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孔安国学术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孔安国,字子国,是汉代孔氏家学和两汉经学史上的重要传承人。他以经学为业,博通儒家典籍,对汉代的《古文尚书》学、《古文论语》学、《古文孝经》学均有开启之功,但存史料对其一生事迹和治学活动的记载比较简约,署名于他的著述也是历代学者争论不已的话题。本文依据现有的材料,对孔安国的生卒时间、世次、家世、学术渊源和治学背景及家学传承等各方面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重点考论了其治学活动的诸方面,如他与今、古文《尚书》、《古文论语》、《古文孝经》、《孔子家语》、孔氏家学的具体关系,并评述他在汉代学术史上的地位。
     孔安国为孔子后裔,依据《汉书》、《史记》以及各时代所修孔氏家谱的记载,考证知他为孔子第十一代孙,大约生活在汉景帝前元元年(公元前156年)到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之间。他少时积极求学,受伏生《尚书》,于申公习《鲁诗》,游学河间,学优入仕,先后任武帝经学博士、侍中、谏大夫、临淮太守等职,可谓学宦两成。孔安国出生于文化氛围浓厚的孔氏家族,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孔子及其后裔都以儒学为业、勤于治经,家族内部形成了积极向上、博学广闻的家学风范,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他的治学营造了良好的内部环境。孔安国的学术渊源颇广,主要来源于家学、师学及河间学术,其中既有今文经学如伏生之《今文尚书》、申公之《鲁诗》,也有古文经学如家学之《古文尚书》、河间之《毛诗》,这为他日后取得的突出学术成就奠定了基础。
     孔安国生活于汉景、武年间,正是汉王朝统治思想由黄老无为渐转至“独尊儒术、表彰六经”的时期。汉武帝即位后实施了一系列尊崇儒术的政策,确立了儒学在百家之学中的主导地位,同时也促使今文经学逐步走向兴盛,(?)这为他继承祖业、研治经书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汉景帝末年,鲁恭王拓宫室坏孔子旧宅,发现了《古文尚书》、《古文论语》、《古文孝经》、《礼古经》等先秦古书。这批古文经书后归孔安国所有,为他治学(?)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另外,孔安国生活在全国文化的重镇——齐鲁大地,地域文化深厚,名儒云集,浓郁的学术氛围不仅让他深受熏陶,更为其从师治学、切磋交流提供诸多便利。
     孔安国精通《尚书》学,是汉代尚书学史上的关键人物。作为汉武帝时的《今文尚书》博士,他通过传授弟子兄宽,促成《今文尚书》三家学派的形成,推动了《今文尚书》学的发展兴盛。同时他整理、认读、训解孔壁所出的《古文尚书》,并传授弟子与后人,形成明确的传授谱系,开创了《古文尚书》学派。因此,孔安国对汉代的今古文《尚书》学之兴均有发起之功,为汉代尚书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通过将今本题名孔安国的《尚书孔传》与《小尔雅》进行比较研究,可知他确曾训解《古文尚书》,释经成果即保存在《孔传》中。从“传”字本义、与《孔丛子》的联系、孔氏家学传承等方面看,今本《孔传》当始于孔安国的训解、传授,后由孔家学者不断完善补充,纂集成书的,是汉代孔氏家学的产物。
     对于来源于孔壁的《古文论语》,孔安国是最早的整理者、研治者。他主要作了整理、认读、隶古定、训解的工作,然后传授后人及弟子,从而使此书在民间流传不息,形成了《古文论语》学派。而今收在何晏《论语集解》中孔注的作者,自清代以来学者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结合近年来学界的研究成果,深入考察今存孔注的底本和注文内容,我们认为其当为孔安国所作。孔安国的《论语》训解是迄今尚存最古老的《论语》注本,训释简洁精练,重在训诂,兼及大义,为后代学人研究《论语》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孔安国与《古文孝经》的关系亦非常密切,他对此书也进行了整理、认读,隶古定,后传授子孙。在传授中可能对《古文孝经》还作了文字训诂和义理阐释,形成《孝经》孔氏古文说。汉昭帝时,此书由担任鲁国三老的孔安国家人上献于朝廷。今本《孝经孔传》流传过程曲折复杂,但非日本人伪造,直接渊源于刘炫本《古文孝经》孔传,约在我国隋唐之际传出。从史志记载、著录和传文内容、体例、文风各方面看,此书非孔安国所作。联系汉代的孔氏家学传承,它极可能是孔家学者在“《孝经》孔氏古文说”的基础上增益成书的。
     《孔子家语》是专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成书后命运多舛,长期以来被认定为“伪书”,此书与孔安国的关系也一直是学术史上的一大疑团。而深入考察王肃与《家语》的关系,可知清代流行而来的“增加说”与“伪造说”均不能成立。近年来,有多种出土文献的内容可见于今本《孔子家语》,论文通过将定州《儒家者言》竹简、阜阳双古堆1号木牍、上博简《民之父母》与《家语》的相关篇章进行比勘,可知《家语》一书的材料渊源有自,非抄袭《大戴礼记》、《说苑》等书而成。今本《家语》所附的“孔安国序”是考察此书真伪的重要文献,从《家语》本身、其他传世文献、目前出土文献、序言具体细节等方面考察,可证此序内容真实可靠,其作者当为孔安国。孔安国与《孔子家语》具体关系亦可从“孔安国序”的记载中概括得知:他从秦、汉初流传的“孔子之言与诸国事、七十二弟子之言”的原简副本以及相杂的“《曲礼》众篇”的竹简中整理出四十四篇,“以事类相次”,撰集成书,又特作书序介绍成书原委,并以家学形式流传于孔家内部,直至三国孔猛时。
     孔安国是孔氏家族的佼佼者,他对汉代孔氏家学的发展具有重大贡献。孔氏家学由先秦时期的孔子创立,代代传承于家族内部。汉代孔家学者传习《尚书》,世修古经,博通儒典,教育宗亲,薪火相传,使孔氏家学蓬勃发展,呈现出内容丰瞻、成就显赫的兴盛面貌。其中孔安国博览众书,研治群经,全面传承先祖遗学;整理孔壁古书,为家学的继续传承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推崇、传承古文经学,维护了家学的纯洁性。且他身体力行、树立榜样,以品德学识感召孔家学人,对孔氏家学的继承和开拓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是先秦两汉时期孔氏家学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孔安国后裔孔印、孔衍、孔驩、孔子立、孔僖、孔季彦等人皆继承他的遗学,传习古文经书,成就斐然,促进汉代孔氏家学的繁荣和发展。
     总之,孔安国整理孔壁古书、编集《孔子家语》,保存、整理古代历史文化典籍,为后世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文献资料。他甘于寂寞,研习传承孔壁古书,使古文师法逐步形成,促进了古文经学的兴起,对汉代儒学的发展也有显著影响。同时他积极教学育人,传授儒家经典,推动了儒家精义的传播与汉代经学的发展。
Kong Anguo, named Ziguo, is an important person in the history of Confucian Classic Books academic research in Han dynasty as well as the Confucius family's learning. He majored in the Classics, and was familiar with many ancient books broadly, hence as a Inaugurator in the study of the Shangshu, the Analecst and Xiaojing which were all transcribed with the 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s, however there was a few simple records about his all lifetime and academic activities in the present history documents, also some debates caused by his writings has lasted for long time among the academic fields from the past to the present. Here we will make an effort to make a relatively systematic discussion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materials concern in this paper about his things from many sides such as the time of his birth and death, the specific position in the family genealogy, the background of the late ancestor and academic, the origin of his study, and the family learning development, meanwhile, we will concentrate on researching his many academic activities such as the relation between him and the Shangshu of two editions which are wrote with the current and ancient character, the ancient-character Analects, the ancient-character Xiaojing, Kongzi-Jiayu, Confucius family's learning, etc. in the end we also comment on Kong Anguo's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academic history of Han dynasty.
     As to Kong Anguo, being a descendant of Confucius, according to Historical Records, Hanshu, and Confucius family genealogy collected in every times, we researched that he is the 11th grandson of Confucius, lived about in the period from the first year of Jing emperor reign to the fourth year of Wu emperor later reign called "Taichu", from the B.C.156 year to the B.C.101 year. He was enthusiastic in learning everywhere in the youth,e.g. studied the Shangshu from Fu sheng who was a very old but famous expert scholar in this field, accepted Lu Poetry which was an important edition spread in the Lu area from Shen gong, also ever went to the quite prosperous cultural region of Hejian for studying the ancient classics, with skillful and brilliant learning achievements, he ever participated in the political field as the Confucianism Classics Doctor, an attendant for the emperor, imperial censors and the prefecture chief in the Linhuai district. So that it to say, he was successfully both in the academics and the politics. From the viewpoint of the family cultural heritance, Kong Anguo was from Confucius family with long time of morality and knowledge tradition. From the Spring&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Time to the Han dynasty, there emerged many talented persons in this family after Confucius, they all regarded the Confucianism as the main direction of study, diligent in researching the Confucianism Classics, leading to a positive and knowledgeable learning demeanour in this family which accumulated a thick academic atmosphere and profound cultural content, so those things made a good inside surroundings for his study mentioned above. So it is evident that Kong Anguo's academic source is very wide from family learning,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Hejian learning mainly, among them are not only the current script classical learning such as Fu sheng's Shangshu in current character, Shengong's Lu Poetry, but also the ancient script classical learning such as Shangshu in ancient character from family learning, Mao's Poetry of Hejian district, those wide source of knowledge undoubtedly established a foundation for his outstanding position of Confucian classics history in Han dynasty.
     Kong Anguo lived in the reign of Jing and Wu emperor, when the cultural policy of the Han dynasty government had been changed from doing nothing aimlessly(advocated by the school of Huang-lao thinker) to the new slogan "Respecting Confucianism skill only, propagandizing the Six Classics" gradually. Wu emperor in Han dynasty ever put into a range of policy of promoting Confucianism into action after his enthronement, by which this thought established a leading position in the many academic schools as well as prompt the current script classical learning to a prosperity. This kind of good social surroundings brought an advantaged requirement for Kong Anguo to pass down the cultural undertaking of his ancestors and to studying the Confucianism Classics.
     In the late time of Jing emperor reign, there are some ancient Confucianism books founded in the wall of Confucius Mansion by accident when the Prince Lu gong wanted to enlarge his mansion, include ancient-character Shangshu, ancient-character Analects, ancient-character Xiaojing and the ancient Rite. Those books were protected by Kong Anguo, and became the document base of his study afterwards, also by this occasional and objective but absolutely lucky accident, then he got a relatively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into the quite high position of Han dynasty academic history. Besides, he lived the important cultural region all over the country---Qi and Lu area with deep regional culture and many a famous Confucianism scholar, those thick academic atmosphere not only made him immerged and edified among it, and also offered much convenience for him to study from teachers and communicate mutually with the companion.
     Kong Anguo was familiar with Shangshu study and a key character of this field historically in Han dynasty. He ever was the doctor of the Shangshu in current-character during the Emperor Wu's time, and taught it to his student Ni Kuan, leading to the form of the three schools of studying this edition of Shangshu finally and improving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it. At the same time, he arranged and identified the ancient-character Shangshu which was from Kong's wall interpreted some words and sentences of it, also taught it go his students and offspring, by which formed a clear imparting pedigree and initiated the school of Shangshu study in ancient character. So he had originated both the two school of Shangshu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s, and made much contribution to the Study of Shangshu in the Han dynasty. As far as the specific research is concerned, we also make some analysis and demonstrations on the problem of Shangshukongzhuan's author and formation, e.g. we proved that Kong Anguo actually annotated the ancient-character Shangshu by comparison between Kongzhuan and Xiaoerya, and his annotations had been collected in the Xiaoerya. From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al meaning of"Zhuan",the relationship with Kong congzi and the succession of Confucius family's learning, it is ought to be that Kongzhuan which we can see today must be the collective writing of the scholar in the Confucius family starting with Kong Anguo, and it experienced a process that Kong Anguo annotated, taught, and then the Confucius family scholars complemented、edited until the final book forming, that is to say, this book was the result of Confucius family's learning in Han dynasty.
     The ancient-character Analects was from Kong Wall, Kong Anguo was the first collector and researcher. What he ever did on the book included:that he arranged, identified, annotated character、taught to his offspring and disciples etc. by which this classic book and its study can spread from then on for quite a long time always, forming the Ancient-character Analects school. As for the author of Kong interpretation kept in the Analects Annotation Collections, the scholars had much different opinions since Qing dynasty. With the recent research findings concerned in the academic field, after the deep research of the original book and the interpretation content, we think that is did by Kong Anguo, and it is the oldest Analects annotation book so far. This annotation is concise and elegant, focusing on the words and phrase interpretation, also considering the profound meaning, which supply a important lesson and sample for the researcher to interpreted Analects afterwar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ong Anguo and the ancient-character Xiaojing are very close, what he did for this book mainly include that he arranged the chapter, identified, annotated the character to be a text for people then to read easier, and taught it to his offspring among the Confucius family which is similar with what he did for the ancient-character Xiaojing, and the ancient-character Shangshu. In this process, he possibly did other things about the words and phrase interpretation and the profound meaning clarification, forming the ancient-character interpretation starting with Kong Anguo, i.e. the Kongzhuan of ancient-character Xiaojing which well known later on. In the period of Zhao Emperor reign, this book was dedicated to the court by the offspring of Kong Anguo who then occupied the Sanlao (an agent official responsible for edification the folk in many local areas) in Lu area, The Kongzhuan of ancient-character Xiaojing which we can see today had experienced a twisted and complicated process which was not forged by Japanese however, it directly originated from the edition of the Kongzhuan of ancient-character Xiaojing from Liu Xuan and later it came abroad between Sui dynasty and Tang dynasty or so. This book can not be written by Kong Anguo from many history records, the text content and its mode and style of writing. With consideration of the continuous succession of Confucius in Han dynasty, it is probably was written by the scholar in the Confucius family after a long-time of complement and improving basing on the explanation of ancient-character Xiaojing
     Kongzi-jiayu is a special book in which are about the thought and action of Confucius and his different generation of apprentices, unfortunately, it experienced a devious and misunderstanding process, and was regarded as "fake book" during long perio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ong Anguo and Kongzi-jiayu have been a doubted mass through the academic history for a relative long time.But when deeply research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ng Su and Kongzi-jiayu we think the two deficient viewpoints "supplement" and "forgery" are both not tenable in general, although they were popular from Qing dynasty on ever. Recently, there are the same text content in many kind of unearthed documents which can be found in Kongzi-jiayu of the edition which we can see now, here we will make some detailed and careful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in the paper mainly between the unearthed documents such as bamboo slips called "Ru Jia Zhe Yan", No.1 wooden slips (discovered from some ancient tombs and relics in Shuang gudui of Fuyang in Anhui province), "Min Zhi Fu Mu " (protected in Shanghai museum) and Kongzi-jiayu, by which we can prove that the material of Kongzi-jiayu text had its documental origin, its form did not like what many scholars ever advocated in the past that it copied other old similar texts such as "Dadai Liji", "Shuo Yuan". Besides, "Kong Anguo Prologue" in the last appendix of Kongzi-jiayu which we can see now, is an important document to research and verify Jiayu is true or false, from some side such as Kongzi-jiayu itself, traditional documents, unearthed documents, the specific details of Prologue, we can find that this prologue is true and reliable in general, its author should be Kong Anguo. So we also can know the specific relationship between Kong Anguo and Kongzi-jiayu:he ever sorted out 44 pieces of papers which now we can see in Jiayu from the copy text of those original bamboo slips that ever spread between late in Qin Dynasty and early in Han Dynasty, they generally include two parts:one part recorded "the words of Confucius and his first generation students, the history record of some vassal states", another part was related to "many chapters of Quli" littered among other books, he edited those records by certain norm and formed a volume of book, and wrote a prologue to introduce the whole process of formation specially, making the study of this book pass down by means of family learning up to the later time when Kong Meng lived.
     Kong Anguo is an excellent person of Confucius family, he had a very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for the family's learning which was created by Confucius in Pre-Qin period and inherited generation by generation among the family inside. The group of Confucius family scholars studied and spread Shangshu of two kinds of edition in current and ancient character, researched the ancient classical books, mastered Confucian literatures broadly, educated the offspring continuously like the fire is with wood in arms each other so that the Confucius family's learning developed greatly and presented a picture of prosperous outlook with abundant content and excellent achievements. Kong Anguo read lots of books widely, studied many Confucianism Classics, wholly succeed the ancestor's learning; and sorted out the ancient books of Kong Wall which supplied some important documental materials for the succession of the family learning, especially he praised highly and developed the ancient-character Classics study and maintained the purity of Confucius family learning. Moreover, Kong Anguo set an example and put into action by himself, he inspired the family members by virtue and knowledge, surely made a crucial contributions for the succession, developing and transmission of the Confucius family learning, so he was the transitional key man of the Confucius family's learning history in Han dynasty. We can see after him, many of his descendants from this Confucius family branch such as Kong Ang, Kong Yan, Kong Huan, Kong Zili, Kong Xi, Kong Jiyan etc. all passed down his learning, studied and taught the ancient-character Confucianism classics, they got considerable achievements and boosted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s of Confucius family's learning of Han dynasty.
     In short, Kong Anguo ever arranged the ancient books and edited Kongzi-jiayu protecting and sorting out the old history cultural classic books, also supply many valuable documental materials to the aftertimes. He was willing to be lonely and dedicated to study the books from Kong Wall, by which the mode of the ancient-character classics study formed gradually, and the new school (i.e. the ancient-character classics learning) developed and prospered at the same time, those things had a noticeable influence on Confucianism in Han dynasty. At the same time, he positively went on teaching and instructing others, imparted many Confucianism classic books, not only promoting the transmission and clarification of Confucianism essence, but also prompting the development of Jing study in Han dynasty.
引文
①顾颉刚:《孔子研究讲义按语》,载《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七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9页。
    ①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年第6期。
    ②载《史学集刊》2008年第2期。
    ③参见马雍《尚书史话》,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0-16页。
    ④参见蒋善国《尚书综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44-48页。
    ⑤参见刘起釪《尚书学史》,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18-120页。
    ⑥参见白新良《孔安国献书考》,载《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岳麓书社1984年版,第181页。
    ⑦参见张固也《西汉孔子世系和孔壁古文之真伪》,载《史学集刊》2008年第2期。
    ⑧详见[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七十一至七十八、卷一百二十五中的论述,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①参见刘起舒《顾颉刚先生与<尚书>研究》,《尚书研究要论》,齐鲁书社2007年版,第114-130页。
    ②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③载李学勤著《古文献丛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④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1期。
    ⑤中华书局2006年版。
    ⑥《丛书集成初编》第496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⑦《续修四库全书》第15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⑧参见郭沂《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39-349页。
    ⑨参见单承彬《论语源流考述》,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2-135页。
    ⑩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①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7-135页。
    ③参见宋钢《六朝论语学》,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92-99页。
    ④参见[清]丁晏《孝经征文》,《丛书集成续编》第15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第926-931页。
    ⑤载郑珍《巢经巢文集》(卷一),《四部备要》(集部)第九十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
    ⑥载罗根泽主编《古史辨》第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⑦台湾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
    ⑧载《文史》(第二十三辑),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⑨载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⑩载《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11参见郭沂《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00-403页。
    ①《续修四库全书》第93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②《丛书集成初编》第505册,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③上海书店1987年影印本。
    ④李学勤:《竹简(家语>与汉魏孔氏家学》,载《孔子研究》1987年第2期。
    ⑤载《国学研究》第七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⑥王志平:《<孔子家语>札记》,王元化主编《学术集林》卷九,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第119-131页。
    ⑦参见王志平著《中国学术史·三国两晋南北朝卷》,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45-152页。
    ①朱渊清:《<金人铭>研究——兼及<孔子家语>编定诸问题》,载饶宗颐主编《华学》第六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版,第201-216页。
    ②载《齐鲁学刊》2007年第3期。
    ③载《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年第2期。
    ④载《孔子研究》2008年第2期。
    ⑤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年第2期。
    ⑥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9年版。
    ①载《孔子研究》1987年第2期。
    ①[清]丁晏:《论语孔注证伪》(卷下),《续修四库全书》第15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40页。
    ②单承彬:《论语源流考述》,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4.页。
    ③参见胡平生《阜阳双古堆汉简与<孔子家语>》,《国学研究》第七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26页。
    ④参见张固也《西汉孔子世系与孔壁古文之真伪》,载《史学集刊》2008年第2期。
    ①[西汉]司马迁撰:《史记》卷四十七,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946-1947页。下引该书,版本同此。
    ②[魏]王肃注:《孔子家语》,《四库全书》第69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09-110页。
    ③《史记》卷七十,第3321页。
    ④[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四十八,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221页。下引该书,版本同此。
    ①《汉书》卷五十八,第2628页。
    ②《汉书》卷八十八,第3594页。
    ③《汉书》卷三十,第1706页。
    ④刘汝霖:《汉晋学术编年》,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年版,第82页。
    ⑤参见黄怀信《<孔丛子>与孔子世系》,黄怀信、李景明主编《儒家文献研究》,齐鲁书社2004年版,第221-339页。
    ⑥参见张立兵《对史载汉初孔子后裔世系的一点辨正》,载《孔子研究》2009年第5期。
    ⑦参见张固也《西汉孔子世系与孔壁古文之真伪》,载《史学集刊》2008年第2期。
    ①《史记》卷四十七,第1946—1947页。
    ②《汉书》卷八十一,第3352页。
    ①参见张立兵《对史载汉初孔子后裔世系的一点辨正》,载《孔子研究》2009年第5期。
    ②[魏]王肃注:《孔子家语》,《四库全书》第69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09页。
    ③(旧题)[秦]孔鲋撰:《孔丛子》,《四库全书》第69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59页。下引该书,版本同此。
    ①参见黄怀信《<孔丛子>与孔子世系》,黄怀信、李景明主编《儒家文献研究》,齐鲁书社2004年版,第336页。
    ②《汉书》卷一下,第76页。
    ③《钦定历代职官表》载:“孔子九世孙腾,汉高帝过鲁封为奉嗣(祀)君,一云奉圣君。”参见[清]纪昀等撰《钦定历代职官表》,《四库全书》第602册,第456页。
    ①参见韩晖《汉赋的先驱孔臧及其赋考说》,载《文史哲》1998年第1期。
    ①《史记》卷四十七,第1947页。
    ②《汉书》卷八十一,第3352页。
    ③《汉书》卷三十,第1706页。
    ④《汉书》卷五十八,第2628页。
    ⑤《汉书》卷八十八,第3607页。
    ①《汉书》卷八十八,第3609页。
    ②《汉书》卷五十八,第2628页。
    ③《汉书·百官公卿表》:“武帝建元五年初置五经博士,宣帝黄龙元年稍增员十二人。”见《汉书》卷十九上,第726页。
    ④王国维:《观堂集林》第二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88页。
    ⑤《汉书》卷十九上,第726页。
    ⑥《汉书》卷十九上,第727页。
    ⑦[清]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58页。
    ⑧《汉书》卷十九上,第727页。
    ①《汉书》卷二十八上,第1589页。
    ②参见蒋善国《尚书综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39页。
    ③[东汉]应劭撰:《汉官仪》,[清]孙星衍校集,周天游点校《汉官六种》,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37页。
    ④《汉书》卷十九上,第739页。
    ⑤《连丛子上》第二十二,《孔丛子》卷下,第361页。
    ⑥《连丛子上》第二十二,《孔丛子》卷下,第359页。
    ⑦《汉书》卷十九下,第771页。
    ①《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见《史记》卷四十七,第1909页。
    ②《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学鼓琴师襄,十日不进。”见《史记》卷四十七,第1929页。
    ③《孔子家语·观周》载:“(孔子)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见[魏]王肃注:《孔子家语》,《四库全书》第69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7页。
    ④《论语·子罕》,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7页。下引该书,版本同此。
    ①参见[魏]王肃注《孔子家语》,《四库全书》第69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6页。
    ②《汉书》卷二十,第941页。
    ③《记问》第五,《孔丛子》卷上,第319页。
    ①[金]孔元措:《孔氏祖庭广记》,《孔子文化大全》影印本,山东友谊出版社1989年版,第61页。
    ②孔德成总裁、孔广彬等编次:《孔子世家谱》,《孔子文化大全》影印本,山东友谊出版社1990年版,第72页。
    ③《独治》第十九,《孔丛子》卷中,第354页。
    ④《独治》第十九,《孔丛子》卷中,第353页。
    ⑤《独治》第十九,《孔丛子》卷中,第354页。
    ①《孔子家语·后序》,见[魏]王肃注:《孔子家语》,《四库全书》第69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09页。
    ②《汉书》卷十六,第551页。
    ③学界对《孔丛子》中孔臧四赋二书的真伪多有争议,笔者曾对此作过探究,认为其大致可信。参见拙作《<孔丛子>中孔臧四赋二书的真伪考辨》,载《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④《汉书》卷八十八,第3596页。
    ①《孔子家语·后序》,见[巍]王肃注:《孔子家语》,《四库全书》第69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09页。
    ②《古文孝经·孔氏传序》,见(旧题)[汉]孔安国传、[日本]太宰纯音:《古文孝经孔氏传》,《四库全书》第18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页。
    ③《孔子家语·后序》,见[魏]王肃注:《孔子家语》,《四库全书》第69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09页。
    ④《连丛子上》第二十二,《孔丛子》卷下,第361页。
    ①[清]赵翼著、王树民校正:《廿二史札记校正》卷五,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00页。
    ②《尚书序》,见[西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黄怀信整理:《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③《史记》卷一二一,第3115页。
    ④[清]王先谦:《庄子集解》,《诸子集成》第三册,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234页。
    ⑤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178页。
    ⑥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185页。
    ⑦《独治》第十九,《孔丛子》卷中,第354页。
    ①《执节》第十七,《孔丛子》卷中,第350页。
    ②《连丛子上》第二十二,《孔丛子》卷下,第359页。
    ③参见《论书第二》,《孔丛子》卷上,第311-314页。
    ④参见马士远《周秦<尚书>学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60页。
    ①《汉书·百官公卿表》云:“博士,秦官,掌通古今。”见《汉书》卷十九上,第726页。
    ②《汉书》卷八十八,第3608页。
    ③《汉书》卷八十八,第3593页。
    ①《汉书》卷三十,第1708页。
    ②《汉书》卷八十八,第3603页。
    ③参见成祖明《西汉景武之世的河间学术》,载《河北学刊》2005年第4期。
    ④钱穆:《秦汉史》,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84-85页。
    ①《汉书·河间献王传》载:“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立二十六年薨。”见《汉书》卷五十三,第2411页。
    ②[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注:《后汉书》,卷七十九上,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560页。
    ③[清]王先谦:《后汉书集解》,中华书局1984年影印本,第895页。
    ④参见王长华、易卫华《汉代河间儒学与<毛诗>》,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6期。
    ①《史记》卷一二一,第3117页。
    ②《汉书》卷六,第157页。
    ③《汉书》卷六,第212页。
    ①《汉书》卷八十八,第3620页。
    ②王国维:《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洪治纲主编:《王国维经典文存》,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3页。
    ①《汉书》卷三十六,第1969页。
    ②《汉书》卷三十,第1706页。
    ③《汉书》卷五十三,第2414页。
    ④[东汉]王充:《论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96页。
    ⑤[东汉]王充:《论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65页。
    ⑥[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315页。
    ⑦[东汉]荀悦:《前汉纪》,《四库全书》第30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29-430页。
    ⑧参见刘起釪《尚书学史》,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17页。
    ①参见陈梦家《尚书通论》(增订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1页。
    ②唐兰:《古文字学导论》(增订本),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319页。
    ③参见《孔子壁中书》,李学勤《失落的文明》,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版,第239页。
    ④参见[清]崔适《史记探源》,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2-14页;吕思勉《秦汉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748-749页。
    ⑤《史记》卷一二一,第3125页。
    ①详见崔军伟《<汉书>矫正<史记>举隅》(载《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6期)一文所列证。
    ②[清]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41页。
    ③参见单承彬《论语源流考述》,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0页。
    ④《孔丛子·独治》载:“陈余谓子鱼曰:‘秦将灭先王之籍,而子为书籍之主,其危矣。’子鱼曰:‘顾有可惧者,必或求天下之书焚之。书不出则有祸,吾将先藏之,以待其求,求至无患矣。’”见《孔丛子》卷上,第353页。
    ⑤见前文所引《汉纪》载“刘向云”及刘歆《移让太常博士书》。
    ⑥《连丛子上》第二十二,《孔丛子》卷下,第360页。
    ⑦《连丛子下》第二十三,《孔丛子》卷下,第367页。
    ①《史记》卷五十九,第2095页。
    ②《汉书》卷五十三,第2413页。
    ③《汉书》卷六,第170页。
    ④《汉书》卷五十三,第2414页。
    ①王葆玹:《今古文经学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8页。
    ②《汉书》卷三十,第1710页。
    ③[唐]魏徵等撰:《隋书》卷三十二,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25页。下引该书,版本同此。
    ④王葆玹:《今古文经学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9页。
    ⑤舒大刚:《逸礼考略》,载《四川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2年第5期。
    ⑥《汉书》卷三十,第1716页。
    ①《汉书》卷三十,第1718页。
    ②王国维:《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洪治纲主编:《王国维经典文存》,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3页。
    ③《汉书》卷三十,第1706页。
    ④《尚书序》,见[西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黄怀信整理:《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0页。
    ①李学勤先生在《东周与秦代文明》中论道:自西周以来,中华大地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几大文化区域,大致可分为中原、北方、齐鲁、楚、吴越、巴蜀滇和秦等七个文化圈。参见李学勤著《东周与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11-12页。
    ②参见孟祥才、胡新生著《齐鲁思想文化史——从地域文化到主流文化》(先秦秦汉卷),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84-502页。
    ①《史记》卷一百二十一,第3117页。
    ②田汉云:《清代山东名儒》,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①《汉书》卷三十,第1706页。
    ②《汉书》卷八十八,第3603页。
    ①《汉书》卷八十八,第3603-3604页。
    ②《后汉书》卷七十九上,第2555页。
    ③《汉书》卷八十八,第3604页。
    ④《后汉书》卷七十九上,第2555页。
    ①《汉书》卷五十八,第2628页。
    ②[清]程廷祚:《晚书订疑》,《续修四库全书》第4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③参见[清]唐晏《两汉三国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99-101页。
    ①[东汉]卫宏撰:《汉旧仪》,[清]孙星衍等辑、周天游点校,《汉官六种》,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25页。
    ②[金]孔元措:《孔氏祖庭广记》,《孔子文化大全》影印本,山东友谊出版社1989年版,第62页。
    ①《尚书序》,见[西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黄怀信整理:《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7页。
    ②[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41页。
    ③[西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尚书正义》,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页。
    ④参见莫小不《“隶定古文”及古玺印释文问题》,载《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5期。
    ⑤《汉书》卷三十,第1706页。
    ⑥《汉书》卷三十六,第1969页。
    ①《汉书》卷三十,第1701页。
    ②参见白新良《孔安国献书考》,载《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岳麓书社1984年版,第181页。
    ③[东汉]荀悦:《前汉纪》,《四库全书》第30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29-430页。
    ④[清]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41页。
    ⑤参见张固也《西汉孔子世系和孔壁古文之真伪》,载《史学集刊》2008年第2期。
    ①参见余嘉锡《<汉书·艺文志索隐>选刊稿上》,载彭林主编《中国经学》第二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9页。
    ②[清]王鸣盛:《尚书后案》,《续修四库全书》第4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08页。
    ③王国维:《观堂集林》第二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78页。
    ④参见刘起釪《尚书学史》,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19页。
    ⑤[清]王念孙:《读书杂志》,中国书店1985年版,第45页。
    ⑥参见《汉书·艺文志》中《尚书》类所列,载《汉书》卷三十,第1705页。
    ①《汉书》卷八十八,第3607页。
    ②《后汉书》卷七十九上,第2560页。
    ③[西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页。
    ④《后汉书·贾逵传》记载:“父徽,从刘歆受《左氏春秋》,兼习《国语》、《周官》,又受《古文尚书》于涂恽,学《毛诗》于谢曼卿,作《左氏条例》二十一篇。逵悉传父业,弱冠能诵《左氏传》及《五经》本文。”见《后汉书》卷三十六,第1234-1235页。
    ⑤孔家内部《古文尚书》的具体传授谱系,请参见本文第八章《孔安国与汉代孔氏家学》第二节《孔安国后裔的学术活动》的详细考述。
    ①《汉书》卷六十二,第2724页。
    ②《史记》卷六十一,第2121页。
    ③《史记》卷一百三十,第3297页。
    ④《汉书》卷六十二,第2714页。
    ⑤参见刘师培《<史记>用古文<尚书>考略》,《刘师培全集》第四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55页。
    ⑥参见陈桐生《<史记>与今古文经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9-133页。
    ⑦参见张岩《审核古文<尚书>案》,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5-84页。
    ①[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集》卷七一《记尚书三义》,《朱子大全》,《四部备要》第58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266页。
    ②参见《<小尔雅>的源流》,黄怀信《古文献与古史考论》,齐鲁书社2003年版,第47-49页。
    ③此处参照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主编《故训汇纂》(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一书而统计。
    ①浦镗云:“钺”上脱“黄”字,从公刘诗疏校。参见[西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83页。
    ①[西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页。
    ①蒋善国:《尚书综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501-602页。
    ②陈梦家:《尚书通论》,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7页。
    ③李学勤:《<尚书孔传>的出现时间》,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1期。
    ④转引自蒋善国《尚书综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92页。
    ⑤[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七十八,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984页。
    ⑥参见[清]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9页。
    ⑦参见[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9页。
    ①[清]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9页。
    ②[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集》卷七一《记尚书三义》,《朱子大全》,《四部备要》第58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266页,。
    ③蒋善国:《尚书综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07页。
    ④参见[清]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70页。
    ⑤发表于先秦史论坛http://xianqin.5d6d. com/,2005年3月20日。
    ①[清]王鸣盛:《蛾术篇》卷四,台北鼎文书局1979年版,第3页。
    ②[清]惠栋:《古文尚书考》卷上,《续修四库全书》第4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8页。
    ③参见[清]戴震《赝孔安国书传》,载《经义附录》卷二,《戴震全集》第三册,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503-1506页。
    ④[清]丁晏:《尚书余论》,《续修四库全书》第4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67页。
    ⑤参见[清]皮锡瑞《经学通论》,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82-84页。
    ⑥参见蒋善国《尚书综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51-361页。
    ⑦参见陈梦家《尚书通论》,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22-133页。
    ①参见蒋善国《尚书综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54页。
    ②参见李学勤《论魏晋时期古文(尚书)的传流》,《古文献丛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版,第291-294页。
    ③参见李学勤《<尚书孔传>的出现时间》,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1期。
    ④[西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3页。
    ⑤[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31页。
    ⑥[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37页。
    ①《汉书》卷三十,第1705页。
    ①[西汉]毛亨传、[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毛诗正义》,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
    ②参见张岩《审核古文<尚书>案》第五章《史地篇》,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18-136页。
    ③[清]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722-738页。
    ①[西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1页。
    ②刘起舒:《尚书学史》,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98页。
    ③蒋善国:《尚书综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16页。
    ④[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七十八,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985页。
    ①[西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黄怀信整理:《尚书正义·校点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
    ②孙筱:《两汉经学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7页。
    ③[西汉]伏生撰、[东汉]郑玄注:《尚书大传》,《丛书集成初编》第3569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页。
    ④参见李学勤《竹简<家语>与汉魏孔氏家学》,载《孔子研究》1987年第2期。
    ①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山东省志·孔子故里志》,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249页。
    ②李学勤:《竹简<家语>与汉魏孔氏家学》,载《孔子研究》1987年第2期。
    ①参见李若晖《孔壁<古文论语>探论》,载《红河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②唐明贵:《论语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2页。
    ③《孔子家语·后序》,见[魏]王肃注:《孔子家语》,《四库全书》第69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10页。
    ①皇侃《论语义疏序》引,见[魏]何晏集解、[梁]皇侃义疏:《论语集解义疏》,《四库全书》第19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36页。
    ②《汉书》卷三十,第1717页。
    ③《隋书》卷三十二,第939页。
    ④[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60页。
    ⑤[魏]何晏集解、[梁]皇侃义疏:《论语集解义疏》《四库全书》第19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36页。
    ⑥[东汉]桓谭:《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5页。
    ⑦参见[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广陵书社2004年版,第1618-1637页。
    ①[魏]何晏等注、[宋]刑昺疏:《论语注疏》,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②[魏]何晏集解、[梁]皇侃义疏:《论语集解义疏》,《四库全书》第19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36页。
    ③[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316页。此处标点采用李学勤先生所释,参见李学勤《<说文>前叙称经说》,《古文献丛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第282页。
    ④[清]唐晏:《两汉三国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95页。
    ①[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61页。
    ②《隋书》卷三十二,第939页。
    ③王国维:《观堂集林》第一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69-174页。
    ①参见陈东《关于定州汉墓竹简<论语>的几个问题》,载《孔子研究》2003年第2期;唐明贵《(古论)、<齐论>和<鲁论>考述》,载《阴山学刊》2006年第1期。
    ②参见唐明贵《论语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4页。
    ③参见郭沂《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44页。
    ④[魏]何晏集解、[梁]皇侃义疏:《论语集解义疏》,《四库全书》第19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37页。
    ①[东汉]王充:《论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68页。
    ②[清]皮锡瑞著,周予同注:《经学历史》,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88页。
    ③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引用郑玄语,参见[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6页。
    ④章炳麟:《广<论语>骈枝》,《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09页。
    ⑤郑静若:《两汉论语学及论语郑氏注》,《中华文化复兴月刊》1981年第5期。
    ①参见金德建《论语名称起源于孔安国考》,载《古籍丛考》,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1-2页。
    ②张舜徽:《广校雠略·汉书艺文志通释》,《张舜徽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页。
    ③[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卷十四,中华书局1990版,第126页。
    ④《隋书》卷十三,第288页。
    ⑤如唐明贵据此认为《论语》之名当定于孔子门人,参见唐明贵《论语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0页。
    ⑥参见郭沂《<论语>源流再考察》,载《孔子研究》1990年第4期。
    ①[东汉]王充:《论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67-268页。
    ②单承彬:《论语源流考述》,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页。
    ③黄怀信:《论语新校释》前言,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①对于《韩诗外传》的成书时间,学界颇有争议。据《史记·儒林传》记载,韩婴是西汉文帝时的博士,“推《诗》之意而作内,外《传》数万言,教授于燕、赵之间”。因此笔者认为,《韩诗外传》当成书于汉文帝时期。
    ②[西汉]韩婴著、许维通校释:《韩诗外传集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7页。
    ③[西汉]韩婴著、许维通校释:《韩诗外传集释》,第201页。
    ④[西汉]韩婴著,许维通校释:《韩诗外传集释》,第209页。
    ⑤《汉书》卷五十六,第2514页。
    ⑥[东汉]赵歧注、[宋]孙爽疏:《孟子注疏》,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版,第9页。
    ⑦《汉书》卷三十,第1717页。
    ①参见郭沂《再论原始<论语>以及在西汉以前的流传》,载《中国哲学史》1996年第4期。
    ②《史记》卷六十七,第2226页。
    ③《史记》卷一百三十,第3293页。
    ④《史记》卷四十七,第1947页。
    ⑤《汉书》卷八十八,第3607页。
    ⑥单承彬:《论语源流考述》,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50-151页。
    ①《汉书》卷三十,第1717页。
    ②《汉书》卷三十六,第1970页。
    ③参见汤志钧《西汉经学与政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版,第123页。
    ④[东汉]赵歧注、[宋]孙爽疏:《孟子注疏》,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版,第9页。
    ⑤王国维:《观堂集林》第一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78-179页。
    ①《汉书》卷八十七下,第3583页。
    ②《汉书》卷八,第238页。
    ③《汉书》卷七十一,第3039页。
    ④[东汉]崔寔:《四民月令》,[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六朝文》第二册,《全后汉文》第四十七卷,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732页。
    ⑤[东汉]应劭撰:《汉官仪》,[清]孙星衍校集、周天游点校:《汉官六种》,中华书1990年版,第12页。
    ⑥[日]武内义雄:《论语研究》,岩波书店1972年版,第72-74页。
    ⑦[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页。
    ①[魏]何晏集解、[梁]皇侃义疏:《论语集解义疏》,《四库全书》第195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38页。
    ②[魏]何晏集解、[梁]皇侃义疏:《论语集解义疏》,《四库全书》第195册,第336页。
    ③《隋书》卷三十二,第939页。
    ④[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60页。
    ⑤参见[清]卢文弨《经典释文考证》所引,《续修四库全书》第18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92页。
    ⑥[清]刘台拱:《论语骈枝》,《续修四库全书》第15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94页。
    ⑦[清]陈鳣:《论语古训》,《续修四库全书》第15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02页。
    ①参见李学勤《竹简<家语>与汉魏孔氏家学》,载《孔子研究》1987年第2期。
    ②[魏]何晏集解、[梁]皇侃义疏:《论语集解义疏》,《四库全书》第19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38页。
    ③据宋钢所列《<论语集解>八家注一栏表》统计,详见宋钢《六朝论语学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89页。
    ④[清]沈涛:《论语孔注辨伪》,《丛书初编集成》第496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9页。
    ①[清]沈涛:《论语孔注辨伪》,《丛书初编集成》第496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页。
    ①梁启雄:《论语注疏汇考》,《燕京学报》第34期,1948年6月。转引自唐明贵《论语学史》,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第131页。
    ②同上,转引自唐明贵《论语学史》,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第131页。
    ③[清]丁晏:《论语孔注证伪》,《续修四库全书》第15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92页。
    ①参见王志平著《中国学术史·三国两晋南北朝卷》,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59-161页。
    ②参见李学勤《竹简(家语)与汉魏孔氏家学》,载《孔子研究》1987年第2期。
    ①参见王志平著《中国学术史·三国两晋南北朝卷》,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61页。
    ②参见单承彬对马国翰所辑佚《古论语》的分析评述。详见单承彬《论语源流考述》,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1页。
    ③本文所用《说文解字》版本为中华书局1963年版(据同治十二年番禺陈昌治改刻本影印)。
    ①[清]吴玉(?)《说文引经考》云:“《今论语》作鞟,集韵,鞟或省作鞟。”见《续修四库全书》第20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79页。
    ②王素编著:《唐写本<论语>郑氏注及其研究》,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第44页。下引该书,版本同此。
    ③王素编著:《唐写本<论语>郑氏注及其研究》,第48页。
    ④王素编著:《唐写本<论语>郑氏注及其研究》,第121页。
    ①王素编著:《唐写本<论语>郑氏注及其研究》,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第121页。
    ②[清]沈涛:《论语孔注辨伪》,《丛书初编集成》第496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页。
    ①[清]沈涛:《论语孔注辨伪》,《丛书初编集成》第496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3页。
    ②[清]沈涛:《论语孔注辨伪》,《丛书初编集成》第496册,第16页。
    ③[清]丁晏:《论语孔注证伪》,《续修四库全书》第15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16页。
    ①《汉书》卷八十八,第3620页。
    ②《史记》卷三十一,第1475页。
    ③王国维:《观堂集林》第二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09页。
    ④《汉书》卷六二,第2737页。
    ⑤参见廖颖《<左传>与<史记>》第一章《<左传>与<史记>材料考》,贵州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⑥参见[清]丁晏《论语孔注证伪》,《续修四库全书》第15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16页。
    ①陈垣:《史讳举例》,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08页。
    ②同上。
    ③[清]丁晏:《论语孔注证伪》,《续修四库全书》第15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92页。
    ①[魏]何晏集解、[梁]皇侃义疏:《论语集解义疏》,《四库全书》第19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39页。
    ①单承彬:《论语源流考述》,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4页。
    ①[清]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9页。
    ②参见王志平著《中国学术史·三国两晋南北朝卷》,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60页。
    ①[清]戴震:《尔雅文字考序》,《戴震全集》第五册,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181页。
    ②参见黄帅《何晏<论语集解>训诂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3页。
    ①《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参见杨伯峻注《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083页。
    ②宋钢:《六朝论语学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97页。
    ①[清]朱彝尊:《经义考》卷二百十一,《四库全书》第67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751页。
    ①《汉书》卷三十,第1719页。
    ②[东汉]桓谭:《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5页。
    ③《隋书》卷三十二,第935页。
    ④[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57页。
    ①《汉书》卷三十,第1719页。
    ②[东汉]桓谭:《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第35页。
    ③[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320页。
    ④《后汉书·杜林传》载:“林前于西州得漆书《古文尚书》一卷,常宝爱之,虽遭难困,握持不离身。出以示宏等曰:‘林流离兵乱,常恐斯经将绝。何意东海卫子、济南徐生复能传之,是道竟不坠于地也。古文虽不合时务,然愿诸生无悔所学。’宏、巡益重之,于是古文遂行。”见《后汉书》卷二十七,第937页。
    ①[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66页。
    ②[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320页。
    ③(旧题)[西汉]孔安国传、[日本]太宰纯音:《古文孝经孔氏传》,《四库全书》第18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页。
    ①[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87页。
    ②彭林:《子思作<孝经>说新论》,载《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3期。
    ③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下册),齐鲁书社1985年版,第188-189页。
    ④《汉书》卷十九上,第742页。
    ⑤舒大刚:《论宋代的<古文孝经>学》,载《四川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⑥[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320页。
    ①东汉赵岐说:“汉兴,除秦虐禁,开延道德,孝文皇帝欲广游学之路,《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皆置博士。”见[东汉]赵歧注、[宋]孙奭疏:《孟子注疏》,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版,第9页。
    ②《汉书》卷七,第223页。
    ③《汉书》卷八,第238页。
    ④《汉书》卷五十三,第2434页。
    ⑤《汉书》卷七十一,第3039页。
    ⑥《汉书》卷十二,第355页。
    ⑦《后汉书》卷三十六,第1226页。
    ⑧高文:《汉碑集释》,河南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5页。
    ⑨[宋]洪适:《隶释》卷二一,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14页。
    ⑩《博士举任状》:“生事爱敬,丧设如礼,通《易》、《尚书》、《论语》、《孝经》,兼综载籍,穷微阐奥。”[东汉]应劭撰:《汉官仪》,[清]孙星衍校集,周天游点校:《汉官六种》,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28页。
    11《后汉书》卷六十二,第2051页。
    12王国维:《观堂集林》第一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82页。
    ①《汉书》卷七十三,第3107页。
    ②[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57页。
    ③胡平生:《日本<古文孝经>孔传的真伪问题》,《文史》(第二十三辑),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98页。
    ①王葆玹:《今古文经学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6页。
    ②(旧题)[西汉]孔安国传、[日本]太宰纯音:《古文孝经孔氏传》,《四库全书》第18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页。
    ③详见本论文第三章《孔安国与汉代尚书学》中所引孔颖达在《毛诗正义》对此事原委的介绍。
    ①《古文孝经·孔氏传序》,见(旧题)[西汉]孔安国传、[日本]太宰纯音:《古文孝经孔氏传》,《四库全书》第18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7页。
    ②《古文孝经·太宰纯序》,见(旧题)[西汉]孔安国传、[日本]太宰纯音:《古文孝经孔氏传》,第4页。
    ③柳诒徽:《中国文化史》(上),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332页。
    ①《隋书》卷三十二,第935页。
    ②《隋书》卷三十二,第935页。
    ③[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63页。
    ④[清]阮元:《孝经注疏校勘记序》,《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2541页。
    ①[清]郑珍:《巢经巢文集》,《四部备要》(集部)第九十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8-9页。
    ②罗根泽编著:《古史辨》第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58页。
    ③胡平生:《日本<古文孝经>孔传的真伪问题》,《文史》(第二十三辑),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97页。
    ④参见李学勤《日本胆泽诚遗址出土<古文孝经>论介》,《走出疑古时代》,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07-313页。
    ①[清]丁晏《孝经征文》,《丛书集成续编》第15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第919页。
    ②参见[清]丁晏《孝经征文》,《丛书集成续编》第15册,第931页。
    ③胡平生:《日本<古文孝经>孔传的真伪问题》,《文史》(第二十三辑),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97页。
    ④参见王志平著《中国学术史·三国两晋南北朝卷》,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58页。
    ⑤蒋善国:《尚书综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28页。
    ①参见秦进才《<孝经>在两汉的传播》,载《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②张舜徽:《郑学丛著》,齐鲁书社1978年版,第25页。
    ③[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316页。
    ④余嘉锡:《目录学发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7页。
    ①详见后文第七章《孔安国与孔子家语》的考证。
    ②参见赵静《《孝经》孔传与《尚书》孔传非一人所作》,载《语文学刊》2008年第9期。
    ③参见李学勤《竹简<家语>与汉魏孔氏家学》,载《孔子研究》1987年第2期。
    ④参见黄怀信《<孔丛子>的时代与作者》,载《西北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⑤李学勤:《日本胆泽诚遗址出土<古文孝经>论介》,《走出疑古时代》,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13页。
    ①李学勤:《日本胆泽诚遗址出土<古文孝经>论介》,《走出疑古时代》,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13页。
    ①[东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礼记正义》,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99页。
    ①[清]钱馥:《家语疏证·跋》,载孙志祖《家语疏证》,《丛书集成初编》第505册,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39页。
    ②胡平生:《阜阳双古堆汉简与<孔子家语>》,《国学研究》第七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43页。
    ③王承略:《论<孔子家语>的真伪及其文献价值》,载《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④《汉书》卷三十,第1716-1717页。
    ①《汉书》卷三十,第1703-1704页。
    ②余嘉锡:《目录学发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页。
    ①参见郝虹《王肃经学研究》,山东大学2001年博士学位论文,第38页。
    ②[宋]王柏:《鲁斋集》卷九《家语考》,《四库全书》第118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50页。
    ①[清]陈鳣:《家语疏证·序》,载孙志祖《家语疏证》,《丛书集成初编》第505册,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页。
    ②清]范家相:《家语证伪》,《续修四库全书》第93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83页。
    ③[清]皮锡瑞著,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7-9页。
    ④参见顾颉刚《孔子研究讲义按语》,《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七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9页。
    ⑤[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七,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3252页。
    ⑥[宋]叶适:《习学记言序目》,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31-232页。
    ①《汉书·艺文志》载:“《尸子》二十篇。班固自注曰:名佼,鲁人,秦相商君师之。鞅死,佼逃入蜀。”见《汉书》卷三十,第1741页。
    ②[魏]王肃注:《孔子家语》,《四库全书》第69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5页。
    ③[东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礼记正义》,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93页。
    ⑤王志平著:《中国学术史·魏晋南北朝卷》,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47-148页。
    ①[清]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陈诗序,上海书店1987年影印本,第1页。
    ①[魏]王肃注:《孔子家语》,《四库全书》第69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7-38页。
    ②[西汉]刘向撰,向宗鲁校正:《说苑校正》,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1页。
    ①[清]崔述:《洙泗考信录》卷一,参见崔述撰著、顾颉刚编订《崔东壁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64页。
    ②[清]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上海书店1987年版影印本,第1页。
    ③参见王志平《<孔子家语>札记》,王元化主编《学术集林》(卷九),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第119-131页。
    ④参见杨朝明《读<孔子家语>札记》,载《文史哲》2006年第4期。
    ①陈剑、黄海烈:《论<礼记>与<孔子家语>的关系》,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年第4期。
    ②参见杨朝明《<孔子家语>通说》,杨朝明注说《孔子家语》(“国学新读本”丛书),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22页。
    ③化涛:《历代<孔子家语>的流传与研究》,杨朝明《孔子家语通解·附录》,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596页。
    ④孙海辉:《<孔子家语>成书问题考辨》,黄怀信、李景明主编《儒家文献研究》,齐鲁书社2004年版,第407-409页。
    ①参见张固也、赵灿良《<孔子家语>分卷变迁考》,载《孔子研究》2008年第2期。
    ②孙海辉:《<孔子家语>成书问题考辨》,黄怀信、李景明主编《儒家文献研究》,齐鲁书社2004年版,第408页。
    ③“王肃序”,见[魏]王肃注:《孔子家语》,《四库全书》第69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
    ④参见王政之《王肃<孔子家语注>研究》,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①郑良树:《论古籍辨伪的名称及其意义》,《诸子著作年代考》,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②参见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定县40号汉墓发掘简报》,载《文物》1981年第8期。
    ③参见何直刚《<儒家者言>略说》,载《文物》1981年第8期。
    ④参见李学勤《竹简<家语>与汉魏孔氏家学》,载《孔子研究》1987年第2期。
    ⑤参见宁镇疆《八角廊汉简<儒家者言>与<孔子家语>相关章次疏证》,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第5期。
    ①参见李传军《<孔子家语>辨疑》,载《孔子研究》2004年第2期。
    ②参见《<儒家者言>释文》,载《文物》1981年第8期。本文所引用《儒家者言》内容俱从此出,他处再引,不专注明。
    ①[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二三,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53-354页。
    ②参见李锐《“重文”分析法评析》,载《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1期。
    ①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54-161页。
    ①[魏]王肃注:《孔子家语》,《四库全书》第69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4-65页。
    ②参见庞朴《话说“五至三无”》,载《文史哲》2004年第1期。
    ③参见廖名春、张岩《从上博简<民之父母>“五至”说论<孔子家语·论礼>的真伪》,载《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④黄怀信:《“五至三无”说》,载《齐鲁学刊》2009年第6期。
    ⑤参见胡平生《阜阳双古堆汉简与<孔子家语>》,《国学研究》第七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25页。
    ①顾颉刚:《孔子研究讲义按语》,载《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七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9页。
    ②参见[宋]王益之《西汉年纪》,《四库全书》第32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07页。
    ③转引自[清]朱彝尊《经义考》,《四库全书》第68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68页。
    ④[清]朱彝尊,《经义考》,《四库全书》第68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67页。
    ⑤[清]姚际恒:《古今伪书考》,《丛书集成初编》第114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页。
    ①四库本序言作“好亦者”,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志·经部》所录此序作“好事者”,此处为“事”字更合理,本文从之。参照[元]马端临《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582页。
    ②[魏]王肃注:《孔子家语》,《四库全书》第69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08-109页。
    ③参见魏玮《<孔子家语>“三序”研究》,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8-29页。
    ①参见张固也、赵灿良《从<孔子家语·后序>看其成书过程》,载《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①胡平生:《阜阳双古堆汉简与<孔子家语>》,《国学研究》第七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26页。
    ①[魏]王肃注:《孔子家语》,《四库全书》第69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09页。
    ②参见宁镇疆《<家语>“层累”形成考论——阜阳双古堆一号木牍所见章题与今本<家语>之比较》,载《齐
    鲁学刊》2007年第3期;宁镇疆《读阜阳双古堆一号木椟与<孔子家语>相关章题余札》,载《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年第2期。
    ①参见《<儒家者言>释文》,载《文物》1981年第8期。
    ①参见韩自强、刘海超、韩朝《西汉汝阴侯一号木牍<儒家者言>章题释文》,“百年来简帛发现与研究暨长沙吴简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2001年8月。
    ②参见朱渊清《阜阳双古堆1号木牍札记二则》,载《齐鲁学刊》2002年第4期。
    ③[魏]王肃注:《孔子家语》,《四库全书》第69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9页。
    ④[西汉]刘向撰、向宗鲁校正:《说苑校正》,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31页。
    ①参见宁镇疆《八角廊汉简<儒家者言>与<孔子家语>相关章次疏证》,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第5期。
    ①参见宁镇疆《<家语>“层累”形成考论——阜阳双古堆一号木牍所见章题与今本<家语>之比较》,载《齐鲁学刊》2007年第3期。
    ②参见张固也、赵灿良《从<孔子家语·后序>看其成书过程》,载《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①参见胡平生《阜阳双古堆汉简与<孔子家语>》,《国学研究》第七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28页。
    ②参见杨朝明《<孔子家语)通说》,杨朝明注说《孔子家语》(“国学新读本”丛书),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页。
    ③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59页,
    ④《隋书》卷三十二,第939页。
    ⑤参见胡平生《阜阳双古堆汉简与<孔子家语>》,《国学研究》第七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28页。
    ⑥蒙文通:《先秦诸子与理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8页。
    ①宁镇疆:《(家语)的“层累”形成考论》,载《齐鲁学刊》2007年第3期。
    ②参见杨朝明《<孔子家语>通说》,杨朝明注说《孔子家语》(“国学新读本”丛书),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3页。
    ①《尚书序》,见[西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黄怀信整理:《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22页。
    ②[魏]王肃注:《孔子家语》,《四库全书》第69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10页。
    ③参见张固也、赵灿良《<孔子家语>分卷变迁考》,载《孔子研究》2008年第2期。
    ①《连丛子上》第二十二,《孔丛子》卷下,第362页。
    ②[魏]王肃注:《孔子家语》,《四库全书》第69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
    ③《连丛子下》第二十三,《孔丛子》卷下,第365页。
    ①李学勤:《竹简<家语>与汉魏孔氏家学》,载《孔子研究》1987年第2期。
    ②陈寅恪:《崔浩与寇谦之》,《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31页。
    ③《史记》卷四十七,第1938页。
    ①《记问》第五,《孔丛子》卷上,第319页。
    ②《杂训》第六,《孔丛子》卷上,第320页。
    ③《杂训》第六,《孔丛子》卷上,第320页。
    ④[金]孔元措:《孔氏祖庭广记》,《孔子文化大全》影印本,山东友谊出版社1989年版,第61页。
    ⑤《汉书》卷三十,第1725页。
    ⑥《执节》第十七,《孔丛子》卷上,第350页。
    ⑦[金]孔元措:《孔氏祖庭广记》,《孔子文化大全》影印本,山东友谊出版社1989年版,第62页。
    ⑧据黄怀信先生考证,孔鲋为《孔丛子》的最初撰集者,其中关于孔子、子思、子高、子顺的记载是他收集编撰的。详见黄怀信《<孔丛子>的时代与作者》,载《西北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①《连丛子上》第二十二,《孔丛子》卷下,第362页。
    ②《汉书》卷十,第313页。
    ③[金]孔元措:《孔氏祖庭广记》,《孔子文化大全》影印本,山东友谊出版社1989年版,第61页。
    ④[清]孔继汾撰:《阙里文献考》,《孔子文化大全》影印本,山东友谊出版社1989年版,第1612页。
    ⑤《连丛子上》第二十二,《孔丛子》卷下,第362页。
    ⑥《连丛子下》第二十三,《孔丛子》卷下,第367页。
    ①《连丛子上》第二十二,《孔丛子》卷下,第361页。
    ②同上。
    ③同上。
    ④孔德成总裁、孔广彬等编次:《孔子世家谱》,《孔子文化大全》影印本,山东友谊出版社1990年版,第74页。
    ⑤《汉书》卷八十一,第3353页。
    ⑥《连丛子上》第二十二,《孔丛子》卷下,第362页。
    ⑦《连丛子下》第二十三,《孔丛子》卷下,第365页。
    ①《连丛子上》第二十二,《孔丛子》卷下,第362页。
    ②[清]孔继汾撰:《阙里文献考》,《孔子文化大全》影印本,山东友谊出版社1989年版,第1612页。
    ③参见黄怀信:《小尔雅的源流》,《古文献与古史考论》,齐鲁书社2003年版,第50页。
    ④《连丛子上》第二十二,《孔丛子》卷下,第362页。
    ⑤《汉书》卷三十六,第1967页。
    ①黄怀信:《小尔雅的源流》,《古文献与古史考论》,齐鲁书社2003年版,第49页。
    ②《连丛子上》第二十二,《孔丛子》卷下,第362页。
    ③孔德成总裁,孔广彬等编次:《孔子世家谱》,《孔子文化大全》影印本,山东友谊出版社1990版,第74页。
    ④《汉书》卷八十七上,第3514页。
    ⑤黄怀信:《<孔丛子>与孔子世系》,黄怀信、李景明主编《儒家文献研究》,齐鲁书社2004年版,第334页。
    ⑥《后汉书》卷七十九上,第2560页。
    ⑦《连丛子上》第二十二,《孔丛子》卷下,第362页。
    ①《连丛子上》第二十二,《孔丛子》卷下,第362页。
    ②《后汉书》卷五十二,第1708页。
    ③[清]潘相等纂修:《乾隆曲阜县志》(据清乾隆三十九年刻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第73册,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452页。
    ④参见葛志毅《汉代的博士与议郎》,载《史学集刊》1998年第3期。
    ⑤孔德成总裁、孔广彬等编次:《孔子世家谱》,《孔子文化大全》影印本,山东友谊出版社1990年版,第75页。
    ①《连丛子下》第二十三,《孔丛子》卷下,第365页。
    ②《后汉书》卷七十九上,第2563页。
    ③《连丛子下》第二十三,《孔丛子》卷下,第366页。
    ④《连丛子下》第二十三,《孔丛子》卷下,第387页。
    ①[清]孔继汾撰:《阙里文献考》,《孔子文化大全》影印本,山东友谊出版社1989年版,第1641页。
    ①[清]皮锡瑞著、周予同注:《经学历史》,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84页。
    ①《尚书序》,见[西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黄怀信整理:《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22页。
    ②[清]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33页。
    ①《汉书》卷八十八,第3620页。
    ②[魏]王肃注:《孔子家语》,《四库全书》第69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10页。
    ③《连丛子上》第二十二,《孔丛子》卷下,第361-362页。
    ①《连丛子下》第二十三,《孔丛子》卷下,第367页。
    ①王承略:《论<孔子家语>的真伪及其文献价值》,载《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①杨朝明:《孔子家语通解》,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4页。
    ①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增订本),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22页。
    ②陈其泰:《古史辨派的兴起及其评价问题》,载《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第1期。
    ③李伯谦:《考古学对中国上古史建设的重大贡献》,载《光明日报》理论版,2002年12月17日。
    ④陈寅恪:《陈垣敦煌劫余录序》,《金明馆丛稿二编》,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66页。
    (旧题)[秦]孔鲋:《孔丛子》,《四库全书》(第69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西汉]伏生撰、[东汉]郑玄注:《尚书大传》,《丛书集成初编》(第3569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
    [西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唐]张守节正义:《史记》,中华书局标点本1959年版。
    [西汉]毛亨传、[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毛诗正义》,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西汉]韩婴著、许维通校释:《韩诗外传集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
    [西汉]刘向撰、向宗鲁校正:《说苑校正》,中华书局1987年版。
    (旧题)[西汉]孔安国传、[日本]太宰纯音:《古文孝经孔氏传》,《四库全书》(第18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西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东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礼记正义》,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1999年版。
    [东汉]王充:《论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东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中华书局标点本1962年版。
    [东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本。
    [东汉]桓谭:《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东汉]荀悦:《前汉纪》,《四库全书》(第30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东汉]卫宏:《汉旧仪》,[清]孙星衍等辑、周天游点校:《汉官六种》,中华书局1990年版。
    [东汉]应劭:《汉官仪》,[清]孙星衍校集、周天游点校: 《汉官六种》,中华书局1990年版。
    [东汉]赵歧注、[宋]孙奭疏:《孟子注疏》,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东汉]崔寔:《四民月令》,[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
    [魏]王肃注:《孔子家语》,《四库全书》(第69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魏]何晏等注、[宋]刑昺疏:《论语注疏》,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注:《后汉书》,中华书局标点本1965年版。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中华书局1983年版。
    [唐]魏徵等:《隋书》,中华书局标点本1973年版。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94年版。
    [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集》,《四部备要》(第58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
    [宋]叶适:《习学记言序目》,中华书局1977年版。
    [宋]王柏:《鲁斋集》,《四库全书》(第118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宋]洪适:《隶释》,中华书局1986年版。
    [金]孔元措:《孔氏祖庭广记》,《孔子文化大全》影印本,山东友谊出版社1989年版。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明]陈镐撰:《阙里志》,《孔子文化大全》影印本,山东友谊出版社1989年版。
    [明]郎瑛:《七修类稿》,中华书局1959年版。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
    [清]唐晏:《两汉三国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版。
    [清]皮锡瑞:《经学通论》,中华书局1954年版。
    [清]皮锡瑞著、周予同注:《经学历史》,中华书局2004年版。
    [清]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上海古籍出版1987年版。
    [清]王念孙:《读书杂志》,中国书店出版社1985年版。
    [清]王先谦:《汉书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清]王先谦:《后汉书集解》,中华书局1984年影印本。
    [清]王先谦:《庄子集解》,《诸子集成》(第三册),中华书局1954年版。
    [清]王鸣盛:《蛾术篇》,台北鼎文书局1979年版。
    [清]王鸣盛:《尚书后案》,《续修四库全书》(第4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清]丁晏:《论语孔注证伪》,《续修四库全书》(第15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清]丁晏:《孝经征文》,《丛书集成续编》(第15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
    [清]朱彝尊:《经义考》,《四库全书》(第67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清]吴玉(?):《说文引经考》,《续修四库全书》(第20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清]潘相等纂修:《乾隆曲阜县志》(据清乾隆三十九年刻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第73册,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
    [清]孔继汾:《阙里文献考》,《孔子文化大全》影印本,山东友谊出版1989年版。
    [清]郑珍:《巢经巢文集》,《四部备要》(第90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
    [清]赵翼著、王树民校正:《廿二史札记校正》,’中华书局1984年版。
    [清]康有为:《新学伪经考》,中华书局1986年版。
    [清]程廷祚:《晚书订疑》,《皇清经解续编》本,上海书店1988年影印本。
    [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
    [清]毛奇龄:《古文尚书冤词》,《四库全书》(第6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版。
    [清]刘台拱:《论语骈枝》,《续修四库全书》(第15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清]陈鳣:《论语古训》,《续修四库全书》(第15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广陵书社2004年版。
    [清]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三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清]孙志祖:《家语疏证》,《丛书集成初编》(第505册),中华书局1991年版。
    [清]沈涛:《论语孔注辨伪》,《丛书集成初编》(第496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
    [清]范家相:《家语证伪》,《续修四库全书》(第93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清]戴震:《戴震全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清]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上海书店1987年版。
    [清]崔述撰著、顾颉刚编订:《崔东壁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清]姚际恒:《古今伪书考》,《丛书集成初编》(第114册),中华书局1985年
    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齐鲁书社1985年版。
    边家珍:《汉代经学发展史论》,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三联书店2001年版。
    陈梦家:《尚书通论》(增订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
    陈垣:《史讳举例》,中华书局2004年版。
    陈桐生:《<史记>与今古文经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邓瑞全、王冠英:《中国伪书综考》,黄山书社1998年版。
    冯胜君:《二十世纪古文献新证研究》,齐鲁书社2006年版。
    顾颉刚等编著:《古史辨》(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顾颉刚:《汉代学术史略》,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郭沂:《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黄怀信:《尚书注训》,齐鲁书社2002年版。
    黄怀信:《古文献与古史考论》,齐鲁书社2003年版。
    黄怀信、李景明主编:《儒家文献研究》,齐鲁书社2004年版。
    黄怀信:《论语新校释》,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
    黄怀信整理:《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韩星:《儒法整合——秦汉政治文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韩自强:《阜阳汉简<周易>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蒋善国:《尚书综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姜广辉主编:《中国经学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金春峰:《汉代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孔德成总裁、孔广彬等编次:《孔子世家谱》,《孔子文化大全》影印本,山东友谊出版1990年版。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国书店出版社1985年版。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刘汝霖:《汉晋学术编年》,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年版。
    刘起釪:《尚书学史》,中华书局1989年版。
    刘起釪:《尚书研究要论》,齐鲁书社2007年版。
    李学勤:《古文献丛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李学勤:《失落的文明》,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李学勤:《简帛佚籍与学术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李学勤:《重写学术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李学勤主编、王志平著:《中国学术史》(三国两晋南北朝卷),江西教育出版2001年版。
    李景明:《中国儒学史》(秦汉卷),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刘厚琴:《儒学与汉代社会》,齐鲁书社2002年版。
    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李零:《李零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刘建国:《先秦伪书辨正》,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吕思勉:《先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
    罗根泽编著:《古史辨》(第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马宗霍:《中国经学史》,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马雍:《尚书史话》,中华书局1982年版。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马士远:《周秦<尚书>学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版。
    蒙文通:《先秦诸子与理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蒙文通:《经学抉原》,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
    孟祥才、胡新生:《齐鲁思想文化史——从地域文化到主流文化》(先秦秦汉卷),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彭林主编:《中国经学》第二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钱穆:《秦汉史》,三联书店2005年版。
    钱穆:《两汉经学今古文评议》,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裘锡圭:《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沈颂金:《二十世纪简帛学研究》,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
    单承彬:《论语源流考述》,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宋钢:《六朝论语学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版。
    孙筱:《两汉经学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唐兰:《古文字学导论》(增订本),齐鲁书社1981年版。
    唐明贵:《论语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田汉云:《清代山东名儒》,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汤志钧:《西汉经学与政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版。
    司马朝军:《文献辨伪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王国维:《观堂集林》(附别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
    王国维:《王国维遗书》,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版。
    王煦华:《古史辨伪与现代史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王均林:《中国儒学史》(先秦卷),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王葆玹:《今古文经学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王铁:《汉代学术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王素:《唐写本<论语>郑氏注及其研究》,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
    吴雁南等编:《中国经学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吴少珉、赵金昭主编:《二十世纪疑古思潮》,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
    吴通福:《晚出古文<尚书>公案与清代学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谢维扬、朱渊清主编:《新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杨伯峻注:《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杨朝明:《孔子家语通解》,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版。
    杨朝明:《孔子家语》(“国学新读本”丛书),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杨朝明主编:《孔子与中国儒学》,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杨绪敏:《中国辨伪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杨新勋:《宋代疑经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版。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含《古书通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余兆鹏:《中国伪书大观》,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章炳麟:《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章权才:《两汉经学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张心澂:《伪书通考》,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
    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张舜徽:《广校雠略·汉书艺文志通释》,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张舜徽撰、姚伟钧导读:《中国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张涛:《孔子家语注译》,三秦出版社1988年版。
    张涛:《经学与汉代社会》,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张涛、项永琴:《秦汉齐鲁经学》,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张立文主编,周桂钿、李祥俊著:《中国学术通史》(秦汉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张立文主编、向世陵著:《中国学术通史》(魏晋南北朝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张岩:《审核古文<尚书>案》,中华书局2006年版。
    《中国哲学》编辑部编:《经学今诠初编》,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郑良树:《诸子著作年代考》,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版。
    郑有国:《简牍学综论》,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版。
    朱维铮:《中国经学史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朱维铮主编:《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周洪才:《孔子故里著述考》,齐鲁书社2004年版。
    安作璋、刘德增:《齐鲁博士与两汉儒学》,载《史学月刊》2000年第1期。
    白新良:《孔安国献书考》,载《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岳麓书社1984年版,第181页。
    成祖明:《西汉景武之世的河间学术》,载《河北学刊》2005年第4期。
    崔军伟:《<汉书>矫正<史记>举隅》,载《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6期。
    陈其泰:《古史辨派的兴起及其评价问题》,载《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第1期。
    陈东:《关于定州汉墓竹简<论语>的几个问题》,载《孔子研究》2003年第2期。
    陈力:《二十世纪古籍辨伪学之检讨》,载《文献》2004年7月第3期。
    杜娟:《1978年以来<孝经>研究综述》,载《中国史研究动态》2008年第3期。
    顾永新:《日本传本<古文孝经>回传中国考》,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郭沂:《<论语>源流再考察》,载《孔子研究》1990年第4期。
    郭沂:《再论原始<论语>以及在西汉以前的流传》,载《中国哲学史》1996年第4期。
    郭沂:《从“疑古”走向“正古”——试论中国古史学的发展方向》,载《孔子研究》2002年第4期。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定县40号汉墓发掘简报》,载《文物》1981年第8期。
    何直刚:《<儒家者言>略说》,载《文物》1981年第8期。
    黄怀信: 《<孔丛子>的时代与作者》,载《西北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黄怀信:《五至三无说》,载《齐鲁学刊》2009年第6期。
    黄帅:《何晏<论语集解>训诂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韩自强、刘海超、韩朝:《西汉汝阴侯一号木牍<儒家者言>章题释文》,“百年来简帛发现与研究暨长沙吴简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2001年8月。
    韩晖:《汉赋的先驱孔臧及其赋考说》,载《文史哲》1998年第1期。
    胡平生:《日本<古文孝经>孔传的真伪问题》,载《文史》第二十三辑。
    胡平生:《阜阳双古堆汉简与<孔子家语>》,载《国学研究》2000年第7期。
    郝虹:《王肃经学研究》,山东大学2001年博士学位论文。
    化涛:《清代<孔子家语>研究考述》,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姜广辉:《梅鷟<尚书考异>考辨方法的检讨——兼谈考辨<古文尚书>的逻辑基点》,载《历史研究》2007年第5期。
    刘师培:《<史记>用古文<尚书>考略》,载《刘师培全集》(第四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
    李学勤:《<尚书孔传>的出现时间》,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1期。
    李学勤:《竹简<家语>与汉魏孔氏家学》,载《孔子研究》1987年第2期。
    李学勤:《日本胆泽城遗址出土<古文孝经>论介》,载《孔子研究》1988年第4期。
    李伯谦:《考古学对中国上古史建设的重大贡献》,载《光明日报》2002年12月17日。
    李若晖:《孔壁古文<论语>探论》,载《红河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李锐:《“重文”分析法评析》,载《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1期。
    李新民:《东汉孔氏家学及<孔丛子>公案》,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廖名春、张岩:《从上博简<民之父母>“五至”说论<孔子家语·论礼>的真伪》,载《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廖名春:《郭店楚简<缁衣>与引<书>考》,载《西北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廖颖:《<左传>与<史记>》,贵州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刘钊:《出土简帛的分类及其在历史文献学上的意义》,载《厦门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宁镇疆:《八角廊汉简<儒家者言>与<孔子家语>相关章次疏证》,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第5期。
    宁镇疆:《<家语>“层累”形成考论——阜阳双古堆一号木牍所见章题与今本<家语>之比较》,载《齐鲁学刊》2007年第3期。
    宁镇疆:《读阜阳双古堆一号木牍与<孔子家语>相关章题余札》,载《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年第2期。
    宁镇疆:《层累非作伪——再论今本<家语>的性质》,载《学术界》2009年第5期。
    庞朴:《话说“五至三无”》,载《文史哲》2004年第1期。
    舒大刚:《论日本传<古文孝经>绝非“隋唐之际”由我国传人》,载《四川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舒大刚:《论宋代的<古文孝经>学》,载《四川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孙少华:《孔安国及其孔臧的生卒与学术》,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年第6期。
    唐明贵:《<古论>、<齐论>和<鲁论>考述》,载《阴山学刊》2006年第1期。
    谭德兴:《论郑珍对日本<古文孝经孔氏传>之辨伪》,载《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王长华、易卫华:《汉代河间儒学与<毛诗>》,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6期。
    王子今:《秦汉时期齐鲁文化的风格与儒学的西渐》,载《齐鲁学刊》1998年第1期。
    王玉华:《历代<孔子家语>研究述略》,载《中国史研究动态》2009年第6期。
    王蒨:《论梅本古文<尚书>的渊源》,载《文献》1997年第2期。
    王世舜:《略论(尚书)的研究和整理》,载《聊城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吴通福:《论梅本<古文尚书>绝不出于孟子之手》,载《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王承略:《论<孔子家语>的真伪及其文献价值》,载《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3期。
    王亦旻:《<论语集解>研究》,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王政之:《王肃<孔子家语注>研究》,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谢维扬:《古书成书和流传情况研究的进展与古史史料学概念——为纪念<古史辨>第一册出版八十周年而作》,载《文史哲》2007年第2期。
    杨善群:《古文<尚书>流传过程探讨》,载《学习与探索》2003年第4期。
    杨善群:《古文<尚书>与旧籍引语的比较研究》,载《齐鲁学刊》2003年第5期。
    杨善群:《论古文<尚书>的学术价值》,载《孔子研究》2004年第5期。
    杨善群:《辨伪学的歧途——评(尚书古文疏证)》,载《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杨朝明:《读<孔子家语>札记》,载《文史哲》2006年第4期。
    杨朝明、魏玮:《<孔子家语>“层累”形成说考辨》,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年第1期。
    杨文森:《朱熹证伪<古文尚书>及<序>、<传>详考》,载《文教资料》2007年2月号下旬刊。
    于语和:《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辨伪方法辨析》,载《南开学报》1994年第5期。
    郑杰文:《<墨子》引《书》与历代<尚书>传之比较——兼议“伪古文<尚书>”不伪》,载《孔子研究》2006年第1期。
    朱渊清:《<金人铭>研究——兼及<孔子家语>编定诸问题》,载饶宗颐主编《华学》第六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版。
    郑静若:《两汉论语学及论语郑氏注》,《中华文化复兴月刊》1981年第5期。
    朱渊清:《阜阳双古堆1号木牍札记二则》,载《齐鲁学刊》2002年第4期。
    张立兵:《对史载汉初孔子后裔世系的一点辨正》,载《孔子研究》2009年第5期。
    张岩:《<孔子家语>研究综述》,载《孔子研究》2004年第4期。
    张固、赵灿良:《<孔子家语>分卷变迁考》,载《孔子研究》2008年第2期。
    张固也:《西汉孔子世系与孔壁古文之真伪》,载《史学集刊》2008年第2期。
    张固也、赵灿良:《从<孔子家语·后序>看其成书过程》,载《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张强:《司马迁与<尚书>之关系考论》,载《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春之卷。
    张长胜:《<论语集解>研究》,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赵静:《<孝经>孔传与<尚书>孔传非一人所作》,载《语文学刊》2008年第9期。
    [日]武内义雄:《论语之研究》,岩波书店,1972年版。
    [日]山根幸夫主编、田人隆等译:《中国史研究入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日]本田成之著、孙俍工译:《中国经学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英]崔瑞德、鲁惟一:《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12
    #12
    [日]加地伸行:《孝经の汉代における思想的位置》,载《日本中国学会报》第四十二集,1990年。
    [日]谷中信一、张青松译:《新出土资料的发现与疑古主义的走向》,载《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2001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