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近、现代建筑的商业性保护与再开发策略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现代建筑的发轫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西方在生产力给我们以震撼的同时,其文化的巨大反熵,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文化。中国在学习自欧洲传播而来的现代建筑过程中,也成为了这一伟大运动的一部分,这一历程不应该因政治、国别和时间的不同将中国大地上百余年来的建筑实践机械的分开。本文基于这样的思想基础,将近代和现代建筑整合作为文章的研究载体,对其中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遗存在今天中国史无前例的城市化运动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展开了研究。
     我们今天的近、现代建筑保护与再开发活动中,商业性的空间再造是主要的行为。单纯的“文物式”的历史建筑保护研究不能涵盖到在保护登录制度之外的历史性建筑,那么更为众多的历史性建筑在市场条件下的命运安排策略成为了本文研究的中心内容。对于小地块内的近、现代建筑遗存及其依存环境的保护与利用,本文尝试以保护与再开发来进行表述。
     文章首先从公共政策方面展开研究,以我国土地制度的发展历史和状况为切入点,从土地配置与使用制度上分析了近、现代建筑的商业性保护与再开发的根本经济原因。进而对直接管理商业保护与再开发的城市规划体系同商业行为之间的互动进行了阐述。并且结合对城市更新机制和公共政策的研究,本文具体分析了在公共领域内的商业性保护与再开发现实和可能的改进方向。
     紧接着,文章从商业开发的程序入手,重点研究决定近、现代建筑遗存的生与死,以及如何适应环境变迁的开发策划,同时对影响策划决策的因素和技术条件进行了研究。
     在分析完市场主体的外在表现原因后,文章对近、现代建筑的保护与再开发中的实施技术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对新技术和新方向有一定的突破尝试。
     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对后续研究研究进行了展望。
The start of Modern Architecture in China is not a spontaneous process. While theWest’s productivity shocked us, huge anti-entropy of their culture let us have tore-examine our own culture. In the course of studying the modern architecture fromEurope, Chinese modern architecture also became a part of this great movement. Andthis history should not be a dynastic history by the difference in political, country andtime, which will break the more than one century’s architectural practice in land ofChina mechanically. This article attempts on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uilding remains in Chinese today’s unprecedentedurbanization movement, which is based on the thought of above and the viewpoint ofthe integrated history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in china.
     In today’s contemporary and modern architecture protection and redevelopmentactivities, commercial space reconstruction is the main act. Simple "heritage style"protection of historic buildings can’t cover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 buildings whichis rejected by the registration system, so the fate arrangements strategies of morenumerous historic buildings in the market becomes the centerpiece of this study. Thisarticle tries to use protection and redevelopment to express the ideal of protection andutilization for small plots with the contemporary and modern architectural remainsand the interdependence of environmental.
     Firstly, this article deployed the studies from the public policy. At the point of thehistory and status of land institution, and through analysis in the institution of landallocation and using, the article excavated the basic economic reason of modernbuildings commercial protection and redevelopment. Then I elaborated the interactionbetween the urban planning, which is the direct management of commercialprotection and redevelopment, and the business practices. And with the research ofmechanisms of urban renewal and public policy, 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commercialprotection and redevelopment’s reality and tries to find the direction of possibleimprovements in detail, within the public sphere.
     Then, the article started from the program of the commercial development, andfocused on the development scheme, which decided modern architecture remains’ life and death and how to adapt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 The same time, the factors andtechnical conditions affecting the programming and decision-making were studied.
     After analyzing the origin of external appearance of the main subject in the market,the articl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technologies in modern architecture protectionand redevelopment’s practice. And get some new attempts in new technologies andnew directions.
     Finally, the article summarized the all studies, and prospect for future research.
引文
1邹德侬,中国现代建筑史[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44
    2邹德侬、曾坚,论中国现代建筑史起始年代的确定[J],建筑学报,1995(07):53
    3邹德侬、曾坚,论中国现代建筑史起始年代的确定[J],建筑学报,1995(07):53该文主张将中国现代建筑的起始年代前推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西方现代建筑运动主流确立并传入我国的1920年代”。首次明确提出现代建筑主导了20世纪中国建筑演变过程,并以中国现代建筑的形成发展为主线重新梳理和勾勒了20世纪中国建筑的历史脉络,认为“中国现代建筑经过了初始期以后,现代工业化设计思想是该时期中国现代建筑活动的主流,其它的非工业化设计思想为基础的乃至复古的建筑,是它的支流,两者并存构成了完整意义的现代建筑。”
    4邹德侬、曾坚,论中国现代建筑史起始年代的确定[J],建筑学报,1995(07):53
    5邓庆坦,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整合的可行性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3.
    6顾孟潮,中国建筑百年历史分期与建筑流派——中国建筑百年思读录之一[N],中华建筑报,2009,09
    7参见附录一《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第一批)》
    8《关于加强对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规划保护的指导意见》,2004年3月6日
    9王景慧,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与规划[J],城市规划,2004(10)
    10历史文化遗产资产各国定义与观念有所差别:日本、韩国、台湾称为“文化资产”、“文化财”(Cultural Property):指的就是人类具有文化相关价值之资产。联合国、欧洲、加拿大称为:“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具有文化相关意义与价值,从以前世代承传至目前及未来世代的事物。文化遗产的概念大于文化资产,文化资产的观念大于古迹,古迹的观念大于古建筑。
    11参见附录二部分城市近、现代建筑保护法规比较
    12城市遗产一般包括如下:(1)历史建筑及其周边环境;(2)城市内的历史地段,如历史中心区、传统街区、工业遗址区等;(3)历史性城镇。有时为与建筑遗产区分开来,在狭义学术范畴上,城市遗产更强调包括公共空间、历史环境、文化景观、街巷肌理等在内的综合、整体性建成环境(BuiltEnvironment)。
    13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与近代建筑遗产保护[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
    14关于加强对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规划保护的指导意见[S],2004年3月6日
    15参见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对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规划保护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建规[2004]36号“一、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一般是指从十九世纪中期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建设的,能够反映城市发展历史、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应当包括反映一定时期城市建设历史与建筑风格、具有较高建筑艺术水平的建筑物和构筑物,以及重要的名人故居和曾经作为城市优秀传统文化载体的建筑物。”
    16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S],2002年7月25日建成三十年以上,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建筑,可以确定为优秀历史建筑:(一)建筑样式、施工工艺和工程技术具有建筑艺术特色和科学研究价值;(二)反映上海地域建筑历史文化特点;(三)著名建筑师的代表作品;(四)在我国产业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坊、商铺、厂房和仓库;(五)其他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优秀历史建筑。
    17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S],2005年9月1日历史风貌建筑是指建成五十年以上,具有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人文价值,反映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建筑。
    182008年4月2日国务院第3次常务会议通过,2008年7月1日起施行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第四十七条:(一)历史建筑,是指经城市、县人民政府确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
    19参见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第十九届会议于1976年11月26日在内罗毕通过的《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
    20鉴定、防护是杜绝破坏历史建筑的隐患,使其免受来自环境的破坏(如:大气、水的污染侵蚀,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等),预防旅游带来的危害,开发要在历史建筑的自身环境容量内进行。修缮是为保护历史建筑的历史纯洁性,不失真,更不可以假乱真,保持其历史清晰可鉴。复生是针对严重损坏的废墟上重新依原样建造文物建筑,重建文物建筑只是在极特殊的情况下的特殊做法,重建建筑本身没有历史真实性,不符合《威尼斯宪章》精神,宪章强调“对于遗址要预先禁止任何重建。”
    26毁城。《汉书·韩安国传》:“故接兵覆众,伐国堕城,常坐而役敌国,此圣人之兵也。”颜师古注:“堕,毁也。言兵与敌接则败其众,所伐之国则毁其城也。”南朝宋谢庄《孝武皇帝歌》:“复礼辑乐,散马堕城。”
    27Joseph A. Wilkes, Robert T. Packard,Encyclopaedia of Architecture: Design, Engineering&Construction[M],A Wiley-Interscience publication,1990.1在建筑领域之中藉由创造一种新的使用机能,或者是藉由重新组构一栋建筑,以便其原有机能得以一种满足新需求之新形式,重新延续一栋建筑或构造物之举。
    28傅朝卿,台南地方法院旧院舍再利用探讨[Z/OL],http://museum.lawbank.com.tw/action04.asp
    30温泉,重庆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与开发模式探索[D],重庆:重庆大学,2007.
    31此数据截止2011年3月2日,参见《国务院关于同意将浙江省嘉兴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批复》国函[2011]10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32此数据截止2011年3月2日,参见《关于公布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通知》(建规[2010]150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
    33马进,杨靖,当代建筑构造的建构解析[M],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25-45
    34Sherban Cantacuzino为ICOMOS-UK英国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名誉主席,获得2008年欧盟文化遗产奖
    35相关国际文件参见附录二
    36邓雪娴,旧建筑的改造与更新—北京城市建设的新课题[J],建筑学报,1996/03期
    37关于历史性建筑,历史性地段的表述参见本文1.1.2
    38清华大学吴良镛
    39香港中文大学宋晓龙、黄艳
    43参见:Kenneth Powell, Architecture Reborn:Converting Old Buildings for New Uses[M], Rizzoli,1999-“…unfinished projects such as the British Museum redevelopment by Foster and Partners.”
    44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S],2005年12月22日
    45谭玉峰,卜冰等,旧建筑保护与再生论坛[J],时代建筑,2006,02(66)
    461988年4月12日,七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从而为土地使用权转让提供了法律依据。随后,《土地管理法》、《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城市房地产管理法》进一步确立了土地使用权出让制度。通过一系列法律规定的制定实施,到90年代初,我国对城镇土地使用制度完成了改革,建立起土地有偿,有限期,可依法进行土地交易的有偿使用制度。国土资源部于2002年5月发布第11号令,颁布实施《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明确规定包括商业、旅游、娱乐、商品住宅用地的经营性用地必须通过招拍挂方式出让。2004年,国土资源部颁布第71令,《关于继续开展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情况执法监察工作的通知》,规定2004年8月31号以后所有经营性用地出让全部实行招拍挂制度,即所谓的“831”大限。
    47同济大学主编,全国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考试指定用书—《城市规划原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48郑时龄,建筑批评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9洪亮平,城市设计的历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0孙施文,城市规划哲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51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2Paul A. Samuelson&William D. Nordhaus著,萧琛译,经济学[M],第十七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53Paul A. Samuelson&William D. Nordhaus著,萧琛译,经济学[M],第十七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54(德)柯武刚,(德)史漫飞著,韩朝华译,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11月
    55同上
    56Kempen, R V, A S. Ozuekren. Ethnic segregation in cities: New forms and explanations in a dynamic world [J].Urban Studies,1998,35(10):1631-1656.
    57《城市化不能大跃进183个城市竞相筹建国际大都会》[N],人民日报,2011年2月15日
    58黄怡,大都市核心区的社会空间隔离——以上海市静安区南京西路街道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6(03)
    59吴惕安,俞可平,当代西方国家理论评析[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p9.
    60Robert A. Dahl. Dilemmas of pluralist democracy: autonomy vs. control [M].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University Press,1982. P.5
    61魏成,我国转型时期城市更新问题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4.p.12
    6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三十八条:
    64张平宇,城市再生:21世纪中国城市化趋势[J],地理科学进展,2004(04)
    65Roberts Peter&Sykes Hugh, Urban regeneration: A handbook [M]. SAGE Publications, London,2000,
    66柯林·罗,弗瑞德·科特.拼贴城市[M].童明,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67以下的经济学概念主要引用自:Paul A. Samuelson等著,萧琛译,经济学,第十七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Joe B Stevens著,杨晓维译,集体选择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德)柯武刚(德)史漫飞著,韩朝华译,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11月;D·North. Institution,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等
    68D·North. Institution,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69Wolfgang Kasper&Manfred E.Streit(Institutional economics: social order and public policy,Edward Elgar,1998):“制度是指由人制定的规则。它们抑制着人际交往中可能出现的任意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制度为一个共同体所共有,并总是依靠某种惩罚而得以贯彻。没有惩罚的制度是无用的。只有运用惩罚,才能使个人的行为变得较可预见。带有惩罚性的规则创立起一定程度的秩序,将人类的行为导入可合理预期的轨道。如果各种相关的规则是彼此协调的,它们就会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可靠合作,这样他们就能很好地利用劳动分工的优越性和人类的创造性。”
    70(德)柯武刚(德)史漫飞著,韩朝华译,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11月
    86周其仁,土地制度改革的成都路径——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专题研究之四[R],2011
    902009年10月17日,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发布《中国城市“十二五”核心问题研究报告》指出:“十二五”期间(2010年~2015年),将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城市病的多发期和爆发期。
    91Lewis Manford著,倪文彦译.城市发展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92J.Jacobs著,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M],译林出版社,2005
    93(美)乔. B.史蒂文斯著,杨晓维等译,集体选择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94(美)乔. B.史蒂文斯著,杨晓维等译,集体选择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96黄怡,大都市核心区的社会空间隔离——以上海市静安区南京西路街道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6(03)
    97上海市静安区统计局,2005年上海市静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98John M. Levy著,张景秋等译,现代城市规划(第5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99相关数据表明:服务业平均年龄为26.2岁,http://www.sxdc.sx.cn/
    100佘龙,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与利用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4期
    101BUCK D D. Directions in Chinese urban planning [J]. Urbanism Past and Pre sent,1975,1(1)
    102《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城市建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103《关于加强城市建设工作的意见》,1978年3月6日
    104阳建强,吴明伟.现代城市更新[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105张更立.走向三方合作的伙伴关系:西方城市更新政策的演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2004(04)
    106Cox, K. and Mair, A. Locality and community in the politics of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J], Annals of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1988,78:307-325
    107张翼,吕斌.《拆迁条例》修订与城市更新制度创新初探[J].城市规划,2010(10)
    108赵燕菁,探索新的范型:概念规划的理论与方法[J].城市规划,2001(03)
    109赵燕菁,探索新的范型:概念规划的理论与方法[J].城市规划,2001(03)
    110徐明前.上海太平桥地区改造理念及运作机制探讨[J],城市规划,2002(07)
    111胡庆庆.上海太平桥地区开发与“新天地”的诞生——房地产策划的成功范例[J],城市开发,2002(06)
    112黄琪,上海近代工业建筑保护和再利用[D],上海:同济大学,2008
    114王信,美国旧建筑再利用制度安排及对上海的借鉴[D],上海:同济大学,2007
    115柯林·罗,弗瑞德·科特,童明译,拼贴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16范文兵,上海里弄的保护与更新[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117赵津,中国城市房地产业史论(1840-1949)[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
    118中国房地产测评中心,2009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500强测评研究报告[R],2009
    11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及中国经济年鉴社,中国房地产企业竞争力研究报告[R],2009
    120以上数据来源于相关机构的年报
    121骄永富、阎俊爱.房地产投资分析与决策[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3
    122庄惟敏,建筑策划导论[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
    123本节的数据大部分来自:http://www.peoplefc.com/以及http://www.sc.xinhuanet.com
    125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与近代建筑遗产保护[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
    126郭湘闽,房屋产权私有化是拯救旧城的灵丹妙药吗?[J],城市规划,2007(01)
    128MATLAB是矩阵实验室(Matrix Laboratory)的简称,由美国MathWorks公司出品
    129韩中庚,最佳组队方案及模型[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1997(02)
    131相关文章可参见:宋小冬、孙澄宇,日照标准约束下的建筑容积率估算方法探讨[J],城市规划汇刊,2004(06);宋小冬,庞磊,孙澄宇,住宅地块容积率估算方法再探[J],城市规划学刊,2010(02)
    132J. Jacobs著,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M],译林出版社,2005
    137单德启,王心邑,“历史碎片”的现代包容——安徽省池州孝肃街“历史风貌”的保护与更新[J],小城镇建设,2004(05)
    [1]邹德侬,中国现代建筑史[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杨秉德主编,中国近代城市与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3](美)彼得·罗(Rowe Peter G.),(美)关晟(KuanSeng)著,成砚译,承传与交融——探讨中国近代建筑的本质与形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汪坦,张复合主编,第四次中国近代建筑史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1997
    [5]汪坦,张复合主编,第五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1998
    [6]陈纲伦,“从殖民输入”到“古典复兴”——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分期与设计思想,汪坦,第三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7]何炳棣(Ho,Ping Ti),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
    [8]费成康,中国租界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9]杨秉德,中国近代城市与建筑[M],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1993
    [10]苑书义等编,中国近代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1]肯尼斯·鲍威尔,于馨、杨智敏、司洋译,旧建筑改建与重建(ArhcitecuterReborn:The Conversion and Reconsturction of old Buildings)[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12] Sebastian Loews, Architecture in Historic Cities [M]. Rout ledge,1998
    [13](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14]马进,杨靖,当代建筑构造的建构解析[M],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15](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M],北京:三联书店,2004
    [16](美)J·柯克·欧文著,秦丽译,西方古建古迹保护理念与实践[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17]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18]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19]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0]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四)[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1]同济大学主编,全国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考试指定用书—《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2]吴良镛,广义建筑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
    [23]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4]郑时龄,建筑批评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5]洪亮平,城市设计的历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6]孙施文,城市规划哲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27]阮仪三,历史环境的保护与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8]郑时龄,上海近代建筑风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9]邓伟志,,近代中国家庭的变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第一版,1994年12月第一次印刷
    [30]伍江,上海百年建筑史[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31]罗小未,上海新天地——旧区改造的建筑历史、人文历史与开发模式的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32](美)布伦特·C·布罗林著,翁致祥等译,建筑与文脉一新老建筑的配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33](德)柯武刚(德)史漫飞著,韩朝华译,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11月
    [34]吴惕安,俞可平,当代西方国家理论评析[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
    [35]同济大学主编,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年11月
    [36] Robert A. Dahl. Dilemmas of pluralist democracy: autonomy vs control [M]. New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82
    [37] Roberts Peter&Sykes Hugh, Urban regeneration: A handbook [M]. SAGE Publications,London,2000
    [38] Norman Tyler, Historic Preservation [M], W.W.Norton and Company Inc.,2000
    [39] Fitch James Marston, Historic Preservation [M], McGrawhill,1982
    [40] B.M.Feilden, The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Buildings [M], Butterworths,1982
    [41] Norberg Schulz Christian, Keeping Time: The History and Theory of Preservation inAmerica [M], John wiley. Sons, Inc., New York,1997
    [42]柯林·罗,弗瑞德·科特著,童明译,拼贴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3](美)凯文·林奇著,林庆怡、陈朝晖、邓华译,城市形态[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44](美)凯文·林奇著,方益萍译,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45]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编著,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46] Paul A. Samuelson等著,萧琛译,经济学[M],第十七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47](日)芦原义信,王锦堂译,外部空间之构成[M],台北:台隆书店出版社,1982
    [48]韩妤齐,张松,东方的塞纳左岸——苏州河沿岸的艺术仓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49]董卫,王建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建筑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50] Joe B Stevens著,杨晓维译,集体选择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51] D·North. Institution,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M],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90
    [52]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3] Paul A. Samuelson&William D. Nordhaus著,萧琛译,经济学[M],第十七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54](英) K. J.巴顿,城市经济学——理论和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55](美)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程克雄译,文化的重要作用[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56] O’ Sullivan A. Urban Economics (Fourth Edition)[M]. McGraw-HillHigher Education,1999
    [57] Rasmussen DW. Urban Economics [M]. Harper&Row Publishers,1973
    [58]艾建国,中国城市土地制度经济问题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9]吴敬链,周小川,容敬本,建设市场经济的总体构想与方案设计[C],.北京:中国编译出版社,1996
    [60]齐思和等整理,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第四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4
    [61] Lewis Manford著,倪文彦译.城市发展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62] J.Jacobs著,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63](美)乔. B.史蒂文斯著,杨晓维等译,集体选择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64] John M. Levy著,张景秋等译,现代城市规划(第5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5] Kenneth Powell, Architecture Reborn:Converting Old Buildings for New Uses[M],Rizzoli,1999
    [66] Roberts Peter&Sykes Hugh, Urban regeneration: A handbook [M]. SAGE Publications,London,2000,
    [67]陆地,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的发生与发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68]阳建强,吴明伟,现代城市更新[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69]《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城市建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70]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71]唐德才等编著,现代市场营销学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72]范文兵,上海里弄的保护与更新[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73]赵津,中国城市房地产业史论(1840-1949)[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
    [74]骄永富,阎俊爱,房地产投资分析与决策[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3
    [75]庄惟敏,建筑策划导论[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
    [76]李本辉,邓德胜,营销策划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77]编写组,运筹学(修订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78]张干宗,线性规划[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79]赫梅布劳著,张义燊等译,实用非线性规划[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
    [80]《运筹学》教材编写组,运筹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81]邹德侬、曾坚,论中国现代建筑史起始年代的确定[J],建筑学报,1995(07):
    [82]赵国文,中国近代建筑史的分期问题[J],建筑学报,1987(03)
    [83]顾孟潮,中国建筑百年历史分期与建筑流派——中国建筑百年思读录之一,中华建筑报[N],2009(09)
    [84]刘临安,近百年意大利历史建筑保护的理论与流派[J],建筑师,1995(6)
    [85] Raymond Rocher、童乔慧、李百浩,欧洲建筑与城市遗产概念及其发展(一)——欧洲历史性建筑遗产,华中建筑[J],2001(1)
    [86]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与近代建筑遗产保护[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
    [87]邓飞,危险的四川,凤凰周刊[J],2008(16)
    [88]傅朝卿,台南地方法院旧院舍再利用探讨[J],museum lawbank.com.tw/
    [89]邓雪娴,旧建筑的改造与更新—北京城市建设的新课题[J],建筑学报,1996(03)
    [90]单德启,王心邑,“历史碎片”的现代包容——安徽省池州孝肃街“历史风貌”的保护与更新[J],小城镇建设,2004(05)
    [91]吴良镛,关于北京市旧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几点意见[J],城市规划,1998(02)
    [92]张松,周瑾,论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制度建设[J]建筑学报2005(07)
    [93]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与近代建筑遗产保护[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
    [94]张艳锋,仝雷等,旧工业建筑的改造:沈阳市铁西工业区旧厂房改造,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4)
    [95]熊鲁霞,骆棕,上海市工业用地的效率与布局[J],城市规划汇刊,2000(02)
    [96]张杰,伦敦码头区改造——后工业时期的城市再生[J],国外城市规划,2000(02)
    [97]李诚固,世界老工业基地衰退机制与改造途径研究[J],经济地理,1996(02)
    [98]时代建筑主编,旧建筑保护与再生论坛[J],时代建筑,2006(02)
    [99] Kempen, R V, A S. Ozuekren. Ethnic segregation in cities: New forms and explanationsin a dynamic world [J]. Urban Studies,1998,35(10):1631-1656.
    [100]张险峰,张云峰,英国伯明翰布林德利地区一一城市更新的范例[J],国外城市规划,2003(02)
    [101]柯焕章,对北京传统商业街区改造的思考与建议[J],北京规划建设,1999(03)
    [102]黄怡,大都市核心区的社会空间隔离——以上海市静安区南京西路街道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6(03)
    [103]张平宇,城市再生:21世纪中国城市化趋势[J],地理科学进展,2004(04)
    [104]周俭,奚慧,陈飞,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规划与建筑管理方法的探索[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2)
    [105]佘龙,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与利用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04)
    [106]林坚,杨志威,香港的旧城改造及其启示[J],城市规划,2000(07)
    [107]伍江,立新不必破旧[J],时代建筑,2000(03)
    [108]杨中兴,历史文化名城要防止建设性破坏[N],云南政协报,2000年
    [109]赵菲,当代建筑要体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N],浙江日报,2001年
    [110]孙晖,梁江,美国的城市规划法规体系[J],国外城市规划,2000(01)
    [111] BUCK D D. Directions in Chinese urban planning [J]. Urbanism Past and Present,1975,1(1)
    [112]张更立,走向三方合作的伙伴关系:西方城市更新政策的演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2004(04)
    [113] Cox, K. and Mair, A. Locality and community in the politics of local economicdevelopment [J],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1988,78:307-325
    [114]张翼,吕斌,《拆迁条例》修订与城市更新制度创新初探[J].城市规划,2010(10)
    [115]赵燕菁,探索新的范型:概念规划的理论与方法[J].城市规划,2001(03)
    [116]徐明前,上海太平桥地区改造理念及运作机制探讨[J],城市规划,2002(07)
    [117]胡庆庆,上海太平桥地区开发与“新天地”的诞生——房地产策划的成功范例[J],城市开发,2002(06)
    [118]罗佩,毛蒋兴,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互动探析——以广州为例[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6)
    [119]沈海虹,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的发展权转移[J],中外建筑,2006(02)
    [120]沈海虹,美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的地役权制度[J],中外建筑,2006(02)
    [121]张苏梅,顾朝林,深圳法定图则的几点思考——中、美法定层次规划比较研究[J],城市规划,2000(08)
    [122]王家庭,张换兆,国外土地储备制度及其借鉴意义[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4)
    [123]沈晓敏,张娟,贺雪梅,中外土地征收制度的比较与借鉴[J],经济研究导刊,2007(06)
    [124]阮仪三,中国历史城市遗产的保护与合理利用[J],住宅科技,2004(05)
    [125]郭湘闽,房屋产权私有化是拯救旧城的灵丹妙药吗?[J],城市规划,2007(01)
    [126]陈学文,王艳婷,意大利古旧建筑改造再利用浅析[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127]阮仪三,孙萌,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J],城市规划,2001(10)
    [128]王景慧,城市历史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弘扬[J],城乡建设,2000(3)
    [129]吕舟,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城市文化遗产保护[J],建筑学报,2001(3)
    [130]毛刚,黄天其,文化物种观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J],规划师,2001(3)
    [131]王林,中外历史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比较[J],城市规划,2000(8)
    [132]韩中庚,最佳组队方案及模型[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1997(02)
    [133]周明红,运用EXCEL规划求解投资项目管理[J],中国质量,2007(06)
    [134]李志伟,规划求解在限额投资决策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9(04)
    [135]任娟,刘从红,从几个作品看西方旧建筑改造的新趋势[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2卷第1期
    [136]陈铭,王洋,住区规划中工业遗存的保护与再利用——以武汉万科·润园的规划实践为例[J],华中建筑,2007(07)
    [137]朱介鸣,模糊产权下的中国城市发展[J],城市规划汇刊,2001(06)
    [138]宋小冬、孙澄宇,日照标准约束下的建筑容积率估算方法探讨[J],城市规划汇刊,2004(06)
    [139]宋小冬,庞磊,孙澄宇,住宅地块容积率估算方法再探[J],城市规划学刊,2010(02)
    [140]施蔷生,一个法国人在上海“经营”历史遗产——访法国人司徒夫先生[J],上海商业,2003(11)
    [141]杨昌鸣,张娟,建筑材料资源的可循环利用[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142]王涛,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整合的可行性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3
    [143]黄琪,上海近代工业建筑保护和再利用,[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2008
    [144]方可,探索北京旧城居住区有机更新的适宜途径,[博士学位论文],北京:清华大学,2000
    [145]王信,美国旧建筑再利用制度安排及对上海的借鉴,[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2007
    [146]刘勇,旧住宅区更新改造中居民意愿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2006
    [147]张艳华,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城市建筑遗产(CHB)保护—上海为例论遗产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的结合,[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2004
    [148]魏闽,思南路47、48号街坊的整体性保护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2006
    [149]汝军红,近代历史建筑保护导则与保护技术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7
    [150]张娟,建筑材料资源保护与再利用技术策略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8
    [151]沈海虹,“集体选择”视野下的城市遗产保护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2006
    [152]谢建军,近代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策略与途径——以上海为例,[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2005
    [153]叶晓燕,商品住宅建筑策划方法研究——以资源配置理论为基础,[博士学位论文],北京:清华大学,2004
    [154]温泉,重庆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与开发模式探索,[硕士学位论文],重庆:重庆大学,2007
    [155]魏成,我国转型时期城市更新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4
    [156]张宁,旧建筑的改建与再利用,[硕士学位论文],重庆:重庆大学,2002
    [157]付丽萍,建筑策划的基础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武汉工业大学,1999
    [158]臧立,上海创意产业园内单层厂房可改造性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159]吴宇强,产业类历史地段城市更新空间策划,[硕士学位论文],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7
    [160]蒋旭,论“改造再利用”在旧工业建筑中的应用,[硕士学位论文]成都:四川大学,2007
    [161]所萌,城市边缘区大遗址保护规划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8年
    [162]马志新,城市更新中的旧建筑再利用,[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03
    [163]徐杰,城市旧工厂再生的若干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清华大学,2006
    [164]屈小羽,旧建筑改扩建中连接部分的设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清华大学,2006
    [165]李沂璠,美国土地利用控制判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清华大学,2007
    [166]吴丽佳,历史街区小规模渐进式更新,[硕士学位论文],重庆:重庆大学,2005
    [167]王秀明,中小城市地块设计策划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8
    [168]张茵,历史地段文化资源的保护动力机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169]袁红团,基于MoCA的C-link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硕士学位论文],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8
    [170]《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1月23日
    [17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17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173]《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
    [174]《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
    [175]《城市紫线管理办法》
    [176]《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177]《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
    [178]《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
    [179]《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180]《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1990年国务院第55号)
    [181]《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
    [182]《国务院关于同意将浙江省嘉兴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批复》国函[2011]10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183]《关于公布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通知》(建规[2010]150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
    [184]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对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规划保护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建规
    [2004]36号
    [185]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09-01
    [186]上海地方志办公室,上海房地产志,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5/node64514/node64521/index.html
    [187]上海地方志办公室,上海城市规划志,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5/node64620/node64627/node64674/node64680/userobject1ai58456.html
    [188]周其仁,土地制度改革的成都路径——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专题研究之四[R],2011
    [189]中国房地产测评中心,2009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500强测评研究报告[R],2009
    [190]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及中国经济年鉴社,中国房地产企业竞争力研究报告[R],2009
    [191]上海市静安区统计局.2005年上海市静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92]《西安遗产结构物、历史场所与地区之场所维护宣言》Xian Declaration on theConservation of the Setting of Heritage Structures, Sites and Areas,西安,2005年
    [193]《魁北克经由有形与无形遗产的监护保存场所精神宣言》Quebec Declaration on thePreservation of the Spirit of Place through the Safeguarding of Tangible and IntangibleHeritage,魁北克,2008年
    [194]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http://www.bjpc.gov.cn/zcwj/ywjjwj/
    [195]北京市城市规划委员会,http://www.bjghw.gov.cn/
    [196]香港政府公务员事务局,http://www.csb.gov.hk/
    [197]历史保护国民信托,http://www.natioanltrust.org/
    [198] ICOMOS官方网站,http://www.icomos.org/
    [199]美国建筑师协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AIA),http://www.aia.org/
    [200]山西统计调查信息网,http://www.sxdc.sx.cn/
    [201]人民网,http://www.peoplefc.com/
    [202]新华网,http://www.sc.xinhuanet.com
    [203]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
    [204]香港瑞安集团,http://www.shuionland.com/
    [205]“上海创意产业中心”网站,http://www.scic.gov.cn./
    [206]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总部,http://www.vanke.com/
    [207]深圳市万科房地产有限公司,http://shenzhen.vanke.com
    [208]成都市成华区人民政府,http://www.chenghua.gov.cn/
    [209]华润置地有限公司,http://www.crland.com.hk/
    [210]华润置地(上海)有限公司,http://sh.crland.com.hk/
    [211]华润置地(成都)有限公司,http://cd.crland.com.cn/
    [212]成都成量工具集团有限公司,http://www.chinachengliang.com/
    [213]搜房网,http://www.soufun.com/
    [214] http://static.panoramio.com/
    [215] The Institution of Structural Engineers,http://www.istructe.org/
    [216] AECOM,http://www.aecom.com/
    [217]1881-香港尖沙咀广东道百年经典名店殿堂,http://www.1881heritage.com/
    [218]雅虎香港,http://hkpotin.com/
    [219]深圳市万厦居实业发展有限公司,http://www.wanshaju.com/
    [220]吉博力中国,http://www.geberit.com.cn/本文正文中未注明出处的图片与数据,来源于作者自摄,自绘以及www.google.com及www.baidu.com等网络资源,在此对未能注明的作品之作者表示歉意及感谢。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