供了拓展教育载体、传播道德价值、促进教育的互动性及主体性的发挥等机遇。同时道德教育创新是新媒体环境下实现道德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的的必然需求,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道德教育现代发展的自身需求。
     当前道德教育已经根据新媒体带来的新变化在教育方式、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着运用新媒体的自觉性不强,没有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与新媒体教育的合力作用,对新媒体的传播规律把握不准确等问题,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道德教育指导理念、模式、内容、方法、途径、队伍建设、新媒体管理机制,教育评价机制与新媒体环境不适应。
     在新媒体创设的虚拟与现实共存、多元化的环境下,应创新道德教育指导理念,树立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整体育人理念,一元主导与包容多样的理念,道德教育价值取向与社会道德整体发展趋向相一致的理念,道德教育内容、方式、方法、途径与新媒体传播规律相一致的理念;应根据新媒体环境的变化,建立新媒体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结合的道德教育模式,建立学校、社会、家长、学生四位一体的与新媒体相结合的立体教育模式;应注重新媒体环境下道德教育内容的创新,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公民伦理道德教育、道德选择教育,提升学生整体道德能力和水平;应注重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形式的创新,运用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媒体平台创新德育方法,运用自主性德育、参与式德育、选择性德育、主体间性德育、嵌入式德育等新的德育形式;应注重大学生道德教育途径的创新,加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主体的建构,加强新媒体环境下的伦理规范建设、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加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通力合作,发挥媒体的道德教育功能;应创新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教育队伍建设,建立政府、社会、高校组成的队伍建设网络体系,丰富教育队伍的构成,明确队伍的素质要求,加强新媒体管理队伍、新媒体舆论引导队伍、道德教育队伍三支队伍的建设;应着力做好大学生道德教育环境的优化,实现中国传统社会伦理在新媒体带来的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现代转化,优化道德教育的社会环境,建立健全新媒体管理、监控机制,优化新媒体环境,学校加强校园网管理和建设,优化校内教育环境;应创新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评价机制,建立新媒体环境下政府、社会、学校、家长四级联动的道德教育评价体系,完善政府对道德教育的奖惩机制。
     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对新媒体对大学生的道德影响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传播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对新媒体视阈中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运用实证研究法,通过建立德育网站、德育播客、手机短信教育平台等方式,从实际德育工作中探索运用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为研究提供现实依据。
     本研究有助于宣传和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及其师生把握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在具体工作中提高可操作性,增强实际效果,并进一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
New media is in the traditional media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use of digital technology, network technology, mobile technology of new media forms, with the advent of the Internet, the popularity of mobile phone and Wbe2.0,3G technology advances, new media after newspaper, radio, television and other traditional media developed after the new media forms, new media for the mode of transmission of a high degree of autonomy, extensive participation, to the center of the interaction characteristics, so that the majority of people involved in the produc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in the process, bring a new virtual life style, but also brings to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moral levels of positive affect and grim challenge. Hand to enable students to enhance democracy, equality, independence of modern ethic consciousness, on the other hand, because of the new media content complexity, mode of transmission of concealment, the impact on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y of college students, moral self-discipline, moral judgment, moral behavior presents challenges, new media to create a virtual and reality coexist in the environment, to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moral education means, brought grim challenge and good opportunity. How in the new media to the informationization, globalization of the modern environment, inno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has become a significant task.
     In this paper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 of new media, new medi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innovation as the object of study, from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situation and problems,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moral education the necessity of innovation, and innovation of the guiding idea, education mode, education content, education method, education form,, education staff construction,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educational evaluation mechanism and other aspects we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In addition to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is divided into eleven chapte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the media experienced a form from newspapers, radio, television and other traditional media to the network, mobile phone, digital television and other new media developing process, the new media is the main types of network media, mobile phone media, digital television, new media interactive and real-time, autonomy and participation, sharing and community, personalized and audience de-differentiation, information content of a plurality of such features, with the spread of popular culture, caused people to contact and social organization transform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to promote social democracy, affect social public opinion and other func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on the traditional moral education ideas and methods presented a challenge, but also for the moral education provides development education, dissemination of moral value, to promote education and interaction of subjectivity and other opportunities. At the same time moral education innovation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to realize moral education ideology function requirement,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all-round development choice inevitably, is also the modern mor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needs.
     The moral education under the new media has brought new change in education, the ways of beneficial exploration and attempt, obtained certain result. But there still exists the use of new media consciousness is not strong, did not play school, family, society and new media education resultant force, the new media law grasp the inaccurate problem, the reason of these problems is the main moral education guiding idea, mode, content, method, approach, team building, the new media management mechanism, the system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new media environment adaptation.
     In the new media to create virtual and reality coexist, diversified environment, should innovate moral education guiding idea, set up the combination of virtual and reality of the overall concept of educating people, an element dominant and accept diversity concept, moral education value orientation and social ethics overall development trend consistent philosophy, moral education content, style, method, ways and new media law consistent with the philosophy; should be based o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changes, new media virtual and realistic space combination mode of moral educa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schools, community, parents, students of four in one of the new media with combined three-dimensional educational mode; should note to media environment moral education content innovation, strengthen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m core value education, citizen moral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promote students' overall moral ability and level; college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method, the form of innovation, the use of online media, mobile phone media and other new media platform to innovate moral education method, using independent moral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selective participation moral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subjectivity embedded new moral education should form; Pay attention to the mor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ays of innovation in new media environment, strengthen college students' moral construction of subject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ethical standards, the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trengthen the new media and traditional media act with united strength, play the media's function of moral education; to innovation in new media environment moral educa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team construction, build government, socie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am construction network system, enrich the educational team composition, clear quality requirements, strengthen new media management team, new media guide public opinion, moral education team team construction of three team; should focus on optimizing the environment of mor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Chinese traditional social ethics in the new media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of information, modern transformation.Optimiz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social environment, establishing the new media management, monitoring mechanism, optimize the environment of new media, the school to strengthen the campus network management and construction, optimization of school education environment; we should innovate the mor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evaluation mechanism, establish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society government the school, parents, four grade joint moral Education evaluation system, perfect government mechanism of rewards and punishments to moral education.
     In this paper, by using the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interviews and so on the new media on College Students' moral implications for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using the method of link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using Marx's ethics,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methods, the new medi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llege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innovation problem analysis and exposition the use of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moral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website, podcast, mobile phone short message platform of education and other means, from the actual work in moral education to explore the use of new media on College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effective way, which provide practical basis.
     This study contributes to the propaganda and education departments, universities and their students to grasp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mor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basic law, in specific work to improve the operability, enhance actual effect, and further enrich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引文
①《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156页。
    ②蒋宏、徐剑著:《新媒体导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①石磊著:《新媒体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
    ②杨继红著:《谁是新媒体》,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页。
    ③杨继红著:《谁是新媒体》,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3页。
    ④参见尹韵公、刘瑞生主编:《新媒体发展的全球视野与中国特色》,《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2—3页。
    ①罗国杰主编:《伦理学》,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49页。
    ②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49页。
    ③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330页。
    ④檀传宝著:《德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⑤檀传宝著:《德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⑥《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98页。
    ①[美]约瑟夫·熊彼特著,何畏等译:《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7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5页。
    ③仇永民:《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人文社会维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4月,第18—25页。
    ①张建松:《发挥校园网络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空军政治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
    ②苏振芳:《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③韦吉锋:《刍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年第2期。
    ④曾令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及其特征探析》,《教育与职业》,2004年第15期。
    ⑤冯春芳、成长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兰州学刊》,2004年第6期。
    ⑥张瑜:《网络思想教育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第12期。
    ①王传中:《新媒体对大学生生活、学习、思想的影响》,《高校理论战线》2009年第7期。
    ①肖学斌、朱莉:《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应对》,《思想教育研究》2009年第7期。
    ②姜恩来:《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理论战线》2009年第6期。
    ③刘东建:《新媒体对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面临的问题》,《泰山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④姜恩来:《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理论战线》2009年第6期。
    ⑤刘东建:《新媒体对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面临的问题》,《泰山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①肖学斌、朱莉:《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应对》,《思想教育研究》2009年第7期。
    ②姜恩来:《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理论战线》2009年第6期。
    ③杨晓慧:《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高校理论战线》2009年第7期。
    ①Sabbah,1985,219.
    ②曼纽尔·卡斯特著,夏铸九、王志弘译:《网络社会的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20页。
    ①冯一粟主编:《大众传媒导论》,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5页。
    ①冯一粟主编:《大众传媒导论》,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6页。
    ①冯一粟主编:《大众传媒导论》,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43页。
    ②冯一粟主编:《大众传媒导论》,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41页。
    ①冯一粟主编:《大众传媒导论》,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69页。
    ②冯一粟主编:《大众传媒导论》,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65页。
    ①陈刚等著:《新媒体与广告》,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①宜正元:《谁的1.2亿手机用户》,《新闻扫描》2001年9月8日。
    ②尹韵公主编:《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3页。
    ③尹韵公主编:《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3页。
    ①参见张铮:《中国新媒体研究的现状与趋势》,http://www.tsinghua.edu.cn/docsn/cbx/eft/xinxi/xinxi--shuxun14.html。
    ②石磊著:《新媒体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页。
    ①石磊著:《新媒体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5页。
    ①黄朝琴:《移动出版》,《出版参考》,2004年第7期。
    ②石磊著:《新媒体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2页。
    ③格兰研究:《2009年中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总量达到6497.3万户》,DVBCN数字电视中文网,2010年1月20日。
    ①吴烨宇:《Web2.0时代为传统媒体创造新的增长方式》,《青年报》,2007年9月3 日。
    ①杨继红著:《新媒体生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6页。
    ①[英]尼葛洛庞帝著,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192页。
    ②[英]尼葛洛庞帝著,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192页。
    ①Baudrillard,1972:Barthes,1978.
    ①[美]曼纽尔·卡斯特著,夏铸九、王志弘等译:《网络社会的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50页。
    ②[美]曼纽尔·卡斯特著,夏铸九、王志弘等译:《网络社会的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51页。
    ④[美]曼纽尔·卡斯特著,夏铸九、王志弘等译:《网络社会的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52—353页。
    ①邓正来:《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7页。
    ②石义彬:《单向度、超真实、内爆一批判视野中的当代西方传播思想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6页。
    ①[英]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著,胡冰、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49页。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72页。
    ①郑永廷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177页。
    ①卓雄辉:《广东高校网络德育现状诊断及其传播发展策略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9年第6期。
    ①谢海光主编:《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6页。
    ②谢海光主编:《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7页。
    ①朱银端著:《网络道德教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
    ①《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650-1651页。
    ①罗国杰主编:《伦理学》,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49页。
    ①[德]马克思·舍勒著,罗悌伦等译:《资本主义的未来》中译文导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6页。
    ①霍福广、刘社欣等著:《信息德育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0页。
    ②霍福广、刘社欣等著:《信息德育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1页。
    ①郑永廷主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77页。
    ②陈秉公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24页。
    ①檀传宝著:《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5页。
    ①韩丽丽:《走向网络社区》,《社会》,2002年第2期。
    ①檀传宝:《主体性德育——欣赏型德育模式论要》,《深圳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①郭刚:《社会伦理化向度之探——由“德性”而“德行”的新视角》,《道德与文明》,2010年第4期。
    ②俞世伟、刘唏平:《规范·德性·德行》,《道德与文明》,2007年第4期。
    ①俞世伟、刘晞平:《规范·德性·德行》,《道德与文明》,2007年第4期。
    ②郭刚:《社会伦理化向度之探——由“德性”而“德行”的新视角》,《道德与文明》,2010年第4期。
    ③倪勇:《德性的失落与重构》,《东岳论丛》,2006年第6期。
    ①赵敏、王瑞:《新媒体环境下的德性建构》,《当代教育科学》,2010年第23期。
    ①[美]罗伯特.那什著,李菲译:《德性的探寻:关于品德教育的道德对话》,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页。
    ①唐秀美:《公民道德教育的内涵及基本取向》,《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6年第1期。
    ①[德]黑格尔著,范扬等译:《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46页。
    ②万俊人著:《现代性的伦理话语》,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①刘卓红、钟明华等著:《开放德育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61页。
    ①罗国杰主编:《伦理学》,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44页。
    ①尹韵公主编:《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6页。
    ①尹韵公主编:《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62页。
    ②尹韵公主编:《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82页。
    ① 王长乐:《自主性德育论》,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0年4月。
    ①任兰香:《论参与式德育》,《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①参见张耀灿等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54页。
    ①赵丽华:《图书馆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研究》,《现代情报》,2011年第3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9页。
    ①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Behavioral Science, Vol.14/Eds.N.J.Smelser&P.B.Baltes.Oxford,2001.
    ② YLee,Y.L.A.(1997),Legitimating Media Education:From Social Movement to the Formation of a New Social Curriculum PHD Thesis,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①郎劲松、初广志编著:《传媒论理学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85-286页。
    ①陈力丹著:《舆论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第5—6页。
    ①张迈曾著:《传播学引论》,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7页。
    ①[美]沃纳·塞弗林著:《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246页。
    ①高宏存:《比较视野下新媒体新媒体管理机制探索》,《行政管理改革》,2010年第12期。
    ①施小珍:《中小学德育的国际化趋势》,《外国中小学教育》,1998年第5期。
    ①蔡丽华:《网络德育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6月,第36页。
    ①蔡丽华:《网络德育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6月,第34页。
    ①徐建军著:《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8页。
    ①张琰焱:《网络影响下的高校德育变革》,华东师范大学年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4月,第77页。
    ①秦尚海著:《高校德育评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页。
    ②徐建军著:《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11页。
    ③徐茂:《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机制创新》,《中国冶金教育》,2009年第3期。
    ①葛敬豪等:《论我国的教育评价模式》,《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4.《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周向军、傅永军主编:《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丛书》(6册),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周向军著:《精神文明发展规律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年版。
    8.谢海光主编:《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9.严耕、陆俊、孙伟平著:《网络伦理》,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
    10.杨立英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1.蒋宏、徐剑著:《新媒体导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熊澄宇著:《新媒体与创新思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石磊著:《新媒体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4.杨继红著:《新媒体生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5.朱银端著:《网络道德教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16.[美]曼纽尔·卡斯特著,夏铸九、王志弘译:《网络社会的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7.尹韵公主编:《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18.王海明著:《新伦理学》(上册),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19.邓正来著:《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0.[英]约翰·汤姆林森著,郭英剑译,《全球化与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21.王萍著:《传播与生活——中国当代社会手机文化研究》,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
    22.[德]包尔生著:《伦理学体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23.[德]黑格尔著:《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24.陈泽环著:《道德结构与伦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5.何怀宏著:《良心论——传统良知的社会转化》,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26.何怀宏著:《伦理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7.李泽厚著:《历史本体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28.赵峰著:《朱熹的终极关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9.《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30.罗国杰主编:《伦理学》,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1.宫淑红、张洁著:《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32.田智辉著:《新媒体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3.[美]马克·波斯特著,范静哗译,《第二媒介时代》,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4.[美]尼葛洛庞帝著,胡冰、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35.[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曹卫东选译,《哈贝马斯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6.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7.黄富峰著:《大众传播伦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38.林滨、贺希荣、罗明星等著:《全球化视野中的伦理批判与道德教育的重构》,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9.张之沧等著:《西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0.李佃来著:《公共领域与生活世界——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1.曾盛聪著:《伦理变迁与道德教育》,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2.陆小华著:《新媒体观——信息化生存时代的思维方式》,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3.王泽应著:《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4.陆地、高菲著:《新媒体的强制性传播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45.Vincent Price著,邵志择译:《传播概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6.王天意著:《网络舆论引导与和谐论坛建设》,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7.赵兴宏著:《网络伦理学概要》,东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8.徐建军著:《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49.[美]马克·波斯特著,周宪、许钧译,《信息方式》,商务出版社2001年版。
    50.郑永廷主编: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51.唐克军著:《比较公民教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52.蒋一之著:《道德原型与道德教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3.徐云峰编著:《网络伦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4.[美]曼纽尔·卡斯特主编:《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55.张耀灿等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6.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7.陈秉公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58.高德胜著:《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59.秦尚海著:《高校德育评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60.匡文波著:《手机媒体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1.檀传宝等著:《网络环境与青少年德育》,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62.孙其昂著:《社会学视野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年版。
    63.郎劲松、初广志编著:《传媒论理学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4.高福安著:《媒体管理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65.陈力丹著:《舆论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
    66.张迈曾著:《传播学引论》,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7.[美]余纪元著,林航译:《德性之境——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8.[英]齐格蒙·鲍曼著,郁建兴、周俊、周莹译:《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德》,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69.[美]劳伦斯·莱斯格著,李旭、沈伟伟译:《代码2.0:网络空间中的法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0.[美]理查德·斯皮内洛著,李伦等译:《铁笼,还是乌托邦——网络空间的道德与法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1.王敬华著:《道德选择研究——以价值论为视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72.张国良著:《现代大众传播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73.鲁洁著:《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4.钟瑛、牛静著:《网络传播法制与伦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5.唐君毅著:《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76.周国文著:《公民伦理观的历史源流》,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77.黄书光主编:《价值观念变迁中的中国德育改革》,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78.余维武著:《冲突与和谐——价值多元背景下的西方德育改革》,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79.张文俊编著:《数字新媒体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周向军:《略论高校大德育的体系结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年第3期。
    2.周向军:《发挥和谐文化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精神支撑作用》,《理论参考》,2007年第2期。
    3.周向军:《从文化视野观照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研究》,2007年第10期。
    4.周向军:《<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研究述要》,《高校理论战线》,2005年第8期。
    5.周向军:《辩证认识和正确处理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几个关系》,《真理的追求》,1998年第6期。
    6.周向军:《关于精神文明建设中破与立的思考》,《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7第3期。
    7.张瑜、向波涛:《高校网上理论教育探析》,《思想教育研究》,2005年第5期。
    8.刘东建:《大众传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浅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第1期。
    9.徐振祥:《新媒体的价值影响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第22期。
    10.陈志良:《从现实性哲学到虚拟性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11.雷璐荣:《简述国内新媒体研究的现实呈现》,《新闻界》,2009年第5期。
    12.张建松:《发挥校园网络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空军政治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
    13.苏振芳:《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14.韦吉锋:《刍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年第2期。
    15.曾令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及其特征探析》,《教育与职业》,2004年第15期。
    16.冯春芳、成长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兰州学刊》,2004年第6期。
    17.张瑜:《网络思想教育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第12期(总第84期)。
    18.王传中:《新媒体对大学生生活、学习、思想的影响》,《高校理论战线》,2009年第7期。
    19.肖学斌、朱莉:《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应对》,《思想教育研究》,2009年第7期(总第84期)。
    20.姜恩来:《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理论战线》,2009年第6期。
    21.刘东建:《新媒体对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面临的问题》,《泰山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
    22.杨晓慧:《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高校理论战线》,2009年第7期。
    23.张南:《博客在学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总第139期)。
    24.寇东亮:《德性概念的三重内涵》,《理论与现代化》,2006年第6期。
    25.郝怀杰:《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与建设》,《当代教育》,2002年第6期。
    26.郝怀杰:《以先进文化引领高校审美文化建设》,《中国高教研究》,2002年第8期。
    27.郝怀杰:《网络语言的失范与规范》,《现代语文》,2006年第6期。
    28.屈艳红:《大众传播的现代发展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4月。
    29.屈艳红: 《媒介素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角》,《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5月。
    30.徐海玲: 《手机短信的传播学解读》, 《传媒视点》,2004年第6期。
    31.刘英: 《手机短信的传播学分析》, 《网络传播》,2007年第2期。
    32.宋术学、樊富珉:《网络主体性教育——网络时代大学生德育的新课题》,《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5期。
    33.张耀灿、刘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涵义初探》, 《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6年第12期。
    34.张瑜:《“网络思想教育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第12期。
    35.曹晶:《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衡与“慎独”教育》,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1期。
    36.赵慧臣、郑静雅: 《从网络的关系特征看网络德育的实施策略》,《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年第1期。
    37.夏吕群:《从虚拟回到现实: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思考》,《网络财富》,2009年第22期。
    38.张道明、王超、黎滢:《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研究》,《理论导报》,2010 年第1期。
    39.顾华宁、李莉、杜春华、谢大欣:《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道德能力的建设研究》,《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年第5期。
    40.唐毅:《网络德育的主体性与生活性分析》,《学习月刊》,2010年第1期。
    41.李涛:《网络社会伦理:一种基于责任伦理的建构》,《道德与文明》,2007年第1期。
    42.胡玉辉,徐栋梁:《走向主体间性的网络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年第3期。
    43.黄建榕、冯小宁:《新媒体技术与高校德育发展关系研究》,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44.田克:《网络与主体性德育教育的融合》,《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45.陈水德:《构建高校网络德育体系的研究》,《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46.倪勇:《德性的失落与重构》,《东岳论丛》,2006年第6期。
    47.陈泽环:《底线伦理·共同信念·终极关怀——论当代社会的道德结构》,《学术月刊》,2005年第3期。
    48.尹韵公、刘瑞生:《新媒体发展的全球视野与中国特色——2009年中国新媒体发展态势与前沿问题》,《中国报业》,2010年8月15日。
    49.项国雄、黄小琴:《从人际传播的角度对手机短信进行文本解读》,《现代传播》,2004年第6期。
    50.徐建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年第2期。
    51.郭刚: 《社会伦理化向度之探——由“德性”而“德行”的新视角》, 《道德与文明》,2010年第4期。
    52.高国希:《德性的结构》,《道德与文明》,2008年第3期。
    53.俞世伟、刘唏平: 《规范·德性·德行》,《道德与文明》,2007年第4期。
    54.曾盛聪:《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人格教育——基于中国文化语境的分 析》,《探索》,2006第3期。
    55.王静:《基于公民教育观视角下的公民道德教育》,《学理论》,2010年第2期。
    56.周静:《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紧迫性与高校思想品德课的改革》,《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57.郑又贤:《关于当前高校网络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第7期。
    58.陈华栋:《加强高校思政博客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7期。
    59.王力尘:《加强大学生思政博客建设的调查与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7期。
    60.任兰香:《论参与式德育》,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61.肖永梅,胡树祥:《论网络主体的道德自律》,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第4期。
    62.陈晓明:《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网络信息技术化的特点》,《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年第6期。
    63.葛敬豪等:《论我国的教育评价模式》,《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64.燕道成:《国外网络舆论管理及启示》,《当代传播》,2007年第2期。
    65.陈新欣:《网络时代的传媒管理制度》,《国际新闻界》,2005年第5期。
    66.高宏存:《比较视野下新媒体新媒体管理机制探索》,《行政管理改革》,2010年第12期。
    67.赵丽华:《图书馆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研究》,《现代情报》,2011年第3期。
    68.阎明宇:《论网络环境下德育观念的转变》,《攀登》,2006年第6期。
    69.刘红梅、刘秀伦:《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理念的重塑》,《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70.刘玉梅:《危机与重建:网络中的青少年道德同一性问题分析》,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71.马韦伟、江玲:《网络环境下的家校互动德育模式探究》,《现代教育技术》,2007年第2期。
    72.黄进: 《论网络文化条件下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培育》,《道德与文明》,2007年第5期。
    73.刘笑菊:《浅论当代大学生“网络消费”的伦理维度》,《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第26期,总第361期
    74.李蓉:《传播学视野中的网络生态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75.何广寿:《加强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略论》,《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第8期,总第343期。
    76.吕耀怀:《从道德自律到道德自然》,《道德与文明》,2010年第4期。
    77.田克:《网络与主体性德育教育的融合》,《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78.唐毅:《网络德育的主体性与生活性分析》,《学习月刊》,2010年第1期。
    79.张琰焱:《网络影响下的德育变革》,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2年4月。
    80.陈共德:《互联网精神交往形态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论文,2002年4月。
    81.王长乐:《自主性德育论》,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0年4月。
    82.仇永民:《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人文社会维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4月。
    83.吕坤良:《网络言论传播引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论文,2002年5月。
    84.李耀臻:《论大学生道德选择教育》,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10月。
    85.王贤卿:《网络传播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建设》,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4月。
    86.蔡丽华:《网络德育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6月。
    87.焦贺丽:《网络对高校德育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5月。
    88.刘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对策研究》,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4月。
    89.曹燕宁:《新媒体环境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策略》,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10月。
    90.马烨: 《大学生对于手机媒体的使用与满足分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论文,2011年4月。
    91.刘丽芳:《微博客的传播特征与传播效果研究》,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5月。
    92.涂燕平:《手机短信传播的社会影响研究》,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4月。
    1.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 Behavioral cience,Vol.14/Eds.N.J. Smelser & P.B.Baltes.Oxford,2001.
    2. YLee,Y.L.A.(1997),Legitimating Media Education:From Social Movement to the Formation of a New Social Curriculum PHD Thesis,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1997.
    3. Abbate,Janet(1999)Inventing the Internet,Cambridge,MA:MIT Press.
    4. Adler,Paul S.(1992) Technology and the future of Work,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 Art Silverblatt,Media Literacy,Praeger Publishers,1995.
    6. D.A.Schon,Educating the Reflective Practioner,Jossey-Baxx Publishers,1987.
    7. Kubey R.,Media literacy in the information age,Transaction Publishers,1997.
    8. Neil Andersen and John J.Pungente,Scanning Television,Harcourt Brace & Company,Canada,2000.
    9. W.James Potter,Media Literacy,Sage Publications,1998.
    10. Casebeer W D. Natural ethical facts:Evolution,connectionism,and moral cognition.Cambridge,MA:MIT Press,200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