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欧盟对华决策中的主体间认知差异评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年来,欧盟对华决策中的主体间认知差异间题日益突出,对中欧关系所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基于此,本文以对外决策中的认知差异为理论视角,探讨欧盟对华决策中主体间认知差异对于中欧关系所产生的影响。“主体间认知差异”包含了“欧盟内部各决策主体之间的认知差异”与“欧盟与中国(政府)之间的认知差异”两个方面。本文以各领域对中欧关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的严重程度由重至轻把“认知差异”划分为政治、文化、经济以及外交与安全四个领域。本文列举了各领域中所存在的三或四个主体间认知差异问题,进而运用总结归纳法从“欧盟内部的认知差异”、“欧盟与中国之间的认知差异”、“认知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以及“对中欧关系所形成的影响”四个角度总结出各领域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不同类型的主体间认知差异对中欧关系起到怎样的影响。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演绎对外决策中的认知差异。阐述在对外决策中,认知主体的指示对象、认知客体所包括的范围、认知差异的表现形式、产生认知差异的原因以及认知差异在对外决策中产生的影响。接着进一步比较系统地阐述欧盟对华决策中的认知差异问题。欧盟的对华决策主体包括了官方和非官方两个层面,官方层面包括欧盟三大机构以及成员国政府,而非官方层面包括智库、媒体以及普通民众。欧盟的对华认知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欧盟内部各主体间的认知差异,二是欧盟与中国之间的认知差异。欧盟的对华认知差异涉及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经济领域、以及外交与安全领域。欧盟对华认知差异存在三种不同状况,且每种状况所产生的影响也有所不同。欧盟对华认知差异的形成因素包括认知主体、认知客体、认知情景和信息传递四个方面。
     在政治领域,欧盟内部的认知较一致,中欧之间的认知差异尖锐对立甚至截然相反,核心价值观的冲突和对核心国家利益的挑战成为该领域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该领域的主体间认知差异对中欧关系产生了严重性、长期性和难以调和的负面影响。在文化领域,欧盟内部的认知较一致,中欧之间的认知差异明显,文化背景和历史发展进程的差异成为该领域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该领域的主体间认知差异对中欧关系产生了长期、间接性和难以调和的负面影响。在经贸领域,欧盟内部各决策主体之间存在一定的认知差异,中欧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但通过对话与协商可以弥合,经济利益的博弈和衡量标准的差异成为该领域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该领域的认知差异对中欧关系产生的负面影响短期、非严重和可调和性的。在外交与安全领域,欧盟内部各决策主体之间存在一定的认知差异,中欧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但通过对话与协商可以弥合,利益的博弈和价值观的冲突成为该领域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该领域的认知差异对中欧关系产生的负面影响短期、可控和可调和性的。
     在未来一段时期里,产生主体间认知差异的四个因素都会发生一些变化。对于中国而言,应对欧盟对华决策中的主体间认知差异问题,中国在心理上应该以理性而冷静的眼光看待这一问题,认识到该问题的广泛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并制订具体的对策以应对之。
     在进行经过详细的分析后,最后总结出本文的结论:欧盟对华决策中的主体间认知差异对中欧关系的影响具有多重性。中欧关系不仅受到中欧之间的认知差异的影响,也受到欧盟内部决策主体之间的认知差异的影响。总体上看,受欧盟决策机制的影响,欧盟内部决策主体之间的认知差异对中欧关系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当中欧在此类问题上发生摩擦时,欧盟内部的认知差异会防止中欧在此问题上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当中欧在此类问题上需要再向前发展时,欧盟内部的认知差异会防碍中欧在此类问题上合作的深化。
In recent years, the matter of intersubjective cognitive dissonance of EU's decision-making on China is is increasingly prominent, and the impact on China-EU relation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evident. Based on this,the paper with foreign policy decisions research intersubjective cognitive dissonance of EU's decision-making on China how to impact China-EU relations. Intersubjective cognitive dissonance include the the cognitive dissonance between the EU's internal decision-making subjects and the cognitive dissonance between EU and China (government).The paper in the negative impact on the severity of the China-EU relations in all areas from heavy to light,the cognitive differences divided in four areas.political area, cultural area, economic area,diplomatic and security area.The paper list three or four intersubjective cognitive dissonance issues of every area,and use summary method to sum u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ery area,in four aspects,the the cognitive dissonance between the EU's internal decision-making subjects.the cognitive dissonance between EU and China,the main reason of produce cognitive dissonance,the affect of intersubjective cognitive dissonance to China-EU relations.On this basis, summed up the different types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play what kind of impact on China-EU relations.
     At the first,the paper deduce the cognitive dissonance of foreign policy decisions.The paper expound who is the cognitive subject,the area of cognitive object,the exhibition of cognitive dissonance,the reasons of produce cognitive dissonance,the affect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to in the foreign policy decisions.Secondly,the paper expound the matter of intersubjective cognitive dissonance of EU's decision-making on China in detail.EU's decision-making subjects on China include official and unofficial two levels.The official level, including the three major EU institutions, as well as member states' governments, and non-official level, including think tanks, media and ordinary people.The Intersubjective cognitive dissonance of EU EU's decision-making on China include the the cognitive dissonance between the EU's internal decision-making subjects and the cognitive dissonance between EU and China.The areas include political area, cultural area, economic area,diplomatic and security area.The cognitive dissonance of EU to China include three different condition,different condition have different affect.
     In the political area,the cogniton is very same in the EU inside,the cognition is sharp opposition and even oppose between China and EU, the confliction of core values and the challenges to core national interests are the main reasons produce cognitive dissonance in the area,the negative impact is serious,long-term and difficult to reconcile in tha area. In the culture area,the cogniton is very same in the EU inside,the cognition is sharp opposition between China and EU, the diffrent of culture background and historical course are the main reasons produce cognitive dissonance in the area,the negative impact is long-term,indirect and difficult to reconcile in tha area. In the economic area,the cogniton have something diffrent in the EU inside,the cognition between China and EU have something diffrent but the different can close through dialogue and consultation, the game of economic interests and the different of measurement criteria are the main reasons produce cognitive dissonance in the area,the negative impact is short-term, non-serious and can reconcile in tha area. In the foreign and security area,the cogniton have something diffrent in the EU inside,the cognition between China and EU have something diffrent but the different can close through dialogue and consultation, the game of interests and the confliction of values are the main reasons produce cognitive dissonance in the area,the negative impact is short-term, controllable and can reconcile in tha area.
     In the coming period,the four reasons of produce intersubjective cognitive dissonance will have something change.For China,the response to the matter of intersubjective cognitive dissonance of EU's decision-making on China,China should be rational and sober senses to look at this matter, understanding the problem of widespread, long-term and complex,and develop specific strategies to deal with.
     After the detailed analysis, the paper finally summed up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paper:The affect have multiple of intersubjective cognitive dissonance of EU's decision-making on China.The the cognitive dissonance between the EU's internal decision-making subjects and the cognitive dissonance between EU and China,are both affect the Sino-European relationship.Overall, the influence of intersubjective cognitive dissonance of EU's decision-making on China have two sides.One side,on the one hand, when China and the EU on such issues friction,the cognitive dissonance of EU's inside prevent further deterioration of Sino-European relationship.the other hand, when China and the EU on such issues need to move forward, the EU's internal cognitive dissonance will hinder the deepening of China-EU cooperation on such issues.
引文
①李钢:《外交决策中的认知和人格因素》,《决策科学》,1998年,第2期,第34-36页。
    ② Harold and Margaret Sprout,The Ecological Perspective on Human Affair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International Politics.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5,p.11.
    ③[美]罗伯特·杰维斯,秦亚青译:《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第21页。
    ④秦亚青:《主体间认知差异与中国的外交决策》,《外交评论》,2010年,第4期,第7页。
    ①近几年充满民族主义色彩的代表性作品主要有:宋晓军等著:《中国不高兴》,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郭锐著:《中国为何不高兴》,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9年。寒竹,文扬著:《中国力》,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王小东著:《天命所归是大国》,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②新华网:“‘一超多强’开始向‘两超多强’演变”,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12/30/c_12 2512319.htm(上网时间:2012年1月5日)
    ①运用国际体系视角对中欧关系进行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有:朱立群:《国际体系与中欧关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吴白乙:《后冷战国际体系变动与中欧关系》,《欧洲研究》,2005年,第5期。陈玉刚:《体系秩序与中欧关系》,《国际观察》,2003年,第4期,第1-9页。
    ②运用全球化视角对中欧关系进行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有:赵晨:《全球化与中欧关系的变化》,《新视野》,2009年,第4期,第91-93页。刘鹏飞,李刚:《基于全球化视角的中欧贸易争端及其博弈分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7期,第59-63页。郇庆治,盖玉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欧“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第114-120页。刘金源:《全球化背景下的中欧经贸关系》,《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年,第2期,第42-46页。
    ①运用地缘政治视角对中欧关系进行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有:戴炳然:《后冷战时期地缘政治视野下的中欧关系》,《外交评论》,2010年,第1期,第63-77页。刘从德,刘志慧:《中欧地缘战略关系中的俄国因素分析》,《学术论坛》,2004年,第6期,第44-48页。陈雅娟:《中欧地缘战略关系中的美国因素分析》,华中师范大学2006届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②运用国家利益视角对中欧关系进行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有:陆聂海:《从国家利益看发展中欧关系的重要性》,《和平与发展》,2007年,第4期,第48-50页。陆聂海:《国家利益视域下发展中欧关系的战略意义及其途径》,《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第87-90页。程大为:《国家利益是最高准则--中欧焦炭贸易的商务外交思考》,《WTO经济导刊》,2004年,第8期,第58-61页。杨文兰:《中欧之间贸易顺差、摩擦与利益博弈》,《北方经贸》,2008年,第5期,第44-46页。刘颖:《中欧纺织品贸易争端在WTO框架下的和平解决——以国家利益的角度分析》,《中国商界》,2008年,第5期,第17-18页。
    ③郭关玉:《中国-欧盟合作研究》,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除郭关玉运用这一视角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外,运用合作视角对中欧关系进行研究的其他代表性成果有:刘惜戈:《中欧伙伴关系中的外交与安全合作》,载于周弘主编:《共性与差异:中欧伙伴关系评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44-75页。杨晓燕:《中欧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分析》,山东大学2005届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①运用问卷调查法以普通民众对中欧关系和欧盟的认知作为研究对象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课题组:《中国公众对欧盟及中欧关系看法的调查与初步分析》,《欧洲研究》,2008年,第2期,第1-52页。朱立群等:《中国人对欧盟和中欧关系的认知》,载[美]沈大伟,[德]桑德施耐德,周弘主编:《中欧关系:观念、政策与前景》,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141-166页。董礼胜,刘作奎:《中国精英对中欧关系现状和前景看法》,《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第10期,第73-88页。周弘、刘作奎、范勇鹏:《2008年中国人的欧洲观》,《欧洲研究》,2009年,第3期,第121-147页。范勇鹏:《中国人的欧洲印象——基于实证调查的初步探索》,载冯绍雷主编:《欧盟:形成中的全球角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第42-64页。郭素琴:《国际视角中的欧盟角色:中、美、俄、欧及亚太四国等民众对欧盟认知综述》,载载冯绍雷主编:《欧盟:形成中的全球角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第15-41页。
    ②董礼胜:《中国学者对中欧关系的认知及影响因素——基于2010年“中国人看欧盟”调查的实证研究》,《外交评论》,2011年,第5期,第72-85页。
    ③郭素琴:《中国学者对后冷战时期中欧关系的认知比较》,华东师范大学2009届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④张健:《欧盟对华认知变化及政策调整》,《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7期,第6-11页。
    ⑤房乐宪:《当前欧盟对华战略认知与政策新趋向》,《和平与发展》,2010年,第2期,第49-54页。
    ⑥“欧盟‘中国观’的变化”主题报告课题组:《欧盟“中国观”的变化》,载周弘主编:《欧洲发展报告(2008-2009):欧盟“中国观”的变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32页。
    ⑦刘作奎:《欧盟中国观的变迁》,载冯绍雷主编:《欧盟:形成中的全球角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第114-130页。
    ①张弛:《人权观差异与中欧关系》,北京大学2008届博士学位论文。
    ②宋黎磊,陈志敏:《中欧对软实力概念的不同认知及对双边关系的影响》,《欧洲研究》,2011年,第2期,第46-60页。
    ③ Zhongqi Pan,"Managing the conceptual gap on sovereignty in China-EU relations", Asia Europe Journal, vol.8,2010,pp.227-243.
    ④ Jian Junbo,"Managing the Conceptual Gap on Global Governance between China and the European Union".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和德国艾伯特基金会于2011年1月19日-20日在上海联合主办的“概念分歧与中欧关系”国际研究会会议论文集。
    ⑤国内部分学者对中欧关系的不同发展阶段作了划分和概括。如古斯塔夫·盖拉茨、陈志敏:《欧洲联盟对外政策一体化--不可能的使命?》,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年,第351-378页。戴炳然:《中国-欧盟关系:历史、现状与前景》,载薛君度、周荣耀主编:《面向21世纪的中欧关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2000年,第95-103页。顾俊礼:《面向21世纪的中欧关系》,载薛君度等主编:《面向21世纪的中欧关系》,第104-114页。
    ①对中欧关系中的人权问题进行研究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有:张弛:《人权观差异与中欧关系》,北京大学2008届博士学位论文。朱力宇,张小劲:《中欧人权观的异同及其对中欧关系的影响》,《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第87-90页。朱立群:《国际体系与中欧关系》,第306-309页。
    ②这方面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有:陈志敏:《欧盟的有限战略行为主体特性与中欧战略伙伴关系--以解除对华军售禁令为例》,载伍贻康主编:《欧洲一体化的走向和中欧关系》,北京:时事出版社,2008年,第290-307页。刘雪莲,章娟:《欧盟对华军售禁令:历史、多方博弈与前景》,《理论月刊》,2008年,第3期,第140-142页。张金翠:《欧盟解除对华军售禁令再探讨》,《兰州学刊》,2007年,第7期,第51-54页。Shao Cheng Tang."The EU's Policy towards China and the Arms Embargo", Asia Europe Journal,Vol.3,No.3,2005,pp.313-321刘得手:《美欧关系与欧盟对华军售解禁》,《国际论坛》,2007年,第1期,第16-20页。
    ③对西藏问题进行研究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有:张会丽:《当前中欧关系中的西藏问题》,《阴山学刊》,2010年6月第3期,第110-115页。房乐宪:《欧洲议会对华涉藏决议的政治内涵分析》,《欧洲研究》,2009年,第5期,第86-98页。
    ④王万里:《欧盟、台湾、中国三边关系剖析》,台北市: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2版1刷)。该 书第一版名为《台湾与欧盟》。除王万里外,对于中欧关系中的台湾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研究的是郭建平。参见郭建平:《冷战后美日欧盟与台湾关系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年。
    ①这方面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有:朱立群:《国际体系与中欧关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第153-160、165页。阮宗泽:《中国--欧盟—美国关系——塑造一个建设性的未来》,载沈大伟等主编:《中欧关系:观念、政策与前景》,第287页。 肖元恺:《美国因素:影响中欧关系的恒定基数》,《欧洲》,2000年,第4期,第74-79页。王军伟:《当前中欧关系发展中的美国因素》,《兰州学刊》,2007年,第11期,第39-41页。姜怀宇,任大顺:《试论中欧关系发展中的美国因素》,《绥化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33-35页。洪邮生:《欧盟与美国对华战略比较——兼论中欧美三边互动》,《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8期,第1-6页。翟东升:《中美欧三边关系》,《IT经理世界》,2006年,第24期,第96页。夏立平:《论中美欧三边关系的发展趋势》,《当代亚太》,2003年,第9期,第7-16页。王军伟:《当前中欧关系发展中的美国因素》,《兰州学刊》,2007年,第11期,第39-41页。
    ②运用国际体系视角对中欧关系进行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有:Volker Stanzei,"The EU and China in the global system",in David Shambaugh,Eberhard Sandschneider and Zhou Hong,eds.,China-Europe Relations:Perceptions.policies and prospects,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8,pp.251-269. David Shambaugh,"China and Europe; The Emerging Axis,"Current History,No.9,2004,pp.243-48.David Scott,"China and the EU:A Strategic Axi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Vol.21,No.1,2007,pp.23-45.
    ③ Stanley Crossick &Etienne Reuter,China-EU:A Common Future,Singapore: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2007.
    ① Frank Umbach,"EU-China energy relations and geopolitics",The Newsletter.No.51,2009.
    ② John Fox and Francois Godement,"A Power Audit of EU-China Relations",Published by the 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April 2009, p.61. available at from http://ecfr.eu/page/-/documents/A Power Audit of EU_China_Relations.pdf (上网时间:2011年12月31日)此外,还有Terry Narramore等运用这一视角对中欧关系进行分析。参见:Terry Narramore,"China and Europe:engagement,multipolarity and strategy,"The Pacific Review,Vol.21,No.1,2008,pp.87-108.
    ③弗兰科·阿尔基里:《关键在于体制:欧盟对华政策的制度及其制度化》,载沈大伟等主编:《中欧关系:观念、政策与前景》,第66-84页。
    ④ Franco Algieri,"EU Economic Relations with China:An Institutionalist Perspective",in Richard Louis Edmonds.ed.,China and Europe since 1978:A European Perspective,New York:Co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pp.64-77.
    ①沈大伟:《中国眼中的欧洲:真实的一致还是认知不一致?》,载沈大伟等主编:《中欧关系:观念、政策与前景》,第119-140页。
    ② Jenny Clegg,"CHINA VIEWS EUROPE:A MULTI-POLAR PERSPECTIVE",EUROPEAN STUDIES Vol.27,2009,pp.123-137.
    ③ Jing Men,"Chinese Perceptions of the European Union:A Review of Leading",European Law Journal, Vol.12,No.6,2006,pp.788-806.
    ④邓肯·弗里曼,古斯塔夫·盖拉茨:《欧洲与中国的人权观差异》,《欧洲研究》,2011年,第2期,第73-87页。
    ⑤ Joern-Carsten Gottwald,"Niall Duggan.Diversity,Pragmatism.and Convergence:China,the European Union and the Issue of Sovereignty".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和德国艾伯特基金会于2011年1月19日—20日在上海联合主办的“概念分歧与中欧关系”国际研究会会议论文集。
    ① Anna Michalski,"China and the EU:Conceptual Gaps in Soft Power".Eva Gross,"Conceptual Gaps on Global Governance in China-EU Relations:the EU View".David Scott,"China-EU Understan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Multilateralism','Multipolarization'...and beyond?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和德国艾伯特基金会于2011年1月19日—20日在上海联合主办的“概念分歧与中欧关系”国际研究会会议论文集。
    ②沈大伟:《中国和欧洲:从派生性关系向独立关系的发展》,载宋新宁,张小劲主编:《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与欧洲》,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33-63页。
    ③ Michael Yahuda,"The Sino-European encounter:Historical influences on contemporary relations",in David Shambaugh.Eberhard Sandschneider and Zhou Hong,eds.,China-Europe Relations:Perceptions,policies and prospects, pp.13-32.
    ④ Kay Moller,"Diplomatic Relations and Mutual Strategic Perceptions:China and the European Union,"in Richard Louis Edmonds.ed.,China and Europe since 1978:A European Perspective,pp.10-32.
    ⑤如Marita Siika,"China and the Nordic Countries,1954-1970",Cooperation and Conflict,ⅩⅧ,1983,pp.101-113.Marita Siika,"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Nordic Countries in the 1970s".China Report,December,1983.pp.19-42.
    ⑥ Franco Algieri,"EU Economic Relations with China:An Institutionalist Perspective,"in Richard Louis Edmonds,ed.,China and Europe since 1978:A European Perspective,pp.72.
    ⑦其他代表性研究成果还有:Robert Ash,"Europe's commercial relations and China",in David Shambaugh,Eberhard Sandschneider and Zhou Hong,eds.,China-Europe Relations:Perceptions,policies and prospects.,pp.189-230.Markus Taube,"Economic Relations between the PRC and the States of Europe,"in Richard Louis Edmonds,ed.,China and Europe since 1978:A European Perspective,pp.78-105.
    ① Philip Baker,"Human Rights,Europe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in Richard Louis Edmonds.ed.,China and Europe since 1978:A European P erspective,pp.45-63.
    ② Frank Ching, China:The Truth about its Human Rights Record,London:Rider 2008其他代表性研究成果还有:Andrew Cottey,Jorn-Carsten Gottwald,"The European Union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Who's Changing Whom?,"Social Europe Journal,Vol.3,No.3,2008,pp.149-153.Philip Baker,"Human Rights,Europe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in Richard Louis Edmonds.ed.,China and Europe since 1978:A European Perspective,pp.45-63.John Fox and Francois Godement,"A Power Audit of EU-China Relations".Georg Wiessala,"Duality-Dialogue-Discouse:Some Perspectives On Human Rights In Eu-China Relations",In Georg WiessalaJohn Wilson,Pradeep Taneja,eds.,The European Union and China:Interests and Dilemmas,Amsterdam-New York:Rodopi B.V.,2009,pp.83-102.
    ③ Jerker Hellstrom,"The EU Arms Embargo on China:a Swedish Perspective",Defence Analysis,January 2010,pp25-29.
    ④代表性研究成果有:Gudun Wacker,"Lifting the EU arms embargo against China. U.S. and EU positions,"presentation at the 1st colloquium of the TFPD-Working Group"China's Rise",17th February 2005,Washington.DC.Kristin Archick.Richard F. Grimmett,Shirley Kan,"European Union's Arms Embargo on China:Implications and Options for U.S. Policy", available at http://www.fas.org/sgp/crs/row/RL32870.pdf(上网时间:2011年11月20日)Stanley Crossick,"The Arms Embargo,"in Stanley Crossick &Etienne Reuter,China-EU:A Common Future,Singapore: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2007,pp.192-194.
    ⑤西藏问题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有:Nora Sausmikat, Klaus Fritsche,eds.,"Civil Society in European-Chinese Relations:Challenges of Cooperation",p.24.Niall Duggan,"Tibetan Riots.March 2008:Causesand Consequences,"Social Europe Journal,Vol.3,No.3,2008,pp.154-158.Georg Wiessala,"The European Union and Asian Countries,"Sheffield Academic Press,2002,p.103台湾问题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有:Jean-Pierre Cabestan,"The Taiwan issue in Europe-China relations:an irritant more than leverage",in David Shambaugh.Eberhard Sandschneider andZhou Hong.eds.,China-Europe Relations:Perceptions,policies and prospects,pp.84-102.Robert Ash,"Economic Relations between Taiwan and Europe",in Richard Louis Edmonds,ed.,China and Europe since 1978:A European Perspective,pp.154-180.Paul Joseph Lim,"The European Union's Economic Ties with The Republic of China(Taiwan),"In Georg WiessalaJohn Wilson,Pradeep Taneja,eds.,The European Union and China:Interests and Dilemmas, Amsterdam-New York:Rodopi B.V.,2009,pp.187-205.Francoise Mengin,"A Functional Relationship:Political Extensions to Europe-Taiwan Economic Ties",in Richard Louis Edmonds,ed.,China and Europe since 1978:A European Perspective,pp136-153.Finn Laursen,"The Politics and Economics of EU-China/Taiwan Relations:A European Perspective,"Dalhousie EUCE Occasional Paper No.1,2006.Czeslaw Tubilewicz,"Taiwan and post-communist Europe:shopping for allies", New York:Routledge,2007中美欧三边关系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有:Andrew Small.'The US Factor,"in Stanley Crossick &Etienne Reuter,China-EU:A Common Future,Singapore: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2007,pp.73-80.David Shambaugh,"The New Strategic Triangle:U.S. and European Reactions to China's Rise,"The Washington Ouarterly.Summer 2005,p.21.Bates Gill,"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China-Europe relationship",in David Shambaugh,Eberhard Sandschneider and Zhou Hong,eds..China-Europe Relations:Perceptions,policies and prospects.pp.270-286.Michael Smith,Huaixian Xie,"The European Union,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Complex Interdependence and Bi-Multilateralism in Commercial Relations",In Georg Wiessala,John Wilson,Pradeep Taneja,eds.,The European Union and China:Interests and Dilemmas,Amsterdam-New York:Rodopi B.V.,pp.167-185.Bates Gill,Melissa Murphy,"China-Europe Relations:Implications and Policy Responses for the United States,"A Report of the CSIS Freeman Chair in China Studies.May 2008, available at www.csis.org(上网时间:2011年10月5日)[德]白小川(Uwe Wissenbach):《能源安全:欧美中三角关系中的一大难题》,《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10期,第44-51页。
    ①[美]卡伦·明斯特,潘忠岐译:《国际关系精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23页。
    ② Kenneth Waltz,Man.the State and War:A Theoretical Analysi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59.
    ①[日]佐藤英夫著,王晓滨译:《对外政策》,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0年,第26-27页。
    ① VALERIE M.HUDSON,"Foreign Policy Analysis:Actor-Specific Theory and the Ground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Foreign Policy Analysis, No.1.2005,pp.1-30.
    ②从理论上来看,认知学派是对主流理论的反思,这体现在对理性主义的反思、对分析单元的反思以及对分析层次的反思上。(参见王鸣鸣:《外交政策分析: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24-126页。)
    ①阎学通、孙学峰著:《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第二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0页。
    ①金正昆著:《外交学(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2页。
    ②同上,第42页。
    ①参见王鸣鸣:《外交政策分析: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24-125页。
    ①杰维斯:《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译者前言,第20页。
    ①孟昭兰:《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6页。
    ①[美]约翰·B.贝斯特,黄希庭等译:《认知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第4页。
    ②《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第四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第315页。
    ③[加]兰伯斯,魏明库译:《社会心理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90年,第26页。
    ④武秀波等著:《认知科学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85页。
    ⑤林崇德,张文新:《社会发展与社会认知发展》,《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年,第1期,第50-55页。
    ①此六个定义转引自林崇德,张文新:《社会发展与社会认知发展》,《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年,第1期,第50-55页。
    ②林崇德,张文新:《社会发展与社会认知发展》,《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年,第1期,第50-55页。
    ③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322页。
    ④同上,第322页。
    ⑤刘吉发:《政治学新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23页。
    ⑥李钢:《外交决策中的认知和人格因素》,《科学决策》,1998年,第2期,第34-36页。
    ①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行为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68页。
    ②对于认知差异的划分和相关论述,参见秦亚青:《主体间认知差异与中国的外交决策》,《外交评论》,2010年,第4期,第3-7页。
    ①刘金平、王金娥等:《公务员决策心理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页。
    ①张历历:《外交决策》,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第59页。
    ①郝雨凡、林甦主编:《中国外交决策:开放与多元的社会因素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86页。
    ②[英]希尔著,唐小松,陈寒溪译:《变化中的对外政策政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04页。
    ③同上,第306页。
    ④明斯特:《国际关系精要》,第150页。
    ⑤佐藤英夫:《对外政策》,第61页。
    ⑥ Rhodes .G.Jordan,"Sub-governments,Policy Commnunites and Networks:RefilIing the Old Bottles?"Journal of Theoretical Politics,Vol.No.3,1990,pp.319-338.
    ①赵可金:《外交学原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52-156页。
    ①杰维斯:《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译者前言,第15页。
    ②同上,第13-15页。
    ③秦亚青:《主体间认知差异与中国的外交决策》,《外交评论》,2010年,第4期,第3-7页。
    ④ Harold and Margaret Sprout,The Ecological Perspective on Human Affair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International Politics,p.11.
    ①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第四版)》,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17页。
    ①利益主观论与利益客观论,参见王子昌:《侨民利益、国家利益与国籍法》,《东南亚研究》,2005年,第5期,第75-78页。
    ②王子昌:《侨民利益、国家利益与国籍法》,《东南亚研究》,2005年,第5期,第75-78页。
    ③王海运:《<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战略利益、战略理念和战略认知基础》,《黑河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第8-9页。
    ①[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年。
    ②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第四版)》,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17页。
    ①胡宗山:《国际政治学基础》,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34页。
    ②张淑华:《社会认知科学概论》,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第84页。
    ③ Richard C.Snyder,H.W.Bruck,Burton Sapin eds,Foreign Policy Decison-Making(Revisited),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2.p.15.
    ④胡宗山:《国际政治学基础》,第334页。
    ①张淑华:《社会认知科学概论》,第97页。
    ②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第四版)》,第120页。
    ①[美]斯科特·普劳斯著,施俊琦著,王星译:《决策与判断》,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第13页。
    ①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第四版)》,第121页。
    ②同上,第121页。
    ①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认知与情感、意向和态度之间的关系并非是单向而是双向的,即彼此相互影响。王浦劬、施雪华、刘吉发等人的著作中都提到了这一观点。(参见: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刘吉发:《政治学新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施雪华主编:《政治科学原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
    ①施雪华主编:《政治科学原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580页。
    ②邹智贤:《论主体结构中的认知因素和意向因素及其互补关系》,《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4期,第46-50页。
    ①郑全全:《社会认知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30页。
    ②施雪华主编:《政治科学原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579页。
    ③[加]夏尔-菲利普·大卫著,李旦等译:《白宫的秘密:从杜鲁门到克林顿的美国外交决策》,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8页。
    ①更具体和详细的相关论述参见:赵晓春:《发达国家外交决策制度》,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年。
    ①赵晓春:《发达国家外交决策制度》,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年,第241页。
    ①欧盟前六次扩大的具体情况可参见:Elizabeth Bomberg,John Peterson,Alexander Stubb,The European Union:How does it work?,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pp.73-84.
    ①该表引自威亚尔达所编制的著作(参见:[美]威亚尔达主编,陈玉刚等译:《全球化时代的欧洲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09页。)同时笔者依据欧盟的最新变化对该表作了部分改动。
    ①新华网:“欧盟理事会的表决机制”,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12/15/content_1230712.htm(上网时间:2012年3月2日)
    ②林甦、张茂明、罗天虹主编:《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与中国—欧盟关系》,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55页。
    ③同上,第54页。
    ①威亚尔达:《全球化时代的欧洲政治》,第397-398页。
    ②同上,第398页。
    ③关呈远主编:《零距离解读欧盟——外交官的前沿报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53页。
    ①本表由笔者依照朱立群提供的资料整理所得。(参见:朱立群:《国际体系与中欧关系》,第201-210页。)
    ② Franco Algieri,"It's the system that matters: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making of EU policy toward China",in David Shambaugh.Eberhard Sandschneider and Zhou Hong,eds.,China-Europe Relations:Perceptions,policies and prospects.p.80.
    ①本表由笔者依照朱立群提供的资料整理所得。(参见:朱立群:《国际体系与中欧关系》,第210-211页。)
    ②Elizabeth Bomberg.John Peterson and Alexander Stubb.The European Union:How does it work?,p.59.
    ③朱立群:《国际体系与中欧关系》,第214页。
    ④2011年4月22日,在天津南开大学参加的欧洲学会第八届年会中,宋新宁教授曾在交流中提到他在与欧盟外交官的交流中得知,在人权问题上,欧洲议会在欧盟的对华决策过程中实质起主要作用。
    ⑤可参见这四个欧盟对华文件的封面,在封面处己注明这四个对华文件已经经过了欧盟理事会、欧盟委员会和欧洲议会的协商。可见欧洲议会在这四个对华文件的制定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影响。
    ①朱立群:《国际体系与中欧关系》,第214页。
    ②Elizabeth Bomberg,John Peterson and Alexander Stubb.The European Union:How does it work?,p.58.
    ③朱立群:《国际体系与中欧关系》,第215页。
    ①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思想库及其对华研究》,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年,序言,第1页。
    ②潘忠岐:《欧洲智库的最新发展及其对华研究》,《现代国际关系》,2010年,第10期,第8—14页。
    ③希尔:《变化中的对外政策政治》,第314页。
    ①楚树龙:《国际关系基本理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2页。
    ①秦亚青:《主体间认知差异与中国的外交决策》,《外交评论》,2010年,第4期,第3-7页。
    ①对于中国学术界对于中欧关系以及欧洲的认知可参见:郭素琴:《中国学者对后冷战时期中欧关系的认知比较》,华东师范大学2009届硕士学位论文。董礼胜:《中国学者对中欧关系的认知及影响因素——基于2010年“中国人看欧盟”调查的实证研究》,《外交评论》,2011年,第5期,第72-85页。Jing Men,"Chinese Perceptions of the European Union:A Review of Leading Chinese Journals",European Law Journal,Vol.12,No.6,2006,pp.788-806对于普通民众对于中欧关系以及欧洲的认知可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课题组:《中国公众对欧盟及中欧关系看法的调查与初步分析》,《欧洲研究》,2008年,第2期,第1-52页。朱立群等:《中国人对欧盟和中欧关系的认知》,载沈大伟等主编:《中欧关系:观念、政策与前景》,第141-166页。董礼胜,刘作奎:《中国精英对中欧关系现状和前景看法》,《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第10期,第73-88页。周弘、刘作奎、范勇鹏:《2008年中国人的欧洲观》,《欧洲研究》,2009年,第3期,第121-147页。范勇鹏:《中国人的欧洲印象——基于实证调查的初步探索》,载冯绍雷主编:《欧盟:形成中的全球角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第42-64页。
    ②郝雨凡,林甦主编:《中国外交决策:开放与多元的社会因素分析》,第106页、第113页。
    ①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四个领域的划分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方便进行学术研究,在现实当中并非是完全孤立或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影响的。
    ②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人民日报》,2005年10月20口,第10版。
    ③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政党制度》,《人民日报》,2007年11月16日,第15版。
    ①据笔者统计,至今中国政府已经发表47份直接或间接涉及中国人权的白皮书,这些白皮书较为系统和全面地说明了中国近二十来人权状况所获得的进步。
    ②从欧盟所发表的五份对华政策文件中对中国人权状况的表述能反映出欧盟对此问题的认知,在第三章中会对此作详细说明。
    ①前一种观点以欧洲议会和部分媒体为代表,从欧洲议会所发表的相关文件和部分媒体对此问题的评论可反映出他们在此问题上的认知。后一种观点以欧盟委员会和部分学者为代表,从欧盟委员会所发表的《竞争与伙伴关系:欧中贸易和投资政策》中反映出欧盟委员会对此问题的认知。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布鲁塞尔当代中国研究所(BICCS)研究员邓肯·弗里曼(Duncan Freeman)就提到,“中国出口激增最终的受惠者经常是包括欧洲在内的外国公司。”(参见:Duncan Freeman,"China's rise and the global economy:challenges for Europe",in Marcin Zaborowski ed.,Facing China's Rise:Guidelines for EU Startegy,2006, p.18. available at www.iss.europa.eu上网时间:2011年12月23日)
    ①温家宝:《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国务院公报》,2007年,第10期。
    ②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0年中国的国防》,《人民日报》,2011年04月01日,第12版。
    ③2010年皮尤公司所作的民意调查发现绝大多数欧洲人把中国军力的增长看作是一件坏事,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们对中国的担心。(参见:The Pew Research Center,"Global Attitude Project",June 17,2010, available at www.pewglobal.org上网时间:2011年12月23日.)。近期部分欧洲媒体对中国“瓦良格”号下水的广泛报道和评论也可反映出他们的认知。
    ④中国政府所发表的《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中详细地阐述了中国政府在此问题上的见解。(参见:《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人民日报》,2006年01月13日,第3版。)
    ①2005年4月22日,胡锦涛在雅加达亚非峰会上第一次提出亚非国家应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的理念和论断。2005年7月1日,胡锦涛出访莫斯科,《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中又一次提到了和谐世界。2005年9月15日,胡锦涛在联合国总部全面阐述了“和谐世界”理念的内涵。在2006年7年由欧洲政策顾问局(Bureau of European Policy Advisers)四位专家提交的报告就建议,欧盟对华政策的目标之一是与中国一道“创建和谐的国际关系”(Harmoniou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参见:Frederic Lerais,Mattias Levin,Myriam Sochacki and Reinhilde Veugelers eds.China, the EU and the World:Growing in Harmony?.European Communities.2007.)
    ①中欧在“和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有关的问题”上的认知差异,主要包括对“人权与主权的关系”、民族自决与领土完整的关系、能否因人权问题而干涉一国的内部事务等问题上的认知差异。由于这三个方面的认知差异都与中国的涉台问题、涉藏问题有关,中国政府不太可能在这些问题上作出妥协。
    ①从欧盟发表的六个对华文件,以及2003年中国政府发表的《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中,都能反映出中欧双方对发展中欧经贸关系存在着趋向一致的认知。
    ② Valeria Bello and Belachew Gcbrewold.eds.,A Global Security Triangle:European.African and Asian interaction,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10,p.220.
    ①法国是第一个承认利比亚反对派政权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对利比亚采取军事行动的国家。
    ②钱其琛:《外交十记》,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第301页。
    ③同上,291-305页。
    ①中国对法国采取了以下制裁措施:撤销部分拟议中与法方的大型合作项目,如广州地铁、大亚湾核电站二期工程、购买法国小麦等:不再与法国商谈新的重大经贸合作项目;严格控制两国副部长级以上人员的往来;立即关闭法国驻广州总领事馆。(参见:钱其琛:《外交十记》,第302页。)
    ②杰维斯:《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第321页。
    ③ zaki laidi,EU Foreign Policy in a Globalized World:Normative power and social preferences,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8,p.144.
    ④潘忠岐教授对于中欧之间的主权观差异作了比较系统的分析,较为全面地展示了中欧对主权的认知差异,涉及的认知主体包括官方、思想界,以及普通民众。(参见:Zhongqi Pan,Managing the conceptual gap on sovereignty in China-EU relations, Asia Europe Journal, Vol.8,2010, pp.227-243.)
    ① Martha L.Cottam.Foreign Policy Decision Making:The Influence of Cognition,Boulder and London:Westview press,1986,p.23.
    ①在认知心理学中,“自我表演”指的是认知对象通过“表演”来影响认知主体的认知,即强调或展现自己诸多属性中的某些属性而隐瞒或掩盖其他的某些属性,以影响认知主体对自己的认知。在国际关系中,政府官员在媒体面前的“自我表演”是较常见的现象。
    ②“觉醒的巨龙”形象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是“觉醒”的形象,这与鸦片战争后那个“衰败的帝国”的形象相对应。另一个是“巨龙”的形象,“巨龙”在西欧文化中主要是负面形象,其基本含义是《新约》圣经邪恶的古蛇/魔鬼。“觉醒的巨龙”形象,对于欧洲人来说既有正面的形象,但也隐含着对中国的担心和恐惧。(参见:李勇著:《西欧的中国形象》,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43页。)
    ③一些欧洲驻中国记者就认为,中国官员与国外媒体打交道时的表现显得很拙劣。路透视北京分社高级记者储百亮(Chris Buckley)、路透社中国首席记者林洮耀(Benjamin Lim)和英国电视第四频道驻北京记者林夕(Lindsey Hilsum)都表达了这些看法。(参见:张志安,叶柳著:《中国怎么样?:驻华外国记者如何讲述中国故事》,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9年。)
    ①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作的调查都表明,中国的普通民众主要是通过大众媒体了解欧盟。(参见:冯绍雷主编:《欧盟:形成中的全球角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5-41页。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课题组:《中国公众对欧盟及中欧关系看法的调查与初步分析》,《欧洲研究》,2008年,第2期,第1-52页。)
    ②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清华大学的李希光教授对此所了初步的系统研究。(参见:李希光:《妖魔化中国的背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①由于受意识形态和冷战的影响,在欧洲人的语言体系中“共产党国家(communist country)"或共产党政权(communist regime)时在一定程度上包括了独裁和一党制的意思。
    ②参见欧盟发表的五个对华政策文件:Communication of the Commission,A Long Term Policy For China-Europe Relations,COM(1995)279 final,Brussels,05.07.1995. Commission of the Commission,Building a Comprehensive Partnership with China,COM(1998)181 final,Brussels,25.03.1998. 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EU Strategy towards China:Implementation of the 1998 Communications and Future Steps for more Effective EU Policiey,COM(2001)265 final,Brussels,15.5.2001. 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A Maturing Patnership-Shared Interests and Challenges in EU-China Relations,COM(2003)533 final,Brussels, 10.09.2003.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EU-China:Closer Partners and Growing Responsibilities, COM(2006)631 final,Brussels,24.10.2006.
    ③上海欧洲学会编:《欧洲观察》,2008年,第3期·总第33期。
    ④ The European Union Committee of the House of Lords:Stars and Dragons:The EU and China,London:The Stationery Office Limited,2010,pp.11-12.
    ① Susi Dennison and Anthony Dworkin,"TOWARDS AN EU HUMAN RIGHTS STRATEGY FOR A POST-WESTERN WORLD", available at http://ecfr.eu/(上网时间:2012年2月23日)
    ② John Fox and Francois Godement,"A Power Audit of EU-China Relations".
    ③参见Peter Ferdinand,"The Challenge of democratisation",in Marcin Zaborowski ed.,Facing China's Rise: Guidelines for EU Startegy,2006,pp.21-38., available at www.iss.europa.eu (上网时间:2011年12月23日)
    ④ Shaun Breslin,"Democratising One-Party Rule? Political Reform,Nationalism and Legitimac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working paper 67,September 2008,pp.1-29. available at http://www.fride.org (上网时间:2011年12月23日)
    ⑤王来:《德国<时代周报>中的中国形象》,载戴启秀、王志强主编:《文化视角下的欧盟成员国:德国》,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281-282页。
    ①参见张磊:《德国<明镜周刊>视角下的中国形象》,载戴启秀、王志强主编:《文化视角下的欧盟成员国:德国》,第289-290页。
    ②资料来源:刘继南,何辉等著:《镜像中国:世界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形象》,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80-81、120-121、152-153、195-196、273-274页。
    ①孙有中:《解码中国形象:<纽约时报>和<泰晤士报>中国报道比较(1993-2002)》,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第169-170页。
    ②同上,第171页。
    ③李乐曾:《德国大联合政府对华政策探析》,《德国研究》,2008年,第2期,第4-10页。
    ①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人权状况》,《人民日报》,1991年11月02口,第5版。
    ②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人权状况》,《人民日报》,1991年11月02日,第5版。
    ③资料来源: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人权状况》,《人民日报》,1991年11月02日,第5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人民日报》,1995年12月28日,第1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996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人民日报》,1997年04月01日,第1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998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人民日报》,1999年04月14日,第1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0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人民日报》,2001年04月10日,第6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3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人民日报》,2004年03月31日,第10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4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人民日报》,2005年04月14日,第7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9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人民日报》,2010年09月27日,第12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人权发展50年》,《人民日报》,2000年02月18日,第3版。
    ① Rose Mcdermott,Political Psycholog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Ann Arbor:The Univeristy of Michigan Press. 2004, p.80.
    ①这五个对华文件,其中前两个仅以欧盟理事会名义发表。后面三个对华文件,虽然仍以欧盟理事会的名义发表,但是与欧盟委员会和欧洲议会作了协商和交流,故在总体上体现了三大机构共同的对华认知。Communication of the Commission.A Long Term Policy For China-Europe Relations,COM(1995)279 final, Brussels.05.07.1995. Commission of the Commission,Building a Comprehensive Partnership with China,COM (1998)181 final,Brussels,25.03.1998. 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EU Strategy towards China: Implementation of the 1998 Communications and Future Steps for more Effective EU Policiey,COM(2001)265 final.Brussels,15.5.2001.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A Maturing Patnership-Shared Interests and Challenges in EU-China Relations,COM(2003)533 finaI,Brussels,10.09.2003.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EU-China:Closer Partners and Growing Responsibilities,COM(2006)631 final,Brussels,24.10.2006.
    ①上海欧洲学会编:《欧洲观察》,2009年第5期·总第48期。
    ① Philip Baker,"Human Rights.Europe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in Richard Louis Edmonds.ed.,China and Europe since 1978:A European Perspective,pp.45-63.
    ② Frank Ching, China:The Truth about its Human Rights Record,London:Rider.2008.
    ③ Andrew Cottey,Jorn-Carsten Gottwald,"The European Union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Who's Changing Whom?,"Social Europe Journal,Vol.3,No.3;2008,pp.149-153.
    ④ John Fox and Francois Godement,"A Power Audit of EU-China Relations".
    ⑤王来:《德国<时代周报>中的中国形象》,载戴启秀、王志强主编:《文化视角下的欧盟成员国:德国》,第276、280页。
    ①张磊:《德国<明镜周刊>视角下的中国形象》,载戴启秀、王志强主编:《文化视角下的欧盟成员国:德国》,第290页。
    ②刘继南,何辉等著:《镜像中国:世界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形象》,第93、128、163-164、207-208、283-284页。
    ③ John Fox and Francois Godement,"A Power Audit of EU-China Relations".
    ④ Philip Baker,"Human Rights.Europe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in Richard Louis Edmonds.ed..China and Europe since 1978:A European Perspective,pp.45-63.
    ① The European Union Committee of the House of Lords:Stars and Dragons:The EU and China,p.61.
    ② Georg Wiessala,"Duality-Dialogue-Discouse:Some Perspectives On Human Rights In Eu-China Relations",In Georg Wiessala,John Wilson,Pradeep Taneja,eds.,The European Union and China:Interests and Dilemmas, Amsterdam-New York:Rodopi B.V.,2009,pp.83-102.
    ③参考资料: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人权状况》,《人民日报》,1991年11月02日,第5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人民日报》,1995年12月28日,第1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996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人民日报》,1997年04月01日,第1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998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人民日报》,1999年04月14日,第1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0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人民日报》,2001年04月10日,第6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3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人民日报》,2004年03月31日,第10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4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人民日报》,2005年04月14日,第7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9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人民日报》,2010年09月27日,第12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人权发展50年》,《人民日报》,2000年02月18日,第3版。
    ①《李鹏致信中国人权研究会对<人权>杂志创刊表示热烈祝贺》,《人民日报》,2002年02月11日,第1版。
    ①王晨:《中国人权事业的进步与发展有目共睹》,《人民日报》,2010年10月20日,第8版。
    ②欧盟及其成员国对于人权涵义的理解,在两部法律中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一是《欧洲保护人权与基本权利公约》,二是《欧盟基本权利宪章》。参见:COUNCIL OF EUROPE,"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and Fundamental Freedoms".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Charter of Fundamental Rights of the European Union", (2000/C364/01).
    ①腾讯网:“温家宝:没有程序民主就无实质民主”,http://news.qq.com/a/20120206/000099.htm?pgv_ref=aio2012&ptlang=2052(上网时间:2012年2月3日)
    ① Communication of the Commission.A Long Term Policy For China-Europe Relations,COM(1995)279 final, Brussels,05.07.1995. Commission of the Commission,Building a Comprehensive Partnership with China,COM (1998)181 final,Brussels,25.03.1998. 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EU Strategy towards China: Implementalion of the 1998 Communications and Future Steps for more Effective EU Policiey,COM(2001)265 final,Brussels,15.5.2001.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A Maturing Patnership-Shared Interests and Challenges in EU-China Relations,COM(2003)533 final,Brussels,10.09.2003.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EU-China:Closer Partners and Growing Responsibilities,COM(2006)631 final,Brussels,24.10.2006.
    ①John Fox and Francois Godement,"A Power Audit of EU-China Relations".
    ②李姣,张利华:《欧洲议会“涉藏决议”的出台及其影响》,《国际政治研究》,2010年,第3期,第54-69页。
    ③本表由李姣和张利华通过提取欧洲议会“涉藏决议”的动议案的提出者整理而成。(参见:李姣,张利华:《欧洲议会“涉藏决议”的出台及其影响》,《国际政治研究》,2010年,第3期,第54-69页。)
    ①环球网:“欧洲绿党公开支持分裂势力,曾抵制北京奥运会”http://world.huanqiu.com/roll/2009-07/525471.html(上网时间:2012年2月3日)
    ② Nora Sausmikat, Klaus Fritsche.eds.,"Civil Society in European-Chinese Relations:Challenges of Cooperation", EU-CHINA CIVIL SOCIETY FORUM,2010,p.24.
    ③ Niall Duggan,"Tibetan Riots,March 2008:Causesand Consequences,"Siocial Europe Journal,Vol.3,No.3.2008, pp.154-158.
    ④ Georg Wiessala,"The European Union and Asian Countries,"Sheffield:Sheffield Academic Press,2002,p.103.
    ⑤中国新闻网:“解析达赖在欧洲人眼中形象欧洲对华存认知错位”http://www.chinanews.com/gj/news /2008/12-11/1483123.shtml(上网时间:2012年12月21日)
    ⑥王缉思:《中美关系的发展趋势与深层原因》,《当代亚太》,2009年,第3期,第4-20页。
    ⑦ John Fox and Francois Godement,"A Power Audit of EU-China Relations".
    ⑧ Susi Dennison and Anthony Dworkin,"TO WARDS AN EU HUMAN RIGHTS STRATEGY FORA POST-WESTERN WORLD",in 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website:http://ecfr.eu/(上网时间:2012年2月23日)
    ①何振华:《“西藏问题”不是人权问题》,《人民日报》,2008年4月30日,第004版。
    ②多杰才旦:《“西藏问题”不是人权问题而是维护中国主权问题》,《人民日报》,1992年02月25日,第1版。
    ③何振华:《“西藏问题”不是人权问题》,《人民日报》,2008年4月30日,第004版。
    ④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西藏的主权归属与人权状况》,《人民日报》,1992年09月23日,第2版。
    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西藏民主改革50年》,《人民日报》,2009年03月03日,第9版。
    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西藏和平解放60年》,《人民日报》,2011年07月12日,第15版。
    ①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西藏的主权归属与人权状况》,《人民日报》,1992年09月23日,第2版。
    ②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西藏自治区人权事业的新进展》,《人民日报》,1998年02月25日,第2版。
    ③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疆的历史与发展》,《人民日报》,2003年05月27日,第6版。
    ④参见资料: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西藏的主权归属与人权状况》,《人民日报》,1992年09月23日,第2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西藏自治区人权事业的新进展》,《人民日报》,1998年02月25日,第2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西藏文化的发展》,《人民日报》,2000年06月23日,第5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西藏的民族区域自治》,《人民日报》,2004年05月24日,第9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西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人民日报》,2008年09月26日,第14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西藏民主改革50年》,《人民日报》,2009年03月03日,第9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西藏和平解放60年》,《人民日报》,2011年07月12日,第15版。
    ①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疆的历史与发展》,《人民日报》,2003年05月27日,第6版。
    ②参见资料: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西藏的主权归属与人权状况》,《人民日报》,1992年09月23日,第2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西藏的现代化发展》,《人民日报》,2001年11月09日,第5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西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人民日报》,2008年09月26日,第14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西藏民主改革50年》,《人民日报》,2009年03月03日,第9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西藏和平解放60年》,《人民日报》,2011年07月12日,第15版。
    ①于青:《就乌鲁木齐“7·5”事件及热比娅窜访日本中国驻日大使接受日本媒体采访》,《人民日报》,2009年07月29日,第3版。
    ①成怡夏:“宗教包袱沉重 欧洲社会世俗化”,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20432(上网时间:2011年12月18日)
    ②王博、吴建民、胡岩:《外国人怎样看西藏》,《世界知识》,2009年,第6期,第14-22期。
    ③王缉思:《中美关系的发展趋势与深层原因》,《当代亚太》,2009年第3期,第4-20页。
    ④杜永彬:《西方对西藏的误读及其原因》,《当代世界》,2009年,第4期,第4—7页。
    ⑤杜永彬:《西方对西藏的误读及其原因》,《当代世界》,2009年,第4期,第4—7页。
    ①参见何振华:《国际包装下的“西藏问题”》,《人民日报》,2009年3月25日,第4版。
    ②王博、吴建民、胡岩:《外国人怎样看西藏》,《世界知识》,2009年,第6期,第14-22期。
    ③搜狐网:“法国驻华大使:西方人并不了解‘西藏的现实’”,http://news.sohu.com/20090404/n263201987.shtml(上网时间:2012年2月27日).
    ④新华网:“欧洲议员德瓦对欧洲议会通过涉藏决议表示失望”,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03/12/ content 11002057.htm(上网时间:2012年2月28日)
    ①孙有中:《解码中国形象:<纽约时报>和<泰晤士报>中国报道比较(1993-2002)》,第223页。
    ②同上,第224页。
    ①孙有中:《解码中国形象:<纽约时报>和<泰晤士报>中国报道比较(1993-2002)》,第224页。
    ② Commission of the Commission,Building a Comprehensive Partnership with China,COM(1998)181 final, Brussels,25.03.1998. 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EU Strategy towards China:Implementation of the 1998 Communications and Future Steps for more Effective EU Policiey,COM(2001)265 final.Brussels, 15.5.2001.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A Maturing Patnership-Shared Interests and Challenges in EU-China Relations,COM(2003)533 final,Brussels,10.09.2003.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EU-China:Closer Partners and Growing Responsibilities,COM(2006)631 final,Brussels,24.10.2006.
    ①钱其琛:《外交十记》,第301页。
    ②同上,第291-305页。
    ③中国对法国采取了以下制裁措施:撤销部分拟议中与法方的大型合作项目,如广州地铁、大亚湾核电站二期工程、购买法国小麦等;不再与法国商谈新的重大经贸合作项目;严格控制两国副部长级以上人员的往来;立即关闭法国驻广州总领事馆。(参见:钱其琛:《外交十记》,第302页。)
    ④《中法两国政府联合公报》,《人民日报》,1994年01月13日,第1版。
    ⑤《中韩联合声明》,《人民日报》,2008年05月29日,第3版。
    ①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人民日报》,2000年02月22日,第1版。
    ②刘振英,端木来娣,何加正:《江泽民在新春茶话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1995年01月31日,第1版。
    ③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人民日报》,2000年02月22日,第1版。
    ④新华社:《法批准向台出售护卫舰船体 我国政府对此提出严正交涉》,《人民日报》,1991年09月29日,第4版。
    ⑤新华社:《就法方与台湾签署出售幻影战斗机合同 中国政府向法国提出最强烈抗议》,《人民日报》,1992年11月27日,第1版。
    ①孙有中:《解码中国形象:<纽约时报>和<泰晤士报>中国报道比较(1993-2002)》,第229-245页。
    ①孙有中:《解码中国形象:<纽约时报>和<泰晤士报>中国报道比较(1993-2002)》,第209-248页。
    ②李乐曾:《德国大联合政府对华政策探析》,《德国研究》,2008年,第2期,第4-10页。
    ①上海欧洲学会编:《欧洲观察》,2009年第1期·总第44期。
    ②本表由李姣和张利华通过提取欧洲议会“涉藏决议”的动议案的提出者整理而成。(参见:李姣,张利华:《欧洲议会“涉藏决议”的出台及其影响》,《国际政治研究》,2010年,第3期,第54-69页。)
    ③李姣,张利华:《欧洲议会“涉藏决议”的出台及其影响》,《国际政治研究》,2010年,第3期,第54-69页。
    ④黄静:《中欧民意冲突:根源及趋势》,中国欧洲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
    ⑤上海欧洲学会编:《欧洲观察》,2008年第1期·总第31期。
    ①刘继南,何辉等著:《镜像中国:世界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形象》。
    ②新华社:《中法两国政府联合公报》,《人民日报》,1994年01月13日,第1版。
    ③ Richard Louis Edmonds,ed.,China and Europe since 1978:A European Perspective,p.151.
    ③东方网:“台媒称法国可能重启对台军售卖最先进坦克”,http://news.eastday.com/c/20090122/ ula4125369.html (上网时间:2012年3月3日)
    ①人民网:“萨科齐表示一点都不后悔与达赖会面”,http://world.people.com.cn/GB/8483733.html(上网时间:2012年2月13日)
    ②《中法新闻公报》,《人民日报》,2009年04月02日,第4版。
    ①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和平发展》,《人民日报》,2011年09月07日,第15版。
    ② Communication of the Commission.A Long Term Policy For China-Europe Relations,COM(1995)279 final,Brussels,05.07.1995.
    ③ Commission of the Commission.Building a Comprehensive Partnership with China,COM(1998)181 final. Brussels,25.03.1998.
    ④ 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EU-China:Closer Partners and Growing Responsibilities, COM(2006)631 final,Brussels,24.10.2006.
    ①参见:钱其琛:《外交十记》,第302页。
    ②参见:BBC中文网,“BBC民调:中国国际形象转差”,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 7870000/newsid_7873600/7873676.stm (上网时间:2011年3月20日)
    ③数据来源:channelnewsasia,"Poll shows Europeans see China as biggest threat to global stability', available at http://www.channelnewsasia.com/stories/aft)_asiapacific/view/341524/1/.html(上网时间:2011年10月25日)
    ①温利鹏:《英国文化外交及其在中国的运用》,外交学院2009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6页。
    ② Martina Kuhner,"The Role of Culture in EU Cooperation with ACP Countries-concepts, actors, and challenges in a promising feld of action", available at www.ifa.de/fileadmin/pdf/edition/europa_2012.pdf (上网时间:2011年10月3日)
    ①彭姝祎:《试论法国的文化外交》,《欧洲研究》,2009年,第4期,第107-122页。
    ② Fisher.R.." A Cultural Dimension to the EU's External Policies-From Policy Statements to Practice and Potential", Boekman Studies and Labfor Culture, Amsterdam.2007.
    ③熊澄宇:《文化外交促进和谐共存》,《人民日报》,2008年02月02日,第14版。
    ④孟晓驷:《中国:文化外交显魅力》,《人民日报》,2005年11月11日,第7版。
    ①孟晓驷:《中国:文化外交显魅力》,《人民日报》,2005年11月11日,第7版。
    ②孟晓驷:《中国:文化外交显魅力》,《人民日报》,2005年11月11日,第7版。
    ①彭姝祎:《试论法国的文化外交》,《欧洲研究》,2009年第4期,第107-122页。
    ①李萍,魏则胜:《文化伦理:存在与意义》,《中州学刊》,2005年,第6期,第131-134页。
    ②邹广文,赵浩:《个人主义与西方文化传统》,《求是学刊》,1999年,第2期,第12-18页。
    ①亚历山大·绍梅克(Alexander Somek)教授对此问题作了非常系统的研究和阐述。(参见:Alexander Somek,Individualism:an essay on the authority of the European Unio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② Brenda Townsend Hall,"Collectivist and individualist cultures", available at http://www.esl-school.com/ archives/2008/03/collectivist and individualist cultures.php(上网时间:2012年2月27日)
    ③邓小平:《在接见首都戒严部队军以上干部时的讲话》(1989年6月9口),载《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6页。
    ④陈晋:《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文化建设的》,《人民日报》,2012年02月27日,第5版。
    ⑤刘云山:《高扬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旗帜——学习江泽民同志的文化建设思想的体会》,《人民日报》,2006年09月07日,第2版。
    ⑥《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1年,10月26日,第1版。
    ①王珉:《让雷锋精神在历史发展中始终焕发光彩》,《人民日报》,2011年06月07日,第7版。
    ②刘阳:《中国人内心的精神文本》,《人民日报》,2012年03月03日,第10版。
    ③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1年07月02日,第1版。
    ④刘云山:《高扬先进文化的旗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人民日报》,2002年12月11日,第5版。
    ⑤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人民日报》,2006年11月11日,第1版。
    ⑥《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1年10月26日,第1版。
    ①方尔加:《从儒家文化中可以学到什么》,清华大学官方网站:http://www.sce.tsinghua.edu.cn/publication /qhjx_htm/1003/18.htm(上网时间:2012年3月12日)
    ②“浅谈基督教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www.ccim.org/Discussion/gb/fhl/10.html(上网时问:2012年3月12日)
    ① Hubs Hassam."Western Dragon Mythology", available at http://hassam.hubpages.com/hub/Western-Dragon-Mythology (上网时间:2012年1月23日)
    ②宋文娟:《中国龙与西方dragon的比较研究》,《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第5-7页。
    ①刘玉红:《象征——人类心灵的镜子》,载[德]汉斯·比德曼著,刘玉红等译:《世界文化象征辞典》,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年,第196-197页。
    ②刘晓新:《中西方的龙文化》,《世纪桥》,2007年,第1期,第63-64页。
    ③同上
    ①刘德龙,张廷兴:《生肖龙》,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第42页。
    ②施光:《中国文化中的“龙”与西方文化中的"Dragon"》,《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第158-160页。
    ①刘玉红:《象征——人类心灵的镜子》,载比德曼著:《世界文化象征辞典》,第11页。
    ②赵誌恩:《圣经观与“龙”的问题》,《金陵神学志》,2006年,第3期,第50-67页。
    ①沃尔克·史丹泽(Volker Stanzei):《全球体系中的欧盟与中国》,载沈大伟等主编:《中欧关系:观念、政策与前景》,第255页。
    ① Valeria Bello and Belachew Gebrewold.eds.,A Global Security Triangle:European,African and Asian interaction,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10,p.220.
    ①丁一凡:《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国际经济评论》,2005年,第9期,第10-12页。
    ②腾讯新闻:“欧盟贸易委员:欧盟不把中国经济发展看作威胁”,http://news.qq.com/a/20050526/000950.htm(上网时间:2012年2月3日)
    ③ European Commission,"Futur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EU-China Trade and Investment Relations "
    ①数据来源:Pew Research Center Publications,"How the World Sees China", available at http://pewresearch. org/pubs/656/how-the-world-sees-china(上网时间:2012年1月23日)
    ② Pew Research Center,"China Seen Overtaking U.S. as Global Superpower", available at http://www.pewglobal.org/2011/07/13/china-seen-overtaking-us-as-global-superpower/?src=prc-number(上网时
    ① Duncan Freeman,"China's rise and the global economy:challenges for Europe",in Marcin Zaborowski ed.,Facing China's Rise:Guidelines for EU Startegy,p.19
    ①新华网:“工岐山说中国经济将为世界各国带来巨大发展机遇”,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07/28/content_11782776.htm(上网时间:2012年2月4日)
    ③王雅楠;袁亮:《王岐山会见肯尼亚总统齐贝吉》,《人民臼报》,2011年03月20日,第3版。
    ④新华网:“胡锦涛: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高层论坛上的讲话”,http://news.xinhuanet.com /world/2011-12/11/c 111234873.htm(上网时间:2012年2月4日)
    ①国纪平:《中国发展,为世界带来更多机遇》,《人民日报》,2007年03月22日,第1版。
    ②Europa:"EU-China trade in facts and figures", available at http://europa.eu/rapid/pressReleasesAction.do? reference=MEMO/10/352&type=HTML(上网时间:2012年2月4日)
    ①本表由维伟克·阿罗拉和阿塔纳西奥斯·范瓦基迪斯依据相关资料整理所得。(参见:维伟克·阿罗拉、阿塔纳西奥斯·范瓦基迪斯:《量化中国的影响力》,《金融与发展》,2010年12月,第11-13页。)
    ②维伟克·阿罗拉、阿塔纳西奥斯·范瓦基迪斯:《量化中国的影响力》,《金融与发展》,2010年12月,第11-13页。
    ① Duncan Freeman,"China's rise and the global economy:challenges for Europe",in Marcin Zaborowski ed.,Facing China's Rise:Guidelines for EU Startegy,p.18.
    ② European Commission,"Remarks to the press on the High Level Economic and Trade Dialogue Mechanism", available at http://trade.ec.europa.eu/doclib/docs/2008/may/tradoc_138784.pdf(上网时间:2012年2月6日)
    ③南方周末:“薄熙来:顺差在中国,利润在欧美”,http://www.infzm.com/content/5867(上网时间:2012年2月6日)
    ④对于离岸价与到岸价的统计差异,参见:朱险峰:《中美贸易逆差成因分析》,《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第56期,第29-31页。
    ①陈仲常、余翔:《欧盟对华贸易逆差问题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第10期,第43-48页。
    ② Duncan Freeman,"China's rise and the global economy:challenges for Europe",in Marcin Zaborowski ed..Facing China's Rise:Guidelines for EUStartegy.p.17.
    ①李钢主编:《后危机时代中欧经贸关系》,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11年,第156页。
    ②同上,第156-157页。
    ① European Commission.Twenty-third Annual Report from the Commission to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on the Community's Anti-dumping,Anti-subsidy and Safeguard Activities(2004), Com(2005) 360 final.
    ①李舸:《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问》,《人民日报》,2010年03月15日,第1版。
    ②姚大伟:《温家宝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专访》,《人民日报》,2009年02月03日,第1版。
    ③崔鹏:《商务部回应近期我国外贸领域的热点问题》,《人民日报》,2011年12月08日,第10版。
    ④THORBECKE, Willem,and Hanjiang ZHANG,"The Effect of Exchange Rate Changes on China's
    ①本表由笔者依据中国外交官所撰写的相关资料整理所画。(参见:关呈远主编:《零距离解读欧盟:外交官的前沿报告》,第268-270页。)
    ②关呈远:《零距离解读欧盟:外交官的前沿报告》,第270页。
    ①温家宝:《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国务院公报》,2007年,第10期,第6页。
    ②张亮:《中国驻英大使在<泰晤士报>发表署名文章——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民日报》,2010年09月23日,第2版。
    ③《不断巩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人民日报》,2010年08月24日,第16版。
    ④《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日报》,2010年10月28日,第1版。
    ⑤《吴邦国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作的常委会工作报告》,《人民日报》,2012年03月10日,第2版。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中国国务委员戴秉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http://www.gov.cn/Idhd/ 2010-12/06/content 1760381.htm(上网时间:2011年12月13日)
    ①2010年11月27日,在复旦大学举办的一个小型研讨会中陈健作了上述表示。
    ②张淑华:《社会认知科学概论》,第99页。
    ③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外汇储备--2011年”,http://www.safe.gov.cn/model_safe/index.html (上网时间:2012年2月5日)
    ④FT中文网:“中国持有美国国债近1.3万亿美元”,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7208(上网时间:2012年2月5日)
    ⑤徐冰:《中国GDP超过日本有何意义》,《中国青年报》,2011年02月15日,第02版。
    ① Eberhard Sandschneider,"Is China's military modernisation a concern for the EU?",in Marcin Zaborowski ed., Facing China's Rise:Guidelines for EU Startegy.p.40.
    ② Eberhard Sandschneider,"Is China's military modernisation a concern for the EU?",in Marcin Zaborowski ed.,Facing China's Rise:Guidelines for EU Startegy.pp.40-41.
    ③[法]魏柳南著,王宝泉,叶寅晶译:《中国的威胁?》,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第169页。
    ④《2010年中国的国防》,《人民日报》,2011年04月01日,第10版。
    ①《2010年中国的国防》,《人民日报》,2011年04月01日,第10版。
    ②温家宝:《开创中欧关系合作、共赢、和谐的新局面-—在中欧论坛第二次会议开幕式上的演讲》,《人民日报》,2006年09月15日,第3版。
    ③张洋:《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新闻发布会-—大会发言人李肇星回答中外记者提问》,《人民日报》,2012年03月05日,第2版。
    ④戴秉国;杨洁篪;王晨:《和平发展:造福中国造福世界》,《人民日报》,2011年09月16日,第21版。
    ⑤联合早报:“戴秉国:和平发展不是‘装样子’”,http://realtime.zaobao.com/2011/09/110926_01.shtml(上网时间:2012年1月5日)
    ①杰维斯:《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第227-230页。
    ②盖琳:《我在欧洲议会》,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07页。
    ①腾讯网:“英媒称欧洲议会强烈批评中国对非洲政策”,http://news.qq.com/a/20080423/003502.htm(上网时间:2012年1月15日)
    4 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The EU, Africa and China:Towards Trilateral Dialogue and Cooperation, available at http://ec.europa.eu/development/icenter/repository/COMM_PDF_COM_2008_0654_F_COMMUNICATION_en.pdf(上网时间:2012年1月16日)
    ②盖琳:《我在欧洲议会》,第110页。
    ③新浪网:“西方担心在非洲利益受损恶炒中国新殖民主义”,http://news.sina.com.cn/w/2006-03-13/ 09558429664s. shtml(上网时间:2012年1月16日)
    ⑤人民网:“德专家<时代周报>撰文:‘休让偏见模糊了认识中国的视线’”,http://media.people.com.cn/GB /40606/15492932.html(上网时间:2012年1月16日)
    ⑥门镜,[英]本杰明·巴顿主编,李靖堃译:《中国、欧盟在非洲:欧中关系中的非洲因素》,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375页。
    ⑦[德]白小川:《欧盟对中国非洲政策的回应》,《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第4期,第72-80页。
    ①《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人民日报》,2006年01月13日,第3版。
    ②黄泽全:《中国对非政策与时俱进》,《人民日报》,2006年11月05日,第6版。
    ③黄泽全:《中国对非政策与时俱进》,《人民日报》,2006年11月05日,第6版。
    ①殷淼:《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代表访问尼日利亚》,《人民日报》,2008年06月04日,第3版。
    ②陆苗耕:《中国对非洲政策与时俱进(中非友好)》,《人民日报》,2006年l0月24日,第7版。
    ③可参见:人民网:“外交部否认中国在非洲搞‘殖民主义’http://www.people.com.en/h/2011/1208/c25408-1-1128041916.html (上网时间:2012年1月18日)。星岛环球网:“中国大谈非洲政策用数据反击殖民非洲论调”,1ittp://www.stnn.cc/china/200802/t20080226_737880.html(上网时间:2012年1月18日)
    ④《中国的对外援助》,《人民日报》,2011年04月22日,第22版。
    ⑤2011年3月,在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参加的一次会议中,针对欧盟对中国非洲政策的指责,津巴布韦前驻华大使讲到中国与非洲的合作是商业行为而非“新殖民主义”政策。
    ⑥[美]塞吉.舒梅曼著;孙西辉编译:《如何迎接全球权力转移与扩散》,《社会科学报》,2011年8月25日,第7版。
    ① Richard C.Snyder,H.W.Bruck.Burton Sapin eds.Foreign Policy Decison-Making(Revisited),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2,p.15.
    ①凤凰网:“欧洲冀与中国加强非洲政策协调”,http://news.ifeng.com/special/hjtff/zspl/200702/0208_632_74130.shtmI(上网时间:2012年1月16日)
    ③顾玉清:《法国力保“非洲后院”》,《人民日报》,2009年08月06日,第14版。
    ① Honor Mahony,"EU set to lift China arms embargo despite US concerns", available at http://euobserver.com/24/18375(上网时间:2012年2月26日)
    ②陈俊侠,冯坚,吴黎明:《希拉克和索拉纳表示欧盟解除对华军售禁令立场不变》,《人民日报》,2005年03月24日,第3版。
    ③李姣,张利华:《欧洲议会“涉藏决议”的出台及其影响》,《国际政治研究》,2010年,第3期,第54-69页。
    ④ European Parliament,"MEPs reject lifting arms embargo on China", available at http://euasianews.com/ askmaterial.printarticle.php?id=307&tbI=news(上网时间:2012年2月26日)
    ⑤ European Parliament,"MOTION FOR A RESOLUTION:European Parliament resolution on relations between the European Union,China and Taiwan", available at http://www.europarl.europa.eu/sides/getDoc.do?type= MOTION&reference=B6-2005-0394&language=EN(上网时间:2012年2月26日)
    ⑥陈俊侠,冯坚,吴黎明:《希拉克和索拉纳表示欧盟解除对华军售禁令立场不变》,《人民日报》,2005年03月24日,第3版。
    ⑦陈俊侠,冯坚,吴黎明:《希拉克和索拉纳表示欧盟解除对华军售禁令立场不变》,《人民日报》,2005年 03月24日,第3版。
    ①王庆钦,杜尚泽,史克栋:《习近平分别会见意大利外长和民主党全国书记》,《人民日报》,2011年06月04日,第3版。
    ②杜尚泽:《扩大共识增进友谊深化合作共谋发展——习近平副主席访问欧洲拉美四国成果丰硕》,《人民日报》,2011年06月14日,第2版。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波兰共和国关于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人民日报》,2011年12月21日,第3版。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法兰西共和国关于加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人民日报》,2010年11月06日,第2版。
    ⑤吴绮敏,王新萍,鞠鹏:《胡锦涛会见西班牙首相萨帕特罗》,《人民日报》,2011年04月15日,第2版。
    ⑥熊争艳:《吴邦国分别会见塞浦路斯议长和新西兰副议长》,《人民日报》,2011年01月22日,第1版。
    ⑦ Jerker Hellstrom.The EU Arms Embargo on China:a Swedish perspective,Swedish Ministry of Defence,2010, p.16.
    ⑧ Ibid., p.16.
    ⑨ Ministry of Eoreign Affairs of The Czech Republic,"Annual Report on Export Control of Military Equipment and Small Arms for Civilian Use in the Czech Republic in 2004", available at http://www.isn.ethz.ch/isn/Digital-Library/Publications/Detail/?lng=en&ots627=fce62fe0-528d-4884-9cdf-283c28 2cf0b2&id=14828 (上网时间:2012年2月26日)
    ①《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人民日报》,2003年10月14日,第7版。
    ②傅旭,张勇,赵川东:《李肇星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就中国外交和国际问题答中外记者问》,《人民日报》,2005年03月07日,第3版。
    ③饶爱民,丁刚,李永群:《温家宝出席第十三次中欧领导人会晤》,《人民日报》,2010年10月07日,第1版。
    ④吕鸿,丁林:《李克强出席英国工商界晚宴并发表演讲》,《人民日报》,2011年01月13日,第1版。
    ⑤杨永前,赵毅:《中欧举行第二轮高级别战略对话》,《人民日报》,2011年05月14日,第3版。
    ①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第四版),第121页。
    ①朱力宇,代秋影:《对欧洲议会涉华人权决议的回顾与若干评析》,《人权》,2011年,第1期,第42-46页。
    ②2011年4月22日,笔者在天津南开大学参加中国欧洲学会第八届年会时,中国人民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宋新宁教授提到,通过他与欧盟外交官的交流中获悉,欧盟对华政策中的人权问题欧洲议会起主要作用。
    ①楚树龙:《国际关系基本理论》,第22页。
    ②黄静:《中欧民意冲突:根源及趋势》,2011年中国欧洲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
    ③2009年11月3日,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陈希到华东师范大学调研时曾强调我国高校需要尽可能多地招收外国留学生,这是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需要增进外国对于中国的了解,留学生在这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据陈希副部长介绍,大多数在华留学生在返回本国后,会发表对中国较为有利的言论,这对于中国崛起是很有好处的。
    ④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学者们对欧洲思想库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笔者依据这些学者们所作的研究总结出这四条。(参见: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思想库及其对华研究》,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年。)
    ①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编:《社会心理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年版,第189页。
    ②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清华大学的李希光教授对此所了初步的系统研究。(参见:李希光:《妖魔化中国的背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在拉萨“3·14”事件发生后,许多欧洲重要媒体,如BBC、德国N-TV、明镜周刊等对此事件进行了连篇累犊的歪曲报道。
    ①一些欧洲驻中国记者就认为,中国官员与国外媒体打交道时的表现显得很拙劣。路透视北京分社高级记者储百亮(Chris Buckley)、路透社中国首席记者林洮耀(Benjamin Lim)和英国电视第四频道驻北京记者林夕(Lindsey Hilsum)都表达了这些看法。(参见:张志安,叶柳著:《中国怎么样?:驻华外国记者如何讲述中国故事》,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
    ②申荷永:《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0页。
    ①[意]马里奥·泰洛著,潘忠岐等译:《国际关系理论:欧洲视角》,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46-147页。
    ②林甦、张茂明、罗天虹主编:《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与中国—欧盟关系》,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55页。
    1、胡晓明:《国家形象》,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2、赵可金:《外交学原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
    3、李钢主编:《后危机时代中欧经贸关系》,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11年。
    4、门镜,[英]本杰明·巴顿主编,李靖堃译:《中国、欧盟在非洲:欧中关系中的非洲因素》,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5、齐建华:《影响中国外交决策的五大因素》,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
    6、程卫东,李靖堃译:《欧洲联盟基础条约:经<里斯本条约>修订》,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7、秦华孙:《出使联合国》,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年
    8、李勇:《西欧的中国形象》,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9、周弘主编:《欧洲发展报告(2009—2010):世界金融危机冲击下的欧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10、戴启秀、王志强主编:《文化视角下的欧盟成员国:德国》,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年。
    11、尹继武:《社会认知与联盟信任形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12、阎学通,徐进:《国际安全理论经典导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13、孙有中:《解码中国形象:<纽约时报>和<泰晤士报>中国报道比较(1993—2002)》,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
    14、张淑华:《社会认知科学概论》,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
    15、朱淦银:《欧盟安全战略发展研究》,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9年。
    16、关呈远主编:《零距离解读欧盟》,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17、刘文秀:《欧盟的超国家治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18、周弘主编:《欧洲发展报告(2008—2009):欧盟“中国观”的变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19、郭建平:《冷战后美日欧盟与台湾关系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年。
    20、吴友富:《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
    21、张志安,叶柳:《中国怎么样?:驻华外国记者如何讲述中国故事》,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9年
    22、杨烨,[捷]梅耶斯特克:《欧盟一体化:结构变迁与对外政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23、盖琳:《我在欧洲议会》,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
    24、王鸣鸣:《外交政策分析: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25、仇发华:《地区多边安全合作:西欧与东北亚比较研究》,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
    26、夏保成,刘凤仙:《国家安全》,长春:长春出版社,2008年。
    27、徐能武:《国际安全机制理论与分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28、高中:《国家安全与表达自由比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
    29、李格琴:《欧盟安全机制:一种社会学视角的分析》,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
    30、刘泓:《欧洲联盟:一种新型人们共同体的建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31、秦亚青:《观念、制度与政策——欧盟软权力研究》,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
    32、郑启荣:《全球视野下的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
    33、石坚,易丹:《寻找欧洲:欧洲一体化之魂》,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
    34、郑全全:《社会认知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年
    35、刘金平、王金娥:《公务员决策心理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
    36、刘吉发:《政治学新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37、朱立群:《国际体系与中欧关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
    38、伍贻康:《欧洲一体化的走向和中欧关系》,北京:时事出版社,2008年
    39、刘金平、王金娥等:《公务员决策心理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
    40、王万里:《欧盟、台湾、中国三边关系剖析》,台北市: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
    41、周弘,[德]贝娅特·科勒—科赫:《欧盟治理模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42、张历历著:《外交决策》,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
    43、韩召颖:《美国政治与对外政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
    44、金正昆:《外交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45、俞新天:《强大的无形力量:文化对当代国际关系的作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46、阎学通,孙学峰:《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第二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47、阎学通:《中国学者看世界:国际安全卷》,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
    48、查道炯:《中国学者看世界:非传统安全卷》,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
    49、傅勇:《非传统安全与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50、随新民:《中印关系研究:社会认知视角》,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
    51、徐明琪主编:《欧洲一体化与亚欧关系》,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
    52、段鹏:《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传播策略》,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年。
    53、郝雨凡、林甦主编:《中国外交决策:开放与多元的社会因素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54、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第2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55、武秀波:《认知科学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
    56、陈垣之:《认知心理学》,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57、李学保:《当代国际安全合作的探索与争鸣》,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
    58、张健雄:《欧洲联盟》,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59、吴建民,施燕华:《在法国的外交生涯》,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
    60、吴建民:《外交与国际关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61、郭关玉:《中国—欧盟合作研究》,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
    62、杨元华:《中法关系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63、徐晓亚:《百年中法关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
    64、潘琪昌:《百年中德关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
    65、王为民:《百年中英关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
    66、刘继南,何辉著:《中国形象: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现状与对策》,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67、李正国:《国家形象构建》,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6年。
    68、刘继南,辉著:《镜像中国:世界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形象》,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69、李渤:《新编外交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
    70、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71、胡宗山:《国际政治学基础》,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72、何贻伦:《国家安全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73、何兰:《冷战后中国对外关系》,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
    74、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中国欧洲学会编:《大欧盟新欧洲:2004—2005欧洲发展报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75、唐永胜,徐弃郁:《寻求复杂的平衡:国际安全机制与主权国家的参与》,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
    76、丛鹏:《大国安全观比较》,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年
    77、曹卫东:《欧洲为何需要一部宪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78、李峰,刘明:《当代中国对外关系概论(1949—1999)》,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79、周弘主编:《共性与差异:中欧伙伴关系评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80、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思想库及其对华研究》,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年。
    81、钱其琛:《外交十记》,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
    82、楚树龙著:《国际关系基本理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83、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
    84、肖佳灵,唐贤兴主编:《大国外交:理论·决策·挑战》,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年。
    85、陆忠伟:《非传统安全论》,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年。
    86、楚树龙:《国际关系基本理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87、古斯塔夫·盖拉茨、陈志敏:《欧洲联盟对外政策一体化——不可能的使命?》,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年。
    88、朱明权:《欧盟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与欧美协调》,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年。
    89、刘文秀等著:《欧洲联盟政策及政策过程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
    90、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编:《世界政要和名人谈21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91、林甦,张茂明,罗天虹主编:《欧盟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与中国—欧盟关系》,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
    92、刘继南:《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国际关系的新视野》,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
    93、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94、赵晓春:《发达国家外交决策制度》,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年。
    95、肖元恺:《世界的防线:欧洲安全与国际政治》,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
    96、施雪华主编:《政治科学原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
    97、宁新宁,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98、牟卫民著:《外国学者眼中的中国》,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
    99、薛君度、周荣耀主编:《面向21世纪的中欧关系》,北京:中这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100、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1945—1995》,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101、申荷永:《社会心理学》,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102、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103、宋新宁,张小劲主编:《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与欧洲》,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104、李希光:《妖魔化中国的背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105、畅征:《国际政治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
    106、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107、孟昭兰:《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108、张历历:《现代国际关系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
    109、严家其:《首脑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1、[英]马丁·雅克著;张莉,刘曲译:《当中国统治世界》,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
    2、[美]威亚尔达主编;陈玉刚等译:《全球化时代的欧洲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3、[法]魏柳南著著;王宝泉,叶寅晶译:《中国的威胁?》,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
    4、[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年。
    5、[英]巴里·布赞著;闫健,李剑译:《人、国家与恐惧》,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
    6、[美]卡赞斯坦著;宋伟等译:《国家安全的文化:世界政治中的规范与认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7、[英]马克·伦纳德著;廖海燕译:《为什么欧洲会领跑21世纪?》,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
    8、[俄]B.M.库拉金著;纽菊生,雷晓菊译:《国际安全》,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
    9、[美]彼得·卡赞斯坦主编;宋伟,刘铁娃译:《国家安全的文化:世界政治中的规范与认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10、[美]亚历山大·温特著;秦亚青译:《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
    11、[美]乔舒亚·库珀·雷默等著;沈晓雷等译:《中国形象:外国学者眼里的中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12、[英]克里斯托弗·希尔著;唐小松,陈寒溪译:《变化中的对外政策政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13、[美]卡伦·明斯特著;潘忠岐译:《国际关系精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14、[比]尤利·德沃伊斯特,门镜:《欧洲一体化进程——欧盟的决策与对外关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15、[美]沃尔弗斯著;于铁军译:《纷争与协作——国际政治论集》,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
    16、[美]戈尔茨坦,[美]基欧汉编;刘东国,于军译:《观念与外交政策:信念、制度与政治变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7、[美]斯科特·普劳斯,施俊琦著;王星译:《决策与判断》,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
    18、[英]巴里·布赞等著;朱宁译:《新安全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19、[美]罗伯特·杰维斯著;秦亚青译:《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
    20、[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著;阎学通,陈寒溪等译:《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五版),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
    21、[美]约翰.B.贝斯特著;黄希庭等译:《认知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
    22、《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第四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23、[加]夏尔—菲利普·大卫著;李旦,王健,徐翊等译:《白宫的秘密:从杜鲁门到克林顿的美国外交政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24、[日]佐藤英夫著;王晓滨译:《对外政策》,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0年。
    25、[加]兰伯斯著;魏明库译:《社会心理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90年。
    1、董礼胜,刘作奎:《中国精英对中欧关系现状和前景看法》,《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1年,第10期。
    2、宋黎磊,陈志敏:《中欧对软实力概念的不同认知及对双边关系的影响》,《欧洲研究》,2011年,第2期。
    3、董天美:《主体间认知差异对当前中国外交的影响及相关对策的思考》,《枣庄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4、潘忠岐,朱鸣:《共同观念的缺失与构建》,《欧洲研究》,2011年,第2期。
    5、叶江:《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面临新挑战》,《国际问题研究》,2011年,第3期。
    6、董礼胜:《中国学者对中欧关系的认知及影响因素——基于2010年“中国人看欧盟”调查的实证研究》,《外交评论》,2011年,第5期。
    7、邓肯·弗里曼,古斯塔夫·盖拉茨:《欧洲与中国的人权观差异》,《欧洲研究》,2011年,第2期。
    8、王海运:《<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战略利益、战略理念和战略认知基础》,《黑河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9、秦亚青:《主体间认知差异与中国的外交决策》,《外交评论》,2010年,第4期。
    10、潘忠岐:《欧洲智库的最新发展及其对华研究》,《现代国际关系》,2010年,第10期。
    11、戴炳然:《后冷战时期地缘政治视野下的中欧关系》,《外交评论》,2010年,第1期。
    12、李姣,张利华:《欧洲议会“涉藏决议”的出台及其影响》,《国际政治研究》,2010年,第3期。
    13、房乐宪:《当前欧盟对华战略认知与政策新趋向》,《和平与发展》,2010年第2期。
    14、赵晨:《全球化与中欧关系的变化》,《新视野》,2009年,第4期。
    15、房乐宪:《欧洲议会对华涉藏决议的政治内涵分析》,《欧洲研究》,2009年第5期。
    16、王博、吴建民、胡岩:《外国人怎样看西藏》,《世界知识》,2009年,第6期。
    17、彭妹祎:《试论法国的文化外交》,《欧洲研究》,2009年,第4期。
    18、王缉思:《中美关系的发展趋势与深层原因》,《当代亚太》,2009年,第3期。
    19、周弘、刘作奎、范勇鹏:《2008年中国人的欧洲观》,《欧洲研究》,2009年,第3期。
    20、杨文兰:《中欧之间贸易顺差、摩擦与利益博弈》,《北方经贸》,2008年,第5期。
    21、刘颖:《中欧纺织品贸易争端在WTO框架下的和平解决——以国家利益的角度分析》,《中国商界》,2008年,第5期。
    22、李乐曾:《德国大联合政府对华政策探析》,《德国研究》,2008年,第2期。
    23、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课题组:《中国公众对欧盟及中欧关系看法的调查与初步分析》,《欧洲研究》,2008年,第2期。
    24、刘雪莲,章娟:《欧盟对华军售禁令:历史、多方博弈与前景》,《理论月刊》,2008年,第3期。
    25、张弛:《人权观差异与中欧关系》,北京大学2008届博士学位论文。
    26、陆聂海:《从国家利益看发展中欧关系的重要性》,《和平与发展》,2007年,第4期。
    27、陆聂海:《国家利益视域下发展中欧关系的战略意义及其途径》,《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28、张健:《欧盟对华认知变化及政策调整》,《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7期。
    29、刘得手:《美欧关系与欧盟对华军售解禁》,《国际论坛》,2007年,第1期。
    30、[德]白小川(Uwe Wissenback):《能源安全:欧美中三角关系中的一大难题》,《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10期。
    31、刘鹏飞,李刚:《基于全球化视角的中欧贸易争端及其博弈分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7期。
    32、吴白乙:《后冷战国际体系变动与中欧关系》,《欧洲研究》,2005年,第5期。
    33、洪邮生:《欧盟与美国对华战略比较——兼论中欧美三边互动》,《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8期。
    34、王子昌:《侨民利益、国家利益与国籍法》,《东南亚研究》,2005年,第5期。
    35、丁一凡:《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国际经济评论》,2005年,第9期。
    36、陈仲常、余翔:《欧盟对华贸易逆差问题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第10期。
    37、李萍,魏则胜:《文化伦理:存在与意义》,《中州学刊》,2005年,第6期。
    38、刘金源:《全球化背景下的中欧经贸关系》,《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年,第2期。
    39、刘从德,刘志慧:《中欧地缘战略关系中的俄国因素分析》,《学术论坛》,2004年,第6期。
    40、程大为:《国家利益是最高准则--中欧焦炭贸易的商务外交思考》,《WTO经济导刊》,2004年,第8期。
    41、邹智贤:《论主体结构中的认知因素和意向因素及其互补关系》,《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4期。
    42、陈玉刚:《体系秩序与中欧关系》,《国际观察》,2003年,第4期。
    43、夏立平:《论中美欧三边关系的发展趋势》,《当代亚太》,2003年,第9期。
    44、郇庆治,盖玉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欧“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45、朱力宇,张小劲:《中欧人权观的异同及其对中欧关系的影响》,《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46、邹广文,赵浩:《个人主义与西方文化传统》,《求是学刊》,1999年,第2期。
    47、李钢:《外交决策中的认知和人格因素》,《决策科学》,1998年,第2期。
    48、林崇德,张文新:《社会发展与社会认知发展》,《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年。
    1、Valeria Bello and Belachew Gebrewold,eds.A Global Security Triangle: European, African and Asian interaction,London:Routledge,2010.
    2、Yee-Kuang Heng,Kenneth McDonagh,Risk Global Governance and Security:The Other War on Terror,London:Routledge,2009.
    3、Francis Snyder ed.,The European Union and China,1949-2008 Basic Documents and Commentary,Oregon:Oxford and Portland,2009.
    4、Charlotte Wagnsson,James A.Sperling and Jan Hallenberg,eds.,European Security Governance:The European Union in a Westphalian World,London:Routledge,2009.
    5、Frank Ching, China:The Truth about its Human Rights Record,London:Rider, 2008.
    6、David Shambaugh,Eberhard Sandschneider,Zhou Hong,eds.,China-Europe Relations:Perceptions, policies and prospects,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8
    7、Alexander Somek,Individualism:an essay on the authority of the European Union.,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
    8、Sutter, Robert G, Chinese foreign relations:power and policy since the Cold War, Lanham:Rowman & Littlefield,2008.
    9、Elizabeth Bomberg,John Peterson,Alexander Stubb,The European Union:How does it work?,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
    10、zaki laidi,EU Foreign Policy in a Globalized World:Normative power and social preferences,London:Routledge,2008.
    11、Stephanie B.Anderson,Crafting EU Security Policy:In Pursuit of A European Identity,Boulder:Lynne Rienner Publishers,2008.
    12、Heikki Patomaki,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Global Security:War future crises and changes in global governance,London:Routledge,2008.
    13、Bjorn Hettne,Human Values and Global Governance:Studies in Development, Security and Culture, London:Macmillan,2008.
    14、Michael Merlingen and Rasa Ostrauskaite.eds.,European Security and Defence Policy:An Implementation Perspective,London:Routledge,2008.
    15、Sven Biscop,Jan Joel Andersson,The EU and the European Security Strategy: Forging a Global Europe,London:Routledge,2008.
    16、Emil J.Kirchner, James Sperling,Global Security Governance:Competing Perceptions of Security in the 21st Century,London:Routledge,2007.
    17、David J.Galbreath,The Organization for Security and Co-operation in Europe, London:Routledge,2007.
    18、Rikard Bengtsson,The EU and the European Security Order:Interfacing Security Actors,London:Routledge,2007.
    19、Seth GJones,The Rise of European Security Coopera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20、Stanley Crossick &Etienne Reuter,China-EU.A Common Future,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2007.
    21、Czeslaw Tubilewicz,Taiwan and post-communist Europe:shopping for allies, London:Routledge,2007.
    22、Huiyun Feng,Chinese Strategic Culture and Foreign Policy Decision-making, London:Routledge,2007.
    23、Robert Ash,David Shambaugh,Seiichiro Takagi,eds.,China Watching: Perspectives from Europe,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London:Routledge,2007.
    24、Nicola Casarini and Costanza Musu,European Foreign Policy in an Evolving International System:The Road Towards Covergence,Basingstoke:Palgrave Macmillan,2007.
    25、Paolo Foradori,Paolo Rosa,and Riccardo Scartezzini,eds.,Managing a Multilevel Foreign Policy.The EU in International Affairs,Lanham:Rowman&Littlefield Publishers,2007.
    26、Martin Holland, Peter Ryan, Alojoy Z. Nowak and Natalia Chaban,eds.,The EU Through the Eyes of Asia:Media,Public and Elite Perceptions in China,Japan, Korea,Singapore and Tailand,Singapore and Warsaw:Asia-Europe Foundation,2007.
    27、Russell J.Dalton,Hans-Dieter Klingemann,eds.,The Oxford Handbook of Political Behavior,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28、Marijke Breuning,Foreign Policy Analysis:A Comparative Introduction, Basingstoke:Palgrave Macmillan,2007.
    29、Fisher,R.," A Cultural Dimension to the EU's External Policies-From Policy Statements to Practice and Potential", Boekman Studies and Labfor Culture, Amsterdam,2007.
    30、Emil Kirchner and James Sperling,EU Scurity Governance,Manchester and New York: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07.
    31、Mark Webber,Inclusion,Exclusion and the Governance of European Security, Manchester and New York: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07.
    32、Adrian Hyde-Price,European Securit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the Challenge of Multipolarity,London:Routledge,2007.
    33、Maurizio Carbone,The European Union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The Politics of Foreign Aid,London:Routledge,2007.
    34、Rajendra K Jain,Hartmut Elsenhans,Amarjit S Narang,eds.,,The European Union In World Politics,New Delhi:Radiant Publishers,2006.
    35、Michael Merlingen,Rasa Ostrauskaite,European Union Peacebuilding and Policing:Governance and the Eurppeand Security and Defense Policy, London: Routledge,2006.
    36、Kerry Longhurst and Marcin Zaborowski,eds.,Old Europe,New Europe and the Transatlantic Securrity Agenda,London:Routledge,2005.
    37、Vincent Kronenberger and Jan Wouters,eds.,The European Union and Conflict Pervention:Policy and Legal Aspects,The Hague:T·M·C·Asser Press,2004.
    38、Michael E.Smith,Europe's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Coopera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39、Ben Tonra,Thomas Christiansen,eds.,Rethinking European Union Foreign Policy, Manchester and New York: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04.
    40、Rose Mcdermott,Poolitical Psycholog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Ann Arbo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4.
    41、Harvey J.Langholtz and Chris E.Stout,eds.,The Psychology of Diplomacy, Westport: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2004.
    42、Margaret G.Hermann,ed.,Advances in Political Psychology, Amsterdam:Elsevier, 2004.
    43、James Sperling,Sean Kay,S.Victor Papacosma,eds.,Limiting Institutions:The Challeng of Eurasian Security goverance, Manchester and New York: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03.
    44、David O.Sears,Leonie Huddy and Robert Jervis,eds.,Qxford Handbook of Political Psycholog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45、Alex Mintz,ed.,,Integrating Cognition and Rational Theories of Foreign Policy Decision Making,Basingstoke:Palgrave Macmillan,2003.
    46、Richard Louis Edmonds,ed.,China and Europe since 1978:A European Perspective, Combridge:Co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47、Georg Wiessala,The European Union and Asian Countries,Sheffield:Sheffield Academic Press,2002.
    48、Richard C.Snyder,H.W.Bruck,Burton Sapin,eds.,Foreign Policy Decison-Making(Revisited),Basingstoke:Palgrave Macmillan,2002.
    49、Hernz Gartner,Adrian Hyde-Price and Erich Reiter,eds.,Europe's New Security Challenges, Boulder:Lynne Rienner Pulishers,2001.
    50、Donald A.Sylvan,James F.Voss,Problem Representation in Foreign Policy Decision Making,England,Cambridege:Cambridege University Press,1998.
    51、Philippe G.Le Prester,eds.,Role Quests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Montreal: Ma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1997.
    52、Eric Singer,Valerie Hudson,eds.,Polical Psychology and Foreign Policy, Boulder: Westview Press,1992.
    53、Yaacov Y.I.Vertzberger,The World in Their Minds:Information Processing, Cognition,and Perception in Foreign Policy Decisionmaking,Palo Alto: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54、Martha L.Cottam,Foreign Policy Decision Making:The Influence of Cognition, Boulder:Westview Press,1986.
    55、Donald A.Sylvan,Steve Chan,eds.,Foreign Policy Decision Making:Perception, Cognition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New York:Praeger Pulishers,1984.
    56、Janis, Irving L.,Groupthink,psychologicla studies of policy decisions and fiascoes,Boston:Houghton Mifflin,1982.
    57、Gerald Hopple,ed.,Biopolitics,Political Psychology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London:Frances Pinter Publishers,1982.
    58、Christer Jonsson ed,Cognitive Dynamics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New York: St.Martin's Press,1982.
    59、Jervis, Robert,The logic of image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Willia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0.
    60、Julius Gould and William L.Kolb,eds.A Dictionary of the Social Sciences, Toronto,Ontario:Collier-Macmillan Canada,1964.
    1、Jerker Hellstrom,"The EU Arms Embargo on China:a Swedish perspective", Swedish Ministry of Defence.2010.
    2、Valeria Bello and Belachew Gebrewold,eds.,"A Global Security Triangle: European,African and Asian interaction",London:Routledge,2010.
    3、The European Union Committee of the House of Lords, "Stars and Dragons:The EU and China",London:The Stationery Office Limited,2010.
    4、John Fox and Francois Godement,"A Power Audit of EU-China Relations", Published by the 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April 2009.
    5、Georg Wiessala,John Wilson,Pradeep Taneja,eds.,The European Union and China: Interests and Dilemmas, Amsterdam-New York:Rodopi B.V.,2009.
    6、Charles Grant.Katinka Barysch,"Can Europe and China shape a new world order? "London:Center for European Reform,2008.
    7、Gill,Bates and Murphy,Melissa,"China-Europe Relations:Implications and Policy Responses for the United States",CSIS,May 2008.
    8、Terry Narramore,"China and Europe:engagement,multipolarity and strategy,"The Pacific Review;Vol.21 No.1,2008,pp.87-108.
    9、Andrew Cottey,Jorn-Carsten Gottwald,"The European Union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Who's Changing Whom?,"Social Europe Journal,Vol.3,No.3, 2008,pp.149-153.
    10、Niall Duggan."Tibetan Riots,March 2008:Causesand Consequences,"Social Europe Journal,Vol.3,No.3,2008,pp.154-158.
    11、Bates Gill,Melissa Murphy,"China-Europe Relations:Implications and Policy Responses for the United States," A Report of the CSIS Freeman Chair in China Studies,May 2008.
    12、Frederic Lerais,Mattias Levin,Myriam Sochacki,Reinhilde Veugelers eds," China,the EU and the World:Growing in Harmony?".European Communities,2007.
    13、David Scott,"China and the EU:A Strategic Axi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Vol.21,No.1,2007,pp.23-45.
    14、Jing Men "Chinese Perceptions of the European Union:A Review of Leading", European Law Journal,Vol.12,No.6,2006,pp.788-806.
    15、Finn Laursen,"The Politics and Economics of EU-China/Taiwan Relations:A European Perspective,"Dalhousie EUCE Occasional Paper No.1,2006.
    16、British Council, "Making a World of Difference", Annual Report and accounts 2005-05,December 2005.
    17、VALERIE M.HUDSON,"Foreign Policy Analysis:Actor-Specific Theory and the Ground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Foreeign Policy Analysis,No.1,2005,pp.1-30.
    18、David Shambaugh,"The New Strategic Triangle:U.S. and European Reactions to China's Rise,"The Washington Quarterly,No.1,2005,pp.21-38.
    19、Gudun Wacker,"Lifting the EU arms embargo against China. U.S. and EU positions,"Working paper FG 7,2005/02,February 2005,SWP Berlin.
    20、Shao Cheng Tang,"The EU's Policy towards China and the Arms Embargo",Asia Europe Journal,Vol.3,No.3,2005,pp.313-321.
    21、European Commission,"Twenty-third Annual Report from the Commission to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on the Community's Anti-dumping",Anti-subsidy and Safeguard Activities(2004), Com(2005) 360 final.
    22、David Shambaugh,"China and Europe:The Emerging Axis,"Current History,No.9,2004,pp.243-48.
    23、Kyung-HoL,SMJ."Institutional Changes and Antidumping Decis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 Vol.25,No.4,2003,pp.555-565.
    24、Niels, Gunnar,"What is Antidumping Policy Really About?",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Vol.14,No.4,2000.
    25、Rhodes G.Jordan,"Sub-governments,Policy Commnunites and Networks: Refilling the Old Bottles?" Journal of Theoretical Politics, Vol.2,No.3,1990, pp.319-338.
    26、Rhodes G.Jordan,"Sub-governments,Policy Commnunites and Networks: Refilling the Old Bottles?"Journal of Theoretical Politics,Vol.2,No.3,1990, pp.319-338.
    27、Marita Siika,"China and the Nordic Countries,1954-1970",Cooperation and Conflict,ⅩⅧ,1983,101-113.
    28、Marita Siika,"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Nordic Countries in the 1970s",China Report,No.11,1983,pp.19-42.
    29、Communication of the Commission, A Long Term Policy For China-Europe Relations,COM(1995)279 final,Brussels,05.07.1995.
    30、Commission of the Commission.Building a Comprehensive Partnership with China,COM(1998)181 final,Brussels,25.03.1998.
    31、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EU Strategy towards China:Implementation of the 1998 Communications and Future Steps for more Effective EU Policiey,COM(2001)265 final,Brussels,15.5.2001.
    32、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A Maturing Patnership-Shared Interests and Challenges in EU-China Relations,COM(2003)533 final,Brussels,10.09.2003.
    33、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EU-China:Closer Partners and Growing Responsibilities,COM(2006)631 final,Brussels,24.10.2006.
    34、Shaun Breslin,"Democratising One-Party Rule? Political Reform,Nationalism and Legitimac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和德国艾伯特基金会于2011年1月19日—20日在上海联合主办的“概念分歧与中欧关系”国际研究会会议论文集。
    35、Jian Junbo,"Managing the Conceptual Gap on Global Governance between China and the European Union". "概念分歧与中欧关系”国际研究会会议论文集。
    36、Joern-Carsten Gottwald,"Niall Duggan,Diversity,Pragmatism,and Convergence:China,the European Union and the Issue of Sovereignty".'‘概念分歧与中欧关系”国际研究会会议论文集。
    37、Anna Michalski,"China and the EU:Conceptual Gaps in Soft Power".'‘概念分歧与中欧关系”国际研究会会议论文集。
    38、Eva Gross,"Conceptual Gaps on Global Governance in China-EU Relations:the EU View". "概念分歧与中欧关系”国际研究会会议论文集。
    39、David Scott,"China-EU Understan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Multilateralism','Multipolarization'...and beyond?"“概念分歧与中欧关系’国际研究会会议论文集。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jrzg/
    2、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
    3、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
    4、新浪网:http://www.sina.com.cn
    5、腾讯网:www.qq.com
    6、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http://www.cacs.gov.cn/cacs
    7、欧盟网站:http://europa.eu/index_en.htm
    8、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http://www.ecfr.eu/
    9、欧洲政策研究中心:http://www.ceps.be/
    10、皮尤研究中心:http://pewresearch.org/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