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传统旌表活动与基层社会的控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主要从社会评价论的角度,通过对我国传统社会旌表活动的历史演进过程进行考察,找出我国传统社会权威机构核心价值观下渗和民众接受核心价值观的通道,从而揭示旌表活动与基层社会控制的内在关系。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归纳和整理,推理出我国传统社会权威评价活动与民众评价活动互动的过程,总结和勾勒出我国传统社会权威机构对基层社会实施控制的基本模式。
     全文包括六章内容。第一章,问题的提出及研究视角。主要阐述本课题的研究视角、研究领域、研究意义以及材料的选取等方面的内容。
     第二章,旌表及其社会支持系统。该章对旌表分别从辞源学和旌表的标准、程序等方面对旌表进行全面的阐述,并从社会评价论的角度出发,指出旌表的社会支持系统为权威评价活动和民众评价活动。
     第三章,旌表累世同居与基层社会的控制。该章首先对家庭、家族、宗族和累世同居、聚居、义门几个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辨别和界定,然后通过对累世同居大家庭发展演化中的社会评价活动进行探讨,总结出旌表累世同居大家庭的社会评价正功能,说明国家旌表累世同居大家庭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对这些在地方上已经形成的权力场域的旌表,实际上就是承认大家庭在地方权力的合法性,进而利用旌表这一特殊的殊荣,实现其对整个社会风俗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第四章,旌表孝行与基层社会的控制。首先从国家权威机构对孝行的旌表和民众对孝行的推崇两方面进行研究,得出旌表活动是权威评价活动与民众评价活动合谋的结果。对“孝行”进行旌表,其实质在于以孝教化民众,以孝治理国家,从而稳定民心。
     第五章,旌表贞节与基层社会的控制。通过对贞节的权威评价和民众对主流贞节观的回应的历史考察,认为女性的贞节观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被建构出来的。在寡妇再嫁被污名化的情况下,“节妇”、“贞女”不得不接受社会评价对她们意识和身份的建构,从而通过控制她们的行为达到对其全面的控制。
     第六章,在旌表活动中寻求基层社会控制的模式——权威评价活动的下渗和民众对权威评价活动的迎合。通过以上几章的分析,得出权威机构对基层社会控制的模式是:权威机构通过士绅阶层下渗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而基层民众在心理上自愿接受核心价值体系对自己行为的引导。在权威评价活动和民众评价活动的相互助长下,国家权力的触角通过旌表这种柔性的制度悄然伸入民间,从而达到对基层社会的控制。
From the angle of social evaluation theory, this thesis mainly deals with the historic process of traditional social merit-commending activitaties in China and has found the passage through which the traditional social authoritive organization imbued their nucleus values and commom people acceped the moral concepts,so that the inne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ral exemplar rewarding activities and grass-roots community controlling.By summing up and analyzing the historical facts,we can deduce the process in which how the traditional social evaluation and mass judgement interacted,and also we can outline the basic model of the control over the grass-roots community by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authoritative organizations.
     The whole paper consists of six chapters.
     Chaper one starts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subject including the angle of view,the sphere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studies, as well as study materials.
     Chapter two mainly deals with the supporting system of social movality,discussing the system from the view-point of ethnology and standards of exemplary person rewarding respectively,and based on the social evaluatoin theory,pointing out that the supporting system of exemplary person rewarding serves as authoritative evaluation activities and mass evaluation activities.
     Chapter three deals with the activities of commending and rewarding big families living together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and the control of lower level stratum.This chapter first distinguishes and defines some easily-confusing concepts such as 'family', 'clan', 'the clan of inhabitation of different clans' and 'grand household', and then the chapter probes into the social evaluation activit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big families living together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so that the big families living together for generations,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principal goal of big family rewarding was in fact to recognize the legality of the controlling power of the big families when the local authority was formed in the area the big families inhabited;at the same time, the rewarding activities could be used by the state as a special honor to exert its influence on the folk custom and life of the whole society.
     Chapter four is focused on the filial piety commending and the control over the grass-roots community.The principal studies include two aspects.The state's organizations commend and reward filial piety and the common people worshiped this moral character,which resulted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authoritative evaluation and popular judgement of grass-roots people.The essence of 'filial piety'commending lies in applying the filial piety to educate and bring people under control so as to pacify people and enjoy their support.
     Chapter five is focused on the women's virginity and loyality and control over the grass-roots community.By scrutinizing authoritative evaluation of the virginity and common people's response to the main stream outlook on the virginity in Chinese history ,we find that women were not born with the outlook on the virginity,but they were imbued with it during their life time.The widow's remarring had been defamed for a long time,so the 'chaste or virginal woman', who remained faithful to her husband even after his death,had to accept the outlook imposed on the women's will and personality,so that the authorities could control them completely.
     Chapter six mainly deals with the model of lower level community control,i.e. the authoritative evaluation was inculcated on common people and the grass-roots stratum willingly accepted such activities. As analyzed in the chapter above, we can conclude that the model of the authoritative organizations' control over the grass-roots community is that the authorities inculcated their nucleus values, by means of the stratums of wealth and good position and, in turn, the lower social groups were willing to accept the values as their code of conduct. Though the interaction of the authoritative evaluation and mass judgment, the state powerful influence could, by means of commending and rewarding activities, permeate the grass-roots community.
引文
1[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53页。
    2[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54页。
    3[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64页。
    4 陈新汉:《民众评价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3页。
    5 韩非子认为“明主之所道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也即在一个共同体中,有权威的一方可以利用其手中的权力对另一方施加压力,迫使另一方服从自己的意志。
    6 马克思认为,民众评价活动是一种“普遍的、强制的力量”,它可以通过强制的力量发挥作用。
    7 陈新汉:《评价论导论——认识论的一个新领域》,上海上海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第318页。
    8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0页。
    9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1页。
    10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页。
    11 《六韬·盈虚》。
    12 陈戍国点校:《四书五经》,岳麓书社,1991年版,第274页。
    13 《宋史·礼志》。
    14 《二十五史·明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8189页。
    15 《二十五史·清史稿(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0367页。
    16 此字为左方右人。
    17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汉语大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2180页。
    18 陈戍国点校:《四书五经》,岳麓书社,1991年版,第275页。
    19 《古汉语大词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495-1497页。
    20 《古汉语大词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860-1861页。
    21 马克斯·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胡景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5页。
    22 詹火生编译:《新冲突的开拓者达伦多夫》,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版,第82页。
    23 《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24 班固:《汉书·外戚传》,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858页。
    25 班固:《汉书·外戚传》,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881-882页。
    26 李丰春:《王莽“代汉”心法研究》,《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第122-125页。
    27[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51-251页。
    28 黎民、张小山主编:《西方社会学理论》,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3页。
    29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4页。
    30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31页。
    31 陈新汉:《权威评价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3-64页。
    32 李亦园,杨国枢:《中国人的性格》,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6页。
    33 Deutsch.Kari W.1981,"The crisis of the srate."Gowermment and Oppisirion 16(Summer):pp331-332.
    34 王焕镰选注:《韩非子选·二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3页。
    35 黄仁发,汤建南:《人际关系心理》,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4页。
    36 肖丽华:《保护语言保护我们的家园——读奥威尔《一九八四》》,《世界文化》,2006年第1期,第20页。
    37 秦晖:《传统十论——本土社会的制度文化与其变革》,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 3年版,第3页。
    38 Vivienne Shue.Sketches of the Chinese Body Politic[M].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P178.
    39 谢立中:《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4-195页。
    40 谢立中:《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1页。
    41 Le.Bon,G.The Crowed.London:T.Fisher Unwn,1896,E26.
    42 谢立中:《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3 黄国光、胡先缙:《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0页。
    44 陈心汉:《民众评价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09-310页。
    45 史尚宽:《亲属法论》第七章《家》,荣泰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70年版。
    46 比尔吉埃主编:《家庭史》第2卷,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730页。
    47 比尔吉埃主编:《家庭史》第2卷,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04页。
    48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3-164页。
    49 费孝通:《禄村农田》,《费孝通文集》第2卷,北京:群众出版社,1999年版,第29-30页。
    50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9页。
    51 徐扬杰:《中国家族制度史》,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页。
    52 《白虎通疏证》卷8《宗族》,中华书局,1994年版。
    53 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80页。
    54 徐扬杰:《中国家族制度史》,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页。
    55 徐扬杰:《宋明家族制度史论》,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20页。
    56 冯尔康等:《中国宗族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11页。
    57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371页。
    58 石川荣吉:《现代文化人类学》,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年版,第96页。
    59 陈戍国点校:《四书五经》,岳麓书社,1991年版,第557页。
    60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3页。
    61 徐扬杰:《宋明以来的封建家族制度述论》,载《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的4期。
    62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汉语大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2181页。
    63 刘卿:《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宗族关系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2页。
    64 杜正胜:《传统家族试论》(上),载《大陆杂志》第65卷第2期,台北。
    65 参见《辞源》(修订本第1册),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476页。
    66 顾鉴塘、顾鸣塘:《中国历代婚姻与家庭》,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70页。
    67 参见《辞海·增补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第50页。
    68 《云梦睡虎地秦墓》图版八五.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
    69 《二十五史·史记汉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55页。
    70 苏金花:《累世同居家庭模式探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4期,第128页。
    71 《二十五史·清史稿(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0366页。
    72 《四库全书总目》卷集部,总集类,存目四。
    73 明毛凤韶《浦江志略》,上海古籍书店影印天—阁藏明嘉靖刻本。
    74 《论语·学而》,《四书五经》上卷,北京古籍书店,1996年版。
    75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395页。
    76 黎小龙:《义门大家庭的分布与宗族文的区域特征》,《历史研究》1998年第2期,第54页。
    77 《史记》卷68《商君列传》。
    78 《二十五史·史记汉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575页。
    79 邢义田:《从战国至两汉的族居、族葬、世业论中国古代宗法社会延续》,《周秦文化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27-847页。
    80 《二十五史·史记汉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575页。
    81 《二十五史·史记汉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581页。
    82 《二十五史·史记汉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82页。
    83 《二十五史·后汉书三国志晋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036页。
    84 《二十五史·后汉书三国志晋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902页。
    85 《二十五史·后汉书三国志晋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975页。
    86 《二十五史·后汉书三国志晋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883页。
    87 赵翼:《陔余丛考》卷39《累世同居》。
    88 徐扬杰:《宋明以来的封建家族制度述论》,《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4期。
    89 黎小龙:《义门大家庭的分布与宗族文的区域特征》,《历史研究》1998年第2期,第54页。
    90 王善军:《关于义门大家庭分布和发展的几个问题——与黎小龙先生商榷》,《历史研究》1999年第5期,第165页。
    91 《二十五史·后汉书三国志晋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351页。
    92 《二十五史·后汉书三国志晋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512页。
    93 《二十五史·后汉书三国志晋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519页。
    94 《二十五史·南史北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006页。
    95 《二十五史·南史北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051页。
    96 《二十五史·南史北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137页。
    97 《二十五史·南史北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992页。
    98 《二十五史·南史北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017页。
    99 见《晋书·忠义传》、《北史·甄琛传》、《北史·山伟传》、《北史·崔辨传》、《北史·寇赞传》、《北史·韩麒麟传》、《北史·辛绍先传》。
    100 《二十五史·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865页。
    101 《二十五史·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 6年版,第1884页。
    102 《二十五史·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287页。
    103 《二十五史·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386页。
    104 《二十五史·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636页。
    105 《二十五史·南史北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037页。
    106 《二十五史·南史北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043页。
    107 《二十五史·南史北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122页。
    108 《二十五史·南史北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169页。
    109 《二十五史·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624页。
    110 《二十五史·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811页。
    111 《二十五史·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837页。
    112 《二十五史·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619页。
    113 《二十五史·南史北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950页。
    114 《二十五史·南史北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970页。
    115 《二十五史·南史北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984页。
    116 《二十五史·南史北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997页。
    117 李希泌主编:《唐大诏令集补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035页。
    118 《二十五史·宋史(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5191页。
    128 《通制条格》卷3《户令·收养同宗孤贫》。
    129 《元典章》卷17《户部三·户计·分析·禁治父子异居》。
    130 《剡源戴先主文集》卷5《会稽唐氏墓记》。
    131 元朝对于同居共财的旌表以5代以上为准,对于四代以下,由于数量较多,不予旌表。见《元典章》卷33《礼部六·孝节·五世同居旌表其闾》。
    132 《滋溪文稿》卷28《题温氏五世同居诗后》。
    133 《宋文宪公全集》卷23《浦阳深溪王氏义门碑铭》。
    134 《通制条格》卷3《户令·亲在分居》。
    135 刘晓:《试论累世同居共财在元代的发展及其特点》,《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1期,第143-144页。
    136 《皇明诏令》卷之十三,第1046页。
    137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230,第9825页。
    138 《袁氏世范》卷上《睦亲·兄弟贵相爱》。
    139 《至正直记》卷2《妇人不嫁为节》。
    140 《中庵先生刘文简公文集》卷2《王氏孝敬堂记》。
    141 《中庵先生刘文简公文集》卷2《河南谷氏昭先碑铭》。
    142 见欧阳宗书《一幅典型的清代乡村义门生活图——(万载黄茅周氏义门录·家训)剖析》,载《第七届亚洲族谱学术研讨会会议记录》,台北联合报文化基金会国学文献馆1996年版。
    143 《宋明家族制度史论》,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28-129页。
    144 王善军:《关于义门大家庭分布和发展的几个问题——与黎小龙先生商榷》,《历史研究》 1999年第5期,第168页。
    150 《论语·学而》。
    151 《二十五史·辽史金史元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7748页。
    152 按照宋濂的说法,《郑氏规范》先由六世孙郑太和撰《前录》58则,七世孙郑钦、郑铉补《后录》70则、《续录》92则,最后在此基础上汇成现在我们所见到的《郑氏规范》168则(《郑氏规范序》,《宋文宪公全集》卷26《施义编引》。
    153 《二十五史·辽史金史元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7749页。
    154 《二十五史·宋史(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6689页。
    155 《二十五史·宋史(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6630页。
    156 《二十五史·清史稿(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0374页。
    157[春秋]曾参:《孝经》,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版,第65页。
    158 杨国枢:《中国人的蜕变》,台湾桂冠图书公司,1988年版,第31页。
    159 谢幼伟:《孝与中国社会》,罗义俊:《理性与生命——当代新儒学文萃》,上海:上海书店,1994年版,第509页。
    161[战国]孟柯:《孟子》,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4页。
    162 《魏书》卷24《张衰传》。
    163 《二十五史·史记汉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82页。
    164[东汉]班固:《汉书》第3卷,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28页。
    165[东汉]班固:《汉书》第6卷,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76页。
    166 《二十五史·史记汉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83页。
    167[东汉]班固:《汉书》第5卷,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43页。
    168[东汉]班固:《汉书》第6卷,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79页。
    169 《后汉书·江革传》卷39。
    170 《二十五史·史记汉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701页。
    171 《二十五史·史记汉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701页。
    172[西汉]司马迁:《史记》第10卷,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59页。
    173[春秋]曾参:《孝经》,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版,第84页。
    174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见《而己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87页。
    175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见《而己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84页。
    176 《二十五史·隋书旧唐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418页。
    177 《二十五史·隋书旧唐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453页。
    178 《二十五史·隋书旧唐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256页。
    179 《二十五史·隋书旧唐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447页。
    180 《二十五史·隋书旧唐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465页。
    181 《二十五史·隋书旧唐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425页。
    182 《二十五史·隋书旧唐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448页。
    183 《唐律疏议·名例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184 《二十五史·宋史(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6588页。
    185 《二十五史·宋史(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6529页。
    186 《宋史·孝弟部·艺文二》。
    187(清)毕沅编著:《续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414页。
    188 《宋史》卷12。
    189 《宋史》卷53。
    190 《宋史·孝弟部·艺文二》。
    191 肖群忠:《肖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4-95页。
    192 欧阳修:《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91页。
    193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北京: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307页。
    194 《孝经·开宗明义章》。
    195 吕思勉:《秦汉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721页。
    196 王应麟(宋),周兴嗣(梁),李毓秀(清):《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197 孟宪承,陈学恂,张瑞等:《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第242页。
    198 孟宪承,陈学恂,张瑞等:《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第242页。
    199 鲁讯:《鲁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76页。
    200 陈戍国点校:《四书五经》,岳麓书社,1991年版,第3页
    201 《颜氏家训·慕贤》。
    202 《曾子·立事》。
    203 陈戍国点校:《四书五经》,岳麓书社,1991年版,第619页
    204 《孝经·开宗明义》。
    205 《孝经·天子》。
    206杨大春:身体经验与自我关怀——米歇尔·福柯的生存哲学研究,《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第120页。
    207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等译:《规训与惩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56页。
    208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等译:《规训与惩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08页。
    209[澳]J·丹纳赫等:《理解福柯》,(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59页。
    210[德]黑格尔:《历史哲学》,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112页。
    211[德]黑格尔:《历史哲学》,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129页。
    212[德]黑格尔:《历史哲学》,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131页。
    213[德]黑格尔:《历史哲学》,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166页。
    214[德]黑格尔:《历史哲学》,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171页。
    215[德]黑格尔:《历史哲学》,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133页。
    216[德]黑格尔:《历史哲学》,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149页。
    217[德]黑格尔:《历史哲学》,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144页。
    218 《论语·子路》。
    219 《孟子·尽心下》。
    220 《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221[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第一册》,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版,第128-129页。
    222[德]韦伯:《经济与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240页。(1)马克思认为民众评价活动具有一种“普遍的、隐蔽的强制力量”。它在无形中迫使被评价者服从。
    223法拉,帕特森:《记忆》,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第24页。
    224王承裕校勘:《关中丛书·吕氏乡约》,上海:上海书店,1994年版,第881-884页。
    225牛铭实:《中国历代乡约·乡甲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5-150页。
    226陈新汉:《权威评价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6页。
    227赵清,郑城:《吴虞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21页。
    228根据费成康的研究,“家法”一词始于汉朝经学。汉儒治经学皆由口授,师之所传,徒之所受,一字不敢出入,此为“师法”。以后五经博士增至十三家,每家各有“家法”,是为家法的原出。至南北朝,家法一词始与“礼法”等同,成为调整家庭内部关系的规范,近似于“家规”。此后随着大家族逐渐形成,便需要对家族内部的家庭关系进行规约,这时“族规”便成为必需。
    232[法]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译:《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24-225页。
    233[法]迪迪埃·埃里蓬著,谢强、马月译:《权力与反抗—米歇尔·福柯传》,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第260页。
    234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0页。
    235[美]罗斯:《社会控制》,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69页。
    236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9页。
    237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6页。
    238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0页。
    239 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年版,第235页。
    240 《吕氏春秋·恃君览·恃君》。
    241 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7-48页。
    242司马迁:《史记》卷6,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43页。
    243司马迁:《史记》卷6,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62页。
    244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第134页。
    245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第223页。
    246[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卷97上,第3941页;卷97上,第3946页;卷53,第2421页。
    247[汉]班固:《汉书》卷40,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048页。
    248[汉]班固:《汉书》卷47,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214页。
    [汉]班固:《汉书》卷25,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222页。
    250[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卷35,第1903页;卷44,第2157页;卷53,第2414页。
    251[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卷47,第2216页;卷53,第2414页;卷53,第2427页;卷47,第2212页;卷35,第1903页。
    252[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卷66,第2878页;卷47,第2212页;卷55,第2490页;卷65,第2853页;卷95,第3958页;卷59,第2654页;卷83,第3397页。
    253[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卷54,第2464页;卷57,第2530页;卷40,第2038页;卷64上,第2791页。
    254郭玉峰:《两汉时期贞节观念的世俗化趋向》,《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36-37页。
    255[汉]班固:《汉书·宣帝纪第八》卷8,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页。
    256[汉]班固:《汉书·元后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页。
    257[宋]范哗:《后汉书·孝安帝纪第五》卷5,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29页。
    258 《二十五史·后汉书三国志晋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784页。
    259 《二十五史·后汉书三国志晋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786页。
    260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闲志校注》卷三《蜀志·蜀郡》,第223页。
    261江陵张家山汉简整理小组:江陵张家山汉简《奏谳书》释文(一),文物,1993年第8期。
    262[宋]范哗:《后汉书》卷34,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170页。
    263[唐]李延寿:《北史·列传第七九·列女传》卷91,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994页。
    264《二十五史·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489页。
    265《隋书》卷65《李谔列传》,中华书局 1973年版,第1543页。
    266[唐]魏征:《隋书·帝纪第二·高祖下》卷2,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41页。
    267王寿南:《唐代公主之婚姻》,《第一届历史与中国社会变迁论文集》,台北:“中科院”三民主义研究院丛刊。
    268 《朱子语类·历史类》。
    269聂崇岐:《女子再嫁问题之历史的演变》,《妇女风俗考》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340页。
    270王溥:《唐会要》卷六,四库本,第52页。
    271 《元典章》中国书店,1990年版,第493页。
    272 《元典章》中国书店,1990年版,第54页。
    273 《元典章十八·户部四》中国书店,1990年版。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元典章,影印本,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版。
    274黄时鉴(辑点):《元代法律资料辑存》,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36页。
    275 《元典章》中国书店 1990年版,第195页;第195页;第291页。
    276徐适端:《试析元代妇女在法律中的地位》,《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4期,第103-115页。
    277(清) 张廷玉:《明史》卷301,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689-7690页。
    278 《明会典》卷78,四库本,第468页。
    279张廷玉等:《明史·列女列传一列传一八九》卷三零,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690页。
    280刘纪华:《中国贞节观念的历史演变》,《社会学界》第8卷,1934年版。
    281 《清会典事例·礼部第十册》卷403,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91年版,第503-504页。
    282司马迁:《史记》卷6,北京:中华书局,1959,第241页。
    283[汉]班固:《汉书·蒯通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
    284[清]陈立:《白虎通疏证》卷10《嫁娶》,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467页。
    285程颐,程颜:《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286程颐,程颜:《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287朱彝尊:《道传录序》,《贞节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12页。
    288吕坤:《呻呤语》卷5行道,吕新吾全集本。
    289[明]谢肇淛:《五杂俎》卷8,《人部四》,中华书局,1959年版。
    290[明]归有光:《贞女论》,《震川先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291[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1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27页。
    292[清]毛奇龄:《西河合集·禁室女守志殉死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293[清]钱泳:《履园丛话》,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12页。
    294[清]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8,《答问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29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奏折》,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29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奏折》乾隆五年,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297 《岩镇曹氏女妇贞烈传序》,《方苞集》卷4,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30页。
    298班昭:《女诫序》,《说郛》(宛委山堂)本。
    299 班昭:《女诫序》,《说郛》(宛委山堂)本。
    300宋若莘撰、宋若昭注:《女论语·立身》,《说郛》(宛委山堂)本。
    301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第七章“元明的妇女生活”,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302黄尚文:《女范编·题古今女范图》,明刻本。
    303吕坤:《闺范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304蓝鼎元:《女学》卷2,《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四十一辑,第105页。
    305王相母刘氏:《女范捷录·贞烈》,《女四书》(江左书林)本。
    306姚舜牧:《药言集成初编本》第976册,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307 《元史》,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308 《典章十八·户部四元典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齐鲁书社,1996年版。
    309孔齐:《至正直记》卷2,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310臧晋叔:《元曲选》,中华书局,1979年版。
    311 《鸡肋编·近时婚丧礼文亡阙》。
    312 《鸡肋编·浙人讳鸭》。
    313 《典章四十五·刑部七元典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齐鲁书社,1996年版。
    314 《典章五十七·刑部十九元典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齐鲁书社,1996年版。
    315黄时鉴:《元代法律资料辑存》,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46页。
    316黄淮杨士奇等:《历代名臣奏议:太平策》卷67,明崇祯刻本。
    317典章四十二·刑部四。
    318转引自孙立平(2003):《城乡之间的新二元结构与农民工的流动》,李培林主编《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第155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19唐魁玉,徐华:《污名化理论视野下的人类日常生活》,《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第141-142页。
    320[美]约翰·费斯克等,李彬译注:《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4年版,第147页。
    321程颢,程颐:《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 1981年版,第301页。
    322民国《崇明县志》卷4。
    323 《古歙城东许氏家谱》卷7《许氏家规》(乾隆二年刊本)。
    324[清光绪婺源]紫阳堂朱氏宗谱·卷1。
    325鲍存良:《歙县新馆着存堂鲍氏宗谱·凡例》(光绪元年刊本)。
    326重要的他人是美国社会学家家米尔斯在米德的自我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概念,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任何一个个体在其成长过程中,都会受到一些重要人物的影响,例如:家庭成员,邻里同伴,教师,历史上的英雄,现实生活中的典型等。个人的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
    329查尔斯·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127-132页。
    330万历《绍兴府志·风俗志》,四库存目史部,第200册,第556页。
    331万历《新昌县志·风俗志》卷4,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本,第2页。
    332嘉靖《太平县志·风俗》,《太平县古志三种》,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40页。
    333嘉靖《浙江通志》卷65:《杂志·风俗》上海书店影印本,第752页。
    334弘治《衢州府志》卷1:《风俗)上海书店影印本,第32-33页。
    335万历《温州府志》卷2:《舆地·风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10册,第516页。
    336 王士性:《王士性地理书三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30页。
    337 《仪礼·丧服》,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上册,第1106页。
    338 《礼记·郊特牲》,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下册,第1456页。
    339班昭《女诫》,《后汉书》卷八四《列女传·曹世叔妻》,中华书局标点本,第2790页。
    340万历《绍兴府志》卷12:《风俗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00册,第556页。
    341万历《余杭县志》卷2:《风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10册,第286页。
    342嘉靖《安吉州志》卷3:《风俗》,上海书店影印本,第28册,第728页。
    34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0页。
    344陈国验:《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45 H.Tajfel、J.C.Turner.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ofIntergroup Behavior.S.Worchel、W.G.Austin.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Montercy,CA:Books-Cole,1986;安东尼·吉登斯,赵旭东、方文、王铭铭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丹尼尔·贝尔,赵一凡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
    346 杰克,普拉诺等著《治学分析词典》“合法性”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347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35-36页。
    348 罗伯特·W·杰克曼:《不需要暴力的权力——民族国家的政治能力》,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3页。
    349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311页。
    350陈越:《哲学与政治》,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41页。
    351 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50页。
    352[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第110页。
    353秦晖:《传统十论——本土社会的制度文化与其变革》,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354转引自王先明:《士绅构成要素的变异与乡村权力—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晋西北、晋中为例》,《近代史研究》 2005年第2期,第266页。
    355 Vivienne Shue.Sketches of the Chinese Body Politic[M].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p178)。
    356李培林等:《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社会学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8页。
    357李路路、王奋宇:《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结构及其变革》,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81页。
    358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213页。
    359[美]古德:《家庭》,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第166页。
    360同治广西平乐《邓氏宗谱》谱序。
    361绩溪《盘川王氏宗谱》卷首《凡例》。
    362[光绪婺源]紫阳堂朱氏宗谱·卷1。
    363六修江苏洞庭安仁里《严氏族谱》卷12《族规》。
    364安徽《仙源东溪项氏族谱》卷1《祠规引》。
    365大埔县黄氏源流编委会:《大埔黄氏族谱》,1996年版。
    366 兴宁孙氏族谱:《孙氏族谱》,手抄本。
    367 转引自李小燕:《从族谱的家规家训看客家人的价值观念》,《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第78页。
    368 《家训》,《吉水桥南罗氏七修族谱》 1994年刊本。
    369桐西《许氏宗谱·家规》。
    370张中秋:《乡约的诸种属性及其文化原理认识》,《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第52页。 (1)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一书中把“人们表达他们的意见和意志”的方式分为“有机”和“无机”两种形式。其中“有机”形式是指“在国家中现实地肯定自己的东西当然须用有机的方式表现出来,国家制度中的各个部分就是这样的。”它直接体现着社会群体的意见。而“无机”形式则是指社会群体内的成员‘没有经过某种程序的组织'而表达‘他们的意志和意见'的方式。”
    371[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95页。
    372牛铭实:《中国历代乡约·乡甲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1页。
    373(明) 王阳明:《王阳明全集,第一册》,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版,第97页。
    374吴元炳:《三贤政书·申乡约保甲示》,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6年版,第2401-2408页。
    375[法]霍尔巴哈:《健全的思想》,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43页。
    376[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第一册》,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版,第165-170页。
    377赵旭东:《逝者如斯的结构秩序——译读费孝通英文版《中国士绅》》,《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第3期,第166页。
    378马和民:《论传统中国的社会教化实践与社会化榜样》,《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第29页。
    37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349-350页。
    380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第147页。
    381 北京大学哲学系:《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458页。
    382 北京大学哲学系:《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498页。
    383 北京大学哲学系:《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498页。
    384[[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27页。
    385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1卷,第84页。
    386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卷,第514页。
    387[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7-8页。
    388 转引自[英]阿兰德波顿,陈广兴等译:《身份的焦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第5-6页。
    389 转引自[英]阿兰德波顿,陈广兴等译:《身份的焦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
    390陈新汉:《权威评价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9-346页。
    391[美]本尼迪克特著:《菊与刀》,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22页。
    392[美]本尼迪克特著:《菊与刀》,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22-223页。
    393唐凯麟:《伦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2页。
    394 《忠祖家训》,《茨溪刘氏族谱》,清光绪九年刊本。
    [1][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2]陈新汉:《民众评价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陈新汉:《评价论导论——认识论的一个新领域》,上海上海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
    [4]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费孝通:《社会学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
    [6]陈戍国点校:《四书五经》,岳麓书社 1991年版。
    [7]《二十五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版。
    [8]李丰春:《社会评价论视野下的传统旌表制度》,《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
    [9][美]本尼迪克特著:《菊与刀》,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年版。
    [10][德]马克斯·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胡景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11]詹火生编译:《新冲突的开拓者达伦多夫》,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版。
    [12]班固:《汉书》,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 1999年版。
    [13]李丰春:《王莽“代汉”心法研究》,《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第122-125页。
    [14][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年版。
    [15]黎民、张小山主编:《西方社会学理论》,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16]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1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4年版。
    [18]陈新汉:《权威评价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19]李亦园,杨国枢:《中国人的性格》,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0]王焕镰选注:《韩非子选·二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21]黄仁发,汤建南:《人际关系心理》,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1995年版。
    [22]肖丽华:《保护语言 保护我们的家园——读奥威尔《一九八四》》,《世界文化》,2006年第1期,第20页。
    [23]秦晖:《传统十论——本土社会的制度文化与其变革》,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24]谢立中:《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25]黄国光、胡先缙:《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26]史尚宽:《亲属法论》,荣泰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70年版。
    [27]比尔吉埃主编:《家庭史》,北京三联书店 1998年版。
    [28]费孝通:《禄村农田》,《费孝通文集》第2卷,北京:群众出版社 1999年版。
    [29]徐扬杰:《中国家族制度史》,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
    [30]《白虎通疏证》卷8《宗族》,中华书局 1994年版。
    [31]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年版。
    [32]徐扬杰:《宋明家族制度史论》,中华书局 1995年版。
    [33]冯尔康等:《中国宗族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34]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371页。
    [35]石川荣吉:《现代文化人类学》,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88年版。
    [36]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 1981年版。
    [37]徐扬杰:《宋明以来的封建家族制度述论》,载《中国社会科学》 1989年的4期。
    [38]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汉语大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5年版。
    [39]刘卿:《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宗族关系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40]杜正胜:《传统家族试论》(上),载《大陆杂志》第65卷第2期,台北。
    [41]顾鉴塘、顾鸣塘:《中国历代婚姻与家庭》,商务印书馆 1996年版。
    [42]苏金花:《累世同居家庭模式探析》,《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6年第4期。
    [43]《四库全书总目》卷集部,总集类,存目四。
    [44]《论语·学而》,《四书五经》上卷,北京古籍书店 1996年版。
    [45]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5年版。
    [46]黎小龙:《义门大家庭的分布与宗族文的区域特征》,《历史研究》 1998年第2期,第54页。
    [47]邢义田:《从战国至两汉的族居、族葬、世业论中国古代宗法社会延续》,《周秦文化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48]赵翼:《陔余丛考》卷三九《累世同居》。
    [49]黎小龙:《义门大家庭的分布与宗族文的区域特征》,《历史研究》 1998年第2期,第54页。
    [50]王善军:《关于义门大家庭分布和发展的几个问题——与黎小龙先生商榷》,《历史研究》 1999年第5期,第165页。
    [51]李希泌主编:《唐大诏令集补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年版。
    [52]刘晓:《试论累世同居共财在元代的发展及其特点》,《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1期。
    [53](春秋)曾参:《孝经》,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版。
    [54]杨国枢:《中国人的蜕变》,台湾桂冠图书公司,1988年版。
    [55]谢幼伟:《孝与中国社会》,罗义俊:《理性与生命——当代新儒学文萃》,上海:上海书店,1994年版。
    [56][汉]陆贾:《新语·辅政》,王利器,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
    [57][汉]司马迁:《史记》第11卷,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58][战国]孟柯:《孟子》,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59]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见《而己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60][宋]宋敏求,洪丕谟等点校:《唐大诏令集》:至德二年正月,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年版。
    [61]《唐律疏议·名例篇》,北京:中华书局 1983年版。
    [62][清]毕沅编著:《续资治通鉴》,中华书局 1957年版。
    [63]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64][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195,北京:中华书局 1975年版。
    [65][清]董诰等:《全唐文))卷763,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66]王美华:《官方旌表与唐宋两代孝悌行为的变异》,《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第24页。
    [67]吕留良:《与吴玉璋书》,《吕晚村先生文集》,元明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68]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北京:学林出版社 1987年版。
    [69]陈戍国点校:《周礼·仪礼·礼记》,长沙:岳麓书社 1989年版。
    [70][宋]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71]吕思勉:《秦汉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72]王应麟[宋],周兴嗣[梁],李毓秀[清]:《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6年版。
    [73]孟宪承,陈学恂,张瑞等:《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1年版。
    [74]鲁讯:《鲁讯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75]杨大春:身体经验与自我关怀——米歇尔·福柯的生存哲学研究,《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第120页。
    [76][法]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等译:《规训与惩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9年版。
    [77][澳]J·丹纳赫等:《理解福柯》,(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2年版。
    [78][德]黑格尔:《历史哲学》,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1年版。
    [79][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第一册》,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7年版。
    [80]法拉,帕特森:《记忆》,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81]王承裕校勘:《关中丛书·吕氏乡约》,上海:上海书店 1994年版。
    [82]牛铭实:《中国历代乡约·乡甲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83]赵清,郑城:《吴虞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
    [84][法]迪迪埃·埃里蓬著,谢强、马月译:《权力与反抗—米歇尔·福柯传》,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85]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 1980年版。
    [86]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87]郭玉峰:《两汉时期贞节观念的世俗化趋向》,《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36-37页。
    [88]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闲志校注》卷三《蜀志·蜀郡》。
    [89]江陵张家山汉简整理小组:江陵张家山汉简《奏谳书》释文(一),文物,1993第8期。
    [90][唐]李延寿:《北史·列传第七九·列女传》卷91,中华书局 1974年版。
    [91][唐]魏征:《隋书·帝纪第二·高祖下》卷2,中华书局 1973年版。
    [92]王寿南:《唐代公主之婚姻》,《第一届历史与中国社会变迁论文集》,台北:“中科院”三民主义研究院丛刊。
    [93]聂崇岐:《女子再嫁问题之历史的演变》,《妇女风俗考》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94]王溥:《唐会要》卷6,四库本。
    [95]《元典章》中国书店 1990年版。
    [96]黄时鉴(辑点):《元代法律资料辑存》,杭州:浙江290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97]徐适端:《试析元代妇女在法律中的地位》,《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4期,第103-115页。
    [98][清]张廷玉:《明史》卷301,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99]刘纪华:《中国贞节观念的历史演变》,《社会学界》第8卷,1934年版。
    [100]《清会典事例·礼部第十册》卷403,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91年版。
    [101][清]陈立:《白虎通疏证》卷10《嫁娶》,中华书局 1994年版。
    [102]周敦颐:《周子全书》,古香斋刊绣本,清光绪九年。
    [103]张载:《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 1981年版。
    [104]程颐,程颜:《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 1981年版。
    [105]朱熹:《朱文公文集》,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缩印明刊本。
    [106]朱熹:《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 1983年版。
    [107]舒红霞:《宋代理学贞节观及其影响》,《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0年第1期,第47-53页。
    [108]朱彝尊:《道传录序》,《贞节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109][明]谢肇涮:《五杂俎》卷8,《人部四》,中华书局,1959年版。
    [110][明]归有光:《贞女论》,《震川先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111][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1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12][清]毛奇龄:《西河合集·禁室女守志殉死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113][清]钱泳:《履园丛话》,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114][清]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8,《答问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11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奏折》,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116]《岩镇曹氏女妇贞烈传序》,《方苞集》卷4,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17]黄时鉴:《元代法律资料辑存》,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11832]黄淮、杨士奇等:《历代名臣奏议:太平策》卷67,明崇祯刻本。
    [119]唐魁玉,徐华:《污名化理论视野下的人类日常生活》,《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第141-142页。
    [120][美]约翰·费斯克等,李彬译注:《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4年版。
    [121]查尔斯·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华夏出版社 1999年版。
    [122]王士性:《王士性地理书三种》,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年版。
    [123]《仪礼·丧服》,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上册。
    [124]《礼记·郊特牲》,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下册。
    [1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126]安东尼·吉登斯,赵旭东、方文、王铭铭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8年版。
    [127]杰克,普拉诺等著《治学分析词典》“合法性”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年版。
    [128]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年版。
    [129]罗伯特·W·杰克曼:《不需要暴力的权力——民族国家的政治能力》,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130]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上海:三联书店 1992年版。
    [131]陈越:《哲学与政治》,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132]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133][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
    [134]秦晖:《传统十论——本土社会的制度文化与其变革》,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135]王先明:《士绅构成要素的变异与乡村权力——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晋西北、晋中为例》,《近代史研究》 2005年第2期,第266页。
    [136]李培林等:《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社会学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37]李路路、王奋宇:《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结构及其变革》,浙
    [138]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
    [139][美]古德:《家庭》,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
    [140]李小燕:《从族谱的家规家训看客家人的价值观念》,《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第78页。
    [141]吴元炳:《三贤政书·申乡约保甲示》,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1976年版。
    [142][法]霍尔巴哈:《健全的思想》,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年版。
    [143]赵旭东:《逝者如斯的结构秩序——译读费孝通英文版《中国士绅》》,《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第3期,第166页。
    [144]马和民:《论传统中国的社会教化实践与社会化榜样》,《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第29页。
    [145]北京大学哲学系:《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年版。
    [146][[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
    [147][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148][英]阿兰德波顿,陈广兴等译:《身份的焦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 社 2007年版。
    [149]唐凯麟:《伦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
    [1]Deutsch.Karl W.1981,"The crisis of the srate."Gowermment and Oppisirion 16(Summer):p331-332.
    [2]Vivienne Shue.Sketches of the Chinese Body Politic[M].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P178.
    [3]Le.Bon,G.The Crowed.London:T.Fisher Unwn,1896,P.26.
    [4]Ramazanoglu,C.(ed.)Up against Foucault,Explorations of Some Tendions Between Foucault and Feminism,Routledg,London and New York,1993,p.191.
    [5]H.Tajfel、J.C.Turner.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oflntergroup Behavior.S.Worchel、W.G.Austin.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Monterey,CA:Books-Cole,1986.
    [6]Vivienne Shue.Sketches of the Chinese Body Politic[M].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p178.
    [7]Noelle-Neumann.E.(1993).The Spiral of Silence:Publice Opinion-Our Social Ski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Seconnd edition.p.33.
    [1]《六韬·盈虚》。
    [2]《宋史·礼志》。
    [3]《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5]《辞源》(修订本第1册),商务印书馆 1979年版。
    [6]《辞海·增补本》,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版。
    [7]《云梦睡虎地秦墓》图版八五,文物出版社 1981年版。
    [8]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汉语大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 1995年版。
    [9]《古汉语大词典》,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年版。
    [10]明毛凤韶《浦江志略》,上海古籍书店影印天一阁藏明嘉靖刻本。
    [11]《紫山大全集》卷11《宁晋王氏本支图记》。
    [12]《通制条格》卷3《户令·亲在分居》。
    [13]《通制条格》卷3《户令·收养同宗孤贫》。
    [14]《元典章》卷17《户部三·户计·分析·禁治父子异居》。
    [15]《剡源戴先主文集》卷5《会稽唐氏墓记》。
    [16]《滋溪文稿)卷28《题温氏五世同居诗后》。
    [17]《宋文宪公全集》卷23《浦阳深溪王氏义门碑铭》。
    [18]《通制条格)卷3《户令·亲在分居》。
    [19]《皇明诏令》卷之十三。
    [20]《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230。
    [21]《袁氏世范》卷上《睦亲·兄弟贵相爱》。
    [22]《至正直记》卷2《妇人不嫁为节》。
    [23]《中庵先生刘文简公文集》卷2《王氏孝敬堂记》。
    [24]《王忠文公文集》卷9《麟溪集序》。
    [25]《宋文宪公全集》卷40《郑氏孝友传》。
    [26]《圭斋文集》卷14《白麟溪三大字后》。
    [27]《论语·学而》。
    [28]《荀子·正义》。
    [29]《新刊皇明政要》卷6,明刊本,元明史料丛编27号,台北:文海出版社,1984年版。
    [30]《大明会典卷七十九·元明史料丛编19号》,台北:文海出版社,1984年版。
    [31]黄宗羲:《南雷文集·余姚县重修儒学记》。
    [32]《太祖实录》洪武八年正月丁亥。
    [33]《颜氏家训·慕贤》。
    [34]《曾子·立事》。
    [35]《孝经·开宗明义》。
    [36]《孝经·天子》。
    [37]鲍光纯:《重编歙县棠樾鲍氏三族宗谱·缪序》,乾隆二十五年刊本。
    [38]王宗本:《休宁宣仁王氏族谱·宗规》,万历三十八年刊本。
    [39]《吕氏春秋·恃君览·恃君》。
    [40]《朱子语类·历史类》。
    [41]《明会典》。
    [42]吕坤:《呻呤语》卷5。
    [43]班昭:《女诫序》,《说郛》(宛委山堂)本。
    [44]宋若莘撰、宋若昭注:《女论语·立身》,《说郛》(宛委山堂)本。
    [45]黄尚文:《女范编·题古今女范图》,明刻本。
    [46]吕坤:《闺范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47]蓝鼎元:《女学》卷2,《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四十一辑。
    [48]王相母刘氏:《女范捷录·贞烈》,《女四书》(江左书林)本。
    [49]姚舜牧:《药言集成初编本》第976册,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 1960年版。
    [50]《元史》,中华书局,1983。
    [51]《典章十八·户部四元典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齐鲁书社 1996年版。
    [52]孔齐:《至正直记》卷2,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版。
    [53]臧晋叔:《元曲选》,中华书局 1979年版。
    [54]《鸡肋编·近时婚丧礼文亡阙》。
    [55]《鸡肋编·浙人讳鸭》。
    [56]民国《崇明县志》卷4。
    [57]《古歙城东许氏家谱》卷7《许氏家规》(乾隆二年刊本)。
    [58](清光绪婺源)紫阳堂朱氏宗谱·卷1。
    [59]鲍存良:《歙县新馆着存堂鲍氏宗谱·凡例》(光绪元年刊本)。
    [60]万历《绍兴府志·风俗志》,四库存目史部,第200册。
    [61]万历《新昌县志·风俗志》卷4,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本。
    [62]嘉靖《太平县志·风俗》,《太平县古志三种》,中华书局 1997年版。
    [63]嘉靖《浙江通志》卷65:《杂志·风俗》上海书店影印本。
    [64]弘治《衢州府志》卷1:《风俗)上海书店影印本。
    [65]万历《温州府志》卷2:《舆地·风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10册。
    [66]万历《绍兴府志》卷12:《风俗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00 册。
    [67]万历《余杭县志》卷2:《风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10册。
    [68]嘉靖《安吉州志》卷3:《风俗》,上海书店影印本,第28册。
    [69]陈国验:《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0年版。
    [70]同治广西平乐《邓氏宗谱》谱序。
    [71]绩溪《盘川王氏宗谱》卷首《凡例》。
    [72](光绪婺源)紫阳堂朱氏宗谱·卷1。
    [73]六修江苏洞庭安仁里《严氏族谱》卷12《族规》。
    [74]安徽《仙源东溪项氏族谱》卷1《祠规引》。
    [75]大埔县黄氏源流编委会:《大埔黄氏族谱》,1996年版。
    [76]兴宁孙氏族谱:《孙氏族谱》,手抄本。
    [77]《家训》,《吉水桥南罗氏七修族谱》 1994年刊本。
    [78]桐西《许氏宗谱·家规》。
    [79]《忠祖家训》,《茨溪刘氏族谱》,清光绪九年刊本。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