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古代性别角色的分化及其社会化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性别有两层含义,一层是生物学的,它关心的是人类体质上的差异,因而是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另一层是社会学的,它关心的是社会赋予男人和女人的行为模式,在我国把它概括为“男尊女卑”,这种文化现象如何形成以及怎样解释这种文化现象就是性别研究的对象。西方性别理论用“社会性别”表示两性关系的社会结构,因此性别分析就是一种文化解构。分析经济、政冶、文化环境等结构性因素构成的社会机制如何架构、统摄了中国古代两性的生存方式以及人们的性别观念是本论文的研究主题。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澄清学界对中国史前社会妇女地位的片面认识。长期以来我们根据摩尔根母系/母权社会理论相信中国史前社会的母系氏族社会就是母权社会,妇女享有崇高的地位。但是,西方人类学界经过长期反思认识到摩尔根的理论是建立在对原始民族亲属称谓的错误解释之上的,母系制并不必然产生母权制。摩尔根母系社会理论影响到我们对文献中“知母不知父”的理解以及由此而来的对商周始祖感生神话、女神崇拜的解释;并且影响到史学界对史前社会的某些考古学文化社会性质的长期争论,从而影响到对史前社会妇女地位的认识。第二部分结合人类学、社会学的相关材料分析两性在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婚姻家庭中的分化。1、根据唯物主义观点,人类生产大致分为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人类社会的各种制度都要受这两种生产的制约。与两种生产关系最密切的制度便是生产劳动中的两性分工,虽然世界各地的性别分工不尽相同,但一般说来男性劳动主要围绕生活资料的生产进行,这种劳动需要人与人的联合,具有社会性质;女性劳动主要围绕人的生产进行,属于家庭劳动。因此,两种生产实际划分了人类生产的两个领域——社会与家庭,这是家务劳动不被看成经济活动和物质生产的根本原因。两性分工的意义不在于依据性别分配工作,而是确定了生活资料生产者和人的生产者的社会角色。因此尽管任何一个人类社会妇女都参加生产劳动,有时甚至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却常常被视为辅助性的、次要的而受到轻视。两种生产者的社会划分与妇女对男人的经济依赖、杀女婴习俗、男人之间的技术和社会分工关系密切。2、两性分工在男人中间形成了公共关系领域,主要表现在宗教生活领域、世俗生活领域及其特殊形式——战争领域。正是在这些领域男人建立起服务于自己的社会交往规则:禁忌、规范、制度等,妇女由于不属于这个领域不仅无权制定规则,反而成为这些规则的实施对象。公共权力来自男人群体的生存方式——经济、宗教、政治、战争等公共领域,而不是来自于家庭领域。3、女人承担着人的生产的社会角色,婚姻家庭是她们的根本。不过,妇女在婚姻中所了解的东西与男人所了解的东西常常大相径庭,这个不同的最根本表现就是中国传统社会里妇女的“三从”,妇女从属于男人特别是丈夫及其家庭,她们是没有人身自主权的一个性别群体。在缺乏人身权的前提下,妇女的身体通过外婚制被另一个群体的男人得到和利用,并成为他们建立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途经。第三部分是性别角色的社会化。社会化既包括对两性角色内涵的体认和训练,也包括社会控制的形式。社会通过教育、仪式以及社会规范使两性把符合社会要求的态度和行为接受下来并且内在化,在中国它们常常以“礼”的形式表现出来。教育围绕性别角色展开,因此对于最终将要成为妻子和母亲的女人来说没有专门的学校教育,她们所接受的是妇职和妇德教育,这与男子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学校教育有着根本不同。人的一生要经历诸如出生、成年、结婚、丧葬等重要时刻,它们往往伴随某些礼仪作为性别角色定位的象征。性别规范是以某些仪文细则的形式建立和维护男女有别的两性秩序。第四部分讨论性别观念与哲学。性别观念的哲学抽象体现在《周易》的乾坤之道与阴阳之分中。以《周易》的二元对立为哲学基础的“女祸论”是具有权威性的正统观念,笔者认为正是男外女内的社会结构导致了“女祸”这种社会现象。本文的结论是在公共领域和家庭领域的分化中,男人建立和掌握了强大的凌驾于家庭领域之上的公共权力是导致男尊女卑这一文化现象的根本原因,女人把握婚姻、固守家庭或许能够带来个人幸福,却无益于性别平等,缺乏平等的幸福并不是社会正义所提倡的。在这篇论文中,我力求把社会性别的研究从学者的书斋中解放出来,使它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成为可操作的应用性理论。历史上曾经影响过两性行为的因素,有些已经消失了,有些以改头换面的形式遗留下来,有些则原封不动地延续到今天,我希望本文的分析有助于在协调两性关系的工作中使人们更加自觉、更加理性。
There are two different kinds of meaning in the concept of gender, one is biological, concerning the difference among human body, it constitutes the subject of physiology; another is sociological, concerning the behavior model between men and women. There is a kind of cultural phenomenon of men being superior to women. Gender study is to analyze how this kind of cultural phenomenon was shaped and how to interpret it. In the western gender studies, the concept of gender refers to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two sexes. Therefore, gender analysis is a kind of destruction. The objective of my dissertation is to analyze how the way of life of the two sexes and the idea of gender were constructed and controlled by economic, political, and cultural factors.
     The dissertation includes four parts:
     Part one clarifies the former unilateral understanding of women's social position in ancient China. We have believed that the period of prehistory in China is matriarchal.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patriarchy and hierarchical society, the social status of women had been declining. Such kind of understanding is not based on the reliable historical and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but on the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Morgan's matriarchal theory. It has been pointed out that Morgan's maternal theory is based on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original kinship. Matriarchy does not necessarily let mother control powers. Morgan's theory has its impact on our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record of "knowing mother but not father"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myth of "Gan-Sheng" and the worship of goddess. In addition, it finally influences the interpretation of women's status in prehistory.
     Part two examines the polarization of the two sexes in economic, social and marriage life, using the fruits of anthropology and sociology. 1. According to materialist view, production includes two parts, one is production for substance, and another is the reproduction of human being. The two kinds of production deeply influence various systems in human society.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ystems is gender division of labor. Although gender division of labor is not the same around the world, there is a common phenomenon that male dominates the production of substance, and female is responsible for the reproduction of humans, the former activities is social work, because it needs alliance among people, the later is domestic work. Therefore, the two kinds of production actually fall into two spheres in human production: society and home, which is the main reason why domestic work is not taken as economic activities. The connotation of gender division of labor is not only to divide work according to gender, but confirms two social roles including producer for life and life producer. The result is that women's work being looked down upon, although women in any kinds of society participate production, and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it. And it also led to a result of women's dependence on men, the custom of female infant killing and close relationship among men. 2. There is a public sphere among man, including religion, civil life and war, and man established social contact regulations, including taboo, criterion and system in these fields. Women have no rights to establish regulations, but become the object of regulation. Public power is coming from the public field which is dominated by man, rather than from the home. 3. Women is responsible for birth giving, home is their sphere. What women learn from marriage is totally different from what men learn, the fundamental regulation is women's "three follows" in ancient China. Women belong to man, especially to husband and his family; women themselves have no human rights. Under such kind of circumstances, women's body is controlled by men through marriage, which constitutes the main routes to establish social relationship.
     Part three tells the socialization of gender roles. Socialization includes not only the recognition of the connotation and training of gender roles, but also the pattern of social control. By means of education, rituals and social norms, males and females can conform to the attitudes and behavior that are socially accepted. That is to say, these attitudes and behavior are revealed in the form of courtesy. Education is extended based on gender roles. Therefore, those women who are to be wives and mothers do not have special schooling. Also, what they have received is the education of female responsibilities and female virtues. This is virtually different from males' schooling that shows that the males' responsibility is to govern the country and make it peaceful. On the eventful moments such as one's being born, one's being a grown-up, one's getting married, or one's being buried, some rituals will be accompanied as the establishments of gender roles. Gender norms refer to the gender orders established to keep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enders.
     Part four discusses respectively gender concepts and philosophies. The philosophical abstract of gender concept is embodied in Zhou Yi's ethics of heaven and earth as well a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feminine and masculine. That female is the cause of misfortunes is regarded as an authoritative orthodox concept, which is philosophically based on Zhou Yi's dualism. However, I firmly believe that the social structure, in which husbands are responsible for outward affairs while wives are in charge of household chores, results in the social phenomenon of females as the cause of misfortunes.
     This article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in the polarization between public field and household realm, males have established and controlled the powerful public rights which are pretty superior to household fights. And this thoroughly led to a cultural phenomenon that males are superior whereas females are inferior. Getting hold of the marriage and keeping to the family may enable wives to feel the happiness, but they are not contributory to the equality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 Furthermore, social justice does not advocate the kind of happiness built on the lack of equality.
     In this dissertation, I make my attempt to liberate the study of social gender from the scholars' bookshelves and make it an operable applied theory in the great cause of setting up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The factors, which have ever influenced the behavior of males and females, either died out, or are left behind in a different form, or still exist unchanged. I hope that my analysis in this dissertation will be helpful to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 in their work and make them more self-conscious and rational.
引文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室:《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白皮书》,2005年8月24日。
    ① 佟新:《社会性别研究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69—170页.
    ② 佟新:《社会性别研究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57—158页.
    ③ 《中国社会中的女人和男人——事实和数据(2004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第104页。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室:《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白皮书》,2005年8月24日。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室:《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白皮书》,2005年8月24日。
    ③ 佟新:《社会性别研究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07—208页。
    ④ 佟新:《社会性别研究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06页。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室:《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白皮书》,2005年8月24日.
    ② 佟新:《社会性别研究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79页。
    ① 李小江:《女性/性别的学术问题》,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78页。
    ① 杜芳琴:《妇女学和妇女史的本土探索:社会性别视角和跨学科视野》,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79页.
    ② 王海华:《1996—1997年中国古代妇女史研究概况》,《中国史研究动态》1999年第2期。
    ① 李小江等:《历史、史学与性别》,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1页。
    ② 李小江:《女性/性别的学术问题》,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90页。
    ③ 探索历史和文化发展的一般原理要与历史上的以史为鉴的政治史学截然区分,后者正是常金仓先生极力反对的。详见其《穷变通久》绪论部分。
    ① 王政、杜芳琴:《中国历史中的妇女与性别》,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页.
    ② 王政、杜芳琴:《中国历史中的妇女与性别》,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7页。
    ① 汪宁生:《仰韶文化葬俗和社会组织的研究——对仰韶母系社会说及其方法论的商榷》,《文物》1987年第4期。
    ② 汪宁生:《中国考古发现中的“大房子”》,《考古学报》1983年第3期。
    ③ 巩启明:《仰韶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197—200页。
    ④ 王政、杜芳琴:《中国历史中的妇女与性别》,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62页。
    ① 李小江:《批判与重建》,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第107页。
    ② 李小江等:《历史、史学与性别》,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6页。
    ① 王政:《社会性别研究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23—24,70—71页。
    ① 常金仓:《穷变通久——文化史学的理论与实践》,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3—44,39页。
    ② 常金仓:《论现象史学》,《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③ 常金仓:《穷变通久——文化史学的理论与实践》,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3页。
    ④ [法]布罗代尔:《资本主义论丛》,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第120页。
    ① [美]罗维:《初民社会》,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1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3页。
    ① [美]摩尔根:《古代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435页。
    ① [美]罗维:《初民社会》,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73页。
    ① [美]罗维:《初民社会》,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70—72页。
    ② [美]罗维:《初民社会》,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19页。
    ③ 闵家胤:《阳刚与阴柔的变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54页。
    ① 《费孝通文集》第1卷,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年第429页。
    ② 杨国章:《美洲印第安人与伊女伊人探密》,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0年第167—169页。
    ① [美]摩尔根:《古代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507页。
    ② [美]摩尔根:《古代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52页。
    ① [美]罗维:《初民社会》,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330页。
    ② 童恩正:《人类与文化》,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年第138页。
    ① 童恩正:《人类与文化》,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年第256页。
    ② [美]罗维:《初民社会》,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190页。
    ③ [英]拉德克利夫·布朗:《原始社会的结构和功能》,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0页。
    ④ [美]罗维:《初民社会》,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57页。
    ⑤ [美]罗维:《初民社会》,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199页。
    ① [英]拉德克利夫·布朗:《原始社会的结构和功能》,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2页。
    ② 和钟华:《生存和文化的选择:摩梭母系制及其现代变迁》,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43—44页。
    ① 此说初见于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其后随声附和者不可胜数。
    ② 这种观点也很有些普遍性。如有论者说原始先民非但不知其父,并且不懂得两性交合与受孕生子之间的关系,误认为妇女受孕是有感于心的结果。感生神话虽然是对男性始祖的追忆,但由于知母不知父,所以对他们的始祖母格外尊崇,说明这些神话产生于母系向父系社会过渡而母系遁风未泯的阶段。见王凤春,王浩的《试论感生神话源于生殖崇拜》,《松辽学刊》1994年第4期。
    ③ 李则纲:《始祖的诞生与图腾》,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76页。
    ① 霍然:《鲧禹启家族的崛起与母权制向父权制的过渡》,《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② 晁福林:《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62页。
    ① 刘宝才:《先秦文化散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00页。
    ② 瞿明安:《中国原始社会乱婚说质疑》,《民族研究》2001年第4期。
    ③ [美]塞弗林:《消亡中的原始人》,北京:东方出版社,1989年第53页。
    ① 转引自高洪兴:《妇女风俗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429页。
    ② 严汝娴、宋兆螺:《永宁纳西族的母系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96—207页。
    ③ 刘宝才:《先秦文化散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02页。
    ④ 朱狄:《原始文化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第725页。
    ① 《周易·系辞传》。
    ② 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第6-7页。
    ③ 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2页。
    ④ [英]弗雷泽:《金枝》,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207页。
    ⑤ 参见何星亮的《中国图腾文化》和袁珂的《中国神话史》。
    ⑥ 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2页。
    ⑦ 闻一多先生认为凤是原始殷人的图腾,参见《闻一多全集》,北京:三联书店,1982年第69页。孙作云先生认为熊是周族的图腾,见《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第11页。还有解释为大龟鳖图腾的,不一而足。
    ① 宋兆麟:《漫谈图腾崇拜》,《文史知识》,1986年第5期。
    ② [法]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20页。
    ③ 常金仓:《中国古史研究中的泛图腾论》,《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④ 刘宝才:《先秦文化散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04页。
    ① 萧兵,叶舒宪:《老子的文化解读》,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88页。
    ② 萧兵,叶舒宪:《老子的文化解读》,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70页。
    ③ 朱狄:《原始文化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第286页。
    ④ 陈建宪:《神祗与英雄》,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第54页。
    ⑤ [美]理安·艾斯勒:《圣杯与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1页。
    ⑥ [英]弗雷泽:《金枝》,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21页。
    ① 严汝娴、宋兆麟:《永宁纳西族的母系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00页。
    ② 宋兆麟:《原始社会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第483—484页。
    ③ [英]弗雷泽:《金枝》,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23页。
    ④ [英]弗雷泽:《金枝》,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44页。
    ⑤ 朱狄:《原始文化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第287—289页。
    ⑥ 宋兆麟:《中国史前的女神信仰》,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5年第1期。
    ① 戴裔煊:《西方民族学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07页。
    ② [德]埃利希·诺伊曼:《大母神》,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第94页。
    ③ 宋兆麟:《中国史前的女神信仰》,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5年第1期。
    ④ 张忠培:《东山嘴祭祀遗址与红山文化社会制度》,《文物》1984年第11期。
    ⑤ 陆思贤:《神话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年第42页。
    ① [美]汉克斯:《历史中的性别》,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年第145页。
    ② [美]摩尔根:《古代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347页。
    ③ [美]罗维:《初民社会》,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190页。
    ④ 邹琴译:《无声的交流》,成都: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84页。
    ⑤ [英]塞利格曼:《非洲的种族》,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76,108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4页。
    ⑦ [美]摩尔根:《古代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82页。
    ① [美]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第76页。
    ② [美]马文·哈里斯:《文化的起源》,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第58页。
    ③ [美]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第2页。
    ④ 杜芳琴、王政:《社会性别》第一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第205,201页。
    ⑤ 和钟华:《生存和文化的选择:摩梭母系制及其现代变迁》,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3,33页。
    ① [英]马林诺夫斯基:《原始的性爱》,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第40页。
    ② [英]M·布洛克:《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第83页。
    ① [英]拉德克里夫·布朗:《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5页。
    ② [美]罗维:《初民社会》,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271页。
    ③ [美]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第62—79页。
    ④ [美]罗维:《初民社会》,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227页。
    ⑤ [美]罗维:《初民社会》,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215页。
    ⑥ 有些部落社会确曾出现过女性首领,如美国人类学者萨林斯提到夏威夷考爱岛、毛伊岛的女头人,末代酋长卡梅哈梅哈的妻子在丈夫死后也曾实际行使过政治权力,但这些人如同武则天一样,算不得母权统治。见《土著如何思考——以库克船长为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63、72、278页。
    ① [美]罗维:《初民社会》,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189页。
    ② [美]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第76—77页。
    ③ [美]罗维:《初民社会》,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230页。
    ④ [英]马林诺夫斯基:《两性社会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3页。
    ⑤ [英]拉德克利夫·布朗:《原始社会的结构和功能》,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3页。
    ① [美]罗维:《初民社会》,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203,227页。
    ② 摩尔根:《古代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461页。
    ③ 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71页。
    ④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95页。
    ⑤ 童恩正:《人类与文化》,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年第258页。
    ⑥ [美]罗维:《初民社会》,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231页。
    ⑦ 《德宏傣族社会历史调查》,《民族问题五种丛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81页。
    ① 江应梁:《百夷传校注》,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95页。
    ② [英]M·布洛克:《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第86页。
    ③ 童恩正:《人类与文化》,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年第257页。
    ①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2页。
    ② 佟新:《社会性别研究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45页。
    ③ [美]塞弗林:《消亡中的原始人》,北京:东方出版社,1989年第23—25页。
    ① 邹琴译:《无声的交流》,成都: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60页。
    ② [英]马林诺夫斯基:《原始的性爱》,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第33页。
    ③ 当然并不是所有民族都是女子纺织,北美西普韦布洛人的两性分工是女子种植蔬菜、做饭、汲水、编篮子、制陶、做衣服、照料孩子;男人耕种、打猎、搜集柴火、纺纱、织布、鞣制做衣服用的皮革。不过他们的经济类型不是精耕农业而是园艺农业。见[美]普洛格:《文化演进与人类行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89—190页。
    ④ [英]塞利格曼:《非洲的种族》,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45页。
    ① 《诗·小雅·车攻》。
    ② 《仪礼·乡射记》,关于侯制又见《周礼·梓人》。
    ① 《札记·礼器》。
    ② [美]塞弗林:《消亡中的原始人》,北京:东方出版社,1989年第45页;[美]马文·哈里斯:《文化的起源》,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第48页。
    ③ 《左传》庄公十年。
    ④ 《墨子·间诂》。
    ⑤ 《孟子·梁惠王上》。
    ① 《礼记·王制》。
    ② 《周礼·司常》。
    ③ 杨国章:《美洲印第安人与伊女伊人探密》,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0年第67页。
    ① [英]布朗:《安达曼岛人》,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70页。
    ① 史宗:《二十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5年第290页。
    ① [美]罗维:《初民社会》,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294页。
    ② 李友谋:《仰韶文化与中国古代文明》,《中原文物》2002年第3期。
    ③ 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22页。
    ④ 《元君庙仰韶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
    ⑤ 《宝鸡北首岭》,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
    ⑥ 《淅川下王岗》,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
    ① 《龙岗寺——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② 《青海柳湾——乐都柳湾原始社会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
    ③ 《甘肃景泰张家台新石器时代的墓葬》,《考古》1976年第3期。
    ④ 《兰州花寨子“半山类型”墓葬》,《考古学报》1980年第2期。
    ⑤ 《兰州土谷台——马厂文化墓地》,《考古学报》1983年第2期。
    ⑥ 江苏邳县刘林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二次发掘》,《考古学报》1965年第2期。
    ⑦ 《山东王因——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
    ⑧ 《邹县野店》,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⑨ 《山东诸城呈子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0年第3期。
    ① 《胶县三里河》,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
    ② 《大汶口——新石器时代墓葬发掘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1974年;《大汶口续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年。
    ③ 赵清:《关于龙山文化的思考》,《中原文物》1995年第4期。
    ① 赵清:《关于龙山文化的思考》,《中原文物》1995年第4期。
    ② [美]汉克斯:《历史中的性别》,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年第76页。
    ③ 田艺蘅:《留青日札》卷3引《亢仓子》,转引自曹大为《中国古代女子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551页。
    ④ 《费孝通文集》第二卷,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年第22—23页。
    ① 曹大为:《中国古代女子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84页。
    ① 朱炳祥:《社会人类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11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67页、
    ① 周蔚,徐克谦译著:《人类文化启示录》,北京: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198页。
    ② [法]莫斯科维奇:《反自然的社会》,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07页。
    ③ [英]布赖恩·莫里斯:《宗教人类学》,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第329页。
    ④ [美]塞弗林:《消亡中的原始人》,北京:东方出版社,1989年第164页。
    ⑤ [美]马文·哈里斯:《文化的起源》,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第13页。
    ⑥ 高世瑜:《中国古代妇女生活》,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6年第35页。
    ① [英]马林诺夫斯基:《原始的性爱》,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第20页。
    ② 杨国章:《美洲印第安人与伊女伊人探密》,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0年第65页。
    ③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122页。
    ④ [英]塞利格曼:《非洲的种族》,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77页。
    ⑤ 杨国章:《美洲印第安人与伊女伊人探密》,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0年第28页。
    ⑥ [美]罗维:《初民社会》,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415页。
    ① [美]塞弗林:《消亡中的原始人》,北京:东方出版社,1989年第275,198页。
    ② 杨国章:《美洲印第安人与伊女伊人探密》,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0年第170页。
    ③ [美]罗维:《初民社会》,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28页。
    ④ [美]汉克斯:《历史中的性别》,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年第71页。
    ⑤ [美]普洛格:《文化演进与人类行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47页。
    ⑥ [美]塞弗林:《消亡中的原始人》,北京:东方出版社,1989年第46,305页。
    ① [法]斯特劳斯:《忧郁的热带》,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第370,371页。
    ② [法]斯特劳斯:《忧郁的热带》,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第414页。
    ③ [美]塞弗林:《消亡中的原始人》,北京:东方出版社,1989年第305页。
    ① 史宗:《二十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5年第294—295页。
    ② [美]马文·哈里斯:《文化的起源》,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第47-48页。
    ③ [英]马林诺夫斯基:《原始的性爱》,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第127,135页。
    ④ [英]马林诺夫斯基:《两性社会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7,31页。
    ⑤ 杨国章:《美洲印第安人与伊女伊人探密》,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0年第37页。
    ① 岳庆平:《中国的家与国》,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第146页。
    ② 宋瑞之:《中国妇女文化通览》,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10页。
    ① 《费孝通文集》第2卷,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年第121页。
    ② 《管子·揆度》。
    ③ 《国语·鲁语下》。
    ④ 岳庆平:《中国的家与国》,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第141页。
    ⑤ 曹大为:《中国古代女子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20页。
    ① [美]汉克斯:《历史中的性别》,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年第77页。
    ② 《史记·货殖列传》。
    ① 《嘉峪关新城汉墓画像砖内容登记表》,《文物》1972年第12期。
    ② 高世珀:《中国古代妇女生活》,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6年第42页。
    ③ 费涓洪:《我国农村改革与两性劳动分工》,《社会科学研究》1994年第2期。
    ① [秘]德拉维加:《印卡王室述评》,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292页。
    ① 《费孝通文集》第2卷,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年第293,360页。
    ② 《费孝通文集》第1卷,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年第433页。
    ③ [美]约瑟斐:《美洲印第安人的文化》,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253页。
    ① [美]塞弗林:《消亡中的原始人》,北京:东方出版社,1989年第168页。
    ② [美]马文·哈里斯:《文化的起源》,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第15页。
    ③ [法]莫斯科维奇:《反自然的社会》,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15页。
    ④ [美]普洛格:《文化演进与人类行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81页。
    ① 杨国章:《美洲印第安人与伊女伊人探密》,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0年第166,226页。
    ② [法]莫斯科维奇:《反自然的社会》,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44页。
    ③ 杨国章:《美洲印第安人与伊女伊人探密》,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0年第162页。
    ④ [美]米德:《性别与气质》,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第21-40页。
    ⑤ 王政,杜芳琴:《中国历史中的妇女与性别》,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28页。
    ⑥ 高世瑜:《中国古代妇女生活》,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6年第27页
    ⑦ 《后汉书·陈蕃传》。
    ① 汪宁生:《文化人类学调查》,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71页。
    ② 岳庆平:《中国的家与国》,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第12页。
    ③ 周积明:《中国社会史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80—281页。
    ④ 《费孝通文集》第2卷,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年第26页.
    ⑤ 辛怡华:《仰韶文化时期的人口问题研究》,《考古学集刊》第14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⑥ 王仁湘:《中国新石器时代人口性别构成再研究》,《中国史前考古论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
    ① [美]马文Ⅹ哈里斯:《文化的起源》,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第9页。
    ② 斯特劳斯:《忧郁的热带》.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第305页。
    ① 童恩正:《人类与文化》,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年第73页。
    ② [美]塞弗林:《消亡中的原始人》,北京:东方出版社,1989年第43,170,184页。
    ① 《管子·小匡》。
    ② 费涓洪:《我国农村改革与两性劳动分工》,《社会科学研究》1994年第2期。
    ① [美]汉克斯:《历史中的性别》,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年第77页。
    ① 童恩正:《人类与文化》,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74—176页。
    ① [苏]托卡列夫:《世界各民族历史上的宗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111,187,138页。
    ② 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90页。
    ③ [苏]托卡列夫:《世界各民族历史上的宗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187页。
    ① 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16页。
    ① [苏]托卡列夫:《世界各民族历史上的宗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200,162页.
    ② [法]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70页。
    ③ [苏]托卡列夫:《世界各民族历史上的宗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159页。
    ④ 裔昭印:《古希腊的妇女》,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248页。
    ⑤ [苏]托卡列夫:《世界各民族历史上的宗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137页。
    ⑥ [英]弗雷泽:《金枝》,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95—118页。
    ⑦ [苏]托卡列夫:《世界各民族历史上的宗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185页。
    ⑧ [美]塞弗林:《消亡中的原始人》,北京:东方出版社,1989年第222页。
    ①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561—605页。
    ① [清]陈立:《白虎通疏证·嫁娶》注,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484页。
    ① [美]罗维:《初民社会》,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433页。
    ② [英]马林诺夫斯基:《原始的性爱》,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第50-54,401页。
    ③ 杨国章:《美洲印第安人与伊女伊人探密》,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0年第75页。
    ④ [美]约瑟斐:《美洲印第安人的文化》,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250页。
    ⑤ [法]斯特劳斯:《忧郁的热带》,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第404页。
    ① [苏]托卡列夫:《世界各民族历史上的宗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212页。
    ② [英]弗雷泽:《金枝》,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131页.
    ③ [英]马林诺夫斯基:《原始的性爱》,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第180页。
    ④ 杨国章:《美洲印第安人与伊女伊人探密》,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0年第76页。
    ⑤ [苏]柯斯文:《原始文化史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第175页。
    ⑥ 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86页。
    ① 《周礼·春官·大祝》。
    ② 《周礼·春官·小祝》.
    ③ 《周礼·春官·丧祝》。
    ④ 《周礼·春官·甸祝》。
    ⑤ 《周礼·春官·诅祝》.
    ⑥ 《周礼·春官·司巫》。
    ⑦ 《周礼·春官·男巫》。
    ⑧ 《周礼·天官·女祝》。
    ① 见《后汉书·礼仪志上》刘昭补注。
    ② 《周礼·春官·女巫》疏。
    ③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390页。
    ① [英]弗雷泽:《金枝》,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107页。
    ② 《中国小说史略》第五篇,《鲁迅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43页。
    ③ 李零:《先秦西汉文字史料中的“巫”》(上),《中国方术续考》,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第56页。
    ① 《诗经陈风》之《宛丘》、《东门之扮》。
    ② 《毛诗传笺通释》卷13。
    ③ 王子今:《古史性别研究丛稿》,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年第22页。
    ④ 《后汉书·王符传》。
    ① [英]鲍伊:《宗教人类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年255页。
    ② [美]米德:《性别与气质》,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第19页。
    ③ 童恩正:《人类与文化》,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90页。
    ④ 王子今:《古史性别研究丛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39页。
    ① 《汉书·公孙贺传》。
    ② 《汉书·武帝纪》。
    ③ 《汉书·五行志上》。
    ① [美]约瑟斐:《美洲印第安人的文化》,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56,161页。
    ② [英]马林诺夫斯基:《原始的性爱》,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第53,204—209页。
    ③ [英]弗雷泽:《金枝》,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776页。
    ④ [英]弗雷泽:《金枝》,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800,865—881页。
    ① [美]米德:《萨摩亚人的成年》,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65页。
    ② [美]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第118,170页。
    ① [英]弗雷泽:《金枝》,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312—313页。
    ② 韦溪,张苌:《中国古代禁忌礼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53页。
    ③ [美]米德:《性别与气质》,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第42页。
    ① 孙聘珍:《大戴札记解诂》,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9页。
    ② 高世瑜:《中国古代妇女生活》,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6年第22页。
    ③ 高国藩;《敦煌民俗学》第六章,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① [苏]托卡列夫:《世界各民族历史上的宗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198页。
    ② [美]米德:《性别与气质》,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第24页。
    ③ [英]马林诺夫斯基:《原始的性爱》,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第468页。
    ④ 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255页。
    ⑤ [英]弗雷泽:《金枝》,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317—327页,209页,30—40页。
    ① [英]马林诺夫斯基:《原始的性爱》,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第189页。
    ② 《左传》僖公22年。
    ③ [美]塞弗林:《消亡中的原始人》,北京:东方出版社,1989年第87—88页。
    ① [美]米德:《性别与气质》,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第70页。
    ② [美]罗维:《初民社会》,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374页。
    ③ [美]罗维:《初民社会》,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373页。
    ④ [美]米德:《性别与气质》,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第73页。
    ⑤ [法]莫斯:《论馈赠》,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0页。
    ① 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91页。
    ② [法]斯特劳斯:《忧郁的热带》,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第314—412页。
    ③ [法]莫斯:《论馈赠》,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1页
    ① 童恩正:《人类与文化》,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50—155页。
    ① [美]塞弗林:《消亡中的原始人》,北京:东方出版社,1989年第255页。
    ② 邹琴译:《无声的交流》,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76页。
    ③ [美]塞弗林:《消亡中的原始人》,北京:东方出版社,1989年第257页。
    ④ 童恩正:《人类与文化》,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55页。
    ⑤ [美]罗维:《初民社会》,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433页。
    ⑥ 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80页。
    ① [美]罗维:《初民社会》,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333页。
    ② [美]米德:《萨摩亚人的成年》,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6,59—68,127页。
    ③ 邹琴译:《无声的交流》,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76页。
    ① 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80页。
    ② [美]塞弗林:《消亡中的原始人》,北京:东方出版社,1989年第257页; [苏]托卡列夫:《世界各民族历史上的宗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79页。
    ③ [美]约瑟斐:《美洲印第安人的文化》,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55页。
    ④ [美]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第69页。
    ⑤ [美]约瑟斐:《美洲印第安人的文化》,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55页。
    ① [美]塞弗林:《消亡中的原始人》,北京:东方出版社,1989年第255页。
    ② [法]斯特劳斯:《忧郁的热带》,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第294页。
    ③ 《无声的交流》,邹琴译,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77页。
    ④ [美]罗维:《初民社会》,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368—370页。
    ① [美]塞弗林:《消亡中的原始人》,北京:东方出版社,1989年第257页。
    ② [法]莫斯科维奇:《反自然的社会》,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89页。
    ③ [法]斯特劳斯:《忧郁的热带》,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第265页。
    ④ 张岩:《从部落文明到礼乐文化》,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第153页。
    ⑤ [美]约瑟斐:《美洲印第安人的文化》,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54页。
    ⑥ [英]马林诺夫斯基:《原始的性爱》,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第12,55页。
    ① 汪宁生:《中国考古发现中的“大房子”》,《考古学报》,1983年第3期。
    ② 张岩:《从部落文明到礼乐文化》,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第152—154页。
    ③ 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9—90页。
    ① 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90页。
    ② 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84页。
    ③ [美]罗维:《初民社会》,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330页。
    ① 童恩正:《人类与文化》,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52页。
    ② [美]普洛格:《文化演进与人类行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57页。
    ③ [美]罗维:《初民社会》,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326—327页。
    ④ [英]塞利格曼:《非洲的种族》,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21页。
    ⑤ [美]塞弗林:《消亡中的原始人》,北京:东方出版社,1989年第297—302页。
    ① [法]莫斯科维奇:《反自然的社会》,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88页。
    ② 见《礼记·王制》,《札记·郊特牲》、《仪礼·士冠礼》。
    ③ 见《礼记·曲礼》、《札记·王制》。
    ④ 又见《国语·晋语六》。
    ① 常金仓:《周代礼俗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8—49页。
    ① 《仪礼·乡饮酒礼》注。
    ② 《札记·射义》。
    ③ 《周礼·地官·州长》。
    ① [美]罗维:《初民社会》,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327页。
    ① [美]塞弗林:《消亡中的原始人》,北京:东方出版社,1989年第242页。
    ② [英]塞利格曼:《非洲的种族》,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38页。
    ③ 童恩正:《人类与文化》,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57页。
    ④ [美]罗维:《初民社会》,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336,371页。
    ⑤ [美]普洛格:《文化演进与人类行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27页。
    ⑥ [美]约瑟斐:《美洲印第安人的文化》,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55页。
    ① 马广海:《文化人类学》,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29页。
    ② 周蔚:《人类文化启示录》,北京: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204页。
    ① [美]:《初民社会》,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409,412,442,435页。
    ② [美]摩尔根:《古代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70,141,249,314页。
    ③ [美]罗维:《初民社会》,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433,435页。
    ① [美]约瑟斐:《美洲印第安人的文化》,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60页。
    ① 关于这个问题,周积明主编的《中国社会史论》上卷有一篇专题文章,题目就叫《中国古代妇女社会地位的两重性》。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592—624页。这种认识非常普遍,限于篇幅不能一一列举。
    ② [美]罗维:《初民社会》,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490页。
    ③ [英]拉德克里夫·布朗《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4页。
    ① 《仪礼·丧服》。
    ① [美]罗维:《初民社会》,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60页。
    ② 有关聘礼性质的表述很多,限于篇幅不列举相关的文章,只对观点加以分类。
    ① [美]罗维:《初民社会》,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24—25页。
    ② [美]摩尔根:《古代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476页。
    ③ 汪宁生:《古俗新研》,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206页。
    ① 《战国策·燕策》。
    ② 《白虎通·嫁娶》。
    ① 《列女传·辩通传》。
    ① 《礼记·曲礼》。
    ② 见《大系》录281,280。引自张淑一:《周代女子的姓氏制度》,《史学集刊》1999年第2期。
    ③ 《颜氏家训·风操》。
    ① 《札记·内则》。
    ②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19页。
    ① 《史记·商君列传》。
    ② 陈顾远: 《中国婚姻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179页。
    ③ 王政:《中国历史中的妇女与性别》,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06页。
    ① 王政:《中国历史中的妇女与性别》,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06页。
    ② 阎明恕:《礼教与中国古代妇女的地位评述》,《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① 《孟子·告子下》。
    ② 程树德:《九朝律考》,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114页。
    ③ 陈顾远:《中国婚姻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185页。
    ④ 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312页。
    ① [美]米德:《性别与气质》,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第216页。
    ② [英]马林诺夫斯基:《原始的性爱》,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第280—286,332页。
    ③ [美]罗维:《初民社会》,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26—27页。
    ④ [美]罗维:《初民社会》,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59页。
    ① [英]马林诺夫斯基:《原始的性爱》,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第55页。
    ② [美]米德:《性别与气质》,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第115页。
    ③ 顾颉刚:《由“燕”、“报”等婚姻方式看社会制度的变迁》(下),《文史》第15辑。
    ④ 陈顾远:《中国婚姻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242页。
    ① 叶孝信:《中国法制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69页。
    ② 陈顾远:《中国婚姻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184—185页。
    ③ 汉克斯:《历史中的性别》,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年第34页。
    ④ 叶孝信:《中国法制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69页。
    ⑤ 《睡虎地秦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223页。
    ⑥ 《唐律疏议》卷14,《宋刑统》卷14,《元史·刑法志·户婚》,明清律《户律·婚姻》。
    ⑦ 陈顾远:《中国婚姻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244页。
    ① 程树德:《九朝律考》,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162页。
    ② 叶孝信:《中国法制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80页。
    ③ 陈顾远:《中国婚姻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111,20,70页。
    ① [英]拉德克里夫·布朗:《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3页。
    ② [美]罗维:《初民社会》,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43页。
    ③ 陈顾远:《中国婚姻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242页。
    ④ 岳庆平:《中国的家与国》,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第199页。
    ① 《宋书·后妃传》。
    ② 罗维:《初民社会》,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51页。
    ③ 罗维:《初民社会》,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239页。
    ④ [美]哈维兰:《当代人类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44—445页。
    ① [美]塞弗林:《消亡中的原始人》,北京:东方出版社,1989年第306页。
    ② [美]米德:《性别与气质》,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第181页。
    ③ [美]米德:《性别与气质》,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第10页。
    ① 周积明:《中国社会史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586页。
    ① [美]罗维:《初民社会》,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42页。
    ② [英]马林诺夫斯基:《原始的性爱》,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第154页。
    ③ [美]米德:《性别与气质》,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第115页。
    ④ 曹大为:《中国古代女子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82页。
    ① 陈顾远:《中国婚姻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107页。
    ① 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150页。
    ② 曹大为:《中国古代妇女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77页。
    ③ 《札记·郊特牲》。
    ④ 陈顾远:《中国婚姻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178,232页。
    ① [宋]王溥:《唐会要》卷8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② 温以介:《温氏母训》,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60年第976册。
    ③ 蒋伊:《蒋氏家训》,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60年第977册。
    ④ 王政,杜芳琴:《中国历史中的妇女与性别》,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42页。
    ⑤ 曹大为:《中国古代妇女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26页。
    ① 曹大为:《中国古代妇女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40页。
    ② 周积明:《中国社会史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80页。
    ③ 周积明:《中国社会史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80页。
    ① 陈立:《白虎通疏证》注,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487页。
    ② 《礼记·内则》。
    ① 叶孝信:《中国法制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96页。
    ② 陈顾远:《中国婚姻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241页。
    ③ 陈顾远:《中国婚姻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241—242页。
    ① [美]罗维:《初民社会》,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280页。
    ② [美]罗维:《初民社会》,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295页。
    ③ 陈顾远:《中国婚姻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190页。
    ① 叶孝信:《中国法制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98页。
    ② 叶孝信:《中国法制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44页。
    ③ 叶孝信:《中国法制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99页。
    ④ 叶孝信:《中国法制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44页。
    ⑤ 叶孝信:《中国法制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11页。
    ⑥ 叶孝信:《中国法制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43,311页。
    ① 陈顾远:《中国婚姻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226页。
    ② 叶孝信:《中国法制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81页。
    ③ 陈顾远:《中国婚姻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186页。
    ① 周积明主编:《中国社会史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600页。
    ① 朱炳祥:《社会人类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47页。
    ① [美]米德:《性别与气质》,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第90页。
    ② [美]摩尔根:《古代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303页。
    ③ 常金仓:《周人同姓不婚为优生说辨》,《山西师大学报》1996年第4期。
    ① [美]罗维:《初民社会》,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33页。
    ②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42—144页。
    ③ 叶孝信:《中国法制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80页。
    ① 马文·哈里斯:《文化人类学》,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150页。
    ② [美]米德:《性别与气质》,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第76—77页。
    ③ 《列女传·仁智传·许穆夫人》。
    ④ 刘启益:《西周金文中所见的周王后妃》,《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4期。
    ① [美]汉克斯:《历史中的性别》,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年第43页。
    ② [美]汉克斯:《历史中的性别》,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年第43页。
    ① [美]塞弗林:《消亡中的原始人》,北京:东方出版社,1989年第204页。
    ② [美]罗维:《初民社会》,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59,62页。
    ③ [英]马林诺夫斯基:《原始的性爱》,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第271页。
    ④ [美]罗维:《初民社会》,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63页。
    ⑤ 《宋会要辑稿》食货五之一一,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第4866页。
    ① 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304页。
    ② [美]卡罗尔·帕特曼:《性契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2页。
    ① [美]L·达维逊:《性别社会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4页。
    ① [美]L·达维逊:《性别社会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18页。
    ② 斯特劳斯:《忧郁的热带》,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363页。
    ③ 宋兆麟:《最后的捕猎者》,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第100页。
    ① [美]米德:《性别与气质》,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第64页。
    ② 宋兆麟:《最后的捕猎者》,北京: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第121—122,252—253页。
    ③ [美]塞弗林:《消亡中的原始人》,北京:北京东方出版社,1989年第169页。
    ④ [美]米德:《萨摩亚人的成年》,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9—22页。
    ⑤ 严汝娴、宋兆麟:《永宁纳西族的母系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39页。
    ⑥ 宋兆麟:《最后的捕猎者》,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第258—259页。
    ⑦ [美]塞弗林:《消亡中的原始人》,北京:东方出版社,1989年第79页。
    ① [英]马林诺夫斯基:《原始的性爱》,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第65页。
    ① 曹大为:《中国古代女子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65页。
    ② 曹大为:《中国古代女子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70页。
    ③ 《礼记·月令》。
    ④ 《仪礼·士昏礼》。
    ① 曹大为:《中国古代女子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80页。
    ② 曹大为:《中国古代女子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32—133页。
    ① 有关三代学校制度详见常金仓的《周代礼俗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62—66页。
    ② 《札记·内则》。
    ① 《礼记·昏义》。
    ① 曹大为:《中国古代女子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83—185页。
    ① 《周礼·地官·族师》。
    ② 曹大为:《中国古代女子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81页。
    ① 《周礼·地官·郧长》。
    ② 《周礼·地官·大司徒》。
    ③ 《周礼·地官·比长》、《闾胥》、《族师》、《党正》。
    ④ 《周礼·地官·乡大夫》。
    ① 《周礼·地官·司谏》。
    ② 《魏书·高祖纪》。
    ③ 《周礼·地官·司救》。
    ④ 《周礼·地官·大司徒》。
    ⑤ 《周礼·地官·大司徒》。
    ① 《史记·货殖列传》。
    ② 《汉书·宣帝本纪》。
    ③ 《西汉会要·民政二》。
    ④ 《后汉书·安帝本纪》。
    ⑤ 王钦若:《册府元龟七》,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⑥ 曹大为:《中国古代女子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06页。
    ① 胡厚宣:《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32页。
    ① 宋瑞之:《中国妇女文化通览》,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809页。
    ① [美]汉克斯:《历史中的性别》,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年第40页。
    ① [美]米德:《性别与气质》,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第81页,185页。
    ② [美]塞弗林:《消亡中的原始人》,北京:东方出版社,1989年第299页。
    ③ [美]塞弗林:《消亡中的原始人》,北京:东方出版社,1989年第307页。
    ④ [美]塞弗林:《消亡中的原始人》,北京:东方出版社,1989年第46页,301页。
    ⑤ [美]塞弗林:《消亡中的原始人》,北京:东方出版社,1989年第301页。
    ⑥ [美]米德:《性别与气质》,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第81-82页。
    ① [美]塞弗林:《消亡中的原始人》,北京:东方出版社,1989年第174,80页。
    ② [美]米德:《性别与气质》,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第100页。
    ① [美]塞弗林:《消亡中的原始人》,北京:东方出版社,1989年第117—118页。
    ① 胡培晖:《仪礼正义》,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22页。
    ① 《后汉书·班超传》注引《韩诗外传》。
    ② 郑太和:《郑氏规范》,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60年第975册,。
    ① 胡培翬:《仪礼正义》,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214页。
    ① 《摩奴法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57页。
    ② [苏]柯斯文:《原始文化史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第226页。
    ① 《仪礼·士昏礼》。
    ② 《仪礼·士昏礼》。
    ③ 《仪礼·士昏礼》。
    ④ 《仪礼·士昏礼》。
    ⑤ 《仪礼·士昏礼》。
    ⑥ 《白虎通·嫁娶》。
    ① 《礼记·昏义》。
    ② 《礼记·祭统》。
    ③ 《仪礼·士昏礼》。
    ① 《仪礼·丧服》。
    ② 《仪礼·丧服》。
    ③ 《仪礼·丧服》。
    ① 《仪礼·丧服》。
    ① 《仪礼·士丧礼》。
    ② 详见《仪礼·士丧礼》、《仪礼·既夕礼》。
    ③ 《仪礼·士丧礼》。
    ① 《仪礼·士丧礼》。
    ① 《礼记·杂记下》。
    ② 《礼记·曲礼》。
    ① 《陕西岐山凤雏西周建筑基址发掘简报》,《文物》1979年第10期。
    ② 《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249页。
    ③ 《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270页。
    ④ 谢维扬:《周代家庭形态》,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68页。
    ① 王政:《中国历史中的妇女与性别》,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68页。
    ② 刘致平:《中国居住建筑简史——城市、住宅、园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年第67页。
    ③ 苟志效、陈创生:《从符号的观点看》,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9—50页。
    ① 《国语·鲁语下》。
    ② 《史记·孔子世家》。
    ① 《仪礼·少牢馈食礼》。
    ② 《礼记·曲礼》。
    ③ 《礼记·祭统》。
    ① [美]斯皮罗:《文化与人性》,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118页—150页。
    ① 《礼记·哀公问》。
    ② 冯有兰:《中国哲学史》,神州国光社,1931年第403页。
    ① 卢建荣主编:《性别、政治与集体心态》,台北:麦田出版,2001年第255—277页。
    ① 卢建荣主编:《性别、政治与集体心态》,台北:麦田出版,2001年第276—277页。
    ① [英]罗紊:《西方哲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3页。
    ① 本文对卦象的解释均采用《周易全解》,金景芳 吕绍纲,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年。
    ① 《论语·阳货》。
    ② 《周易·系辞传》。
    ① 刘文明:《上帝与女性》,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71页。
    ② 刘文明:《上帝与女性》,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76页。
    ① [美]帕特曼:《性契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93—95页。
    ② [美]帕特曼:《性契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36页。
    ③ [美]帕特曼:《性契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03—106页。
    ① [美]帕特曼:《性契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05页。
    ② [美]帕特曼:《性契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03—106页。
    ③ 《孟子·滕文公下》。
    ④ [美]罗维:《初民社会》,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410页。
    ① [美]马文·哈里斯:《文化的起源》,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第102页。
    ② [美]罗维:《初民社会》,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410页。
    ③ [美]马文·哈里斯:《文化的起源》,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第31页。
    ④ 希罗多德:《历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52页。
    ⑤ 《礼记·本命》。
    ⑥ 《礼记·间传》。
    ① 孟昭燕:《谈女祸诗》,《华夏文化》2004年第2期。
    ② 《史记·孔子世家》。
    ① 彭利芝:《妹喜形象考论——兼论明清历史小说中的“女祸”现象》,《明清小说研究》2005年第2期。
    ① 《韩非子·备内》。
    ① 《韩非子·外储说上》。
    ② 《左传》襄公十一年。
    ① 孟昭燕:《再谈女祸诗》,《华夏文化》2005年第2期。
    ②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① 《国语·周语中》。
    ② 《史记·外戚世家》。
    ③ 《三国志·魏书·郭皇后传》
    ④ 《韩诗外传》卷一。
    ① 《国语·晋语一》。
    ① 杜芳琴,王政:《社会性别》第1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02—203页。
    ② 周星,王铭铭:《社会文化人类学讲演集》(F),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706—723页。
    ③ 杜芳琴,王政:《社会性别》第1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99—216页。
    [1] 郑玄等.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 司马迁等.二十五史[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 诸子集成影印本[M].上海:上海书店,1986.
    [4] 孙希旦.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
    [5] 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3.
    [6] 胡培翬.仪礼正义[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7] 孙诒让.周礼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8] 徐元诰.国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2.
    [9]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0] 程树德.九朝律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3.
    [11]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9.
    [12] 四书五经[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4.
    [13] 屈守元.韩诗外传笺疏[M].成都:巴蜀书社,1996.
    [14] 陈立.白虎通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4.
    [15] 徐天麟.西汉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
    [16] 王钦若.册府元龟[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7] 缪文远.战国策新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87.
    [18] 刘向.列女传[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19] 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
    [20] 郑太和.丛书集成初编本[M].上海:商务印书馆,1960年.
    [21]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上海:神州国光社,1931.
    [22] 费孝通文集[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
    [23]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4] 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5] 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26] 胡厚宣.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27] 陈顾远.中国婚姻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28] 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29] 王书奴.中国娼妓史[M].上海:上海书店,1992.
    [30] 闻一多全集[M].北京:三联书店,1982.
    [31] 林惠祥.文化人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2] 童恩正.人类与文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33] 朱炳祥.社会人类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34] 马广海.文化人类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
    [35] 周星,王铭铭.社会文化人类学讲演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36] 周蔚,徐克谦.人类文化启示录[M].北京:学林出版社,1999.
    [37] 邹琴.无声的交流[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
    [38] 汪宁生.文化人类学调查[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39] 朱狄.原始文化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1988.
    [40] 杨国章.美洲印第安人与伊女伊人探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0.
    [41] 张天.澳洲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42] 严汝娴、宋兆麟.永宁纳西族的母系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
    [43] 宋兆麟.原始社会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
    [44] 宋兆麟最后的捕猎者[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
    [45] 民族问题五种丛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
    [46] 江应梁.百夷传校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
    [47] 和钟华.生存和文化的选择[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9.
    [48] 晁福林.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9] 金景芳,吕绍纲.周易全解[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
    [50] 刘宝才.先秦文化散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51] 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79.
    [52] 何星亮.中国图腾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
    [53] 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54] 袁珂.中国神话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55] 周积明.中国社会史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56] 张岩.从部落文明到礼乐文化[M].上海:三联书店,2004.
    [57] 萧兵,叶舒宪.老子的文化解读[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58] 李零.中国方术续考[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
    [59] 李则纲.始祖的诞生与图腾[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60] 岳庆平.中国的家与国[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61] 谢维扬.周代家庭形态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62] 刘致平.中国居住建筑简史——城市、住宅、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1990.
    [63] 苟志效,陈创生.从符号的观点看[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64] 叶孝信.中国法制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65] 戴裔煊.西方民族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66] 常金仓.穷变通久[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67] 常金仓.周代礼俗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68] 常金仓.二十世纪古史研究反思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69] 闵家胤.阳刚与阴柔的变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70] 曹大为.中国古代女子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71] 杜芳琴,王政.社会性别 第一辑,[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72] 佟新.社会性别研究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室.《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白皮书》,[M].2005年8月24日。
    [74] 中国社会中的女人和男人——事实和数据(2004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75] 李小江.女性/性别的学术问题[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76] 杜芳琴.妇女学和妇女史的本土探索[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77] 李小江等.历史、史学与性别[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78] 李小江.批判与重建[M].北京:三联书店,2000.
    [79] 王政,杜芳琴.中国历史中的妇女与性别[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80] 王政.社会性别研究选译[M].北京:三联书店,1998.
    [81] 卢建荣.性别、政治与集体心态[M].台北:麦田出版,2001.
    [82] 王子今.古史性别研究丛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83] 高洪兴.妇女风俗考[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
    [84] 高世瑜.中国古代妇女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6.
    [85] 宋瑞之.中国妇女文化通览[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5.
    [86] 吴存浩.中国婚俗[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
    [87] 韦溪,张苌.中国古代禁忌礼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
    [88] 裔昭印.古希腊的妇女[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89] 刘文明.上帝与女性[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90]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M].北京:中华书局,1988.
    [91]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编1)[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92] 商周考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
    [93] 睡虎地秦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
    [94] 陆思贤.神话考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
    [95] 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
    [96] 巩启明.仰韶文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97] 元君庙仰韶墓地[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
    [98] 王仁湘.中国史前考古论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99] 宝鸡北首岭[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
    [100] 渐川下王岗[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101] 龙岗寺——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0.
    [102] 青海柳湾——乐都柳湾原始社会墓地[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103] 山东王因——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04] 邹县野店[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105] 胶县三里河[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106] 大汶口——新石器时代墓葬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4.
    [107] 大汶口续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 [美]摩尔根.古代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 摩奴法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4] 希罗多德.历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5] [美]罗维.初民社会[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6] [美]塞弗林.消亡中的原始人[M].北京:东方出版社 1989.
    [7] [英]弗雷泽.金枝[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8] [英]塞利格曼.非洲的种族[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9] [英]拉德克利夫·布朗.安达曼岛人[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0] [秘]德拉维加.印卡王室述评[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11] [英]马林诺夫斯基.原始的性爱[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
    [12] [苏]美洲印第安人[M].北京:三联书店,1960.
    [13] [美]米德.萨摩亚人的成年[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14] [法]斯特劳斯.忧郁的热带[M].北京:三联书店,2000.
    [15] [美]约瑟斐.美洲印第安人的文化[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4.
    [16] [英]马林诺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17] [英]普理查德.努尔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18] [苏]柯斯文.原始文化史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19] [法]布留尔.原始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0] [英]拉德克利夫·布朗.《原始社会的结构和功能》[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21] [美]萨林斯.土著如何思考——以库克船长为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2] [法]莫斯.论馈赠[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23] [英]普理查德.原始宗教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4] [苏]托卡列夫.世界各民族历史上的宗教[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25] [法]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6] [英]布赖恩·莫里斯.宗教人类学[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
    [27] [英]鲍伊.宗教人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
    [28] [美]哈维兰.当代人类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29] [法]莫斯科维奇.反自然的社会[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30] [英]弗思.人文类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1] [美]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北京:三联书店,1988.
    [32] [美]马文·哈里斯.文化的起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33] [美]马文·哈里斯.文化人类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
    [34] [美]普洛格.文化演进与人类行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35] [美]斯皮罗.文化与人性[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36] [英]M.布洛克.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37] [法]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规则[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38] [英]拉德克利夫·布朗.社会人类学方法[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39]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论丛[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40] [美]L·达维逊.性别社会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41] [美]汉克斯.历史中的性别[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
    [42] [美]帕特曼.性契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3] [英]马林诺夫斯基.两性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4] [德]埃利希·诺伊曼.大母神[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45] [美]理安·艾斯勒.圣杯与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
    [1] 彭利芝.妹喜形象考论——兼论明清历史小说中的“女祸”现象[J].明清小说 研究,2005,2.
    [2] 王海华.1996—1997年中国古代妇女史研究概况[J]..中国史研究动态,1999,2.
    [3] 陕西岐山凤雏西周建筑基址发掘简报[J].文物,1979,10.
    [4] 汪宁生.仰韶文化葬俗和社会组织的研究——对仰韶母系社会说及其方法论的商榷[J].文物,1987,4.
    [5] 汪宁生.中国考古发现中的“大房子”[J].考古学报,1983,3.
    [6] 常金仓.论现象史学[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1,3.
    [7] 王凤春,王浩.试论感生神话源于生殖崇拜[J].松辽学刊,1994,4.
    [8] 霍然.鲧禹启家族的崛起与母权制向父权制的过渡[J].浙江社会科学,2000,3.
    [9] 瞿明安.中国原始社会乱婚说质疑[J].民族研究,2001,4.
    [10] 宋兆麟.漫谈图腾崇拜[J].文史知识,1986,5.
    [11] 宋兆麟.中国史前的女神信仰[J].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5,1.
    [12] 常金仓.中国古史研究中的泛图腾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3.
    [13] 常金仓.周人同姓不婚为优生说辨[J].山西师大学报,1996,4.
    [14] 张忠培.东山嘴祭祀遗址与红山文化社会制度[J].文物,1984,11.
    [15] 李友谋.仰韶文化与中国古代文明[J].中原文物,2002,3.
    [16] 甘肃景泰张家台新石器时代的墓葬[J].考古,1976,3.
    [17] 兰州花寨子“半山类型”墓葬[J].考古学报,1980,2.
    [18] 兰州土谷台——马厂文化墓地[J].考古学报,1983,2.
    [19] 江苏邳县刘林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二次发掘[J].考古学报,1965,2.
    [20] 山东诸城呈子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80,3.
    [21] 赵清.关于龙山文化的思考[J].中原文物,1995,4.
    [22] 嘉峪关新城汉墓画像砖内容登记表[J].文物,1972,12.
    [23] 费涓洪.我国农村改革与两性劳动分工[J].社会科学研究,1994,2.
    [24] 张淑一.周代女子的姓氏制度[J].史学集刊,1999,2.
    [25] 阎明恕.礼教与中国古代妇女的地位评述[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8,2.
    [26] 瞿明安.中国原始社会乱婚说质疑[J].民族研究,2001,4.
    [27] 刘启益.西周金文中所见的周王后妃[J].考古与文物,1980,4.
    [28] 孟昭燕.谈女祸诗[J].华夏文化,2004,2.
    [29] 孟昭燕.再谈女祸诗[J].华夏文化,2005,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