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族群意识与历史书写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历史事实是唯一的,但是对于历史事实的呈现和理解会随着历史叙述模式的改变而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历史要成为受过教育的人的学问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就必须满足一个条件,即历史事实是在同一个历史叙述模式中呈现。在中国传统社会,只有一个主要的历史叙述模式,即基于儒家“三纲五常”伦理观念构建的,以帝王将相为书写主体的历史叙述模式。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虽然有可能在具体的历史事实上有不同的认识,但是对于历史事实的呈现和理解却鲜有分歧。但是自中国在甲午之战惨败给日本之后,中国传统的历史叙述模式之权威性受到质疑,并很快被现代历史叙述模式取代。
     在清末兴起的中国现代历史叙述模式是在西方现代历史学影响和时势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从1820年代开始,西方传教士为了改变中国人对西方野蛮落后的偏见,开始通过创办中文报刊等方式向中国人传播西方现代史地知识。伴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侵入程度的加深,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开始认识到中国的不足,并且主动向西方学习。在惨败给日本及随之而来的瓜分狂潮彻底打碎了中国士大夫的“天下中心观”,树立了新的时空观念。把视野扩展到世界的中国人从西方列强的历史中寻找到了可以促使中国走向富强的经验,从其他被征服国家的历史中发现了可让中国人警醒的教训。为了推动维新变法,拯救中国,现代历史学被推上了前台,成为发动政治变革依赖的重要资源,历史叙述模式现代对传统的替代在维新人士对历史的利用中开始。
     现代历史叙述模式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历史进化论取代了历史循环论成为历史指导观念,一是西方现代普世价值成为历史价值观的新内核,一是历史书写主体从帝王将相转移到群体。这三个因素只是中国现代历史叙述模式的共同因素。由于族群意识的影响,清末现代历史叙述模式对中国传统历史叙述模式的替代不是从一个占据支配地位的传统历史叙述模式过渡到一个占据支配地位的现代历史叙述模式,而是从一个占据支配地位的传统历史叙述模式演变成三个现代历史叙述模式。
     在创深痛巨的外患压迫下,首先出现的是现代国史叙述模式。清末开明的知识阶层为了挽救危亡,希望通过历史书写来构建生活在中国境内的各种族对中国的认同,达到内结外竟,抵抗西方列强侵略,振兴中国的目的,逐渐形成了现代国史叙述模式。这个模式具备四个主要特点,一是以促进国族整合为主要目的,一是以国族主义为历史价值基准,一是多种族混合的历史体系,一是书写内容重国家社会轻种族矛盾。虽然在具体的实践中面临着如何认识汉族及周边其他种族的起源、如何看待匈奴等非汉族种族对中原地区的入侵、如何定位非汉种族在中原地区建立的政权、如何评价与种族竞争有关的历史人物等这些颇为棘手的问题,不过清末的知识阶层仍然初步建构了新的中国历史体系,并且通过教科书等形式表现出来。
     汉族知识阶层在爱国心不能正常表达的情况下,汉族种族意识逐渐觉醒,并构建了旨在为发动反满革命进行舆论宣传的种族史叙述模式。这个历史叙述模式以汉族中心观为指导,秉持汉族主义价值基准,不仅对传统史学进行了种族主义的批判,而且还构建了以汉族为中心的历史体系。章太炎、刘师培、刘成禺、陶成章等清末著名的反满革命者对种族史叙述模式的形成、实践,都贡献了不小的力量。不过由于种族史书写的狭隘性,及其旨在发动反满革命的功利性,使它在1906年之后就开始出现了衰微的趋势。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孙中山等人已经开始摆脱狭隘的种族主义,提倡国族主义;一是可资发扬汉族种族主义的材料在经过数年之后基本都已经使用,很难再找到历史书写需要的新材料;一是在多年大肆宣扬反满革命之后,汉族史书写在宣传反满革命和激扬汉族族群意识方面的功效已经开始消退。
     在1902年之后,随着地方自治思潮的兴起,现代地方史志叙述模式也开始出现。虽然这一模式在价值基准上既可能受到国族主义的影响,也可能受到种族主义的影响,但是它也有自身的特点:一是在世界——国家格局中寻找乡土的位置,一是从乡土认同中寻求国家认同,一是为改良地方而探寻地方特质。随着国家推行乡土教育的大潮,现代乡土史志书写在清末较快地走向兴盛。但是知识阶层逐渐认识到由于强调地域意识对加强国族认同的负面影响,以及国家教育政策的调整等原因,导致清末出现的乡土史志也很快出现了衰微的趋势。
     书写历史的目的是通过对过去的回溯来寻找当下的自我。在清末这个独特的时期,原本封闭的“天朝”已经被打碎,每一个对国家、种族和故乡还有感情的人,都要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难以回答但是又必须尽快回答的问题——“我是谁”?这个问题之所以难以回答又必须回答又急迫回答的原因,是因为在这个问题之后还隐藏着一个更巨大、更关键、更急迫的问题——“中国是什么”?只有正确回答了这一个问题,中国才可以挽救危亡,才可以走向富强。由于时势的原因,清末的知识阶层对这一个问题试图从国家、种族和地方三个视角来回答。以学术史的眼光来看,为回答这一问题出现的三个现代历史叙述模式对此后中国的历史叙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大的影响就是导致国人在对同一历史事实的理解上出现了不能弥合的分歧。在当前的中国,要合理地解决历史分歧和展开妥善的书写历史,需要先以此前出现的现代历史叙述模式之扬弃为基础,构建包容性更强的历史叙述模式。
The presentation and comprehension of history reality can be changing with different narrative modes, though it is unchangeable to history reality itself. In this situation, history reality must be presented in the same narrative mode. It is the only way to guarantee that "history becomes the essential portion of an educated man's knowledg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there was only one main history narrative mode, which was based on the three cardinal guides and five constant virtues as specified in the Confucian ethical code and regarded kings and princes,generals and ministers as descriptive subjects. Under this condition,people may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in the specific history events, but seldom varies on the presentation and comprehension of history reality.However, after the failure to Japan in sino-Japanese War of 1894-1895, the author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history narrative mode was queried and replaced by modern marrative modes soon.
     Chinese modern history narrative modes that rose in late Ching dynasty took form under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modern history. From the 1820s,to change Chinese people's prejudice that western people are barbarous and backward, western missionaries began to spread western history and geography knowledge in China by establishing Chinese publication and some other ways. With the deepening of invasion from the west, Chinese scholar-officials realized the deficiency of the country and began to learn from the West initiatively. The loss to Japan and the following partition raging tide totally destroyed Chinese scholar-officials'Tianxia conception, and then they built their new space-time perception.The Chinese people who had expanded their vision to the whole world found the way to become rich and powerful from western powers' history, and learned an important lesson from other conquered countries. In order to promote Wu Hsu Reform and save China,modern history was pushed to the front stage and became an important resource for Chinese political reform. The history narrative mode's replacement from tradition to modern also took place when history was made use of by reformers.
     The modernity of modern history narrative mode mainly embodys three aspects.First, evolutionism takes the place of cyclicism as history guiding notion. Second,western modern universal values have become the new kernel of history value.Third,the subject of history writing has transferred from the emperor to public groups. These three factors are common factors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narrative mode.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ethnic consciousness,the narrative mode's replacement from tradition to modern is not changing from one traditional dominant history narrative mode to another modern dominant one,but to three modern modes.
     Under the severe oppression of foreign aggression, the modern national history narrative mode is the first to emerge. In order to rescue from the crisis, the open-minded intelligentsia of late Ching Dynasty gradually formed the modern national history narrative mode. Through the mode, the intellectual tried to build the country identity of the people from different ethnics, so as to unite the interior to resist the aggression from western powers and eventually restore China. The mode has four main characteristics,namely,to regard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the nation as the main purpose, to put nationalism as historical value reference, the multi-ethnic of the historical system, and the emphasis of the writing is nation and society rather than ethnic conflicts. Despite many tender problems in practice, such as how to deal with the origin of the ethnic Han and other ethnics, how to cope with the invasion from other ethnics like Hun, how to assess the dynasty built by other ethnics except Han, and how to evaluate those historical figures related to ethnic competitions, and so on. The intelligentsia of late Ching Dynasty preliminarily constructed a new system of Chinese history, and displayed it by textbooks and other forms.
     The destroy and retroaction of Empress Cixi and other conservative powers of Manchu Dynasty not only destroyed Wu Hsu Reform which aimed at saving from peril, but also led to great disturbances like The Boxing Event and the Invasion of Eight-Power Allied Forces. The intelligentsia of Han nationality could not express their patriotism properly, which roused their racial consciousness. So they constructed racial history narrative mode, which aimed at promoting for anti-Manchu revolution.This narrative mode is Han nationality oriented, and upholds the value of the Han nationality, which not only criticized traditional history racially, but also constructed Han history system. Zhang Taiyan, Liu Shipei, Liu Chengyu,Tao Chengzhang and other anti-Manchu revolutionaries contributed greatly to the form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racial history narrative mode. Because of the narrowness of racial history narration and the utilitarian of anti-Manchu revolution, the mode began to decline from the year 1906. Three reasons lead to the phenomenon, one is that Sun Yat-sen and other people began to get rid of the narrow racialism, the other is that data concerning racialism was used up after a few years, and it was hard to find new materials. The last one is that after revolutionary magazines promoting anti-Manchu revolution, the effect of Han nationality narrative mode on promoting anti-Manchu and encouraging Han ethnicity began to wane
     After 1902, with the rise of local autonomy,modern local records mode also appeared. While the mode can be affected by nationalism and racialism in value, it also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First, to seek local position in the world-nation pattern. Second, to seek national identity from local identity.Three,to explore local characters for local improvement.With the trend of implementing local education,the writing of modern local records quickly approached prosperity at the last years of Ching dynasty. However, since the emphasis on regional consciousness has negative effect on strengthening national identity, and the adjustment of national education policy and some other reasons,the local records soon appeared a trend of decline.
     Historiography aims at the self of the moment by tracing the past. In the unique late Ching Dynasty, the original closed Celestial Empire was broken.Everyone who had affection for the country, the race and hometown was faced up to the question "Who I Am",which was big and difficult to answer but must be answered quickly. The reason is that a huger,more important and critical problem is hidden behind "Who I Am".That is "What China is".Only by answering this question correctly can China be saved from peril and approaches prosperity. In that situation intellectuals of late Ching dynasty tried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from national,ethnic and local three angles. From the point of academic history, the three modern history narrative modes for answering the issue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 Chinese historical narration. Of which the biggest influence is causing the Chinese people disagree greatly in understanding the same historical facts. In current China, to solve historical disagreements and carry out history writing reasonablely, we should base on developing and discarding previous modern history narrative modes, and then build a more inclusive history narrative mode.
引文
①[英]伯兰特·罗素:《历史作为一种艺术》,见汤因比等著、张文杰编译:《历史的话语——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4页。
    ②[英]科林武德著、何兆武、张文杰译:《历史的观念》,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87页。关于科林伍德这句话,有不同的翻译:余英时翻译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的历史”(余英时:《一个人文主义的历史观——介绍科林伍德的历史哲学》,见余英时:《史学、史家与时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0页):也有人翻译为“一切历史都是观念史”(邹跃进:《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美术》,见吕澎、孔令伟主编:《回忆与陈述:关于1949年之后的中国艺术和艺术史》,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47页)。
    ③[意]贝奈戴托·克罗齐著、傅任敢译:《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页。
    ④[英]迈克尔·奥克肖特著、吴玉军译:《经验及其模式》,文津出版社2005年版,第98页。
    ⑤[英]爱德华·霍列特·卡尔著、吴柱存译:《历史是什么》,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8页。
    ①[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著、王昺等译、郝名玮校:《知识的不确定性》,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①[美]卡尔·贝克尔:《什么是历史事实》,见汤因比等著、张文杰编译:《历史的话语——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第288-289页。
    ③[英]柯林伍德:《历史哲学的性质和目的》,见汤因比等著、张文杰编译:《历史的话语——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第185页。
    ①《不要再炒作岳飞、文天祥是不是“民族英雄”的问题》,《内蒙古宣传》2003年第3期。
    ②2007年,上海因为编写新的历史教科书,引起国内外的强烈关注和争论,最终以重新更换教科书结束(张英:《沪版<历史>风波再起,高中教材遭停用,史上最短命教科书?》,《南方周末》,http://www.infzm.com/content/9832)。杜赞奇最近针对数年前上海的“教改”风波发表评论,认为历史教科书在很多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国家往往在建国初期会对历史比较重视,需要用历史来确认国家身份、寻找认同感。但当国家到了一定的繁盛程度,再去过于强调民族对抗的历史,作用已经很弱了,也没有必要,比如美国,更多是把目光放在未来”(李邑兰:《“国家进入繁盛期,就没必要过于强调民族对抗历史了’——专访印裔美国历史学家杜赞奇》,《南方周末》,2010年12月29日)。
    ③贺卫方在接受凤凰网采访时指出,如何“正视新疆地区的历史”是一个特别值得重视的事,因为不同的立场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分歧会比较大。他还指出,这一难题不仅存在于维吾尔族,其他少数民族史的书写也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他主张“重新抒写真实的历史”,因为“这是实现民族和谐的一个前提”(贺卫方:《贺卫方谈新疆:族群间矛盾不应掩饰而要外显》,凤凰网专稿,2010年11月8日,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xinjiang/baodao/detail_2010_11/08/3035552_1.shtml)。
    ④韩志远:《元人眼中的岳飞——兼谈对传统爱国主义思想的继承问题》,《蒙古史研究》第7辑,2003年。
    ①《中国民族主义第一人岳飞传》,《湖北学生界》第4期,1903年4月27日。
    ②据不完全统计,中文学界研究清末史学的论文超过二百篇,包括硕博士论文在内的著作有近三十部。
    ③周予同:《五十年来中国之新史学》,《学林》1941年第4期。
    ①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4页。原书初版在1945年。
    ②齐思和:《近百年来中国史学的发展》,《燕京社会科学》第2卷,1949年10月。
    ③邓嗣禹著、李扬眉、周国栋译:《近五十年的中国历史编纂学》,《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①毛泽东:《丢掉幻想,准备战斗》,《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7页。
    ②王学典:陈峰:《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6页。
    ③王学典:《语境、政治与历史:义和团运动评价50年》,见王学典:《20世纪中国史学评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1页。
    ④耿淡如:《什么是史学史》,《学术月刊》1961年第10期。
    ⑤张瑛:《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近代史学史研究——建国以来中国近代史学史研究述评》,《河南师大学报》1986年第2、3期。
    ⑥俞旦初在20世纪八十年代先后发表了《二十世纪初年中国的新史学思潮初考》、《中国近代爱国主义“亡国史鉴”初考》等文章,后收入《爱国主义与中国近代史学》(中国社会料字出版社1996年版)。
    ①曹靖国:《陈天华的革命史观》,《东北师大学报》1981年第6期。
    ②白寿彝:《谈谈近代中国的史学》,《史学史研究》1983年第3期。
    ③周朝民:《戊戌变法后的中国历史教科书》,《史学史研究》1983年第4期。
    ④胡逢祥:《二十世纪初日本近代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学术月刊》1984年第9期。
    ⑤房德龄:《西方史学的传入与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创立》,《历史教学》1989年第10期。
    ⑥王学典、陈峰:《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98页。
    ⑦蒋俊:《梁启超早期史学思想与浮田和民的<史学通论>》,《文史哲》1993年第5期。
    ⑧邬国义:《梁启超新史学思想探源》,《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⑨李孝迁:《梁启超早年新史学思想考源》,《史学月刊》2007年第3期。
    ⑩王沉森:《晚清的政治概念与新史学》,见王沉森:《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95页。原文刊载在《学术史与方法学的省思——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0年。
    11张越:《戊戌维新思潮与中国史学近代化》,《史学史研究》1998年第4期。
    ①李洪岩、仲伟民:《刘师培史学思想综论》,《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3期。
    ②储著武、汤城:《历史教科书与新史学——以夏曾佑、刘师培为中心探讨》,《河北学刊》2005年第5期。
    ③路新生:《刘师培的民族史研究及其对蒙文通的影响》,《史学史研究》2005年第4期。
    ④王家范:《吕思勉与“新史学”》,《史林》2008年第1期。
    ⑤王学典:《新史学和新汉学:中国现代史学的两种形态及其起伏》,《史学月刊》2008年第6期。
    ⑥[美]杜赞奇著、王宪明等译:《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在王宪明教授的翻译文本中, nation被翻译成“民族”,今从本文的概念系统,改为“国族”,这与沈松侨教授的引用与翻译相同。
    ⑦[美1杜赞奇著、王宪明等译:《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第5、49页。
    ⑧王宪明:《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中译本序》,见[美]杜赞奇著、王宪明等译:《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第3页。
    ①沈松侨:《我以我血荐轩辕——黄帝神话与晚清的国族建构》,《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第28期,1997年12月。
    ①沈松侨:《振大汉之天声——民族英雄系谱与晚清的国族想象》,见贺照田主编:《在历史的缠绕中解读知识与思想》(《学术思想评论》第十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48-327页。
    ②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5-6页。
    ③参见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第209-210页。王明珂提到,刘师培发表于1905年的《中国民族志》,实刊行于1903年;另,蒋观云之《中国人种考》初刊发于1903年的《新民丛报》,1929年为增订版。
    ④王春霞:《“排满”与民族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52-99页。
    ①刘超:《民族主义与历史书写——清末民国时期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研究》,复旦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②郑之书:《清末民初的历史教育(1902-1917)》,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1991年硕士论文。
    ③邹振环:《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以1815至1900年西方历史译著的传播与影响为中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①韩锦春、李毅夫:《汉文“民族”一词的出现及其使用情况》,《民族研究》1984年第2期。
    ②郝时远:《先秦文献中的“族”与“族类”观》,《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
    ③周传斌:《概念与范式:中国民族理论一百年》,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226页。
    ④邸永君:《“民族”一词见于<南齐书>》,《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
    ⑤郝时远:《中文“民族”一词源流考辨》,《民族研究》2004年第6期。
    ⑥黄兴涛:《“民族”一词究竟何时在中文里出现》,《浙江学刊》2002年第1期。
    ⑦周传斌:《概念与范式:中国民族理论一百年》,第26页。
    ⑧郝时远:《中文“民族”一词源流考辨》,《民族研究》2004年第6期。
    ①周传斌:《概念与范式:中国民族理论一百年》,第232-250页。
    ②叶江:《“nation”(民族)概念辨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③郝时远:《重读斯大林民族(Hauия)定义:读书笔记之一:斯大林民族定义及其理论来源》,《世界民族》2003年第4期。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951-952页。
    ⑤翟得胜在《“民族”译谈》(《世界民族》1999年第2期)一文中列举了8种关于“民族”的通常用法。
    ⑥纳日碧力戈:《民族与民族概念辨证》,《民族研究》1990年第5期。
    ⑦参见瞿明安:《当代中国文化人类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30-734页。
    ⑧韩锦春、李毅夫在《汉文“民族”一词的出现及其使用情况》(《民族研究》1984年第2期)一文中初步梳理了清末时期各种文献使用“民族”这一词语的情况。
    ⑨目前有些学人在探讨相关问题时,为了将问题表述清楚,创造了诸如“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等概念(参见宋新伟:《民族主义在中国的嬗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可见以“民族”为核心的原有 概念系统对探讨清末民初相关问题带来的困难。
    ①郝时远:《Ethnos(民族)和Ethnic group(族群)的早期含义及其应用》,《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
    ②王东明:《关于“民族”与“族群”概念之争的综述》,《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③[美]马丁.N·麦格著、祖力亚提·司马义译:《族群社会学:美国及全球视角下的种族和族群关系》,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11页。我国学者徐杰舜也对“族群”概念作了类似的定义:“所谓族群,是对某些社会文化要素认同而自觉为我的一个社会实体”(徐杰舜:《族群与民族》,见徐杰舜主编《族群与族群文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6页)。
    ④郝时远:《对西方学界有关族群(Ethnic group)释义的辨析》,《广西民族学院院报》2002年第4期。
    ⑤瞿明安:《当代中国文化人类学》,第734页。
    ①徐杰舜:《族群与民族》,见徐杰舜主编《族群与族群文化》,第81-82页
    ②崔高维校点:《礼记》,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7页
    ③梁启超:《新史学》,《新民丛报》第14号,1902年8月18日。
    ④叶江:《nation概念辨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⑤牟小磊等:《美国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主任郝瑞教授在厦大人类学所作<民族、族群和族性>的学术报告》,《中国人类学学会通讯》第196期。
    ⑥郝时远:《重读斯大林民族(Hauия)定义:读书笔记之一:斯大林民族定义及其理论来源》,《世界民族》2003年第4期。
    ①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族主义》,见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等编:《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85页。
    ②沈松侨:《我以我血荐轩辕——黄帝神话与晚清的国族建构》,《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第28期,1997年12月。
    ③沈松侨:《振大汉之天声——民族英雄系谱与晚清的国族想象》,见贺照田主编:《在历史的缠绕中解读知识与思想》,第248页。
    ④如张淑娟:《清末民初国族建构的俄困境》(《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陈明明《从祖裔到国族》(《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2期)、周东华《民国初年江南教会女生集体记忆中的国族认同》(《学术月刊》2010年第3期)等。
    ⑤周平:《民族国家与国族建设》,《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3期。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1769、1149页。
    ②李绍明:《种族和民族》,《中国民族》1982年第12期。
    ③庞中英:《族群、种族和民族》,《欧洲》1996年第6期。
    ①[美]马丁·N-麦格著、祖力亚提·司马义译:《族群社会学:美国及全球视角下的种族和族群关系》,第15-21页。
    ②张寿祺:《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学”传入中国考》,《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第3期。
    ③严复:《原强》,见王栻编:《严复集》第1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0页。
    ④康有为:《京师强学会序》,见汤志均编:《康有为政论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66页。
    ⑤梁启超:《新史学》,《新民丛报》第14号,1902年8月18日。
    ⑥旧1石川桢浩:《辛亥革命时期的种族主义与中国人类学的兴起》,见中国史学会编:《辛亥革命与二十世纪的中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998-1015页。
    ①吴燕和著、袁同凯译:《族群意识·认同·文化》,《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
    ②王甫昌:《当代台湾社会的族群想象》,台北群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版,转见于沈惠平:《当代台湾的“族群想象”与“族群意识”》,《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第1期。
    ①周予同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新史学》一文中就认为“现代新史学的渊源,第一须追念的黄宗羲”(周予同:《五十年来中国之新史学》,《学林》1941年第2期)。
    ②在清末史学界对中国传统史学否定的浪潮中,肯定司马迁的《史记》是一个共识,连梁启超也不例外。
    ①在中国传统学术的观念中,“地理”属于史学范围内的,在晚清也的确是这样理解的,所以此处称“史地知识”更为准确。
    ②“意蒂牢结”一词是唐德刚、林毓生等学者常用的一个词语,意指意识形态观念根深蒂固、顽固难破。
    ③吴国桢著、陈博译:《中国的传统》,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462-468页。
    ④张维华:《明史欧洲四国传注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30、175页。
    ⑤三通馆编:《皇朝文献通考·四裔考》,浙江书局光绪八年刻本。
    ①《乾隆皇帝给英国国王的敕谕》,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英使马戛尔尼访华档案史料汇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版,第55-60页。
    ②陈卫平:《第一页与胚胎——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比较》,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28页。
    ③张维华:《明史欧洲四国传注释》,第142页。
    ④林辕:《从<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看基督新教早期(1807-1842)来华传播》,见张先清主编:《史料与视界:中文文献与中国基督教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63-264页。
    ①转见于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版,第57页。
    ②邹振环:《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以1815至1900年西方历史译著的传播与影响为中心》,第35-51页。
    ③邹振环:《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以1815至1900年西方历史译著的传播与影响为中心》,第34-35、45-46页。
    ④邹振环:《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以1815至1900年西方历史译著的传播与影响为中心》,第35-37页。
    ⑤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第57页。
    ⑥[新加坡]卓南生:《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1815-187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7-41页。
    ⑦关于此刊出版时间,戈公振、卓南生著作中认为出版于1828-1829(戈公振:《中国报学史》,58页;卓南生:《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1815-1847)》,第43页),邹振环引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认为出版于1827-1828(邹振环:《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以1815至1900年西方历史译著的传播与影响为中心》,第55-56页)。本文采用戈公振、卓南生的观点。
    ⑧卓南生指出《天下新闻》刊载的《东西史记和合》的摘要(卓南生:《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1815-1847)》,第43页),邹振环则说“麦都思的《东西史记和合》曾刊载于这一杂志”(邹振环:《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以1815至1900年西方历史译著的传播与影响为中心》,第56页)。本文采纳卓南生的观点。
    ①邹振环:《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以1815至1900年西方历史译著的传播与影响为中心》,第56页。
    ②[新加坡]卓南生:《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1815-1874)》,第43页。
    ③邹振环:《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以1815至1900年西方历史译著的传播与影响为中心》,第56-65页。
    ④[新加坡]卓南生:《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1815-1874)》,第44页。
    ⑤ The Chinese Repository v10 Ⅱ,转引自[新加坡]卓南生:《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1815-1874)》,第47页。
    ①邹振环:《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以1815至1900年西方历史译著的传播与影响为中心》,第75、99-102页。
    ②李志刚:《基督教早期在华传教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14页。
    ③邹振环:《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以1815至1900年西方历史译著的传播与影响为中心》,第108-111页。
    ④具体影响可参见李晓杰《十九世纪早期在华传教士所描绘的美国:高理文及其<美理哥合省国志略>》对一文对此问题的对比研究(李晓杰:《十九世纪早期在华传教士所描绘的美国:高理文及其<美理哥合省国志略>》,见荣新江、李孝聪主编:《中外关系史:新史料与新问题》,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76-381页)。
    ①顾长声:《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9页。
    ②邹振环:《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以1815至1900年西方历史译著的传播与影响为中心》,第107页。
    ③1832年英国东印度船只在中国沿海口岸进行情报探测时,还散发一种名为《英吉利国人品国事略说》的宣传品(来新夏:《林则徐年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14页)。
    ④王治平:《中国基督教史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36页。
    ⑤直到1840年,接受新教洗礼的华人可能还不到一百人,其中大多数是教会学校的学生或教会的雇员(参见[美]费正清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译:《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589页)。
    ⑥参见杨国桢著:《林则徐大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39-240、257页。
    ①相关情况参见《本卷编辑说明》,见林则徐全集编辑委员会:《林则徐全集》第10册,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总第4773-4775页。
    ②林则徐全集编辑委员会:《林则徐全集》第10册,总第5136-5137页。
    ③林则徐全集编辑委员会:《林则徐全集》第10册,总第5138页。
    ①不过朱维铮教授认为这是一个“堪称反历史”的观点。他指出从张骞通西域到郑和下西洋一千六百余年间,中国一直与外界有联系,而清帝从顺治到嘉庆也一直在任用西洋人,所以康有为说“林文忠始译洋报,为讲求外国情形之始”还相对接近事实(朱维铮:《重读近代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8-10页)。
    ②魏源:《海国图志原叙》,见魏源撰、陈华等点校注释:《海国图志》,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1页。
    ③参见朱维铮《魏源:尘梦醒否》(朱维铮:《音调未定的传统》,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和李瑚《再论魏源——兼谈<魏源:尘梦醒否>》(李瑚:《魏源研究》,北京朝华出版社2002年版)。
    ①黄丽镛:《魏源著述》,见黄丽镛编纂:《魏源年谱》,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27-229页。
    ②黄丽镛:《魏源著述》,见黄丽镛编纂:《魏源年谱》,第233页。原出朱琦《寄魏默深刺史》(《怡志堂诗初编》,卷4),为黄丽镛摘录。
    ③黄丽镛:《魏源著述》,见黄丽镛编纂:《魏源年谱》,第235页。原出《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28),为黄丽镛摘录。
    ④关于此书的研究较多,本文相关内容参考了闫清景《传统与现代之间——传统中国现代性价值寻求中的西 学翻译与传播》(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2-109页)、潘振平《清史镜鉴:部级领导干部清史读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版,第390-394页)中关于此书的研究。
    ①梁廷枏撰、骆驿、刘骁点校:《海国四说》,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3页。
    ②梁廷枏撰、骆驿、刘骁点校:《海国四说》,第4页。
    ③李炳泉、邸富生主编:《中国史学史纲》,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59页。
    ④参见骆驿:《<海国四说>·前言》,见梁廷枏撰、骆驿、刘骁点校:《海国四说》。
    ①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4、152、164、175、188页。
    ②[美]费正清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译:《剑桥中国晚清史》上,第264页。
    ③[美]费正清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译:《剑桥中国晚清史》上,第531-532页。
    ④[美]裨治文:《重刻联邦志略叙》,转见于邹振环:《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以1815至1900年西方历史译著的传播与影响为中心》,第120页。
    ⑤具体成果可参见邹小站《西学东渐:迎拒与选择》(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95-102页)的统记和罗列。
    ①[美1费正清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译:《剑桥中国晚清史》上,第618页。
    ②杜维运:《西方史学输入中国考》,《台湾大学历史学报》第3期,1976年5月。
    ③邹振环:《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以1815至1900年西方历史译著的传播与影响为中心》,第128-129页。
    ①沈国威:《解题——作为近代东西(欧、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史料的<六合丛谈>》,见沈国威编著:《六合丛谈——附解题·索引》,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页。
    ②《六合丛谈》1857年1卷12号,沈国威编著:《六合丛谈——附解题·索引》,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699-700页。
    ③《六合丛谈》1858年2卷2号, 沈国威编著:《六合丛谈——附解题·索引》,第751-752页。
    ④姜鸣:《李凤苞》,见沈渭滨主编:《近代中国科学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61页。
    ⑤邹振环:《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以1815至1900年西方历史译著的传播与影响为中心》,第160、163、165页。
    ①艾约瑟:《英国新史略论》,《格致汇编》1877年10月。
    ①[英]史本守撰、颜永京译:《肄业要览》,上海格致书室1895年本。
    ②李孝迁:《梁启超早年新史学思想考源》,《史学月刊》2007年第3期。
    ③此书所据文献情况,可参考邹振环教授在《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以1815至1900年西方历史译著的传播与影响为中心》(第195-197页)的考辨。
    ④李孝迁:《西方史学在中国的传播(1882-1949)》,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邹振环教授认为这一论断不确切,认为“称该书最早采用了卷章段体或卷章体则更确切”(邹振环:《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以1815至1900年西方历史译著的传播与影响为中心》,第200页)。
    ⑤参见邹振环:《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以1815至1900年西方历史译著的传播与影响为中心》,第200-202页
    ⑥[美]谢卫楼撰:《万国通鉴》,上海美华书馆1882年刻本。
    ①徐惟则:《增版东西学书录》,见熊月之编:《晚清新学书目提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
    ②乔治忠、刘芹:《史家王树枏及其<欧洲族类源流略>》,《史学月刊》2007年第8期。
    ③邹振环:《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以1815至1900年西方历史译著的传播与影响为中心》,第260页。
    ①胡逢祥、张文进:《中国近代史学思潮与流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89页。
    ②陆乃翔、陆敦骙等:《南海先生传》,见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12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42页。
    ③梁启超:《南海康先生传》,《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第62页。
    ④康有为:《长兴学记》,见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1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50页。
    ①何兆武:《缅怀向达先生》,见沙知编:《向达学记》,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158页。
    ②《论中国宜注意下流社会》(录自上海《中外日报》),《选报》1902年第33期,1902年10月31日。
    ①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七十五,第28页。
    ①李提摩太、蔡尔康:《泰西新史揽要·译本序》,见[英]麦肯齐著、李提摩太、蔡尔康译:《泰西新史揽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1-3页。
    ②关于《泰西新史揽要》在清末的巨大影响力,可参阅邹振环《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以1815至1900年西方历史译著的传播与影响为中心》一书“第十章”的相关论述。
    ③俞旦初:《简论19世纪后期的中国史学》,见俞旦初:《爱国主义与中国近代史学》,第18页。
    ④唐才常:《史学论略》,见湖南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编:《唐才常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0页。
    ①康有为:《日本书目志》,见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3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18页。
    ②康有为:《波兰分灭记》,将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4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97页。
    ③康有为:《请明定国是疏》,见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4集,第72页。此文系康有为代徐致靖作。
    ①康有为:《进呈<日本变政考>等书,乞采鉴变法以御侮图存折》,见孔祥吉编:《康有为变法奏章辑考》,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版,第187页。此外,康有为在《请大誓臣工,开制度新政局折》、《译纂<俄彼得变政记>成书呈请代奏折》、《请筹款译书片》、《请商定教案法律,厘正科举文体,听天下乡邑增设文庙,并呈<孔子改制考>折》等上皇帝奏折或代人所撰奏折中,都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见孔祥吉编:《康有为变法奏章辑考》,第138页、第171页、第214页、第260页。
    ②俞旦初:《简论19世纪后期的中国史学》,见俞旦初:《爱国主义与中国近代史学》,第18-24页。
    ③康有为:《请商定教案法律,厘正科举文体,听天下乡邑增设文庙,并呈<孔子改制考>折》,见孔祥吉编:《康有为变法奏章辑考》,第260页。该折为康梁代侍读学士徐致靖拟)。
    ④严复:《拟上皇帝书》,见王栻编:《严复集》第1册,第68页。
    ⑤康有为:《请筹款译书片》,见孔祥吉编:《康有为变法奏章辑考》,第214页。此折为康、梁代御史杨深秀拟。
    ①梁启超:《西学书目表序例》,《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第123页。
    ②梁启超:《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第6、70页。
    ③邹振环:《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以1815至1900年西方历史译著的传播与影响为中心》,第311页。
    ④刘雅军:《李提摩太与<泰西新史揽要>的译介》,《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⑤曾廉:《上杜先生书》,见曾廉:《蠡庵集》第13卷,光绪年间邵阳曾氏刻本。
    ⑥夏东元:《开“千古未有之奇变”——为鸦片战争150周年作》,《社会科学》1990年第6期。
    ①张效民、徐春峰:《晚清外交变化的观念因素》,《国际政治科学》2006年第2期。
    ②董恂:《万国公法·序》,见[美]惠顿著、[美]丁韪良译:《万国公法》,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③王立群著:《中国早期口岸知识分子形成的文化特征——王韬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8、281页。
    ④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46、48页。
    ⑤康有为:《康南海先生自编年谱》(《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之二十二),台北宏业书局1976年版,第11页。
    ⑥张灏:《危急中的知识分子:寻求秩序与意义》,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30-31页。
    ①萧公权著、汪荣祖译:《康有为思想研究》,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第131页。
    ②康有为:《上清帝第一书》,见汤志均编:《康有为政论集》,第53页。
    ③此时一般人还不知现代“国家”是什么,在甲午战争爆发时,不仅不知日本在那里,也“国土”二字都还不会写(李永圻:《吕思勉先生编年事辑》,见俞振基编:《蒿芦问学记》,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350页)。
    ④郭正昭:《社会达尔文主义与晚清学会运动(1895-1911)—兼代科学思潮社会冲击研究之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期。这一事件给士大夫阶层带来的震撼及他们的相关反映,可参见茅海建:《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笺注》(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63-76页的相关考证。
    ⑤茅海建:《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第63、69、84页。
    ⑥梁启超:《戊戌政变记》,《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一,第1页。
    ①奋翮生(蔡锷):《军国民篇》,《新民丛报》第1号,1902年2月8日。
    ②康有为:《请大誓臣工,开制度新政局折》,见孔祥吉编:《康有为变法奏章辑考》,第135页。
    ③梁启超:《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之一,第66页。
    ④严复:《救亡决论》,见王栻编:《严复集》第1册,第46页。
    ⑤王先明:《近代新学——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嬗变与重构》,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8页。
    ①康有为:《总署官书局时务书,请饬发翰林院片》,见孔祥吉编:《康有为变法奏章辑考》,第158页。该折为康有为代御史宋伯鲁草拟。
    ②严复:《救亡决论》,见王栻编:《严复集》第1册,第44、53页。
    ③张之洞:《劝学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9页。
    ④梁启超:《西学书目表后序》,《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第128-129页。
    ①康有为:《日本书目志》,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3集,第311-312页。
    ②康有为:《日本书目志》,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3集,第337页。
    ③李孝迁:《梁启超早年新史学思想考源》,《史学月刊》2007年第3期。
    ④罗友松、林申清:《<日本书目志>与<西学书目表>成书先后问题》,《图书馆杂志》1982年第3期。
    ⑤梁启超:《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第70页。
    ①梁启超:《续译列国岁计政要叙》,《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第59-60页。
    ②梁启超:《湖南时务学堂学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第28页。
    ①李华兴、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2页。
    ②在晚年病中尚说“从前所喜哲学、历史诸书皆不能看”(参见严复:《与熊纯如书·第一0六》,见王拭编:《严复集》第3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14页)。
    ③1901年南洋公学出版的《原富》卷首之《亚当斯密传》中就有“译史氏曰”(严复:《亚当斯密传》,王拭编:《严复集》第1册,第103页)、在190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法意》卷首之《孟德斯鸠传》中,严复又使用了“译史氏曰”(严复:《孟德斯鸠传》,见王拭编:《严复集》第1册,第146页)。
    ④严复:《原强修订稿》,见王栻编:《严复集》第1册,第18页。
    ⑤严复:《西学门径功用》,见王栻编:《严复集》第1册,第95页。论者皆认为“群学”是社会学,但是又感觉把“群学”说成“社会学”难以涵括严复所赋予“群学”如此多的含义(参见姚纯安著:《社会学在近代中国的进程》(1895-1919),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0-21页)。笔者以为,在严复的学术世界里,“群学”可能是“社会学”和“社会科学”,而且侧重于“社会科学”,这条材料就是力证。在1906年的《政治讲义》中,严复又说“政治者,群学之一门也”(严复《政治讲义》,见王栻编《严复集》第5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254页)。若“群学”仅指“社会学”,以严复对西方现代学术之了解,又如何能将“政治学”包含在“社会学”中?
    ⑥严复:《论群学不可缓》,《国闻汇编》第1册,1897年11月24日。值得注意的是,在《群学肆言》中,该段文字有部分修改:“·其有高识远睹之彦,为之甄综史志,要删国闻,以求其变灭之源,则世不一遇。又不幸前史体例,于国事常载其然,而不载其所由然,于帝王将相之举动,虽小而必书,于国民生计之所关,虽大有不录,故一群强弱治乱盛衰之故,至为难知,而积厨连轸之书,只以纪淫侈爽德佞幸裹琐之秽迹,兵家战伐纷论,焚轰相斫,朝党袄师,阴谋秘计佹得佹失,于治理何关焉,则置之无足道也”([英]斯宾塞著、严复译:《群学肆言》,商务印书馆1908年版,第8-9页)。
    ⑦严复:《道学外传》,见王栻编:《严复集》第2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83页。
    ①吴汝纶认为译欧洲国史,可用“曾太傅所称叙记、典志二门,似为得体”,欧人传记“失之过详,此宜以迁、固史法裁之”;“欧史用韵,今亦以韵译之,似无不可,独雅词为难耳”(吴汝纶:《与严复书·六》,见王栻编:《严复集》第5册,第1564页)。
    ②戴晋新教授认为,中国君史、民史理论的提出,应该追溯到王韬《重订法国志略·凡例》(戴晋新:《严复与中国近代史学:相关论述的讨论》,见郭卫东、牛大勇主编:《中西融通:严复论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版,第186页)。
    ③唐才常:《史学论略》,见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编:《唐才常集》,第41页。
    ④蒋维乔:《编辑小学教科书之回忆》,《出版周刊》第156号,1935年11月23日。
    ①王国维:《重刻<支那通史>序》,见周锡山编著:《王国维全集》第4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69页。
    ①邝伯林:《从古代的变易史观到近代历史进化论》,《孔子研究》1988年第3期。
    ②严复:《原强》,见王栻编:《严复集》第1册,第5-7页。
    ③孙应祥著:《严复年谱》,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第79页。
    ④[美]本杰明·史华兹著、叶凤美译:《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4、75页。笔者认为,导致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使原著的意思发生了偏倚”的“先入为主的充满曲解的成见”,就是这一时期主导着严复思想的“国族”意识。
    ⑤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大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10页。
    ①胡适:《四十自述》,见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第1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0页。
    ②邓实:《明末四先生学说》,《国粹学报》第15期,1906年4月13日。
    ③杜维运:《西方史学输入中国考》,《台湾大学历史学报》第3期,1976年5月。李孝迁对杜维运等人认为西方现代史学输入中国起自严复翻译出版《天演论》的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应该是可能起自1882年颜永京翻译出版的《肄业要览》,不过李孝迁此文并未谈及此书也引入了进化论(参见李孝迁:《梁启超早年新史学思想考源》,《史学月刊》2007年第3期)。笔者从颜永京的牧师身份推测,该书应该没有涉及“进化论”。尚需进一步指出的是,从李孝迁文也可看出,《肄业要览》真正得到大范围的关注和传播,也是在甲午之后。
    ④严复:《论世变之亟》,见王栻编:《严复集》第1册,第1页。在1898年6月11-12日在《国闻报》上刊发的《保种余义》一文,严复又说“生于民满之日而遭乱者,号为暴君污吏;生于民少之日而获安者,号为圣君贤相。二十四史之兴亡治乱,以此券矣。不然,有治而无乱,何所谓一治一乱哉!”(严复:《保种余义》,见王拭编:《严复集》第1册,第87页)。
    ⑤曹靖国:《梁启超进化史观的演变》,《东北师大学报》1985年第3期。
    ⑥康有为:《<光绪二十三年列国政要比较表>序》,见孔祥吉编:《康有为变法奏章辑考》,第428页。
    ①王国维:《重刻<支那通史>序》,见周锡山编著:《王国维全集》第4册,第469页。
    ②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第3页。
    ③戴逸:《世纪之交中国历史学的回顾与展望》,《历史研究》1998年第6期。
    ④[英]科林武德著、何兆武、张文杰译:《历史的观念》,第211-212页。
    ⑤邹振环:《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以1815至1900年西方历史译著的传播与影响为中心》,第271页。
    ⑥徐维则:《增版东西学书录》,见熊月之编:《晚清新学书目提要》,第12页。在赵惟熙撰写的《西学书目 答问》中,也说该书“述西国近百年来变法自强之事,颇具条理”(赵惟熙:《西学书目答问》,见熊月之编:《晚清新学书目提要》,第571页)。
    ①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第602页。
    ②蒋智由:《卢骚》,《新民丛报》第3号,1902年3月10日。
    ③梁启超:《与严幼陵先生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第108-109页。《严复集》中所收严复给梁启超的信中不见此语,所引文字系从梁启超复信中摘录。
    ①梁启超:《西学书目表后序》,《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第128页。
    ②王沉森:《晚清的政治概念与“新史学”》,见王汎森:《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75页。
    ③相关内容,参见王海娜:《清末民权思想研究》,山东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④严复:《与梁启超书》,见王栻编:《严复集》第3册,第514页。
    ⑤严复:《原强》,见王栻编:《严复集》第1册,第6、9、15页。
    ⑥严复:《原强修订稿》,见王栻编:《严复集》第1册,第18页。
    ①梁启超:《论湖南人应办之事》,《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第47页。
    ②梁启超:《<清议报>序例》,《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地30-31页。
    ③梁启超:《论中国人种之将来》,《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第48页。
    ④梁启超:《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第56-页。
    ⑤梁启超:《爱国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第66页。
    ⑥梁启超:《呵旁观者文》,《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五,第70页。
    ①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五,第18-28页。
    ②康有为:《<泰西新史揽要>序》,见孔祥吉编:《康有为变法奏章辑考》,第414页。
    ③王国维:《重刻<支那通史>序》,见周锡山编著:《王国维全集》第4册,第469页。
    ①王汎森:《晚清的政治概念与“新史学”》,见王汎森:《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第186页。
    ②康有为:《<泰西新史揽要>序》,见孔祥吉编:《康有为变法奏章辑考》,第420页。
    ①梁启超:《说群一·群理一》,《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第6页。
    ②严复:《原强修订稿》,见王拭编:《严复集》第1册,第18页。
    ③张之洞:《劝学篇》,第4页。
    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文虎普及编辑室:《出版说明》,见张之洞:《劝学篇》,“卷首”。
    ⑤仅从孔祥吉编《康有为变法奏章辑考》中,就可以找到康有为在1898年这一年的相关奏折里就使用了众多的“中国”、“中国人民”、“二万万方里之地、四万万之民”等概念(如该书第134、171、186、266页)等。在严复的《原强》、《拟上皇帝书》等文,以及梁启超等人此一时期的文章中,这些概念和用语也很多。
    ⑥梁启超:《西学书目表后序》,《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第128-129页。
    ①康有为:《日本书目志》,见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3集,第337页。
    ②梁启超:《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第70页。
    ③梁启超:《续译列国岁计政要叙》,《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第59-60页。
    ④梁启超:《爱国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第66页。
    ⑤《清议报》第11、15-19、23、25-31期刊载了德国伯伦知理著、饮冰室主人译的《国家论》。该文可能是伯伦知理《为有文化的公众而写的德国政治学》的节译本,主要节译了该书第一部分《国家总论》的第1卷《国家与性质与目的》、第3卷《国体》、和第4卷《公权及其作用》。巴斯蒂认为“如果同梁启超本人的影响那样,《国家论》在百日维新后的混乱时期,肯定对启发和促进其他文人的政治思维也起了决定性作用”。(参见巴斯蒂:《中国近代国家观念溯源——关于伯伦知理<国家论>的翻译》,《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4期)。
    ⑥梁启超先后为此撰写了《瓜分危言》、《亡羊录》等文章。梁启超在《瓜分危言》中说“骨节肌肉脉络手足咽喉皆可德而瓜分者也,惟腹心则不可得而瓜分者也,腹心者何,我四万万同胞爱国之心,团结之力是也,有之则生,无之则死,生死之见,系兹一发”(梁启超:《瓜分危言》,《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第27页)。至1900年春,麦孟华还在文中说,中国“世变亟矣”,“验之往古,案之外洋,审其时势,察其情事,盖中国有必亡之势,有难亡之理,有决不可亡之机”,故“今日不为日本之强盛,即为印度之灭亡”,呼吁“同胞”在“国势沦胥之痛”、“身家不保之惨”的刺激下,努力自强,“保神明之贵种以竞争于世界耶”(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清议报》第38期。1900年3月11日)。
    ⑦当时日本国内对华有不同的态度,并不像梁启超等人期望的那样日本对华非常友好。故梁启超写有《论支那独立之实力与日本东方政策》。
    ⑧麦孟华:《论中国救亡当自增内力》,《清议报》第41期。1900年4月10日。
    ①梁启超:《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第56-60页。
    ②梁启超:《论变法必自平满汉之界始》,《饮冰室文集》之一,第77页。
    ③梁启超:《新史学》,《新民丛报》第14号,1902年8月18日。
    ④冯自强:《独立说》,《清议报》第58期,1900年9月24日。
    ①马戎编著:《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9页。
    ②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第28、31页。
    ①相关研究可参见刘莘《族群意识与族群共同体——中国古代族群意识的发展》(《重庆师院学报》1999年第4期);李丽娟《原始族群意识研究——基于云南少数民族神话史诗和原始信仰的考察》(云南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等。
    ②郝时远:《先秦文献中的“族”与“族类”观》,《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
    ③夏东元:《开“千古未有之奇变”——为鸦片战争150周年作》,《社会科学》1990年第6期。
    ①张效民、徐春峰:《晚清外交变化的观念因素》,《国际政治科学》2006年第2期。
    ②董恂:《万国公法·序》,见[美]惠顿著、[美]丁韪良译:《万国公法》,第1页。
    ③有关中国近代国家观念形成的研究除了李华兴、张元隆等人撰写的《索我理想之中华: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外,还有不少,此处不再一一列举。
    ④李华兴、张元隆:《中国近代国家观念转型的思考》,《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⑤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第46、48页。
    ⑥王尔敏:《清季学会与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见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79页。
    ⑦[日]石川桢浩《晚清“睡狮”形象探源》,《中山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该文于1887年2月8日被转载于香港英文报纸《德臣报》,该年6月14-15日汉译本刊载于《申报》。
    ①曾纪泽:《中国现睡后醒论》,见朱维铮、龙应台编:《维新旧梦录:戊戌前百年中国的“自改革”运动》,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66-169页。
    ②杨瑞松:《睡狮将醒?:近代中国国族共同体论述中的“睡”与“狮”意象》,《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报》第30期,2008年12月。
    ③[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吴叡人译:《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3页。
    ④最早将“睡狮”形象产生溯及曾纪泽此文的,可能是梁启超《自由书·动物谈》(1899年4月30日刊于《清议报》第13册)一文。该文说:“伦敦博物院有人制之怪物焉,状若狮子,然偃卧无生动气,或语余曰,子无轻视此物,其内有机焉,一拨捩之,则张牙舞爪以搏以噬千人之力,未之敌也。余询其名,其人曰,英语谓之佛兰金仙,昔支那公使曾侯纪泽译其名,谓之睡狮,又谓先睡后醒之巨物”(梁启超:《自由书·动物谈》,《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第44页)。在《瓜分危言》(该文最后一部分刊于1899年8月17日出版的《清议报》第23册)中说,“曾惠敏曾对英人大言曰中国先睡后醒之巨物也,故英人亦有佛兰金仙之喻”(梁启超:《瓜分危言》,《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第42页)。
    ⑤参见李永圻编:《吕思勉先生编年事辑》,见俞振基编:《蒿芦问学记》,第350-351页。
    ①吕思勉:《三十年来之出版界(1894-1923))),见《吕思勉遗文集》上,华东师范大学1997年版,第373页。
    ②李华兴:《戊戌维新与国家观念转型》,《史林》1998年第2期。
    ③易燕明:《19世纪末湖南维新思潮中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确立》,《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10卷第2期。
    ④曾纪泽在《中国先睡后醒论》中已表达的很清楚,西方列强抢夺圆明园是中国交的学费,中国也不会以土耳其为榜样,军事力量强大后向西方列强开战。
    ⑤康有为:《殿试策》,见汤志均编:《康有为政论集》,第106页。
    ⑥严复:《与陈宝琛书·二》,见王拭编:《严复集》第3册,第499-500页。
    ⑦严复:《论世变之亟》,见王栻编:《严复集》第1册,第2页。
    ①即nationalism,在本文的概念系统中,与国族主义对应。
    ②康有为:《京师强学会序》,见汤志均编:《康有为政论集》,第166页。
    ③康有为:《上海强学会后序》,见汤志均编:《康有为政论集》,第172页。
    ④《上海强学会章程》,见汤志均编:《康有为政论集》,第173页。
    ⑤郭正昭:《社会达尔文主义与晚清学会运动(1895-1911)—兼代科学思潮社会冲击研究之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期,1972年7月。
    ⑥王尔敏:《清季学会与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见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第186页。
    ⑦严复:《原强》,见王拭编:《严复集》第1册,第10-12页。
    ①张树年:《张元济年谱》,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2页。
    ②梁启超:《爱国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第67页。
    ③严复:《与陈宝琛书·二》,见王栻编:《严复集》第3册,第500页。
    ④严复:《论世变之亟》,见王栻编:《严复集》第1册,第4页。
    ⑤严复:《原强》,见王栻编:《严复集》第1册,第10页。
    ⑥梁启超:《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第83页。
    ①王宏斌:《戊戌维新时期的“群学”》,《近代史研究》1985年第2期。
    ②严复:《天演论·案语》,见王栻编《严复集》第5册,第1347页。
    ③梁启超:《说群序》,《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第3页。
    ④梁启超:《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第31页。
    ⑤梁启超:《说群序》,《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第3-4页。
    ⑥郭正昭:《社会达尔文主义与晚清学会运动(1895-1911)—兼代科学思潮社会冲击研究之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期,1972年7月。
    ⑦梁启超:《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第8页。
    ⑧“国族”意识借助现代报刊的传播,影响了很多人。关于现代印刷品对民族意识的产生和影响,可参见本尼迪克特·尼尔森著、吴叡人译《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一书第41-45页的论述。
    ①1898年4月17日,保国会第一次集会,参加的京官、士大夫等至少127人,后来题名入会者也有185人(茅海建:《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笺注》第361、364页)。
    ②张之洞:《劝学篇》,第2页。
    ③[日]石川桢浩:《辛亥革命时期的种族主义与中国人类学的兴起》,中国史学会编:《辛亥革命与20世纪的中国》,第1004页。
    ④乔治忠、刘芹:《史家王树枏及其<欧洲族类源流略>》,《史学月刊》2007年第8期。
    ⑤严复:《天演论》,见王拭编:《严复集》第5册,第1327页。
    ①张元济:《变法自强,亟宜痛除本病统筹全局折》,见孔祥吉编:《康有为变法奏章辑考》,第450页。孔祥吉在此折后附按语中认为,该折正文部分,由内容与文句观之,系由张元济本人草拟,而其所附管见总纲及细目部分,则可能由康氏代拟。并说“融满汉之见”、“通上下之情”亦系康有为一贯变法建议。
    ②唐才常:《挽谭嗣同联》,湖南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编:《唐才常集》,第265页。
    ③《清议报全编》第15卷,第31页。《国闻报》由严复、夏曾佑等人主办,此文是否为夏曾佑所写,尚不能完全确定。严复在1900年2月28日致给张元济的信中说,有人见新出的《清议报》刻有夏曾佑“吊六君子诸诗,居然将大名明白著布”,严复感到非常不妥,“身在州县,名在禁书中,有是理耶”?并说“徒祸身家,与时无毫末之益,即以正道言之,亦为违反也”,严复请张元济查实,并让他“切戒”,夏曾佑(严复:《与张元济书·八》,见王栻编:《严复集》第3册,第538页)。查《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编》之《清议报》,署夏曾佑名号的诗只有第97期《赠任公》和第100期《赠任公二首》(均署“碎佛”)。而《清议报》第30期(1899年10月15日)有《吊六君子文》,署“录天津国闻报”。因天津《国闻报》就是夏曾佑、严复等人所办,故严复所指应就是此文。另,《知新报》曾有1899年10月5日第101册曾刊《己亥八月十三日吊六君子文》,署“录《国闻报》”。从《清议报》的转载时间来看,两者应系同一文。从“己亥八月十三日”来看,《国闻报》应是在1899年9月15日刊载。
    ①廖梅:《汪康年:从民权论到文化保守主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52-253页。
    ②张篁溪:《记自立会》,见杜迈之等辑:《自立会史料集》,岳麓书社1983年版,第2-3页。
    ③廖梅:《汪康年:从民权论到文化保守主义》,第264-265页。
    ④汤志钧编:《章太炎年谱长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09页。
    ⑤张元济在当时有劝说李鸿章不必再为清廷效力的举动(张数年:《张元济年谱》第35页),在此后张元济多次拒绝清廷的征召,再未担任过实质性官职。
    ①康有为:《保皇会草略章程》,见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5集,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0页。此点也显示出康有为等人与革命派的不同,省籍意识在革命阵营中至始至终都是一个显著特色。
    ②康有为:《保救大清皇帝公司序例》,见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5集,第145页。据此,康有为认为“五胡乱华,金、元入主”(按:当然从逻辑上也可推出包括满清入关),“虽得中国而依旧同中国之种、从中国之俗”,实际上算不上亡国(康有为:《保救大清皇帝公司序例》,见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5集,第148页)。
    ③康有为:《与赵曰生书》,见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5集,第402页。
    ④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蔡元培全集》第15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27页。原文“大同”一词 被改为“大乱”。桑兵在《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一书中指出,这种“改正”是错误的,将“大乱”改为“大同”(桑兵:《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3页)。高平叔编《蔡元培年谱》中引用的也是“大同”(高平叔:《蔡元培年谱》第1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99页),故此处采“大同”。
    ①梁启超在1899年12月19日所写的《夏威夷游记》中说“自居东以来,广搜日本书而读之,若行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脑质为之改易,思想言论与前者若出两人”(梁启超:《夏威夷游记》,《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十二,第186页)。
    ②梁启超:《论变法必自平满汉之界始》,《饮冰室文集》之一,第77页。
    ①梁启超:《论变法必自平满汉之界始》,《饮冰室文集》之一,第80页。
    ②梁启超:《论变法必自平满汉之界始》,《饮冰室文集》之一,第83页。
    ③梁启超:《爱国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第66页。
    ④马戎编著:《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第69页。
    ①梁启超:《论中国人种之将来》,《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第48-54页。
    ②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五,第36页。
    ①[法]巴斯蒂:《中国近代国家观念溯源——关于伯伦知理<国家论>的翻译》,《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4期。
    ②梁启超:《国家论》,见夏晓虹编:《<饮冰室合集>集外文》下,第1206-1242页。
    ③[法]巴斯蒂:《中国近代国家观念溯源——关于伯伦知理<国家论>的翻译》,《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4期。
    ④陈诤编:《黄遵宪全集》,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429页。
    ⑤[法]巴斯蒂:《中国近代国家观念溯源——关于伯伦知理<国家论>的翻译》,《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4期。
    ⑥从梁启超指出是“《国家学》”而不是“《国家论》”可知,梁启超此处学习的不是《清议报》1899年节译的伯伦知理之著作《国家论》,而是日本人吾妻兵治译的《国家学》。
    ⑦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第20页。
    ⑧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第21页。
    ①[法]巴斯蒂:《中国近代国家观念溯源——关于伯伦知理<国家论>的翻译》,《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4期。
    ②《新民丛报》第38-39期合刊本该文前有“此题已见本报第32号中,以其所叙尚简略也,且夫作者之所感触别有所在也,故不避骈枝之诮,再撰此篇”(梁启超:《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新民丛报》第38-39期合刊本,1903年10月4日)。
    ③梁启超:《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新民丛报》第32号,1903年5月25日。
    ④姜萌:《辛亥前开明专制思想的发生及其影响》,《东岳论丛》2010年第11期。巴斯蒂指出,当梁启超对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犹豫不决时,他在拥护满清和反对满清之间摇摆,当他对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确定以后,便开始有条理地抨击他曾经支持过的自由主义学说,尤其是卢梭的学说。巴斯蒂并且指出,梁启超的思想彻底改变,是在1903年旅美期间完成的([法]巴斯蒂:《中国近代国家观念溯源——关于伯伦知理<国家论>的翻译》,《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4期)。这个观点,当是接近梁启超思想变迁真相的观点。
    ⑤梁启超:《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新民丛报》第38-39号,1903年10月4日。
    ⑥[法]巴斯蒂:《中国近代国家观念溯源——关于伯伦知理<国家论>的翻译》,《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4期。
    ①梁启超:《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新民丛报》第38-39号,1903年10月4日。
    ①无名:《东方病人》,《国民报》第3期,1901年7月9日。
    ②严复:《致张元济书·十一》,见王拭编:《严复集》第3册,第544页。
    ③张数年:《张元济年谱》,第34页。
    ④冯自由:《革命逸史》第2集,新星出版社2009年版,第214页。
    ⑤赵丰田、丁文江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8-189页。
    ①赵丰田、丁文江编:《梁启超年谱长编》,第151-154页。
    ②桑兵:《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第88、138页。
    ③以上诸诗出自《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十五,第14-15页。
    ①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五,第42页。
    ②《本报告白》,《新民丛报》第1号,1902年2月8日。
    ③梁启超:《新民说》,《新民丛报》第1号,1902年2月8日。
    ①梁启超:《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新民丛报》第2号,1902年2月22日。
    ②梁启超:《似此遂足以破种界乎》,《新民丛报》第2号,1902年2月23日。
    ③梁启超:《新民说》,《新民丛报》第4号,1902年3月24日。
    ①赵丰田、丁文江编:《梁启超年谱长编》,第189页。梁启超这里所说的“民族主义”,正是汉族的种族主义,其锋芒指向满清政权。
    ②冯自由说,韩文举自号“扪虱谈虎客”,“鼓吹民族主义最力”,梁启超在《新民丛报》间由排满言论,以畏惮其师责备,往往假借“扪虱谈虎录”中发表(参见冯自由《革命逸史》第2集,第214页)。
    ③赵丰田、丁文江编:《梁启超年谱长编》,第189页。
    ④康有为:《答南北没有诸法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见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6集,第312页。
    ①康有为:《答南北没有诸法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见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6集,第327、329页。
    ②康有为:《与同学诸子梁启超等论印度亡国由于各省自立书》,见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6集,第345-346页。
    ③陈铮编:《黄遵宪全集》,第430页。
    ①梁启超:《新民说》,《新民丛报》第11期,1902年7月5日。
    ②梁启超:《莅报界欢迎会演说词》,《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九,第3页
    ③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启超亦不慊于当时革命家之所为,惩羹而吹齑,持论稍变矣”(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第86页)。康有为在该年给梁启超的回信中,大约也可知梁启超“持论稍变”的时间,康有为在回信中说,“十月居箱根来书收。知汝痛自克责,悔过至诚。此事关中国大局,深为喜幸”(赵丰田、丁文江编:《梁启超年谱长编》,第197页)。
    ④梁启超:《莅报界欢迎会演说词》,《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九,第3页
    ⑤赵丰田、丁文江编:《梁启超年谱长编》,第218页。
    ①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五,第14-17页。
    ②梁启超:《中国史叙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第1-2页。
    ③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第10-11页。
    ①梁启超:《论中国与欧洲国体异同》,《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第61页。
    ②梁启超:《纪年公理》,《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第36页。
    ③梁启超:《中国史叙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第7页。
    ①梁启超:《自由书·英雄与时势》,《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第10页。
    ②梁启超:《自由书·无名之英雄》,《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第50页。
    ③梁启超:《自由书·文明与英雄》,《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第86页。
    ①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五,第16页。
    ②梁启超:《中国史叙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第3-6页。
    ③梁启超:《中国史叙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第11-12页。
    ①参见邬国义:《梁启超新史学思想探源》,见邬国义编校:《史学通论四种合刊》,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版,第22-24页。
    ②梁启超:《新史学》,《新民丛报》第11号,1902年7月5日。
    ③梁启超:《新史学》,《新民丛报》第1号,1902年2月8日。
    ④梁启超:《东籍月旦》,《新民丛报》第11号,1902年7月5日。
    ⑤梁启超:《新史学》,《新民丛报》第11号,1902年7月5日。
    ①梁启超:《新史学》,《新民丛报》第11号,1902年7月5日。
    ②梁启超:《新史学》,《新民丛报》第11号,1902年7月5日。
    ③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第86页。
    ④在《新民丛报》刊发时,“历史与人种之关系”刊发在第14期,为“续悬谈一”,“论正统”刊发在第11期,为“悬谈一”,后来在“合集”里,二者调换顺序。在1907年广智书局出版的《分类精校饮冰室文集》中,“新史学”三字被换成“中国史界革命案”,“历史与人种之关系”又被放到“论纪年”之后。这些章节为何在不同时间里调换顺序,何时调换为当前流行的《新史学》这样次序,由于资料原因,尚未探明。本文论述依照《新民丛报》之顺序。
    ⑤梁启超:《新史学》,《新民丛报》第14号,1902年8月18日。
    ⑥梁启超:《新史学》,《新民丛报》第14号,1902年8月18日。
    ①梁启超:《新史学》,《新民丛报》第16号,1902年9月16日。
    ①梁启超:《新史学》,《新民丛报》第16号,1902年9月16日。
    ②陈平原:《“元气淋漓”与“绝大文字”——梁启超及“史界革命”的另一面》,《文学评论》2003年第3期。
    ①[日]浮田和民著、李浩生译:《史学通论》,见邬国义编校:《史学通论四种合刊》,第93页。
    ②严复:《主客平议》,见王拭编:《严复集》第1册,第115页。
    ③1901年1月29日清廷下谕旨,决定进行“强国利民”、“渐致富强”的“新政”,并要大臣对“新政”如何开展“各抒所见”,不得“空言塞责”(朱寿鹏编、张静庐等点校:《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601-4602页)。
    ①陈祖棻:《复吴君书》,《选报》(录天津《大公报》)1902年第33期,1902年10月31日。
    ②康有为:《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能行革命书》,见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6集,第312页。
    ③康有为:《致欧榘甲等书》,见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6集,第352页。
    ④康有为:《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能行革命书》,见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6集,第317页。
    ⑤康有为:《与同学诸子梁启超等论印度亡国由于各省自立书》,见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6集,第335页。
    ⑥康有为:《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能行革命书》,见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6集,第317、324页。
    ①康有为:《与同学诸子梁启超等论印度亡国由于各省自立书》,见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6集,第343页。
    ②康有为:《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能行革命书》,见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6集,第324页。
    ③康有为:《大同书》,见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7集,第43-44页。
    ④康有为:《论强国富民之法》,见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7集,第206页。
    ⑤梁启超:《三十自述》,《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一,第19页。
    ①徐佛苏:《记梁任公先生逸事注》,转见于丁文江编、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第775页。
    ②郑振铎:《梁任公先生》,《小说月报》第20卷第2号,1929年2月。
    ③梁启超:《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十一,第1页。
    ④严复:《致梁启超信·二》(1902年4月),见王栻编:《严复集》第3册,第515页。
    ⑤严复:《致张元济信·十四》(1902年春),见王栻编:《严复集》第3册,第551页。
    ①[英]斯宾塞著、严复译:《群学肆言》,第22-24页。
    ②[英]斯宾塞著、严复译:《群学肆言》,第45页。
    ③[英]斯宾塞著、严复译:《群学肆言》,第131页。
    ④严复:《泰晤士<万国通史>序》,见王拭编《严复集》第2册,第270页。
    ⑤严复:《导扬中华民国立国精神议》,见王拭编:《严复集》第2册,第342页。
    ⑥《教育论》,《游学译编》第1册,1902年12月14日。
    ①丁宝书:《蒙学中国历史教科书》,文明书局1903年版,“编辑大义”第2页。
    ②《高等小学国史教科书·广告》,《江苏》第1期,1903年4月27日。
    ③张数年编:《张元济年谱》,第35页。
    ④张元济:《答友人问学堂事》,见张元济:《张元济诗文》,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70页。
    ⑤张树年编:《张元济年谱》,第45页。
    ①康有为:《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能行革命书》,见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6集,第327、328页。
    ②康有为:《与同学诸子梁启超等论印度亡国由于各省自立书》,见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6集,第346页。
    ③康有为:《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能行革命书》,见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6集,第329页。
    ①梁启超《张博望班定远合传》,《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五,第1页。该文原载《新民丛报》第8、23号。
    ②梁启超:《中国之武士道自序》,见《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十四,第18-19页。
    ③梁启超:《中国之武士道凡例》,见《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十四,第2页。
    ④蒋智由:《中国之武士道序》,见《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十四,第1-3页
    ⑤杨度:《中国之武士道序》,见《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十四,第14-15页
    ⑥潘光哲:《划定“国族精神”的疆界:关于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的思考》,《中央研究院近代 史研究所集刊》第53期,2006年9月。
    ①关于梁启超的“开明专制”思想之形成,可参阅姜萌《辛亥前开明专制思想的发生及其影响》(《东岳论丛》2010年第11期)一文。
    ②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108页。
    ③梁启超:《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新民丛报》第38-39号,1903年10月4日。
    ④陈黻宸:《独史》,《新世界学报》第2号,1902年9月16日。
    ①丁保书:《蒙学中国历史教科书》,第46-47页。
    ②陈懋治:《高等小学中国历史教科书》,文明书局1904年版,第57、60页。
    ③陈庆年:《中国历史教科书》,商务印书馆1909年版,第1 8、20页。
    ④汪荣宝:《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本朝史》第1编,商务印书馆1910年版,第51页。
    ⑤汪荣宝:《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本朝史》第1编,第53页。
    ⑥汪荣宝:《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本朝史》第1编,第53页。
    ①汪荣宝:《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本朝史》第1编,第94页。
    ②汪荣宝:《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本朝史》第3编,商务印书馆1910年版,第63-64页。
    ③汪荣宝:《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本朝史》第1编,第3页。
    ①《汪荣宝先生哀启》,《国风半月刊》第3卷第5期,1933年。
    ②许国英:《清史讲义序》,汪荣宝、许国英:《清史讲义》,商务印书馆1913年版,第1页。
    ③李洪岩:《百年中国史话·史学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93页。
    ④刘长焕:《汪东先生年表简编》,《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1期。
    ⑤汪公纪:《清史讲义印前记》,见《清史讲义》(沈云龙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之九十四),台北文海出版社1982年版。
    ⑥李洪岩:《百年中国史话·史学史话》,第93页。
    ⑦兖父:《史学概论》,《译书汇编》第9期,1902年12月10日。
    ⑧这一问题的提出,请参见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一书的序论《什么是中国人》。
    ①康有为:《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能行革命书》,见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6集,第327-328页。
    ②康有为:《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能行革命书》,见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6集,第327-328页。
    ①梁启超:《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十一,第1、4页。
    ②观云:《读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系论》,《新民丛报》第73号,1906年1月25日。
    ③胡炳熊:《论中国种族》,《东方杂志》第4卷第8期,1907年10月2日。
    ①蒋俊:《中国史学近代化进程》,齐鲁书社1995年版,第36页。
    ②兖父(汪荣宝):《史学概论》,《译书汇编》第9期,1902年12月10日。
    ③兖父:《史学概论》,《译书汇编》第9期,1902年12月10日。
    ④兖父:《史学概论》,《译书汇编》第9期,1902年12月10日。
    ①陈懋治:《高等小学中国历史教科书》,第4-5页。将此文和那珂通世《支那通史》一书对照,陈懋治此处论述虽在概念命名等方面和那珂通世《支那通史》第一卷第二章“人种之别”有所不同,但分类、叙述等方面多有类同,故可知陈氏此处之观点源自那珂通世之《支那通史》。
    ②陈懋治:《高等小学中国历史教科书》,第7页。
    ①夏曾佑:《中国古代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2页。
    ②夏曾佑:《中国古代史》,第6-7页。
    ③夏曾佑:《中国古代史》,第245页。
    ①那珂通世:《支那通史》,日本中央堂明治二十一年版,第27页。
    ②该书在1904年春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③严复:《天演论·译者序》,[英]甄克思著、严复译《天演论》,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④严复:《读新译甄克思<社会通诠>》,见王栻编:《严复集》第1册,第147页。
    ⑤严复:《读新译甄克思<社会通诠>》,见王栻编:《严复集》第1册,第151页。此文原刊1904年4月20、23日《大公报》。
    ⑥[英]甄克思著、严复译《天演论》,第4页。
    ①f英]甄克思著、严复译《天演论》,第16页。
    ②[英]甄克思著、严复译《天演论》,第18页。
    ③[英]甄克思著、严复译《天演论》,第115页。
    ④[英]甄克思著、严复译《天演论》,第62页。
    ⑤[英]甄克思著、严复译《天演论》,第115页。
    ⑥章太炎:《<社会通诠>商兑》,见朱维铮编:《章太炎全集》第4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22-324页。
    ⑦仅从他的书房联语就可看出这种自我认可。他拟于1906年的书房联语为:有王者兴,必来取法;虽圣人起,不易吾言(孙应祥、皮后锋编:《<严复集>补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3页)。
    ①严复:《政治讲义》,见王栻编:《严复集》第5册,第1245-1246页。
    ②严复:《政治讲义》,见王栻编:《严复集》第5册,第1246页。
    ③严复:《政治讲义》,见王栻编:《严复集》第5册,第1251页。
    ④严复:《政治讲义》,见王栻编:《严复集》第5册,第1263-1264页。
    ⑤严复:《泰晤士<万国通史>序》,见王栻编《严复集》第2册,第270页。
    ①夏曾佑:《社会通诠·序》,[英]甄克思著、严复译:《社会通诠》,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6-8页。
    ②夏曾佑的思想之“悲观”情绪在这一时期已经显现,他甚至对严复所谓“新旧相争,新者终胜”的观点产生怀疑(夏曾佑:《致汪康年信·八十二》,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扎》第2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392页)。
    ③夏曾佑:《致汪康年书·八十一》,见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札》第2卷,第1390-1391页。据李开军博士考证,此信写作时间在农历1901年4月19日(参见李开军:《夏曾佑与汪康年书札百函时间考证》,未刊稿)。
    ④夏曾佑:《致汪康年信·八十二》,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扎》第2卷,第1392页。
    ⑤别士(夏曾佑):《论变法必以历史为根本》,《东方杂志》第2卷第8期,1905年9月23日。
    ①夏曾佑:《论近代政教之原》,《时务报》第63册,1898年6月9日。
    ②别士(夏曾佑):《中国社会之原》,《新民丛报》第34号,1903年6月25日。
    ③袁英光:《中国古代史》,见仓修良编:《中国史学名著评介》第3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63页。
    ④别士(夏曾佑):《中国社会之原》,《新民丛报》第35号,1903年8月6日。
    ⑤别士(夏曾佑):《论变法必以历史为根本》,《东方杂志》第2卷第8期,1905年9月23日。
    ①夏曾佑:《中国古代史》,第3-7页。
    ②严复:《与夏曾佑书·三》,见孙应祥、皮后锋编:《<严复集>补编》,263-264页。
    ③《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广告》,《东方杂志》第3卷第7期,1906年8月14日。
    ④吴怀祺:《中国古代史·前言》,见夏曾佑:《中国古代史》,第7页。
    ⑤丁保书:《蒙学中国历史教科书·编辑大义》,见丁保书:《蒙学中国历史教科书》,第1页。
    ①《教育论》,《游学译编》第1册,1902年12月14日。
    ②作者认为颜李学派“镕孔墨于一治,其学最切于今日救弊起衰之用”。在国家危亡之际,要发扬重光颜李之学以救弊起衰(“薶照”:《论中国有救弊起衰之学派》,《东方杂志》第1卷第4期,1904年6月8日)。
    ③文章认为墨子之学说实乃与“物竞天择,优胜劣败”之天演学理类同,有助于“策人进取之心”,可“养成公德”,“收回国魂”,是我国今日,“起死回生之妙药也”(“觉佛”:《墨翟之学说》,《觉民》第7期,1904年6月8日)。
    ④该文“窃取中村氏之意见”,添加上“儿时所记诵”的材料而成。文章从古书中抽取那些符合现代国际法的记述,如交战双方战时之联系、对待他国首领之礼节、不干涉他国内政等,“以为我祖国光,以壮我国民气,而尤冀我国人之深自省也”(刊载徐家驹:《论我国古代之国际法》,《北洋法政学报》第5册,1906年10月22日)。
    ①梁启超:《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新民丛报》第1号,1902年2月8日。
    ②梁启超:《近世文明初祖二大家之学说》,《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三,第1页。原载《新民丛报》第1、2号。
    ③在《新民丛报》第3-5、7、9、12、16、18、21、22、第53-55、58号连载。
    ④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⑤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2-3页。
    ⑥潘光哲:《划定“国族精神”的疆界:关于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的思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3期,2006年9月。
    ⑦在《新民丛报》原文,附录仅《史记匈奴传戎狄名义考》一文,《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十一收录该文时,将《春秋夷蛮戎狄表》收入,加按语曰“此表与《史记匈奴传戎狄名义考》同时作,皆旧著《国史稿》之一部分”(《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十一,第25页)。又梁启超在《新民丛报》第66号刊载完《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之后,指出“数月前旧作一篇言古代诸异族之关系者,今录以供参考”,即《史记匈奴传戎 狄名义考》(梁启超:《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新民丛报》第66号,1905年4月5日),故此处三文一并纳入研究视野。
    ①梁启超:《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十一,第1页。
    ②观云:《读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系论》,《新民丛报》第73号,1906年1月25日。
    ③梁启超:《中国文明之传播》,见夏晓虹辑:《<饮冰室合集>集外文》,第492页。该文原载1907年2、3月《学报》第1年第1-2号。
    ④封建制将宗亲、功臣及古帝王之裔三者“其种类虽不同,其同为我族,同保持我族之文明”,将三者“置藩”,“藩侯之势力涨一度,则文明之传播广一度”(梁启超:《中国文明之传播》,见夏晓虹辑:《<饮冰室合集>集外文》,494页)。
    ⑤梁启超:《中国文明之传播》,见夏晓虹辑:《<饮冰室合集>集外文》,494页。梁启超还指出,“春秋时期所以能举诸戎狄之地而悉为中国者,其道有四:一曰歼灭,二曰攘逐,三曰徙置,四曰杂婚”,并且指出春秋时期族群认同由血缘向文化取向的转变:“孔子作《春秋》,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梁启超:《中国文明之传播》,见夏晓虹辑:《<饮冰室合集>集外文》,495页)。
    ①梁启超:《中国文明之传播》,见夏晓虹辑:《<饮冰室合集>集外文》,503-504页。
    ②梁启超:《<黄梨洲>绪论》,见夏晓虹编:《<饮冰室合集>集外文》,第127-128页。该文原载《新民丛报》第14号。
    ③梁启超:《明季第一任务袁崇焕传》,《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七,第23页。该文原载《新民丛报》第46-48合刊号、49号、50号。
    ④梁启超:《中国殖民八大伟人传》,《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八,第4页。
    ⑤梁启超《张博望班定远合传》,《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五,第8页
    ①梁启超《张博望班定远合传》,《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五,第9、13页
    ②梁启超《张博望班定远合传》,《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五,第16、17页
    ③梁启超:《海外殖民调查报告书》,见夏晓虹编:《<饮冰室合集>集外文》,第142页。该文原载《新民丛报》第28号。
    ④梁启超:《中国殖民八大伟人传》,《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八,第1页。该文原载《新民丛报》第63号。
    ⑤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九,第11-12页。原载《新民丛报》第69号。
    ①姜萌:《试析1903-1911年间中国的尚武思潮》,《东岳论丛》2004年第2期。
    ②梁启超:《中国之武士道》,《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十四,第1页。
    ③此前对霍布士、斯宾诺萨、卢梭等人思想学说的介绍,亦当纳入到这个体系中去。
    ④梁启超:《近世文明初祖二大家之学说》,《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三,第1页。原载《新民丛报》第1、2号。
    ①梁启超:《生计学说沿革小史》,《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二,第1-2页。原载《新民丛报》第7、9、13、17、19、23、51号。
    ②梁启超:《乐利主义泰斗边沁之学说》,《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三,第30页。原载《新民丛报》第15、16号。
    ③梁启超《近世第一大哲康德之学说》,《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三,第49-50页。原载《新民丛报》第25、26、28、46-18号。
    ④梁启超:《匈牙利爱国者噶苏士传》,《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十,第1页。原载《新民丛报》第4、6、7号。
    ⑤梁启超:《意大利建国三杰传》,《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十一,第1-2页。原载《新民丛报》第9、10、14—17、19、22页。
    ①梁启超:《雅典小史》,《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十六,第1-2页。原载《新民丛报》第19号。
    ②梁启超这种认识此后发展为系统的“开明专制”之关于“制”的观点(参见姜萌:《中国近代知识阶层的开明专制思想》,《史学月刊》2010年第8期)。
    ③梁启超《越南亡国史》,《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十九,第1页。
    ④张百熙:《进呈学堂章程折》,见陈元晖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41页。
    ⑤张百熙、荣庆、张之洞:《重订学堂章程折》,陈元晖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298页。
    ①关于“中体西用”观念对清末新式教育的影响,以及这一观念对清末新式教育在塑造国族意识方面的影响,可参见刘龙心《晚清民族观念的蜕变与重塑——以新式学堂教育为对象的察考》(《辅仁历史学报》,第6期,1994年)一文。
    ②周朝民:《戊戌变法后的中国历史教科书》,《史学史研究》1983年第4期。
    ③苏云峰:《张之洞与湖北教育改革》,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3年版,第228页。
    ④1901年10月20日,江楚编译局正式开办,该局以刘世珩为总办,缪荃孙为总纂,罗振玉为襄办,柳诒徵、陈作霖等为分纂,罗振玉、王国维、樊炳清等在上海为书局负责编译日本书籍。周馥就任两江总督后,以陈季同总领该局事务,陈季同去世后,端方任命陈庆年为坐办,主持译局工作。该局编译出版的书籍并不多,知名的有柳诒徵《历代史略》(1902年)、刘鉴《埃及近世考》(1907)等。
    ⑤吴剑杰编:《张之洞年谱长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07、712页。
    ⑥杨洪升:《缪荃孙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61页。
    ⑦柳曾符:《柳诒徵早期的三部历史著作》,见柳曾符、柳佳编:《劬堂学记》,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198页。
    ⑧孙永如:《柳诒徵评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47页。
    ⑨柳曾符:《柳诒微早期的三部历史著作》,见柳曾符、柳佳编:《劬堂学记》,第198页
    ①那珂通世的《支那通史》由于是以汉文撰写的,1899年就被罗振玉在中国翻刻,并称赞它是“取精于诸史,而复纵横上下于二千余年之书,以究吾国政治、风俗、学术之流迁,简而赅,质而雅,而后吾族之盛衰与其强弱、智愚、贫富之所由然可知”的“良史”(王国维:《重刻<支那通史>序》,见周锡山编著:《王国维集》第4册,第469页)。
    ②刘龙心:《学术与制度:学科体制与现代中国史学的建立》,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第54-55、82页。
    ③区志坚:《历史教科书与民族国家形象的营造:柳诒徵<历代史略>去取那珂通世<支那通史>的内容》,见冬青书屋同学会编:《庆祝卞孝萱先生八十华诞:文史论集》,凤凰出版社2003年版,第75页。
    ④该书在1903年被湖广总督署重刻刊行,直到1908年还被学部定为“中学堂初级师范学堂暂定用书”,并称“日本人述中史,究不免疏漏,此书既略为汰冗存真”且“取材尚丰润,而无断烂朝报之讥”(《审定书目:书目提要》,《学部官报》第57期,1908年6月19日)。
    ⑤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举要》,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版,第10页。张舜徽以为现在常用的“历史”一词乃是“历代史略”之缩写,根据文献来看,这一推测当不正确。梁启超写于1901年的《中国史叙论》中,已明确使用了“历史”一词。
    ⑥张承宗:《缪荃孙的史学成就》,《近代史研究》1983年第2期。
    ⑦吴泽主编、桂遵义、袁英光著:《中古近代史学史》下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54-155页。
    ⑧关于柳诒徵史学思想中的国族考量,可参考田亮《柳诒微的民族主义史学思想》(《史学史研究》2004年第2期)一文。
    ①转见于柳曾符:《柳诒徵早期的三部历史著作》,见柳曾符、柳佳编:《劬堂学记》,第198-199页。
    ②区志坚:《历史教科书与民族国家形象的营造:柳诒徵<历代史略>去取那珂通世<支那通史>的内容》,见冬青书屋同学会编:《庆祝卞孝萱先生八十华诞:文史论集》,第75-83页。
    ③区志坚:《历史教科书与民族国家形象的营造:柳诒徵<历代史略>去取那珂通世<支那通史>的内容》,见冬青书屋同学会编:《庆祝卞孝萱先生八十华诞:文史论集》,第75-83页。
    ①朱寿朋编、张静庐等点校:《光绪朝东华录》,第4821页。
    ②朱寿朋编、张静庐等点校:《光绪朝东华录》,第4821、4823页。
    ③张百熙:《管学大臣张百熙奏报大学堂开办译书局折》,见北京大学、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京师大学堂档案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2页。
    ①《京师大学堂编书章程》,见张静庐编:《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群联出版社1953年版,第207-210页。
    ②王建军:《中国近代教科书发展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47页。
    ③关晓红:《晚清学部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77页。
    ④江梦梅:《前清学部编书状况》,见张静庐编:《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第210-211页。
    ①《教科书之发刊概况》,见张静庐编:《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第223页。
    ②王建军:《中国近代教科书发展研究》,第101页。
    ③转见于田建业:《杜亚泉主编的刊物、辞典及编写的部分教科书一览表》,见许纪霖、田建业编:《一溪集:杜亚泉的生平与思想》,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316页。
    ④李孝迁:《西方史学在中国的传播(1882-1949)》,第18页。
    ①《教科书之发刊概况(1868-1918)》,见张静庐编:《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第229-230页。
    ②陈庆年:《中国历史教科书·序》,转见于李孝迁:《西方史学在中国的传播(1882-1949)》,第17页。
    ③《文明书局编辑蒙学中外历史教科书约恉》,《大公报》第478号,1903年10月19日。
    ④丁保书:《蒙学中国历史教科书·编辑大义》,见丁保书:《蒙学中国历史教科书》,第1页。
    ①《国学社编辑教科书启》,《江苏》第1期,1903年4月27日。
    ②《国粹学报略例》中说“我国近年学校林立,而小学教科书尚无善本。我国旧有只载籍,卷帙浩繁,编纂极难,故无一成书者。坊间所备多译自东文,以本国之学术事实,而反求之译本,其疏略可知,其可耻孰甚”(《国粹学报略例》,《国粹学报》第1期,1905年2月23日)。
    ③《东方杂志》所刊该书广告称,“近年以来,稍稍有历史课本出,然大都取日本成书点竄—二以为之,颇有伤于国民之感情”,而“是书出自吾国人手,一切弃取,无所偏蔽”(《新书介绍:<最新高等小学中国历史教科书>》,《东方杂志》第1期,1904年3月11日)。
    ①这部书也为吕思勉赢得了“中国通史的正式开山者”的美誉(蔡尚思:《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史论》,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06页)。
    ②丁文江编、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第722-723页。
    ③1918年梁启超脱离政治后,就开始投入了不小的力量来写作中国史,梁氏自言这一时期因写通史“每日不知其手足之舞蹈也”,甚至因“著述太猛,未免稍瘦”(丁文江编、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第554页)。
    ④梁启超《张博望班定远合传》,《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五,第8页
    ⑤梁启超《张博望班定远合传》,《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五,第9、13页
    ①梁启超:《黄帝以后第一伟人赵武灵王传》,《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六,第1页。该文原载《新民丛报》第40-41号合刊本。
    ②《新民丛报》第40-41号合刊本封面,注“光绪二十九年九月十四日发行,明治三十六年十一月二日发行,光绪三十年正月初一日补印出版”。
    ③此处当注意,梁启超所用的“中国民族”一词,有强调“国族”的意味。梁启超曾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中使用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民族”两个概念,他说“今之中华民族,即普通俗称所谓汉族者”,又说“前所论列之八族,皆组成中国民族之最重要分子也”(梁启超:《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新民丛报》第65、66号),以此可知,“中华民族”与“中国民族”两概念在梁启超话语系统中之差别。
    ④梁启超:《黄帝以后第一伟人赵武灵王传》,《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六,第4、5页。
    ⑤梁启超:《黄帝以后第一伟人赵武灵王传》,《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六,第1页。
    ①梁启超:《中国专制政治进化史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第78-79页。该文原载《新民丛报》第8、9、17、49号。
    ②梁启超:《中国历史上革命之研究》,《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五,第38-39页。该文原载《新民丛报》第46-48期合刊号。
    ③梁启超:《中国史上人口之统计》,《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第42页。该文原载《新民丛报》第46-48期合刊号。
    ④夏曾佑:《中国古代史》,第322页。
    ⑤夏曾佑:《中国古代史》,第344页。
    ⑥夏曾佑:《中国古代史》,第184页。
    ①夏曾佑:《中国古代史》,第12页。
    ②夏曾佑:《中国古代史》,第466-467页。
    ③严复:《与夏曾佑书·三》,见孙应祥、皮后锋编:《<严复集>补编》,263-264页。
    ①《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见陈元晖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第304-305页。
    ②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第21、25页。
    ①兖父:《史学概论》,《译书汇编》第9期,1902年12月10日。
    ②白作霖译著、蒋维乔校订:《各科教授法精义》,商务印书馆1909年版,第135、148页。
    ①康有为:《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能行革命书》,见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6集,第325页。
    ①参见韩昇:《东亚世界形成史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14页。
    ②参见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版,第309-310页。
    ③参见吴怀祺:《宋代史学思想史》,黄山书社1992年版,第12-15页。
    ④李淑华:《元代史学领域的“华夷”、“正统”观念》,《兰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⑤《北伐檄文》,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明实录·明太祖实录》卷二十六,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铅印本。
    ①[美]司徒琳著、李荣庆等译、严寿澂校订:《南明史:1644-1662)),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第184页。
    ②秘密会党的出现可能与明代遗老的关系甚为紧密,孙中山曾说“洪门者,创设于明朝遗老,起于康熙时代。盖康熙以前,明朝之忠臣烈士多欲力图恢复,誓不臣清,舍生赴义,屡起屡蹶,与虏拚命,然卒不救明朝之亡。迨至康熙之世,清朝已盛,而明朝之忠烈亦死亡殆尽。二三遗老见大势已去,无可挽回,乃欲以民族主义根苗,流传后代,故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结成团体,以待后有起者可藉为资助也”(孙中山:《建国方略·有志竟成》,见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等编:《孙中山全集》第6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31页)。关于天地会起源争论不一,但孙中山的观点在学界拥护者不少。
    ③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七十五,第14页。
    ④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137、35,133,86页
    ⑤秦宝琦:《清前期天地会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19页。
    ⑥参见胡珠生《清代洪门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七章“咸同年间的洪门会党”。
    ⑦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300-306页。
    ⑧章太炎:《先曾祖训导君先祖国子君先考知县君事略》,见朱维铮编:《章太炎全集》第5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96页。
    ⑨参见刘平:《文化与叛乱——以清代秘密会社为视角》,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42-158页。
    ⑩陈登原:《国史旧闻》第3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35页。
    ①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1840-1926》,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②参见王开玺:《清末满汉官僚与满汉民族意识简论》,《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6期。笔者认为,就民间社会或普通汉族士大夫阶层而言,这种趋势可能是真实的,一旦上升到政治的层面,满清统治者对汉族士人的政治猜忌和防控,都是明显存在的。
    ③胡珠生:《清代洪门史》,第362页。
    ④此后兴起的哥老会等秘密会党宗旨已从“反清复明”转向了“互相救助,互济贫乏”(吴善中:《晚清哥老会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61页)。
    ⑤李泽厚认为1864-1894这段时间是中国近代的第一个“革命低潮”(见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第263页)。
    ⑥赫宝权、秦燕:《略论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嬗变》,《广西民族研究》2008年第4期。
    ⑦陆宝千:《论晚清两广的天地会政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之三十三,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5年版,第46页。
    ①[美]张灏著、崔志海、葛夫萍译:《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页。
    ②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第46页。
    ③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38、41、50页。
    ④冯自由:《革命逸史》第1集,新星出版社2009年版,第19、30、34页。
    ⑤孙中山:《建国方略·有志竟成》,见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等编:《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229页。
    ⑥冯自由:《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上海革命史编辑社1930年版,第3页。
    ⑦冯自由:《革命逸史》第1集,第21页。
    ⑧冯自由:《中国革命运动二十六年组织史》,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第24页。
    ①1897年横滨华侨学校成立,孙中山还因“兴中会缺乏文士”为由将“大同学校”绍介给康有为弟子主持(见冯自由:《革命逸史》第1集,第46页)。
    ②孙中山在甲午之前对满清政权尚有幻想,故在1894年6月尚在向李鸿章献自强之策。甲午战争中清廷的屡战屡败,才促使他坚定地进行反满。
    ③冯自由:《革命逸史》第1集,第23页。
    ④鲁迅:《坟·杂忆》,见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204页。
    ⑤仅从孙中山等人此时提出的口号就可看出这种倾向。比如“驱除鞑虏”一语,就是直接继承了朱元璋《北伐檄文》中的话语。
    ①陆宝千:《论晚清两广的天地会政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之三十三,第46页。
    ②梁启超:《戊戌政变记》,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第1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68页。《戊戌政变记》原在《清议报》中刊载部分,后1899年5月清议报社出版的单行本,再后广智书局又出铅字排印本。《清议报全编》中所刊《戊戌政变记》的相关内容、《饮冰室合集》中所收《戊戌政变记》皆无此语。李国俊指出,《合集》内所收《戊戌政变记》与清议报社本有出入(李国俊:《梁启超著述系年》,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49页)。由于未见清议报社本和广智书局本,此句话何时出现又何时刊落,不太清楚。从这个出现及其刊落的情况来看,这句话的真实性让人怀疑。但是此话应该说也的确说出了满清统治者对汉人的提防态度,更重要的是,此话在清末的确起到了“反满”宣传的作用,如邹容《革命军》中就引用了此句话:“贼满人刚毅之言曰‘汉人强,满人亡。’彼族之明此理久矣!愿我同胞当蹈其言,毋食其言”(邹容:《革命军》,见周永林编:《邹容文集》,重庆出版社1983年版,第57页)。在清末,引述这句话以阐明满汉相异的论著,不止此一篇,不再赘引。
    ①陆宝千:《论晚清两广的天地会政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之三十三,第43-45页。
    ②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七十五,第28页。
    ③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七十五,第28页。
    ④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七十五,第28-29页。
    ⑤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85页。
    ①唐才质:《唐才常烈士年谱》,见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编:《唐才常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73页。
    ②汤志钧编:《章太炎年谱长编》,第38页。
    ③汤志钧编:《章太炎年谱长编》,第5-6页。不过从章太炎自己的叙述中,其时间都存在着游移不定的现象,而且从他在戊戌变法时期及此后追随康梁的行为来看,章太炎这种回忆性的描述有值得质疑之处。
    ④杨廷福编:《谭嗣同年谱》,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4-57页。据欧阳予倩《上欧阳瓣姜师书序》载,谭嗣同还曾秘密把《大义觉迷录》、《铁函心史》等书介绍给欧阳中鹄看(欧阳予倩:《上欧阳瓣姜师书序》,见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35页)。
    ⑤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第293、338页。谭嗣同所列必通之书仅有《易》、《春秋公羊传》、《论语》、《礼记》、《孟子》、《庄子》、《墨子》、《史记》,及陶渊明、周茂叔、张横渠、陆子静、王阳明、王船山、黄梨洲。他在致欧阳中鹄的信中说:“三代以下无可读之书,更以论国初三大儒,惟船山先生纯是兴民权之微旨;次则黄梨洲《明夷待访录》,亦具此义。顾亭林之学,殆无足观”(谭嗣同:《上欧阳中鸽·十》,见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第464页)。
    ①谭嗣同:《仁学》,见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第342页。
    ②谭嗣同反满最明显的话还有不少,如“奈何使素不知中国,素不识孔教之奇渥温、爱新觉罗诸贱类异种,亦得凭陵乎野蛮凶杀之性气以窃中国。及既窃之,即以所从窃之法还制其主人,亦得从容觍颜,挟持素所不识之孔教,以压制素所不知之中国矣,而中国犹奉之如天,而不知其罪”(谭嗣同:《仁学》,见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第337-338页)。
    ③《仁学》撰成后,先是在朋友圈中传阅,梁启超、唐才常、宋恕、章太炎等人都曾阅读过。谭嗣同就义后,梁启超将《仁学》刊登于《清议报》(从1899年1月2日第2期始,1901年12月21日第100期结束,非连载,共13期),差不多同时,上海《亚东报》也连载了此文(1899年1月31日第5号开始,至1900年2月28日第19号结束,共14期),此后《仁学》又分别由“国民报社出洋学生编辑所”、横滨新民社等出版了单行本(参见汤志钧:《戊戌变法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354-366页)。
    ④康有为在当时就意识到《仁学》的具有重大影响力。冯自由《革命意识》载,《清议报》出版数月,“所载谭嗣同著《仁学》,及译述日本柴四郎著《佳人奇遇记》,内有排斥满清论调,为康有为所见,遽命撕毁重印,且诫梁勿忘今上圣明,后宜谨慎从事”(冯自由:《革命逸史》第1集,第57页)。
    ⑤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尤其是1902年有反满倾向的新兴报刊大量出现后,“残明遗献”大量被发掘,此处不再赘叙。
    ①章士钊:《疏<黄帝魂>》,见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第1集,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217页。
    ②沈松侨:《振大汉之天声:民族英雄系谱与晚清的国族想象》,《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集刊》第33期,2000年6月。
    ①谭嗣同:《致唐才常·二》,见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第529页。
    ①谭嗣同:《仁学》,见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第342页。
    ①谭嗣同:《仁学》,见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第345页。
    ②章士钊:《疏<黄帝魂>》,见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第1集,第238页。
    ①桑兵:《庚子亲往与晚清政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1页。
    ②参见赵丰田、丁文江编:《梁启超年谱长编》,第121-122页。
    ③冯自由:《革命逸史》第2集,第214页。
    ④梁启超在任教长沙时务学堂时,就已产生了自己的种族革命意识萌芽(参见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第85页。
    ⑤这一时期对中国人国民劣根性批判反思的文章有,梁启超的《呵旁观者文》、《中国积弱溯源论》、麦孟华《说奴隶》、秦猛《说奴隶》等。
    ⑥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五,第29页。
    ⑦冯自强:《独立说》,《清议报》第58册,1900年9月24日。
    ①欧榘甲:《中国历代革命说略》,《清议报》第31册,1989年10月25日。比欧榘甲更激进的一位作者说,“国之兴亡之比例”,是“杀人之多少”,中国“亡而存之”的办法“是惟杀人”,所以号召“志杀人之志,学杀人之学,事杀人之事,以死而生黄种之无量数者是曰勇、是曰恕、是惟仁者(李群:《杀人篇》,《清议报》第88册,1901年8月14日)。
    ②赵丰田、丁文江编:《梁启超年谱长编》,第153-154页。
    ①桑兵:《庚子亲往与晚清政局》,第138页。
    ②如梁启超事后回忆,“当时承团匪之后,政府创痍既复,故态旋萌,耳目所接,皆增愤慨”(梁启超:《莅报界欢迎会演说词》,《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九,第3页)。
    ③汪荣祖:《康章合论》,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④汤志钧编:《章太炎年谱长编》,第83页。
    ⑤朱维铮:《清末的现代化思潮——夜读小扎》,见朱维铮:《走出中世纪》二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6页。
    ⑥章太炎:《馗书》初刻本,见朱维铮编:《章太炎全集》第3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7-68页。
    ⑦章太炎:《客帝匡谬》,见朱维铮编:《章太炎全集》第3册,第130页。
    ①章太炎:《书<莽苍园文稿余>后》,见朱维铮编:《章太炎全集》第4册,第200页。该文后来公开刊布在1907年7月的《民报》第15号上。
    ②姜义华、武克全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95页。
    ③关于此版本的刊刻时间,请参阅朱维铮:《馗书·前言》,见朱维铮编:《章太炎全集》第3册,“前言”第6页。
    ④章太炎:《訄书》初刻本,见朱维铮编:《章太炎全集》第3册,第6页。
    ⑤朱维铮:《馗书·前言》,见朱维铮编:《章太炎全集》第3册,“前言”第4页。
    ①章太炎:《馗书》,见朱维铮编:《章太炎全集》第3册,第24页。
    ②章太炎:《馗书》,见朱维铮编:《章太炎全集》第3册,第61页。
    ③章太炎:《訄书》,见朱维铮编:《章太炎全集》第3册,第67页。
    ①桑兵:《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第107、116、117页。
    ②汤志钧编:《章太炎年谱长编》,第109-110页。
    ③发辫、衣服等都属于族群区分的客观特征,清末人们开始注意到发辫非自己本族所有,就意味着他们内心的族群意识被唤醒,当他们要割掉这个非自己族类的特征之发辫,意味着他们开始寻求自己的族群认同。所以不少清末革命者都提到了发辫问题,如原刊《旧金山文兴日报》的《论发辫原由》一文在当时就流传颇广,先是被《清议报》转载,又被《黄帝魂》转载。邹容在《革命军》中攻击辫发为“猪尾”,称“汉官威仪,扫地殆尽,唐制衣冠,荡然无存”(邹容:《革命军》,见周永林编:《邹容文集》,第55页)。鲁迅后来回忆说,“对我最初提醒了满汉界限的不是书,是辫子。这辫子,是砍了我们古人的许多头,这才种定了的。到得我有之知识的时候,大家早忘却了血史,乃意味全留乃是长毛,全剃好像和尚,必须剃一点,留一点,才可以算是一个正经认了”(鲁迅:《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之余》,见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鲁迅全集》第6卷,第186页)。
    ④关于《訄书》补佚本的时间,尚无直接、可靠、准确的版本信息。我认可朱维铮先生在《<訄书>校订前言》中所下的结论,《訄书》补佚本是在1900年夏秋间,章太炎正式声明反清之后。
    ①在《訄书》重刻本里,该句被改为“大氐前于洪武,与汉民通婚媾。婚至七世,故胡之血液,百二十八而遗其一。今载祀五百矣,七世犹倍进之。与汉民比肩,若日本之蕃别,则可也”(见朱维铮编;《章太炎全集》第3册,第190页)。
    ②章太炎:《辨氏》,见朱维铮编:《章太炎全集》第3册,第107-110页。
    ③章太炎:《学隐》,见朱维铮编:《章太炎全集》第3册,第111页。在后来的《检论》中,章太炎又指出戴震等人提倡汉学,“非特自督同志,且令王贼绝望”(参见章太炎:《检论》卷四,见朱维铮编:《章太炎全集》第3卷,第481页)。
    ①章太炎:《学隐》,见朱维铮编:《章太炎全集》第3册,第112页。
    ②敖光旭:《章太炎的“学隐”思想及其渊源》,《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1期。
    ③冯自由:《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第114页。
    ④冯自由:《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第111页。
    ⑤陈匡时:《<开智录》·整理者按》,见《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4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26页。
    ⑥冯自由:《革命逸史》第1集,第78页。在蔡锷撰写的《开智会序》中,一边说“圣主西狩”,一边说“受满人之钳禁”,可见此时这些人的矛盾形态(奋翮生:《开智会序》,《开智录》第1期,1900年12月21日,见《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4辑)。
    ⑦自强:《革命之剑》,陈匡时整理:《开智录》第1期,1900年12月21日,见《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4辑,第336页。
    ①第2-4、6期连载。该刊共有多少期不详,目前《开智录》只可看到前六期。
    ②自强:《义和团》,《开智录》“改良第1期”(1900年12月21日),见《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4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36页。
    ③罟村隐名氏:《义和团序(仿滕王阁序体)》,《开智录》“改良第1期”(1900年12月21日),见《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4辑,第350页。
    ④自强:《义和团》,《开智录》“改良第1期”(1900年12月21日),见《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4辑,第336-337页。
    ⑤“贯公”(郑贯一):《义和团有功于中国说》,《开智录》“改良”第6期,《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5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44-449页。
    ①《正仇满论》、《说汉种》、《亡国篇》、《中国灭亡论》等文在流传颇广,如收录到《黄帝魂》中,等。
    ②关于这个此书书名,《秦力山集》翻译为《暴政》,注明为王宠惠用英文撰写,刊发在第2期(彭国兴、刘晴波编:《秦力山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8页)。冯自由《革命逸史》则翻译为《暴君政治》,也谓王宠惠用英文翻译(冯自由:《革命逸史》第1集,第80页),两者相差不大。“大成老旧期刊全文数据库”提供的《国民报》,只有1、3、4册,故无从核对。
    ③《<暴政>书稿广告》(1901年6月10),见彭国兴、刘晴波编:《秦力山集》,第38页。
    ①汤志钧编:《章太炎年谱长编》,第133-135页。
    ②冯自由:《革命逸史》第1集,第53页。
    ③章太炎:《中夏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书》,见朱维铮编:《章太炎全集》第4册,第188-189页。
    ④章士钊:《疏<黄帝魂>》,见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第1集,第221页。
    ①冯自由:《革命逸史》第1集,第51、54页。
    ②金毓黻在《中国史学史》中曾指出,“近人主造新史者,莫先于章太炎先生,曾于所著《訄书》甲,撰《中国通史略例》,以见其旨”,并称此“略例”“精义胜言,闳识孤怀,颇能发前人所未发,亦为后来论史者所不及”(釜毓黻:《中国史学史》,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94-395页)。金毓黻在此犯了一个小小错误,即章太炎《通史略例》的最早公开,不是在《馗书》,而是在《新民丛报》,此后才收入《馗书》更订本。
    ①朱维铮:《訄书·前言》,见朱维铮编:《章太炎全集》第3册,“前言”第14页。
    ②冯自由:《革命逸史》第1集,第53页。
    ①以上括号内名字,系笔者加注。
    ②《新民丛报》所载《太炎来简》,将洪秀全放诸“别录”,下“此或入纪矣,商”,在《訄书》中,乃改为“洪秀全考纪”,此也显示章太炎了对太平天国评价的提高之表现。
    ③《太炎来简》,《新民丛报》第13期,1902年8月4日。在《馗书》重订本中,“志”改为“典”,改“沟洫志”为“浚筑典”;“纪”未变,只将“革命记”位置由第一降至第六;“考纪”由八个增为九个,增“洪秀全考纪”;“别录”去“刘歆别录”、“朱熹王守仁别录”、增“王猛别录”。
    ④《太炎来简》,《新民丛报》第13期,1902年8月4日。
    ①章太炎:《中国通史略例》,见朱维铮编:《章太炎全集》第3册,第331页。
    ②章太炎:《訄书》(重订本),见朱维铮编:《章太炎全集》第3册,第170页。1904年5月,章太炎重订《訄书》由日本东京翔鸾社印刷出版。“重印本”扉页有关于章太炎为何撰写《馗书》的介绍,其中说章太炎“素雄于文,博治经史百家,而尤注意于明季文史。深维汉族亡国之痛,力倡光复主义,作《訄书》以见志,文渊奥古,俗吏未之察也”。
    ③刘成禺:《历史广义内篇》,《湖北学生界》第1期,1903年1月29日。
    ①刘成禺:《历史广义内篇》,《湖北学生界》第1期,1903年1月29日。
    ②刘成禺:《历史广义内篇》,《湖北学生界》第1期,1903年1月29日。
    ③刘成禺:《历史广义内篇》,《湖北学生界》第3期,1903年3月29日。
    ①刘师培:《论留学生之非叛逆》,见万仕国辑校:《刘申叔遗书补遗》,广陵书社2009年版,第46-47页。
    ①重光:《人种史》,《觉民》第8期,1904年7月8日。
    ②陶成章:《中国民族权力消长史》,见汤志钧编:《陶成章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12页。
    ③陶成章:《中国民族权力消长史》,见汤志钧编:《陶成章集》,第212页。
    ④陶成章:《中国民族权力消长史》,见汤志钧编:《陶成章集》,第215-216页。
    ⑤陶成章:《中国民族权力消长史》,见汤志钧编:《陶成章集》,第220页。
    ①谭嗣同:《仁学》,见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第345页。
    ②章士钊:《疏<黄帝魂>》,见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第1集,第238页。
    ③冯自由:《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第44页。
    ④梁启超:《护国之役回顾谈》,《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九,第86页。
    ⑤欧榘甲:《中国历代革命说略》,《清议报》第31期,1989年10月25日。比欧榘甲更激进的一位作者说,
    “国夕兴亡乡比例”,是“杀人之多少”,中国“亡而存之”的办法“是惟杀人”,所以号召“志杀人之志,学杀人之学,事杀人之事,以死而生黄种之无量数者是曰勇、是曰恕、是惟仁者(李群:《杀人篇》,第88期。1901年8月14日)。
    ①赵丰田:丁文江编:《梁启超年谱长编》,第153-154页。
    ②冯自强:《独立说》,《清议报》第58期,1900年9月24日。
    ③自强:《义和团》,《开智录》“改良第1期”(1900年12月21日),见《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4辑,第336页。
    ④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五,第22页。
    ⑤罟村隐名氏:《义和团序(仿滕王阁序体)》,《开智录》“改良第1期”(1900年12月21日),见《中国文 化研究集刊》第4辑,第350页。
    ①自强:《义和团》,《开智录》“改良第1期”(1900年12月21日),见《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4辑,第336-337页。
    ②“贯公”(郑贯一):《义和团有功于中国说》,《开智录》“改良”第6期,《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5辑,第444-449页。
    ③冯自由:《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第114页。
    ④朱维铮:《章太炎全集第3册·前言》,见朱维铮编:《章太炎全集》第3册,第14页。
    ①章太炎:《中夏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书》,见朱维铮编:《章太炎全集》第4册,第188-189页。
    ②《太炎来简》,《新民丛报》第13期,1902年8月4日。
    ③章太炎:《帝客匡谬》,见朱维铮编:《章太炎全集》第3册,第119-120页。
    ④章太炎:《别录甲》,见朱维铮编:《章太炎全集》第3册,第161页。
    ⑤章太炎:《清儒》,见朱维铮编:《章太炎全集》第3册,第341页。
    ⑥章太炎:《原人》,见朱维铮编:《章太炎全集》第3册,第170页。1904年5月,章太炎重订《馗书》由日本东京翔鸾社印刷出版。“重印本”扉页有关于章太炎为何撰写《訄书》的介绍,其中说章太炎“素雄于文,博治经史百家,而尤注意于明季文史。深维汉族亡国之痛,力倡光复主义,作《訄书》以见志,文渊奥古,俗吏未之察也”。
    ①刘成禺:《历史广义内篇》,《湖北学生界》第1期,1903年1月29日。
    ②刘师培:《论留学生之非叛逆》,见万仕国辑校:《刘申叔遗书补遗》,第46-47页。
    ③邹容:《革命军》,见周永林编:《邹容文集》,第47——50页。
    ④邹容:《革命军》,见周永林编:《邹容文集》,第69页。
    ①陈天华:《猛回头》,见刘晴波、彭国兴编,饶怀民补订:《陈天华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7页。
    ②关于科林伍德这句话,有不同的翻译:余英时翻译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的历史”(余英时:《一个人文主义的历史观——介绍科林伍德的历史哲学》,见余英时:《史学、史家与时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0页);张文杰翻译的科林伍德《历史的观念》则翻译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英]科林武德著、何兆武、张文杰译:《历史的观念》,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87页):也有人翻译为“一切历史都是观念史”(邹跃进:《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美术》,见吕澎、孔令伟主编:《回忆与陈述:关于1949年之后的中国艺术和艺术史》,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47页)。
    ③章太炎:《学隐》,见朱维铮编:《章太炎全集》第3册,第112页。
    ①汤志均编:《章太炎年谱长编》,第141页。
    ②需要注意的是,梁启超在《新史学》一文中,虽然也批评中国传统史学重“个人”,但是批评(?)不重的是“国家”和“群体”。
    ③刘成禺:《历史广义内篇》,《湖北学生界》第1期,1903年1月29日。
    ①刘成禺:《历史广义内篇》,《湖北学生界》第1期,1903年1月29日。
    ②刘成禺:《历史广义内篇》,《湖北学生界》第1期,1903年1月29日。
    ③刘成禺:《历史广义内篇》,《湖北学生界》第1期,1903年1月29日。
    ①刘成禺:《历史广义内篇》,《湖北学生界》第1期,1903年1月29日。
    ②刘师培:《攘书》,见钱玄同等编:《刘师培全集》第2册,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13页。
    ③刘师培:《攘书》,见钱玄同等编:《刘师培全集》第2册,第5页。
    ①刘师培:《攘书》,见钱玄同等编:《刘师培全集》第2册,第6页。
    ②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第20页。
    ③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第22页。
    ④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第26页。
    ⑤重光:《人种史》,《觉民》第8期,1904年7月8日。
    ①陶成章:《中国民族权力消长史》,见汤志钧编:《陶成章集》,第230页。
    ②陶成章:《中国民族权力消长史》,见汤志钧编:《陶成章集》,第212页。
    ③陶成章:《中国民族权力消长史》,见汤志钧编:《陶成章集》,第220页。
    ④刘成禺:《历史广义内篇》,《湖北学生界》第1期,1903年1月29日。
    ①刘师培:《黄帝纪年说》,见钱玄同等编:《刘师培全集》第3册,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467页。
    ②刘师培在《中国民族志》中以此为基础建构了一个更为完整的汉族历史体系,将在下文中详细讨论。
    ③重光:《人种史》,《觉民》第8期,1904年7月8日。
    ①宋教仁:《汉族侵略史·叙例》,见陈旭麓编:《宋教仁集》,中华书局1981年,第3页。
    ②从宋教仁的日记中可知,宋教仁可能也只写了这个《叙例》。
    ③宋教仁:《汉族侵略史·叙例》,见陈旭麓编:《宋教仁集》,第6页。
    ④宋教仁在稍后谈分期时,由将“汉族侵略之时代”分为6期,自相矛盾,划分也不一致。此处采其有具体内容之划分。
    ①宋教仁:《汉族侵略史·叙例》,见陈旭麓编:《宋教仁集》,第3页。
    ②宋教仁:《汉族侵略史·叙例》,见陈旭麓编:《宋教仁集》,第5页。
    ③陶成章:《中国民族权力消长史》,见汤志钧编:《陶成章集》,第220页。
    ①孙中山:《与刘成禺的谈话》,见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等编:《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17页。
    ②汤志钧编:《章太炎年谱长编》,第140-143页。
    ③很有可能,章太炎草创的“学术志”,为后来《訄书》中《哀清史》等内容奠定了基础。
    ④刘成禺:《世载堂杂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3页。
    ①隗瀛涛、李民:《邹容传论》,见周永林编:《邹容文集》,第30-31页。
    ②邹容:《革命军》,见周永林编:《邹容文集》,第43页。
    ③邹容:《革命军》,见周永林编:《邹容文集》,第63-64页。
    ④邹容:《革命军》,见周永林编:《邹容文集》,第45-53页。
    ⑤邹容:《革命军》,见周永林编:《邹容文集》,第66页。
    ①邹容:《革命军》,见周永林编:《邹容文集》,第60-61页。
    ②邹容:《革命军》,见周永林编:《邹容文集》,第65页。
    ③邹容:《革命军》,见周永林编:《邹容文集》,第68-69页。
    ④邹容:《革命军》,见周永林编:《邹容文集》,第71-72页。
    ⑤邹容:《革命军》,见周永林编:《邹容文集》,第40页。
    ⑥唐文权:《关于<革命军>的借资移植问题》,《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5辑,第506-518页。
    ①《游学译编》第11期刊登该书再版广告称:该书“初版五千部,不及旬余,销罄无余”(《游学译编》第11期,1903年10月5日)。
    ①陈天华:《猛回头》,见刘晴波、彭国兴编,饶怀民补订:《陈天华集》,第25-26页。
    ①陈天华:《猛回头》,见刘晴波、彭国兴编,饶怀民补订:《陈天华集》,第27页。
    ②陈天华:《猛回头》,见刘晴波、彭国兴编、饶怀民补订:《陈天华集》,第21、28页。
    ③陈天华:《警世钟》,见刘晴波、彭国兴编、饶怀民补订:《陈天华集》,第61页。
    ①刘师培:《论留学生之非叛逆》,万仕国辑校:《刘申叔遗书补遗》,第47页。
    ②《江苏》第4期,1903年6月25日。
    ③刘师培《黄帝纪年说》,见钱玄同等编:《刘师培全集》第3册,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468页。
    ④章太炎在《訄书》初刻本“目录”后附“识言”中所记为“辛丑后二百三十八年”,邹容的革命军自序下书“皇汉民族亡国后之二百六十年,岁次癸卯三月”,章太炎等人发起的“亡国纪念会”则标“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
    ⑤刘师培:《黄帝纪年说》,见钱玄同等编:《刘师培全集》第3册,第467页
    ⑥章太炎对此并不认同,在《<沈荩>序》、《訄书》重订本“前录”等处皆用西周共和纪年,影响甚小。关于“黄帝纪年”的数字,也有几种表述方法,如刘师培此处记为“黄帝降生四千六百一十四年”(1903),《黄帝魂》同此,《民报》则为“四千六百零三年”(1906)。后说较为主流。
    ⑦章太炎:《原人》,见朱维铮编:《章太炎全集》第3册,第24页。又如“若元、高、长孙、尉、浑之属。虽一二出炎黄,亦自引致于近贵”(章太炎:《辨氏》,见朱维铮编:《章太炎全集》第3册,第109页)、“明祚既移,则炎黄姬汉之邦族,亦因以渐灭”(章太炎:《中夏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书》,见朱维铮编:《章太炎全集》第4册,第188页)等。此外,如刘成禺在《史学广义内篇》中也提到“黄帝子孙”(刘成禺《史学广义内篇》,《湖北学生界》第11期,1903年1月29日)。
    ⑧邹容:《革命军》,见周永林编《邹容文集》,第60-61页。在中国历史上,首先将黄帝视为汉族始祖的是王船山,他在《黄书》实是谱写汉族世系之开创之作。章太炎、刘师培等清末革命者的“尊黄思想”多受其 影响(参见邓乐群:《<黄书>与辛亥革命》,《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①陈天华:《猛回头》,见刘晴波、彭国兴编、饶怀民补订:《陈天华集》,第25页。
    ②如张继在《国民报》第1期发表的《说汉种》(后该文收入《黄帝潮》)。邹容在《革命军》的“剖清人种”并提出“我同胞皆须自认为自己的汉种,中国人之中国”的命题(邹容:《革命军》,见周永林编:《邹容文集》,第62-66、71页)。
    ③刘师培:《黄帝纪年说》,见钱玄同等编:《刘师培全集》第3册,第467页。
    ④在1903年4月27日出版的《湖北学生界》第4期,刊登有《中国民族论》一文。该文只刊载了“绪论”和第一章之第一节。作者借助英国日本人之论著和东西民族史来认识中国之民族问题,并宣扬民族主义。首 先指出造成中国人奴隶性深重的原因是北方蛮种对中原文明之蹂躏、数千年君主专制的钳制和“数百家道学忠孝之邪说蛊惑其心思”。而“变法”、“平权”、“自由”、“平新旧之界”、“立宪法”都是“隔靴挠瘁”,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危亡,就要使中国成为“中国民族之中国”,异族“不得干预”。作者还探讨了“中国民族之定名”,指出“中国民族者黄帝一统太古民族以来之统称也”,并包含三层意义:“一民族立国于众异族之中”、“一民族居中独立不依傍他族之国”、“一国民族统一诸族集权中央之民族”。因该文未完成,且主要是从外人论著中编译,故不能算作第一部汉族通史类著作。
    ①刘师培:《中国民族志》,见钱玄同等编:《刘师培全集》第1册,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597-598页。
    ①刘师培:《中国民族志》,见钱玄同等编:《刘师培全集》第1册,第626页。
    ②《<中国民族志>折价卷广告》,《警钟日报》第173号,1904年8月16日。
    ①刘师培:《昆仑吟》,《中国白话报》第4期,1904年1月31日。
    ②林獬:《昆仑吟·识语》,《中国白话报》第4期,1904年1月31日。
    ③刘师培:《攘书》,见钱玄同等编:《刘师培全集》第2册,第1页。该书共十六篇。篇名分别是:华夏篇、夷裔篇、夷种篇、苗黎篇、胡史篇、溯姓篇、渎姓篇、变夏篇、 (?)道篇、帝洪篇、罪纲篇、史职篇、周易篇、孔老篇、正名篇。
    ④陈奇编:《刘师培年谱长编》,第62页。
    ⑤胡楚生:《刘师培<攘书>研究》,见胡楚生:《清代学术史研究续编》,台湾学生书局1994年版,第145、146、153页。
    ①《<攘书>广告》,《警钟日报》1904年4月12日(4月13-15日连续刊载)。
    ②汉剑:《伤心》,《警钟日报》1904年5月6日。
    ③第1期为第一章“人种”,第3、5、6期为第二章“政体”,第8期为第三章“交通”,第9期为第四章“学术”,第11期为第五章“兵制”,第12期为第6章“天赋”,第13期为第七章“刑罚”,第14期为第八章“宗教”,第15期为第九章“教育”。从第9期开始,署名为“光汉”。刘师培在1904年8月20日《中国白话报》第19期发表的《中国历史大略》中说,“我在前数册《白话报》上,登了九篇《历史》,但都是指一桩事情说的,不是指历代的事情说的”。按照刘师培的说法,在《中国白话报》上刊登的这些文章,都是刘师培之作。
    ④白话道人:《历史·人种》,《中国白话报》第1期,1903年12月19日。
    ⑤光汉:《历史·政体》,《中国白话报》第6期,1904年3月1日。
    ①光汉:《历史·学术》,《中国白话报》第9期,1904年4月16日。
    ②光汉:《历史·田赋》,《中国白话报》第12期,1904年4月29日。
    ③光汉:《历史·刑法》,《中国白话报》第13期,1904年6月23日。
    ④光汉:《历史·教育》,《中国白话报》第15期,1904年7月12日。
    ⑤光汉:《中国历史大略》,《中国白话报》第19期,1904年8月20日。此文未写完,在第21-24期合刊本刊载到第四章“夏”以后,就不再刊载了。
    ⑥刘师培:《中国历史教科书》,见钱玄同等编:《刘师培全集》第4册,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275页。
    ①刘师培:《中国历史教科书》,《刘师培全集》第4册,第369页。
    ②有关地方史的问题,将在下一章探讨“乡土意识与历史书写”这一问题时讨论。
    ①明文书局编:《中国史学史辞典》,台北明文书局1986年版,第67页。
    ②中国二十世纪通鉴编辑委员会编:《中国二十世纪通鉴(1901-2000)》,线状书局2002年版,第374页。
    ③陶成章:《中国民族权力消长史》,见汤志钧编:《陶成章集》,第230页。
    ④陶成章:《中国民族权力消长史》,见汤志钧编:《陶成章集》,第212页。
    ⑤陶成章:《中国民族权力消长史》,见汤志钧编:《陶成章集》,第220页。
    ⑥陶成章:《中国民族权力消长史》,见汤志钧编:《陶成章集》,第212-213页。
    ⑦陶成章:《中国民族权力消长史》,见汤志钧编:《陶成章集》,第217页。
    ⑧陶成章:《中国民族权力消长史》,见汤志钧编:《陶成章集》,第218-220页。
    ①刘思奋编:《黄节年表简编》,见刘思奋选注:《黄节诗选》,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4-315页。
    ②黄节:《黄史·总叙》,《国粹学报》第1期,1905年2月23日。
    ③分别连载在《国粹学报》第2-9、13、14、26、27、33、38、41、44-50期。在《国粹学报》第47-49期“史篇”,刊登有黄节的《元魏至元学者传》,但未标明“黄史”。查《国粹学报》第41期“史篇”《金履祥传》尚标“黄史列传”,但第44期《李世熊传》已未标“黄史列传”字样,但从文字等来看,此后几个传记,都应是《黄史》的组成部分。
    ④黄节:《黄史·总叙》,《国粹学报》第1期,1905年2月23日。
    ⑤黄节:《黄史·伦理书》,《国粹学报》第4期,1905年5月23日。
    ①黄节:《黄史·种族书》,《国粹学报》第1期,1905年2月23日。在《总叙》中,黄节已指出,四千年中国旧史中,对“种族之变迁与其盛衰大概”留心者只有郑樵与孤且弱二人。
    ②黄节:《黄史·礼俗书》,《国粹学报》第2期,1905年3月25日。
    ③黄节:《黄史·频复记》,《国粹学报》第21期,1906年10月7日。
    ④黄节:《黄史·物土书》,《国粹学报》第26期,1907年3月4日。
    ⑤黄节:《黄史·物土书》,《国粹学报》第33期,1907年9月27日。
    ①黄节:《元魏至元学者传》,《国粹学报》第47期,1908年11月13日。
    ②黄节:《元魏至元学者传》,《国粹学报》第49期,1909年1月11日。
    ③中编1906年在东京出版。
    ④孙中山:《太平天国战史序》,见汉公著:《太平天国战史》,祖国杂志社1904年版,第1页。据郑遗梅回忆,该序实际系刘成禺撰写,经孙中山同意而署名(见郑逸梅:《谈谈孙中山为刘成禺<太平天国战史>作序》,《团结报》1982年12月11日)。此种可能性亦有,但将此文视为孙中山之态度,亦不为误。
    ⑤刘成禺后来自言,该书“杂凑”英人Tapin Rebellion一书,英人呤喇《太平天国》、曾根俊虎《满清记事》等书而成(刘成禺;《世载堂杂忆》,第23-24页)。
    ①夏春涛:《二十世纪的太平天国史研究》,《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
    ②如他在《例言》中说,“凡为满清死节者,满人汉人皆曰殉满;太平得满清城曰下,满清陷太平城,曰得。为本族书,故用曲笔”(刘成禺:《天平天国战史·例言》,见汉公著《太平天国战史》,第4页)。
    ③张明观:《柳亚子史料扎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06页。
    ④根据柳亚子自定年谱说此书作于癸卯,而张明观考证此文中有的内容是1904年发生的等情况来看,一个合符情理的情况可能是,草稿写于1903年,而于刊发时有所修改,加入了1903年之后的一些内容。
    ⑤张磊主编:《孙中山辞典》,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6页。
    ①柳亚子:《中国灭亡小史》,《复报》第3期,1906年7月16日。
    ②柳亚子:《中国灭亡小史》,《复报》第10期,1907年6月15日
    ③高旭:《<中国灭亡小史>题辞》,《复报》第3期,1906年7月16日。
    ④章太炎:《中夏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书》,见朱维铮编:《章太炎全集》第4册,第189页。
    ①《黄梨洲》,《湖北学生界》第1期,1903年1月29日。
    ②匪石:《中国爱国者郑成功传》,《浙江潮》第2期,1903年3月18日。
    ③马叙伦:《明季侠士毛公列传》,《新世界学报》第11号,1903年2月27日。
    ④杜世珍:《王陶二先生学术思想之发明》,《新世界学报》第14号,1903年4月12日。
    ⑤无畏:《黄帝纪年说》,见钱玄同等编:《刘师培全集》第3册,第3-4页。
    ⑥黄帝子孙之一人(黄藻)编:《黄帝魂》,1912年再版本,第1页。该书初版1903年。
    ⑦陶成章:《中国民族消长史》,见汤志均编:《陶成章集》,第213-214页。
    ⑧邓实:《明末四先生传》,《国粹学报》第15期,1906年4月13日。
    ⑨《中国民族主义第一人岳飞传》,《湖北学生界》第4期,1903年4月27日。
    ⑩马叙伦:《宋爱国士岳文二公传》,《新世界学报》1903年第6期,1903年4月27日。1906年傅君剑又撰《中国民族排外第一伟人岳飞传》,刊于《竞业旬报》。
    11自在室主人:《为种流血文天祥传》,《觉民》第9、10期合刊本,1904年8月。
    12陈庆林:《江西乡土历史教科书》,《政艺通报》1907第9号,1907年6月24日。
    ①亚庐:《郑成功传》,《江苏》第4期,1903年7月25日。另外刘师培在1904年亦撰《中国排外大英雄郑成功传》,刊于《中国白话报》。
    ②汉儿:《为民族流血史可法传》,《江苏》第6期,1903年9月21日。
    ③观云:《论中国人崇拜岳飞之心理》,《新民丛报》第72号,1906年1月9日。
    ④章太炎:《馗书》(重订本),见朱维铮编:《章太炎全集》第3册,第170页。
    ⑤陶成章:《中国民族权力消长史》,见汤志钧编:《陶成章集》,第308页。
    ⑥荆驼:《中国民族主义大豪杰冉闵传》,《江苏》第11、12期合刊,1904年5月15日。
    ⑦《芒英雄杀人记》,《江苏》第7期,1903年10月20日。
    ⑧陈天华:《猛回头》,见刘晴波、彭国兴编、饶怀民补订:《陈天华集》,第19、29页。
    ①陶成章:《中国民族权力消长史》,见汤志钧编:《陶成章集》,第214-215页。
    ②蒋智由:《中国民族权力消长史序》,见汤志钧编:《陶成章集》,第447页。
    ③耿云志:《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历史演变》,《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①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宣言书》,见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等编:《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页。
    ②孙中山《革命方略》,见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等编:《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297页。
    ③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大会的演说》,见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等编:《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324-325页。
    ④冯自由:《华侨革命开国史》,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66-67页。
    ①精卫:《研究民族与政治关系之资料》,《民报》第13号,1907年5月5日。
    ②《民报》中刊登的一些类似文章,都是汪东、陈去病等人所作,数量亦不占多数。
    ③柳亚子:《自传》,见柳无忌编:《柳亚子文集自传·年谱·日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页。
    ④章太炎:《东京刘旭升欢迎会演说辞》,《民报》第6号,1906年7月25日。
    ①陈去病:《明遗民录·叙》,《国粹学报》第28期,1907年5月2日。
    ②分别为《涿鹿战》、《周东迁》、《赵略地》、《筑长城》、《汉声灵》、《金微山》、《五胡乱》、《杀鲜卑》、《统一难》、《唐威德》、《沙陀祸》、《宋南渡》、《崖山覆》、《排元虏》、《鞑子来》、《郑成功》、《创天国》、《瓜分急》(高旭:《大汉纪念歌十八首》,《中国白话报》第19期,1904年8月20日)。
    ③秦燕春:《清末民初的晚明想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3-164页。
    ④在初期,不少都来自常见的史志,比如1903年林獬就“专门把一部二十四关系种族竞争的采辑下来”,写成一篇《盘古以来种族经侦之大势》说给汉族人听(白话道人:《盘古以来种族竞争大势》,《中国白话报》第1期)。它的内容和刘师培《中国民族志》很类似,概其材料多是取自常见的传统史志。
    ⑤当时《国粹学报》等出版了《国粹丛书》三集三十余种、《国粹丛编》、《明代名人尺牍》、《陆沉丛书》、《风雨楼丛书》两集等。
    ①鲁迅:《坟》,见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鲁迅全集》第1卷,第205-206页。
    ①罗强烈:《乡土意识:现当代文学中的一个主题原型》,《当代文坛》1988年第3期。
    ①胡逢清:《“乡土意识”与新桂系》,《江西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
    ②程歗:《晚清乡土意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页。
    ③木弓:《“乡土意识”与小说创作》,《文论月刊》1990年第10期。
    ④王子今:《秦汉人的乡土意识》,《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7年第1期。
    ⑤童龙超:《乡土意识:“乡土文学”的灵魂》,《江淮论坛》2006年第3期。
    ⑥江涌豪:《中国文化中的乡土意识与情怀》,《文汇报》,2010年4月18日。
    ①周振甫:《诗经译注》,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20页。
    ②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2页。
    ③分别请参见王子今《秦汉人人的乡土意识》(《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7年第1期)、张功《汉代乡土意识与隗嚣集团之兴衰》(《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熊必军、冷鹏飞《析汉代重三老》(《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④此一方面的情况,可参加冯大北《唐宋福建民间祀神活动之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硕学位士论文)等文。
    ⑤此一方面的情况,可参见李国庆《元杂剧<薛仁贵衣锦还乡>与中国人的衣锦还乡意识》(《沧桑》2008年第6期)等文。
    ⑥此一方面的情况,可参见陈琳《明清时期徽州盐商与新安籍画家群关系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等文。
    ⑦费孝通:《乡土中国》,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72页。
    ①关于宗族乡土意识的形成以及其影响,可参见方宝璋《论闽台宗族乡土意识中的亲和力与排他性》(《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②[美]费正清、赖肖尔著、陈仲丹等译:《中国:传统与变革》,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36、337页。
    ③[美]马若孟著、史建云译:《中国农民经济——河北和山东的农业发展(1890-1949)》,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2页。
    ①王均林:《近代乡村文化的衰落》,《学术月刊》1995年第10期。
    ②王露璐:《从乡土伦理到新乡土伦理》,《光明日报》2011年1月18日。
    ③罗福惠主编:《中国民族主义思想论稿》,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59页。
    ④程歗:《晚清乡土意识》,第137页。
    ⑤关于清季知识阶层的醒觉,可参见王尔敏《清季知识分子的自觉》(见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等文。
    ⑥闵杰:《戊戌学会考》,《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3期。
    ①王世刚主编:《中国社团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2、195、196、198页。
    ②方平:《公共领域与清末上海社会阶层结构变动》,见章开沅、严昌洪编:《近代史学刊》第4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7页。
    ③《戏剧改良会开办简章》,《警钟日报》1904年8月7日。
    ④龚书铎主编:《中国近代文化概论》,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10-212页。
    ⑤程歗:《晚清乡土意识》,第147-149页。
    ⑥梁启超:《复刘古愚山长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第12-14页。
    ⑦谭嗣同:《<湘报>后序》,见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下册,第418页。
    ①唐才常:《湘报序》,见湖南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编:《唐才常集》,第137页。
    ②《本社同人启》,《游学译编》第2册,1902年12月14日。
    ③湖南留学生:《致湖南士绅诸公书》,《游学译编》第3册,1903年1月13日。
    ④陈天华:《敬告湖南人》,见刘晴波、彭国兴编、饶怀民补订:《陈天华集》,第2页。
    ⑤《中国四民总会处知启》,《苏报》1903年6月14日。
    ①我佛山人:《新笑林广记》,载《新小说》第10期,1904年9月。
    ②欧榘甲:《新广东》,见张玉发编:《晚清革命文学》,经世书局1981年版,第2、46页。《新广东》一文对清末乡土意识的想起影响巨大。1903年就有人指出,“庚辛之间广人《新广东》出世,省界问题如花初萌,于时各省同乡会恳亲会后先成立”(文诡:《非省界》,《浙江潮》第3期,1903年4月17日)。
    ③杨毓麟:《新湖南》,见饶怀民编:《杨毓麟集》,岳麓书社2008年版,第30页。
    ④《寓江西陈君致浙江同乡会书》,《浙江潮》第3期,1903年4月17日。
    ⑤谭其骧指出,“地方史一般是私人著作,学术价值较高。地方志除少数出于名家手笔外,多数是由州县官找几个会作八股文的乡曲陋儒修的,这些人只会作八股,根本不懂做学问”(谭其骧:《地方史志不可偏废,旧志资料不可轻信》,《中国地方史志通讯》1981年第5、6合期)。以此可知,谭其骧是认为地方史和地方志是分开的。林天蔚特别对“地方史”和“地方志”进行了辨别,认为“史”重人文,“志”重自然:“史”重纵述,“志”重横剖;“史”较略,“志”较详;“史”较“远”述,“志”较“近”述;“史”较简而撮要,“志”较繁而详述:并且指出用通史体裁编纂的则是“地方史”,用专体裁编纂的则是“地方志”(林天蔚:《地方文献研究与分论》,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第122-123页)。
    ①傅振伦:《论方志的起源与演变》,见《傅振伦方志论著选》,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68-172页。
    ②来新夏:《方志学概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页。
    ③仓修良:《方志学通论》,方志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④傅振伦:《中国方志学》,见《傅振伦方志论著选》,第25页。
    ⑤仓修良:《方志学通论》,第53页。
    ⑥傅振伦:《论方志的起源与演变》,见《傅振伦方志论著选》,第172页。
    ⑦仓修良:《方志学通论》,第45页。
    ⑧来新夏:《略论地方志的研究状况与趋势》,《天津社会科学》1981年第1别。
    ①仓修良:《方志学通论》,第240-248、270页。
    ②许卫平:《中国近代地方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7-41页。
    ③胡逢祥、张文建:《中国近代史学思潮与流派》,第36页。
    ④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七十五,第322-323页。
    ⑤这一动因直接影响了此后禹贡学派的研究,参见《<禹贡>学会研究边疆计划书》(《史学史研究》1981年第1期)。
    ①关于晚清西北史地研究的在史学上的成就,可参见胡逢祥、张文建《中国近代史学思潮与流派》第一章第二节“西北史地学的兴起”。
    ②康有为:《日本书目志》,见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3集,第303页。
    ①李应珏:《皖志便览·例言》,见李应珏:《皖志便览》,台湾成文出版社1973年影印光绪二十四年刻本,第16-17页。
    ②李应珏:《皖志便览·池州府序》,见李应珏:《皖志便览》,第110-111页。
    ③谭嗣同:《黎少谷<浏阳土产表>序》,见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第385页。
    ④谭嗣同:《致汪康年·三》,见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第494页。
    ⑤洪炳文:《瑞安土产表序》,见沈不沉编:《洪炳文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596页。
    ①《湖北调查部记事叙例》,《湖北学生界》第1期,1903年1月29日。
    ①邹振环教授指出,晚清“西方传教士的历史译著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使晚清史家的史书记载在时空谈论范围上有了空前的拓展,建立起一种横向比较的历史意识”(邹振环:《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以1815至1900年西方历史译著的传播与影响为中心》,第314页)。
    ②梁启超在该文前的案语中指出,“倾编国史,泛滥群籍,随手感触,条绪芬如,因推寻东西交通之迹,刺取研究所得之一部分,以成斯篇”,并指出,该文不仅参考了中国古籍,还参考了美国学者海斯、坪井九马三、斋藤阿具等人的论文(梁启超:《世界史上广东之位置》,《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九,第76页)。
    ③梁启超:《世界史上广东之位置》,《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九,第76-93页。
    ①《学务大臣奏据编书局监督变成乡土志例目拟通饬编辑片》,《东方杂志》1905年第9期,1905年10月23日。
    ②林传甲:《黑龙江乡土志》第2卷,宣统年间刻本。
    ③戴燕:《把旧学换了新知》,《读书》2000年第4期。
    ④李维清:《上海乡土志》,著易堂1907年铅印本。
    ①刘师培:《江宁乡土历史教科书序》,见万仕国辑校:《刘申叔遗书补遗》上,第466页。
    ②刘师培:《安徽乡土历史教科书序》,见钱玄同等编:《刘师培全集》第3册,第570页。
    ③陈庆林:《湖北乡土历史教科书序》,见张夷编:《陈去病全集》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306页。
    ①《留日学生湖北同乡会缘起附章程》,《湖北学生界》第1期,1903年1月29日。
    ②《江苏同乡会轫始记事》,《江苏》第1期,1903年4月27日。
    ③辽阳州警务长王永江在为《辽阳州乡土志》作“序”时,第一句就是“人有爱乡心而后有爱国心,不能爱乡而谓能爱国者,是谰语也”(王永江:《辽阳州乡土志序》,见洪汝冲修、白永贞纂:《辽阳州乡土志》,光绪三十四年铅印本),可见这种观念在清末之流行。
    ①张报和:《始兴县乡土志》,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文茂书局铅印本。
    ②《仁化乡土志》,见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编:《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21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版。
    ③李维清:《上海乡土志》,著易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铅印本。
    ④林传甲:《黑龙江乡土志》,宣统年间刻本。
    ⑤如陈庆林在《直隶乡土历史教科书》中有“朱太祖起,斥逐胡元,而北之”、“蒙古余孽,未尽芟薙”等语(陈庆林:《直隶乡土历史教科书叙》,见张夷主编:《陈去病全集》第1册,第310页)。
    ⑥如刘师培在这些教科书中使用的是“汉民”、“汉族”而不是“汉种”,这种用语的变化,显然消弱了种族主义色彩。
    ⑦程美宝教授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指出“国粹派这套以种族论为基础的政治主张,在其成员编纂的乡土教科书中,体现得极为有限。在笔者所见的国学保存会出版的乡土历史教科书里,如果有任何“排满”意思的话,也是非常隐晦的”;并且认为“清末乡土志和乡土教书的作者,绝大多数是支持建制的读书人,何况乡 土教科书须经学宪审定,因此,这些乡土志或教科书涉及人种的讨论,都很自然不会触动最敏感的满汉问题”(程美宝:《由爱乡而爱国:清末广东乡土教材的国家话语》,《历史研究》2003年第4期)。
    ①《国学保存会报告第一号》,《国粹学报》第20期,1906年9月8日。
    ②《国学保存会报告第二号》,《国粹学报》第21期,1906年10月7日。
    ③陈庆林:《湖北乡土地理教科书叙》,见张夷主编:《陈去病全集》第1册,第307-308页。
    ④陈庆林:《直隶乡土历史教科书叙》,见张夷主编:《陈去病全集》第1册,第311页。
    ⑤俞旦初:《二十世纪初年中国的爱国主义史学思潮》,见俞旦初:《爱国主义与中国近代史学》,第130页。
    ①陈庆林:《江西乡土历史教科书叙》,见张夷主编:《陈去病全集》第1册,第308-307页。
    ②俞旦初:《二十世纪初年中国的爱国主义史学思潮》,见俞旦初:《爱国主义与中国近代史学》,第130页。
    ③欧榘甲:《新广东》,见张玉发编:《晚清革命文学》,第3-5页。
    ①杨毓麟:《新湖南》,见饶怀民编:《杨毓麟集》,第30-36页。
    ②《浙江潮发刊词》,《浙江潮》第1期,1903年2月17日。
    ③《发刊词》,《江苏》第1期,1903年4月27日。
    ①《豫省近世学派考》,《河南》第2期,1908年2月1日。
    ②刘师培:《江苏乡土历史教科书序》,见万仕国辑校:《刘申叔遗书补遗》上,第506页。
    ③刘师培:《安徽乡土地理教科书序》,见万仕国辑校:《刘申叔遗书补遗》上,第555页。
    ④陈庆林:《湖北乡土历史教科书序》,见张夷主编:《陈去病全集》第1册,第308-309页。
    ⑤陈庆林:《江西乡土历史教科书序》,见张夷主编:《陈去病全集》第1册,第306页。
    ①梁启超:《世界史上广东之位置》,《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九,第91-92页。
    ②白作霖译著、蒋维乔校订:《各科教授法精义》,第136-137、143页。日本长野县的历史学家在1897年成立了“大日本乡土史编纂会”,并努力在教育中推行乡土历史教育(程美宝:《由爱乡而爱国:清末广东乡土教材的国家话语》,《历史研究》2003年第4期)。
    ③《钦定小学堂章程》,见陈元晖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第280-282页。
    ①《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见陈元晖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第304—305页。
    ②[日]实藤惠秀著、谭茹谦、林启彦译:《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1
    ③冯自由:《革命遗史》第1集,第80页。
    ①《江苏同乡会轫始记事》,《江苏》第1期,1903年4月27日。
    ②《留日学生湖北同乡会源起》,《湖北学生界》第1期,1903年1月29日。
    ③《留日学生湖北同乡会缘起附章程》,《湖北学生界》第1期,1903年1月29日。
    ④程明超:《湖北调查部记事叙例》,《湖北学生界》第1期,1903年1月29日。
    ①《浙江同乡会简章》,《浙江潮》第1期,1903年2月17日。
    ②《浙江潮发刊词》,《浙江潮》第1期,1903年2月17日。
    ③公猛:《浙江文明之概观》,《浙江潮》第1期,1903年2月17日。
    ①《江苏同乡会公约》,《江苏》第1期,1903年4月27日。
    ②《调查部紧要广告》,《江苏》第3期,1903年6月25日。
    ③《豫报公启并简章》,《豫报》第1号,1907年1月10日。
    ④朱宣:《发刊之旨趣》,《河南》第1期,1907年12月20日。
    ①《本社重要广告》,《四川》1908年第1期。
    ①程美宝:《由爱乡而爱国:清末广东乡土教材的国家话语》,《历史研究》2003年第4期。
    ②《国学保存会编辑教科书出版广告》,《国粹学报》第12期,1906年1月14日。
    ③《已编成江宁江苏安徽广东四省乡土历史教科书及参考书》,《国粹学报》第23期,1906年12月5日。
    ④俞旦初:《二十世纪初年中国的爱国主义史学思潮》,见俞旦初:《爱国主义与中国近代史学》,第129页。
    ①刘师培《江宁乡土历史教科书·编辑大义》,见万仕国辑校:《刘申叔遗书补遗》上,第465-466页。另见《江苏乡土历史教科书·编辑大义》,见万仕国辑校:《刘申叔遗书补遗》上,第505-506页。
    ②陈奇编:《刘师培年谱长编》,第183页。
    ③俞旦初:《二十世纪初年中国的爱国主义史学思潮》,见俞旦初:《爱国主义与中国近代史学》,第129页。
    ④侯鸿鉴:《锡金乡土历史》,无锡艺文斋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活字本。
    ⑤郭佐唐、楼芳兰:《近代东阳教育简史》,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金华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金华文史资料·教育专辑》第5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版,第166-167页。
    ⑥程美宝:《由爱乡而爱国:清末广东乡土教材的国家话语》,《历史研究》2003年第4期。
    ①王兴亮:《“爱国之道,始自一乡’——清末民初乡土志书的编纂与乡土教育》,复旦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第223、228、229、268页。
    ②该书由南通翰墨林书局出版,编者不详,1906年版是第3版(黄晓菊:《清末民初江苏乡土史地教科书研究》,扬州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8页)。
    ③钱玄同:《刘申叔先生遗书总目》,见钱玄同等编:《刘师培全集》第1册,第9页。
    ④陈泽泓:《爱国未有不爱乡》,《广东史志》1999年第2期。
    ⑤《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见陈元晖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第305页。
    ⑥刘师培:《江宁乡土地理教科书序》,见万仕国辑校:《刘申叔遗书补遗》上,第496-497页。
    ①刘师培:《江苏乡土地理教科书序》,见万仕国辑校:《刘申叔遗书补遗》上,第544页。
    ②刘师培:《安徽乡土地理教科书序》,见万仕国辑校:《刘申叔遗书补遗》上,第555页。
    ③《学务大臣奏据编书局监督变成乡土志例目拟通饬编辑片》,《东方杂志》1905年第9期,1905年10月23日。
    ④李维清:《上海县乡土志》,著易堂1907年铅印本。
    ①《学部咨催速寄乡土志地图文》,《四川学报》丁未第3册,1907年4月。
    ②《长寿知县为详送事》,见柳成栋整理:《清代黑龙江孤本方志四种》,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64页。
    ③《葭州乡土志》,光绪年间抄本。
    ④《吴堡县乡土志》,光绪年间抄本。
    ⑤汪鸿孙:《恩县乡土志》,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石印本。
    ⑥《韩城县乡土志》,光绪年间抄本。
    ①王兴亮:《“爱国之道,始自一乡”——清末民初乡土志书的编纂与乡土教育》,复旦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第33-34页。
    ②张元际:《陕西兴平县乡土志》,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木活字本。
    ③张报和:《始兴县乡土志》,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文茂书局铅印本。
    ④王兴亮:《“爱国之道,始自一乡”——清末民初乡土志书的编纂与乡土教育》,复旦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第31页。
    ⑤有的乡土志也增加了“舆图”、“古迹”、“祠庙”、“市镇”、“关口”、“学堂”、“巡警”等(见《葭州乡土志》)。
    ①刘师培:《编辑乡土志序例》,《国粹学报》第21期,1906年10月7日。
    ②李维清:《上海乡土志》,上海著易堂1907年铅印本。
    ③王兴亮:《“爱国之道,始自一乡”——清末民初乡土志书的编纂与乡土教育》,复旦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第71-72页。
    ①《江苏教育总会呈学部请变通初小学堂章程文》,见陈元晖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第555-557页。
    ②白作霖译著、蒋维乔校订:《各科教授法精义》,第144页。
    ③《奏请变通初等小学堂章程折》,见陈元晖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第552-554页。
    ④程美宝:《由爱乡而爱国:清末广东乡土教材的国家话语》,《历史研究》2003年第4期。
    ①《本司通饬暂行停止编辑乡土教科书文》,《广东教育官报》1910年第2期。
    ①《寓江西陈君致浙江同乡会书》,《浙江潮》第3期,1903年4月17日。
    ②文诡:《非省界》,《浙江潮》第3期,1903年4月17日。
    ③《论省界不可分》,《警钟日报》1905年1月6日。
    ④刘师培:《论各省界之说足以亡国》,见万仕国辑校:《刘申叔遗书补遗》上,第451-452页。
    ⑤梁启超:《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十一,第1页。
    ⑥许小青:《20世纪初“非省界”与“筹边建省”思潮合论》,《史学月刊》2004年第10期。
    ①程美宝:《由爱乡而爱国:清末广东乡土教材的国家话语》,《历史研究》2003年第4期。
    ①陆绍明:《论史学之变迁》,《国粹学报》1905年第10号,1905年10月20日。
    ①[美1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著、王昺等译、郝名玮校:《知识的不确定性》,第1-2页。
    ②由于清政府在新政初期对历史教科书编纂采取放任态度,导致取舍标准不一,反满革命者也参与到教科书的编辑出版中,这种现象“危及清王朝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垄断地位”(王建军:《中国近代教科书发展研究》,第8页),被一些官员士大夫认为“为国之隐忧”,要求对教科书进行审查(严复:《论小学教科书
    崔高维校点:《礼记》,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张维华:《明史欧洲四国传注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三通馆编:《皇朝文献通考》,浙江书局光绪八年刻本。
    魏源撰、陈华等点校注释:《海国图志》,岳麓书社1998年版。
    梁廷枏撰、骆驿、刘骁点校:《海国四说》,中华书局1993年版。
    [美]谢卫楼撰:《万国通鉴》,上海美华书馆1882年刻本。
    曾廉:《蠡庵集》,光绪年间邵阳曾氏刻本。
    张之洞:《劝学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朱寿鹏编、张静庐等点校:《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
    那珂通世:《支那通史》,日本中央堂明治二十一年版。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明实录·明太祖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铅印本。
    周振甫:《诗经译注》,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20页。
    李应珏:《皖志便览》,台湾成文出版社1973年影印光绪二十四年刻本。
    林传甲:《黑龙江乡土志》,宣统年间刻本。
    李维清:《上海乡土志》,著易堂1907年铅印本。
    洪汝冲修、白永贞纂:《辽阳州乡土志》,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铅印本。
    张报和:《始兴县乡土志》,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文茂书局铅印本。
    侯鸿鉴:《锡金乡土历史》,无锡艺文斋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活字本。
    葭州乡土志》,光绪年间抄本。
    《吴堡县乡土志》,光绪年间抄本。
    汪鸿孙:《恩县乡土志》,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石印本。
    《韩城县乡土志》,光绪年间抄本。
    张元际:《陕西兴平县乡土志》,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木活字本。
    《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等编:《孙中山全集》,中华书局1981-1986年版。
    王栻编:《严复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
    汤志均编:《康有为政论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
    林则徐全集编辑委员会:《林则徐全集》,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1936年中华书局本。
    湖南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编:《唐才常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
    李华兴、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周锡山编著:《王国维全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吕思勉遗文集》,华东师范大学1997年版。
    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蔡元培全集》,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夏晓虹编:《<饮冰室合集>集外文》,北京大学2005年版。
    陈诤编:《黄遵宪全集》,中华书局2005年版。
    《张元济诗文》,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朱维铮编:《章太炎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1986年版。
    孙应祥、皮后锋编:《<严复集>补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周永林编:《邹容文集》,重庆出版社1983年版。
    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
    彭国兴、刘晴波编:《秦力山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
    万仕国辑校:《刘申叔遗书补遗》,广陵书社2009年版。
    汤志钧编:《陶成章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
    刘晴波、彭国兴编,饶怀民补订:《陈天华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钱玄同等编:《刘师培全集》(即《刘申叔遗书》),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
    陈旭麓编:《宋教仁集》,中华书局1981年。
    刘思奋选注:《黄节诗选》,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柳无忌编:《柳亚子文集自传·年谱·日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饶怀民编:《杨毓麟集》,岳麓书社2008年版。
    沈不沉编:《洪炳文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张夷编:《陈去病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胡珠生编:《宋恕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
    《湖北学生界》
    《新民丛报》
    《格致汇编》
    《选报》
    《国闻汇编》
    《国粹学报》
    《清议报》
    《国民报》
    《小说月报》
    《游学译编》
    《江苏》
    《新世界学报》
    《国风半月刊》
    《译书汇编》
    《东方杂志》
    《时务报》
    《觉民》
    《北洋法政学报》
    《学部官报》
    《大公报》
    《国粹学报》
    《开智录》(收入《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4、5辑,由陈匡时等人整理)。
    《湖北学生界》
    《警钟日报》
    《中国白话报》
    《复报》
    《浙江潮》
    《政艺通报》
    《民报》
    《苏报》
    《新小说》
    《河南》
    《豫报》
    《四川》
    《四川学报》
    《广东教育官报》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英使马戛尔尼访华档案史料汇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版。
    沈国威编著:《六合丛谈——附解题·索引》,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
    熊月之编:《晚清新学书目提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
    沙知编:《向达学记》,三联书店2010年版。
    孔祥吉编:《康有为变法奏章辑考》,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版。
    俞振基编:《蒿芦问学记》,三联书店1996年版。
    朱维铮、龙应台编:《维新旧梦录:戊戌前百年中国的“自改革”运动》,三联书店2000年版。
    杜迈之等辑:《自立会史料集》,岳麓书社1983年版。
    邬国义编校:《史学通论四种合刊》,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版。
    沈云龙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台北文海出版社社1982年版。
    陈元晖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柳曾符、柳佳编:《劬堂学记》,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
    北京大学、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京师大学堂档案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张静庐编:《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群联出版社1953年版。
    许纪霖、田建业编:《一溪集:杜亚泉的生平与思想》,三联书店1999年版。
    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戊变法》第1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第1集,中华书局1963年版。
    陈元晖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余英时:《史学、史家与时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王学典:《20世纪中国史学评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王学典:陈峰:《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俞旦初:《爱国主义与中国近代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王沉森:《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版。
    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王春霞:《“排满”与民族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邹振环:《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以1815至1900年西方历史译著的传播与影响为中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周传斌:《概念与范式:中国民族理论一百年》,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瞿明安:《当代中国文化人类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宋新伟:《民族主义在中国的嬗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徐杰舜主编:《族群与族群文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陈卫平:《第一页与胚胎——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比较》,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张先清主编:《史料与视界:中文文献与中国基督教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版。
    [新加坡]卓南生:《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1815-187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李志刚:《基督教早期在华传教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顾长声:《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王治平:《中国基督教史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杨国桢著:《林则徐大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朱维铮:《重读近代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朱维铮:《音调未定的传统》,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闫清景:《传统与现代之间——传统中国现代性价值寻求中的西学翻译与传播》,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潘振平:《清史镜鉴:部级领导干部清史读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版。
    李炳泉、邸富生主编:《中国史学史纲》,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邹小站:《西学东渐:迎拒与选择》,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李瑚:《魏源研究》,北京朝华出版社2002年版。
    沈渭滨主编:《近代中国科学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李孝迁:《西方史学在中国的传播(1882-1949)》,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胡逢祥、张文进:《中国近代史学思潮与流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王立群著:《中国早期口岸知识分子形成的文化特征——王韬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张灏:《危急中的知识分子:寻求秩序与意义》,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茅海建:《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笺注》,三联书店2009年版。
    王先明:《近代新学——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嬗变与重构》,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大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马戎编著:《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李华兴、张元隆等:《索我理想之中华: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廖梅:《汪康年:从民权论到文化保守主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桑兵:《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冯自由:《革命逸史》,新星出版社2009年版。
    丁宝书:《蒙学中国历史教科书》,文明书局1903年版。
    陈懋治:《高等小学中国历史教科书》,文明书局1904年版。
    陈庆年:《中国历史教科书》,商务印书馆1909年版。
    汪荣宝:《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本朝史》,商务印书馆1910年版。
    汪荣宝、许国英:《清史讲义》,商务印书馆1913年版。
    李洪岩:《百年中国史话·史学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蒋俊:《中国史学近代化进程》,齐鲁书社1995年版。
    夏曾佑:《中国古代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仓修良编:《中国史学名著评介》第3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苏云峰:《张之洞与湖北教育改革》,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3年版。
    杨洪升:《缪荃孙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孙永如:《柳诒徵评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刘龙心:《学术与制度:学科体制与现代中国史学的建立》,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
    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举要》,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版。
    吴泽主编、桂遵义、袁英光著:《中古近代史学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王建军:《中国近代教科书发展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关晓红:《晚清学部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蔡尚思:《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史论》,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白作霖译著、蒋维乔校订:《各科教授法精义》,商务印书馆1909年版。
    韩异:《东亚世界形成史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版。
    吴怀祺:《宋代史学思想史》,黄山书社1992年版。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秦宝琦:《清前期天地会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胡珠生:《清代洪门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三联书店2002年版。
    刘平:《文化与叛乱——以清代秘密会社为视角》,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陈登原:《国史旧闻》,中华书局1980年版。
    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1840-1926)),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吴善中:《晚清哥老会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陆宝千:《论晚清两广的天地会政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之三十三,
    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5年版。
    冯自由:《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上海革命史编辑社1930年版。
    冯自由:《中国革命运动二十六年组织史》,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汤志钧:《戊戌变法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桑兵:《庚子亲往与晚清政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汪荣祖:《康章合论》,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朱维铮:《走出中世纪》二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姜义华、武克全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金毓黻:《中国史学史》,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刘成禺:《世载堂杂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胡楚生:《清代学术史研究续编》,台湾学生书局1994年版。
    汉公著:《太平天国战史》,祖国杂志社1904年版。
    张明观:《柳亚子史料扎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冯自由:《华侨革命开国史》,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
    秦燕春:《清末民初的晚明想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程歗:《晚清乡土意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费孝通:《乡土中国》,三联书店1985年版。
    罗福惠主编:《中国民族主义思想论稿》,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王世刚主编:《中国社团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龚书铎主编:《中国近代文化概论》,中华书局2002年版。
    林天蔚:《地方文献研究与分论》,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
    傅振伦:《傅振伦方志论著选》,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来新夏:《方志学概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仓修良:《方志学通论》,方志出版社2003年版。
    许卫平:《中国近代地方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汤因比等著、张文杰编译:《历史的话语——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英]科林武德著、何兆武、张文杰译:《历史的观念》,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意]贝奈戴托·克罗齐著、傅任敢译:《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英]迈克尔·奥克肖特著、吴玉军译:《经验及其模式》,文津出版社2005年版。
    [英]爱德华·霍列特·卡尔著、吴柱存译:《历史是什么》,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著、王昺等译、郝名玮校:《知识的不确定性》,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美]杜赞奇著、王宪明等译:《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美]马丁·N·麦格著、祖力亚提·司马义译:《族群社会学:美国及全球视角下的种族和族群关系》,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
    吴国桢著、陈博译:《中国的传统》,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
    [美]费正清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译:《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英]史本守撰、颜永京译:《肄业要览》,上海格致书室1895年版。
    [英]麦肯齐著、李提摩太、蔡尔康译:《泰西新史揽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
    [美]惠顿著、[美]丁韪良译:《万国公法》,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
    萧公权著、汪荣祖译:《康有为思想研究》,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
    [美]本杰明·史华兹著、叶凤美译:《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吴叡人译:《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 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英]斯宾塞著、严复译:《群学肆言》,商务印书馆1908年版。
    [英]甄克思著、严复译《天演论》,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英]甄克思著、严复译:《社会通诠》,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美]司徒琳著、李荣庆等译、严寿澂校订:《南明史:1644-1662》,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
    [美]张灏著、崔志海、葛夫萍译:《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美]费正清、赖肖尔著、陈仲丹等译:《中国:传统与变革》,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美]马若孟著、史建云译:《中国农民经济——河北和山东的农业发展(1890-1949)》,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日]实藤惠秀著、谭茹谦、林启彦译:《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三联书店1983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来新夏:《林则徐年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黄丽编纂:《魏源年谱》,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康有为:《康南海先生自编年谱》(《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之二十二),台北宏业书局1976年版。
    孙应祥著:《严复年谱》,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张树年:《张元济年谱》,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汤志钧编:《章太炎年谱长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
    高平叔:《蔡元培年谱》,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中华书局1991年版。
    杨廷福:《谭嗣同年谱》,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中国二十世纪通鉴编辑委员会编:《中国二十世纪通鉴(1901-2000)》,线状书局2002年版。
    明文书局编:《中国史学史辞典》,台北明文书局1986年版。 张磊主编:《孙中山辞典》,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韩志远:《元人眼中的岳飞——兼谈对传统爱国主义思想的继承问题》,《蒙古史研究》第7辑,2003年。
    周予同:《五十年来中国之新史学》,《学林》1941年第4期。
    齐思和:《近百年来中国史学的发展》,《燕京社会科学》第2卷,1949年10月。
    邓嗣禹著、李扬眉、周国栋译:《近五十年的中国历史编纂学》,《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耿淡如:《什么是史学史》,《学术月刊》1961年第10期。
    张瑛:《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近代史学史研究——建国以来中国近代史学史研
    究述评》,《河南师大学报》1986年第2、3期。
    曹靖国:《陈天华的革命史观》,《东北师大学报》1981年第6期。
    白寿彝:《谈谈近代中国的史学》,《史学史研究》1983年第3期。
    周朝民:《戊戌变法后的中国历史教科书》,《史学史研究》1983年第4期。
    胡逢祥:《二十世纪初日本近代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学术月刊》1984年第9期。
    房德龄:《西方史学的传入与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创立》,《历史教学》1989年第10期。
    蒋俊:《梁启超早期史学思想与浮田和民的<史学通论>》,《文史哲》1993年第5期。
    邬国义:《梁启超新史学思想探源》,《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李孝迁:《梁启超早年新史学思想考源》,《史学月刊》2007年第3期。
    张越:《戊戌维新思潮与中国史学近代化》,《史学史研究》1998年第4期。
    李洪岩、仲伟民:《刘师培史学思想综论》,《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3期。
    储著武、汤城:《历史教科书与新史学——以夏曾佑、刘师培为中心探讨》,《河北学刊》2005年第5期。
    路新生:《刘师培的民族史研究及其对蒙文通的影响》,《史学史研究》2005年第4期。
    王家范:《吕思勉与“新史学”》,《史林》2008年第1期。
    王学典:《新史学和新汉学:中国现代史学的两种形态及其起伏》,《史学月刊》2008 年第6期。
    沈松侨:《我以我血荐轩辕——黄帝神话与晚清的国族建构》,《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第28期,1997年12月。
    沈松侨:《振大汉之天声——民族英雄系谱与晚清的国族想象》,见贺照田主编:《在历史的缠绕中解读知识与思想》(《学术思想评论》第十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48-327页。
    韩锦春、李毅夫:《汉文“民族”一词的出现及其使用情况》,《民族研究》1984年第2期。
    郝时远:《先秦文献中的“族”与“族类”观》,《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
    邸永君:《“民族”一词见于<南齐书>》,《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
    郝时远:《中文“民族”一词源流考辨》,《民族研究》2004年第6期。
    黄兴涛:《“民族”一词究竟何时在中文里出现》,《浙江学刊》2002年第1期。
    郝时远:《中文“民族”一词源流考辨》,《民族研究》2004年第6期。
    叶江:《"nation"(民族)概念辨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郝时远:《重读斯大林民族(H a ц и я)定义:读书笔记之一:斯大林民族定义及其理论来源》,《世界民族》2003年第4期。
    翟得胜:《“民族”译谈》,《世界民族》1999年第2期。
    纳日碧力戈:《民族与民族概念辨证》,《民族研究》1990年第5期。
    郝时远:《Ethnos(民族)和Ethnic group(族群)的早期含义及其应用》,《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
    王东明:《关于“民族”与“族群”概念之争的综述》,《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郝时远:《对西方学界有关族群(Ethnic group)释义的辨析》,《广西民族学院院报》2002年第4期。
    叶江:《nation概念辨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张淑娟:《清末民初国族建构的俄困境》,《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陈明明:《从祖裔到国族》,《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2期。
    周东华:《民国初年江南教会女生集体记忆中的国族认同》,《学术月刊》2010年第3期。
    周平:《民族国家与国族建设》,《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3期。
    李绍明:《种族和民族》,《中国民族》1982年第12期。
    庞中英:《族群、种族和民族》,《欧洲》1996年第6期。
    张寿祺:《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学”传入中国考》,《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第3期。
    [日]石川桢浩:《辛亥革命时期的种族主义与中国人类学的兴起》,见中国史学会编:《辛亥革命与二十世纪的中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吴燕和著、袁同凯译:《族群意识·认同·文化》,《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
    沈惠平:《当代台湾的“族群想象”与“族群意识”》,《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第1期
    李晓杰:《十九世纪早期在华传教士所描绘的美国:高理文及其<美理哥合省国志略>》,见荣新江、李孝聪主编:《中外关系史:新史料与新问题》,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杜维运:《西方史学输入中国考》,《台湾大学历史学报》第3期。
    刘雅军:《李提摩太与<泰西新史揽要>的译介》,《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夏东元:《开“千古未有之奇变”——为鸦片战争150周年作》,《社会科学》1990年第6期。
    张效民、徐春峰:《晚清外交变化的观念因素》,《国际政治科学》2006年第2期。
    郭正昭:《社会达尔文主义与晚清学会运动(1895-1911)—兼代科学思潮社会冲击研究之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期。
    罗友松、林申清:《<日本书目志>与<西学书目表>成书先后问题》,《图书馆杂志》1982年第3期。
    戴晋新:《严复与中国近代史学:相关论述的讨论》,见郭卫东、牛大勇主编:《中西融通:严复论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版。
    邝伯林:《从古代的变易史观到近代历史进化论》,《孔子研究》1988年第3期。
    曹靖国:《梁启超进化史观的演变》,《东北师大学报》1985年第3期。
    戴逸:《世纪之交中国历史学的回顾与展望》,《历史研究》1998年第6期。
    巴斯蒂:《中国近代国家观念溯源——关于伯伦知理<国家论>的翻译》,《近代史研 究》1997年第4期。
    刘莘:《族群意识与族群共同体——中国古代族群意识的发展》,《重庆师院学报》1999年第4期。
    李华兴、张元隆:《中国近代国家观念转型的思考》,《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日]石川桢浩《晚清“睡狮”形象探源》,《中山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杨瑞松:《睡狮将醒?:近代中国国族共同体论述中的“睡”与“狮”意象》,《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报》第30期,2008年12月。
    李华兴:《戊戌维新与国家观念转型》,《史林》1998年第2期。
    易燕明:《19世纪末湖南维新思潮中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确立》,《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10卷第2期。
    王宏斌:《戊戌维新时期的“群学”》,《近代史研究》1985年第2期。
    乔治忠、刘芹:《史家王树枏及其<欧洲族类源流略>》,《史学月刊》2007年第8期。
    姜萌:《辛亥前开明专制思想的发生及其影响》,《东岳论丛》2010年第11期。
    陈平原:《“元气淋漓”与“绝大文字”——梁启超及“史界革命”的另一面》,《文学评论》2003年第3期。
    潘光哲:《划定“国族精神”的疆界:关于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的
    思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3期,2006年9月。
    刘长焕:《汪东先生年表简编》,《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1期。李开军:《夏曾佑与汪康年书札百函时间考证》,未刊稿。
    姜萌:《试析1903-1911年间中国的尚武思潮》,《东岳论丛》2004年第2期。
    姜萌:《中国近代知识阶层的开明专制思想》,《史学月刊》2010年第8期。
    刘龙心:《晚清民族观念的蜕变与重塑——以新式学堂教育为对象的察考》,《辅仁历史学报》,第6期,1994年。
    区志坚:《历史教科书与民族国家形象的营造:柳诒徵<历代史略>去取那珂通世<支那通史>的内容》,见冬青书屋同学会编:《庆祝卞孝萱先生八十华诞:文史论集》,凤凰出版社2003年版。
    张承宗:《缪荃孙的史学成就》,《近代史研究》1983年第2期。
    田亮:《柳诒徵的民族主义史学思想》,《史学史研究》2004年第2期。
    李淑华:《元代史学领域的“华夷”、“正统”观念》,《兰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王开玺:《清末满汉官僚与满汉民族意识简论》,《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6期。赫宝权、秦燕:《略论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嬗变》,《广西民族研究》2008年第4期。
    敖光旭:《章太炎的“学隐”思想及其渊源》,《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1期。
    唐文权:《关于<革命军>的借资移植问题》,《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5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邓乐群:《<黄书>与辛亥革命》,《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夏春涛:《二十世纪的太平天国史研究》,《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
    耿云志:《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历史演变》,《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罗强烈:《乡土意识:现当代文学中的一个主题原型》,《当代文坛》1988年第3期。
    胡逢清:《“乡土意识”与新桂系》,《江西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
    木弓:《“乡土意识”与小说创作》,《文论月刊》1990年第10期。
    王子今:《秦汉人的乡土意识》,《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7年第1期。
    童龙超:《乡土意识:“乡土文学”的灵魂》,《江淮论坛》2006年第3期。
    张功:《汉代乡土意识与隗嚣集团之兴衰》,《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熊必军、冷鹏飞:《析汉代重三老》,《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李国庆:《元杂剧<薛仁贵衣锦还乡>与中国人的衣锦还乡意识》,《沧桑》2008年第6期。
    方宝璋:《论闽台宗族乡土意识中的亲和力与排他性》,《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王均林:《近代乡村文化的衰落》,《学术月刊》1995年第10期。
    王露璐:《从乡土伦理到新乡土伦理》,《光明日报》2011年1月18日。
    闵杰:《戊戌学会考》,《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3期。
    方平:《公共领域与清末上海社会阶层结构变动》,见章开沅、严昌洪编:《近代史学刊》第4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谭其骧:《地方史志不可偏废,旧志资料不可轻信》,《中国地方史志通讯》1981年第5、6合期。
    来新夏:《略论地方志的研究状况与趋势》,《天津社会科学》1981年第1期。
    程美宝:《由爱乡而爱国:清末广东乡土教材的国家话语》,《历史研究》2003年第4期。
    许小青:《20世纪初“非省界”与“筹边建省”思潮合论》,《史学月刊》2004年第10期。
    秦文兮:《岳飞到底是不是民族英雄》,《历史教学》1951年第5期。
    刘超:《民族主义与历史书写——清末民国时期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研究》,复旦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郑之书:《清末民初的历史教育(1902-1917)》,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1991年硕士学位论文。
    王海娜:《清末民权思想研究》,山东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李丽娟:《原始族群意识研究——基于云南少数民族神话史诗和原始信仰的考察》,云南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冯大北:《唐宋福建民间祀神活动之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
    陈琳:《明清时期徽州盐商与新安籍画家群关系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王兴亮:《“爱国之道,始自一乡”——清末民初乡土志书的编纂与乡土教育》,复旦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黄晓菊:《清末民初江苏乡土史地教科书研究》,扬州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邹跃进:《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美术》,见吕澎、孔令伟主编:《回忆与陈述:关于1949年之后的中国艺术和艺术史》,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不要再炒作岳飞、文天祥是不是“民族英雄”的问题》,《内蒙古宣传》2003年第3期。
    张英:《沪版<历史>风波再起,高中教材遭停用,史上最短命教科书?》,《南方周末》,http://www.infzm.com/content/9832。
    李邑兰:《“国家进入繁盛期,就没必要过于强调民族对抗历史了”——专访印裔 美国历史学家杜赞奇》,《南方周末》,http://www.infzm.com/comtent/54040。贺卫方:《贺卫方谈新疆:族群间矛盾不应掩饰而要外显》,凤凰网专稿,2010年11月8日,http://enws.ofeng.com/mainland/special/xinjiang/baodao/detail 2010 11/ 08/3035552 1.shtml。
    牟小磊等:《美国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主任郝瑞教授在厦大人类学所作<民族、族群和族性>的学术报告》,《中国人类学学会通讯》第196期。
    蒋维乔:《编辑小学教科书之回忆》,《出版周刊》第156号,1935年11月23日。
    郑逸梅:《谈谈孙中山为刘成禺<太平天国战史>作序》,《团结报》1982年12月11日。
    《<禹贡>学会研究边疆计划书》,《史学史研究》1981年第1期。
    戴燕:《把旧学换了新知》,《读书》2000年第4期。
    陈泽泓:《爱国未有不爱乡》,《广东史志》1999年第2期。
    《中国历史学家速成手册,十分钟必成一代宗师》,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110/1/42645.shtml。一说:《历史学家十分钟速成》,《散文百家》2005年第8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