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清代河南灾荒及其社会应对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河南地处我国南、北方交界,地形复杂,气候、水文等具有明显的过渡带性质。再加上地处黄河中下游,农业开垦历史久远,人们过度垦殖等一系列不当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破坏长期累积,易导致各种灾害的频发,连带行政区划因灾而时有调整。
     有关清代河南常见灾害的研究,较偏重水、旱灾害,从全局上关照诸种灾害不够,且对灾害间的伴生性多集中于旱蝗相伴。笔者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清代河南水、早、蝗、疫、霜、风、雹、地震等的发生频次、时空分布、灾害类型、重大灾害概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统计分析。指出清代河南水灾多遭遇邻省客水之灾;大型旱灾横跨晋、直、陕、鲁等数省频次较高;比起旱蝗相伴,蝗灾与水旱交织具有更高的伴生性;疫灾与水灾、旱灾、霜灾间具有较强的继发性,但水灾之后的疫灾来势较为迅猛,旱灾之后的疫灾较为持久,霜灾常常导致严重的牛瘟。
     仓储、水利建设是地方灾害防治的两大方面。清代河南地区的仓储研究,有涉及怀庆府仓储、漕运等,鲜有全局性的论述。是以,笔者对常平仓、预备仓、漕仓、蓟仓、社仓、义仓等官方民间仓种的设立数量、分布密度、运作效率等进行了整体上的考证分析。认为豫西各州县规模庞大的漕仓建设,是出于政府就近救济华北各省的战略性考虑,也是清代河南官仓建设的重要特征。黄河决溢、迁徙之灾,在顺治年间、嘉庆以后,成为清代河南黄河水患的两大高发期,蠲缓钱粮、招民复业、广开沟渠、调节田界纠纷为清代河南地方政府的主要治灾措施。
     清代荒政制度集历代荒政之大成,在报灾、勘灾日期规定,勘灾、救灾人员选派方面更趋合理化,蠲免、截漕的频次、数额超越历代。乾隆时期灾赈的有效性与国家财政充裕、强调督抚亲历亲为、严密防范胥吏舞弊有紧密联系。由乾隆时对商人捐银数十万两白银助赈的不屑、果断拒绝,到嘉庆以后加重商税、咸丰以后加收厘金等等,凸显了清中期以后中央财政的衰竭,及商业、商人力量在国家灾荒救济中所处地位的不断上升。
     嘉庆十八年(1813年)的河南大旱灾,旱灾、水灾、霜灾、动乱交相发生,灾况深重。笔者所见已有研究有三,分别为:有关灾情上报、灾后蠲免等档案史料的整理论文,嘉道间灾荒日炽论著中对该次灾情的简要例举,养廉银灾赈与清代救济格局的变化论文,后者主要概述了该次灾害中的旱灾、水灾,分析了赈资来源的一小部分——养廉银用于灾赈的动机、救助方面及宏观影响。笔者对《抚豫恤灾录》及相关档案史料所载数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统计,对该次灾害中河南各州县歉收分数、成灾州县数量、成灾程度、灾情演变;养廉银捐赈次数、范围、额度、分发方式及份额;国家蠲免、截漕赈济力度;各地民间捐输中士绅、盐商、当商、布经、妇女等不同社会群体捐输额度及捐资种类;通省八十余州县所设粥厂数量、位置、粥赈规模、管理特征,做了较全面深入的分析。进而论证嘉庆以后,随着国家财政的衰败,政府加大了对地方官捐廉、民间捐输的倚重,官督绅办成为地方赈务处理的重要特征。
     光绪初年(1875-1879年)华北五省大旱灾,是清代河南发生的特大型旱灾,也是当前清代河南灾害史研究的一大聚焦点,但仍存有许多盲点:官赈总额度,笔者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奏报遵旨开单报销河南赈案支放银钱粮数折》所载灾赈数据,对该次灾赈中官方赈济总额度、地方赈济银米筹措渠道及数量做了较为确切的统计分析;灾后重建是以往“丁戊奇荒”研究中最为忽略的部分,通过对上谕档、灾赈档案、仓储征信录的发掘利用,可以得知灾后地方政府采取了扩建仓厥、补买仓粮、修浚河渠等重要举措;通过对《齐豫晋直捐赈征信录》的系统梳理,分析了义赈活动中江南各批捐款的使用情况、义赈活动在河南灾区确切起止月份、义绅所建祥符南关同善栖留所施赈情况、义绅与灾区官绅的连结合作。
     灾害往往带给人们田园尽毁、家破人亡的惨剧。导致人口大量减少,势要之家走向衰落,商贾歇业、市镇繁荣不再,经济发展变得迟缓,对人性人伦产生极大冲击,衍生出各种各样的神灵信仰。而神灵信仰对人们正确灾异观的树立、防灾实践的开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却是不容低估的。
HeNan is located 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China border, complex terrain, climate, hydrology and other obvious transitional in nature. Plus located in the Yellow River, a long history of agricultural reclamation, people excessive cultiv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a series of improper environmental damage caused by long-term accumulation, easily lead to a variety of disasters, frequent natural calamities and associated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when adjustments.
     For the Qing Dynasty Henan common disaster research, are more inclined to water, drought disasters, from a global disaster on inadequate care unite and associated disaster among more concentrated in the drought of locusts companions. The author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 Qing Dynasty Henan water, drought, locusts, disease, frost, wind, hail, earthquakes, etc. The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types of disasters, major disasters before a more systematic statistical analysis. Pointed out that the neighboring province of Henan Province in Qing passenger suffered much water floods the disaster; major drought across Jin, straight, Shaanxi, Shandong and other provinces the number of higher frequency; than drought locust companions, locusts and droughts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sex intertwined; Epidemic Diseases and floods, droughts, frost disaster has strong inter-secondary, but after flood disaster oncoming epidemic is more rapid, more droughts plague epidemic after lasting, often leading to severe frost disaster rinderpest.
     Warehousing,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is the local disaster prevention in two areas. Qing Dynasty Henan warehousing studies involving Huaiqing warehousing, water transport, etc., few global exposition. Therefore, the author often open, ready position, canal warehouse, thistle position, social position, granary and other official positions kinds of folk establishment number, distribution density for the overall operational efficiency of the textual analysis. That the large scale of the counties in western Henan canal warehouse building is the nearest relief for the government to consider the strategic northern provinces, but als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Qing Dynasty Henan important feature of official positions. Yellow River dike breach, migration of the disaster, in Junji years, Jiaqing later became two of the Qing Dynasty in Henan Yellow River flood peak period, Juan slow land tax, recruiting people to resume business, wide open ditches, field boundary dispute regulating local government of the Qing Dynasty in Henan major disaster governance measures.
     Famine Famine Qing dynasties system sets the culmination in the newspaper disaster, disaster survey date regulations, exploration, disaster relief personnel selected aspects rationalize, Juan-free, cut-off frequency of canal, the amount beyond history. Qianlong period of validity of the national disaster relief financial position, emphasizing the governors hands-on, take strict precautions against fraud clerks are closely linked. By the Qianlong when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taels of silver to help merchants Juanyin relief of disdain, decisively rejected, to increase the commercial tax Jiaqing later, after additional likin Xianfeng, etc., highlighting the middle of the Qing central government after the failure, and commercial, merchant power famine relief in the country of their status is rising.
     Jiaqing eighteen years (1813) Henan big drought, drought, floods, frost disasters, riots occurred cross, disaster situation grave. I can see there are three existing research, namely:to report on the disaster, disaster Juan-free finishing papers and other historical materials, Kerry road between famine Day Chi Treatise brief examples of the sub-disaster, disaster relief and Qing Dynasty Silver Honesty relief pattern Changes papers, the latter mainly outlined the times of drought disasters, floods, relief funding sources analyzed a small part-Silver Honesty motivation for disaster relief, rescue and macroscopic aspects influence. The author of "ask Henan shirt disaster record" and the historical data contained in the relevant files were systematically combing statistics, the second harvest of the counties in Henan disasters scores, disaster counties quantity, disaster level, the disaster evolution; Silver Honesty donate Relief frequency, scope, amount, distribution methods and share; national Juan-free, cross-sectional canal relief efforts; country folk donations in the gentry, merchants, when providers, warp and women of different social groups, donations, facilities and donations species; Thom Province eighty I have set up soup kitchens county number, position, porridge relief scale, management features, to do a more in-depth analysis. Further argues Jiaqing later, with the decline of state finance, the government has increased the local officials to donate Lim, the reliance on private donations, official Governor's office to become the local gentry Relief important feature of transaction processing.
     Guangxu Dynasty (1875-1879years) major drought in five provinces in North China, is a large drought occurred in Henan Province in Qing, also the current disaster History of the Qing Dynasty in Henan is a major focal point, but still there are many blind spots:the official total degree of relief, the author of the study in the senior scholars based on the "Memorial Zunzhi billing reimbursement Henan Charity Case Silver Qianliang put the number of branch off" data contained in disaster relief, disaster relief in the second official total degree of relief, local relief silver m raising the number of channels and do a more precise statistical analysis; reconstruction is past,"Ding Famine" the most neglected part of the study, through the Edict file, disaster relief files, storage utilization excavations credit record, you can learn expansion of local government disaster took positions in Ao complement to buy grain warehouse, dredge canals and other important initiatives; through the "Chyi Yu Jin donate relief credit record straight" system combing analysis Charity activities Jiangnan usage of each batch of donations, meaning the disaster relief activities in Henan exact beginning and ending month, meaning gentry built Xiangfu South Gate with good habitat conditions remain the almoner, righteousness Gentry Gentry links with disaster cooperation.
     Disasters tend to bring people pastoral doomed, ruin and death of tragedy. Cause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the population, the potential to be home to decline, merchants out of business, is no longer a town prosper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becomes sluggish, human nature have a great impact on human relations, derived from a variety of gods faith. The belief in spirits for people to correctly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Calamity, prevention practices carried out by the negative impact is not to be underestimated.
引文
① 《河南社政月刊》,1946年第6期。
    ② 傅筑夫、王毓瑚:《中国经济史资料———秦汉三国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96页。
    ① 夏明方:《中国灾害史研究的非人文化倾向》,《史学月刊》2004年第3期,第16-18页。
    ② 冯柳堂:《中国历代民食政策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1993年影印版。
    ③ 王龙章:《中国历代灾况与赈济政策》,重庆:重庆独立出版社,1942年版。
    ④ 陈高佣:《中国历代天灾人祸年表》,上海:上海国立暨南大学出版社,1939年版。
    ① 李善邦:《中国地震目录》,北京:科学出版社,1960年版。
    ② 中央气象局中央气象研究所编:《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来旱涝史料》,1975年版。
    ③ 上海等地气象局和中央气象局合编:《近五百年来气候历史资料》(华东卷),1978年版。
    ④ 中央气象局编:《中国近五百年来旱涝分布图集》,1981年版。
    ⑤ 宋正海主编:《中国古代重大自然灾害和异常年表总集》,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⑥ 宋正海等著:《中国古代自然灾异相关性年表总汇》,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① 宋正海等著:《中国古代自然灾异群发期》,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② 孟昭华、彭传荣编:《中国灾荒史》,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89年版。
    ③ 李向军:《清代荒政史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版。
    ④ 刘仰东、夏明方:《灾荒史话》,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⑤ 夏明方、唐沛竹主编:《20世纪中国灾变图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⑥ 赫治清主编:《中国古代灾害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① 张艳丽:《嘉道时期的灾荒与社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② 王日根:《明清时期苏北水灾原因初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2期。
    ③ 文晓燕:《江西古代水旱灾害频繁原因的初探》,《江西农业学报》,1998年第4期。
    ④ 康沛竹:《晚清灾荒频发的政治原因》,《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第3期。
    ⑤ 倪玉平:《清代水旱灾害原因初探》,《学海》2002年第5期。
    ⑥ 高升荣:《清代淮河流域早涝灾害的人为因素分析》,《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第20卷第3辑。
    ⑦ 张崇旺:《明清时期江淮地区频发水旱灾害的原因探析》,《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⑧ 卜风贤:《中西方历史灾荒成因比较分析》,《古今农业》,2007年第3期。
    ① 史革新:《晚清时期的自然灾害及其成因、影响约议》,《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② 谢羲炳:《清代水旱灾之周期研究》,《气象学报》,1943年第1期。
    ③ 夏明方:《铜瓦厢改道后清政府对黄河的治理》,《清史研究》,1995年第4期。
    ④ 袁滢滢:《光绪初年山东的早灾与赈济》,《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① 郭春梅:《光绪初年山西旱灾初探》,《中国地方志》,2003年第1期。
    ② 王振忠:《河政与清代社会》,《湖北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
    ③ 郑师渠:《论道光朝河政》,《历史档案》1996年第2期。
    ④ 查一民:《陈定斋论黄河夺淮之害》,《农业考古》,1986年第2期。
    ⑤ 张国雄:《明代江汉平原水旱灾害的变化与垸田经济的关系》,《中国农史》,1987年第4期。
    ⑥ 梅兴柱:《明代淮河的水患及治理得失》,《烟台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⑦ 吴沛忠:《淮河流域洪涝灾害及其防治的历史经验》,载张义丰等《淮河环境与治理》,北京:测绘出版社,1996年版。
    ① 王庆、王红艳:《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演变规律与淮河灾害治理》,《灾害学》,1998年第1期。
    ② 张红安:《明清以来苏北水患与水利探析》,《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③ 苏凤格:《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4期。
    ④ 朱圣钟:《明清时期凉山地区水旱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地理研究》,2012年第1期。
    ⑤ 贾铁飞、张卫国等:《近600年来巢湖流域早涝灾害研究》,《地理科学》,2012年第1期。
    ① 章义和:《关于中国古代蝗灾的巫禳》,《历史教学问题》,1996年第3期。
    ② 倪根金:《中国历史上的蝗灾及治蝗》,《历史教学》,1998年第6期。
    ③ 王培华、方修琦:《1238-1368年华北地区蝗灾的时聚性与重现期及其与太阳活动的关系》,《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4期。
    ④ 马万明:《明清时期防治蝗灾的对策》,《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⑤ 游修龄:《中国蝗灾历史和治蝗观》,《寻根》,2002年第4期。
    ⑥ 赵艳萍:《中国历代蝗灾与治蝗研究述评》,《中国史研究动态》,2005年第2期。
    ⑦ 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一项医疗社会史的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⑧ 余新忠:《嘉道之际江南大疫的前前后后——基于近世社会变迁的考察》,《清史研究》,2001年第2期。
    ⑨ 余新忠:《清代江南疫病救疗事业探析——论清代国家和社会对瘟疫的反应》,《历史研究》,2001年第6期。
    ⑩ 余新忠:《清人对瘟疫的认识初探——以江南地区为中心》,《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
    11 余新忠:《威同之际江南瘟疫探略——兼论战争与瘟疫之关系》,《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5期。
    ① 李瀚洋编著:《恐怖年代:人类历史上的传染病灾难》,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3年版。
    ② 林行止著:《政灾禽祸》,海外中文图书,台北:远景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05年版。
    ③ 谢高潮:《浅谈同治初年苏浙皖的疫灾》,《历史教学问题》,1996年第2期。
    ④ 李明志、袁嘉祖:《近六百年来我国的早灾与瘟疫》,《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⑤ 彭海雄:《1894年省港疫灾研究》,《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⑥ 张丽芬:《明代山西疫灾特点及救疗措施述略》,《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⑦ 张树清等:《中国古代地震成因理论》,《地震研究》,1996年第3期。
    ⑧ 张国民等:《地震预报回顾与展望》,《国际地震动态》,2005年第5期。
    ⑨ 江在雄:《1786年大渡河地震水患及救灾》,《文史杂志》2008年第4期。
    ⑩ 杜长印:《古代山东的地震灾害》,《菏泽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11 杨鹏程:《古代湖南虫灾、风灾、雹灾、冰冻、地震、疫灾简论》,《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① 宋正海:《我国古代潮灾综合研究中的几点思考》,《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卷增刊。.
    ② 李文海、周源:《灾荒与饥馑:1840-1919》,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③ 康沛竹:《灾荒与晚清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④ 卜风贤:《农业灾荒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版。
    ⑤ 李文海:《甲午战争与灾荒》,《历史研究》,1994年第6期。
    ⑥ 李文海:《清末灾荒与辛亥革命》,《历史研究》,1991年第5期。
    ⑦ 胡克刚:《试论晚清时期灾荒及其政治后果》,《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5期。
    ⑧ 林敦奎:《社会灾荒与义和团运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
    ⑨ 康沛竹:《灾荒与太平天国革命的失败》,《北方论丛》,1995年第6期。
    ⑩ 康沛竹:《战争与晚清灾荒》,《北京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
    11 任重:《明代治黄保漕对徐淮农业的制约作用》,《中国农史》,1995年第2期。
    12 夏明方:《从清末灾害群发期看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史条件》,《清史研究》,1998年第1期。
    ① 夏明方:《中国早期工业化阶段原始积累过程的灾害史分析》,《清史研究》1999年第1期。
    ②卞利:《明代中期淮河流域的自然灾害与社会矛盾》,《安徽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③ 施和金:《论中国历史上的蝗灾及其社会影响》,《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④ 法国]魏丕信著:《18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⑤ 孙绍骋著:《中国救灾制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⑥ 吕美颐:《略论清代灾赈制度中的弊端与防弊措施》,《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
    ⑦ 王铭珍:《古代的灾后诏求直谏制度》,《河南消防》,1998年第2期。
    ⑧ 周致元:《明代的赈灾制度——以凤阳府为例》,《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⑨ 张文:《中国古代报灾检灾制度述论》,《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1期。
    ⑩ 张家玉、刘正刚:《晚清火灾及防御机制探讨:以广州为例》,《安徽史学》,2005年第3期。
    11 谷文峰、郭文佳:《清代荒政弊端初探》,《黄淮学刊》,1992年第4期。
    ① 林化:《清代仓储制度概述》,《清史研究通讯》1987年3期。
    ② 鲍晓娜:《略论清代常平仓与社仓(义仓)之政》,《光明日报》1987年11月11日。
    ③ 常建华:《乾隆早期平抑米价腾贵问题探略》,《南开学报》,1991年6期。
    ④ 陈关龙:《论明代的备荒仓储制度》,《求索》,1991年5期。
    ⑤ 陈春声:《清代广东常平仓谷来源考》,载叶显恩主编《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下),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⑥ 冼剑民:《清代佛山的义仓》,《中国农史》,1992年2期。
    ⑦ 钟永宁:《明代预备仓述论》,《学术研究》,1993年1期。
    ⑧ 康沛竹:《清代仓储制度的衰败与饥荒》,《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3期。
    ⑨ 郑利民:《湖南仓储制及其在赈灾中的作用和弊端》,《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期。
    ① 黄鸿山、王卫平:《传统仓储制度社会保障功能的近代发展——以晚清苏州府长元吴丰备义仓为例》,《中国农史》,2005年第2期。
    ② 洪书云:《明洪武年间的蠲免和赈恤》,《郑州大学学报》,1987年3期。
    ③ 陈关龙:《明代荒政简论》,《中州学刊》,1990年6期。
    ④ 顾颖:《明代的赈粮初识》,《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3年4期。
    ⑤ 李文海:《晚清义赈的兴起与发展》,《清史研究》1993年第3期。
    ⑥ 周致元:《洪武时期的农业自然灾害和救助措施》,《中国农史》,2000年第2期。
    ⑦ 牛敬忠:《清代同治、光绪年间赈灾中的捐纳》,《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① 周致元:《明代对凤阳府的灾蠲和灾折》,《中国农史》,2002年02期。
    ② 刘静:《山西“丁戊奇荒”的应对措施》,《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③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理论学习小组:《谈历史上儒法关于对地震灾异问题的论争》,《北京日报》1974年8月8日。
    ④ 夏明方:《略论洋务派对传统灾异观的批判与利用》,《中州学刊》2002年01期。
    ⑤ 白艳艳:《从免租和赈灾看朱元璋的民本思想》,《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⑥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编:《自然灾害与中国社会历史结构》,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① 谢永刚著:《中国近五百年重大水旱灾害——灾害的社会影响及减灾对策研究》,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版。
    ② 李文海主编:《天有凶年——清代灾荒与中国社会》,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版。
    ③ 曹树基主编:《田祖有神——明清以来的自然灾害及其社会应对机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④ 赫平、高建国主编:《多学科视野下的华北灾荒与社会变迁研究》,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⑤ 李文海:《中国近代灾荒与社会生活》,《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5期。
    ⑥ 刘仰东:《灾荒:考察近代中国社会的另一个视角》,《清史研究》,1995年第2期。
    ⑦ 康沛竹:《晚清时期对灾因中社会因素的认识》,《社会科学辑刊》,1997年第4期。
    ⑧ 卞利:《明代中期淮河流域的自然灾害与社会矛盾》,《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① 刘永刚、李爱军:《浅论中国古代天变成灾的社会因素》,《青海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② 董龙凯:《清光绪年间黄河变迁与山东人口迁移》,《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1期。
    ③ 董龙凯:《从清末山东黄河南岸十三州县迁民及返迁看政府与农民关系》,《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6期。
    ④ 刘永之、耿瑞玲主编:《河南地方志提要》(上、下册),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⑤ 顾克娟:《河南地方志提要补》,《中州古今》,2001年第3期。
    ① 张九洲:《光绪初年的河南大早及影响》,《史学月刊》,1990年第5期。
    ② 马雪芹:《明清河南自然灾害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10期。
    ③ 苏全有:《有关近代河南灾荒的几个问题》,《殷都学刊》,2003年第4期。
    ④ 向安强、贾兵强:《略论明清以来河南早灾》,《农业考古》,2005年第3期。
    ⑤ 王鑫宏:《河南“丁戊奇荒”灾情与社会成因探析》,《农业考古》,2009年第6期。
    ⑥ 苏荃有、闫喜琴:《光绪年间河南灾荒社会原因探析》,《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⑦ 苏荃有、闫喜琴:《光绪年间河南灾荒中的官赈》,《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⑧ 王晓艳:《清代河南自然灾害研究》,郑州: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① 彭鹏:《<赈豫纪略>与明朝万历年间河南荒政》,郑州: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② 王军伟:《明清时期郑州地区水环境变迁研究》,郑州: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③ 王学要:《明代河南地区黄河水患与治理思想研究》,郑州: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④ 苏留新:《民国时期水旱灾害与河南乡村社会》,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4年版。
    ⑤ 庞天荷:《中国气象灾害大典·河南卷》,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年版。
    ⑥ 李润田:《河南自然灾害》,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① 夏明方:《中国灾害史研究的非人文化倾向》,《史学月刊》,2004年第3期,第16-18页。
    ② 叶宗宝:《期待人文视野下的灾害史研究》,《晋阳学刊》,2008年第6期。
    ① 黎澎主编:《马恩列斯论历史科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1页。
    ① 河南省地理研究所主编:《河南农业地理》,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版,第16页。
    ① 邹逸麟:《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① 徐道一、李树菁、高建国:《明清宇宙期》,《大自然探索》,1984年第4期,第150-156页。
    ② 高建国:《灾害史料的现代利用》,郝平、高建国主编:《多学科视野下的华北灾荒与社会变迁研究》,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16页。
    ③ 河南省水文总站编:《河南省历代大水大早年表》,第224页。
    ④ 河南省水文总站编:《河南省历代大水大旱年表》,第381页。
    ⑤ 河南省水文总站编:《河南省历代大水大旱年表》,第272页。
    ⑥ 田金祺、赵东阶:民国《汜水县志》卷3《饥祥》,民国十七年排印本。
    ⑦ 王泽溥李芳阶:民国《林县志》卷14《大事记》,民国二十一年石印本。
    ① 班固:《汉书》卷29《沟洫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标点本。
    ② 黄河水利委员会:《人民黄河》,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59年版。
    ③ 邹逸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及其影响概述》,《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S1期,第12页。
    ①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46《河南一》。
    ② (清)龚崧林:《洛阳县志》卷10《祥异》,清乾隆十年刊本。
    ③ (清)汤毓倬:《偃师县志》卷29《祥异志》,清乾隆五十三年刊本。
    ④ (清)康基渊:《嵩县志》卷6《星野》,清乾隆三十二年刊本。
    ⑤ 张廷玉:《明史·河渠志五》。
    ⑥ 萧国桢:《修武县志》卷16《祥异》,民国二十年排印本。
    ⑦ (清)王荣陛:《武陟县志》卷12《祥异》,清道光九年刊本。
    ⑧ 邹古愚:《获嘉县志》卷17《祥异》,民国二十三年排印本。
    ①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46《河南一》,四库全书本。
    ② 李永文主编:《河南地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页。
    ③ 贾汉复:《河南通志》卷6《山川二十二》。
    ① 《宋史·河渠志三·汴河上》。
    ② 张廷玉:《明史·河渠志五》。
    ③ 贾汉复:《河南通志》卷6《山川二十七》。
    ① 盛福尧、周克前:《河南历史气候研究》,北京:气象出版社,1990年,第32页。
    ② 贾毓鹗、王凤翔:民国《洛宁县志》卷2《货殖属》,民国六年(1917年)铅印本。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雍正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第1条,盒号546,册号2。
    ②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雍正十三年十一月二十第3条,盒号546,册号2。
    ① 乾隆三十年,省河阴县为乡,并入荥泽县;光绪三十年,升郑州为直隶州(《清史稿·志三十七》)。
    ② 雍正十二年,卢氏县由河南府划归陕州直隶州(《清史稿·志三十七》)。
    ① 雍正二年,将开封府原武县划归怀庆府。
    ② 雍正三年,将直隶大名府内黄县划归彰德府,次年,将磁州划归直隶广平府。
    ③ 雍正三年,将开封府之延津,直隶大名府之浚县、滑县划归卫辉府;雍正五年,并胙城入延津;乾隆中,割开封府之封丘、归德府之考城来归,后考城又划归归德府。
    ④ 顺治十七年,将南阳府南召县并入南阳县。
    ⑤ 张之清、田春同:《考城县志》卷二《地理志》,民国十三年排印本。
    ① (清)周玑:《杞县志》卷1《大事记》,清乾隆五十三年刊本。
    ② (清)黄璟:《续浚县志》卷3《方域·祥异》,清光绪十二年刊本。
    ③ 郑康侯:《淮阳县志》卷8《杂记》,民国二十三年排印本。
    ① (清)康基渊:《嵩县志》卷7《灾异》,清乾隆三十二年刊本。
    ② (清)汤毓倬:《偃师县志》卷l《通纪》,清乾隆五十三年刊本。
    ③ (清)熊灿:《扶沟县志》卷3《灾异》,清光绪十九年刊本。
    ④ 徐家磷:《商水县志》卷3《祥异》,民国七年刊本。
    ① 卞利:《论清初淮河流域的自然灾害及治理对策》,《安徽史学》2001年第1期。
    ② (清)熊灿:《扶沟县志》卷3《灾异》,清光绪十九年刊本,。
    ③ 杜鸿宾:《太康县志》卷1《通纪》,民国二十二年排印本。
    ④ (清)熊灿:《扶沟县志》卷3《灾异》,清光绪十九年刊本,。
    ⑤ 同上。
    ⑥ 孙椿荣:《灵宝县志》卷8《饥祥》,民国二十四年重修排印本,。
    ⑦ 刘莲青:《巩县志》卷5《大事记》,民国二十六年刊本,。
    ⑧ 萧国桢:《修武县志》卷16《祥异》,民国二十年排印本,。
    ⑨ 方廷汉:《重修信阳县志》卷31《灾变》,民国二十五年排印本。
    ① 刘莲青:《巩县志》卷5《大事记》,民国二十六年刊本。
    ② 萧国桢:《修武县志》卷16《祥异》,民国二十年排印本。
    ③ 韩邦孚:《新乡县续志》卷4《祥异》,民国十二年刊本。
    ④ 萧国桢:《修武县志》卷16《祥异》,,民国二十年排印本。
    ⑤ 方廷汉:《重修信阳县志》卷31《灾变》,民国二十五年排印本。
    ① 赵尔巽:《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532页。
    ② 徐家磷:《商水县志》卷3《祥异》,民国七年刊苯。
    ③ 杜鸿宾《太康县志》卷1《通纪》,民国二十二年排印本。
    ④ 许希之:《光山县约志稿》灾异,民国二十五年排印本。
    ⑤ (清)黄璟:《续浚县志》卷3《方域·祥异》,清光绪十二年刊本,。
    ⑥ (清)赵开元:《新乡县志》卷4《祥异》,清乾隆十二年刊本。
    ⑦ 民国《续浚县志》卷3《方域·祥异》,第112页。
    ⑧ 刘莲青:《巩县志》卷5《大事记》,民国二十六年刊本。
    ⑨ (清)黄璟:《续浚县志》卷3《方域·祥异》,清光绪十二年刊本。
    ⑩ 河南省水文总站编:《河南历代大水大旱年表》,1983年版,第223页。
    ① 孙绍骋:《中国救灾制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8页。
    ② 清王士俊(雍正)《河南通志》卷十五《河防四》,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清)熊灿:《扶沟县志》卷15《灾祥》,清光绪十九年刊本。
    ② 郑康侯:《淮阳县志》卷8《杂志》,民国二十三年排印本。
    ③ 《郑县志》卷二《天文志》,民国二十年刊本。
    ④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乾隆四年六月二十四日第一条,盒号552,册号2。
    ⑤ (清)熊灿:《扶沟县志》卷15《灾祥》,清光绪十九年刊本。
    ⑥ 郑康侯:《淮阳县志》卷8《杂志》,民国二十三年排印本。
    ⑦ 清王先谦:《东华续录(乾隆朝)》,乾隆四十五清光续十年长沙王氏刻本。
    ⑧ 张士杰:《通许县新志》,民国二十三年排印本。
    ① 萧国桢:《修武县志》卷16《祥异》,民国二十年排印本。
    ② 河南水文总站编:《河南历代大水大早年表》,第182页。
    ③ (清)王荣陛:《武陟县志》卷12《祥异志》,清道光九年刊本。
    ① 王泽溥:《林县志》卷14《大事记》,民国二十一年石印本。
    ② 杨明东:民国《上蔡县志》卷12《编年》,第1137页。
    ③ 刘莲青:民国《巩县志》卷5《大事记》,民国二十六年刊本。
    ① 田金祺:光绪《氾水县志》卷3《饥祥》,民国十七年排印本。
    ② 刘莲青:民国《巩县志》卷5《大事记》,民国二十六年刊本。
    ③ 杨心芳:《郾城县志》卷5《大事篇》,民国二十三年刊本。
    ④ 柳平志:民国《西平县志》卷16《故实志·祥异篇》,民国二十二年刊本。
    ⑤ 李东奇:《新郑县志》卷1《通纪》,民国二十年刊本。
    ① 刘莲青:《巩县志》卷5《大事记》,民国二十六年刊本。
    ② 郑康侯:《淮阳县志》卷8《杂志》,民国二十三年排印本。
    ③ 河南省水文总站编:《河南省历代大水大早年表》,1982年版,第156-157页。
    ④ 赵万里:民国《邓州志》卷九《杂记》,民国二十五年刊本。
    ⑤ 刘新齐、杨东城:《河内县志》,卷5《祥异志》,民国二十二年刊本。
    ⑥ (清)赵开元:《新乡县志》卷4《祥异》,清乾隆十二年刊本。
    ⑦ 王泽溥:《林县志》卷14《大事记》,民国二十一年石印本。
    ① (清)王荣陛:《武陟县志》卷12《祥异志》,清道光九年刊本。
    ② 萧国桢:《修武县志》卷16《祥异》,民国二十年排印本。
    ③ (清)贵泰:《安阳县志》卷3《祥异》,清嘉庆二十四年刊本。
    ④ 杨心芳:《郾城县志》卷5《大事篇》,民国二十三年刊本。
    ⑤ (清)姜篪:《郏县志》卷10《杂事》,民国二十一年石印本。
    ⑥ (清)熊灿:《扶沟县志》卷15《灾祥》,清光绪十九年刊本。
    ⑦ 赵培林:《光山县志约稿》卷七《杂记》,民国二十二年刊本。
    ① 孙椿荣:《灵宝县志》卷8《饥祥》,民国二十四年重修排印本。
    ② 刘莲青:《巩县志》卷5《大事记》,民国二十六年刊本。
    ③ 王泽溥:《林县志》卷14《大事记》,民国二十一年石印本。
    ④ (清)贵泰:《安阳县志》卷3《祥异》,清嘉庆二十四年刊本。
    ⑤ 孙椿荣:《灵宝县志》卷8《饥祥》,民国二十四年重修排印本。
    ⑥ (清)谢应起:《宜阳县志》卷2《天文》,清光绪七年刊本。
    ⑦ 河南省水文总站编:《河南省历代大水大早年表》,1982年版,第202页。
    ⑧ 河南省水文总站编:《河南省历代大水大早年表》,1982年版,第203页。
    ①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44《荒政》,明崇祯平露堂本。
    ① 孙椿荣:《灵宝县志》卷8《饥祥》,民国二十四年重修排印本。
    ① (清)鄂尔泰:《授时通考》卷47《劝课》,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
    ② 郑康侯:《淮阳县志》卷8《杂志》,民国二十三年排印本。
    ③ (清)陆继萼:《登封县志》卷8《大事记》,清乾隆五十二年刊本。
    ④ 邹古愚:《获嘉县志》卷17《祥异》,民国二十三年排印本。
    ⑤ 韩邦孚:《新乡县续志》卷4《祥异志》,民国十二年刊本。
    ⑥ 邹古愚:《获嘉县志》卷17《祥异》,民国二十三年排印本。
    ① 韩邦孚:《新乡县续志》卷4《祥异志》,民国十二年刊本。
    ① 刘莲青:《巩县志》卷5《大事记》,民国二十六年刊本。
    ② 杜鸿宾:《太康县志》卷1《通纪》,民国二十二年排印本。
    ③ 河南省水文总站编:《河南省历代大水大旱年表》,1982年版,第157页。
    ④ 孙绍骋:《中国救灾制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9页。
    ⑤ 河南省地震局、河南省博物馆编:《河南地震历史资料》,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⑥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嘉庆二十年十月十六第1条,盒号880,册号2。
    ① (清)那彦成:《那文毅公奏议》二任直隶总督奏议卷63,清道光十四年刻本。
    ① 阮藩侪:《孟县志》卷10《杂记》,民国二十一年刊本。
    ② (清)陆继萼:《登封县志》卷8《大事记》,清乾隆五十二年刊本。
    ③ 刘莲青:《巩县志》卷5《大事记》,民国二十六年刊本。
    ④ 郑康侯:《淮阳县志》卷8《杂志》,民国二十三年排印本。
    ① 许希之:《光山县约志稿》卷3《建置志仓庾》,民国二十五年排印本。
    ① 民国《杞县志》卷6《建置仓厫》,第448页。
    ② 《陕县志》卷4《建制志仓庾》,第156-157页。
    ③ 《郏县志》卷4《建制志仓厥》,第198页。
    ④ 民国《太康县志》卷1《通纪》,第36页。
    ⑤ 民国《郑县志》卷3《建置志仓庾》,第224页.
    ⑥ 《鄢陵县志》卷6《建置志仓庾》,第641页。
    ⑦ 《新野县志》卷2《建置志仓厥》,第128页。
    ① 《考城县志》卷6《仓储》,第341页。
    ② 许希之:《光山县约志稿》卷3《建置志仓庾》,第55页,民国二十五年排印本。
    ③ 《商水县志》卷七《建置志仓庾》,412页。
    ④ 《南阳县志》卷5《田赋志仓储》,第387页。
    ① 《邓州志》卷5,《建制志仓庾》,第172页。
    ② 《重修信阳县志》卷八《民政志一仓厥》,第391页。
    ③ 《通许县志》卷二建置志仓庾,第85页。
    ④ 《西华县续志》卷5《民政仓储》,第281页。
    ① 汝宁府谷分贮汝阳、上蔡、正阳、新蔡、西平五县。
    ① 清官修《大清会典则例》卷四十户部,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清史稿》卷121,《食货二》。
    ② 嘉庆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一百五十九《户部三十二·积贮》。
    ③ 《方苞集》(下)集外文卷1,《请定常平仓谷集来之发割子》,第539页。
    ④ 民国《光山县志约稿》卷1《地理志·县治志·仓储》,中国方志丛书(125),第56页。
    ① 清官修《大清会典则例》卷四十户部,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70页。
    ② 《光山县志约稿》卷七《杂记》,第664页。
    ③ 《巩县志》卷五《大事记》,第332页。
    ① 《清朝文献通考》卷三十七,《市粜六》。
    ① 许希之:《光山县约志稿》卷3《建置志仓庾》,第56-57页,民国二十五年排印本。
    ② 民国《光山县志约稿》卷一《地理志·仓储》。
    ① 邵潜《州乘资》卷一《社仓》。
    ② 康熙朝《大清会典》卷之二十九户部仓庾二各省府州县卫仓下。
    ③ 康熙朝《大清会典》卷之二十九户部仓庾二各省府州县卫仓下。
    ①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46《河南一》。
    ② 班固:《汉书》卷29《沟洫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标点本,第1675页。
    ③ 胡渭:《禹贡锥指》,《皇清经解》卷12,第57页。
    ① 司马迁:《史记》卷29《河渠书》,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标点本,第1409页。
    ② 班固:《汉书》卷99中《王莽传·第六十九中》,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标点本,第4127页。
    ③ 范晔:《后汉书》卷76《循吏列传第六十六·王景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标点本,第2465页。
    ④ 脱脱:《宋史》卷91《河渠一》,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标点本,第2267页。
    ⑤ 脱脱:《宋史》卷25《高宗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标点本,第459页。
    ⑥ 脱脱:《金史》卷27《河渠·黄河》,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标点本,第678页。
    ⑦ 张廷玉:《明史》卷83《河渠志一·黄河》,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标点本,第2018页。
    ① 宋濂:《元史》卷66《河渠三·黄河》,第1646页。
    ② 张廷玉:《明史》卷83《河渠一·黄河》,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标点本,第2021-2022页。
    ③ 胡渭:《禹贡锥指》,《皇清经解》卷12,第61页。
    ① 《圣祖仁皇帝实录》卷154,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01页。
    ② 张含英:《历代治河方略探讨》,北京:水利出版社,1982年版,第5页。
    ③ 贾汉复:《河南通志》卷9《河防》。
    ④ 胡思庸:《近代开封人民的苦难诗篇——介绍汴梁水灾纪略》,《中州今古》,1983年第1期。
    ⑤ 据胡思庸统计,清代黄河决溢次数为172次,但经笔者查阅较为确切的记载有169次。
    ① 水利电力部水管司,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清代黄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623页。
    ② 水利电力部水管司,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清代黄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624页
    ③ 水利电力部水管司,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清代黄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626页。
    ④ 水利电力部水管司,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清代黄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745页。
    ⑤ 水利电力部水管司,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清代黄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748页。
    ① 水利电力部水管司,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清代黄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910页。
    ②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史述要》,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4年版,第322页。
    ③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史述要》,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4年版,第323页。
    ④ 李文海,林敦奎等:《近代中国灾荒纪年》,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500页。
    ⑤ 李文海,林敦奎等:《近代中国灾荒纪年》,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500页。
    ① 赵尔巽:《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341页。
    ② 《圣祖仁皇帝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8页。
    ① 赵尔巽等撰:《清史稿》,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44页。
    ② (清)陈忠倚:《清经世文三编》卷66《工政六》,清光续石印本。
    ③ 武同举:《再续行水金鉴》卷153,民国三十一年铅印本。
    ④ 马子宽:《重修滑县志》卷7,民国二十一年铅印本。
    ⑤ 马子宽:《重修滑县志》卷8,民国二十一年铅印本。
    ⑥ 《清宣宗实录》卷359,北京:中华书局,1986版,第482页。
    ① 王赐魁:《封丘县志·县令》,民国二十六年铅印康熙十九年刻本。
    ② 王赐魁:《封丘县志·县令》,民国二十六年铅印康熙十九年刻本。
    ③ 《清代黄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393页。
    ④ 杨景仁、筹济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本》卷14,第15页。
    ⑤ 《清代黄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523页。
    ⑥ 《清代黄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533页。
    ⑦ 吴文炘:《原武县志》,乾隆十二年刻本。
    ⑧ 肖德馨:《中牟县志·人事志》,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本,1968年版,第529页。
    ① 李述武:民国《巩县志》卷11《职官》,乾隆五十四年刻本。
    ① 清官修《大清会典则例》卷54《户部·蠲口二·救灾》,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清官修《大清会典则例》卷54《户部·蠲□二·救灾》,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清官修《大清会典则例》卷54《户部·蠲□二·救灾》,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清官修《大清会典则例》卷54《户部·蠲□二·救灾》,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清官修《清文献通考》卷45《国用考七·蠲贷下·灾蠲》,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清)万维韩:《幕学举要·灾赈》。
    ②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乾隆八年九月二十四日第2条,盒号557,册号1。
    ③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嘉庆十三年七月二十二第6条,盒号839,册号2。
    ④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嘉庆二十四年十月二十八第3条,盒号902,册号2。
    ⑤ 清官修《大清会典则例》卷54《户部·蠲□二·救灾》,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清官修《清文献通考》卷46《国用考八·赈卹·赈济》,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清官修《大清会典则例》卷54《户部·蠲□二·救灾》,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清)王先谦:《东华录》康熙二十三,康熙十八年正月戊申,清光绪十年长沙王氏刻本。
    ④ (清)王庆云:《石渠余纪》卷1《纪赈贷》,清光绪十六年龙璋刻本。
    ⑤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乾隆八年九月二十四第1条,盒号557,册号1。
    ⑥ (清)鲁九皋:《通许知县潘嵩崕先生墓志铭》,王昶《湖海文传》卷53《墓志》,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经训堂刻本。
    ① 清官修《大清会典则例》卷54《户部·蠲口二·救灾》,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王先谦:《东华续録(咸丰朝)》咸丰十,清光绪刻本。
    ③ 王先谦:《东华续録(威丰朝)》咸丰十,清光绪刻本。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乾隆十六年闰五月二十二第3条,盒号567,册号1。
    ② 清官修《大清会典则例》卷54《户部·蠲口二·救灾》,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清)彭元瑞:《孚惠全书》卷42《偏隅赈借十六》,民国罗振玉石印本。
    ① 档号:04-01-02-0076-024,暂署河南巡抚钱楷《奏为勘明河南各属被水情形请分别恤给口粮修费等事》,嘉庆十六年七月十四日。
    ②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道光二十四年十二月十八第1条,盒号1089,册号1。
    ③ (清)朱寿朋:《东华续录(光绪朝)》光绪二十一,光绪四年四月丁酉,清宣统元年上海集成图书公司本。
    ④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乾隆四年八月十七日第二,盒号552,册号3。
    ① 清官修《大清会典则例》卷54《户部·蠲口二·救灾平粜》,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清官修《大清会典则例》卷54《户部·蠲口二·救灾平粜》,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嘉庆二十三年正月初八第9条,盒号893,册号1。
    ④ (清)王庆云《石渠余纪》卷1《纪灾蠲》,清光绪十六年龙璋刻本,第14页。
    ⑤ 清官修《大清会典则例》卷54《户部·蠲口二·救灾缓征》,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 清官修《清通典》卷17《食货十七·蠲赈下·灾蠲》,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58页。
    ① 清官修《清文献通考》卷45《国用考七·蠲贷下·灾蠲》,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736页。
    ② 清官修《清通典》卷17《食货十七·蠲赈下·灾蠲》,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68页。
    ③ 邹古愚:《获嘉县志》卷17《祥异》,民国二十三年排印本。
    ④ 清官修《清通志》卷86《食货略六·蠲赈上》,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38页。。
    ⑤ 清官修《清通志》卷123《灾祥略·地类水灾》,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82-1083页。
    ⑥ 清官修《大清会典则例》卷54《户部·蠲口二·救灾蠲赋》,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909页。
    ⑦ (清)王庆云:《石渠余纪》卷1《纪灾蠲》,清光绪十六年龙璋刻本,第14页。
    ① 清官修《清通志》卷86《食货略六·蠲赈上》,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766页。
    ② 清官修《大清会典则例》卷53《户部·蠲口赐复》,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清官修《大清会典则例》卷53《户部·蠲口赐复》,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62页。
    ④ (清)王庆云:《石渠余纪》卷1《纪灾蠲》,清光绪十六年龙璋刻本,第14页。
    ⑤ 清官修《大清会典则例》卷53《户部·蠲口赐复》,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62-863页。
    ⑥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乾隆八年七月初七日第2条,盒号557,册号1。
    ① (清)王庆云:《石渠余纪》卷1《纪灾蠲》,清光绪十六年龙璋刻本,第14-15页。
    ② 清官修《大清会典则例》卷54《户部·蠲□二·救灾缓征》,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清官修《大清会典则例》卷54《户部·蠲口二·救灾缓征》,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乾隆十七年六月二十七第1条,盒号569,册号1。
    ⑤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嘉庆十四年十一月初二第3条,盒号847,册号1。
    ⑥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乾隆二十三年正月初三第4条,盒号580,册号l。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嘉庆二十年七月十九第3条,盒号879,册号1。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道光十一年三月十七第3条,盒号967,册号1。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咸丰五年三月十一第1条,盒号1182,册号3。
    ② (清)彭元瑞:《孚惠全书》卷64《蠲除积逋八》,民国罗振玉石印本,第614页。
    ③ (清)彭元瑞:《孚惠全书》卷64《蠲除积逋八》,民国罗振玉石印本。
    ④ 清官修《大清会典则例》卷53《户部·蠲口》,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57页。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同治五年正月初十第1条,盒号1279,册号1。
    ② 清官修《清文献通考》卷46《国用考八·赈卹·赈济》,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754页。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乾隆五十年三月十五第2条,盒号694,册号2。
    ② 清官修《大清会典则例》卷54《户部·蠲□二·救灾》,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87页。
    ③ 清官修《大清会典则例》卷54《户部·蠲□二·救灾》,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88页。
    ④ (清)王庆云:《石渠余纪》卷1《纪赈贷》,清光绪十六年龙璋刻本。
    ⑤ 清官修《大清会典则例》卷54《户部·蠲□二·救灾》,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88页。
    ⑥ (清)魏裔介:《详陈救荒之政疏》顺治十七年,佚名《皇清奏议》卷15,民国景印本。
    ⑦ 清官修《大清会典则例》卷54《户部·蠲□二·救灾拯饥》,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85页。
    ① (清)王昶:《沈起元传》,《春融堂集》卷65《传小传》,清嘉庆十二年塾南书舍刻本。
    ② 《巩县志》卷20从载,第1791页。
    ③ (清)福趾:《户部漕运全书》卷68《截拨事例》,清光绪刻本。
    ④ 民国《考城县志》卷3,第160页。
    ⑤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光绪二十六年正月二十一第5条,盒号1449,册号1。
    ⑥ (清)伯麟:《兵部处分则例》兵部处分则例卷16《绿营》,清道光刻本。
    ⑦ (清)王先谦:《东华续录(嘉庆朝)》嘉庆六,清光绪十年长沙王氏刻本。
    ⑧ (清)福趾:《户部漕运全书》卷71《截拨事例》,清光绪刻本。
    ⑨ (清)福趾:《户部漕运全书》卷71《截拨事例》,清光绪刻本。
    ① (清)福趾:《户部漕运全书》卷5《漕粮额征》,清光绪刻本。
    ② 档号:04-01-01-0823-041附片,两江总督李星沅《奏为接济河南灾区遵旨妥办购买米石情形事》,道光27年9月25日。
    ③ 清官修《大清会典则例》卷54《户部·蠲口二·救灾》,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清官修《大清会典则例》卷54《户部·蠲口二·救灾》,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 《光山县志约稿》卷七《杂记》,第664页。
    ⑥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嘉庆二十四年八月二十五第4条,盒号901,册号2。
    ① (清)彭元瑞:《孚惠全书》卷33《偏隅赈借七》,民国罗振玉石印本。
    ②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乾隆五十年五月十一日第3条,盒号695,册号l。
    ③ 档号:04-01-02-0076-039,长芦盐政祥麟等《奏为遵旨拨解河南等处工赈银两等事》,嘉庆十六年九月二十八日。
    ④ (清)彭元瑞:《孚惠全书》卷33《偏隅赈借七》,民国罗振玉石印本。
    ⑤ (清)朱寿朋:《东华续录(光绪朝)》光绪八十五,光绪十三年八月乙丑,清宣统元年上海集成图书公司本
    ① 清官修《大清会典则例》卷54《户部·蠲口二·救灾》,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清官修《大清会典则例》卷54《户部·蠲口二·救灾》,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乾隆朝《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40《户部积贮》。
    ④ 清官修《八旗通志》卷195《人物志七十五》,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 《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97,乾隆四年七月下。
    ① (清)王先谦:《东华续录(道光朝)》道光四十八,清光绪十年长沙王氏刻本。
    ② (清)王先谦:《东华续录(咸丰朝)》威丰九十九,清光绪十年长沙王氏刻本。
    ③ (清)允祹:《大清会典》卷19《户部·蠲恤》,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清官修《大清会典则例》卷54《户部·蠲口二·救灾》,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清官修《大清会典则例》卷54《户部·蠲□二·救灾》,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清官修《大清会典则例》卷54《户部·蠲□二·救灾》,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清官修《大清会典则例》卷54《户部·蠲□二·救灾》,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清官修《大清会典则例》卷54《户部·蠲口二·救灾》,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清官修《大清会典则例》卷54《户部·蠲口二·救灾》,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雍正朝《大清会典》卷37《户部·蠲恤三·赈济》,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道光十年五月初五第1条,盒号962,册号1。
    ④ (清)缪荃孙:《三品衔安徽候补道张君传》,《艺风堂文集》卷1,清光绪二十六年刻本。
    ⑤ (清)朱寿朋:《东华续录(光绪朝)》光绪二十二,光绪四年十月甲辰,清宣统元年上海集成图书公司本。
    ① (清)彭绍升:《故中大夫光禄寺卿加二级沈公事状》《二林居集》卷18《事状七》,清嘉庆味初堂刻本。
    ② (清)陶樑:《国朝畿辅诗传》卷32尹会一,清道光十九年红豆树馆刻本。
    ③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光绪三年二月初四第2条,盒号1344,册号2。
    ④ 清官修《大清会典则例》卷54《户部·蠲口二·救灾》,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 (清)杨西明:《灾赈全书》卷2《以工代赈》,清道光也宜别墅刻本。
    ① (清)杨西明:《灾赈全书》卷2《以工代赈》,清道光也宜别墅刻本。
    ② 《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98《乾隆四年八月上》。
    ③ 《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251《乾隆十年十月下》。
    ④ (民国)《夏邑县志》卷9《杂志·灾异》,第1179页。
    ⑤ (清)彭元瑞:《孚惠全书》卷52《截拨裕食》,民国罗振玉石印本。
    ① (清)杨西明:《灾赈全书》卷2《以工代赈》,清道光也宜别墅刻本。
    ② (清)王庆云:《石渠余纪》卷1,清光绪十六年龙璋刻本。
    ③ 嘉庆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222《户部九十五·蠲卹贷粟》。
    ④ 清官修《清文献通考》卷45《国用考》,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 清官修《清文献通考》卷45《国用考》,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 清官修《清文献通考》卷45《国用考》,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清)朱寿朋:《东华续录(光绪朝)》光绪十九,光绪三年十二月戊戌,清宣统元年上海集成图书公司本。
    ② (清)王庆云:《石渠余纪》卷1,清光绪十六年龙璋刻本。
    ① 河南水文总站编;《河南省历代大水大早年表》,1982年,第192页
    ② 河南水文总站编:《河南省历代大水大早年表》,1982年,第193页。
    ③ 杨心芳:《郾城县志》卷5《大事篇》,民国二十三年刊本。
    ①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李文海、夏明方《中国荒赈全书》第二辑3卷,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第118页。——本节以下该书省去版本者,皆与此版本同。
    ② 程有为、王天奖:《河南通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43页。
    ①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7页。
    ②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9页。
    ③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8页。
    ①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19页。
    ① (清)陆曾禹:《钦定康济录》,李文海、夏明方:《中国荒政全书》第二辑第1卷,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331页。
    ② 邓云特:《中国救荒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325页。
    ③ (清)姚碧:《荒政辑要》,李文海、夏明方:《中国荒政全书》第二辑第1卷,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94页。
    ④ (清)姚碧:《荒政辑要》,李文海、夏明方:《中国荒政全书》第二辑第1卷,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94页。
    ①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34页。
    ②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34页。
    ③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199页。
    ①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115页。
    ② 熊绍龙:《中牟县志》卷六《人物》,民国二十五年石印本。
    ③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115页。
    ④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116页。
    ①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116-117页。
    ②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99页。
    ③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101页。
    ④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137页。
    ①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191页。
    ②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126页。
    ③ (明)孙绳武:《荒政条议》,李文海、夏明方:《中国荒政全书》(第一辑),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91页。
    ① (明)潘游龙:《救荒》,李文海、夏明方:《中国荒政全书》(第一辑),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638页。
    ② (明)潘游龙:《救荒》,李文海、夏明方:《中国荒政全书》(第一辑),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639页。
    ③ (清)陆曾禹:《钦定康济录》,李文海、夏明方:《中国荒政全书》(第一辑),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435页。
    ① 前后两处,一为杜曲,一为社曲。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172-173页。
    ①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162页。
    ②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167页。
    ③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230页。
    ④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222页。
    ⑤ 清黄云鹄《广粥谱》清光绪七年刻本。
    ⑥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162页。
    ①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162页。
    ②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134-135页。
    ③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190页。
    ④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169页。
    ⑤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152页。
    ⑥ (清)倪国琏:《康济录》卷3上,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161页
    ⑧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159页。
    ①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201页。
    ②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162页。
    ③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169页。
    ④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157页。
    ⑤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157页。
    ⑥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208页。
    ⑦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213页。
    ⑧ 清黄云鹄《广粥谱》清光续七年刻本。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嘉庆十八年五月二十九第1条,盒号866,册号2。
    ②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179页。
    ③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186页
    ④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191页。
    ①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193页。
    ②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169页。
    ③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143页。
    ④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135页。
    ⑤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230页。
    ①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170-171页。
    ②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156-157页。
    ① 其中捐输一千两以上者四人,五六百两者六人,按额度分别由知府、知州给予奖叙。
    ② “照依市价,值钱五百千文”。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168页。
    ①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179页。
    ②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163页。
    ③ 车云:《禹县志》卷七《物产志》,民国二十年刊本。
    ④ (清)熊灿:《扶沟县志》卷十五《灾祥》,清光绪十九年刊本。
    ⑤ 郑康侯:《淮阳县志》卷六《人物》,民国二十三年排印本。
    ⑥ 郑康侯:《淮阳县志》卷六《人物》,民国二十三年排印本。
    ⑦ 郑康侯:《淮阳县志》卷六《人物》,民国二十三年排印本。
    ⑧ 郑康侯:《淮阳县志》卷六《人物》,民国二十三年排印本。
    ⑨ 郑康侯:《淮阳县志》卷六《人物》,民国二十三年排印本。
    ① 郑康侯:《淮阳县志》卷六《人物》,民国二十三年排印本。
    ① 《清实录》卷一千一百四十,乾隆四十六年,辛丑,九月甲寅,四库全书本。
    ② 《清实录》卷一千四百六十九,乾隆六十年,乙卯,正月,四库全书。
    ③ 清王先谦《东华续录(嘉庆朝)》嘉庆三十二,嘉庆十三年,九月丁丑,清光续十年长沙王氏刻本。
    ④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182页。
    ⑤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182页。
    ①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214页。
    ②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216-217页。
    ③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32页。
    ④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33页。
    ①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128页。
    ②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132页。
    ③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134-135页。
    ④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134-135页。
    ①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196页。
    ②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124-125页。
    ③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174页。
    ④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175页。
    ⑤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136页。
    ①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129页。
    ②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138页。
    ③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36页。
    ④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125页。
    ⑤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131页。
    ⑥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136页。
    ⑦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157页。
    ①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135页。
    ②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158页。
    ③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147页。
    ④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186页。
    ⑤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163页。
    ①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143页。
    ①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第76页。
    ① 李文海等著:《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8页。
    ② 《京师少雨》,《申报》,1875年6月2日
    ③ 《杭垣杂述》,《申报》,1875年6月14日。
    ① 刘莲青:《巩县志》卷5《大事记》,第347页,民国二十六年刊本。
    ① 靳蓉镜:《鄢陵县志》,民国二十五年排印本。
    ② (清)熊灿:《扶沟县志》,清光绪十九年刊本。
    ③ 张士杰:《通许县新志》,民国二十三年排印本。
    ④ 刘莲青:《巩县志》卷5《大事记》,第343-344页,民国二十六年刊本。
    ⑤ (清)黄璟:《续浚县志》卷5《循政》,第216页,清光绪十二年刊本。
    ⑥ 陈金三:《重修正阳县志》,民国二十五年排印本。
    ⑦ 杜鸿宾:《太康县志》卷1《通纪》,第38页,民国二十二年排印本。
    ⑧ 《偃师县岳滩王庄防旱垂戒碑》,第81页。
    ⑨ 《重修观音堂碑》,第85页。
    ① 刘海芳:《续荥阳县志》,民国十三年排印本。
    ① 车云:《禹县志》,民国二十年刊本。
    ② 史延寿:《续武陟县志》,民国二十年刊本。
    ③ 田金祺:《氾水县志》,民国十七年排印本。
    ④ 《偃师县岳滩王庄防旱垂戒碑》,第81页。
    ⑤ 《重修观音堂碑》,第85页。
    ⑥ 郑康侯:《淮阳县志》卷8《杂志》,第917页,民国二十三年排印本。
    ⑦ (清)黄璟:《续浚县志》卷5《循政》,第212-213页,清光绪十二年刊本。
    ⑧ 《合社叙荒年碑》,第88页。
    ① 凌淦:《五月二十五日致南中书》,《齐豫晋直赈捐征信录》,第5590页。
    ② 凌淦:《五月二十五日致南中书》,《齐豫晋直赈捐征信录》,第5590页。
    ③ 经元仁等:《七月十七日致南中书》,《齐豫晋直赈捐征信录》,第5616页。
    ④ 凌淦:《四月三十日致南中书》,《齐豫晋直赈捐征信录》,第5590页。
    ⑤ 经元仁等:《七月十七日致南中书》,《齐豫晋直赈捐征信录》,第5617页。
    ① 张士杰:《通许县新志》,民国二十三年排印本。
    ① 车云:《禹县志》,民国二十年刊本。
    ② 孙椿荣:《灵宝县志》,民国二十四年重修排印本。
    ③ 许希之:《光山县志约稿》灾异,第144页,民国二十五年排印本。
    ④ (清)黄璟:《续浚县志》卷5《循政》,第216页,清光绪十二年刊本。
    ⑤ 同上,第216页。
    ⑥ (清)黄璟:《续浚县志》卷5《循政》,第218页,清光绪十二年刊本。
    ⑦ 刘莲青:《巩县志》卷5《大事记》,第343-344页,民国二十六年刊本。
    ① (清)黄璟:《续浚县志》卷6《循政》,清光绪十二年刊本。
    ② (清)谢应起:《宣陌县志》卷7《职官》,清光绪七年刊本。
    ③ 杜鸿宾:《太康县志》卷7《职官表》,,民国二十二年排印本。
    ④ 阮藩侪:《孟县志》卷9《职官》,民国二十一年刊本。
    ⑤ (清)黄璟:《续浚县志》卷5《循政》,清光绪十二年刊本。
    ⑥ 刘海芳:《续荥阳县志》卷6《职官》,第344页,民国十三年排印本。
    ⑦ 车云:《禹县志》,民国二十年刊本。
    ⑧ 孙椿荣:《灵宝县志》,民国二十四年重修排印本。
    ⑨ 许希之:《光山县志约稿》灾异,民国二十五年排印本。
    ⑩ (清)黄璟:《续浚县志》卷5《循政》,清光绪十二年刊本。
    ① (清)黄璟:《续浚县志》卷5《循政》,清光绪十二年刊本。
    ② (清)黄璟:《续浚县志》卷5《循政》,清光绪十二年刊本。
    ③ 民国《巩县志》卷5大事记,第343-344页。
    ④ (清)黄璟:《续浚县志》卷5《循政》,清光绪十二年刊本。
    ⑤ 张钫:《新安县志》,民国二十七年石印本。
    ⑥ 田金祺:《汜水县志》卷10《艺文上》,民国十七年排印本。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光绪二年正月初二第1条,盒号1339,册号2。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光绪二年十一月二十二第2条,盒号1343,册号1。
    ②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光绪三年十一月二十七第3条,盒号1347,册号2。
    ③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光绪三年十二月二十日第1条,盒号1347,册号3。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光绪四年二月二十二第2条,盒号1352,册号2。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光绪四年四月十七第2条,盒号1352-,册号4。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光绪四年十二月十八第2条,盒号1354,册号4。
    ②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光绪五年四月初十第5条,盒号1356,册号2。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光绪三年八月三十第2条,盒号1346,册号3。
    ②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光绪三年七月十六第2条,盒号1346,册号1。
    ③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光绪三年二月初四第2条,盒号1344,册号2。
    ④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光绪三年二月初四第2条,盒号1344,册号2。
    ⑤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光绪三年九月初九第2条,盒号1346,册号2。
    ⑥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光绪三年八月二十六第2条,盒号1346,册号3。
    ⑦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光绪四年二月十九第2条,盒号1352,册号2。
    ① (清)朱寿朋:《东华续录(光绪朝)》光绪十九,光绪四年二月己亥,清宣统元年上海集成图书公司本。
    ② 清官修《清文献通考》卷46《国用考·赈卹·赈济》,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光绪四年三月十三第5条,盒号1352,册号3。
    ④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光绪四年四月十一第1条,盒号1352,册号4。
    ⑤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光绪四年四月十一第1条,盒号1352,册号4。
    ① 《涂宗瀛片》,《申报》,1878年8月22日,第1941号,第5页。
    ② 《何景片》,《公报》,第9册,第237页。
    ③ (清)李鸿章:《李文忠公奏稿》卷29,民国景金陵原刊本。
    ④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光绪三年十月十七第1条,盒号1347,册号1。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光绪四年五月初十第2条,盒号1353,册号1。
    ②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光绪三年十月十九第8条,盒号1347,册号1。
    ③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光绪三年十月十九第8条,盒号1347,册号1。
    ④ 谭钟麟:《筹办陕省荒政情形疏》,(清)葛士溶:《清经世文续编》卷39《户政十六·政下》,清光续石印本。
    ⑤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光绪三年二月初四第2条,盒号1344,册号2。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光绪四年二月十七第3条,盒号1352,册号2。
    ② (清)朱寿朋《东华续录(光绪朝)》光绪二十四,光绪四年十月甲辰,清宣统元年上海集成图书公司本,第614页。
    ③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光绪三年九月初二第2条,盒号1346,册号2。
    ④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光绪四年二月初一第3条,盒号1352,册号2。
    ① 袁保恒:《文诚公集》,清芬阁铅印本,1911年版,第23页。
    ② 李文海:《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91页。
    ① 范天平:《豫西水碑钩沉》,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9页。
    ① 《齐豫晋直赈捐征信录》,李文海、夏明方、朱浒:《中国荒政书集成》第八册,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5575页。
    ① 《齐豫晋直赈捐征信录》,李文海、夏明方、朱浒:《中国荒政书集成》第八册,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5618页。
    ① 《齐豫晋直赈捐征信录》,李文海、夏明方、朱浒:《中国荒政书集成》第八册,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5670页。
    ② 《齐豫晋直赈捐征信录》,李文海、夏明方、朱浒:《中国荒政书集成》第八册,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5645页。
    ① 《齐豫晋直赈捐征信录》,李文海、夏明方、朱浒:《中国荒政书集成》第八册,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5666页。
    ① 《齐豫晋直赈捐征信录》,李文海、夏明方、朱浒:《中国荒政书集成》第八册,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5585页。
    ② 《齐豫晋直赈捐征信录》,李文海、夏明方、朱浒:《中国荒政书集成》第八册,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5585页。
    ① 范天平:《豫西水碑钩沉》,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0页。
    ② 《齐豫晋直赈捐征信录》,李文海、夏明方、朱浒:《中国荒政书集成》第八册,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5643页。
    ③ 《齐豫晋直赈捐征信录》,李文海、夏明方、朱浒:《中国荒政书集成》第八册,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5618页。
    ① 《齐豫晋直赈捐征信录》,李文海、夏明方、朱浒:《中国荒政书集成》第八册,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5592页。
    ② 《齐豫晋直赈捐征信录》,李文海、夏明方、朱浒:《中国荒政书集成》第八册,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5518页。
    ③ 《齐豫晋直赈捐征信录》,李文海、夏明方、朱浒:《中国荒政书集成》第八册,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5640页。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档号03-5580-011,光绪四年四月二十日。
    ②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档号03-55820-011,光绪四年六月三十日。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档号03-5590-011,光绪六年三月三十日。
    ②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档号03-5590-011,光绪六年三月三十日。
    ③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档号03-5590-011,光绪六年三月三十日。
    ④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档号03-5590-011,光绪六年三月三十日。
    ⑤ (清)彭元瑞:《孚惠全书》卷52《截拨裕食六》,民国罗振玉石印本。
    ⑥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档号03-3472-026,光绪四年二月十六日。
    ⑦ 刘莲青:《巩县志》卷5《大事记》,第345页,民国二十六年刊本。
    ① (清)黄璟:《续浚县志》卷5《循政》,第213-214页,清光绪十二年刊本。
    ② (清)黄璟:《续浚县志》卷5《循政》,第213-214页,清光绪十二年刊本。
    ③ (清)黄璟:《续浚县志》卷5《循政》,第215页,清光绪十二年刊本。
    ① 《申报》,10册,第121页,光绪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② 《申报》,10册,第213页,光绪三年一月二十六日。
    ① 《申报》,10册,第301页,光绪三年二月二十二日。
    ② 《申报》,12册,第38页,光绪三年十二月初九日。
    ③ 《申报》,12册,第235页,光绪四年二月十三日。
    ① 《统筹新疆全局以规久远疏》,清葛士溶《清经世文续编》卷25《户政二》,清光绪石印本。
    ②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光绪三年十月二十七第2条,盒号1347,册号1。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档号03-5590-011,光绪六年三月三十日。
    ② (清)冯桂芬:《(同治)苏州府志》卷89《人物十六·长洲县》,清光绪九年刊本。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光绪九年九月二十九第2条,盒号1373,册号3。
    ② (清)王定安:《两淮盐法志》卷5《王制门》,清光续三十一年刻本。
    ③ 袁保恒:《通筹豫省赈款拟濬利源以备归补疏》,清葛士濬《清经世文续编》卷39《户政十六·政下》,清光续石印本。
    ④ 袁保恒:《通筹豫省赈款拟溶利源以备归补疏》,清葛士溶《清经世文续编》卷39《户政十六·政下》,清光续石印本。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光绪四年四月初一第2条,盒号1352,册号4。
    ②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光绪三年十二月十一第1条,盒号1347,册号3。
    ③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光绪三年十一月二十第3条,盒号1347,册号2。
    ④ (清)王定安:《两淮盐法志》卷5《王制门》,清光续三十一年刻本。
    ① (清)李鸿章:《南北筹运济赈折》,《李文忠公奏稿》卷29,民国景金陵原刊本。
    ②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光绪三年八月二十六第2条,盒号1346,册号3。
    ③ (清)吴汝纶:《河南专祠事略》,《桐城吴先生诗文集》文集卷4,清光绪刻《桐城吴先生全书》本。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光绪四年四月二十六第1条,盒号1352,册号4。
    ② (清)张之洞:《灾象可忧请储粮平粜折》,《张文襄公奏议》卷1《奏议一》,民国刻张文襄公全集本。
    ③ 《晋豫赈荒末议》,《卧庐文稿》,(清)葛士濬:《清经世文续编》卷39《户政十六·政下》,清光绪石印本。
    ① 痛定思痛居士著、李景文等点校:《汴梁水灾纪略》,序,第1页。
    ① 痛定思痛居士著、李景文等点校:《汴梁水灾纪略》,序,第2页。
    ② 吴若娘:《中牟县志》《天时志·祥异》,同治九年刻本。
    ① 武从超:《陈留县志》卷26《人物一·名宦传》,宣统二年石印本,。
    ② 武从超:《陈留县志》卷8《田赋》,宣统二年石印本。
    ③ 王荣陛:《武陟县志》卷13《田赋志》,道光九年刻本。
    ④ 许希之:《光山县约志稿·杂记》,民国二十五年排印本。
    ① 河南水文总站编:《河南省历代大水大早年表》,1982年版,第203页。
    ② 王续:《仪封县志》卷2《地理志·祥异》,民国二十四年排印本。
    ③ 刘莲青:《巩县志》卷5《大事记》,民国二十六年刊本。
    ④ 孙椿荣:《灵宝县志》卷8《饥祥》,民国二十四年重修排印本。
    ① 姚家望:《封丘县续志》卷5《建置志·城池》,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
    ② 左慧元:《黄河金石录》,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1999年版,第309页。
    ③ 《清文宗实录》卷26,咸丰元年正月丁未,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70页。
    ④ 刘莲青:《巩县志》卷5《大事记》,民国二十六年刊本。
    ⑤ 刘莲青:《巩县志》卷5《大事记》,民国二十六年刊本。
    ⑥ 刘莲青:《巩县志》卷5《大事记》,民国二十六年刊本。
    ① 刘莲青:《巩县志》卷5《大事记》,民国二十六年刊本。
    ② 刘莲青:《巩县志》卷5《大事记》,民国二十六年刊本。
    ③ 邹古愚:《获嘉县志》卷17《祥异》,民国二十三年排印本。
    ④ 黎世序:《续行水金鉴》卷43《河水》,万有文库本,第942页。
    ⑤ 黄舒昺:光绪《新修祥符县志》卷6《河渠·黄河》,第36页。
    ⑥ 吴若娘:《中牟县志》卷1《舆地志》,同治九年刻本。
    ⑦ 马子宽:《重修滑县志》卷8《田赋》,民国二十一年铅印本。
    ⑧ 马子宽:《重修滑县志》卷7《民政·民生状况》,民国二十一年铅印本。
    ⑨ 郑康侯:《淮阳县志》卷8《杂志》,民国二十三年排印本。
    ⑩ 刘莲青:《巩县志》卷5《大事记》,民国二十六年刊本。
    ① 汪价:《中州杂俎》卷19《物类九·谷品·豫州宜麦》,民国十年三怡堂铅印本。
    ② 李述武:《巩县志》卷7《物产志》,民国十二年铅印乾隆五十四年刻本。
    ③ 刘莲青:《巩县志》卷5《大事记》,民国二十六年刊本。
    ④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卷7,详禀,第1页。
    ⑤ 吴若烺:《中牟县志》卷2《建置·城池》,同治九年刻本。
    ⑥ 黄舒昺:光绪《新修祥符县志》卷7,河渠,河防,第69-70页。
    ⑦ 刘莲青:《巩县志》卷5《大事记》,民国二十六年刊本。
    ① 贺长龄:《清经世文编》卷33,佟凤彩《沿河民困四事疏》,第825页。
    ② 管竭忠:《开封府志》卷35《艺文五》,李及秀《酌派河夫疏》,康熙三十四年刻本。
    ③ 钱学伦:《语新》卷下,光绪年间申报馆刻本,第5页。
    ④ 关于朱仙镇的商业,已有部分成果问世:李长傅《朱仙镇历史地理》(《史学月刊》1964年第12期);邓亦兵《清代的朱仙镇和周家口》(《中州学刊》1988年第2期);许檀《清代河南朱仙镇的商业:以山陕会馆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史学月刊》2065年第6期)。
    ⑤ 黄舒昺:光绪《新修祥符县志》卷9《市集》,第59页。
    ⑥ 程子良、李清银:《开封城市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63页。另据李长傅先生考证,朱仙镇全盛时,“人口有四万户,二十余万人。”与以上数字基本吻合(李长傅:《朱仙镇历史地理》,《史学月刊》,1964年第12期,第39页)。
    ⑦ 邹逸麟:《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78页。
    ⑧ 开封教育试验区教材部:《岳飞与朱仙镇》,开封该部1934年版,第130页。(转引自许檀:《清代河南朱仙镇的商业:以山陕会馆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史学月刊》2005年第6期,第95页。)
    ⑨ 开封教育试验区教材部:《岳飞与朱仙镇》,第131页。(转引自许檀:《清代河南朱仙镇的商业:以山陕 会馆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史学月刊》,2005年第6期,第95页。
    ① 朱云锦:《豫乘识小录》卷下《开封府沿革》,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第12页。
    ② 开封教育试验区教材部:《岳飞与朱仙镇》,第131页。转引自许檀:《清代河南朱仙镇的商业:以山陕会馆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史学月刊》,2005年第6期,第95页。
    ③ 马慧裕:《河干诗抄》卷4《五言排律·癸亥除夕工次口占廿四韵》,第1页。
    ④ 痛定思痛居士著、李景文等点校:《汴梁水灾纪略》,第22页。
    ⑤ 痛定思痛居士著、李景文等点校:《汴梁水灾纪略》,第36页。
    ① (明)赵廷瑞辑:《南滁会景编》卷1,《柏子潭文集》。
    ① (明)陈耀文:《天中记》卷56《病龙》,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清)武亿:《安阳县金石录》卷10,清嘉庆二十四年刻本。
    ③ 乾隆《原武县志》卷9《艺文》。
    ④ (清)官修《清通志》卷37《礼略》,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 (清)薛福成:《庸庵笔记》卷4《述异·武员唐突河神》,清光绪二十三年遗经楼刻本。
    ① 张之清:《考城县志》卷4《祠祀》,民国十三年排印本。
    ② (清)袁通清:《河内县志》卷16《营建志·祠庙》,清道光五年刊本。
    ① (清)熊灿:《扶沟县志》卷4《建置志·寺观》,清光绪十九年刊本。
    ② 郦道元:《水经注》卷15《洛水·伊水·涯水·洞水》,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
    ③ 嘉庆《密县志》卷7《建置志·坛庙》。
    ④ 章义和:《关于中国古代蝗灾的巫攘》,《历史教学问题》,1996年第3期。
    ⑤ 代洪亮:《民间记忆的重塑:清代山东的驱蝗神信仰》,《济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⑥ (清)刘锦藻:《清续文献通考》卷157《群祀考一》,民国景十通本。
    ① 嘉庆《密县志》卷7《建置志·坛庙》,
    ②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43《荒政》,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
    ③ 《光山县志约稿》卷七杂记,第664页。
    ④ 《光山县志约稿》卷七杂记,第664页。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乾隆四年(1739年)五月十五口。
    ① 资料来源:中央气象局、华北东北十省气象局:《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出版,1975年;河南水文总站:《河南历代大水大旱年表》。
    ① 资料来源:水利电力部水管司、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清代淮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河南水文总站编:《河南历代大水大早年表》。
    ① 资料来源:武同举:《再续行水金鉴》,民国三十一年铅印本;武同举:《淮系年表》,民国十八年铅印本;水利电力部水管司、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清代淮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
    [1](清)张廷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2](民国)赵尔巽:《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3](明)王圻:《续文献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4](明)王士贞:《明朝通纪会纂》,清初刻本。
    [5](明)徐学聚:《国朝典汇》,中国史学丛书(第7册),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5年版。
    [6](明)申时行等:《明会典》,《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7](清)乾隆官修:《续文献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8](清)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9](清)乾隆官修:《清朝通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0]《明实录》,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版。
    [11]《大清历朝实录》,台北:台湾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印行,1970年版。
    [12](清)王廷熙、王树敏:《皇清道咸同光奏议》,近代中国史料丛刊(331),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66年版。
    [13]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清光绪筹办各省荒政档案》,2008年7月。
    [14](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15](明)贺长龄、魏源等:《清经世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16](清)陈梦雷、蒋廷锡:《古今图书集成》,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5年版。
    [17](明)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四库善本丛书初编》本。
    [18](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续修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19](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
    [20](清)汪志伊:《荒政辑要》,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刻本。
    [21](清)潘季训:《河防一览》,《中国史学丛书》本,台北:台湾学生书局印行。
    [22](清)钱大听:《潜研堂集》,吕友仁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23](清)孙湮孙:《是政堂文钞》,清刻本。
    [24](清)焦循:《焦里堂先生邢记》,复印民国二十三年(1934)刻陈恒和辑《扬州丛刻》本,1973年版。
    [25](清)钱谦益:《牧斋学集》,钱曾笺注,钱钟联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年版。
    [26](明)郎瑛:《七修类稿》中华野史本,济南:泰山出版社,2000年版。
    [27](明)王士性:《广志绎》,吕景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28](明)张瀚:《松窗梦语》,盛冬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29](明)陆容:《寂园杂记》,佚之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30](明)陈全之:《蓬窗日录》,中华野史本,济南:泰山出版社,2000年版。
    [3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清代灾害赈济史料汇编》、《录副奏折》等。
    [32](明)崔铣:(嘉靖)《彰德府志》,据明嘉靖元年(1522)刻本影印。
    [33](明)林鸾:(嘉靖)《襄城县志》,据明嘉靖三十年(1551)刻本影印。
    [34](明)王雄修、承天贵:(正德)《汝州志》,据明正德元年(1506)刻本影印。
    [35](明)孙巨鲸修、王崇庆:(嘉靖)《开州志》,据明嘉靖十三年(1534)刻本影印。
    [36](明)张良知:(嘉靖)《许州志》,据明嘉靖十九年(1540)刻本影印。
    [37](明)沈绍庆、王家士:(嘉靖)《光山县志》,据明嘉靖三十五年(1546)刻本影印。
    [38](明)潘庭楠:(嘉靖)《邓州志》,据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刻本影印。
    [39](明)郑相:(嘉靖)《夏邑县志》,据明嘉靖三十年(1551)刻本影印。
    [40](明)曾嘉诰、汪心:(嘉靖)《尉氏县志》,据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刻本影印。
    [41](明)储珊、李锦:(正德)《新乡县志》,据明正德元年(1506)修明抄本影印。
    [42](明)姚卿、孙铎:(嘉靖)《鲁山县志》,据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刻本影印。
    [43](明)杜纬、刘芳:(正德)《长垣县志》,据明嘉靖二十年(1541)重刻正德本影印。
    [44](明)张梯、葛臣:(嘉靖)《固始县志》,据明嘉靖二十一年(1541)南坰草堂补刻本印。
    [45](明)刘讱:(嘉靖)《鄢陵志》,据明嘉靖十六年(1537)刻本影印。
    [46](明)褚宦、李希程:(嘉靖)《兰阳县志》,据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刻本影印。
    [47](明)魏津:(弘治)《偃师县志》,据明弘治十七年(1538)修明抄本影印。
    [48](明)董弦:(嘉靖)《内黄县志》,据明嘉靖十六年(1537)刻本影印。
    [49]靳蓉镜、苏宝谦:《鄢陵县志》,民国二十五年(1936)排印本。
    [50]王续:《仪封县志》,民国二十四年(1935)排印本。
    [51](清)刘德昌:《商邱县志》,民国二十一年(1932)石印本。
    [52](清)潘龙光、张嘉谋:《西华县续志》,民国二十七年(1938)排印本。
    [53](清)骆文光:《临漳县志略备考》,同治十二年(1873)刊本。
    [54](清)黄璨:《续浚县志》,光绪十二年(1886)刊本。
    [55](清)谢应起修、刘占卿:《宜阳县志》,光绪七年(1881)刊本。
    [56](清)汤毓倬、孙星衍:《偃师县志》,乾隆五十三年(1788)刊本。
    [57刘莲青:《巩县志》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刊本。
    [58]靳蓉镜:《鄢陵县志》,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排印本。
    [59](清)熊灿:《扶沟县志》,清光绪十九(1894年)年刊本。
    [60]张士杰:《通许县新志》,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排印本。
    [61](清)黄璟:《续浚县志》清光绪十二(1887年)年刊本。
    [62]陈金三:《重修正阳县志》,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排印本。
    [63]杜鸿宾:《太康县志》,民国二十二年(1934年)排印本。
    [64]刘海芳:《续荥阳县志》,民国十三年(1934年)排印本。
    [65]车云:《禹县志》,民国二十年(1931年)刊本。
    [66]史延寿:《续武陟县志》,民国二十年(1931年)刊本。
    [67]田金祺:《氾水县志》,民国十七年(1928年)排印本。
    [68]郑康侯:《淮阳县志》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排印本。
    [69]张士杰:《通许县新志》,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排印本。
    [70](清)郭光澍:《卢氏县志》,清光绪十八年(1893年)刊本。
    [71]车云:《禹县志》,民国二十年(1931年)刊本。
    [72]孙椿荣:《灵宝县志》,民国二十四年(1945年)重修排印本。
    [73]许希之:《光山县志约稿》民国二十五年(1946年)排印本。
    [74](清)谢应起:《宜阳县志》清光绪七年(1882年)刊本。
    [75]阮藩侪:《孟县志》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刊本。
    [76]刘海芳:《续荥阳县志》民国十三年(1924年)排印本。
    [77](清)黄璟:《续浚县志》清光绪十二年(1887年)刊本。
    [78]张钫:《新安县志》,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石印本。
    [79]田金祺:《汜水县志》民国十七年(1928年)排印本。
    [80]徐家磷:《商水县志》,民国七年(1918年)刊本。
    [81]阮藩侪:《孟县志》,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刊本。
    [82]邹古愚:《获嘉县志》,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排印本。
    [83]韩邦孚:《新乡县续志》,民国十二年(1923年)刊本。
    [84](清)陆继萼:《登封县志》,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刊本。
    [85]王泽溥:《林县志》,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石印本。
    [86](清)贵泰:《安阳县志》,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刊本。
    [87](清)谢应起:《宜阳县志》,清光绪七年(1882年)刊本。
    [88](清)赵开元:《新乡县志》,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刊本。
    [89]萧国桢:《修武县志》,民国二十年(1932年)排印本。
    [90](清)王荣陛:《武陟县志》,清道光九年(1829年)刊本。
    [91]杨心芳:《郾城县志》,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刊本。
    [92](清)姜篪:《郏县志》,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石印本。
    [93]谢毓寿、蔡美彪主编:《中国地艘历史资料汇编》,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
    [94]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资料编纂组编:《中国历代自然灾害及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北京:农业出版社,1988年版。
    [95]水利电力部水管司、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编:《清代黄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
    [96]水利电力部水管司、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编:《清代淮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
    [97]宋正海编:《中国古代重大自然灾害和异常年表总集》,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98]张波、冯风、张纶、李宏斌编:《中国农业自然灾害史料集》,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
    [99]李国祥、杨昶主编:《明实录类纂·经济史料选》,武汉:武汉出版社,1993年版。
    [100]南开大学历史系:《清实录经济资料辑要》,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101]陈振汉等编:《清实录经济资料》,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02]戴鞍钢、黄苇:《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年版。
    [103](清)上海申报馆编:《申报:清同治十一年创刊号至光绪十三年四月》(四十册),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5)版。
    [104]王佑虞:《中国仓储制度考》,台北:正中书局,1948年版。
    [105]岑仲勉:《黄河变迁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106]李文治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1840-1911年),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
    [107]马世骏等:《中国东亚飞蝗蝗区的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年版。
    [108]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09]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中译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110]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主编:《中国近五百年早涝分布图集》,北京:地图出版社,1981年版。
    [111]谢国祯主编:《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12]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编著:《黄河水利史述要》,北京:水利出版社,1982年版。
    [113]中国科学院编:《中国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114]郑肇经:《中国水利史》,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版。
    [115]陈高佣:《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版。
    [116]谭其壤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地图出版社,1987年版。
    [117]姚汉元:《中国水利史纲要》,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年版。
    [118]孟昭华、彭传荣:《中国灾荒史》,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9年版。
    [119]胡明思、骆承政主编:《中国历史大洪水》,北京:中国书店,1989年版。
    [120]李文海、林墩奎、周源、宫明:《近代中国灾荒纪年》,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21]牛平汉主编:《清代政区沿革综表》,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年版。
    [122]汪家伦、张芳:《中国农田水利史》,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年版。
    [123]李文海、周源:《灾荒与饥谨:1840-1919》,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24]邓云特:《中国救荒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125]冯柳堂:《中国历代民食政策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126]张义丰等主编:《淮河地理研究》,北京:测绘出版社,1993年版。
    [127]邹逸麟主编:《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28]袁林:《西北灾荒史》,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29]李文海等:《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30]李文海:《世纪之交的晚清社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31]李向军:《清代荒政研究》,北京:农业出版社,1995年版。
    [132]王振忠:《近600年来自然灾害与福州社会》,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33]王振忠:《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
    [134]王振忠、汪冰:《遥远的回响一一乞丐文化透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35]邱国珍:《三千年天灾》,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版。
    [136]张建民、宋俭:《灾害历史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37]苏凤格:《康熙时期黄淮水灾及其救治措施》,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138]夏明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139]陈佐立:《明代粮仓研究》,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
    [140]康沛竹:《灾荒与晚清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1]夏明方、唐沛竹主编:《20世纪中国灾变图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42]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一一项医疗社会史的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43](法)魏丕信:《18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徐建青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44](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45]陈桦、刘宗志:《救灾与济贫:中国封建时代的社会救助活动(1750-1911)》,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6]曹树基:《田祖有神——明清以来的自然灾害及其社会应对机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47]张艳丽:《嘉道时期的灾荒与社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48]尹玲玲:《明清两湖平原的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49]陈业新:《明至民国时期皖北地区灾害环境与社会应对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50]冯贤亮:《太湖平原的环境刻画与城乡变迁1368-1912》,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51]杨伟兵:《云贵高原的土地利用与生态变迁1659-1912》,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52]赫平、高建国主编:《多学科视野下的华北灾荒与社会变迁研究》,太原:山西出版集团北岳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153]查一民:《陈定斋论黄河夺淮之害》,《农业考古》,1986年第2期。
    [154]徐建青:《从仓储看中国封建社会的积累及其对社会再生产的作用》,《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3期。
    [155]李文海:《论近代中国灾荒史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8年第6期;《中国近代灾荒与社会生活》,《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5期。
    [156]戴逸:《重视近代灾荒史的研究》,《光明日报》,1988年11月23日。
    [157]侯寿昌:《清代仓储制度》,《平准学刊一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论文集》第4辑(下),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
    [6]陈春声:《论清代广东的常平仓》,《中国史研究》,1989年第3期。
    [158]满志敏:《明崇祯后期大蝗灾分布的时空特征探讨》,《历史地理第七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59]刘仰东:《灾荒:考察近代中国社会的另一个视角》,《清史研究》,1995年第2期。
    [160]胡克刚:《试论晚清时期灾荒及其政治后果》,《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5期。
    [161]林敦奎:《社会灾荒与义和团运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
    [162]康沛竹:《灾荒与太平天国革命的失败》,《北方论丛》,1995年第6期。
    [163]李文海:《甲午战争与灾荒》,《历史研究》,1994年第6期;《清末灾荒与辛亥革命》,《历史研究》,1991年第5期。
    [164]夏明方:《从清末灾害群发期看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史条件》,《清史研究》,1998年第1期;《中国早期工业化阶段原始积累过程的灾害史分析》,《清史研究》,1999年第1期。
    [165]李德民、周世春:《论陕西近代早荒的影响及成因》,《西北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166]李文海:《清末灾荒与辛亥革命》,《历史研究》,1991年第5期。
    [167]张九洲:《光绪初年的河南大早及影响》,《史学月刊》,1990年第5期。
    [168]李文海:《晚清诗歌中的灾荒描写》,《清史研究》,1992年第4期。
    [169]夏明方:《铜瓦厢改道后清政府对黄河的治理》,《清史研究》,1995年第4期;《清季“丁戊奇荒”的赈济及善后问题初探》,《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2期。
    [170]王承仁、胡克刚:《试释孙中山的备荒救灾思想》,《武汉大学学报》,1991年第5期。
    [171]李向军:《清代荒政研究》,《文献》,1994年第2期。
    [172]谷文峰、郭文佳:《清代荒政弊端初探》,《黄淮学刊》,1992年第4期。
    [173]张岩:《试论清代的常平仓制度》,《清史研究》,1993年第4期。
    [174]吕美颐:《略论清代灾赈制度中的弊端与防弊措施》,《郑州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175]李文海:《晚清义赈的兴起与发展》,《清史研究》,1993年第3期。
    [176]康沛竹:《晚清时期对灾因中社会因素的认识》,《社会科学辑刊》,1997年第4期;《战争与晚清灾荒》,《北京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清代仓储制度的衰败与饥荒》,《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3期;《晚清灾荒频发的政治原因》,《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第3期。
    [177]王振忠:《河政与清代社会》,《湖北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
    [178]郑师渠:《论道光朝河政》,《历史档案》,1996年第2期。
    [179]张岩:《论清代常平仓与相关类仓之关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4期。
    [180]卞利:《明清时期徽商对灾荒的捐助与贩济》,《光明日报》,1998年10月23日。
    [181]余新忠、杭黎方:《道光前期江苏的荒政积弊及其整治》,《中国农史》,1999年第4期。
    [182]周致元:《明代的贩灾制度——以凤阳府为例》,《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
    [183]张红安:《明清以来苏北水患与水利探析》,《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184]谭其骥:《地方志不可偏废,旧志资料不可轻信》,谭其骥著:《长水粹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85]王叶红:《光绪三十二年徐淮海灾娠中的官义合办》,《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12期。
    [186]周致元:《明代君臣祷雨的宗教阐释》,《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187]汪火根:《明代社仓的社会功能初探》,《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188]张崇旺:《试论明清时期江淮地区的农业垦殖和生态环境的变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3期。
    [189]喻堰田:《略论明代陇东地区旱灾的特征》,《陇东学院学报》,2009第7期。
    [190]王晓艳:《清代河南自然灾害研究》,郑州: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191]彭鹏:《<赈豫纪略>与明朝万历年间河南荒政》,郑州: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192]程淑英:《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河南植棉业》,郑州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
    [193]程方:《清代山东农业发展与民生研究》,南开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
    [194]邓玉娜:《清代河南的粮食贸易及其对城镇化的影响》,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
    [195]傅辉:《明以来河南土地利用变化与人文机制研究》,复旦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196]姜浩:《隋唐造船业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197]李俊锋:《清代河南会馆的空间分布和建筑形式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198]刘士岭:《大河南北,斯民厥土:历史时期的河南人口与土地(1368-1953)》,复旦 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
    [199]刘红光:《明中叶至清代“贾沙颍三河流域”市镇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200]毛春朵:《朱仙镇兴衰的历史地理之缘》,郑州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201]苗月宁:《清代两司行政研究》,南开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
    [202]王苏予:《明清时期河南区域商品性农业问题研究》,郑州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203]吴志远:《清代河南商品经济研究》,南开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204]杨光:《近代周家口镇社会经济转型研究》,河南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205]杨建庭:《税关与商品流通》,南开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
    [206]杨贞:《清代前期民间借贷法律研究》,河北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207闫敏:《清代前期河南粮食问题及社会应对》,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208]张鹏伟:《清代河南商路与商品经济》,郑州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209]钟晋兰:《乡镇墟市与民间信仰的历史人类学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210]王军伟:《明清时期郑州地区水环境变迁研究》,郑州: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211]王学要:《明代河南地区黄河水患与治理思想研究》,郑州: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1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