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监管资本套利法律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监管资本套利是银行利用资本监管制度所存在的缺陷,通过创新产品或其他手段绕开监管约束,进行套利的经济法律规避行为。监管资本套利泛滥被认为是金融危机的重要成因,所以,危机过后,巴塞尔框架的修订、国际金融监管合作以及各国的立法改进等都将控制监管资本套利作为目标之一。
     监管资本套利的主旨在于迂回对银行的资本监管,而资本监管是审慎监管的核心,这就触及到了当今金融监管的基本框架和银行法律规制的基础理念,所以亟需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同时,普遍的观点认为中国金融市场存在创新产品欠缺、金融创新动因不足的突出问题,这也一直是我国金融法制改进和完善的方向,但事实上证券化等所谓金融创新产品的核心功能并不限于转移风险、增加流动性等积极方面,而更体现在规避监管制度等方面,所以,在建构我国金融法律体系时,必须坚持资本监管与金融创新平衡规制的原则。
     基于此,本文对监管资本套利的法律属性和成因进行了分析,对银行在金融创新过程中进行监管规避的法律路径和法律后果给出了评断,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监管资本套利法律规制机制的建议和观点。主要章节结构为:
     第一章是对监管资本套利行为的法律界定和解释,认为它是一种经济法律规避行为,但属于合法行为。
     第二章分析了监管资本套利这种现象的法律成因。资本监管理论上的缺陷、现行规则存在的漏洞,以及配套法律实施机制的不完善等是银行寻求监管规避的动因。审慎理念能够激发市场能动,但却导致银行监管和法律规制的目标发生背离,从而削弱了控制监管资本套利的功能。虚拟经济体制下传统法律责任约束机制的失效也是重要的成因。
     第三章揭示了监管资本套利与金融创新产品相互融合实现的法律路径,提出其法律本质是民事合同的观点。银行通过在合同中设置权利义务表面上对等、预期民事责任分配不均等的机制来实现监管资本套利,借此将风险转移给金融消费者,并且避开监管约束。资产证券化是最典型的金融创新产品,也是最主要的监管资本套利行为,包括真实出售、破产隔离、信用增级等核心法律机制都同时具有规避资本监管的制度功能。中国银行业实施监管资本套利的动因广泛存在,主要的监管资本套利类型是理财产品、债务资本工具和主权信用支持下的银行资本补充行为等。
     第四章对巴塞尔新规则、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和西方主要国家为控制监管资本套利而制定的最新立法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认为这些新规虽然有助于控制监管资本套利,但却具有明显的危机导向特征,失之于对微观金融主体的过多限制以及市场效率的损失。有效的手段应该是:完善基于民事责任判断和规范约束的银行合规管理机制,促进审慎性监管和限制性监管理念的融合以及确保资本监管目标对法律规制目标的追从。另外,基于虚拟经济的社会背景对传统法律责任制度进行反思和再造也将有助于控制监管资本套利。对于中国金融法制而言,控制监管资本套利需要建立激励相容的监管机制,同时对证券化产品、衍生产品和理财产品等相关法律依据进行修订完善,以期实现对资本监管和金融创新的平衡规制。
     但监管资本套利归根结底是金融安全与市场效率、秩序与自由等经济法价值冲突的必然结果,也是“监管与创新”这一动态均衡结构不断发展演化的推动力。所以,无论在中国金融市场,还是世界金融市场上,它都将继续存在,甚至再度泛滥。
Regulatory Capital Arbitrage is that the bank takes advantage of the defects in the capital regulatory regime by way of financial innovations or other means to bypass the regulatory constraints with the purpose to arbitrage as an act of the evasion of Economic law.
     The proliferation of Regulatory Capital Arbitrage is considered to be an important cause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After the Financial Crisis, all set the control of Regulatory Capital Arbitrage as one of their targets in the amendment of Basel Framework, th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f financial regulation and the legislation improvement of nations.
     The main objective of Regulatory Capital Arbitrage is to avoid the capital regulation over the banks. In contrast, the core of Prudential Supervision is the capital regulation. This touches the basic framework of today's financial regulations and the basic concepts of the banking regulations. So it is in great needs of in-depth research and analysis. Meanwhile, the common view is that China's financial market lacks innovative products and motivation of financial innovations, which is also the direction of how to reform and consummate China’s financial legal system. In fact, the core function of so-called financial innovations, such as securitization, is not limited to the transfer of risk, increasing liquidity and other positive aspects, but reflected in avoiding the regulatory system. So it must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balancing the capital regulation and the regulation of financial innovations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financial legal system.
     For the above reasons, this article will analyze the legal attributes and causes of Regulatory Capital Arbitrage, and review the legal paths and legal consequences of Regulatory Capital Arbitrage retained by the bank in its financial innovations. And further, this article will present advices and opinions on how to improve the regulations upon Regulatory Capital Arbitrage. The structure of this article is set as follows:
     Chapter One defines and explains the legal definition of Regulatory Capital Arbitrage. It is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economic law evasion activities, but still remains in legitimate status.
     Chapter Two analyzes the legal causes of Regulatory Capital Arbitrage. The defects in capital regulation theory, loopholes in existing rules, and imperfectness of supporting implement mechanism of law all encourage the bank to seek avoidance of supervision. Prudential theory can stimulate the market dynamic, but it leads to bank supervision and regulation away from its original target, thus weakening the control function of Regulatory Capital Arbitrage. The failure of the constraint mechanism of traditional legal liability under virtual economic system is also an important cause.
     Chapter Three reveals that the legal path of contractual Regulatory Capital Arbitrage is by and through achieving mutual integration with financial innovations of which the legal nature is civil contract. Banks ostensibly set equally agreed terms of rights and obligations in the contract, but unevenly distribute anticipative civil liability to achieve Regulatory Capital Arbitrage, and then transfer all risks to the financial consumers with the effect of avoiding regulatory constraints. Asset Securitization is the one of the typical products of financial innovations and the primary activity of Regulatory Capital Arbitrage, of which all essential legal mechanisms such as true sale, bankruptcy remote, credit enhancement, are having institutional function to avoid capital regulation. The motivations to employ Regulatory Capital Arbitrage are widely spread among China’s banking industry. The common types of Regulatory Capital Arbitrage include financial management products, hybrid capital instruments, and capital supplements of bank supported by sovereign credit, and etc.
     Chapter Four analyses and reviews the New Basel rules (BaselⅢ), the Dodd-Frank Wall Street Reform and Consumer Protection Act, and the latest legislation of major Western countries on the control of Regulatory Capital Arbitrage. Although these new regulations will help to control the Regulatory Capital Arbitrage, they obviously have the crisis-oriented features and have set redundant restrictions on the micro-finance participants and then undermined the market efficiency. More effective ways on controlling Regulatory Capital Arbitrage include improving bank compliance management based on equally distributed civil liability and conformable rules, and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prudential regulation and the theory of restrictive regulatory, and keeping the objectives of capital regulation to meet with the legal system. In addition, the introspection and reforger of traditional legal liability based on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virtual economy will also help to control the Regulatory Capital Arbitr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financial law, the control of Regulatory Capital Arbitrage is conditioned on the establishing of incentive compatible regulatory regime together with the amendment and improvement of regulations on securitized products, derivatives, and financial product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balance between capital regulation and financial innovations.
     However, Regulatory Capital Arbitrage is an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conflicts among financial security, market efficiency, order, and freedom of market, and other values of economic law. It is also the driving force of evolution for“regulation and innovation”,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dynamic equilibrium structure. Therefore, not only in China’s financial market, but also in the world financial markets, Regulatory Capital Arbitrage will continue to exist or even overflow again.
引文
①参见代军勋:《资本监管套利与国际金融危机》,第66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论文集;宋永明:《监管资本套利和国际金融危机》,《金融研究》2009年第12期等。
    ①David Jones, Emerging problems with the Basel Capital Accord: Regulatory capital arbitrage and related issues,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 Volume24(2000) 35-58。
    ②Brent W. Ambrose,Does regulatory capital arbitrage or asymmetric information drive securitization,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Research, Volume 28 2005.10,113-133。
    ③http://my.liuc.it/MatSup/2005/F85333/basel2_march06.pdf
    ④参见徐宝林、刘百花:《监管资本套利动因对银行的影响分析——兼论我国银行业资本监管和管理的启示》,载于《中国金融》2006年第5期,第43-44页。
    ①参见张玉喜:《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中的监管资本套利研究》,载于《当代财经》2008年第04期。
    ②陆晓琴:《危机启示下:监管资本套利不容忽视》,载于《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2卷第3期。
    ③此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本充足性约束下银行风险偏好和行为调整研究”(批准号:70573079)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青年项目06JC790032)的前期研究成果。
    ④宋永明:《监管资本套利和国际金融危机》,《金融研究》2009年第12期,81-90页。
    ⑤巴曙松等著:《金融危机中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挑战与改进》,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4月版,第8、89页。
    ⑥时辰宙:《监管套利:现代金融监管体系的挑战》,载于《新金融》2009年第7期,11-15页。
    ⑦罗培新:《美国金融监管的法律与政策困局之反思》,载于《中国法学》2009年第3期,97页。
    ①Carlos M. Pelaez and Carlos A. Pelaez,Regulation of Banks and Finance: Theory and Policy after the Credit Crisis,first published 2009 by Palgrave Macmillan, P185.
    ②参见London Summit-Leader’s statement,2April 2009.
    ③黄宪,王露璐:《反思金融危机中的巴塞尔协议》,载于《国际金融研究》2009年9期,73页。
    ④沈庆劼:《新巴塞尔协议下是否依然存在监管资本套利》,载于《上?醚芯俊?010年第5期。
    ⑤楼建波、刘燕:《论信托型资产证券化的法律逻辑》,载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3卷第4期(2006)。
    ⑥张泽平:《资产证券化的法律研究》,华东政法学院博士论文,2007。
    ①李怀珍主编:《有效银行监管方式研究与实践》,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6-9页。
    ②王胜邦:《商业银行资本监管制度变迁:历史考察》,载于《新金融》2007年第4期,38页。
    ③指巴塞尔委员会于2006年10月发布的新版《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1997年公布的旧版中也有类似的规定。
    ④梁伟:《经济资本: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载于《经济问题》2005年第9期,61页。
    ⑤刘仁伍,吴竞择:《国际金融监管前沿问题》,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5月版,107页。
    ⑥张彦涛:《我国公司资本制度立法的价值取向与资本制度的选择》,载于《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卷第9期,95页。
    ①详见1988年关于统一国际银行资本衡量和资本标准的协议,2006年公布的“新资本协议”沿用了此定义。
    ②谢平:《金融监管的五个前沿问题》,载于《新金融》2009年第12期,第6页。
    ③韩长印:《破产界限之于破产程序的法律意义》,载于《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6期,113页。
    ④吴卫军:《银行业资本监管建议》,载于《金融实务》2009年第7期。
    ⑤参见陈佳贵等著:《国际金融危机与经济学理论反思》,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2月版,39-59页。
    ⑥银行的经营损失可分为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两类,预期损失一般用准备金来承担,而非预期损失则应由资本来承担。
    ①周洛华著:《金融工程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版,9页。
    ②参见郑旭华:《次贷危机之后金融产品定价模式的变迁》,载于《上海金融》2009年第5期。
    ③David Jones, Emerging problems with the Basel Capital Accord: Regulatory capital arbitrage and related issues,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Volume24(2000),P35。“securitization and other financial innovations have providedunprecedented opportunities for banks to reduce substantially their regulatory capital requirements with little or no corresponding reduction in their overall economic risks– a process termed“regulatory capital arbitrage”.”
    ①肖崎:《商业银行监管资本套利与资本有效配置》,载于《新金融》2006年4期,35页。
    ②李彬:《资产证券化监管套利动机、影响及对策》,载于《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年第15期,129-131页。
    ③前引宋永明:《监管资本套利和国际金融危机》。
    ④张玉喜:《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中的监管资本套利研究》,载于《当代财经》2008年第4期。
    ⑤鲁升亮:《提出持挑战:监管资本套利的双刃剑》,载于《证券市场周刊》2004年7月27日。
    ⑥前引陆晓琴:《危机启示下:监管资本套利不容忽视》。
    ②参见何德旭、郑联盛:《影子银行体系与金融体系稳定性》,载于《经济管理》2009年第11期。
    ①前引时辰宙:《监管套利:现代金融监管体系的挑战》。
    ②项卫星、李宏瑾:《当前各国金融监管体制安排及其变革——兼论金融监管体制安排的理论模式》,载于《世界经济》2004年第9期。
    ③Gastion and Walhof, Regulatory Arbitrage:between the art of exploiting loop hole sand the spirit of innovation DEACTUAPJS.September 2007.
    ①前引David Jones, Emerging problems with the Basel Capital Accord: Regulatory capital arbitrage and related issues.
    ②前引张玉喜:《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中的监管资本套利研究》。
    ①Viral and Philip.p (2009). Securitization without Risk Transfer: The Anatomy of Hidden Bank Debt. Working Paper, New York University Stem.
    ②即CDS,Credit Default Swaps,CDS的发行方承诺当标的资产出现违约时向信用的购买方赔偿相应的损失。
    ③CDO是一种资产证券化产品,全称为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通常译为债务抵押证券、担保债权凭证等。
    ④潘修平:《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若干法律问题探讨》,载于《现代法学》,2009年第31卷4期,60页。
    ①庞东等:《混合型资本工具与商业银行资本结构优化》,载于《国际金融研究》2006年第10期。
    ②该通知规定:商业银行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应从计入附属资本的长期次级债中全额扣减本行持有其他银行长期次级债务的额度,在2009年7月1日以后持有的其他银行的长期次级债务起要全额扣减。
    ③韩龙:《金融法为何是规制与监管之法》,载于《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8年总第98期,第1页。
    ①前引巴曙松:《金融危机中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挑战与改进》,第89页。
    ②指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2006年公布的《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通常简称为《新资本协议》,具体见第685段。
    ①李东辉等:《交易账户新增风险定义、资本计算及启示》,载于《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2期,11页。
    ②陈宏、陈及:《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缺失及改进研究》,载于《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③指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所规定的用于计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的内部评级法,即Internal ratings-based approaches,简称IRB法。
    ④指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所规定的用于计银行所面临的操作风险的方法,即Advanced measurement approaches,简称AMA法。
    ⑤黄宪:《反思金融危机中的巴塞尔协议——基于金融理论界长期批判的跟踪》,载于《国际金融研究》2009年9期,73页。
    ①法理学中的“法律行为”概念与民法上的“法律行为”概念并不一致,民法上的法律行为指合法行为。参见韩祥波《中国法学中法律行为概念的语言哲学分析》,载于《理论界》2010年第7期,65页。
    ②参见吕忠梅等:《经济法原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9月版,209页。
    ③王显勇:《论经济法的宪法基础》,载于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5月第3期,141页。
    ④张春华:《法律规避之经济学解构》,载于《中国商界》2009年第11期,318页。
    ①苏力:《再论法律规避》,载于《中外法学》1996年第4期。
    ②韩祥波:《正式制度与潜规则——一些法律规避现象的经济学解释》,载于《法制与社会》2010年1月(上)。
    ③淡乐蓉:《论民事法律规避行为》,载于《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29页。
    ④参见梁慧星:《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7年7月版,167页。
    ⑤朱伟一:《不谈法律》,载于《国际融资》2007年第11期,37页。
    ①米瑟斯:《自由与繁荣的国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26页。
    ②Henry Paulson, Reform the architecture of regulation, Financial Times, Mar. 18, 2009.
    ③陆泽峰:《金融创新的法律分析》,载于《经济导刊》2002年第8期。
    ①徐化冰:《论诚信原则对行政相对人的适用》,载于《行政与法》2003年第8期。
    ①哈耶克著,姚中秋译:《货币的非国家化》,新星出版社,2007年7月版。
    ②保罗·克鲁格曼著,刘波译:《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经济危机》,中信出版社,2009年3月出版,1-3页。
    ③公共利益论又被称为社会利益论;私人利益论又被称为经济俘获论、监管俘获论、利益集团论等。
    ①巴茨等著,黄毅等译:《反思银行监管》,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16页。
    ②陈建华著:《金融监管有效性研究》,中国金融出版杜,2002年7月版,序言部分。
    ③Hardin,G (1968),The tragedy of commons, Science 162,1243-8.
    ④胡星等:《金融脆弱性与美国金融危机:理论与现实的思考》,载于《经济经纬》2009年第1期。
    ⑤前引巴茨著:《反思银行监管》,29-34页。
    ①Krueger Anne,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Rent-Seeking Societ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4, 64 ( 3 ).
    ②乔治·索罗斯:《索罗斯带你走出金融危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
    ③Shiller, R. J. (2002): From Efficient Market Theory to Behavioral Finance, Cowles Foundation Discussion Paper, No. 1385.
    ①Diamond D.W., Dybvig.P. (1983): Bank Runs, Deposit Insurance and Liquidit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P.91.
    ②陈四清:《资本管理与风险管理的关系》,载于《中国金融》,2003年第17期,14-15页。
    ①刘夏等:《资本监管标准与金融安全机理探讨》,载于《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5卷第4期,37页。
    ②周强:《现代金融监管制度——一个理论框架》,载于《南开经济研究》,2000年第5期,57-62页。
    ③Jacques,k. and p. Nigro, Risk-based capital , portfolio risk. and bank capital:A simultaneous equations approach.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1997(49), pp.533-547.
    ①Miller.Debt and Taxes,Journal of Finance,1977,V01.32,P261—276.
    ②张天宝等:《资本监管与银行最优资本结构》,载于《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5期,38-42页。
    ③The 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Press release, 12 September 2010.
    ④吴美田:《试论巴塞尔文件体系的法律性质》,载于《福建金融》2004年4期,19-22页。
    ①李蕊:《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下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的法律问题研究》,载于《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9年3月号,121-123页。
    ②张强等:《次贷危机视角下商业银行资本约束研究述评》,载于《海南金融》2009年9期,9-14页。
    ③张强:《次贷危机下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的反思》,载于《金融论坛》2010年4期,26-30页。
    
    ②参见2010年G20首尔峰会公报第9条。
    ③前引巴茨著:《反思银行监管》,55页。
    
    ①王胜邦:《商业银行资本监管制度变迁:历史考察》,载于《新金融》2007年第4期,38页。
    ②根据巴塞尔协议Ⅱ的规定,操作风险包括法律风险,因此,法律风险也被纳入了监管资本约束的范围。
    ③巴曙松:《从微观审慎到宏观审慎:危机下的银行监管启示》,载于《国际金融研究》2010年第5期。
    ①See:“Dodd-Frank Wall Street Reform and Consumer Protection Act”, Sec. 604.
    ②《信托公司净资本本管理办法》第16条明确规定:信托公司的净资本不得低于各项风险资本之和的100%;净资本不得低于净资产的40%等。
    ③蒋宇轩等:《资本弱化避税遭遇法规限制》,载于《会计师》2006年第5期。
    ①Donahoo, K. K and Shaffer,S.,1991, Capital Requirements and the Securitization Decision. 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31 (4), Pp.12-23.
    ②克里斯·马腾[澳]著,王洪等译:《银行资本管理:资本配置和绩效测评》,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
    ③参见前引代军勋文:《资本监管套利与国际金融危机》。
    ④相关数据转引自前引巴茨著:《反思银行监管》注28,55页。
    ①何德旭等:《影子银行体系与金融体系稳定性》,载于《经济管理》2009年11期,20-25页。
    ①国研网金融研究部:《巴塞尔协议Ⅲ及其影响解读》,系国研网《金融中国》月度分析报告,发表于2010年9月20日。
    ②陈小宪:《风险·资本·市值》,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版,第43-45页。
    
    ①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等著,陆磊等译:《通往货币经济学的新范式》,中信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
    ②吴俊等:《中国经济转型期商业银行资本与风险行为研究》,载于《财经研究》2008年第1期,51-61页。
    ③巴曙松:《从微观审慎到宏观审慎:危机下的银行监管启示》,载于《国际金融研究》2010年第5期。
    ①黄宪:《反思金融危机中的巴塞尔协议——基于金融理论界长期批判的跟踪》,载于《国际金融研究》2009年第9期,73-78页;另参见前引王胜邦《商业银行资本监管制度变迁:历史考察》等文。
    ②参见前引王胜邦:《商业银行资本监管制度变迁:历史考察》。
    ①陈颖等:《次贷危机对新资本协议实施的影响》,载于《国际金融研究》2008年第10期,51-60页。
    ②Heidi Mandanis Schooner. Regulating Risk not Function,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Law Review, Winter, 1998.
    ③International Convergence of Capital Standards: A Revised Framework, Introduction 1.
    ④包勇恩:《新巴塞尔协议监管模式与监管理念的制度缺陷:美国金融危机的金融法反思》,载于《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11-16页。
    ⑤张赟等:《次贷危机对新巴塞尔协议提出的挑战与启示》,载于《上海金融》2009年第3期,27-31页。
    ①中国银监会课题组:《修补新资本协议漏洞,扩大资本覆盖风险范围》,载于《中国金融》2010年第1期,84-86页。
    ②巴曙松等:《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实施路径的国际差异比较及其发展趋势》,载于《国际金融研究》2006年第4期。
    ①Sources: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Thomson Reuters; Adrian& Paul (2008).
    ②意指根据原有法律所从事的行为,可以不受新法的约束,继续依照原有的规定办事。其最初本义是指美国南北战争后,新法要求选民须具备教育背景,但为歧视黑人,又规定南北战争前即享有选举权的白人后代不受此限制。
    ③See: Promontory Report: Global Perspectives: Reflections on BaselⅢ, http://www.promontory.com/NewsAndResources.
    ④参见前引Promontory Report: Global Perspectives: Reflections on BaselⅢ。
    ①参见巴塞尔委员会《银行业有效监管核心原则》(97年)第四章B部分。
    ②朱美玉:《宏观审慎监管及我国央行监管启示》,载于《金融经济》学术版,2010年8期
    ③美国于1991年通过“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改进法案”,又被称为“结构性的早期干预和解决方案”,是最早的关于审慎监管的国内法。
    ④苗永旺:《金融系统性风险与宏观审慎监管研究》,载于《国际金融研究》2010年第8期,59-68页。
    
    ①傅穹等:《金融监管的变局与路径:以金融危机为背景的法律观察》,载于《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3期。
    ②参见前引傅穹文:《金融监管的变局与路径:以金融危机为背景的法律观察》。
    ①参见前引罗培新文:《美国金融监管的法律与政策困局之反思——兼及对我国金融监管之启示》。
    ②See: Dodd-Frank Wall Street Reform and Consumer Protection Act[H.R.4173], Subtitle A—Financial Stability Oversight Council.
    ①刘轶:《金融监管模式的新发展及其启示———从规则到原则》,载于《法商研究》2009年第2期。
    ②孙友杰等:《原则监管与规制监管的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载于《福建金融》2008年第4期。
    ③李沛霖:《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的比较分析及对我国金融监管的思考》,载于《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6月第32卷第2期。
    ④廖岷:《从美国次贷危机反思现代金融监管》,载于《国际经济评论》2008年第4期。
    ①张忠华:《政府的规制和规制的政府》,载于《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1-4页。
    ②韩龙:《规制与监管:美国金融改革方案对金融法品性的再证明》,载于《河北法学》2009年第11期,13-23页。
    ③赵锡军著:《论证券监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1-2页。
    ④韩龙:《金融法为何是规制与监管之法》,载于《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①参见前引韩龙:《规制与监管:美国金融改革方案对金融法品性的再证明》。
    ②许成钢:《法律、执法与金融监管——介绍“法律不完备性”理论》,载于《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年第5期,1-12页。
    ③PISTOR , KATHARINA , XU CHEN GANG. Incomplete Law--A Conceptual and Analytical Frame-work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he Evolution of Financial Market Regulation, Columbia Law and Economics Working Paper ,2002.
    ④参见前引韩龙:《规制与监管:美国金融改革方案对金融法品性的再证明》。
    ①李怀珍主编:《有效银行监管方式研究与实践》,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12出版,9页。
    ②参见前引巴茨著:《反思银行监管》,63页。
    ③潘德勇:《金融监管的法律价值及实现机制》,载于《法治论丛》,2009年第24卷4期,28-33页。
    ①庞德著,沈宗灵译:《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55页。
    ②徐孟洲等著:《金融监管法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第39页、64页。
    ③叶陈刚等:《金融监管的重要性和目标》,载于《经济导刊》2005年第11期,第50-52页。
    ④易宪容:《美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中的几个重大理论问题》,载于《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51-58页。
    ⑤参见罗宾·保罗·马洛伊著,钱弘道等译:《法律和市场经济——法律经济学价值的重新诠释》,法律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第10页。
    ①巴塞尔委员会的这两个文件虽非法律,但实际具有相当于法律的影响力。
    ②参见前引许成钢:《法律、执法与金融监管——介绍“法律不完备性”理论》。
    ③参见前引巴茨著:《反思银行监管》,63页。
    ④斯蒂芬·莫里斯、申铉松:《立足于整个金融体系的金融监管》,载于《比较》第42期,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
    ⑤前引易宪容:《美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中的几个重大理论问题》。
    
    ①参见1997年《银行业有效监管核心原则》第四节A项。
    ②参见前引周洛华著:《金融工程学》,7-9页。
    ①Andrew M. Whittaker:《法律风险与巴塞尔资本协议:在国际律师联合会上的演讲》,载于《金融管理与研究》2004年第7期,55页。
    ②参见《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巴塞尔协议Ⅱ)正文第644段及注释97。
    ③黄毅著:《银行监管法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241页。
    ①梁伟:《经济资本: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载于《经济问题》2005年第9期,61页。
    ②张伟主编:《银行业法制年度报告》,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383页。
    ①杨磊:《论民事责任的价值》,载于《法制与经济》2008年第4期。
    ②参见前引巴曙松等著:《金融危机中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挑战与改进》,20页。
    ①刘西、李健斌:《基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资产证券化风险计量》,载于《国际金融研究》2008年5期,59页。
    ②参见巴塞尔协议Ⅱ,“确认风险转移的操作要求”,554段。
    ③流动性便利实质上就是银行在表外实体无法偿债时,应当提供资金支持的一种民事责任,参见巴塞尔委员会2009年2月发布的《新资本协议框架完善建议》。
    ②应乙等:《论后果模式与法律遵循——基于法经济分析的视角》,载于《法学》2001年第9期。
    ①前引肖崎:《商业银行监管资本套利与资本有效配置》。
    ②杨红梅:《论行政处罚法定原则的内容》,载于《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的第8期。
    ③廖建求:《论经济法律责任的价值取向——兼论经济法律责任独立于传统法律责任》,载于《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9期。
    
    ①参见前引淡乐蓉:《论民事法律规避行为》。
    ②黄忠:《无效民事行为效力转换制度研究》,载于《法商研究》2007年第2期。
    ①董安生著:《民事法律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第153页。
    ②孙鹏:《论违反强制性规定行为之效力》,载于《法商研究》2006年第5期。
    ③参见王轶著:《物权变动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8页。
    ④谢鸿飞:《论法律行为生效的适法规范——公法对法律行为效力的影响及其限度》,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⑤史尚宽著:《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30—331页。
    ①多数学者称之为“管理性规定”,参见宫长钊:《论合同无效的效力性强制性规定认定》,载于《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第1期。
    ①黎四奇:《金融创新与金融法律创新互动关系的法理学视角分析》,载于《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4期。
    ①前引易宪容:《美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中的几个重大理论问题》。
    ②吴志攀:《华尔街金融危机中的法律问题》,载于《法学》2008年第12期。
    ①前引罗新培:《美国金融监管的法律与政策困局之反思——兼及对我国金融监管之启示》。
    ②傅穹、于永宁:《金融监管的变局与路径:以金融危机为背景的法律观察》,载于《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03期。
    ③金晶:《委托代理理论综述》,载于《中国商界》2008年第6期。
    ①参见美国“总统金融市场工作小组”2008年1月发布的报告。
    ①J·A·熊彼特著,孔伟艳等译:《经济发展理论》,北京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73页。
    ①乔治C·查科等著,丁志杰译:《金融工具与市场案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前言部分。
    ②Desai and Low. Measuring the Opportunity for Product Innovation.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7. Pp112-140.
    ③马根发:《中外金融创新动因分析》,载于《上海金融》2005年第8期。
    ④See: Richard Harrington,“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International Banking”,in Financial Innovation, Edited by Henrycavanna, Routlendge 1992 Notes 4.P67.
    ⑤前引马根发文:《中外金融创新动因分析》。
    
    ①李树生等:《从美国次贷危机看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辩证关系》,载于《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年第7期。
    ②何德旭等:《金融创新效应的理论评述》,载于《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第12期。
    ③参见前引代军勋:《监管资本套利与国际金融危机》等。
    ④陆晓琴:《危机启示下:监管资本套利不容忽视》,载于《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2卷第3期。
    ①王宗润著:《金融产品创新的路径分析》,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出版,147页。
    ②余波等:《金融产品创新:理论、约束和策略》,载于《河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11卷第4期。
    ①黄达主编:《货币银行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2月出版,54页。
    ②Allen & Gale (1998) , Optimal Banking Crises. Journal of Finance, Vol.53, issue4, pp.1245-1248.
    ③参见前引王宗润著:《金融产品创新的路径分析》,24-25页。
    ①参见前引周洛华著:《金融工程学》,7-8页。
    ②吴晓求主编:《现代金融:理念·政策·借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10-12页。
    ③吴冲锋著:《金融工程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94页。
    ④郑旭华:《次贷危机之后金融产品定价模式的变迁》,载于《上海金融》2009年第5期。
    ①张建军等:《对格式合同特殊解释规则的法理探讨》,载于《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①黄依凡:《外资银行的理财陷阱有多深》,载于《卓越理财》,2009第7期。
    ②朱新华:《正确把握商业风险》,载于《商业经济研究》1993年第3期。
    ③王利明、崔新远著:《合同法新论·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出版,116页。
    ④张建军:《情势变更与商业风险比较探讨》,载于《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①王伟玲:《金融消费者权益及其保护初探》载于《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②何颖:《金融消费者刍议》,载于《金融法苑》2008年第75期,21-26页。
    ③马洪雨等:《危机背景下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律制度研究》,载于《证券市场导报》2010年第2期。
    ④赵红梅:《经营者义务:对谁负担的义务》,载于《法商研究》2010年第4期。
    ①方平:《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相关问题研究》,载于《上海金融》2010年第7期。
    ②张军:《消费者反悔权制度探析》,载于《商业时代》2010年第10期。
    ③黄明:《防范复杂衍生品陷阱》,载于《财经》,2008年第22期。
    ④杨立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惩罚性赔偿责任的成功与不足及完善措施》,载于《清华法学》2010年第3期。
    ⑤菲利普·莫利纽克斯等著,冯健等译:《金融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出版,第46页。
    ⑥梁志峰:《资产证券化的金融创新理论研究综述》,载于《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7卷第3期。
    ①前引张玉喜文:《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中的监管资本套利研究》。
    ②范子龙:《浅谈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载于《消费导刊》2010年第1期。
    ①指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美国)。
    ②张金若:《关于“发起人金融资产转移会计处理方法”的评判》,载于《证券市场导报》2010年1月号。
    ③黄荷懿:《我国资产证券化真实出售之探析与完善刍议》,载于《法学杂志》2010年第10期。
    ④魏健馨等:《资产证券化中资产转让的法律问题探讨》,载于《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⑥周小明:《信托制度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104页。
    
    ①王连洲:《中国信托制度发展的困境与出路》,载于《法学》,2005年第1期。
    ②王志诚:《金融资产证券化:立法原理与比较法制》,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38页。
    ③刘万基:《金融资产证券化条例之债权让与对抗制度》,载于台湾《全国律师》2002年第8期,第17-32页。
    ①赵静:《浅谈资产证券化中风险隔离机制的完善》,载于《现代商业》2010年第3期。
    ②王文宇等:《金融资产证券化理论与实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119页。
    ③Steven L. Schwarcz, The Impact of Bankruptcy Reform on“True Sale”Determination in Securitization Transactions, Fordham Journal of Corporate and Financial Law, Spring, 2002.
    ①Lupica, L. R., Circumvention of the Bankruptcy Process: the Statutory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Securitization, Connecticut Law Review, 2000, Vol 33.
    ①张长全等:《我国资产证券化信用增级模式研究》,载于《学术界》2010第7期,总第146期。
    ①李湛:《信贷资产证券化中的信用增级方法》,载于《农村金融研究》2007年第7期。
    ①刘西等:《基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资产证券化风险计量》,载于《国际金融研究》2008年第5期。
    ②参见巴塞尔协议Ⅱ:“确认风险转移的操作要求”,554段。
    ③参见前引巴曙松等著:《金融危机中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挑战与改进》,79-81页。
    ①参见巴塞尔委员会2009年2月发布的《新资本协议框架完善建议》。
    ②资料来源:深圳市平安期货经纪有限公司报告:《合成抵押债务契约的结构分析》,2007年12月。
    ③章琪等:《CDO与次债危机的成因及影响分析》,载于《铜陵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①张明:《透视CDO:类型、构造、评级与市场》,载于《国际金融研究》2008年第6期。
    ①参见前引深圳市平安期货经纪有限公司报告:《合成抵押债务契约的结构分析》。
    ②前引David Jones, Emerging problems with the Basel Capital Accord: Regulatory capital arbitrage and related issues。
    ③信用风险缓释是“指商业银行运用合格的抵质押品、净额结算、保证和信用衍生工具等方式转移或降低信用风险”。引自《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缓释监管资本计量指引》(中国银监管会,2008.9.18)。
    ④International Convergence of Capital Measurement and Capital Standards:A Revised Framework,190-193.
    ①参见《商业银行法》第75条。
    ②中国银监会课题组:《顺应资本监管国际规则的变化,完善我国资本监管制度安排》,载于《中国金融》2010年第7期。
    ①吴晓求:《关于现代金融的一些理论思考》,载于《金融科学》2001年第2期。
    ②此前的要求是4%。
    ③张强等:《资本监管新规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载于《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①林爱华:《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动因分析与对策》,载于《金融经济》2009年12期。
    ①参见康锐:《委托理财案件审理的司法成本问题探析》,载于《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②前引潘修平等:《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若干法律问题探讨》。
    ③参见新华社北京2005年9月29日电:《规范理财业务活动,保护客户合法权益》(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就《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答记者问)。
    ①指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9年2月4日公布的修订后的《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
    ②刘斌斌:《论代理权滥用和表见代理》,载于《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③银行理财产品如果出现亏损,虽然产品销售合同明确约定风险由投资人承担,但银行较多采用的方法是直接承担亏损、和解,或者进行延期以待标的资产价格回升的做法。
    ④中国银监会办公厅于2008年2月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工作的通知》,对证券化业务进行了严格的限定。
    ①楼建波等:《论信托型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法律逻辑》,载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3卷第4期。
    ①分别为银监会2007年5月发布的银监办发〔2007〕114号文和2009年7月发布的银监发[2009] 65号文。
    ①张兆杰:《作为监管资本的次级债及国外商业银行的实践》,载于《国际金融研究》2004年10期。
    ①姜玮怡:《金融危机下主权债务信用风险博弈分析》,载于《经济师》2010年第4期。
    ③李义超:《中国主权债务的现状分析及其风险防范对策》,载于《经济与管理》2010年第9期。
    ⑤International Convergence of Capital Measurement and Capital Standards:A Revised Framework,para.53。
    ②巴曙松:《巴塞尔协议Ⅲ的新进展》,载于《中国金融》2010年第19-20期。
    ③潘再见:《杠杆率限制与资本监管有效性研究》,载于《新金融》2009年第7期。
    ①祁斌等:《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历程、影响和借鉴》,载于《今日财富(金融发展与监管)》2010年第7期。
    ②马德功:《美国金融监管制度改革及其启示》,载于《金融》2010年第7期。
    ②参见顾列铭文:《多德-弗兰克法案:重建美国金融监管》,载于《观察与思考》2010年第8期。
    ①数据转引自朗咸平文:《华尔街投资银行:高盛仍在微笑》,载于《银行家》2010年第9期。
    ②汤柳等:《欧盟的金融监管改革》,载于《中国金融》2009年第17期。
    ③张敏等:《国际金融危机下的欧盟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载于《国际问题研究》2010年第5期。
    ①胡滨:《英国的金融监管改革》,载于《中国金融》2009年第17期。
    ②吴成居:《英美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载于《福建金融》2010年第9期。
    ③王思洋等:《日本金融监管体系的重建及启示》,载于《东北亚论坛》2010年9月第5期。
    ④陈佳贵主编:《国际金融危机与经济学理论反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2月出版,124页。
    ①前引徐孟洲主编:《金融监管法研究》,245页。
    ①参见《合规和银行内部合规部门》原则10:合规应被视为银行内部的一项核心风险管理活动。
    ②参见《合规和银行内部合规部门》第3条。
    ③参见《合规和银行内部合规部门》第1、2条。
    ④侯太领:《法律风险边缘化的现状与反思》,载于《投资研究》2009年第11期。
    ①参见《合规和银行内部合规部门》第6条。
    ②指《合规和银行内部合规部门》第4条所列具的银行协助客户规避监管的行为等。
    ③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界定,这些文件包括:《银行机构的内部控制体系框架》(1998年9月);《健全银行的公司治理》(1999年9月);《银行内部审计和监管当局与审计人员的关系》(2001年8月);《银行客户尽职调查》(2001年10月);《操作风险管理与监管的稳健做法》(2003年2月);《KYC风险统一管理》(2004年10月)等。
    ①李扬等:《危机背景下的全球金融监管改革:分析评价及对中国的启示》,载于《中国金融》2009年第17期。
    ①劳伦斯·弗里德曼著,李琼英等译:《法律制度——从社会科学角度观察》,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
    ②参见前引吴志攀文:《华尔街金融危机中的法律问题》;罗新培文:《美国金融监管的法律与政策困局之反思——兼及对我国金融监管之启示》等。
    ③刘俊海:《强化公司的社会责任———建立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载于《商事法论集(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74页。
    ④参见前引周洛华著:《金融工程学》,166页。
    ①郑雯文:《论公司法人人格否定制度》,载于《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3期。
    ②漆思剑:《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比较研究》,载于《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2卷第2期。
    ③李岳:《对公司人格混同司法适用的再思考》,载于《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①姚大伟:《资贷危机背景下我国风险投资研究》,载于《商业时代》2010年第26期。
    ②郭建鸾:《公司治理视角下我国风险投资基金的组织形式选择》,载于《财务与会计》2009年第7期。
    ①罗大钧等:《民事责任归责问题的理念思考》,载于《学术交流》2004年第1期。
    ③张新宝:《中国侵权行为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25页。
    ①岳彩申等:《金融创新产品法律责任制度的完善——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反思》,载于《法学论坛》2010年第5期。
    ①参见国研网金融研究部:《巴塞尔协议Ⅲ及其影响解读》,来源:国研网《金融中国》月度分析报告。
    ②鲁志勇等:《银行激励相容监管的机制设计》,载于《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年第5期。
    ③王胜邦:《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对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再思考》,载于《银行家》2009年第12期。
    ④沈庆劼:《监管套利:中国金融套利的主要腏健罚赜凇度宋脑又尽?010年第5期。
    ①饶青:《新兴市场国家实施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适用性综述》载于《青年科学》2009年第1期。
    ①邱房贵:《论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保险法律制度的构建》,载于《学术论坛》2007年第2期。
    ②巫和懋:《金融监管改革的学术思想基础》,载于《金融发展评论》2010年第7期。
    ①苗绘:《论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法律监管制度的建构》,载于《理论探讨》2010年第4期。
    1.徐孟洲等著:《金融监管法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
    2.罗宾·保罗·马洛伊著,钱弘道等译:《法律和市场经济——法律经济学价值的重新诠释》,法律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
    3.刘仁伍,吴竞择著:《国际金融监管前沿问题》,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5月版。
    4.陈佳贵等著:《国际金融危机与经济学理论反思》,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2月版。
    5.周洛华著:《金融工程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版。
    6.吕忠梅等著:《经济法原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9月版。
    7.梁慧星著:《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7年7月版。
    8.米瑟斯:《自由与繁荣的国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9.哈耶克著,姚中秋译:《货币的非国家化》,新星出版社,2007年7月版。
    10.保罗·克鲁格曼著,刘波译:《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经济危机》,中信出版社,2009年3月出版。
    11.巴茨等著,黄毅等译:《反思银行监管》,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
    12.陈建华著:《金融监管有效性研究》,中国金融出版杜,2002年7月版。
    13.乔治·索罗斯:《索罗斯带你走出金融危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
    14.克里斯·马腾[澳]著,王洪等译:《银行资本管理:资本配置和绩效测评》,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
    15.陈小宪著:《风险·资本·市值》,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版。
    16.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等著,陆磊等译:《通往货币经济学的新范式》,中信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
    17.赵锡军著:《论证券监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出版。
    18.庞德著,沈宗灵译:《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9.巴曙松等著:《金融危机中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挑战与改进》,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4月版。
    20.李怀珍著:《有效银行监管方式研究与实践》,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
    21.黄毅著:《银行监管法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
    22.张伟主编:《银行业法制年度报告》,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
    23.董安生著:《民事法律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
    24.王轶著:《物权变动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5.史尚宽著:《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6. J·A·熊彼特著,孔伟艳等译:《经济发展理论》,北京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27.乔治C·查科等著,丁志杰译:《金融工具与市场案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28.王宗润著:《金融产品创新的路径分析》,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出版。
    29.黄达主编:《货币银行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2月出版。
    30.周小明:《信托制度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31.王志诚:《金融资产证券化:立法原理与比较法制》,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年版。
    32.吴晓求主编:《现代金融:理念·政策·借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
    33.吴冲锋著:《金融工程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
    34.王利明、崔新远著:《合同法新论·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出版。
    35.菲利普·莫利纽克斯等著,冯健等译:《金融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出版。
    36.王文宇等:《金融资产证券化理论与实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119页。
    37.劳伦斯·弗里德曼著,李琼英等译:《法律制度——从社会科学角度观察》,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
    38.张新宝:《中国侵权行为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
    39.刘俊海:《强化公司的社会责任———建立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载于《商事法论集(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40.代军勋:《资本监管套利与国际金融危机》,第66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论文集。
    41.张泽平:《资产证券化的法律研究》,华东政法学院博士论文,2007。
    42. Carlos M. Pelaez and Carlos A. Pelaez,Regulation of Banks and Finance: Theory and Policy after the Credit Crisis,first published 2009 by Palgrave Macmillan.
    43. Gastion and Walhof Regulatory Arbitrage:between the art of exploiting loop holesand the spirit of innovation DEACTUAPJS.September 20
    44. Desai and Low. Measuring the Opportunity for Product Innovation.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7.
    45. Richard Harrington“,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International Banking”, in Financial Innovation, Edited by Henrycavanna, Routlendge 1992 Notes.
    1.宋永明:《监管资本套利和国际金融危机》,《金融研究》2009年第12期。
    2.陆晓琴:《危机启示下:监管资本套利不容忽视》,载于《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2卷第3期。
    3.张玉喜:《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中的监管资本套利研究》,载于《当代财经》2008年第04期。
    4.时辰宙:《监管套利:现代金融监管体系的挑战》,载于《新金融》2009年第7期。
    5.罗培新:《美国金融监管的法律与政策困局之反思》,载于《中国法学》2009年第3期。
    6.黄宪,王露璐:《反思金融危机中的巴塞尔协议》,载于《国际金融研究》2009年9期.
    7.沈庆劼:《新巴塞尔协议下是否依然存在监管资本套利》,载于《上?醚芯俊?2010年第5期。
    8.楼建波、刘燕:《论信托型资产证券化的法律逻辑》,载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3卷第4期(2006)。
    9.王胜邦:《商业银行资本监管制度变迁:历史考察》,载于《新金融》2007年第4期。
    10.梁伟:《经济资本: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载于《经济问题》2005年第9期。
    11.张彦涛:《我国公司资本制度立法的价值取向与资本制度的选择》,载于《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卷第9期。
    12.谢平:《金融监管的五个前沿问题》,载于《新金融》2009年第12期。
    13.韩长印:《破产界限之于破产程序的法律意义》,载于《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6期。
    14.吴卫军:《银行业资本监管建议》,载于《金融实务》2009年第7期。
    15.郑旭华:《次贷危机之后金融产品定价模式的变迁》,载于《上海金融》2009年第5期。
    16.肖崎:《商业银行监管资本套利与资本有效配置》,载于《新金融》2006年4期。
    17.李彬:《资产证券化监管套利动机、影响及对策》,载于《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年第15期。
    18.鲁升亮:《提出持挑战:监管资本套利的双刃剑》,载于《证券市场周刊》2004年7月27日。
    19.何德旭、郑联盛:《影子银行体系与金融体系稳定性》,载于《经济管理》2009年第11期。
    20.项卫星、李宏瑾:《当前各国金融监管体制安排及其变革——兼论金融监管体制安排的理论模式》,载于《世界经济》2004年9期。
    21.潘修平等:《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若干法律问题探讨》,载于《现代法学》,2009年第31卷4期。
    22.庞东等:《混合型资本工具与商业银行资本结构优化》,载于《国际金融研究》2006年第10期。
    23.韩龙:《金融法为何是规制与监管之法》,载于《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8年总第98期。
    24.李东辉等:《交易账户新增风险定义、资本计算及启示》,载于《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2期。
    25.陈宏、陈及:《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缺失及改进研究》,载于《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26.黄宪:《反思金融危机中的巴塞尔协议——基于金融理论界长期批判的跟踪》,载于《国际金融研究》2009年9期。
    27.韩祥波:《中国法学中法律行为概念的语言哲学分析》,载于《理论界》2010年第7期。
    28.王显勇:《论经济法的宪法基础》,载于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5月第3期。
    29.张春华:《法律规避之经济学解构》,载于《中国商界》2009年第11期。
    30.苏力:《再论法律规避》,载于《中外法学》1996年第4期。
    31.韩祥波:《正式制度与潜规则——一些法律规避现象的经济学解释》,载于《法制与社会》2010年1月。
    32.淡乐蓉:《论民事法律规避行为》,载于《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33.朱伟一:《不谈法律》,载于《国际融资》2007年第11期。
    34.陆泽峰:《金融创新的法律分析》,载于《经济导刊》2002年第8期。
    35.徐化冰:《论诚信原则对行政相对人的适用》,载于《行政与法》2003年第8期。
    36.胡星等:《金融脆弱性与美国金融危机:理论与现实的思考》,载于《经济经纬》2009年第1期。
    37.陈四清:《资本管理与风险管理的关系》,载于《中国金融》,2003年第17期。
    38.刘夏等:《资本监管标准与金融安全机理探讨》,载于《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5卷第4期。
    39.周强:《现代金融监管制度——一个理论框架》,载于《南开经济研究》,2000年第5期。
    40.张天宝等:《资本监管与银行最优资本结构》,载于《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5期。
    41.吴美田:《试论巴塞尔文件体系的法律性质》,载于《福建金融》2004年4期。
    42.李蕊:《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下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的法律问题研究》,载于《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9年3月号。
    43.张强等:《次贷危机视角下商业银行资本约束研究述评》,载于《海南金融》2009年9期。
    44.张强:《次贷危机下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的反思》,载于《金融论坛》2010年4期。
    45.巴曙松:《从微观审慎到宏观审慎:危机下的银行监管启示》,载于《国际金融研究》2010年第5期。
    46.王胜邦:《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对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再思考》,载于《银行家》2009年第12期。
    47.蒋宇轩等:《资本弱化避税遭遇法规限制》,载于《会计师》2006年第5期。
    48.何德旭等:《影子银行体系与金融体系稳定性》,载于《经济管理》2009年11期页。
    49.吴俊等:《中国经济转型期商业银行资本与风险行为研究》,载于《财经研究》2008年第1期。
    50.巴曙松:《从微观审慎到宏观审慎:危机下的银行监管启示》,载于《国际金融研究》2010年第5期。
    51.黄宪:《反思金融危机中的巴塞尔协议——基于金融理论界长期批判的跟踪》,载于《国际金融研究》2009年第9期。
    52.陈颖等:《次贷危机对新资本协议实施的影响》,载于《国际金融研究》2008年第10期。
    53.包勇恩:《新巴塞尔协议监管模式与监管理念的制度缺陷:美国金融危机的金融法反思》,载于《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54.张赟等:《次贷危机对新巴塞尔协议提出的挑战与启示》,载于《上海金融》2009年第3期。
    55.中国银监会课题组:《修补新资本协议漏洞,扩大资本覆盖风险范围》,载于《中国金融》2010年第1期。
    56.巴曙松等:《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实施路径的国际差异比较及其发展趋势》,载于《国际金融研究》2006年第4期。
    57.朱美玉:《宏观审慎监管及我国央行监管启示》,载于《金融经济》学术版,2010年8期。
    58.苗永旺:《金融系统性风险与宏观审慎监管研究》,载于《国际金融研究》2010年第8期。
    59.傅穹等:《金融监管的变局与路径:以金融危机为背景的法律观察》,载于《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3期。
    60.刘轶:《金融监管模式的新发展及其启示———从规则到原则》,载于《法商研究》2009年第2期。
    61.孙友杰等:《原则监管与规制监管的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载于《福建金融》2008年第4期。
    62.李沛霖:《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的比较分析及对我国金融监管的思考》,载于《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6月第32卷第2期。
    63.廖岷:《从美国次贷危机反思现代金融监管》,载于《国际经济评论》2008年第4期。
    64.张忠华:《政府的规制和规制的政府》,载于《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65.韩龙:《规制与监管:美国金融改革方案对金融法品性的再证明》,载于《河北法学》2009年第11期。
    66.韩龙:《金融法为何是规制与监管之法》,载于《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67.许成钢:《法律、执法与金融监管——介绍“法律不完备性”理论》,载于《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年第5期。
    68.潘德勇:《金融监管的法律价值及实现机制》,载于《法治论丛》,2009年第24卷4期。
    69.叶陈刚等:《金融监管的重要性和目标》,载于《经济导刊》2005年第11期。
    70.易宪容:《美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中的几个重大理论问题》,载于《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71.斯蒂芬·莫里斯、申铉松:《立足于整个金融体系的金融监管》,载于《比较》第42期,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
    72. Andrew M. Whittaker:《法律风险与巴塞尔资本协议:在国际律师联合会上的演讲》,载于《金融管理与研究》2004年第7期。
    73.徐宝林、刘百花:《监管资本套利动因对银行的影响分析——兼论我国银行业资本监管和管理的启示》,载于《中国金融》2006年第5期。
    74.梁伟:《经济资本: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载于《经济问题》2005年第9期。
    75.杨磊:《论民事责任的价值》,载于《法制与经济》2008年第4期。
    76.刘西、李健斌:《基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资产证券化风险计量》,载于《国际金融研究》2008年5期。
    77.应乙等:《论后果模式与法律遵循——基于法经济分析的视角》,载于《法学》2001年第9期。
    78.杨红梅:《论行政处罚法定原则的内容》,载于《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的第8期。
    79.廖建求:《论经济法律责任的价值取向——兼论经济法律责任独立于传统法律责任》,载于《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9期。
    80.黄忠:《无效民事行为效力转换制度研究》,载于《法商研究》2007年第2期。
    81.孙鹏:《论违反强制性规定行为之效力》,载于《法商研究》2006年第5期。
    82.谢鸿飞:《论法律行为生效的适法规范——公法对法律行为效力的影响及其限度》,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83.宫长钊:《论合同无效的效力性强制性规定认定》,载于《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第1期。
    84.黎四奇:《金融创新与金融法律创新互动关系的法理学视角分析》,载于《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4期。
    85.吴志攀:《华尔街金融危机中的法律问题》,载于《法学》2008年第12期。
    86.金晶:《委托代理理论综述》,载于《中国商界》2008年第6期。
    87.马根发:《中外金融创新动因分析》,载于《上海金融》2005年第8期。
    88.李树生等:《从美国次贷危机看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辩证关系》,载于《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年第7期。
    89.余波等:《金融产品创新:理论、约束和策略》,载于《河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11卷第4期。
    90.何德旭等:《金融创新效应的理论评述》,载于《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第12期。
    91.郑旭华:《次贷危机之后金融产品定价模式的变迁》,载于《上海金融》2009年第5期。
    92.张建军等:《对格式合同特殊解释规则的法理探讨》,载于《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93.黄依凡:《外资银行的理财陷阱有多深》,载于《卓越理财》,2009第7期。
    94.朱新华:《正确把握商业风险》,载于《商业经济研究》1993年第3期。
    95.张建军:《情势变更与商业风险比较探讨》,载于《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96.王伟玲:《金融消费者权益及其保护初探》,载于《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97.何颖:《金融消费者刍议.》,载于《金融法苑》2008年第75期。
    98.马洪雨等:《危机背景下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律制度研究》,载于《证券市场导报》2010年第2期。
    99.赵红梅:《经营者义务:对谁负担的义务》,载于《法商研究》2010年第4期。
    100.方平:《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相关问题研究》,载于《上海金融》2010年第7期。
    101.张军:《消费者反悔权制度探析》,载于《商业时代》2010年第10期。
    102.黄明:《防范复杂衍生品陷阱》,载于《财经》,2008年第22期。
    103.杨立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惩罚性赔偿责任的成功与不足及完善措施》,载于《清华法学》2010年第3期。
    104.梁志峰:《资产证券化的金融创新理论研究综述》,载于《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7卷第3期。
    105.范子龙:《浅谈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载于《消费导刊》2010年第1期。
    106.张金若:《关于“发起人金融资产转移会计处理方法”的评判》,载于《证券市场导报》2010年1月号。
    107.黄荷懿:《我国资产证券化真实出售之探析与完善刍议》,载于《法学杂志》2010年第10期。
    108.魏健馨等:《资产证券化中资产转让的法律问题探讨》,载于《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109.王连洲:《中国信托制度发展的困境与出路》,载于《法学》,2005年第1期。
    110.刘万基:《金融资产证券化条例之债权让与对抗制度》,载于台湾《全国律师》2002年第8期。
    111.赵静:《浅谈资产证券化中风险隔离机制的完善》,载于《现代商业》2010年第3期。
    112.张长全等:《我国资产证券化信用增级模式研究》,载于《学术界》2010第7期,总第146期。
    113.李湛:《信贷资产证券化中的信用增级方法》,载于《农村金融研究》2007年第7期。
    114.刘西等:《基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资产证券化风险计量》,载于《国际金融研究》2008年第5期。
    115.章琪等:《CDO与次债危机的成因及影响分析》,载于《铜陵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116.张明:《透视CDO:类型、构造、评级与市场》,载于《国际金融研究》2008年第6期。
    117.中国银监会课题组:《顺应资本监管国际规则的变化,完善我国资本监管制度安排》,载于《中国金融》2010年第7期。
    118.吴晓求:《关于现代金融的一些理论思考》,载于《金融科学》2001年第2期。
    119.张强等:《资本监管新规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载于《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120.林爱华:《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动因分析与对策》,载于《金融经济》2009年12期。
    121.康锐:《委托理财案件审理的司法成本问题探析》,载于《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122.刘斌斌:《论代理权滥用和表见代理》,载于《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123.楼建波等:《论信托型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法律逻辑》,载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3卷第4期。
    124.张兆杰:《作为监管资本的次级债及国外商业银行的实践》,载于《国际金融研究》2004年10期。
    125.姜玮怡:《金融危机下主权债务信用风险博弈分析》,载于《经济师》2010年第4期。
    126.李义超:《中国主权债务的现状分析及其风险防范对策》,载于《经济与管理》2010年第9期。
    127.巴曙松:《巴塞尔协议Ⅲ的新进展》,载于《中国金融》2010年第19-20期。
    128.潘再见:《杠杆率限制与资本监管有效性研究》,载于《新金融》2009年第7期。
    129.祁斌等:《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历程、影响和借鉴》,载于《今日财富(金融发展与监管)》2010年第7期。
    130.马德功:《美国金融监管制度改革及其启示》,载于《金融》2010年第7期。
    131.顾列铭:《多德-弗兰克法案:重建美国金融监管》,载于《观察与思考》2010年第8期。
    132.朗咸平:《华尔街投资银行:高盛仍在微笑》,载于《银行家》2010年第9期。
    133.汤柳等:《欧盟的金融监管改革》,载于《中国金融》2009年第17期。
    134.张敏等:《国际金融危机下的欧盟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载于《国际问题研究》2010年第5期。
    135.胡滨:《英国的金融监管改革》,载于《中国金融》2009年第17期。
    136.吴成居:《英美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载于《福建金融》2010年第9期。
    137.王思洋等:《日本金融监管体系的重建及启示》,载于《东北亚论坛》2010年9月第5期。
    138.李扬等:《危机背景下的全球金融监管改革:分析评价及对中国的启示》,载于《中国金融》2009年第17期。
    139.郑雯文:《论公司法人人格否定制度》,载于《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3期。
    140.漆思剑:《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比较研究》,载于《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2卷第2期。
    141.李岳:《对公司人格混同司法适用的再思考》,载于《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142.姚大伟:《资贷危机背景下我国风险投资研究》,载于《商业时代》2010年第26期。
    143.郭建鸾:《公司治理视角下我国风险投资基金的组织形式选择》,载于《财务与会计》2009年第7期。
    144.罗大钧等:《民事责任归责问题的理念思考》,载于《学术交流》2004年第1期。
    145.岳彩申等:《金融创新产品法律责任制度的完善——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反思》,载于《法学论坛》2010年第5期。
    146.鲁志勇等:《银行激励相容监管的机制设计》,载于《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年第5期。
    147.沈庆劼:《监管套利:中国金融套利的主要腏健罚赜凇度宋脑又尽?010年第5期。
    148.饶青:《新兴市场国家实施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适用性综述》载于《青年科学》2009年第1期。
    149.邱房贵:《论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保险法律制度的构建》,载于《学术论坛》2007年第2期。
    150.巫和懋:《金融监管改革的学术思想基础》,载于《金融发展评论》2010年第7期。
    151.苗绘:《论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法律监管制度的建构》,载于《理论探讨》2010年第4期。
    152.David Jones, Emerging problems with the Basel Capital Accord: Regulatory capital arbitrage and related issues,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 Volume24(2000) 35-58。
    153.Brent W. Ambrose,Does regulatory capital arbitrage or asymmetric information drive securitization,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Research, Volume 28 2005.10, 113-133。
    154.Henry Paulson, Reform the architecture of regulation, Financial Times, Mar 18 2009.
    155.Krueger Anne,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Rent-Seeking Societ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4, 64 (3).
    156.Diamond D.W, Dybvig.P. (1983): Bank Runs, Deposit Insurance and Liquidit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P.91.
    157.Jacques,k. and p. Nigro, Risk-based capital , portfolio risk. and bank capital:A simultaneous equations approach.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1997(49)。
    158.Miller.Debt and Taxes,Journal of Finance,1977,V32。
    159.Donahoo, K.K and Shaffer,S.,1991, Capital Requirements and the Securitization Decision. 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31(4),P.12-23.
    160.Heidi Mandanis Schooner. Regulating Risk not Function,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Law Review, Winter, 1998.
    161.PISTOR, KATHARINA , XU CHEN GANG. Incomplete Law--A Conceptual and Analytical Frame-work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he Evolution of Financial Market Regulation, Columbia Law and Economics Working Paper , 2002.
    162.Allen & Gale (1998) , Optimal Banking Crises. Journal of Finance, Vol.53, issue4, pp.1245-1248.
    163.Steven L. Schwarcz, The Impact of Bankruptcy Reform on“True Sale”Determination in Securitization Transactions, Fordham Journal of Corporate andFinancial Law, Spring, 2002.
    164.Lupica, L. R., Circumvention of the Bankruptcy Process: the Statutory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Securitization, Connecticut Law Review, 2000, Vol 33.
    165.169.Viral and Philipp(2009). Securitization without Risk Transfer: The Anatomy of Hidden Bank Debt. Working Paper, New York University Stem.
    166.170. Shiller, R. J. (2002): From Efficient Market Theory to Behavioral Finance, Cowles Foundation Discussion Paper, No. 1385.
    1.巴塞尔委员会于2006年10月发布的新版《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
    2.巴塞尔委员会1988年《关于统一国际银行资本衡量和资本标准的协议》。
    3.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2006年公布《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
    4.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合规和银行内部合规部门》。
    5.巴塞尔委员会2009年2月发布:《新资本协议框架完善建议》。
    6. 6.2010年G20首尔峰会公报。
    7.国研网金融研究部:《巴塞尔协议Ⅲ及其影响解读》,系国研网《金融中国》月度分析报告, 2010年9月20日。
    8.美国“总统金融市场工作小组”2008年1月发布的报告。
    9.深圳市平安期货经纪有限公司报告:《合成抵押债务契约的结构分析》,2007年12月。
    10.新华社北京2005年9月29日电:《规范理财业务活动,保护客户合法权益》(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就《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答记者问)。
    11. The 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Press release, 12 September 2010.
    12. London Summit-Leader’s statement, 2 April 2009.
    13.“Dodd-Frank Wall Street Reform and Consumer Protection Act”.
    14. http: //my.liuc.it/MatSup/2005/F85333/basel2_march06.pdf.
    15. http://www.bis.org.
    16. http://www.promontory.com/NewsAndResources.
    17. http://www.go23f.com/tuwentuijian/DiyList_1493.html.
    18. http://topic.eastmoney.com/europedebt/.
    19. http://stock.cnnb.com.cn/content/channel/tglj/c159/2010/1216/1774328042.shtml.
    20. http://www.abchina.co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