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从乡村到都市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采用历史学、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枫桥的经济和社会的变迁进行纵向分析,找出枫桥城镇化过程中的内在动力。同时运用现代化和社会学的理论对当前苏州城市化过程中,枫桥这一历史文化古镇的城镇化历程进行特征分析和价值判断:枫桥的现代化进程是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缩影,是所有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的缩影,是一种压缩饼干式的发展模式。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市场导向与政府行政主导两种力量各占一时,推动枫桥从传统走向现代。枫桥的城镇化结果从本质上说是以牺牲农业,牺牲千年来优美的田园风光、鱼米之乡为代价的城镇化,是一种畸形的城镇化,一个不能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
This dissertation analyzed the economy of Fengqiao and the change of the society lengthways, finding out the inside motive in the process of Fengqiao' s urbanization, adopting the historical and develops-economic theories and method. In the meantime, the dissertation used the theories of modernization and sociology to analyze present urbanization of Fengqiao and Suzhou with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and worth judgment. The modernization of Fengqiao town is a miniature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a miniature of all developing countries' modernization, a kind of development mode which compress a biscuit type. Market direction and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predominate two kinds of strength each have at that time, pushing Fengqiao from tradition to modern. The urbanization of Fengqiao turned a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ancient town to a place with sacrificed agriculture、sacrificed rural scenery and no rich land of thousand years as a price of urbanization.
引文
1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7页。
    2 奥根斯基把现代化分为四个阶段,即(1)“最初的国家统一”(2)“工业化”(3)“国家福利”(4)“充裕社会”;埃克斯坦的现代化五阶段论为:(1) 传统均衡(2) 非均衡力量的兴起(3) 酝酿(4) 突破(5) 自我持续增长。罗荣渠五阶段论为:(1) 传统社会(2) 起飞的先决条件(3) 起飞(4) 走向成熟(5) 高度大众消费。转引自胡福明主编《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5页。
    3 张耀军《胜浦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苏州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2年。
    5 陈玮《同里古镇现代发展路径之研究》,苏州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5年。
    6 明《苏州府志》,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版,第294页。
    7 康熙《长洲县志》卷八,市镇。
    8 关于江南的概念,学术界对其地域范围,迄今未有共识,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为苏松常杭嘉湖六府说。此外有苏松常镇或苏松嘉湖四府说、苏松杭嘉湖五府说、苏松杭镇杭嘉湖七府说、苏松 杭镇宁杭嘉湖八府说、苏松常镇宁杭嘉湖徽九府说等。
    9 包伟民《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1840—1949)》,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第93页。
    10 民国《吴县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11 罗兹曼等《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99页。
    12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态:一字形或带形市镇沿一条主要河道直线伸展而成,河道两边夹岸成市,构成一字形或带形的镇区形态;十字形两条河流交叉成市,形成十字形市镇:丁字形 在一条直线市河中段分叉出另一市河,互相形成直角丁字形状;环状市镇位于环状河道中间,街市布局呈环状。
    13 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8页。
    14 吴泳《鹤林集》卷三十九,《隆兴府劝农文》。高斯得《耻堂存稿》卷五,《宁国府劝农文》。陆游《渭南文集》卷二十,《常州奔牛闸记》。转引自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
    15 顾颉刚《苏州史志笔记》,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13页。
    16 乾隆《苏州府志》卷十九,乡都;康熙《长洲县志》卷八,市镇。
    17 明《苏州府志·吴郡志》,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版,第65页。
    18 明 隆庆《长洲县志》,上海书店,1990年版,第22页。
    19 明 隆庆《长洲县志》,上海书店,1990年版,第52页。
    20 曹雪芹《红楼梦》卷一
    21 石琪 主编《吴文化与苏州》,同济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1页。
    22 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23 《雍正朱批谕旨》,转引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
    24 崇祯《松江府志》卷十田赋,万历《嘉定县志》卷七田赋,转引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
    25 黄希宪《抚吴檄略》卷一,督抚军们示,转引自樊树志《江南市镇:传统的变迁》。
    26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55页。
    27 张樨山、叶万忠、廖志豪《苏州风物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8 顾颉刚《苏州史志笔记》,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13页。
    29 卢群《千年阊门》,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页。
    30 道光《平望志》卷一,沿革。
    31 《皇朝经世文编》卷四十四,蔡世远《与浙江黄抚军请开米禁说》。
    32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55页。
    33 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明清江南市镇探微》,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40页。
    34 《清高宗实录》卷三百十四,乾隆十三年五月乙酉上谕,转引自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
    35 《清高宗实录》卷三百十三,乾隆十三年四月,陲任浙江巡抚顾踪言,转引自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
    36 《清高宗实录》卷四百三,乾隆十六年十一月乙酉壬辰,江苏巡抚庄有恭奏,转引自樊树志《清江南市镇探微》。
    37 《文献丛编》第三十辑,李煦《苏州米价腾贵摺》,转引自樊树志《清江南市镇探微》。
    38 陈时夏《雍正朱批谕旨》,雍正五年四月十一日,转引自樊树志《清江南市镇探微》。
    39 民国《吴县志》“枫桥镇,在阊门西七里,地与长邑合治,为水陆孔道,贩贸所集,有豆米市,设千总驻防。同治府志列市。”
    40 康熙《苏州府志》第12页。
    41 明《苏州府志》(卷第六 桥梁:“枫桥,去阊门七里。”)第294页。
    42 卢群《千年阊门》,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1页。
    43 卢群《千年阊门》,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1页。
    44 王利生主编《阊门·石路》,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5 包伟民《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 (1840—1949)》,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第51页。
    46 顾颉刚《苏州史志笔记》,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15页。
    47 民国《吴县志稿》,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版,第1167页。
    48 民国《吴县志稿》,第1167、1168、1170、1171、1168页。
    49 民国《吴县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54 《枫桥镇志》卷一
    55 《枫桥镇志》卷一
    56 《枫桥镇志》卷一
    57 《枫桥镇志》卷一
    58 《枫桥镇志》卷一
    59 2000年统计
    60 《枫桥镇志》卷一
    61 《枫桥镇志》卷二
    62 《枫桥镇志》卷一
    63 《枫桥镇志》卷四
    64 《枫桥镇志》卷四
    65 《枫桥镇志》卷四
    66 《枫桥镇志》卷四
    67 《枫桥镇志》卷四
    68 根据《枫桥镇志》卷四绘制。
    69 《苏州年鉴》1992年
    70 根据《枫桥镇志》卷四绘制。
    71 《枫桥镇志》卷三
    72 明清以来,在江南许多地区,市与镇的区别趋于淡化,“市镇”一词日渐成为农村市场的统称。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施坚雅根据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学说,将中国市场划分为八个层级,其中最基层的三个级差,即第六级至第八级,分别为中心市场、中间市场和基层市场。
    73 陈晓燕、包伟民《江南市镇——传统历史文化聚焦》,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3页。
    74 陈晓燕、包伟民《江南市镇——传统历史文化聚焦》,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6页。
    75 《枫桥镇志》卷三
    76 《枫桥镇志》卷二
    77 《枫桥镇志》卷二
    78 《枫桥镇志》卷二
    79 《枫桥镇志》卷二
    80 《枫桥镇志》卷二
    81 《枫桥镇志》卷二
    87 《枫桥镇志》卷一
    91 《枫桥镇志》卷四
    92 朱贵成《2000年枫桥镇工作总结》
    93 徐建良《全面发展 协调发展 建设一个美丽、富裕、和谐的新枫桥》
    94 徐建良《全面发展 协调发展 建设一个美丽、富裕、和谐的新枫桥》
    95 徐建良2004年工作报告《团结奋进 真抓实干 努力开创枫桥城市化建设新局面》
    96 根据2000—2003年枫桥镇社会经济卡片绘制。
    97 《枫桥镇志》卷三
    98 《枫桥镇志》卷三
    99 《枫桥镇志》卷三
    100 根据《枫桥镇志》卷三绘制。
    101 《枫桥镇志》卷三
    111 陈晓燕、包伟民《江南市镇——传统历史文化聚焦》,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112 陈晓燕、包伟民《江南市镇——传统历史文化聚焦》,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113 《战国策·齐策》,转引自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
    114 镇一开始是作为一个军事据点而兴建的,“镇”的名称最早正式出现在北魏时期。后来向属于县邑以下的农村聚落转变,这一过程大致到11世纪北宋中期完成。转引自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
    115 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2页。
    118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早在二十世纪60年代末就提出,国际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在1987年首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环境发展大会”上“可持续发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发展战略。
    119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95页。
    120 单强语,导师单强教授在一次座谈会上所讲。
    121 汪长根、蒋忠友《苏州文化与文化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5年版,第149页。
    122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23 小田《江南乡镇社会的近代转型》,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年版,第12页。
    124 邹农俭《中国农村城市化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页。
    125 宋戈《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问题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37页。
    126 汪长根、蒋忠友《苏州文化与文化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5年版,第151页。
    127 邬才生、孙艺兵、王炎炯《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小城镇建设——苏州小城镇建设的理性思考》,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124页。
    1、唐 陆广微《吴地记》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9年版
    2、宋 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9年版
    3、宋 范成大《吴郡志》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9年版
    4、明 卢熊《苏州府志》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1983年版
    5、明 正德《姑苏志》上海书店 1990年版
    6、明 隆庆《长洲县志》上海书店 1990年版
    7、明 崇祯《吴县志》上海书店 1990年版
    8、清 乾隆《长洲县志》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1年版
    9、清 叶昌炽《寒山寺志》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9年版
    10、民国 曹允源、李根源《吴县志》《续吴县志稿》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1年版
    11、民国 不著撰人《吴县志稿》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1983年版
    12、陈晖 主编《苏州市志》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13、徐双林 主编《枫桥镇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 2005年版
    1、廖志豪、叶万忠 编《苏州史话》中华书局 1980年版
    2、周瘦度 主编《苏州概览》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年版
    3、石琪 主编《吴文化与苏州》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
    4、冯普仁 编著《吴地交通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5、卢群 著《千年阊门》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6、王利生 著《阊门·石路》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7、徐刚毅 主编《老苏州》上下卷 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1年版
    8、徐卓人 编著《枫桥》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9、刘古锵 主编《七里山塘》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年版
    10、汪长根、蒋忠友 著《苏州文化与文化苏州》古吴轩出版社 2005年版
    1、《苏州文史资料》政协苏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2、《文史资料选辑》政协苏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3、《苏州史志资料选辑(1~16辑)》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苏州市档案局编
    4、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中华书局 1962年版
    5、张樨山、叶万忠、廖志豪《苏州风物志》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2年版
    6、顾颉刚 著《苏州史志笔记》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7年版
    7、王国平、唐力行《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苏州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8、陆振岳 著《苏州史志研究》古吴轩出版社 2004年版
    9、杨循吉等 著《吴中小志丛刊》广陵书社 2004年版
    10、徐建良《枫桥地方文献汇纂》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
    1、《苏州市社会经济统计资料(1949-1985)》
    2、《苏州统计年鉴(1985~1998)》
    3、枫桥 (乡) 镇政府文件、工作总结报告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
    2、布莱克 《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
    3、樊树志 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0年版
    4、亨廷顿《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3年版
    5、胡福明主编《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6、布莱克《比较现代化》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6年版
    7、单强著《工业化与社会变迁》中国商业出版社 1997年版
    8、单强 著《近代江南区域市场研究》中国商业出版社 1997年版
    9、小田 著《江南乡镇社会的近代转型》中国商业出版社 1997年版
    10、王春光、孙晖 著《中国城市化之路》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
    11、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续篇:东亚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12、罗兹曼等《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13、邹农俭 著《中国农村城市化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14、包伟民《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1840-1949)》知识出版社 1998年版
    15、靳润成 主编《中国城市化之路》学林出版社 1999年版
    16、邬才生、孙艺兵、王炎炯 主编《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小城镇建设——苏州小城镇建设的理性思考》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1999年版
    17、虞和平 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18、陈晓燕、包伟民 著《江南市镇》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19、任放 著《明清长江中游市镇经济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20、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商务印书馆 2004年版
    21、孙安民 著《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北京出版社 2005年版
    22、陆成曜 主编《传统文化研究》第13辑 群言出版社 2005年版
    23、林达·约翰逊 主编《帝国晚期的江南城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24、刘吉发、岳红记、陈怀平 著《文化产业学》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5年版
    25、宋戈《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问题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年版
    26、严书翰、谢志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6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