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日常生活实践中的电视使用——托台村维吾尔族受众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我国的受众研究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发端以来基本都是在发展传播学的视野下展开,采用以量化为主的实证主义研究路线,个别使用民族志方法进行的研究则是针对相对封闭、电视刚刚进入的村民社会,与新受众研究越来越关注日常生活情境中的受众、电视与身份认同之间相互关系的发展现状存在很大不同。本文把研究聚焦于社会急剧变迁中的维吾尔族受众,运用民族志方法考察他们的电视实践、对日常生活的重构及其表征的身份认同。
     本文建立在日常生活实践理论基础之上,既肯定受众处于社会政治经济秩序的宰制之下,又强调能够通过日常实践活动创造出自己的意义空间。所以,论文的核心问题是托台维吾尔族受众日常生活电视使用的实践逻辑是什么?这一核心问题细化为以下具体问题:托台维吾尔族受众在电视技术的采纳与使用方面有什么特点?他们是否利用媒介技术实现自己的某些特殊需求?托台受众如何接触和解读具体的电视文本?电视是否被用来建构托台人的某种身份和认同?如果确实如此,其特征是什么?
     研究发现:一、在政治、经济因素的制约下,托台村的电视技术使用形成无线电视的普及,有线电视在经济制约下缓慢发展和卫星电视在政策缝隙中快速成长的格局。在托台家庭中,受电视物理空间位置的影响,家庭收视关系以父母为中心,这决定着电视技术的使用特点。家庭中主张安装地面卫星接收设施的通常是男性家长,技术的采纳者是父辈而不是年轻人,新技术被用来维系族群传统。这一发现质疑了前人的研究成果。
     二、托台受众通过对电视节目的选择、挪用和改造,巩固着族群传统文化,也建构着对国家的观念,是一种日常生活战术原则的灵活运用。主要表现为:把汉语节目挪用为学习工具,通过外语节目实现族群文化和宗教认同,在节目解读中形成对不同行政层级国家政权的不同态度。在这种状况下,主流意识形态所期望的“把党的声音传下去”,在受众那里是被挪用和改造的。而挪用和改造之后与主流意识形态一致性的程度又取决于政府给村民带来的实际利益,基层政权的建设效果以及村民追求自己利益的方式。
     三、托台受众的电视接触和解读与其所处的语境存在密切关系。托台是一个深受族群传统影响的人们之间联系密切的稳定共同体,国家力量对托台村民的影响是有限的、割裂的和悬置的。现实生活中,国家、族群都利用媒介扩展自己的影响力,形成既合作又争夺的关系。
     通过以上经验研究发现:托台电视实践的特点表现为电视技术使用与节目接触受族群文化规范的显著影响、受众接收的去意识形态化和文本解读中国家观念的层次性。这种电视实践融入日常生活,创造出流动的社会空间界限,重构了村民的仪式化生活并提供了新的安全感来源,为托台人建构认同提供了新素材。由此表征的认同体现为族群认同的强大和国家认同的疏离与分散。这与托台日常生活中国家和族群力量的分布状况非常相似。两种认同何时在何种层面上得以表现,主要取决于行为的目的和表现的场景。
     在理论层面,本研究发现了日常生活实践背后存在一定的逻辑性,是对德塞托日常生活实践理论的修补与发展。
     在现实层面,研究表明托台电视实践及其表征的认同不能孤立于语境之外来看待,而是和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历程及当地社会环境产生互动的结果。虽然国家认同和族群认同存在矛盾和张力,但二者并不必然是对抗关系。国家是一个抽象概念,村民只能通过具体的行动以及某些象征才能够感知、认识和理解国家,建构起国家的形象与观念。国家认同的提高需要从社会环境建设和国家意识形态建设两方面入手。这样才可能达到国家认同和族群认同的良性互动与和谐共存。
Audience research in China has been conduc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velopment communications and the positivist approach mainly based on quantitative method sience 1980s. Very few studies with ethnographic approach are carried out in the obturate villages which TV has just entered, which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reception studies that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among audience, TV and identity in everyday life. This dissertation intents to study Uigur audience's TV use and their identity with ethnography in the rapid-changing society.
     The dissertation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which affirms not only the dominance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der, but also the audience's ability to create meaning with practices of everyday life. So the core question is: what is the logic of Uigur audience's TV use in everyday life in Tutey village? It includes a few more specific questions:what is the characteristic of Uigur audience's adoption and use of TV technology? Have they met some of the special needs by media technology? How do they access and interpret television texts? Is television used to construct their identity? If so, what is that identity?
     Here are some of the findings:
     1. In Tutey village, wireless TV's popularity, Cable TV's slow development and satellite TV's rapid development is the basic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elevision technology, which are under the restrictions of national policy and economic factors. In families, it is usually male parent who advocates to install satellite TV antennas. That means technology adopters is the elder rather than the young, and new media technology is used to maintain ethnic traditions. This finding questions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studies.
     2. By means of the choice, use and transformation on TV programs, Tutey audience consolidates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ethnic groups, and constructs the concept on the nation. That is a flexible application of the tactical principle of everyday life. Villagers regard Chinese programs as a learning tool, achieve ethnic group's cultural and religious identity through foreign language programs, and form different attitudes to various administrative levels'governments in the course of interpreting news programs. In this situation, "passing the voice of the party", which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expects, is transformed by audience. Their consistency with the mainstream depends on the vital interests that government brings to the villagers, and the way villagers pursue their interests.
     3. Social contex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audience's interpretation to TV texts. Tutey is a stable and closely-tied community in which villagers are deeply affected by ethnic traditions, while the nation's influence on the villagers is limited, fragmented and suspended. In real life, both nation and ethnic group make use of media to expand their influence, and form relationship of both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The above empirical studies show that Tutey audience's TV technology use and program watching a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ethnic cultural norms, their reception is de-ideology, and the concept of nation is hierarchical in their text Interpretation. This kind of TV practice creates mobile social space boundaries, and provides new materials to construct their identity——strong ethnic identity and alienated national identity. When and how the two different identities are showed mainly depends on the practice's purpose and performance scene.
     In theory,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re is a certain logic in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which repairs and develops Michel De Certeau's theory of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In reality, the study shows that Tutey audience's TV practice and its identities are not isolated from social context, which includes social changes in contemporary China and local social environment. Though contradictions and tensions exist between national identity and ethnic identity, they are not necessarily irreconcilable. Nation is an abstract concept, only through actual behaviors and some symbols, villagers could perceive and understand the concept, and construct nation's image and ideas. The improvement of national identity is based on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both social environment and national mainstream ideology. Positive interaction and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national identity and ethnic identity may be achieved only in this way.
引文
1“民族”基本具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民族国家意义上的民族,二是民族国家内部的不同族群意义上的民族。民族、族群、种族这几个概念就理论本身而言,贯穿了这样一条研究主脉:种族——生物性,族群——文化性,民族——政治性。在本文中,为了表述明确,当“民族”指代政治意义时,均使用民族国家或国家。“民族”指代国家内部的不同族群时大部分使用“族群”,有些约定俗成的对“民族”一词的用法(如“少数民族”、“民族聚居区”等)则仍按我国一贯沿袭的方式使用。
    2 该课题相关成果参见阿斯买·尼亚孜.新闻传播与少数民族受众[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6.
    3 参见新疆少数民族受众现状研究[J].民族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05(2)(原载《新疆大学学报》2004(4));新疆民文党报传播效果调查分析[J].当代传播,2004(1)。
    4 参见新疆广播电影电视局提供的《2008广播电视统计年报数据》。
    5 郭于华.译后记·“弱者的武器”:研究农民政治的底层视角,[美]詹姆斯·C·斯科特著.郑广怀,张敏,何江穗译.弱者的武器[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481.
    6 [英]戴维·莫利著.史安斌译.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336.
    7克劳斯·布鲁恩·詹森,卡尔·埃里克·罗森格伦.受众研究的五种传统[A].见:[英]奥利弗·博伊德-巴雷特,克里斯·纽博尔德著.汪凯、刘晓红译.媒介研究的进路[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214.
    8 奥利弗·博伊德-巴雷特.“新受众研究”之方法[A].见:[英]奥利弗·博伊德-巴雷特,克里斯·纽博尔德著.汪凯、刘晓红译.媒介研究的进路[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616-617.
    9 霍尔区分了三种不同的解读方式:主导式解读(preferred reading)——解读在文本提供的理解框架中进行、协商式解读(negotiated reading)——解读或多或少是与文本提供的理解框架进行谈判协商的过程、对抗式解读(oppositional reading)——用替代的参照框架对文本进行反驳式的解读。
    10 结构型主要指电视用以调节家庭作息时间和各项活动,关系型主要指通过电视家庭成员建立不同的关系。
    11 Shaun Moores. Interpreting audiences: the ethography of media consumption[M]. London: Sage,1993:32-35.
    12 Dorothy Hobson. Housewives and the Mass Media[A]. in: StuartHall, Dorothy Hobson. Culture, Media, Language:Working Papers in Cultural Studies 1972-79. London:Hutchinson,1980:105-114.转引自林福岳.阅听人地理学——以“民族志”进行阅听人研究之缘起与发展[J].台湾:新闻学研究,52:167-186.
    13 林福岳.阅听人地理学——以“民族志”进行阅听人研究之缘起与发展[J].台湾:新闻学研究,52:167-186.
    14 [英]利萨·泰勒,安德鲁·威利斯著.吴靖,黄佩译.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54-157.
    15 Dorothy Hobson. Crossroads: The Drama of a Soap Opra[M]. London:Turnaround,1982:12.
    16 David Gauntlett; Annette Hill. TV Living: Television, Culture and Everyday Life[M].London: Routledge,1999.
    17 E. McKinley. Berverly Hills 90210: Television, Gender and Identity[M].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Press,1997.
    18 Glyn Davis, Kay Dickinson. TEEN TV: Genre, Consumption and Identity[M]. British Film Institute,2004.
    Youna Kim. Women, Television and Everyday Life in Korea: Journeys of hope [M]. London: Routledge,2005.
    20 [美]柯克·约翰逊著.展明辉,张金玺译.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对印度两村庄的民族志调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1 “世俗技术”是迈克·米歇尔(Mike Michael)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丧失了新颖性,“只能在后院徘徊,做着完全没人关注的‘工作’”的技术。世俗技术与“奇异的技术”(exotic technologies)相对应,后者指的是“划时代的文化转移”的新技术。参见Mike Michael. Reconnecting Culture, Technology and Nature:From Society to Heterogeneity[M]. Lo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0.
    22 托尼·贝内特著.王建香译.现代文化事实的发明:对日常生活批判的批判[A].见:陶东风,周宪主编.文化研究(第6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63.
    Ann Gray. Video Playtime: The Gendering of a LeisureTechnology[M]. London: Routledge. 1992.
    Ann Moyal. The Feminine Culture of the Telephone: People, Patterns and Policy[J]. Prometheus Critical Studies in Innovation.1989,7(1):5-31.
    25 Graham Murdock. Contextualising Home Computing: Resources and Practices[A]. in: Stevi Jackson, Shaun Moores. The Politics of Domestic Consumption[M]. Prentice Hall,1995.
    26 转引自Shaun Moores, Satellite Television and Everyday Life: Articulating Technology, Luton: Luton Press,1996:14.
    27 Shaun Moores, Satellite Television and Everyday Life: Articulating Technology, Luton :Luton Press,1996:41.
    28 Marie Gillespie, Television, Ethnicity and Cultural Change, London: Routledge,1995.
    29 Shaun Moores, Satellite Television and Everyday Life: Articulating Technology, Luton :Luton Press,1996:74.
    30 转引自[英]约翰·史都瑞著.张君玫译.文化消费与日常生活[M].台北:台湾巨流图书公司,2002:168.
    31 对国内外发展传播学的研究状况,徐晖明(2004),王锡苓、李惠民、段京肃(2006:62),郭建斌(2007:10-34),展江(2005:16)都曾论及。本部分的相关内容参阅了以上学者的研究成果。
    32 如1983年祝建华等人对上海郊区农村进行的传播网络调查,1985年张学洪等人对江苏农村的受众调查,1987年由中宣部、广电部及国家农调总队实施的“中国不发达地区农村广播电视受众”调查,1988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举行的全国农村听众调查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有关传播与人的现代化观念研究的调查,如王怡红的《大众媒介对观念现代化的影响》,闵大洪等人的《浙江省城乡受众接触新闻媒介行为与现代观念的相关性研究》等。
    33 较有代表性的如裘正义.大众媒介与中国乡村发展[D].上海:复旦大学,1993.
    34 例如张宇丹《传播与民族发展》、方晓红的《苏南农村大众媒介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仇学英对贵州、云南、广西等贫困山区进行的“大众媒介传播和农民政治参与的研究”等。
    35 王锡苓,李惠民,段京肃.互联网在西北农村的应用研究:以“黄羊川模式”为个案[J].新闻大学,2006(1):62.
    36 姚新勇.文化身份建构的欲求与审思[J].读书,2002(11):52-58.
    37 如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李远龙.认同与互动:防城港的族群关系[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M].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一个华夏边缘的历史人类学研究[M].台北:联经事业出版公司,2003;张海洋.中国的多元文化与中国人的认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菅志翔.族群归属的自我认同与社 会定义:关于保安族的一项专题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祁进玉.群体身份与多元认同——基于三个土族社区的人类学对比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等。
    38王明珂认为族群边界的变动是出于工具理性的考虑,参见王明坷的《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羌在汉藏之间:一个华夏边缘的历史人类学研究》;李绍明教授则认为中国的族群认同是建立在相近的语言、生活习俗、地域之上的,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并由于民族识别而得以强化,参见李绍明的《从中国彝族的认同谈族体理论一与郝瑞教授商榷》。还有人认为族群边界的流动仍然应该从族群的文化认知方式和原生性出发进行解释,如海力波的《道出真我:黑衣壮的人观与认同表征》。以上内容参阅了高源.清真寺的社会功能:兰州清真寺中的族群认同[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5-6.
    39 如:金少萍.基诺族的社会文化特性与民族认同[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2):41-45.
    40 郭建斌.独乡电视:现代传媒与少数民族乡村日常生活[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41 李春霞.电视与彝民生活[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42 [法]米歇尔·德·塞托著.方琳琳,黄春柳译.日常生活实践1.实践的艺术[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35.
    Shaun Moores. Satellite Television and Everyday Life: Articulating Technology[M]. Luton: Luton Press,1996:36.
    44 [法]米歇尔·德·塞托著.方琳琳,黄春柳译.日常生活实践1.实践的艺术[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37.
    45 Marie Gillespie, Technology and Tradition: Audio-visual Culture among South Asian Families in West London[J]. Cultural Studies,1989,3(2):226-239.
    46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33.
    47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中国人口年鉴2008[M].《中国人口年鉴》杂志社出版,2008:346.
    4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疆年鉴2008[M].新疆年鉴社,2008:1.
    49 [美]柯克·约翰逊著.展明辉,张金玺译.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对印度两村庄的民族志调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02-204.
    50 此处借用了陶东风的表述.参见陶东风.主编的话[A].见:陶东风,周宪主编.文化研究(第6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
    51 “隐藏的文本(hidden transcript)"是斯科特提出的用来概括农民行为选择和意识形态特征的一个分析性概念。它是相对于“公开的文本(public transcript)"而言的。斯科特认为“公开的文本”并不表现从属者真正的观念,可能只是一种表演,是由伪装和监视扮演的,是程式化和仪式化的,故而不可能讲述权力关系的完整故事。“隐藏的文本”则用来说明发生在后台的话语,由后台的言说、姿态和实践构成,它们确定、抵触或改变“公开的文本”所表现的内容,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权力限制下生产出来的。
    52 何宏光.来自底层的反抗:东南亚农民研究的三个关键词[J].东南亚研究,2008(1):88.
    53 [英]安吉拉·麦克罗比著.李庆本译.文化研究的用途[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38.
    54 参见[英]汤林森著.冯建三译.文化帝国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71;[美]曼纽尔·卡斯特著.曹荣湘译.认同的力量(第二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12-313;[英]乔治·拉伦著.戴从容译.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现代性和第三世界的在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10-211.
    55 姚新勇.纪末的焦虑:知识界九十年代中国文化认同言说的反思[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5(3):81-87.
    56 [英]约翰·塔洛克著.严忠志译.电视受众研究——文化理论与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2.
    57 “文化主义”一词是斯图亚特·霍尔1992年在《文化研究及其理论遗产》一文中提出的概念,用以指理查·霍加特、爱德华·汤普森和雷蒙·威廉斯的人类学和历史主义的文化研究方法。它把文化概念聚焦于日常生活的意义,把文化视为一种历史的文化唯物主义形式,在历史流程中追踪意义的展开,即在物质条件的生产和接受的语境中,探讨文化的意义。
    58 陆扬,王毅.文化研究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40.
    59 [美]约翰·菲斯克著.祁阿红、张鲲译.电视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89.
    60 Paul Willis. Learning to Labour: 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 Jobs[M].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1.
    61 Lee Harvey. Critical Social Research[M]. London:Unwin Hyman,1990:11-12.
    62 Marie Gillespie. Television, Ethnicity and Cultural Change[M]. London:Routledge, 1995:54-55.
    Janice Radway. Reception study: Ethnography and the problems of dispersed audiences and nomadic subjects[J]. Cultural Studies,1988,2(3):367.
    64 Shaun Moores. Satellite Television and Everyday Life: Articulating Technology[M]. Luton: Luton Press,1996:30-31.
    65 刘朝晖.超越乡土社会:一个侨乡村落的历史、文化与社会结构[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2.
    66 [美]柯克·约翰逊著.展明辉,张金玺译.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对印度两村庄的民族志调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02-204.
    6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编.新疆统计年鉴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82;国家统计局新疆调查总队编.新疆调查年鉴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223.
    68 夏扎提古丽·沙吾提.老年社会与电视:关于老年人看电视行为的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69 王铭铭.无处非中[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序.
    70 [美]克利福德·格尔茨著.韩莉译.文化的解释[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29.71 托克逊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托克逊年鉴2008[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34-35.
    72 小队指的是村民小组,也就是自然村,当地人习惯称为小队。实际上,我认为小队这一名称更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现在的自然村很大程度上是行政划分的结果,距离其本意“自 然形成的村落”已经相去甚远。
    73 汪宁生.文化人类学调查:正确认识社会的方法(增订本)[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21.
    74 温铁军.“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8-9.
    75 Henri Lefevre. The production of space[M]. Oxford: Blackwell,1991.转引自胡大平.媒体革命语境中的日常生活危机[J].文艺研究,2006(6):40.
    76 萧俊明.文化转向的由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39.
    77 Shaun Moores. Satellite Television and Everyday Life: Articulating Technology[M]. Luton: Luton Press,1996.
    1 [德]黑格尔著.贺麟,王玖兴译.精神现象学(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20.
    2 衣俊卿.日常生活批判与社会科学范式转换[N].光明日报,2006,2(14):12.
    3 张贞.中国大众文化之“日常生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8.
    4 许大平.日常生活批判及其当代意义[D].上海:复旦大学,2003:1,3.
    5 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4:131.
    6 [德]埃德蒙德·胡塞尔著.张庆熊译.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28.
    7 刘怀玉.日常生活批判:走向微观具体存在论的哲学[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5):18.
    8 [德]马丁·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王庆节译.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1987:165.
    9 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08.
    10 刘怀玉.日常生活批判:走向微观具体存在论的哲学[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5):15.
    11 许大平.日常生活批判及其当代意义[D].上海:复旦大学,2003:4.
    12 陈学明,吴松,远东.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品——列斐伏尔、赫勒论日常生活[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前言第2页.
    13 [英]本·海默尔著.王志宏译.日常生活与文化理论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211.
    14 Henri Lefebvre, Towards α Leftist Cultural Politics[A]. in:Cary Nelson, Lawrence Grossberg. Marxism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Culture[M], Chicago: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88:75.
    15 Henri Lefebvre. translated by Sacha Rabinovitch. Everyday Life in the Moden World[M].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Publishers,1984:204.
    16[匈]阿格妮丝·赫勒.衣俊卿译.日常生活[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英文版序言第2页.
    17同上,3页。
    18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3-14.
    19[匈]阿格妮丝·赫勒.衣俊卿译.日常生活[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178-196.
    20同上,278页。
    21同上,英文版序言第3页。
    22同上,177页。
    23同上,178页。
    24陈学明,吴松,远东.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品——列斐伏尔、赫勒论日常生活[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前言第3页.
    25[匈]阿格妮丝·赫勒.衣俊卿译.日常生活[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292.
    26张贞.中国大众文化之“日常生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Ⅱ.
    27陆扬,王毅.文化研究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39.
    28[法]波德里亚著.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1.
    29[英]本·海默尔著.王志宏译.日常生活与文化理论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23-24.
    30同上,23页。
    31同上,237页。
    32 Lefebvre, Henri, translated by Donald Nicholson Smith. 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Volume 1) [M]. Oxford:Blackwell.转引自[英]本·海默尔著.王志宏译.日常生活与文化理论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238.
    33 Naomi Schor. "Cartes Postales":Representing Paris 1900[J].Critical Inquiry,1992,18(2): 188.
    34“街道”在这里指代公共空间。然而现代的街道和中世界的街道已经发生了根本区别。街道曾经是“居住于与之相邻的房屋内的人们空间的延伸”,而现在已经变成“交通运输的公共空间”。参见Wolfgang Schivelbusch.The Policing of Street Lighting. in "Everyday Life",p.62.转引自Naomi Schor. "Cartes Postales":Representing Paris 1900[J]. Critical Inquiry, 1992,18(2):189.
    35 Naomi Schor. "Cartes Postales":Representing Paris 1900[J]. Critical Inquiry,1992,18(2): 189.
    36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2.
    37[英]本·海默尔著.王志宏译.日常生活与文化理论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248.
    38[美]约翰·菲斯克著.王晓钰,宋伟杰译.理解大众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26-27.
    39练玉春.开启可能性——米歇尔·德塞都的日常生活实践理论[J].浙江大学学报,2003(6):145.
    40[法]鲁斯·贾尔著.研究的历史(序言)[A].见:米歇尔·德·塞托著.方琳琳,黄春柳 译.日常生活实践1.实践的艺术[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3.
    41[法]米歇尔·德·塞托著.方琳琳,黄春柳译.日常生活实践1.实践的艺术[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51.
    42同上,65页。
    43[法]米歇尔·德·塞尔托著.李树芬译.多元文化素养:大众文化研究与文化制度话语[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2.
    44对这一词语国内有两种译法:战略和策略。例如,在方琳琳、黄春柳翻译的《日常生活实践1.实践的艺术》中使用“策略”,在罗钢、王中忱主编的《消费文化读本》、王志宏翻译的《日常生活与文化理论导论》、吴飞的《“空间实践”与诗意的抵抗——解读米歇尔·德塞图的日常生活实践理论》(载《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2期,177-199页)等著作或论文中使用“战略”。本文中依照《日常生活实践》的译法使用“策略”。
    45[法]米歇尔·德·塞托著.方琳琳,黄春柳译.日常生活实践1.实践的艺术[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39.
    46同上,90页。
    47[英]本·海默尔著.王志宏译.日常生活与文化理论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264.
    48同上,251页。
    49“假发”指工人装作在为雇主干活,实际上却是在为自己工作。参见[法]米歇尔·德·塞托著.方琳琳,黄春柳译.日常生活实践1.实践的艺术[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82.
    50指在商店的玻璃橱窗外只看不买的行为。——《日常生活实践1.实践的艺术》中文译著中译者注。
    51[法]米歇尔·德·塞托著.方琳琳,黄春柳译.日常生活实践1.实践的艺术[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174.
    52同上,177页。
    53 Graham Ward. The Certeau Reader[M]. Blackwell Publishers,2000:105.转引自练玉春.开启可能性——米歇尔·德塞都的日常生活实践理论[J].浙江大学学报,2003(6):146.
    54[法]米歇尔·德·塞托著.方琳琳,黄春柳译.日常生活实践1.实践的艺术[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100.
    55[英]奈杰尔·拉波特、乔安娜·奥弗林.鲍雯妍、张亚辉译.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89.
    56 Michel de Certeau. Cultural in the Plural[M].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7:134.
    57这里指的是由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经济秩序所形成的文化。
    58[英]本·海默尔著.王志宏译.日常生活与文化理论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244.
    59[法]米歇尔·德·塞托著.方琳琳,黄春柳译.日常生活实践1.实践的艺术[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83.
    60根据麦奎尔的观点,媒介使用的差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家庭之内还是家庭之外、个人使用还是经验分享、公共的还是私人的用途、互动还是非互动。按照这种观点,电视是属于分享性、家庭性与公共性的。参见[美]丹尼斯·麦奎尔著.崔保国、李琨译.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四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8-29.
    61[英]罗杰·西尔弗斯通著.陶庆梅译.电视与日常生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28.
    62同上,32页。
    63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9-22.
    64[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15-17.
    65 Paddy Scannell. Radio Times: The Temporal Arrangements of Broadcasting in the Modern World[A]. in: Phillip Drummond, Richard Paterson. Television and Its Audienc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Perspectives[M], London: British film Institute,1988.
    66[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著.毕然,郭金华译.论集体记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44.
    67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80.
    68[英]罗杰·西尔弗斯通著.陶庆梅译.电视与日常生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8.
    69[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30.
    70吉登斯把前现代社会的信任环境分为亲缘关系、地域化社区、宗教宇宙观和传统四种类型。
    71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88-97.
    72 温尼克特认为个体成功出现的关键是婴儿和母亲的分离。婴儿和母亲联系的核心是母亲的乳房,当婴儿朦胧地感觉到与母亲的分离时,会导致把自己依附在一个玩具熊、一个小玩偶或者一块地毯上,它们替代了母亲的乳房。这样一个物体被称为“转换客体”。转换客体既说明婴儿的成长,也说明婴儿的创造力。
    73[英]罗杰·西尔弗斯通著.陶庆梅译.电视与日常生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18.
    74同上,21页。
    75同上,31页。
    76同上,6页。
    77[美]詹姆斯·w·凯瑞著.丁未译.作为文化的传播[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121.
    78同上,107页。
    79同上,7页。
    80金元浦.电视:最大众的大众文化[A].见:金元浦主编.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215.
    81 “必要的张力”是西尔弗斯通的一个提法,用来表示社会现实核心中的辩证关系。他认为社会生活及其所有的表现,本质上都是处于持续的、具有生产性的张力中。
    82[英]安吉拉·麦克罗比著.李庆本译.文化研究的用途[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7.
    83[英]奈杰尔·拉波特、乔安娜·奥弗林.鲍雯妍、张亚辉译.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288-289.
    84[英]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著.张永喜,鲍贵,陈光明译.电视与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200.
    85 费斯克.1989:57,59.转引自[英]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著.张永喜,鲍贵,陈光明译.电视与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242.
    86 [美]约翰·菲斯克著.王晓钰,宋伟杰译.理解大众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156.
    87 Christine Delphy. Sharing the Same Table: Consumption and the family[A]. in:Stevi Jackson, Shaun Moores. The Politics of Domestic Consumption: Critical Readings[M], Hemel Hempstead: Prentice Hall/Harvester Wheatsheaf,1995.
    Jan Pahl. Household Spending, Personal Spending and the Control of Money in Marriage[J]. Sociology,1990,24(1):119-138.
    89 Nickie Charles, Marion Kerr. Women, Food and Families[M],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88.
    90 Peter Corrigan. Gender and the Gift: The Case of the Family Clothing Economy [J]. Sociology, 1989,23(4):513-534.
    91 参见托台村村委会2009年3月《托台村基本情况》维文打印稿。
    92 夏乡原有78个自然村(即村民小组,也叫小队),经过强村并组,合并为55个。托台村原有的6个自然村合并为5个,即将原来的3、5小队合为3小队。但是现在村民仍然习惯性地分为六个小队,甚至在村委会2009年3月出台的维文打印稿《托台村基本情况》中也介绍说托台村“有6个自然村”。所谓强村并组,是指打破地域界限和行政村建制,经村民会议讨论同意,撤销具备条件的相邻2-3个村或村民小组,组建新的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强村并组是伴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和取消农业税,乡村综合管理体制改革的举措之一
    93 [美]詹姆斯·C·斯科特著.郑广怀,张敏,何江穗译.弱者的武器[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105.
    94 托克逊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托克逊年鉴2008[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122.
    95 陈慧琴主编.托克逊县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63.
    96 同上,218-219页。
    97 1995年全国小麦单产为每公顷3541公斤,折合每亩235公斤。参见:世界各国小麦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1992-1995)[EB/OL].:博亚和讯网,2002-11-26.
    98 2000年全国小麦单产为每公顷3738公斤,折合每亩249公斤。参见:中国主要年份主要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统计(1995-2002)[EB/OL].:百度统计数据,摘编自《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3》,http://tjsj.baidu.com/pages/jxyd/23/62/95f548187f9f023d00d73b46b661afcf 0.html.
    99 日最高气温>35℃为酷热期,日最高气温>40℃为极热期。
    100 平原区指海拔在200米以下的绿洲,低山区指海拔在200-1600米的地区,中高山区指海拔在1600米以上的地区。
    101 “巴扎”是维吾尔语,意为集市、农贸市场。在新疆,维吾尔族聚居的地区差不多每个乡镇都有巴扎。巴扎一般每周一次,位置相邻的几个巴扎,时间安排上会错开。现在,巴扎成为新疆城乡人民商业活动的重要手段。
    102 李培林.巨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2(1):175.
    103按照李培林的观点,第一个因素是身份和房产。而在笔者的研究对象中不存在房产问题,因为村民们都是村里的正式居民,是否拥有房产不具有区分价值。此外,对四个分层因素的分析,本文的理解和李培林在都市村庄中的研究也是有差异的。
    104温铁军. “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45.
    105孔祥智.中国“三农”前景报告[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8.
    106温铁军. “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88-89.
    107同上,88-89页。
    108同上,87页。
    109杨伟勇.制度变迁、风险和中国种植业结构多元化: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的转变[A].见:黄祖辉等编.中国“三农”问题:理论、实证与对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41.
    110数据来自2009年4月17日对托台村村支部书记穆尼热的访谈。当时2009年的耕种正在进行,具体数字还无法统计。
    111杨伟勇.制度变迁、风险和中国种植业结构多元化: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的转变[A].见:黄祖辉等编.中国“三农”问题:理论、实证与对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47.
    112陈慧琴主编.托克逊县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223.
    1[英]罗杰·西尔弗斯通著.陶庆梅译.电视与日常生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32.
    2 [英]罗杰·西尔弗斯通著.陶庆梅译.电视与日常生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3[日]藤竹晓著.蔡林海译.电视社会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1987.
    4[英]罗杰·西尔弗斯通著.陶庆梅译.电视与日常生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前言第2页.
    5同上,前言第3页。
    6同上,前言第2页。
    7[日]藤竹晓著.蔡林海译.电视社会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1987:43.
    8同上,51-52页。
    9郭建斌.民族志方法:一种值得提倡的传播学研究方法[J].新闻大学,2003(2):44.
    10李玉和和李铁梅是《红灯记》的主人公。《红灯记》是革命现代京剧,八个样板戏之一。《红灯记》的故事取材于电影《自有后来人》,讲述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东北敌占区,中共地下党工作者李玉和接受向柏山游击队转送密码的任务。由于叛徒的出卖,遭日寇杀害,李玉和的女儿铁梅继承父志,将密电码送上山,游击队歼灭了追赶李铁梅的日寇。
    11[美]柯克·约翰逊著.展明辉,张金玺译.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对印度两村庄的民族志调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04.
    12国家统计局新疆调查总队编.新疆调查年鉴-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223.
    13凡年满60岁以上的农牧业村老干部、老党员、老模范通称“三老”人员。老干部指连续担任过村(大队)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大队长)满6年以上,或累计担任以上职务满10年以上,年满60岁以上已退离工作岗位的人员。老党员指具有20年以上党龄,年满60岁以上的农牧民党员。老模范指曾被地(州、市)级以上(含地、州、市级)党委、政府授予“劳动模范”、“民族团结模范”、“三八红旗手”、“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支部书记”等荣誉称号,年满60岁以上的农牧民。
    14李春霞.电视与彝民生活[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85.
    15[美]柯克·约翰逊著.展明辉,张金玺译.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对印度两村庄的民族志调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04.
    16 [匈]阿格妮丝·赫勒.衣俊卿译.日常生活[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256.
    17 同上,258页。
    18 同上,258页。
    19 核心家庭与主干家庭是托台村常见的家庭形式。核心家庭由美国人类学家乔治·彼得·默多克在《社会结构》一书中提出,是指由父母及其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模式。主干家庭由法国社会学家F·勒普累提出,指由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组合而成的家庭模式。此外,托台村还有极少的联合家庭,由两对或两对以上的夫妇以及未婚子女组成。联合家庭在托台村以异代联合家庭的形式存在,即两对或两对以上的同代夫妇及未婚子女与父母所组成的家庭。不存在同代联合家庭,即两对或两对以上同代夫妇及其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
    20 托台村居民家里一般没有单独的厨房,所以通常在居室内隔出一个小房间接进自来水,安装洗碗池,洗手池。传统上维吾尔族用洗手壶洗手、洗脸,但现在这种习惯正在发生改变,有些年轻人家里甚至已经看不到洗手壶了,或者即使有也很少使用。
    21 阎云翔著.龚小夏译.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140.
    22 同上,139页。
    23 [英]罗杰·西尔弗斯通著.陶庆梅译.电视与日常生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39.
    24 James Lull. The Social Uses ofTelevision[J].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1980,6(3):199.
    25 邢虹文.电视与社会——电视社会学引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257.
    Jennifer Bryce. Family Time and Television Use[A]. in:Lindlof, Tom. Natural Audiences [M].New Jersey:Norwood Ablex,1987.
    27 乃玛子即礼拜的意思,做乃玛子就是做礼拜,是伊斯兰教对信徒的要求。
    28 伊斯兰教的礼拜分为五时礼、聚礼、会礼和其他礼拜四种。五时礼指一日五个时辰的礼拜,聚礼指每个星期五的礼拜,会礼指每年开斋节和古尔邦节的两次礼拜,其他一些特殊情况下的礼拜以及赶拜、补拜等统称为其他礼拜。参见马贵明.伊斯兰教礼拜简介[J].阿拉伯世界,1985(1):61-63.
    29 伊斯兰教规定,礼拜前必须做大、小净或土净。大净是指洗全身(包括漱口、洗鼻孔),会礼、聚礼时必须进行大净;小净是指洗脸、洗两手过肘、抹头、洗两脚过踝骨,五时礼可做小净;土净是在没水或因外伤、有病等情况下,用沙土、净土代替水洗脸、两肘,也称“代净”。参见马贵明.伊斯兰教礼拜简介[J].阿拉伯世界,1985(1):60.
    30 这里指的是“五时礼”。穆斯林每天要做五次礼拜,即晨礼、晌礼、哺礼、昏礼、宵礼。
    31 《明天我不是羔羊》是一部都市情感剧,2006年在上海、深圳等地一经播出就引发全国热播。该剧讲述了一个被拐买女孩公石秋果历经磨难,凭借真情和信念改变命运的故事。维吾尔语片名译为《不屈的意志》。
    32 《雪在烧》是2008年热播的一部家庭伦理剧,讲述了一对姐妹爱恨情仇的悲情故事。剧中姐姐美丽但狠毒,妹妹平凡而善良,她们在爱、阴谋与欲望之间痛苦挣扎,最终善良战胜邪恶,姐妹俩找到了真爱。维吾尔语片名译为《燃烧的雪》。
    33 穆斯林每天要做“五时礼”。伊斯兰教的经典《圣训》中记载,“晨礼的时间是太阳的第 一个角没有显露的时候,晌礼的时间是太阳斜于中午而晡礼尚末到来的时候,晡礼的时间是太阳没有变黄,太阳的角没有没落的时候,昏礼的时间是太阳已经下沉而红气尚末退去的时候,宵礼的时间直到半夜为止。”(参见马贵明.伊斯兰教礼拜简介[J].阿拉伯世界,1985(1):62.)笔者实地调查期间,根据在一户人家对女主人做乃玛子的记录,五次乃玛子的时间(新疆时间)分别是早晨4点,中午1点半,下午4点半,7点半和8点半。
    34 门德尔松(Mendelsohn),1964。转引自[美]丹尼斯·麦奎尔著.崔保国、李琨译.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四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340.
    35 Dorothy Hobson. Crossroads: The Drama of a Soap Opra[M]. London:Turnaround,1982.
    36 [美]丹尼斯·麦奎尔著.崔保国、李琨译.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四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340.
    37 托台村民的住宅建筑都比较宽敞,孩子幼年时会和父母住在一起,稍大以后男孩和女孩都会有自己的房间。
    38 方晓华.论维吾尔族的家庭及其变迁[J].新疆大学学报,2002(3):60.
    39 曹红.维吾尔族传统家庭及家庭功能的变迁[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9(1):33.
    40 闫韶华.简析维吾尔族传统伦理道德中的伊斯兰教伦理要素[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07:19.
    41 张同道.电视看客:调查中国电视受众[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325-326.
    42 拜合提亚尔·吐尔逊.现代农村维吾尔族家庭规模与结构、家庭关系及家庭功能初探[J].西域研究,2005(3):124.
    43 维吾尔族民间有一种“还子”习俗,儿子或女儿成亲以后,所生的第一个孩子要送给自己的父母抚养,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44 [美]丹尼斯·麦奎尔著.崔保国、李琨译.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四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340.
    45 Marie Gillespie. Television, Ethnicity and Cultural Change[M]. London:Routledge,1995.
    46 薇薇安·索布恰克.《屏幕的景象:展望影像化和电子化存在》,转引自[英]格雷姆·伯顿著.史安斌译.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12.
    47 [英]格雷姆·伯顿著.史安斌译.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28-232.
    48 卫星地面接收设施是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的简称,指接收卫星传送的电视节目的天线、高频头、接收机及编码、解码器等设施。
    49 本节涉及的数据除特别注明的以外,均来自田野调查和对托克逊县广电局相关人员的访谈。访谈部分可参见2009年3月17日、19日、20日、5月17日、26日和6月11日的访谈记录。
    50 从本人后来的入户统计来看,在110户人家中33户(其中两户是汉族)有卫星锅,而托台村一共有658户人家。由此可以推断这些统计数据与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出入。
    51 [美]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著.曹书乐译.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56.
    52 例如:吴信训.都市新闻传播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方晓红.大众传媒与 农村[M].北京:中华书局,2002;[美]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著.曹书乐译.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等。
    53 [英]格雷姆·伯顿著.史安斌译.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4.
    54 托克逊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托克逊年鉴2008[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58.
    55 参见2009年4月17日对托台村村委会主任MNR的采访记录。
    56 转引自[英]格雷姆·伯顿著.史安斌译.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17.
    57 麦奎尔把媒介的社会控制类型分为四种:出于政治原因对内容的控制、出于文化和(或)道德原因对内容的控制、出于技术原因对基础设施的控制和出于经济原因对基础设施的控制。他认为实施控制的相关原因是:更大的政治颠覆潜力、更大的道德、文化和情感冲击力、更大的实行控制的可能性和更多的进行管理的经济动力。相关论述参见[美]丹尼斯·麦奎尔著.崔保国、李琨译.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四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58 [美]丹尼斯·麦奎尔著.崔保国、李琨译.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四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8.
    59 [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陈亮,周立方,李启译.传播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183.
    60 参见1997年8月1日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28号《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第四条。广播电视管理条例[EB/OL].: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网站政策法规/行政法规,2003-10-21.http://www.sarft.gov.cn/articles/2003/10/21/20070922142857170492.html
    61 赵九骁.“村村通工程”解决9700万农民听广播看电视难[EB/OL].:中国广播网,2006-3-27.http://news.sina.com.cn/c/2006-03-27/08518537755s.shtml
    62 同上。
    63 余英杰.新一轮村村通工程启动解决边远区收听收视难题[EB/OL].:新华社北京消息,2008-6-30. http://www.df.ln.gov.cn/lnlin/mainsite/dtshowinfo.jsp?infoid=1000051067
    64 相关数据参见新疆广播电影电视局提供的《2008广播电视统计年报数据·广播电视覆盖情况统计年报(三)》。
    65 直播卫星接收设备每套包含直播卫星接收机一台,高频头一个,卫星接收天线一面,线缆一根。
    66 “中星9号”是中国首颗广’播电视直播卫星,于2008年发射成功。现阶段主要用于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重点解决“十一五”规划确定的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盲村广播电视覆盖问题。
    67 参见1993年10月5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29号《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规定》第三条。广‘播电视管理条例[EB/OL].: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网站政策法规/行政法规,2003-10-21.
    68 参见1993年10月5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29号《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规定》第五条。广播电视管理条例[EB/OL].: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网站政策 法规/行政法规,2003-10-21.
    69 参见1993年10月5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29号《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规定》第九条。广播电视管理条例[EB/OL].: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网站政策法规/行政法规,2003-10-21.
    70参见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令第11号《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规定》实施细则第六条。《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规定》实施细则[EB/OL].:胶东在线/广电/广电行政法规,2007-4-20. http://www.jiaodong.net/gd/system/2007/04/20/010005584.shtml
    71 [英]汤林森著.冯建三译.文化帝国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71.
    72 [英]乔治·拉伦著.戴从容译.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现代性和第三世界的在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10-211.
    73 [英]罗杰·西尔弗斯通著.陶庆梅译.电视与日常生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4-5.
    74 [英]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著.张永喜,鲍贵,陈光明译.电视与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202.
    75 [英]罗杰·西尔弗斯通著.陶庆梅译.电视与日常生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20.
    76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18.
    77 同上,25页。
    78 [英]罗杰·西尔弗斯通著.陶庆梅译.电视与日常生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40.
    79 同上,43页。
    80 [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陈亮,周立方,李启译.传播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17.
    81 欧阳宏生.电视文化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148.
    82 由于乌鲁木齐和北京相差两个时区,所以晚间黄金时间也相应地后延两小时,即北京时间9点至12点。
    83 “三支一扶”是指大学生在毕业后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2006年,国家人事部颁布了《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目的在于为高校毕业生向基层单位落实就业问题提供具体的指导和保障。计划通过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统一派遣的方式,从2006年起连续5年,每年招募2万名左右高校毕业生,主要安排到乡镇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工作时间一般为2到3年,工作期间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工作期满后,自主择业,择业期间享受一定的政策优惠。
    84 奇台县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位于准噶尔盆地东南部,县境东北部同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
    85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80.
    86 该词的英文原文为framing,在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的版本中译为“构造”,本人认为“框架”更符合原意,所以在此译为“框架”。
    87 [英]罗杰·西尔弗斯通著.陶庆梅译.电视与日常生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11.
    88 [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4.
    89 邢虹文.电视与社会——电视社会学引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246,248.
    90[美]凡勃伦著.蔡受百译.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挤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6-18.
    91 邢虹文.电视与社会——电视社会学引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252.
    92 [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陈亮,周立方,李启译.传播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176.
    93 [美]柯克·约翰逊著.展明辉,张金玺译.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对印度两村庄的民族志调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04.
    94[英]格雷姆·伯顿著.史安斌译.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2.
    95 何星亮.维吾尔族传统的伦理道德[J].西域研究,1995(2):79.
    96 参见2009年6月23日的访谈笔记。
    97 此处可能是受访者的记忆有误,凤凰卫视给节目的播出时间应该是北京时间晚上十点。
    98 相关数据参见新疆广播电影电视局提供的《2008广播电视统计年报数据·电视播出情况统计年报(二)》。
    99 阿不力克木·努尔买买提.新疆少数民族广告业的现状与发展[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78.
    100 赵岭梅.广告视野与道德视野对接的思考——广告走出信任危机的途径[J].广告大观(理论版),2007(3):96.
    101 史建.广告传播道德与社会道德构建[J].广告大观(理论版),2007(2):97.
    1 [英]戴维·莫利著.史安斌译.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98.
    2 [英]索尼娅·利文斯通著.龙耘译.理解电视:受众解读的心理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273.
    3 [英]戴维·莫利著.史安斌译.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135.
    4 Marie Gillespie. Television, Ethnicity and Cultural Change[M]. London:Routledge,1995:76.
    5 凯特·穆蒂是美国的一名女记者。1980年,穆蒂出版了《依靠电视成长》一书,探讨美国儿童在电视环境中的成长问题。藤竹晓在《电视社会学》第二章《电视所培育的新人类——电视对儿童的影响》中把穆蒂的研究成果作为自己研究的参照对象。
    6 [日]藤竹晓著.蔡林海译.电视社会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1987:151,155.
    7 同上,155页。
    8 同上,153-155页。
    9 Marie Gillespie. Television, Ethnicity and Cultural Change[M]. London: Routledge,1995.
    10 [英]戴维·莫利.英国家庭收视行为的家庭关系框架[A].见:罗杰·迪金森,拉马斯瓦米·哈里德拉纳斯,奥尔加·林耐编.单波译.受众研究读本[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250-262.
    11 Ann Gray. Video Playtime: The Gendering of a Leisure Technology[M]. London: Routledge, 1992.
    12 转引自[英]尼克·史蒂文森著.陈志杰译.文化与公民身份[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182.
    13 Graham Murdock. Contextualising Home Computing: Resources and Practices[A]. in:Stevi Jackson, Shaun Moores. The Politics of Domestic Consumption[M]. Prentice Hall,1995.
    14 受访者提到的这几个名称中,《大风车》、《半边天》是电视栏目,《夜深沉》、《大人物》、《我最爱的人》是电视剧。
    15 [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12.
    16 转引自[英]索尼娅·利文斯通著.龙耘译.理解电视:受众解读的心理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266.
    17 [英]索尼娅·利文斯通著.龙耘译.理解电视:受众解读的心理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266-267.
    18 [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陈亮,周立方,李启译.传播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16.
    19 此处应系老人口误,星空卫视是一个综艺频道,应为凤凰卫视。
    20 参见斯特恩,《全国广播协会的调查》、《广播的政治》;卡茨、阿道尼和帕尼斯,《记忆新闻:照片帮助笔者们记忆了什么》。转引自[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97.
    21 [荷]托伊恩·A.梵·迪克著.曾庆香译.作为话语的新闻[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185.
    22 同上,186页。
    23 [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53.
    24 刘阳.广电总局向西藏新疆捐赠千集电视剧[EB/OL].:人民网中国西藏网文化聚焦,2009-9-13. http://xz.people.com.cn/GB/139192/10042829.html
    25 根据新疆广播电影电视局提供的《2008广播电视统计年报数据·电视播出情况统计年报(二)》中的数据统计。
    Charlotte Brunsdon. Satellite Dishes and the Landscapes ofTaste[J]. New Formations, 1991(15):23-42.
    27 Shaun Moores. Satellite Television and Everyday Life: Articulating Technology[M]. Luton: Luton Press,1996:36.
    Shaun Moores. Satellite Television and Everyday Life: Articulating Technology[M]. Luton: Luton Press,1996:37-38.
    29 驻巴基斯坦使馆经商处.巴基斯坦宗教[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巴基斯坦概况/宗教,2009-5-3. http://pk.mofcom.gov.cn/aarticle/ddgk/zwminzu/200905/20090506216105.html
    30 印度宗教[EB/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63405.htm?fr=ala0_1_1
    31 王晓朝.宗教学基础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60.
    32 王新生.《古兰经》与伊斯兰文化[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150.
    33 同上,151-157页。
    34“哈吉”是维吾尔族对去过麦加朝觐,完成五功之中“朝功”的人的尊称。
    35 “居玛”是维吾尔语星期五的音译,“居玛日”在字义上指星期五,实际有特殊的涵义。伊斯兰教五功中的拜功包括一日五次拜、每周一次的聚礼拜和一年两次的会礼拜功。聚礼拜指的是星期五晌礼时间穆斯林要在清真寺举行礼拜,所以又称“居玛拜”。
    36 乌尔都语和印地语是托台人接触的外国电视节目常用的文字。乌尔都语是巴基斯坦的官方语言,在印度也被广泛使用。乌尔都文字是在阿拉伯字母的基础上形成的,维吾尔文字也是以阿拉伯语字母为基础形成的,两种文字在外形上非常相似,都是自右向左横写,并且都从阿拉伯语、波斯语中借用了大量词汇。另外,印地语与乌尔都语非常相似,只不过前者是用梵文字母书写。
    37 [英]本·海默尔著.王志宏译.日常生活与文化理论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251.
    38 [美]凯斯·桑斯坦著.黄维明译.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67.
    39 [英]泰玛·利贝斯,埃利胡·卡茨著.刘自雄译.意义的输出:<达拉斯>的跨文化解读[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47.
    40 同上,44-45页。
    41 考虑到当时STR家的收视情况,在看完新闻后紧接着看电视剧,在这一过程中各人的收视行为出现了差异,为了保持当时记录的完整性,表中增加了家庭收看电视剧的部分内容。
    42 此处指某位县领导。
    43 指某位县领导。
    1 [英]索尼娅·利文斯通著.龙耘译.理解电视:受众解读的心理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214.
    2 [英]戴维·莫利著.史安斌译.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45.
    3 [英]索尼娅·利文斯通著.龙耘译.理解电视:受众解读的心理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215.
    4 同上,258页。
    5 我国的国家基层政权建立在乡镇,行政村不设国家政权机构,村委会是村民的自治组织。这里使用“基层政权”一方面是因为村委会作为准政府机构承担了国家政府部门的某些实际职能,另一方面是因为此处的基层政权主要不是指权力机构,而是指通过权力机构对国家各项政策的实施。
    6 “乃孜尔”是中国新疆地区维吾尔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为纪念亡人而举行的一种悼念活动,是传统宗教仪式之一。一般由亡者家属或近亲在人亡后的第七天、四十天、百天、一周年、三周年举行。“乃孜尔”是维吾尔语音译词,意为施舍、赈济、悼宴等。参见宛耀宾主编.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7:421-422.
    7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88.
    8 孙岿把维吾尔族的社会结构归纳为“血缘与地缘重合的社会”,笔者此处参考了他的表述。然而由于“血缘”局限于世系关系,把姻亲关系排除在外,不能涵盖维吾尔族亲属关系的全貌,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活动越来越突破地域的限制,所以,笔者表述为“亲缘关系与地缘关系并重的社会”。参见孙岿.血缘与地缘重合的社会——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社会结构分析[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4,6(2):1.
    9 对维吾尔族亲属关系的特点,存在不同的看法。例如,有学者认为维吾尔族亲属关系淡漠,参见陈恭鸿.维吾尔族的遗产制度.南疆农村社会[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79。现有的对维吾尔族亲属制度的研究,有一些是从亲属称谓的研究入手,如颜秀萍.维汉亲属称谓对比研究.西北民族研究[J].1994(2);热比娅·阿布都热合曼.关于维汉亲属称谓.喀什师范学院学报[J].2001(2).关于亲属关系的研究很少,涉及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如哈德江.维吾尔族Jamaat群体研究.西北民族研究[J].2000(2):201-209;周亚成.维吾尔族 妇女婚姻家庭生活及其变迁.西北民族研究[J].2003(2);刘萍.麻扎阿勒迪村维吾尔人近亲属分析[A].见:塔瓦库力·提力瓦尔地主编.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研究论丛[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371-383;Wang, Jianxin. Uyhur Education and Social Order: The Role of Islamic Leadership in the Turpan Basin. Studia Culturae Islamicae 2004 (76).
    10 王建新.中国伊斯兰中的家族与门宦——灵明堂固原分堂的人类学研究[A].见:王建新,刘昭瑞编.地域社会与信仰习俗——立足田野的人类学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141.
    11 陈恭鸿.维吾尔族的遗产制度.南疆农村社会[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79.
    12 杨圣敏.火焰山下的田野工作——关于如何调查与研究的几点体会[A].见:马戎,周星主编.田野工作与文化自觉(上卷)[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8:469-470.
    13 一个小村庄的名字,位于托克逊县城西南边缘。
    14 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台三村五论[M].北京:三联书店,1997:65.
    15 [美]乔斯·B·阿什福德,克雷格·温斯顿·雷克劳尔,凯西·L·洛蒂著.王宏亮,李艳红,林虹译.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生物学、心理学与社会学的视角(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52.
    16 “茶会”类似于明清时期存在于中国乡村民众中的“结会”或“打会”。“结会”是一种互助会社,几户、十几户甚至几十户毗邻而居的姻戚亲友自愿参加,公推一人为会首。每户每月出同等数额的钱或物,储存在会首处,按月轮流集中周济一户会众。清代河南许昌地区也有一种叫“义社”的结会,参与者每月出同样多的钱,由一人掌管。会众领取会钱的次序一般由抓阉决定。张曙光认为这实际是一种不拿利息的定期储蓄和借贷。这种互助习俗在加强乡里之间的团结和族群认同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参见张曙光主编.民族信念与文化特征——民族精神的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01.
    17 曹红.维吾尔族生活方式——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213,240.
    18 邓碧波.宗教世俗化与现代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产生[J].世界宗教文化,2005,5:26.
    19 马德邻,1987.转引自孙岿,张咏.绿洲文化的熏陶:一个人类学田野的视角[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245.
    20 曹红.维吾尔族生活方式——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213-214.
    21 孙岿,张咏.绿洲文化的熏陶:一个人类学田野的视角[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245.
    22 金光亿.日常世界与人类学[A].见:马戎,周星主编.二十一世纪:文化自觉与跨文化对话(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444.
    23 可参见马启成,丁宏.中国伊斯兰文化类型与民族特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张国云.维吾尔人宗教生活的人类学考察——以扎衮鲁克村为个案[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6;蒋新慧.维吾尔传统婚俗与传统文化及社会[D].兰州:兰州大学,2002;曹红.维吾尔族生活方式——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等。
    24 [法]爱弥儿·涂尔干著.渠东,汲喆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3.
    25 [德]西美尔著.曹卫东等译.现代人与宗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2-13.
    26 [美]克利福德·格尔茨著.韩莉译.文化的解释[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174.
    27 维克多·特纳著.黄剑波,柳博赞译.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8 伊玛目是伊斯兰教的教职称谓,指清真寺内带领穆斯林举行拜功的人。
    29 关于清真寺的详细情况可参阅曹红.维吾尔族生活方式——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278-287.
    30 有关清真寺(包括回族清真寺)功能研究,可参见高源.清真寺的社会功能:兰州清真寺中的族群认同[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罗惠翾.伊斯兰教社会功能研究——以几个穆斯林社区的对比调查为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罗莉.寺庙经济论——兼论道观清真寺教堂经济.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等。
    31 [法]爱弥儿·涂尔干著.渠东,汲喆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18-219.
    32 [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著.毕然、郭金华译.论集体记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94.
    33 本文意涵上的集体记忆有的研究者称为民族记忆(参见李德忠.社会记忆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133-134.),为了避免“民族”一词可能引起的意义含混不清(可以指国家层面上的,也可以指族群层面上的),笔者使用了族群的集体记忆,以示区别。
    34 [美]保罗·康纳顿著.纳日碧力戈译.社会如何记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5(导论)
    35 [美]沃尔夫·坎斯特纳.寻找记忆的意义:对集体记忆研究一种方法论上的批评[A].见:李宏图选编.表象的叙述——新社会文化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156.
    36 “木卡姆”是阿拉伯语,“规范”、“聚会”之意,这里转意为大曲,是穆斯林诸民族的一种音乐形式,集歌、舞、乐于一体。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流传于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各种木卡姆的总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十二木卡姆。十二木卡姆由十二套大型乐曲组成,其中的每一套包括“穹乃额曼”(意为“大曲”,系列叙咏歌、器乐曲、歌舞曲)、“达斯坦”(系列叙事歌、器乐曲)和“麦西莱甫”(系列歌舞曲)三大部分。每套含乐曲二十至三十首,十二套共近三百首,完整地演唱需要二十多个小时。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民众最喜爱的艺术形式,在各种公众或家庭聚会中演唱和舞蹈。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第三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37 木卡姆队在卡尔布拉克村委会排练,没有公交车经过,如需乘车只能做出租车。出租车有点类似拼车,只要往同一个方向的都可以乘坐,两元起价,根据距离长短收费。
    38 坎儿井是由维吾尔语karez音译兼意译而来,是指一种引水灌溉系统。坎儿井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等部分组成,是利用较大的地面坡降,顺地下潜流的方向开挖而成,在亚洲、非洲、美洲和欧洲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都有坎儿井。
    39 陈慧琴主编.托克逊县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180.
    40 [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著.毕然、郭金华译.论集体记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93.
    41 金光亿.日常世界与人类学[A].见:马戎,周星主编.二十一世纪:文化自觉与跨文化对话(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446.
    42 曹海林.乡村权力结构的演变与新农村建设的再组织化[J].社会科学,2008(3):79.
    43 陈俊峰,李远行.农村治理基础的转型与农民再组织化[J].中国农史,2007(1):133.
    44 李友梅,肖瑛,黄晓春.社会认同:一种结构视野的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6.
    45 Jack Potter, Slamith Potter. China's Peasant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46 新疆于2004年开始实施“抗震安居”工程,旨在通过政府部门的引导与投入,改善农牧民的住房条件。截至2009年年底,新疆累计新建、改造抗震安居房227万余户,共有980万人搬入新居。参见孙亭文.新疆已有980万人住进“抗震安居房”[EB/OL].:中国新闻网,2009-11-18.
    47 2009年,托克逊县抗震安居房的补贴是每户1800元。
    48 黑石是麦加大清真寺内的圣迹之一,是天房克尔白东南角墙上镶嵌的一块微红泛褐色的陨石,被穆斯林视为“神圣之石”。穆斯林朝觐时都要抚摸和亲吻黑石。
    49 吴新叶.农村基层非政府公共组织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35-138.
    50 韩承鹏.标语与口号:一种动员模式的考察[D].上海:复旦大学,2007:70-99.
    51 贺晓娟.试析农村标语的演化与功能[J].文史博览,2006,8:57.
    52 “两基”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简称。
    53 龚维斌.标语变迁背后的价值主张[EB/OL].:人民论坛网民生民意,2008-7-21.
    54 吴新叶.转型农村的政治空间研究:1992年以来中国农村的政治发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81.
    55 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25.
    56 折晓叶,陈婴婴.社区的实践:“超级村庄”的发展历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63.
    57 吴新叶.转型农村的政治空间研究:1992年以来中国农村的政治发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86.
    58 同上,88页。
    59 吴清军.乡村中的权力、利益与秩序——以东北某“问题化”村庄干群冲突为案例[J].战略与管理,2002,1:14
    60 潘嘉玮,周贤日.村民自治与行政权的冲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47.
    61 托克逊县村级办公阵地建设按照每个村投入20万的标准,由国家、乡和村三级投资进行建设。其中国家投入10万,乡政府投入4万,村投入6万。
    62 刘继同.由集体福利到市场福利——转型时期中国农民福利政策模式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02(5):37.
    63 李友梅,肖瑛,黄晓春.社会认同:一种结构视野的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2007:17.
    64 刘继同.由集体福利到市场福利——转型时期中国农民福利政策模式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02(5):36.
    65 李友梅,肖瑛,黄晓春.社会认同:一种结构视野的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8.
    66 托克逊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托克逊年鉴2008[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41.
    67 徐道稳.农村社会福利的制度转型和政策选择[J].广东社会科学,2006(4):185.
    68 刘继同.由集体福利到市场福利——转型时期中国农民福利政策模式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02(5):43-44.
    69 [美]詹姆斯·C·斯科特著.郑广怀,张敏,何江穗译.弱者的武器[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58.
    70 同上,58-59页。
    71 本段引用来自2009年5月9日上午对托台某小队队长的深度访谈记录。
    72 托台维吾尔族育龄妇女农村户口的可以生3个孩子,城市户口的可以生2个。2009年4、5月间托台在落实计划生育优惠政策,给少生的家庭(维吾尔族家庭只有两个孩子,或者独生子)进行奖励。
    73 PZL系托台村某小队妇女队长。
    74 陈俊峰,李远行.农村治理基础的转型与农民再组织化[J].中国农史,2007(1):132.
    75 同上,132页。
    76 东风工程是由中央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财政专项拨款,每年按计划出版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物,包括图书、党报、党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免费发放到全区各个乡镇和行政村的公益性惠民工程。该工程于2007年1月1日正式启动。
    77 “三股势力”指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
    78 李明信,周宇.“东风工程”润泽新疆农牧区[EB/OL].:新浪新闻中心国内新闻,2997-9-3. http://news.sina.com.cn/c/2007-09-03/101213804082.shtml
    79 农家书屋是为满足农民文化需要,在行政村建立的、农民自己管理的、能提供农民实用的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2007年“农家书屋”工程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每一个农家书屋原则上可供借阅的实用图书不少于1000册,报刊不少于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张)。具备条件的地区,可增加一定比例的网络图书、网络报纸、网络期刊等出版物。在西部地区,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照8:2的比例进行投资建设。托克逊县的农家书屋自2008年开始建设,现已建成6个。
    80 该数据根据夏乡政府提供的2009年初全乡各村各民族的人口数进行统计而来。
    81 麦西莱甫维吾尔语意为“集会”、“聚会”,是维吾尔人集歌舞、各种民间娱乐、品行教育为-体的民间娱乐活动。麦西莱甫一般由乐曲舞蹈、娱乐游戏和惩罚行为不端者三部分组成。麦西莱甫举行的时间和参加的人数都不受限制。一般情况下,在休息日和晚间常举办小型麦西莱甫,节假日和婚庆喜日举行大型麦西莱甫。麦西莱甫是一种深受维吾尔人喜爱的娱乐形式。
    82 [英]罗杰·西尔弗斯通著.陶庆梅译.电视与日常生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234.
    83 [美]丹尼斯·麦奎尔著.崔保国、李琨译.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四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6.
    Marie Gillespie, Technology and Tradition: Audio-visual Culture among South Asian Families in West London[J]. Cultural Studies,1989,3(2):226-239.
    85 “努茹孜节”又译为“诺茹孜节”,来自古伊朗语,意为“春雨日”,在每年的3月21日,表示春天到来的意思。维吾尔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每年都要以歌舞、杂技等各种形式来庆祝诺茹孜节。
    86 孙岿,张咏.绿洲文化的熏陶:一个人类学田野的视角[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262-264.
    87 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研究述评[J].民族研究,2002(2):89.
    88 陈新民,张华.我国内地媒介事件研究述评[J].科学·经济·社会,2009,27(2):123.
    89 高丙中.民间的仪式与国家的在场[J].北京大学学报,2001,38(1):47.
    90 同上,48页。
    91 同上,47页。
    92 参见新疆日报2009年6月24日的报道《托克逊县10只“楼兰神”精品哈密瓜拍了47万元》、新疆经济报6月22日的报道《托克逊县精品哈密瓜竞拍出天价》、天山网6月21日发布的《托克逊举办哈密瓜开园及拍卖会》、中央电视台7套《致富经》栏目播出的《哈密瓜拍卖会背后的秘密》等。
    93 嘉兴果商拍得新疆最甜哈密瓜[EB/OL].:信息来源:南湖晚报,2009-07-06. 是作为了解社会世界的分析方式。生活世界和系统是两种不同的协调机制,前者从价值层面实现社会的整合,人们借助它,维持文化再生产、社会稳定和个人同一性。系统的社会整合作用在于解决人的生存问题,其中经济系统与政治系统作为整合机制代表了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人们在系统中主要进行目的合理性的行动,实质是工具理性的。哈贝马斯认为产生现代社会困境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系统控制了生活世界,即“生活世界殖民化”
    Crook,Steven. Minotaurs and other monsters: everyday life in recent social theory[J]. Sociology,1998,32(3):530-531.转引自托尼·贝内特著.王建香译.现代文化事实的发明:对日常生活批判的批判[A].见:陶东风,周宪主编.文化研究(第6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55-256.
    3 托尼·贝内特著.王建香译.现代文化事实的发明:对日常生活批判的批判[A].见:陶东风,周宪主编.文化研究(第6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56.
    4 亨利·詹金斯.文本偷窃者:电视迷与参与型文化[M].1992:26-27.转引自[英]约翰·塔洛克著.严忠志译.电视受众研究——文化理论与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345.
    5 [英]格雷姆·伯顿著.史安斌译.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2.
    6 Marie Gillespie. Television, Ethnicity and Cultural Change[M]. London:Routledge,1995.
    Shaun Moores. Satellite Television and Everyday Life: Articulating Technology[M]. Luton: Luton Press,1996:36.
    8 [英]格雷姆·伯顿著.史安斌译.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17.
    9 David Morley. The Nationwide Audience[M]. London:British Film Institute,1980:159.
    10 虞程盛.意识形态的源起与发展[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09(12):114.
    11 邢虹文.电视与社会——电视社会学引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296.
    12 转引自[英]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著.张永喜,鲍贵,陈光明译.电视与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35-36.
    13 David Morley. The Nationwide Audience[M]. London:British Film Institute,1980:159.
    14 [英]约翰·塔洛克著.严忠志译.电视受众研究——文化理论与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84.
    15 “新闻的结构”在这里指的是新闻中叙事逻辑缺失,结构破碎。电视新闻的力量是借助联想逻辑,而不是通过叙事逻辑来发挥作用的。
    16 转引自[英]约翰·塔洛克著.严忠志译.电视受众研究——文化理论与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305.
    17 王立胜.中国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7-208.
    18 同上,204,201页。
    19 [英]约翰·塔洛克著.严忠志译.电视受众研究——文化理论与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83-284.
    20 [英]本·海默尔著.王志宏译.日常生活与文化理论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1.
    21 陈学明,吴松,远东.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品——列斐伏尔、赫勒论日常生活[M].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前言第3页.
    22 [匈]阿格妮丝·赫勒著.衣俊卿译.日常生活[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292.
    23 同上,257页。
    24 同上,272页。
    25 [美]约翰·费斯克著.王晓钰,宋伟杰译.理解大众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68.
    26 [匈]乔治·卢卡契著.徐恒醇译.审美特性(第一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11.
    27 [美]丹尼斯·麦奎尔著.崔保国、李琨译.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四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98.
    28 [英]戴维·莫利著.史安斌译.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330.
    29 [美]约书亚·梅罗维茨著.肖志军译.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0 转引自[英]格雷姆·伯顿著.史安斌译.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0.
    31 [美]詹姆斯·W·凯瑞著.丁未译.作为文化的传播[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177.
    32 [美]丹尼斯·麦奎尔著.崔保国、李琨译.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四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94.
    33 [英]罗杰·西尔弗斯通著.陶庆梅译.电视与日常生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31.
    34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80.
    35 同上,88-97页。
    36 [英]格雷厄姆·默多克.媒体参与的现代性:本世纪末的传播与当代生活[A].见:马戎,周星主编.二十一世纪:文化自觉与跨文化对话(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24.
    37 萧俊明.文化转向的由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56.
    38 [美]凯斯·桑斯坦著.黄维明译.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67.
    39 祁进玉.群体身份与多元认同——基于三个土族社区的人类学对比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4.
    40 车文博.弗洛伊德主义原理选辑[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375.
    41 王亚鹏.少数民族认同研究的现状[J].心理科学进展,2002(1):102.
    42 参见[加拿大]查尔斯·泰勒著.韩震等译.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美]塞缪尔·亨廷顿著.程克雄译.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郭官义译.重建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美]曼纽尔·卡斯特著.曹荣湘译.认同的力量(第二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3 此处指合法性认同、抗拒性认同和规划性认同。
    44 [美]曼纽尔·卡斯特著.曹荣湘译.认同的力量(第二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5-9.卡斯特这里讲的社会语境指的是网络社会崛起的语境。
    45 [英]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著.司艳译.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与文化边界[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5.
    46 [英]乔治·拉伦著.戴从容译.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现代性和第三世界的在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10-211.
    47[美]曼纽尔·卡斯特著.曹荣湘译.认同的力量(第二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12-313.
    48 文化认同[EB/OL].:媒介研究词典,http://www.credoreference.com/entry/5888456
    49 周宪.文化认同研究主持人语[J].南京大学学报,2006(5):97.
    50 戴晓东.民族认同与全球化[A].见:何佩群,俞沂暄主编.国际关系与认同政治[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4.
    51 陶东风.民族国家与文化认同[J].开放时代,1999(6):119.
    52 [美]菲利克斯·格罗斯著.王建娥,魏强译.公民与国家——民族、部族和族属身份[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前言第4页.
    53 庞金友.族群身份与国家认同:多元文化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当代论争[J].浙江社会科学,2007(4):71.
    54 林尚立.在有效性中累积合法性:中国政治发展的路径选择[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8.
    55 庞金友.族群身份与国家认同:多元文化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当代论争[J].浙江社会科学,2007(4):71.
    56 江宜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M].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6.
    57 许纪霖.现代中国的民族国家认同[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6):94.
    58 “身份”和“认同”在英语中都用"identity"表示。本文在引用时均根据原文的译法,不做改动。在行文中,当指某个个体或群体据以确认自己在特定社会里之地位的某些明确的、具有显著特征的依据或尺度,如性别、阶级、种族等时一般使用“身份”来表示。当某个个体或群体试图追寻、确证自己在文化上的“身份”时,一般用“认同”表示(参见阎嘉.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研究的诸问题[A].见:周宪主编.中国文学与文化的认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当然,这两个词常常无法区分开来,在本文中大部分使用“认同”,有时也用“身份”。
    59 斯图亚特·霍尔.文化身份与族裔散居[A].见:罗岗,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08.
    60 [英]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著.司艳译.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与文化边界[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61.
    61 转引自李友梅,肖瑛,黄晓春.社会认同:一种结构视野的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
    62 斯图亚特·霍尔.文化身份与族裔散居[A].见:罗岗,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13.
    63 米切尔·舒德生.文化和民族社会的整合[A].见:戴安娜·克兰主编.王小章,郑震译.文化社会学——浮现中的理论视野[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24.
    64 纳日碧力戈.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164.
    65 王建民.新疆的民族族称与民族主义[A].见:王晓莉主编.民族研究文集:文化·民族·民俗·考古卷[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235.
    66 同上,236页。
    67 北京位于东八区,乌鲁木齐位于东六区,所以乌鲁木齐时间比北京时间晚两小时,即乌鲁木齐时间8时相当于北京时间10时。
    68 刘大可.田野中的地域社会与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13.
    69 马强.都市穆斯林社区的文化适应及认同[A].见:王建新,刘昭瑞编.地域社会与信仰习俗——立足田野的人类学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91.
    70 [英]安吉拉·麦克罗比著.李庆本译.文化研究的用途[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9.
    71 钱雪梅.从认同的基本特性看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J].民族研究,2006(6):16.
    72 同上,16页。
    73 王嘉毅,常宝宁,丁克贤.新疆南疆维吾尔族青少年国家认同调查[J].新疆社会科学,2008(4):40-45.
    74 王建民.新疆的民族族称与民族主义[A].见:王晓莉主编.民族研究文集:文化·民族·民俗·考古卷[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252.
    75 崔彦虎.流入城镇的新疆维吾尔族农村人口的族群认同及其文化意义[A].见:“少数民族人口流动、教育和族群认同”研讨会论文[C].1999.
    76 王明珂认为族群边界的变动是出于工具理性的考虑,参见王明坷的《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羌在汉藏之间:一个华夏边缘的历史人类学研究》;李绍明教授则认为中国的族群认同是建立在相近的语言、生活习俗、地域之上的,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并由于民族识别而得以强化,参见李绍明的《从中国彝族的认同谈族体理论一与郝瑞教授商榷》。还有人认为族群边界的流动仍然应该从族群的文化认知方式和原生性出发进行解释,如海力波的《道出真我:黑衣壮的人观与认同表征》。以上内容参阅了高源.清真寺的社会功能:兰州清真寺中的族群认同[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5-6.
    77 高源.清真寺的社会功能:兰州清真寺中的族群认同[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5.
    78 [美]埃里克·H.埃里克森著.孙名之译.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7-9,298-299.
    79 指布质腰带,维吾尔语叫“甫塔”。
    80 [美]丹尼斯·麦奎尔著.崔保国、李琨译.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四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95.
    1 Shaun Moores. Satellite Television and Everyday Life: Articulating Technology[M]. Luton: Luton Press,1996:36.
    2 此处使用“可能”“造成潜在的威胁”是因为并没有证据表明托台人通过电视建立的跨国的宗教、文化联系对国家安全造成了威胁。这仅是人们对全球化可能带来的威胁的担忧。
    3 鲁斯·贾尔著.研究的历史(序言)[A].见:米歇尔·德·塞托著.方琳琳,黄春柳译.日常生活实践1.实践的艺术[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12.
    4 [法]米歇尔·德·塞托著.方琳琳,黄春柳译.日常生活实践1.实践的艺术[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39.
    5 同上,78页。
    6 同上,38-39页。
    7 同上,39-40页。
    8 同上,94页。
    9 同上,37页。
    10 同上,78页。
    11 同上,57页。
    12 吴飞. “空间实践”与诗意的抵抗——解读米歇尔·德塞图的日常生活实践理论[J].社会学研究,2009(2):194-195.
    13 “三股势力”指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
    14 王建民.多民族互动背景中的哈萨克认同[A].见:王晓莉主编.民族研究文集:文化·民族·民俗·考古卷[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268.
    15 [英]齐格蒙特·鲍曼著.欧阳景根译.共同体[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149.
    16 李友梅,肖瑛,黄晓春.社会认同:一种结构视野的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6.
    17 同上,27页。
    18 米切尔·舒德生.文化和民族社会的整合[A].见:戴安娜·克兰主编.王小章,郑震译.文化社会学——浮现中的理论视野[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17-36.
    19 同上,22页。
    20 姚新勇.纪末的焦虑:知识界九十年代中国文化认同言说的反思[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5(3):86.
    21 参见王力雄.西藏问题的文化反思[J].战略与管理,1999(5):45-52.
    22 姚新勇.纪末的焦虑:知识界九十年代中国文化认同言说的反思[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5(3):86-87.
    23 米切尔·舒德生.文化和民族社会的整合[A].见:戴安娜·克兰主编.王小章,郑震译.文化社会学——浮现中的理论视野[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21.
    24 [英]戴维·莫利著.史安斌译.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342.
    25 根据新疆广播电影电视电视局《2008广播电视统计年报数据》之《电视播出情况统计年报(一)》统计。
    26 参见新疆广播电影电视电视局《2008广播电视统计年报数据》之《电视播出情况统计年报(二)》和《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交易情况统计年报(二)》。
    27 参见新疆广播电影电视电视局《2008广播电视统计年报数据》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交易情况统计年报(二)》,因表中对个别地区(如阿克苏、和田)电视台的分频道数据未做区分,所以这部分数据不在本文统计之列。
    28 单波,王金礼.跨文化传播的文化伦理[A].见:单波,石义彬主编.跨文化传播新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49.
    [1]阿不力克木·努尔买买提.新疆少数民族广告业的现状与发展[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75-78.
    [2]拜合提亚尔·吐尔逊.现代农村维吾尔族家庭规模与结构、家庭关系及家庭功能初探[J].西域研究,2005(3):121-124.
    [3]曹海林.乡村权力结构的演变与新农村建设的再组织化[J].社会科学,2008(3):77-84.
    [4]曹红.维吾尔族传统家庭及家庭功能的变迁[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9(1):29-33.
    [5]陈俊峰,李远行.农村治理基础的转型与农民再组织化[J].中国农史,2007(1):130-134.
    [6]陈三三,毛勇.国家意识形态变革与传播技术革命的变奏曲——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电视改革的回顾与思考[J].新闻知识,2009(12):14-16.
    [7]陈新民,张华.我国内地媒介事件研究述评[J].科学·经济·社会,2009,27(2):121-125.
    [8]陈志明.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以马来西亚为例(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6):23-32.
    [9]邓碧波.宗教世俗化与现代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产生[J].世界宗教文化,2005(5):26-29.
    [10]杜东芳,李明琼.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农村社会保障探析[J].柴达木开发研究,2008(5):46-50.
    [11]方晓华.论维吾尔族的家庭及其变迁[J].新疆大学学报,2002(3):60-65.
    [12]高丙中.民间的仪式与国家的在场[J].北京大学学报,2001,38(1):42-50.
    [13]耿敬.民间仪式与国家悬置[J].社会,2003(7):25-28.
    [14]郭建斌.民族志方法:一种值得提倡的传播学研究方法[J].新闻大学,2003(2):42-45.
    [15]何宏光.来自底层的反抗:东南亚农民研究的三个关键词[J].东南亚研究,2008(1):85-90.
    [16]何星亮.维吾尔族传统的伦理道德[J].西域研究,1995(2):72-80.
    [17]贺晓娟.试析农村标语的演化与功能[J].文史博览,2006(8):55-57.
    [18]贺雪峰.农民福利三题[J].党政干部文摘,2006(2):7-9.
    [19]胡大平.媒体革命语境中的日常生活危机[J].文艺研究,2006(6):39-49.
    [20]黄盛璋.再论新疆坎儿井的来源与传播[J].西域研究,1994(1):66-84.
    [21]金少萍.基诺族的社会文化特性与民族认同[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2):41-45.
    [22]李培林.巨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2(1):168-179.
    [23]练玉春.开启可能性——米歇尔·德塞都的日常生活实践理论[J].浙江大学学报,2003(6):145-147.
    [24]林福岳.阅听人地理学——以“民族志”进行阅听人研究之缘起与发展[J].台湾:新闻学研究,52:167-186.
    [25]林尚立.在有效性中累积合法性:中国政治发展的路径选择[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6-54.
    [26]刘怀玉.日常生活批判:走向微观具体存在论的哲学[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5):14-23.
    [27]刘继同.由集体福利到市场福利——转型时期中国农民福利政策模式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02(5):36-44
    [28]马贵明.伊斯兰教礼拜简介[J].阿拉伯世界,1985(1):60-63.
    [29]庞金友.族群身份与国家认同:多元文化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当代论争[J].浙江社会科学,2007(4):69-74.
    [30]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研究述评[J].民族研究,2002(2):88-96.
    [31]钱雪梅.从认同的基本特性看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J].民族研究,2006(6):16-25.
    [32]史建.广告传播道德与社会道德构建[J].广告大观(理论版),2007(2):96-100.
    [33]孙岿.血缘与地缘重合的社会——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社会结构分析[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4,6(2):1-5.
    [34]陶东风.民族国家与文化认同[J].开放时代,1999(6):119-121.
    [35]王嘉毅,常宝宁,丁克贤.新疆南疆维吾尔族青少年国家认同调查[J].新疆社会科学,2008(4):40-45.
    [36]王力雄.西藏问题的文化反思[J].战略与管理,1999(5):45-52.
    [37]王锡苓,李惠民,段京肃.互联网在西北农村的应用研究:以“黄羊川模式”为个案[J].新闻大学,2006(1):61-65.
    [38]王亚鹏.少数民族认同研究的现状[J].心理科学进展,2002(1):102-107.
    [39]吴飞. “空间实践”与诗意的抵抗——解读米歇尔·德塞图的日常生活实践理论[J].社会学研究,2009(2):177-199.
    [40]吴清军.乡村中的权力、利益与秩序——以东北某“问题化”村庄干群冲突为案例[J].战略与管理,2002(1):5-17.
    [41]徐道稳.农村社会福利的制度转型和政策选择[J].广东社会科学,2006(4):185-190.
    [42]许纪霖.现代中国的民族国家认同[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6):92-94.
    [43]姚新勇.纪末的焦虑:知识界九十年代中国文化认同言说的反思[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5(3):81-87.
    [44]姚新勇.文化身份建构的欲求与审思[J].读书,2002(11):52-58.
    [45]虞程盛.意识形态的源起与发展[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09(12):113-114.
    [46]张剑峰.族群认同探析[J].学术探索,2007(1):98-102.
    [47]赵岭梅.广告视野与道德视野对接的思考——广告走出信任危机的途径[J].广告大观(理论版),2007(3):96-103.
    [48]周泓.伊斯兰教在近代新疆的世俗化与地方化——伯克制度及新疆伊斯兰文化与内地的相异[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0(4):98-102.
    [49]周宪.文化认同研究主持人语[J].南京大学学报,2006(5):97.
    [50][英]露西·马兹唐著.林宇译.家庭身份危机和法国电视[J].东南学术,2003(3):42-45.
    [51]阿斯买·尼亚孜.新闻传播与少数民族受众[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6.
    [52]曹红.维吾尔族生活方式——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53]车文博.弗洛伊德主义原理选辑[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54]陈世敏.大众传播与国家发展[M].台北:三民书局,1983.
    [55]陈太红.中国政府体系与政治——概念、总结与探索[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
    [56]陈学明,吴松,远东.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品——列斐伏尔、赫勒论日常生活[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
    [57]戴康生,彭耀主编.宗教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58]丁宏.中国伊斯兰文化类型与民族特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59]丁俊明.中国边缘穆斯林族群的人类学考察[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60]方晓红.大众传媒与农村[M].北京:中华书局,2002.
    [61]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62]郭建斌.独乡电视:现代传媒与少数民族乡村日常生活[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63]郭建斌.文化适应与传播[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64]郭正林.中国农村权力结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65]海力波.道出真我——黑衣壮的人观与认同表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66]贺雪峰.乡村研究的国情意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67]胡申生主编.当代电视社会学[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
    [68]菅志翔.族群归属的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关于保安族的一项专题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69]江宜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M].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
    [70]孔祥智.中国“三农”前景报告[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71]李春霞.电视与彝民生活[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72]李德忠.社会记忆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73]李宏图选编.表象的叙述——新社会文化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74]李友梅,肖瑛,黄晓春.社会认同:一种结构视野的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75]李远龙.认同与互动:防城港的族群关系[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
    [76]刘朝晖.超越乡土社会:一个侨乡村落的历史、文化与社会结构[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77]刘大可.田野中的地域社会与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78]陆扬,王毅.文化研究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79]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80]罗钢,王中忱主编.消费文化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81]马戎,周星主编.二十一世纪:文化自觉与跨文化对话(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2]纳日碧力戈.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83]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 1994.
    [84]欧阳宏生.电视文化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85]潘嘉玮,周贤日.村民自治与行政权的冲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86]祁进玉.群体身份与多元认同——基于三个土族社区的人类学对比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87]任国英主编.民族研究文集[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88]任一飞等著.中国少数民族现状与发展调查研究丛书:墨玉县维吾尔族卷[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89]单波,石义彬主编.跨文化传播新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90]孙岿,张咏.绿洲文化的熏陶:一个人类学田野的视角[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91]陶东风主编.文化研究精粹读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92]汪宁生.文化人类学调查:正确认识社会的方法(增订本)[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93]王建新,刘昭瑞编.地域社会与信仰习俗——立足田野的人类学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94]王立胜.中国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5]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M].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
    [96]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一个华夏边缘的历史人类学研究[M].台北:联经事业出版公司,2003.
    [97]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台三村五论[M].北京:三联书店,1997.
    [98]王晓朝.宗教学基础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99]王晓莉主编.民族研究文集:文化·民族·民俗·考古卷[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100]王新生.《古兰经》与伊斯兰文化[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
    [101]王政挺.传播:文化与理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02]温铁军.“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103]吴新叶.农村基层非政府公共组织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04]吴新叶.转型农村的政治空间研究:1992年以来中国农村的政治发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105]吴信训.都市新闻传播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06]夏扎提古丽·沙吾提.老年社会与电视:关于老年人看电视行为的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107]萧俊明.文化转向的由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08]肖迎,拜合提亚尔·吐尔逊主编.维吾尔族——新疆疏附县木苏玛村调查[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109]邢虹文.电视与社会——电视社会学引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110]徐杰舜主编.族群与族群文化[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111]杨念群.空间·记忆·社会转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12]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13]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14]张海洋.中国的多元文化与中国人的认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115]张曙光主编.民族信念与文化特征——民族精神的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01.
    [116]张同道.电视看客:调查中国电视受众[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117]张旭东.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18]折晓叶,陈婴婴.社区的实践:“超级村庄”的发展历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119]陈慧琴主编.托克逊县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
    [120]国家统计局新疆调查总队编.新疆调查年鉴-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121]托克逊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托克逊年鉴2008[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
    [122]宛耀宾主编.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7.
    [123]钟兴麒,王豪,韩慧校注.西域图志校注[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
    [124]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中国人口年鉴2008[M].北京:《中国人口年鉴》杂志社出版,2008.
    [12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疆年鉴2008[M].乌鲁木齐:新疆年鉴社,2008:1.
    [12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编.新疆统计年鉴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127]阎云翔著.龚小夏译.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128]阎云翔著.李放春,刘瑜译.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29][德]埃德蒙德·胡塞尔著.张庆熊译.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130][德]马丁·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王庆节译.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1987.
    [131][德]西美尔著.曹卫东等译.现代人与宗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32][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郭官义译.重建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33][法]爱弥儿·涂尔干著.渠东,汲喆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34][法]波德里亚著.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35][法]加布里埃尔·塔尔德著.[美]特里·N·克拉克编.何道宽译.传播与社会影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36][法]米歇尔·德·塞尔托著.李树芬译.多元文化素养:大众文化研究与文化制度话语[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137][法]米歇尔·德·塞托著.方琳琳,黄春柳译.日常生活实践1.实践的艺术[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38][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著.毕然,郭金华译.论集体记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39][荷]托伊恩·A.梵·迪克著.曾庆香译.作为话语的新闻[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140][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41][加拿大]查尔斯·泰勒著.韩震等译.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142][美]D.K.戴维斯,S.J.巴伦著.苏蘅译.大众传播与日常生活:理论与效果的透视[M].台北: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3.
    [143][美]E·M·罗杰斯著.殷晓蓉译.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144][美]阿瑟·阿萨·伯格著.姚媛译.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45][美]埃里克·H.埃里克森著.孙名之译.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146][美]爱德华·W·萨义德.单德兴译.知识分子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7.
    [147][美]保罗·康纳顿著.纳日碧力戈译.社会如何记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48][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吴叡人译.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49][美]丹尼斯·麦奎尔著.崔保国、李琨译.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四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50][美]凡勃伦著.蔡受百译.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51][美]菲利克斯·格罗斯著.王建娥,魏强译.公民与国家——民族、部族和族属身份[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7.
    [152][美]古塔、弗格森编著.骆建建、袁同凯、郭立新译.人类学定位——田野科学的界限与基础[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153][美]凯斯·桑斯坦著.黄维明译.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54][美]柯克·约翰逊著.展明辉,张金玺译.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对印度两村庄的民族志调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55][美]克利福德·格尔茨著.韩莉译.文化的解释[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156][美]曼纽尔·卡斯特著.曹荣湘译.认同的力量(第二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57][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58][美]乔斯·B·阿什福德,克雷格·温斯顿·雷克劳尔,凯西·L·洛蒂著.王宏亮,李艳红,林虹译.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生物学、心理学与社会学的视角(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59][美]塞缪尔·亨廷顿著.程克雄译.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160][美]斯蒂文·郝瑞著.巴莫阿依,曲木铁西译.田野中的族群关系与民族认同[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161][美]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著.曹书乐译.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62][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陈亮,周立方,李启译.传播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163][美]约翰·菲斯克著.祁阿红、张鲲译.电视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64][美]约翰·菲斯克著.王晓钰,宋伟杰译.理解大众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165][美]约翰·费斯克等编撰.李彬译注.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166][美]约书亚·梅罗维茨著.肖志军译.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67][美]詹姆斯·C·斯科特著.程立显,刘建译.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168][美]詹姆斯·C·斯科特著.郑广怀,张敏,何江穗译.弱者的武器[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
    [169][美]詹姆斯·w·凯瑞著.丁未译.作为文化的传播[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170][日]藤竹晓著.蔡林海译.电视社会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1987.
    [171][匈]阿格妮丝·赫勒.衣俊卿译.日常生活[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172][匈]乔治·卢卡契著.徐恒醇译.审美特性(第一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173][意大利]马利亚苏塞·达瓦马尼著.高秉江译.宗教现象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74][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175][英]安吉拉·麦克罗比著.李庆本译.文化研究的用途[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76][英]奥利弗·博伊德-巴雷特,克里斯·纽博尔德著.汪凯、刘晓红译.媒介研究的进路[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177][英]保罗·杜盖伊著.霍炜译.做文化研究——索尼随身听的故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78][英]本·海默尔著.王志宏译.日常生活与文化理论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179][英]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著.司艳译.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 子世界景观与文化边界[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80][英]戴维·莫利著.史安斌译.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181][英]格雷姆·伯顿著.史安斌译.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182][英]雷蒙·威廉斯著.刘建基译.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M].北京:三联书店,2005.
    [183][英]利萨·泰勒,安德鲁·威利斯著.吴靖,黄佩译.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84][英]罗杰·西尔弗斯通著.陶庆梅译.电视与日常生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185][英]奈杰尔·拉波特、乔安娜·奥弗林.鲍雯妍、张亚辉译.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186][英]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著.张永喜,鲍贵,陈光明译.电视与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87][英]尼克·史蒂文森著.陈志杰译.文化与公民身份[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
    [188][英]齐格蒙特·鲍曼著.欧阳景根译.共同体[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189][英]乔治·拉伦著.戴从容译.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现代性和第三世界的在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190][英]索尼娅·利文斯通著.龙耘译.理解电视:受众解读的心理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191][英]泰玛·利贝斯,埃利胡·卡茨著.刘自雄译.意义的输出:<达拉斯>的跨文化解读[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192][英]汤林森著.冯建三译.文化帝国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93][英]维克多·特纳著.黄剑波,柳博赞译.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94][英]约翰·B·汤普森著.高铦等译.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195][英]约翰·史都瑞著.张君玫译.文化消费与日常生活[M].台北:台湾巨流图书公司,2002.
    [196][英]约翰·塔洛克著.严忠志译.电视受众研究——文化理论与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97]戴晓东.民族认同与全球化[A].见:何佩群,俞沂暄主编.国际关系与认同政治[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3-28.
    [198]段京肃.“信息断裂”与弱势群体的边缘化[A].见:张国良,赵凯,张宇丹主编.媒介化社会:现状与趋势——2004中国传播学论坛文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51-64.
    [199]贺雪峰.支持乡村组织增进农民福利[A].见:田永胜.中国之重:32位权威人士解读“三农”问题[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182-194.
    [200]金元浦.电视:最大众的大众文化[A].见:金元浦主编.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213-217.
    [201]陶东风.主编的话[A].见:陶东风,周宪主编.文化研究(第6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5.
    [202]王建民.多民族互动背景中的哈萨克认同[A].见:王晓莉主编.民族研究文集:文化·民族·民俗·考古卷[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255-271.
    [203]王建民.新疆的民族族称与民族主义[A].见:王晓莉主编.民族研究文集:文化·民族·民俗·考古卷[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235-254.
    [204]王建新.中国伊斯兰中的家族与门宦——灵明堂固原分堂的人类学研究[A].见:王建新,刘昭瑞编.地域社会与信仰习俗——立足田野的人类学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140-153.
    [205]阎嘉.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研究的诸问题[A].见:周宪主编.中国文学与文化的认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10.
    [206]杨圣敏.火焰山下的田野工作——关于如何调查与研究的几点体会[A].见:马戎,周星主编.田野工作与文化自觉(上卷)[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8:466-485.
    [207]杨圣敏.坎儿井的起源、传播与吐鲁番的坎儿井文化[A].见:丁宏主编.民族研究文集:国际学术交流卷[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364-398.
    [208]杨伟勇.制度变迁、风险和中国种植业结构多元化: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的转变[A].见:黄祖辉等编.中国“三农”问题:理论、实证与对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41-55.
    [209]姚大力.“族裔”认同与中国民族史研究[A].见:孙静.“满洲”民族共同体形成历程[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序言.
    [210]展江.译序[A].见:柯克·约翰逊著.展明辉,张金玺译.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译序.
    [211]张宁.文化认同的多面性[A].见:周宪主编.中国文学与文化的认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1-19.
    [212]奥利弗·博伊德-巴雷特.“新受众研究”之方法[A].见:[英]奥利弗·博伊德-巴雷特,克里斯·纽博尔德著.汪凯、刘晓红译.媒介研究的进路[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615-622.
    [213]戴维·莫利.英国家庭收视行为的家庭关系框架[A].见:罗杰·迪金森,拉马斯瓦米·哈里德拉纳斯,奥尔加·林耐编.单波译.受众研究读本[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250-262.
    [214]格雷厄姆·默多克.媒体参与的现代性:本世纪末的传播与当代生活[A].见:马戎,周星主编.二十一世纪:文化自觉与跨文化对话(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20-138.
    [215]克劳斯·布鲁恩·詹森,卡尔·埃里克·罗森格伦.受众研究的五种传统[A].见:[英]奥利弗·博伊德-巴雷特,克里斯·纽博尔德著.汪凯、刘晓红译.媒介研究的进路[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212-223.
    [216]理查德·约翰逊.究竟什么是文化研究?[A].见:罗岗,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3-50.
    [217]鲁斯·贾尔著.研究的历史(序言)[A].见:米歇尔·德·塞托著.方琳琳,黄春柳译.日常生活实践1.实践的艺术[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18]罗伯特·史达姆.文化研究与种族[A].见:陶东风主编.文化研究精粹读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16-334.
    [219]米切尔·舒德生.文化和民族社会的整合[A].见:戴安娜·克兰主编.王小章,郑震译.文化社会学——浮现中的理论视野[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17-36.
    [220]斯图亚特·霍尔.文化身份与族裔散居[A].见:罗岗,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08-226.
    [221]斯图亚特·霍尔.种族、文化和传播: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见:陶东风主编.文化研究精粹读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08-315.
    [222]托尼·贝内特著.王建香译.现代文化事实的发明:对日常生活批判的批判[A].见:陶东风,周宪主编.文化研究(第6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50-266.
    [223]沃尔夫·坎斯特纳.寻找记忆的意义:对集体记忆研究一种方法论上的批 评[A].见:李宏图选编.表象的叙述——新社会文化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139-166.
    [224]高源.清真寺的社会功能:兰州清真寺中的族群认同[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
    [225]韩承鹏.标语与口号:一种动员模式的考察[D].上海:复旦大学,2007.
    [226]侯微.战争电影与国家认同——俄罗斯二战题材电影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9.
    [227]熊易寒.城市化的孩子:农民工子女的身份生产与政治社会化[D].上海:复旦大学,2009.
    [228]徐晖明.传播与发展——我国大众传播现状调查与分析[D].上海:复旦大学,2004.
    [229]许大平.日常生活批判及其当代意义[D].上海:复旦大学,2003.
    [230]闫韶华.简析维吾尔族传统伦理道德中的伊斯兰教伦理要素[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07.
    [231]张国云.维吾尔人宗教生活的人类学考察——以扎衮鲁克村为个案[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6.
    [232]张贞.中国大众文化之“日常生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233]崔彦虎.流入城镇的新疆维吾尔族农村人口的族群认同及其文化意义[A].见:“少数民族人口流动、教育和族群认同”研讨会论文[C].1999.
    [234]衣俊卿.日常生活批判与社会科学范式转换[N].光明日报,2006,2(14):12.
    [235]《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规定》实施细则[EB/OL].:胶东在线/广电/广电行政法规,2007-4-20.http://www. jiaodong. net/gd/system/2007/04/20/010005584. shtml
    [236]龚维斌.标语变迁背后的价值主张[EB/OL].:人民论坛网民生民意,2008-7-21.
    [237]广播电视管理条例[EB/OL].: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网站政策法规/行政法规,2003-10-21.http://www. sarft. gov. cn/articles/2003/10/21/20070922142857170492 .html
    [238]李明信,周宇.“东风工程”润泽新疆农牧区[EB/OL].:新浪新闻中心国 内新闻,2997-9-3.http://news. sina. com. cn/c/2007-09-03/101213804082. shtml
    [239]刘阳.广电总局向西藏新疆捐赠千集电视剧[EB/OL].:人民网中国西藏网文化聚焦,2009-9-13.http://xz. people. com. cn/GB/139192/10042829. html
    [240]毛咏.新疆农民人均收入30年增26倍[EB/OL].:中国政府网,2008-12-27.
    [241]世界各国小麦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1992-1995)[EB/OL].:博亚和讯网,2002-11-26.
    [242]文化认同.[EB/OL].:媒介研究词典,http://www. credoreference. com/entry/5888456
    [243]印度宗教[EB/OL].:百度百科.http://baike. baidu. com/view/163405. htm?fr=alaO_1_1
    [244]余英杰.新一轮村村通工程启动解决边远区收听收视难题[EB/OL].:新华社北京消息,2008-6-30.http://www. df. ln. gov. cn/lnlin/mainsite/dtshowinfo.jsp?infoid=100 0051067
    [245]赵九骁. “村村通工程”解决9700万农民听广播看电视难[EB/OL].:中国广播网,2006-3-27.http://news. sina. com. cn/c/2006-03-27/08518537755s. shtml
    [246]中国主要年份主要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统计(1995-2002)[EB/OL].:百度统计数据,摘编自《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3》,http://tjsj.baidu.com/pages/jxyd/23/62/95f548187f9f023d00d73b46b 661afcf_0. html
    [247]驻巴基斯坦使馆经商处.巴基斯坦宗教[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巴基斯坦概况/宗教,2009-5-3.http://pk. mofcom. gov. cn/aarticle/ddgk/zwminzu/200905/20090506216 105. html
    [248]Ann Gray. Video Playtime:The Gendering of a Leisure Technology[M]. London: Routledge,1992.
    [249]David Morley. The Nationwide Audience[M]. London: British Film Institute, 1980.
    [250]David Gauntlett, Annette Hill. TV Living: Television, Culture and Everyday Life[M].London: Routledge,1999.
    [251]Dorothy Hobson. Crossroads: The Drama of a Soap Opra[M]. London: Turnaround,1982.
    [252]E.Graham McKinley. Berverly Hills 90210: Television, Gender and Identity[M].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97.
    [253]Glyn Davis, Kay Dickinson. TEEN TV: Genre, Consumption and Identity[M]. London: British Film Institute,2004.
    [254]Jack Potter, Slamith Potter. China's Peasants[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255]Lee Harvey. Critical Social Research[M]. London:Unwin Hyman,1990.
    [256]Marie Gillespie. Television, Ethnicity and Cultural Change[M]. London: Routledge,1995.
    [257]Mike Michael. Reconnecting Culture,Technology and Nature:From Society to Heterogeneity[M]. Lo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0.
    [258]Nickie Charles, Marion Kerr. Women, Food and Families[M].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88.
    [259]Shaun Moores. Interpreting audiences: the ethography of media consumption[M]. London: Sage,1993.
    [260]Shaun Moores. Satellite Television and Everyday Life:Articulating Technology[M]. Luton:Luton Press,1996.
    [261]Youna Kim. Women, Television and Everyday Life in Korea: Journeys of hope [M]. London:Routledge,2005.
    [262]Ann Moyal. The Feminine Culture of the Telephone:People, Patterns and Policy[J]. Prometheus Critical Studies in Innovation.1989,7(1):5-31.
    [263]Charlotte Brunsdon. Satellite Dishes and the Landscapes of Taste[J]. New Formations,1991(15):23-42.
    [264]James Lull. Family Communication Patterns and the Social Uses of Television[J]. Communication Research,1980(7):319-333.
    [265]James Lull. The Social Uses of Television[J].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980,6(3):197-209.
    [266]Jan Pahl. Household Spending, Personal Spending and the Control of Money in Marriage[J]. Sociology,1990,24(1):119-138.
    [267]Janice Radway. Reception study: Ethnography and the problems of dispersed audiences and nomadic subjects[J]. Cultural Studies,1988,2(3):359-376.
    [268]Marie Gillespie, Technology and Tradition: Audio-visual Culture among South Asian Families in West London[J]. Cultural Studies,1989,3(2):226-239.
    [269]Naomi Schor. "Cartes Postales":Representing Paris 1900[J]. Critical Inquiry, 1992,18(2):188-241.
    [270]Peter Corrigan. Gender and the Gift: The Case of the Family Clothing Economy [J]. Sociology,1989,23(4):513-534.
    [271]Christine Delphy. Sharing the Same Table:Consumption and the family[A]. in: Stevi Jackson, Shaun Moores. The Politics of Domestic Consumption: Critical Readings[M]. Hemel Hempstead: Prentice Hall/Harvester Wheatsheaf,1995.
    [272]Dorothy Hobson. Housewives and the Mass Media[A]. in:StuartHall, Dorothy Hobson, Andrew Lowe,Paul Willis. Culture, Media, Language:Working Papers in Cultural Studies 1972-79. London:Hutchinson,1980:105-114.
    [273]Henri Lefebvre. Towards a Leftist Cultural Politics[A]. in: Cary Nelson, Lawrence Grossberg. Marxism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M], Chicago: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88.
    [274]J.Bobo. The color purple:black women as cultural readers[A].in: E. Pribram. Female Spectators[M]. London: Verso,1988.
    [275]Jennifer Bryce. Family Time and Television Use[A]. in:Lindlof, Tom. Natural Audiences [M].New Jersey:Norwood Ablex,1987.
    [276]Paddy Scannell. Radio Times: The Temporal Arrangements of Broadcasting in the Modern World[A]. in:Phillip Drummond, Richard Paterson. Television and Its Audience:International Research Perspectives[M], London:British film Institute,198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