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俄罗斯外交传统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俄罗斯外交传统是指在长期的俄罗斯外交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具有持久性的、相对稳定的外交特征。
     本文通过对俄罗斯的地缘特征、综合实力和民族特性等相对稳定因素的分析,从宏观的、战略的高度,客观地研究了影响俄罗斯外交传统的客观因素。
     在地缘上,俄罗斯呈现出地跨欧亚,幅员广、纵深长,邻国构成复杂,属于内海型陆海国家等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俄罗斯外交的一般特征,具体表现为:俄罗斯外交周旋的空间大,外交政策转换的概率大,外交运作的重心变化多;重视处理与邻国之间的关系,对不同实力、不同民族宗教的邻国采取不同的外交方略;避免两线或多线作战在俄罗斯外交中地位突出;注重谋取和维护出海口,反封锁外交在俄罗斯外交中占有重要位置等。
     对自身国家属性和文化完全不同的认识,决定了俄罗斯在外交理念上的多元和外交流派上的多样性。而俄罗斯民族性格方面所表现出的极端性和矛盾性,使俄罗斯外交理念也具有极端性的特点,中庸在其外交理念中没有地位。在俄罗斯外交理念中,要么是激进超前的理想主义,要么是极端保守的现实主义,俄罗斯外交理念总是在激进与保守、在东方的理性和西方的想象两端摇摆,不偏不倚对它而言是十分少见的。
     综合国力上的相对落后性使俄罗斯外交目标受到一定限制,但从俄罗斯外交演进的历史看,俄罗斯对外政策目标的确立与国家实力之间呈现出一种波浪式演进的态势。如果把国家实力作为中轴,俄罗斯的对外政策目标就像价格围绕价值调整一样。当俄罗斯对外政策目标脱离国家实力允许范围时,随着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受挫,俄罗斯会适时调整自己的对外政策目标,使其对外政策目标更加与国力相协调。
     本文对从彼得大帝到苏联解体时期的俄罗斯外交实践进行了实证研究,解析了俄罗斯外交决策的一般传统和外交战略的一般特征,剖析了俄罗斯外交运用的一般策略。
    
     俄罗斯政治体制上的集权特性,使其政治传统具有集权特性。具体表现在:
    俄罗斯人有顺从专制、崇拜领袖的传统;在政治体制上,缺乏分享权力的机制,
    教会不拥有世俗权力,政府体制缺乏权力分享机制,外交决策机制高度集权等。
    政治传统上的集权特性,使俄罗斯外交决策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则个人在外
    交决策中常常起决定性的作用。外交决策的这一特性,又使俄罗斯外交具有诸
    多特点。突出表现在:外交的个人色彩浓厚,外交政策的突变性大,秘密外交
    盛行,外交决策的执行坚决,但常常缺乏灵活性等。
     西方为主,兼顾东方的“双头鹰战略”是俄罗斯外交战略最突出的特征。努
    力融入西方是彼得大帝之后俄罗斯对外政策的基本取向,东方(或南方)在俄
    罗斯外交布局中一直处在次要的位置,西方为主,东方(或南方)为辅始终是
    俄罗斯“双头鹰战略”最基本的特征。此外,俄罗斯外交战略还具有均势外交
    与优势外交并举的特点。
     俄罗斯有着丰富的外交策略。在注重意识形态与现实政治两手并用的同时,
    俄罗斯外交始终将现实外交作为俄罗斯外交的根本;抢夺东欧,利用中欧,分
    化西欧是沙皇俄国时期欧洲外交布局的基本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一模
    式逐步演变为控制东欧,利用欧洲,分化欧美的新模式。韬光养晦是俄罗斯在
    国内面临重大挑战时所采取的基本的外交方略。侵邻、控邻多于睦邻是俄罗斯
    邻国外交的一般特征。避实就虚,适时而动则是俄罗斯外交最常用、也最有效
    的策略。
Russian diplomatic traditions refer to the relatively lasting and stable characteristics manifested in Russian diplomatic practice over a long term.
    Through an analysis of such relatively stable factors as Russian geographic features, its national power and th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Russian people, this dissertation researches into the objective factors influencing Russian diplomatic traditions from a macro-strategic level.
    In terms of geography, Russia is located across Europe and Asia with a vast territory of both latitudinal width and longitudinal depth neighboring with various countries of complex constitution. Though as a continental-oceanic nation bordering ocean and seas, it has been in a paucity of convenient marine outlet. Derived from the geographical features, the overall characteristics of Russian diplomacy demonstrates itself as follows: There exists a great leeway for diplomatic maneuvers allowing for greater probabilities of transformations in both foreign policies and diplomatic focuses; much importance is attached to cop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s with its neighbors by adopting different diplomatic strategies towards nations of different ethnicities and religions; Avoiding double-front or multi-front battlefield occupies a dominant place in Russian diplomacy; and another outstanding position is given to anti-blockade diplomacy with an special effort to obtain and maintain the possession of marine outlets.
    The plurality of diplomatic conceptions and the diversity of diplomatic schools in Russia are determined by the utterly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of national and cultural belongingness of the Russian nation. Be it radical idealism or conservative idealism, the Russian diplomatic ideologies are always fluctuating between extremism and conservatism, or between Oriental rationality and Western imaginativeness. By contrast,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or impartiality is scarcely
    
    
    taken as an important principle.
    Aggressive Russian diplomatic objectives are to some extent constrained by the relative backwardness of Russia's national strength. However, a tendency of wave-upon-wave advancement can be found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Russian diplomatic objectives and its national power throughout its diplomatic history. The national strength taken as the axis, the objectives of Russian diplomatic policies are like the prices that go up and down the axis of value -in this case, Russian national strength. In the event that Russian diplomatic objectives go beyond the national capability and Russia suffers setbacks in the international diplomatic scene, the diplomatic objectives will be adjusted in due time to harmonize itself with the national strength for better diplomatic achievements.
    The dissertation carries out an empirical study to research into Russian diplomatic practices from the reign of Peter the Great to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Soviet Union, complemented by an in-depth analysis of general Russian diplomatic traditions, the overall characteristics of its diplomatic strategies and the tactics generally adopted in Russian diplomacy.
    Owing to centralization of state power in Russian political system, the Russian political traditions feature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Russian people share a tradition of showing obedience to autocracy and admiration for leaders; a power sharing system is lacking in its political institutions with no mundane rights possessed by the church; the diplomatic policy making system is highly centralized. This centralization feature of political tradition results in an outstanding feature o.f Russian diplomatic policy making - individuals more often than not play decisive roles in it. As a consequence, some other characteristics of Russian diplomacy have been shaped among which some can be underlined as follows: a dense individual color in diplomatic sphere, a great possibility for abrupt diplomatic policy changes, a tendency of secret diplomacy, a firm implementation of the diplomatic policies, and at the same time, a frequent lack of flexibility.
    "Double-he
引文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第一版。
    2、《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战士出版社1981年版。
    3、马克思:《十八世纪外交内幕》,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4、马克思:《关于波兰问题的历史》,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5、《列宁全集》第一版,人民出版社。
    6、《斯大林文选》,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7、《斯大林全集》
    8、波将金等主编:《外交史》(1~5卷),三,联书店,1979年版。
    9、《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0、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1—10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
    11、巴巴拉。杰拉维奇:《俄国外交政策的一世纪》,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12、葛罗米柯等主编:《苏联对外政策史》(上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3、基里林:《国际关系与苏联对外政策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14、伊瓦辛:《苏联外交简史》,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15、维辛斯基:《外交辞典》,东方出版社,1986、1988年版。
    16、吴春秋:《俄国军事史略(1547—1917)》,知识出版社,1983年版。
    17、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沙俄侵华史》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78。
    18、北京大学历史系《沙皇俄国侵略扩张史》编写组编:《沙皇俄国侵略扩张史》上下,人民出版社,1979。
    19、恰达耶夫著:《哲学书简》,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
    20、尼.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三联书店,1995年版。
    21、尼.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的宗教阐释》,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22、索洛维约夫:《俄罗斯思想》,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3、瓦·奥·克柳切夫斯基:《俄国史教程》第1-3卷,商务印书馆,1992、1996、1997年版。
    24、瑟罗夫:《俄国史话》,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25、布莱克:《日本和俄国的现代化:一份进行比较的研究报告》,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26、叶夫多基莫夫:《俄罗斯思想中的基督》,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27、弗兰克:《俄国知识人与精神偶像》,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28、赫坦巴哈:《俄罗斯帝国主义:从伊凡大帝到革命前》,三联书店,1978年版。
    29、戈.瓦.普列汉诺夫:《俄国社会思想史》(第1-2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30、《俄国民粹派文选》,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31、张百春:《当代东正教神学思想:俄罗斯东正教神学》,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32、尼.别尔嘉耶夫:《精神王国与恺撒王国》,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3、H.O.洛斯基:《俄国哲学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4、李毓榛等:《俄罗斯:解体后的求索》,吉林摄影出版社,2000年版。
    35、俞思念:《俄罗斯人在想什么》,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6、张达明:《俄罗斯东正教与文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7、汤普逊:《理解俄国:俄国文化中的圣愚》,三联书店,1998年版。
    38、恰达耶夫:《箴言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9、别尔嘉耶夫:《俄罗斯的命运》,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0、董泉增等:《嬗变后的俄罗斯社会与文化》,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年版。
    41、苏联科学院历史所列宁格勒分所编:《俄国文化史纲:从远古至1917年》,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42、《俄国政党史:权力金字塔的形成》,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43、赵士国:《俄国政体与官制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4、刘祖熙:《改革和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5、刘祖熙主编:《斯拉夫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6、孙成木:《俄罗斯文化一千年》,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
    47、姚海:《俄罗斯文化之路》,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8、林军:《俄国外交史纲》,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49、孙成木、刘祖熙主编:《俄国通史简编》(上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0、刘向文、宋雅芳:《俄罗斯联邦宪政制度》,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51、赵振英:《俄国政治制度史》,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2、资中筠主编:《国际政治理论探索在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3、姚海:《近代俄国立宪运动的源流》,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4、乐峰:《东正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55、安启念:《东方国家的社会跳远与文化滞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56、刑广程:《苏联高层决策70年》,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
    57、王家福:《国际战略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58、王家福:《赫鲁晓夫传》,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
    59、陈乐民主编:《西方外交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60、张盛发:《斯大林与冷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61、A.J.P.泰勒:《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1848-1918)》,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62、米.谢.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新华出版社,1987年版。
    63、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
    64、乔治.凯南:《美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
    65、威廉.哈代.麦克尼尔:《美国、英国和俄国:它们的合作和冲突(1941—1946年)》上,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
    66、朱阳明主编:《亚太安全战略论》,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67、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68、尼.伊.帕甫连科:《彼得大帝》,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版。
    69、卡.瓦利舍夫斯基:《俄国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传》,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
    70、阿纳托利.多勃雷宁:《信赖》,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
    71、德.安.沃尔科戈诺夫:《胜利与悲剧——斯大林政治肖像》第1-2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
    72、亨利.特罗亚:《神秘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版。
    73、佐藤英夫:《对外政策》,经济日报出版社,1990版。
    74、让.巴.迪罗塞尔:《外交史(1917—1978)》,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
    75、拉伊夫:《独裁下的嬗变与危机:俄罗斯帝国二百年剖析》,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
    76、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77、德·谢·利哈乔夫:《俄罗斯思考》上下卷,军事谊文出版社,2002年版。
    
    
    78、亨利.基辛格:《美国对外政策》,上海人民出版社,1872年版。
    79、高尔基:《俄国文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80、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上下册,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81、日里诺夫斯基:《日里诺夫斯基自传—向南方的最后冲击》,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年版。
    82、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求实出版社,1988年版。
    83、汉斯·J·摩根索:《国家间政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84、李际均:《军事战略思维》,军事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85、夏尔—菲利普.大卫:《白宫的秘密:从杜鲁门到克林顿的美国外交决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86、陈之骅主编:《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87、赫鲁晓夫:《最后的遗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8年版。
    88、《赫鲁晓夫回忆录》,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
    89、《永志不忘——葛罗米柯会议录》,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
    90、《赫鲁晓夫言论》,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年版。
    91、赫鲁晓夫:《没有武器的世界,没有战争的世界》,世界知识出版社1960年版。
    92、郑羽:《从对抗到对话: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苏美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93、梅德维杰夫:《我所了解的勃列日涅夫》,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
    94、多恩:《勃列日涅夫》,三联书店1975年版。
    95、《戈尔巴乔夫关于改革的讲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96、李静杰、郑羽主编:《俄罗斯与当代世界》,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
    97、辛华编译:《苏联共产党第23次代表大会主要文件汇编》,三联书店1978年版。
    98、辛华编译:《苏联共产党第24次代表大会主要文件汇编》,三联书店1976年版。
    99、辛华编译:《苏联共产党第27次代表大会主要文件汇编》,三联书店1987年版。
    100、辛华编译:《苏联共产党第28次代表大会主要文件汇编》,三联书店1987年版。
    101、《戈尔巴乔夫言论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02、《苏联历史档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03、王家福:《国际大战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04、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105、《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106、冯玉军:《俄罗斯外交决策机制》,时事出版社2002年版。
    107、刘斌、王春福等:《政策科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08、《1941-1945年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期间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同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通信集》,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年版。
    109、姚海、刘长江:《当代俄国——强者的自我否定与超越》,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1999.
    2、2000。
    3、1999.
    4、
    5、1922.
    6、1991
    7、1984.
    8、1992.№70。
    9、1981.
    10、1995.
    11、1990.
    12、1991.
    
    
    13、
    14、1998.
    15、1995.
    16、1997.
    17、
    18、(1892-1906).
    19、1995.
    20、1939-1941.1992.
    21、(1919—1920).1949.
    22、2000.
    23、2000.
    24、1953
    25、(1937—1938).1948.
    26、1999.
    27、2000.
    28、2000.
    29、1999.
    30、1990.
    
    
    31、1995.
    32、1998.
    33、1998.
    34、1917-1985.1986
    35、1991.
    36、Snyder, Bruck and Sapin,Foreign policy decision-making,New York:Free Press.1962.
    37、Frances Perkins: The Roosevelt Ⅰ knew, London, 1947
    38、Rupp G. H. A Wavering Friendship, Russia and Astria(1876-1878), Hafu. 1941.
    39、Michael Sheehan, The Balance of power History and theory, London and New York, 199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