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负面”教育的意义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负面教育是指在行为规范的领域内,运用约束、批评、惩罚等手段针对儿童的不当行为展开的教育。这种教育的目的在于限制、修正儿童的行为,以及让儿童为自己的过错承担相应的责任,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德性。强制性、批判性、施以压力等是其主要特征。
     负面教育是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然而,在我国目前的教育实践中,部分教育者往往忽略了或不敢使用负面教育,致使负面教育陷入被抛弃、被拒绝、被转移、被弱化以及被扭曲的境地,使得教育趋向软弱无力。这不仅减损了教育公平,还冲击着纪律的权威,违背了正义的原则。把儿童完全置入一种温情的场域之中,不利于形成旺盛的生命力。而且,对儿童的放逐,有使儿童的责任感流失的危险,并难树儿童法的精神。
     传统的负面教育试图通过压制和规训,以造就驯服的臣民。这种近乎残酷的、丧失民主精神的做法受到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强烈批判。从卢梭开始,历经蒙台梭利、杜威等人,教育正式走向了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和尊重儿童之路。在这种趋势下,一些学者对负面手段进行了反思,甚至是质疑和责难。如苏霍姆林斯基、塞勒斯坦·弗内核、斯金纳、埃尔菲·艾恩、简·尼尔森等人,否定了惩罚等,认为惩罚等是一种无效的教育手段,是对儿童内在本性的损害。尤其在我国片面强调正面教育的情势下,一些教育者丧失了冷静的思考,试图排除教育中的一切强制。
     纵观负面教育的实践史,其发展趋势如下:从维系权威到关注和尊重儿童,从以体罚为主到多样化的、人性化的手段,从诉诸儿童的身体到感化和撼动儿童的心灵与精神,从以羞辱、威慑、压制儿童为主到以负面教育为辅。教育需要反对压制和规训,但不等于反对负面教育。出现不当行为,这是儿童成长中的正常现象,是儿童行为学习中的试误。不当行为恰恰是教育的起点。对不当行为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者应担负起的责任。负面教育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而问题的解决,既意味着儿童的成长,又常常伴随教育理论的创生与发展。从形式上来看,负面教育是对原始野性的否定,这种否定以必要的压力作用于儿童。儿童的心理韧性是负面教育能够施以压力的前提,同时必要的压力可以使儿童保持敏锐和慎重,以及增强心理韧性。负面教育又是对不当行为的一种反馈,儿童通过反思,不断地同化和顺应外在的要求,从而实现行为规范的学习。另外,负面教育所创造的是一种逆境。逆境往往构成生存的动力,有利于养成节制等品德,是一种富有生命意义的情境。所以,负面教育对儿童的发展是有价值的:它重组儿童的行为经验,督促儿童建立不应如此的道德防线,也丰富着儿童的人性。同时,负面教育也能够满足其他儿童的德性需要,以及发挥警示作用。它对于维持基本的教育教学秩序也具有辅助性的意义。
     负面教育并不违背教育所应该秉持的那些伦理守则。在负面教育中,教育者将儿童视为有责任的道德主体,这是另一种尊重;负面教育也不乏关爱。负面教育中的爱是一种有建设性的东西,它旨在恢复儿童正常的生长方向,是一种理智的、凝重的爱;另一方面,负面教育对不当行为的干涉并不构成对儿童自由的侵犯,而是对更为广泛的自由的维护。因为儿童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负面教育还是一种规约,它意在让儿童学会节制,理性地去生活,做一个自主的人;此外,负面教育是一种控制,它所追求的是秩序、效果和效率,是为了转化为儿童内在的控制,是正当的。所以,负面教育是一种无形的教化。同时,这些伦理精神理应成为教育者所恪守的原则。
     在实践中,教育者应对负面教育保持谨慎的态度,既要认识到负面教育作用的有限性,也要注意防止种种可能的风险。负面教育必须出于教育并为了教育。它传递的应是那些有价值的观念,而且,它要着眼于儿童优良人格的发展,并在发展理解力和认知洞见方面有所作为。负面教育还应该是适当的,是儿童可接受的。它应该努力追求艺术化的教育,防止技术主义对人的物化。负面教育之后,教育者应该进行积极的反思,与儿童保持沟通,并让儿童重新被接纳入所在的团体。
Negative education is a kind of educational activity which means to educate children against the misconducts using the tools as restriction, criticism and puni-shment in the field of behavior rules. The aim of it is to limit and modify the child-ren's behavior,make them assume the corresponding responsibilities for their own fault,and help them to form good habits and virtues.Mandatory,critical and putting pressure are the main features of negative education.
     Negative education is essential educational means. However, in our current educational practice, some educators often ignore or worry to use negative education. So that negative education falls into the situation of being abandoned,rejected,transferred, weakened, and distorted. And because of this, education tends to be weak.This not only damages the educational equity,but also impacts the authority of discipline and violates the principles of justice. It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formation of vitality for the children to put them in a fully warmth field.Moreover, indulgence to children is dangerous because it may make the children lack of responsibility and is difficult to help the children to establish the spirit of law.
     The traditional negative education attempts to train tame citizens with repression and discipline. This sort of brutal and undemocratic behaviors are strongly criticized by the education theorists. Education headed for the discovery of children, liberation of children and respect for the children from Jean-Jacques Rousseau, to Maria Monte-ssori and John Dewey. Under this trend, some scholars reflect the negative means and even question and criticize them. For example, Suchomlinski,Celestin Freinet, Burrhus Frederic Skinner, Elphey Iron and Jane Nelsen all denied penalty.They thought that punishment was an ineffective educational means and made damages to the intrinsic nature of children. Especially under the situation of promoting positive education one-sided in China,some educators forfeit cool thinking and try to exclude all the constraint in education.
     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the practice of negative education,its development tren-ds are as the following:from maintaining authority to attention to and respect for chil-dren;from punishment to diverse and human means;from resorting to children's bod -y to influencing and shaking the soul and spirit of children;from taking humiliation, deterrence,suppression as the main means to taking negative education as the seconda-ry means.Education needs to be against repression and discipline,but it doesn't mean to oppose negative education. Misconduct is a normal phenomenon during children's growth and is the trial and error in children's behavioral learning.Misconduct is precis-ely the starting point of education. It is the educator's responsibility to educate the children against misconduct. Negative education is a process of problem-solving, And the process of problem-solving not only means the growth of children,but also is acco mpanied by the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theories.From the form of neg-ative education,negative education is the negation of the original wild and this negat-tion imposes necessary pressure on children.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is the premise on which negative education can impose pressure on the children.And necessary pressure can make the children stay sharp and careful and enhances their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Negative education is a feedback of misconduct.The children assimilate and adapt to external demands through reflection,so that they achieve the learning of behavior rules.In addition,what negative education creates is a kind of pressure environment. Pressure environment often constitute the driving force to survive,is conducive to develop morality as abstinence and is a context full of meanin-g of life.Therefore,negative education is valuable to children's development.It regrou-ps the behavior experiences of children,urges children to establish the moral defense of "should not be so" and also enriches the human nature of children. Simultaneously, negative education can also meet other children's moral needs,and play a warnig.It also has supportive significance to maintain basic educational order.
     Negative education does not violate those ethic rules to which education should adhere.In negative education, it is another kind of respect to take children as responsible moral subject,and there is not lack of care in negative education. Love in negative education is constructive thing,which aims to restore the normal growth direction of children and is a kind of sensible and dignified love.On the other hand,though negative education interferences misconduct,it does not violate children's freedom and on the contrary it protects a wide range of freedom.Because children must be responsible for their behaviors.Negative education is also a kind of statute,which aims to let children learn to be moderate, live rationally and become autonomous person.In addition, negative education is a kind of control,which is internal control for children and is proper. Therefore,negative education is invisible edification.At the same time, educators should adhere to these ethical spirit.
     In practice,educators should be cautious of negative education.It is necessary to recognize limited function of negative education and also guard against all possible risks.Negative education must be from and for education.What negative education passes should be valuable concepts.Moreover,it should focus on developing good pers-onality of children and be useful in developing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and cogniti-ve perspective.Negative education should be appropriate and be accepted by the children.It should strive for artistic education and prevent materialization of human from technologism.After using the negative education,educators should make active reflection,maintain communication with children and then make them readmitted by the group where they are.
引文
1金生鈜著.规训与教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
    2林小艳.提倡无批评教育[N].光明日报.2003年4月10日B1版;类似的说法又见:胡颖.纵谈“无批评教育”[J].北京教育.2001(9):王芳.无批评日学生喜欢[J].黑龙江教育.2003(14):钱元霞.“不批评”教育的尝试[J].江西教育.2001(10);周莉.惩罚不是教育[J].江苏教育.2005(4B).
    1参见:张廷亮.论反面教育[J].现代教育论坛.2007(9);李玉红.刍议教育中的另一个方面——恰当运用反面教育[J].辅导员.2006(Z1).
    2参见:陈文银.负面教育的正面作用[J].教育与职业.2004(19);赵庆生.基于反面教育的几点体会[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08(3).
    1挫折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指因行为或动机受阻引起的消极的情绪体验。在这层意义上来说,挫折的外延比较广泛。对儿童的行为进行限制,以及对不当行为的批评、惩罚,也会使儿童形成挫折感,或者说,这也是一种挫折教育。在此,并不是将所有的挫折教育都排除在负面教育之外,所排除的仅限于文中所表述的那一种类。
    2马和民.学生失范行为及其教育控制[J].全球教育展望.2002(4).
    1周辅成主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220.
    2周冬梅.论教育惩罚[D].东北师范大学.2006:3.
    3[英]边沁著.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M].时殷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16.
    4[英]约翰·密尔著.论自由[M].徐宝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3.
    5[英]约翰·密尔著.论自由[M].徐宝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90.
    1高兆明.耻感与存在[J].伦理学研究.2006(3).
    2[德]赫尔巴特著.普通教育学[M].李其龙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29.
    3陈友松主编.当代西方教育哲学[M].杨之岭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66.
    4[美]肯尼斯A.斯特赖克等著.教学伦理[M].洪成文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5.
    1陆有铨著.皮亚杰理论与道德教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114-115.
    2高德胜著.知性德育及其超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48.
    3[捷]夸美纽斯著.大教学论·教学法解析[M].任钟印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31-232.
    4[苏]马卡连柯著.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下卷)[M].吴式颖等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412.
    5[法]爱弥儿·涂尔干著.道德教育[M].陈光金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92.
    1刘德林.新课程背景下纪律理念的转变[J].江西教育科研.2005(3).
    2[德]雅斯贝尔斯著.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56.
    3[德]雅斯贝尔斯著.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5.
    4 R. S. Peters, Ethics and Education[M]. Scott Fresman & Company,1967:184.
    5[英]伯特兰·罗素著.幸福之路[M].曹荣湘,倪莎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221.
    1[法]米歇尔·福柯著.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354.
    2[法]卢梭著.爱弥儿(上卷)[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109.
    3[英]斯宾塞著.斯宾塞教育论著选[M].胡毅,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93.
    4[苏]苏霍姆林斯基著.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5卷)[M].吴式颖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01:502.
    1[法]阿尔贝·雅卡尔,皮埃尔·玛南,阿兰·雷诺著.没有权威和惩罚的教育?[M].张伦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5.
    2[美]斯金纳著.超越自由与尊严[M].陈维纲等译.贵阳: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49.
    3陆有铨著.现代西方教育哲学[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315.
    4[美]埃尔菲·艾恩著.奖励的惩罚[M].程寅,艾斐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148.
    1[美]埃尔菲·艾恩著.奖励的惩罚[M].程寅,艾斐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85.
    2[瑞士]皮亚杰著.儿童的道德判断[M].傅统先,陆有铨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388-390.
    1李伯黍,卢家楣,程学超,张承芬等.儿童心目中的惩罚研究[J].心理科学.1984(5).
    2赵景欣,王美芳.批评/表扬与儿童反应模式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04(3).
    1孟万金.中小学生对惩罚的心理感受研究[J].心理科学.2004(1).
    1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2-13.
    2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257.
    3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0-11.
    4腾大春主编.外国教育通史(第一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62.
    5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9.
    1派度诺米是儿童们的监督者,负责对儿童的教育,由国家“最高尚、最优秀”的公民担任。
    2周一良等编.世界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268.
    3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3.
    4姬庆红.古代世界教育中的体罚[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5(2).
    5伏如拉(ferula)即一束树枝,一般用桦树枝做成,也有的用金雀花枝条做成;伏蕤格如牧(fragrum)即皮鞭,通常只用来惩罚奴隶;斯苦体(scutia),一种较轻柔的皮鞭,由柔软的皮革做成,有韧性又坚实;伏斯体(fustis),即棍棒,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手杖。
    6[德]奥托·基弗著.古罗马风化史[M].姜瑞璋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76.
    7施义慧.近代西方童年观的历史变迁[J].广西社会科学.2004(11).
    1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13.
    2范立民.基督教与中世纪教育[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1995(4).
    3[美]克伯雷选编.外国教育史料[M].任宝祥,任钟印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63-66.
    4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编著.外国教育史(上)f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80.
    5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13-114.
    1吴元训选编.中世纪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361.
    2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66-167.
    3[英]约翰·洛克著.教育漫话[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34.
    4[英]约翰·洛克著.教育漫话[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61.
    王蕾.从小成人到大儿童——西方儿童观发展历程谫议[J].济宁学院学报.2008(4).
    6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7.
    1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9.
    2[法]卢梭著.爱弥儿(上卷)[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74.
    3[法]卢梭著.爱弥儿(上卷)[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91.
    4[法]卢梭著.爱弥儿(上卷)[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5.
    5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87.
    6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37.
    1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编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86.
    2蒙台梭利这样描写了当时的状况:“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惩罚儿童的方法。在私立学校里,采用的惩罚往往是标明的,正如标明他们的校徽一样。有些采用侮辱的方法,例如在儿童背上挂牌子,戴上写着笨蛋的纸帽子,或者使他们戴枷示众,让过路人取笑他们,嘲弄他们。儿童一连几个小时罚站壁角,身体疲乏,闲的无聊,看不到一点东西,却责怪他们自愿那样站着。……其他的惩罚有罚他们裸着双膝跪在石板地上,或加以鞭挞,或当众笞打。有一种新的巧妙的惩罚方法是从学校和家庭联合起来进行教育的理论来的,这个原则归结为把学校和家庭组织起来惩罚儿童,折磨儿童。一个孩子,在学校受了惩罚,必须把判决送交他的父亲,使父亲可以和教师一起惩罚和责骂孩子。然后孩子被迫把他父亲的字条送回学校,证明他已经自己向另一个刽子手投案,这另一个刽子手至少在原则上参与了对他自己的儿子的迫害。孩子就这样被判背上自己的十字架。”(参见: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编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86)
    3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451-452.
    4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编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87.
    5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492.
    [美]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0.
    2[美]约翰·杜威著.杜威教育名篇[M].赵祥麟,王承绪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7.
    3[智]塞尔玛·西蒙斯坦.儿童观的后现代视角[J].常宏译,赵振国校.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2).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十五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Z].1993-10-3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Z].2001-5-22.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五十二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修订)[Z].2006-6-29.
    4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十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Z].2006-12-29.
    5除我国外,其它国家也有类似的立法。如日本在1947年颁布《学校教育法》,其中第十一条规定:“校长和教员,根据教育上的需要,可按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对学生进行惩戒。但是不许体罚”(参见:瞿葆奎主编,钟启泉选编.教育学文集·日本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55);其它禁止体罚的国家及时间分别是:瑞典(1979年)、芬兰(1983年)、挪威(1987年)、奥地利(1989年)、塞浦路斯(1994年)、丹麦(1997年)、拉脱维亚(1998年)、克罗地亚(1998年)、以色列(2000年)、德国(2000年)、保加利亚(2000年)、冰岛(2003年)、乌克兰(2004年)、罗马尼亚(2005年)(参见:周士英.国外关于体罚危害的研究及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0))
    1相关情况参见:曹三及.中学教师批评教育口语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史薇.学校教育中惩罚问题探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7.
    2孟卫青,刘飞燕.五个国家体罚立法的比较与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9(6).
    1[法]米歇尔·福柯著.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11.
    1孟卫青,刘飞燕.五个国家体罚立法的比较与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9(6).
    2杨光富.美英韩泰四国教育体罚现象透视[J].当代教育科学.2003(9).
    3杨光富.美英韩泰四国教育体罚现象透视[J].当代教育科学.2003(9).
    1张洪华.教育惩戒:踯躅于惩与不惩之间[J].上海教育科研.2009(10).
    1 PS小学位于X省Y市市中区,归属市中区管辖.
    1 根据2010年3月30日对PS小学N老师的访谈材料整理而成.
    2 MS中学位于X省Y市市中区,是一所市属初级中学.
    1根据2010年3月26日对MS中学F老师的访谈材料整理而成.
    2根据2010年1月28日对MS中学B老师的访谈材料整理而成.
    1根据自2010年1月28日对MS中学B老师的访谈材料整理而成.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Z].2009-8-12.
    3管培俊回应教师“批评权”老师不管学生是渎职[EB/OL]. [2009-9-10]. http://learning.sohu.com/20090910/n266624984.shtml.
    1瞿玉杰.对不起,我还是不敢批评学生[J].中国农村教育.2009(10).
    1根据2010年3月26日对PS小学K老师的访谈材料整理而成.
    2参见本文第26页.
    1根据2010年3月26日对PS小学K老师的访谈材料整理而成.
    2根据2010年3月31日对MS中学学生J的访谈材料整理而成.
    1根据2010年1月15日对MS中学A校长的访谈材料整理而成.
    1根据2010年3月30日对PS小学M老师的访谈材料整理而成.
    1根据2010年3月31日对MS中学学生J的访谈材料整理而成.
    1[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3.
    2[古希腊]亚里斯多德著.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出版社,2003:136-137.
    3参见拙文《惩罚在教育中的伦理学辩护》,发表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7期。
    1郭元祥.对教育公平问题的理论思考[J].教育研究.2000(3).
    2[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302.
    3根据2010年1月15日对MS中学A校长的访谈材料整理而成.
    1[法]爱弥儿·涂尔干著.道德教育[M].陈光金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46.
    1杨丽珠,李灵,田中敏明.少子化时代幼儿家长教育观念的研究——中、口、韩跨文化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1999(5).
    2林格著.教育是没有用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
    1成尚荣.新课堂需要什么样的纪律[J].课程·教材·教法.2004(7).
    2陆有铨.从学位论文看基础教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教育学报.2008(4).
    1陆有铨.从学位论文看基础教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教育学报.2008(4).
    2刘铁芳.儿童健全的主体性从何而来[J].江苏教育.2009(6).
    1根据2010年3月30日对PS小学M老师的访谈材料整理而成.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129.
    2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535.
    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24.
    1张行涛,郭东岐主编.新世纪教师素养[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3.
    1徐琴.浅论心罚的成因、危害及对策[J].教育科学.2002(4).
    1龚晖.如何对幼儿心理问题进行初步判断[J].幼儿教育.2005(1).
    2根据2010年3月15日对PS小学L老师的访谈材料整理而成.
    1根据2010年3月30日对MS中学学生I的访谈材料整理而成.
    2《荀子·性恶》
    1[美]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0.
    1[美]爱德华·L·桑代克著.人类的学习[M].李月甫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33-34.
    1[法]卢梭著.爱弥儿(上卷)[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55.
    2[美]L·科尔伯格著.道德发展心理学[M].郭本禹,何谨,黄小丹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02.
    1[美]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2-53.
    2[美]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9-50.
    1[美]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53.
    1[美]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0-52.
    1[美]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62.
    1易森林.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功能[D].华东师范大学.2010:34-36.
    1裴斯泰洛齐在《与友人谈斯坦兹经验的信》中是这样描述那些孤儿的:“当孩子们来到孤儿院时……大多数身体有缺陷,很多人有慢性皮肤病,使他们步履不便,或是头上痒痛,或是衣衫褴褛,满身虱子。很多人骨瘦如材,形容枯槁,目光无力:有的是不知羞耻,习于乞求伪善和各种欺骗:另一些儿童为不幸所折磨,变成没有耐心、猜疑的、胆怯的人,完全缺乏感情,其中也有娇宠成性的儿童,他们只知道享受,因此显得自命不凡,不和人们来往,歧视同伴中的小乞儿,不和他们平等相处,似乎很难使自己适应于这种场所和他们旧习惯大不相同的生活方式。”(参见: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196)
    2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87.
    3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484.
    1[德]伊曼努尔·康德著.论教育学[M].赵鹏,何兆武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3.
    2[德]伊曼努尔·康德著.论教育学[M].赵鹏,何兆武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4.
    3[德]伊曼努尔·康德著.论教育学[M].赵鹏,何兆武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24.
    4[德]伊曼努尔·康德著.论教育学[M].赵鹏,何兆武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5.
    5[德]伊曼努尔·康德著.论教育学[M].赵鹏,何兆武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11.
    6[德]伊曼努尔·康德著.论教育学[M].赵鹏,何兆武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35-38.
    1陈旭.中学生学业压力、应对策略及应对的心理机制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15.
    2陈旭.中学生学业压力、应对策略及应对的心理机制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16.
    1压力是生存的需要[J].解放军生活.2010(3).
    2本文在第四章将对这一问题继续加以讨论.
    3陈旭.中学生学业压力、应对策略及应对的心理机制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96.
    4 Hans Steiner, Sarah J.Erickson, Nicole L.Hernandez, Renee Pavelski.CoPing Styles as Correlates of Health in High School Students[J].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2002,30:326-335.
    5也有学者将之称为心理弹性、复原力、压弹、抗逆力等。在此,笔者比较认同于肖楠和张建新的观点。韧性的说法更适合这一心理特征。因为人与自然物是不同的,人是反应不是机械的。前类概念强调的是“复原”,而人的心理在承受压力之后,可能变得更坚强,超出了原有的水平。详见二人在《心理科学进展》2005年第5期发表的《韧性(resilence)——在压力下复原和成长的心理机制》一文。
    6于肖楠,张建新.韧性(resilence)——在压力下复原和成长的心理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05(5).
    7杨欣,陈旭.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解读心理韧性[J].心理学探新.2009(5).
    1[美]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
    2[美]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
    3实验的具体过程是:“在实验的第一个月,南瓜承受了500磅的压力;实验到第二个月时,这个南瓜承受了1500磅的压力;当它承受到2000磅的压力时,研究人员必须对铁圈加固,以免南瓜将铁圈撑开。最后,整个南瓜承受了超过5000磅的压力后瓜皮才开始破裂。他们打开南瓜,发现它已经无法再食用,因为它的中间充满了坚韧牢固的层层纤维:为了吸收充足的养分,以便于突破限制它生长的铁圈,它所有的根往不同的方向全方位地仲展,直到控制了整个花园的土壤与资源。”(参见:佚名.南瓜的力量[J].初中生.2003(Z4))
    1有关本部分的论述,大量参考和引用了拙文《浅议教育中惩罚》(发表在《中国德育》2009年第9期)中的内容,特此说明。
    2[美]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53.
    3张承芬主编.教育心理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550-551.
    1[美]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54.
    2[美]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58.
    3[德]黑格尔著.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7.
    4[德]黑格尔著.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7.
    5[德]黑格尔著.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76.
    6[英]洛克著.人类理解论(上册)[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出版社,1959:69.
    1陆有铨著.皮亚杰理论与道德教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200.
    2[瑞士]皮亚杰著.儿童的心理发展[M].傅统先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20-26.
    1夏征农,陈至立主编.辞海(第3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1660.
    2《孟子·告子下》
    3罗兰.人生逆境[M]//罗兰著.给寂寞的人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2.
    1[德]亚瑟·叔本华著.人生为何而不同[M].梁波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8-19.
    1[德]亚瑟·叔本华著.人生为何而不同[M].梁波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8.
    2邬昆如著.人生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73.
    3[英]培根著.培根论人生[M].张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5.
    1[英]培根著.培根论人生[M].张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5.
    2陆有铨.从学位论文看基础教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教育学报.2008(4).
    1[法]爱弥儿·涂尔干著.道德教育[M].陈光金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55.
    2翟天山,杜时忠.逆境教育问题初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1).
    3闫顺利.对逆境的哲学反思[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1夏征农,陈至立主编.辞海(第2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1101.
    1刘紫英.学生的惩罚认知及其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09:30.
    2[美]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86.
    1高德胜著.知性德育及其超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48.
    2《孟子·公孙丑》
    1刘次林.羞愧感及其教育意义[J].教育研究.2001(9).
    2高兆明.耻感与自由能力[N].光明日报.2006年7月31日第12版.
    3刘德林.负面道德经验极其德育价值[J].中国教育学刊.2007(7).
    4肖绍明,董标.教育与人性——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综述[J].教育研究.2010(3).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6王坤庆.关于人性与教育关系的探讨[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3).
    7王坤庆.关于人性与教育关系的探讨[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3).
    8戴茂堂.人性的结构与伦理学的诞生[J].哲学研究.2004(3).
    1欧阳旭曦.人性的内在矛盾是道德的基础[J].伦理学研究.2003(2).
    2[美]约翰·杜威著.人的问题[M].傅统先,邱椿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162-163.
    3[美]约翰·杜威著.人的问题[M].傅统先,邱椿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162.
    4[德]伊曼努尔·康德著.论教育学[M].赵鹏,何兆武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5.
    1陆有铨著.皮亚杰理论与道德教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200-201.
    1[法]爱弥儿·涂尔干著.道德教育[M].陈光金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45.
    2[法]爱弥儿·涂尔干著.道德教育[M].陈光金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46.
    3[法]爱弥儿·涂尔干著.道德教育[M].陈光金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47.
    4[法]爱弥儿·涂尔干著.道德教育[M].陈光金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46.
    5[苏]马卡连柯著.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下卷)[M].吴式颖等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88.
    1[美]卡罗尔·西蒙·温斯坦,安德鲁·J·米格纳诺著.小学课堂管理[M].梁钫,戴艳萍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 1 R. S. Peters, Ethics and Education[M]. Scott, Fresman & Company,1967:22.
    2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编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90.
    1[法]阿尔贝·雅卡尔,皮埃尔·玛南,阿兰·雷诺著.没有权威和惩罚的教育?[M].张伦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5.
    2[英]边沁著.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M].时殷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16.
    1汉语大辞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8:1283.
    2王澍,柳海民.论尊重与“尊重的教育”[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1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300.
    2夏征农,陈至立主编.辞海(第4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3088.
    2[美]亚伯拉罕·马斯洛著.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8.
    4联合国大会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日第217A(Ⅲ)号决议通过并颁布.世界人权宣言[Z].1948-12-10.
    5 Avishai Margalit. The Decent Society[M]. Firs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aperback edition,1998:22-27.
    1[苏]马卡连柯著.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下卷)[M].吴式颖等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402.
    1[苏]马卡连柯著.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下卷)[M].吴式颖等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402.
    2[美]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8.
    3[美]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14.
    4[美]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22.
    1[美]肯尼斯A.斯特赖克等著.教学伦理[M].洪成文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0.
    1[德]雅斯贝尔斯著.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92.
    2[美]简·尼尔森著.正面管教:如何不惩罚、不娇纵地有效管教孩子[M].玉冰译.北京:京华出版社,2009:85.
    3[美]埃尔菲·艾恩著.奖励的惩罚[M].程寅,艾斐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17.
    4[美]埃尔菲·艾恩著.奖励的惩罚[M].程寅,艾斐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147.
    1《墨子·兼爱中》
    2[意]亚米契斯著.爱的教育[M].夏丐尊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2.
    3新华字典(重排本)[Z].北京:商务出版社,1987:3.
    4夏征农,陈至立主编.辞海(第4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26.
    1[美]E·弗洛姆著.健全的社会[M].孙恺祥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23.
    2高德胜.论爱与教育爱[J].教育研究实验.2009(3).
    3高德胜.论爱与教育爱[J].教育研究实验.2009(3).
    4高德胜.论爱与教育爱[J].教育研究实验.2009(3).
    5高德胜.论爱与教育爱[J].教育研究实验.2009(3).
    1[美]艾·弗洛姆著.爱的艺术[M].李健鸣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1.
    2[法]爱弥儿·涂尔干著.道德教育[M].陈光金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95.
    1[古希腊]柏拉图著.文艺对话录[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264.
    2[美]艾·弗洛姆著.爱的艺术[M].李健鸣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23.
    1《论语·宪问》
    2[德]雅斯贝尔斯著.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
    1[英]霍布斯著.利维坦[M].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62-163.
    2[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出版社,2003:4.
    1[英]约翰·密尔著.论自由[M].许宝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0.
    2[美]约翰·杜威著.人的问题[M].傅统先,邱椿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96.
    3[美]约翰·杜威著.人的问题[M].傅统先,邱椿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93.
    4陈桂生著.教育实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3.
    1[英]约翰·密尔著.论自由[M].许宝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1.
    1[美]赫钦斯著.民主社会中教育上的冲突[M].陆有铨译.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4:59.
    1转引自陆有铨著.现代西方教育哲学[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21.
    2[美]E·佛洛姆著.逃避自由[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129-131.
    3[德]伊曼努尔·康德著.论教育学[M].赵鹏,何兆武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14.
    1[法]米歇尔·福柯著.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202-204.
    2[法]米歇尔·福柯著.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156.
    1[美]埃尔菲·艾恩著.奖励的惩罚[M].程寅,艾斐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36.
    2[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著.人的奴役与自由[M].徐黎明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3.
    3[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著.人的奴役与自由[M].徐黎明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93.
    1陈桂生著.教育实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3.
    2金生鈜.论教育自由[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3金生鈜.论教育自由[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4转引自何宗思编著.中国人格病态批判[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5.
    1余文森.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J].教育研究.2004(11).
    2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1893.
    3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
    1[美]乔治·F·奈勒.教育哲学导论[M]//陈友松主编.杨之岭,林冷等译.当代西方教育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66.
    2贡华南.节制的根源——中国传统哲学的视角[J].社会科学.2010(8).
    3[古希腊]柏拉图著.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出版社,1986:150.
    1[法]安德烈·孔特-斯蓬维尔著.小爱大德(人类的18种美德)[M].吴岳添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35.
    2高德胜.节俭·人性·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10(1).
    3高德胜.节俭·人性·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10(1).
    4[美]艾伦·格沃斯等著.伦理学要义[M].戴杨毅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30.
    5杜威用类比的方法描述了这一思想:“譬如说有一个好战的部落,它所力求的成功和它所重视的成就,都是与战斗和胜利有联系的。这种环境的出现,引起孩子好战的表演,首先表现在游戏中,然后当他足够强壮时,表现在实践中。他战斗时,就赢得赞许和升迁,他不战斗时,就不被喜爱,被嘲笑,得不到好评。毫不奇怪,他原来的好斗的趋势和感情,在损害其他趋势和感情的情况下得到强化,他的思想转向与战争 有联系的事物。只有这样他才能完全成为被群体承认的成员,因而他的心理习惯逐渐地同化于群体的心理习惯。”(参见:[美]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9-20)
    1[美]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9.
    1夏征农,陈至立主编.辞海(第4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1259.
    2夏征农,陈至立主编.辞海(第4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1259.
    3[美]E.A.罗斯著.社会控制[M].秦致勇,毛永政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44.
    1[英]A.S.尼尔著.夏山学校[M].王克难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6:100.
    2《孟子·离娄上》
    3[法]爱弥儿·涂尔干著.道德教育[M].陈光金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70.
    4[德]康德著.实践理性批判[M].韩水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77.
    1谭维智.一个批判的思想者——陆有铨先生教育思想管窥[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3).
    1[美]斯金纳著.超越自由与尊严[M].陈维纲等译.贵阳: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59.
    2[美]埃尔菲·艾恩著.奖励的惩罚[M].程寅,艾斐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149.
    1[美]科尔伯格著.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阶段的本质与确证[M].郭本禹,何谨,黄小丹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65-167.
    2[美]科尔伯格著.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阶段的本质与确证[M].郭本禹,何谨,黄小丹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6.
    3[美]科尔伯格著.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阶段的本质与确证[M].郭本禹,何谨,黄小丹等译.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6.
    1[美]科尔伯格著.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阶段的本质与确证[M].郭本禹,何谨,黄小丹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6.
    2[美]科尔伯格著.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阶段的本质与确证[M].郭本禹,何谨,黄小丹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6.
    3[美]科尔伯格著.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阶段的本质与确证[M].郭本禹,何谨,黄小丹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6.
    1[美]科尔伯格著.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阶段的本质与确证[M].郭本禹,何谨,黄小丹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6.
    1[英]约翰·密尔著.论自由[M].许宝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0.
    2[英]R.S.彼得斯著.伦理学与教育(第1章“教育”的标准)[M].黄向阳译.2009:1. (R. S. Peters. Ethics and Education[M]. Scott, Fresman & Company,1967:2.)
    3[英]R.S.彼得斯著.伦理学与教育(第1章“教育”的标准)[M].黄向阳译.2009:2. (R. S. Peters, Ethics and Education[M]. Scott, Fresman & Company,1967:3.)
    1[英]R.S.彼得斯著.伦理学与教育(第1章“教育”的标准)[M].黄向阳译.2009:12. (R. S. Peters, Ethics and Education[M]. Scott, Fresman & Company,1967:20.)
    2[英]R.S.彼得斯著.伦理学与教育(第1章“教育”的标准)[M].黄向阳译.2009:4. (R. S. Peters, Ethics and Education[M]. Scott. Fresman & Company,1967:6.)
    3[美]R.S.彼得斯著.伦理学与教育(第1章“教育”的标准)[M].黄向阳译.2009:12. (R. S. Peters, Ethics and Education[M]. Scott. Fresman & Company,1967:20.)
    1[英]R.S.彼得斯著.伦理学与教育(第1章“教育”的标准)[M].黄向阳译.2009:12. (R. S. Peters, Ethics and Education[M]. Scott. Fresman & Company,1967:20.)
    2陆有铨著.现代西方教育哲学[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409.
    3[英]R.S.彼得斯著.伦理学与教育(第1章“教育”的标准)[M].黄向阳译.2009:8. (R. S. Peters, Ethics and Education[M]. Scott, Fresman & Company,1967:14.)
    1[英]尼尔著.夏山学校[M].王克难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6:102.
    2[英]艾尔默·莫德著.托尔斯泰传(第一卷)[M].宋蜀碧等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4:253.
    1[美]赫钦斯著.民主社会中教育上的冲突[M].陆有铨译.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4:57.
    1[英]约翰·洛克著.教育漫话[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02.
    2石中英著.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29.
    1[法]卢梭著.爱弥儿(上卷)[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110.
    1范存仁,万传文,林国彬,荆其诚.西安市小学生中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个性品质的比较研究[J].心理科学.1994(2)
    2孙百才,仝辉.小学生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差异性的实证研究——以甘肃省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09(5).
    3张履祥,钱含芳.独生子女非智力人格因素特点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1(4).
    4郝克明,汪明.独生子女群体与教育改革——我国独生子女状况研究报告[J].教育研究.2009(2).
    5范存仁,万传文,林国彬,荆其诚.西安市小学生中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个性品质的比较研究[J].心理科学.1994(2).
    6孙百才,仝辉.小学生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差异性的实证研究——以甘肃省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09(5).
    7张履祥,钱含芳.独生子女非智力人格因素特点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1(4).
    8郝克明,汪明.独生子女群体与教育改革——我国独生子女状况研究报告[J].教育研究.2009(2).
    1[德]雅斯贝尔斯著.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70.
    1陈桂生著.中国德育问题[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65.
    1[法]爱弥儿·涂尔干著.道德教育[M].陈光金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94.
    1李镇西.我的教育失误[J].江苏教育研究.2010(3C).
    2李镇西.我的教育失误[J].江苏教育研究.2010(3C).
    1谭维智.一个批判的思想者——陆有铨先生教育思想管窥[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3).
    2王佳佳.论学校制度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10:66-67.
    1[法]爱弥儿·涂尔干著.道德教育[M].陈光金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75.
    1彭绍东.“电化教育”向“现代教育技术”过渡的必然性[J].中国电化教育.1999(5).
    2孙岩.从人性技术化到技术人性化的哲学反思[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6).
    3刘庆昌.论教学活动艺术化的实质[J].教育学报.2010(4).
    1[德]伊曼努尔·康德著.论教育学[M].赵鹏,何兆武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8.
    2谭维智.一个批判的思想者——陆有铨先生教育思想管窥[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3).
    3[德]雅斯贝尔斯著.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24.
    4[德]雅斯贝尔斯著.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24.
    5刘铁芳.教育作为艺术化的实践与教师人文姿态的提升[J].大学教育科学.2009(3).
    6刘铁芳.教育作为艺术化的实践与教师人文姿态的提升[J].大学教育科学.2009(3).
    7刘庆昌.论教学活动艺术化的实质[J].教育学报.2010(4).
    1魏巍.我的老师[J].基础教育.2006(9).
    2参见拙文《浅议教育中惩罚》,发表在《中国德育》2009年第9期。
    1李元卿.宽容是金[N].中国教育报.2005年8月25日第4版.
    2张萍.“反弹琵琶”的教育艺术[J].小学德育.2009(5).
    1林晓文.名人教子的“另类惩罚”[J].中华家教.2009(3).
    1刘铁芳.教育作为艺术化的实践与教师人文姿态的提升[J].大学教育科学.2009(3).
    1刘庆昌.论教学活动艺术化的实质[J].教育学报.2010(4).
    2蔡春,扈中平.从“独白”到“对话”——论教育交往中的对话[J].教育研究.2002(2).
    3班华.德育理念与德育改革——新世纪德育人性化走向[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1[德]雅斯贝尔斯著.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1.
    2[德]雅斯贝尔斯著.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2.
    3[美]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0.
    4王向华.对话教育论[J].教育研究.2010(9).
    1[巴西]保罗·弗莱雷著.被压迫者教育学[M].顾建新等译.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34.
    2蔡春,扈中平.从“独白”到“对话”——论教育交往中的对话[J].教育研究.2002(2).
    3王向华.对话教育论[J].教育研究.2010(9).
    1[奥]A·阿德勒著.自卑与超越[M].黄光国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19.
    2[美]纳希著.道德领域中的教育[M].刘春琼,解光夫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247.
    3[美]纳希著.道德领域中的教育[M].刘春琼,解光夫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246.
    1[美]纳希著.道德领域中的教育[M].刘春琼,解光夫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248.
    2[美]亚伯拉罕·马斯洛著.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7.
    3李霞,朱晓颖,李文虎.归属需要的研究进展[J].心理学探新.2010(2).
    4李霞,朱晓颖,李文虎.归属需要的研究进展[J].心理学探新.2010(2).
    5 Nolan S A, Flynn C, Garber J.Prospective relations between rejection and depression in young adolescent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3,85:745-755.
    6 Cassiopo J T, Hawkley L C, Bernston G G.The anatomyof loneliness[J].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3,12:71-74.
    7 Twenge J M, Baumeister R F, Tice D M, etal.If you can't join them, beat them:effects of social exclusion on aggressive behavior[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1,81:1058-1069.
    1[法]爱弥儿·涂尔干著.道德教育[M].陈光金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49.
    2[德]伊曼努尔·康德著.论教育学[M].赵鹏,何兆武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4.
    [1][奥]A·阿德勒著.自卑与超越[M].黄光国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
    [2][巴西]保罗·弗莱雷著.被压迫者教育学[M].顾建新等译.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
    [3][德]奥托·基弗著.古罗马风化史[M].姜瑞璋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4][德]赫尔巴特著.普通教育学[M].李其龙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5][德]黑格尔著.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6][德]康德著.实践理性批判[M].韩水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7][德]雅斯贝尔斯著.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8][德]亚瑟·叔本华著.人生为何而不同[M].梁波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9][德]伊曼努尔·康德著.论教育学[M].赵鹏,何兆武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10][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著.人的奴役与自由[M].徐黎明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
    [11][法]阿尔贝·雅卡尔,皮埃尔·玛南,阿兰·雷诺著.没有权威和惩罚的教育?[M].张伦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2][法]爱弥儿·涂尔干著.道德教育[M].陈光金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3][法]安德烈·孔特-斯蓬维尔著.小爱大德(人类的18种美德)[M].吴岳添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14][法]居友著.无义务无制裁的道德概论[M].余涌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15][法]卢梭著.爱弥儿(上卷)[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16][法]卢梭著.爱弥儿(下卷)[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17][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出版社,2003.
    [18][法]米歇尔·福柯著.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 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19][古希腊]柏拉图著.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出版社,1986.
    [20][古希腊]柏拉图著.文艺对话录[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21][古希腊]亚里斯多德著.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出版社,2003.
    [22][捷]夸美纽斯著.大教学论·教学法解析[M].任钟印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3][美]E.A.罗斯著.社会控制[M].秦致勇,毛永政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4][美]E·佛洛姆著.逃避自由[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
    [25][美]E·弗洛姆著.健全的社会[M].孙恺祥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26][美]L·科尔伯格著.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阶段的本质与确证[M].郭本禹,何谨,黄小丹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7][美]埃尔菲·艾恩著.奖励的惩罚[M].程寅,艾斐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28][美]艾·弗洛姆著.爱的艺术[M].李健鸣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29][美]艾伦·格沃斯等著.伦理学要义[M].戴杨毅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30][美]爱德华·L·桑代克著.人类的学习[M].李月甫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1][美]赫钦斯著.民主社会中教育上的冲突[M].陆有铨译.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4.
    [32][美]简·尼尔森著.正面管教:如何不惩罚、不娇纵地有效管教孩子[M].玉冰译.北京:京华出版社,2009.
    [33][美]卡罗尔·西蒙·温斯坦,安德鲁·J·米格纳诺著.小学课堂管理[M].梁钫,戴艳萍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4][美]柯尔伯格著.道德教育的哲学[M].魏贤超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35][美]克伯雷选编.外国教育史料[M].任宝祥,任钟印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36][美]肯尼斯A.斯特赖克等著.教学伦理[M].洪成文等译.北京:教育科 学出版社,2007.
    [37][美]拉瑞·P·纳希著.道德领域中的教育[M].刘春琼,解光夫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8][美]乔治·F·奈勒著.教育哲学导论[M]//陈友松主编.杨之岭,林冷等译.当代西方教育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
    [39][美]斯金纳著.超越自由与尊严[M].陈维纲等译.贵阳: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
    [40][美]亚伯拉罕·马斯洛著.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1][美]约翰·杜威著.杜威教育名篇[M].赵祥麟,王承绪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42][美]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3][美]约翰·杜威著.人的问题[M].傅统先,邱椿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44][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45][瑞士]皮亚杰著.儿童的道德判断[M].傅统先,陆有铨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46][瑞士]皮亚杰著.儿童的心理发展[M].傅统先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
    [47][苏]马卡连柯著.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上卷)[M].吴式颖等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8][苏]马卡连柯著.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下卷)[M].吴式颖等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9][苏]苏霍姆林斯基著.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5卷)[M].吴式颖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01.
    [50][意]亚米契斯著.爱的教育[M].夏丐尊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51][英]A.S.尼尔著.夏山学校[M].王克难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6.
    [52][英]R.S.彼得斯著.伦理学与教育(第1章“教育”的标准)[M].黄向阳译.2009.
    [53][英]艾尔默·莫德著.托尔斯泰传(第一卷)[M].宋蜀碧等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4.
    [54][英]边沁著.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M].时殷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5][英]伯特兰·罗素著.幸福之路[M].曹荣湘,倪莎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56][英]霍布斯著.利维坦[M].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57][英]洛克著.人类理解论(上册)[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出版社,1959.
    [58][英]培根著.培根论人生[M].张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59][英]斯宾塞著.斯宾塞教育论著选[M].胡毅,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60][英]约翰·洛克著.教育漫话[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61][英]约翰·密尔著.论自由[M].徐宝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62]《论语·宪问》
    [63]《孟子·告子下》
    [64]《孟子·公孙丑》
    [65]《孟子·离娄上》
    [66]《墨子·兼爱中》
    [67]《荀子·性恶》
    [68]陈桂生著.教育实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9]陈桂生著.中国德育问题[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70]陈友松主编.当代西方教育哲学[M].杨之岭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
    [71]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
    [72]高德胜著.道德教育的20个细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3]高德胜著.知性德育及其超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74]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75]汉语大辞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8.
    [76]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77]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76—1990)[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78]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91—1997)[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79]何宗思编著.中国人格病态批判[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
    [80]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编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81]黄向阳著.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8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83]金生鈜著.规训与教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84]林格著.教育是没有用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85]陆有铨著.皮亚杰理论与道德教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86]陆有铨著.现代西方教育哲学[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87]罗兰著.给寂寞的人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8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9]瞿葆奎主编,雷尧珠、王佩雄选编.教育学文集·教育与人的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90]瞿葆奎主编,余光,李涵生选编.教育学文集·德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91]石中英著.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92]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93]腾大春主编.外国教育通史(第一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
    [94]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编著.外国教育史(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
    [95]邬昆如著.人生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96]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97]吴元训选编.中世纪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98]夏征农,陈至立主编.辞海(第2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99]夏征农,陈至立主编.辞海(第3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100]夏征农,陈至立主编.辞海(第4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101]新华字典(重排本)[Z].北京:商务出版社,1987.
    [102]杨光海著.教育功能的偏失与匡正——学校教育角色化问题反思[M].北 京:人民出版社,2010.
    [103]张承芬主编.教育心理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104]张行涛,郭东岐主编.新世纪教师素养[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05]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10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07]周辅成主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108]周一良等编.世界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1][英]C.J.F.威廉斯.知道善和恶[J].玲玲译.世界哲学.1992(4).
    [2][智]塞尔玛·西蒙斯坦.儿童观的后现代视角[J].常宏译,赵振国校.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2).
    [3]班华.德育理念与德育改革——新世纪德育人性化走向[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4]蔡春,扈中平.从“独白”到“对话”——论教育交往中的对话[J].教育研究.2002(2).
    [5]蔡伟,任思佳.批评:一种面向事实本身的对话[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1).
    [6]曹三及.中学教师批评教育口语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
    [7]陈红兵,陈昌曙.关于“技术是什么”的对话[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4).
    [8]陈文银.负面教育的正面作用[J].教育与职业.2004(19).
    [9]陈旭.中学生学业压力、应对策略及应对的心理机制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
    [10]成尚荣.新课堂需要什么样的纪律[J].课程·教材·教法.2004(7).
    [11]程红艳.儿童在学校中的自由[D].华东师范大学.2004.
    [12]戴茂堂.人性的结构与伦理学的诞生[J].哲学研究.2004(3).
    [13]董吉贺.惩罚在教育中的伦理学辩护[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7).
    [14]董吉贺.浅议教育中的惩罚[J].中国德育.2009(9).
    [15]范存仁,万传文,林国彬,荆其诚.西安市小学生中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个性品质的比较研究[J].心理科学.1994(2).
    [16]范立民.基督教与中世纪教育[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1995(4).
    [17]傅维利.论教育中的惩罚[J].教育研究.2007(10).
    [18]高德胜.节俭·人性·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10(1).
    [19]高德胜.论爱与教育爱[J].教育研究实验.2009(3).
    [20]高德胜.生活中的恶及其德育意义[J].思想理论教育.2004(11).
    [21]高兆明.耻感与存在[J].伦理学研究.2006(3).
    [22]高兆明.耻感与自由能力[N].光明日报.2006年7月31日第12版.
    [23]龚晖.如何对幼儿心理问题进行初步判断[J].幼儿教育.2005(1).
    [24]贡华南.节制的根源——中国传统哲学的视角[J].社会科学.2010(8).
    [25]管培俊回应教师“批评权”老师不管学生是渎职[EB/OL]. [2009-9-10]. http://learning.sohu.com/20090910/n266624984.shtml.
    [26]郭元祥.对教育公平问题的理论思考[J].教育研究.2000(3).
    [27]郭之纯,宋桂芳等.教师的“批评权”为何会遭遇尴尬[N].中国改革报.2009年8月26日第003版.
    [28]郝克明,汪明.独生子女群体与教育改革——我国独生子女状况研究报告[J].教育研究.2009(2).
    [29]何齐宗,肖庆华.对教育惩罚的理性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4(9).
    [30]胡娇.教师批评权的伦理审视[J].中国教育学刊.2010(1).
    [31]胡颖.纵谈“无批评教育”[J].北京教育.2001(9).
    [32]黄学军.公共性视野下的教育惩罚:概念与路径[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5).
    [33]姬庆红.古代世界教育中的体罚[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5(2).
    [34]金生鈜.论教育自由[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35]李伯黍,卢家楣,程学超,张承芬等.儿童心目中的惩罚研究[J].心理科学.1984(5).
    [36]李军.从话语分析看教师权力[D].重庆师范大学.2006.
    [37]李霞,朱晓颖,李文虎.归属需要的研究进展[J].心理学探新.2010(2).
    [38]李玉红.刍议教育中的另一个方面——恰当运用反面教育[J].辅导员.2006(Z1).
    [39]李元卿.宽容是金[N].中国教育报.2005年8月25日第4版.
    [40]李镇西.我的教育失误[J].江苏教育研究.2010(3C).
    [41]联合国大会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日第217A(Ⅲ)号决议通过并颁布.世界人权宣言[Z].1948-12-10.
    [42]梁东荣.教师惩戒权存在的合理性及实施初探[J].中国教育学刊.2003(8).
    [43]林海亮.全面理解正面教育原则——略论假丑恶的教育意义[D].2010.
    [44]林天伦,茅锐.中美英三国学生纪律处分制度的比较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5(7).
    [45]林小艳.提倡无批评教育[N].光明日报.2003年4月10日B1版.
    [46]林晓文.名人教子的“另类惩罚”[J].中华家教.2009(3).
    [47]刘丙元.学校纪律的性质与功能:从规范、管理到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6(2).
    [48]刘承焜.批评教育的价值及其实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6).
    [49]刘次林.羞愧感及其教育意义[J].教育研究.2001(9).
    [50]刘德林.负面道德经验极其德育价值[J].中国教育学刊.2007(7).
    [51]刘德林.新课程背景下纪律理念的转变[J].江西教育科研.2005(3).
    [52]刘庆昌.论教学活动艺术化的实质[J].教育学报.2010(4).
    [53]刘铁芳,宋明.善恶与教化[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5).
    [54]刘铁芳.儿童健全的主体性从何而来[J].江苏教育.2009(6).
    [55]刘铁芳.教育作为艺术化的实践与教师人文姿态的提升[J].大学教育科学.2009(3).
    [56]刘毅玮,龚蓉.教师“批评教育权”操作化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0(8).
    [57]刘紫英.学生的惩罚认知及其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09.
    [58]鲁洁.教育的返本归真——德育之根基所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12).
    [59]陆有铨.“道德”是道德教育有效性的依据[J].中国德育.2008(10).
    [60]陆有铨.从学位论文看基础教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教育学报.2008(4).
    [61]马和民.学生失范行为及其教育控制[J].全球教育展望.2002(4).
    [62]孟万金.中小学生对惩罚的心理感受研究[J].心理科学.2004(1).
    [63]孟卫青,刘飞燕.五个国家体罚立法的比较与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9(6).
    [64]欧阳旭曦.人性的内在矛盾是道德的基础[J].伦理学研究.2003(2).
    [65]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
    [66]彭绍东.“电化教育”向“现代教育技术”过渡的必然性[J].中国电化教育.1999(5).
    [67]戚万学,唐汉卫.以人为本的道德和以学生为本的道德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3(1).
    [68]钱元霞.“不批评”教育的尝试[J].江西教育.2001(10).
    [69]瞿玉杰.对不起,我还是不敢批评学生[J].中国农村教育.2009(10).
    [70]冉玉霞.学校教育中的惩罚与学生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10.
    [71]施义慧.近代西方童年观的历史变迁[J].广西社会科学.2004(11).
    [72]石欧.德育困境中的病理性说服教育及其诊治原则[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6).
    [73]史薇.学校教育中惩罚问题探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7.
    [74]孙百才,仝辉.小学生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差异性的实证研究——以甘肃省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09(5).
    [75]孙岩.从人性技术化到技术人性化的哲学反思[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6).
    [76]谭维智.一个批判的思想者——陆有铨先生教育思想管窥[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3).
    [77]檀传宝.论教育惩罚的教育意义及其实现[J].中国教育学刊.2004(2).
    [78]涂艳国.教师权威与学生自由[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7).
    [79]王芳.无批评日学生喜欢[J].黑龙江教育.2003(14).
    [80]王佳佳.论学校制度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10.
    [81]王坤庆.关于人性与教育关系的探讨[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3).
    [82]王蕾.从小成人到大儿童——西方儿童观发展历程谫议[J].济宁学院学报.2008(4).
    [83]王丽琴.为了学生的精神自由——教学秩序之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8.
    [84]王俏华.控制与人“自我”的缺失——学校道德教育实效的根本原因[J].教育科学研究.2009(5).
    [85]王澍,柳海民.论尊重与“尊重的教育”[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86]王维花.课堂教学批评之我见[J].课程教材教法.2003(7).
    [87]王向华.对话教育论[J].教育研究.2010(9).
    [88]王毓殉.关于教育爱的理性思索[J].中国教育学刊.2001(4).
    [89]魏巍.我的老师[J].基础教育.2006(9).
    [90]吴洪伟.当代中国中小学纪律实践价值取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91]吴娴兰.控制与服从:赏罚对学生行为的影响——“小学课堂生活片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
    [92]夏正江,梅珍兰.教师“惩罚”学生的教育学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9(22).
    [93]肖绍明,董标.教育与人性——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综述[J].教育研究.2010(3).
    [94]徐琴.浅论心罚的成因、危害及对策[J].教育科学.2002(4).
    [95]闫顺利.对逆境的哲学反思[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96]杨光富.美英韩泰四国教育体罚现象透视[J].当代教育科学.2003(9).
    [97]杨丽珠,李灵,田中敏明.少子化时代幼儿家长教育观念的研究——中、日、韩跨文化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1999(5).
    [98]杨欣,陈旭.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解读心理韧性[J].心理学探新.2009(5).
    [99]佚名.南瓜的力量[J].初中生.2003(Z4).
    [100]佚名.压力是生存的需要[J].解放军生活.2010(3).
    [101]易森林.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功能[D].华东师范大学.2010.
    [102]尹伟.促进儿童自我控制的学校纪律[J].教育科学研究.2009(12).
    [103]于肖楠,张建新.韧性(resilence)——在压力下复原和成长的心理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05(5).
    [104]余文森.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J].教育研究.2004(11).
    [105]翟天山,杜时忠.逆境教育问题初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1).
    [106]张洪华.教育惩戒:踯躅于惩与不惩之间[J].上海教育科研.2009(10).
    [107]张履祥,钱含芳.独生子女非智力人格因素特点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1(4).
    [108]张萍.“反弹琵琶”的教育艺术[J].小学德育.2009(5).
    [109]张廷亮.论反面教育[J].现代教育论坛.2007(9).
    [110]赵景欣,王美芳.批评/表扬与儿童反应模式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 展.2004(3).
    [111]赵庆生.基于反面教育的几点体会[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08(3).
    [1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Z].2001-5-22.
    [1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Z].2009-8-12.
    [114]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十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Z].2006-12-29.
    [115]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十五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Z].1993-10-31.
    [116]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五十二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修订)[Z].2006-6-29.
    [117]周冬梅.论教育惩罚[D].东北师范大学.2006.
    [118]周莉.惩罚不是教育[J].江苏教育.2005(4B).
    [1]R.S.Peters. Ethics and Education[M].Scott, Fresman & Company,1967.
    [2]Hans Steiner,Sarah J.Erickson,Nicole L.Hernandez,Renee Pavelski.CoPing Styles as Correlates of Health in High School Students[J].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2002,(30).
    [3]Avishai Margalit.The Decent Society[M].Firs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aperback edition,1998.
    [4]Nolan S A,Flynn C,Garber J.Prospective relations between rejection and depression in young adolescent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3,(85).
    [5]Cassiopo J T,Hawkley L C,Bernston G G.The anatomy of loneliness[J].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3,12.
    [6]Twenge J M,Baumeister R F,Tice D M, etal.If you can't join them,beat them:effects of social exclusion on aggressive behavior[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1,(81).
    [7]R.S.Peters.Authority,Responsibility and Education[M].Paul S.Eriksson,Inc.,1973.
    [8]Bernard Gert.Morality:A New Justification of the Moral Rule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9]Fritz K.Oser.Leaning from negative morality[J].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1996,(1).
    [10]Bergin,C.&Bergin,D.A.Classroom discipline that promotes self-control [J].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9,20(2).
    [11]Clifford H.Edwards.Classroom discipline and Management[M].New York,1993.
    [12]Lewis, R.Classroom discipline and student responsibility:The Student' view[J]. Teacher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1,17(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