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光绪朝(1875-1908)灾荒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光绪朝34年间,正处在中国封建统治崩溃的前夜,是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动的一个时期:通过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帝国主义的势力步步深入,中国社会迅速向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转化。伴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清王朝封建统治的日暮穷途,中国社会内部相继发生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等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与这些跌宕起伏的政治表象同步,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也发生了史所少见的重大灾害,如1877-1878年惨绝人寰的“丁戊奇荒”、1879年甘肃里氏8级大地震、1882-1890年黄河连续9年漫决、1889年的全国性大水灾、19世纪末叶连年发生的顺直水灾、戊戌维新时期以潦为主的全国灾荒、义和团运动时期以早为主的全国灾荒等等,无不在中国灾荒史上写下了令人怵目惊心的一页。面对如此严重的自然灾害,处于穷途末路的封建王朝是如何应对的?效果如何?民间社会对救荒问题又有什么反应?重灾频发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当时社会各阶层对灾荒问题又是如何认识的?正确认识这些问题,既有助于深化对光绪朝历史的研究,又可为我国当前的防灾救荒事业提供借鉴,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要正确分析和评价上述问题,首先要对光绪朝灾况有一个宏观的认知。论文依据大量的档案资料,并借鉴近人的相关研究成果,采用统计分析和比较的方法,通过对光绪朝自然灾害的种类和频次,光绪朝自然灾害的空间和时间分布,光绪朝自然灾害的破坏强度等几个方面的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光绪时期,大洪水、大地震、大旱灾、大瘟疫、大风、奇寒汇聚在一起,交相并发,危害奇重,是中国近代社会中自然灾害发生极为频繁,自然灾害打击面极广,自然灾害破坏程度极为严重的一个时期,“茫茫浩劫,亘古未闻,历观廿一史所载,灾荒无此惨酷”①,就是对整个光绪朝灾况的恰当总结。
     频发的严重自然灾害对于广大人民群众固然是深重的灾难,对于封建统治阶级亦是严重的威胁。从自身的利益和安危出发,光绪朝仿行前代采取了诸多荒政举措。论文在对清代前中期形成的荒政制度进行简要叙述的基础上,以大量的第一手档案资料为依据,着力对光绪朝的荒政举措、荒政效果及荒政实施的制度性缺陷展开分析。通过分析可知,光绪年间,朝廷和一些地方大员为防灾救荒付出了不少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防灾救荒实效,对此应予以肯定。然而就荒政的整体后果来看,整个国家范围内出现的水利失修、仓储制度衰败、灾赈过程中弊窦丛生、灾害发生后饥荒严重等现象,表明当时看似完整有效的荒政机制实质已处于失控状态。造成这种失控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一,中央集权的政治权力日渐衰微,封建朝廷再也无法利用自身的政治权威组织起全社会的力量进行有效的防灾、抗灾和救灾斗争了。其二,国家财政状况的好坏和防灾、救灾投入的多寡直接影响着政府荒政的实际效果。然而,由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侵掠,光绪年间的国家财政异常匮乏,经常项目下的防灾支出额度被不断地压缩,临时性支出则非到万不得已时不予拨款,这无疑又加大了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灾害发生后果的严重性。其三,光绪年间的官场腐败极其严重,救灾钱粮受到多方侵渔,更是严重影响着荒政的实际效果。多方面因素的交织,决定了光绪年间的政府荒政渐趋颓废。
     然而,政府荒政的日渐颓废,尤其是灾害发生后“官赈”能力的不足,客观上为近代“义赈”的兴起提供了发展空间。近代义赈是指与官方主持的灾赈——“官赈”相区别的,由民间自行组织劝赈、自行募集经费,并自行向灾民直接散发救灾物资的活动。尽管近代义赈实质上仍是一种民间救灾行为,但它与传统的民间捐赀助赈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对传统民间捐赀助赈的一种继承,更是一种超越。近代义赈的兴起是当时社会多方面因素合力作用的产物:其一,官赈不力客观上为近代义赈的兴起让出了活动空间:其二,以善堂为代表的传统慈善机构赈灾功能的传承;其三,近代“江南善士网络”和东南地缘经济共同体的形成,为近代义赈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组织和经济基础;其四,西方传教士的对华赈灾活动对具有爱国热情的慈善人士的影响和刺激;其五,一批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和企业家群体的参与;其六,报纸、电报等近代传播媒介在救灾领域的介入。所有这些,促成了近代义赈的兴起。尽管近代义赈兴起后,受到众多的非议和阻挠,但其以新生事物特有的顽强生命力,不断冲破阻碍向前发展,且由于救灾效果显著而逐渐得到地方大员和朝廷的认同,并在救灾方法和救灾形式上对传统的国家救荒机制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促成了官赈向义赈倾斜的“官义合办”救灾形式的出现。
     重大自然灾害频发,不能不对光绪朝社会产生强烈的冲击。论文选取了光绪朝自然灾害与人口变迁,光绪朝自然灾害与社会经济,光绪朝自然灾害与社会冲突三个方面展开了集中的分析阐述:
     关于光绪朝自然灾害与人口变迁。论文分析指出,频繁、严重的灾荒造成了巨量的人口死亡,减缓了人口增长的速度,这是光绪朝人口增长缓慢的一个主因。同时,每次大灾均造成天文数字的灾民以不同的流动形态和流向逃荒外流。这种灾民流动,既带有传统社会的一般特点,又反映出了光绪朝社会变迁的一些基本特征。与以上两点相联系,大量人口的死亡和外流,不可避免地引起了灾区,甚至整个社会人口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的失衡,并对灾民的身体素质和思想意识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
     关于光绪朝自然灾害与社会经济。光绪朝大灾频发对社会经济影响极大:其一,灾害发生后,“减负”和赈济政策的实施,既减少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又增加了其财政支出,不可避免地使财政收支失衡的局面愈加恶化。其二,重灾频发严重破坏了农田生态系统,无情地摧毁了农民生存、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它既造成了广大农民物质财富的巨大损失,又导致了劳动力和农用生产工具的大量缺失及大片耕地的荒芜;灾荒年间地价的大跌和粮价的暴涨,又使农村生产关系和灾民生存条件进一步恶化。各方面因素共同对灾区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产生严重障碍。其三,中国以初级产品为主的出口商品结构决定了,大灾荒发生,必然导致出口贸易额急遽下降。与此同时,作为进口商品主要消费者的广大民众,因受自然灾害打击而购买力锐减,也会导致商品进口额的大幅降低,从而使整个贸易状况陷入萧条。然而,粮食进口却是例外。光绪年间中国成为粮食进口大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它是自然条件以及国内外经济、政治诸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不能否认西方列强入侵导致商品性农业畸形发展的影响;也不能否认国际粮商对中国的粮食倾销活动的影响;更不能忽视生齿日繁的压力。但是,如果完全否认自然灾害的影响而一味地强调上述因素,也有失偏颇。因为,光绪年间大规模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且每一次都引起了粮食的大量进口,如果对此忽略不计,是很难说得通的。
     关于光绪朝自然灾害与社会冲突。光绪年间,尽管朝廷和各地方大员对灾荒引发社会冲突事宜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惕,然而,由于救灾不力,因灾引发的社会冲突持续不断。这些因灾引发的社会冲突事件可以大体概括为:因水利纠纷引发的社会冲突;灾民请愿求赈的和平斗争;灾民抢米索食的原始性斗争;灾民为保卫合法劳动果实而掀起的抗捐、抗税、抗粮斗争;因灾引发的反洋教斗争;由灾害引起的“匪患”;会党及革命党人利用灾民起事等七种类型。这些由灾害引发的各种类型的社会冲突,互相交织,此伏彼起,连绵不断,自内而外,严重动摇着清王朝的统治,加快了清王朝覆灭的速度。
     面对不断爆发的大灾奇荒,对光绪朝社会具有重要影响的清流派、洋务派、戊戌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等政治派别均从民生角度给予了较多的关注。但由于所处时代特征的差异和各自立场的不同,他们的灾荒观中既存在共性,又各具特色。其中,清流派的灾荒思想具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修补式”特点;洋务派的灾荒观则具有明显的“师夷”特色;戊戌维新派的灾荒观表现出了较为清晰的“维新”特征;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灾荒观则表现出“标本兼治”的革命特色。当然,他们的灾荒观中或多或少都强调了“天象示警”问题,说明他们从某种程度上还没有脱出“天象示警”的传统灾荒观的藩篱,反映了其在灾荒问题认识上的局限性。
The year of 1875-1908, with China in the reign of emperor GuangXu, was the eve of the collapse of the feudal rule and also a period in which radical changes took place in China. In the wars lanched against China by France, Japan and the Eight-power Allied Forces, imperial force made its way into China step by step and China was transforming itself into a semi-colonial, semi-feudal society. With national crises being severe and the feudal rule of Qing Dynasty approaching the end of its days, such events of great historic significance took place in China as the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the Reform Movement, theYihetuan Movement and the Revolution of 1911. But at the same time, some startling catastrophes, rare in history record, hit China hard. They were the severe famine in 1877-1878, tragic beyond compare in human history, the earthquake of 8 magnitude on the Richter scale in Gansu, the flooding of the Yellow river for 9 years running during 1882-1890, the nation-wide flood in 1889, the flood hitting Shunzhi successively in the end of 19th century, the nation-wide famine caused by waterlogging during the Reform Movement of 1898, and the crop-failure caused by drought during the Yihetuan Movement. Faced with such severe catastrophes, how did the feudal government in an impasse deal with the situation? What were the results? How did the non-governmental communities react? What effects did these catastrophes have on the society? What did the social strata of that time think of the situation?
     A sound comprehension of these problems will not only help study further the history of China of GuangXu's time, but also help today's sending relief to the catastrophe-stricken areas. Therefore, in this sense, it is of great historic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 correct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hese problems has to involve the macroscopic cognition of those catastrophes that took place those years. This thesis bases itself on a mountain of file data and the related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the modern time, adopts the methods of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studies the catastrophes from the aspects such as the type, the frequency, the distribution in space and time, and the destruction intensity, and draws the conclution that such catastrophes as flood, earthquake, drought, pestilence, windstorm and freezing coldness all together made the years of GuangXu's reign, the hardest hit period by catastrophes in history.
     It's true that people suffered a lot in the severe catastrophes,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se catastrophes posed a great threat to the feudal rule. Therefore, for the sake of its own interest and security, the government followed its predecessors and took measures to deal with these catastrophes. The thesis covers briefly the famine system formed during the early and middle years of Qing Dynasty, and then focuses on the measures that GuangXu's government took to deal with the catastrophes and their effects as well. It can be seen that although the system was still working, as far as the effects are concerned, the seemingly complete and effective system was actually out of control, given the facts that 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 were out of repair, that the granary system was on the wane,that corrupt practice was common in relief work and that famine became more severe after the catastrophes. The following reasons helped explain this out-of-control. First, the centralized feudal political system was on the wane, which made the government unable to organize large-scale effective campaigns to take precaution againat catastrophes, and to relieve the stricken areas. Second, the state finance determined the effects of these campaigns. As a matter of fact,with the invasion and plunder of foreign capitalism and imperialism, the state finance of GuangXu government was actually in deficiency, and the conventional expenditure aimed at taking precautions against catastrophes had been cut down, which in turn led to much likelihood of catastrophes and serious consequences. Thirdly, official corruption in GuangXu government was extremely serious, and the money and grain spared for relief was thus seized by force, which undoubtedly affected the efforts made to deal with the catastrophes. With all these factors mingled GuangXu government's famine system was actually titular.
     Just as a coin has two sides, the failure of the state famine system provided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relief system. This relief system was organized by non-governmental communities to raise fund and send direct relief to the people of the stricken areas. This system, by nature non-governmental, was substantially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relief practice, with some inheritance from tradition, but surpassing it. The rising of the modern relief system was the result of the interaction of multiple social factors. First, the failure of the state famine system left some spa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on-governmental communities. Second, the traditional charity activity was inherited, typical of those charity organizations. Third, the network of South charitians and the south-eastern economic association laid an organic and economic foundation for the ris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relief system. Fourth, the relief activities organized by the western missionaries stimulated those Chinese who did some charitable work to take a stand against the westerners. Fifth, some enterprises and entrepreneurs characteristic of capitalism got themselves involved, and finally, the modern media arose and played a part in the relief work. All these factors contributed to the rising of the modern relief system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GuangXu. This modem relief system, confronted with reproach and obstruction, developed itself and was accepted because of its notable work in relief and pounded at the traditional state relief system:for one thing, the non-governmental relief system affected the state system, for another, it led to the joint work of governmental and non-governmental relief practice.
     The frequent catastrophes undoubtedly had great effects on politics, economy and society of that time. The thesis fully develops the following three effects on population change and migration,on economy and on social conflicts.
     Firstly, these catastrophes led to population change and migration. First, the frequent severe catastrophes caused a mass of life loss, slowed down the population growth rate, and became the major cause of the slow population growth. Second, because of poor relief work, almost each catastrophe led to tremendous numbers of its victims migrating to different places in different ways. The victim migration in GuangXu's time had both the general traits of the conventional victim migration in previous times, and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social changes in China, and this consisted of one of the important aspects that can help learn about the modern Chinese society. And then, the life loss and population migration caused by these catastrophes not only led to the imbalance in age and gender structures among the population, but also affectd greatly the victims both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Secondly, the frequent severe catastrophes had tremendous effects on the state economy of GuangXu's time. First, the frequent catastrophes led to the increase of state financial expenditure while the financial income declined, which inevitably worsened the state finance. Second, the fact that China was a semi-colonial, semi-feudal agricultural country determined the destruction intensity to the agriculture. The catastrophes led to great material loss, and at the same time destroyed the essentials on which farmers lived and agriculture developed, for these catastrophes destroyed the ecology of the farming land and led to labor inadequacy and farming land lying waste and land price slumped and grain price soared, which worsened the rural production relations and the victims' living conditions. Third, the severe catastrophes affected advesely both the domestic trade and foreign trade. China's export commodities were mainly primary products, which was enormously affected by natural conditions. These catastrophes inevitably led to the drop in volume of export trade while those people who were the major consumers of the import commodities were hit by these catastrophes and their purchasing power declined, which would reduce the volume of import trade and thus led to the trade depression. The grain importation, however, was an exception. There was no doubt that China in GuangXu's time was a major country importing grain, which was the interaction of natural conditions, economical and political influence from home and abroad. We can't neglect the fact that the western invasion caused the abnormal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nor can we overlook the fact that the international grain traders dumped grain to China, nor can we ignore the pressure from the growing population. But, to be impartial, we can't overlook the effects of these catastrophes for after each catastrophe, GuangXu government imported enormous amount of grain and this could not be neglected.
     Thirdly, the catastrophes led to continual social conflicts. When catastrophes took place, GuangXu government had to take measures and even employed armed forces to maintain social stabillity, but vainly in most cases due to the poor relief work. Generally speaking, these conflicts induced by catastrophes can be classified as follows:conflicts induced by disagreements on 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 the petition for relief launched by the victims, the victims'primitive fight for grain and food, the victims'refusal to pay levies and taxes, the struggle against the western missionary, the banditry induced by catastrophes, and the armed struggle started by revolutionaries and some organizations. These conflicts, interweaven and non-stop, stired violently the reign of Qing government and speeded up its complete collapse.
     Faced with the frequent catastrophes, such political groups that had great impact on the society in GuangXu's time as the Uncontaminated Group, the Westernization Group, the Reform Group and the Revolution Group, showed solicitude for the people's livelihood. But as they took different stands, their opinions about famine had something in common and some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As to how to deal with the catastrophes, for instance, the Uncontaminated Group advocated the idea of treating the head when the head aches and treating the foot when the foot hurts, the westernization Group held the opinion of learning from the Westerners, the Reform Group believed in reforming and the Revolution Group thought that the problem should be treated by looking into both its root cause and symptoms. Certainly, they stressed more or less in their opinions about catastrophes that these catastrophes were warning given by the Heaven, which showed that in some sense they did not break away from the traditional comprehension of catastrophes and that they still had their limitations about this problem.
引文
①夏明方著:《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5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21页。
    ②邓云特著:《中国救荒史》,上海书店1984年版,第1页。
    ③夏明方著:《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1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页。
    ②朱其华著:《中国农村经济的透视》,上海中国研究书店1936年版,第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450页。
    ②李文海著:《李文海自选集》,学习出版社2005年版,第331页。
    ③《中国灾情报告》(1949—1995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年版,第315页。
    ④《中国灾情报告》(1949—1995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年版,第403-407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
    ①《人民日报》,1988年2月13日。
    ②李文海:《进一步加深和拓展清代灾荒史研究》,《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③李文海:《进一步加深和拓展清代灾荒史研究》,《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①参见高建国:《灾害学概论》(续),《农业考古》1986年第2期:徐道一:《严重自然灾害群发期与社会发展》,载马宗晋等编《灾害与社会》,地震出版社1990年版;任振球:《全球变化——地球四大圈异常变化及其天文原因》,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②夏明方著:《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45-46页。
    ①朱浒:《二十世纪清代灾荒史研究述评》,《清史研究》2003年第2期。
    ①李文海、夏明方:《邓拓与<中国救荒史>》,《中国社会工作》1998年第4期。
    ①邓云特著:《中国救荒史》,三联书店1957年重印本序言,原版例言。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页。
    ②《列宁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79-28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2页。
    ①李文海等著:《中国近代十大灾荒·序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页。
    ②《清实录·灾异志》卷14。
    ①邓云特著:《中国救荒史》,上海书店1984年版,第54页。
    ①闵宗殿:《关于清代农业自然灾害的一些统计》,《古今农业》2001年第1期。
    ②赵尔巽等撰:《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715-3716页。
    ①魏源著:《魏源集》上册,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73页。
    ②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2042页。
    ①黄泽仓编:《山东》,中华书局1935年版,第9页。
    ②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史志资料》第2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68页。
    ③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史志资料》第2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70页。
    ④董龙凯:《清光绪年间黄河变迁与山东人口迁移》,《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1期。
    ⑤转引自李文海、周源著:《灾荒与饥馑1840—1919》,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64页。
    ⑥魏源著:《魏源集》上册,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88页。
    ①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2175页。
    ①谭徐明:《近500年我国特大旱灾的研究》,《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3年6月第23卷第2期。
    ②参见四川省气象局资料室编:《四川省近五百年旱涝史料》(1978年编印)和《近代中国灾荒纪年》中有关四川的灾情史料。
    ①张家诚主编:《地学基本数据手册》,海洋出版社1986年版,第201-207页。
    ①夏明方著:《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3页。
    ①夏明方著:《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5页。
    ①邓云特著:《中国救荒史》,上海书店1984年版,第60页。
    ②《申报》,光绪十年九月初一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③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723页
    ④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档》,光绪十三年八月三十日刘恩溥折。
    ⑤王劲锋等著:《中国自然灾害区划》,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版,第41页。
    ⑥《刘光第集》编辑组编:《刘光第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97页。
    ①吴弘明编译:《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1889—1911年)》,天津社会科学院1993年印行,第11页。
    ②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731页。
    ③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档》,光绪八年九月初五日任道镕折。
    ④《申报》,光绪八年十一月初二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⑤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档》,丁宝桢片,上奏日起不详。
    ⑥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档》,光绪九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山东巡抚陈士杰折。
    ⑦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档》,光绪十年十月二十日山东巡抚陈士杰折。
    ⑧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1995页。
    ①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2331页。
    ②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档》,光绪十三年八月三十日刘恩溥折。
    ③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档》,光绪十六年二月二十八日沈秉成折;
    ④《清德宗实录》卷288,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①[英],苏慧廉著,关志远等译:《李提摩太在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6-157页。
    ②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档》,光绪十五年十一月初九日恩焘折。
    ③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档》,光绪十五年八月初三日刘秉璋折。
    ④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档》,陈彝片,上奏日期不详。
    ⑤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卷58,中华书局版。
    ⑥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档》,光绪十五年十月二十五日曾国荃、刚毅折。
    ⑦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档》,光绪十五年十一月十五日张曜折。
    ①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档》,光绪十五年十二月十九日李鸿章折。
    ②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档》,光绪十五年七月初三日张之洞折。
    ③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档》,光绪十六年七月初二日李鸿章折。
    ④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档》,光绪十七年二月初七日李鸿章折。
    ⑤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档》,光绪十六年八月初五日顺天府尹潘祖荫、陈彝折。
    ①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档》,光绪十八年闰六月初六日李鸿章折。
    ②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档》,光绪十九年十二月二十日李鸿章折。
    ③水利电力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编:《清代海河滦河洪涝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70页。
    ④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档》,光绪二十年十二月十九日李鸿章折。
    ⑤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档》,光绪二十一年二月二十八日李念兹折。
    ⑥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档》,光绪二十一年六月初三日崇礼等折。
    ①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档》,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二日洪良品折。
    ②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档》,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十五日王文韶折。
    ③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档》,光绪二十一年五月初六日李念兹折。
    ④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档》,光绪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八日王文韶折。
    ⑤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下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49页。
    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折·赈济》,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452页。
    ①年子敏编注:《李鸿章致潘鼎新书札》,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98页。
    ②《郭嵩涛日记》第3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0页。
    ③《申报》,光绪二年五月十二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④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514页。
    ①《清朝碑传全集》补编,卷18。
    ②《申报》,光绪三年八月二十七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③[美]何炳棣著:《1368—1953年中国人口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73页。
    ④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挡》,光绪十九年四月初八日山西学政王廷相片。
    ⑤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档》,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九日裕禄折。
    ⑥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袁世凯奏议》上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91页。
    ⑦乔志强编:《义和团在山西地区史料》,山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4页。
    ⑧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档》,薛允升、端方折,上奏日期不详。
    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义和团史料》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4-5页。
    ⑩《申报》,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①【美】E·A·罗斯著,张彩虹译:《病痛时代(19—20世纪之交的中国)》,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82页。
    ②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档》,光绪三十一年正月初六锡良折。
    ③《义和团史料》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070页。
    ④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档》,光绪三十年六月二十四日锡良折。
    ⑤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档》,光绪三十二年六月初四日锡良折。
    ⑥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783页。
    ⑦秦翰才辑录:《左宗棠逸事汇编》,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64页。
    ①马宗晋等主编:《中国减灾重大问题研究》,地震出版社1992年版,第20页。
    ②《安阳县续志》卷末。
    ①光绪《山西通志》卷82,《荒政记》。
    ②李文海:《甲午战争与灾荒》,《历史研究》1994年第6期。
    ③《近代史资料》,总第44号,第113页。
    ④郭嵩焘著:《郭嵩焘日记》第3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19页。
    ⑤翁同龢著:《翁同龢日记》第2册,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962页。
    ⑥《东方杂志》1905年第2卷第10期。
    ⑦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档》,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十八日周馥折。
    ①陈玉琼、高建国:《中国历史上死亡一万人以上的重大气候灾害的时间特征》,《大自然探索》1984年第4期。
    ①《曾忠襄公书札》卷11。
    ①李向军:《清代救灾的制度建设与社会效果》,《历史研究》1995年第5期。
    ②贺长龄等编:《皇朝经世文编》卷41,户政16,荒政1。
    ①赵尔巽等撰:《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720页。
    ②魏源著:《魏源集》上册,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70-371页。
    ③《清圣祖实录》卷117,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①魏源著:《魏源集》上册,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65-367页。
    ②《清世宗实录》卷46,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③《光绪顺天府志》卷36,第1230页。
    ④《光绪顺天府志》卷40,第1418页。
    ①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917,工部,河工。
    ②赵尔巽等撰:《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815页。
    ③《清高宗实录》卷41,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④《清世宗实录》卷64,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①《清圣祖实录》卷231,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②洪焕椿编:《明清苏州农村经济资料》,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31~334页。
    ③格琫额著:《伊江汇览》。
    ①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卷153,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本。
    ②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卷153,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本。
    ①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275。
    ②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卷186,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本。
    ③乾隆《大清会典则例》卷39。
    ①嘉庆《大清会典》卷12。
    ②《清世祖实录》卷79,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③嘉庆《大清会典》卷12。
    ④《清世宗实录》卷67,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⑤同治四年《户部则例》卷84。
    ①汪志伊著:《荒政辑要》卷3。
    ②嵇璜撰:《清朝文献通考》卷46,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②嵇璜撰:《清朝文献通考》卷46,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③《清世祖实录》卷79,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④《清圣祖实录》卷14,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⑤《清世宗实录》卷67,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①嵇璜撰:《清朝文献通考》卷46,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②贺长龄等编:《皇朝经世文编》卷42,户政17,荒政2。
    ③杨景仁著:《筹济篇》卷13。
    ①嘉庆《大清会典事例》卷275。
    ②《清世宗实录》卷5,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③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270。
    ①贺长龄等编:《皇朝经世文编》卷42,户政17,荒政2。
    ②《户部则例》卷84。
    ③《钦定六部处分则例》(1)。
    ④《钦定六部处分则例》(1)。
    ⑤杨西明著:《灾赈全书》卷2。
    ①那彦成著:《赈记》卷7、卷5。
    ②《清圣祖实录》卷144,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③《清仁宗实录》卷273,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④《清仁宗实录》卷98,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①《大清屡立会通新纂》卷29。
    ②杨景仁著:《筹济篇》卷首。
    ③《钦定六部处分则例》(1)。
    ④杨景仁著:《筹济篇》卷2。
    ①王庆云著:《石渠余纪》卷1,《纪灾蠲》。
    ②《清圣祖实录》卷300,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③赵尔巽等撰:《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711页。
    ④李向军:《清代荒政研究》,《历史研究》2002年第4期。
    ①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462-463页。
    ②李鸿章著:《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22,第39~40页。
    ③黄彭年等编:《畿辅通志》卷84,河渠10,治河3。
    ①武修竹、徐振声编:《历代治黄史》卷5,山东河务局1926年版,第41页。
    ②周馥著:《周悫慎公全集》,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年出版,第19页。
    ③李文海等编:《近代中国灾荒纪年》,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525页。
    ④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第2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总第890页。
    ⑤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第6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总第4723页。
    ①秦翰才著:《左文襄公在西北》,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188-190页。
    ②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553-554页。
    ③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卷153,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本。
    ①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卷153,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本。
    ②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卷153,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本。
    ③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卷153,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本。
    ④《申报》,光绪三十一年十月四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⑤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卷151,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本。
    ⑥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卷147,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本。
    ⑦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卷147,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本。
    ⑧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卷147,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本。
    ①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卷80,商务印书馆发行。
    ②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卷80,商务印书馆发行。
    ③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卷80,商务印书馆发行。
    ④赵尔巽等撰:《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553页。
    ①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卷80,商务印书馆发行。
    ②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卷80,商务印书馆发行。
    ③鲁克亮、刘力:《略论近代中国的荒政及其近代化》,《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④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卷82,商务印书馆发行。
    ⑤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卷82,商务印书馆发行。
    ⑥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卷82,商务印书馆发行。
    ①陆曾禹著:《钦定康济录》卷3。
    ②汪志伊著:《荒政辑要》卷7。
    ③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卷83,商务印书馆发行。
    ④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311页。
    ⑤《清德宗实录》卷6,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⑥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319页。
    ⑦范宝俊编:《灾害管理文库》第2卷,中国当代出版社1999年版,第1196页。
    ⑧《申报》,光绪十九年九月初四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折·赈济》,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55页。
    ①《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8页。
    ①沈桐生辑:《光绪政要》卷20,第1024页。
    ②黄彭年等编:《畿辅通志》卷84,河渠10,治河说3。
    ③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卷37,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本。
    ④武同举编校:《再续行水金鉴》卷115,第3009页。
    ⑤武同举编校:《再续行水金鉴》卷114,第2982页。
    ①董龙凯:《清光绪年间黄河变迁与山东人口迁移》,《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1期。
    ②《张謇全集》第2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4页。
    ③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第6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总第4590-4591页。
    ④《清德宗实录》卷149,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①沈桐生辑:《光绪政要》卷18,第953页。
    ②江苏省革命委员会水利局编:《江苏省近2000年洪涝旱潮灾害年表》,1976年内刊,第12页。
    ③葛士溶辑:《皇朝经世文续编》卷90。
    ④光绪《宝山县志》卷4。
    ⑤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卷15,商务印书馆发行。
    ⑥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1659页。
    ⑦光绪《同州府续志》卷14。
    ⑧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3863页。
    ⑨《申报》,光绪八年十一月十二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⑩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654页。
    ①《礼记·王制》。
    ②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卷153,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本。
    ③葛士溶辑:《皇朝经世文续编》卷37,户政14·仓储。
    ④李文海等编:《近代中国灾荒纪年》,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47页。
    ⑤光绪《四合县志》编3·仓储。
    ⑥葛士溶辑:《皇朝经世文续编》卷37,户政14·仓储。
    ①《光绪顺天府志》卷55,仓储。
    ②《锡良遗稿·奏稿》第2册,中华书局版,第1156页。
    ③盛康辑:《皇朝经世文编续编》卷43,户政15·仓储。
    ①民国《翼城县志》,仓储。
    ②盛康辑:《皇朝经世文编续编》卷43,户政15·仓储。
    ①葛士溶辑:《皇朝经世文续编》卷37,户政14·仓储。
    ②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卷153,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本。
    ③刘泽民主编:《山西通史》卷6,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6页。
    ④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卷153,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本。
    ⑤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卷153,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本。
    ⑥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卷153,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本。
    ⑦《锡良遗稿·奏稿》第2册,中华书局版,第1156页。
    ⑧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卷153,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本。
    ①刘锦藻辑:《清朝续文献通考》卷76,商务印书馆印行。
    ②《申报》,光绪三十三年三月初一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③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卷153,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本。
    ④冯柳堂著:《中国历代民食政策史》,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192页。
    ⑤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卷149,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本。
    ⑥葛士溶辑:《皇朝经世文续编》卷37,户政14·仓储。
    ①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卷153,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本。
    ②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卷149,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本。
    ③冯煦著:《蒿盒类稿》,《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33辑,第328册,第36页。
    ④《清德宗实录》卷3,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①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档》,光绪三年四月十八日御使唐树楠折。
    ②赵尔巽等撰:《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1931页。
    ③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档》,光绪十八年十一月十七日江南道监察御使丁之轼折。
    ①《申报》,光绪三年十月十九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②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档》,光绪二十四年六月初四日郑思赞折。
    ③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档》,光绪十六年二月初七日御使戴恩溥折。
    ④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档》,光绪十年十一月十六日御使张廷燎折。
    ①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卷80,商务印书馆发行。
    ②丁日昌著:《抚吴公牍》卷1,“禁革报荒规费告示”。
    ③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档》,光绪十九年七月十四日御使叶庆增折。
    ④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档》,光绪三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河南道御使俾寿折。
    ①《荒政记》,《山西通志》,卷82。
    ②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档》,光绪二年李嘉乐片,月日不详。
    ③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档》,光绪十一年刘恩溥片,月日不详。
    ④《汇报》第10年第36号,第573页。
    ⑤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340页。
    ①《清德宗实录》卷168,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②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档》,光绪十年十一月十日恩隆折。
    ③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档》,光绪二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二日陈秉和折。
    ④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档》,光绪二十一年九月二十二日降级留任山东巡抚李秉衡折。
    ①《清宣宗成皇帝圣训》卷48。
    ②《申报》,光绪四年三月十六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③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583页。
    ④《清德宗实录》卷287,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⑤葛士溶辑:《皇朝经世文续编》卷38。
    ⑥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档》,乾隆九年二月十二日钱度折。
    ①《申报》,光绪三十三年二月二十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②李文海著:《李文海自选集》,学习出版社2005年版,第333页。
    ①黄育馥:《社会学与灾害研究》,《国外社会科学》1996年第6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0页。
    ①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11页。
    ①[美]罗兹曼著,沈宗美译:《中国的现代化》,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87页。
    ①吴吉远著:《清代地方政府的司法职能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39页。
    ②刘子扬著:《清代地方官职考》,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版,第66页。
    ①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1879页。
    ②《大清律例》卷6。
    ③张晋藩主编:《清朝法制史》,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08页。
    ④《申报》,光绪二十年三月十四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①《申报》,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十三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②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1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100页。
    ③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07-508页。
    ④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71页。
    ⑤《申报》,光绪三十二年八月二十四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①汪林茂:《江浙绅士与辛亥革命》,《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5期。
    ②冯友兰著:《三松堂自序》,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34页。
    ③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783页。
    ①[美]卡尔·A·魏特夫著,徐式谷等译:《东方专制主义—对于极权力量的比较研究》中译本出版说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页。
    ①嵇璜撰:《清朝文献通考》卷40,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②《清圣祖实录》卷223,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③赵尔巽等撰:《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551-3552页。
    ④申学锋:《清代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变化述论》,《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①吉林省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吉林出版社1981年版,第225页。
    ①邓绍辉:《晚清赋税结构的演变》,《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②申学锋:《清代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变化述论》,《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③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编:《明清档案与历史研究》上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93—394页。
    ④王玉茹:《中国近代的经济增长和中长期波动》,《经济学(季刊)》2005年1月第4卷第2期。
    ①嘉庆《大清会典》卷12。
    ②盛康辑:《皇朝经世文续编》卷29。
    ③盛康辑:《皇朝经世文续编》卷34。
    ④彭泽益著:《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中国财政与经济》,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42页。
    ⑤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卷161,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本。
    ⑥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主编:《中国海关与义和团运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4-65页。
    ⑦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卷68,商务印书馆发行。
    ①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41-542页。
    ②姜鸣著:《龙旗飘扬的舰队》,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36~137页。
    ③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卷203,商务印书馆发行。
    ④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卷155,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本。
    ⑤中国近代史丛书编写组:《北洋军阀》,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61页。
    ⑥徐义生著:《中国近代外债史统计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10页。
    ⑦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卷155,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本。
    ①参见《中国海关与英德续借款》(帝国主义与中国海关资料丛编)所附光绪二十二年五月一日户部奏折,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②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卷71,商务印书馆发行。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29页。
    ④汤象龙:《民国以前的赔款是如何偿付的》,《中国近代经济史集刊》1934年第2卷,第2期。
    ①汤象龙:《民国以前的赔款是如何偿付的》,《中国近代经济史集刊》1934年第2卷第2期。
    ②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折》第31辑,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79页。
    ③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23页。
    ①沈桐生辑:《光绪政要》卷25,第1438页。
    ②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主编:《中国海关与义和团运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4-65页。
    ③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1901年美国对华外交档案》,齐鲁书社1983年版,第136页。
    ④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卷68,商务印书馆发行。
    ⑤《光绪东华续录》卷169。
    ①陈存恭著:《山西省的灾荒(1860--1937)》油印本,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农村经济史论文集》。
    ②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912-913页。
    ③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301页。
    ①沈桐生辑:《光绪政要》卷25,第1438页。
    ②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906。
    ③赵尔巽等撰:《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711页。
    ④《畿辅通志》卷84,河渠10,治河说3。
    ⑤夏明方:《铜瓦厢改道后清政府对黄河的治理》,《清史研究》1995年第4期。
    ⑥李文海著:《世纪之交的晚清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15页。
    ⑦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档》,光绪二十四年十一月十一日黄思永折。
    ①《申报》,光绪十五年十月十九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②《清德宗实录》卷3,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③《清德宗实录》卷3,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④《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4页。
    ⑤文廷式著:《文廷式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67页。
    ⑥赵尔巽等撰:《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542页。
    ⑦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530页。
    ①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第3册,新知识出版社1956年版,第145页。
    ②[美]马士著,张汇文等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3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469页。
    ③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卷63,商务印书馆发行。
    ④中国政协文史委编:《晚清宫廷生活见闻》,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第67页。
    ⑤中国政协文史委编:《晚清宫廷生活见闻》,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第23页。
    ①许大龄著:《明清史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9页。
    ②赵尔巽等撰:《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237页。
    ①《清朝野史大观》(二),上海书店出版社1981年版,第41页。
    ②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617页。
    ③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卷3,商务印书馆发行。
    ④《山西通志》卷82,荒政记。
    ①赵尔巽等撰:《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237页。
    ②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97年版,第94页。
    ③李经邦:《筹款停捐三议》,《皇朝经世文编三编》卷23,“吏治二”,总字第360页。
    ④徐珂编纂:《清稗类钞》,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360—1361页。
    ⑤徐凌霄、徐一士著:《凌霄一士随笔》,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993页。
    ①蔡冠洛编:《清代七百名人传》上、中、下三册,上海书店影印本。
    ②谢俊美主编:《校邠庐抗议》,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02页。
    ③《清皇道咸同光奏议》(一),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版,第280页。
    ④参见侯宜杰著:《二十世纪中国政治改革政潮》,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⑤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96页。
    ⑥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9页。
    ①赵尔巽等撰:《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1313页。
    ②参见王晓秋著:《戊戌维新与清末新政——晚清改革史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③《清光绪朝中外交涉史料》卷18,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第24页。
    ④[澳]骆惠敏编,刘桂梁等译:《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上,上海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第728页。
    ⑤蒋梦麟:《清末官场的陋规》,《领导科学》2001年第13期。
    ⑥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3322页。
    ⑦欧阳昱著:《见闻琐录》,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168页。
    ①《清德宗实录》卷247,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②《清德宗实录》卷253,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③《清德宗实录》卷257,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④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46页。
    ①邵之棠:《清朝经世文统编》卷22,地舆部7,河工。
    ②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1181页。
    ③《总结历史经验,加强灾害史研究》,《光明日报·理论周刊》,2006年9月25日。
    ①邓云特著:《中国救荒史》,上海书店1984年版,第61页。
    ①《申报》,光绪十三年正月十三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②湉南:《“义赈”源流》,《华夏文化》,1999年第1期。
    ①朱浒著:《地方性流动及其超越——晚清义赈与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页。
    ②乾隆《普宁县志》卷9。
    ③包世臣著:《齐民四术》,第80页。
    ④章谦存著:《筹赈事略》。
    ⑤《光绪松江府续志》卷14。
    ⑥王检心:《真州救荒录》卷3,《劝捐义赈各事宜》。
    ⑦李文海:《晚清义赈的兴起与发展》,《清史研究》1993年第3期。
    ①虞和平编:《经元善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19页。
    ②虞和平编:《经元善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26-327页。
    ③赵尔巽等撰:《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2567页。
    ④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卷77,《李金镛传》,中华书局版。
    ⑤《清朝碑传全集》补编,卷19,《李金镛传》。
    ⑥北京大学历史系近代史教研室整理:《盛宣怀未刊信稿》,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57页。
    ①民国《重修沭阳县志》卷11。
    ②朱浒著:《地方性流动及其超越——晚清义赈与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6—99页。
    ③虞和平编:《经元善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4页。
    ①《万国公报》,光绪五年八月号,总第6672页。
    ①《申报》,光绪五年三月十七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②李文海等编:《近代中国灾荒纪年》,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445—448页。
    ①李文海等编:《近代中国灾荒纪年》,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537页。
    ②李文海:《晚清义赈的兴起与发展》,《清史研究》1993年第3期。
    ①盛康辑:《皇朝经世文编续编》卷25,户政2。
    ②冯熙:《唐桐卿先生传》,毗陵唐氏家谱·志传碑表状事略三(1916年续修本)。
    ③《申报》,光绪三年六月初四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④虞和平编:《经元善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19页。
    ①王国平、唐力行主编:《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68页。
    ②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卷76,中华书局版。
    ③《申报》,光绪十一年十一月十一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④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卷76,中华书局版。
    ⑤《申报》,光绪六年正月十八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⑥’虞和平编:《经元善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39~240页。
    ⑦《郑观应集》,华东师大出版社1985年版,第2页。
    ⑧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534页。
    ①《申报》,光绪三年三月二十六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②《申报》,光绪四年二月二十五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③《申报》,光绪十年正月二十一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④《申报》,光绪四年二月二十五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①虞和平编:《经元善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4-15页。
    ②转引自李文海:《晚清义赈的兴起与发展》,《清史研究》1993年第3期。
    ③李文海:《晚清义赈的兴起与发展》,《清史研究》1993年第3期。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2页。
    ①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63页。
    ②参见姜义华主编:《康有为全集》第2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44页。
    ③参见易惠莉:《郑观应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14~217页。
    ④《申报》,光绪二十年三月二十八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⑤《韩昌黎传》卷19。
    ⑥《林则徐集·奏稿》(中),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43页。
    ⑦转引自汪汉忠:《灾害、社会与现代化—以苏北民国时期为中心的考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98页。
    ①[美]罗兹·墨菲:《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②江苏社科院经济史课题组编:《江苏省工业调查统计资料》,南京工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65页。
    ③上海博物馆图书资料室编:《上海碑刻资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13页。
    ①梁启超撰:《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1-72页。
    ②均见于《皇朝经世文编新编·邮运》。
    ①夏明芳:《论1876至1879年间西方新教传教士的对华赈济事业》,《清史研究》1997年第2期。
    ②夏明芳:《论1876至1879年间西方新教传教士的对华赈济事业》,《清史研究》1997年第2期。
    ①《万国公报》,第六册,总第3907页。
    ②《万国公报》第六册,总第3906页。
    ③转引自夏明芳:《论1876至1879年间西方新教传教士的对华赈济事业》,《清史研究》,1997年第2期。
    ④转引自夏明芳:《论1876至1879年间西方新教传教士的对华赈济事业》,《清史研究》,1997年第2期。
    ⑤卿汝辑著:《美国侵华史》第2卷,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281页。
    ⑥夏明芳:《论1876至1879年间西方新教传教士的对华赈济事业》,《清史研究》,1997年第2期。
    ⑦《申报》,光绪三年正月二十六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⑧《申报》,光绪三年八月初九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①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278~1279页。
    ②转引自夏明芳:《论1876至1879年间西方新教传教士的对华赈济事业》,《清史研究》,1997年第2期。
    ③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586页。
    ④[英]李提摩太著,李宪堂、侯林莉译:《亲历晚清四十五年》,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8页。
    ⑤《申报》,光绪四年四月二十一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⑥朱浒著:《地方性流动及其超越——晚清义赈与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8页。
    ①谢家福:《齐东日记》,光绪三年四月二十一日条。
    ②《齐豫晋直赈捐征信录》卷2,《东齐孩捐收支录》,书1。
    ③谢家福:《齐东日记》,光绪三年四月二十一日条。
    ④谢家福:《齐东日记》,光绪三年五月一日条。
    ①谢家福:《齐东日记》,光绪三年七月八日条。
    ②《齐豫晋直赈捐征信录》卷1,《东齐孩捐收支录》,书1。
    ③《申报》,光绪三年正月二十六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④谢家福:《齐东日记》,光绪三年五月二十日条。
    ⑤谢家福:《齐东日记》,光绪三年四月二十四日条。
    ⑥谢家福:《齐东日记》,光绪三年五月一日条。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69-470页。
    ②林增平著:《资产阶级与辛亥革命》,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第83页。
    ③李文海:《晚清义赈的兴起与发展》,《清史研究》1993年第3期。
    ④朱浒著:《地方性流动及其超越——晚清义赈与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页。
    ①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档》,光绪三年三月初十日沈宝祯折。
    ②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588页。
    ③吕耀斗:《李金镛墓志铭》,《李阁学政迹录》,第11页。
    ①《李文忠公奏稿》卷33,第44页。
    ①虞和平编:《经元善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2-63页。
    ②《民国丛书》(二编),第48辑,第5-8页。
    ③《申报》,同治十一年八月初七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④《申报》,光绪三年五月初十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①《道光十一年苏皖赈灾史料选》(下),《历史档案》1997年第4期。
    ②《道光十一年苏皖赈灾史料选》(下),《历史档案》1997年第4期。
    ③虞和平编:《经元善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4页。
    ①《万国公报》,光绪五年八月号,总第6672页。
    ②《申报》,光绪十六年六月初五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①[美]施坚雅编:《晚清中华帝国的城市》,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77年版,第422页。
    ②虞和平编:《经元善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2页。
    ①虞和平编:《经元善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246页。
    ②《申报》,光绪九年六月二十九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①虞和平编:《经元善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327页。
    ②虞和平编:《经元善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3-25页。
    ③虞和平编:《经元善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7页。
    ④虞和平编:《经元善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27页。
    ⑤《申报》,光绪九年六月二十九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①参见谢家福:《李金镛行状》。
    ②周秋光:《晚清时期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的兴起》,《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③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095-1096页。
    ④《申报》,光绪四年二月二十五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⑤何汉威著:《光绪初年(1876—79)华北的大旱灾》,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78页。
    ⑥参见《齐豫晋直赈捐征信录》卷末,《北直支放工赈录》,放赈细数一至四。
    ⑦王显成:《李鸿章督直期间的抗灾救灾实践及其教训》,《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⑧民国《续陕西通志稿》卷129。
    ①盛宣怀:“遵旨筹办陕赈陕捐汇案具报折”,《愚斋存稿》卷8。
    ②李文治编:《近代中国农业史资料》第1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727页。
    ③《申报》,光绪十一年三月初一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④《申报》,光绪十二年三月二十九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⑤《申报》,光绪十八年闰六月二十七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⑥转引自曾京京:《唐锡晋与晚清义赈》,《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底4期。
    ①《晋饥编》上卷,第46页。
    ②李文海:《晚清义赈的兴起与发展》,《清史研究》1993年第3期。
    ③《申报》,光绪七年七月十一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④《申报》,光绪八年六月十三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①《申报》,光绪十八年七月三十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②《申报》,光绪十八年十月十三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③《申报》,光绪十九年七月初四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④《申报》,光绪九年十一月初三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⑤《申报》,光绪十八年十月十三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⑥《申报》,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十八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①《申报》,光绪二十年十一月初五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②《申报》,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十八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③《申报》,光绪十八年闰六月初八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④《申报》,光绪十八年十二月十九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⑤《申报》,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①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4566页。
    ②《申报》,光绪二十六年十月初二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③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4583页。
    ④《申报》,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⑤《申报》,光绪二十六年十月初三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①《申报》,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初六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①《义赈刍言》,载《救荒辑要初编》。
    ②《申报》,光绪十五年十月十八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③《申报》,光绪十八年十月十三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①《申报》,光绪十七年正月初九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②朱浒著:《地方性流动及其超越——晚清义赈与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43页。
    ③《申报》,光绪十五年十月十四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④《申报》,光绪二十五年二月初一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⑤《申报》,光绪二十五年三月十七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①李文海等编:《近代中国灾荒纪年》,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723页。
    ②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八),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71页。
    ③《端午帅来电》,见《愚斋存稿》卷69,第24页。
    ④《盛宣怀致端方电稿》,见《盛宣怀档案》。
    ⑤《愚斋存稿》卷70,第2页。
    ①李文海:《晚清义赈的兴起与发展》,《清史研究》1993年第3期。
    ①夏明方著:《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73页。
    ①[美]何炳棣著:《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72页。
    ②邓云特著:《中国救荒史》,上海书店1984年版,第134页。
    ③转引自朱浒:《地方社会与国家的跨地方互补》,《史学月刊》2007年第2期。
    ④邓云特著:《中国救荒史》,上海书店1984年版,第141页。
    ⑤《申报》,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⑥【美】E·A·罗斯著:《病痛时代(19—20世纪之交的中国)》,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82页。
    ①夏明方著:《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95-403页。
    ①夏明方著:《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中华书局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②转引自李文海等著:《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7页。
    ①李玉文著:《山西近现代人口统计与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第7页。
    ②李玉文著:《山西近现代人口统计与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第185页。
    ③王家范:《中国古代的流民问题》,《探索与争鸣》1994年第5期。
    ④罗彤华著:《汉代的流民问题》,台湾学生书局1989年版,第9页。
    ①《汉书·鲍宣传》。
    ②饶涤生:《日趋严重的农民离村问题》,《申报月刊》第4卷第12号,第72页。
    ③孙本文著:《现代中国社会问题》第3册,商务印书馆1943年版,第51页。
    ④王洪峻著:《抗战时期国统区的粮食价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第44页。
    ⑤董煟:《救荒活民书》。
    ①转引自李文海、周源著:《灾荒与饥馑1840—1919》,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21页。
    ②《申报》,光绪二年八月二十四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③《万国公报》,光绪三年二月初三日。
    ④《申报》,光绪三年三月十五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⑤《申报》,光绪四年正月十三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⑥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651页。
    ⑦《申报》,光绪四年六月二十六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①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6页。
    ②《申报》,光绪八年五月二十一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③《清德宗实录》卷159,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④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档》,光绪九年七月初七日张之洞折。
    ⑤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740页。
    ⑥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档》,光绪十五年五月初三日都察院左都御史代递工部主事魏晋桢等呈折。
    ⑦《申报》,光绪十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⑧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档》,光绪二十一年五月初六日李念兹折。
    ⑨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738页。
    ①李文海等编:《近代中国灾荒纪年》,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623-624页。
    ②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档》,刘坤一等片,上奏日起不详。
    ③《刘坤一遗书·书牍》第5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205页。
    ④民国《文安县志》卷9。
    ⑤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档》,光绪二十五年正月初六日和南巡抚裕长折。
    ⑥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档》,光绪二十四年十二月十四日漕运总督松椿折。
    ⑦小越平隆:《满洲旅行记》,转引自李衡眉《移民史论集》,齐鲁书社1998年版,第243页。
    ⑧翦伯赞,荣孟源,杨济安等编:《义和团》资料第三辑,神州国光社1951年版,第18页。
    ⑨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档》,光绪二十七年五月初七日革职留任河南巡抚松寿折。
    ①《时报》,光绪三十二年十一月十六日、十二月二十四日。
    ②张应昌编:《清诗铎》(上),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20页。
    ③田中忠夫著,汪馥泉译:《中国农业经济研究》,大东书局1934年版,第111-113页。
    ④潘乃穆、潘乃和编:《潘光旦文集》第3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8页。
    ①《申报》,光绪三年十一月初八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②夏明方著:《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08页
    ③《申报》,光绪十三年十二月初八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④张应昌编:《清诗铎》下册,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63页。
    ⑤《时报》,光绪三十二年八月初八日。
    ①石方著:《中国人口迁移史稿》,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7页。
    ②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3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907页
    ①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663页。
    ②路遇著:《清代和民国山东移民东北史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20页。
    ③《东北集刊》第2期,第52页。
    ①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档》,光绪九年十二月初七日陈士杰折。
    ②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档》,光绪十五年十二月初九日张之洞、奎斌折。
    ③《国闻周报》卷9,第37期。
    ④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档》,光绪二十一年七月二十九日御史熙麟折。
    ⑤张应昌编:《清诗铎》(下),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58页。
    ⑥张应昌编:《清诗铎》(下),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60页。
    ①《中国人口年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448页。
    ②转引自沈益民、童乘珠著:《中国人口迁移》,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年版。
    ③《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1937年第4卷第1期。
    ④《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28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85-286页。
    ⑥《益闻录》第15号,光绪五年七月二十八日。
    ⑦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942页。
    ⑧池子华:《论近代流民“漂洋”现象》,《学海》2001年第1期。
    ①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941-942页。
    ②《大公报》,光绪二十八年五月二十日。
    ③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941页。
    ④《英国议会文件》,转引自姜涛《中国近代人口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8页。
    ①《孟子·梁惠王下》。
    ②邓云特著:《中国救荒史》,上海书店1984年版,第134页。
    ③李文海、夏明方编:《中国荒政全书》第1辑,北京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06页。
    ④李文海、夏明方编:《中国荒政全书》第2辑,第1卷,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356页。
    ⑤光绪《荆州府志》卷11。
    ⑥《申报》,光绪四年四月初一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⑦《续修醴泉县志稿》卷14。
    ⑧《申报》,光绪四年二月二十九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①李文海等编:《近代中国灾荒纪年》,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595页。
    ②李文海等编:《近代中国灾荒纪年》,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667页。
    ③潘乃穆、潘乃和编:《潘光旦文集》第3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4页。
    ④潘乃穆、潘乃和编:《潘光旦文集》第3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3页。
    ①《申报》,光绪三年三月初三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②[英]李提摩太著,李宪堂等译:《亲历晚清四十五年》,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8页。
    ③《申报》,光绪三年三月二十一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④《申报》,光绪四年正月初八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⑤《许昌县志》卷19。
    ⑥《淮阳县志》卷8。
    ⑦《重修信阳县志》,大事记,灾变。
    ⑧《申报》,光绪四年五月二十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⑨《商水县志》卷24。
    ⑩【英】李提摩太著,李宪堂等译:《亲历晚清四十五年》,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1页。
    11民国《昔阳县志》卷42。
    12《申报》,光绪四年四月二十九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13聂雨润:《续修大荔县旧志存稿》卷2。
    14顾长声著:《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来华新教传教士评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73页。
    ①《申报》,光绪四年十月十六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②《新修清水河厅志》卷17。
    ③民国《永和县志》卷15。
    ④史记模:《纪荒警世碑》。
    ⑤《同州府续志》卷16。
    ⑥《申报》,光绪三年三月十八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⑦《修武县志》卷16。
    ⑧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档》,光绪三年八月二十一日折。
    ⑨《益闻报》,第331号,光绪十年正月十七日
    ⑩《归化城厅志》卷6。
    11《申报》,光绪十九年四月十一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12《申报》,光绪十九年三月二十五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13《益闻报》,第1326号,光绪十九年十月二十九日。
    14《申报》,光绪二十年八月十九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①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738页。
    ②《申报》,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③《申报》,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④《申报》,光绪三年六月初一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⑤《万国公报》,光绪三年七月初十日。
    ⑥[美]马士著,张汇文等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2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340页。
    ⑦《申报》,光绪四年六月三十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⑧《申报》,光绪四年十二月十九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⑨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092页。
    ⑩《申报》,光绪四年六月十一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①《大清律例统纂集成》卷28。
    ②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669页。
    ③李长年:《女婴杀害与中国两性不均问题》,《东方杂志》第32卷第11期,1935年6月1日。
    ①高建国:《解放前中国饥民食谱考》,《灾害学》1995年第4期。
    ②夏明方著:《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21页。
    ③《申报》,光绪二十三年二月二十五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④《河南文史资料》第13辑,1985年版,第17页。
    ①潘乃穆、潘乃和编:《潘光旦文集》第3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5—166页。
    ②潘乃穆、潘乃和编:《潘光旦文集》第3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9页。
    ③潘乃穆、潘乃和编:《潘光旦文集》第3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4页。
    ①[美]明恩溥著,匡雁鹏译:《中国人的特性》,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140页。
    ②【美】明恩溥著,匡雁鹏译:《中国人的特性》,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174页。
    ①潘乃穆、潘乃和编:《潘光旦文集》第3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2-163页。
    ②[美]明恩溥著,匡雁鹏译:《中国人的特性》,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183页。
    ③王林主编:《山东近代灾荒史》,齐鲁书社2004年版,第355-356页。
    ①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634页。
    ①潘乃穆、潘乃和编:《潘光旦文集》第3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14页。
    ①鲁克亮、刘力:《略论近代中国的荒政及其近代化》,《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①《鹿邑县志》卷6。
    ①顾长声著:《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来华新教传教士评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72-173页。
    ②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档》,光绪四年六月二十二日翁同龢折。
    ③[美]E·A·罗斯著,张彩虹译:《病痛时代(19—20世纪之交的中国)》,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82页。
    ④《清德宗实录》卷110,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⑤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3页。
    ⑥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3715页。
    ①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奏折汇编——农业·环境》,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600页。
    ②光绪《山西通志》卷82。
    ③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挡》,光绪十九年四月初八日山西学政王廷相片。
    ④邢亦尘编:《清季蒙古实录》(下),呼和浩特出版社1981年版,第256页。
    ①《归化城厅志》卷6。
    ②《北京新文汇报》(四),光绪二十七年七月初三日。
    ③《申报》,光绪四年二月二十六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④《万国公报》,光绪三年七月初十日。
    ⑤张杰:《山西自然灾害史年表》,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88年印行,第271页。
    ⑥张博文、王满仓主编:《运城灾异录》,运城市地方志办公室、档案局1986年编印,第110页。
    ①李文海著:《李文海自选集》,学习出版社2005年版,第389-390页。
    ②《益闻报》,光绪十四年九月三十日。
    ③《申报》,光绪十六年七月初五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④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档》,光绪十八年八月二十五日刘坤一、奎俊折。
    ⑤《民国王家营志》卷3。
    ⑥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747页。
    ①《皇朝经世文续编》卷45。
    ②《皇朝经世文续编》卷45。
    ③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档》,光绪四年七月二十三日李鸿章折。
    ④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747页。
    ⑤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档》,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二日洪良品折。
    ⑥鲁一同:《通甫类稿》。
    ⑦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736页。
    ①《清德宗实录》卷152,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②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738页。
    ③《申报》,光绪十年九月初一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④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档》,刘秉璋片,上奏日起不详。
    ⑤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档》,光绪十四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庆裕、裕长折。
    ⑥吴弘明编译:《津海关贸易年报(1865-1946)》,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158页。
    ⑦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档》,光绪十六年十二月初二日魏光焘折。
    ⑧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档》,光绪十七年九月二十日鹿传霖折。
    ⑨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档》,光绪十八年八月初十日裕宽折。
    ⑩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档》,光绪二十年七月初八日吴大澂折。
    ①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档》,光绪二十二年延茂片,月日不详。
    ②引自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编:《清代黄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33年版。
    ③李文海等编:《近代中国灾荒纪年》,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658页。
    ④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档》,光绪二十七年十月十八日松寿折。
    ⑤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档》,光绪二十八年三月二十六日任道镕片。
    ⑥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档》,光绪二十九年十月初六日都察院左都御史清锐等折。
    ⑦《东方杂志》1905年第2卷第10期。
    ⑧《申报》,光绪三十四年六月二十三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387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1000页。
    ③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国科学》1972年第2期。
    ①张家诚、林之光:《中国气候》,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版,第566页。
    ②续修《陕西通志稿》卷127。
    ③光绪《山西通志》卷82。
    ①葛剑雄等编:《人口与中国的现代化》,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144页。
    ②何汉威著:《光绪初年(1876-1879)华北的大旱灾》,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9页。
    ③《万国公报》,光绪三年七月初十日。
    ④何汉威著:《光绪初年(1876-1879)华北的大旱灾》,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6页。
    ⑤《申报》,光绪四年二月二十九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⑥转引自谢永刚等:《重大水旱灾害对粮食价格的影响研究》,《吉林水利》2003年第6期。
    ①参见彭信威著:《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②鲁子键著:《清代四川财政史料》(上),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年版,第691页。
    ③《申报》,光绪十六年十月初八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④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340页。
    ⑤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档》,光绪二十三年十二月初十日魏光焘折。
    ⑥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档》,时间、人名不详。
    ⑦湖南历史考古研究所编:《湖南自然灾害年表》,湖南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03页。
    ⑧翁同龢著:《翁同龢日记》第5册,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076页。
    ①《义和团史料》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021页。
    ②《北京新文汇报》(四),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
    ③《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35页。
    ④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档》,丁振铎折,上奏日期不详。
    ⑤《申报》,光绪八年七月十七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⑥《申报》,光绪十八年九月初六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⑦《申报》,光绪三十三年三月四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⑧《申报》,光绪三十三年二月二十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⑨《申报》,光绪三十三年九月三十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①《申报》,光绪二十四年三月初一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②《申报》,光绪十二年八月十八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③《申报》,光绪三十二年闰四月十一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④《大公报》,光绪二十八年六月二十一日。
    ⑤姜守鹏:《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特点》,《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第2期。
    ①傅筑夫:《中华经济史论丛》,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191页。
    ②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3770页。
    ③陶煦著:《租核》。
    ④郭汉鸣、洪瑞坚著:《安徽省之土地分配与租佃制度》,正中书局1936年版,第48页。
    ⑤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89页。
    ⑥夏明方著:《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23页。
    ⑦魏源著:《魏源集》下册,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671页。
    ①《申报》,光绪四年二月二十六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②[英]李提摩太著,李宪堂等译:《亲历晚清四十五年》,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5-86页。
    ③《申报》,光绪三年正月二十五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④《申报》,光绪三年三月二十一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⑤[英]李提摩太著,李宪堂等译:《亲历晚清四十五年》,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2页。
    ⑥[英]李提摩太著,李宪堂等译:《亲历晚清四十五年》,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8页。
    ⑦光绪《同州府续志》卷3。
    ⑧民国《临汾县志》卷5。
    ⑨张杰编:《山西自然灾害史年表》,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88年印行,第269页。
    ⑩行龙著:《人口问题与近代社会》,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1页。
    ①夏明方著:《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25-232页。
    ①杨立强等编:《张謇存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80页。
    ②潘乃穆、潘乃和编:《潘光旦文集》第3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9页。
    ③[美]史沫特莱著,袁文译:《史沫特莱文集》第1卷,新华出版社1985年中译本,第48页。
    ①严中平等著:《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72-73页。
    ②吴弘明编译:《津海关贸易报告(1865-1946)》,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140页。
    ①吴弘明编译:《津海关贸易年报(1865-1946)》,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100页。
    ②[美]班思德:《最近百年中国对外贸易史》,《最近十年各埠海关报告(1921-1931年)》上卷,上海海关总税务司署统计科,1932年版,第160页。
    ①嵇璜辑:《皇朝文献通考》卷33。
    ②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473页。
    ③万铀能:《中国近现代粮食贸易简史》,武汉出版社2001年版,第22页。
    ④汪德平:《近代中国沦为粮食进口大国的原因》,《江汉论坛》2003年第6期。
    ⑤吴柏钧:《影响中国近代粮食进口贸易的诸因素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1期。
    ①《申报》,光绪四年正月二十四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②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551-552页。
    ③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559-560页。
    ④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563-564页。
    ⑤《申报》,光绪十八年八月初二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⑥吕绍理:《近代广东与东南亚的米粮贸易(1866—1931)》,《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报》1995年第12期。
    ①参见《中国旧海关史料》,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
    ②《申报》,光绪三年六月十一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③《申报》,光绪三年六月初十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④《申报》,光绪四年正月初七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①《申报》,光绪四年正月二十二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②《申报》,光绪四年三月十四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③《申报》,光绪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④吴弘明编译:《津海关贸易年报(1865-1946)》,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125页。
    ⑤《申报》,光绪九年八月二十二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⑥《申报》,光绪十三年九月二十三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⑦吴弘明编译:《津海关贸易年报(1865-1946)》,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154页。
    ⑧吴弘明编译:《津海关贸易年报(1865-1946)》,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276页。
    ①夏明方著:《民国时期的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56页。
    ②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678页。
    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51页。
    ④邓云特著:《中国救荒史》,上海书店1984年版,第144页。
    ⑤李彦宏、陈雪平:《“丁戊奇荒”农民运动低落原因探析》,《求索》2003年第3期。
    ①李文海、夏明芳:《中国荒政全书》第1辑,北京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508页。
    ②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档》,光绪四年正月十一日何璟片
    ③[英]李提摩太著,李宪堂等译:《亲历晚清四十五年》,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0页。
    ④《长沙日报》,宣统元年八月十七日。
    ⑤《申报》,光绪三十三年正月二十三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⑥《申报》,光绪二年五月十二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⑦《申报》,光绪二年闰五月二十八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⑧姚延福主纂:《光绪临朐县志》卷10。
    ⑨【英】李提摩太著,李宪堂等译:《亲历晚清四十五年》,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1页。
    ①《清德宗实录》卷55,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②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档》,光绪三年八月三十日吏部尚书毛昶熙等折。
    ③《申报》,光绪四年二月二十六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④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档》,光绪十五年五月二十日长顺、恩泽折。
    ⑤《清德宗实录》卷288,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⑥湖南历史考古研究所编:.《湖南自然灾害年表》,湖南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03页。
    ⑦《清德宗实录》卷368,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⑧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3584页。
    ①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3633页。
    ②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档》,光绪二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讲学士陈秉和折。
    ③湖南历史考古研究所编:《湖南自然灾害年表》,湖南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04页。
    ④李文海等编:《近代中国灾荒纪年》,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653页。
    ⑤【美】柯文著,杜继东译:《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4、80页。
    ⑥顾长声著:《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3页。
    ①王广运主编:《义和团廊坊大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48、198页。
    ②《义和团史料》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72页。
    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编选:《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35页。
    ④[澳]骆惠敏编,刘桂梁等译:《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上册,上海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第261页。
    ①《近代史资料》,总第49号,第131页。
    ②《湖南省志》第1卷,湖南出版社1993年版,第243页。
    ③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731页。
    ④《辛亥革命前十年民变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01-402页。
    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10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125页。
    ⑥《申报》,光绪三十二年八月初六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⑦《申报》,光绪三十三年正月二十四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⑧何光岳:《岳阳历史上的自然灾害》(内刊),1992年,第132页。
    ①田伏隆:《湖南近150年史事日志》,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第51页。
    ②《申报》,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初九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③《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8页。
    ④《孟子·告子下》。
    ⑤《民国沧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第2078页。
    ⑥《申报》,光绪二十三年八月初八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①武同举:《淮系年表》,表14,第12页,民国十七年印行。
    ②武同举:《淮系年表》,表14,第15页,民国十七年印行。
    ③《东方杂志》1910年第7卷,第5期。
    ④《申报》,光绪二年九月十九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⑤《申报》,光绪十九年八月初八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⑥《申报》,光绪二十年九月十七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①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档》,光绪十五年五月二十日长顺、恩泽折。
    ②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3584页。
    ③《申报》,光绪二十四年三月十七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④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974—975页。
    ①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754页。
    ②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档》,光绪三年八月三十日吏部尚书毛昶熙等折。
    ③《申报》,光绪九年十月十一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④《申报》,光绪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⑤《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99页。
    ①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9页。
    ②《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42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山东义和团案卷》下册,齐鲁书社1980年版,第617页。
    ④[美]周锡瑞著,张俊义等译:《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86页。
    ⑤《义和团史料》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8页。
    ⑥[美]柯文著,杜继东等译:《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70页。
    ①《义和团史料》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961页。
    ②《义和团史料》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541页。
    ③[美]柯文:《义和团、基督徒和神——从宗教战争角度看1900年的义和团斗争》,《历史研究》2001年第1期。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86页。
    ⑥蔡少卿:《近代中国的土匪》,《百科知识》2005年第5期。
    ①严景耀著:《中国犯罪问题与社会变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0页。
    ②《申报》,光绪十年正月十七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③《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47页。
    ④《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57-158页。
    ①《孙中山全集》第7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3页。
    ②《申报》,光绪二年六月二十一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③《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31页。
    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暨武汉市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湖北省博物馆、武汉市档案馆编:《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下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34页。
    ⑤[澳]骆惠敏编,刘桂梁等译:《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上册,上海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第782页。
    ①《辞源》,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037页。
    ②董仲舒著:《春秋繁露》卷8·必仁且智。
    ①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401页。
    ②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第1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2页。
    ③《刘光第集》编辑组编:《刘光第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97页。
    ④《刘光第集》编辑组编:《刘光第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3页。
    ⑤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204页。
    ①赵尔巽撰:《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912页。
    ②邓云特著:《中国救荒史》,上海书店1984年版,第203页。
    ③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559页。
    ④[英]李提摩太著,李宪堂等译:《亲历晚清四十五年》,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8-79页。
    ⑤陈夔龙著:《梦蕉亭杂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90页。
    ⑥[英]李提摩太著,李宪堂等译:《亲历晚清四十五年》,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8-79页。
    ⑦林济著:《长江中游宗族社会及其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2页。
    ⑧胡适著:《胡适论学近著》,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638页。
    ①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四),新知识出版社1956年版,第128页。
    ②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3595页。
    ③见陈振江、程歗:《义和团文献辑注与研究》。
    ④《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上,三联书店1960年版,第60页。
    ⑤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51页。
    ①关于清流派有关灾荒问题的观点,陈勇勤先生有较深入的研究,其对清流派研究的一组文章(《光绪时期清流派对农业有关问题所提建议及其务实性》、《晚清清流派的恤民思想》、《晚清清流派思想研究》)中,对其灾荒观均有所涉及。
    ②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483页。
    ③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562页。
    ④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档》,光绪四年二月初一日翰林院侍讲张佩纶折。
    ①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档》,光绪四年二月十七日国子监司业宝廷折。
    ②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491页。
    ③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档》,光绪六年三月初十日给事中张观凖折
    ④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551页。
    ⑤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573页。
    ⑥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1702页。
    ⑦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1448页。
    ①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1255页。
    ②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档》,邓庆麟片,上奏时间不详。
    ③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537页。
    ④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1270页。
    ⑤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532页。
    ⑥《涧于集·奏议》卷2。
    ①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1473页。
    ②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1474-1475页。
    ③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784页。
    ④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551页。
    ⑤《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72辑,第207页。
    ⑥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784页。
    ①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第1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2-104页。
    ②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555页。
    ③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第1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7-28页。
    ④《涧于集·奏议》卷1。
    ⑤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档》,光绪三年九月初七日浙江道监察御史刘恩溥折。
    ①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551-552页。
    ②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560页。
    ③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563页。
    ④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562-563页。
    ⑤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581页。
    ⑥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559-560页。
    ①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560-561页。
    ①林元庆、郭金彬著:《中国近代科学的转折》,鹭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26页。
    ②《申报》,光绪十九年七月十一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③陈炽著:《续富国卷》卷3。
    ④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0页。
    ⑤《申报》,光绪五年六月初七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①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601页。
    ②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1358页。
    ③刘典:《刘果敏公奏稿》卷7。
    ④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759页。
    ⑤《皇朝经济文编》卷22。
    ⑥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62页。
    ⑦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757-758页。
    ①《申报》,光绪五年六月初七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②《左文襄公全集·诗集》,第1页。
    ③《曾国荃全集·书札》第3册,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603-604页。
    ④罗正钧编:《左文襄公(宗棠)年谱》卷3,文海出版社印行,第228页。
    ⑤《左文襄公书牍》卷8,第5页。
    ⑥《李鸿章全集·朋僚函稿》卷12,第2612页。
    ⑦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第1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0页。
    ①鲍源深:《请禁种罂粟疏》,见《道咸同光四朝奏议》,第3100页。
    ②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457页。
    ③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1358页。
    ④《曾忠襄公奏议》卷8。
    ⑤《曾忠襄公奏议》卷8。
    ⑥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1357页。
    ⑦《左宗棠全集·札件》,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737页。
    ⑧《左宗棠全集·书信》,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332页。
    ①秦翰才著:《左文襄公在西北》,岳麓书社1984年版,第224页。
    ②转引自邓云特著:《中国救荒史》,上海书店1984年版,第489页。
    ③《申报》,光绪三年二月初三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④《皇朝经世文新编》农政,卷1。
    ⑤《皇朝经世文新编》农政,卷3。
    ⑥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43-745页。
    ①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518-519页。
    ②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518页。
    ③《申报》,光绪四年十二月十五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①《左文襄公全集、·书札》,卷7。
    ②《曾国荃全集·书札》第4册,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60页。
    ③《左宗棠全集·奏稿》卷4。
    ④《曾国荃全集奏疏》第2册,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139页。
    ⑤左宗棠:《学治要言》。
    ⑥《左文襄公书牍》卷22。
    ⑦《李鸿章全集》,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798页。
    ⑧《李鸿章全集》,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1952页。
    ⑨《曾国荃全集·批牍》第6册,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118页。
    ⑩《曾国荃全集·批牍》第6册,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149页。
    11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第1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1页。
    ①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800页。
    ②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0-121页。
    ③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56-1157页。
    ④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57页。
    ①《左宗棠全集·书札》,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445页
    ②《左宗棠全集·札件》,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528页。
    ③曾问吾著:《中国经营西域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395页。
    ④《左宗棠全集·札件》,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529页。
    ①《左宗棠全集·奏稿》,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25页。
    ②《左文襄公全集·书札》卷2,第428页。
    ③《左文襄公全集·书札》卷2,第2页。
    ④《左文襄公年谱》卷10,第26页。
    ⑤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1102页。
    ⑥《畿辅通志》卷84,河渠10,治河说3。
    ⑦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6页。
    ⑧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44页。
    ⑨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45页。
    ①《皇朝经世文新编》卷4。
    ②《左文襄公奏稿》卷57,第47页。
    ①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9页。
    ②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85页。
    ③《刘光第集》编辑组编:《刘光第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90-93页。
    ④《刘光第集》编辑组编:《刘光第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69、271、272页。
    ⑤梁启超著,吴松等点校:《饮冰室文集点校》,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70页。
    ①梁启超著,吴松等点校:《饮冰室文集点校》,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193页。
    ②《饮冰室文集》之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4页
    ③梁启超著,吴松等点校:《饮冰室文集点校》,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193页。
    ④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下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78页。
    ⑤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下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54页。
    ⑥《刘光第集》编辑组编:《刘光第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页。
    ①梁启超著,吴松等点校:《饮冰室文集点校》,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203页。
    ②《饮冰室文集》之二十九,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7页。
    ③梁启超著,吴松等点校:《饮冰室文集点校》,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144页。
    ④梁启超著,吴松等点校:《饮冰室文集点校》,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161页。
    ⑤康有为撰,姜义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3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814页。
    ①《刘光第集》编辑组编:《刘光第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1-22页。
    ②梁启超著,吴松等点校:《饮冰室文集点校》,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202页。
    ③梁启超著,吴松等点校:《饮冰室文集点校》,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58页。
    ④梁启超著,吴松等点校:《饮冰室文集点校》,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849页。
    ⑤梁启超著,吴松等点校:《饮冰室文集点校》,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58页。
    ①梁启超著,吴松等点校:《饮冰室文集点校》,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849页。
    ②[美]E·A·罗斯著,张彩虹译:《病痛时代:19-20世纪之交的中国》,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29-34页。
    ③康有为撰,姜义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3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599页。
    ①梁启超著,吴松等点校:《饮冰室文集点校》,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70页。
    ②《饮冰室文集》之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9~71页。
    ③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40页。
    ④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下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47-348.页。
    ⑤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下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20页。
    ①梁启超著,吴松等点校:《饮冰室文集点校》,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4页。
    ②《皇朝经世文编三编》卷18,治体6。
    ③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1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7页。
    ⑤康有为撰,姜义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3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891页。
    ⑥康有为撰,姜义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3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815页。
    ①康有为撰,姜义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3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892页。
    ②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60页。
    ③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71页。
    ④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18页。
    ⑤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89页。
    ⑥康有为撰,姜义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3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871页。
    ⑦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62页。
    ⑧梁启超著,吴松等点校:《饮冰室文集点校》,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49页。
    ⑨《饮冰室文集》之二十一,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19页。
    ①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50页。
    ②《湘报》第11号,中华书局1965年影印本。
    ③梁启超著,吴松等点校:《饮冰室文集点校》,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58页。
    ④【英】亚当·斯密著,严复译:《原富》,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20页。
    ⑤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49页。
    ⑥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26页。
    ①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13页。
    ②梁启超著,吴松等点校:《饮冰室文集点校》,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49页。
    ③梁启超著,吴松等点校:《饮冰室文集点校》,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00页。
    ④《刘光第集》编辑组编:《刘光第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2-23页。
    ⑤梁启超著,吴松等点校:《饮冰室文集点校》,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70页。
    ⑥梁启超著,吴松等点校:《饮冰室文集点校》,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72页。
    ①《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2卷下册,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797页。
    ②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44页。
    ③李文海等编:《近代中国灾荒纪年》,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723页。
    ④刘运祺、蔡忻生编注:《辛亥革命诗词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197页。
    ①《新兴的兴安省概观》,《内蒙古史志资料》第5辑(内刊),1984年编,第54页。
    ②《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2页。
    ③《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07页。
    ④《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90页。
    ①《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4页。
    ②《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91页。
    ③《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页。
    ④《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0页。
    ⑤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46页。
    ⑥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32页。
    ⑦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46页。
    ①《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90页。
    ②尚明轩、余炎光编:《双清文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02页。
    ③尚明轩、余炎光编:《双清文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12页。
    ④尚明轩、余炎光编:《双清文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58页。
    ①《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97页。
    ②《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6页。
    ③《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1页。
    ④《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89页。
    ⑤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41页。
    ①刘运祺、蔡忻生编注:《辛亥革命诗词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215页。
    ②《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1页。
    ③《浙江潮》,第1期,第1页。
    ①《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09页。
    ②《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08-209页。
    ③《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95页。
    ④《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88页。
    ⑤《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88页。
    ⑥《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2卷上,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391-392页。
    ⑦《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下,三联书店1960年版,第665~666页
    ⑧金冲及著:《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页。
    ①《孙中山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92页。
    ②《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39页。
    ③《孙中山全集》第6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77-378页。
    ④《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41页。
    ⑤《孙中山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34页。
    ⑥《孙中山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35页。
    ⑦《民立报》,1912年9月9日。
    ⑧《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86页。
    ⑨《孙中山全集》第6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62页。
    ①《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83页。
    ②《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68页。
    ③《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84页。
    ④《孙中山全集》第6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65-266页。
    ⑤《孙中山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765页。
    ⑥《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23页。
    ⑦《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0页。
    ①《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96页。
    ②《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1页。
    ③《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00页。
    ①《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07-408页。
    ②郝盛潮主编:《孙中山集外集补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6-217页。
    ①《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08页。
    ②《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9页。
    ①梁启超著:《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48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4、12、23、39卷,人民出版社版。
    《资本论》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
    《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毛泽东文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馆藏: 《录副档》。
    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馆藏: 《朱批档》。
    《清实录》,中华书局1985年版。
    朱寿朋编: 《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
    《光绪朝朱批奏折·赈济》,中华书局1995年版。
    沈桐生辑: 《光绪政要》,文海出版社1969年版。
    赵尔巽等撰: 《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年版。
    贺长龄辑:《皇朝经世文编》,台北文海出版社印行。
    盛康辑:《皇朝经世文编续编》,台北文海出版社印行。
    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
    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本。
    嵇璜辑:《清朝文献通考》,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中华书局版。
    《清代奏折汇编——农业·环境》,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光绪大清会典》,中华书局1991年版。
    《清朝野史大观》,上海书店出版社1981年版。
    《申报》
    《万国公报》
    《汇报》
    《大公报》
    《东方杂志》
    《浙江潮》
    《湘报》
    《清代黄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33年版。
    《清代海河滦河洪涝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81年版。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
    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3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
    《中国旧海关史料》,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
    《清光绪朝中外交涉史料》,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
    《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79年版。
    《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吉林出版社1981年版。
    《义和团史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义和团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59年版。
    《山东义和团案卷》,齐鲁书社1980年版。
    《义和团在山西地区史料》,山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新知识出版社1956年版。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三联书店1960年版。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85年版。
    《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湖南文史资料选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山东史志资料》,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内蒙古史志资料》第5辑(内刊),1984年编。
    《湖南省志》第1卷,湖南出版社1993年版。
    《湖南近150年史事日志》,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
    《上海碑刻资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徐义生著:《中国近代外债史统计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版。
    《1901年美国对华外交档案》,齐鲁书社1983年版。
    洪焕椿编:《明清苏州农村经济资料》,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陆人骥编:《中国历代灾害性海潮史料》,海洋出版社1984年版。
    吴弘明编译:《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1889—1911年)》,天津社会科学院1993年印。
    徐载平、徐瑞芳编: 《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新华出版社1988年版。
    武同举编:《淮系年表》,民国十七年印行。
    李文海、夏明方编: 《中国荒政全书》,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近代史丛书编写组:《北洋军阀》,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乔志强编:《义和团在山西地区史料》,山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张应昌编: 《清诗铎》,中华书局1960年版。
    徐珂编纂:《清稗类钞》,中华书局1984年版。
    刘运祺、蔡忻生编注:《辛亥革命诗词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欧阳昱著:《见闻琐录》,岳麓书社1986年版。
    陈夔龙著:《梦蕉亭杂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盛宣怀未刊信稿》,中华书局1960年版。
    《魏源集》,中华书局1976年版。
    谢家福:《齐东日记》,苏州博物馆藏稿本。
    《郭嵩焘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翁同龢日记》,中华书局1998年版。
    《刘光第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
    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孙中山全集》1-9卷,中华书局版。
    郝盛潮主编:《孙中山集外集补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双清文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梁启超著,吴松等点校:《饮冰室文集点校》,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
    章太炎著: 《章太炎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年子敏编注:《李鸿章致潘鼎新书札》,中华书局1960年版。
    虞和平编:《经元善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左宗棠全集》,岳麓书社1996年版。
    《曾国荃全集》,岳麓书社2006年版。
    《李鸿章全集》,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饮冰室文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
    《袁世凯奏议》,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锡良遗稿·奏稿》,中华书局版。
    潘乃穆、潘乃和:《潘光旦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陈高傭等编《中国历代天灾表》,上海书店1986年版。
    乾隆《普宁县志》,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
    光绪《畿辅通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光绪《顺天府志》,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光绪《松江府续志》,上海书店1991年版。
    光绪《山西通志》,中华书局1990年版。
    光绪《宝山县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光绪《同州府续志》,清光绪七年刻本。
    《重修信阳县志》,民国二十五年刻本。
    《鹿邑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修武县志》,成文出版社1976年版。
    《许昌县志》,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淮阳县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商水县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归化城厅志》,光绪年间抄本。
    民国《沧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本。
    民国《临汾县志》,民国二十二年刊本。
    民国《王家营志》,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
    民国《昔阳县志》,民国四年刻本。
    民国《永和县志》,民国十九年抄本。
    民国《文安县志》,民国十一年排印本。
    民国《续陕西通志稿》,民国二十三年刊本。
    民国《翼城县志》,民国十八年刊本。
    民国《安阳县续志》,民国三十二年刊本。
    武修竹、徐振声编:《历代治黄史》,山东河务局1926年版。
    邓云特著: 《中国救荒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黄泽仓编:《山东》,中华书局1935年版。
    朱其华著:《中国农村经济的透视》,上海中国研究书店1936年版。
    冯和法编:《中国农村经济资料》,黎明书局1933年版。
    陈达著: 《人口问题》,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曾问吾著:《中国经营西域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于佑虞著: 《中国仓储制度考》,正中书局1948年版。
    竺可桢著: 《竺可桢文集》,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胡绳著: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陈旭麓等编: 《中国近代史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版。
    许大龄著: 《明清史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李文海等编: 《近代中国灾荒纪年》,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李文海等著: 《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李文海、周源著: 《灾荒与饥馑1840—1919》,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李文海著: 《世纪之交的晚清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李文海著: 《李文海自选集》,学习出版社2005年版。
    李文海、夏明方编: 《天有凶年<清代灾荒与中国社会>》,三联书店2007年版。
    夏明方著: 《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中华书局2000年版。
    刘仰东、夏明方著: 《灾荒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朱浒著:《地方性流动及其超越——晚请义赈与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李向军著: 《清代荒政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版。
    池子华著: 《中国流民史》(近代卷),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池子华著: 《红十字与近代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袁林著: 《西北灾荒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康沛竹著: 《灾荒与晚清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陈桦、刘宗志著: 《救灾与济贫》,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汪汉忠著: 《灾害、社会与现代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赫治清主编: 《中国古代灾害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高建国著: 《中国减灾史话》,大象出版社1999年版。
    孟昭华、彭传荣编: 《中国灾荒辞典》,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版。
    孟昭华著: 《中国灾荒史记》,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版。
    国家统计局、民政部编:《中国灾情报告》(1949—1995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年版。
    梁必骐著: 《广东的自然灾害》,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叶金编著: 《人类瘟疫报告》,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吴海涛著: 《淮北的盛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张建民、宗俭著: 《灾害历史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冯贤亮著: 《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任美锷主编:《中国自然地理纲要》,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钱纲、耿庆国编: 《二十世纪中国重灾百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杜一著: 《灾害与灾害经济》,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89年版。
    侯杰著: 《(大公报)与近代中国社会》,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王子平著: 《灾害社会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马宗晋著:《中国减灾重大问题研究》,地震出版社1992年版。
    高学文著: 《中国自然灾害史》,地震出版社1997年版。
    于德源编: 《北京历史灾荒灾害纪年(公元前80年-公元1948年)》,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
    陈业新著: 《灾害与两汉社会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阎守诚主编:《危机与应对——自然灾害与唐代社会》,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卜风贤著: 《周秦汉晋时期农业灾害和农业减灾方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余新忠著: 《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一项医疗社会史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年版。
    张崇旺著: 《明清时期自然灾害与江淮地区社会经济的互动研究》 ,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张艳丽著:《嘉道时期的灾荒与社会》,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孙绍骋著: 《中国救灾制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编著: 《自然灾害与中国社会历史结构》,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蔡勤禹著: 《民间组织与灾荒救治——民国华洋义赈会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陈国庆著: 《晚清社会与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李明伟著:《清末民初中国城市社会阶层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葛剑雄等编:《人口与中国的现代化》,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高秉伦、魏光兴著: 《山东省主要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地震出版社1994年版。
    李振声编:《中国减轻自然灾害研究:全国减轻自然灾害研究论文集1998》,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版。
    苏人琼等著: 《黄河流域灾害环境综合治理对策》,黄河水利出版社1997年版。天津市档案馆编: 《天津地区重大自然灾害实录》,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乔志强主编: 《中国近代社会史》,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薛君度著: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观念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严中平著: 《中国棉纺织史稿》,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
    王春瑜主编: 《中国反贪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彭泽益著: 《十九世纪后半期中国财政与经济》,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张家诚主编:《地学基本数据手册》,海洋出版社1986年版。
    王劲锋著:《中国自然灾害区划》,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版。
    秦翰才著:《左宗棠逸事汇编》,岳麓书社1986年版。
    吴吉远著:《清代地方政府的司法职能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刘子扬著:《清代地方官职考》,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版。
    张晋藩主编:《清朝法制史》,中华书局1998年版。
    姜鸣著:《龙旗飘扬的舰队》,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曾业英主编: 《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罗荣渠著: 《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张朋园著: 《清末民初的知识分子》,时报出版公司1985年版。
    黄逸平著: 《近代中国经济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陶宝良著: 《中国的社与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王先明著:《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绪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孙本文著:《现代中国社会问题》,商务印书馆1943年版。
    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编:《明清档案与历史研究》上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
    杜石然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版。
    《晚清宫廷生活见闻》,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
    蔡冠洛编:《清代七百名人传》上、中、下三册,上海书店影印本。
    侯宜杰著:《二十世纪中国政治改革政潮》,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王晓秋著:《戊戌维新与清末新政——晚清改革史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郭沫若主编:《中国近代史稿》,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林增平著:《资产阶级与辛亥革命》,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
    罗彤华著:《汉代的流民问题》,台湾学生书局1989年版。
    石方著:《中国人口迁移史稿》,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李衡眉编:《移民史论集》,齐鲁书社1998年版。
    路遇著:《清代和民国山东移民东北史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沈益民、童乘珠著:《中国人口迁移》,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年版。
    姜涛著:《中国近代人口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顾长声著:《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来华新教传教士评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张家诚、林之光著:《中国气候》,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版。
    万铀能著:《中国近现代粮食贸易简史》,武汉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严景耀著:《中国犯罪问题与社会变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林济著:《长江中游宗族社会及其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金冲及著:《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李文海:《清末灾荒与辛亥革命》,《历史研究》1991年第5期。
    李文海:《晚清义赈的兴起与发展》,《清史研究》1993年第3期。
    李文海:《甲午战争与灾荒》,《历史研究》1994年第6期。
    李文海:《近代灾荒的历史启示》,《光明日报》1994年3月7日。
    李文海、夏明方:《邓拓与<中国救荒史>》,《中国社会工作》1998年第4期。
    李文海:《进一步加深和拓展清代灾荒史研究》,《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闵宗殿:《关于清代农业自然灾害的一些统计》,《古今农业》2001年第1期。
    董龙凯:《清光绪年间黄河变迁与山东人口迁移》,《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1期。
    谭徐明:《近500年我国特大旱灾的研究》,《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3年6月第23卷第2期。
    陈玉琼、高建国:《中国历史上死亡一万人以上的重大气候灾害的时间特征》,《大自然探索》1984年第4期。
    李向军:《清代救灾的制度建设与社会效果》,《历史研究》1995年第5期。
    鲁克亮、刘力:《略论近代中国的荒政及其近代化》,《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黄育馥:《社会学与灾害研究》,《国外社会科学》1996年第6期。
    汪林茂:《江浙绅士与辛亥革命》,《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5期。
    申学锋:《清代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变化述论》,《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邓绍辉:《晚清赋税结构的演变》,《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朱浒:《二十世纪清代灾荒史研究述评》,《清史研究》2003年第2期。
    朱浒:《地方系谱向国家场域的蔓延——1900-1901年的陕西旱灾与义赈》,《清史研究》2006年第2期。
    王玉茹:《中国近代的经济增长和中长期波动》,《经济学(季刊)》2005年1月第4卷第2期。
    汤象龙:《民国以前的赔款是如何偿付的》,《中国近代经济史集刊》1934年第2卷,第2期。
    夏明方:《铜瓦厢改道后清政府对黄河的治理》,《清史研究》1995年第4期。
    夏明芳:《论1876至1879年间西方新教传教士的对华赈济事业》,《清史研究》 1997年第2期。
    蒋梦麟:《清末官场的陋规》,《领导科学》2001年第13期。
    周秋光:《晚清时期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的兴起》,《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曾京京:《唐锡晋与晚清义赈》,《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底4期。
    朱英:《经元善与晚清公益事业的发展》,《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王显成:《李鸿章督直期间的抗灾救灾实践及其教训》,《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王家范:《中国古代的流民问题》,《探索与争鸣》1994年第5期。
    池子华:《论近代流民“漂洋”现象》,《学海》2001年第1期。
    池子华、李红英:《灾荒、社会变迁与流民——以19、20世纪之交的直隶为中心》,《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康沛竹:《战争与晚清灾荒》,《北京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
    康沛竹:《清代仓储制度的衰败与饥荒》,《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3期。
    高建国:《解放前中国饥民食谱考》,《灾害学》1995年第4期。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国科学》1972年第2期。
    姜守鹏:《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特点》,《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第2期。
    汪德平:《近代中国沦为粮食进口大国的原因》,《江汉论坛》2003年第6期。
    吴柏钧:《影响中国近代粮食进口贸易的诸因素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1期。
    吕绍理:《近代广东与东南亚的米粮贸易(1866—1931)》,《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报》1995年第12期。
    李彦宏、陈雪平:《“丁戊奇荒”农民运动低落原因探析》,《求索》2003年第3期。
    蔡少卿:《近代中国的土匪》,《百科知识》2005年第5期。
    王金香:《近代北中国旱灾的特点》,《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倪玉平:《试论清代的荒政》,《东方论坛》2002年第4期。
    谭徐明:《近500年我国特大旱灾的研究),《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3年第2期。
    陈锋:《清代财政支出政策与支出结构的变动》,《江汉论坛》2000年第5期。
    孙语圣:《试论孙中山的救荒思想》,《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李岚:《孙中山的救荒思想》,《安徽史学》2000年第2期。
    佳宏伟:《大灾荒与贸易》,《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4期。
    谢高潮:《晚清洋务派恢复社会经济的荒政主张与活动》,《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
    谢永刚等:《重大水旱灾害对粮食价格的影响研究》,《吉林水利》2003年第6期。
    李岫:《洋务派的民生观及其实践》,《文史哲》1990年第1期。
    王金香:《洋务派与“丁戊奇荒”》,《黄河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陈勇勤:《晚清清流派的恤民思想》,《历史档案》2002年第3期。
    陈勇勤:《光绪时期清流派对农业有关问题所提建议及其务实性》,《中国农史》1994年第3期。
    章征科:《晚清中央政治权威丧失的原因》,《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法]魏丕信著:《十八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中译本。
    [英]苏慧廉著:《李提摩太在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中译本。
    [英]李提摩太著:《亲历晚清四十五年》,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中译本。
    [美]何炳棣著:《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中译本。
    [美]明恩溥著:《中国人的特性》,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中译本。
    [美]史沫特莱著:《史沫特莱文集》,新华出版社1985年中译本。
    [美]E·A·罗斯著:《病痛时代(19—20世纪之交的中国)》,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中译本。
    [英]亚当·斯密著:《原富》,商务印书馆1981年中译本。
    【美】周锡瑞著:《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中译本。
    [美]柯文著:《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中译本。
    [澳]骆惠敏编:《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上海知识出版社1986年中译本。
    【美】马士著:《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美】卡尔·A·魏特夫著:《东方专制主义—对于极权力量的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中译本。
    [日]田中忠夫著:《中国农业经济研究》,大东书局1934年中译本。
    [美]罗兹·墨菲著:《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中译本。
    [美]施坚雅编:《晚清中华帝国的城市》,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77年中译本。
    [日]夫马进著:《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中译本。
    [美]麦克尔尼著:《瘟疫与人——传染病对人类历史的冲击》,台北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中译本。
    [美]詹姆斯·奥康纳著:《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中译本。
    [德]马克斯·韦伯著:《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中译本。
    【美】黄宗智著:《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华书局1986年中译本。
    [美]罗兹曼著:《中国的现代化》,三联书店1995年中译本。
    [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中译本。
    [巴西]约绪·德·卡斯特罗著:《饥饿地理》,北京三联书店1959年中译本。
    【美】柯文:《义和团、基督徒和神——从宗教战争角度看1900年的义和团斗争》,《历史研究》2001年第1期。
    Nassanov, N. Andrew James. A History of the China International Famine Relief. Mass.:Harvard University East Asian Research Center,1965.
    Paul Richard Bohr. Famine in China and the Missionary:Timothy Richard as Relief Administrator and Advocate of National Reform,1876-1884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