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医学基础理论形成过程的思想探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年来,医学和哲学很注重对中医学之研究,并有增长之势,尤其科学哲学(Philosophy of Science)领域,继劳斯(Joseph Rouse)教授提出“一切科学都是地方性的”之后,不少有识之士始以对西方科学平等之目光来看待中国之中医学。本文既欲以中医学为主体,以作为一个地方性知识(Local knowledge)的案例。
     对于中医学,本已少有初成时期之研究,且其初成时期尤能看出,作为一个文明独立期的地方性特征之因起由变,故而本文将目光关注于:中医学基础理论形成过程之探索。
     中医学的基础理论是气论,形成时间从春秋战国延续至两汉,其形成过程铺设在这个时段的思想界背景之上。
     中医学在基础理论成形之前,没有以学科身份存在,称为医疗活动,其认识和解释,与“整个思想界认识”完美融合一起。思想界的认识范式,从春秋前的天命鬼神范式,过渡到战国后的天道自然范式,医疗活动与思想范式携手浮沉。在此挽手以共的进程中,一个从世界整体上通彻天地万物的“气论”逐渐形成。此时之“气论”,尚是整个思想界的“气论”,和天道自然范式是一体两面。
     在“天道自然范式确立和整体气论形成”的同时或者之后,中医学亦发展出自己“独立的气论”。
     希望这些内容能对“地方性知识”之具化有所功用。
In recent years, both medicine and philosophy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circle in particular, since Professor Joseph Rouse put forward "All sciences are of local attribute", quite a few insightful men began to look upon TCM with the same view with upon western sciences. This thesis takes TCM as the subject and illustrates a case of local knowledge.
    TCM lacks the research on primary formation time, which can especially indicate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a local characteristic during a separate civilization period. Therefore, the thesis focuses on the formation of basic TCM theory.
    The fundamental TCM theory of is the Qi (the invisible basic substance that forms the universe and produces everything in the world through its movement and changes) theory, which came into being from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s to the Western Han and Eastern Han. This theory developed based on the ideological context at that time.
    TCM was not taken as a scientific discipline before the basic theory took shape, and was called medical activity. Th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n TCM was closely in line with the common ideological cognition. The ideological cognition paradigm changed from ghosts and gods' will paradigm prior to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o the natural paradigm after the Warring States, and at the same time, medical activities followed the ideological paradigm up and down. When medical activity and ideological paradigm met each other, the Qi theory, which comprehended everything on the earth, gradually grew up. Then and there, the theory denoted both the Qi theory in ideological circle and the natural paradigm.
    When or after the natural paradigm was established and the general Qi theory was formed, an independent Qi theory exclusive to TCM emerged.
    The article is expected to contribute to the embodiment of local knowledge.
引文
[1] 《孟子·梁惠王上》
    [2] 葛兆光《第一卷 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 P4
    [3] 朱建平《中国医学史研究》 P288
    [4] 朱建平 P289
    [5] 朱建平 P289
    [6] 朱建平 P289
    [7] 朱建平 P289~P290
    [8] 朱建平 P291
    [9] 甄志亚《中国医学史》1997,p17
    [10] 李申[1] p188
    [11] 李申[1]p188;
    [12] 甄志亚《中国医学史》 p27
    [13] 葛兆光 P30
    [14] 尹健民《中国医学起源新论》 P59
    [15] 葛兆光 P22
    [16] 葛兆光 P22
    [17] 葛兆光 P23,转引自《乙》 9078
    [18] 参见任秀玲《范畴》 P42
    [19] 葛兆光 P75
    [20] 葛兆光 P75
    [21] 转引:葛兆光 P75
    [22] 葛兆光 P50
    [23] 葛兆光 P52
    [24] 葛兆光 P55
    [25] 葛兆光 P55
    [26] 葛兆光 P56
    [27] 葛兆光 P65
    [28] 葛兆光 P69
    [29]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著《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 P280
    [30] 《庄子·外篇·知北游第二十二》
    [31] 《中庸》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P17
    [32] 同上。
    [33] 《易传·系辞下》朱熹《周易本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P57
    [34] 《易传·系辞上》
    [35] 《易传·系辞上》
    [36]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P280
    [37] 《老子·第五章》
    [38] 《论语·阳货》
    [39] 《孟子·万章》
    [40] 《庄子·则阳》
    [41] 《荀子·不苟》
    [42] 葛兆光 P33
    [43] 《春秋左传集解》上海人民出版社,P1196~P1197;或http://www.sinica.edu.tw/ftms-bin/ftmsw37ulkey=12730497&rid=1[2005-06]
    [44] 《春秋左传集解》上海人民出版社,P1196~P1197;或http://www.sinica.edu.tw/ftms-bin/ftmsw37uikey=12730497&rid=1[2005-06]
    [45] 《春秋左传集解》上海人民出版社P1201,或http://www.sinica.edu.tw/ftms-bin/ftmsw3?ukey=12730497&rid=1[2005-06]
    [46] 《春秋左传集解》上海人民出版社,P1459,或,《断句十三经》P211,http://www.sinica.edu.tw/ftms-bin/ftmsw3?ukey=-272023497&path=%2F2&key=%BD%D1%ABJ%A4%A7%BB%AB%B0%DD%AFe%AA%CC%A6h%A6b&dep=1&rg=66606[2005-06]
    [47] 朱熹《四书章句》 P101
    [48] 《墨子·明鬼下》
    [49] 《墨子·公孟》
    [50] 朱熹《周易本义》 P22
    [51] 《易·系辞上》朱熹《周易本义》 P57
    [52] 《春秋左传集解》 P1201,或http://www.sinica.edu.tw/ftms-bin/ftmsw3?ukey=12730497&rid=1[2005-06]
    [53] 《春秋左传集解》 P1516
    [54] 《庄子·齐物论》
    [55]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P47
    [56] 《吕氏春秋译注》前言 P25
    [57] 《吕氏春秋·序意》《吕氏春秋译注》 P338
    [58] 《吕氏春秋·序意》《吕氏春秋译注》 P338
    [59] 《吕览·季春纪第三·圜道》
    [60] 《吕览·仲夏纪第五·大乐》
    [61] 《吕览·仲夏纪第五·大乐》
    [62] 《吕览·季春纪第三·尽数》
    [63] 《吕览·仲夏纪第五·大乐》
    [64] 《吕览·有始览第一·有始》
    [65] 《管子·内业》
    [66] 《恃君览第八·达郁》
    [67] 《吕览·季春纪第三·尽数》
    [68] 《吕览·季春纪第三·尽数》
    [69] 《吕氏春秋译注》前言 P26
    [70] 以上引自《吕氏春秋译注》,P1~P2,P31,P60,P91,P119,P149,P180,P205,P232,P259,P287,P287;
    [71] 《吕览·季春纪第三·圜道》
    [72] 《吕览·仲夏纪第五·大乐》
    [73] 《黄帝内经·五脏别论》
    [74] 李申[1],P337;
    [75] 《内经·五常致大论篇第七十》
    [76] 《内经·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77] 《内经·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78] 《气交变大论》
    [79] 《至真要大论》
    [80] 《至真要大论》
    [81] 《五运行大论》
    [82] 《内经·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83] 《内经·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84] 《五运行大论》
    [85] 《恃君览第八·达郁》
    [86] 《天元纪大论》
    [87] 《至真要大论》
    [88] 程士德主编,《素问注释汇粹(下)》 P532
    [89] 李申[1],P352
    [90] 李申[1],P353
    [91]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P280。
    [92] 《商君书·去强》
    [93]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P282
    [94] 库恩,《哥白尼革命》 P257
    1.[宋]朱熹 《周易本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清]李道平撰 《周易集解纂疏》,中华书局,1994年
    3.金景芳,吕绍刚 著 《周易全解》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06
    4.金景芳著 《学易四种》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11;
    5.李镜池著,曹础基整理《周易通义》中华书局,198109
    6.黄寿祺 张善文 撰 《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05
    7.陈鼓应 注释 《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504
    8.朱谦之 撰 《老子校释》中华书局,196309
    9.高明著 《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
    10.[清]郭庆藩撰 《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
    11.[晋]郭象 注[唐]成玄英 疏《南华真经注疏》中华书局,199807
    12.陈鼓应 《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
    13.王世舜 史晓平 周民 李庆珍《庄子译注》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14.杨伯峻 撰 《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10
    15.严北溟 严捷 译注 《列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09
    16.[清]王聘珍撰,王文锦点校《大戴礼记解诂》中华书局,198303
    17.[清]孙希旦撰 《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
    18.王文锦译解 《礼记译解》中华书局,200109
    19.王梦鸥注译 《礼记今注今译》(据台湾商务影印)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20.[清]刘宝楠撰《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
    21.[宋]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10;
    22.[清]焦循 撰 《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
    23.刘鄂培 著 《孟子选讲》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04
    24.[清]王先谦 《荀子集释》中华书局,1988年
    25.杨柳桥 著 《荀子诂译》齐鲁书社,198502
    26.[清]孙诒让著,孙以楷点校《墨子閒诂》中华书局198602
    27.王焕镳著 《墨子校释》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11
    28.李渔叔注译 《墨子今注今译》(据台湾商务影印)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29.陈奇猷校注 《韩非子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0
    30.吴毓江校释,吴兴宇标点 《公孙龙子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1
    31.高亨 注译 《商君书注译》中华书局,1974
    32.黎翔凤撰 《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
    33.石一参 《管子今诠》中国书店(影印)198803
    34.苏舆 撰 《吕氏春秋义证》中华书局,199212
    35.张双棣 张万彬 殷国光 陈涛 译注 《吕氏春秋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04
    36.刘文典撰 《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
    37.张双棣 《淮南子校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08
    38.陈一平 《汇集各家学说的巨著〈淮南子〉》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08
    39.[清]洪亮吉 《春秋左传诂》中华书局,1987年
    40.《春秋左传集解》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08
    41.孙彦林 周民 苗若素 译注《晏子春秋译注》齐鲁书社出版,199111;
    42.[汉]司马迁 《史记》中华书局,195909
    43.冉昭德,陈直 主编 《汉书选》中华书局,196212
    44.鲁兆麟 主校,黄作阵 点校《马王堆医书》199406完稿,出版信息不祥。
    45.龙伯坚等著 《黄帝内经集解》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年
    46.陈鼓应注译 《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台湾商务印书馆,1995年
    47.方药中 许家松 著 《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06
    48.山东中医学院 河北医学院 校释《黄帝内经素问校释》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02
    49.程士德 主编 《内经素问汇粹》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04二版
    50.谢华 编著 《黄帝内经》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10
    51.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组,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 编《中国哲学史资料简编》中华书局,196304
    52. 《断句十三经》网络版 台北中央研究院,主页:http://www.sinica.edu.tw
    53.吴飞 《中华古籍精选》网络版,主页:http://EBookYi.126.com.http://www.EBook.Yi.org
    54.北京卓群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制作《中华传世藏书》(多媒体简(繁)体电子版)之《诸子百家之十三经》北京银惯电子出版有限公司出版,地址:北京海淀区增光路45号
    1.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1第一版
    2.冯友兰著,涂又光译《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09第二版
    3.张岱年著 《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4.葛兆光著 《中国思想史》《第一卷 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该卷书为软皮简装本,不见《导论》部分,国家图书馆藏,且找不到版次页)。
    5.张岱年著 《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2
    6.商聚德 卢域三 王成竹子等《中国哲学名著简介》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510
    7.杨俊光著《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惠施公孙龙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25
    8.王永祥著《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董仲舒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509
    9.华友根著《董仲舒思想研究》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203
    10.李泽厚 《李泽厚十年集(第三卷·上)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401
    11.李志林 陈卫平等《中西哲学比较面面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06
    12.江晓原著 《天学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09
    13.赵万里著 《科学的社会建构: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201
    14.李申 著 《中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04
    15.李申 著 《中国古代哲学与自然科学——隋唐至清代之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08
    16.[英]伊·拉卡托斯 著,兰征译《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612;
    17.[美]库恩 著,今吾伦,胡新和 译《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01
    18.THOMAS S. KUHN.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BOLUTIONS 1962b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Reprinted from the English Edition b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8
    19.[美]库恩著,吴国盛张东林李立译《哥白尼革命——西方思想发展中的行星天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01
    20.刘钢 著《〈科学革命的结构〉导读》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11
    21.[英]卡尔·波普尔著,傅季重纪树立周昌忠蒋弋为译《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08
    22.[美]约瑟夫·劳斯著,盛晓明、邱慧、孟强 译《知识与权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02
    23.[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著,吴象婴 梁赤民 译《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05
    1.尹健民著 《中国医学起源新论》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04
    2.任秀玲著 《中医理论范畴——〈黄帝内经〉建构中医理论的基本范畴》 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109
    3.刘伯骥著 《中国医学史》台北:华国出版部,中华民国六十三年十月
    4.甄志亚 主编《中国医学史》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5.朱建平 著 《中国医学史研究》 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04
    6.郭成圩主编 《医学史教程》 成都:四川科学出版社 198707
    7.陈邦贤著 《中国医学史》 商务印书馆 193702
    8.王晓鹤主编 《中国医学史》 科学出版社 200008
    9.姒元翼主编 《中国医学史》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402
    10.范行准著 《中国医学史略》 中医古籍出版社 198601
    11.(群体写作)《医学史话》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202
    12.余凤高著 《病魔退却的历程——灵术治疗的背景文化》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108
    13.李经纬主编 《中外医学交流史》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06
    14.马伯英著 《中国医学文化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05
    15.谢松龄著 《阴阳五行与中医学》 新华出版社 199212
    16.何少初编著 《古代名医解周易》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11
    17.刘杰袁峻著 《中国八卦医学》 青岛出版社,200202 第三版
    18.杨力著 《周易与中医学》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09第三版
    19.张其成主编 《中医哲学基础》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10
    20.发行人:戴新民《读古医书随笔》 出版者:台北:启业书局有限公司 中华民国七十五年四月
    1.[德]伯恩特·卡尔格—德克尔著,姚燕周惠译,盛望平校《医药文化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01
    2.[意]卡斯蒂廖尼著,程之范主译《医学史》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3;
    3.[美]罗伊·波特著《剑桥医学史》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010
    4.[意]卡斯蒂格略尼著《世界医学史(一卷)》 北京医科大学医学教研室主译商务印书馆 198607
    1.《中国科学技术史·通史卷》科学出版社
    2.《中国科学技术史·医学卷》科学出版社
    3.《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10
    4.《中国大百科全书·光盘版》
    5.《人体解剖彩色图谱》郭光文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