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人文主义视阈下的离婚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人文主义泛指以人的价值为中心,尊重人的本性,维护人的尊严,实现人的平等、全面、自由发展的思想或观念。尊重人、关心人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不懈努力追求的目标。离婚法人文主义就是要以为离婚法的目的,其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这要求离婚法应以坚持离婚自由、防止轻率离婚及保障弱势群体权益为指导思想,并发挥法律的引导功能、保护功能及维护婚姻家庭的功能。本文从人文主义视角,以离婚法人文主义的应然性和实然性两个层面为研究思路,对我国现行离婚法律制度进行人文主义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完善我国离婚法的建议。
     本文除导论外,共分五章,共计约23万字。
     第一章探讨人文主义基本理论及从人文主义视角研究离婚法的意义。本章对人文主义的语源及其内涵进行了分析,并对中西人文主义思想进行了比较,提出应在我国传统人文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借鉴西方人文思想中有利于推进民主、法治发展的人文主义精神,以促进我国新时期人文主义法律的研究与制定。西方人文主义萌芽于古希腊,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到了启蒙学派,人文主义思想已具体化为“自由”、“平等”等内容,并逐渐成为法律的基本原则在一些欧洲国家的法律中确立下来。人文主义奠定了西方法治的基础,推动了西方法治的进程,并为自然法学派、人权观念等提供了思想滋养。我国古代的人文主义思想产生于西周,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人性善”奠定了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基础,成为几千年中国法律哲学的主流思想。儒家的人文思想,主要包括“人本”、“民贵”、“民本”及“爱人”等思想。在儒家人文思想影响下,“以礼入法”、“德主刑辅”等是我国古代法的特色。这些思想对近代思想家的人本思想及我国政府新时期提出“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产生了重要影响。人文主义法律观强调人的自由、平等价值及维护人的尊严,对制定以人为本的法律提供了基本理论框架。从人文主义角度研究离婚法,是从人的出发考察离婚法的制定、遵守及执行,是离婚法研究视角的转换,也是从过去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研究范式”、“义务本位研究范式”向“以人为本、尊重并保障人权”的研究范式的转变。
     第二章分析离婚法人文主义之应然性。本章从离婚法的人文主义历史演变角度分析了离婚法具有的人文主义内在品性。离婚自由经历了从制度的多元功能到个体的婚姻幸福,离婚夫妻法律地位从不平等到渐趋平等,离婚法子女地位从客体到主体地位的转变无不沿着人文主义进路前进,体现法律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现代社会,针对现实中的婚姻家庭信仰危机,许多国家采取措施巩固家庭,走“回归家庭”之路。离婚法人文主义符合现代人的现实需求,也符合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从社会学角度看,家庭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初级社会群体组织。作为初级社会群体组织,家庭是家庭成员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在满足人类情感需要、减轻心理压力、防止人性异化、稳定社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考虑人类对家庭的需求及该群体所交织的成员之间的利益,此即离婚法应有的人文关怀。在哲学上,对人的认识和关心是哲学的永恒话题,也是哲学的终极目标之一。离婚法应体现对人的认识和关注,应以实现人的价值和维护人的尊严为目标。从现代民主政治角度看,民主政治的民主、自由、追求平等等思想既为人文主义离婚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也与人文主义离婚法存在着良性互动关系。婚姻家庭既是伦理性组织,人文主义对人的价值的尊重也是伦理学的要求,伦理学规范何为正当和如何行为的内容为人文主义离婚法奠定了伦理学基础。
     第三章探讨离婚法人文主义的基本理念及要求。人文主义离婚法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即以人为离婚法律制度的中心,强调人的目的性、尊重保障人权。离婚自由是社会文明的体现和要求,也有利于促进婚姻幸福。由于婚姻家庭符合人的普遍需求,但的理性的不完备性缺点,存在着离婚当事人对利益判断考虑不周而轻率离婚的情况。加上“人性恶”假设,有人可能会利用离婚自由损害他人的利益,故对离婚自由须加以一定的限制以防止轻率离婚。由于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女性易成为离婚中的弱势群体,未成年子女也因无力自我抚养及理性发育不健全而成为离婚中的弱者。因此,离婚法应根据人文主义“以人为本”理念,以保障离婚自由,防止轻率离婚、保障离婚弱势群体权益为离婚法的指导思想。既然离婚法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人的能动性及一定自律性要求人文主义离婚法应发挥对人的行为的引导功能,尊重人的意思自治。同时,人性中的非理性因素及“人性恶”的本性,存在家庭成员侵犯其他成员的人身利益或财产利益的可能性,人文主义离婚法应发挥保护家庭成员人身及财产的功能。由于亲属身份亲密关系具有不可替代性、团体性特征及家庭的特殊职能,决定了人文主义离婚法应发挥维护婚姻家庭的功能。
     第四章为我国离婚现状及离婚法人文主义的实然性分析。我国离婚现状的特点包括:离婚绝对人数多;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离婚人数急剧上升,登记离婚比例增长更快;近年来,“80后”在离婚主体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在离婚过程中,离婚当事人获得诉讼外的帮助少;离婚原因复杂多样。多种原因导致以上现状的出现,其中不乏法律制度对某些离婚现状的影响。针对我国离婚现状,有必要对我国离婚法律制度进行人文性反思,分析其中符合人文主义的方面,并对人文精神体现不足的规定进行完善,以更好地体现离婚法“以人为本”。我国离婚法的指导思想体现了离婚自由原则,符合人文主义要求,但防止轻率离婚、保障弱势群体权益措施存在一定的不足。我国《婚姻法》以夫妻“感情破裂”作为判决离婚的法律原则,尊重人的精神需求,具有人文主义品质。但宜进一步完善现行法以减少“感情破裂”认定上的难度,以更好地尊重当事人的精神需求。在我国,离婚女性贫困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其经济贫困是女性权利分配保障不足的结果。我国现行法规定了一些保障离婚女性经济权益的措施,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特殊关怀和保护,但对女性权利分配保障力度不够。在离婚离婚亲子法未成年子女主体地位方面,我国《婚姻法》以尊重和维护未成年子女权益为基本原则,但在未成年子女监护、探视等方面仍然存在未成年子女独立地位尊重不足的情形。在离婚程序法方面,我国《婚姻法》规定了调解作为离婚的必经程序,体现了对身份利益的尊重。但现行法仍然存在婚姻挽救的机制不健全、离婚调解制度人员专业性不强、调解功能发挥不足及登记离婚有些规定对未成年子女及离婚弱势方利益保障不够等不足。
     第五章从人文主义角度完善我国的离婚法。本章从人文主义离婚法“以人为本”理念出发,根据人文主义离婚法的指导思想,结合我国离婚法人文精神体现不足的规定,确立了人文主义离婚法的立法指导原则,即离婚自由与适当限制原则、从形式平等到实质平等原则、尊重个体、平衡家庭其他成员利益原则、离婚亲子法子女最大利益原则。为维护满足离婚当事人及子女利益,满足其需要,根据上述原则,建议在我国离婚法部分建立符合人性需求下的多元性离婚纠纷解决机制以体现离婚法“以人为本”:建立政府性婚姻指导、服务机制;完善离婚调解制度;在离婚程序中增设离婚等待期的规定;设立专门化、专业化的家事法庭;完善判决离婚的法定条件。为保证离婚女性经济权益,建议在离婚法中增强性别意识,推行社会性别主流化。在夫妻共同财产的认定、离婚经济补偿、离婚后的扶养、离婚妇女的住房优先照顾权等方面完善离婚女性的权利分配保障措施。为进一步体现未成年子女在监护和探望中的主体地位,建议促进父母协商性养育计划的制定;完善离婚未成年子女监护制度;保障未成年子女“全面交往权”的实现,并设立未成年子女利益的监督保障机制。
Broadly speaking, humanism refers to the philosophy or thoughts that focus on the values of human, respect the nature of human, preserve human dignity, realize the equal, full and free development of human. Respcting human and caring for human are symbols of human civilization, as well the goal human persuing forever. Humanism of divorce law means treating human as the focus of divorce law, and its basic perception is“Human Orientation”, which requires the guiding theory of divorce law should be insisting on divorce freedom, preventing imprudent divorce and safeguarding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disadvantaged groups, and divorce law should perfom its guiding function in dealing with divorce prombles, the protective function to the family members and supportive function to the marriage and famil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humanism divorce law of at the level of what-it-should-be and what-it-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ism, and analyzes the humanism of current divorce law in China, then puts forward the proposals on the amendment of humanism divorce law.
     This paper contains 5 chapters.Chapter I discusses the basic theory on humasism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analyzing divorce law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ism. This chapter analyzes the origins and the meaning of humanism, and compares the Chinese and the Hesperian humansm thoughts, then points out that we should use the Hesperian humianism thoughts which favors advancing democracy and the rule by law as reference to promote the research and enactment of humanism law in modern times on the basi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humanist thoughts. Hesparian humanism appeard in old Greece, originated in Italian Renaissance period. Humanism thoughts were embodied as freedom and equality etc. in Enlightment period, and freedom and equality were established as basic principles in the law of some European countries gradually. Humanism thoughts laid a foundation for the rule by law, promoted the process governed by law in western countries, and provided the ideological origins for the idea of Human Right. Chinese humanism thoughts appeard in Xizhou Dynasty, formed in Chunqiu and Zhanguo Dynasty. Confucian humanism thought of“Kindness of Human Nature”settled the basis for Chinese ancient legal thought, and became the guiding thought controlling Chinese Legal philosophy. The Confucian humanism thought contains treating people as humans, respecting people’value, people-centered status and showing love to peopl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onfucian humanism thought, the Chinese ancient laws were characterized as introducing Confucianism into laws, putting moral demands above the criminal punishment, which greatly influenced the modern humanism thinkers and setting the goal of“People Orientation”,“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by our government in modern times. Legal opinions of humanism on emphasizing people’s liberty, equality and preservation of human dignity provide for a basic thoritical framework for the enactment of human-centered laws. Making a study of divorce law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ism is exploring the enactment, abidance and enforcement of divorce law based on human, which is a transform of research angle, as well a research paradigm shift from the“Research Paradigm of Class Conflict”,“Research Paradigm of Duty Orientation”to the“Research Paradigm of Human Orientaion, Respecting and Safeguarding Human Right”.
     Chapter II analyzes humanism divorce law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hat-it-should-be. This chapter analyzes the internal hunamism character of divorce law from the angle of it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Divorce freedom experienced the shift from the multi-functions of divorce system to the happiness of indivadual’s marriage, the legal status of the divorve husband and wife developed from unequality to gradual equality, the children’s status in divorce law changed from the object status to the subject status, all of which developed in the direction of humanism, and reflected“Human Orientation”in divorce law. Many countries adopt measures to consolidate families, insisting on“Return to the family”responding to the belief crisis in modern society. Humanism divorce law can meet the needs of modern people and is in line with the requirement of“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in China. From the angle of sociology, families are the primary group forms for humans to live in. Family is the important place for family members’socialization, and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eeting human’s feeling needs, reducing psychological pressure, preventing the dissimilation of human nature, maintaining social stability etc. Taking human’s needs to the families and the interests interlaced between family members into consideration is a humanism care that divorce law should offer for the human. Observing from philosophy, understanding and caring for human is an everlasting topic, as well one of the final goals of philosophy. Divorce law should reflect the understanding and the caring for human, realize the values and respect the dignity of the human. Democracy, freedom, persuing equality of democratical politics can lay a foundation for humanism divorce law, and can establish a favorable interrelationship with humanism divorce law. Marrage and family is an ethic organization, so respect for the human’s values of humanism is also the requirement of ethics, and what should be just and how to act that ethics concerns can establish a basis for humanism divorce law.
     Chapter III discusses the basic perception and the requirement of humanism divorce law. The basic perception of humanism divorce law is“Human Orientation”, that is, treating the human as the centre of the divorce law, treating the human as purpose, respecting and safeguarding the human rights. Divorce freedom is the reflection and the requirement of civilized society, and it is also beneficial to propmote marriage happiness. Marriage and family can meet the needs of common people, as the rationality of human is limited, the divorcing parties may not be so considerate to take every interest into consideration so that they may divorce imprudent. In additon, under the hypothesis of“Evilness of Human Nature”, some people may use divorce freedom as an excuse to imfinge on the interests of others, so it is necessary to limit divorce freedom to prevent imprudent divorce. Divorce women are apt to being the vulnerable groups, the minor children are also in disadvantaged position in divorce becasuse of the lack of self-support and complete rationality. Hence, divorce law should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the disadvantaged in addition to divorce freedom and preventing imprudent divorce in accordance with“Human Orientation”. As divorce law insisting on“Human Orientation”, human’s conscious activity and self-discipline require the humanism divorce law should perform its guiding function to respect human’s self-autonomy. However, because of the irrational factors and the“Evilness of Human Nature”hypothesis, it is probable that some family members infringe upon the personal or property rights of the other ones, hunamism divoce law should perform its protective function.The consanguinity can not be substituted,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amily groups and the special functions of the family require the function of humanism divorce law to maintain marriage and family.
     Chapter IV concerns the divorce situations and the humanism analysis of divorce law. The characters of divorce situations in China are as the follows: the absolut divorce number is big; the divorce rate during the past 3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has been increased fast, and the divore rate in registration divorce increased more quickly; recently, divorce couples born after 1980 occupy somewhat big proportions; couples obtain limited help out of litigation during divorce; divorce causes are multiple. Many reasons are contributed to the divorce situations in China, including the influence of legislation to some divorce situations. It is necesssary to make an alanysis of our divorce law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ism according to the divorce situations toto analyze the humanism provisions and perfect the provisions which can’t reflect humanism well so that“Human Orientation”in divore law can be realized better. The guiding theory in China reflect the divorce principle,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requirement of humanism, but the measures preventing imprudent divorce and safeguarding the disadvantaged are not enough.“Mutual affection no longer exists”is used as the legal principle to grant divorce in Chinese Marriage Law, which respects the spiritual needs of the human, which owns the humanism character, but it is suitable to amend some of the current provisions to reduce the difficulty in establishing whether“mutual affection no longer exists”. The poverty of divorce women can not be neglected in China. The poverty of divorcing women is the result of the deficiency of right distribution safeguarding. Chinese Marriage Law takes some measures to protect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divorce women, but the protective strength is not enough. As regards to the subject status of minor children in divorce parentage law, respecting and protecting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is the principle of our Marriage Law, but the subject status of minors is not respected well enough in the custody and visitation provisions. As to the procedural law concerning divorce, mediation is the mandatory procedure in divorce is provided for in our Marriage Law, which reflects the respect to the interests of status. However, the mechanism in current law to save marriages is not well-established, the mediators are not professionally required,the function of mediation doesn’t perform well and some provisions in registration divorce can not protect the minors or the spouse in disadvantaged well.
     Chapter V discusses the amendment of Chinese divorce law according to humanism. This chapter establishes the guiding principles in the legislation of humanism divorce law according to the philosophy of“Human Orientation”,the leading theory in divorce above and the humanism deficiencies in our Marriage Law, namely, the principle of divorce fredom and proper limit, principle from the formal equality to substantive equality, principle of respecting the indivadual and balancing the interests of the other family members, and the principle of realizing the best interests of children in divorce parent-child law. Based on the legislative principles above, it is suggested to establish multiple mechanism to resolve divorce disputes for the interests and needs fo the minor children and the parties: establishment of govermental marriage guidance and service;perfecting the divorce mediation system; supplementing the waiting period to divorce procedure; establishing professional and specialized family courts; amendment of the conditions to grant divorce.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the divorce women, it is suggested to strengthen gender sense and push gender mainstreaming in divorce law. The right distribution concerning the community property, economic compensation in divorce, financial support at divorce and the priority of the women to the living house should be safeguarded. In oder to reflect the subject status in custody and visitation law, consulting parenting plan should be promoted to be made;custody law to minor children should be perfected; children’s visitation right should be proteced and the mechanism to supervise and safeguard the minor children’s interests in divorce should be established.
引文
2叶秋华:《外国法制史》,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82页。
    3李喜蕊:《英国家庭法历史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4 Julie Wallbank, Shazia Choudhry and Jonathan Herring, Rights, Gender and Family Law, Routledge, 2010,p199.
    5 Barbara Bennett Woodhouse, Child Custody in the Age of Children's Rights: The Search for a Just and Workable Standard,Family Law Quarterly,33,1999, p831.
    6周作人:《公茶随笔》,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2页。
    7何勤华主编:《英国法律发达史》,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32-233页。
    8 [日]栗生武夫:《婚姻法之近代化》,胡长清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6页。
    9李喜蕊:《英国家庭法历史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6、170-173页。
    10《孟子·离娄上》
    11《礼记·大学》
    12龙佳解:《中国人文主义新论——评当代新儒家的传统文化诠释》,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5页。
    13汪太贤:“论中国法治的人文基础重构”,《中国法学》,2001年第4期,第16页。
    15李永成:“经济法人本主义论”,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第8页。
    16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86页。
    17侯健、林燕梅:《人文主义法学思潮》,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6页。
    18 [英]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董乐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5-6页。
    19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84-188页。
    20张椿年:《从信仰到理性——意大利人文主义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页。
    21侯健、林燕梅:《人文主义法学思潮》,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
    22于文杰:《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文主义》,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23侯健、林燕梅:《人文主义法学思潮》,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
    24 [英]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董乐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4页。
    25侯健、林燕梅:《人文主义法学思潮》,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18页。
    26虽然西方人文主义与我国的“人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都体现了以人为本位、为目的思想,但二者在“人”的概念、以“人”为本的立法态度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下文将进一步分析二者的差异。
    27有学者认为,虽然国内也有历史学家用人文主义来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与中国历史上的人文主义性质是不同的,意大利模式的人文主义在中国是不存在的。参见张椿年:《从信仰到理性——意大利人文主义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页。正是基于此,本文对中国的人文思想采取国内的通常概念即传统人文思想,而人文主义指始于意大利的欧洲人文主义。
    28《诗经·商颂》
    29《尚书·泰誓上》
    30刘新主编:《中国法律思想史》(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页。
    31马小红、姜晓敏主编:《中国法律思想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7页。
    32龙佳解:《中国人文主义新论——评当代新儒家的传统文化诠释》,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页。
    33汪太贤:“论中国法治的人文基础重构”,《中国法学》,2001年第4期,第8-10页。
    34王俊杰:《法的正义价值理论与民事再审程序构造》,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26-27页。
    35李永成:“经济法人本主义论”,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第8页。
    36张椿年:《从信仰到理性——意大利人文主义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3页。
    42吴惠红:“中西人文精神异同探析”,《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6期,第32页。
    43汪太贤:“论中国法治的人文基础重构”,《中国法学》,2001年第4期,第10页。
    44龙佳解:《中国人文主义新论——评当代新儒家的传统文化诠释》,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2页。
    45刘新主编:《中国法律思想史》(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页。
    46龙佳解:《中国人文主义新论——评当代新儒家的传统文化诠释》,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2页。
    47龙佳解:《中国人文主义新论——评当代新儒家的传统文化诠释》,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8-129页。
    48龙佳解:《中国人文主义新论——评当代新儒家的传统文化诠释》,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2页。
    49汪太贤:“论中国法治的人文基础重构”,《中国法学》,2001年第4期,第12页。
    50礼与法的作用参见:“礼与律非二物也,礼者防止于未然,律者,防止于已然,皆缘于人情为制。礼之所不许,即律之所不容,出于礼而入于律也。”王炜:《七出议》
    5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45页。
    52郭义贵:《西欧中世纪法律概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2-63页。
    53郭义贵:《西欧中世纪法律概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8页。
    54何勤华:《西方法学史》,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5页。
    55郭义贵:《西欧中世纪法律概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4页。
    56张椿年:《从信仰到理性——意大利人文主义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页。
    57张椿年:《从信仰到理性——意大利人文主义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页。
    58何勤华:《西方法学史》,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3页。
    59夏勇:《人权概念起源——权利的历史哲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修订版,第143页。
    60汪太贤:“人文精神与西方法治传统”,《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第101页。
    61 [英]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董乐山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77-78页。
    62 [英]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董乐山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76-77页。
    63韩庆祥、王勤:“从文艺复兴‘人的发现’到现代‘人文精神的反思’”,《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第17页。
    64何勤华主编:《德国法律发达史》,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42页。
    65何勤华主编:《法国法律发达史》,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24页。
    66何勤华主编:《德国法律发达史》,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42页。
    67 [德]伊曼努尔·康德著:《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2年版,第53页。
    68 [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上),王晓晔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6-47页。
    69 [德]黑格尔著:《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46页。
    70 [美]恩格尔·哈特:《生命伦理学和世俗人文主义》,李学钧,喻琳译,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9页。
    71侯健、林燕梅:《人文主义法学思潮》,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2、14-15、29、36-37页。
    72汪太贤:“论中国法治的人文基础重构”,《中国法学》,2001年第4期,第8-10页。
    73《管子·霸言》
    74《韩诗外传》
    75《管子·霸形》
    76《论语·颜渊》
    77《礼记·缁衣》
    78马小红主编:《中国法律思想史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3页。
    79《孟子·尽心下》
    80《孟子·梁惠王》(上)
    81《孟子·梁惠王》(上)
    82《孟子·离娄上》
    83《孟子·离娄上》
    
    84《孟子·尽心下》
    85《荀子·王制》
    86马小红主编:《中国法律思想史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7-169页。
    87侯健、林燕梅:《人文主义法学思潮》,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10-12页。
    88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85页。
    89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87-188页。
    90 [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习时期的文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389页。
    91韩庆祥、王勤:“从文艺复兴‘人的发现’到现代‘人文精神的反思’”,《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第15页。
    92周辅成编:《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哲学家政治思想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言论选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第19页。
    93 [法]让-雅克·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高煜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4、128页。
    94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78页。
    95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2007年印刷,第11页。
    96梁启超:《新民说论权利思想》,《饮冰室专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40页。
    97 [意]卜加丘:《十日谈》,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267-268页。
    98《孟子·离娄下》
    99《孟子·告子上》
    100杜宴林:《法律的人文主义解释》,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64页。
    101任丑:“人权视阈的尊严理念”,《哲学动态》,2009年第1期,第27-28页。
    102侯健、林燕梅:《人文主义法学思潮》,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0-12页。
    103北京大学哲学系译:《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91页。
    104韩德强:《论人的尊严——法学视角下人的尊严理论的诠释》,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69页。
    105侯健、林燕梅:《人文主义法学思潮》,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版年,第5页。
    
    106徐国栋:“新人文主义与中国民法理论”,《学习与探索》, 2006年第6期,第98页。
    107于文杰:《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文主义》,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108于文杰:《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文主义》,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109 [英]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董乐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2页。
    1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页。
    111 [美]汉斯·J·摩根索:《国家间的政治》,杨歧鸣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267页。
    112时显群:《西方法理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37页。
    113时显群:《西方法理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44页。
    114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76页。
    115 [美]孔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程树德等译,台北:源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版,第38页。
    116张文显、于宁:“当代中国法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从阶级斗争范式到权利本位范式”,《中国法学》,2001年第1期,第63页。
    117孙国华、张小军:“以人为本与法学研究范式”,载徐显明主编:《以人为本与法律发展》,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118张文显、于宁:“当代中国法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从阶级斗争范式到权利本位范式”,《中国法学》,2001年第1期,第64页。
    119张文显、于宁:“当代中国法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从阶级斗争范式到权利本位范式”,《中国法学》,2001年第1期,第66-67页。
    120徐国栋:《人性论与市民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121杨大文等:“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婚姻家庭制度”,载《中国法学》,1989年第2期,第35页。
    122龙佳解:《中国人文主义新论——评当代新儒家的传统文化诠释》,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页。
    123孙国华、张小军:“以人为本与法学研究范式”,徐显明主编:《以人为本与法律发展》,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124黄风:《罗马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0页。
    125林榕年:《外国法制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5页。
    126李志敏:《中国古代民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第48页。
    127关于婚姻不可离异性的原因,马克思分析认为“部分地是一夫一妻制所赖以产生的经济状况的结果,部分地是这种经济状况和一夫一妻制之间的联系还没有被正确理解并且被宗教加以夸大的那个时代留下的传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8页。
    128中国基督教协会印发:《圣经》,南京:南京爱德印刷有限公司,1996年版,第23页。
    132李浩培等译:《拿破仑民法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33Joseph W. Madden, Handbook of the Law of Personal and Domestic Relations, 1-3,at 2-3(1931), from Bryan A. Garner , Black’s Law Dictionary(Eighth Edition),Thomson West p992.
    134[日]利谷信义等:《离婚法社会学》,陈明侠,许继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57页。
    135何玲、张晓洁:“英法两国离婚法改革特点”,《河北法学》,1998年第2期,第94页。
    136陈卫佐译注:《德国民法典》(第2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37J.M Masson, R. Bailey-Harris, R.J Probert, Principles of Family Law, Sweet and Maxwell(London),2008, P283.
    138J.M Masson, R. Bailey-Harris, R.J Probert, Principles of Family Law, Sweet and Maxwell(London),2008, P286.
    139胡志超:《中国破裂主义离婚法律制度》,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41页。
    
    140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42页。
    141张学军:《论离婚后的扶养立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41页。
    14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页。
    143 [意]彼德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49页。144 D.24,2,4
    
    145梁凤英:《中国传统民法理念与规范》,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0页。
    146 [日]我妻荣、有泉亨:《日本民法亲属法》,夏玉芝译,北京:工商出版社,1996年版,第70页。
    147 Hiroshi Oda, Japanese Law,(Third edi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p201.
    148[英]凯特﹒斯丹德利:《家庭法》,屈广清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2页。
    149曹瑞臣:“当代英国离婚态势与特征探析”,《欧洲研究》, 2005年第2期,第134页。
    150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55页。
    151[法]雅克·盖斯旦、吉勒·古博《法国民法总论》,陈鹏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17页。
    152何勤华主编:《法国法律发达史》,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38页。
    153何勤华主编:《德国法律发达史》,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59页。
    154陈卫佐译注:《德国民法典》(第2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363、1364、1408、1417条,437-438、446、449页。
    
    155李喜蕊:《英国家庭法历史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39-40,43,45-46,49页。
    156何勤华、魏琼:《西方民法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
    
    157罗结珍译:《法国民法典》285-1条,北京:中国法制出版,2005年版,第261页
    158 Frances Burton, Family Law, published by Cavendish Publishing Limited, Great Britain, 2003,p175.
    
    159李浩培等译:《拿破仑民法典》第373、389条,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60李喜蕊:《英国家庭法历史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83页。
    161 John Eekelaar, the Emergence of the children Rights,Oxford Jounal of Legal Studies, 1986, pp163-166.
    162张翔:《自然人格的法律构造》,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22页。
    163 [英]洛克:《政府论》(下),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33页。
    164 OLGA A. KHAZOVA, Allocation of Parental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after Separation and Divorce under Russian Law, Family Law Quarterly, Volume 39, Number 2, Summer 2005,p381.
    165 John Eekelaar, the Emergence of the children Rights,Oxford Jounal of Legal Studies, 1986, p167.
    166[英]洛克:《政府论》(下),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36页。
    167 [意]密拉格利亚:《比较法律哲学研究》,吴章敏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29页。
    168龙翼飞:“完善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的新探索”,《法学家》,2007年第1期,第77页。
    169陈卫佐译注:《德国民法典》(第2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520页。
    170ANNA SINGER, ACTIVE PARENTING OR SOLOMON’S JUSTICE? Alternating Residence in Sweden for Children with Seperated Parents, Katharina Boele-woeiki, Debates in Family Law Around the Globe at the Dawn of the 21st Century, intersentia, 2009,p61.
    171 HELEN RHOADES AND SUSAN B. BOYD, REFORMING CUSTODY LAWS: A COMPARATIVE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w, Policy and the Family 18, (2004), p121.
    172 HELEN RHOADES AND SUSAN B. BOYD, REFORMING CUSTODY LAWS: A COMPARATIVE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w, Policy and the Family 18, (2004), p123.
    173陈苇(项目主持人):《澳大利亚家庭法》,《澳大利亚家庭法》修正情况简介5-9页以及第七章,北京:群众出版社,2009年版。
    174 Katharina Boele-Woelki, Dieter Martiny,The Commission on European Family Law (CEFL) and its Principles of European Family Law Regarding Parental Responsibilities,ERA Forum,2007(8),p127.
    175 Barbara Bennett Woodhouse, Child Custody in the Age of Children's Rights: The Search for a Just and Workable Standard, Family Law Quarterly,33,1999, p825.
    176 LINDA D. ELROD,MILFRED D. DALE, Paradigm Shifts and Pendulum Swings in Child Custody: The Interests of Children in the Balance, 42, Family Law Quarterly,2008, p407.
    177《澳大利亚家庭法》第63B条,参见陈苇(项目主持人):《澳大利亚家庭法》,北京:群众出版社,2009年版,第133页。
    178《澳大利亚家庭法》第63C、65F条,陈苇(项目主持人):《澳大利亚家庭法》,北京:群众出版社,2009年版,第133-134、149页。
    179《澳大利亚家庭法》第七章第60I、60J条,陈苇(项目主持人):《澳大利亚家庭法》,北京:群众出版社,2009年版,第124-129页。
    180 Kate Standley, Family Law, London, Macmilian, 1993, p318.
    181 Australian Family Law 1975(Amended in 2008),Section 60CD; Children Law (Reform Act) 1990 (Ontario) , Section 24(2)(b).
    182 Stephen Cretney, Family Law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A Hist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p730.
    183 Nigel Lowe and Mervyn Murch, Children’s Participation in the Family Justice System: Translating Principles into Practice, Family Law Processes, Practices and Pressure, edited by John Dewar and Stephen Parker, Hart Publishing Oxford and Portland, Oregon,2003, p17.
    184 [美]哈里·D·格劳斯.《家庭法》,英文影印版,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第318页。
    185 MARK HENAGHAN,What Does a Child's Right to Be Heardin Legal Proceedings Really Mean?ABA Custody Standards Do Not Go Far Enough,42 Family Law Quarterly, 2008,pp117-120 .
    186陈苇:《外国婚姻家庭法比较研究》,北京:群众出版社,2006年版,第585页。
    187 OLGA A. KHAZOVA,Allocation of Parental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after Separation and Divorce under Russian Law, Family Law Quarterly, Volume 39, Number 2, Summer 2005,p382.
    
    188《澳大利亚家庭法》第11A、62G条,参见陈苇(项目主持人):《澳大利亚家庭法》,群众出版社,2009年版,第61、132页。
    189 Children Law Reform Act 1990 (Ontario) , Section 30(1), (15).
    190陈苇:“离婚后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监护权问题研究——兼谈我国《婚姻法》相关内容的修改与补充”,《中国法学》,1998年第3期,第43-44页。
    191共同监护在不同情形有不同的含义。根据美国法律,虽然对共同监护有多种表述,但主要分为法律共同监护( joint legal custody)与人身共同监护( joint physical custody)。法律共同监护包括父母双方在子女教育、宗教培训、医疗及其他涉及子女生活和福利事项中拥有共同的发言权。人身共同监护又叫“居所监护”(residential custody),指为子女提供住房并在行使此种监护期间做出与子女相关的日常决定的权利和义务,由另一方享有对子女的探望权。本文除非特别指明为人身共同体监护、共同居住、轮流居住外,共同监护指的是法律上的共同监护。Ira Mark Ellman, Paul M.Kurtz, Katharine T.Bartlett, Family Law(second edition), The Michie Company Law Publishers, Charlottesvile, Virginia, 1991,pp571-572.6
    192 Katharina Boele-woeiki, Debates in Family Law Around the Globe at the Dawn of the 21st Century, intersentia,2009, p61.
    193 Benoit Bastard,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Post-Divorce Relationships: The Example of Contract Centre in France, See: Family Law Process, Practice and Pressure, Edited by John Dewar and Stephen Parker, Hart Publishing Oxford and Portland, Oregon,2003,P272.
    194瑞典法律规定的共同监护是指人身方面的共同监护,是指父母离婚后子女轮流与父母居住。EVA RYRSTEDT, Custody of Children in Sweden,Family Law Quarterly, Volume 39, Number 2, Summer 2005,pp394,396.
    195 Priciple3:20,Principles of European Family Law Regarding Parental Responsibilities .
    196 Ira Mark Ellman, Paul M.Kurtz, Katharine T.Bartlett, Family Law(second edition), The Michie Company Law Publishers, Charlottesvile, Virginia, 1991, p572.
    197哈里·D·格劳斯:《家庭法》,英文影印版,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00-301页。
    198 Bryan A. Garner, Black’s Law Dictionary (Eighth Edition),Thomson West, 2004,pp412-413, 1183 .
    199 Australian Family Law Act 1975(amended in 2008), ss 65DAA, 68LA(2),(3),(5).
    200哈里·D·格劳斯.《家庭法》,英文影印版,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17页。
    201 HELEN RHOADES AND SUSAN B. BOYD, REFORMING CUSTODY LAWS: A COMPARATIVE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w,Policy and the Family 18, (2004), p122.
    202 Bryan A. Garner, Black’s Law Dictionary(Eighth Edition),Thomson West, 2004,pp412-413, 1183 .
    203 CYNTHIA C. SIEBEL, Fathers and Their Children: Legal and Psychological Issues of Joint Custody,Family Law Quarterly, Volume 40, Number 2, Summer 2006, p225.
    204 Ira Mark Ellman, Paul M.Kurtz, Katharine T.Bartlett, Family Law(second edition), The Michie Company Law Publishers, Charlottesvile, Virginia, 1991, pp577-581.
    205 Katharina Boele-woeiki, Debates in Family Law Around the Globe at the Dawn of the 21st Century, intersentia,2009, p66.
    206 Michael Grossberg , Who Gets the Child? Custody, Guardianship, and the Rise of a Judicial Patriarchy in Nineteenth-Century America,Feminist Studies, Vol. 9, No. 2 (Summer, 1983), p240.
    207 Judith Areen, Family Law (Third Edition), the Foundation Press, USA, 1992, P518.
    208 Linda D. Elrod,Milfred D.Dale, Paradigm Shifts and Pendulum Swings in Child Custody: The Interests of Children in the Balance,42,Family Law Quarterly,2008,p391.
    209 Ira Mark Ellman, Paul M.Kurtz, Katharine T.Bartlett, Family Law(second edition), The Michie Company Law Publishers, Charlottesvile, Virginia, 1991,p503.
    210 Ira Mark Ellman, Paul M.Kurtz, Katharine T.Bartlett, Family Law(second edition), The Michie Company Law Publishers, Charlottesvile, Virginia, 1991,p512.
    211“儿童最大利益原则”一语源自英文best interests of the child,国内有学者翻译为“子女最大利益原则”、“子女最佳利益原则”、“儿童最大利益原则”、“儿童最佳利益原则”。严格说来,儿童是公法上的一个概念,子女是私法中的概念,在婚姻家庭中称“子女”更合适。在词语搭配上,笔者认为利益只有“最大化”与否的问题,而不存在“最佳”与否问题,故本文沿用《儿童权利公约》的用语,即采“儿童最大利益原则”。
    212Katharina Boele-Woelki, Dieter Martiny,The Commission on European Family Law (CEFL) and its Principles ofEuropean Family Law Regarding Parental Responsibilities,ERA Forum,2007(8),p128.
    213 Bryan A. Garner, Black’s Law Dictionary(Eighth Edition),Thomson West, 2004,p170.
    214 Lynne Marie Kohm,Tracing the Foundations of the Best Interests of the Child Standard in American Jurisprudence,JOURNAL OF LAW & FAMILY STUDIES,2008.
    215 Linda D. Elrod,Milfred D.Dale, Paradigm Shifts and Pendulum Swings in Child Custody: The Interests of Children in the Balance, 42,Family Law Quarterly,2008,p391,footnote 50.
    216 Barbara Bennett Woodhouse, Child Custody in the Age of Children's Rights: The Search for a Just and Workable Standard,Family Law Quarterly,33,1999, p818.
    217 Barbara Bennett Woodhouse, Child Custody in the Age of Children's Rights: The Search for a Just and Workable Standard,Family Law Quarterly,33,1999, p829.
    218冉启玉:“英美法‘儿童最大利益原则’及其启示——以离婚后子女监护为视角”,《河北法学》, 2009年第9期,第页。
    219陈苇主编:《加拿大家庭法汇编》,北京:群众出版社,2006年,第145页。
    220陈苇主编:《加拿大家庭法汇编》,北京:群众出版社,2006年,第59、61-62、152页。
    221 Benoit Bastard, Different Appraoches to Post-Divorce Family Relationships: The Example of Contact Centers in France, Processes, Practices and Pressure, Edited by John Dewar and Stephen Parker, July 2000, Brisbane, Australia, Hart Publishing Oxford and Portland, Oregon, pp271-278.
    222陈苇、胡普用:“离婚诉讼前处理子女抚养纠纷的一种新机制—澳大利亚‘家庭关系中心’评介及其启示”,《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4期,第73-74页。
    223 Patrick Parkinson, The Law of Postseparation Parenting in Australia, 39 FAM. L.Q. (2005), p514.
    
    224李喜蕊:《英国家庭法历史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103-104页。
    225陈苇:《结婚与婚姻无效纠纷的处置》,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226黄蔼凡:“苏联巩固婚姻家庭关系的措施”,《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1984年04期,第48页。
    227朱有钰:“苏联促进和巩固婚姻家庭关系的若干措施”,《国际观察》,1984年02期;黄蔼凡:“苏联巩固婚姻家庭关系的措施”,《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1984年04期。
    228 [英]凯特﹒斯丹德利:《家庭法》,屈广清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229 FAMILY LAW ACT 1975 (CTH), Section 43.
    230 the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and Work Opportunity Reconciliation Act of 1996.
    231 KatherineT.Bartlett,Deborah L. Rhode, Gender and Family(fourth edition), Aspen Publishers,2006,pp943-944.
    232 KatherineT.Bartlett,Deborah L. Rhode, Gender and Family(fourth edition), Aspen Publishers,2006,p956.
    233 Benjamin Scafidi,The Taxpayer Costs of Divorce and Unwed Childbearing : First-Ever Estimates for the Nation and for All Fifty States,2008, p9. http://www.americanvalues.org/coff/executive_summary.pdf
    234以上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民政部网站, http://cws.mca.gov.cn/article/gzdt/,最后登录时间:2010-10-21
    235夏吟兰:“对离婚率上升的社会成本分析”,《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第25-26页。
    
    236杜宴林:《法律的人文主义解释》,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237徐国栋:“新人文主义与中国民法理论”,《学习与探索》, 2006年第6期,第99页。
    238郑杭生:《社会学概论修改》(修订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18、220页。
    
    239郑杭生:《社会学概论修改》(修订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09页。
    240陈苇主编:《婚姻家庭继承法学》,北京:群众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24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修改》(修订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2页。
    242吴增基等主编:《现代社会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3页。
    243赵凯荣:“马克思论法的人文主义哲学基础”,《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第23-24、28页。
    24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3页。
    24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页。
    24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41页。
    24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49页。
    248 [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页。
    249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9页。
    250卓泽渊:《法的价值论》(第二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23-433页。
    251 [美]波斯纳:《法理学问题》,苏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91一440页。
    252 Hiroshi Oda, Japanese Law,(Third edi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p201.
    253俞可平:《政治与政治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254俞可平:《政治与政治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5-52页。
    255 [荷]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温锡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2页。
    256武高寿:《社会契约新论:社会主义契约文化探求》,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0页。
    257 [英]约翰·密尔:《论自由》,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2006年第8次印刷,第75页。
    258周安平:“性别平等的法律进路之批判”,《法商研究》,2004年第3期,第81页。
    259Tammy R.Pettinato,Transforming Marriage,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imacy and the Democratizing Potential of Love, JOURNAL OF LAW & FAMILY STUDIES, Vol. 9,2007, p102.
    260 Tammy R.Pettinato,Transforming Marriage,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imacy and the Democratizing Potential of Love, JOURNAL OF LAW & FAMILY STUDIES, Vol. 9,2007.
    261冯契主编:《哲学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17页。
    262 [美]威廉. K.弗兰克纳著:《伦理学》,关键译,北京:生活·读书·心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87年版,第9页。
    263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48-49、51-52页。
    264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1年版,2007年印刷,第177-180页。
    26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84-185页。
    26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83页。
    26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8-79页。
    26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84页。
    269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5版,第836页。
    270武步云:《人本法学的哲学探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7-13页。
    271李龙等:“‘以人为本’的法哲学解读——‘以人为本’四人谈”,《金陵法律评论》,2004年秋季卷,第3、4、6页。
    272邓翠华:“人是目的与手段的有机统一”,《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8期,第90页。
    
    273 [德]伊曼努尔·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2年版,第55页。
    274 [德]伊曼努尔·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2年版,第47-48页。
    275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47-48页。
    276武步云:《人本法学的哲学探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22页。
    277韩庆祥、王勤:“从文艺复兴‘人的发现’到现代‘人文精神的反思’”,《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第15页。
    278 [意]加林:《意大利人文主义》,李玉成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02页。279 D.50.195.2
    280罗马法上也存在一种无夫权的婚姻,结婚后丈夫不取得妻子的夫权,妻子不享有对丈夫遗产继承权,夫妻实行分别财产制,但妻子仍处在家父权下。此种婚姻最初适用于外邦人,后来为罗马市民所采用,到罗马共和国晚期,成为较通行的婚姻。参见:徐国栋:《罗马私法要论——文本与分析》,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0页。
    281 [意]彼德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20页。
    282徐国栋:“从身份到理性”,《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67页。
    283李锡鹤:《民法哲学论稿》,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页。
    284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3页。
    285李锡鹤:《民法哲学论稿》,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页。
    286陈卫佐译注:《德国民法典》(第2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3页。
    287虽然,有学者认为现代意义上的人格与人的主体资格、民事行为能力具有相同的内涵,但如学者所言,罗马法上的人格与现代意义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有区别的,罗马法上的人格具有可继承性,而现代民事行为能力不可继承;德国法学上的民事行为能力只限于民事人格,而罗马法上的人格包括政治人格和民事人格。参见李锡鹤:《民法哲学论稿》,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页。
    288张翔:《自然人格的法律构造》,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289李锡鹤:《民法哲学论稿》,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1页。
    290周安平:“性别平等的法律进路之批判”,《法商研究》,2004年第3期,第76页。
    291 Barbara Bennett Woodhouse, Child Custody in the Age of Children's Rights: The Search for a Just and Workable Standard,Family Law Quarterly,33,1999, p816.
    292冯契主编:《哲学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18页。
    293卓泽渊:《法的价值论》(第二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86页。
    294冯契主编:《哲学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36页。
    295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8页。
    296 [英]洛克著:《政府论》(下),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45页。
    29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页。.
    298关于人性善恶的争议,还包括“人性无善恶”论及“人性有善有恶”论。如战国时的告子持“人性无善恶”观点,其提出“生之谓性”,“食色,性也”,认为人生来只有求生存和生殖两种欲望,所以性是“无善无不善”的。战国早期的周人世硕则主张人性有善有恶。参见:大辞海编辑委员会:《大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683页。
    299刘国利、吴镝飞:“人文主义法学引论”,《中国法学》,2004年第6期,第27页。
    300谷春德主编:《西方法律思想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6页。
    301谷春德主编:《西方法律思想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5页。
    
    302《荀子·礼论》
    303《荀子·性恶》
    304 [英]洛克著:《政府论》(下),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4页。
    305《孟子·告子上》
    306《孟子·告子上》
    307《孟子·尽心上》
    30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40页。
    309《论衡·本性》
    310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5版,4537页。
    
    311李晓明:《私法的制度价值》,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页。
    312 [日]星野英一著:《私法中的人》,王闯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7页。
    313李晓明:《私法的制度价值》,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43页。
    314李晓明:《私法的制度价值》,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44页。
    315 [日]星野英一著:《私法中的人》,王闯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78页。
    316 [日]星野英一著:《私法中的人》,王闯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34页。
    
    3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37-138页。
    318 Julie Wallbank, Shazia Choudhry and Jonathan Herring, Rights, Gender and Family Law, Routledge, 2010, pp262-265.
    319刘复之主编:《人权大词典》第一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4页。
    320夏勇:《人权概念起源——权利的历史哲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原版导言IV。
    321侯健、林燕梅:《人文主义法学思潮》,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2、14-15、29、36-37页。
    322夏利民:《民法基本问题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6页。
    323夏勇:《人权概念起源——权利的历史哲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6-177页。
    324陈苇:《结婚与婚姻无效纠纷的处置》,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325徐儒宗:《人和论——儒家人伦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7页。
    326 CATHERINE A. MACKINNON, FEMINISM UNMODIFIED 101(1987),转引自[美]凯利·D·阿斯金,多萝安·M·科尼格编:《妇女与国际人权法》,黄列,朱晓青译,生活·读书·心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34页。
    
    327李晓明:《私法的制度价值》,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47页。
    328《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204页。
    329 [奥]佛洛伊德:《论文明》,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版,第2、3页。
    
    33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54页。
    33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53、154页。
    332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2007年印刷,第183页。
    333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73-174页。
    3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7页。
    335何勤华、魏琼:《西方民法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3页。
    336付子堂主编:《法理学进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80页。
    337卓泽源:《法的价值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107-109页。
    338 [芬兰] E.A.韦斯特马克:《人类婚姻史》,李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167-1168页。
    339王震宇:“参与到这场民主讨论中来”,李银河、马忆南主编:《婚姻法修改论争》,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9年版,第8页。
    340 [英]约翰·密尔:《论自由》,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2006年第8次印刷,重印“论自由”序言、第74、75页。
    341马忆南主编:《婚姻家庭继承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9页。
    342 http://www.sojump.com/report/89981.aspx,最后登录时间:2010-7-21
    343 NATIONAL FATHERHOOD INITIATIVE, WITH THIS RING... A NATIONAL SURVEY ON MARRIAGE IN AMERICA 29 (2005) ,P 4. http//:www.smartmarriages.com/nms.pdf
    344李维:《社会心理学新发展》,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04页。
    345李维:《社会心理学新发展》,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92-393页。
    346 John Eekelaar and Thandabantu Nhlapo, the Changing Family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the Family and Family Law, Hart Publishing, Oxford, UK, 1998, p126.
    347 Marsha Garrison,Reviving Marriage: Could We? Should We? JOURNAL OF LAW & FAMILY STUDIES, Volume10,2008,p 313 .
    348 NATIONAL FATHERHOOD INITIATIVE, WITH THIS RING... A NATIONAL SURVEY ON MARRIAGE IN AMERICA 29 (2005) ,P 4. http//:www.smartmarriages.com/nms.pdf
    349 THE NATIONAL MARRIAGE PROJECT, THE STATE OF OUR UNIONS 2005: THE SOCIAL HEALTH OF MARRIAGE IN AMERICA (2005),p p18-19, http//:www.virginia.edu/marriageproject/pdfs/SOOU2005.pdf.
    350 http://www.divorcerate.org/divorce-rates-in-canada.html最后登录时间:2010-10-4
    351转引自李维:《社会心理学新发展》,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405-406页。
    352 [英]洛克:《政府论》(下),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35页。
    353 Stephen J. Bah,Social Science Research on Family Dissolution: What It Shows and How It Might Be of Interest to Family Law Reformers,Journal of Law & Family Studies,Volume 4, No1,2002,pp9-10.
    354 P.R. Amato & B. Keith, Parental divorce and adult well-being: A meta-analysis, J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1991,pp53,43-58.
    355 [英]洛克:《政府论》(下),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36页。
    356 Benjamin Scafidi,The Taxpayer Costs of Divorce and Unwed Childbearing : First-Ever Estimates for the Nation and for All Fifty States,2008, pp5-9, 18. http://www.americanvalues.org/coff/executive_summary.pdf,最后登录时间:2010-12-7
    357 [英]洛克:《政府论》(下),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35页。
    
    358 Stephen J. Bah,Social Science Research on Family Dissolution: What It Shows and How It Might Be of Interest to Family Law Reformers,Journal of Law & Family Studies ,Volume 4, No.1,2002,p7.
    359 [芬兰] E.A.韦斯特马克:《人类婚姻史》,第三卷,李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167-1172页。
    360 Alan J. Hawkins, Will Legislation to Encourage Premarital Education Strengthen Marriage and Reduce Divorce? Jounal of Law and Family Studies, 2007, pp79-80.
    361 Alan J. Hawkins, Will Legislation to Encourage Premarital Education Strengthen Marriage and Reduce Divorce? JOURNAL OF LAW & FAMILY STUDIES, Volume 9, 2007, pp91-92.
    362徐汉明、盛晓春:《家庭治疗——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版,第24-26页。
    363《澳大利亚家庭法》第10B、11A条,参见陈苇(项目主持人):《澳大利亚家庭法》,北京:群众出版社,2009年版,第54、61页。
    364《英国离婚法(1996年)》,中国法学会婚姻法学研究会编:《外国婚姻家庭法汇编》,2000年,北京:群众出版社。
    365 Family Law Act 1996(UK), Section 1.
    366 1985年《加拿大离婚法》第9、10条,陈苇主编:《加拿大离婚法》,北京:群众出版社,2006年,第50-52页。
    367《澳大利亚家庭法》第12A条,陈苇(项目主持人):《澳大利亚家庭法》,北京:群众出版社,2009年版,第64页。
    368《澳大利亚家庭法》第13B条,陈苇(项目主持人):《澳大利亚家庭法》,北京:群众出版社,2009年版,第68页。
    369罗结珍译:《法国民法典》252-1条,北京:中国法制出版,2005年版,第234页;焉一美译,《俄罗斯联邦家庭法典》,张贤玉主编:《外国婚姻家庭法汇编》,北京:群众出版社,2000年版,第471页;1996年《家庭法》第7条、11条,蒋月等译:《英国婚姻家庭法选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33、236-237页。
    370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08页。
    371NAT'L FATHERHOOD INITIATIVE, WITH THIS RING... A NATIONAL SURVEY ON MARRIAGE IN AMERICA 29 (2005), available at http://www.fatherhood.org/doclibrary/nms.pdf
    372罗结珍译:《法国民法典》(上册),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30条、232、238、240条,第215-216,221、222页。
    373《1996年家庭法》第10条,蒋月等译:《英国婚姻家庭法选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374中国政法大学澳门研究中心,澳门政府翻译办公室编:《澳门民法典》,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30-1633条,第415-416页。
    375夏吟兰:《离婚自由与限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3、133页。
    376薛宁兰:“无过错离婚在美国的法律化进程”,《外国法译评》, 1998年第4期,第80页。
    377 Lynn D. Wardle, NO-FAULT DIVORCE AND THE DIVORCE CONUNDRUM,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Law Review,1991,p136.
    378 Peter de Cruz, Family Law, Sex and Society, A Comparative Study of Family Law, Routledge, 2010, p87.
    379陈苇(项目主持人):《美国家庭法精要》,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92、195、199页。
    380 Marsha Garrison,Promoting Cooperative Parenting: Programs and Prospects,Journal of Law & Family Studies,Volume9, No.1 2007,p268.
    381徐国栋:《罗马私法要义——文本与分析》,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1-102页。
    382叶秋华:《外国法制史》,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109-110页。
    383 [日]利谷信义等:《离婚法社会学》,陈明侠,许继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36页。
    384曹瑞臣:“当代英国离婚态势与特征探析”,《欧洲研究》, 2005年第2期,第138页。
    385 Peter de Cruz, Family Law, Sex and Society, A Comparative Study of Family Law, Routledge, 2010,p191.
    386林秀雄:《婚姻家庭法之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47-249页。
    387夏吟兰:《离婚自由与限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0页。
    388夏吟兰:《离婚自由与限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7-108页。
    389李浩培等译:《拿破仑民法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75-278条,第36页。
    390林秀雄:《婚姻家庭法之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45页。
    391罗结珍译:《法国民法典》(上册),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230条、232条,第215-216页。
    392 [意]桑德罗·斯奇巴尼选编:《婚姻·家庭和遗嘱继承》,费安玲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3页。
    393 Marsha Garrison, Reviving Marriage: Could We? Should We?Journal of Law and Family Studies,2008,volume 10,p316.
    394 Peter de Cruz, Family Law, Sex and Society, A Comparative Study of Family Law, Routledge, 2010, pp26-27,192.
    395李维:《社会心理学新发展》,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97-398页。
    396 NATIONAL FATHERHOOD INITIATIVE, WITH THIS RING... A NATIONAL SURVEY ON MARRIAGE IN AMERICA 29 (2005) ,P 4. http//:www.smartmarriages.com/nms.pdf
    397 [芬兰] E.A.韦斯特马克:《人类婚姻史》,李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167-1176页。
    398 [美]斯塔夫里呵诺斯:《全球通史》(第7版),董书慧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
    399 [美]斯塔夫里呵诺斯:《全球通史》(第7版),董书慧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7-58页。
    40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9页。
    
    40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9-70页。
    40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0页。
    403李银河:《女性主义》,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7页。
    404何勤华、魏琼:《西方民法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8、20、24、29页。
    
    405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3、36页。
    406 [德]费希特:《自然法权基础》,谢地坤、程志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24、325页。
    407 [德]费希特:《自然法权基础》,谢地坤、程志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17页。
    408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1年版,2007年印刷,第182-183页。
    409李瑜青主编:《叔本华文存》,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8-57页。
    410周安平:“性别平等的法律进路之批判”,《法商研究》,2004年第3期,第81页。
    411《易传·序卦》
    412《礼记·礼运》
    413徐儒宗:《人和论——儒家人伦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15页。
    414 [意]彼德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16页。
    
    415 [意]密拉格利亚:《比较法律哲学研究》,吴章敏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26页。
    416 [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98-101页。
    417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张雁深,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78页。
    418 [英]洛克:《政府论》(下),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39页。
    419黄伯琪:《民法总则》,台湾编译馆,1979年版,第44页。
    420谷春德:《西方法律思想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页。
    421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94页。
    422侯健、林燕梅:《人文主义法学思潮》,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8页。
    423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51页。
    424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60页。
    
    425阎章荣、陈洪涛:《神学主义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174页。
    426付子堂主编:《法理学进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64页。
    427 [日]栗生武夫,《婚姻法之近代化》,胡长清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428 [日]我妻荣、有泉亨:《日本民法亲属法》,夏玉芝译,北京:工商出版社,1996年版,第6页。
    429调解过程一方面也有促进当事人和解的功能,另一方面也包括对当事人的治疗性功能和妥善处理当事人之间的利益纠纷的功能。因此,调解的功能可以涵盖和解的功能。有的国家规定在调解过程中完成促进当事人和解的任务,有的国家规定了独立的和解程序,故本文将调解和和解分成两部分进行论述。
    430 Frances Burton,Family Law, Cavendish Publishing Lmited,2003,P7.
    431《广州日报》,2010年6月1日上午,湖南永州零陵区法院办公楼内,一男子持枪扫射,致三名法官死亡三人受伤,嫌凶当场自杀。经初步查明,嫌犯杀人动机系报复杀人。嫌犯跟妻子离婚时,嫌犯认为法院判决财产分割不公。据透露,嫌疑犯行凶的对象并非参与判决的法官。http://news.163.com/10/0601/15/683SMBO3000146BC.html-2010.6.1
    432李青:“中日‘家事调停’的比较研究”,《比较法研究》,2003年第1期,第83页。
    433李青:“中日‘家事调停’的比较研究”,《比较法研究》,2003年第1期,第85页。
    434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94页。
    435我妻荣:《家事调停序论》[家族法的诸问题]穗积先生追悼论文集,有斐阁,昭和27年,第一版,转引自李青:“中日‘家事调停’的比较研究”,《比较法研究》,2003年第1期,第83页。
    436梁慧星:《民法解释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53页。
    437 [意]密拉格利亚:《比较法律哲学研究》,吴章敏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91页。
    442有关家事纠纷的调解的更多论述,参见:夏吟兰:《离婚自由与限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陈群峰:《离婚利益协调机制研究——财产、子女及其他》,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年版;张学军:“离婚诉讼中的调解研究”,《法学研究》,1997年,第19卷,第3期等。
    443中国政法大学澳门研究中心,澳门政府翻译办公室编:《澳门民法典》,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14-416页。
    444 J.W. Mohr, The Future of the Family, the law and the state, CANADIAN JOURNAL OF FAMILY LAW, 1984, p261.
    445李锡鹤:《民法哲学论稿》,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0页。
    446曹瑞臣:“当代英国离婚态势与特征探析”,《欧洲研究》, 2005年第2期,第148页。
    447 J.W. Mohr, The Future of the Family, the law and the state, CANADIAN JOURNAL OF FAMILY LAW, 1984, p265.
    448史尚宽:《亲属法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6页。
    449潘允康:《家庭社会学》,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年版,第312页。
    450 [意]密拉格利亚:《比较法律哲学研究》,吴章敏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90页。
    456马忆南:“婚姻法第32条实证研究”,《金陵法律评论》,2006年春季卷,第22页。
    457根据2008年婚姻登记情况通报,去年杭州市共办理结婚登记64824对,同比上升15.8%。其中,复婚1791对,比2007年1277对上升40%。2006年,上海办理离婚手续的夫妇有37394对,复婚数达4326对,与2005年3301对的复婚数相比,增加了1025对。北京的复婚率也达到17%左右。李梦娟:“中国高离婚率调查”,《政府法制》(半月刊),2008年第14期,第35页。
    458高小丽、王辉:“‘80后’婚姻现状的分析及对策——建议‘别居’制度的设立”,《法治与社会》,2009(下),第252页。
    459巫昌祯:“进一步完善婚姻法的几点思考——纪念婚姻法修改五周年”,《金陵法律评论》,2006年春季卷,第3页。
    462 Peter de Cruz, Family Law, Sex and Society, A Comparative Study of Family Law, Routledge, 2010, p P47.
    463 J.Thomas Oldham, Changes in 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Divorce, 1958-2008, Family Law Quarterly, Volume 42, Number 3, fall 2008, P420.
    464统计的州包括44个州和华盛顿D.C地区,Births, Marriages, Divorces, and Deaths: Provisional Data for 2009, table A,http://www.cdc.gov/nchs/fastats/divorce.htm
    
    468 [美]马斯洛:《人的潜能和价值》,林方主编,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23-224页。
    469 [美]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成明编译,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 2003年版,第60-61页。
    470 [美]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成明编译,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 2003年版,第56页。
    47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8页。
    472“当代中国婚姻观的调查”,http://www.sojump.com/report/89981.aspx,最后登录时间:2010-7-21
    473“‘80’后婚姻观的调查”,http://www.askform.cn/FormViewResult.aspx?FormID=66190&UserID=59196最后登录时间:2010-7-21
    474王震宇:《参与到这场民主讨论中来》,李银河、马忆南主编:《婚姻法修改论争》,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9年版,第8页。
    475唐卲廉、周敏:“人文·人文主义·人文精神”,《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1期,第18页。
    47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8-79页。
    477曹诗权:“裁判离婚标准的评价与选择”,李银河、马忆南主编:《婚姻法修改论争》,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9年版,第146页。
    478 [日]利谷信义等:《离婚法社会学》,陈明侠,许继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9页。
    479 [澳大利亚]F·贝茨、J·N特纳:《婚姻破裂现象》,张贤玉主编:《外国婚姻家庭法资料选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91-392页。
    480王琪:“经济学视阈的离婚妇女财产权益”,《求索》,2006年第7期,第127页。
    481马致远、张蓉:《透视弱势群体——中国离婚妇女的生活状况及其权益保障》,《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9期,第59-60页。
    482王琪:“经济学视阈的离婚妇女财产权益”,《求索》,2006年第7期,第127页。
    483易松国:“离婚的后果:离婚女性的定量分析及思考——以深圳市为例”,《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第165页。
    484马致远,张蓉:“透视弱势群体——中国离婚妇女的生活状况及其权益保障”,2003年第9期,《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1页。
    485夏业良、徐立青:“贫困经济学与选择机制———阿马蒂亚·森理论贡献述评”,《南京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第34页。
    486 [印]阿玛蒂亚·森:《贫困与饥荒》,王宇、王文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6页。
    487 [印]让·德雷,阿马蒂亚·森:《饥饿与公共行为》苏雷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24页。
    
    488马新文:“阿玛蒂亚·森的权利贫困理论与方法述评”,《国外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第70页。
    489马新文:“阿玛蒂亚·森的权利贫困理论与方法述评”,《国外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第70页。
    490 [印]阿玛蒂亚·森:《贫困与饥荒》,王宇、王文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8-9,12-13页。
    495陈苇:《婚姻家庭继承法学》,群众出版社,2005年版,第262页。
    496陈苇:《中国婚姻家庭法立法研究》(第二版),群众出版社,2010年版,第565页。
    502巫昌祯:《婚姻法执行情况调查》,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69页。
    503王洪:《婚姻家庭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88-189页。
    504巫昌祯:《婚姻法执行情况调查》,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49、113页。
    505巫昌祯:《婚姻法执行情况调查》,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74页。
    506 Stephen Cretney, Family Law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A Hist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p731
    
    511 Frank J.Dyer,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in Parental Rights Cases, The Guilford Press,1999, p154.
    512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2006年第15次印刷,第377页。
    513哈里·D·格劳斯.《家庭法》,英文影印版,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98页。
    514何贵忠:“《婚姻法》5年实践之评析”,《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11期,第22页。
    524杜江等:“离婚案中当事人的心理状况调查”,《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年第10卷第5期,第357页。
    
    531 [日]我妻荣、有泉亨:《日本民法亲属法》,北京:工商出版社,1996年版,第17-18页。
    532 Stephen Creteny, Family Law in the twentith Century : A Histry, Oxford University 2003, P744.
    538 [日]星野英一:《私法中的人》,王闯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第82页。
    
    539夏吟兰:《美国现代婚姻家庭制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页。
    540 Mavis Maclean, Family Law and Family Values,Hart Publishing Oxford, 2005, pp317,325.
    541卓泽渊:《法的价值论》(第二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83页。
    
    542龙翼飞:“完善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的新探索”,《法学家》,2007年第1期,第77页。
    543 Mavis Maclean, Family Law and Family Values,Hart Publishing Oxford, 2005, p10.
    562苑泽明:《无形资产评估》,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1,102页。
    563虞晓芬、汪初牧:《资产评估》,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4页。
    564朱萍:《资产评估学教程》,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9-231页。
    565何承金:《劳动经济学》,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58页。
    566冉启玉:“成本与收益:夫妻家务劳动价值的法经济学分析”,《北方论丛》,2009年第5期,第148页。
    567另一方面,规定共同财产制下的离婚经济补偿制度也有利于鼓励家庭义务的承担,尤其是现实生活中一些夫妻当事人“下落不明”、“不予家人联系”的情况,离婚时,应当对另一方承担经济上的补偿责任。
    568王峰:“家务劳动的计量方法”,《能源基地建设》,1998年第6期,第60页。
    569陈丽娟:“家务补偿请求权的法经济学分析”,《妇女研究论丛》,2007年第3期,第7页。
    570 [美]苏珊娜·格罗斯巴德·舍特曼主编:《婚姻与经济》,王涛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2页。
    571 [美]苏珊娜·格罗斯巴德·舍特曼主编:《婚姻与经济》,王涛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2页。
    572 CHEN WEI, RAN QI-YU,A STUDY OF THE SYSTEM OF SPOUSAL MAINTENANCE ON DIVORCE: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w, Policy and the Family 19, (2005),pp 322.
    [1]周辅成:《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哲学家政治思想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言论选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
    [2]叶秋华:《外国法制史》,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3]李喜蕊:《英国家庭法历史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
    [4]何勤华主编:《英国法律发达史》,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5]龙佳解:《中国人文主义新论——评当代新儒家的传统文化诠释》,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李永成:“经济法人本主义论”,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7]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侯健、林燕梅:《人文主义法学思潮》,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9]张椿年:《从信仰到理性——意大利人文主义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0]于文杰:《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文主义》,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
    [11]刘新主编:《中国法律思想史》(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12]马小红、姜晓敏主编:《中国法律思想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3]王俊杰:《法的正义价值理论与民事再审程序构造》,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
    [14]武步云:《人本法学的哲学探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15]徐国栋:《罗马私法要论——文本与分析》,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6]郭义贵:《西欧中世纪法律概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7]何勤华:《西方法学史》,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8]夏勇:《人权概念起源——权利的历史哲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修订版。
    [19]何勤华主编:《德国法律发达史》,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20]何勤华主编:《法国法律发达史》,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21]马小红主编:《中国法律思想史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2]杜宴林:《法律的人文主义解释》,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
    [23]时显群:《西方法理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4]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25]徐显明主编:《以人为本与法律发展》,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6]徐国栋:《人性论与市民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27]黄风:《罗马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8]林榕年:《外国法制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9]李志敏:《中国古代民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
    [30]薄洁萍:《上帝作证——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中的婚姻》,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
    [31]胡志超:《中国破裂主义离婚法律制度》,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32]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33]张学军:《论离婚后的扶养立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34]梁凤英:《中国传统民法理念与规范》,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5]张翔:《自然人格的法律构造》,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36]陈苇:《外国婚姻家庭法比较研究》,北京:群众出版社,2006年版。
    [37]郑杭生:《社会学概论修改》(修订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8]陈苇主编:《婚姻家庭继承法学》,北京:群众出版社,2005年版。
    [39]吴增基等主编:《现代社会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0]卓泽渊:《法的价值论》(第二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42]武高寿:《社会契约新论:社会主义契约文化探求》,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2]俞可平:《政治与政治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43]李锡鹤:《民法哲学论稿》,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4]谷春德主编:《西方法律思想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5]夏利民:《民法基本问题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6]李瑜青主编:《叔本华文存》,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7]徐儒宗:《人和论——儒家人伦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8]李晓明:《私法的制度价值》,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49]付子堂主编:《法理学进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80页。
    [50]李银河、马忆南主编:《婚姻法修改论争》,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9年版。
    [51]马忆南主编:《婚姻家庭继承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2]李维:《社会心理学新发展》,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53]徐汉明、盛晓春:《家庭治疗——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版。
    [54]夏吟兰:《离婚自由与限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5]陈苇(项目主持人):《美国家庭法精要》,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6]林秀雄:《婚姻家庭法之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
    [57]李银河:《女性主义》,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58黄伯琪:《民法总则》,台湾编译馆,1979年版。
    [59]阎章荣、陈洪涛:《神学主义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60]梁慧星:《民法解释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61]陈群峰:《离婚利益协调机制研究——财产、子女及其他》,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年;
    [62]张学军:“离婚诉讼中的调解研究”,《法学研究》,1997年,第3期。
    [63]史尚宽:《亲属法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4]潘允康:《家庭社会学》,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年版。
    [65]陈苇(项目负责人):《改革开放三十年(1978-2008)中国婚姻家庭继承法研究之回顾与展望》,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72-279页。
    [66]陈苇:《婚姻家庭继承法学》,群众出版社,2005年版。
    [67]陈苇:《中国婚姻家庭法立法研究》(第二版),群众出版社,2010年版。
    [68]巫昌祯:《婚姻法执行情况调查》,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69]王洪:《婚姻家庭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70]周作人:《公茶随笔》,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71]陈爱武:《家事法院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72]虞晓芬,汪初牧:《资产评估》,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3]朱萍:《资产评估学教程》,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4]何承金:《劳动经济学》,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
    [75]苑泽明:《无形资产评估》,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1][日]栗生武夫:《婚姻法之近代化》,胡长清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 [英]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董乐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3][美]美国人文杂志社,三联书店编辑部:《人文主义——全盘反思》,宋念申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
    [4][美]恩格尔·哈特:《生命伦理学和世俗人文主义》,李学钧,喻琳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6] [德]伊曼努尔·康德著:《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2年版。
    [7][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8][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上),王晓晔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9][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习时期的文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10][法]让-雅克·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高煜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12][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2007年印刷。
    [13][意]卜加丘:《十日谈》,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5][美]汉斯·J·摩根索:《国家间的政治》,杨歧鸣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16][美]孔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程树德等译,台北:源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版。
    [18][日]利谷信义等:《离婚法社会学》,陈明侠,许继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9]][意]彼德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0][日]我妻荣、有泉亨:《日本民法亲属法》,夏玉芝译,北京:工商出版社,1996年版。
    [21][英]凯特﹒斯丹德利:《家庭法》,屈广清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页。
    [2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23][法]雅克·盖斯旦、吉勒·古博《法国民法总论》,陈鹏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4][英]洛克:《政府论》(下),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25][意]密拉格利亚:《比较法律哲学研究》,吴章敏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2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8][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9][美]波斯纳:《法理学问题》,苏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0][荷]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温锡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31][英]约翰·密尔:《论自由》,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2006年第8次印刷。
    [32][美]威廉. K.弗兰克纳著:《伦理学》,关键译,北京:生活·读书·心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87年版。
    [35]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36][意]加林:《意大利人文主义》,李玉成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37][意]彼德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8] [美]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成明等译,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 2003年版。李晓明:《私法的制度价值》,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39][日]星野英一著:《私法中的人》,王闯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
    [40][奥]佛洛伊德:《论文明》,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版。
    [41][芬兰] E.A.韦斯特马克:《人类婚姻史》,李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42][美]斯塔夫里呵诺斯:《全球通史》(第7版),董书慧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3][德]费希特:《自然法权基础》,谢地坤、程志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45][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47][意]桑德罗·斯奇巴尼选编:《婚姻·家庭和遗嘱继承》,费安玲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8][美]马斯洛:《人的潜能和价值》,林方主编,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49][印]阿玛蒂亚·森:《贫困与饥荒》,王宇、王文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50][印]让·德雷,阿马蒂亚·森:《饥饿与公共行为》苏雷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51][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蔣兆康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52][美]苏珊娜·格罗斯巴德·舍特曼主编:《婚姻与经济》,王涛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
    [1]Julie Wallbank, Shazia Choudhry and Jonathan Herring, Rights, Gender and Family Law, Routledge, 2010.
    [2]Barbara Bennett Woodhouse, Child Custody in the Age of Children's Rights: The Search for a Just and Workable Standard,Family Law Quarterly,33,1999.
    [3]J.M Masson, R. Bailey-Harris, R.J Probert, Principles of Family Law, Sweet and Maxwell(London),2008.
    [4]Hiroshi Oda, Japanese Law,(Third edi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5]ANNA SINGER, ACTIVE PARENTING OR SOLOMON’S JUSTICE? Alternating Residence in Sweden for Children with Seperated Parents, Katharina Boele-woeiki, Debates in Family Law Around the Globe at the Dawn of the 21st Century, intersentia, 2009.
    [6]Kate Standley, Family Law, London, Macmilian, 1993.
    [7]Stephen Cretney, Family Law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A Hist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8]Family Law Processes, Practices and Pressure, edited by John Dewar and Stephen Parker, Hart Publishing Oxford and Portland, Oregon,2000.
    [9]Ira Mark Ellman, Paul M.Kurtz, Katharine T.Bartlett, Family Law(second edition), The Michie Company Law Publishers, Charlottesvile, Virginia, 1991.
    [10]KatherineT.Bartlett,Deborah L. Rhode, Gender and Family(fourth edition), Aspen Publishers,2006.
    [11]Katharina Boele-woeiki, Debates in Family Law Around the Globe at the Dawn of the 21st Century, intersentia,2009.
    [12] Judith Areen, Family Law (Third Edition), the Foundation Press, USA, 1992.
    [13]
    [14] John Eekelaar and Thandabantu Nhlapo, the Changing Family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the Family and Family Law, Hart Publishing, Oxford, UK, 1998.
    [15]Peter de Cruz, Family Law, Sex and Society, A Comparative Study of Family Law, Routledge, 2010.
    [16] Frances Burton,Family Law, Cavendish Publishing Lmited,2003.
    [17]Frank J.Dyer,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in Parental Rights Cases, The Guilford Press,1999.
    [18]Mavis Maclean, Family Law and Family Values,Hart Publishing Oxford, 2005.
    [19] [美]哈里·D·格劳斯.《家庭法》,英文影印版,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汪太贤:“论中国法治的人文基础重构”,《中国法学》,2001年第4期。
    李龙等:“‘以人为本’的法哲学解读—‘以人为本’四人谈”,《金陵法律评论》,2004年秋季卷。
    吴惠红:“中西人文精神异同探析”,《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6期。
    汪太贤:“人文精神与西方法治传统”,《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韩庆祥、王勤:“从文艺复兴‘人的发现’到现代‘人文精神的反思’”,《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
    任丑:“人权视阈的尊严理念”,《哲学动态》,2009年第1期。
    徐国栋:“新人文主义与中国民法理论”,《学习与探索》, 2006年第6期。
    张文显、于宁:“当代中国法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从阶级斗争范式到权利本位范式”,《中国法学》,2001年第1期。
    杨大文等:“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婚姻家庭制度”,载《中国法学》,1989年第2期。
    傅新球:“英国离婚法的演变”,《世界历史》,2003年2期。
    曹瑞臣:“当代英国离婚态势与特征探析”,《欧洲研究》, 2005年第2期。
    何玲、张晓洁:“英法两国离婚法改革特点”,《河北法学》,1998年第2期。
    龙翼飞:“完善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的新探索”,《法学家》,2007年第1期,第77页。
    陈苇:“离婚后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监护权问题研究——兼谈我国《婚姻法》相关内容的修改与补充”,《中国法学》,1998年第3期。
    王洪:“论子女最佳利益原则”,《现代法学》,2003年第12期。
    陈苇、胡普用:“离婚诉讼前处理子女抚养纠纷的一种新机制—澳大利亚‘家庭关系中心’评介及其
    启示”,《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4期。
    陈苇:《结婚与婚姻无效纠纷的处置》,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黄蔼凡:“苏联巩固婚姻家庭关系的措施”,《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1984年04期。
    朱有钰:“苏联促进和巩固婚姻家庭关系的若干措施”,《国际观察》,1984年02期;
    夏吟兰:“对离婚率上升的社会成本分析”,《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赵凯荣:“马克思论法的人文主义哲学基础”,《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周安平:“性别平等的法律进路之批判”,《法商研究》,2004年第3期。
    邓翠华:“人是目的与手段的有机统一”,《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8期。
    徐国栋:“从身份到理性”,《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刘国利、吴镝飞:“人文主义法学引论”,《中国法学》2004年第6期。
    薛宁兰:“无过错离婚在美国的法律化进程”,《外国法译评》, 1998年第4期。
    李青:“中日‘家事调停’的比较研究”,《比较法研究》,2003年第1期。
    马忆南:“婚姻法第32条实证研究”,《金陵法律评论》,2006年春季卷。
    李梦娟:“中国高离婚率调查”,《政府法制》(半月刊),2008年第14期,第35页。
    高小丽、王辉:“‘80后’婚姻现状的分析及对策——建议‘别居’制度的设立”,《法治与社会》,2009(下)。
    巫昌祯:“进一步完善婚姻法的几点思考——纪念婚姻法修改五周年”,《金陵法律评论》,2006年春季卷。
    唐卲廉、周敏:“人文·人文主义·人文精神”,《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11期。
    [澳大利亚]F·贝茨、J·N特纳:《婚姻破裂现象》,张贤玉主编:《外国婚姻家庭法资料选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王琪:“经济学视阈的离婚妇女财产权益”,《求索》,2006年第7期。
    马致远、张蓉:《透视弱势群体——中国离婚妇女的生活状况及其权益保障》,《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9期。
    易松国:“离婚的后果:离婚女性的定量分析及思考——以深圳市为例”,《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夏业良、徐立青:“贫困经济学与选择机制———阿马蒂亚·森理论贡献述评”,《南京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马新文:“阿玛蒂亚·森的权利贫困理论与方法述评”,《国外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刘爱玲等:“中国成年人家务劳动现状”,《中国慢性疾病预防与控制》,2007年第2期。
    何贵忠:“《婚姻法》5年实践之评析”,《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11期。
    陈苇:“婚内所得知识产权的财产期待权之归属探讨———兼谈对《婚姻家庭法”(1999年法学专家建议稿)的修改建议》,《现代法学》,2000年第4期。
    冉启玉:“论我国《婚姻法》对夫妻家务劳动价值的保护”,《理论月刊》,2011年第1期。
    马忆南:“离婚救济制度的评价与选择”,《中外法学》,2005年第2期。
    辛浩力:“国外现代亲子关系理论观点回顾”,载《教育改革》,1997年第2期。《成都市离婚调查》课题组:“成都市离婚调查”,《四川省情》,2008年第4期。
    甄宏丽、吴任钢:“在婚者与离婚者婚姻质量与个性的调查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第7期。
    杜江等:“离婚案中当事人的心理状况调查”,《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年第10卷第5期。
    [丹麦]T·S·施米特:《斯堪的纳维亚婚姻案件诉讼程序法(选译)》,张贤玉主编:《外国婚姻家庭法资料选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陈苇、罗晓玲:《我国夫妻分居情况调查及其立法构想》,陈苇主编:《家事法研究》(2010年卷),群众出版社,2011年版。
    陈苇:“婚姻法修改及其完善”,《现代法学》,2003年第25卷第4期。
    陈苇、谢京杰:“论‘儿童最大利益优先原则’在我国的确立—兼论《婚姻法》等相关法律的不足及其完善”,《法商研究》,2005年第5期。
    陈苇、来文彬:“论我国家事纠纷人民调解的——以澳大利亚‘家庭关系中心’之家事纠纷”,《学术交流》,2009年第7期。
    [委内瑞拉] H·缪吉尔:“新人文主义”,刘智译,《国外社会科学》, 1989年,第11期。
    冉启玉:“论我国《婚姻法》对夫妻家务劳动价值的保护”,《理论月刊》,2011年第1期。
    冉启玉:“成本与收益:夫妻家务劳动价值的法经济学分析”,《北方论丛》,2009年第5期。
    王峰:“家务劳动的计量方法”,《能源基地建设》,1998年第6期。
    陈丽娟:“家务补偿请求权的法经济学分析”,《妇女研究论丛》,2007年第3期。
    [1]John Eekelaar, the Emergence of the children Rights,Oxford Jounal of Legal Studies, 1986.
    [2]OLGA A. KHAZOVA, Allocation of Parental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after Separation and Divorce under Russian Law, Family Law Quarterly, Volume 39, Number 2, Summer 2005.
    [3]HELEN RHOADES AND SUSAN B. BOYD, REFORMING CUSTODY LAWS: A COMPARATIVE STUD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w, Policy and the Family 18, (2004).
    [4]Katharina Boele-Woelki, Dieter Martiny,The Commission on European Family Law (CEFL) and its Principles of European Family Law Regarding Parental Responsibilities,ERA Forum,2007(8).
    [5]MARK HENAGHAN,What Does a Child's Right to Be Heardin Legal Proceedings Really Mean?ABA Custody Standards Do Not Go Far Enough,42 Family Law Quarterly, 2008 .
    [6]CYNTHIA C. SIEBEL, Fathers and Their Children: Legal and Psychological Issues of Joint Custody,Family Law Quarterly, Volume 40, Number 2, Summer 2006.
    [7]Michael Grossberg,Who Gets the Child? Custody, Guardianship, and the Rise of a Judicial Patriarchyin Nineteenth-Century America,Feminist Studies, Vol. 9, No. 2 (Summer, 1983).
    [8]Linda D. Elrod,Milfred D.Dale, Paradigm Shifts and Pendulum Swings in Child Custody: The Interests of Children in the Balance,42,Family Law Quarterly,2008.
    [9]Lynne Marie Kohm,Tracing the Foundations of the Best Interests of the Child Standard in American Jurisprudence,JOURNAL OF LAW & FAMILY STUDIES,2008 .
    [10]Barbara Bennett Woodhouse, Child Custody in the Age of Children's Rights: The Search for a Just and Workable Standard,Family Law Quarterly,33,1999.
    [11]Patrick Parkinson, The Law of Postseparation Parenting in Australia, 39 FAM. L.Q. (2005).
    [12]Benjamin Scafidi,The Taxpayer Costs of Divorce and Unwed Childbearing : First-Ever Estimates for the Nation and for All Fifty States,2008, p9. http://www.americanvalues.org/coff/executive_summary.pdf
    [13]Tammy R.Pettinato,Transforming Marriage,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imacy and the Democratizing Potential of Love, JOURNAL OF LAW & FAMILY STUDIES, Vol. 9,2007.
    [14]NATIONAL FATHERHOOD INITIATIVE, WITH THIS RING... A NATIONAL SURVEY ON MARRIAGE IN AMERICA 29 (2005) ,P 4. http//:www.smartmarriages.com/nms.pdf
    [15]Marsha Garrison,Reviving Marriage: Could We? Should We? JOURNAL OF LAW & FAMILY STUDIES, Volume10,2008 .
    [16]THE NATIONAL MARRIAGE PROJECT, THE STATE OF OUR UNIONS 2005: THE SOCIAL HEALTH OF MARRIAGE IN AMERICA (2005), http//:www.virginia.edu/marriageproject/pdfs/SOOU2005.pdf.
    [17] Stephen J. Bah,Social Science Research on Family Dissolution: What It Shows and How It Might Be of Interest to Family Law Reformers,Journal of Law & Family Studies,Volume 4, No1,2002.
    [18]P.R. Amato & B. Keith, Parental divorce and adult well-being: A meta-analysis, J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1991.
    [20] Alan J. Hawkins, Will Legislation to Encourage Premarital Education Strengthen Marriage and Reduce Divorce? Jounal of Law and Family Studies, 2007.
    [21]Lynn D. Wardle, NO-FAULT DIVORCE AND THE DIVORCE CONUNDRUM,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Law NAT'L FATHERHOOD INITIATIVE, WITH THIS RING... A NATIONAL SURVEY ON MARRIAGE IN AMERICA 29 (2005), available at http://www.fatherhood.org/doclibrary/nms.pdf Review,1991.
    [22]Marsha Garrison,Promoting Cooperative Parenting: Programs and Prospects,Journal of Law & Family Studies,Volume9, No.1 2007.
    [23]J.W. Mohr, The Future of the Family, the law and the state, CANADIAN JOURNAL OF FAMILY LAW, 1984.
    [24] Divorces and crude divorce rates by urban/rural residence: 2000 - 2004,published by 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http://unstats.un.org/unsd/demographic/products/dyb/DYB2004/Table25.pdf
    [25]J.Thomas Oldham, Changes in 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Divorce, 1958-2008, Family Law Quarterly, Volume 42, Number 3, fall 2008.
    [26]Births, Marriages, Divorces, and Deaths: Provisional Data for 2009, table A ,http://www.cdc.gov/nchs/fastats/divorce.htm
    [27]HAYA STIER,NOAH LEWIN-EPSTEIN,Policy Effects on the Division of Housework,Journal of Comparative Policy Analysis,Vol.9,No.3, September 2007.
    [28]MARIE EVERTSSON AND MAGNUS NERMO,Dependence Within Families and the Division of Labor: Comparing Sweden and the United States,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6 (December 2004).
    [29]CHEN WEI, RAN QI-YU,A STUDY OF THE SYSTEM OF SPOUSAL MAINTENANCE ON DIVORCE: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w, Policy and the Family 19, (2005).
    [1]大辞海编辑委员会:《大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
    [2] Bryan A. Garner, Black’s Law Dictionary(Eighth Edition),Thomson West, 2004.
    [3]《哲学大辞典》编辑委员会编:《哲学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5版。
    [5]冯契主编:《哲学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
    [6]刘复之主编:《人权大词典》第一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7]《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1]陈苇(项目主持人):《澳大利亚家庭法》,群众出版社,2009年版。
    [2]李浩培等译:《拿破仑民法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3]陈卫佐译注:《德国民法典》(第2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4]罗结珍译:《法国民法典》,北京:中国法制出版,2005年版。
    [5]焉一美译:《俄罗斯联邦家庭法典》,张贤玉主编:《外国婚姻家庭法汇编》,北京:群众出版社,2000年版。
    [6]中国政法大学澳门研究中心,澳门政府翻译办公室编:《澳门民法典》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中国法学会婚姻法学研究会编:《外国婚姻家庭法汇编》,2000年,北京:群众出版社。
    [9]陈苇主编:《加拿大离婚法》,北京:群众出版社,2006年版。
    [10]蒋月等译:《英国婚姻家庭法选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215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80年9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2001年4月28日修正)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自1987年1月1日起施行)
    [1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1988年1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通过,1987年1月1日起施行)
    [14] 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603次会议讨论通过,1993年11月3日起施行。)
    [2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603次会议讨论通过)
    [2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如何认定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若干具体意见(1989年11月21日通过,颁布之日起施行)
    [2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2001年12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02次会议通过,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2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离婚案件具体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2003年1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99次会议通过,自2004年4月1日起施行)
    [25]《婚姻登记条例》(2003年8月8日国务院第387号令公布,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
    [2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2001年12月6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01次会议通过。2002年4月1日起施行)
    [27]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04〕12号,2004年11月1日起实施)
    [28]司法部2002年《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2002年9月11日司法部部长办公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2年11月1日起施行)
    [29]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2010年8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1]中国民政部规划财务司公布的全国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数据,http://cws.mca.gov.cn/article/gzdt/
    [2]“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04”, http://tjsj.baidu.com/pages/jxyd/31/57/334cd158141e3e17f2ba70ee29eee61d_0.html
    [3]“1978-2006历年离婚办理情况”, http://cn.chinagate.cn/reports/2008-01/24/content_9583707.htm
    [4]“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04”,http://tjsj.baidu.com/pages/jxyd/31/57/334cd158141e3e17f2ba70ee29eee61d_0.html
    [5]“民政部关于印发《离婚率计算方法研讨结果的报告》的函”, http://www.hunqing88.cn/html/hunqingchangshi/zhengcefagui/200809/01-1224.htm,
    [6]国务院民政部门关于离婚统计数据,http://cws.mca.gov.cn/article/tjbg/
    [7]刘静:“崇文法院调研“80后”离婚现状、原因及审理思路”, http://bjgy.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id=82594
    [8]“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报告”, http://www.stats.gov.cn/tjgb/qttjgb/qgqttjgb/t20020331_15816.htm
    [9]“当代中国婚姻观的调查”,http://www.sojump.com/report/89981.aspx
    [10]“‘80’后婚姻观的调查”, http://www.askform.cn/FormViewResult.aspx?FormID=66190&UserID=59196
    [11]“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 http://cws.mca.gov.cn/article/tjbg/201006/20100600081422.shtml?2
    [12]“杭州小夫妻11点45分离婚14点他们平静复婚”, http://news.wz16300.com/www/8/08-10-22/136959.html
    [13]“离婚探视权纠纷:法院面临的难题”, http://www.snsfw.org/xxlr1.asp?ID=4624
    [14]法制日报:“调查显示我国农村离婚探视权案上诉率上升”, http://news.sohu.com/20070706/n250930316_1.shtml
    [15]“北京:便民法庭20分钟判离婚”, http://news.sina.com.cn/society/2000-05-15/89631.html
    [16]“10分钟了结离婚案”, http://www.gmw.cn/01shsb/2000-04/02/GB/03%5E1301%5E0%5ESH1-227.htm;
    [17]陈岚,“南京出现便民法庭:15分钟就能完成的离婚程序”, http://news.sohu.com/86/41/news211874186.shtml
    [18]刘平毅、石才强:“天各一方要离婚‘电波法庭’便民诉”, http://www.xfxww.com/news/2010726/2010726829136504.html
    [19]“广东法院试点组建家事合议庭专审‘家事纠纷’”, 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10/03-23/2186320.shtml
    [20]“广东中山圆满了结该市‘家事法庭’第一案”, http://news.163.com/10/0607/18/68JKHSML000146BC.html
    [21]赵正辉等:“为了每个家庭的和谐——记江苏省无锡惠山区法院‘家事调解中心’”, http://www.jsfy.gov.cn/fyfc/ck63/2010/02/24142421245.html
    [22]“调解员善断家务事”,http://news.sohu.com/20061225/n247230542.shtml
    [23]“派出所有了调解室‘家务事’不再难断”, http://www.cdrb.com.cn/html/2010-03/25/content_877076.htm
    [24]高颖盈:“杭州首批婚姻家庭指导师将上岗”, http://www.xmxlzx.com/data/68007/detail.php?thisid=42308
    [25]叶海:“杭州31名志愿婚姻家庭指导师下周‘上岗’””, http://zjnews.zjol.com.cn/05zjnews/system/2008/09/19/009954648.shtml
    [2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征求意见稿)”,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10-11/16/c_12779091.htm
    [27]联合国妇女问题:“社会性别主流化”, http://www.un.org/chinese/esa/women/mainstreaming.htm
    [28]“干家务该由谁发工资?专家认为只会加速离婚”, http://news.qq.com/a/20100305/001424.ht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