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黑龙江沦陷时期报纸文艺副刊研究综述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以东北沦陷时期黑龙江的报纸文艺副刊为研究对象,收集整理了哈尔滨的《大北新报》、《国际协报》、《滨江时报》、《滨江日报》、《午报》以及齐齐哈尔的《黑龙江民报》各报纸文艺副刊上的文学作品,从这些作品了解那个特殊时期的文学创作生态及其话语特征。
     论文的主体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概述黑龙江沦陷时期报纸文艺副刊的总体特点及其在东北乃至全国文坛的重要地位;其次则将纷纭复杂的报纸的副刊归纳为“新旧文学混合副刊”、“纯文艺副刊”、“画刊”、“进步副刊”四个大类,并介绍其发展流程和主要内容。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副刊的思想内容及副刊中的进步倾向。由于东北文坛在日伪强权统治下的伪满洲国时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有的人认为那样的白色的恐怖下没有真正的文学,也有人认为沦陷区的文学和以往的沦陷区文学研究放大了其中的革命和进步的意义,使伪满洲国时期的东北文学在整体上失了真。该部分详细论述了副刊的主要思想内容,并概括了此时副刊文学的特点,还原了当时文艺副刊的真实状貌。另外着重介绍了沦陷时期的进步文学和主要撰稿人的文学生涯。
     第三部分着重论述了报纸文艺副刊的价值、意义与局限。沦陷时期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日伪统治者只注重了报纸的新闻报道而忽略了副刊的内容,进步作家们抓住时机,借助文艺副刊这一阵地宣传革命进步思想。文人们在艰难环境下的这些创作虽不能体现当时东北文坛的真正水平,但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发扬了五四精神,使非常时期的文学没有被荒废,为文学期刊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揭开了东北沦陷时期文艺副刊的真实面貌,充实了沦陷区文学的研究。之后,论文从文化底蕴、时效性、现实性、历史性四方面论述了报纸文艺副刊的局限,揭开了东北沦陷时期文艺副刊的真实面貌,充实了沦陷区文学的研究。
Based on the Art Supplements to Heilongjiang newspaper in the Occupation Period, and by collecting and arranging the literary works from Dabei,Binjiang Current, Binjiang Daily, Noon of Harbin newspapers and Heilongjiang Mass of Qiqihaer newspaper. The thesis is meant to comprehend the ecological situation of literary creation and discursive features of these works of the period.
     The thesis is composed of three parts. Part One i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Northeast or even the whole country’s literary circle and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complicated Supplements into four categories,“the mixture Supplement of the New and the Old literature, the Supplements for pure art, the Supplements for painting and the Progressive Supplements”. And then introduce the procedure of their development and main contents.
     Part Two is focused on the ideological contents and the main artistic features of the Supplements. Some scholars hold the idea that there is no real literature in the White Terror Period; some others believe that the revolutionary and progressive significance in the Occupation Period are so exaggerated that it wholly loses its real nature since the power domination by the Puppet, the Northeastern literary circle has changed correspondingly in the period of the Puppet Manchukuo. The ideological contents of the Supplements are fully discussed to summarize the features of literature and to restore the authentic face of them. Besides, the progressive literature and the career of the main writers of the time are also introduced.
     Part Three is to discuss the values, significance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Supplements. For a long time, the Puppet government only cares the news reporting, ignoring its contents, so the progressive writers grasp the opportunity to propagate the revolutionary ideas. Although in such hard environment the works couldn’t reflect the real level of the Northeastern literary circle,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works in the Supplements reflect the spirit of May Fourth Movement, so the literature of the period has not died out. They have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literary journals thus to expose the real aspect and to enrich the research of the literature in that period. In the end, cultural background, effectiveness, realistic significance and historic significance are discussed to expose the limitations.
引文
[1]刘晓丽:《异态时空中的精神世界——伪满州国文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后记”。
    [2]刘晓丽:《异态时空中的精神世界——伪满州国文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序”。
    [3]《满洲新文学年表》,参见《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史料卷,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2000年。
    [4]参见《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3年第1期。
    [5]刘晓丽:《异态时空中的精神世界——伪满州国文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6]哈尔滨市图书馆内部网资料
    [7] [8][9]见《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史料卷,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2000年。
    [10]王承礼主编:《东北沦陷十四年史纲要》,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78页。
    [11]林蓬:《建立和平文艺》,《中华日报》文艺副刊,1940年2月4日。
    [12]伯刚:《吾人之新觉悟》,《滨江日报》,1937年11月4日。
    [13] [14]《滨江日报》1938年5月5日。
    [15]冯昊:《民族意识与沦陷区文学》,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16]支离:《发刊之词——至文艺界》,《滨江日报》副刊《文艺》1937年11月1日。
    [17] (美)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
    [18]《滨江日报》,1938年6月2日《粟末微澜》。
    [19]徐廼翔、黄万华:《中国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30页。
    [20]小爱德华:《被冷落的缪斯——1937至1945年的中国现代文学》,徐廼翔、黄万华.中国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史:前言,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7。
    [21]徐廼翔、黄万华:《中国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
    [22]支离:《发刊之词——至文艺界》,《滨江日报》副刊《文艺》1937年11月1日。
    [23]胡笳:《故乡》,《滨江日报》1939年4月2日。
    [24]潘菊华:《拾来的花》,《滨江日报》副刊《文艺》1937年12月3日。
    [25]《滨江日报》副刊《文艺》
    [26]黄万华:《艺术借鉴:沦陷区散文同外来文化影响相处的基本格局》,《社会科学辑刊》,1995年第1期
    [27]小荣:《秋夜》,《滨江日报》1939年4月6日
    [28]《无由的烦恼》胡笳,《大北新报画刊》5卷12期
    [29]北虹:《新兴的乐园》,《大北新报杂俎》6卷1期
    [30]《滨江日报》《粟末微澜》
    [31]季广茂:《隐喻理论与文学传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32]王一川:《中国人想像之中国——20世纪文学中的中国形象》,《东方丛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2辑
    [33]徐廼翔、黄万华:《中国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
    [34]关沫南:《漫话文章》,《青年文化》1945年第1期
    [35]关沫南:《我们要什么样的文学》,《大北新报》1938年3月4日。
    [36] [37]参见《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史料卷,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2000年。
    [38]参见《滨江日报》,1937年12月4日
    [39]雷世文:《现代报纸文艺副刊的原生态文学史图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年第1期
    [40]陈昌凤、蜂飞凤舞:《旧中国着名报纸副刊》,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
    [41]参见《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史料卷,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2000年
    [42]陈叙:《20世纪90年代中国报纸副刊发展研究》,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4
    [43]张毓茂:《东北现代文学史论》,注明出版社,1996年,50页
    [44]《东北沦陷时期文学概况》,载《东北现代文学史料》,第4辑
    大北新报
    滨江日报
    午报
    国际协报
    黑龙江民报
    萧军:《跋涉》,花城出版社,1983年11月版。
    钱理群主编:《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散文卷、诗歌卷、戏剧卷、通俗小说卷、新文艺小说卷),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2000年。
    张毓茂主编:《东北现代文学大系》(评论、散文、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沈阳出版社,1996年版。
    梁山丁:《绿色的谷》,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钱理群主编:《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史料卷)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2000年版。
    东北现代文学史编写组:《东北现代文学史》,沈阳出版社,1989年版。
    马清福:《东北文学史》,春风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孙中田,逄增玉,黄万华,刘爱华:《镣铐下的缪斯——东北沦陷区文学史纲》,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申殿和,黄万华:《东北沦陷时期文学史论》,北方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冯为群,李春燕:《东北沦陷时期文学新论》,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张毓茂主编:《东北现代文学史论》,沈阳出版社,1996年版。
    徐廼翔,黄万华:《中国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刘晓丽:《异态时空中的精神世界——伪满州国文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王大明编:《抗战文艺报刊汇编》,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年版。
    李春燕主编:《东北文学综论》,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
    李春燕主编:《东北文学史论》,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
    李春燕主编:《东北文学文化新论》,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版。
    李春燕主编:《东北文学的历史变迁》,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哈尔滨市志.文化·文学·艺术》,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解学诗:《历史的毒瘤——伪满政权兴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王强:《日本侵华时期殖民教育政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王承礼主编:《东北沦陷十四年史纲要》,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
    王承礼主编:《东北沦陷十四年史丛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
    胡凌芝:《蹄下文学面面观》,长春出版社,1990年版。
    [美]耿德华著,张泉译:《被冷落的缪斯——中国沦陷区文学史(1937-1945)》,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韩]金昌镐:《苦难的岁月、互补的文学——沦陷时期中国东北与韩国文学比较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冯昊:《民族意识与沦陷区文学》,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包学菊:《何以为家——东北沦陷区文学中的家族家庭视界与叙事》,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刘晓丽:《1939——1945年东北地区文学期刊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5界博士论文。
    东北文学研究史料(第4辑——第7辑),哈尔滨文学院,1986—1988年,内部交流。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3、4、1989.4、1993.1、2002.2、2003.1、2005.3、2005.6、)社会科学辑刊(1992.2.、1992.3、1996.1、)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版。
    郑敏:《结构-解构视角——语言、文化评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化批评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冯并:《中国文艺副刊史》,华文出版社,2001年版。
    王政挺:《传播-文化与理解》,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陈金川:《地缘中国——区域文化精神与国民地域性格》,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年版。
    许宁:《别样的白山黑水/东北地域文化的边缘解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逄增玉:《黑土地文化与东北作家群》,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金恩辉:《寻根集——东北地方志论丛》,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
    李述笑编:《哈尔滨历史编年(一七六三——一九四九)》,.哈尔滨出版社,2000年3月版。
    [美]法兰克·吉伯尼尚蔚,史禾译:《战争——日本人记忆中的二战》,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
    [英]卜立德,陈广宏译:《一个中国人的文学观——周作人的文艺思想》,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
    [英]爱德华·霍列特·卡尔,吴柱存译:《历史是什么》,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英]艾勒克·博埃默,盛宁、韩敏中译:《殖民与后殖民文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李金梅译:《民族与民族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法]布迪厄,刘晖译:《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英]巴特·穆尔-吉尔伯特等编撰,杨乃乔等译:《后殖民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日]中村雄二郎,孙彬译:《日本文化中的恶与罪》,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美]汉娜·阿伦特,王凌云译:《黑暗时代的人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美]萨义德,李琨译:《文化与帝国主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日]柄谷行人,赵京华译:《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美]杜赞奇,王宪明等译:《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法]莫里斯·哈布瓦赫.毕然,郭金华译:《论集体记忆》,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2年10月版。
    [美]萨义德,王宇根译:《东方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