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和谐理念下环境法律关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我国当下所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并且要具体地反映到各种具体的社会关系中去。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长期以来由于人类过于注重自身的发展和需求的满足,漠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紧张,并且人类也遭受了和正在遭受着各种环境问题的困扰。我国也不例外,我们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非常严峻。这种局面的形成有其复杂的原因,从制度的层面来看,法律尤其是与生态环境保护直接相关的环境法在理论研究、制度设计和实施等方面的缺陷,是我国生态环境问题难以得到根本解决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选择了环境法律关系理论这一环境法的基本理论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比较研究、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等方法,系统地阐述了环境法律关系的价值定位、环境法律关系主体、内容和客体等基础性问题,并就如何构建和谐的环境法律关系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以期增强环境法理论指导意义,为更好地发挥环境法的实践功能提供参考。
     包括导论在内,本文共包括六部分内容。导论部分对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研究现状和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等进行了介绍和论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生态文明的基本内容之一。生态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必然要求。当前,我们所面临的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应对,而从价值理念上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建立和完善与生态保护相关的法律制度体系,是其中两项非常关键的措施。虽然近年来学者们对于环境法律制度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是这些研究也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在一些环境法基础理论问题上争论不休,影响了环境法律制度的建构及其功能的发挥。本文认为,环境法律关系理论是环境法的核心理论,而当前学界缺少对环境法律关系的系统研究,更多地是围绕环境法律关系的某个方面或某个要素展开讨论,显然这是不够的。因此,有必要对环境法律关系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以此来推动环境法律关系理论的完善,更好地发挥环境法在调整人与自然关系中的积极作用,而这也正是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所在。
     第一章对环境法律关系的含义及其价值追求问题进行探讨。法律关系一般被界定为法律规范在指引人们的社会行为,调整社会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本文认为,关于法律关系含义的这一界定是有缺陷的,它主要以民事法律为蓝本,忽略了法律关系理论在其他部门法中的普遍适用性,这在界定环境法律关系的含义时应该予以注意。据此,本文所谓的环境法律关系是指由环境法律规范的调整而形成的,以权利义务为基础性内容的人与人之间的环境行为关系。环境法律关系因环境法律规范的调整而产生,具有综合性的特点,由环境法律关系主体、内容和客体三个要素所构成,而且从本质上讲它仍属于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不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法律价值是包括环境法在内的所有部门法不可忽视的一个基本问题。环境法的价值是多重的,而且在环境法诸多价值中,和谐价值应该居于首要的或统帅性的地位,其他的诸如正义、公平、安全、效益和福利等价值则包含于和谐价值之中。在环境伦理的研究方面,我国学者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的争论上,也有学者主张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的环境伦理。本文认为,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二者的目的实际上是一致的,可持续发展本身也不是一种环境伦理。可持续发展背后的环境伦理应该是和谐共生,而和谐共生也应该是涵盖并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两种环境伦理观的更为全面和准确的环境伦理,应该是整个环境法理论最高的价值和伦理基础。由于环境法各项规则的落实以及环境伦理的实现最终都是要通过环境法律关系来完成,环境法律关系也具体承载了环境法价值和环境伦理,因此,环境法律关系的价值追求或定位也应该与环境法的价值追求和环境伦理相一致,即和谐价值应该是环境法律关系的首要的价值定位和最高的价值追求。和谐理念在当前的社会中正通过和谐社会的构建来贯穿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它以和谐社会的构建为其统领,具体而全面地反映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的身心这三个层面的关系中。在这些关系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前提性的或基础性的关系,它决定着社会的和谐程度以及人的身心的和谐程度。和谐价值具有很强的涵盖力,它能够涵盖公正、安全、福利和效益等其他法律价值,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环境法律关系价值体系。
     第二章到第四章分别围绕环境法律关系的三个构成要素,即环境法律关系主体、环境法律关系内容和环境法律关系客体展开论述,在传统法律关系理论基础上,结合环境法的特点,对环境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和客体理论都进行了相应的改进和修正,系统地提出了本文对于环境法律关系的理论认识。
     第二章以环境法律关系主体理论的反思与修正为题,首先考察和介绍了传统的法律关系主体的界定、判定标准及其历史演化等内容,指出了法律关系主体理论所面临的挑战。这些挑战反映在环境法领域便是关于非自然人实体的法律关系主体地位的探讨。本文认为,环境法律关系主体是指一切为环境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直接或间接实施与环境有关的各种行为的个人或者社会组织。据此,本文认为,环境法律关系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公法人和私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此外,自然人的整体或者人类整体也可以作为环境法律关系的主体。在对环境法律关系主体的含义和范畴作了上述界定后,本文接下来分别讨论了自然、动物和后代人的法律关系主体地位问题。这些问题也是环境法学界一直讨论的热点,也是对传统法律关系主体理论形成挑战的主要论据。本文经过认真分析指出,法律终究调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然、动物和后代人等不能作为法律关系的主体而存在,也即它们不享有法律关系主体地位。为了修正传统法律关系主体理论存在的缺陷,应更好地应对来自环境法的挑战,本文提出了环境法律关系主体载体的理论。所谓法律关系主体的载体,简称主体载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所指向的现实中的具体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它们法律关系主体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的具体承载者。通过该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来分析自然、动物和后代人等之所以不能成为法律关系主体的原因,能够对传统的环境法律关系主体理论形成很好的修正。
     第三章讨论了环境法律关系的内容。根据传统的法律关系内容理论,环境法律关系内容包括环境权利和环境义务。本文认为,环境法律关系内容以环境权利和环境义务为其基础性内容,还包括环境职权和环境责任。环境权利是当前学者们研究最多的环境法课题之一。环境权的提出及其研究的兴起并不是偶然的兴趣所致,而是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学者们围绕环境权的基本问题逐渐形成了一些颇具代表性的观点和理论。本文选取了其中比较有代表性论述加以介绍和评论指出了当前有关环境权研究所存在的问题或面临的理论困境,以此来加深我们对环境权的认识。本文认为,作为环境法律关系基础性内容之一的环境权,它是环境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并受到环境行为影响的环境人身权和环境财产权的总称。此外,环境义务、环境职权和环境责任也是环境法律关系重要内容。其中,环境义务是指为了实现和保障环境权主体的环境权利,有关环境法律关系主体所应承担的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义务。环境职权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照法律规定所享有的与环境管理或环境保护等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执行公务的权力。环境责任则是环境法律关系主体因违反有关环境法律规范的规定或者环境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约定,而依照法律或者约定而承担相应的不利益的后果。
     第四章对环境法律关系客体理论进行了论述。法律关系客体理论在法理学界的研究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学者们对于法律关系客体的含义有看较为一致的认识,即法律关系主体之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而在法律关系客体的范畴方面却有着不同的观点。本文认为,法律关系客体应该是法律行为。受法理学的影响,环境法学者也往往将环境法律关系客体与环境权客体相等同,并存在一元论和多元论的观点。本文则认为,环境法律关系客体应该是环境行为,即是指由环境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环境法律关系主体所从事的作为或不作为。为了更好地阐明环境权客体与环境法律关系客体之间的关系,本文引入了环境法律关系客体载体理论,即认为环境行为所指向的客观环境要素,是环境法律关系内容所关涉的环境利益的承载者,它们是环境权的客体,同时也是环境法律关系客体之载体。环境法律关系客体载体理论的提出,至少理顺了环境权客体与环境法律关系客体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法律关系内部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因此,将环境法关系客体认定为环境行为,以及环境法律关系客体载体理论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重构了环境法律关系客体理论,修正和改进了环境法律关系乃至法律关系理论。
     第五章在前面五章研究的基础上从实践的视角,就如何构建和谐的环境法律关系提出了本文的看法及建议。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实体性建构和程序建构两个层面来进行。其中,实体性建构主要围绕着环境法律关系的三个要素进行,要求环境法律关系主体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要树立和谐的观念,同时在环境法律关系内容的设定上注意体现和谐理念的要求,以最终对环境法律关系客体即环境行为实现规范。程序上建构则主要从对环境权利的保障和救济以及对环境职权的规范行使两个角度进行,主张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救济机制和程序规范。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harmonious society involves a lot of aspects and embodies in a variety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There are close relationships betwee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harmonious society. For the human being has attached too much importance to meet our needs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overlooking the prote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s, which has caused tens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 and nature. While, the human being has being has suffered by a lots kinds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which are very serious. There are lots of reasons for it, on the institutional aspects, many disadvantages related to environmental laws which play important role in protec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re important reasons for the difficulty in solving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ese advantages lies in both theory and institutional designing and implement. Under such background, this paper chose the environmental legal relationship theory as subject investigated, using comparing methods、normative analysis and positive analysis method synthetically, expounding the fundamental theory of value orientation、 subject、content and object of environmental legal relationship, then advance my proposition on how to construct harmonious environmental legal relationship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ractical function of environmental law.
     This paper consists of six parts including the Introduction. In the Introduction, we deal with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selected topic、research methods and its innovation.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 and the nature is one of the fundamental content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hich is necessary ba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harmonious society. We are in confronting of seriou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 which we should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conscientiously, reloc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 and the nature along with improving legal system on ecological protection are two key measures. The scholars have gained lots of achievements in environmental law, while, there still many problems especially in long-time disputes on fundamental theories of environmental law, which affects the 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al law and its function. This paper advanced that the environmental legal relationship is the central part of environmental law, but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it always focuses on one aspect or factor of it which is obviously not enough.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make deep research on environmental legal theory systematically so as t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environmental legal relationship which makes theory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of this paper.
     In Chapter One, we deal with the defini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legal relationship and the value location of environmental legal relationship. The legal relationships are always defines as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rsons on rights and duties which are modulated by laws.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considers that the definition above has some advantages for it is based on civil law and overlooks the specialty of other departmental laws. Accordingly, this paper defines environmental legal relationships as environmental relationships among persons modulated by environmental law that take rights and duties as its contents. Environmental legal relationship is composed by subject, object and contents which has synthetically character, and it i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persons in essence, not between human being and the nature.
     The value of law is a problem that should not be neglected in every departmental law. The value of environmental law is multiple, then, the harmonious is of the first importance, the other values such as justice, fairness, safety and efficiency are all contained in it. On the environmental ethics, most of Chinese scholars focus on the disputes between human being centre and ecology centre, other scholars considers that we should tak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the basic environmental ethics. This paper advances that the purpose of human being centre and ecology centre is coincid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oes not belongs to environmental ethics itself, the environmental ethics behind continuable development is harmonious coexist, which is more comprehensive and exceeds the two environmental ethics above, so it should be the principal ethics basis of the entire environmental law. For the implement of environmental law and the realization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must be achieved by environmental legal relationship, so the value vocation of environmental legal relationship should be consist with environmental ethics so as to take harmony as the first value for environmental legal relationship. The harmonious concept almost affects every aspect of our social development by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society now, it embodies in relationships between human being and nature, among persons and between body and mind. Among these relationship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human being and the nature are the fundamental one which decides the harmonious degree of the other two. The harmonious value is of highly multiple characteristic which contains justice, safety, welfare and efficiency which forms a complete value system for environmental law.
     From Chapter Two to Chapter Four,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three elements of environmental law, including subject, object, and content, it makes some improvement and adjustment according to the specialty of environmental law in the three aspects above in the basis of tradition legal relationship theory.
     In Chapter Two, we rethink and revise the environmental legal relationship. First, it reviewed the traditional legal relationship theory, including its definition, judgment standard and evolution, pointing out the challenges it faces. These challenges mainly lie in the legal position of not natural person entity. This paper advances that the subjects of environmental legal relationships are all the persons and social relationships governed by environmental law directly or indirectly. Accordingly, the author considers that the subject of environmental legal relationship should consist of natural person, legal person including public legal person and private legal person and other social organizations. Both one person and the entire humanity can become the subject of environmental legal relationship. After tha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osition of the nature, animals and later generations as the subject of environmental legal relationship in turn which have been hot spots in environmental law field, meanwhile, lots of challenges points to these problems. After serious consideration, the authors advanced what laws govern are relationships among persons in reality, so the nature and later generations should not be taken as subjects of environmental legal relationships.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dis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subject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legal relationship solve the challenges it faces, the author advance the carriers theories of environmental legal relationship which refer to the subjects who bear legal relationships in practice. Then, we can analysis the reason why the nature and later generations can't become the subject of environmental legal relationships and make great revision of it by using this theory.
     In Chapter Three, we deal with the content of environmental legal relationship. 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al legal relationship theory, environmental law relationship includes environmental rights and environmental duties. This paper considers that environmental legal relationship takes environmental rights and environmental duties as its fundamental contents, besides, it is also consists of environmental authority and environmental obligations. Within these four elements, environmental right is the one that got the most attention; lots of researches have been made on it. The advance of environmental law was not occasional; it has complex and profound reasons. The scholars have developed many classical theories on the fundamental problems of environmental rights, this paper chooses some of them to expound, pointing out the academic dilemma they are facing. As the fundamental content of environmental legal relationship, the environmental rights include environmental personal rights and environmental property rights enjoyed by the subjects of environmental legal relationships which affected by environmental actions. Besides, environmental duties and environmental authorities are both important contents of environmental legal relationships. Environmental duties are obligations or omissions born by the subjects of environmental legal relationship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environmental rights. Environmental authorities are powers shared by government agency or officials so as to take the performance of official business o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s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cording to environmental law. Environmental obligations are unfavorable consequences born by the subjects of environmental legal relationships for their lawbreaking or violation of environmental contracts with other subjects.
     In Chapter Four, we expound the object theories of environmental legal relationships. Scholars have made agreements on the definition of the object of environmental legal relationships, namely the object pointed to by the rights and duties of subjects of legal relationships, but they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on the range of this object. The author considers the objects of environmental legal relationships are environmental legal actions. Affected by jurisprudence, some scholars equate the object of environmental leg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object of environmental rights. The author considers that the objects of environmental legal relationships are environmental actions, namely deeds and omissions undertaken by the subjects of environmental legal relationships according to environmental law. In order to explain the bearings between the objects of environmental rights and the objects of environmental legal relationship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arrier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legal relationships, it has contents as follows:the objective environmental elements pointed by environmental actions are the carriers of environmental benefits modulated by environmental law, they are not only object of environmental rights but also the objects of environmental legal relationships. The carrier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legal relationships can make clear among the object of environmental rights, the objects of environmental legal relationships and the contents of environmental legal relationships. So, to definite the objects of environmental legal relationships as environmental actions and introduce the carrier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legal relationships have reconstruct the object of legal relationship and revise the environmental legal relationship theory to some degree.
     On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 in four chapters above, Chapter Five advances the propositions on how to construct harmonious environmental legal relationships at the practical aspect which include substantial construction and procedural construction. Substantial constructing concentrates on the three elements of environmental legal relationship, it is required to set harmonious concept in dealing with relationships between human being and the nature, meanwhile, harmonious concept should also embodies in the setting of the content of environmental legal relationships in order to govern the object of environmental legal relationships better. Procedural construction focuses on the remedy of environmental rights and the controlling of environmental authority, asserting that remedy institution and procedural norms should be set up.
引文
①《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载《人民日报》2006年10月19日第001版。
    ①李红卫:《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载《学术论坛》2007年第6期,第170页。
    ①韩香花:《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载《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9期,第19页。
    ①[英]克莱夫·庞廷:《绿色世界史——环境与伟大文明的衰落》,王毅、张学广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0页。
    ②张小平:《全球环境治理的法律框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6页。
    ①韩德培:《环境保护法教程》,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①何广顺、王晓惠、周怡圃等著:《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渤海环境立法研究》,海洋出版社2009年版,第32页。
    ①王婷:《三峡地区环境法治概论》,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9页。
    ①吕忠梅:《超越与保守——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环境法创新》,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8页。
    ①参见[美]丹尼尔·E.科尔:《污染与财产权——环境保护的所有权制度比较研究》,严厚福、王社坤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中文版序。
    ①[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沈宗灵、董世忠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55页。
    ①张文显:《法学基本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60页。
    ②孙国华主编:《法理学》,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373页。
    ③谢晖、陈金钊:《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36页。
    ④周旺生:《中国法制理论40年检讨》,载张文显、李步云主编:《法理学论丛(第一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14页。
    ①梁慧星:《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47页。
    ②童之伟:《法律关系的内容重估和概念重整》,载《中国法学》1999年第6期,第26页。
    ①参见蔡守秋:《调整论——对主流法理学的反思与补充》,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②李爱年:《环境保护法不能直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载《法学评论(双月刊)》2002年第3期,第74-78页。
    ③金瑞林:《环境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7页。
    ④吕忠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44页。
    ⑤李挚萍:《试论法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第102-104页。
    ⑥郭红欣:《环境保护法能够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兼与李爱年教授商榷》,载《法学评论(双月刊)》2002年第6期,第74页。
    ①蔡守秋:《环境法律关系新论——法理视角的分析》,载《金陵法律评论》2003年春季卷,第64页。
    ①李艳芳:《关于环境法调整对象的新思考——对“人与自然关系法律调整论”的质疑》,载《法学家》2002年第3期,第85页。
    ①严存生:《法律的价值》,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页。
    ①谢晖:《法律意义的追问》,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00页。
    ②张瑞萍、严衍畅:《论环境法的价值理念与实现途径》,载《商业时代》2009年第3期,第58页。
    ③金杰、喻永红:《环境法价值概念之界定》,载《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9期,第172页。
    ④刘超:《多重视野下的环境法价值》,载《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第76页。
    ①刘建辉:《论环境法的价值》,载《河北法学》2003年第2期,第72页。
    ①吕忠梅主编:《超越与保守——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环境法创新》,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1页。
    ①蔡守秋、万劲波、刘澄:《环境法的伦理基础:可持续发展观——兼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载《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第390页。
    ②徐嵩龄: 《环境伦理学进展:评论与阐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①李艳芳:《关于环境法调整对象的新思考——对“人与自然关系法律调整论”的质疑》,载《法学家》2002年第3期,第84页。
    ②汪信砚:《环境伦理何以可能》,载《哲学动态》2004年第11期,第24页。
    ①张峰、姚昌:《自然权利的批判与辩护》,载《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年第3期,第34页。
    ②李义天:《“主体”的论争与重建——对环境伦理学两种基本伦理纲领的梳理与思考》,载《唐都学刊》2005年第3期,第42页。
    ①白平则:《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构建——环境法基本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
    ②高利红:《环境法学的核心理念——可持续发展》,载《法商研究》2005年第1期,第19页。
    ①参见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王之佳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2页。
    ②吕忠梅主编::《超越与保守——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环境法创新》,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98-99页。
    ③汪劲:《地方立法的可持续发展评估:原则、制度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
    ①蔡守秋、万劲波、刘澄:《环境法的伦理基础:可持续发展观——兼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载《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第392页。
    ②[日]尾关周二:《共生的理想》,卞崇道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第136页。
    ①王诗堂:《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系统论解读》,载《武汉学刊》2009年第4期,第15页。
    ①徐秉国、王炜:《论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第248页。
    ①转引自王海明:《新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03页。
    ②胡静:《环境法的正当性与制度选择》,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65页。
    ①刘建辉:《论环境法的价值》,载《河北法学》2003年第2期,第71页。
    ①[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序言》,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4页。
    ②龙卫球:《法律主体概念的基础性分析——兼论法律的主体预定理论(上)》,载《学术界》2000年第3期,第50页。
    ①陈金钊主编:《法理学——本体与方法》,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157页。
    ②谢晖、陈金钊著:《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45页。
    ③李萱:《法律主体资格的开放性》,载《政法论坛》2008年第5期,第51页。
    ④佟柔:《中国民法》,法律出版社1990年版,第63页。
    ①曹新明、夏传胜:《抽象人格论与我国民事主体制度》,载《法商研究》2000年第4期,第59页。
    ②李明华:《论合伙企业的民事权利能力》,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第30页。
    ③张晓鸥、吴一鸣:《论“其他组织”的法律地位:兼论民事主体标准》,载《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第51页。
    ①陈华、刘勇:《合伙可以成为独立的民事主体和民事诉讼主体》,载《法商研究》1999年第5期,第44页。
    ②江山:《人际同构的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5页。
    ①[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06页。
    ②[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79页。
    ③《法国民法典》,马育民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页。
    ①李拥军:《从人可非人到非人可人:民事主体制度与理念的历史变迁——对法律“人”的一种解析》,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2期,第15页。
    ②马俊驹、余延满:《民法原论(上)》,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340页。
    ①卢见:《自然的主体性和人的主体性》,载《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2期,第19-20页。
    ①吕忠梅:《环境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54页。
    ②蔡守秋:《环境资源法学》,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93页。
    ③蔡守秋:《调整论——对主流法理学的反思与补充》,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94页。
    ①余正荣:《自然的自身价值及其对人类价值的承载》,载《自然辩证法研究》1996年第3期。
    ②袁祖社:《对非人类中心主义“自然界内在价值”观的质疑与辨析》,载《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1期,第59页。
    ①刘书俊:《环境法律主体张力之非人生命体法权》,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9年第5期,第55页。
    ②张峰:《走出自然权利认识的误区》,载《政法论丛》2007年第4期,第70页。
    ①袁祖社:《对非人类中心主义“自然界内在价值”观的质疑与辨析》,载《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1期,第60页。
    ②卢见:《自然的主体性和人的主体性》,载《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2期,第17页。
    ③严春友:《主体性批判》,载《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第3期,第29页。
    ①郑友德、段凡:《一种理念的诠释:动物法律主体地位之思考》,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第53页。
    ②江山:《法律革命:从传统到现代——兼谈环境资源法的法理问题》,载《比较法研究》2000年第1期,第27页。
    ③李萱、江山:《动物如何不是物》,载《河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第33页。
    ①徐听:《论动物法律主体资格的确立——人类中心主义法理念及其消解》,载《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第19页。
    ①刘书俊:《环境法律主体张力之非人生命体法权》,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9年第5期,第54页。
    ②陈本寒、周平:《动物法律地位之探讨》,载《中国法学》2002年第6期,第69页。
    ③许翠霞:《动物真的能够成为法律主体吗?——关于法律主体的前提性说明》,载《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第130页。
    ①杨立新、朱呈义:《动物法律人格之否定——兼论动物之法律“物格”》,载《法学研究》2004年第5期,第93-94页。
    ②杨立新、朱呈义:《动物法律人格之否定——兼论动物之法律“物格”》,载《法学研究》2004年第5期,第99-102页。
    ①吕忠梅主编:《超越与保守——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环境法创新》,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页。
    ①陈红梅:《后代人环境法主体地位的构建》,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5期,第131页。
    ②《国际法律资料》1994年,第33卷,第173页。
    ①张志铭:《中国社会主义法律关系新探》,载《中国法学》1989年第5期,第56页。
    ②张瑞萍:《从“代际公平”理论反思民事主体制度的价值》,载《比较法研究》2003年第5期,第26页。
    ①公丕祥主编:《法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51页。
    ①谢晖、陈金钊:《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46页。
    ①公丕祥主编:《法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54页。
    ①谢晖、陈金钊:《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50页。
    ②蔡守秋:《环境法律关系新论——法理视角的分析》,载《金陵法律评论》2003年春季卷,第65页。
    ③曹明德:《论生态法律关系》,载《中国法学》2002年第6期,第60页。
    ①程正康:《环境法概要》,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版,第43页。
    ②[英]简·汉考克:《环境人权:权力、伦理与法律》,李隼译,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第2-7页。
    ①蔡守秋:《环境权初探》,载《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3期,第37-38页。
    ②张震:《作为基本权利的环境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30页。
    ①转引自[美]爱迪丝·布朗·魏伊丝:《公平地对待未来人类》,汪劲等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6页。
    ②转引自陈泉生、张梓太:《宪法与行政法的生态化》,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65-66页。
    ③蔡守秋:《环境政策法律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2页。
    ①蔡守秋:《环境政策法律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2页。
    ②吕忠梅:《环境法新视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3页。
    ③吕忠梅:《环境法新视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4页。
    ④吕忠梅:《论公民环境权》,载《法学研究》1995年第6期,第62页。
    ①徐祥民:《环境权论——从人权发展的历史分期谈起》,载《2003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论文集》。
    ②参见陈泉生:《环境权之辨析》,载《中国法学》1997年第2期,第61-63页;《环境时代与宪法环境权的创设》,载《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第16-18页。
    ③陈泉生:《环境法原理》,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05-106页;陈泉生:《宪法与行政法的生态化》,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13页。
    ①李玉文:《环境科学概念》,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②周训芳:《环境概念与环境法对环境概念的选择》,载《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第11页。
    ①陈泉生:《环境权之辨析》,载《科技与法律》1994年第3期。
    ②周训芳:《环境权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①周训芳:《环境权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2-14页。
    ①吕忠梅:《论公民环境权》,载《法学研究》1995年第2期。
    ①吴卫星:《环境权研究——公法学的视角》,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50页。
    ②参见徐祥民:《对“公民环境权”投反对票》,载《2003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论文集》。
    ③陈泉生:《环境时代与宪法环境权的创设》,载《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①周训芳:《环境权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18-121页。
    ①张景明:《环境知识产权与环境债权问题初探》,载《东岳论丛》2009年第11期,第173页。
    ①公丕祥主编:《法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56页。
    ①徐祥民、田其云等:《环境权——环境法学的基础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5页。
    ①谢晖、陈金钊:《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43页。
    ①公丕祥主编:《法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55页。
    ①肖俊:《环境监管法律关系理论解析与立法完善》,载《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12页。
    ①《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717页。
    ②[德]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谢怀轼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61页。
    ①公丕祥主编:《法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58页。
    ②梅仲协:《民法要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3页。
    ③法律关系客体与权利客体等同的观点被我国许多学者所认同,如梁慧星:《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50页;魏振瀛:《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7页;孙笑侠主编:《法理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6-97页;沈宗灵:《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91-394页,等等。
    ①沈宗灵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94-398页。
    ①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118页。
    ②周永坤:《法理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39页。
    ③陈金钊主编:《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9页。
    ④李廉:《辩证逻辑》,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3页。
    ①公丕祥主编:《法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59页。
    ①[奥]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沈宗灵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42页。
    ①《马克思主义全集》第一卷,第16-17页。
    ①蔡守秋:《调整论——对主流法理学的反思与补充》,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93页。
    ①徐祥民、田其云等:《环境权——环境法学的基础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0页。
    ②吴卫星:《环境权研究——公法学的视角》,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91页。
    ③徐兴峰:《环境权——环境法学的基石》,载《环境与开发》1996年第2期。
    ④转引自徐祥民、田其云等:《环境权——环境法学的基础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4页。
    ①陈泉生:《环境时代与宪法环境权的创设》,载《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②蔡守秋:《调整论——对主流法理学的反思与补充》,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96页。
    ③江山:《人际同构的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0页。
    ①王圣礼:《论环境法律关系主体与客体》,西南政法大学2008届博士学位论文,第73-74页。
    ②王圣礼:《论环境法律关系主体与客体》,西南政法大学2008届博士学位论文,第136页。
    ①转引自徐祥民、田其云等:《环境权——环境法学的基础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4、57页。
    ①转引自徐祥民、田其云等:《环境权——环境法学的基础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1页。
    ①孙英伟:《法律关系客体析疑》,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第20页。
    ①[德]鲁道夫·冯·耶林的《法学的概念天国》,何伟才、于庆生译,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3-15页。
    ①张峰:《自然的权利》,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0-141页。
    ①张志刚、周才云:《和谐社会视角下的生态文明建设》,载《理论探索》2011年第1期,第97页。
    ②《城乡环境污染威胁公众健康》,http://finance.workercn.cn/c/2010/10/17/101017080752227602229.html(2010年10月17日)
    ①徐显明:《和谐权:第四代人权》,载《人权》2006年第2期,第31页。
    ①吕忠梅主编:《超越与保守——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环境法创新》,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8-39页。
    ①张震:《作为基本权利的环境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
    ①吴卫星:《环境权研究——公法学的视角》,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32页。
    ①吕忠梅:《沟通与协调之途——论公民环境权的民法保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9页。
    ②刘杰:《知情权与信息公开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3-56页。
    ①李艳芳:《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1页。
    ①曹明德:《环境侵权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8页。
    ②陈泉生:《环境侵权概念初探》,载《政法学报》1994年第2期。
    ③王明远:《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①吴卫星:《环境权研究——公法学的视角》,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63页。
    ②张峰:《自然的权利》,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4页。
    ①张峰:《自然的权利》,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7页。
    ①吕忠梅:《沟通与协调之途——论公民环境权的民法保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3页。
    1.张小平:《全球环境治理的法律框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2.韩德培:《环境保护法教程》,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3.何广顺、王晓惠、周怡圃等著:《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渤海环境立法研究》,海洋出版社2009年版;
    4.王婷:《三峡地区环境法治概论》,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5.吕忠梅:《超越与保守——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环境法创新》,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6.张文显:《法学基本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7.孙国华主编:《法理学》,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8.谢晖、陈金钊:《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9.梁慧星:《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10.蔡守秋:《调整论——对主流法理学的反思与补充》,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1.金瑞林:《环境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2.吕忠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13.严存生:《法律的价值》,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4.谢晖:《法律意义的追问》,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5.徐嵩龄: 《环境伦理学进展:评论与阐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16.白平则:《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构建——环境法基本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17.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王之佳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8.汪劲:《地方立法的可持续发展评估:原则、制度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9.王海明:《新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20.胡静:《环境法的正当性与制度选择》,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
    21.陈金钊主编:《法理学——本体与方法》,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22.谢晖、陈金钊著:《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3.佟柔:《中国民法》,法律出版社1990年版;
    24.江山:《人际同构的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5.马俊驹、余延满:《民法原论(上)》,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26.吕忠梅:《环境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7.蔡守秋:《环境资源法学》,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
    28.公丕祥主编:《法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9.程正康:《环境法概要》,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版;
    30.张震:《作为基本权利的环境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31.陈泉生、张梓太:《宪法与行政法的生态化》,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32.蔡守秋:《环境政策法律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3.吕忠梅:《环境法新视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4.陈泉生:《宪法与行政法的生态化》,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35.陈泉生:《环境法原理》,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36.李玉文:《环境科学概念》,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7.周训芳:《环境权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8.吴卫星:《环境权研究——公法学的视角》,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39.徐祥民、田其云等:《环境权——环境法学的基础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0.梅仲协:《民法要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1.魏振瀛:《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2.孙笑侠主编:《法理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3.沈宗灵:《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44.沈宗灵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5.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6.周永坤:《法理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47.陈金钊主编:《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8.李廉:《辩证逻辑》,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49.吕忠梅:《沟通与协调之途——论公民环境权的民法保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0.张梓太、吴卫星编:《环境保护法概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51.张峰:《自然的权利》,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2.朱虎:《法律关系与私法关系——以萨维尼为中心的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
    53.刘杰:《知情权与信息公开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4.李艳芳:《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5.曹明德:《环境侵权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56.王明远:《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57.[英]克莱夫·庞廷:《绿色世界史——环境与伟大文明的衰落》,王毅、张学广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8.[美]丹尼尔·E.科尔:《污染与财产权——环境保护的所有权制度比较研究》,严厚福、王社坤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9.[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沈宗灵、董世忠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60.[日]尾关周二:《共生的理想》,卞崇道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
    61.[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序言》,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62.[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63.《法国民法典》,马育民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64.[英]简·汉考克:《环境人权:权力、伦理与法律》,李隼译,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
    65.[美]爱迪丝·布朗·魏伊丝:《公平地对待未来人类》,汪劲等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66.[德]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谢怀轼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67.[奥]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沈宗灵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68.[德]鲁道夫·冯·耶林:《法学的概念天国》,何伟才、于庆生译,法律 出版社2009年版。
    1.李红卫:《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载《学术论坛》2007年第6期;
    2.韩香花:《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载《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9期;
    3.周小喜:《从天人关系的发展演变到和谐社会的构建》,载《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4.王诗堂:《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系统论解读》,载《武汉学刊》2009年第4期;
    5.徐秉国、王炜:《论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6.周旺生:《中国法制理论40年检讨》,载张文显、李步云主编:《法理学论丛(第一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7.童之伟:《法律关系的内容重估和概念重整》,载《中国法学》1999年第6期;
    8.李爱年:《环境保护法不能直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载《法学评论(双月刊)》2002年第3期;
    9.李挚萍:《试论法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10.郭红欣:《环境保护法能够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兼与李爱年教授商榷》,载《法学评论(双月刊)》2002年第6期;
    11.蔡守秋:《环境法律关系新论——法理视角的分析》,载《金陵法律评论》2003年春季卷;
    12.李艳芳:《关于环境法调整对象的新思考——对“人与自然关系法律调整论”的质疑》,载《法学家》2002年第3期;
    13.张瑞萍、 严衍畅:《论环境法的价值理念与实现途径》,载《商业时代》2009年第3期;
    14.金杰、喻永红:《环境法价值概念之界定》,载《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9期;
    15.刘超:《多重视野下的环境法价值》,载《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16.刘建辉:《论环境法的价值》,载《河北法学》2003年第2期;
    17.蔡守秋、万劲波、刘澄:《环境法的伦理基础:可持续发展观——兼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载《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18.汪信砚:《环境伦理何以可能》,载《哲学动态》2004年第11期;
    19.张峰、姚昌:《自然权利的批判与辩护》,载《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年第3期;
    20.李义天:《“主体”的论争与重建——对环境伦理学两种基本伦理纲领的梳理与思考》,载《唐都学刊》2005年第3期;
    21.高利红:《环境法学的核心理念——可持续发展》,载《法商研究》2005年第1期;
    22.龙卫球:《法律主体概念的基础性分析——兼论法律的主体预定理论(上)》,载《学术界》2000年第3期;
    23.李萱:《法律主体资格的开放性》,载《政法论坛》2008年第5期;
    24.曹新明、夏传胜:《抽象人格论与我国民事主体制度》,载《法商研究》2000年第4期;
    25.李明华:《论合伙企业的民事权利能力》,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26.张晓鸥、吴一鸣:《论“其他组织”的法律地位:兼论民事主体标准》,载《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27.陈华、刘勇:《合伙可以成为独立的民事主体和民事诉讼主体》,载《法商研究》1999年第5期;
    28.李拥军:《从人可非人到非人可人:民事主体制度与理念的历史变迁——对法律“人”的一种解析》,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2期;
    29.卢见:《自然的主体性和人的主体性》,载《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2期;
    30.余正荣:《自然的自身价值及其对人类价值的承载》,载《自然辩证法研究》1996年第3期;
    31.袁祖社:《对非人类中心主义“自然界内在价值”观的质疑与辨析》,载 《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1期;
    32.刘书俊:《环境法律主体张力之非人生命体法权》,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9年第5期;
    33.张峰:《走出自然权利认识的误区》,载《政法论丛》2007年第4期;
    34.严春友:《主体性批判》,载《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第3期;
    35.郑友德、段凡:《一种理念的诠释:动物法律主体地位之思考》,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36.江山:《法律革命:从传统到现代——兼谈环境资源法的法理问题》,载《比较法研究》2000年第1期;
    37.李萱、江山:《动物如何不是物》,载《河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38.徐昕:《论动物法律主体资格的确立——人类中心主义法理念及其消解》,载《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39.陈本寒、周平:《动物法律地位之探讨》,载《中国法学》2002年第6期;
    40.许翠霞:《动物真的能够成为法律主体吗?——关于法律主体的前提性说明》,载《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41.杨立新、朱呈义:《动物法律人格之否定——兼论动物之法律“物格”》,载《法学研究》2004年第5期;
    42.陈红梅:《后代人环境法主体地位的构建》,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5期;
    43.张志铭:《中国社会主义法律关系新探》,载《中国法学》1989年第5期;
    44.张瑞萍:《从“代际公平”理论反思民事主体制度的价值》,载《比较法研究》2003年第5期;
    45.曹明德:《论生态法律关系》,载《中国法学》2002年第6期;
    46.蔡守秋:《环境权初探》,载《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3期;
    47.吕忠梅:《论公民环境权》,载《法学研究》1995年第6期;
    48.徐祥民:《环境权论——从人权发展的历史分期谈起》,载《2003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论文集》;
    49.周训芳:《环境概念与环境法对环境概念的选择》,载《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50.陈泉生:《环境权之辨析》,载《科技与法律》1994年第3期;
    51.徐祥民:《对“公民环境权”投反对票》,载《2003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论文集》;
    52.陈泉生:《环境时代与宪法环境权的创设》,载《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53.张景明:《环境知识产权与环境债权问题初探》,载《东岳论丛》2009年第11期;
    54.肖俊:《环境监管法律关系理论解析与立法完善》,载《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55.徐兴峰:《环境权——环境法学的基石》,载《环境与开发》1996年第2期;
    56.王圣礼:《论环境法律关系主体与客体》,西南政法大学2008届博士学位论文;
    57.孙英伟:《法律关系客体析疑》,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58.张志刚、周才云:《和谐社会视角下的生态文明建设》,载《理论探索》2011年第1期;
    59.徐显明:《和谐权:第四代人权》,载《人权》2006年第2期;
    60.陈泉生:《环境侵权概念初探》,载《政法学报》1994年第2期。
    1. Peter Davies, EC Environmental Law and Policy, Clarendon Press,1992.
    2. Philippe Sands, 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2ede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3. Lawrence E. Susskind, Environmental Diplomacy:Negotiating More Effective Global Agreement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4. Robert V. Percival, Christopher H. Schroeder, Alan S. Miller, et al,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Law, Science and Policy, ASPEN,2003.
    5. Betsill M. Environmental NGOs meet the sovereign taste:the Kyoto Protocol negotiations on global climate change, Colorado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and Policy,2002,13(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