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沿海滩涂保护法律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沿海滩涂地处海陆交界地带,具有特殊的资源价值和生态价值。随着沿海经济的发展,以及大量人口向沿海一线转移,沿海区域面临发展空间不足、资源匮乏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沿海区域开始大规模开发(或侵占)沿海滩涂,大量的沿海滩涂被改造成农业耕地、城市建设用地以及渔业养殖场所。由于人们只是关注沿海滩涂的资源价值,而忽视其生态价值,从而造成了一系列社会和环境问题。目前,我国有关沿海滩涂的法律法规及其管理,更有利于沿海滩涂的资源开发,而非生态保护。因此,要实现沿海滩涂经济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平衡,需要对我国目前沿海滩涂保护的法律问题进行系统性、创新性研究。
     目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对沿海滩涂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由于沿海滩涂概念不清或混乱造成实践中沿海滩涂管理与保护的缺位或错位现象很普遍。沿海滩涂更为科学的定义,是将其界定为具有可供沿海生物生存、栖息和繁殖的生态物质基础的潮间带、潮上带和潮下带。潮上带和潮间带滩面宽窄不一,从几十米至几千米不等;潮下带是退潮时向陆一侧水深不超过6米的区域。沿海滩涂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按照地质构造成分的标准分类,可以分为泥滩、砂滩、岩滩三种;按照生态的显示度标准,可以分为裸滩和生物滩两种。其中生物滩又可以细分为草滩、红树林滩和珊瑚礁滩三种;按照其形态变化的标准,可以将之划分为稳定型滩涂、淤涨型滩涂、侵蚀型滩涂三种。沿海滩涂具有海陆交界性、动态变化性、生态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彰显了沿海滩涂的独特性。
     除了概念上的模糊之外,我国相关法律对沿海滩涂的性质也没有做出非常明确的定位。学界对其性质定位还遵循“非土地即海域”的两分法思路,从而使得沿海滩涂的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下带分属不同的法律调整,造成了沿海滩涂保护的割裂。要实现沿海滩涂的有效保护,需要打破这种思维窠臼,遵循三分法的思路,即将之划分为“土地、海域、海岸带”三种性质,将沿海滩涂纳入海岸带范畴,实现沿海滩涂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下带性质定位上的一致,从而将沿海滩涂作为一个整体予以保护。
     沿海滩涂在调节气候、保有生物多样性、净化海岸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的沿海滩涂退化严重:沿海滩涂的面积不断遭受自然侵蚀和人工侵占;生物多样性不断降低;滩涂污染也日益严重。沿海滩涂的严重退化使得其生态功能不断受到损害。我国的沿海滩涂之所以存在退化严重的状况,在于我国沿海滩涂的管理体制、法律法规及调整手段都存在些许问题。沿海滩涂的管理体制是一种分散管理体制,水利部门、海洋部门、林业部门、农(渔)业部门、国土部门及环保部门等都有管理和规制权限;沿海滩涂管理体制还是一种“地方为主、中央为辅”的管理体制,是一种环境保护从属于经济开发的管理体制。目前我国尚没有专门出台一部有关沿海滩涂的法律和行政法规,有关沿海滩涂的地方法规和规章主要基于滩涂的经济开发而非生态保护。地方法规和规章设定的沿海滩涂调整手段单一,主要包括“滩涂开发的环境许可、滩涂开发的环境规划、滩涂违规开发与环境破坏的行政处罚”三种调整手段。三种调整手段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注重沿海滩涂的入口管控和末端管控,而非过程管控。
     沿海滩涂保护之所以在管理体制、法律法规及调整手段上存在上述问题,究其根源,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注重资源而非生态的价值认知,基于分散而非综合的制度根源,侧重端口而非过程的调整思路。换言之,沿海滩涂保护具有“资源性、分散性和端口性”的症结。要实现沿海滩涂的有效保护,实现滩涂经济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平衡,关键就是转变沿海滩涂法律保护的思路,秉承“生态性、综合性和过程性”的基本原则,构建沿海滩涂的生态保护法律机制、综合管理体制和完善的调整手段体系。其中,生态性原则是沿海滩涂保护的基础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过程性原则是生态性原则的延伸和保障。
     沿海滩涂保护的生态性,可以通过沿海滩涂的生态保护法律机制构建得以实现。生态保护法律机制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沿海滩涂“零净损失”法律机制、沿海滩涂功能区划法律机制、沿海滩涂生态补偿法律机制。三项法律机制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零净损失”法律机制确立全国滩涂保护面积以及可开发的要求,功能区划法律机制根据滩涂种类和分布对滩涂进行生态功能分类,生态补偿法律机制则对滩涂开发与保护进行利益平衡。三项法律机制尽管并不完全否定滩涂开发与利用,但是可以改变沿海滩涂资源为本的开发属性,从而实现其生态为本的保护属性。
     沿海滩涂保护的综合性,可以通过沿海滩涂综合管理体制构建得以实现。遵循当前世界各国在环境保护上重视协调机构建设的思路,沿海滩涂综合管理体制构建的核心是建立职权明确、架构合理的沿海滩涂综合管理委员会。综合管理委员会需要实现与海岸带管理机构的契合,并为水利部门、海洋部门、林业部门、农(渔)业部门、国土部门及环保部门等滩涂管理主体提供沟通和协调的平台,从而实现沿海滩涂管理主体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关系的理顺。
     沿海滩涂保护的过程性,可以通过沿海滩涂调整手段体系的构建得以实现。完善的沿海滩涂调整手段体系应该包括沿海滩涂行政调整手段体系和经济调整手段体系。行政调整手段基于命令-控制,具体包括滩涂环境标准、滩涂环境规划、滩涂环境影响评价、滩涂环境开发许可、滩涂环境破坏处罚等;经济调整手段体系则是基于激励-引导,具体包括滩涂开发权交易、滩涂开发押金、滩涂开发税/费、滩涂保护补贴等。两大类调整手段体系形成了事前预防、事中监控、事后补偿的完整体系,避免沿海滩涂保护“侧重事后处罚、轻于事前预防”等端口管控症结,从而实现过程调整。
Tidal flat is located in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land and sea area, has a specialresource value, ecological valu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astal economy,population and a large number of changes to the coastal line, coastal areas face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development space, the lack of resources.In order tosolve the above problem, coastal areas began to large-scale development (or on) thecoastal tidal flats, large amounts of coastal tidal flats are converted to agricultural land,urban construction land, and the fishery breeding places.Because of the people justpay attention to its resources value, and neglect its ecological value, resulting in aseries of questions. Building coastal tidal flats in the legal system, therefore, is aneffective way to resolve these problems. Therefore, I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resolvethese problems for building the legal system of tidal flat.
     At present, the definition of tidal flat is different, China's relevant laws andregulations also did not give it a very clearly defined. Due to coastal tidal flatsconcept is not clear or confusion in practice management of coastal tidal flats and theabsence of protection or dislocation phenomenon is very common. In this article, tidalflat defined as intertidal zone, supratidal zone and subtidal zone that having availablematerial basis for coastal biology to survive and bree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classification standards, tidal flat can be divided into different types. According to thegeological composition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tidal flat can be divided into mud flat,sand beach and bench beach. According to the ecological standards, tidal flat can bedivided into nude beach and biological flat, in which biological flat can be dividedinto marsh flat, mangrove flat and coral reefs flat. According to the morphologicalchanging standards, tidal flat can be divided into stable beach, type of beach accretion,and type of beach erosion. Tidal flats with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land and sea,dynamic change,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hese characteristics reveal the uniqueness of the coastal tidal flats.
     China's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on the legal nature of cognition of tidal flat,also follow the dichotomy of "either land or waters" mentality, so as to make theintertidal zone, supratidal zone and subtidal zone belong to different legal adjustment.To achieve effective protection of coastal tidal flats, need to break the trap of thinking,We should think intertidal zone, supratidal zone and subtidal zone as a whole,torealize the legal nature of the agreement.
     Tidal flat in regulating climate, maintaining biological diversity plays animportant role. But our country tidal fla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deteriorating.Tidal flat has suffered erosion and embezzlement, biological diversity become worse,pollution is serious day by day. Tidal fla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terioration makestidal flat ecological function being damaged. China's coastal shoal exist degradationserious condition, is our country coastal tidal flats of the management system, lawsand regulations and adjustment means there is some problem.Coastal tidal flats is adecentralized management system management system, water resources department,ocean department, forestry department, the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fishery)industry, such as land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s have managementand regulatory authority;Coastal tidal flats management system is a kind of "localsupplemented, central" management system;Tidal flats management system is a kind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rom belongs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management system.At present our country is not a tidal flats in the relevant laws and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local laws and regulations about tidal flats is mainly basedon the tidal flats development rather than protection.Local laws and regulations set bythe coastal shoal adjustment measures, mainly including "tidal flats to developenvironmental permits and tidal flats to develop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tidalflats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violations of administrative penalty" threemethods of adjustment.Three kinds of adjusting method in the actual operationprocess pay attention to the entry control and end control of coastal tidal flats, ratherthan process control.
     The reason of tidal fla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terioration is our country tidal flat management and legal regulation is "resource management, decentralizedmanagement, entrance management and terminal management". tidal flat is regardedas the resources to exploit and utilize, rather than the ecological system to protect bycoastal government. Tidal flat management system is a distributed managementsystem. There are at least six department that having management and regulatoryauthority, which is the water conservancy department, marine department, Departmentof forestry, farming (fishing) department., land departments and environmentalprotection department. Decentralized management causes the responsibility chaos.Tidal flat law adjustment singl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vacancy, which makesthe related departments rely on the performance to escape the responsibility of tidalflat environment deterioration. In order to protect tidal flat ecological environment,achieve the balan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we needchange the idea of tidal flat management and legal regulation, achieve ecologicalmanagement, integrated management, process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management. Among them,"ecological management" is the core to realize tidal flat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ecological management and legal regulation of tidal flat, weneed establish three legal system. This is "no net less" legal system, functional zoninglegal system,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legal system. The three legal system is aClosely linked system. The "no net less" legal system establishes national tidal flatprotection area and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The functional zoning legal systemachiev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tidal flat.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legal systembalances the exploit and protect. In spite of the three legal system do not ban theexploit and utilization of tidal flat completely, we can change the resourcemanagement nature of tidal flat.
     Integrated coastal shoal protection,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system of thecoastal tidal flats can be build.Follow the current 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ttaches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oordination o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construction train of thought, and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coastaltidal flats at the heart of the building is to build a building authority clear and reasonable architecture of the coastal tidal flats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committee.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committee needs to fit with the coastal zone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for the water conservancy department, oceandepartment, forestry department, agriculture (fishery) industry department, thedepartment of homeland and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 such as tidalflats management main body offer the platform of the communication andcoordination, so as to realize the coastal mudflats between management subject,straighten out the relations between central and local.
     On the other hand, we build the administrative adjustment means system andmarket adjustment method system of tidal flat. dministrative adjustment measuresbased on command-control, market adjustment means system is based on incentives–guide. The administrative adjustment means system is including environmentalstandards, environmental planning,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nvironmentalpermits, environmental punishment. The market adjustment method system isincluding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eposit, thedevelopment of tax/fee, protection subsidy. Two categories of legal adjustmentmeans formed beforehand prevention, monitoring, system of complete indemnity,avoid coastal mudflat protection "punishment, lighter than later on prevention" portsticking point adjustment, so as to realize "process adjustment".
引文
①代表性的研究包括:汪龙腾:《围海堵口工程龙口水力条件及堵口程序》,《华东水利学院学报》,1979年第4期;毛昶熙,段祥宝等:《堤护坡块体的稳定性分析》,《水利学报》,2000年第8期;陈德春,吴继伟等:《.围海工程堵口合龙技术研究》,《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第5期;黄世昌,谢亚力等:《对低滩上海堤护面结构的稳定性试验》,《东海海洋》,2003年第2期;张闽生:《海堤护坡设计的型式及应用》,载裘江海主编:《中国水利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滩涂利用与生态保护》,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年,第241-244页;夏东兴:《海岸带地貌环境及其演化》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年。
    ①彭建,王仰麟等:《中国东部沿海滩涂资源不同空间尺度下的生态开发模式》,《地理科学进展》,2003年第5期。
    ②代表性的研究包括:陆国庆等:《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中国土地》,1996年第2期;李九发,万新宁等:《上海滩涂后备土地资源及其可持续开发途径》,《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第1期;杨宝国等:《中国的海洋海涂资源》,《自然资源学报》,1997年第4期;孟尔君,唐伯平:《江苏沿海滩涂资源及其发展战略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刘容子,吴珊珊:《环渤海地区海洋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承载力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
    ③代表性的研究包括:董增川、丁艳:《沿海围垦区水资源一体化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水利经济》,2005年第3期;陈少祥:《优化滩涂资源管理战略构想——以射阳为例》,《中国土地》,2009年第1期;褚克坚、徐龙龙:《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区生态环境长效管理模式研究》,《水利经济》,2012年第3期;
    ①代表性的研究包括:陈甦,丁慧:《试论滩涂在法律上的性质》,《辽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叶知年:《海域使用权基本法律问题研究》,《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樊静,解直凤:《沿海滩涂上的物权制度研究》,《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马得懿:《基于自治与管制平衡的法律机制——以辽宁沿海滩涂保护与利用平衡为例》,《太平洋学报》,2010年第10期。
    ②代表性的研究包括:彭建,王仰麟等:《中国东部沿海滩涂资源不同空间尺度下的生态开发模式》,《地理科学进展》2003年第5期;王益澄,徐永健等:《浙北沿海滩涂可持续利用研究与对策》,《海洋科学》2005年第11期;刘瑶,金永平等:《浙江省滩涂围垦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的评价指标及策略初探》,《海洋学研究》,2006年S1期;陈洪全:《滩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与垦区生态系统优化研究——以赣榆、射阳垦区为例》,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③代表性的研究包括:王加连,刘忠权:《盐城滩涂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可持续利用》,《生态学杂志》2005年第9期;贾文泽,田家怡等:《黄河三角洲浅海滩涂湿地环境污染对鸟类多样性的影响》,《重庆环境科学》,2005年第11期;
    ④代表性的研究包括:周锁铨,边巴次仁:《江苏沿海滩涂开发利用对气候可能影响的数值研究》,《气象科学》,1999年第4期;.耿晓婧,余锡平:《滩涂开发对海岸带微气候的影响》,载吴有生,刘桦,等主编:《第九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二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年,第924-931页。
    ①代表性的研究包括:陈伟琪、王萱:《围填海造成的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损耗的货币化评估技术探讨》,《海洋环境科学》,2009年第6期;肖建红、陈东景等:《围填海对潮滩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影响评估——以江苏省为例》,《海洋湖沼通报》,2010年第4期;孟伟庆、王秀明:《天津滨海新区围海造地的生态环境影响分析》,《海洋环境科学》,2012年第2期
    ②彭建,王仰麟:《我国沿海滩涂的研究》,《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第6期;徐向红:《江苏沿海滩涂开发、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河海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徐向红在其博士论文的国外研究综述中,完全移植了彭建、王仰麟等人的总结。
    ①代表性的研究包括:Sabine Dittmann, Behaviour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Soldier Crabs Mictyrislongicarpus (LATREILLE): Observations from a Tidal Flat in Tropical North Queensland, Australia,(LATREILLE): Beobachtungen aus einem Wattgebiet im tropischen Nord-Queensland, Australien.enckenbergiana marit.,1998(28):, p177-184; Jae-Won Yoo, In-Seo Hwang, and Jae-Sang Hong,InferenceModels for Tidal Flat Elevation and Sediment Grain Size: A Preliminary Approach on Tidal Flat MacrobenthicCommunity, Ocean Science Journal,2007(42):p69-79(; Mauricio Almeida Noernberg, Using airborne laseraltimetry to estimate Sabellaria alveolata (Polychaeta Sabellariidae) reefs volume in tidal flat environments,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2010(10), p93-102
    ②代表性的研究包括:Alberto Lamberti, Barbara Zanuttigh,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beach management inLidodi Dante, Italy, 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2005(62),p441–451;Yoko Katayama, Effects of spilled oilon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a tidal flat,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2003(47),p85–90; Marc Schierding, Impactson biodiversity at Baltic Sea beaches, Biodivers Conserv2011(20),p1973–1985;Daniel A. Zacarias, Allan T.Williams,Recreation carrying capacity estimations to support beach management at Praia de Faro, Portugal,Applied Geography2011(31),p1075-1081;Omar Defeo, Anton McLachlan, David S. Schoeman, Thomas A.Schlacher, Jenifer Dugan Alan Jones,Alan Jones, Mariano Lastra, Felicita Scapini, Threats to sandy beachecosystems: A review,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2009(81),p1–12
    ③Bird ECF. Beach management. Chichester, UK: Wiley,1996(quoted text p.212).
    ①具体参见:A. Micallef, A.T. Williams,Theoretical strategy considerations for beach management, Ocean&Coastal Management45(2002),p261–275;Gesche Krausea, Cidiane Soares,Analysis of beach morphodynamicson the Bragantinian mangrove peninsula (Para, North Brazil) as prerequisite for coastal zone managementrecommendations, Geomorphology2004(60),p225–239;Alberto Lamberti, Barbara Zanuttigh, An integratedapproach to beach management in Lido di Dante, Italy, 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2005(62),p441–451Rodney J. James,From beaches to beach environments: linking the ecology, human-use andmanagement of beaches in Australia, Ocean&Coastal Management2000(43),p495-514
    ②Environment Protection Authority. Beachwatch and Harbourwatch1997,Season Report. Sydney: EPA,1997.
    ①Rodney J. James,From beaches to beach environments: linking the ecology, human-use and management ofbeaches in Australia, Ocean&Coastal Management2000(43),p495-514
    ①[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04页。
    ①具体参见陈放,马延祥:《关于辽宁省海岸带、海涂开发战略的设想》,载张海峰主编:《国海洋经济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1982年,第88—101页;李展平,张蕾:《城郊绿化与造景艺术》,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年,第7页;方如康:《环境学词典》,北京市: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47页。
    ②具体参见彭建,王仰麟:《我国沿海滩涂的研究》,《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第6期;彭建,王仰麟:《我国沿海滩涂景观生态初步研究》,《地理研究》,2000年第3期。持相同的态度的还有严恺。具体参见严恺:《海岸工程》,北京:海洋出版社,2002年。
    ③杨宝国,王颖等:《中国的海洋海涂资源》,《自然资源学报》,1997年第4期。
    ④樊静,解直凤:《沿海滩涂的物权制度研究》,《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⑤具体参见:Short, A.D.(Ed.),. Handbook of Beach and Shoreface Morphodynamics. John Wiley, London,1999,p.379;Finkl, C.W., Coastal classification: systematic approaches to consider in the development of acomprehensive scheme. 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2004(20), p166–213.;
    ⑥Omar Defeo, Anton McLachlan, David S. Schoeman, Thomas A. Schlacher, Jenifer Dugan Alan Jones,Threatsto sandy beach ecosystems: A review,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2009(81):1–12
    ①[澳]罗伯特.凯,[加]杰奎琳.奥德:《海岸带规划与管理》,高健等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7页。
    ②雍琦:《法律逻辑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48-50页;王刚、娄成武:《公共行政的定量推崇批判》,《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12年第3期。
    ①王刚:《沿海滩涂的概念界定》,《中国渔业经济》,2013年第1期。
    ③薛鸿超:《海岸及近海工程》,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22页。
    ①彭建,王仰麟:《我国沿海滩涂景观生态初步研究》,《地理研究》,2000年第3期。
    ②大部分学者认为“滨海湿地”与“沿海湿地”是两个可以互换的概念。具体参见张晓龙,李培英等:《中国滨海湿地研究现状与展望》,《海洋科学进展》,2005年第1期;丁东,李日辉:《中国沿海湿地研究》,《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3年第1期。但是也有论者对它们进行了细分。王建春等人认为“沿海湿地”的范围要大于“滨海湿地”,并将前者划分滨海湿地、沿海河流湿地、沿海湖泊湿地三种。具体参见王建春等:《我国沿海湿地及其保护研究》,《林业资源管理》,2007年第5期。
    ③丁东,李日辉:《中国沿海湿地研究》,《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3年第1期。
    ①彭建,王仰麟:《我国沿海滩涂景观生态初步研究》,《地理研究》,2000年第3期。
    ①Schlacher是国外研究沿海滩涂最为知名的学者之一。其在1970对波罗的海的滩涂进行调查时,将之分为dune(沙丘),salt marshes(盐沼),dry grassland(草地)三种。具体见Schaefer, Einfluss der Raumstrukturin Landschaften der Meeresku¨ste auf das Verteilungsmuster,.der Tierwelt. Zool Jb, Syst1970,p97:55–124。笔者对他的划分标准予以借鉴,将沿海滩涂分为原生态海岸湿地、沿海荒地和沿海草地。
    ①吴桂宏,薛贵彬:《滩涂开发中的地类认定》,《中国土地》,2010年第7期。
    ①杨宝国,王颖,朱大奎:《中国的海洋海涂资源》,《自然资源学报》,1997年第4期。
    ①Short, A.D.(Ed.),. Handbook of Beach and Shoreface Morphodynamics. John Wiley, London,1999,p.379;Finkl, C.W.,2004. Coastal classification: systematic approaches to consider in the development of acomprehensive scheme. 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20, p166–213.;Finkl, C.W., Walker, H.J.,2004. Beachnourishment. In: Schwartz, M.(Ed.), The Encyclopedia of Coastal Science. Kluwer Academic, Dordrecht, TheNetherlands, p.37–54.
    ②夏东兴:《海岸带地貌环境及其演化》,海洋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①罗伯特·凯,杰奎琳·奥德:《海岸带规划与管理(第二版)》,高健等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页。
    ①孟伟著:《海岸带生境退化诊断技术:渤海典型海岸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119页。
    ①吕士成,孙明等:《盐城沿海滩涂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业环境与发展》,2007年第1期。
    ②Omar Defeo, Anton McLachlan, David S. Schoeman, Thomas A. Schlacher, Jenifer Dugan Alan Jones,Threatsto sandy beach ecosystems: A review,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2009(81):1–12
    ①陈吉余,程和琴等:《滩涂湿地利用与保护的协调发展探析——以上海市为例》,《中国工程科学》,2007
    年第6期。
    ①陈甦,丁慧:《试论滩涂在法律上的性质》,《辽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樊静,解直凤:《沿海滩涂上的物权制度研究》,《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②[罗马]查士丁尼:《法学总论》,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48页。
    ③[日]北川善太郎:《日本民法体系》,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17页。
    ④樊静,解直凤:《沿海滩涂上的物权制度研究》,《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⑤目前,对滩涂法律性质有比较明确界定的是国务院法制办《关于请明确“海岸线”、“滩涂”等概念法律含义的函》的复函和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确认海涂、滩涂土地权属问题的复函》两份文件。
    ⑥陈甦,丁慧:《试论滩涂在法律上的性质》,《辽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樊静,解直凤:《沿海滩涂上的物权制度研究》,《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⑦陈甦,丁慧:《试论滩涂在法律上的性质》,《辽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⑧马得懿:《基于自治与管制平衡的法律机制——以辽宁沿海滩涂的保护与利用为例》,《太平洋学报》,2010年第10期。
    ①马得懿:《基于自治与管制平衡的法律机制——以辽宁沿海滩涂的保护与利用为例》,《太平洋学报》,2010年第10期。
    ①刘洪滨:《韩国海岸带综合管理概况》,《太平洋学报》,2006年第9期。
    ②马得懿:《基于自治与管制平衡的法律机制——以辽宁沿海滩涂的保护与利用为例》,《太平洋学报》,2010年第10期。
    ④申曙光:《生态文明及其理论与现实基础》,《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
    ①崔永和、程秀波等:《全球化与生态文明论纲》,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第7页。
    ②李良美:《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意义》,《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第2期。
    ③魏智勇:《生态文明新理念》,长沙市: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页。
    ④刘湘溶:《生态文明论》,长沙市: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34-39页。
    ⑤徐祥民、张红杰:《生态文明时代的法理》,《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第1期。
    ⑥周珂、楚道文:《生态文明语境下环境资源法学研究的创新与发展》,《法学家》,2008年第l期。
    ①徐祥民:《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研究》,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82页。
    ①WangYing,Zhu Dakui. Tidal Flats in China. Oceanology of China Seas,1994(2):445-456
    ③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成果编委会:《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年,第309页。但是在同一本书,对沿海滩涂的面积数据也不一致。在本书的316和337页显示我国沿海滩涂面积为217.09万公顷。
    ④中国自然资源丛书编撰委员会:《中国自然资源丛书》,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197页。
    ①参见《中国统计年鉴2007》,第5页。
    ①张晓龙,李培英等:《中国滨海湿地研究现状与展望》,《海洋科学进展》,2005年第1期。
    ②参见杨宝国,王颖,朱大奎:《中国的海洋海涂资源》,《自然资源学报》,1997年第4期;徐向红:《江苏沿海滩涂的环境问题及保护对策》,《海洋开发与管理》1994年第4期。
    ①张晓龙,李培英等:《中国滨海湿地退化》,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年,第15页。
    ①Bird, E.C.F. Beach Management., Wiley, UK, Chichester,1996, p292
    ②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成果编委会:《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年,第309-311页。
    ③徐向红:《江苏沿海滩涂开发、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河海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第1页。
    ④罗有声,项福椿:《怎样利用与保护滩涂资源》,北京市:海洋出版社,1984年,第3页。
    ⑤具体参见张晓龙,李培英:《中国滨海湿地退化》,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年,第139页;黄鹄,戴志军等著:《广西海岸环境脆弱性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年,第35页;吝涛,薛雄志等:《海岸带湿地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厦门海域案例研究》,《海洋环境科学》,2006年第1期。
    ⑥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成果编委会:《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年,第311页
    ①夏东兴:《海岸带地貌环境及其演化》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年,第125页。
    ②鹿守本、艾万铸:《海岸带综合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2001年,第6页。
    ③夏东兴:《海岸带地貌环境及其演化》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年,第126页。
    ④沈国英,黄凌风等:《海洋生态学(第三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324页。
    ①上海市农业区划委员会办公室:《上海滩涂农业开发利用》,上海市: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第15页。
    ①姜宏瑶,温亚利:《我国湿地保护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林业资源管理》,2010年第3期。
    ②韩爽,张华兵:《盐城市沿海滩涂湿地生态服务价值研究》,《特区经济》,2010年第6期。
    参见[德]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吴英姿、孙淑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91页。
    ②韩志明:《街头官僚的行动逻辑与责任控制》,《公共管理学报》,2008年第1期。
    ①徐祥民:《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64页。
    ①徐祥民:《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65页。
    ②[法]亚历山大.基斯:《国际环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94页。
    ①郭怀成,尚金城等:《环境规划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3页。
    ②程胜高,张聪辰:《环境影响破解与环境规划》,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9页。
    ③宋国君,李雪立:《论环境规划的一般模式》,《环境保护》,2004年第3期。
    ④徐祥民:《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65页。
    ①王刚:《中国沿海探滩涂的环境管理状况及创新》,《中国土地科学》,2013年第4期。
    ②[美]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第四版)》,黄卫伟,闻洁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476页。
    ③具体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8条。
    ①刘武朝:《环境行政处罚种类界定及其矫正》,《环境保护》,2005年第10期。
    ①蔡守秋,吴贤静:《论几项湿地法律制度》,载徐祥民主编:《中国环境法学评论(2010年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80页。
    ①学界存在很多关于“价值”的界定,而且它们还不尽相同。例如李德顺认为:“价值是指客体的存在、作用以及它们的变化对于一定主体的需要及其发展的某种适合、接近或一致”。李德顺:《价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3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将之界定为“价值的一般本质在于:它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第345页;袁贵仁将之界定为“价值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袁贵仁:《价值概念的语义分析》,《杜会科学辑刊》,1991年第5期;方明将之界定为“价值就是客体包含的主体与社会劳动的关系的状况”。方明:《对“价值概念”的哲学透视》,《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8-72页。
    ①王琪:《关于海洋价值的理性思考》,《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②对价值的分类有着多种划分标准,例如有的研究海洋价值的学者将海洋价值分为现实价值和潜在价值。实际上,现实价值主要表现为经济价值,潜在价值主要表现为生态价值。具体参见王琪:《海洋管理:从理念到制度》,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年,第2—15页。
    ①徐祥民、李冰强:《渤海管理法的体制问题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3页。
    ②吕彩霞:《海洋综合管理问题探讨》,《中国软科学》,2001年第6期。
    ③EBM是生态系统途径(Ecosystem Approach,简称EA)在海洋管理领域的的称谓。实际上,EBM与EA两者没有本质的差别。具体参见丘君、赵景柱:《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管理:原则、实践和建议》,《海洋环境科学》2008年第1期。
    ④Richard Curtin, Raul Prellezo, Understanding marine ecosystem based management: A literature review,MarinePolicy,2010(34),p821-830.
    ⑤Danish EU Presidency. Presidency conclusions of themeeting "Towards a strategy to protect and conserve themarine environment"[EB/OL]. http://www. eu2002. dk/news/news_read.asp? iInformationID=25706,2005-12-22.
    ①徐祥民:《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48页。
    ①[美]理查德·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第7版)》,蒋兆康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年,第7页。
    ①巩固:《环境法律观检讨》,《法学研究》,2011年第6期。
    ②[德]约阿希姆·拉德卡:《自然与权力:世界环境史》,王国豫等译,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页。
    ③孟庆伟等:《天津滨海新区围海造田的生态环境影响分析》,《海洋环境科学》,2012年第1期。
    ①环境意识包括环境认识观、环境价值观、环境伦理观、环境法制观和环境保护自觉参与观。参见崔凤、唐国建:《环境社会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99-100页。
    ②蒋高明:《假如没有了滨海湿地》,《人与生物圈》,2011年第1期。
    ①王相:《美国湿地的法律保护》,《世界环境》,2000年第3期。
    ②National Wetlands Policy Forum,1988. Protecting America’s Wetlands: An Action Agenda, The Final Report ofthe National Wetlands Policy Forum. The Conservation Foundation, Washington, D.C., p3
    ①张蔚文、吴次芳:《美国湿地政策的演变及其启示》,《农业经济问题》,2003年第11期。
    ②Hansen, L.,2006.Wetlands: status and trends. In: Wiebe, K.,Gollehon,N.(Eds.),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Environmental Indicators,2006Edition. Economic Information Bulletin No.(EIB-16), US Department ofAgriculture, Washington, D.C.,July2006(http://www.ers.usda.gov/publications/arei/eib16/Chapter2/2.3/).
    ③Todd Bendor, A dynamic analysis of the wetland mitigation process and its effects on no net loss policy,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9(89), p17–27
    ④Dennis F. Whigham, Ecological issues related to wetland preservation, restoration, creation and assessment,. 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1999(240), p31-40
    ①苏力:《从契约理论到社会契约理论——种国家学说的知识考古学》,《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
    ②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页(导言)
    ①William L Want. Law of Wetlands Regulation [DB/OL]. See west law: Environmental Law Series, ClarkBoardman Callaghan.
    ①蒋楠等:《不同遥感数据融合方法在南方水稻面积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第6期。
    ②李金昌:《应用抽样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8页。
    ①Dennis F. Whigham, Ecological issues related to wetland preservation, restoration, creation and assessment,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1999(240),31-40
    ②Kimura K. The function of water r purification in constructed tidal flat. Jpn. Bottom Sediment ManagementAssoc.1994(60),50-81.
    ③Jeoung Gyu Lee, etc, Factors to determine the functions and structures in natural and constructed tidal flats,Wat. Res. Vol.32,1998,(9) p.2601-2606,
    ①葛瑞卿:《海洋功能区划的理论和实践》,《海洋通报》,2001年第4期。
    ③王倩、郭佩芳:《海洋主体功能区划与海洋功能区划关系研究》,《海洋湖沼通报》,2009年第4期。
    ①朱传耿,马晓冬等:《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理论·方法·实证》,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2-7页。
    ②许振成:《全国环境功能区划的基本思路初探》,《改革与战略》,2011年第9期。
    ①葛瑞卿:《海洋功能区划的理论和实践》,《海洋通报》,2001年第4期。
    ①[美]西奥多.H.波伊斯特:《公共与非营利组织绩效考核:方法与应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01-105页。
    ①徐丛春、赵锐等:《近海主体功能区划指标体系研究》,《海洋通报》,2011年第6期。
    ①《青岛市新城市规划出炉》,人民网,http://qd.people.com.cn/n/2012/1129/c190560-17786190.html,2012年11月29日访问。
    ①Costanza,R., et al. The value of the world 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 Nature,Vol387,15May1997.
    ②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MA,2005)
    ③曹明德:《对建立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再思考》,《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②Larson J S.Rapid assessment of wetlands.history and application to management, Old Woddand NewElsevier,1994,p623-636.
    ③William G Boggess.the optional allocation of conservation fund,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Management,1999(38),p302.
    ④Johst K,Drechsler M,Watzold F.An ecological—economic modeling procedure to design compensationpayments for the efficient spatiotemporal allocation of species protection measures, Ecological Economics,2002(41),p37-49.
    ⑤Cuperus R,Canters K.J,Helias A.U,et a1.Guidelines for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ssociated withhighway.Biological Conservation,1999(90),p41—51.
    ⑥Herzog F,Dreier S.Hofer G.,et a1.Effect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reas on floristic and breedingbirddiversity in Swiss agricultural landscape,Agriculture,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2005(108),p189-204.
    ①环境科学大辞典编委会:《环境科学大辞典》,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326页。
    ②环境科学大辞典编委会:《环境科学大辞典(修订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566页。
    ③毛显强等:《生态补偿的理论探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年第4期。
    ④成伟:《生态补偿问题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⑤曹明德:《对建立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再思考》,《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⑥孔凡斌:《中国生态补偿机制:理论、实践与政策设计》,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21-22页。
    ⑦杜万平:《完善西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年第3期。
    ①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课题组:《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2页。
    ②孔凡斌:《中国生态补偿机制:理论、实践与政策设计》,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5页。
    ③黄寰、周玉林、罗子欣:《论生态补偿的法制保障与创新》,《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①有关湿地的生态补偿研究,具体可参见戴广翠:《关于建立我国湿地生态补偿制度的思考》,《林业经济》,2012年第5期;王宪恩:《我国湿地补水生态补偿机制探析》,《环境保护》,2012年第4期;徐忠麟:《鄱阳湖湿地生态环境的法律保护探讨》,《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第1期;孙长霞:《建立健全我国湿地生态补偿的必要性和难点》,《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第20期;蔡为民:《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外部性及生态补偿问题研究——以七里海湿地为例》,《重庆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谢永刚:《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需水供水成本补偿机制探讨——以黑龙江省扎龙湿地为例》,《求是学刊》,2006年第1期。
    ①陈洪全、张华兵:《江苏盐城沿海滩涂湿地资源开发中生态补偿问题研究》,《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年第6期。
    ②在有地的研究者那里,将政府表述为国家或国家机关。具体可参见曹明德:《对建立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再思考》,《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贾欣、王淼:《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中国渔业经济》,2010年第1期;程功舜:《海洋生态补偿的法律内涵及制度构》,《吉首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①曹明德:《对建立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再思考》,《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①曹明德:《对建立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再思考》,《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①李文华、刘某承:《关于中国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几点思考》,《资源科学》,2010年第5期。
    ②Groot R, Wilson M A, Boumans R, et al. A typology for the classification description and valuation ofecosystem functions, goods and service. Ecological Economics,2002,41(3):393-408.
    ③具体可参见Costanza R, d’Arge R, de-Groot R, et al.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capital. Ecological Economics,1997(25),p3-15;Pimentel D, Wilson C, McCullum C, et al. Economic andenvironmental benefits of biodiversity. Bioscience,1997(47),p747-757;Turner R K, Daily G C. The ecosystemservices framework and natural capital conservation. Environ Resource Econ,2008(39),p25-35。Costanza、Pimentel率先对全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进行评价。Turner构建了生态系统服务框架(ESF)。
    ④乔旭宁:《流域生态补偿研究现状及关键问题剖析》,《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第4期;
    ⑤Davis R K. Recreation planning as all economic problem, Natural Resources Journal,1963(3),p239-249.
    ①Mitchell D C, Carson R T. Using Surveys to Value Public Goods: The 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 WashingtonDC: Resources for the Future,1989.
    ②Loomis J B, Walsh R G. Recreation Economic Decisions: Comparing Benefits and Costs.2nd ed. Pennsylvania:Venture Publishing Inc.,1997.
    ③秦艳红:《国内外生态补偿现状及其完善措施》,《自然资源学报》,2007年第4期。
    ④在补偿标准的具体计算方面,我国现有的一些研究者已经对此做了尝试性研究。具体参见张思锋、杨潇:《煤炭开采区生态补偿标准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中国软科学》,2010年第8期。
    ①洪尚群:《补偿途径和方式多样化是生态补偿基础和保障》,《环境与科学技术》,2001年第24期。
    ②贾欣、王淼:《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中国渔业经济》2010年第1期。
    ①顾海波:《俄罗斯环境管理体制及其改革评析》,《东北亚论坛》,2003年第4期。
    ②徐祥民、李冰强:《渤海管理法的体制问题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16页。
    ③李国强:《澳大利亚湿地管理与保护体制》,《环境保护》2007年第7A期。
    ④李建章:《国外流域综合管理的实践经验》,《中国水利》,2005年第10期。
    ①徐祥民、尹鸿翔:《渤海特别法的关键设置:渤海综合管理委员会》,《法学论坛》,2011年第3期;徐祥民、张红杰:《关于设立渤海综合管理委员会必要性的认识》,《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12期。
    ④顾海波:《俄罗斯环境管理体制及其改革评析》,《东北亚论坛》,2003年第4期。
    ⑤王曦、邓旸:《从“统一监督管理”到“综合协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7条评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6期;高晓露:《大部制背景下中国环境管理体制之反思与重构——以<环境保护法>第7条的修改为视角》,《财政监督》,2012年第17期。
    ①徐祥民、李冰强:《渤海管理法的体制问题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13页。
    ②张国庆:《公共行政学(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07页。
    ①王清军、Tseming Yang:《中国环境管理大部制变革的回顾与反思》,《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①例如在面对渤海环境治理困境时,很多研究者都提出要设立新的管理协调机构加以解决。具体参见徐祥民、尹鸿翔:《渤海特别法的关键设置:渤海综合管理委员会》,《法学论坛》,2011年第3期。
    ②王刚、王印红:《我国沿海滩涂的环境管理体制及其改革》,《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12期;徐祥民、张红杰:《关于设立渤海综合管理委员会必要性的认识》,《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12期。
    ①王清军、Tseming Yang:《中国环境管理大部制变革的回顾与反思》,《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③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中国的政府管理体制及其对环境政策执行的影响》,李继龙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年第2期。
    ①David M. Lampton, Policy arenas and the study of chinese politics Studies In Comparative Communism,Volume7, Winter1974(4), P409-413
    ②周申蓓、张阳:《我国跨界水资源管理协商主体研究》,《江海学刊》,2007年第4期。
    ②Carola. Casazza Herman, DavidSchoenbrod, Richard B.Stewart&Katrina M.Wyman.:Environmental Reform forthe New Congress and Administration.New York: University Environmental Law Journal,2008(17),p7-8.
    ①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中国的政府管理体制及其对环境政策执行的影响》,李继龙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年第2期。
    ②王刚、王印红:《中国沿海滩涂的环境管理体制及其改革》,《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12期。
    ①张玉军:《浅析我国的区域环境管理体制》,《环境保护》,2007年第5A期。
    ③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①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453页。
    ①王刚、王琪:《我国海洋环境应急管理的政府协调机制探析》,《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①王建军:《吕忠梅:建立政府环境责任追究制度》,《法制日报》,2012年3月13日
    ③王乐夫:《领导学:理论、实践与方法(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22-328页。
    ①蔡守秋、张百灵:《论我国滨海湿地综合性法律调整机制的构建》,《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5期。
    ①徐祥民:《告别传统,厚筑环境义务之堤》,《郑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②[日]植草益:《微观规制经济学》,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年。
    ③Stigler, G.J. The Theory of Economic Regulation,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Managementscience,1971(2),p3-21
    ④[日]宫田三郎:《环境行政法》,信山社,2011年,第66页。
    ⑤徐祥民:《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54页。
    ⑥刘耀辉、龚向和:《环境法调整机制变革中之政府环境义务嬗变》,《法学杂志》,2011年第5期。
    ①夏光:《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及其政策》,《管理世界》,1994年第3期。
    ②OECD.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s, OECD,Paris,1985.
    ③[英]丹尼斯·罗伊德:《法律的理念》,张茂柏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第7页。
    ②徐祥民:《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54页。
    ③中国环境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环境年鉴》,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288页。
    ①Jeoung Gye Lee,Wateru Nishijima. Factors to determine the functions and structures in natural and constructedtidal flats, Wat. Res. Vol.32,1998(9), p.2601-2606.
    ②张璐:《环境规划的体系和法律效力》,《环境保护》,2006年第11期。
    ②[法]亚历山大·基斯:《国际环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94页。
    ④Integrating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Overall progress Achieved since the United Nation Conference onEnvironment. Prepared by the UN Department for Policy Coordin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dopted bythe UN Commission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t Fifth Session, New York.,April1997, p7-25
    ①[美]汤姆·泰坦伯格:《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严旭阳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37页。
    ③[美]汤姆·泰坦伯格:《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严旭阳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38页。
    ①徐祥民:《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70页
    ②周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19-120页。
    ③[美]保罗·R.伯特尼:《环境保护的公共政策(第2版)》,穆贤清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3页。
    ①吴健、马中:《美国排污权交易政策的演进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环境保护》,2004年第8期。
    ②邢晓军:《排污权交易及其规范》,《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8年第2期。
    ③Raul P. Lejano, Rei Hirose, Testing the assumptions behind emissions trading in non-market goods: theRECLAIM program in Southern California, Environmental Science&Policy,2005(8), p367–377
    ①[美]保罗·R.伯特尼:《环境保护的公共政策(第2版)》,穆贤清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7-54页。
    ②Voigt, Paul C, Wetlands Mitigation Banking Systems: A Means of Compensating for Wetlands Impacts.NC: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Applied ResourceEconomics and Policy Group.
    ③PHILLIP H. BROWN,The Effect of Wetland Mitigation Banking on the Achievement of No-Net-Loss,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Vol.23,1999(3), p.333–345.
    ④[美]理查德·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第7版)》,蒋兆康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年,第12页。
    ⑤汪传才:《押金初探》,《政治与法律》,1999年第2期。
    ①朱仁友:《押金制度——些国家解决固体废物污染问题的经济手段》,《价格月刊》1999年第2期。
    ②Bohm, Peter. Deposit-Refund Systems: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tp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andConsumer Policy. Baltimore, MD: Johns Hpkins University Press for Resources for the Future,1981.
    ③Margaret Walls, Deposit-Refund Systems in Practice and Theory,http://www.rff.org/RFF/documents/RFF-DP-11-47.pdf
    ①付慧姝、俞丽伟:《中国环境税立法探析》,《南昌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①[美]保罗·R.伯特尼:《环境保护的公共政策(第2版)》,穆贤清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75页。
    ①马太建:《海岸带法初探》,《中国法学》,1990年第3期。
    ①徐祥民:《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7页。
    [1]马骧聪:《环境保护法基本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2]马骧聪:《环境保护法》,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3]解振华:《中国环境执法全书》,北京:红旗出版社,1997年
    [4]韩德培主编:《环境保护法教程(第三版)》,法律出版社,1998年
    [5]金瑞林:《环境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6]周珂:《环境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7]周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8]周训芳:《环境法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年
    [9]吕忠梅:《环境资源法学》,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
    [10]徐祥民:《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
    [11]徐祥民、李冰强:《渤海管理法的体制问题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
    [12]鹿守本:《海岸带综合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2001年
    [13]夏东兴:《海岸带地貌环境及其演化》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年
    [14]孟尔君:《江苏沿海滩涂资源及其发展战略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
    [15]刘容子,吴珊珊:《环渤海地区海洋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承载力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
    [16]李展平,张蕾:《城郊绿化与造景艺术》,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年
    [17]方如康:《环境学词典》,北京市:科学出版社,2003年
    [18]严恺:《海岸工程》,北京:海洋出版社,2002年
    [19]胡序威:《中国海岸带社会经济》,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年
    [20]薛鸿超:《海岸及近海工程》,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年
    [21]孟伟著:《海岸带生境退化诊断技术:渤海典型海岸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
    [22]中国自然资源丛书编撰委员会:《中国自然资源丛书》,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年
    [23]黄鹄,戴志军等著:《广西海岸环境脆弱性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年
    [24]罗有声,项福椿:《怎样利用与保护滩涂资源》,北京市:海洋出版社,1984年
    [25]沈国英,黄凌风等:《海洋生态学(第三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
    [26]上海市农业区划委员会办公室:《上海滩涂农业开发利用》,上海市: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
    [27]杨金森,刘容子:《海岸带管理指南——基本概念,分析方法,规划模式》,北京:海洋出版社,1999年
    [28]郭怀成,尚金城等:《环境规划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29]程胜高,张聪辰:《环境影响破解与环境规划》,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年
    [30]宋国君,李雪立:《论环境规划的一般模式》,《环境保护》,2004年第3期
    [31]李德顺:《价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
    [32]王琪:《海洋管理:从理念到制度》,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年
    [33]李金昌:《应用抽样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
    [34]环境科学大辞典编委会:《环境科学大辞典》,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年
    [35]孔凡斌:《中国生态补偿机制:理论、实践与政策设计》,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年
    [36]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课题组:《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
    [37]刘康、李团胜:《生态规划理论、方法与应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
    [38]国家海洋局:《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划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年
    [39]朱传耿,马晓冬等:《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理论·方法·实证》,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
    [40]世界银行:《中国:空气、土地和水——新千年的环境优先领域》,.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
    [41]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42]罗豪才:《软法与公共治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43]王金南:《环境税收政策及其实施战略》,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
    [44]邓正来:《布莱克法律辞典》,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88年
    [45]曹明德:《环境侵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
    [46]吕忠梅:《超越与保守——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环境法创新》,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
    [1][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
    [2][法]亚历山大:《国际环境法》,张若思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
    [3][美]理查德·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第7版)》,蒋兆康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年
    [4][美]约翰·R·克拉克:《海岸带管理手册》,吴克勤等译,北京:海洋出版社出版,2000年
    [5][澳]罗伯特·凯,杰奎琳·奥德:《海岸带规划与管理》,高健等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
    [6]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7][美]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第四版)》,黄卫伟,闻洁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
    [8][美]萨缪尔森:《经济学》,高鸿业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
    [9][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10][美]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
    [11][德]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吴英姿、孙淑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12][美]西奥多·H·波伊斯特:《公共与非营利组织绩效考核:方法与应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13][美]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
    [14][日]植草益:《微观规制经济学》,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年
    [15][日]宫田三郎:《环境行政法》,信山社,2011年
    [16][英]丹尼斯·罗伊德:《法律的理念》,张茂柏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
    [17][美]汤姆·泰坦伯格:《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严旭阳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
    [18][美]保罗·R·伯特尼:《环境保护的公共政策(第2版)》,穆贤清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19][德]约阿希姆·拉德卡:《自然与权力:世界环境史》,王国豫等译,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
    [20][日]青木昌彦:《市场的作用国家的作用》,林家彬等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
    [21][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中文论文:
    [1]康勤书,周菊珍:《长江口滩涂湿地重金属的分布格局和研究现状》,《海洋环境科学》,2003年第3期
    [2]王孟本:《“生态环境”概念的起源与内涵》,《生态学报》,2003年第9期
    [3]马太建:《海岸带法初探》,《中国法学》,1990年第3期
    [4]彭建,王仰麟:《我国沿海滩涂的研究》,《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第6期
    [5]彭建,王仰麟等:《中国东部沿海滩涂资源不同空间尺度下的生态开发模式》,《地理科学进展》,2003年第5期
    [6]汪龙腾:《围海堵口工程龙口水力条件及堵口程序》,《华东水利学院学报》,1979年第4期
    [7]毛昶熙,段祥宝等:《堤护坡块体的稳定性分析》,《水利学报》,2000年第8期
    [8]陈德春,吴继伟等:《.围海工程堵口合龙技术研》,《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第5期
    [9]黄世昌,谢亚力等:《对低滩上海堤护面结构的稳定性试验》,《东海海洋》,2003年第2期
    [10]陆国庆等:《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中国土地》,1996年第2期
    [11]李九发,万新宁等:《上海滩涂后备土地资源及其可持续开发途径》,《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第1期
    [12]杨宝国等:《中国的海洋海涂资源》,《自然资源学报》,1997年第4期
    [13]:陈廷,丁慧:《试论滩涂在法律上的性质》,《辽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14]叶知年:《海域使用权基本法律问题研究》,《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15]樊静,解直凤:《沿海滩涂上的物权制度研究》,《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16]王益澄,徐永健等:《浙北沿海滩涂可持续利用研究与对策》,《海洋科学》2005年第11期
    [17]王加连,刘忠权:《盐城滩涂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可持续利用》,《生态学杂志》2005年第9期
    [18]贾文泽,田家怡等:《黄河三角洲浅海滩涂湿地环境污染对鸟类多样性的影响》,《重庆环境科学》,2005年第11期
    [19]周锁铨,边巴次仁:《江苏沿海滩涂开发利用对气候可能影响的数值研究》,《气象科学》,1999年第4期
    [20]张晓龙,李培英等:《中国滨海湿地研究现状与展望》,《海洋科学进展》,2005年第1期
    [21]丁东,李日辉:《中国沿海湿地研究》,《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3年第1期
    [22]王建春等:《我国沿海湿地及其保护研究》,《林业资源管理》,2007年第5期
    [23]吕士成,孙明等:《盐城沿海滩涂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业环境与发展》,2007年第1期
    [24]陈吉余,程和琴等:《滩涂湿地利用与保护的协调发展探析——以上海市为例》,《中国工程科学》,2007年第6期
    [25]吝涛,薛雄志等:《海岸带湿地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厦门海域案例研究》,《海洋环境科学》,2006年第1期
    [26]姜宏瑶,温亚利:《我国湿地保护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林业资源管理》,2010年第3期
    [27]王刚:《沿海滩涂的概念界定》,《中国渔业经济》,2013年第1期
    [28]王刚、王印红:《中国沿海滩涂的环境管理体制及其改革》,《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12期
    [29]王刚:《中国沿海滩涂的环境管理状况及创新》,《中国土地科学》,2013年第4期。
    [30]刘武朝:《环境行政处罚种类界定及其矫正》,《环境保护》,2005年第10期
    [31]袁贵仁:《价值概念的语义分析》,《杜会科学辑刊》,1991年第5期
    [32]王琪:《关于海洋价值的理性思考》,《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33]韩志明:《街头官僚的行动逻辑与责任控制》,《公共管理学报》,2008年第1期
    [34]刘志坚:《环境保护基本法中环境行政法律责任实现机制的构建》,《兰州大学学报(牡会料学版)》,2007年第6期
    [35]王相:《美国湿地的法律保护》,《世界环境》,2000年第3期
    [36]张蔚文、吴次芳:《美国湿地政策的演变及其启示》,《农业经济问题》,2003年第11期
    [37]苏力:《从契约理论到社会契约理论——种国家学说的知识考古学》,《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
    [38]蒋楠等:《不同遥感数据融合方法在南方水稻面积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第6期
    [39]曹明德:《对建立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再思考》,《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40]刘国涛:《生态补偿概念和性质》,《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41]毛显强等:《生态补偿的理论探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年第4期
    [42]成伟:《生态补偿问题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43]杜万平:《完善西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年第3期
    [44]黄寰、周玉林、罗子欣:《论生态补偿的法制保障与创新》,《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45]蔡为民:《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外部性及生态补偿问题研究——以七里海湿地为例》,《重庆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46]谢永刚:《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需水供水成本补偿机制探讨——以黑龙江省扎龙湿地为例》,《求是学刊》,2006年第1期
    [47]陈洪全、张华兵:《江苏盐城沿海滩涂湿地资源开发中生态补偿问题研究》,《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年第6期
    [48]贾欣、王淼:《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中国渔业经济》,2010年第1期
    [49]程功舜:《海洋生态补偿的法律内涵及制度构》,《吉首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50]张立:《美国补偿湿地及湿地补偿银行的机制与现状》,《湿地科学与管理》,2008年第4期
    [51]秦艳红:《国内外生态补偿现状及其完善措施》,《自然资源学报》,2007年第4期
    [52]张思锋、杨潇:《煤炭开采区生态补偿标准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中国软科学》,2010年第8期
    [53]葛瑞卿:《海洋功能区划的理论和实践》,《海洋通报》,2001年第4期
    [54]蔡佳亮、殷贺:《生态功能区划理论研究进展》,《生态学报》,2010年第11期
    [55]许开鹏、黄一凡等:《已有区划评析及对环境功能区划的启示》,《环境保护》,2010年第14期
    [56]王倩、郭佩芳:《海洋主体功能区划与海洋功能区划关系研究》,《海洋湖沼通报》,2009年第4期
    [57]何广顺、王晓惠:《海洋主体功能区划方法研究》,《海洋通报》,2010年第3期
    [58]李东旭、赵锐:《近海海洋主体功能区划技术方法研究》,《海洋环境科学》,2010年第6期
    [59]徐丛春、赵锐:《近海主体功能区划指标体系研究》,《海洋通报》,2011年第6期
    [60]徐丛春:《海洋主体功能区划指标体系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年第1期
    [61]许振成:《全国环境功能区划的基本思路初探》,《改革与战略》,2011年第9期
    [62]顾海波:《俄罗斯环境管理体制及其改革评析》,《东北亚论坛》,2003年第4期
    [63]李国强:《澳大利亚湿地管理与保护体制》,《环境保护》2007年第7A期
    [64]李建章:《国外流域综合管理的实践经验》,《中国水利》,2005年第10期
    [65]周珂、楚道文:《生态文明语境下环境资源法学研究的创新与发展》,《法学家》,2008年第l期。
    [66]徐祥民、尹鸿翔:《渤海特别法的关键设置:渤海综合管理委员会》,《法学论坛》,2011年第3期
    [67]徐祥民、张红杰:《关于设立渤海综合管理委员会必要性的认识》,《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12期
    [68]徐祥民:《告别传统,厚筑环境义务之堤》,《郑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69]徐祥民、吕霞:《环境责任“原罪”说——关于环境无过错归责原则合理性的再思考》,《法学论坛》,2004年第6期
    [70]徐祥民、刘卫先:《环境损害:环境法学的逻辑起点》,《现代法学》,2010年第4期
    [71]徐祥民,孟庆垒:《政府环境责任简论》,《学习论坛》,2007年第12期
    [72]见蔡曙山:《认知科学框架下心理学、逻辑学的交叉融合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73]费多益:《认知视野中的情感依赖于理性、推理》,《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8期
    [74]王曦、邓旸:《从“统一监督管理”到“综合协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7条评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6期
    [75]高晓露:《大部制背景下中国环境管理体制之反思与重构——以<环境保护法>第7条的修改为视角》,《财政监督》,2012年第17期
    [76]王清军、Tseming Yang:《中国环境管理大部制变革的回顾与反思》,《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77]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中国的政府管理体制及其对环境政策执行的影响》,李继龙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年第2期
    [78]周申蓓、张阳:《我国跨界水资源管理协商主体研究》,《江海学刊》,2007年第4期
    [79]叶功富:《海岸带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海岸带综合管理》,《世界林业研究》,2006年第4期
    [80]蔡守秋、张百灵:《论我国滨海湿地综合性法律调整机制的构建》,《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5期
    [81]刘耀辉、龚向和:《环境法调整机制变革中之政府环境义务嬗变》,《法学杂志》,2011年第5期
    [82]夏光:《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及其政策》,《管理世界》,1994年第3期
    [83]张璐:《环境规划的体系和法律效力》,《环境保护》,2006年第11期
    [84]吴健、马中:《美国排污权交易政策的演进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环境保护》,2004年第8期
    [85]邢晓军:《排污权交易及其规范》,《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8年第2期
    [86]汪传才:《押金初探》,《政治与法律》,1999年第2期
    [87]付慧姝、俞丽伟:《中国环境税立法探析》,《南昌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88]巩固:《环境法律观检讨》,《法学研究》,2011年第6期
    [89]孟庆伟等:《天津滨海新区围海造田的生态环境影响分析》,《海洋环境科学》,2012年第1期
    [90]罗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概念定位》,《政治与法律》,2009年第12期
    [91]赵雪雁、李巍等:《生态补偿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2期
    [92]陆新元、汪冬青等:《关于我国生态环境补偿收费政策的构想》,《环境科学研究》,1994年第1期
    [93]毛显强、钟瑜等:《生态补偿的理论探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第4期
    [94]曹树青:《生态环境保护利益补偿机制法律研究》,《河北法学》,2004年第8期
    [1] Bird ECF. Beach Management. Chichester, UK: Wiley,1996.
    [2]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uthority. Beachwatch and Harbourwatch1997,Season Report.Sydney: EPA,1997
    [3] Short, A.D.(Ed.),. Handbook of Beach and Shore face Morphodynamics. John Wiley,London,1999
    [4] McLeod K, Leslie H. Ecosystem-based management for the oceans. Washington, D.C.: IslandPress,2009.
    [5] Jae-Won Yoo, In-Seo Hwang, and Jae-Sang Hong,Inference Models for Tidal Flat Elevationand Sediment Grain Size: A Preliminary Approach on Tidal Flat Macrobenthic Community,Ocean Science Journal, Vol.42,2007(2)
    [6] Mauricio Almeida Noernberg, Using airborne laser altimetry to estimate Sabellaria alveolata(Polychaeta Sabellariidae) reefs volume in tidal flat environments, Estuarine, Coastal andShelf Science,2010(10)
    [7] Yoko Katayama, Effects of spilled oil on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a tidal flat, MarinePollution Bulletin,2003(47)
    [8] Marc Schierding Susanne Vahder Laura Dau Ulrich Irmler, Impacts on biodiversity atBaltic Sea beaches, Biodivers Conserv,2011(20)
    [9] Daniel A. Zacarias, Allan T. Williams,Recreation carrying capacity estimations to supportbeach management at Praia de Faro, Portugal,Applied Geography,2011(31)
    [10] Jenifer Dugan Alan Jones,Alan Jones, Mariano Lastra, Felicita Scapini, Threats to sandybeach ecosystems: A review,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2009(81)
    [11] Rodney J. James,From beaches to beach environments: linking the ecology, human-use andmanagement of beaches in Australia, Ocean&Coastal Management,2000(43)
    [12] Micallef, A.T. Williams,Theoretical strategy considerations for beach management, Ocean&Coastal Management,2002(45)
    [13] Gesche Krausea, Cidiane Soares,Analysis of beach morphodynamics on the Bragantinianmangrove peninsula (Para, North Brazil) as prerequisite for coastal zone managementrecommendations, Geomorphology,2004(60)
    [14] Alberto Lamberti, Barbara Zanuttigh,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beach management in Lidodi Dante, Italy, 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2005(62)
    [15] Finkl, C.W., Coastal classification: systematic approaches to consider in the development of acomprehensive scheme. 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2004(20)
    [16] Pilkey, O.H.,Wright, H.L., Seawalls versus beaches. In: Krauss, N.C., Pilkey, O.H.(Eds.), TheEffects of Seawalls on Beaches. 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 Special Issue,1989.(4)
    [17] Hsu, T., Lin, T., Tseng, I.,. Human impact on coastal erosion in Taiwan. Journal of CoastalResearch2007,(23)
    [18] Hayden, B., Dolan, R., Impact of beach nourishment on distribution of Emerita alpoida, thecommon mole crab. Journal of the Water ways, Harbors and Coastal Engineering DivisionASCE,1974.
    [19] Peterson, C.H., Hickerson, D.H.M., Johnson, G.G., Short-term consequences of nourishmentand bulldozing on the dominant large invertebrates of a sandy beach. Journal of CoastalResearch,2000(16)
    [20] Jones, A.R., Murray, A., Lasiak, T., Marsh, R.E., b. The effects of beach nourishment on thesandy-beach amphipod Exoediceros fossor in Botany Bay, New South Wales, Australia.Marine Ecology,2007,(28)
    [21] Araujo, M.C., Costa, M., An analysis of the riverine contribution to the solid wastescontamination of an isolated beach at the Brazilian Northeast. Management EnvironmentalQuarterly,2007(18)
    [22] Beentjes, M.P., Carbines, G.D., Willsman, A.P., Effects of beach erosion on abundance anddistribution of toheroa (Paphies ventricosa) at Bluecliffs Beach, Southland, New Zealand.New Zealand Journal of Marine and Freshwater Research,2006,(40)
    [23] Piriz, M.L., Eyras, M.C., Rostagno, C.M., Changes in biomass and botanical composition ofbeach-cast eaweeds in a disturbed coastal area from Argentine Patagonia. Journal of AppliedPhycology,2003(15)
    [24] Spicer, J.I., Janas, U., The beachflea Platorchestia platensis (Kroyer,1845): a new addition tothe Polish fauna (with a key to Baltic talitrid amphipods).Oceanologia,2006(48)
    [25] Rahmstorf, S., Cazenave, A., Church, J.A., Hansen, J.E., Keeling, R.F., Parker,D.E.,Somerville, R.C.J., Recent climate observations compared to projections. Science,2007(316)
    [26] National Wetlands Policy Forum, Protecting America’s Wetlands: An Action Agenda, TheFinal Report of the National Wetlands Policy Forum. The Conservation Foundation,Washington, D C.,1988.
    [27] Todd Bendor, A dynamic analysis of the wetland mitigation process and its effects on no netloss policy,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9(89)
    [28] Dennis F. Whigham, Ecological issues related to wetland preservation, restoration, creationand assessment,. 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1999(240)
    [29] William L Want. Law of Wetlands Regulation [DB/OL]. See west law: Environmental LawSeries, Clark Boardman Callaghan.
    [30] Dennis F. Whigham, Ecological issues related to wetland preservation, restoration, creationand assessment, 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1999(240)
    [31] Kimura K. The function of water r purification in constructed tidal flat. Jpn. BottomSediment Management Assoc.1994(60)
    [32] Jeoung Gyu Lee, etc, Factors to determine the functions and structures in natural andconstructed tidal flats, Wat. Res. Vol.32,1998(9)
    [33] Costanza,R., et al. The value of the world 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 Nature,1997(387)
    [34] Larson J S.Rapid assessment of wetlands.history and application to management,Old Woddand NewElsevier,1994
    [35] Wu J,Boggess W G.the optional allocation of conservation fund,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99
    [36] Johst K,Drechsler M,Watzold F.An ecological—economic modeling procedure to designcompensation payments for the efficient spatiotemporal allocation of species protectionmeasures, Ecological Economics,2002,(41)
    [37] Herzog F,Dreier S.Hofer G.,et a1.Effect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reas on floristic andbreeding birddiversity in Swiss agricultural landscape,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Environment,2005,(108)
    [38] Groot R, Wilson M A, Boumans R, et al. A typology for the classification description andvaluation of ecosystem functions, goods and service. Ecological Economics,2002,41(3)
    [39] Loomis J B, Walsh R G. Recreation Economic Decisions: Comparing Benefits and Costs.2nded. Pennsylvania: Venture Publishing Inc.,1997.
    [40] Mitchell D C, Carson R T. Using Surveys to Value Public Goods: The Contingent ValuationMethod. Washington DC: Resources for the Future,1989.
    [41] Merriam C H. Life zones and crop zones of the United Stated. Bulletin Division BiologicalSurvey10.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1898
    [42] Herbertson A J. The major natural regions: an essay in systematic geography. GeographicalJournal,1905,(25)
    [43] Wichware G M,Rubec C D. Ecoregions of Ontario. Ecological Land Classification Series,No.26.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ranch,EnvironmentCanada,Ottawa,Ontario,1989.
    [44] Geoff Wescott.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astal area planning: linking strategic planning tolocal communities. Coastal Management,2004,(32)
    [45] Paul M, Gilliland A, Dan Laffoley. Key elements and step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ecosystem-based marine spatial planning. Marine Policy,2008,(32)
    [46] Larry Crowder, Elliott Norse. Essential ecological insights for marine ecosystem-basedmanagement and marine spatial planning. Marine Policy,2008(32)
    [47] Kenneth Lieberthal,Governing China: From Revolution Through Reform,New York:W.W.Norton,1995
    [48] David M. Lampton, Policy arenas and the study of chinese politics Studies In ComparativeCommunism, Volume7, Issue4, Winter1974
    [49] Integrating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Overall progress Achieved since the UnitedNation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Prepared by the UN Department for Policy Coordination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dopted by the UN Commission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t Fifth Session,7-25,April1997,New York.
    [50] Raul P. Lejano, Rei Hirose, Testing the assumptions behind emissions trading in non-marketgoods: the RECLAIM program in Southern California, Environmental Science&Policy,2005(8)
    [51] Bohm, Peter. Deposit-Refund Systems: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tp Environmental,Conservation, and Consumer Policy. Baltimore, MD: Johns Hpkins University Press forResources for the Future,1981
    [1]徐向红:《江苏沿海滩涂开发、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河海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2]张晓龙:《现代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环境演变及退化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3]田其云:《海洋生态法体系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4]陈洪全:《滩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与垦区生态系统优化研究——以赣榆、射阳垦区为例》,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5]孙磊:《胶州湾海岸带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预测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6]许继芳:《建设环境优化型社会中的政府环境责任研究》,苏州大学博士研究生论文,2010年
    [7]杨宏忠:《江苏海岸滩涂资源可持续开发的战略选择》,中国地质大学博士研究生论文,2012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