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马王堆帛书《周易》考释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周易》是一部古老的占筮經典。“周”的含義,古人大體理解為:一、易道周普,無所不備;二、岐陽地名,如《詩經·大雅·綿》:“周原膴膴”;三、文王用周以別于殷;四、周代。“易”的含義,歸納起來有:一、本義“蜥蜴”;二、日月為易,象徵陰陽;三、三層含義,簡易、變易和不易;四、變易。
     上個世紀下半葉以來,多種易學文獻與竹簡易筮資料紛紛出土。計有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周易》經傳,阜陽漢簡《周易》,王家台秦簡《歸藏》,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周易》,筮數卦,以及望山、包山、新蔡、天星觀、秦家嘴等竹簡易筮資料。通過對這些出土易學文獻和易筮資料的綜合比較考察,可望對周易的源頭和性質有更為真切而深入的瞭解。
     本文第一部分主要介紹了自二十世紀下半葉以來出土的易筮資料。這是做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前提。著重研究了帛書《周易》的一些具體問題。深入論述了早期易學上的一些重要問題。
     第二部分為帛書《周易》六十四卦注釋。注釋的原則是不主象數和義理,以解釋卦爻辭的本義為主。
     第三部分為帛書《周易》叢考。對帛書《周易》中的一些重要問題進行探討。
The Zhou Book of Change is an ancient divinatory classic. Scholars inthe ancient time explained the two characters Zhou and Yi (change) withmultiple meanings. Generally, for Zhou, they are: 1.universal and allembracing;2. a name of the place at Qiyang, as“the fertile Zhou Plain”in the Book of Poetry;3.King Went named the book Zhou to indicate thedifference from the Yin dynasty;4. The Zhou dynasty. And for Yi, they are:1.lizard as the original meaning;2.the sun and the moon, symbols of yin andyang;3.three meanings in one as simplicity, change, andconstancy;4.change.Since the latter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a largenumber of documents of The Zhou Book of Change and Yi's divination datacopied on the bamboo slips have been unearthed. They are The Zhou Bookof Change which includes the parts of text and appendices copied on thesilk-books excavated from Han-tombs at Ma-wang-dui, Changsha city, TheZhou Book of Change copied on the bamboo slips of Han dynasty excavatedat Fuyang city, Guicang copied on the bamboo slips of Qin dynasty excavatedat Wang jia-tai, The Zhou Book of Change Copied on the Bamboo Slips ofChu Collected in Shanghai Museum, the divination data Hexagram and theYi's divination data copied on the bamboo slips excavated atWangshan,Baoshan,Xincai,Tian-xing-guan and Qin-jia-zui,etc.. From thecomprehensive survey of them, we will have more idea of the origin andcharacter of The Zhou Book of Change.
     The first chapter of this dissertation outlines the varied texts ofThe Zhou Book of Change and the data of Yi's divination. The work is theprerequisite of more comprehensive and deep study. This dissertationstudies some particular issues of silk book and discusses thoroughly somecorrelative issues of early period of I-ching learning, such as the issueof "whether Zhouyi being a kind of book of divination originally", theissue of the varied hexagrams' older and the idea they embodied in theearly period of I-ching learning.
     The second chapter of this dissertation explants the sixty-fourhexagram of the Silk-books of The Zhou Book of Change. In this chapter,the principle of the explanation is that the explanation only explains the meaning of hexagram and linear judgments. On the whole, in theexplanation, we do not discuse image and numerology and philosophy.
     The third chapter of this dissertation studies the Silk-books of TheZhou Book of Change in different aspects.
引文
①李學勤《魯大史氏<易象>說》,李學勤《周易溯源》,巴蜀書社出版,2006年,第63頁。
    ①湖南省博物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長沙馬王堆二、三號漢墓發掘簡報》,載《文物》,1974年第7期。
    ②馬王堆三號漢墓的墓主,或以為是第二代軑侯利豨,或以為是利豨的兄弟。關於這一問題的最新討論,可參考傅舉有《馬王堆漢墓的墓主人是誰—馬王堆漢墓墓主人討論三十年回顧》,載《湖南省博物館館刊》第1期,第28—38頁。
    ③陳松長《長沙馬王堆二、三號漢墓》(下)。轉引自何介鈞《馬王堆漢墓研究評述》,載《湖南省博物館館刊》第1期,《船山學刊》雜誌社編輯出版,2004年7月第1版,第18頁。
    ①如魏王弼《周易注》獨闕《系辭傳》以下不注,韓康伯補注:“凡序卦所明,非《易》之蘊也。蓋因卦之次,托象以明義。”
    ②李學勤《新發現西周筮數的研究》,載《周易研究》,2003年第5期。
    ①李學勤《周易溯源》,巴蜀書社出版,2006年,第319頁。
    ②廖名春《帛書<易傳>初探》,臺灣: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1頁。
    ①朱伯崑《帛書本<系辭>文讀後》,載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46頁。
    ②邢文《帛書周易研究》,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版,第38頁。
    ③于豪亮《帛書<周易>》,載《文物》,1984年第3期。
    ④韓仲民《帛易說略》,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第10頁。
    ⑤傅舉有,陳松長《馬王堆漢墓文物》,湖南出版社,1992年第1版。
    ⑥張立文《帛書<周易>淺說》,載《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1988年第1版。
    ⑦邢文《帛書周易研究》,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版。
    ⑧廖名春《帛書<易之義>簡說》,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輯(馬王堆帛書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
    ⑨廖名春《馬王堆帛書周易經傳釋文》,顧廷龍主編《續修四庫全書》第1冊,上?偶霭嫔纾?995年第1版。
    ⑩廖名春《試論帛書<衷>的篇名和字數》,劉大鈞主編《大易集奧》(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此文又載廖名春《出土簡帛叢考》,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217-229頁。
    ①廖名春《出土簡帛叢考》,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229頁。
    ②關於這方面的介紹,可參考李學勤《帛書<要>篇及其學術史意義》等文,李學勤《周易溯源》,巴蜀書社,2006年第1版。
    ①邢文《帛書周易研究》,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版,第33頁。
    ②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馬王堆帛書<六十四卦>釋文》,載《文物》,1984年第3期。
    ③陳松長《馬堆帛書<繆和>、<昭力>釋文》,《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6月,第380頁。陳松長先生後又撰文《帛書<易傳>整理的幾個問題》(《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八輯,北京:三聯書店,2000年8月。)再次表示最後定本當以文物出版社將出的《馬王堆漢墓帛書》第二輯為准,其整理權屬“整理小組”。此時,《馬王堆漢墓帛書》第一、三、四輯都己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④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馬王堆帛書<六十四卦>釋文》,載《文物》,1984年第3期。
    ⑤在帛書《周易系辭》釋文前言中記有“高48釐米,三號墓出土。無篇題,首尾基本完整,約3,000餘字。內容與通行本基本相同,但不分上、下篇,也不分章節。帛書中的部分殘缺字句,釋文時參照《十三經注疏》本補在方括號內。”
    ⑥廖名春《帛書<系辭>釋文校補》,載《馬王堆漢墓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長沙,1992年8月。
    ①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②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③所補漏字為“咎”字窒愀壑形拇髮W中國文化研究所收藏的一段殘簡可和楚簡第32號簡相綴合,詳饒宗頤《在開拓中的訓詁學》,載《第一屆國際訓詁學研討會論文集》,1997年。
    ①安徽省文物工作隊、阜陽地區博物館、阜陽縣文化局《阜陽雙古堆西漢汝陰侯墓發掘簡報》,《文物》,1978年第8期。
    ②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安徽省阜陽地區博物館阜陽漢簡整理組《阜陽漢簡簡介》,《文物》,1983年第2期。
    ③中國文物研究所古文獻研究室、安徽省阜陽市博物館《阜陽漢簡<周易>釋文》附摹本(部分),載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18輯,北京:三聯書店,2000年8月第1版。
    ④胡平生《阜陽漢簡<周易>概述》,李學勤、謝桂華主編《簡帛研究》第三輯,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版。
    ⑤韓自強《阜陽漢簡<周易>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⑥此為考古新發現。據《開元占經》所輯,它保留了《甘石星經》中的一些天文學名稱和資料。
    ①《阜陽漢簡簡介》的報導有誤,稱“陰爻作‘八’形”。《道家文化研究》第18輯發表的《阜陽漢簡<周易>釋文》有更正。
    ②荊州地區博物館《江陵王家台15號秦墓》,《文物》,1995年第1期。
    ③現荊州市鄒城鎮郭北村,位於楚故都紀南城東南五公里。
    ④李學勤《周易溯源》,巴蜀書社,2006年,第280頁。
    ①這與《江陵王家台15號秦墓》的報導有出入,報導稱以六或八表示陰爻。此處是王明欽先生的介紹。
    ②這裏只是指輯佚《歸藏》,而不是指《古三墳·歸藏》。《古三墳》一般認為是偽書,其中的《氣墳·歸藏》有“大象”和“傳”?豆湃龎灐分械摹稓w藏》六十四卦卦名與周易卦名全不相同。
    ③[漢]鄭康成注、林忠軍校點《易緯》,林忠軍《易緯導讀》,濟南:齊魯書社,2002年11月第1版,第83頁。
    ④湖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湖北江陵三座楚墓出土大批重要文物》,載《文物》1966年第5期。笔者按,這三座楚墓指的是望山一、二號墓和沙塚一號墓。
    ①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編《望山楚簡》,中華書局,1995年第1版。
    ②彭浩《楚墓葬制初論》,載《中國考古學會第二次年會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82年。
    ③陳振裕《略論九座楚墓的年代》,載《考古》,1981年第4期。
    ④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墓地整理小組《荊門市包山楚墓發掘簡報》,載《文物》1988年第5期。
    ⑤包山墓地竹簡整理小組《包山2號墓竹簡概述》,載《文物》1988年第5期。
    ⑥王紅星《包山楚簡·序言》,載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簡》,文物出版社,1991年10月。
    ⑦陳偉《望山楚簡所見的卜筮與禱神祠—與包山楚簡相對照》,載《江漢考古》,1997年第2期。
    ⑧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駐馬店市文化局、新蔡縣文物保護管理所《河南新蔡平夜君成墓的發掘》,載《文物》,2002年第8期。
    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蔡葛陵楚墓》,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①湖北省荊州地區博物館《江陵天星觀一號墓》,載《考古學報》,1982年第1期。
    ②張政烺《易辨》,載唐明邦等《周易縱橫錄》,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版。
    ③國家文物局主編《中國文物地圖集》,西安地圖出版社,2002年第1版。
    ①李學勤《周易溯源》,巴蜀書社,2006年,第284頁。
    ②李學勤《周易溯源》,巴蜀書社,2006年,第284頁。
    ③李學勤《周易溯源》,巴蜀書社,2006年,第273頁。
    ④李零《中國方術考》,人民中國出版社,1993年,第241頁。
    ⑤李學勤《周易溯源》,巴蜀書社,2006年,第279頁。
    ⑥曾憲通《建國以來古文字研究概況及展望》,載《中國語文》,1988年第1期。
    ⑦李零《中國方術考》,人民中國出版社,1993年,第235—255頁。
    ⑧濮茅左《楚竹書<周易>研究—兼述先秦兩漢出土與傳世易學文獻資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版。
    ①采聞一多說。聞一多《聞一多學術文鈔·周易與莊子研究》,巴蜀書社,2003年1月第1版,第48—51頁。
    ①高亨《周易古經今注》(重訂本),中華書局,1984年3月第1版,第255頁。
    ①高亨《周易古經今注》(重訂本),中華書局,1984年3月第1版,第286頁。
    ①高亨《周易古經今注》(重訂本),中華書局,1984年3月第1版,第312-313頁。
    ①何琳儀《帛書周易蠸洝?《周易研究》,2007年第1期。
    ①此采聞一多說。聞一多《聞一多學術文鈔·周易與莊子研究》,巴蜀書社,2003年1月第1版,第65頁。
    ①聞一多《聞一多學術文鈔·周易與莊子研究》,巴蜀書社,2003年1月第1版,第36-37頁。
    ①聞一多《聞一多學術文鈔·周易與莊子研究》,巴蜀書社,2003年1月第1版,第61-62頁。
    ①轉引自高亨著《周易古經今注》第184頁。
    ①聞一多《聞一多學術文鈔·周易與莊子研究》,巴蜀書社,2003年1月第1版,第33-34頁。
    ②此參聞一多之說而略陳已見。詳聞一多《聞一多學術文鈔·周易與莊子研究》,巴蜀書社,2003年1月第1版,第14頁。
    ③高亨《周易古經今注》(重訂本),中華書局,1984年3月第1版,第184頁。
    ①聞一多《聞一多學術文鈔·周易與莊子研究》,巴蜀書社,2003年1月第1版,第25-26頁。
    ②此從聞說而參以管見。聞一多《聞一多學術文鈔·周易與莊子研究》,巴蜀書社,2003年1月第1版,第25頁。
    ①聞一多《聞一多學術文鈔·周易與莊子研究》,巴蜀書社,2003年1月第1版,第24頁。
    ①詳參顧頡剛著《周易卦爻辭中的故事》一文。顧頡剛《周易卦爻辭中的故事》,載《燕京學報》,1929年第6期。
    ②聞一多《聞一多學術文鈔·周易與莊子研究》,巴蜀書社,2003年1月第1版,第29-30頁。
    ①聞一多《聞一多學術文鈔·周易與莊子研究》,巴蜀書社,2003年1月第1版,第5-6頁。
    ①高亨《周易古經今注》(重訂本),中華書局,1984年3月第1版,第258—259頁。
    ①此采聞一多說。聞一多《聞一多學術文鈔·周易與莊子研究》,巴蜀書社,2003年1月第1版,第57-59頁。
    ①采聞一多說而參以管見。聞一多《聞一多學術文鈔·周易與莊子研究》,巴蜀書社,2003年1月第1版,第70頁。
    ①說詳顧頡剛著《周易卦爻辭中的故事》一文。顧頡剛《周易卦爻辭中的故事》,載《燕京學報》,1929年第6期。
    ②高享《周易古經今注》(重訂本),中華書局,1984年3月第1版,第320—321頁。
    ①此采聞一多說。聞一多《聞一多學術文鈔·周易與莊子研究》,巴蜀書社,2003年1月第1版,第11-12頁。
    ①聞一多《聞一多學術文鈔·周易與莊子研究》,巴蜀書社,2003年1月第1版,第43頁。
    ①采聞一多說。聞一多《聞一多學術文鈔·周易與莊子研究》,巴蜀書社,2003年1月第1版,第2-3頁。
    ①參顧頡剛《周易卦爻辭中的故事》一文。顧頡剛《周易卦爻辭中的故事》,載《燕京學報》,1929年第6期。
    ①從聞一多說。聞一多《聞一多學術文鈔·周易與莊子研究》,巴蜀書社,2003年1月第1版,第21頁。
    ②從聞一多說。聞一多《聞一多學術文鈔·周易與莊子研究》,巴蜀書社,2003年1月第1版,第22頁。
    ①采高亨說。高亨《周易古經今注》(重訂本),中華書局,1984年3月第1版,第263-264頁。
    ②采聞一多說。聞一多《聞一多學術文鈔·周易與莊子研究》,巴蜀書社,2003年1月第1版,第68-69頁。
    ③采聞一多說。聞一多《聞一多學術文鈔·周易與莊子研究》,巴蜀書社,2003年1月第1版,第15-16頁。
    ①采聞一多說。聞一多《聞一多學術文鈔·周易與莊子研究》,巴蜀書社,2003年1月第1版,第70頁。
    ②此采聞一多說而參以已見。聞一多《聞一多學術文鈔·周易與莊子研究》,巴蜀書社,2003年1月第1版,第15-16頁。
    ③采高享說。高亨《周易古經今注》(重訂本),中華書局,1984年3月第1版,第266—267頁。
    ④采高享說。高亨《周易古經今注》(重訂本),中華書局,1984年3月第1版,第266—267頁。
    ①采于省吾說。轉引自張立文著《帛書周易注譯》,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版,第366頁。
    ①參高亨說。高亨《周易古經今注》(重訂本),中華書局,1984年3月第1版,第296頁。
    ②參高亨說。高亨《周易古經今注》(重訂本),中華書局,1984年3月第1版,第296-299頁。
    ①于豪亮《帛書周易》,載《文物》,1984年第3期。
    ①參李鏡池說。李鏡池《周易通義》,中華書局,1980年第1版,第32頁。
    ①康侯之事可參顧頡剛著《周易卦爻辭中的故事》(載顧頡剛《周易卦爻辭中的故事》,載《燕京學報》,1929年第6期。)一文和李學勤著《周易溯源》(巴蜀書社出版,2006年第1版。)第16-18頁。
    ②此采高亨說。高亨《周易古經今注》(重訂本),中華書局,1984年3月第1版,第260頁。
    ①高亨《周易古經今注》(重訂本),中華書局,1984年3月第1版,第327頁。
    ①說詳顧頡剛著《周易卦爻辭中的故事》,顧頡剛《周易卦爻辭中的故事》,載《燕京學報》,1929年第6期。
    ②高亨《周易古經今注》(重訂本),中華書局,1984年3月第1版,第315頁。
    ①李道平撰,潘雨廷點校《周易集解篡疏》,中華書局,1994年第1版,第362頁。
    ①從高亨之說。高亨《周易古經今注》(重訂本),中華書局,1984年3月第1版,第186頁。
    ②從高亨之說。高亨《周易古經今注》(重訂本),中華書局,1984年3月第1版,第186頁。
    ③從高亨之說。高亨《周易古經今注》(重訂本),中華書局,1984年3月第1版,第187頁。
    ①參高亨說。高亨《周易古經今注》(重訂本),中華書局,1984年3月第1版,第219頁。
    ①從高亨說。高亨《周易古經今注》(重訂本),中華書局,1984年3月第1版,第315頁。
    ①張立文《帛書<周易>注譯》,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版,第540—541頁。
    ②于皀《香草校書》(上),中華書局,1984年第1版,第63頁。
    [1]徐中舒主編:《漢語古文字字形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484頁。後文中的甲骨文、金文字例如未注明出處則均出於是書。
    [2]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1983,27頁。
    [3]朱熹:《周易本義》,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5]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馬王堆帛書六十四卦釋文》,《文物》,1984年第三期。
    [6]王力:《同源字典》,商務印書館,1982。
    [7]韓自強:《阜陽漢簡<周易>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8]廖名春:《馬王堆帛書周易經傳釋文》,《易學集成》,四川大學出版社,1998。
    [9]呂氏春秋:《適音·二十二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643頁。
    [10]吳大澂:《說文古籀補》,中华书局,1988,51页。
    [11]墨翟:《墨子》卷十,《二十二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60頁。
    [12]吳九龍:《銀雀山漢簡釋文》,文物出版社,1985。
    [13][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篡疏》,中華書局,1994,34頁。
    [14]朱熹:《周易本義》,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6頁。
    [15]鄧球柏:《帛書周易校釋》,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76頁。
    [16]張立文:《帛書周易注譯》,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11頁。
    [17]廖名春:《<周易>經傳與易學史新論》,齊魯書社,2001,第9頁。
    [18]吳毓江:《墨子校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24頁。
    [19]高明:《帛書老子校注》,中華書局,1996,98頁。
    [20]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112頁。
    [21]廖名春:《<周易>經傳與易學史新論》,齊魯書社,2001,5頁。
    [22]陳松長主編:《馬王堆漢墓文物》,湖南出版社,1992。
    [23]孔穎達:《周易正義》卷二,《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1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173頁。
    [24]高亨:《周易古經今注》(重訂本),中華書局,1984,163頁。
    [25]廖名春:《<周易>經傳與易學史新論》,齊魯書社,2001,5-8頁。
    [26]《淮南子》,《二十二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293頁。
    [27]任繼昉:《漢語語源學》,重慶出版社,2004,146頁。
    [28]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9]秦永龍:《西周金文選注》,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84頁。
    [30]廖名春:《馬王堆帛書周易經傳釋文·衷》,《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1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31—32頁。
    [1]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馬王堆帛書六十四卦釋文[J].文物,1984,(3).
    [2]傅舉有,陳松長.馬王堆漢墓文物[M].湖南出版社,1992.
    [3]于豪亮.帛書《周易》[M].文物,1984,(3).
    [4]韓仲民.帛書《系辭》淺說[J].孔子研究,1988,(4).注:該文又見《周易研究》,1990,(1).
    [5]傅舉有,陳松長.馬王堆漢墓文物[M].湖南出版社,1992.
    [6]張岱年.初觀帛書《系辭》[J].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3).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2.
    [7]張岱年.初觀帛書《系辭》[J].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3).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3.
    [8]王葆玹.帛書《系辭》與戰國秦漢道家《易》學[J]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3).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79.
    [9]王葆玹.系辭帛書本與通行本的關係及其學派問題[J].哲學研究,1994,(4).
    [10]廖名春.廖名春.《周易》經傳與易學史新論[M].齊魯書社出版,2001:179.
    [11]朱伯崑.帛書本《系辭》文讀後[J].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3).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39.
    [12]廖名春.帛書《系辭》釋文校補[C].馬王堆漢墓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1992.
    [13]張政烺.馬王堆帛書《周易·系辭》校讀[J].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3).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31,注⑦.
    [14]朱伯崑.帛書本《系辭》文讀後[J].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3).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38.
    [15]李學勤.帛書《系辭》上篇析論[J].江漢考古,1993,(1):81.
    [16]陳鼓應.《系辭傳》的道論及太極、大恒說[J].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3).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71.
    [17]王葆玹.帛書《系辭》與戰國秦漢道家《易》學[J].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3).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79.
    [18]饒宗頤.帛書《系辭傳》“大恒”說[J].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3).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6.
    [19]樓宇烈.讀帛書《系辭》雜記[J].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3).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53.
    [20]許抗生.略談帛書《老子》與帛書《易傳·系辭》[J].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3).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59-60.
    [21]陳鼓應.《系辭傳》的道論及太極、大恒說[J].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3).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72.
    [22]陳鼓應.也談帛書《系辭》的學派屬性[J].哲學研究,1993,(9).
    [23]王葆玹.帛書《系辭》與戰國秦漢道家《易》學[J].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3).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79.
    [24]李定生.帛書《系辭傳》與《文子》[J].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3).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166.
    [25]陳鼓應.《系傳·系辭》所受老子思想影響—兼論《易傳》乃道家一系的作品[J].哲學研究,1989,(1).
    [26]呂紹綱.《易大傳》與《老子》是兩個根本不同的思想體系—兼與陳鼓應先生商榷[J].哲學研究,1989,(8).
    [27]余敦康.帛書《系辭》“易有大恒”的文化意蘊[J].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3).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21.
    [28]王葆玹.從馬王堆帛書本看《系辭》與老子學派的關係[J].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1).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9]王葆玹.帛書《系辭》與戰國秦漢道家《易》學[J].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3).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79.
    [30]陳鼓應.《系辭傳》的道論及太極、大恒說[J].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3).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72.
    [31]廖名春.帛書《系辭》釋文校補[C].馬王堆漢墓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1992.
    [32]王葆玹.帛書《系辭》與戰國秦漢道家《易》學[J]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3).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79.
    [33]廖名春.帛書《系辭》與今本《系辭》的關係及學派性質問題續論[J].國際易學研究.北京:華出版社,1995.
    [34]呂紹綱.《系辭傳》屬儒不屬道論[J].國際易學研究.北京:華出版社,199 .
    [35]余敦康.帛書《系辭》“易有大恒”的文化意蘊[J].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3).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21.
    [36]金春峰.《周易》經傳梳理與郭店楚簡思想新釋[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04:68.
    [37]金春峰.《周易》經傳梳理與郭店楚簡思想新釋[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04:70.
    [38]金春峰.《周易》經傳梳理與郭店楚簡思想新釋[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04:72.
    [39]金春峰.《周易》經傳梳理與郭店楚簡思想新釋[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04:72.
    [40]傅舉有,陳松長.馬王堆漢墓文物[M].湖南出版社,1992:122-123.
    [41]傅舉有,陳松長.馬王堆漢墓文物[M].湖南出版社,1992.
    [42]濮茅左.(楚竹書)周易(釋文)[J].馬承源.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43]饒宗頤.帛書《系辭傳》“大恒”說[J].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3).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10.
    [44]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M].文物出版社,1998:129.
    [45]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M].文物出版社,1998:131.
    [46]金春峰.《周易》經傳梳理與郭店楚簡思想新釋[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04:69.
    [47]李學勤.周易溯源[M].巴蜀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6:48.
    [48]張岱年.初觀帛書《系辭》[J].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3).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2.
    [49]連劭名.馬王堆帛書《系辭》研究[J].周易研究,2001,(4).
    [50]諸子文粹[M].長沙:嶽麓書社,1991:64.
    [1]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馬王堆帛書六十四卦釋文[J].文物,1984,(3).
    [2]傅舉有,陳松長.馬王堆漢墓文物[M].湖南出版社,1992.
    [3]廖名春.馬王堆帛書周易經傳釋文[M],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4]廖名春.馬王堆帛書周易經傳釋文[M],楊世文主編.易學集成.四川大學出版社,1998.
    [5]張政烺.帛書六十四卦跋[J].文物,1984,(3).
    [6]筆者按,于說有誤,當在帛書《衷》(《易之義》)一文中。
    [7]于豪亮.帛書周易[J].文物,1984,(3).
    [8]韓仲民.帛易說略[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
    [9]李學勤.周易溯源[M].四川出版集團巴蜀出版社,2006:307-315.
    [10]邢文.帛書周易研究[M],人民出版社,1997:97.
    [11]張立文.帛書《周易》注譯[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14.
    [12]張立文.帛書《周易》注譯[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15-16.
    [13]劉大鈞.帛易初探[J].文史哲,1985,(4).
    [1]本文所說的《周易》指《易經》。
    [2]王家台秦簡《歸藏》的出土使人們認識到《周禮》一書中關於三《易》的記載確有所憑依。
    [3]廖名春《馬王堆帛書周易經傳釋文》,載楊世文主編《易學集成》,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1版。
    [4]關於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可參考楊慶中著《<周易>經傳研究》一書相關章節。楊慶中《<周易>經傳研究》,商務印書館出版,2005年第1版。
    [1]王國維:《釋史》,載王國維《觀堂集林》卷六,上海書店出版社,1996年,第283頁。
    [2]陳夢家:《商代的神話與巫術》,載《燕京學報》,1936年第20期。
    [3]荊州地區博物館:《江陵王家台15號秦墓》,《文物》,1995年第1期。
    [1]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2]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3]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馬王堆帛書六十四卦釋文[J].文物(三),1984.
    [4]王弼注,孔穎達正義.周易正義[M].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1980.
    [5]韓自強.阜陽漢簡《周易》研究[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6]廖名春.馬王堆帛書周易經傳釋文[J].易學集成.四川大學出版社,1998.注釋:
    [1]洪成玉.古今字[M].語文出版社出版,1995:9.
    [2]洪成玉.古今字[M].語文出版社出版,1995:10.
    [3]裘錫圭.文字學概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1988:270.
    [4]洪成玉.古今字[M].語文出版社出版,1995:4.
    [5]洪成玉.古今字[M].語文出版社出版,1995:27.
    [6]陸錫興.談古今字[J].中國語文,1981(5).
    [7]裘錫圭.文字學概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1988:270.
    [8]劉又辛.通假概說[M].巴蜀書社出版,1988:26.
    [9]王力.同源字典[M].商務印書館出版,1999:3.
    1.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注疏·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1980.
    2. [明]來知德·周易集注·上海書店,1988.
    3. [宋]朱熹·周易本義·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5.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1998.
    6.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中華書局,1980.
    7.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濟南:齊魯書,1989.
    8.聞一多·周易義證類纂·聞一多全集·(二)·古典新義,開明書店,1948年.
    9. [清]李道平撰,潘雨廷點校·周易集解篡疏·中華書局,1994.
    10.胡朴安·周易古史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1.尚秉和·周易尚氏學·中華書局,1980.
    12.聞一多·周易與莊子研究·巴蜀書社,2003.
    13.高亨·周易古經今注·中華書局,1984.
    14.高亨·周易大傳今注·中華書局,1998.
    15.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6.李學勤·周易溯源·巴蜀書社,2006.
    17.李鏡池·周易探源·中華書局,1978..
    18.李鏡池·周易通義·中華書局,1981.
    19.宋祚胤·周易新論·湖南教育出版社,1982.
    20.歐陽永叔·易童子問·歐陽修全集·北京市中國書店,1986.
    21.朱伯崑·易學哲學史(1-4)·華出版社,1995.
    22.廖名春·帛書《易傳》初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
    23.于省吾·雙劍誃易經新證·[臺北]藝文印書館,1956.
    24.韓自強·阜陽漢簡《周易》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5.張立文·帛書周易注譯·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26.廖名春·周易經傳與易學史新論·齊魯書社,2001.
    27.鄧球柏·帛書周易衋·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28.吳新楚·《周易》異文校證·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
    29.韓仲民·帛易說略·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
    30.邢文·帛書周易研究·人民出版社,1997.
    31.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中華書局,1998.
    32.黃焯·古今聲類通轉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33.馬衡·漢石經集存·科學出版社,1957.
    34.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中華書局,1988.
    35.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中華書局,1979.
    36.李學勤·帛書五行與尚書洪范·李學勤集·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9.
    37.顧實·漢書藝文志講疏·中華書局,1987.
    38.吳承仕·經典釋文序錄文疏證·中華書局,1984.
    39.黃壽祺·易學群書平議·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
    40.李零·中國方術考·人民中國出版社,1993.
    41.楊慶中·周易經傳研究·商務印書館,2005.
    42.張立文·白話帛書周易·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43.胡自逢·先秦諸子易說通考·[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3.
    44.劉汝霖·漢晉學術編年·中華書局,1987.
    45.陳國慶·漢書藝文志注釋彙編·中華書局,1983.
    46.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中華書局,1982.
    47.屈萬里·漢石經周易殘字集證(卷一)·[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
    48.陳松長·馬王堆簡帛文字編·文物出版社,2001.
    49.湖南省博物館編·馬王堆漢墓研究論文集——1992年馬王堆漢墓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選,1994.
    50.王輝·馬王堆帛書《六十四卦》蠾x劄記·古文字研究,1986(14輯).
    51.黃壽祺,張善文主編·周易研究論文集(1-4),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
    52.中國文物研究所古文獻研究室,安徽省阜陽市博物館·阜陽漢簡《周易》釋文·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18·北京·三聯書店,2000.
    53.韓自強·阜陽漢簡《周易》研究·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18·北京·三聯書店,2000.
    54.裘錫圭·帛書《要》篇釋文校記·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18·北京·三聯書店,2000.
    55.陳松長·帛書《易傳》整理的幾個問題·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18·北京·三聯書店,2000.
    56.邢文·“損益”與“君道”·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18·北京·三聯書店,2000.
    57.邢文·君道:“天、地、民、神、時”的視角-從帛書《周易》五行看《要》篇君道之論·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18·北京·三聯書店,2000.
    58.含夷·帛書《系辭》的編纂·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18·北京·三聯書店,2000.
    59.廖名春·帛書《衷》衋·二)·國際易學研究·7·北京·華出版社,2003.
    60.池田知久·馬王堆漢墓帛書周易《要》篇之研究·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123·東京大學·1994.
    61.池田知久·馬王堆漢墓帛書周易《要》篇之思想研究·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126·東京大學·1995.
    62.廖名春·帛書釋《要》·中國文化,1994(10).
    63.池田知久·帛書《要》釋文·朱伯崑主編·國際易學研究·1·北京·華出版社,1995.
    64.廖名春·帛書《要》釋文·朱伯崑主編·國際易學研究·1·北京·華出版社,1995.
    65.廖名春·帛書《二三子》釋文·朱伯崑主編·國際易學研究·1·北京·華出版社,1995.
    66.廖名春·帛書《系辭》釋文·朱伯崑主編·國際易學研究·1·北京·華出版社,1995.
    67.廖名春·帛書《易之義》釋文·朱伯崑主編·國際易學研究·1·北京·華出版社,1995.
    68.廖名春·帛書《繆和》釋文·朱伯崑主編·國際易學研究·1·北京·華出版社,1995.
    69.廖名春·帛書《昭力》釋文·朱伯崑主編·國際易學研究·1·北京·華出版社,1995.
    70.裘錫圭·帛書《要》篇釋文·朱伯崑主編·國際易學研究·1·北京·華出版社,1995.
    71.張政烺·馬王堆帛書《周易·系辭》校讀·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72.郭沂·從早期《易傳》到孔子易說·國際易學研究·3·北京·華出版社,1997.
    73.廖名春·帛書《二三子問》簡說·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195.
    74.廖名春·帛書《易之義》簡說·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195.
    75.廖名春·帛書《要》簡說·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195.
    76.廖名春·帛書《繆和》、《昭力》簡說·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195.
    77.廖名春·論帛書《系辭》與今本《系辭》的關係·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195.
    78.陳松長,廖名春·帛書《二三子》、《易之義》、《要》釋文·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79.王明欽·王家台秦墓竹簡概述·北京大學新出簡帛國際學術研究討論會論文·2000.
    80.李學勤·孔子與《周易》·孔子誕辰2540周年紀念與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上海三聯書店,1992.
    81.廖名春·從郭店楚簡論先秦儒家與《周易》的關係·孔子誕辰2540周年紀念與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上海三聯書店,1992.
    82.廖名春·從荊門楚簡論先秦儒家與《周易》的關係·國際易學研究·華出版社,1998,(4).
    83.林亨錫·帛書易傳《繆和》篇的思想·國際易學研究·華出版社,1998,(4).
    84.近藤浩知·帛書易傳《二三子》篇的龍·國際易學研究·華出版社,1998,(4).
    85.貝克定·帛書易傳之分段與結構分析·國際易學研究·華出版社,1998,(4).
    86.饒宗頤·帛書《系辭傳》“大恒”說·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87.李學勤,王宇信·周原卜辭選釋·古文字研究,1981·4.
    88.張政烺·殷墟甲骨文中所見的一種筮卦·文史(24輯),1985.
    89.饒宗頤·殷代易卦及有關占卜諸問題·文史(20輯),1983.
    90.裘錫圭·釋害·香港中文大學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古文字學論集》,1983.
    91.饒宗頤·略論馬王堆《易經》寫本·古文字研究,1982,(7).
    92.廖名春·《帛書系辭釋文》校補·馬王堆漢墓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周易經傳溯源》第346頁。)
    93.胡平生·《阜陽漢簡·周易》概述·廣西教育出版社·簡帛研究(3),1998.
    94.廖名春·楚簡《周易·大畜》卦再釋·簡帛研究,2004·4.
    95.邢文·論帛書《要》篇巫史之辨·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編·簡帛研究(3)·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
    96.吳辛醜·帛書《周易》、《老子》虛字劄記·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編·簡帛研究(3)·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
    97.周世榮·馬王堆帛書《周易》-兼談湖南出土的八卦銅鏡·法律出版社·簡帛研究(1),1993.
    98.魏啟鵬·帛書《易傳》窺管·簡帛研究(2),1996.
    99.廖名春·帛書《衷》衋·一)·周秦漢唐文化研究(一)·三秦出版社,2002·1.
    100.廖名春·帛書《衷》衋·二)·朱伯崑主編·國際易學研究(七)·北京·華出版社,1995.
    101.近藤浩知·從出土資料看《周易》的形成·漢城’98國際周易學術會議論文集《21世紀與周易》.
    100.韓仲民(筆名曉菡)·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概述·湖南省博物館編·馬王堆漢墓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
    101.曉菡·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概述·文物(9)1974.
    102座談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文物(9)1974.
    103.廖名春·“大衍之數”章與帛書《系辭》·湖南人民出版社·馬王堆漢墓研究文集,1994.
    104.徐錫台,樓宇棟·西周卦畫試說·中國哲學,3.
    102.霍斐然·帛書《周易》“水火相射”釋疑·文史,1987,(29).
    103.連劭名·帛書《周易》卦名衋·文史,1992,(36輯).
    104.嚴靈峰·馬王堆帛書易經中孔子贊易和“說卦”·大陸雜誌(89卷1),1994.
    105.李學勤·帛書《要》篇的損、益說·出土文獻研究,1998,(3).
    106.連劭名·江陵王家台秦簡《歸藏》筮書考·方立大,蒙培元主編·中國哲學史,2001,(3).
    107.丁四新·帛書《繆和》、《昭力》“子曰”辨·方立大,蒙培元主編·中國哲學史,2001,(3).
    108.王明欽·王家台秦墓竹簡概述·武漢大學海峽兩岸青年論文發展會論文·2001.
    109.都梁仁·《帛書易傳初探》簡介·中國哲學史,2000,(1)..
    110.廖伯娥·馬王堆帛書“易之義”校釋與思想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2001,(45).
    111.歐崇敬·今本《易傳》與帛書《系辭》、《二三子問》、《易之義》、《要》、《繆和》、《昭力》的發展關係·佛光人文社會學刊,2001(1).
    112.邢文·卦序與易學的起源—易類簡帛的卦序意義·經學經詮續編(中國哲學),2001(23).
    113.季旭昇·古文字中的易卦材料·象數易學研究,2003,(3).
    114.陳麗紅·帛書《易經》卦名通假字研究,問學,2003,(5).
    115.谷越·帛書《易經》卦名異稱例析·恒道,2003,(2).
    116.胡志勇·馬王堆帛書《六十四卦》異文、卦畫、卦序之管窺·恒道,2003,(2).
    117.吳辛醜·簡帛《周易》字詞拾零·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第四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2003.
    118.廖名春·馬王堆帛書周易經傳釋文·易學集成·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8.
    119.蔡運章·商周筮數易卦釋例·考古學報,2004,(2).
    120.金鯽·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光明日報,1974·10·6·.
    121.何介鈞·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湖南日報,1974·10·10.12、14).
    122.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馬王堆帛書六十四卦釋文·文物,1984,3.
    123.洪樓·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帛書簡介·歷史研究,1974,(1).
    124.考古研究所,湖南省博物館·馬王堆二、三號漢墓發掘的主要收穫·考古,1974,(1).
    125.李學勤·帛書《周易》的幾點研究·文物,1994·1.
    126.曹瑋·陶拍上的數位卦研究·文物,2002,(11).
    127.荊州地區博物館·江陵王家台15號秦墓·文物,1995,(1).
    128.湖南省博物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長沙馬王堆二、三號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74(7).
    129.于豪亮·帛書《周易》·文物,1984,(3).
    130.張政烺·座談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文物·1974,(9).
    131.傅舉有·關於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的墓主問題·考古,1983,(2).
    132.安徽省文物工作隊·阜陽雙古堆西漢汝陰候墓發掘簡報·文物,1978·8.
    133.李學勤·從帛書《易傳》看孔子與《易》的關係·中原文物·1989·2.
    134.劉盭·從《周易》和《日書》的比較看卦爻辭的含義·福建論壇,2000·6.
    135.韓仲民·帛書系辭淺說·孔子研究,1988·4.
    136.郭沂·孔子學易考論·孔子研究·1997·2.
    137.廖名春·論帛書易傳與帛書易經的關係·孔子研究,1994,(4).
    138.肖楠·安陽殷虛發現“易卦”卜骨·考古,1989·1.
    139.曹定雲·殷虛四盤磨“易卦”卜骨研究·考古,1989·7.
    140.張亞初,劉雨·從商周八卦數位記號談筮法的幾個問題·考古,1981,(2).
    141.李學勤·再談洪洞坊堆村有字卜骨·文物季刊,1990·1.
    142.李學勤·竹簡卜辭與商周甲骨·鄭州大學學報,1989·2.
    143.姚生民·淳化縣發現西周易卦符號文字陶罐·文博,1990,(3).
    144.宋鎮豪·殷代”習卜”和有關占卜制度的研究·中國史研究,1987,(4).
    145.梁韋弦·王家台秦簡易占與殷易歸藏·周易研究,2002,(3).
    146.嚴靈峰·馬王堆帛書易經“六十四卦”的重卦和卦序問題·臺灣《東方雜誌》復刊第18卷,第8、9期.
    147.李學勤·帛書《系辭》上篇析論·江漢考古,1993,(1).
    148.廖名春·論帛書《系辭》的學派性質·哲學研究,1993,(3)
    149.韓仲民·帛書《周易》釋疑一例-—“天行健”究應如何解釋·文物天地,1984,(5).
    150.劉大鈞·帛《易》初探·文史哲,1985,(4).
    151.周立升·帛《易》六十四卦芻議·文史哲,1986,(4).
    152.何琳儀·長沙帛書通釋(一)·江漢考古,1986,(1).
    153.何琳儀·長沙帛書通釋(一)·江漢考古,1986,(2).
    154.何琳儀·長沙帛書通釋校補·江漢考古,1989,(4).(未知內容)
    155.李學勤·帛書《系辭》略論·齊魯學刊,1989,(24).
    156.李學勤·帛書《周易》與荀子一系《易》學·1989,中華文化,(創刊號).
    157.廖名春·《帛書系辭釋文》補正·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993,(2).
    158.王甯·秦墓《易占》與《歸藏》之關係·考古與文物,2000,(1).
    159.邢文·秦簡《歸藏》與《周易》用商·文物,2000,(2).
    160.金春峰·帛書《系辭》反映的時代與文化·文物,2000,(3).
    161.廖名春·上海博物館藏楚簡《周易》管窺·周易研究,2000,(3).
    162.丁四新·從出土竹書綜論《周易》諸問題·周易研究,2000,(4).
    163.林忠軍·王家台秦簡《歸藏》出土的易學價值·周易研究,2001,(2).
    164.廖名春·王家台秦簡《歸藏》管窺·周易研究,2001,(2).
    165.胡洪志·帛書《易傳》四篇天人道德觀信仰論·周易研究,2001,(2).
    166.連劭名·馬王堆帛書《系辭》研究·周易研究,2001,(4).
    167.連劭名·再論馬王堆帛書《系辭》中的“馬”·周易研究,2002,(3).
    168.梁韋弦·王家台秦簡《易占》與殷易《歸藏》·周易研究,2002,(3).
    169.丁四新·論帛書《繆和》、《昭力》的內在分別及其成書過程·周易研究,2002,(3).
    170.連劭名·考古發現中與先秦易學·周易研究,2003,(1).
    171.王輝·王家台秦簡《歸藏》校釋(28則)·江漢考古,2003,(1).
    172.任俊華,梁敢雄·《歸藏》、《坤乾》源流考—兼論秦簡《歸藏》兩種摘抄本的由來與命名·周易研究,2002,(2).
    173.朱淵清·王家台秦簡《歸藏》與《穆天子傳》·周易研究,2002,(6).
    174.丁四新·帛書《繆和》略論·勳陽師範高等·茖W校學報,2002,(1)..
    175.劉大鈞·今本、帛本、漢唐本《系辭》異同考—兼論帛本《系辭》勝於今本《系辭》·孔子研究,2003,(5).
    176.王明欽·湖北江陵天星觀楚簡的初步研究(碩士論文),1989.
    177.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蔡蔡葛陵楚墓·大象出版社,2003.
    178.王明欽·試論《歸藏》的幾個問題·古方·一劍集·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96.
    179.廖名春·論帛書《系辭》的學派性質·帛書《易傳》初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
    180.陳鼓應·《二三子問》、《易之義》、《要》的撰作年代以及其中的黃老思想、易傳與道家思想·三聯書店,1996.
    181.馬承源·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82.李學勤·擁篲集·三秦出版社,2000.
    183.李學勤·簡帛佚籍與學術史·江西教育,2001.
    184.饒宗頤·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卷三)·簡帛學·簡帛文藪·新文豐,200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