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两汉魏晋南北朝公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自汉迄唐,公主作为统治阶层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身份地位有着明显的起伏变化,本文主要对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主的地位及其变化加以研究。
     两汉时期,妇女地位不似后世那样低微,公主作为妇女高层的代表更是地位尊崇,她们不仅参予政事而且颇具影响力。如公主们主动为皇帝、太子举荐嫔妃,以此来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甚至参予皇后和太子的废立,并折冲斡旋于皇帝和诸王之间,在当时的政治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都和她们的特殊身份不无关系。作为公主有接近皇帝的便利,尤其是长公主,作为皇帝的姐妹,有机会有条件在诸多事情中发挥作用。这一时期公主婚姻存在许多异辈婚和近亲婚,公主的婚姻生活相对以后还有相当大的自由。
     三国两晋时期,公主地位变化不明显。不过随着汉代后期妇女地位开始下降,魏晋时期公主地位也受到一定影响。孙吴公主参政颇多,最终仍以失败告终。西晋公主在皇帝和诸王之间、皇室与大臣之间仍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但到东晋时期,皇权衰微,公主也不再位高权重,反而成为皇室结盟门阀大族的工具。婚姻方面,曹魏、孙吴、蜀汉的公主主要下嫁功臣之家,西晋公主多适士族之家,到东晋时期,驸马则皆出士族之门,而且基本上是当权的第一流侨姓士族。
     南北朝时期公主地位又开始上升,南朝公主凭借皇权的强大而骄横无比,尤其刘宋时期公主嫉妒成性,以致时人皆视尚公主为畏途,甚至皇帝被迫亲自出面管束公主的骄横。部落遗风颇盛的北朝,妇女地位相对南朝要高,公主自然也是尊崇无比,本文主要探讨北魏公主,她们中的一部分为了国家利益而出嫁南朝降臣和周边少数民族首领。在北魏社会的急遽变化中,她们的婚姻充满了波折。北魏公主也存在妒风极盛的问题。
     本文最后就关于公主的一些制度规定在前人基础上做了简单梳理,并对和亲公主的情况做了简单的叙述。
     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创新,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是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但这一体制仍有一个矛盾没有解决,即皇室内部皇帝与皇族的权力分配问题。这一问题至汉武帝颁行“推恩”,“诸侯唯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得到基本解决,尽管以后还间有反复。但这仅限于宗室的男性成员,关于宗室女性成员的情况如何?以前缺乏充分的研究,而这正是本文研究公主的问题意识所在。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本文的研究还限于问题的表面,希望今后能继续深入这一问题的探讨。
From Han Dynasty to Tang Dynasty, as a special group in governing class, Princesses' status had changed up and down. This thesis mainly focuses on the Princesses' status and the changes in Xihan and Donghan Dynasties, Weijing and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anasties.
     In both Xihan and Donghan Dynasties, the women's status was much higher than the later period in Chinese feudal society.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high class women, the Princesses were highly respected, for they were not only allowed to take part in the management of State affairs, but also had great influence. For instance, the Princesses actively recommended wives for the emperor and the prince in hope of extend the power zone of her. In addition, they participated in the dethronement of the queen and prince, and mediated between the emperor and vassals. All of these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ir special identity. As the Princesses, they had the advantage of contacting with the emperor conveniently, especially the oldest Princesses. She got a lot of chances to exert her influence as the emperor's sister. During this period, the Princesses got much more freedom in their marriage life compared to those in the later dynasties. There were a lot of Princesses who married someone who was not from the same generation or who was close relative.
     In the times of Three Kingdoms and the Xijin and Dongjin Dynasties, there was not much change in the Princesses's status. However, along with the decline of the women' status, the Princess's status was indeed affected in the Weijin Period. Princesses of Wusun took a lot part in the management of State affairs, but she finally ended with failure. The Princesses of Xijin was an effective buffer both between the emperor and the vassals and between the royal family and the chancellors. However, along with the emperor's power declining, the Princesses did not have the high position and strong power any longer. Very much the other way, they became the tool of their royal family to enter into alliance with other aristocrats. In marriage, the Princesses of the Three Kingdoms were all married chancellors who had made contribution to their country. Most of the Princesses in Xijin married noblemen. While in Dongjin, the Princesses were not only married the noblemen, but exclusively the first-class noblemen.
     During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he Princesses' status began to rise again: Relying on the formidable imperial authority, Princesses of The Southern Dynasties were overbearing. Especially in the Liusong Dynasty, the excessive jealousy of Princesses led the people were all in dread of them, even that the Emperors were compelled to restrain them personally. Tribe customs handed down from the past were prevalent in the Northern Dynasties, compared with the Southern Dynasties, the Status of women was higher, naturally the Princesses were also much respected. This thesis mainly focuses on the Princesses of Beiwei Dynasty, for the sake of National interests, a part of whom married to surrender Ministers of the Southern Dynasties and the leaders of Neighboring Minorities. With drastic changes in society of Beiwei Dynasty, their marriage was full of twists and turns. There was also an excessive jealousy problem of Princesses in this period.
     Finally, this thesis makes a brief pectination about some system and prescript of Princesses on the basis of predecessors' study and a simple narrative on the situation of the Princesses who married for the sake of peace.
     Auto racism and Centralized system, created by Chin Shihhuang, was an innovation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one of important symbol was transforming from enfeoffment system to system of prefectures and counties. But there was still one contradictory that the division of powers between the Emperor and Emperor's clan in imperial family need to be resolved. In spite of occasional relapses later, this problem obtained the basic solution when Emperor Liu Che promulgated "Obliging Decree", feudal lords lost their political power. However, this solution only solved the problem of masculine members in imperial clan. What about the situation of feminine members? Before, there was a lack of full research that is precisely the question consciousness of this thesis studying on princesses. As a result of various aspects reason, this thesis research limits to the question surface, from now on, I hope I can penetrate this question to study its essence.
引文
1 《春秋公羊传注疏卷》卷6,第2224页,十三经注疏本,[汉]何休注[唐]徐彦疏,中华书局 1983年。
    2 《史记》卷65《孙子吴起传》,第2167页。中华书局,1982年版。本文所引正史,均据中华书局点校本。
    3 《史记》卷78《李斯传》,第2547页。
    4 《史记》卷15《六国年表第三》,第705页。
    5 《汉书》卷97下《外戚传下》,第4011页。中华书局,1962年版。
    6 《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1985年,子部,一百五十六,杂家类,第850册,第80页。
    7 《史记》卷49《外戚世家》,第1972页。中华书局,1982年版。本文所引正史,均据中华书局点校本。
    8 《汉书》卷97上《外戚传上》,第3943页。
    9 《后汉书》卷34《梁松传》,第1170页。中华书局,1965年版。
    10 王先谦《后汉书集解》,中华书局,1984年,第412页。
    1 《后汉书》卷10下《皇后纪下》,第457页。
    2 《廿二史考异》卷10《后汉书一》,第19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3 《汉初公主及外戚在帝室中之地位试释》,载于牟润孙《注史斋丛稿》,第61页,中华书局,1987年版。
    4 《后汉书》卷23《窦融传》,第811页。
    5 《后汉书》卷15《来历传》,第590页。
    6 《后汉书》卷10上《章德窦皇后纪》,第416页。
    1 《史记》卷49《外戚世家》,第1976-1977页。
    2 《史记》卷49《外戚世家》,第1980页。
    3 《后汉书·皇后纪上》云:“汉法常因八月筭人,遣中大夫与掖庭丞及相工,于洛阳乡中阅视良家童女,年十三以上,二十已下,姿色端丽,合法相者,载还后宫,择视可否,乃用登御。”第400页。
    4 以上分别见《史记》卷58,第2085页;卷108,第2857-2858页。
    1 《史记》卷58《梁孝王世家》,第2086页。
    2 《汉书》卷97上《外戚传上》,第3958页。
    3 《汉书》卷7《昭帝纪》,第217-225页。
    4 《汉书》卷7《昭帝纪》,第226页。
    1 《汉书》卷83《薛宣传》,第3397-3398页。
    2 《汉书》卷67《胡建传》,第2911-2912页。
    3 《后汉书》卷77《酷吏·董宣传》,第2489-2490页。
    4 《后汉书》卷34《梁统传附梁竦传》,第1172页。
    1 此处舞阴公主即梁松所尚舞阴长公主,梁松为梁竦兄。参见前引《后汉书·梁松传》:“松字伯孙,少为朗,尚光武女舞阴长公主,再迁虎贲中郎将。”
    2 《后汉书志》第13《五行一》,第3268页。
    3 牟润孙先生在《汉初公主及外戚在帝室中之地位试释》文中“长公主之特权、地位”两小节有详细阐述。
    4 《史记》卷49《外戚世家》,第1975页。
    5 《汉书》卷4《文帝纪》,第122页。
    6 《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二年律”,简三六九一三七一,第59页,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
    1 吕思勉《秦汉史》,第42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1 《后汉书》卷15《邓晨传》:“晨初娶光武姊元。……光武即位,封晨房子侯。帝又感悼姊没于乱兵,追封谥元为新野节义长公主,立庙于县西。”第582-583页。
    2 《后汉书》卷10下《皇后纪下附刘致传》:“皇女致,三年封沁水公主,适高密侯邓乾。”又《后汉书》卷16《邓禹传》第606页:“高密侯(邓禹之子)震卒,子乾嗣,乾尚显宗沁水公主。”第459页。
    3 《后汉书》卷10下《皇后纪下附刘小姬传》:“皇女小姬,十二年封平皋公主,适昌安侯侍中邓蕃。”第459页。又《后汉书》卷16《邓禹传》:“昌安侯袭嗣子藩,亦尚显宗女平皋长公主,和帝时为侍中。”第606页。
    4 《后汉书》卷10下《皇后纪下》:“其后安帝、桓帝妹亦封长公主,同之皇女”本条李贤注:“案:邓禹玄孙少府褒尚舞阴长公主。”第457页。又《后汉书》卷10下《皇后纪下》:“(邓禹玄孙)褒尚安帝妹舞阴长公主,桓帝时为少府。”第606页。
    1 《后汉书》卷10下《皇后纪下附刘惠传》:“皇女惠,十七年封武安公主,适征羌侯世子黄门侍郎来稜,安帝尊为长公主。”第460页。又《后汉书》卷15《来歙传》:“(来歙子)褒子棱,尚显宗女武安公主。”第590页。
    2 《后汉书》卷10下《皇后纪下》:“其后安帝、桓帝妹亦封长公主,同之皇女”本条李贤注:“来歙玄孙虎贲中郎将定尚平氏长公主,并安帝妹也。”第457页。又《后汉书》卷15《来歙传》:“子定嗣。尚安帝妹平氏长公主,顺帝时,为虎贲中郎将。”第593页。
    3 《后汉书》卷10下《皇后纪下附刘迎传》:“皇女迎,三年封隆虑公主,适牟平侯耿袭。”第459页。又《后汉书》卷19《耿弇传》:“牟平侯舒(耿弇兄弟)卒,子袭嗣,尚显宗女隆虑公主。”第714页。
    4 《后汉书》卷10下《皇后纪下》:“其后安帝、桓帝妹亦封长公主,同之皇女”本条李贤注:“耿弇曾孙侍中良尚(汉)(濮)阳长公主。”第457页。又《后汉书》卷19《耿弇传》:“(耿弇孙)冯卒,子良嗣,一名无禁。延光中尚安帝姊濮阳长公主,位至侍中。”第713页。
    5 《后汉书》卷19《耿弇传》:“显卒,子(耿弇弟耿霸玄孙)援嗣。尚桓帝妹长社长公主。”第713-714页。又《后汉书》卷10下《孝崇匽皇后纪》:“长社、益阳二长公主”条李贤注:“长社公主,桓帝姊,耿弇弟霸玄孙援尚焉。”第442页。
    6 《后汉书》卷32《阴识传》:“(光烈皇后母弟阴)就子丰尚郦邑公主。”第1132页。
    7 《后汉书》卷23《窦融传》:“融长子穆,尚内黄公主。”第808页。
    8 《后汉书》卷23《窦融传》:“穆子勋,尚东海恭王疆女沘阳公主,友子固,亦尚光武女涅阳公主。显宗即位,以融从兄子林为护羌校尉。窦氏一公、两侯、三公主、四二千石,相与并时。”第808页。
    9 《后汉书》卷10上《章德窦皇后纪》:“(窦穆子)勋尚东海恭王疆女沘阳公主,后其长女也。”第415页。
    10 《后汉书》卷34《梁松传》:“松字伯孙,少为郎,尚光武女舞阴长公主,再迁虎贲中郎将。”第1170页。
    1 《后汉书》卷26《伏湛传》:“子完嗣,尚桓帝女阳安长公主,女为孝献皇后。”第898页。
    1 《三国志》卷50《吴书·孙权步夫人传》,第1198页。(晋)陈寿撰,中华书局,1982年版。
    2 《三国志》卷50《吴书·孙休朱夫人传》,第1200页。
    3 参见王永平《影响孙吴历史进程的两位女性:吴夫人和全公主》一文,载于《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王氏认为在二宫构争中,全公主实际是一个主角,她深知鲁王霸与太子和争嗣,必然会两败俱伤,孙权在废弃孙和后,一般来说不会轻易任用鲁王,否则,政局难以稳定。基于这种考虑,全公主将全琮孙女嫁给孙亮,并影响孙权有意立亮为嗣,但《三国志·吴书·孙亮传》:“孙亮字子明,权少子也。权春秋高,而亮最少,故尤留意。姊全公主尝谮太子和子母,心不自安,因倚权意,欲豫自结,数称述全尚女,劝为亮纳。赤乌十三年,和废,权遂立亮为太子,以全氏为妃。”笔者认为二宫构争中全公主并未有如王先生所说之深谋远虑。全公主也并非主角。
    4 《三国志》卷50《吴书·孙亮全夫人传》,第1200页。
    1 《三国志》卷59《吴书·孙和传》注引吴书,第1370页。
    2 《三国志》卷64《吴书·诸葛恪传》,第1433页。
    3 《三国志》卷64《吴书·孙和传》,第1370页。
    4 《三国志》卷64《吴书·孙峻传》,第1444页。
    5 《三国志》卷50《吴书·吴书·妃嫔传·孙和何姬传》,第1201页。
    6 《三国志》卷50《吴书·妃嫔传·孙休朱夫人传》,第1200页。
    1 《三国志》卷64《吴书·孙綝传》,第1449页。
    2 《三国志》卷50《吴书·妃嫔传·孙休朱夫人传》,第1201页。
    3 《三国志》卷48《吴书·三嗣主传·孙亮传》,第1155页。
    4 《三国志》卷5《魏书·文昭甄皇后传》,第163页。
    5 《晋书》卷38《齐王攸传》,第1133页。房玄龄等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
    6 《晋书》卷38《齐王攸传》,第1131-1132页。
    1 《晋书》卷31《后妃上·文明王皇后传》载:“(王皇后)生武帝及辽东悼王定国、齐献王攸、城阳哀王兆、广汉殇王广德、京兆公主。”第950页。
    2 《晋书》卷53《愍怀太子传》,第1460页。
    3 《晋书》卷36《卫瓘传》,第1057页。
    4 《晋书》卷36《卫瓘传》,第1059页。
    1 参见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桓温的先世和桓温北伐问题之三永和政局与永和人物篇,第13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 《晋书》卷79《谢安传附谢混传》,第2079页。
    2 田余庆 《东晋门阀政治》,第184页。
    3 田余庆 《东晋门阀政治》,第218页。
    1 《晋书》卷98《桓温传》:“温豪爽有风概,姿貌甚伟,面有七星。……选尚南康长公主,拜驸马都尉,袭爵万宁男,除琅邪太守,累迁徐州刺史。”又《世说新语笺疏》下之上《贤媛第十九》注引《续晋阳秋》曰:“温尚明帝女南康长公主。”第2568页。
    2 《太平御览》卷152《皇亲部十八公主上》:“又曰新安愍公主道福简文帝第三女徐淑媛所生,适桓济,重适王献之。”第744页。
    3 《晋书》卷74《桓彝传附谦弟修传》:“修字承祖。尚简文帝女武昌公主,历吏部郎,稍迁左卫将军。”第1955页。
    4 《三国志》卷9《魏书·诸夏侯曹传·夏侯悖传》:“初,太祖以女妻楙,即清河公主也。”第268页。
    5 《三国志》卷10《魏书·荀彧传》:“太祖以女妻彧长子恽,后称安阳公主。”第316页。
    6 《三国志》卷9《魏书·诸夏侯曹传·夏侯尚附李丰传》:“丰既内握权柄,子(李韬)尚公主。”第299页。
    7 《三国志》卷22《魏书·桓阶附桓嘉传》:“嘉尚升迁亭公主,会嘉平中,以乐安太守与吴站于东关,军败,没,谥曰壮侯。”第632页。
    8 《三国志》卷9《魏书·诸夏侯曹传·曹爽传》:“于是收爽……轨、胜、范等,皆伏诛,夷三族”本条注引《魏略》曰:“明帝即位,(毕阶)入为黄门郎,子尚公主。”第288页。
    9 《文献通考》卷258《帝系九》:“公主适仁恺。”第2042页。
    10 《三国志》卷9《魏书·何晏传》:“晏,何进孙也。母尹氏,为太祖夫人。晏长于宫省,又尚公主。”注引《魏末传》曰:“晏妇金乡公主,即晏同母妹。”第292页。
    11 《三国志》卷5《魏书·文昭甄皇后传》:“太和六年,明帝爱女淑薨,追封谥淑为平原懿公主,为之立庙。取后亡从孙黄与合葬,追封黄列侯,以夫人郭氏从弟德为之后,承甄氏姓,封德为平原侯,袭公主爵。”第163页。此例尚主婚为冥婚。
    12 《世说新语笺疏》下卷之下《排调第二十五》,第820页,余嘉锡撰,中华书局,1983年。
    1 王伊同《五朝门第》 中华书局,2006年,第210页。
    2 《三国志》卷九《魏书·诸夏侯曹传·夏侯惇传》:“太祖以女妻楙,即清河公主也。”第268页。
    3 《晋书》卷31《景怀夏侯皇后传》:“景怀夏侯皇后讳徽,字媛容,沛国谯人也。父尚,魏征南大将军。母曹氏,魏德阳乡主。”第949页。
    4 《晋书》卷42《王浑传》:“(王浑子)济字武子,……尚常山公主。”第1205页。
    5 《晋书》卷75《王湛传》:“祎之字文邵,少知名,尚寻阳公主。”第1970页。
    6 《晋书》卷98《王敦传》:“王敦,字处仲,司徒导之从父兄也。父基,治书侍御史。敦少有奇人之目,尚武帝女襄城公主,拜驸马都尉,除太子舍人。”第2553页。
    7 《晋书》卷32《后妃下·安僖王皇后传》:“父献之,见别传。母新安愍公主。”第983页。
    1 《晋书》卷65《王导传》:“子嘏嗣,尚鄱阳公主,历中领军、尚书。”第1755页。
    2 《三国志》卷10《魏书·荀彧附传荀恽》:“太祖以女妻彧长子恽,后称安阳公主。”第316页。
    3 《三国志》卷10《魏书·荀彧附加荀霬传》:“霬官至中领军,薨,谥曰贞侯,追赠骠骑将军。子恺嗣。霬妻,司马景王、文王之妹也,二王皆与亲善。咸熙中,开建五等,霬以著勋前朝,改封恺南顿子。”第319页。又《晋书》卷31《宣穆张皇后传》:“宣穆张皇后……生景帝、文帝、平原王干、南阳公主。”第948页。按此笔者推测荀霬尚南阳公主。
    4 《晋书》卷75《荀崧传》:“羡字则。……年十五,将尚寻阳公主,羡不欲连婚帝室,仍远遁去。监司追,不获已,乃出尚公主,拜驸马都尉。”第1980页。
    5 参见王永平 《影响孙吴历史进程的两位女性:吴夫人和全公主》载于《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5年1期
    1 祝总斌 《刘裕门第考》一文,刊于《北京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文中祝先生将刘裕定位次门士族。
    2 《宋书》卷68《彭城王刘义康传》,第1795页。1974年版。
    3 《宋书》卷68《彭城王刘义康传》,第1798页。
    4 《宋书》卷68《彭城王刘义康传》,第1798页。
    1 《宋书》卷71《徐湛之传》,第1844页。
    2 《宋书》卷71《徐湛之传》,第1844页。
    3 《宋书》卷74《臧质传》,第1910页。
    4 《宋书》卷41《孝武文穆王皇后传》,第1290页。
    5 《初学记》卷10《帝戚部·驸马第七》:“[表]宋虞通之为江(学攴)让尚公主表”。第249页,徐坚等著,中华书局,1962年。
    1 《宋书》卷41《后妃传·孝武文穆王皇后传附王偃子藻传》,第1290-1292页。
    2 桓温为一世英豪,而其妻南康长公主却敢于呼其为“老奴”。《世说新语》下卷上《贤媛第十九》“桓宣武平蜀”条引“妒记”:“温平属,以李势女为妾,郡主凶妒,不即知之,乃拔刃往李所,因欲斫之。见李在窗梳头,姿貌端丽,徐徐结发,敛手向主,神色闲正,辞甚凄惋。主于是掷刀前抱之曰:‘阿子,我见汝亦怜,何况老奴。'遂善之。”余嘉锡撰,第693-694页,中华书局,1983年。
    3 《南史》卷23《王诞附王偃传》:“(王)偃尚尚宋武帝第二女吴兴长公主,讳荣男。常裸偃缚诸庭树,时天夜雪,噤冻久之。偃兄恢排阁诟主,乃免。”第618-619页,1975年版。
    4 《宋书》卷41《孝武帝文穆王皇后传》:“(王偃)长子藻,位至东阳太守。尚太祖第六女临川长公主讳英嫒。公主性妒,而藻别爱左右人吴崇祖,前废帝景和中,主谗之于废帝,藻坐下狱死,主与王氏离婚。”临川公主妒火中烧,以致不惜进谗言以陷其夫下狱死,妒性如此之强可谓罕见。第1290页。
    1 《宋书》卷7《前废帝纪》,第147-148页。
    2 《宋书》卷7《前废帝纪》,第148页。
    3 《宋书》卷46《赵伦之传》,第1390页。
    4 《宋书》卷52《褚叔度传》,第1505页。
    5 王伊同《五朝门第》,第218页,2006年版。
    6 《南史》卷19《谢方明传附谢胱传》,第535页。
    1 《梁书》卷34《张缵传》第493页,1973年版。
    2 《南史》卷24《王裕之传附王琮传》,第654页。
    3 《南史》卷60《殷钧传》,第1489页。
    4 《晋书》卷65《王导传附孙王嘏传》:“(王悦)子嘏嗣,尚鄱阳公主,历中领军、尚书。”第1755页。
    5 《南史》卷23《王诞传》:“嘏子偃。偃字子游,母晋孝武帝帝(应为简文帝)女鄱阳公主。宋受禅,封永成君。偃尚宋武帝第二女吴兴长公主,讳荣男。”第618页。
    6 《南史》卷23《王诞附王藻传》:“(偃)长子藻,位东阳太守,尚文帝第六女临川长公主,讳英媛。”第619页。
    7 《南史》卷23《王诞附王莹传》:“(藻弟懋之子)莹字奉光,选尚宋临淮公主……少子实嗣……尚梁武帝女安吉公主。”第621页。
    1 《南史》卷23《王诞附王亮传》:“亮字奉叔,莹从父弟也,父攸。……亮以名家子,宋末选尚公主,拜驸马都尉。”第621页。
    2 《南史》卷23《王诞传附莹子实传》:“少子实嗣。起家秘书郎,尚梁武帝女安吉公主,袭爵建城县公,为新安太守。”第623页。
    3 《陈书》卷17《王通传附王琳传》:“琳,齐代娶梁武帝妹义兴长公主,有子九人,并知名。”第237页。
    4 《南史》卷23《王彧传附琳子铨传》:“(王琳)长子铨,字公衡,美风仪,善占吐,尚武帝女永嘉公主,拜驸马都尉。”第640页。
    5 《南史》卷23《王彧传附铨子溥传》:“(王铨)子溥,字伯淮,尚简文帝女余姚公主。”第640页。
    6 《宋书》卷71《王僧绰传》:“袭封豫宁县侯,尚太祖长女东阳献公主。”第1850页。
    7 《南齐书》卷23《王俭传》:“丹阳尹袁粲闻其名,言之于明帝,尚阳羡公主,拜驸马都尉。”第433页。
    8 《梁书》卷21《王(?)传》:“弱冠,选尚淮南长公主,拜驸马都尉”。第321页。
    9 《梁书》卷21《王志传》:“弱冠,选尚宋孝武女安固公主,拜驸马都尉、秘书郎。”第318页。
    10 《南齐书》卷46《王慈传》:“子观,尚世祖长女吴县公主,修妇礼,姑未尝交答。”第803页。
    11 《宋书》卷58《谢弘微传》:“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改适琅邪王练,公主虽执意不行,而诏其与谢氏离绝,公主以混家事委之弘微。”第1591页。
    12 《宋书》卷52《谢景仁附弟述传》:“纬尚太祖第五女长城公主,素为约所憎,免死徙广州。”第1497页。
    13 《南史》卷19《谢裕传附朓子谟传》:“朓及殷叡素与梁武以文章相得,帝以大女永兴公主适叡子钧,第二女永世公主适朓子谟。”第535页。
    14 《南史》卷20《谢弘微传附子览传》:“览,字景涤,选尚齐钱唐公主。”第562页。
    15 《南齐书》卷23《褚渊传附弟澄传》:“初,湛之尚始安公主,薨,纳侧室郭氏,生渊,后尚吴郡公主,生澄。”第432页。
    16 《南齐书》卷23《褚渊传附弟澄传》:“渊少有世誉,复尚文帝女南郡献公主,姑侄二世相继。”第425页。
    17 《南齐书》卷23《褚渊传附弟澄传》:“澄尚宋文帝女庐江公主,拜驸马都尉。”第432页。
    1 《宋书》卷52《褚叔度传附秀之弟淡之传》:“子暧,尚太祖第六女琅邪贞长公主,太宰参军,亦早卒。”第1505页。
    2 施光明《〈魏书〉所见北魏公主婚姻关系研究》,载于《民族研究》,1989年第5期。逯耀东《拓跋氏与中原士族的婚姻关系》文中专门论述了拓跋氏公主的婚姻情况,载于《从平城到洛阳(拓跋魏文化转变的历程)》,中华书局,2006年。
    1 《魏书》卷24《崔玄伯传》,第621页,1974年。
    2 斜线前为卷,后为页码,以下均同。
    3 张乃翥 《闾伯昇墓志所见的北魏柔然》载于《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03期,第11页。文中张氏根据墓志及《魏书》相关本传论证了闾伯昇高祖即闾大肥,笔者赞同他的观点。
    4 《魏故仪同三司闾公之夫人乐安郡公主元氏墓志铭》:“公主讳仲英,河南洛阳人也。显祖献文皇帝之孙,太尉咸阳王之女。……年十有五,作嫔闾氏。”载于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2年,第337-338页。
    1 《魏书》卷34《万安国传附嵇拔传》,第804-805页,
    2 《魏书》卷108之一《礼志四之一》,第2737页。
    3 《魏书》卷95《屈孑传》:“昌,字还国,一名折,屈孑之第三子也。……后侍御史安颉擒昌,世祖使侍中古弼迎昌至京师,舍之西宫门内,给以乘舆之副,又诏昌尚始平公主,假常忠将军、会稽公,封为秦王。坐谋反,伏诛。”第2057-2059页。
    4 《魏书》卷83《外戚传上·李惠传》,第1824页。
    5 《魏书》卷99《沮渠蒙逊附沮渠牧犍传》,第2206-2209页。
    6 《魏书》卷101《氐传》,第2230-2231页。
    1 《魏故宁陵公主墓志铭》:“祖显宗献文皇帝。父侍中司徒录尚书太师彭城王。夫琅耶王君。”载于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第57页。
    1 《魏书》卷59《刘昶传》,第1307-1308页。
    2 《魏书》卷59《刘昶传附子辉传》,第1311页。
    3 《北史》卷29《刘昶传附孙晖传》,第1049页。
    1 《魏书》卷83上《外戚传上·李惠传》,第1824页。
    2 《魏书》卷37《司马楚之传附子金龙传》,第857页。
    3 《南齐书》卷57《魏虏传》,第998页,1972年版。
    4 罗新《陈留公主》,载于《读书》2005年第2期,第128页。
    1 《北史》卷13《孝文幽皇后冯氏传》,第499页。
    2 关于彭城公主是否与冯夙结婚,亦存在史料解读问题。《魏书·孝文幽皇后冯氏传》,第333页:“公主志不愿,后欲强之。婚有日矣。”同《北史》句读,只是“后欲强之”之后《北史》点为逗号,《魏书》点为句号,此可忽略不计。况且《魏书》卷10《皇后传》校勘记(一)云:魏书卷十三诸本目录此卷注“阙”,百衲本、南本、汲本、局本均有宋人校语云:“魏收书皇后传亡,后人补以《北史》,又娶《高氏小史》及《修文殿御览》附益之。”《魏书》此卷据《北史》而补,史料同出一源,而《资治通鉴》卷142,第4435页,帝纪八东昏侯永元元年二月条:“公主不愿,后强之,公主密与家僮冒雨诣悬瓠。”《资治通鉴》比《北史》少了“婚有日矣”四字,意义大为不同,《北史》的记载说明公主已经结婚。而《资治通鉴》则未记载公主已婚,而且彭城公主告状事后只见孝文帝诏赐死冯皇后,在公主尚王肃前并未见诏赐公主与冯夙离婚。所以,彭城公主应没有与冯夙结婚。此处分析,参见罗新先生《陈留公主》一文,笔者赞同罗氏观点。并认为《资治通鉴》的记载是正确的,《魏书》中句读应为:“后欲强之婚,有日矣。”
    3 《魏书》卷7下《高祖纪下》,第185页。
    4 罗新《陈留公主》,载于《读书》 2005年第2期,第130页。
    5 《南齐书》卷57《魏虏传》,第998页。
    6 《魏书》卷63《王肃传》,第1410页。
    1 《魏书》卷59《刘昶传》,第1311-1312页。
    2 《魏书》卷59《刘昶传》,第1312页。
    3 《魏书》卷59《刘昶传》,第1312页。
    4 以上俱见《魏书》卷59《刘昶传》,第1311-1312页。
    5 《魏书》卷111《刑法志》,第2886页。
    1 《魏书》卷111《刑法志》,第2887页-2888页。
    2 《魏书》卷111《刑法志》,第2887页。
    3 《魏书》卷22《孝文五王·清河王怿传》,第591页。
    4 《魏书》卷59《刘昶传》,第1312页。
    1 《魏书》卷59《萧宝夤传》,第1315页。
    2 《魏书》卷9《肃宗孝明帝纪》,第248页。
    3 《魏书》卷59《萧宝夤传》,第1324-1325页。
    4 《魏书》卷59《萧宝夤传》,第1325-1326页。
    1 赵超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2年,第57页。
    2 赵万里 《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190,第109页。载于《石刻史料新编第三辑(四)》 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1986年。
    3 赵超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第241页。
    4 赵超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第92页。
    5 北魏前后两个阶段怀抚公主所嫁对象的不同,也反映了北魏政权的成长过程,施光明在《〈魏书〉所见北魏公主婚姻关系研究》一文也提到:“北魏前期,公主的婚配对象以拓拔鲜卑子弟和少数民族为主,后期则与汉族通婚为主,从道武帝拓跋珪到太武帝拓拔焘的北魏前期近八十年中……拓拔氏正致全力于夺取中原统治权……在征服一些少数民族政权后,对其首领也妻以公主,威恩并用,加强控制,使其听命于北魏统治而不再萌生叛逆之心,保证统治的稳定。”施氏并指出北魏后期婚姻关系的变化,究其原因是和鲜卑拓拔部的封建化分不开的。《〈魏书〉所见北魏公主婚姻关系研究》,载于《民族研究》,1989年第5期。
    1 《汉书》卷19上《百官公卿表上》,第739页。
    2 《后汉书志》卷25《百官二》,第3576-3577页。
    3 《初学记》卷10《驸马第七》,第247-248页。(唐)徐坚著,中华书局 1962年。
    4 《晋书》卷24《职官志》,第734页。
    5 《宋书》卷40《百官下》,第1245页。
    6 《通典》卷二十九《职官十一》,第169-170页。(唐)杜佑著,中华书局 1984年。
    7 《通典》本条当出于《陈书》卷17《袁枢传》。
    1 《晋书》卷21《礼志下》,第670页。
    2 《宋书》卷3《武帝纪下》,第60页。
    3 《宋书》卷41《后妃传·孝武文穆王皇后传附父偃传》,第1289页。
    4 《宋书》卷58《谢弘微传》,第1592页。
    5 《南齐书》卷2《高帝纪下》,第32页。
    6 《梁书》卷7《皇后传·高祖郗皇后传》,第158页。
    7 《汉书》卷10下《皇后纪下》,第457页。
    8 《宋书》卷7《前废帝纪》,第148页。
    9 《梁书》卷21《王份传附孙锡传》,第326页。
    10 《陈书》卷17《王冲传》,第235页。
    11 《陈书》卷17《王通传》,第237页。
    12 《陈书》卷18《王质传》,第247页。
    1 《陈书》卷21《王固传》,282页。
    2 《汉书》卷19上《百官公卿表上》,第730页。
    3 《汉书》卷65《东方朔传》,第2851页。
    4 《汉书》卷10下《皇后纪下》,第457页。
    5 《后汉书》卷15《邓晨传》,第584页。
    6 《汉书》卷2《惠帝纪》,第89页。
    7 《汉书》卷94上《匈奴传上》,第3759页。
    8 《汉书》卷5《景帝纪》,第144页。
    1 《汉书》卷96下《西域传下》,第3903页、3904页、3905页。
    2 参见崔明德、林恩显《略论中国古代和亲的类型、特点及其它》,载于《民族研究》1995年第5期。关于中国古代和亲的类型论述时,将这些和亲归于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联姻。关于和亲公主的研究,崔先生还著有《汉唐和亲研究》、《汉唐和亲史稿》、《中国和亲史》,对和亲公主研究颇为全面。
    <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中华书局,1982年。
    <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
    <清>王先谦撰:《后汉书集解》,中华书局据一九一五年虚受堂刊本影印,1984年。
    <晋>陈寿撰:《三国志》,中华书局,1975年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
    <梁>沈约撰:《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
    <梁>萧子显撰:《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
    <唐>姚思廉撰:《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
    <唐>姚思廉撰:《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
    <北魏>魏收撰:《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
    <唐>李百药撰:《北齐书》,中华书局,1973年。
    <唐>狐德棻撰:《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
    <唐>李延寿撰:《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
    <唐>李延寿撰:《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
    <唐>魏徵、狐德菜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唐>徐坚等著:《初学记》,中华书局,1962年。
    <唐>许嵩著:《建康实录》,中华书局,1986年。
    <唐>杜佑撰,王文锦、王永兴、刘俊文、徐廷云、谢方点校:《通典》,中华书局,1988年。
    <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中华书局,1992年。
    <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1956年。
    <宋>李昉等编:《太平御览》,中华书局据上海涵芬楼影印宋本复制重印,1960年。
    <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中华书局据崇祯本影印,1960年。
    <清>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
    <清>钱大昕著,方诗铭、周殿杰校点:《廿二史考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清>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校证》(订补本),中华书局,1984年。
    <清>王鸣盛著,黄曙辉点校:《十七史商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
    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石刻文献全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余嘉锡撰,周祖谟、余淑宜整理:《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
    赵超撰:《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
    赵万里撰:《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载于《石刻史料新编第三辑(四)》 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1986年。
    王利器撰:《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中华书局,1993年。
    陈寅恪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三联书店,2001年。
    陈寅恪著:《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二编》,三联书店,2001年。
    吕思勉著:《秦汉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吕思勉著:《两晋南北朝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吕思勉著:《吕思勉读史札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唐长孺著:《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1955年。
    唐长孺著:《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三联书店,1959年。
    唐长孺著:《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
    唐长孺著:《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
    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三卷,中华书局,1992年。
    万绳楠整理、陈寅恪著:《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黄山书社,1987年。
    杨鸿年著:《汉魏制度丛考》,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
    毛汉光著:《中国中古政治史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毛汉光著:《中国中古社会史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田余庆著:《拓跋史探》,三联书店,2003年。
    田余庆著:《秦汉魏晋史探微》,中华书局,2004年。
    田余庆著:《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周一良著:《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中华书局,1985年。
    周一良著:《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王伊同著:《五朝门第》,中华书局,2006年。
    牟润孙著:《注史斋丛稿》,中华书局,1987年。
    逯耀东著:《从平城到洛阳——拓跋魏文化转变的历程》,中华书局,2006年。
    范祥雍校注:《洛阳伽蓝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王仲荦著:《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上册1979年,下册1980年。
    陈东原著:《中国妇女生活史》,上海书店,1984年。
    陈顾远著:《中国婚姻史》,商务印书馆,1998年。
    贺昌群著:《贺昌群文集》,第一、二卷,商务印书馆,2003年。
    陈鹏著:《中国婚姻史稿》,中华书局,1990年。
    彭卫著:《汉代婚姻形态》,三秦出版社,1988年。
    杨树达著:《汉代婚丧礼俗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阎爱民著:《汉晋家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李金河著:《魏晋隋唐婚姻形态研究》,齐鲁书社,2005年。
    叶妙娜 《东晋南朝侨姓世族之婚媾》,《历史研究》 1986年第3期。
    金仁义 《东晋皇室婚姻初探》,《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01年第5期。
    金仁义 《东晋南朝国婚之流变》,《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7期。
    刘则永 《刘宋皇室之婚媾》,《江苏社会科学》 2001年第2期。
    谢宝富 《北朝魏、齐、周宗室女性的通婚关系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1998年第1期。
    施光明 《〈魏书〉所见北魏公主婚姻关系研究》,《民族研究》 1989年第5期。
    王永平 《影响孙吴历史进程的两位女性:吴夫人和全公主》,《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张全民、李俊强 《全公主和孙吴政权》,《湘潭大学学报》 2005年第9期。
    罗新 《陈留公主》,《读书》 2005年第2期。
    王则 《魏故宁陵公主墓志考释》,《北方文物》 2004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