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西安地区普通高校大学生活动中心实效性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被誉为学生“第二课堂”的大学生活动中心是一种适应于我国高校发展现状,起辅助性教育职能的重要校园建筑类型,其建设核心是满足大学生校园交往及日常活动的需求。本文着重于西安地区普通高校的实例调查基础,对大学生活动中心的“实效性”进行深入的系统化研究和归纳,并提出该类型建筑的设计原则、评价标准及建设策略。
     全文共有以下五部分内容:
     首先直接切入课题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的概念界定,综述我国高校大学生活动中心的发展沿革及类型特征,论文研究的现实背景、理论基础、必要性和思路方法;接着以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方法为依据,对西安地区普通高校大学生活动中心的现状进行实地调研及问卷访谈,由使用现状提出大学生活动中心“实效性”的课题核心;此外,透析城市及校园对大学生活动中心的综合作用机制,解决其建设必要性的最基础问题,进一步,借助国内、外大学生活动中心的文献研究并结合项目实践,纵向和横向的对比分析大学生活动中心在校园布局及建筑空间的实效性问题,较全面的涵盖了包括校园总体影响因素、规划布局设计方法、组织模式理念,以及基本功能定性、空间流线组织、与环境协调关系、建筑造型等各层面内容,得出大学生活动中心在实际建设中应注意的思路重点及具体的处理方法,同时推测大学生活动中心规划及设计的发展趋势;最有实际价值的内容是对大学生活动中心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调查研究,笔者着力于提炼建筑及必设功能空间的生均面积指标、交往空间配比率、平面利用率、多功能会堂设座率等数据及参数的潜在规律,从主观的调研结果和客观的统计数值两种角度分析建筑实效性最终效果的作用因素及评价标准,并为今后我国大学生活动中心的设计建造及建筑规范标准的修订提供参考数据。
     最后笔者总结了上述全部研究成果,提出大学生活动中心的“实效性”建设策略,同时对本课题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做出个人展望。
The university student activity center, honored as the second classroom, is one key-building of type which is built to adapt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in China, served for the auxiliary education, career guidance to meet students' daily intercommoned communications and activities. The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student activity center in Xi'an, carries more in-depth study on the theory and design principles of "Actual effectiveness", and moreover refers to the focal point of designed principles, criteria evaluations and final strategies of this campus category.
     There are five mian partial contents:
     The author cuts into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content directly, analyses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bject of study, expatiate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definition and scope, introduce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necessity and methodologies of the study as well. And then, takes empiricism and the positivism method as a foundation, urgent situation of actual effectiveness of the activity center is advised, which is based on the research investigates of practical projects in Xi'an, and carried out field surveys and interview questionnaires. In the meantime, recurs to predecessors' literature researchs, through longitudinal and crosswise Contrastive analysis, it is the actual effectiveness study of university student activity center's in planning layout and architectural space, including impact the construction of activity center, planning strategies, organization pattern ideas and the basic function, space organization, relation with external environment, architectural modeling. Issues questions need to be paid attention on design of university student activity center building and specific solutions as well. Finally,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student activity center are proposed. The most realistic value of the whole research is quantitative study of main economic and technical parameters, the author focuses on refining the potential formulas of average area parameter for the essential functional space, intercommoned space allocated rate, plan utilization rate, theater seating rate and so on. With quantitative statistics and qualitive investigations approach,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factors which impact the actual effectiveness indirectly, provides evaluations and reference basis for the design of university student activity center and revision of relative architectural codes.
     The conclusion of the research proposes actual effectiveness design strategies for present ordinary university student activity center in China and prospects of the research domain as well.
引文
[1]姜辉,孙磊磊,万正旸,孙曦.大学校园群体[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83.
    [2]吴庆.中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历史演变、现实定位及具体类型[J].当代青年研究,2005,02.
    [3]王丽娜.我国高校校园学生生活区规划与生活建筑设计研究[D].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9.
    [4]蒋琦玮,凌春雨.多校区大学学生管理工作探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6:178.
    [5]鲁学军.高等教育的双重属性与高等学校的资源配置[D].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16-18.
    [6]何镜堂,郭卫宏,吴中平.现代教育理念与校园空间形态[J].建筑师,2004::20.
    [7]孙荣雯.城市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建筑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2.
    [8]同[7]:13.
    [9]王丽娜.我国高校校园学生生活区规划与生活建筑设计研究[D].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87.
    [10]朱江.我国高校学生中心规划及建筑设计的新问题与新认识[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75.
    [11]曹涵棻.协调与创新----清华大学学生文化活动中心(蒙民伟楼) 设计[J].建筑学报,1996,07:52-55.
    [12]祝晓峰.深圳大学学生活动中心,建筑学报[J].1998,02:31-34.
    [13]同[11]:33-37.
    [14]王芳.高校学生活动中心建筑的设计和规划[J].山西建筑,2006,17:36.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1]李志民.建筑计划---理论与实验资料汇编[M].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所,2008:59.
    [2]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74.
    [1]胡晓鸣,吴伟年,洪江,王志伟.聚合与分散---现代综合性大学校园发展的新趋势[J].建筑学报,2002,04:18.
    [2]涂慧君.大学校园整体设计---规划·景观·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71.
    [3]缪朴.深圳大学教工活动中心方案---成对的室内外空间[J].建筑学报,1996,04:27-29.
    [4]王芳.高校学生活动中心建筑的设汁和规划[J].山西建筑,2006,17:36.
    [5]戴复东,吴庐生.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中心岛组团建筑与环境创作[J].建筑学报,2005,01:30-35.
    [6]美国EE&K建筑师事务所.美国宾城大学阿帕拉契学生中心[J].世界建筑导报,2006:36-45.
    [7]同[2]:19.
    [8]宋泽方,周逸湖.大学校园规划与人文环境的失落[J].理想空间-个性化校园规划,2005,04:9
    [9]同[8]:11.
    [10]杨易栋,楼宇红,陈翔.个性化的校园空间---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规划与建筑方案[J].理想空间-个件化校园规划,2005,04:29-32.
    [1]王丽娜.我国高校校园学生生活区规划与生活建筑设计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94.
    [2]朱江.我国高校学生中心规划及建筑设计的新问题与新认识[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77.
    [3]尹冰.高校学生活动中心的复合化设计---浅析宁夏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设计[J].宁夏工程技术,2006,12:392-394.
    [4]刘中莹.中国高校新校区学生街设计研究[D].广州: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62.
    [5]戴维·纽曼著,薛力,孙世界译.学院与大学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224-225.
    [6]张华.浪漫主义的追求---记天津大学学生活动中心(北洋之舟)[J].建筑学报,1998,10:36-37.
    [7]曹涵棻.协调与创新---清华大学学生文化活动中心(蒙民伟楼)设计[J].建筑学报,1996,07:53-54.
    [8]关键.开放、交流与凝聚---广州大学城广外学生活动中心设计[J].www.cnki.net,2005,02:78.
    [9]金旭阳,陈星瑜.形式的解读---南京理工大学学生活动中心设计浅析[J].新建筑,2003,02:40-41.
    [10]同[5]:228.
    [11]美国EE&K建筑师事务所.美国宾城大学阿帕拉契学生中心[J].世界建筑导报,2006:36-45.
    [12]日本建筑学会.建筑设计资料集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3]同[8]:77.
    [14]尹丹.我国高校学生村规划与建筑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65-66.
    [15]伯纳德·屈米建筑师事务所,格鲁森·山姆顿建筑师事务所.哥伦比亚大学学生活动中心,纽约,美国[J].世界建筑,2003,04:78-80.
    [16]同[1]:92-93.
    [17]宋泽方,周逸湖.大学校园规划与人文环境的失落[J].理想空间-个性化校园规划,2005,04:11.
    [18]祝晓峰.深圳大学学生活动中心[J].建筑学报,1998,02:32.
    [19]郑锦铭·杨瑞祯建筑师事务所.医学院学生活动中心[J].台湾建筑师,2007,01:28.
    [20]王芳.高校学生活动中心建筑的设计和规划[J].山西建筑,2005,09:36.
    [21]美国建筑师学会.学校建筑设计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2]高源,杜嵘,吴晓.基于“群集行为”理念的旅馆设计---东南大学·代尔夫特大学建筑联合教学成果评析[J].华中建筑,2007,09:171.
    [23]同[12]:98.
    [24]同[11]:42.
    [25]范凌,王飞.解图伊利诺工学院麦可考米克论坛学生活动中心[J].时代建筑,2006,01:113-115.
    [1]戴维·纽曼著,薛力,孙世界译.学院与大学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美国建筑师学会.学校建筑设计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日本建筑学会.建筑设计资料集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涂慧君.大学校园整体设计---规划·景观·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5]姜辉,孙磊磊,万正旸,孙曦.大学校园群体[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6]李志民.建筑计划---理论与实验资料汇编[M].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所,2008.
    [7]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1]王芳.高校学生活动中心建筑的设计和规划[J].山西建筑,2005,09.
    [2]尹冰.高校学生活动中心的复合化设计---浅析宁夏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设计[J].宁夏工程技术,2006,12.
    [3]张华.浪漫主义的追求---记天津大学学生活动中心(北洋之舟)[J].建筑学报,1998,10.
    [4]曹涵棻.协调与创新---清华大学学生文化活动中心(蒙民伟楼)设计[J].建筑学报,1996,07.
    [5]关键.开放、交流与凝聚---广州大学城广外学生活动中心设计[J].www.cnki.net,2005,02.
    [6]金旭阳,陈星瑜.形式的解读---南京理工大学学生活动中心设计浅析[J].新建筑,2003,02.
    [7]薛东辉,朱宇河.河北科技大学新校区活动中心建筑设计方案[J].山西建筑,2007.
    [8]祝晓峰.深圳大学学生活动中心[J].建筑学报,1998,02.
    [9]郑锦铭·杨瑞祯建筑师事务所.医学院学生活动中心[J].台湾建筑师,2007,01.
    [10]范凌,王飞.解图伊利诺工学院麦可考米克论坛学生活动中心[J].时代建筑,2006,01.
    [11]美国EE&K建筑师事务所.美国宾城大学阿帕拉契学生中心[J].世界建筑导报,2006.
    [12]郭磊.伊利诺工学院麦可考米克论坛学生活动中心[J].时代建筑,2006,01.
    [13]伯纳德·屈米建筑师事务所,格鲁森·山姆顿建筑师事务所.哥伦比亚大学学生活动中心,纽约,美国[J].世界建筑,2003,04.
    [14]缪朴.深圳大学教工活动中心方案---成对的室内外空间[J].建筑学报,1996,04.
    [15]胡晓鸣,吴伟年,洪江,王志伟.聚合与分散---现代综合性大学校园发展的新趋势[J].建筑学报,2002,04.
    [16]宋泽方,周逸湖.大学校园规划与人文环境的失落[J].理想空间一个性化校园规划,2005,04.
    [17]戴复东,吴庐生.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中心岛组团建筑与环境创作[J].建筑学报,2005,01.
    [18]王芳.高校学生活动中心建筑的设计和规划[J].山西建筑,2006,17.
    [19]杨易栋,楼宇红,陈翔.个性化的校园空间---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规划与建筑方案[J].理想空间-个性化校园规划,2005,04.
    [20]高源,杜嵘,吴晓.基于“群集行为”理念的旅馆设计---东南大学·代尔夫特大学建筑联合教学成果评析[J].华中建筑,2007,09.
    [21]吴庆.中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历史演变、现实定位及具体类型[J].当代青年研究,2005,02.
    [22]蒋琦玮,凌春雨.多校区大学学生管理工作探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6:178.
    [23]何镜堂,郭卫宏,吴中平.现代教育理念与校园空间形态[J].建筑师,2004.
    [1]王丽娜.我国高校校园学生生活区规划与生活建筑设计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朱江.我国高校学生中心规划及建筑设计的新问题与新认识[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3]马明.普通高等学校交往空间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4]尹丹.我国高校学生村规划与建筑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孙荣雯.城市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建筑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2.
    [6]刘中莹.中国高校新校区学生街设计研究[D].广州: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7]鲁学军.高等教育的双重属性与高等学校的资源配置[D].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s].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