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清末学校教育政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清末学校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标志着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型以及教育的法制化。它不仅在近代教育历史中居于重要的地位,而且因其作为从教育制度通向教育实践的中介而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就其研究现状来看,研究成果颇丰,主要体现在教育政策理论、教育政策背景、教育政策制定及推行等方面,这些研究将有裨于对近代新教育政策演变的进一步认识并加深对其思想内涵的理解。新形势下,从当代教育政策学及相关学科的多元视角出发,实现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的突破,将推动对清末学校教育政策的进一步研究。
     中国传统教育制度是以科举制度为核心,以儒家经典为教育内容,官学、私学、书院并存的教育模式。鸦片战争后,随着传教士的到来和西学的传入,近代新型人才培养成为教育改革的目标。洋务运动中,教育问题涉及了社会各个层面的矛盾与冲突,需要政府通过教育政策来进行制度的规范。维新运动中,由于国际环境的变化,清政府扩大政府职能,加大社会管理的力度。在此过程中,早期改良派、维新派和绅商阶层进行了教育思想与实践探索,促使公众议程得以建立,从而使学校教育问题进入政府议程。清末新政改革时期,全国掀起了书院改学堂与创办新式学堂的兴学高潮。学校体系以及学堂管理中的教育问题引起了清政府的重视,学校教育问题终于成为了教育政策的核心领域。
     清政府快速地建立了教育政策规划的日程,仿效日本,组织专门的力量来进行学校教育政策的制定。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由于各种原因,初次规划的学校教育政策方案未得到全面推广。嗣后,清政府诏令张之洞等人厘定学堂章程。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正式获得颁行,清政府督饬各省推广新式学堂,掀开了清末学校教育政策实施的序幕。学务处作为学校教育政策实施的专门组织机构,对教育政策推行进行规划与安排。各地督抚积极向学,采取了多种措施,各地在办学数量和质量方面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直隶省和湖北省的政策实施过程就是典型的案例。但是,由于教育问题的社会关联性,以及所涉及的影响因素的多元复杂性,清末学校教育政策推行过程遇到了各种问题和困难。基于国民素质对于宪政改革的决定性意义,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建立了学部,授予学部一定的决策权力和执行权力。学部在自身权力范围内,将学校教育政策推行作为当时的中心工作,进行了全面布署,并根据新教育推行中的情况,对学校教育政策及时进行修补,进行政策推行中的再决策,从而使清末学校教育政策得以增订。
     清末学校教育政策过程具有一定的规范性,政策制定和政策推行都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来进行,通过政策实施环节来检验政策的内容,从而使教育政策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内涵,成为中国近代教育政策史的开端。通过清末学校教育政策实施,学堂教育为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领域培养了大批人才,基本发挥了教育政策的社会功能。
     清末学校教育政策是统治阶层意愿的表达,课程设置的条文体现了浓厚的政治色彩。决策者过分依靠日本教育政策经验,缺少政策方案的可行性论证,教育政策制定步入了教育救国的误区。在教育政策推行过程中,各种程度的利益冲突使清末学校教育政策表现了自身的能力限度。由于险恶的社会政治环境,清政府缺少应有的政府能力,未能及时调整教育与社会结构层次中的各种利益关系。随着清朝的灭亡和清政府权力的丧失,清末学校教育政策终成历史资源,让位给民国及后继者不断探索的征程。清末学校教育政策这一专题的探究,仍然是当今中国近代教育史、教育政策学相关学科亟需进一步加强并深入展开的一个未尽领域。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of China, formulating and pursuing education policies on schools meant the transition from traditional education to modern education as well as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the law system, which was important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education and was also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significant as a medium in the change from education system to education practice. As far as its present study is concerned, the results can be called rich, including the studies in theory, background, establishment, and introduction of the policy and so on, which are helpful to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evolution of modern education policy and its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from the multi-perspective of contemporary education policy and the relevant disciplines, the breakthrough of study methods and content will enhance the further study of education policies on school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system takes ko-chu chih-tu as its core and Confucianism as its content, with the simultaneous existence of the schools run by the government, schools run by the privates and the academies of classical learning. After the Opium War, the missionaries arrived and the Western learning was introduced, so the fostering of new modern talented persons became the goal of education reform and traditional. During the period of Yang-wu yun-tung, both problems and achievements in education were the conflicts in each class of the society, which required Qing government to standardize the system by the education policy. During the period of Wei-xin reform, due to the change of the world's environment, Qing government expanded its function and increase the impact and momentum of social manage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early reformists, people of Wei-xin class, and gentlemen and merchants approached education from both the thoughts and practice. These movements helped to arouse the public awareness so that the problems in schools entered the agenda of Qing government.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Hsin-cheng reform, people from all over the country set off the high tide of running schools, such as turning academies of classical learning into new schools and running new schools. The problems of the school system and the management in the schools aroused the attention of Qing government. The education problems of schools became the core field of the education policy at last.
     By following the Japanese way, Qing government established the agenda to plan the education policy swiftly. In 1902, Qing government promulgated Qing-ding School Regulations. However, due to various reasons, the first planned education policy on schools wasn't popularized widely. Later, Qing government promulgated the imperial edict, and Chang Chih-tung and other people were required to discuss and decide school regulations together. Zou-ding School Regulations were promulgated in 1904. Qing government urged and ordered every province to run new schools, so it set off the scene of implementing the education policie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s a special body of implementing the education policies, Hsueh-wu-chu planned and prepared to implement them. All Governor-Generals and vice Governor-Generals ran schools actively. They adopted many measures and the quantities and qualities of running schools were promoted in varying degrees, especially in chil-li province and hu-bei province. However, because of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problems and society and the complexity of some influencing factors, there emerged some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education policie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y met with many difficulties. Because the quality of the people of a nation played the decisive role in the reform of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Qing government abolished the system of ko-chu chih-tu and set up a Ministry of education (Hsueh-pu). Hsueh-pu was awarded some power of making a policy and implementing a policy. Within the limits permitted by law, Hsueh-pu regard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schools education policies as the essential task, planning and implementing them all around. The whole plan made the implementing policies follow the regular pattern so that the whole process could be staged and developed step by step. Flexibly and creatively, the whole process went through smoothly. According to the new condition, Hsueh-pu gave supplementary terms to the education policies in time and adapted the policies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so that the education policies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could be supplemented.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education policies on school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followed some standards so that the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n education policy went on according to regular procedures and steps. The content of the policies was tested in the implementation to make it more scientific and they became the beginning of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policies in Modern China. Because of the implementatio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large numbers of talented people in political, economical and cultural fields of the society were cultivated, which showed the basic functions of the education policies.
     School education policies at that time expressed the wills of the ruling class and therefore the courses designed were full of political colors. Because the policy-makers depended in a large degree on the experiences of the Japanese and they were ignorant of its application in China, the goal of the education policies turned wrongly to saving the nation by education.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there existed objective conflicts of benefits in varying degrees and the school education policie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showed their own limitation.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environment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was in a perilous position, which made Qing government incapable of regulating the various relations between education and the different levels of social structure. Due to the downfall of Qing Dynasty and the loss of power of Qing government, the school education policie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became the historical resources and the continuous research subject in Ming-guo and the succeeding eras. Study on school education policie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is still a research field which requires the further study from some related areas as History of Chinese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Policies.
引文
[1]熊明安著:《中华民国教育史》[M],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2]国家教委社科司组编:《中国革命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管理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第3、4、5卷)[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5]虞崇胜主编:《中国行政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6]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中、下)[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7]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下册)[Z],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版。
    [8]李国钧主编:《中国教育大系——历代教育制度考》(上、下)[Z],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9]孙培青,李国钧主编:《中国教育思想史》(第二、三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0]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下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1]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2、3辑)[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1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一、二辑)[Z],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13]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z],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4]璩鑫圭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Z],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5]李桂林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Z],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6]朱有王献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行政机构及团体》[Z],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7]潘懋元,刘海峰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Z],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8]韦庆远,高放,刘文源著:《清末宪政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9]吴洪成著:《中国教会教育史》[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0]吴洪成著:《历史的轨迹——中国小学教育发展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21]江铭主编:《中国教育督导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2]李华兴主编:《民国教育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3]田正平主编:《中外教育交流史》[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4]刘问岫编:《中国师范教育简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25]崔运武著:《中国师范教育史》[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6]张创新著:《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7]关海庭主编:《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8]田海林主编:《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9]柳诒徵撰,蔡尚思导读:《中国文化史》(下)[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30]保定市教育局史志办公室编:《保定教育史料类编》[Z],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1]范俞等编:《最近三十五年之中国教育》[C],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年九月初版。
    [32]王桂著:《日本教育史》[M],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3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文史资料存稿选编》(教育)[c],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
    [34]赵云田主编:《中国文化通史》(清前期卷)[C],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2000年。
    [35]史革新主编:《中国文化通史》(晚清卷)[C],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2000年。
    [36]河北省清苑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清苑县志》[Z],新华出版社出版,1991年版。
    [37]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二、三卷)[C],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版。
    [38]姜书阁编著:《中国近代教育制度》[M],商务印书馆发行,民国二十二年八月版。
    [39]陈学恂,陈景磐主编:《清代后期教育论著选》(上册)[C],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40](清)吴汝纶撰,施培毅,徐寿凯校点:《吴汝纶全集》(一、二、三、四集)(安徽古籍丛书)[M],黄山书社,1994年版。
    [41]袁振国主编:《教育政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2]袁振国主编:《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1)[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3]宁骚主编:《公共政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4]傅明贤主编:《行政组织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5]劳凯声著:《教育法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6]陈庆云主编:《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7]王宁主编:《中国文化概论》[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8]叶澜著:《教育概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9]陈孝彬主编:《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0]刘豪兴主编:《社会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1]鲁沽主编:《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2]林霄红,赵虹编:《教育法论》[M],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53]王沪宁著:《当代西方政治学分析》[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54]郑金洲著:《教育通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5](美)伦恩伯格奥斯坦著,孙志军,金平等译:《教育管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56]杜育红著:《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7]赖德胜著:《教育与收入分配》[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8]袁连生著:《教育成本计量探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9]马克.贝磊著,胡文斌译:《教育全成本核算》[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0]曲恒昌,曾晓东著:《西方教育经济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1]李宝元著:《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2]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63]钱曼倩,金林祥主编:《中国近代学制比较研究》[M],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64]汪向荣著:《日本教习》[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发行,1988年版。
    [65]朱英著:《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66](美)布莱克编,杨豫,陈祖洲译:《比较现代化》[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67](美)罗伯特·达尔著:《论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68](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69](日)依田熹家著,卞立强译:《日本的近代化——与中国的比较》[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1年版。
    [70](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下卷)[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年版。
    [71]高旺著:《晚清中国的政治转型——以清末宪政改革为中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72](美)毕乃德著,曾钜生译:《洋务学堂》[M],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73](美)任达著,李仲贤译,刘东主编:《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8981912》[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74](美)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75]李文英著:《模仿、自立与创新——近代日本学习欧美教育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6]杨晓著:《中日近代教育关系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77]李华兴,张元隆,李海生著:《索我中华之理想: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与发展》[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78]杨立强著:《清末民初资产阶级与社会变动》[C],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9]桑兵著:《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0]李时岳著:《近代史新论》[C],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81]王继平著:《近代中国与近代文化》[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82]关晓红著:《晚清学部研究》[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3]马敏著:《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4]罗肇前著:《晚清官督商办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5]李世众著:《晚清士绅与地方政治——以温州为中心的考察》[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6]周谷平著:《近代西方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M],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87]田正平著:《留学生与中国教育近代化》[M],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88]董宝良,熊贤君主编:《从湖北看中国教育近代化》[M],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89]张彬著:《从浙江看中国教育近代化》[M],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90]商丽浩著:《政府与社会:近代公共教育经费配置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91]阎广芬著:《经商与办学:近代商人教育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92]丁伟志,陈菘著:《中体西用之间》[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93]郝秉键,李志军著:《19世纪晚期中国民间知识分子的思想——以上海格致书院为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4](日)狭间直树编,孙路易等译:《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95]张亚群著:《科举革废与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6]章开沅,马敏,朱英编:《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研究(1860—1919)》[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97]陈万雄著:《五四新文化的源流》[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98]郭汉民著:《晚清社会思潮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99]王晓秋,尚小明主编:《戊戌维新与清末新政——晚清改革史研究》[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00]赵军著:《折断了的杠杆——清末新政与明治维新比较研究》[M],湖南出版社,1992年版。
    [101](日)佐藤功著,刘庆林,张光博译:《比较政治制度》[M],法律出版社,1984年版。
    [102]刘复兴著:《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3]谢国兴著:《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1860年——1937年,安徽省)[M],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八十年版。
    [104]张玉法著:《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1860年——1916年,山东省)[M],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七十六年版。
    [105]张朋园著:《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1860年——1916年,湖南省)[M],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七十二年版。
    [106]李国祁著:《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1860年——1916年,闽浙台地区)[M],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七十四年版。
    [107]王树槐著:《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1860年——1916年,江苏省)[M],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七十三年版。
    [108]苏云峰著:《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1860年——1916年,湖北省)[M],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七十年版。
    [109]阎国华,安效珍主编:《河北教育史》[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10]王日新,蒋笃运主编:《河南教育通史》(中)[M],大象出版社,2004年版。
    [111]熊明安,徐仲林,李定开主编:《四川教育史稿》[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12]孔令中主编:《贵州教育史》[M],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13]熊贤君主编:《湖北教育史》[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14]吴宣德著:《中国区域教育发展概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15]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主编:《锡良遗稿奏稿》(第一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
    [116]廖一中等整理:《袁世凯奏议》(上、中、下),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117]阎国华主编:《保定近代教育史略》[M],河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18]赵荣昌,单中惠主编:《外国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C],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19]日本国立教育研究所编,张渭城,徐禾夫等译:《日本教育的现代化》[Z],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120]璩鑫圭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鸦片战争时期教育》[Z],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21]冯天瑜,何晓明著:《张之洞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22]吴洪成著:《重庆的学校》(重庆教育史——从巴国到清代)[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教育杂志》,天津:直隶学务处排印局。
    [2]《直隶教育杂志》,天津:直隶学务公所图书馆。
    [3]中央委员会中国国民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印行:《警钟日报》,中华民国七十二年四月再版。
    [4]《东方杂志》,1906年第12期。
    [1]袁振国:《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和谐发展》[J],《教育研究》,2005年第7期。
    [2]袁振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教育政策》[J],《教育学》(人大复印资料),2003年第9期。
    [3]袁振国:《政策型研究者和研究型决策者》[J],《教育研究》,2002年11期。
    [4]袁振国:《发展我国教育产业的观念创新与政策创新》[J],《教育研究》,2002年第4期。
    [5]刘复兴:《教育政策的价值系统》[J],《教育学》(人大复印资料),2003年第9期。
    [6]刘复兴:《我国教育政策的公平性与公平机制》[J],《教育学》(人大复印资料),2003年第1期。
    [7]刘复兴:《论我国教育政策范式的转变》[J],《教育学》(人大复印资料),2004年第6期。
    [8]刘复兴:《公共教育权力的变迁与教育政策的有效性》[J],《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9]劳凯声:《社会转型与教育的重新定位》[J],《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
    [10]劳凯声,刘复兴:《论教育政策的价值基础》[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11]李江源.:《论社会转型时期教育制度执行中的制度规避》[J],《教育学》(人大复印资料),2004年第6期。
    [12]罗燕:《教育的新制度主义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理论和实践》[J],《教育学》(人大复印资料),2004年第5期。
    [13]李江源:《也谈教育制度》[J],《教育学》(人大复印资料),2004年第5期。
    [14]李孔珍,张兴:《教育政策决策研究的四种模型及存在的问题》[J],《教育学》(人大复印资料),2004年第3期。
    [15]李继星:《现代学校制度初论》[J],《教育学》(人大复印资料),2004年第3期。
    [16]张乐天:《论教育政策观念的变革与更新》[J],《教育学》(人大复印资料),2003年第1期。
    [17]“完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保障机制”课题组:《“两免一补”政策实施的宏观效果与前瞻》[J],《教育学》(人大复印资料),2005年第12期。
    [18]张艳萍:《论“—费制”教育政策的能力限度及其实施》[J],《教育学》(人大复印资料),2005年第12期。
    [19]张烨:《论教育政策制定与实施中的话语展现——以素质教育政策议题为例》[J],《教育学》(人大复印资料),2005年第12期。
    [20]翟博等:《树立并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教育全面、协调、持续发展》[J],《教育研究》,2004年第4期。
    [21]智学,王金霞:《科学的教育政策:教育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支柱》[J],《教育研究》,2004年第9期。
    [22]余雅风:《教育立法必须以教育的公共性为价值基础》[J],《教育学》(人大复印资料),2005年第5期。
    [23]张烨:《教育政策分析的制度伦理视角》[J],《教育学》(人大复印资料),2005年第5期。
    [24]蒲蕊:《评估型政府与公共教育体制改革》[J],《教育研究》,2006年第6期。
    [25]许庆豫,杨一心:《我国教育法规基本原则分析》[J],《教育研究》,2004年第3期。
    [26]谭晓玉:《当前中国教育法学研究中的若干理论问题探讨》[J],《教育研究》,2004年第3期。
    [27]余雅风:《公共性:学校制度变革的基本价值》[J],《教育研究》,2005年第4期。
    [28]许杰:《教育分权:公共教育体制范式的转变》[J],《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
    [29]刘虹:《癸卯学制百年简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1月第6卷第1期。
    [30]田正平,杨云兰:《中国近代的私塾改良》[J],《教育学》(人大复印资料),2005年第5期。
    [31]张玉山:《中国近代型知识分子群形成原因探析》[J],《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32]李兵:《清末科举革废对书院改革的影响探析》[j],《教育研究》,2005年第6期。
    [33]闫广芬:《中国女子学校教育发展:认识、视野、使命》[J],《教育研究》,2006年第11期。
    [34]杨天平:《“中体西用”的思想与清末的教育宗旨》[J],《教育史研究》,2002年3月第1期。
    [35]王鸣:《吴汝纶的日本教育考察》[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年第2期。
    [36]商丽浩,田正平:《中国教育财政近代化研究》[J],《教育研究》,2003年第10期。
    [37]田正平:《清末毁学风潮与乡村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受挫》[J],《教育研究》,2007年第5期。
    [38]曲铁华,常艳芳:《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发展嬗变及启示》[J],《教育史研究》,2002年3月第1期。
    [39]周谷平:《晚清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教育》[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7月第30卷第4期。
    [40]杨欣改:《清末女子师范教育简论》[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5年第2期。
    [41]金保华:《留日学生与近代义务教育》[J],《教育学》(人大复印资料),2002年第1期。
    [42]徐保安:《清末地方官员学堂教育述论——以课吏馆和法政学堂为中心》[J],《近代史研究》,2008年1月总第163期。
    [43]张平海:《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届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4月。
    [44]张立程:《西学东渐与晚清新式学堂教师群体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6月5日。
    [45]黄玉萍:《中日两国近代学制形成和发展的比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11月。
    [46]陈兴德:《近代教育家吴汝纶教育思想及实践活动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4月。
    [47]陈肠:《<万国公报>与晚期教育变革》[D],河南大学2001级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5月。
    [48]郭青松:《晚清知识分子心态变迁——以日本知识分子为参照》[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
    [49]张生:《晚清使臣与近代外交(1875——1911):话语转型与外交实践》[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4月。
    [50]王金霞:《河北与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D],河北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
    [51]朱峰:《袁世凯与直隶的经济建设(1901—1907)》[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
    [52]叶德明:《袁世凯与直隶新政》[D],安徽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2002年5月。
    [53]李军:《我国教育政策研究现状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4月。
    [54]蔡仁赐:《教育政策的理性决策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3月。
    [55]张振改:《教育政策的限度研究—来自个案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
    [56]周彬:《教育政策基础的经济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4月。
    [57]毕正宇:《教育政策执行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
    [58]董田甜:《中国教育政策实施评估与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4月。
    [59]童绥宝:《张之洞与武汉教育近代化》[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
    [1](日)多贺秋五郎等编:《近代中国教育史资料》(清末编)[Z],台湾文海出版社,1976年版。
    [2]Wu Hsiaomei:Reflection on cybernetic thinking:China's education reform (1860—1930) as a case of system learning[D],Columbia Univ. Teachers Coll,1994.
    [3]Elman Benjamin & Woodside, Alexander eds:Education and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1600—1900[C], The Councilon East 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993.
    [4]Ayers William:Chang Chih-tung and Education Reform in China[M], Harward University Press,1971.
    [5]Bays Daniel H:China Enters the Twentieth Century:Chang Chih-tung and the Issues of a New Age: 1895—1909[M].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78.
    [6]Immanuel C.Y. Hsu:The Rise of Modern China[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
    [7]Meribeth E. Cameron:The Reform Movement in China,1898—1912[M].New York:Octogan Books, INC,1963.
    [8]Roger V. Des Forges:His-liang and the Chinese National Revolution[M].Yale University Press,1973.
    [9]Jon Torfi Jonasson:Policy and reality in educational development:an analysis based on examples from Iceland[J].J.EDUCATIONAL POLICY,2002, VOL.17, NO.6,page659-671.
    [10]Sharon Gewirtz, Marny Dickson & Sally Power:Unravelling a'spun'policy:a case study of the constitutive role of'spin'in the education policy process[J].Journal of Education Policy Vol.19, No.3, May 2004.
    [11]Meredith I. Honig:The New Middle Management: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s in Education Policy Implementation[J].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 Spring 2004, Vol.26No.1,page65-87.
    [12]Caroline Lloyd and Jonathan Payne: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kill and the limits of educational policy[J]J.EDUCATION POLICY,2003 VOL.18, NO.1,page85-107.
    ①张朋园著:《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1860年——1916年,湖南省),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七十二年版,第167页。
    ②崔志海:《国外清末新政研究专著述评》,《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4期,第249—250页。
    ③刘豪兴主编:《社会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4页。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编者注:本文中出现的“中华民国XX年”均应为“公元XXXX年”。
    ①刘豪兴主编:《社会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03页。
    ②宁骚主编:《公共政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56页
    ①(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9页。
    ①袁振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教育政策》,《教育学》(人大复印资料),2003年第9期,第29页。
    ①张乐天:《论教育政策观念的变革与更新》,《教育学》(人大复印资料),2003年第1期,第68—69页。
    ②刘复兴著:《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6页。
    ①转引自(日)佐藤功著,刘庆林,张光博译:《比较政治制度》,法律出版社,1984年版,第5页。
    ②转引自(日)佐藤功著,刘庆林,张光博译:《比较政治制度》,法律出版社,1984年版,第2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1998年版,第1608页。
    ②以下关于政策与公共政策的定义参考宁骚主编:《公共政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07—109页。
    ①袁振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教育政策》,《教育学》(人大复印资料),2003年第9期,第32页。
    ①李军:《我国教育政策研究现状分析》,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4月,第4243页。
    ②张振改:《教育政策的限度研究——来自个案的启示》,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周彬:《教育政策基础的经济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4月:毕正宇:《教育政策执行模式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董田甜:《中国教育政策实施评估与对策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4月;蔡仁赐:《教育政策的理性决策模式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3月。
    ③袁振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教育政策》,《教育学》(人大复印资料),2003年第9期。
    ④智学,王金霞:《科学的教育政策:教育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支柱》,《教育研究》,2004年第9期。
    ⑤刘复兴:《教育政策的价值系统》,《教育学》(人大复印资料),2003年第9期。
    ⑥张烨:《教育政策分析的制度伦理视角》,《教育学》(人大复印资料),2005年第5期。
    ⑦“完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保障机制”课题组:《“两免一补”政策实施的宏观效果与前瞻》,《教育学》(人大复印资料),2005年第12期。
    ⑧张艳萍:《论“一费制”教育政策的能力限度及其实施》,《教育学》(人大复印资料),2005年第12期。
    ①张烨:《论教育政策制定与实施中的话语展现——以素质教育政策议题为例》,《教育学》(人大复印资料),2005年第12期。
    ②韩民,张力:《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实施的意义及其政策课题》,《教育研究》,2004年第4期。
    ①吴洪成著:《中国教会教育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高时良著:《中国教会学校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丁柏传,郑瑞君:《近代中国教会学校述论》,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0年5月第4卷第2期。
    ②田正平著:《中外教育交流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七章;杨晓著:《中日近代教育关系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王鸣:《吴汝纶的日本教育视察》,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年4月第2卷第2期。
    ③金保华:《留日学生与近代义务教育》,《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临汾),2001年第4期;田正平著:《留学生与中国教育近代化》,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④王晓秋,尚小明著:《戊戌维新与清末新政——晚清改革史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劳凯声著:《教育法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章。
    ②林霄红,赵虹著:《教育法论》,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第5章。
    ①张亚群著:《科举革废与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王希莲:《评析晚清教育制度改革》,《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②江铭著:《中国教育督导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③商丽浩著:《政府与社会:近代公共教育经费配置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④杨立强著:《清末民初资产阶级与社会变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董宝良,熊贤君著:《从湖北看中国教育近代化》,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王金霞:《河北与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河北大学教育学博士论文,2006年5月;张彬著:《从浙江看中国教育近代化》,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王雪华:《晚清两湖地区的教育改革》,《江汉论坛》,2002年第7期。
    ⑤吴洪成著:《历史的轨迹——中国小学教育发展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⑥田正平等:《中国近代的私塾改良》,《教育学》(人大复印资料),2005年第5期。
    ⑦曲铁华等:《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发展嬗变及启示》,《教育史研究》,2002年3月第1期;聂好春:《简论晚清时期中国近代师范教育》,《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6月;杨欣改:《清末女子师范教育简论》,《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⑧李世众著:《晚清士绅与地方政治——以温州为中心的考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阎广芬著:《经商与办学:近代商人教育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马敏著:《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章开沅等:《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①扈中平:《教育研究必须坚持科学人文主义的方法论》,《教育研究》,2003年第3期,第14页。
    ②宁骚主编:《公共政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62页。
    ③扈中平:《教育研究必须坚持科学人文主义的方法论》,《教育研究》,2003年第3期,第14—15页。
    ①转引自宁骚主编:《公共政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16页。
    ①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①李国钧主编:《中国教育大系——历代教育制度考》(清代前期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398—1405页。
    ②于述胜:《清代官学考述》,李国钧主编:《中国教育大系——历代教育制度考》(清代前期编),湖北教育出辰社,1994年版,第1442页。
    ③吴忠魁著:《私立学校比较研究——与国家关系角度的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4页。
    ①转引自于述胜:《清代官学考述》,李国钧主编:《中国教育大系——历代教育制度考》(清代前期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451页。
    ②于述胜:《清代官学考述》,李国钧主编:《中国教育大系——历代教育制度考》(清代前期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451页。
    ①孟子:《滕文公》(上),孟宪承选编,孙培青注释:《中国古代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50页。
    ③朱熹:《大学章句序》,孟宪承选编,孙培青注释:《中国古代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64页。
    ③张謇:《学制宜仿成周教法师孔子说》,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72页。
    ④姜书阁编著:《中国近代教育制度》,商务印书馆发行,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八月,第3页。
    ⑤朱熹:《大学章句序》,孟宪承选编,孙培青注释:《中国古代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65页。
    ①李国钧主编:《中国教育大系——历代教育制度考》(清代前期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410—1434页。
    ②璩鑫圭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鸦片战争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09页。
    ①璩鑫圭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鸦片战争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10页。
    ②于述胜:《清代官学考述》,李国钧主编:《中国教育大系——历代教育制度考》(清代前期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443页。
    ③璩鑫圭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鸦片战争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44页。
    ④于述胜:《清代官学考述》,李国钧主编:《中国教育大系——历代教育制度考》(清代前期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449页。
    ①于述胜:《清代官学考述》,李国钧主编:《中国教育大系——历代教育制度考》(清代前期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450页。
    ②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四四传),中华书局出版,1977年版,第13314—13315页。
    ③吴忠魁著:《私立学校比较研究——与国家关系角度的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4页。
    ①转引自袁森坡,吴云廷著:《河北通史》(清朝上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36页。
    ②璩鑫圭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鸦片战争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73—173页。
    ③璩鑫圭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鸦片战争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73—174页。
    ①邓洪波著:《中国书院史》,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版,第405页。
    ②李兵著:《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7页。
    ①周谷平:《晚清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教育》,《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118页。
    ②姜书阁编著:《中国近代教育制度》,商务印书馆发行,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八月,第5页。
    ③汤成烈:《学校篇》,璩鑫圭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鸦片战争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60页。
    ④庄有可:《学校论》,璩鑫圭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鸦片战争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58页。
    ⑤汤成烈:《学校篇》,璩鑫圭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鸦片战争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61—162页。
    ⑥高建瓴:《安康县兴复兴贤学仓序》,璩鑫圭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鸦片·战争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63页。
    ①黄以周:《论书院》,璩鑫圭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鸦片战争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17页。
    ②缪艮:《学堂通弊记》,璩鑫圭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鸦片战争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69—170页。
    ③缪良:《学堂通弊记》,璩鑫圭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鸦片战争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69页。
    ①贺国庆著:《近代欧洲对美国教育的影响》,河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页。
    ①柳海民著:《教育原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0页。
    ①龚自珍:《拟厘正五事书》,璩鑫圭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鸦片战争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27页。
    ②龚自珍:《述思古子议》,璩鑫圭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鸦片战争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27页。
    ③龚自珍:《述思古子议》,璩鑫圭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鸦片战争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27页。
    ④魏源:《圣武记》,璩鑫圭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鸦片战争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29页。
    ⑤魏源:《默觚》(治篇一),璩鑫圭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鸦片战争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28页。
    ⑥洪仁开:《资政新篇》(1859年),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85年版,第1页。
    ⑦龚自珍:《明良论二》,璩鑫圭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鸦片战争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33页。
    ①龚自珍:《明良论二》,璩鑫尘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鸦片战争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34页。
    ②魏源:《武进庄少宗伯遗书序》,璩鑫圭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鸦片战争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36页。
    ③魏源:《武进庄少宗伯遗书序》,璩鑫圭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鸦片战争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36页。
    ④魏源:《默觚》(治篇五),璩鑫圭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鸦片战争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33页。
    ⑤魏源:《海国图志序》,璩鑫圭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鸦片战争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37页。
    ⑥魏源:《海国图志筹海篇三议战》,璩鑫圭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鸦片战争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38页。
    ①魏源:《海国图志筹海篇三议战》,璩鑫圭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鸦片战争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39页。
    ②冯桂芬:《制洋器议》,璩鑫圭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鸦片战争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40页。
    ③冯桂芬:《制洋器议》,璩鑫圭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鸦片战争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40页。
    ④冯桂芬:《采西学议》,璩鑫圭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鸦片战争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41页。
    ⑤冯桂芬:《制洋器议》,璩鑫圭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鸦片战争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40页。
    ⑥洪仁玗:《资政新篇》(1859年),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页。
    ①吴洪成著:《中国教会教育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38页—251页.
    ②狄考文:《如何使教育工作最有效地在中国推进基督教事业》(1890年),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中教学参考资料》(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3页。
    ③露懿思:《基督教教育在中国之情形》,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63—64页。
    ①《全国基督教会学校学生历年增进表》,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80页。
    ②高时良著:《中国教会学校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57—58页。
    ③转引自高时良著:《中国教会学校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96页。
    ①陆丹林:《民国前的教会女学校》,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83页。
    ②李承恩:《教会学校的历史、现状与展望》(1890年),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0页。
    ③吴洪成著:《中国教会教育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①丁柏传,郑瑞君:《近代中国教会学校论述》,《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0年第2期,第120页。
    ②林乐知:《中西书院课程规条》,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40页。
    ③高时良著:《中国教会学校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62页。
    ④高时良著:《中国教会学校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76页。
    ①王神荫:《齐鲁大学校史简介》,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66页。
    ②谢卫楼:《基督教教育对中国现状及其需求的关系》(1890年),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4页.
    ③周谷平:《晚清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教育》,《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117页。
    ④周谷平:《晚清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教育》,《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117——119页。
    ①狄考文:《基督教会与教育的关系》(1877年),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页。
    ②李佳白:《中国宜广新学以辅旧学说》(1897年),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8页。
    ③李佳白:《中国宜广新学以辅旧学说》(1897年),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9页。
    ④林乐知:《治安新策》(1897年),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58页。
    ①吴洪成著:《中国教会教育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48—250页。
    ①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2页。
    ①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四四传),中华书局出版,1977年版,第3121页。
    ②恭亲王奕訢等:《奏请设立同文馆折》,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6页。
    ③李鸿章:《请设外国语言文字学馆折》,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52页。
    ①毛鸿宾:《请开设教习外国语言文字学馆折》,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59页。
    ②王继平著:《近代中国与近代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5—86页。
    ①黄炎培:《三十五年来中国之职业教育》,莊俞等编:《最近三十五年之中国教育》,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年版,第135一136页。
    ②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第4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05页。
    ①曾国藩,李鸿章:《奏选派幼童赴美肄业办理章程折》,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12页。
    ②沈葆桢:《奏派生徒赴英法游历折》,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51页。
    ①梁启超:《总理衙门筹议京师大学堂章程》,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辑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656页。
    ②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71页。
    ③徐一士:《记倭仁与总署同文馆》,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70—571页。
    ④《同治六年二月十五日大学士倭仁折》(1867年3月20日),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52页。
    ①《恭亲王等奏》(1865年4月29日),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79页。
    ②《御史陈其璋请整顿同文馆疏》(1896年1月23日),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90页。
    ③郑观应:《西学》(1892年),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89页。
    ④梁启超:《学校余论》(1896年),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99页。
    ①《管理同文馆事务曾纪泽等折》(1889年11月24日),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0页。
    ②《十二月奉堂谕》(1876年),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26页。
    ③《自强学堂不给膏火示》(1897年5月20日),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21页。
    ①张之洞:《劝学篇》(节录),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963页。
    ②张之洞:《劝学篇》(节录),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968页。
    ①陈庆云主编:《公共政策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6页。
    ②转引自陈庆云主编:《公共政策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6页。
    ③高旺著:《晚清中国的政治转型——以清末宪政改革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8页。
    ④转引自高旺著:《晚清中国的政治转型——以清末宪政改革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9页。
    ①郑观应:《考试》,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889页。
    ②郑观应:《学校》,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896页。
    ③郑观应:《西学》,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897页。
    ④郑观应:《学校》,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896页。
    ①阎广芬著:《经商与办学:近代商人教育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8页。
    ②阁广芬著:《经商与办学:近代商人教育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9页。
    ①张彬著:《从浙江看中国教育近代化》,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88—89页。
    ①陈庆云主编:《公共政策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6页。
    ①傅明贤主编:《行政组织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75—76页。
    ②傅明贤主编:《行政组织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3页。
    ③光绪二十年(1894年)后陈耀卿:《富强当求本源论》,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89页。
    ④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韩文举:《国朝六大可惜论》,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604页。
    ⑤光绪二十二年五月初二日(1896年6月12日)李端棻:《请推广学校折》,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93页。
    ①李端棻:《请推广学校折》,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41页。
    ②康有为:《请开学校折》,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49页。
    ③转引自孙培青,李国钧主编:《中国教育思想史》(第3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12页。
    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奏》(1896年2月7日),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92页。
    ①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43—45页。
    ②陈元晖,尹德新,王炳照编著:《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101—108页。
    ①礼部:《议覆整顿各省书院折》,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68页。
    ①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22页。
    ②转引自李兵:《清末科举革废对书院改革的影响探析》,《教育研究》,2005年第6期,第85页。
    ③李兵:《清末科举革废对书院改革的影响探析》,《教育研究》,2005年第6期,第85—86页。
    ①虞崇胜主编:《中国行政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49页。
    ②虞崇胜主编:《中国行政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37页。
    ③孙家鼐:《议覆开办京师大学堂折》,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30页。
    ④孙家鼐:《议覆开办京师大学堂折》,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30—431页。
    ①军机大臣,总理衙门:《遵筹开办京师大学堂折》(1898年7月3日),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34页。
    ③军机大臣,总理衙门:《遵筹开办京帅大学堂折》(1898年7月3日),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34页。
    ④刘虹:《癸卯学制百年简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1月第6卷第1期,第32页。
    ①孙家鼐:《议覆五城建立中学堂小学堂疏》,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70页。
    ②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第4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04页。
    ③汤志钧,陈祖恩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19页。
    ④姜书阁编著:《中国近代教育制度》,商务印书馆发行,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八月,第102页。
    ⑤虞崇胜主编:《中国行政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54页。
    ①陈庆云主编:《公共政策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1页。
    ①姜书阁编著:《中国近代教育制度》,商务印书馆发行,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八月,第99—101页。
    ②吴汝纶:《为李相致安徽王中丞》,(清)吴汝纶撰,施培毅,徐寿凯校点:《吴汝纶全集》(3集)(安徽古籍丛书),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333页
    ③李兵:《清末科举革废对书院改革的影响探析》,《教育研究》,2005年第6期,第86页
    ①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1年版,第5页。
    ②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弟6页。
    ③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7页。
    ③两江总督六坤二:《奏办江南各学堂大略情形折》,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71页。
    ①《贵州巡抚邓华熙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89页
    ②梁启超:《教育政策私议》,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63页。
    ③吴汝纶:《与陆学使》,(清)吴汝纶撰,施培毅,徐寿凯校点:《吴汝纶全集》(3集)(安徽古籍从书),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390页。
    ①山东巡抚袁世凯:《奏办山东大学堂折》(1901年9月),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4页。
    ②直隶总督袁世凯:《奏办直隶师范学堂暨小学堂折》(1902年8月11日),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74页。
    ③过武雄:《支那教育改革案》,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86页。
    ④辻武雄:《清国两江学政方案私议》,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88页。
    ⑤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62页。
    ①浙江巡抚任道镕:《遵旨改设学堂疏》(1902年2月14日),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63页。
    ②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辑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782—783页。
    ③转引自陈庆云主编:《公共政策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3页。
    ①陈庆云主编:《公共政策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0页。
    ②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页。
    ③璩鑫尘,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页。
    ④王沪宁著:《当代西方政治学分析》,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06页
    ①李景濂:《吴挚甫先生传》,(清)吴汝纶撰,施培毅,徐寿凯校点:《吴汝纶全集》(4集)(安徽古籍丛书),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1129页。
    ②贺涛:《吴先生行状》,(清)吴汝纶撰,施培毅,徐寿凯校点:《吴汝纶全集》(4集)(安徽古籍丛书),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1142页。
    ③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6页。
    ①张之洞:《劝学篇.游学第二》,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7页。
    ②康有为:《请开学校折》,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85年版,第150页。
    ③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7页。
    ④田正平著:《留学生与中国教育近代化》,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78页。
    ⑤金保华:《留日学生与近代义务教育》,《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4期。
    ⑥金保华:《留日学生与近代义务教育》,《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4期。
    ⑦姚锡光:《东瀛学校举概序》(1898年6月),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12页
    ①姚锡光:《东瀛学校举概序》(1898年6月),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15页。
    ②李宗棠:《考察日本学校记序》(1902年5月),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16页。
    ③罗振玉:《日本教育大旨》,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24页。
    ④罗振玉:《教育私议》,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页。
    ⑤罗振玉:《日本教育大旨》,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24页。
    ⑥罗振玉:《学制私议》,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55—156页
    ①梁启超:《教育政策私议》,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63页。
    ②梁启超:《教育政策私议》,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68页。
    ③夏偕复:《学校刍言》,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72—173页。
    ①高桥作卫:《与北京大学堂总教习吴君论清国教育书》,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92页。
    ①虞崇胜主编:《中国行政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51页。
    ②《钦定学堂章程》(上谕奏折),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7页。
    ③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56页。
    ④管学大臣张百熙:《奏筹办大学堂大概情形折》,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64页
    ①陈庆云主编:《公共政策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1页,
    ②关晓红著:《晚清学部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4页。
    ③罗淳曧:《京师大学堂成立记》,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956页。
    ④《大公报·时事要闻》(1902年7月9日),转引自关晓红著:《晚清学部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9页。
    ⑤张鹤龄来函四,《汪康年师友书札》(2),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818页。
    ⑥孙宝瑄著:《忘山庐日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543页。
    ①张之洞:《致京张冶秋尚书》(1902年3月9日),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36页。
    ②张百熙:《进呈学堂章程折》(1902年8月15日),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34页。
    ③张百熙:《进呈学堂章程折》(1902年8月15日),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34页。
    ④袁振国主编:《教育政策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29页
    ①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56页。
    ②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57页。
    ③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57页。
    ④郭青松:《晚清知识分子心态变迁——以日本知识分子为参照》,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第35页。
    ①郭青松:《晚清知识分子心态变迁——以日本知识分子为参照》,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第36页。
    ②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57页。
    ③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57页。
    ④张百熙等:《奏请添派重臣会商学务折》(1903年6月27日),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38页。
    ⑤张百熙等:《奏请添派重臣会商学务折》(1903年6月27日),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38页。
    ⑥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58页。
    ⑦张之洞:《劝学篇》,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968页。
    ①张之洞:《劝学篇》,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966页。
    ②张之洞:《致京管理大学堂张尚书》(1903年3月9日),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38—139页。
    ③(1903年)《管学大臣张(百熙)遵旨议奏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奏次第兴办学堂折》,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65页。
    ④张百熙等:《奏请添派重臣会商学务折》(1903年6月27日),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38页。
    ⑤(1903年)《管学大臣张(百熙)遵旨议奏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奏次第兴办学堂折》,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65页。
    ⑥(1903年)《管学大臣张(百熙)遵旨议奏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奏次第兴办学堂折》,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 学制史料》(第2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65页。
    ①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516页。
    ②参考李细珠:《张之洞与清末新学制的制定》,《河北学刊》,2002年11月第6期,第28页。
    ③转引自宁骚主编:《公共政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61页
    ④(美)托马斯.戴伊,哈蒙·齐格勒著,孙占平等详:《民主的嘲讽》,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6—7页。
    ①张百熙,荣庆,张之洞:《重订学堂章程折》(1904年]月13日),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89页。
    ②张百熙,荣庆,张之洞:《重订学堂章程折》(1904年1月13日),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89页。
    ③转引自关晓红著:《晚清学部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页。
    ④转引自钱曼倩,金林祥主编:《中国近代学制比较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89页。
    ⑤转引自钱曼倩,金林祥主编:《中国近代学制比较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89页。
    ⑥许庆豫,杨一心:《我国教育法规基本原则分析》,《教育研究》,2004年第3期,第50页。
    ⑦许庆豫,杨一心:《我国教育法规基本原则分析》,《教育研究》,2004年第3期,第50页。
    ⑧转引自吴忠魁著:《私立学校比较研究——与国家关系角度的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7页。
    ①转引自钱曼倩,金林祥主编:《中国近代学制比较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95页。
    ②夏之莲主编:《外国教育发展史料选粹》,北京帅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10页。
    ③李文英著:《模仿、自立与创新——近代日本学习欧美教育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81页。
    ④李文英著:《模仿、自立与创新——近代日本学习欧美教育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8页。
    ⑤李文英著:《模仿、自立与创新——近代日本学习欧美教育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7页。
    ⑥转引自李文英著:《模仿、自立与创新——近代日本学习欧美教育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88页。
    ⑦张百熙,荣庆,张之洞:《重订学堂章程折》,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91页。
    ⑧《奏定学务纲要》(1904年1月13日),璩鑫生,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89页。
    ⑨钱曼倩,金林祥主编:《中国近代学制比较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00页。
    ①陈庆云主编:《公共政策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5页。
    ②转引自关晓红著:《晚清学部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页
    ③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58页。
    ①转引自韦庆远,高放,刘文源著:《清末宪政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48页。
    ②《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目录》,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版,第1—8页。
    ①载泽:《出使各国考察政治大臣载泽等奏在日本考察大概情形暨赴英日期折》(光绪三十二年正月二十日),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版,第6页。
    ②戴鸿慈:《出使各国考察政治大臣戴鸿慈等奏考察各国学务择要L陈折》,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版,第961—974页。
    ③唐景崇:《江苏学政唐景崇奏预备立宪大要四条折》,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版,第113—118页。
    ④《论今日之教育》,《东方杂志》,1906年第12期,第349页。
    ⑤转引自韦庆远,高放,刘文源著:《清末宪政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25页。
    ①转引自韦庆远,高放,刘文源著:《清末宪政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11页。
    ②虞崇胜主编:《中国行政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51页
    ③劳凯声著:《教育法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43页
    ④关晓红著:《晚清学部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26页
    ①劳凯声著:《教育法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45页。
    ②陈孝彬主编:《教育管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2页。
    ③吴洪成著:《中国教会教育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7页。
    ④吴洪成著:《中国教会教育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7页。
    ①闫广芬:《中国女子学校教育的发展:认识、视野、使命》,《教育研究》,2006年第11期,第73页。
    ②董寿:《兴女学议》(1902年),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72页。
    ③桑兵著:《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④桑兵著:《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⑤亚特:《论铸造国民母》(1904年),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74页。
    ⑥亚庐:《哀女界》(1904年),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79页。
    ⑦苏英:《苏苏女校开学演说》(1904年),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1983年版,第582页。
    ①丹忱:《论复女权必以教育为预备》(1904年),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83页。
    ②桑兵著:《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6页。
    ③闫广芬:《中国女子学校教育的发展:认识、视野、使命》,《教育研究》,2006年第11期,第73页。
    ①闫广芬:《中国女子学校教育的发展:认识、视野、使命》,《教育研究》,2006年第11期,第73页。
    ②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383页—384页。
    ③转引自关晓红著:《晚清学部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46页。
    ④《教育杂志》,直隶学务公所图书馆,1906年第7期。
    ⑤《工部主事刘挦学务要端折》,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87—588页。
    ①袁世凯:《缕陈直隶历年学务情形嗣后责成提学使司续加推广折》,廖一中,罗真容整理:《袁世凯奏议》(下),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338—1339页。
    ②《直隶教育杂志》,直隶学务公所图书馆,1905年,第13期。
    ③转引自阎国华,安效珍主编:《河北教育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26页。
    ④学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折》,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564页。
    ⑤阎国华主编:《保定近代教育史略》,河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05页。
    ①苏云峰著:《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1860年—1916年,湖北省),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七十年版,第503页。
    ②《湖北裁撤女学》,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653页。
    ③转引自关晓红著:《晚清学部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46页。
    ④转引自关晓红著:《晚清学部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46页。
    ④学部:《奏定女学堂章程折》(1907年3月8日),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75页。
    ⑤学部:《奏定女学堂章程折》(1907年3月8日),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75页。
    ⑥学部:《奏定女学堂章程折》(1907年3月8日),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75页。
    ①《学部咨行各省强迫教育章程》,李桂林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6页。
    ②《江苏教育总会呈学部请变通初小学堂章程文》,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03页。
    ③《学部奏酌拟变通初等小学堂章程折》,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06页。
    ①《学部奏酌拟变通初等小学堂章程折》,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07页。
    ②《学部奏改订两等小学堂课程折》,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218—219页。
    ③《学部奏改订两等小学堂课程折》,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219页。
    ①图书课员陈清震稿:《强迫教育私议》(1905年),《教育杂志》,直隶学务处排印局.1905年第18期,第14页.
    ②关晓红著:《晚清学部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18页.
    ③学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折》,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151页。
    ①《张相国面奏普及教育之计划》,《直隶教育杂志》,直隶学务公所图书馆,1908年第7期,第104页。
    ②关晓红著:《晚清学部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19页。
    ③《苏城私塾改良社第四次会考记略》(1905年),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21页。
    ①《学部奏京师试办私塾改良办法情形折》,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755页。
    ②《学部通行京外凡各私塾应按照本部奏定变通初等小学简易科课程办理文》(1909年12月11日),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09页。
    ①《刘学谦奏片》,李桂林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6页。
    ②《宪政编查馆资政院会奏宪法大纲暨议院法选举法要领及逐年筹备事宜折附清单二》(光绪三十四年八月初一日),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版,第61—67页。
    ③《学部奏遵拟简易识字学塾章程折》(并单)(1910年1月10日),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72页
    ④《学部奏遵拟简易识字学塾章程折》(并单)(1910年1月10日),璩鑫尘,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72页
    ①宁骚主编:《公共政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18—219页。
    ②转引自袁振国主编:《教育政策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0页。
    ①宁骚主编:《公共政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40页。
    ②宁骚主编:《公共政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61页
    ①刘虹:《癸卯学制百年简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1月第6卷第1期,第35页。
    ②《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1904年1月13日),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91页。
    ③《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1904年1月13日),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06页。
    ④《奏定中学堂章程》(1904年1月13日),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17页.
    ⑤《奏定高等学堂章程》(1904年1月13日),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28页.
    ①《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1904年1月13日),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991年版,第398页。
    ②《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1904年1月13日),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14页。
    ③《奏定实业学堂通则》(1904年1月13日),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73页。
    ④《奏定女学堂章程折》(1904年1月13日),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83页。
    ⑤《奏定女学堂章程折》(1904年1月13日),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75页。
    ①《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1904年1月13日),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92页。
    ②《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1904年1月13日),璩鑫生,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07页。
    ③《奏定中学堂章程》(1904年1月13日),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17页。
    ④《奏定实业学堂通则》(1904年1月13日),璩鑫生,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73页。
    ⑤《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1904年1月13日),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92页。
    ⑥《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1904年1月13日),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93页。
    ⑦《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1904年1月13日),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92页。
    ①《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1904年1月13日),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93页。
    ②《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1904年1月13日),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93页。
    ③《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1904年1月13日),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93页。
    ①《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1904年1月13日),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10页。
    ②《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1904年1月13日),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27—428页。
    ③《奏定中学堂章程》(1904年1月13日),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26—327页。
    ①《奏定各学堂管理通则》(1904年1月13日),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76—480页。
    ②《奏定各学堂考试章程》(1904年1月13日),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08—509页。
    ①宁骚主编:《公共政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65页。
    ②转引自黄玉萍:《中日两国近代学制形成和发展的比较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11月,第50页。
    ③日本国立教育研究所编,张渭城,徐禾夫等译:《日本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6页。
    ④李文英著:《模仿、自立与创新——近代日本学习欧美教育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7页。
    ①李文英著:《模仿、自立与创新——近代日本学习欧美教育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11页。
    ②李文英著:《模仿、自立与创新——近代日本学习欧美教育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81页。
    ③吴汝纶:《东游丛录》,(清)吴汝纶撰,施培毅,徐寿凯校点:《吴汝纶全集》(3集)(安徽古籍丛书),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752页。
    ④黄玉萍:《中日两国近代学制形成和发展的比较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11月,第47页。
    ⑤吴汝纶:《东游丛录》,(清)吴汝纶撰,施培毅,徐寿凯校点:《吴汝纶全集》(3集)(安徽古籍丛书),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742—743页。
    ⑥吴汝纶:《东游丛录》,(清)吴汝纶撰,施培毅,徐寿凯校点:《吴汝纶全集》(3集)(安徽古籍丛书),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756页。
    ⑦资料来自于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0—26页。
    ①杨晓著:《中日近代教育关系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15—216页。
    ①《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1904年1月13日),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92页。
    ①《奏定中学堂章程》(1904年1月13日),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17页。
    ②转引自钱曼倩,金林祥主编:《中国近代学制比较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11页。
    ③时报:《论教育》(1904年),李桂林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98—399页。
    ④时报:《论教育》(1904年),李桂林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98页。
    ⑤数据转引自郭青松:《晚清知识分子心态变迁——以日本知识分子为参照》,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第58页。
    ⑥袁振国:《政策型研究者和研究型决策者》,《教育研究》,2002年第11期,第7页。
    ⑦吴汝纶:《答卢术斋》,(清)吴汝纶撰,施培毅,徐寿凯校点:《吴汝纶全集》(3集)(安徽古籍丛书),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337页。
    ①李文英著:《模仿、自立与创新——近代日本学习欧美教育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88页。
    ②王智新编著:《中日教育比较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18页。
    ③陆费逵:《小学堂章程改正私议》(1909年),李桂林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44页。
    ④《奏定小学堂章程评议》(1904年),李桂林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29页。
    ①何劲:《说两等小学读经讲经之害》(1911年),李桂林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72—273页。
    ②蒋维乔:《论宣统二年之教育》(1911年),李桂林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63页。
    ③陆费逵:《民国普通学制议》(1911年),李桂林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407页。
    ①张朋园著:《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1860年——1916年,湖南省),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七十二年版,第191页。
    ②《学务纲要规定京师专设总理学务大臣》,朱有王献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行政机构及团体》,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6—-7页。
    ③《张之洞奏请设总理学务大臣片》,朱有王献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行政机构及团体》,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7页。
    ①傅明贤主编:《行政组织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11页。
    ②以下事例来自于中央委员会中国国民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叫行:《警钟日报》,中华民国七十二年四月再版。
    ③《总理学务处为考核学生品行咨备学堂文》,《教育杂志》,直隶学务处排印局,1905年第17期。
    ①《浙江巡抚聂奏设立浙江全省学务处折》(1905年),朱有王献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行政机构及团体》,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7页。
    ②《护赣抚周奏江西设立学务处折》(1905年),朱有王献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行政机构及团体》,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8页。
    ③《陕西巡抚曹奏创设学务处情形片》(光绪三十一年十月),《教育杂志》,直隶学务处排印局,1905年第18期。
    ①《山东学务处详请设立调查研究所专考各学堂功课详文》,《教育杂志》,直隶学务处排印局,1905年第17期。
    ②《两广学务处详督院岑请设两广蚕业学堂文》(1904年),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10页。
    ③中央委员会中国国民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印行:《警钟日报》,中华民国七十二年四月再版,西历一于九百零四年十一月八号。
    ④《湖南学务处奉抚宪批通饬各属仿办四字讲社札》(1904年),李桂林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63页
    ⑤以下事例均来自于中央委员会中国国民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印行:《警钟日报》,中华民国七十二年四月再版。
    ①傅明贤主编:《行政组织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15页。
    ①《贵州学政朱奏陈贵州各属兴学情形片》(光绪三十一年九月),《教育杂志》,直隶学务处排印局,1905年第13期。
    ②中央委员会中国国民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印行:《警钟日报》,中华民国七十二年四月再版,西历一千九百零五年一月十五号。
    ①《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1904年1月13日),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92页。
    ②《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1904年1月13日),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93页。
    ③《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1904年1月13日),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93页。
    ④《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1904年1月13日),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93页。
    ⑤《贵州学政朱奏陈贵州各属兴学情形片》(光绪三十一年九月),《教育杂志》,直隶学务处排印局,1905年第13期。
    ⑥中央委员会中国国民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印行:《警钟日报》,中华民国七十二年四月再版,西历一千九百零四年十一月四号。
    ⑦中央委员会中国国民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印行:《警钟日报》,中华民国七十二年四月再版,西历一千九百零四年十二月一号。
    ⑧中央委员会中国国民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印行:《警钟日报》,中华民国七十二年四月再版,西历一千九百零四年十二月八号。
    ①陈孝彬主编:《教育管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67页。
    ②《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1904年1月13日),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91页。
    ③《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1904年1月13日),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06页。
    ④中央委员会中国国民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印行:《警钟日报》,中华民国七十二年四月再版,西历一千九百零四年十一月二十七号。
    ⑤中央委员会中国国民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印行:《警钟日报》,中华民国七十二年四月再版,西历一千九百零四年十一月二十九号。
    ⑥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主编:《锡良遗稿奏稿》(第1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20—521页。
    ①转引自孔令中主编:《贵州教育史》,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50页。
    ①《贵州学政朱奏陈贵州各属兴学情形片》(光绪三十一年九月),《教育杂志》,直隶学务处排印局,1905年第13期。
    ②中央委员会中国国民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印行:《警钟日报》,中华民国七十二年四月再版,西历一千九百零四年十二月十三号。
    ③张朋园著:《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1860年——1916年,湖南省),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七十二年版,第169—170页。
    ④转引自熊明安,徐仲林,李定开主编:《四川教育史稿》,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01—202页。
    ⑤中央委员会中国国民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印行:《警钟日报》,中华民国七十二年四月再版,西历一千九百零四年十二月八号
    ①中央委员会中国国民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印行:《警钟日报》,中华民国七十二年四月再版,西历一千九百零四年十二月二十五号。
    ②中央委员会中国国民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印行:《警钟日报》,中华民国七十二年四月再版,西历一千九百零四年十一月二十八号。
    ③中央委员会中国国民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印行:《警钟日报》,中华民国七十二年四月再版,西历一千九百零四年十二月二十六号。
    ④李国祁著:《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1860年——1916年,闽浙台地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七十四年版,第514页。
    ①王日新,蒋笃运主编:《河南教育通史》(中),大象出版社,2004年版,第53页。
    ②张玉法著:《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1860年——1916年,山东省),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七十六年版。
    ①张之洞,袁世凯:《奏请递减科举折》(1903年3月11日),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04—106页。
    ②张百熙,荣庆,张之洞:《奏请递减科举注重学堂折》(1904年1月13日),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07页。
    ③张百熙,荣庆,张之洞:《奏请递减科举注重学堂折》(1904年1月13日),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10页
    ④《论中国改革之难》,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下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940页。
    ①中央委员会中国国民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印行:《警钟日报》,中华民国七十二年四月再版,西历一千九百零四年十一月三十一号。
    ②中央委员会中国国民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印行:《警钟日报》,中华民国七十二年四月再版,西历一千九百零四年十二月二号。
    ③中央委员会中国国民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印行:《警钟日报》,中华民国七十二年四月再版,西历一千九百零四年十二月三十号。
    ④中央委员会中国国民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印行:《警钟日报》,中华民国七十二年四月再版,此段文中日期为报道日期。
    ①中央委员会中国国民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印行:《警钟日报》,中华民国七十二年四月再版,此段文中日期为报道日期。
    ②薛允中:《清末直隶省办学堂概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文史资料存稿选编》(教育),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779—782页
    ①转引自熊明安,徐仲林,李定开主编:《四川教育史稿》,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91页。
    ②袁世凯等:《奏请废科举折》(1905年9月2日),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11页。
    ③《光绪上谕》(1905年9月2日),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13—114页。
    ④转引自熊明安,徐仲林,李定开主编:《四川教育史稿》,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91页。
    ⑤严复:《论教育与国家之关系》,《东方杂志》第2卷第3号,转引自钱曼倩,金林祥主编:《中国近代学制比较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57页。
    ①中央委员会中国国民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印行:《警钟日报》,中华民国七十二年四月再版,西历一千九百零四年十月二十九号。
    ②中央委员会中国国民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印行:《警钟日报》,中华民国七十二年四月再版,西历一千九百零四年十二月三号。
    ③《山西学政宝熙奏请设立学部》(1905年10月),朱有王献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行政机构及团体》,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8页。
    ④《上谕》(准设立学部)(1905年12月6日),朱有王献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行政机构及团体》,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0页。
    ①《学部礼部会奏学礼两部办事界限》(1906年),朱有王献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行政机构及团体》,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1页。
    ②《学部礼部会奏学礼两部办事界限》(1906年),朱有王献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行政机构及团体》,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1页。
    ③《学部奏酌拟学部官制并归并国子监事宜改定缺额折》(1906年),朱有王献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行政机构及团体》,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2页。
    ①表内资料来自于《学部奏酌拟学部官制并归并国子监事宜改定缺额折》(1906年),朱有王献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行政机构及团体》,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1—15页。
    ①《学部政务处奏请裁学政设提学使司折》(1906年),朱有王献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行政机构及团体》,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9页。
    ①《上谕》(准各省改设提学使司)(1906年4月25日),朱有王献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行政机构及团体》,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40页。
    ②资料来源于《学部奏陈各省学务官制折》(1906年4月),朱有王献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行政机构及团体》,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44—45页
    ①袁振国主编:《教育政策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04页。
    ②袁振国主编:《教育政策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04页。
    ③陈庆云主编:《公共政策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3页。
    ①《学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折》(1906年3月25日),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51页。
    ②《学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折》(1906年3月25日),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55—156页。
    ③《学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折》(1906年3月25日),朱自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56页。
    ④《学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折》(1906年3月25日),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52—155页。
    ⑤《学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折》(1906年3月25日),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55页。
    ①陈孝彬主编:《教育管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8页。
    ②关晓红著:《晚清学部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19页。
    ③《学部饬学务公所职员不准增加名目札》,《直隶教育杂志》,直隶学务公所图书馆,1908年第7期。
    ①《九年预备立宪逐年推行筹备事宜折》(光绪三十四年八月初一日),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版,第68页。
    ①关晓红著:《晚清学部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54—358页。
    ①陈庆云主编:《公共政策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7页。
    ②《宪政编查馆会奏复核各衙门九年筹备未尽事宜折》(宣统元年八月十四日),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版,第72页。
    ③《宪政编查馆会奏复核各衙门九年筹备未尽事宜折》(宣统元年八月十四日),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版,第75页。
    ④《学部奏报分年筹备事宜折》,(日)多贺秋五郎等编:《近代中国教育史资料》(清末编),台湾文海出版社,1976年版,第603页。
    ①《学部咨行各省强迫教育章程》(1906—1907年),李桂林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6页。
    ②《学部通咨各省督抚推广厅州县简易识字学塾文》(1910年9月15日),李桂林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晋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
    ③关晓红著:《晚清学部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36页。
    ①关晓红著:《晚清学部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39页。
    ②关晓红著:《晚清学部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49页。
    ③《二部会商改良农政》,《大公报》,1908.4.11,转引自关晓红著:《晚清学部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53页。
    ④胡尔霖:《拟上学部条陈》(1908年),李桂林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33页。
    ⑤陈孝彬主编:《教育管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13页。
    ①陈庆云主编:《公共政策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8页。
    ②《学部奏拟定视学官章程折并单》(1909年),朱有王献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行政机构及团体》,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0页。
    ③关晓红著:《晚清学部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40—141页。
    ③关晓红著:《晚清学部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37页。
    ①《省视学高奎照、张良弼、陈思荣等查视天津各学堂情形报告》(1907年),李桂林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93页。
    ②资料来源于李桂林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07—138页。
    ③转引自江铭主编:《中国教育督导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06页。
    ①《学部奏改订两等小学堂课程折》(1910年12月30日),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19页。
    ②陈庆云主编:《公共政策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3页。
    ③ Meredith I. Honig:The New Middle Management: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s in Education Policy Implementation[J].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 Spring 2004. Vol.26.No. 1.page65-87, Ann Hodgen and Ken Spours:An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policy engagement:the contested case of 14---19 reform in England, Journal of Education Policy, Vol.21. No.6. November 2006. page679---696.
    ①《学部奏陈各省学务宫制折》(1906年4月),朱有王献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行政机构及团体》,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42页。
    ②《学部奏定各省教育会章程折》(1906年7月28日),朱有王献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行政机构及团体》,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46页。
    ③杨立强著:《清末民初资产阶级与社会变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8页。
    ④张玉法著:《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1860年——1916年,山东省),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七十六年版,第425—426页。
    ①王日新,蒋笃运主编:《河南教育通史》(中),大象出版社,2004年版,第53—54页。
    ②王日新,蒋笃运主编:《河南教育通史》(中),大象出版社,2004年版,第53—60页。
    ③李国祁著:《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1860年——1916年,闽浙台地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七十四年版,第482—488页。
    ④李国祁著:《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1860年——1916年,闽浙台地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七十四年版,第483页。
    ⑤李国祁著:《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1860年—1916年,闽浙台地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七十四年版,第490—496页。
    ①李国祁著:《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1860年——1916年,闽浙台地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七十四年版,第516页。
    ②李国祁著:《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1860年——1916年,闽浙台地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七十四年版,第511—515页。
    ③谢国兴著:《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1860年——1937年,安徽省),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八十年版,第542—-543页。
    ④谢国兴著:《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1860年——1937年,安徽省),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八十年版,第535—-538页。
    ⑤孔令中主编:《贵州教育史》,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58页。
    ⑥孔令中主编:《贵州教育史》,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58—159页。
    ①熊明安,徐仲林,李定开主编:《四川教育史稿》,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90页。
    ②转引自熊明安,徐仲林,李定开主编:《四川教育史稿》,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02页。
    ③熊明安,徐仲林,李定开主编:《四川教育史稿》,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10—215页。
    ④熊明安,徐仲林,李定开主编:《四川教育史稿》,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25页。
    ⑤张朋园著:《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1860年——1916年,湖南省),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七十二年版,第172页。
    ①张朋园著:《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1860年——1916年,湖南省),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七十二年版,第170—188页。
    ①张玉法著:《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1860年——1916年,山东省),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七十六年版。
    ②以下事例引自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03—213页,第338—345页。
    ①《吉林提学司札饬各属改良私塾告示》(1910年),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37页。
    ②王树槐著:《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1860年——1916年,江苏省),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七十三年版,第261页。
    ③王日新,蒋笃运主编:《河南教育通史》(中),大象出版社,2004年版,第65页。
    ④熊明安,徐仲林,李定开主编:《四川教育史稿》,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96—197页
    ①《学部通咨各省督抚推广厅州县简易识字学塾文》(1910年9月15日),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52页。
    ②《宪政编查馆大臣奕劻等奏报各省筹备宪政情形折》,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版,第799页
    ①《广西巡抚张鸣岐奏广西第三届筹办宪政情形折》(宣统二年二月二十八日),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版,第775—776页。
    ②《开缺新疆巡抚联魁奏新疆第三年第一届筹办宪政情形折》(宣统二年八月二十五日),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版,第780页。
    ③《安徽巡抚朱家宝奏安徽第四届筹办宪政情形折》(宣统二年八月二十六日),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版,第783页。
    ④《湖南巡抚杨文鼎奏湖南第四届筹办宪政情形折》(宣统二年八月二十八日),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版,第791—792页。
    ①《四川总督赵尔巽奏四川第四届筹办宪政情形折》(宣统二年八月二十八日),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版,第795页。
    ②《四川总督赵尔巽等奏四川第三年筹办宪政情形折》(宣统三年二月初五日),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版,第807页。
    ③《云贵总督李经义奏云南第四届筹办宪政情形折》(宣统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版,第804页。
    ④《东三省总督锡良奏奉天第三年第二届筹办宪政情形折》(宣统三年二月二十八日),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版,第813页。
    ①钱曼倩,金林祥主编:《中国近代学制比较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24—127页:刘虹:《癸卯学制百年简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1月第6卷第1期,第36—37页。
    ②毕正宇:《教育政策执行模式研究》,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第6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7页。
    ④宁骚主编:《公共政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81—287页。
    ①《商部奏办实业学堂折》(1904年),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172页。
    ②宁骚主编:《公共政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09页。
    ①袁振国主编:《教育政策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08页。
    ②中央委员会中国国民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印行:《警钟日报》,中华民国七十二年四月再版,西历一千九百零四年十一月二十七号。
    ③中央委员会中国国民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印行:《警钟日报》,中华民国七十二年四月再版,西历一千九百零四年十二月一号。
    ①江铭主编:《中国教育督导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10页。
    ②宁骚主编:《公共政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0年版,第297页—299页。
    ①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93页。
    ②转引自锡良:《绅民捐款办学照章请奖片》(光绪三十一年九月初七日),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主编:《锡良遗稿奏稿》(第1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27页。
    ③事例来自锡良:《绅民捐款办学照章请奖片》(光绪三十一年九月初七日),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主编:《锡良遗稿奏稿》(第1册),中华书局,]959年版,第527页。
    ④事例选自锡良:《奏设川省课吏馆折》(光绪三十年十二月初四日),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主编:《锡良遗稿奏稿》(第1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50页
    ①数据来自于(日)多贺秋五郎等编:《近代中国教育史资料》(清末编上),台湾文海出版社,1976年版,第103—106页。
    ①数据来自于熊明安,徐仲林,李定开主编:《四川教育史稿》,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03—205页,根据文中表格而统计。
    ①王树槐著:《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1860年——1916年,江苏省),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七十三年版,第249页。
    ②《暂署黑龙江巡抚程德全奏举行新政需款浩繁请饬各省严禁虚耗片》(光绪三十三年八月十一日),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版,第1015页。
    ③《度支部奏拟清理财政章程折》(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初一日),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版,第1020页。
    ④《论限用部编教科书有妨教育之进步》(节录),李桂林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90页。
    ⑤《两广总督岑春煊奏请速设资政院代上院以都察院代下院并设省谘议局暨府州县议事会折》(光绪三十三年四月三十日),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版,第500页。
    ①王树槐著:《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1860年——1916年,江苏省),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七十三年版,第259—260页。
    ②《边远地区办学情况》,李桂林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43页。
    ③《吉林提学司札饬各属改良私塾告示》(1910年),李桂林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57页。
    ④《贵州巡抚庞鸿书奏设简易识字学塾片》(1910年2月24日),李桂林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61页。
    ⑥沈颐:《论改良私塾》(1910年),李桂林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58—259页。
    ⑥ Meribeth E. Cameron:The Reform Movement in China,1898—1912.New York:Octogan Books, INC,1963, page75.
    ⑦谢国兴著:《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1860年——1937年,安徽省),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八一年版,第554—555页。
    ⑧吴洪成著:《重庆的学校》(重庆教育史——从巴国到清代),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53页。
    ⑨《江苏宜兴县乡民焚毁学堂》(1910年2月),李桂林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24页。
    ⑩王树槐著:《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1860年——1916年,江苏省),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七十三年版,第243—244页。
    ①《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1904年1月13日),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92页。
    ②《论教育之不能普及》(1904年),李桂林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31页。
    ③问天:《述内地办学情形》(1909年),李桂林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38页。
    ④胡尔霖:《拟上学部条陈》(1908年),李桂林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33页。
    ⑤《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1904年1月13日),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92页。
    ①《宪政编查馆资政院会奏宪法大纲暨议院法选举法要领及逐年筹备事宜折附清单二》(光绪三十四年八月初一日),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版,第61—67页。
    ②Meribeth E. Cameron:The Reform Movement in China,1898—1912.New York:Octogan Books, INC,1963,page86.
    ③转引自桑兵著:《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9页。
    ④《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1904年1月13日),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00—401页。
    ①《省视学张良弼查视邯郸县、大名乡学务情形报告》(1907年),李桂林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12页。
    ②《省视学张良弼查视大名县学务情形报告》(1907年),李桂林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14页。
    ③《李(?)荣调查武清县东北两路各学堂报告》(1908年),李桂林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32—137页。
    ④中外日报:《论学堂之腐败》(1904年),李桂林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400页。
    ⑤《省视学张良弼查视邯郸县、大名乡学务情形报告》(1907年),李桂林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13页。
    ⑥《李(?)荣调查武清县东北两路各学堂报告》(1908年),李桂林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34页。
    ⑦《李(?)荣调查武清县东北两路各学堂报告》(1908年),李桂林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37页。
    ⑧《省视学张良弼查视大名县学务情形报告》(1907年),李桂林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14页。
    ①桑兵著:《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78页。
    ②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711—713页。
    ③桑兵著:《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80页。
    ①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313页。
    ②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313—319页。
    ③桑兵著:《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7—168页。
    ④桑兵著:《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3页
    ⑤关晓红著:《晚清学部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04页。
    ①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318页。
    ②田正平:《清末毁学风潮与乡村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受挫》,《教育研究》,2007年第5期,第74页。
    ③李桂林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22页。
    ④李桂林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995年版,第224页。
    ⑤田正平:《清末毁学风潮与乡村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受挫》,《教育研究》,2007年第5期,第75页。
    ⑥桑兵著:《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2页。
    ①转引自王金霞:《河北与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河北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第32页。
    ②河北省清苑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清苑县志》,新华出版社,1991年版,第605页。
    ③河北省清苑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清苑县志》,新华出版社,1991年版,第7页。
    ①赵家祥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16页。
    ①袁世凯:《酌减教职官缺折》(1904年9月19日),廖一中等整理:《袁世凯奏议》(下),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006页。
    ②江铭主编:《中国教育督导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03页。
    ③直隶学务处派定各属查学职员衔名录(1904年),江铭主编:《中国教育督导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77页。
    ④江铭主编:《中国教育督导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03页。
    ①《直隶教育杂志》,直隶学务公所图书馆,1908年第6期。
    ②江铭主编:《中国教育督导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03—204页。
    ③江铭主编:《中国教育督导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78页。
    ④中央委员会中国国民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印行:《警钟日报》,中华民国七十二年四月再版,西历一千九百零四年十二月一号。
    ⑤《直隶教育杂志》,直隶学务公所图书馆,1905年第13期。
    ⑥《教育杂志》,直隶学务处排印局,1906年第1期。
    ⑦《教育杂志》,直隶学务处排印局,1905年第20期。
    ②清苑县罗兴学士谕(光绪三十一年四月),保定市教育局史志办公室编:《保定教育史料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
    ①《教育杂志》,直隶学务处排印局,1905年第18期。1990年版,第396—397页。
    ③清苑县告示(光绪三十一年八月),保定市教育局史志办公室编:《保定教育史料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98—399页。
    ④李桂林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26页。
    ⑤李桂林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26页。
    ⑥李桂林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26—127页。
    ①李桂林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27页。
    ②李桂林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41页。
    ③中央委员会中国国民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印行:《警钟日报》,中华民国七十二年四月再版,西历一千九百零四年九月十四号。
    ④中央委员会中国国民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印行:《警钟日报》,中华民国七十二年四月再版,西历一千九百零四年十二月三十号。
    ⑤中央委员会中国国民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印行:《警钟日报》,中华民国七十二年四月再版,西历一千九百零四年十二月六号。
    ①《督宪袁兴学告示》(光绪三十一年九月),保定市教育局史志办公室编:《保定教育史料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99—400页。
    ②《保定府查学吴鼎昌条陈保定模范小学堂及其他小学堂改良事宜禀》(1905年),保定市教育局史志办公室编:《保定教育史料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6页。
    ①转引自王金霞:《河北与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河北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第228页。
    ①《直隶教育杂志》,直隶学务公所图书馆,195年第13期。
    ②《北洋大臣袁世凯奏天津试办地方自治情形折》(光绪三十三年七月二十二日),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版,第720页。
    ①袁世凯:《缕陈直隶历年学务情形嗣后责成提学司续加排广折》(1906年6月29日),廖一中等整理:《袁世凯奏议》(下),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006页
    ②转引自韦庆远,高放,刘文源著:《清末宪政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25页。
    ③《顺天府属查学高步沄、刘桂芬调查涿州学堂利弊禀》(1904年),李桂林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05页。
    ④《保定易州查学王振堼、冯蕴章查视广昌小学堂情形禀》(1904年),李桂林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05页。
    ⑤《保定易州查学工振壵、冯蕴章查视涞水县小学堂情形禀》(1904年),李桂林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06页
    ⑥《冀州查学李金藻查视新河各小学堂情形禀》(1904年),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75页。
    ⑦《大名查学齐丕福查视南乐等州县高等小学堂情形禀》(1904年)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75页
    ①《冀州查学李金藻查视新河各小学堂情形禀》(1904年),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75页。
    ②李桂林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30—132页。
    ③《直隶提学司通饬各属实行改良私塾文》(1907年),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30页。
    ④《直隶提学司通饬各属实行改良私塾文》(1907年),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31页。
    ⑤《直隶提学司通饬各属实行改良私塾文》(1907年),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31页。
    ⑥保定市教育局史志办公室编:《保定教育史料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04—405页。
    ①阎国华主编:《保定近代教育史略》,河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3页。
    ②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44页。
    ③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上册),华东帅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45页。
    ④《直隶总督陈夔龙奏直隶第三届筹备情形折》(宣统三年二月二十六日),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08页。
    ⑤《直隶高等学堂监督王景熙为直隶公立小学堂拟定简明章程咨请立案文》(光绪三十二年),保定市教育局史志办公衷编:《保定教育史料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0页。
    ⑥《保定府查学吴鼎昌条陈保定模范小学堂及其他小学堂改良事宜禀》(1905年),保定市教育局史志办公室编:《保定教育史料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6页
    ⑦《光绪三十二年各小学堂概况》,保定市教育局史志办公室编:《保定教育史料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6页。
    ⑧《光绪三十二年各小学堂概况》,保定市教育局史志办公室编:《保定教育史料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6页。
    ①《保定府官立中学堂》,保定市教育局史志办公室编:《保定教育史料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18页。
    ②《宣统二年各小学堂概况》,保定市教育局史志办公室编:《保定教育史料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80—81页。
    ③《宣统二年各小学堂概况》,保定市教育局史志办公室编:《保定教育史料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83页。
    ④《宣统二年各小学堂概况》,保定市教育局史志办公室编:《保定教育史料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84页。
    ⑤《直隶教育杂志》,直隶学务公所图书馆,1908年第6期。
    ①《直隶学务公所致江苏教育总会书》,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92-500页。
    ②《直隶教育杂志》,直隶学务公所图书馆,1908年第7期。
    ③阎国华,安效珍主编:《河北教育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83页。
    ④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11页。
    ⑤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11页。
    ①朱有王献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行政机构及团体》,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53页。
    ②《保定学界拟创立“中国学友会,,趣旨书并附章程》(光绪三十四年),保定市教育局史志办公章编:《保定教育史料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01页。
    ③《光绪三十二年各小学堂概况》,保定市教育局史志办公室编:《保定教育史料类编》,河北入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5页。
    ④《光绪三十二年各小学堂概况》,保定市教育局史志办公室编:《保定教育史料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7页。
    ⑤《保定府官立中学堂》,保定市教育局史志办公室编:《保定教育史料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18页。
    ⑥《宣统二年各小学堂概况》,保定市教育局史志办公室编:《保定教育史料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81页。
    ⑦《宣统二年各小学堂概况》,保定市教育局史志办公室编:《保定教育史料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83页。
    ⑧《宣统二年各小学堂概况》,保定市教育局史志办公室编:《保定教育史料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84页。
    ①阎国华主编:《保定近代教育史略》,河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1页。
    ②阎国华主编:《保定近代教育史略》,河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0页。
    ③阎国华主编:《保定近代教育史略》,河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0页。
    ①保定市教育局史志办公室编:《保定教育史料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19—120页。
    ①转引自苏云峰著:《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1860年——1916年,湖北省),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七十年版,第20页
    ①童绥宝:《张之洞与武汉教育近代化》,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第36页。
    ②童绥宝:《张之洞与武汉教育近代化》,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第37页。
    ③苏云峰著:《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1860年——1916年,湖北省),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七十年版,第103页。
    ④童绥宝:《张之洞与武汉教育近代化》,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第38页。
    ⑤转引自陈庆云主编:《公共政策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9页。
    ①冯天瑜,何晓明著:《张之洞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10页。
    ②中央委员会中国国民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印行:《警钟日报》,中华民国七十二年四月再版,西历一千九百零四年十一月二十三号。
    ③转引自董宝良,熊贤君主编:《从湖北看中国教育近代化》,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53页。
    ④《张之洞札饬湖北学务处文》(1904年),朱有王献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行政机构及团体》,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6—37页。
    ①转引自董宝良,熊贤君主编:《从湖北看中国教育近代化》,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60页。
    ②中央委员会中国国民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印行:《警钟日报》,中华民国七十二年四月再版,西历一千九百零四年十一月九号。
    ③中央委员会中国国民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印行:《警钟日报》,中华民国七十二年四月再版,西历一千九百零四年十一月二十七号。
    ④中央委员会中国国民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印行:《警钟日报》,中华民国七十二年四月再版,西历一千九百零五年一月十号
    ⑤中央委员会中国国民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印行:《警钟日报》,中华民国七十二年四月再版,西历一千九百零四年十一月二十三号。
    ⑥转引自董宝良,熊贤君主编:《从湖北看中国教育近代化》,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60页。
    ⑦Ayers William:Chang Chih-tung and Education Reform in China[M].Harward University Press,1971,page231——232.
    ①Ayers William:Chang Chih-tung and Education Reform in China[M], Harward University Press,1971,pagel.
    ②中央委员会中国国民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印行:《警钟日报》,中华民国七十二年四月再版,西历一千九百零四年十月十六号。
    ③中央委员会中国国民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印行:《警钟日报》,中华民国七十二年四月再版,西历一千九百零四年十二月四号。
    ①转引自董宝良,熊贤君主编:《从湖北看中国教育近代化》,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23页。
    ②Ayers William:Chang Chih-tung and Education Reform in China[M], Harward University Press,1971,page232.
    ③中央委员会中国国民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印行:《警钟日报》,中华民国七十二年四月再版,西历一千九百零四年九月十四号。
    ④转引自董宝良,熊贤君主编:《从湖北看中国教育近代化》,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77页。
    ①中央委员会中国国民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印行:《警钟日报》,中华民国七十二年四月再版,西历一千九百零四年十二月二号。
    ②中央委员会中国国民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印行:《警钟日报》,中华民国七十二年四月再版,西历一千九百零四年十二月四号。
    ③董宝良,熊贤君主编:《从湖北看中国教育近代化》,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16—217页。
    ④中央委员会中国国民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印行:《警钟日报》,中华民国七十二年四月再版,西历一千九百零四年十一月三十号。
    ⑤苏云峰著:《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1860年——1916年,湖北省),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七十年版,第273页。
    ⑥熊贤君主编:《湖北教育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14页。
    ①《张之洞札学务处改修两湖师范学堂》(1904年7月14日),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43页。
    ②熊贤君主编:《湖北教育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29页
    ③《张之洞札各府暂停中学先办师范讲习所》(1905年1月16日),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44页。
    ④中央委员会中国国民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印行:《警钟日报》,中华民国七十二年四月再版,西历一千九百零四年十二月四号。
    ①中央委员会中国国民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印行:《警钟日报》,中华民国七十二年四月再版,西历一千九百零四年十二月十三号。
    ②《张之洞札各府暂停中学先办师范讲习所》(1905年1月16日),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下册)[Z].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44页。
    ③《张之洞札臬司盐道开办支郡师范学堂》(1905年9月2日),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45页。
    ①《张之洞复商部函》(1903年),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页。
    ②董宝良,熊贤君主编:《从湖北看中国教育近代化》,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68页。
    ③Aycrs William: Chang Chih-tung and Education Reform in China[M]. Harward University Press, 1971,page233.
    ①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12页。
    ②李绪武编译:《社会心理学》,台湾国立编译馆出版,正中书局印行,1982年版,第237页。
    ③鲁洁主编:《德育社会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41页。
    ④《升任两湖总督张奏设存古学堂折》(1907年),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06页。
    ①Ayers William: Chang Chih-tung and Education Reform in China[M], Harward University Press. 1971,page236.
    ②关哓红著:《晚清学部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83页。
    ①董宝良,熊贤君主编:《从湖北看中国教育近代化》,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09页。
    ②董宝良,熊贤君主编:《从湖北看中国教育近代化》,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23页。
    ③董宝良,熊贤君主编:《从湖北看中国教育近代化》,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23页。
    ④《湖广总督瑞澄奏湖北第四届筹办宪政情形折》(宣统二年八月二十八日),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版,第787—788页。
    ⑤《湖广总督瑞澄奏湖北第五届筹办宪政情形折》(宣统三年三月十四日),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版,第819页。
    ⑥江铭主编:《中国教育督导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07页。
    ⑦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版,第819页。
    ①《湖北提学司札饬各女学堂嗣后招考学生务须慎重文》,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734页。
    ②董宝良,熊贤君主编:《从湖北看中国教育近代化》,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69页。
    ③董宝良,熊贤君主编:《从湖北看中国教育近代化》,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69—371页。
    ④童绥宝:《张之洞与武汉教育近代化》,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第19页。
    ①柳海民著:《教育原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8页。
    ①转引自朱峰:《袁世凯与直隶的经济建设》(1901——1907),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第8页。
    ②朱峰:《袁世凯与直隶的经济建设》(1901——1907),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第8页。
    ①冯天瑜,何晓明著:《张之洞评订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页。
    ②赵家祥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8页。
    ①关晓红著:《晚清学部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76页。
    ②转引自多俊岗:《袁世凯与中国近代教育改革》,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6月,第53页。
    ③中国近代教育督导大事记,江铭主编:《中国教育督导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07页。
    ①关晓红著:《晚清学部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93页
    ②冯天瑜,何晓明著:《张之洞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38页。
    ①关晓红著:《晚清学部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79页。
    ②转引自关晓红著:《晚清学部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77页。
    ①Ayers William:Chang Chih-tung and Education Reform in China[M]. Harward University Press,1971,page232.
    ②关晓红著:《晚清学部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84页
    ①韦庆远,高放,刘文源著《清末宪政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朱英著《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高旺著《晚清中国的政治转型——以清末宪政改革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王晓秋,尚小明主编《戊戌维新与清末新政——晚清改革史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赵军著《折断了的杠杆——清末新政与明治维新比较研究》(湖南出版社,1992年版)。Meribeth E. Cameron:The Reform Movement in China, 1898—1912[M].New York:Octogan Books, INC,1963); Wu Hsiaomei:Reflection on cybernetic thinking:China's education reform (1860—1930) as a case of system learning[D] (Columbia Univ. Teachers Coll,1994.
    ② Meribeth E. Cameron:The Reform Movement in China,1898—1912[M].New York:Octogan Books, INC,1963,page204.
    ③ Meribeth E. Cameron:The Reform Movement in China,1898—1912[M].New York:Octogan Books, INC,1963,pagel99.
    ①鲁洁主编:《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93—94页。
    ②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5页。
    ①高旺著:《晚清中国的政治转型——以清末宪政改革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8页。
    ②鲁洁主编:《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11页。
    ③《奏定学务纲要》(1904年1月13日),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89页。
    ④学部:《奏陈教育宗旨折》(1906年3月25日),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35页。
    ①《上谕》(1906年3月25日),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39页。
    ②《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1904年1月13日),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94页。
    ③《奏定学务纲要》(1904年1月13日),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92页。
    ④《奏定学务纲要》(1904年1月13日),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93页。
    ⑤《奏定学务纲要》(1904年1月13日),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91页。
    ⑥学部:《奏陈教育宗旨折》(1906年3月25日),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37页。
    ①高旺著:《晚清中国的政治转型——以清末宪政改革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页。
    ②学部:《奏遵拟简易识字学塾章程折》(1910年1月10日),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72页。
    ①高旺著:《晚清中国的政治转型——以清末宪政改革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9页。
    ②(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81页。
    ③朱英著:《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2页。
    ①曲恒昌,曾晓东著:《西方教育经济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9页。
    ②《奏定实业学堂通则》(1904年1月13日),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73页。
    ①鲁洁主编:《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54页。
    ②《奏定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1904年1月13日),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63页。
    ③《奏定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1904年1月13日),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65页。
    ④数据来自(日)多贺秋五郎等编:《近代中国教育史资料》(清末编),台湾文海出版社,1976年版,第106页。
    ⑤朱英著:《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1页。
    ①学部:《奏陈教育宗旨折》(1906年3月25日),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38页。
    ②学部:《奏陈教育宗旨折》(1906年3月25日),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38页。
    ③桑兵著:《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①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页。
    ②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8页
    ③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35页
    ①转引自鲁洁主编:《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53页。
    ①《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1904年1月13日),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93—295页。
    ②《奏定高等学堂章程》(1904年1月13日),璩鑫生,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29页。
    ③《奏定学务纲要》(1904年1月13日),璩鑫生,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03页。
    ④《奏定学务纲要》(1904年1月13日),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93页
    ①《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1904年1月13日),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95页。
    ②《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1904年1月13日),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10页。
    ③《奏定学务纲要》(1904年1月13日),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95页。
    ④《奏定学务纲要》(1904年1月13日),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97页。
    ⑤《奏定学务纲要》(1904年1月13日),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02页。
    ⑥《奏定中学堂章程》(1904年1月13日),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21页。
    ①王继平著:《近代中国与近代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6页。
    ②王继平著:《近代中国与近代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1页。
    ③陈庆云主编:《公共政策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9页。
    ④谭培文著:《马克思主义的利益理论——当代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构》,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0页。
    ①谭培文著:《马克思主义的利益理论——当代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构》,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17页。
    ②李宝元著:《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页。
    ③转引自刘豪兴主编:《社会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70页。
    ④刘豪兴主编:《社会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41页。
    ①谭培文著:《马克思主义的利益理论——当代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构》,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4页。
    ②陈庆云主编:《公共政策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9页。
    ③陈庆云主编:《公共政策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④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317页。
    ①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3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631页。
    ②田正平:《清末毁学风潮与乡村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受挫》,《教育研究》,2007年第5期,第74页。
    ③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2卷下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968页。
    ④《度支部主事陈兆奎条陈开馆编定法规等六策呈》(光绪三十三年八月十八日),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版,第266页。
    ⑤李桂林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23页。
    ⑥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2卷下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969页。
    ⑦李桂林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28页。
    ⑧田正平:《清末毁学风潮与乡村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受挫》,《教育研究》,2007年第5期,第73页。
    ①曲恒昌,曾晓东著:《西方教育经济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6页。
    ②曲恒昌,曾晓东著:《西方教育经济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2页。
    ③李桂林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62页。
    ④马敏著:《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⑤马敏著:《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5页。
    ⑥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3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732页。
    ①赵家祥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经济利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14—215页。
    ①谭培文著:《马克思主义的利益理论——当代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构》,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21页。
    ②参见关晓红著:《晚清学部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91页,第111页,第237页。
    ①关晓红著:《晚清学部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参见第三章。
    ①高旺著:《晚清中国的政治转型——以清末宪政改革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3—234页。
    ②高旺著:《晚清中国的政治转型——以清末宪政改革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4—237页。
    ③关晓红著:《晚清学部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96页。
    ④转引自高旺著:《晚清中国的政治转型——以清末宪政改革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2页。
    ①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2卷下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807页。
    ②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2卷下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813页。
    ③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下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593页。
    ④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下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593页。
    ⑤《出使德国大臣杨晟条陈官制大纲折》(光绪三十二年七月二十八日),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版,第395页。
    ①程德全:《暂属黑龙江巡抚程德全奏陈预备立宪之方及施行宪政之序列办法八条折》(光绪三十三年八月十一日),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版,第255页。
    ②《湖南即用知县熊范舆等请速设民选议院呈》(光绪三十三年八月二十八日),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版,第612页。
    ③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2卷下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10641065页。
    ①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3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604页。
    ②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2卷下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869页。
    ③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3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605页。
    ④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3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605页。
    ⑤李桂林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99页。
    ①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3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641页。
    ②傅明贤主编:《行政组织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75页。
    ①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下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957页。
    ②《御史史履晋奏改革官制宜先州县后京师并先立议院后立内阁制》(光绪三十二年九月十六日),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版,第460页。
    ③《庆亲王奕劻等奏厘定中央各衙门官制缮单进呈折》(光绪三十二年九月十六日),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版,第463—464页。
    ④《出使各国考察政治大臣戴鸿慈等奏请改定全国官制以为立宪预备折》(光绪三十二年七月初六日),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版,第369页。
    ⑤《学部主事刘宝和条陈立宪预备施行大纲以通上下之情明上下之权呈》(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十八日),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版,第331页。
    ①《湖南即用知县熊范舆等请速设民选议院呈》(光绪三十三年八月二十八日),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版,第612页。
    ②中央委员会中国国民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印行:《警钟日报》,中华民国七十二年四月再版,西历一千九百零四年十一月二十七号。
    ③中央委员会中国国民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印行:《警钟日报》,中华民国七十二年四月再版,西历一千九百零四年九月二十一号。
    ④中央委员会中国国民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印行:《警钟日报》,中华民国七十二年四月再版,西历一千九百零五年一月八号。
    ⑤《山东巡抚杨委员查办学堂并通饬遵照札》(光绪三十一年十一月),《教育杂志》,直隶学务处排印局,1905年第21期。
    ⑥《御史赵炳麟奏组织内阁宜明定责任制度确立监督机关以杜专权流弊折》(光绪三十三年七月初三日),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版,第512页。
    ①转引自宁骚主编:《公共政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91一192页。
    ②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3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593页。
    ③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3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654页。
    ④锡良:《奏设川省课吏馆折》(光绪二十九年九月二十八日),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主编:《锡良遗稿奏稿》(第]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57—358页
    ⑤《御史史履晋奏改革官制宜先州县后京师并先立议院后立内阁制》(光绪三十二年九月十六日),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版,第460页。
    ⑥《会议政务处复奏度支部清理财政办法折》(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初十日),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版,第1022页
    ①《御史王步赢奏工部改并为农工商部原工部事务请饬厘定片》(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初八日),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版,第478页。
    ②《出使德国大臣杨晟条陈官制大纲折》(光绪三十二年七月二十八日),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版,第395页。
    ③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下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941页。
    ④李桂林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96页。
    ①张百熙,荣庆,张之洞:《重订学堂章程折》(1904年1月13日),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89—290页。
    ①转引自宁骚主编:《公共政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76页。
    ①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3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页。
    ①宁骚主编:《公共政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93页。
    ②《两江总督端方代奏徐敬熙呈整饬行政立法司法机关折》(光绪三十三年八月十八日),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版,第262页。
    ①刘复兴:《公共教育权力的变迁与教育政策的有效性》,《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第13页。
    ②程德全:《暂属黑龙江巡抚程德全奏陈预备立宪之方及施行宪政之序列办法八条折》(光绪三十三年八月十一日),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版,第254页。
    ①刘复兴:《公共教育权力的变迁与教育政策的有效性》,《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第13页。
    ①傅明贤主编:《行政组织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96页。
    ②傅明贤主编:《行政组织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02页。
    ③《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燕赵都市报》,2008年3月6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