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上海竹枝词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上海地区,竹枝词这种文学样式曾经十分壮观,不仅数量庞大,内容丰富,而且创作者众多。本文首次对上海竹枝词进行了整体研究。所谓整体研究,一是指时间跨度上从元代至解放前;二是指包括文本、功能、作者等在内较为系统的研究。除绪论、结语及附录外,全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阐述上海竹枝词研究的基本问题。首先通过厘清风俗诗、风土诗、民俗诗以及人类学诗等概念,明确上海竹枝词是风土诗的一种。诗性智慧的集体无意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以风土诗为中心的感性载体,以及历史诗学的思维与策略,四位一体,构成了上海竹枝词独特的外观形态与深层结构。上海竹枝词是一部诗性的风土志。无论是内容、写作手法,还是创作群体,都表明上海竹枝词的诗性身份不妨碍它“以诗补史”的价值与信度。
     第二章介绍上海竹枝词的主要内容。通过以“兴观群怨”为纲、以风土为目这种建构性的分类,以及传统的诗文细读的分析方式,清晰地展示出上海竹枝词是一部名副其实的诗性风土志,它全方位地表现了上海地区数百年来的风土与社会。
     第三章论述上海竹枝词的功能。上海竹枝词以丰富的内容和宏大的气魄建构出了上海文化模式,这是上海竹枝词的一个重要功能。纵观物质与景观文化以及行为与观念文化,上海竹枝词描述和建构了一种“诗性”的现代性文化模式。近代市场意识、社会平等观念、肯定人欲、追求自由的伦理观念、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等等,既具现代性特征,又兼具诗性特征,诗性与现代性共同作用,造就出上海自在、开放的文化精神。从文化变迁角度看,该文化模式中的“诗性”与“现代性”一直处于变化、调适状态。与现代性建构相比,诗性建构越来越趋于弱势,当前,诗性精神几乎沦丧殆尽。上海竹枝词“诗性”的现代性建构对于上海地区文化精神的阐释具有独特价值。
     第四章分析上海竹枝词的作者群体。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学术背景使得“诗性”的现代性文化模式在知识者身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呈现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启蒙心态。上海开埠之后,这群生活在条约口岸的知识者在传统与现代中挣扎、徘徊。上海竹枝词中隐含的民族文化观、民俗民众观及地域文化观,充分体现出知识者意识中传统与现代的较量,以及知识者们面临文化冲突时的犹豫与矛盾。现代性的发生最终引发了知识阶层的心灵绎动,遂有这一诗性风土志的书写。就竹枝词而言,它因自身的民间性而获益,成为知识者用以建构现代性的审美工具。自心而生的竹枝词,也是一部知识者走向现代性的心灵史。
     第五章思考上海竹枝词当下的生存危机。全球化这柄双刃剑的消极一面使得文化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加上新的文化元素和文化样式的挑战,介于口传与书写之间的上海竹枝词失去了创作和传播的群体与渠道,流传了千年的记述工具已然处于濒危境地。保护上海竹枝词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意义。一方面,竹枝词是我们民族和地区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意识到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的今天,我们必须全力加以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上海文化模式中的“诗性”精神正处于历史最弱势,城市精神的迷失也隐喻在竹枝词的式微之中,成为上海城市建设的根本性问题。因此,我们不能坐视蕴涵巨大诗性力量的竹枝词趋向枯萎而无动于衷,必须从诗性主体的重建与诗性土壤的培育两方面逐步推进对竹枝词的保护与传承,让诗性的书写运动在这个现代都市继续下去。
Once upon a time, Zhuzhi Ci was a fairly popular and spectacular literary genre in Shanghai, with rich contents and huge numbers of authors and works. This dissertation is the first one ever to conduct a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study on Shanghai Zhuzhi Ci. By comprehensive, first it covers a huge time span from Yuan Dynasty to the founding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econd, it covers text, function and author. This dissertation is constituted by 5 Chapters, besides Introduction, Conclusion and Appendix.
     Chapter One mainly concerns basic questions in Shanghai Zhuzhi Ci. It starts with a classification of the concept of Zhuzhi Ci, reaching a conclusion that it is a 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 of poetic wisdom, a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al spirit, an emotional carrier as well as a thinking mode and strategy of historic poetics. This "quadrinity" constitutes the unique deep structure and outer shaping of Shanghai Zhuzhi Ci. Its contents, writing techniques and authors all indicate that the poetic identify of Shanghai Zhuzhi Ci does not hamper its value and credibility to complement historical narration.
     Chapter Two is mainly about a classification of Zhuzhi Ci.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e contents of Zhuzhi Ci and its functions, i.e. to stimulate interest, to appreciate beauty, to show solidarity and to satire, the dissertation reveals that Shanghai Zhuzhi Ci is a real poetic narration of local conditions, projecting various aspects of Shanghai life and social events.
     Chapter Three deals with the cultural constructive function of Shanghai Zhuzhi Ci. It constructs Shanghai Cultural Models with a boldness of vision and rich contents, which constitutes one major function of Shanghai Zhuzhi C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terial, landscaping, behavioral and conceptual cultures,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Shanghai Zhuzhi Ci describes and constructs a poetic cultural model of modernity. The contemporary market awareness, social equality philosophy,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human desires, the pursuit of freedom and a cultural tolerance are both of modern characterizes and poetic spirits, which function together to create a free and open community. In light of cultural evolution, the "poetic spirit" and "modernity" have been constantly changed and adjusted, resulting in a weaker poetic construction when compared with modernity construction. The poetic modernity construction of Zhuzhi Ci has a unique value in interpreting Shanghai local spirit.
     Chapter Four explores its authors. The unique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academic settings function uniquely on those authors, resulting in a community prone to modern spirit. Since the Treaty to open Shanghai to foreigners, the intellectuals here had developed a special mentality, struggling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 The ethical, cultural and geographical views in Shanghai Zhuzhi Ci vividly display the fightings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 in their minds and depict their hesitations when facing the cultural conflicts. Modernity triggers turmoil in those intellectuals, which results in this poetic narration. Zhuzhi Ci benefited from its grass-root attribute, and evolved to be a modern aesthetic tool for intellectuals to construct modernity. Arising from the bottom of heart, Zhuzhi Ci is just a history of those intellectuals transforming to modernity.
     Chapter Five addresses the current crisis of Zhuzhi Ci. Globalization, as a double-edged sword, has degraded traditional Chinese poetic spirit. Zhuzhi Ci now faces the challenges of mass pop culture, accompanied by novel cultural elements and styles. As a result, Shanghai Zhuzi Ci, a form between oral and writing narrations, is gradually losing its authors and dissemination channel. Shanghai Zhuzi Ci, a thousand-year-old narration, now is on the verge of extinction. Its fate is also a metaphor to show the loss of City Spirit, a fundamental problem in city construction. We cannot afford to do nothing. Rather, we must enhance the protection and maintenance of Zhuzhi Ci from the re-construction of poetic subjectivity and the enrichment of poetic soil, so as to keep the poetic narration going in this modern metropolis.
引文
1 郭茂倩编:《乐府诗集·第八十一卷·近代曲辞三》,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11月,1140页。
    2 郭茂倩编:《乐府诗集·第八十一卷·近代曲辞三》,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11月,1140页。
    3 张琴:《论唐代文人竹枝词》,《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1993年1期。
    1 卞孝萱校订:《刘禹锡集》,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3月,359页。
    2 [宋]魏庆之编:《诗人玉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月,337页。
    1 叶舒宪:《“竹枝词”能申报“文化遗产”吗?》,《神州》,2005年第2期,总第49期。
    2 小田:《竹枝词之社会史意义——以江南为例》,《学术月刊》,2007年第5期。
    3 注:本文所谓的上海,都是指广义的上海,包括自上海建县以来,及现在上海行政区划中(历史上不属于上海)的区县。
    1 李健:《论竹枝词为大众接受的原因》,《晋中学院学报》,2007年第8期。
    1 王振忠:《历史学视野中的竹枝词》,《中华读书报》,2006年3月1日第4版,北京。
    1 《媒体链接:收录竹枝民歌最全的合编本出版》, 《中华读书报》,2008年1月2日第2版,北京。
    1 吴艳荣:《近三十年竹枝词研究述评》,《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第26卷。
    1 吴艳荣:《近三十年竹枝词研究述评》,《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第26卷。
    1 周作人:《关于竹枝词》,见吴平等编《周作人民俗学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1月,248页。
    1 刘渊,邱紫华:《维柯“诗性思维”的美学启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第41卷。
    1 《文化模式·译者前言》,见[美]露丝·本尼迪克特著,王炜等译:《文化模式·译者前言》,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5月。
    1 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
    1 [德]马克斯·韦伯著,冯克利译:《学术与政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11月,48页。
    1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方文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5月,2-3页。
    1 郭茂倩编:《乐府诗集·第八十一卷·近代曲辞三》,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11月,1140页。
    2 徐恭时:《<上海洋场竹枝词>序》,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
    3 卞孝萱校订:《刘禹锡集》,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3月,359页。
    1 参见黄元英:《论“风俗诗”及其独立地位》,《宁夏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总第141期。
    2 王先谦,刘武撰:《庄子集解·庄子集解内篇补正》,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10月,10页。
    3 张双棣撰:《淮南子校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1453页。
    4 《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1411页。
    5 许维通著:《吕氏春秋集释·卷六》,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出版社,1985年5月。
    6 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1月,57页。
    7 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卷二四》,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5月,853页。
    8 班固撰:《汉书·卷二八下》,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6月,1640页。
    9 《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135页。
    10 徐梵澄:《老子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3月,93页。
    11 《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50页。
    12 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卷八六》,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5月,2829页。
    13 邬国义等撰:《国语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11页。
    14 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卷八五》,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5月,2812页。
    1 袁华忠,方家常译注:《论衡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896页。
    2 《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739页。
    3 邬国义等撰:《国语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11页。
    4 班固撰:《汉书·卷二八下》,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6月,1640页。
    5 应劭:《风俗通义·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0月,3页。
    6 徐梵澄:《老子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3月,99页。
    7 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1月,284页。
    8 刘勰:《刘子新论·卷九》,转引自黄元英,《论“风俗诗”及其独立地位》,《宁夏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总第141期)。
    9 《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10页。
    10 《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1507页。
    11 班固撰:《汉书·卷五六》,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6月,2499页。
    1 谢浩范,朱迎平译注:《管子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6月,588页。
    2 苑利,顾军:《中国民俗学教程》,北京,光明出版社,2003年10月,3页。
    3 庄孔韶:《中美文化背景下的人类学诗——庄孔韶旅美诗集自序》,《民族艺术》,1998年第4期。
    1 周泓:《人类学诗论》,《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第20卷。
    1 刘航:《中唐诗歌嬗变的民俗观照》,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7月,11页。
    1 黄元英:《论“风俗诗”及其独立地位》,《宁夏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总第141期。
    2 丘良任:《论风土诗》,《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第17卷。
    3 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595页。
    1 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597页。
    2 周作人:《关于竹枝词》,见吴平等编《周作人民俗学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1月,248页。
    3 《南汇县竹枝词·序》,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607页。
    1 [法]葛兰言著,赵丙祥,张宏明译:《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135页。
    1 刘航:《对风俗内涵的着意开掘——中唐乐府的新思路》,《文学遗产》,2004年第4期。
    2 蔡镇楚,龙宿莽: 《唐宋诗词文化解读》,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9月,299页。
    3 霍彤彤: 《不妨终老在天涯:耶律楚材风土诗的价值》,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21卷。
    1 于佩灵:《清末的上海图景——竹枝词的集体描绘》,《中极学刊》,2004年第4期。
    1 王振忠: 《历史学视野中的竹枝词》, 《中华读书报》,2006年3月1日第4版,北京。
    2 王星汉: 《历代西域屯垦戍边诗词选注》,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
    3 王利器、王慎之、王子今:《历代竹枝词》丙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1667-1668页。
    4 参见蒋英: 《纪昀<乌鲁木齐杂诗>对文人竹枝词的继承与发展》,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21卷。
    1 参见丘良任: 《简析少数民族竹枝词》, 《贵州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
    2 班固撰:《汉书·卷二八下》,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6月,1640页。
    1 小田:《竹枝词之社会史意义——以江南为例》,《学术月刊》,2007年第5期39卷。
    2 张亮采:《中国风俗史》,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年1月,1页。
    3 [美]露丝·本尼迪克特著,王炜等译:《文化模式》,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5月,5页。
    1 黄元英: 《论“风俗诗”及其独立地位》, 《宁夏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总第141期。
    2 见顾炳权: 《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593页。
    1 据沈永清《上海建县年代之我见》一文,“上海县建县时间有文献可查的就有元至元二十七年、二十八年、二十九年三种说法,但我们认为,较为可信的上海建县时间应为元至元二十九年。”见《上海志鉴》1989年第5期,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官网(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70393/node70403/node72565/node72684/userobjectlai82562.html)
    2 张新,陈雪虎:《浦东——新上海的一半》,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6月,24页。
    3 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第1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7页。
    1 注:据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和《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
    1 参见王忠阁: 《元末<竹枝词>的繁荣及其文化意蕴》, 《中州学刊》1999年第4期。
    2 于佩灵:《清末的上海图景——竹枝词的集体描绘》,《中极学刊》,2004年第4期。
    1 王韬著:《瀛壖杂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5月,110页。
    2 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466页。
    3 《本馆条例》,《申报》,同治壬申三月二十七日。
    1 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445页。
    1 傅如一、张琴:《民歌“竹枝”溯源》,《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
    1 王振忠:《历史学视野中的竹枝词》,《中华读书报》,2006年3月1日第4版,北京。
    1 参见《上海闲话·题记》,见姚公鹤:《上海闲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5月,2页。
    2 《瀛壖杂志·黄序》,见王韬著:《瀛壖杂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5月,7页。
    1 许慎撰,臧克和,王平校订:《说文解字新订》,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9月,142页。
    2 《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卷第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79页。
    3 王先谦,刘武撰:《庄子集解·庄子集解内篇补正》,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10月,288页。
    4 北京大学《荀子》注释组:《荀子新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2月,100页。
    5 张少康集释:《文赋集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9月,99页。
    6 陈延杰注:《诗品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2月,1页。
    7 周振甫注:《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12月,432、254、409页。
    8 《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第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6页。
    9 《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卷五十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1455页。
    10 张大为:《“兴”:诗性书写与诗性文化的意义机制》,《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第5期。
    1 杨子怡:《引譬连类与诗性思维》,《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总第169期。
    2 刘士林:《中国诗学精神》,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年7月,2页。
    3 罗杰:《诗性·人性——海德格尔“诗意地栖居”的美学解读》,《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2期第22卷。
    4 [德]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12月,195页。
    5 仇敏:《论诗性主体及其当代性意义》,《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第33卷。
    1 刘渊,邱紫华:《维柯“诗性思维”的美学启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第41卷。
    2 [意]维柯著,朱光潜译:《新科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5月,158、159页。
    3 [意]维柯著,朱光潜译:《新科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5月,82、175页。
    4 杨子怡:《引譬连类与诗性思维》,《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总第169期。
    5 刘士林:《“诗化的感性”与“诗化的理性”》,《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第38卷。
    1 [意]维柯著,朱光潜译:《新科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5月,103、104页。
    2 雷武锋:《论维柯的诗性开端思想》,《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第38卷。
    3 陈祁:《清风泾竹枝词·自序》,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593页。
    1 [美]海登·怀特:《中译本前言》,见海登·怀特著,陈新译:《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11月,1、2、7页。
    2 [美]海登·怀特著,陈永国等译:《后现代历史叙事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123页。
    1 [美]海登·怀特著,陈新译:《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11月,6页。
    2 参见陈新: 《诗性预构与理性阐释——海登·怀特和他的<元史学>》, 《河北学刊》,2005年第2期第25卷;董馨:《文学性与历史性的融通——海登·怀特的反本质主义历史诗学》,《中州学刊》,2007年第4期总第160期。
    1 徐恭时:《上海洋场竹枝词·序》,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
    1 小田: 《竹枝词之社会史意义——以江南为例》, 《学术月刊》,2007年5月,第39卷。
    2 [美]约翰·霍根著,孙雍君等译:《科学的终结》,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7年10月,49页。
    3 高丙中:《<写文化>与民族志发展的三个时代(代译序)》,[美]詹姆斯·克利福德,乔治·E.马库斯编,高丙中等译《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6月,第5页。
    4 刘珩: 《部分的真理——文学文本与人类学民族志的“书写”》, 《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3期。
    1 [美]乔治·E.马库斯、米开尔·M.J·费彻尔著,王铭铭、蓝达居译, 《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人文学科的实验时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3月,25页。
    2 黄剑波: 《后现代语境下的“写文化”与“写文化之后”》, 《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
    3 Allison James, Jenny Hockey and Andrew Dawson ed., After Writing Culture, Routledge,1997, P.1。
    4 叶舒宪: 《口传文化与书写文化——“民族志诗学”与人类学的表现危机》, 《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1 转引自阮云星: 《民族志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2 刘珩: 《部分的真理——文学文本与人类学民族志的“书写”》, 《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3期。
    3 小田: 《竹枝词之社会史意义——以江南为例》, 《学术月刊》,2007年第5期第39卷。
    4 徐新建: 《从文学到人类学——关于民族志和写文化的答问》,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总第85期。
    5 《南汇县竹枝词·序》,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第609页。
    1 [美]海登·怀特著,陈新译:《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11月,40页。
    2 [美]海登·怀特著,陈永国等译:《后现代历史叙事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113页。
    3 [美]海登·怀特:《中译本前言》,见海登·怀特著,陈新译:《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11月,7页。
    1 [美]海登·怀特著,董立河译:《形式的内容:叙事话语与历史再现》,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文津出版社,2005年5月,259-260页。
    2 张春华:《沪城岁事衢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11页。
    3 王鸣盛:《练川杂咏》,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34页。
    4 蒋通夫:《上海城隍庙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345页。
    5 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224页。
    1 李行南:《申江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32-33页。
    2 朱文炳:《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183-204页。
    3 小田: 《竹枝词之社会史意义——以江南为例》, 《学术月刊》,2007年第5期第39卷。
    1 周作人:《关于竹枝词》,见吴平等编: 《周作人民俗学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1月,248页。
    2 王鸣韶:《练川杂咏和韵》,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54页。
    3 黄霆:《松江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25页。
    4 钱大昕:《练川杂咏和韵》,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47页。
    1 丁宜福:《申江棹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59页。
    2 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294页。
    1 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593页。
    2 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477页。
    3 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609页。
    4 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592页。
    5 《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卷第四“里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50页。
    1 [美]海登·怀特著,陈新译:《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11月,39页。
    2 [美]海登·怀特著,陈新译:《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11月,8页。
    1 朱自清:《中国歌谣》,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9月,133页。
    2 陈伯海:《释“诗可以兴”——论诗性生命的感发功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第45卷。
    3 陈祁:《清风泾竹枝词·自序》,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593页。
    1 朱熹: 《论语集注》,见《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0月,178页。
    2 何晏:《论语集解》,《天禄琳琅丛书之一》,元盱郡覆宋本,中华民国二十一年据故宫博物院藏本影印。
    3 朱熹: 《论语集注》,见《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0月,178页。
    4 朱熹:《论语集注》,见《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0月,178页。
    1 朱熹: 《论语集注》,见《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0月,178页。
    2 朱熹: 《论语集注》,见《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0月,178页。
    3 黄宗羲: 《南雷文定》四集卷一《汪扶晨诗序》。
    4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11月,51页。
    5 戴鸿森笺注:《薑斋诗话笺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9月,4页。
    1 陈伯海:《释“诗可以兴”——论诗性生命的感发功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第45卷。
    1 刘士林:《江南与江南文化的界定及当代形态》,《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1 《松江县志》,见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网站: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4/node2250/songjiang/node46163/index.html。
    2 陈祁:《清风泾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83页。
    3 丁宜福:《申江棹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52页。
    1 凌岩:《九峰杂咏》,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422-423页。
    2 钱维善:《九峰诗》,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423-424页。
    3 张吴曼:《沪城八景集唐》,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436 -437页。
    1 陆遵书:《练川杂咏》,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63页。
    2 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291页。
    3 邵亨贞:《贞溪初夏诗》,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421页。
    1 佚名:《田家月令》,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471-472页。
    1 倪式璐:《东干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453页。
    2 张睿:《田家竹枝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443页。
    3 陈祁:《清风泾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84-86页。
    4 汪巽东:《云间百咏》,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28-143页。
    1 倪绳中:《南汇县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342-343页。
    2 程兼善:《枫溪棹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91页。
    3 王韬:《瀛壖杂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5月,10页。
    4 丁宜福:《申江棹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56页。
    5 汪巽东:《云间百咏》,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34页。
    6 姚公鹤:《上海闲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5月,18页。
    7 钱大昕:《练川杂咏和韵》,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43页。
    1 曹瑛:《高行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70-80页。
    1 陈祁《清风泾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89页。
    2 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278-279页。
    3 顾翰:《松江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70页。
    4 注:缺漏及无法辨认的字,以口代,下同。
    5 陈松:《槎浦棹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84页。
    1 曹瑛:《高行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70-80页。
    2 陈金浩:《松江衢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6页。
    3 曹瑛:《高行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70-80页。
    1 陈金浩:《松江衢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2页。
    2 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232-269页。
    1 倪绳中:《南汇县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320-323页。
    2 秦锡田:《周浦塘衢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377页。
    1 黄霆:《松江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9-24页。
    2 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256-269页。
    1 黄霆:《松江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8-20页。
    2 钱大听:《练川杂咏和韵》,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48页。
    3 叶似兰:《田家杂诗》,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526页。
    4 秦锡田:《周浦塘棹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370-376页。
    5 王顼龄:《春山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435页。
    6 秦锡田:《周浦塘棹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370-376页。
    1 陈金浩:《松江衢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0-11页。
    2 王鸣盛:《练川杂咏》,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39页。
    3 陆遵书:《练川杂咏》,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60-63页。
    1 陈祁:《清风泾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83-95页。
    2 李行南:《申江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30页。
    3 王鸣韶:《练川杂咏和韵》,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50页。
    4 顾清:《曲水村棹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426页。
    5 陆深:《江东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427页。
    6 金襄:《黄渡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447页。
    7 姚春熙:《茸城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505页。
    8 海曲狂徒:《川南杂咏》,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531页。
    9 倪绳中:《南汇县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308页。
    1 黄霆:《松江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26页。
    2 倪绳中:《南汇县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349页。
    3 叶廷琯:《捉花吟》,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499页。
    4 黄协埙:《采棉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544页。
    1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7月,5-6页。
    1 黄燮青: 《洋泾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349-351页。
    2 张天翔: 《续沪上西人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353-355页。
    3 辰桥: 《申江百咏》,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85-86页。
    1 余槐青: 《上海竹枝辞》,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267页。
    2 平阳凌云子:《豫园杂咏》,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367页。
    3 招隐山人:《申江纪游》,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69页。
    4 李默庵:《申江杂咏》,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75-76页。
    5 辰桥:《申江百咏》,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79-83页。
    1 招隐山人:《申江纪游》,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66页。
    2 邗江词客:《沪游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63页。
    3 颐安主人:《沪江商业市景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93-182页。
    1 余槐青: 《上海竹枝辞》,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277页。
    2 辰桥: 《申江百咏·卷上》,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82-83页。
    1 李益彬:《租界与近代中国城市市政早期现代化》,《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18卷3期。
    2 颐安主人: 《沪江商业市景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93-182页。
    3 袁祖志:《海上竹枝词·续沪江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21页。
    4 张仲礼:《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近代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573页。
    1 招隐山人: 《申江纪游》,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71页。
    2 陈伯海:《释“诗可以兴”——论诗性生命的感发功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第45卷。
    1 黄霆:《松江竹枝词·自序》,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587页。
    2 王鸣盛:《练川杂咏和韵·自序》,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589-590页。
    3 张春华:《沪城岁事衢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11-127页。
    1 苑利,顾军:《中国民俗学教程》,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年10月,241页。
    1 范荧:《上海民间信仰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
    2 颐安主人: 《沪江商业市景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173-174页。
    3 余槐青:《上海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278页。
    4 范荧:《上海民间信仰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90页。
    5 金玉音:《浴佛会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475页。
    6 金凤虞:《浴佛会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477页。
    7 朱文炳:《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196页。
    8 颐安主人: 《沪江商业市景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174页。
    1 王鸣韶:《练川杂咏和韵》,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52页。
    2 袁祖志:《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4页。
    3 颐安主人:《沪江商业市景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173页。
    4 李行南:《申江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28页。
    5 吕克孝:《田家月令》,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429页。
    6 颐安主人:《沪江商业市景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95页。
    7 袁祖志:《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10-11页。
    8 李默庵:《申江杂咏》,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73页。
    1 顾安主人:《沪江商业市景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95页。
    2 范荧:《上海民间信仰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96页。
    3 余槐青:《上海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269页。
    4 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219页。
    5 曹瑛:《高行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70页。
    6 秦锡田:《周浦塘棹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366页。
    1 倪绳中:《南汇县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308页。
    2 陈金浩:《松江衢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4页。
    3 李行南:《申江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32-33页。
    4 倪绳中:《南汇县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309页。
    1 范荧:《上海民间信仰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127-128页。
    2 张春华:《沪城岁事衢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11页。
    3 倪绳中:《南汇县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308页。
    4 颐安主人:《沪江商业市景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182页。
    5 海上钓侣:《过年竹枝词·总乞丐》,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401页。
    6 刘豁公:《上海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256-257页。
    7 叶仲钧:《上海鳞爪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285页。
    8 朱寿延:《岁事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574页。
    9 张春华:《沪城岁事衢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11页。
    1 范荧:《上海民间信仰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138页。
    2 陈金浩:《松江衢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2页。
    3 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219页。
    4 秦锡田:《周浦塘棹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365页。
    5 颐安主人:《沪江商业市景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174页。
    1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方文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5月,1页。
    2 朱文炳:《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183-204页。
    1 黄燮青: 《洋泾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349-351页。
    2 袁祖志:《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3页。
    3 《冯申之先生日记》,见《清代日记汇钞》,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4月,285、288页。
    4 张春华:《洋场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360页。
    1 《上海春赛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433页。
    2 云间逸士:《洋场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386页。
    3 《续沪上西人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355页。
    4 熊月之:《上海通史·第1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58页。
    5 李行南:《申江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32-33页。
    6 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219-220页。
    7 秦锡田:《周浦塘棹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365-366页。
    1 瞿中溶:《续练川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441-442页。
    2 吟风弄月生:《川南杂咏》,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529页。
    3 曹瑛: 《高行竹枝词·文风》,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71页。
    4 王鸣韶:《练川杂咏和韵》,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56页。
    5 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227-228页。
    1 陈金浩: 《松江衢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2-13页。
    2 曹瑛: 《高行竹枝词·民风》,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69-70页。
    3 曹瑛: 《高行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71页。
    4 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218-222页。
    5 朱文炳: 《海上光复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205-241页。
    1 刘豁公: 《上海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242-259页。
    2 袁祖志: 《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3-27页。
    1 洛如花馆主人: 《春申浦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41-47页。
    2 蔡宠九:《和沪北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394页。
    3 袁祖志: 《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3-27页。
    1 陈金浩:《松江衢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3-4页。
    2 黄霆:《松江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25页。
    3 王鸣韶:《练川杂咏和韵》,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54页。
    4 顾翰:《松江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78-179页。
    5 程兼善:《枫溪杂咏》,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206-207页。
    1 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208-306页。
    2 倪绳中:《南汇县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316页。
    3 秦锡田:《周浦塘棹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361页。
    1 王韬:《瀛壖杂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5月,45页。
    2 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271-278页。
    1 朱文炳:《海上光复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205-241页。
    2 薪翘:《沪北十景》,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392-393页。
    1 陈伯海:《释“诗可以兴”——论诗性生命的感发功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第45卷。
    1 [美]露丝·本尼迪克特著,王炜等译:《文化模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1月,2页。
    2 小田: 《竹枝词之社会史意义——以江南为例》, 《学术月刊》,2007年第5期第39卷。
    3 姚伯骥:《渔娘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469页。
    4 张大经:《村馆吟》,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515-517 页。
    1 郁葆青:《蚕娘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555-556页。
    2 姚文荣:《周浦塘河工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545-546页。
    3 葛其龙:《咏弹词女诗》,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362页。
    4 苕溪墨庄主人:《青楼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407-409页。
    1 《妇女看戏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387-389页。
    2 陈钧:《月溪棹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462页。
    3 徐六华:《崇明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466页。
    4 陈竺生:《淀湖棹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493页。
    5 李泽厚: 《历史本体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2月,24页。
    1 苑利,顾军:《中国民俗学教程》,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年10月,339页。
    2 范荧:《上海民间信仰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231-232页。
    3 陈金浩:《松江衢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8页。
    4 汪巽东:《云间百咏》,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36页。
    1 顾翰:《松江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72页。
    2 倪绳中:《南汇县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322页。
    3 丁宜福:《申江棹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59页。
    4 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古迹》,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294页。
    5 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213页。
    1 张春华:《沪城岁事衢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15页。
    2 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270页。
    3 汪巽东:《云间百咏》,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37页。
    4 叶廷琯:《浦西寓舍杂咏》,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48页。
    5 丁宜福:《申江棹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58页。
    6 顾翰:《松江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67页。
    7 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270页。
    1 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219页。
    2 张春华:《沪城岁事衢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14页。
    3 丁宜福:《申江棹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57页。
    4 顾翰:《松江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71页。
    5 陈祁:《清风泾竹枝词续唱》,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96页。
    6 沈蓉城:《枫溪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05页。
    7 汪巽东:《云间百咏》,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41页。
    8 黄协埙:《鹤塘棹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538页。
    1 范荧:《上海民间信仰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247-255页。
    2 周兆鱼:《潜溪杂咏》,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527页。
    3 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214页。
    4 海上钓侣:《过年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402-403页。
    5 朱文炳:《海上光复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220页。
    6 袁祖志:《续沪北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13-14页。
    1 参见廖杨: 《民族·族群·社群·社区·社会共同体的关联分析》, 《广西民族研究》,2008年第2期,总第92期;吕燕平,张定贵《乡村社群与社区和谐发展》,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总第102期。
    2 许纪霖: 《从非典危机反思民族、社群和公民意识》, 《天涯》,2000年第3期。
    1 熊月之: 《上海通史·第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4页。
    2 王鸣盛:《练川杂咏》,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35页。
    3 钱大听:《练川杂咏和韵》,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47、46页。
    4 陈祁:《清风泾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83、84页。
    5 倪绳中:《南汇县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308、349、309页。
    6 曹瑛:《高行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69页。
    1 陈金浩: 《松江衢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0页。
    2 黄霆:《松江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26页。
    3 顾翰:《松江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67页。
    4 陈世垣:《章练塘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550页。
    5 仲咸熙:《章练塘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553页。
    6 高尚谟:《章练塘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552页。
    7 陈世垣:《章练塘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550页。
    8 倪绳中:《南汇县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349页。
    9 王鸣盛:《练川杂咏》,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38页。
    10 李行南:《申江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29页。
    11 陈祁:《清风泾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90页。
    12 陈金浩:《松江衢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3页。
    13 王鸣盛:《练川杂咏》,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40页。
    14 倪绳中:《南汇县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350页。
    1 张春华:《沪城岁事衢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13、114页。
    2 李行南:《申江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30页。
    3 陈祁:《清风泾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92页。
    4 陈松:《槎浦棹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90页。
    5 沈云:《盛湖竹枝词》,李世由“叙”。转引自小田: 《竹枝词之社会史意义——以江南为例》, 《学术月刊》,2007年第5期第39卷。
    6 王鸣盛: 《练川杂咏》,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38页。
    7 汪巽东:《云间百咏》,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29页。
    8 叶廷琯:《浦西寓舍杂咏》,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45页。
    9 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237页。
    10 黄霆:《松江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26页。
    11 丁宜福《申江棹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65页。
    1 杨勋《别琴竹枝词·序一》,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序跋汇录》,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461页。
    2 杨勋《别琴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28-40页。
    1 参见周振鹤:《笺释前言》,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序跋汇录》,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464-465页。
    1 颐安主人:《沪江商业市景词·自序》,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序跋汇录》,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469页。
    2 《沪江商业市景词·陈桐珪序》,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序跋汇录》,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469-470页。
    1 袁祖志:《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24-25页。
    1 俞稷卿:《劝戒洋烟诗》,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371-373页。
    2 红豆馆主人:《戒嫖俚句》,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376-378页。
    1 程巍:《“诗可以怨”与钱锤书的<诗可以怨>》, 《中华读书报》2009年12月30日第13版,北京。
    1 曹瑛: 《高行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68页。
    2 曹瑛: 《高行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71页。
    3 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220-223页。
    4 倪绳中:《南汇县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316页。
    1 秦锡田:《周浦塘棹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368-369页。
    2 刘豁公: 《上海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252-253页。
    1 余槐青: 《上海竹枝辞》,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260-278页。
    1 卢素公:《浦东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547-548页。
    2 叶仲钧:《上海鳞爪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279-304页。
    1 熊月之:《上海通史·第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15页。
    2 海曲狂徒:《川南杂咏》,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532页。
    3 瞿中溶:《续练川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440-443页。
    1 陈钧:《蕴藻筑坝即事》,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462-463页。
    1 熊其英:《旱荒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480-481页。
    2 白泾野老:《俭岁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490-491页。
    1 [美]海登·怀特著,陈新译:《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11月,40页。
    1 [英]爱德华·伯纳特·泰勒著,连树生译:《原始文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8月,1页。
    2 参见田兆元:《文化人类学教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11-12页。
    3 姚养怡:《高行竹枝词跋》,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593页。
    4 陈祁:《清风泾竹枝词自序》,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591页。
    1 荀明俐:《文化模式理论的解释力研究》,《学术交流》,2008年第9期,总第174期。
    2 [美]露丝·本尼迪克特著,王炜等译:《文化模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1月,32页。
    1 顾清:《曲水村棹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426页。
    2 张锡爵:《白鹤江棹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439页。
    3 王鸣盛:《泖湖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440页。
    4 顾清:《曲水村棹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426页。
    5 袁凯:《竹枝歌江上看花作》,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425页。
    6 沈璧琏:《松江杂咏》,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455页。
    7 吴大复:《秦山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445页。
    8 倪式璐:《东干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453-454页。
    9 张昉:《安亭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449页。
    1 顾清泰:《青溪八景诗》,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449-450页。
    2 张睿:《田家竹枝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443页。
    3 顾文涣:《亭林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447页。
    4 沈迈:《佘山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439页。
    5 王顼龄:《春山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435页。
    6 佚名:《云间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513页。
    7 陶文琦:《沔溪杂咏》,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527页。
    8 袁凯:《竹枝歌江上看花作》,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426页。
    9 七家村农:《浦东农家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555页。
    10 时光弼:《张溪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523页。
    11 陈玉祥:《章练塘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552页。
    12 沈祥龙:《章练塘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554页。
    13 陆深:《后乐园杂咏》,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427-428页。
    1 陆深:《后乐园杂咏》,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428页。
    2 吕克孝:《田家月令》,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429-430页。
    3 姚春熙:《茸城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504页。
    4 吕克孝:《田家月令》,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429-430页。
    1 李林松:《申江竹技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457-458页。
    2 潘承基:《云间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514页。
    3 浦文俊:《练江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486、 487页。
    1 姚其镕:《不波舟棹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503页。
    2 陈金浩:《松江衢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0页。
    1 黄霆:《松江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5-27页。
    2 李行南:《申江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28-33页。
    3 招隐山人:《申江纪游》,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69页。
    4 刘士林: 《江南城市与诗性文化》, 《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10期。
    1 [德]马克斯·韦伯著,冯克利译: 《学术与政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11月,48页。
    2 参见陈伟:《城市与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的兴起——马克斯·韦伯的城市观论析》,《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3 [德]马克斯·韦伯著,洪天富译: 《儒教与道教》,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23页。
    1 [德]马克斯·韦伯著,洪天富译: 《儒教与道教》,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20页。
    2 [德]马克斯·韦伯著,洪天富译: 《儒教与道教》,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19页。
    3 [德]马克斯·韦伯著,洪天富译: 《儒教与道教》,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20页。
    4 [德]马克斯·韦伯著,洪天富译: 《儒教与道教》,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20页。
    5 [德]马克斯·韦伯著,于晓、陈维纲等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12月,9-13页。
    1 [德]马克斯·韦伯著,于晓、陈维纲等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12月,14页。
    2 [德]马克斯·韦伯著,林荣远译: 《经济与社会》(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12月,583页。
    3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7月,1页。
    4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方文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5月,16页。
    1 [英]安冬尼·吉登斯,克里斯多弗·皮尔森著,尹宏毅译: 《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1月,69页。
    2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方文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5月,22页。
    3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方文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5月,2-3页。
    1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方文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5月,16页。
    1 参见乔丽英: 《后现代性:一种对现代性的超越——对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思想的深层解读》, 《学术论坛》,2006年第12期,总第191期;李春敏:《现代性及其超越——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思想述评》,《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4期;王金宝: 《吉登斯全球化理论的深度解读及其批判》, 《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裴斐:《超越时间与空间距离的现代状况——解读安东尼·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7卷第6期;金小红: 《安东尼·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与“第三条道路”》,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0卷第1期。
    2 熊月之:《上海通史·第一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15页。
    3 [法]白吉尔著,王菊,赵念国译:《上海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5月,84-85页。
    4 《春申浦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54页。
    5 刘梦音:《上海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417页。
    6 《春申浦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50页。
    1 李默庵:《申江杂咏》,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77页。
    2 《春申浦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51页。
    3 辰桥:《申江百咏》,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81页。
    4 余槐青:《上海竹枝辞》,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269页。
    5 袁祖志:《沪城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6页。
    6 朱文炳:《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196页。
    7 张春华:《洋场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361页。
    8 慈湖小隐:《续沪北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366页。
    9 颐安主人:《沪江商业市景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182页。
    10 熊月之:《上海通史·第1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50页。
    11 邗江词客:《沪游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63页。
    1 熊月之:《上海通史·第1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20页。
    2 颐安主人:《沪江商业市景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115页。
    3 [法]白吉尔著,王菊,赵念国译:《上海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5月,39-70页。
    1 熊月之:《上海通史·第1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24-25页。
    2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7月,4页。
    3 苕上野人:《申江杂诗》,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369页。
    1 袁祖志:《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11页。
    2 洛如花馆主人:《春申浦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44页。
    3 朱文炳:《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192页。
    4 辰桥:《申江百咏》,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84页。
    5 朱文炳:《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192页。
    6 李默庵:《申江杂咏》,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75页。
    7 《续沪上西人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354页。
    8 朱文炳:《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193页。
    9 袁祖志:《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7页。
    10 朱文炳:《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202页。
    1 袁祖志:《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11页。
    2 辰桥:《申江百咏》,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80页。
    3 辰桥:《申江百咏》,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87页。
    4 辰桥:《申江百咏》,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89页。
    5 袁祖志:《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19-23页。
    6 浙西惜红生:《沪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412页。
    7 袁祖志:《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11-12页。
    1 张天翔:《沪江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353页。
    2 朱文炳:《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197页。
    3 罗苏文:《晚清上海租界公共娱乐区的兴起(1860-1872)》,见马长林主编:《租界里的上海》,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12月,79页。
    4 辰桥:《申江百咏》,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85页。
    5 袁祖志:《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12-13页。
    6 袁祖志:《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8页。
    7 海昌太憨生:《淞滨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429页。
    8 啸月山人:《红庙烧香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379页。
    9 张春华:《洋场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360页。
    10 袁祖志:《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23页。
    11 李默庵:《申江杂咏》,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75页。
    1 刘士林:《江南诗性文化:内涵、方法与话语》,《江海学刊》,2006年第1期。
    2 袁祖志:《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7页。
    3 [法]白吉尔著,王菊,赵念国译:《上海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5月,121页。
    4 李默庵:《申江杂咏》,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74页。
    1 朱文炳:《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192页。
    2 朱文炳:《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235页。
    3 余槐青:《上海竹枝辞》,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270页。
    4 参见李益彬:《租界与近代中国城市市政早期现代化》,《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第18卷。
    5 颐安主人:《沪江商业市景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100页。
    6 颐安主人:《沪江商业市景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157页。
    7 招隐山人:《申江纪游》,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69页。
    1 辰桥:《申江百咏》,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81页。
    2 辰桥:《申江百咏》,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81页。
    3 辰桥:《申江百咏》,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81页。
    4 颐安主人:《沪江商业市景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100页。
    5 朱文炳:《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198页。
    1 张天翔:《沪江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353页。
    2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7月,49、50页。
    3 丁日初主编:《上海近代经济史》(第一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69页。
    4 颐安主人:《沪江商业市景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117页。
    1 颐安主人:《沪江商业市景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118页。
    2 [法]白吉尔著,王菊,赵念国译:《上海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5月,57页。
    3 颐安主人:《沪江商业市景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99页。
    4 李默庵:《申江杂咏》,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73页。
    5 颐安主人:《沪江商业市景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112页。
    6 颐安主人:《沪江商业市景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 120页。
    1 余槐青:《上海竹枝辞》,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267页。
    2 [法]白吉尔著,王菊,赵念国译:《上海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5月,45页。
    3 颐安主人:《沪江商业市景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113页。
    4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编:《上海钱庄史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3月,15页。
    5 罗苏文:《晚清上海租界公共娱乐区的兴起(1860-1872)》,见马长林主编:《租界里的上海》,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12月,79页。
    6 袁祖志:《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4页。
    1 叶仲钧:《上海鳞爪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279-280页。
    2 [法]白吉尔著,王菊,赵念国译:《上海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5月,56页。
    3 袁祖志:《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4、12页。
    4 辰桥:《申江百咏》,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83页。
    5 袁祖志:《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24页。
    6 李默庵:《申江杂咏》,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77页。
    7 辰桥:《申江百咏》,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89页。
    1 招隐山人:《申江纪游》,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67-70页。
    2 辰桥:《申江百咏》,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82页。
    3 刘士林: 《江南城市与诗性文化》, 《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10期。
    1 洛如花馆主人:《春申浦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44页。
    2 朱文炳:《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202页。
    3 颐安主人:《沪江商业市景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168-176页。
    1 《春申浦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49页。
    2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方文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5月,13页。
    1 [德]马克斯·韦伯著,林荣远译: 《经济与社会》(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12月,583页。
    2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方文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5月,2-3页。
    3 姚公鹤:《上海闲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5月,1页。
    1 参见李长莉:《以上海为例看晚清时期社会生活方式及观念的变迁》,《史学月刊》,2004年第5期。
    2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方文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5月,5-6页。
    1 倪绳中:《南汇县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308页。
    2 钱大听:《练川杂咏和韵》,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48页。
    3 吕克孝:《田家月令》,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429页。
    4 倪式璐:《东干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454页。
    5 倪倬:《泖湖棹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463页。
    6 姚其口:《南沙东乡夏日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503页。
    7 王鸣盛:《练川杂咏》,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40页。
    8 钱大昕:《练川杂咏和韵》,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47页。
    9 黄霆:《松江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7页。
    10 王鸣盛:《练川杂咏》,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39页。
    11 陆遵书:《练川杂咏》,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59页。
    12 陈祁:《清风泾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91页。
    13 钱大昕:《练川杂咏和韵》,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47页。
    1 陈金浩:《松江衢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3页。
    2 倪绳中:《南汇县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348页。
    3 陈金浩:《松江衢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8页。
    4 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218页。
    5 李行南:《申江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30页。
    6 丁宜福:《申江棹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55页。
    7 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223页。
    8 黄霆:《松江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9页。
    9 黄霆:《松江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8页。
    10 李行南:《申江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29页。
    1 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222页。
    2 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218页。
    3 倪绳中:《南汇县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349页。
    4 曾羽王撰:《乙酉笔记》,见《清代日记汇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4月,14页。
    5 陈祁:《清风泾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94-95页。
    6 曹瑛:《高行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70页。
    7 李行南:《申江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32页。
    8 黄霆:《松江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6页。
    1 颐安主人: 《沪江商业市景词·自序》,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469页。
    2 颐安主人: 《沪江商业市景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93-182页。
    3 邗江词客:《沪游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63页。
    4 袁祖志:《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5页。
    5 颐安主人:《沪江商业市景词·上海商务总论》,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470页。
    6 袁祖志:《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6页。
    7 朱文炳:《海上光复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239页。
    8 朱文炳:《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197页。
    9 朱文炳:《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188-204页。
    1 余槐青:《上海竹枝辞》,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264-265页。
    2 李默庵:《申江杂咏》,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76页。
    3 辰桥:《申江百咏》,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83页。
    1 朱文炳:《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184页。
    2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方文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5月,13页。
    1 《同治上海县志》卷一“风俗”。
    2 《上海县续志·吴馨序》。
    1 陈金浩:《松江衢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84页。
    2 仲咸熙:《章练塘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553页。
    3 秦锡田:《周浦塘棹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365页。
    4 曹瑛:《高行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69页。
    5 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223页。
    1 瞿中溶:《续练川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441-442页。
    2 卢素公:《浦东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448页。
    3 倪绳中:《南汇县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309-310页。
    4 秦锡田:《周浦塘棹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365、370页。
    5 李林松:《申江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457 页。
    1 沈蓉城:《枫溪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01页。
    2 曹瑛:《高行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70页。3 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269页。
    4 秦锡田:《周浦塘棹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385页。
    5 朱翰:《桃浦渔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455页。
    6 姚有彬:《周浦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520页。
    1 袁祖志:《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6页。
    2 朱文炳:《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202页。
    3 朱文炳:《海上光复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213、224、226页。
    4 袁祖志:《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3页。
    5 朱文炳:《海上光复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232-233页。
    1 袁祖志:《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4、10页。
    2 颐安主人:《沪江商业市景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173页。
    3 叶仲钧:《上海鳞爪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288页。
    4 袁祖志:《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5、10、20、22、24页。
    5 《春申浦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53页。
    6 洛如花馆主人:《春申浦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41页。
    7 邗江词客:《沪游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63页。
    1 招隐山人:《申江纪游》,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68、70页。
    2 李默庵:《申江杂咏》,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75页。
    3 辰桥:《申江百咏》,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88页。
    4 朱文炳:《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184、189、190页。
    5 袁祖志:《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12页。
    6 袁祖志:《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7页。
    7 辰桥:《申江百咏》,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82页。
    8 葛元煦:《申报馆》,见其《沪游杂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2页。
    9 范继忠:《晚清<申报>市场在上海的初步形成(1872-1877)》,《清史研究》,2005年第1期。
    10 颐安主人: 《沪江商业市景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115页。
    1 颐安主人: 《沪江商业市景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119、119、159页。
    2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方文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5月,26、27页。
    3 颐安主人: 《沪江商业市景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114、114页。
    1 严翅君:《长三角城市农民工消费方式的转型》,《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2 颐安主人: 《沪江商业市景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168、175、175页。
    3 秦锡田:《周浦塘棹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365页。
    4 朱文炳:《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193、193页。
    1 朱文炳:《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192页。
    2 [美]露丝·本尼迪克特著,王炜等译:《文化模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1月,32页。
    1 张春华:《沪城岁事衢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11页。
    2 陈金浩:《松江衢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1页。
    3 陈金浩:《松江衢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1页。
    4 陈金浩:《松江衢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2页。
    1 黄霆:《松江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8页。
    2 陈金浩《松江衢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1页。
    3 张春华:《沪城岁事衢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14、114页。
    4 黄霆:《松江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8页。
    5 程兼善:《枫溪棹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99页。
    6 陈松:《槎浦棹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88页。
    7 陈金浩:《松江衢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1页。
    8 李行南:《申江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29页。
    1 陈祁:《清枫泾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90、90、91、91页。
    2 李行南:《申江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29页。
    3 陈金浩:《松江衢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2页。
    4 陈金浩:《松江衢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3页。
    5 张春华:《沪城岁事衢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24页。
    6 李行南:《申江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32页。
    7 陈金浩:《松江衢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1、13页。
    8 黄霆:《松江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7页。
    1 王鸣韶:《练川杂咏和韵》,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58页。
    2 李行南:《申江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33页。
    3 张春华:《沪城岁事衢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17页。
    4 [美]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49页。
    5 参见李长莉:《清末民初城市的“公共休闲”与“公共时间”》,《史学月刊》,2007年第11期。
    6 王雅林,董鸿扬著:《构建生活美——中外城市生活方式比较》,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84页。
    1 袁祖志:《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9页。
    2 颐安主人:《沪江商业市景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95页。
    3 招隐山人:《申江纪游》,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70页。
    4 袁祖志:《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10页。
    5 袁祖志:《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12、9、9页。
    1 招隐山人:《申江纪游》,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67-71页。
    2 朱文炳:《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193页。
    3 袁祖志:《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8页。
    4 洛如花馆主人:《春申浦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44、45、47页。
    1 [法]让·波德里亚著,刘成富等译:《消费社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125页。
    2 袁祖志:《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10页。
    3 袁祖志:《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18页。
    4 袁祖志:《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19页。
    1 《春申浦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56页。
    2 李默庵:《申江杂咏》,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73页。
    3 辰桥:《申江百咏》,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86页。
    4 阮仁泽,高振农主编:《上海宗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405页。
    1 [清]葛元煦《沪游杂记·红庙》,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10月,27页。
    2 上海通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通志·第二卷》,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1497页。
    3 上海通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通志·第二卷》,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1497页。
    1 转引自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118-119页。
    2 [德]费尔巴哈著,荣震华译:《基督教的本质》,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10月,2页。
    3 注:虹庙系道士从佛教徒那儿买下,其中原供的观音因而保留下来。一次庙中遭遇火灾,为重建之需便另雕一座观音。不想后来清理火场,原来的观音像居然安然无恙,于是两尊观音同供于庙中。虽然,道观供观音与寺庙宫观本身的沿革有关,但主要是出于满足民众信仰的需要加上的。
    4 上海研究中心,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研究论丛》十二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 年12月,223页。
    1 《白虎通义》卷二“社稷”
    2 《礼记·郊特牲》
    3 陈无我:《老上海三十年见闻录》,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1月,3-4页。
    1 荀明俐:《文化模式理论的解释力研究》,《学术交流》,2008年第9期,总第174期。
    2 张英:《论晚清上海居民思想观念的嬗变》,《周末文汇学术导刊》,2006年第2期。
    3 刘志琴,李长莉编:《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第一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166页。
    1 朱文炳:《海上光复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230-231页。
    2 熊月之:《上海城市精神:从历史到今天》,《城市管理》,2003年第2期。
    3 [美]露丝·本尼迪克特著,王炜等译:《文化模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1月,146页。
    1 [美]露丝·本尼迪克特著,王炜等译:《文化模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1月,147页。
    1 颐安主人: 《沪江商业市景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104页。
    2 云间逸士:《洋场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386页。
    3 姚建平:《消费认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3月,第2页。
    1 李长莉:《清末民初城市的“公共休闲”与“公共时间”》,《史学月刊》,2007年第11期。
    2 李长莉:《上海社会生活史的典型意义》,《史林》,2002第4期。
    1 [美]露丝·本尼迪克特著,王炜等译:《文化模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1月,16、155页。
    1 黄霆:《松江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26页。
    2 丁宜福:《申江棹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65页。
    3 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270页。
    4 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278页。
    1 顾翰:《松江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70页。
    2 曹瑛:《高行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70-80页。
    3 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256-269页。
    1 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序跋汇录》,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587-607页。
    2 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文献解题》,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442、448页。
    3 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序跋汇录》,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476页。
    1 参见[加]查尔斯·泰勒著,韩震等译:《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9月。
    2 吴灿新:《文化认同与和谐社会建设》,《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3 卢汉超:《上海城市的文化认同及其开放与容纳》,《学术月刊》,2004年第7期。
    1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方文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5月,2页。
    2 [英]詹姆斯·库兰[美]米切尔·古尔维奇著,杨击译:《大众媒介与社会》,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转引自张秀敏:《媒体与城市文化认同》,《传媒观察》,2009年第2期。
    1 《本馆条例》,见《申报》同治壬申三月二十七日。
    2 范继忠:《晚清<申报>市场在上海的初步形成(1872-1877)》,《清史研究》,2005年第1期。
    3 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486页。
    1 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473、474页。
    2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方文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5月,1页。
    3 [美]露丝·本尼迪克特著,王炜等译:《文化模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1月,14页。
    1 参见[英]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著,司艳译:《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与文化边界》,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 熊月之:《上海通史·第一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62页。
    1 参见魏承思:《“海派”文化特征学术讨论会综述》,《社会科学》,1986年第1期。
    1 汪林茂: 《洋务运动再探讨:近代文明规律下不自觉的文化启蒙运动》, 《江海学刊》,2004年第4期。
    2 袁祖志:《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7页。
    3 袁祖志:《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7页。
    4 袁祖志:《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11页。
    5 朱文炳:《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197页。
    6 朱文炳:《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197页。
    7 朱文炳:《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197页。
    1 朱文炳:《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197页。
    2 朱文炳:《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198页。
    3 朱文炳:《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198页。
    4 刘豁公:《上海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243页。
    5 袁祖志:《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10页。
    6 袁祖志:《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13页。
    7 袁祖志:《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19页。
    8 袁祖志:《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20页。
    9 朱文炳:《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183-184页。
    10 朱文炳:《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190页。
    11 朱文炳:《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196页。
    12 朱文炳:《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204页。
    1 朱文炳:《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196页。
    2 朱文炳:《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196页。
    3 朱文炳:《海上光复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212页。
    4 朱文炳:《海上光复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212页。
    5 袁祖志:《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6页。
    6 袁祖志:《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7页。
    7 袁祖志:《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19页。
    8 袁祖志:《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22页。
    9 袁祖志:《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22页。
    10 袁祖志:《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8页。
    11 袁祖志:《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12页。
    12 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序跋汇录》,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474页。
    13 刘豁公:《上海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243页。
    14 刘豁公:《上海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256页。
    15 刘豁公:《上海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259页。
    1 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序跋汇录》,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469页。
    2 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序跋汇录》,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471页。
    3 朱文炳:《海上光复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230页。
    4 朱文炳:《海上光复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231页。
    5 朱文炳:《海上光复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231页。
    6 朱文炳:《海上光复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231页。
    1 张德明:《批评的视野》,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3月,59-60页。
    2 [意]葛兰西著,吕同六译:《论文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7月,146页。
    1 熊月之:《上海通史·第1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14-15页。
    1 [美]牟复礼,[英]崔瑞德:《剑桥中国明代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2月,1-2页。
    2 顾宪成:《泾皋藏稿》卷五《又简修吾李总槽》。
    3 张溥:《七录斋诗文合集·古文近稿》卷三《同言序》。
    1 参见陈宝良: 《论晚明的士大夫》, 《齐鲁学刊》,1991年第2期。
    2 [明]方岳贡修、陈继儒纂: 《崇祯松江府志》卷二,明崇祯三年(1630)刻本,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10月。转引自王熹《明代松江府服饰风尚初探》,《中国地方志》,1997年第2期。
    3 马学强:《论明清时期松江府的经济特色》,《史林》,1997年第4期。
    1 曾羽王撰:《乙酉笔记》,见《清代日记汇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4月,14页。
    2 光绪《宝山县志》卷一《舆地志》。
    3 民国《南汇县续志》卷十八《风俗志一·风俗》。
    4 吴仁安:《明清上海地区城镇的勃兴及其盛衰存废变迁》,《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3期。
    5 《同治上海县志》卷一《风俗》。
    6 《同治上海县志》卷八《物产》。
    1 参见张一中: 《明清间松江地区棉纺织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 《湘潭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
    2 吴馨等修,姚文楠等纂: 《上海县续志·沈宝昌序》,转引自刘华明: 《近代上海地区居民衣食居住礼仪的变迁(1840-1949)》,《天中学刊》,2000年第15卷第6期。
    3 姚光发: 《松江府续志》卷五《疆域志·风俗》,330-331页。
    4 樊卫国:《关于近代上海城市竞争力》,《档案与史学》,2003年第2期。
    5 黄省曾:《吴风录》。
    6 《谷山笔尘》卷四。转引自乔凌霄,梁衍东: 《明清社会的士商渗透及其影响》, 《历史档案》,1999年第1期。
    1 邹莉: 《明清江南士子心态的变迁》,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2 范金民:《明代江南进士事功述论》,《史学集刊》,1997年第4期。
    3 吴馨等修,姚文楠等纂: 《上海县续志·沈宝昌序》,转引自刘华明: 《近代上海地区居民衣食居住礼仪的变迁(1840-1949)》,《天中学刊》,2000年第15卷第6期。
    4 《正德姑苏志》卷一三《风俗》。
    1 《正德松江府志》卷四《风俗》。
    2 《弘治上海志》卷一《疆域志·风俗》。
    3 参见宋立中: 《论明清江南婚嫁论财风尚及其成因》,《江海学刊》,2005年第2期。
    4 《光绪嘉定县志》卷八《风土志·风俗》,光绪六年重修、尊经阁藏版。转引自冯贤亮: 《明清江南乡村民众的生活与地区差异》,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年第18卷第4辑。
    5 咸丰《紫堤村志》,《风俗》,沈葵增补。转引自宋立中: 《论明清江南婚嫁论财风尚及其成因》,《江海学刊》,2005年第2期。
    6 张江洪: 《试论贾谊关于礼与经济关系的思想》, 《船山学刊》,2007年第4期。
    1 顾起元: 《客座赘语》卷七《俗侈》。
    2 伍袁萃: 《林居漫录多集》卷二, 《四库存目丛书本》。
    3 陈茂山: 《试论明代中后期的社会风气》, 《史学集刊》,1989年第4期。
    4 [明]周玺: 《垂光集》卷上《论治化疏》,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吴宽: 《匏翁家藏集》卷六二《吴府君墓铭》。
    2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三四《正俗一》。
    3 嘉靖《吴邑志》卷一《风俗》。
    4 参见牛建强:《明代江南地区的早期社会变迁》,《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5 陈茂山: 《试论明代中后期的社会风气》, 《史学集刊》,1989年第4期。
    1 《云间据目抄》卷二《记风俗》。
    2 陈茂山:《试论明代中后期的社会风气》,《史学集刊》,1989年第4期。
    3 王衡:《王缑山先生集》卷六。
    4 参见陈爱娟:《明代中后期社会风尚的嬗变》,《阜阳师院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2期。
    5 梁玉绳:《庭立纪闻》卷四,《续四库全书本》。
    1 陈夔龙:《梦蕉亭杂记》卷二。
    2 正德《松江府志》卷四《风俗》。
    1 嘉庆《松江府志》卷五《风俗》。
    1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四甲部《经籍会通》(四)。
    2 参见宋莉华:《明代江南文化的形态构成及其传播机制》,《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2期。
    3 李伯重:《明清江南的出版印刷业》,《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3期。
    4 韩文宁:《明清江浙藏书家的主要功绩和历史局限》,《东南文化》,1997年第2期。
    1 陈元晖等:《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参见宋莉华《明代江南文化的形态构成及其传播机制》,《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20卷第2期。
    2 史和,姚福申编:《中国近代报刊名录》,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2月,372-388页。
    3 《民国上海县志》卷十七《游寓·徐润传》。
    1 朱文炳:《海上光复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240页。
    2 辰桥:《申江百咏》,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82页。
    3 六勿山房主人:《申江杂咏》,见葛元煦《沪游杂记》,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10月,54页。
    4 清末民初上海传媒内容参见《民国时期上海传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出版中心·知识窗,http://www.ssap.com.cn/pishu/ShowClass.asp?ClassID=376。
    5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方文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5月,26、27页。
    6 田正平,朱宗顺:《传统教育资源的现代转换——晚清书院嬗变的历史考察》,《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1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8月,288-289页。
    2 李长莉:《晚清上海的新知识空间》,《学术月刊》,2006年第10期。
    3 王杰:《明清之际:思想的冲突、批判与创新》,《理论学刊》,2003年第3期。
    1 《农政全书·凡例》。
    2 李贽《续焚书》卷二。
    3 《焚书》卷一《答邓石阳》。
    4 赵园:《经世与救世——关于明清士大夫一种姿态的考察》,《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第6期。
    1 注:许倬云在《话说中国》之《万古江河》中,将公元前3世纪-公元2世纪称为“中国的中国”;2-10世纪称为“东亚的中国”:10-15世纪称为“亚洲多元体系的中国”;15-19世纪中叶的中国称之为“进入世界体系的中国”,参见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7月。
    2 郑也夫:《西学东渐与近代知识分子的产生》,《浙江学刊》,1994年第2期。
    3 陈金浩:《松江衢歌·自序》,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587页。
    1 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604页。
    2 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610页。
    3 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621页。
    4 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448页。
    1 王尔敏:《清季知识分子的自觉》,见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8月,第81-82页。
    2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1月,第3页。
    3 高瑞泉:《近代价值观变革与晚清知识分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1 陈祁:《清风泾竹枝词·自序》,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593页。
    1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1月,266页。
    2 何晓明: 《略论晚清“条约口岸知识分子”》,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第41卷。
    1 陈祁:《清风泾竹枝词·自序》,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593-594页。
    2 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第609页。
    3 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第479页。
    4 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598页。
    5 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610页。
    1 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第450页。
    2 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第450页。
    3 《别琴竹枝词·序一》,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第461页。
    4 《沪江商业市景词·序》,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第469页。
    5 陈金浩:《松江衢歌·自序》,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587页。
    6 黄霆:《松江竹枝词·自序》,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587页。
    1 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第14页。
    2 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第16页。
    3 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第18页。
    4 刘士林:《江南诗性文化:内涵、方法与话语》,《江海学刊》,2006年第1期。
    1 张鸿雁,傅兆君:《论传统夷夏观的演变及其对近代社会民族观的影响》,《民族研究》,1993年第2期。
    2 许慎撰,臧克和,王平校订:《说文解字新订》,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9月,354页。
    3 许慎撰,臧克和,王平校订:《说文解字新订》,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9月,680页。
    4 《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398页。
    5 白维军:《近代思想嬗变之“夷”“洋”观》,《前沿》,2004年第10期。
    6 刘遗伦,邓佑先:《“中国中心观”与“夷”“洋”之变》,《贵州文史丛刊》,2008年第1期。
    1 《广东布政使曾焕会议详驳英吉利国大班益花臣议》,《粤海关志》卷二九,10页。转引自王肇磊:《19世纪中西观念的冲突——从中西文书往来看夷夏观念的变化》,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24卷第1期。
    2 王肇磊: 《19世纪中西观念的冲突——从中西文书往来看夷夏观念的变化》,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24卷第1期。
    3 王铁崖: 《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9月,102页。
    4 中国史学会编: 《太平天国》[二],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7月,第528页。
    5 魏源《海国图志》卷76,长沙,岳麓书社,1998,1866页。
    1 王韬: 《华夷辨》,见王韬: 《韬园文录外编》,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387页。
    2 参见贾小叶: 《1840-1900年间国人“夷夏之辨”观念的演变》, 《史学月刊》,2007年第10期。
    3 参见刘遗伦,邓佑先: 《“中国中心观”与“夷”“洋”之变》, 《贵州文史丛刊》,2008年第1期。
    4 王鸣盛:《练川杂咏》,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34页。
    1 叶廷琯:《浦西寓舍杂咏》,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49-151页。
    2 丁宜福:《申江棹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63页。
    3 顾翰:《松江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76页。
    4 袁祖志:《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7、7、7、9、11、18、21页。
    1 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445页。
    2 辰桥:《申江百咏》,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85页。
    3 邗江词客:《沪游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63页。
    4 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228、229、274、276、277、277、299-230页。
    1 参见民国《上海县续志》卷十三,《人物·秦荣光》及《养真堂文钞·上邑七图免役周浦塘记》。有关秦荣光的活动,详见秦锡田著《显考温毅府君年谱》一卷,1919年排印本。
    2 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445页。
    3 《春申浦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48、48、49、49、50、50、52、52页。
    4 刘豁公:《上海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242、248、255页。
    1 颐安主人:《沪江商业市景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96、100、108、101、101页。
    2 朱文炳:《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192、198、199、199、199、199页。
    3 朱文炳:《海上光复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217页。
    4 辰桥:《申江百咏》,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81页。
    1 余槐青:《上海竹枝辞》,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275、276页。
    2 李右之:《六十年来上海地方见闻纪事诗》,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305、306、306-307、307、307、307、309页。
    1 朱文炳:《海上光复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234、237、238、239页。
    2 倪绳中:《南汇县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325页。
    3 朱文炳:《海上光复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206、207、207、219、219页。
    4 《清太宗实录》卷一。
    1 参见葛晨虹:《德化的视野:儒家德性思想研究》,北京,同心出版社,1998年1月。
    2 曹瑛:《高行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72页。
    3 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220、221、269页。
    4 倪绳中:《南汇县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321页。
    1 丁宜福:《申江棹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56页。
    2 秦锡田:《周浦塘棹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374页。
    3 袁祖志:《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21页。
    4 李默庵:《申江杂咏》,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75页。
    5 《春申浦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52页。
    6 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222页。
    7 秦锡田:《周浦塘棹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366页。
    8 洛如花馆主人:《春申浦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42页。
    9 《春申浦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50页。
    1 刘豁公:《上海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244、247页。
    2 李默庵:《申江杂咏》,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77页。
    3 颐安主人:《沪江商业市景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94页。
    4 张春华:《沪城岁事衢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11 -127页。
    1 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219页。
    2 秦锡田:《周浦塘棹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365页。
    3 李行南:《申江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33页。
    4 曹瑛:《高行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76页。
    5 陈祁:《清风泾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88页。
    6 刘豁公:《上海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244、247页。
    1 倪绳中:《南汇县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336、348页。
    2 《春申浦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57页。
    3 袁祖志:《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12页。
    4 朱文炳:《海上竹枝词·序》,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473页。
    5 朱文炳:《海上竹枝词·序》,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473页。
    1 参见谢锡文:《社会的集体抒情——论废名小说民俗观》,《民俗研究》,2007年第4期。
    2 [美]露丝·本尼迪克特著,王炜等译:《文化模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1月,2页。
    3 曹瑛:《高行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70页。
    1 熊其英:《旱荒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480-481页。
    2 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183-184、188、190、196、204、196、196206、212、212页。
    3 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252、285页。
    4 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232 页。
    1 张春华:《沪城岁事衢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126页。
    2 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243页。
    3 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219、219、220、220、220、221、223页。
    1 秦锡田:《周浦塘棹歌》,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360、365、366页。
    2 倪绳中:《南汇县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349、350页。
    3 佐藤仁史:《清末民初江南地方精英的民俗观——以“歌谣”为线索》,《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5。
    1 参见王祥:《试论地域、地域文化与文学》,《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第4期,总第153期。
    2 参见赵国栋:《浅谈五四前后知识分子的社会观》,《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第22卷。
    1 曹瑛:《高行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64、68、82页。
    2 陈祁:《清风泾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83页。
    3 倪绳中:《南汇县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327页。
    4 王鸣韶:《练川杂咏和韵》,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52页。
    1 佐藤仁史:《清末民初江南地方精英的民俗观——以“歌谣”为线索》,《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5年。
    2 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223页。
    3 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233页。
    4 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246页。
    1 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254-256页。
    2 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240页。
    1 佐藤仁史:《清末民初江南地方精英的民俗观——以“歌谣”为线索》,《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5年。
    1 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357页。
    2 佐藤仁史:《清末民初江南地方精英的民俗观——以“歌谣”为线索》,《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5年。
    3 倪绳中:《南汇县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350、355页。
    4 [美]柯文著:《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141页。
    1 张德明:《批评的视野》,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3月,62-63页。
    2 [美]柯文著:《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25页。
    3 [美]洪长泰著,董晓萍译:《到民间去——1918-1937年的中国知识分子与民间文学运动》,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7月,1页。
    1 参见李孝悌:《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
    2 林獬:《中国白话报发刊词》,《中国白话报》,1903年12月19日。转引自刘秋阳,万丽《论清末白话报纸对“下层社会”的启蒙》,《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第29卷。
    1 李孝悌:《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再版序》,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第4页。
    2 Paul Ricoeur, From Texts to Action Essays in Hermeneutics, Ⅱ,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991, p,107。
    3 刘增合:《媒介形态与晚清公共领域研究的拓展》,《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3期。
    1 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1月,326页。
    2 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595页。
    3 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597页。
    4 倪绳中:《南汇县竹枝词·跋》,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610页。
    1 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477页。
    2 《本馆条例》,《申报》,同治壬申三月二十七日。
    1 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484页。
    2 朱文炳:《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184、190、196、204、196、196页。
    3 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474页。
    4 刘豁公:《上海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243、256、259页。
    1 《春申浦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49页。
    2 辰桥:《申江百咏》,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80页。
    3 朱文炳:《海上光复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230、231、231、231页。
    4 袁祖志:《海上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7、20、12页。
    5 刘豁公:《上海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244页。
    1 参见王兴亮:《清末民初乡土志书的编纂和乡土教育》,《中国地方志》,2004年第2期。
    1 叶舒宪:《竹枝词能申报文化遗产吗》,《神州》,2005年第2期,总第49期。
    1 《我国濒危语言问题研讨会纪要》,《民族语文》,2000年第6期。
    2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编:《首届中国木版年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3年1月,3页。
    1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周红云译:《失控的世界》,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14页。
    2 参见:http://www.hudong.com/wiki/文化生态学
    1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周红云译:《失控的世界》,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14页。
    1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周红云译:《失控的世界》,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3-4页。
    1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周红云译:《失控的世界》,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5页。
    1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周红云译:《失控的世界》,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15页。
    2 [意]维柯著,朱光潜译:《新科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12月,150页。
    3 刘士林:《“诗性的感性”与“诗性的理性”》,《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第38卷。
    4 [美]露丝·本尼迪克特著,王炜等译:《文化模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1月,1-2页。
    1 高宣扬:《福柯的生存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469页。
    1 高强:《当代审美文化理论的自觉探求》,《求是学刊》,1998年第1期。
    2 姚文放:《当代审美文化批判》,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年10月,第20页。
    3 参见刘文良:《“媚俗”与当前影视文化的生态失衡》,《中州学刊》,2007年第5期,总第161期。
    4 欧阳友权:《网络文学对传统诗性的消解》,《中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3期,总第70期。
    5 王炎龙,朱述才:《网络语言传播的多元论与进化观》,《新闻界》,2009年第2期。
    1 刘士林:《“诗性的感性”与“诗性的理性”》,《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第38卷。
    2 [美]露丝·本尼迪克特著,王炜等译:《文化模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1月,14-15页。
    3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周红云译:《失控的世界》,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18页。
    1 卞孝萱校订:《刘禹锡集》,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3月,359页。
    2 陈祁:《清风泾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91页。
    1 王鸣盛:《练川杂咏》,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91页。
    2 颐安主人:《沪江商业市景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91100页。
    3 陈祁:《清风泾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83页。
    1 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269页。
    2 卢素公:《浦东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547-548页。
    3 叶舒宪:《竹枝词能申报文化遗产吗》,《神州》,2005年第2期,总第49期。
    1 姚伯骥:《渔娘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469页。
    2 郁葆青:《蚕娘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555-556页。
    3 姚文荣:《周浦塘河工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545-546页。
    4 苕溪墨庄主人:《青楼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407-409页。
    5 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见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290-291页。
    1 参见吴济时:《文艺生态运动与当代戏剧》,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7月。
    2 朱少伟:《上海竹枝词摭谈》,《上海志鉴》,2006年第6期。见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网页: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70393/node70403/node73960/node73962/userobiectlai88446.html
    1 [德]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12月,199页。
    1 罗杰:《诗性·人性——海德格尔“诗意地栖居”的美学解读》,《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2期。
    2 王菱:《诗性文化的诗化解读——<灵心诗性——诗性的中国文化>》,《当代文坛》,2009年第4期。
    3 参见仇敏:《论诗性主体及其当代性意义》,《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第33卷。
    1 http://blog.sina.com.cn/tsyjzjk。
    1 叶舒宪:《竹枝词能申报文化遗产吗》,《神州》,2005年第2期,总第49期。
    1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7月,9页。
    1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7月,151页。
    1. Albrow, Martin. The Global Age:State and Society beyond Modernity. 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6.
    2. Bell, Daniel. "The World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2013". Daedalus, Ⅱ6(3), 1987,Ⅰ-3Ⅰ.
    3. Held, David, Anthony McGrew, David Goldblatt and Jonathan Perraton. Global Transformation:Politics, Economics and Culture. Cambridge:Polity Press,1999.
    4. McLuhan, Marshall. The Gutenberg Galaxy:The Making of Typographic Man. 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62.
    5. Paul Ricoeur, From Texts to Action Essays in Hermeneutics, Ⅱ,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991.
    1.[德]卡西尔著,甘阳译: 《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12月。
    2.[德]马克斯·韦伯著,冯克利译: 《学术与政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11月。
    3.[德]马克斯·韦伯著,洪天富译:《儒教与道教》,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
    4.[德]马克斯·韦伯著,于晓、陈维纲等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12月。
    5.[法]白吉尔著,王菊,赵念国译: 《上海史:走向现代之路》,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5月。
    6.[法]葛兰言著,赵丙祥,张宏明译: 《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
    7.[美]海登·怀特著,陈新译:《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11月。
    8.[美]海登·怀特著,陈永国等译:《后现代历史叙事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
    9.[美]洪长泰著,董晓萍译:《到民间去——1918-1937年的中国知识分子与民 间文学运动》,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7月。
    10.[美]柯文著:《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
    11.[美]露丝·本尼迪克特著,王炜等译:《文化模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1月。
    12.[美]牟复礼,[英]崔瑞德:《剑桥中国明代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2月。
    13.[美]乔治·E·马尔库斯、米开尔·M·J·费彻尔著,王铭铭、蓝达居译: 《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人文学科的实验时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3月。
    14.[美]杨庆堃著,范丽珠等译:《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与其历史因素之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
    15.[美]约翰·迈尔斯·弗里著,朝戈金译:《口头诗学:帕里-洛德理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8月。
    16.[美]詹姆斯·克利福德,乔治·E.马库斯编,高丙中等译《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6月。
    17.[日]佐藤仁史:《清末民初江南地方精英的民俗观——以“歌谣”为线索》,《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5年。
    18.[意]维柯著,朱光潜译:《新科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5月。
    19.[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7月。
    20.[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方文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5月。
    21.[英]安东尼·吉登斯著,周红云译:《失控的世界》,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22.[英]安冬尼·吉登斯,克里斯多弗·皮尔森著,尹宏毅译:《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1月。
    23.[英]罗伯特·莱顿著,蒙养山人译:《他者的眼光:人类学理论入门》,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7月。
    24.[英]维克多·特纳著,黄剑波,柳博赞译:《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
    1.《清代日记汇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4月。
    2.《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
    3.《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
    4.《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
    5.《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
    6.《同治上海县志》,清同治十一年刊本影印本。
    7.班固撰:《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6月。
    8.北京大学《荀子》注释组:《荀子新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2月。
    9.卞孝萱校订:《刘禹锡集》,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3月。
    10.陈无我:《老上海三十年见闻录》,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1月,
    11.陈延杰注:《诗品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2月。
    12.程蔷,董乃斌:《唐帝国的精神文明——民俗与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8月。
    13.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5月。
    14.范荧:《上海民间信仰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
    15.葛元煦:《沪游杂记》,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10月。
    16.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
    17.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
    18.郭茂倩编: 《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11月。
    19.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月。
    20.何晏:《论语集解义疏》,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1月。
    21.姜彬:《姜彬文集》,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9月。
    22.雷梦水,潘超,孙忠铨,钟山编:《中华竹枝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
    23.李孝悌:《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 社,2001年11月。
    24.梁景之:《清代民间宗教与乡土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5月。
    25.刘航: 《中唐诗歌嬗变的民俗观照》,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7月
    26.刘士林:《中国诗学精神》,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年7月。
    27.刘锡诚:《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
    28.马长林主编:《租界里的上海》,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12月。
    29.彭兆荣:《文学与仪式:文学人类学的一个文化视野》,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
    30.阮仁泽,高振农主编:《上海宗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
    31.上海市档案馆编:《上海档案史料研究》(第1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3月。
    32.上海通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通志·第二卷》,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
    33.田兆元:《文化人类学教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
    34.王利器,王慎之,王子今编:《历代竹枝词》,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35.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
    36.王铭铭:《西方人类学名著提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
    37.王韬:《淞滨琐话》,见《笔记小说大观》第三十五册,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年6月。
    38.王韬:《淞南梦影录》,见《笔记小说大观》第二十三册,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8月。
    39.王韬:《弢园文录外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1月。
    40.王韬:《瀛壖杂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5月。
    41.王先谦,刘武撰:《庄子集解·庄子集解内篇补正》,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10月。
    42.邬国义等撰:《国语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
    43.吴超:《中国民歌》,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3月。
    44.吴平等编: 《周作人民俗学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1月。
    45.小田:《江南场景:社会史的跨学科对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2月。
    46.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8月。
    47.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
    48.徐梵澄:《老子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3月。
    49.许维通著:《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5年5月。
    50.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1月。
    51.姚公鹤:《上海闲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5月。
    52.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11月。
    53.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1月。
    54.苑利,顾军:《中国民俗学教程》,北京,光明出版社,2003年10月。
    55.张德明:《批评的视野》,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3月。
    56.张少康:《文赋集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9月。
    57.张双棣:《淮南子校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
    58.张仲礼:《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近代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
    59.张紫晨:《歌谣小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
    60.钟敬文编:《歌谣论集》(影印本),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9月。
    61.周扬主编:《中国歌谣选》(第一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78年11月。
    62.周振甫注: 《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12月。
    63.朱熹: 《论语集注》,见《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0月。
    64.朱自清:《中国歌谣》,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9月。
    1.白维军:《近代思想嬗变之“夷”“洋”观》,《前沿》,2004年第10期。
    2.陈宝良: 《论晚明的士大夫》, 《齐鲁学刊》,1991年第2期。
    3.陈伯海: 《释“诗可以兴”——论诗性生命的感发功能》,华中师范大学学 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第45卷。
    4.陈茂山: 《试论明代中后期的社会风气》, 《史学集刊》,1989年第4期。
    5.陈伟: 《城市与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的兴起——马克斯·韦伯的城市观论析》,《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6.陈新:《诗性预构与理性阐释——海登·怀特和他的<元史学>》,《河北学刊》,2005年第2期第25卷。
    7.程巍:《“诗可以怨”与钱锺书的<诗可以怨>》, 《中华读书报》2009年12月30日第13版,北京。
    8.仇敏:《论诗性主体及其当代性意义》,《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第33卷。
    9.董馨:《文学性与历史性的融通——海登·怀特的反本质主义历史诗学》,《中州学刊》,2007年第4期,总第160期。
    10.范继忠:《晚清<申报>市场在上海的初步形成(1872-1877)》,《清史研究》,2005年第1期。
    11.范金民:《明代江南进士事功述论》,《史学集刊》,1997年第4期。
    12.冯贤亮:《明清江南乡村民众的生活与地区差异》,《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年第18卷第4辑。
    13.傅如一,张琴:《民歌“竹枝”溯源》,《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
    14.高瑞泉:《近代价值观变革与晚清知识分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15.何晓明: 《略论晚清“条约口岸知识分子”》,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第41卷。
    16.黄剑波:《后现代语境下的“写文化”与“写文化之后”》, 《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
    17.黄元英:《论“风俗诗”及其独立地位》,《宁夏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总第141期。
    18.贾小叶:《1840-1900年间国人“夷夏之辨”观念的演变》,《史学月刊》,2007年第10期。
    19.金小红:《安东尼·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与“第三条道路”》,《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第40卷。
    20.雷武锋:《论维柯的诗性开端思想》,《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第38卷。
    21.李伯重:《明清江南的出版印刷业》,《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3期。
    22.李长莉:《清末民初城市的“公共休闲”与“公共时间”》,《史学月刊》,2007年第11期。
    23.李长莉:《上海社会生活史的典型意义》,《史林》,2002第4期。
    24.李长莉:《晚清上海的新知识空间》,《学术月刊》,2006年第10期。
    25.李长莉:《以上海为例看晚清时期社会生活方式及观念的变迁》,《史学月刊》,2004年第5期。
    26.李春敏:《现代性及其超越——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思想述评》,《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4期。
    27.李益彬:《租界与近代中国城市市政早期现代化》,《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第18卷。
    28.刘航:《对风俗内涵的着意开掘——中唐乐府的新思路》,《文学遗产》,2004年第4期。
    29.刘珩:《部分的真理——文学文本与人类学民族志的“书写”》, 《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3期。
    30.刘华明: 《近代上海地区居民衣食居住礼仪的变迁(1840-1949)》, 《天中学刊》,2000年第6期第15卷。
    31.刘士林:《“诗性的感性”与“诗性的理性”》,《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第38卷。
    32.刘士林: 《江南城市与诗性文化》, 《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10期。
    33.刘士林:《江南与江南文化的界定及当代形态》,《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34.刘文良:《“媚俗”与当前影视文化的生态失衡》,《中州学刊》,2007年第5期,总第161期。
    35.刘遗伦,邓佑先: 《“中国中心观”与“夷”“洋”之变》, 《贵州文史丛刊》,2008年第1期。
    36.刘渊,邱紫华:《维柯“诗性思维”的美学启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第41卷。
    37.卢汉超:《上海城市的文化认同及其开放与容纳》,《学术月刊》,2004年第7 期。
    38.马学强:《论明清时期松江府的经济特色》,《史林》,1997年第4期。
    39.牛建强:《明代江南地区的早期社会变迁》,《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40.欧阳友权:《网络文学对传统诗性的消解》,《中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3期,总第70期。
    41.裴斐:《超越时间与空间距离的现代状况——解读安东尼·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第27卷。
    42.乔丽英:《后现代性:一种对现代性的超越——对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思想的深层解读》,《学术论坛》,2006年第12期,总第191期。
    43.丘良任: 《简析少数民族竹枝词》, 《贵州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
    44.丘良任:《论风土诗》,《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第17卷。
    45.阮云星: 《民族志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46.宋立中: 《论明清江南婚嫁论财风尚及其成因》,《江海学刊》,2005年第2期。
    47.汪林茂:《洋务运动再探讨:近代文明规律下不自觉的文化启蒙运动》,《江海学刊》,2004年第4期。
    48.王金宝:《吉登斯全球化理论的深度解读及其批判》,《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49.王菱:《诗性文化的诗化解读——<灵心诗性——诗性的中国文化>》,《当代文坛》,2009年第4期。
    50.王熹: 《明代松江府服饰风尚初探》, 《中国地方志》,1997年第2期。
    51.王兴亮:《清末民初乡土志书的编纂和乡土教育》,《中国地方志》,2004年第2期。
    52.王振忠:《历史学视野中的竹枝词》,《中华读书报》,2006年3月1日第4版,北京。
    53.王忠阁: 《元末<竹枝词>的繁荣及其文化意蕴》, 《中州学刊》1999年第4期。
    54.魏承思:《“海派”文化特征学术讨论会综述》,《社会科学》,1986年第1期。
    55.吴仁安:《明清上海地区城镇的勃兴及其盛衰存废变迁》,《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3期。
    56.吴艳荣:《近三十年竹枝词研究述评》,《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第26卷。
    57.小田:《竹枝词之社会史意义——以江南为例》,《学术月刊》,2007年第5期。
    58.熊月之:《上海城市精神:从历史到今天》,《城市管理》,2003年第2期。
    59.徐新建: 《从文学到人类学——关于民族志和写文化的答问》,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总第85期。
    60.许纪霖:《从非典危机反思民族、社群和公民意识》,《天涯》,2000年第3期。
    61.荀明俐:《文化模式理论的解释力研究》,《学术交流》,2008年第9期。
    62.杨子怡:《引譬连类与诗性思维》,《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总第169期。
    63.叶舒宪:《“竹枝词”能申报“文化遗产”吗?》,《神州》,2005年第2期,总第49期。
    64.叶舒宪:《口传文化与书写文化——“民族志诗学”与人类学的表现危机》,《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65.于佩灵:《清末的上海图景——竹枝词的集体描绘》,《中极学刊》,2004年第4期。
    66.张大为:《“兴”:诗性书写与诗性文化的意义机制》,《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第5期。
    67.张鸿雁,傅兆君:《论传统夷夏观的演变及其对近代社会民族观的影响》,《民族研究》,1993年第2期。
    68.张琴:《论唐代文人竹枝词》,《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1993年第1期。
    69.张秀敏:《媒体与城市文化认同》,《传媒观察》,2009年第2期。
    70.张一中:《明清间松江地区棉纺织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湘潭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
    71.张英:《论晚清上海居民思想观念的嬗变》,《周末文汇学术导刊》,2006年第2期。
    72.赵园:《经世与救世——关于明清士大夫一种姿态的考察》,《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第6期。
    73.郑也夫:《西学东渐与近代知识分子的产生》,《浙江学刊》,1994年第2期。
    74.周泓:《人类学诗论》,《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第20卷。
    75.庄孔韶:《中美文化背景下的人类学诗——庄孔韶旅美诗集自序》,《民族艺术》,1998年第4期。
    76.邹莉: 《明清江南士子心态的变迁》,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1.《文汇报》:1938-今
    2.《新民晚报》:1946-今
    3.《东方民文》:2002-今
    4.《民风报》:2000-2001
    另,部分上海区县报:《闸北报》、《杨浦时报》、《青浦报》、《松江报》、《卢湾报》、《嘉定报》、《静安时报》、《浦东时报》、《虹口报》、《黄浦时报》、《崇明报》、《曹家渡社区报》等。
    1.海上风民族民间文化论坛:http://www.seawn.cn
    2.互动百科:http://www.hudong.com/wiki/
    3.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网站:http://www.shtong.gov.cn
    4.民间文化青年论坛:http://www.pkucn.com/chenyc/index.php
    5.民俗学论坛: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forum/
    6.中国民俗学网: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
    7.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网:http://www.wenbao.net/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