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维吾尔语伊犁土语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博士学位论文是由前言、语音研究、词汇研究、语法研究、伊犁土语语篇、伊犁土语词典和总论等七部分组成。
     第一部:前言
     第一节、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方言是民族通用语言的地方变体,分别是民族语言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现代维吾尔语一般划分为三个方言。它们是中心方言、和田方言和罗布方言。各方言还包含多种土语。比如,中心方言区有喀什土语、吐鲁番土语、哈密土语、阿克苏土语、阿图什土语、伊犁土语等。现代维吾尔语文学语言形成于上世纪20-30年代。当时伊犁土语与新疆各地方言相互接触比较频繁,且伊犁地区的教育与文化发展程度比新疆其他地区要高,因而伊犁土语成为了维吾尔语文学语言的标准之一。后来,随着新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逐渐转移到乌鲁木齐市,乌鲁木齐土语就成为了文学语言的主要标准语。
     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国内对维吾尔语及其各方言土语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查研究,特别是对方言区别比较大的罗布方言、和田方言及吐鲁番土语、哈密土语、喀什土语等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调查研究,撰写了部分专著。伊犁土语属于中心方言,是现代维吾尔文学语言的主要基础。曾经有学者认为与文学语言方言区别不大,自然而然就忽略了对伊犁土语进一步深入研究。1955年、1956年全国语言调查期间对伊宁市、伊宁县和察布查尔县部分地区也进行了语言调查。从此以后在此地区就没有进行过较大规模的、深入的调查研究。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伊犁土语虽然同有些学者所说的那样“跟标准语的区别不大”,但它实际上也有不少特点值得深入挖掘。这些特点不仅表现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而且从语言文化角度来看,在伊犁维吾尔人的语言中,广泛流传的幽默的维吾尔民间笑话((?))、伊犁维吾尔民歌中的语言特色、伊犁维吾尔作家作品语言中表现的地方特色等都有值得研究的诸多内容。
     (二)随着时间的流逝,各个方言日益接近标准语,它们的一些特点也开始逐渐消失。虽然这有利于普及标准语,但方言中的很多语言资源面临同时消失的危险。及时深入研究方言土语中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因素有助于保护该方言土语的语言资源,有助于丰富标准语表达能力,这也是民族语言研究的一个主要任务。
     (三)关于“塔兰奇话”(伊犁土语)的归属国外有一些语言学家、民族学家至今持不同的看法。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等国家的部分民族学家和语言学家认为“塔兰奇话”是一种独立的突厥语。在盛世才执政时期甚至政府都承认了“塔兰奇族”。从此,至今没有一位学者对“塔兰奇话”进行直接调查,写出影响比较大、内容全面的专著来证明“塔兰奇话”是维吾尔语的一个土语。因此,上述观点的影响还没有彻底消失。所以,在此地区通过调查研究来正确描述伊犁土语的特点是一个具有时代紧迫感的学术性价值较强的研究活动。
     我是生在伊犁、长在伊犁、服务在伊犁的一名从事高校语言教授的教师。我非常熟悉伊犁维吾尔人的生活和语言。所以,我认为我有这个优势,同时也有责任研究伊犁土语言。因此我选择此项目作为我的博士学位论文题目。
     第二节、本课题使用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使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一)收集、整理了前人的有关研究成果:
     2008年2月起,全面收集、整理方言学、方言调查等领域的理论知识和前人有关伊犁土语的研究成果,从而进一步掌握了专业知识,了解该题目至今研究概括。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正确评价,吸取了其中正确的观点。
     (二)全面进行了伊犁土语语言田野调查:
     2008年7月至2009年7月,对新疆伊犁地区维吾尔人比较集中居住的五个县、十九个乡村进行了一次比较广泛深入的语言田野调查活动,先后访谈了九十七位土语语言合作者,总录制近200小时的录音材料,还有部分摄像、图片等材料,收集了内容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其中部分记录用国际音标转写,为本论文收集了主要资料。
     (三)进行了方言文化研究:
     从文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及修辞学角度来研究了伊犁维吾尔民间笑话语言特点、维吾尔民歌语言特点和伊犁维吾尔作家语言中的地方民族文化特点。特别是对当代维吾尔文学著名作家祖尔东·萨比尔的反映伊犁维吾尔人民生活的历史长篇小说《故乡-母亲》中的伊犁土语词汇及其有关例子进行一次比较详细的分析,并且在论文词汇部分适当的使用了其中的部分例子。
     (四)分析、总结资料:
     通过对田野调查过程中所收集的各种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撰写论文主体。注重从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对伊犁土语进行分析研究,论述了伊犁土语这三方面的语言特点。论文还包括土语语篇和词汇等第一手资料,这些资料为该领域今后进一步研究打好基础。利用现代计算机科学的优势,制作一部伊犁土语研究语料库软件,为了更方便的看出伊犁土语的特点打好了基础。
     第三节、伊犁土语的概念
     至今学界对伊犁土语区的具体地理面积持不同的意见。一些语言学家认为伊犁土语区的面积比较大,它包括原伊犁地区、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奎屯市、克拉玛依市、博州、昌吉州等北疆地区。还有一些语言学家认为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七水、奇利克等维吾尔地区维吾尔人的语言也属于伊犁土语。这些都是广义的伊犁土语。
     本论文指出的伊犁土语概念是狭义的伊犁土语,是只指伊犁州直属区(原伊犁地区),也就是伊宁市、伊宁县、察布查尔县、霍城县、尼勒克县、新源县、巩留县、特克斯县和昭苏县等八县一市维吾尔人的语言。它属于现代维吾尔语中心方言区的一个地方土语。
     第四节、伊犁土语的研究概况
     (一)国外伊犁土语研究动态: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期开始,俄国、原苏联学者在伊犁和七水地区对维吾尔语及其方言土语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并发表了很有参考价值的一些论文和著作,最先发起了对伊犁土语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其中有以下代表作品:
     俄罗斯语言学家W.W.拉德洛夫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出版了一整套《突厥族民间文学集译》,其中有《突厥人民的民间文学源泉》(第四册:《塔兰奇语》(1860-1910年),《北方突厥部落民间文学范本·塔兰奇方言》(圣彼得堡,1886年,实际上这是一部伊犁土语民间文学资料),还有《突厥语方言词典试编》(共4卷8册,1893-1911年),《北方突厥语言的语音》(莱比锡,1882年)等。
     俄罗斯东方学家、民族学家、历史学家班图索夫的《塔兰奇方言课本》(莫斯科,1880-1881年)、《塔兰奇语学习材料》(1897-1907年)、《伊犁地区塔兰奇方言研究资料》(1-9册),《塔兰奇民歌》(圣彼得堡,1890年),《塔兰奇巫神》((?))(塔什干,1907年)等。
     哈萨克斯坦七河、奇利克维吾尔区土语与伊犁土语的特点基本相似,这些研究成果对伊犁土语研究有紧密关系。关于哈萨克斯坦维吾尔土语有以下主要专著:
     阿加宁发表了《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维吾尔方言》(1950年)、阿加尼娜发表了《苏联哈萨克斯坦的维吾尔方言》(莫斯科,1950年)、《苏联哈萨克斯坦奇利克区的维吾尔语》(1954年)1。这些专著对我们研究伊犁土语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国内伊犁土语研究动态:1955年、195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央民族学院和新疆的部分专家一起对新疆各民族语言进行了全面调查。其中伊犁、吐鲁番调查组到伊宁市纳格里奇区、察布查尔县海努克乡、伊宁县喀什乡等地对维吾尔语伊犁土语进行了调研。虽然没有发表详细调研报告,只发表过简短总结,但此总结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伊犁土语的特点。
     总体论述现代维吾尔语及其各方言土语的专著中也可以找到有关伊犁土语的有些内容。比如:吾拉木·吾甫尔的《简明维吾尔语方言词汇》中有一部分伊犁土语词汇。木哈拜提·哈斯木等编写的《现代维吾尔语方言词汇研究》中也有一部分伊犁土语词汇及其分析研究内容。
     总之,对伊犁土语国内外学者已经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这还不足以正确、全面地反映伊犁土语的现状。所以,我们认为通过田野语言调查、分析、研究来正确描述伊犁土语的语言特点是现代维吾尔语总体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
     第五节、伊犁维吾尔族人的现状
     伊犁土语区(原伊犁地区)维吾尔人的人口是614064人,占该地区总人口的26.76%。伊犁维吾尔人主要从事农业,还有从事牧业、手工业、商业的。伊犁维吾尔人曾有一段时间被蒙古人称为“塔兰奇人”,塔兰奇是蒙古语和突厥语共用词汇,意思是“农民”。
     伊犁是被称为“塞外江南”的美丽的地方。维吾尔人的祖先在这里生活了几千年。他们跟其他兄弟民族共同建起了美丽、发展的伊犁。近300年伊犁维吾尔人在满清和沙俄政府的统治下经过几次迁入与迁出伊犁的历史经历。
     第六节、维吾尔语伊犁土语的形成发展过程
     维吾尔语伊犁土语是以本地维吾尔人的语言为基础,后来不反受到从南疆和东疆迁移到这里来的其他维吾尔人的语言的影响,又受到阿拉伯、波斯语、蒙古语、俄语、汉语的外部影响,还受到部分突厥民族语言的影响而形成的属于现代维吾尔语中心方言的土语。它即具有明显地方地域特色,又包含维吾尔语其他方言土语相互接触结果所形成的比较复杂的土语特点。
     第七节、伊犁土语对现代维吾尔语标准语的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现代维吾尔语标准语是在回鹘语和察合台语的发展基础上,20世纪20-30年代,以维吾尔语伊犁-七河2土语和喀什-费尔干纳3土语为基础而形成的现代语言。当时伊犁是新疆的科学、文化、教育、新闻出版中心,同时又是革命的摇篮。当时伊犁土语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现代维吾尔语标准语形成的基础之一。伊犁土语对现代维吾尔语标准语的形成和发展有突出贡献。后来乌鲁木齐逐渐成为新疆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乌鲁木齐土语也成为了现代维吾尔语标准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此,伊犁土语也以自己的特点为基础继续发展。
     第二部:伊犁土语语音研究
     第一节、伊犁土语中的语音
     伊犁土语的语音与现代维吾尔语的语音基本相同,但有些语音变体。
     伊犁土语实际发音过程中出现标准语中没有的[γ]和[x]辅音。一般出现在词尾。在标准语中词尾的[g]和[k]辅音弱化为[γ]和[x]辅音。
     有些辅音有两个以上的变体,在不同的语境中选择使用。比如:i元音有[i]、[i]、[ω]、[I]等四个变体。y元音有[y],[(?)]等两个变体。P,t,(?), q, k等辅音都有送气音和不送气音两个变体。?辅音有舌边[?]和小舌[N]两个变体。h辅音有清[h]浊[(?)]两个变体。V辅音有双唇音[W]和唇齿音[v]两个变体。
     伊犁土语中一般不出现[f]辅音,借词中的[f]辅音改成为[P]辅音发音。3辅音只使用在部分模拟词中,有时候也交替为[j]、[d?]、[r]等辅音的位置,起到这些辅音的变体作用。
     第二节、元音的特点
     伊犁土语的元音也跟标准语的元音一样具有元音的圆唇和谐规律和前后和谐规律。伊犁土语元音的和谐规律比标准语的和谐规律更加严格一些。
     在实际发音当中,伊犁土语中发生交替现象、清化现象、增音现象和脱落现象等语音现象。这些现象在伊犁土语中的发生率比标准语要多一些,也有它的一些特点。
     伊犁土语中与标准语一样存在单音节词中的或者多音节词最后音节的[α]、[ε]元音交替为[e]、[i]元音的语音现象。但这种交替现象的发生率比标准语少一些。特别是在伊犁维吾尔民歌歌词中一般不发生[α]、[ε]元音交替为[e]、[i]元音的语音现象。
     伊犁土语中[i],[y]元音中有时发生清化现象。伊犁土语中还有一些其他元音的增音现象和脱落现象。
     第三节、辅音的特点
     伊犁土语的辅音跟标准语辅音一样具有辅音的和谐规律。这主要表现在清音和浊音的和谐规律。
     伊犁土语辅音在发音过程中发生的语音变化现象主要包括交替现象、增音现象、脱落现象、弱化现象、同化现象和换位现象等。
     词尾的[(?)]、[q]辅音一般交替为[χ]辅音。音节末尾的[g]辅音一般交替为[γ]辅音。音节末尾的[k]辅音一般交替为[x]辅音。少许一部分词汇词中音节首位的[k]辅音交替为[g]辅音。
     有些词汇词中音节首位的[v]辅音交替[g]辅音。这原来是维吾尔语哈密土语和吐鲁番土语具备的特点。它在一定的程度上也表现在伊犁土语部分词汇中。词尾的[t∫]辅音一般交替为[∫]辅音。
     伊犁土语中还发生以下辅音交替现象:[d(?)]辅音交替为[(?)]辅音,[χ]辅音交替为[(?)]辅音,[p]辅音交替为[b]辅音,[t]辅音交替为[d]辅音,[d]辅音交替为[t]辅音,[r]辅音交替为[j]或[(?)]辅音,[b]辅音交替为[v]辅音,[j]辅音交替为[(?)]辅音, [l]辅音交替为[t]、[n]、[r]等辅音,[(?)]辅音交替为[l]、[χ]、[j]等辅音, [∫]辅音交替为[s]、[j]辅音,[s]、[z]辅音相互交替,[m]、[n]、[(?)]等鼻音也发生相互交替。
     有些词的词首增加[(?)]辅音。另外,有时也发生[j]等辅音的各种增音现象。
     音节尾[r]辅音的脱落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词尾的[l]辅音后连接附加成分时一般发生脱落。还会发生等辅音的脱落现象。
     词尾的[γ]辅音后加附加成分时该辅音一般不弱化,保持原式;词尾的[x]辅音后连接元音为首的附加成分时,一般弱化为[γ]辅音;[x]辅音后连接辅音为首的附加成分时[x]辅音不弱化,保持原式;词尾的[χ]辅音后连接元音为首的附加成分时一般弱化为[(?)]辅音;[χ]辅音后连接辅音为首的附加成分时[χ]辅音不弱化,保持原式;词尾的[p]辅音后连接元音为首的附加成分时一般弱化为[v];辅音后连接辅音为首的附加成分时[p]辅音一般不弱化,保持原式。
     伊犁土语辅音中发生前进同化现象和后退同化现象。
     前进同化现象:有时[l]辅音同化成[(?)]辅音。后退同化现象:有时[l]辅音同化成[m]辅音。
     伊犁土语中发生辅音换位现象。比如,标准语伊犁土语imtihan intam
     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发生1-g,1-p, b-r, q-s, m-n等辅音的相互换位现象。
     第四节、伊犁土语中的历史音变现象
     古代维吾尔语的印迹比较完整的保存在伊犁土语中。比如,bajiqh(?)dεk, asthida, waχthida等词在伊犁土语中bajiqh(?)ndεx, asthinda, waxthinda形式(第二音节多一个n辅音)来表现。这是在古代维吾尔语(回鹘语)中出现的形式。otthuz词也出现跟古代形式othuz,中间少一个t辅音。
     10世纪开始进入的阿拉伯、波斯语借词在现代维吾尔语中出现了一些语音变化,但其中一些借词在伊犁土语中没有发生语音变化,而是基本保存了原来的形式。比如:标准语伊犁土语rεkhεt rakhat[阿拉伯语]thεkhεbbur thakhabbur[阿拉伯语]d(?)lεt dεvlεt[阿拉伯语]εjsa isa[阿拉伯语]ymid ymmεt[波斯语]dutthar dutha:[波斯语]
     第三部:伊犁土语词汇研究
     第一节、伊犁土语词汇资源
     论文该部分收集了通过语言田野调查得来的不少方言词汇,对其中的近1000个词条进行了分类、分析。这些方言词汇表现了伊犁土语丰富的词汇资源。这些词汇主要包括了以下五大部分:
     (一)在标准语中没有同等词义的方言词汇。该部分分析了482个词汇,其中有:有关农业领域的词汇78个,有关牧业领域的词汇86个,关词手工业与生产、生活方式的有汇45个,有关民族地方风俗习惯的词汇55个,有关饮食词汇16个,有关服饰词汇9个,有关亲属关系词汇9个,具有特色的地名词汇18个,有关儿童游戏词汇17个,在标准语中没有同等词义的其他方言词汇149个。
     (二)与标准语形成同义词的方言词汇。该部分分析了同义词150组。
     (三)标准语同义词组中本地常用的词汇。该部分分析了同义词11组。
     (四)词义范围与标准语词汇有区别的词汇。该部分分析了词汇110个。
     (五)标准语中不出现的熟语。其中分析了习语76个,谚语55个。
     第二节、对伊犁土语方言词汇词源研究
     伊犁土语方言词汇中,有在标准语中已消失的古代词汇,也有部分额外外语借词。也有兄弟突厥民族语言的影响,也有维吾尔语其他方言土语的影响。伊犁土语始终受到阿拉伯语、波斯语、蒙古语、俄语和汉语等诸语言的影响,接受了不少标准语中没有的外语借词。在本部分方言词汇的词源角度来分析了411个词汇。其中有古代维吾尔语分析39个,阿拉伯、波斯语借词45个,蒙古语借词25个,俄语借词200多个,汉语借词51个。哈萨克语和其他突厥语言词汇34个,维吾尔语其他方言土语词汇17个。
     每种语言的影响、关系分析的同时也分析了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也分析了该语言对伊犁土语的影响程度和该语言借词在伊犁土语中当前的使用情况。
     第四部:伊犁土语语法研究
     第一节、词法研究
     (一)名词:在元音和谐规律的影响下,名词复数形式附加成分以外,还出现形式。标准语中专用名词后一般不连接名词复数附加成分,但伊犁土语中有时候可出现这种连接情况。名词复数附加成分后还可连接元音α,ε使更加温和地形式表达词义。
     在元音和谐规律的影响下还出现以下几种现象:格附加成分ni(?)以外,还出现它的变体形式从格附加成分以外,还出现它的变体形式
     和谐规律的影响甚至延伸到人称附加成分后连接的尊称附加成分之中,使形成它的多种变体形式。
     (二)副词:在标准语中不出现的一些副词在伊犁土语中出现。其中有常用的时间副词地点副词级别副词程度副词等。
     (三)数词:在各种方言土语的影响下,伊犁土语出现一些数词的几种不同发音形式。比如,标准语的bir(数词1)有等四种发音形式。3)等数词发音时发生元音的清化现象。数词跟标准语不同的是发音时中间只发一个t辅音,不发出两个t辅音。
     (四)量词:出现在标准语中不出现的一些动量词、时量词、度量词。比如:thyrmεl, thylεx, qulaχ, vethεx, ba(?)kha, khuba, dyrkhyn, (?), thaphan, thulup, bulu(?), sεr(?)an, phut,χo, som. thijin等等。
     (五)代词:第二人称代词使用有一定的特色,一般多用sεn形式。对初次见面的人,要特殊尊称的人,对女人才用尊称形式siz。一般不使用尊称形式sili。常用指示代词munu,相当于标准语中的指示代词bu。
     (六)动词:动词式后连接附加成分时有一些区别。比如:
     标准语:jejεlεjmεn:jε(动词)+j(增音)+εl(能愿附加成分)+mε(否定式附加成分)+j(增音)+mεn(第一人称单数)
     伊犁土语:jεlεmεjmε::jε(动词)+le(能愿附加成分)+mε(否定式附加成分)+j(增音)+mε:(第一人称单数)
     在元音和谐规律的影响下,语体附加成分的duq, thuq形式以外,还出现dyk, thyk等变体形式。
     (七)模拟词:该土语区出现一些在标准语中不出现的模拟词。比如:gumburdaman, (?), (?) sirthi(?), (?) (?), a(?)qhaj tha(?)qhaj, ajqh(?)n jajqh(?)n, bulqhan thalqhan, sajaq salpha, pholda(?) solda(?), gepi(?) ara等等。
     (八)后置词:出现标准语中不出现的zi\yzi, thavi等一些后置词。
     (九)连词:常用连词(?),词义相当于标准语连词(?), (?)。还有蒙古语借词d(?)ε,词义相当于标准语连词连词ja, jakhi。
     (十)语气词:语气词lα更加文雅地形式表示愿望。动词后面加语气词α,ε表示请求、邀请、恳求。有时α,ε后面还可连接rε语气词。fioj, uj, zε, digine, khi等语气词也有一定的特殊表达意义。
     (十一)象声词:该土语区还出现一些在标准语中不出现的象声词。比如:a(?)qhara, vaj, o(?)u(?), qharisa(?)等等。
     第二节、句法研究
     (一)派生词
     1.标准语中的一些派生词在伊犁土语中无附加成分的词干形式出现或者减少部分附加成分来表达同样的词义。2.部分派生词词根与词义跟标准语相同,但附加成分不同。3.伊犁土语中的有些派生词的词根和附加成分在标准语中有单独存在,但没有像伊犁土语中的这种连接形式。4.伊犁土语中有些派生词的词根在标准语中不存在,但附加成分存在。5.伊犁土语中有些构型附加成分跟词根组成固定形式,跟派生词一样使用。
     (二)带助动词的词汇:伊犁土语中出现在标准语中不出现的qh(?)l, khεl, khεt, qhal, bol, al, qhop, atf, thap, sal, qhoru等助动词的帮助下组成的一些词汇。
     (三)对偶词
     标准语中不出现的一些对偶词在伊犁土语中出现。有两种形式:一是中间没有连接词直接连接的对偶词,二是以人称或格附加成分的帮助下连接的对偶词。
     第五部:伊犁土语话语材料
     本部分包括了21名不同乡镇语言合作者的,由国际音标转写的50篇第一手话语材料。这些资料基本覆盖了伊犁土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按其内容分为个人经历、民歌、民间故事、笑话等体裁。其内容联系到民族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等各方面。语言具有明显地土语特色,生动、活泼。其中方言词汇给予页底注释。
     第六部:伊犁土语词典
     本部分包括该土语区收集的近1400个词汇的解释。每个词汇解释包括以下内容:该词汇发音的国际音标转写、词性、词汇来源(如,古词或者哪个语言的借词等),借词的原来发音形式或写法和词义,词的定义和有关例子(在土语区直接记录的例子用国际音标转写来表示,并且还给予了维吾尔老文字注释,书本上抄写的例子直接用维吾尔老文字来表示),指出了部分词汇的引申义,指出了部分词汇在维吾尔语标准语中没有或不同的词义,指出了在《维吾尔语标准语详解词典》中出现的伊犁土语方言词汇,指出了有些词汇常用的特定乡村。
     第七部:总结
     从语音学、词汇学和语法学等三大方面总结了维吾尔语伊犁土语上述研究的成果。伊犁土语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各兄弟突厥民族语言和新疆各维吾尔方言土语频繁接触的,受到不少外部语言影响的,为现代维吾尔标准语的形成打下了主要基础的;具有一定的语音特点、丰富的词汇资源,少有语法区别的;具有强大方言文化的一个特殊的土语。研究伊犁土语有利于维吾尔语标准语的发展和丰富。这项研究即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又有一定的实用参考资料价值。
The project researched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Ili dialect of Modern Uyghur lan-guage. This thesis includes the preface, phonetics, lexicology, grammar study, dialect texts, and vocabulary and summary.
     Ili dialect's voices and standard Uyghur language voices are basically the same, but there are variations in Ili dialect for some voices. Ili dialect's vowels have labial harmony and palatal harmony rules same with the standard language, but Ili dialect's vowel harmony rules are stronger than the standard language harmony rules. Ili dialect vowels have vowel change phenomenon in pronunciation, like alternations, devoicing, additions and droppings. The inci-dences of these phenomena are a little more than the standard language and there are some features. Ili dialect's consonants also have consonant harmony rules same with the standards language. This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voiceless and voiced harmony rules. Ili dialect has consonant changes, including alternations, additions, droppings, weakened, assimilation and transposition. There are vocabularies from Ancient and Middle age Uyghur in Ili dialect more complete than the other dialects of Uyghur.
     In the vocabulary research component of the field survey through language, nearly 1000 words in Ili dialect were classified and analyzed. These vocabularies that are studied in the dialect show us how rich the dialect is.
     Textual part includes the texts which were collected from different towns in the dialect areas. There are 50 first hand text data which were told by 21 language partners, and the texts were recorded in the IPA transcription. The texts basically cover voice, vocabulary and grammar features of the area of the dialect. In these texts there are genres like anecdotes, folk songs, folk tales, jokes and other genres. And as for the content they are related to the local ethnic customs,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so on. They have vivid and lively dialect features. Dialect words are given in the page notes at bottom.
     Dialect vocabulary section includes the collection of nearly 1400 words in Ili dialect and they are explained and exemplified.
     In short, Ili dialect has a long history of development and evolvement process. It has been under the impact of external languages. Ili dialect and other Uygur dialects have fre-quently been in interaction. It provided the main basis for the formation of standard Modern Uyghur language. It has certain voice features, rich vocabulary resources, few grammatical differences and a strong dialect culture. It has academic value, data value and practical value to research on Ili dialect for Uyghur language, and it develops and enriches the standard of the language.
引文
[1] #12
    [2] #12
    [3] #12
    [4] #12
    [5] #12
    [6] #12
    [7] #12
    [8] #12
    [9] #12
    [15] #12
    [16] #12
    [17] #12
    [6] #12
    [7] #12
    [8] #12
    [9] #12
    [10] #12
    [11] #12
    [12] #12
    [13] #12
    [2]陈宗振:《西部裕固语研究》,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3]高士杰:《维吾尔语方言与方言调查》,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4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4]李琪:《中亚维吾尔人》,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5]《历史知识读物:中俄伊犁条约》,中华书局出版,1978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6]米娜瓦尔·艾比不拉:《维吾尔语方言和语言调查》,民族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7]米海力:《维吾尔语喀什话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8]赵春晨:《沙俄侵略我国西北边疆简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9]《中国近代史上的不平等条约》,人民出版社,1973年。
    [1]陈宗振:《维语方言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语言与翻译,2000年第4期
    [2]李森:《新疆突厥语族语言方言初探-新疆突厥语族语言1955年调查研究总结》,语言与翻译,1992年第4期。
    [3]李森:《新疆突厥语族语言方言初探-新疆突厥语族语言1955年调查研究总结》(续),语言与翻译,1993年第1期。
    [4]李经纬:《试论现代维吾尔语方言词的类型及其对划分方言的意义》,语言与翻译,1986年第3期。
    [5]木哈拜提·哈斯木:《从来源方面看维吾尔语方言词的特点》,新疆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1]Abdurishid Yakup:The Turfan Dialect of Uyghur Harrassowitz Verlag. Wiesbaden,2005
    [2]Ahmet Caferoglu:Eski Uygur Tiirkcesi Sozliigu, Endurun Kitabevi,3-Baski:1993, Istanbul.
    [3]E. DENISON ROSS:Kus Isimlerinin Dogu Turkcesi, Mancuca ve Cince Sozlugu, Ingilizceden 9eviren:Emine GURSOY-NASKALI, Turk Dil Kurumu Yayinlar(?), Ankara,1994.
    [4]#12
    [5]J.K. CHAMBERS, PETER TRUDGILL:DIaLECTOLOGY(方言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2003年12月2次印刷。
    [6]Kasgarl(?) Mahmud:Divanu Lugat-it-Turk, Ceviren:Besim ATALAY. Turk Dil Kurumu, Besinci Bask(?):2006, Ankara.
    [7]Sir Gerald Clauson:an Etymological Dictionary of Pre-Thirteenth-Century Turkis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2.
    [8]Turkiye'de Halk Agz(?)ndan Derleme Sozliigii (Ⅳ), Turk Dil Kurumu Yay(?)nlar(?),1969. Ankara.
    [1]http:\\www.xjmei.com\xinjiang\xinjiangminzu\weiwuerzu\2009\1223\3216.html
    [2]http:\\baike.baidu.com\view\568673.html
    [3]http:\\baike.baidu.com\view\261113.html?wtp=tt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