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南宋货币与战争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南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纸币为主要货币的朝代,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战争压力所致。
     南宋朝廷建立于金人的铁蹄与锋镝之余,甫一建立就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一边是战火之后的残破经济,一边是大规模战争带来的巨大的军费,南宋政府的财政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南宋政府军费开支巨大,与南宋募兵制度有着极大关系。中国汉代及汉以前大体实行役兵制,役兵制的最大好处就在无战事之时百姓的赋役负担较轻。初唐主要实行府兵制,大体保留其特点。中唐以来逐渐推行的募兵制,到宋代得以最终确立下来。募兵制与府兵制间的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在府兵制下,士卒的衣粮、装备除少部分由封建国家提供外,其余大部分是由士卒及其家人自己承担。而在募兵制的情况则完全相反,士卒包括粮食在内的一切费用开支均由国家负担。不仅士卒自身如此,就连其家人的生活也通过士卒的军饷而间接地取之于封建国家。在金与蒙古的压力下,南宋常年保持养兵数十万,如果算上军人家属,南宋财政供养人数超过百万,再加上不断的战争开支,南宋财政压力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与南宋军费开支巨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南宋的经济残破。南宋不但失去了两淮以北约占三分之一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土,而且国土多次经残酷的战争蹂躏,尤其在中后期,情况更为严重。在这样大的压力之下,南宋政府不得不把发行纸币当作了解决财政赤字的重要手段,极力的发行纸币,延长每届纸币流通期限,对当时的货币发行与流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初期,南宋朝廷对于纸币发行还算谨慎,但是在进行频繁的战争、需要大量的常备军的情况下,南宋财政日益恶化,因此,发行大量的纸币。纸币的流通期限扩大,发行量猛增,引起了纸币的贬值,纸币贬值导致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对政府在市场上购买军需品的行为有很不利的影响,南宋朝廷要解决这些问题又发行大量的纸币。这就是不可解决的一种恶循环。
     战争的频仍,使得南宋纸币发行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的状态。为了筹集战争物质,以应战争之需,政府便向百姓增加赋税,同时,政府大量发行纸币,物价飞升,使得百姓生活更加雪上加霜。
Southern Song was the first Dynasty that took the paper money as the maincurrency; the main reason was the pressure of war.As the chasing of Jin Dynasty’s army, Zhao-gou established the government of theSouthern Sung Dynasty, so from beginning of establishment, this regime was at risk,because the tremendous financial pressure obviously. This pressure was that thebroken financial system and the huge military expenditure co-existed at the same time.The main reason of huge military expenditure was the mercenary system in SouthernSong. From the period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d the Warring States to the Handynasty, the system of military service was recruiting, whose the Advantage was thepeople’s lesser taxes and corvee burden when war free. The mansion army systemmainly remained this character in early Tang. After that, the mercenary system wasput in force generally. In according to the regulation of the mansion army system, thegovernment of Song not only provided of all military goods concluded soldiers’commissariat and so on but also provided living expenses for soldiers’ family. Underthe military pressure of Jin and Yuan Dynasty, the number of Sothern Song’s armyremained100,000year in year out. If soldiers’ family courted, the Southern Songgovernment provided living expenses for nearly a million people, in addition, thehuge military expenditure, so it was obvious that the Southern Song was under greatfinancial pressure.
     In contrast with the huge military expenditure, the economy was destructedseriously, the Song government not only lost1/3land, also the rest of land was ofteninvaded. Under the huge military pressure, the Southern Song government had to takethe note issue as the important way to solve the financial deficit. Issuing notefrequently, lengthening the paper money using time, all of these produced negativeeffect.
     In the early period, Southern Song government was cautious to issuing note.Frequent war and huge military expenditure took the finance into dilemma. Lengthening the paper money using time,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paper moneycaused the currency devaluation and led to rising prices.
     Frequent war took the issuing note into the vicious spiral. In order to raise thewar material, the government increased tax, while, the huge number of circulationtook the people’s living into the dilemma.
引文
①宋鸿兵:《货币战争》,中信出版社,2007年。按:当时,随着美国次贷危机逐渐扩展为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世界上几个主要经济强国都在努力调整金融政策,以摆脱危机,甚至某些政策有“以邻为壑”的嫌疑,在这一背景下,宋鸿兵先生推出《货币战争》一书迅速走红,并引导了一股类似选题著作的出版热潮,如:《新货币战争》(唐风著中国商业出版社,2008年。):《货币战争2·金权天下》(宋鸿兵著,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9年);《货币战争批判》(肖波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虽然这些书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但应该承认,其社会影响力确非一般学术著作所能比。
    ①参见高聪明:《论南宋财政岁入及其北宋岁入之差异》,《河北学刊》,1996年1期。
    ②《资治通鉴》,卷139《宋纪》,隆兴二年十二月庚寅。
    ③《宋史》,卷162《食货志三·赋税》,第4225页。
    ④《宋会要辑稿》食货6之13。
    ⑤《宋会要辑稿》食货6之13
    ⑥苏轼:《东坡七集·应招集》,卷4《策别·厚货财》。
    ⑦章如愚:《山堂群书考索》《后集》,卷43,《兵食》。
    ①赵汝愚:《国朝诸臣奏议》,卷121《上仁宗论兵九事》,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
    ②欧阳修:《欧阳修集》,卷98《论王举正范仲淹等札子》,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
    ③刘云,《南宋高宗时期的财政制度变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8年01期,里南宋高宗时期“上供钱物(除粮食外)1500万缗,盐利的年收入大约在1500万缗之间,榷酒收入大约在1300万缗,榷茶总收入约为470万缗,香矾钱岁入大约为115万缗,市舶收入每年约为200万缗,全国经总制钱总额约为2000万缗,总计为7085万缗。”
    ①栗品孝:《南宋军事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②韩志远:《中国军事通史》,第十三卷《南宋金军事史》,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
    ③王曾瑜:《宋朝军制初探(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④董超:《中国军事制度史》《后勤制度》,大象出版社,1997年。
    ①汪圣铎:《两宋财政史》,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②汪圣铎:《两宋货币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③程民生:《宋代物价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④史继刚:《宋代军用物资保障研究》,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
    ⑤程民生:《宋代军队数量考》,《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05月。
    ①史继刚:《论宋代的兵器生产及其质量》,《天府新论》,2004年04月。
    ②邓特号:《宋代军需供应的商品化》,《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③程民生:《宋人生活水平及币值考察》,《史学月刊》2008年第3期。
    ④乔幼梅:《论宋代物价与货币关系》,《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1期
    ⑤刘森:《南宋铜钱监述略》,《中国钱币》,1993年4月。
    ⑥繆明杨:《宋代纸币发行准备金述略》,《财经科学》,2006年1月。
    ⑦乔幼梅:《宋金贸易中争夺铜币的斗争》,《历史研究》1982年第4期。
    ①高聪明:《论南宋财政岁入及其北宋岁入之差异》,《河北学刊》,1996年1期。
    ②汪圣铎:《南宋粮价细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5年第3期。
    ③(金荣济):《唐宋财政史》,首尔,新书院,2005年。
    ④(曹福铉):《宋代官员俸禄制度》,首尔,新书院。2006年。
    ⑤(金荣济):《南宋地方財政對:浙東路慶元府(明州)財政收支中心》,《中國史硏究
    》,第21辑,2002年。
    ⑥曹福鉉:《宋代城市住宅價格硏究》,《歷史敎育》,第110辑,2009年。;《(宋代城市肉类消费与价格研究)》,《(历史文化研究)》,第29辑,2008年。;《宋代
    地價(宋代地价变动与其特点研究》,《中國學報》,第58辑,2008年。;《宋代土地價
    格硏究》,《中國史硏究》,第56辑,2008年。;《宋代絹價變動特徵硏究》,《東洋史學硏究》,第10
    0辑,2007年。:《宋代米價變動消費生活》,《歷史學報》,第194辑,2007年。;《(宋代中央与地方物价特点研究)》,《(历史文化研究)》,第27辑,2007年。
    ①建炎元年七月工部员外郎李士观言:建炎元年七月丙辰“‘江、池、饶、建四州监岁铸钱百三十三万馀缗,淮南等九路十七州,岁造上共军器亦百馀万件,多未输者,望令发运司委官催督。’从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7。
    ①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57,绍兴二年八月癸巳,中华书局,1988年。
    ②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6《铸钱诸监》,第167页,中华书局,1990年。
    ①《系年要录》,卷148绍兴十三年闰四月丁酉。
    ②熊克:《中兴小历》,卷37,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
    ③汪应辰:《文定集》,卷2《应诏陈言兵食事宜》,学林出版社,2009年。
    ④佚名:《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54,北京图书馆,2007年,载:(淳熙二年)“以王楫为都大提点坑冶,其合差官令楫奏辟,寻移司饶州,岁铸以十五万为额”,又《宋史》,卷34《孝宗纪》,第662页,载:(淳熙三年)“定铸钱司岁额为十五万缗”。
    ⑤洪咨夔:《平斋集》,卷31《吏部巩公墓志铭》,商务印书馆,2007年。
    ⑥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67《朝奉郎谢亦楙以前任都大解发新钱纲及数转朝散郎》,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
    ①吴曾:《能改斋漫录》,卷31《铸钱费多得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②《锦绣万花谷》,卷15《铸钱》。
    ③《朝野杂记》,甲集卷16《铸钱诸监》,第451页。
    ④《系年要录》,卷71绍兴三年十有二月壬午。
    ⑤《朝野杂记》,甲集卷16《铸钱诸监》,第451页。
    ①《能改斋漫录》,卷13《铸钱费多得少》。
    ②《系年要录》,卷177绍兴二十七年七月庚午。
    ③《朝野杂记》,甲集16《铸钱诸监》,第451页。
    ①《系年要录》,卷95绍兴五年十一月丁酉。
    ②《系年要录》,卷173绍兴二十六年六月丙戌。
    ③《宋史》,卷180《食货志·钱币》,第4396页。
    ①宋代钱荒原因很复杂,学界早有讨论,但并未达成一致意见,不过与本文主旨相关性不大,因此,这里不过过多赘述,只列出几篇笔者认为有代表性成果,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参考:乔幼梅:《从中唐到北宋的钱荒》,《历史研究》,1990年第2期;叶坦:《论宋代“钱荒”》,《中国史研究》,1991年第2期;袁一堂:《北宋钱荒:从币制道流通的考察》,《历史研究》,1991年第4期;李晓:《北宋时期的钱荒与政府购买制度》《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1期;唐晔:《价值规律与宋代钱荒——与葛金芳、常征江二位先生商榷》,《历史文化研究》,第38辑(韩国)。此外,高聪明和汪圣铎分别在其专著《宋代货币与货币流通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和《两宋货币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中分别有专题研究。
    ①曹学佺:《蜀中广记》,卷67《方物·钱》引元费著《钱币谱》,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朝野杂记》,甲集卷16《川峡铁钱》,第456页。
    ③《系年要录》,卷154绍兴十五年秋七月戊申。
    ①《宋史》,卷180《食货志·钱币》,第4398页。
    ②《系年要录》,卷169绍兴二十五年八月甲午。
    ③《系年要录》,卷164绍兴二十三年夏四月乙酉。
    ④《宋史》,卷180《食货志·钱币》“(绍兴)二十二年,复嘉之丰远、邛之恵民二监,铸小平钱。二十三年,诏利州并铸折二钱,后又铸折三钱。”,《朝野杂记》,甲集卷16《川峡铁钱》“(绍兴)二十三年,嘉守王知远请复嘉、邛铸钱监,事下计司(六月丁酉),于是复置监于卭州。眀年,诏邛州岁铸三万缗,利州九万缗(四月乙酉)共费本钱引十七万五千缗(利州十一万,邛州六万一千)每千率费千四百。”
    ⑤《系年要录》,卷163绍兴二十二年六月丁丑。
    ⑥《系年要录》,卷169绍兴二十五年八月甲午。
    ①《系年要录》,卷187绍兴三十年八月甲寅。
    ②《系年要录》,卷188绍兴三十一年二月戊申。
    ③《蜀中广记》,卷67《方物·钱》引元费著《钱币谱》。
    ④马端临:《文献通考》,卷9《钱币》,中华书局,1986年。
    ⑤李之亮点校本:《宋史全文》,卷30,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①《朝野杂记》,甲集16《淮南铁钱》,第457页。
    ②《宋史》,卷34《孝宗纪》,第635页;《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卷8。
    ③《宋史》,卷34《孝宗纪》,第635页。
    ④《宋史》,卷34《孝宗纪》,第635页。
    ⑤《朝野杂记》,甲集卷16《淮上铁钱》,第458页。
    ①《宋史》,卷180《食货志·钱币》,第4397页。
    ②《宋史》,卷180《食货志·钱币》,第4397页。
    ③《宋史》,卷180《食货志·钱币》,第4397页。
    ④《宋史》,卷394《许及之传》,第12042页。
    ⑤《宋史》,卷36《光宗纪》,第701页。
    ⑥《宋史》,卷180《食货志·钱币》,第4397页。
    ⑦《宋史》,卷36《光宗纪》,第701页。
    ⑧刘时举:《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卷13,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宋史》,卷38《宁宗纪》,第738页。
    ②张世南:《游宦纪闻》,卷2,中华书局,1980年。
    ③在此期间,宋廷因军费需要,曾发行过“籴本关子”,但此时关子还不是作纸币,只能算作是一种有价证券。具体情况,笔者将在下文“关子”一节中详细介绍。
    ④一方面,随着时局的稳定,南宋经济日趋恢复,市场对于货币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而在另一方面,流通中铜钱的有效供给却因种种原因远不能满足需要,所以市场产生对于纸币的需求并不奇怪。
    ⑤《朝野杂记》,甲集卷16《东南会子》,第460页。
    ⑥《系年要录》,卷187绍兴三十年十二月已巳。
    ①《朝野杂记》,甲集卷16《四川钱引》,第466页。
    ①《系年要录》,卷16建炎二年六月乙卯。
    ②《系年要录》,卷29建炎二年十一月己酉。
    ③《系年要录》,卷69绍兴三年十月甲午。
    ④《系年要录》,卷111绍兴七年五月壬午。
    ⑤《系年要录》,卷111绍兴七年五月壬午。
    ⑥《系年要录》,卷106绍兴六年十月壬子。
    ⑦《系年要录》,卷111绍兴七年五月乙丑。
    ⑧《系年要录》,卷132绍兴九年十月乙未。
    ⑨《系年要录》,卷134绍兴十年三月戊子。
    ⑩《系年要录》,卷148绍兴十三年三月辛卯。
    ①《系年要录》,卷184绍兴三十年正月丁未。
    ②《系年要录》,卷195绍兴三十一年十二月庚子。
    ①《系年要录》,卷198绍兴三十二年闰二月乙未。
    ②《通考》,卷9《钱币考》。
    ③《通考》,卷9《钱币考》。
    ④《宋史全文》,卷26。
    ⑤《通考》,卷9《钱币考》。
    ⑥《朝野杂记》,甲集卷16《四川钱引》,第466页。
    ①《朝野杂记》,甲集卷16《四川钱引》,第466页。
    ②《朝野杂记》,乙集卷16《四川收兑九十界钱引本末》,第1020页。
    ③《朝野杂记》,乙集卷16《四川收兑九十界钱引本末》,第1022页。
    ④《宋史》,卷40《宁宗纪》,第769页。
    ⑤黄淮、杨士奇:《历代名臣奏议》,卷99《论用兵五可忧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①此表参考汪圣铎《两宋财政史》续表(五)。
    ①《宋史》,卷180《食货志下三·会子》,第4407页。
    ①《朝野杂记》,乙集卷16《东南收兑会子》,第1016页。
    ②《宋史》,卷415《黄畴若传》第12448页。
    ③《朝野杂记》,乙集卷16《东南收兑会子》,第1016页。
    ④《宋史全文》,卷32。
    ①《宋会要辑稿》货币38之51。
    ②《宋史全文》,卷32。
    ③王迈:《臞轩集》,卷1《乙未馆职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王瑞来:《宋宰辅编年录校补》,第四册,中华书局,1986年。
    ②真德秀:《真西山先生文忠公集》,卷18《讲筵进读大学章句手记》,商务印书馆,1937年。
    ③杜范:《杜清献集》,卷8《殿院奏事第二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宋史》,卷407《张虙传》,第12294页。
    ②《宋史全文》,卷32。
    ③《宋史全文》,卷32。
    ④《宋史全文》,卷32。
    ⑤《宋史全文》,卷32。
    ⑥《后村先生大全集》,卷142《虚斋资政赵公神道碑》。
    ⑦吴潜:《许国公奏议》,卷1《应诏上封事条陈国家大体治道要务凡九事》,商务印书馆,1960年。
    ①《许国公奏议》,卷1《应诏上封事条陈国家大体治道要务凡九事》。
    ②《宋史全文》,卷32。
    ①《宋史》,卷66《五行志四》,第1450页。
    ②《历代名臣奏议》,卷265。
    ③洪适:《盘洲集》,卷49《荆门应诏奏宽恤四事状》,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宋会要辑稿》食货27之43。
    ⑤杜大珪:《名臣碑传婉琰集》,卷32《赵侍制开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周密:《齐东野语》,卷17《景定彗星》,齐鲁书社,2007年。
    ①《宋史》,卷181《食货志·会子》,第4412页。
    ②“帅、漕总领言:‘乞印给一贯、五百例湖北会子二百万贯,收换旧会,庶几流转通快,经久可行。’从之。”《宋史》,卷181《食货志·会子》,第4412页。
    ③《朝野杂记》,甲集卷16《湖北会子》,第1016页。
    ④《通考》,卷9《钱币考》。
    ⑤《宋史》,卷33《孝宗纪》,第636页。
    ①《通考》,卷9《钱币考》。
    ②《朝野杂记》,甲集卷16《两淮会子》,第464页。
    ③《宋会要辑稿》食货38之37、38。
    ④《宋史》,卷181《食货志·会子》,第4176页。
    ⑤《宋史》,卷181《食货志·会子》,第4412页。
    ①陈寿:《三国志·魏书》,卷1《武帝本纪》,第14页,中华书局,1977年。
    ①苏轼:《东坡七集·应招集》,卷4《策别·厚货财》,中华书局。
    ②章如愚:《山堂群书考索》,《后集》,卷43《兵史》,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
    ③班固:《汉书》,卷34《韓彭英盧吳傳》,第1880页,中华书局,1965年。
    ④《汉书》,卷1《高帝纪下》,第68页。
    ⑤《汉书》,卷5《景帝纪》,第141页。
    ①《唐律疏议·擅兴》。
    ②欧阳修:《新唐书》,卷50《兵制》,第1326页,中华书局。1975年。
    ③刘昫等:《旧唐书》,卷3《太宗纪》,第57页,中华书局,1975年。
    ④《资治通鉴》,卷212《唐纪二十八》,第6753页。
    ①《资治通鉴》,卷214《唐纪三十》,第6829页。
    ②《宋史》,卷183《兵制·招募之制》,第4799页。
    ③《资治通鉴》,卷266《后梁纪一》,第8687页。
    ④王溥:《五代会要》,卷12,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⑤《资治通鉴》,卷291《后周纪二》,第9507页。
    ⑥《资治通鉴》,卷292《后周纪三》,第9519页。
    ①《宋史》,卷162《职官二》,第3799页。
    ②《宋史》,卷162《职官二》,第3797页。
    ①程民生先生在《宋代军队数量考》里提到,有关南宋,建炎四年(1130)的军队数量有四种说法:一是47万:‘会合诸路兵四十万人,马七万。’:二是30万,‘凡三十万众。’:三是27万‘六路兵二十万,马七万。’:四是金军的记载
    18万,‘是时,宋张浚兵去陕西,帝(宗辅)至洛水治兵,张浚骑兵六万,步卒十二万壁富平。’第一种说法显然是兵家惯用的虚张声势,当时陕西没有也不可能集结47万兵力,唯有与之交战的金军记载可靠,即大约18万。
    ②《朝野杂记》,甲集卷14《财赋一》,第359页。
    ③参见汪圣铎《两宋货币史上》,第401页。
    ①《宋史》,卷19《兵志七》,第4821页。
    ②《系年要录》,卷193绍兴三十一年冬十月。
    ③《系年要录》,卷199绍兴三十二年四月己巳。
    ④《朱文公文集》,卷25《答张敬夫》。
    ⑤吕祖谦:《历代制度详说》,卷11《兵制·详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袁燮:《絜斋集》,卷13《龙图阁学士通奉大夫尚书黄公行状》,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方岳:《秋崖集》,卷18《代范丞相》,文渊阁四库全书版本。
    ①《资治通鉴》,卷249,第8053页。
    ②《朝野杂记》,甲集卷14《财赋》,第359页。
    ③《宋史》,卷187《兵志》,第4576页。
    ④《朝野杂记》,甲集卷14《财赋》,第359页。
    ⑤《朝野杂记》,甲集卷14《财赋》,第359页。
    ⑥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97天禧五年十二月戊子,第2258、2259页,中华书局,2004年。
    ⑦《长编》,卷124宝元二年九月丁巳,第2928页。
    ①《长编》,卷124宝元二年九月丁巳,第2928页。
    ②《蔡忠惠公集》,卷18《论兵十事》。
    ③《系年要录》,卷199绍兴三十四月己巳。
    ④《宋史》,卷193《兵志七》,第4821页。
    ①王曾瑜先生的《宋代兵制初探》增订本286页表里说明,南宋时期效用的俸禄情况,从一资至十资俸钱。从一资军兵的月俸钱3000文至十资军兵的5000文,平均算出4000文(4贯),因为有关军队数量的记载都没有分资的,所以笔者算出平均数。虽然除了俸钱以外,还有各种不同的俸禄名目,但是其内容相当复杂,而且本论文主要内容是货币与战争,因此,笔者只就俸钱来简单算出南宋绍兴年间的养兵费中货币开支的数字。
    ②《系年要录》,卷199绍兴三十二年四月己巳。
    ③叶适:《水心别集》,卷10《外稿·实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64。
    ⑤《朝野杂记》,甲集卷18,第405页。
    ⑥《朝野杂记》甲集卷18,第405页。
    ①《絜斋集》,卷13《龙图阁学士通奉大夫尚书黄公行状》。
    ②高斯得:《耻堂存稿》,卷1,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秋崖集》卷18,《代范丞相》。
    ①《宋史》,卷181《食货志·会子》,第4412页。
    ①《宋史》,卷181《食货志·会子》,第4412页。
    ②《宋史全文》,卷32。
    ③《宋会要辑稿》货币38之51。
    ①《宋史全文》,卷32。
    ②《臞轩集》,卷1《乙未馆职策》。
    ①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校补》,中华书局,1986年。
    ②《真西山先生文忠公集》,卷18,《讲筵进读大学章句手记》。
    ③《杜清献集》,卷8《殿院奏事第二札》。
    ④《宋史》,卷407《张虙传》,第12294页。
    ①《宋史全文》,卷32。
    ②《宋史全文》,卷32。
    ③《宋史全文》,卷32。
    ④《宋史全文》,卷32。
    ①《后村先生大全集》,卷142《虚斋资政赵公神道碑》。
    ②《许国公奏议》,卷1《应诏上封事条陈国家大体治道要务凡九事》。
    ③《许国公奏议》,卷1《应诏上封事条陈国家大体治道要务凡九事》。
    ④《宋史全文》,卷32。
    ⑤《宋史全文》,卷32。
    ①《历代名臣奏议》,卷23。
    ①《宋史》,卷194《兵八》,第4841页。
    ②《宋史》,卷194《兵八》,第4841页。
    ③《宋史》,卷194《兵八》,第4841页。
    ①《宋会要辑稿》职官57之73、74。
    ②《宋会要辑稿》职官57之85。
    ③《系年要录》,卷200绍兴三十二年十月丁卯。
    ④《宋史》,卷193《兵志七》,第4821页。
    ⑤王曾瑜先生的《宋代兵制初探》增订本286页表里说明,南宋时期效用的俸禄情况,从一资至十资俸钱。从一资军兵的月俸钱、折麦钱、春冬衣绢算出平均数字,因为有关军队数量的记载都是没有分资的,所以笔者算出平均数。
    ⑥《宋会要辑稿》食货70之69。
    ⑦朱熹:《朱子语类》,卷110,中华书局,1986年。
    ⑧《朱文公文集》,卷25《答张敬夫》。
    ⑨《宋史》,卷193《兵志七》,第4821页。
    ①《宋会要辑稿》食货70之46。
    ②《朝野杂记》,甲集卷18《乾道内外大军数》,第511页。
    ③《历代制度详说》卷11里记载80万,“今天下当分裂之余,而养兵无异于全盛之世。京口、秣陵、鄂渚之兵至二十万,行都卫兵只十四五万,诸州厢、禁兵及其他量置戍守者,又且二十余万,而蜀之兵亦几二十万。然则今世盖尝养八十万之兵也。”但是王曾瑜先生在《宋代兵制初探》里提到“80万这数字偏高些,如以正规军40多万,加上禁兵、厢兵等非正规军20多万,总计约有六、七十万”。程民生先生在《宋代军队数量考》一文中说到70万,史继刚先生在《宋代军用物资保障研究》一书里说60万③,考虑这三种说法,乾道年间的军队数量是60万左右。
    ④袁燮:《絜斋集》,卷13《龙图阁学士通奉大夫尚书黄公行状》,文渊阁四库全书。
    ①《宋会要辑稿》职官57之67。
    ②华岳:《翠微先生北征录》,卷1《平戎十策·恩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系年要录》,卷200绍兴三十二年十月丁卯。
    ④《东塘集》,卷9《宽恤士卒疏》。
    ⑤王曾瑜,《宋代军制初探(增订本)》,中华书局,2011年。
    ⑥《朝野杂记》甲集卷18,《四川厢禁民兵数》,第513页。
    ⑦乾道年间有关四川非正规军的正确的史料尚无,其实自乾道至嘉定有30余年的时间差异,但是作者为了统计数字引用宁宗时期的温州非正规军俸禄史料。在乾道4年(1168)东南地区的米价是2500文。
    ⑧王之望:《汉滨集》,卷8《论盐酒减放不实朝札》,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⑨《历代制度详说》,卷11《兵志·详说》,文渊阁四库全书。
    ①《絜斋集》,卷13《龙图阁学士通奉大夫尚书黄公行状》。
    ②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集》,卷21《答馆职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两宋财政史》第678页表1《宋朝财政收支概况表》
    ①王永兴:《陈寅恪先生史学述略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②史继刚先生在《宋代军用物资保障研究》一书里第4页提到“官府供应给兵卒的钱米包括两部分,一是按一定标准计日支给的‘口食米’,另一部分则是以军俸的形式按月支付的‘月粮’,二者宋代合称‘月粮口食’。”
    ③《梦溪笔谈》,卷11。
    ④张方平:《乐全集》,卷194《论国家出纳事》,
    ⑤《宋史》,卷194《兵志》,第4844页。
    ⑥《文献通考》,卷25《国用三》。
    ⑦《长编》,卷125宝元二年闰十二月壬子,第2960页。
    ⑧《长编》,卷159庆历六年七月甲申,第3837页。
    ⑨《长编》,卷13开宝五年四月甲申,第287页。
    ⑩《长编》,卷97天禧五年十二月戊子,第2258、2259页。
    11《宋史》,卷187《兵志1》,第4576页。
    ①《系年要录》,卷190绍兴三十一年五月辛丑。
    ②《朝野杂记》,甲集卷18《诸军效用》,第541页。
    ③《朝野杂记》,甲集卷18《绍兴内外大军数》,第509页。
    ④《文献通考》,卷154《兵考》。
    ⑤《中兴小历》,卷14绍兴三年六月戊子。
    ⑥《系年要录》,卷199,关于高宗绍兴初年的财政收入的记载几乎没有,故笔者用绍兴三十一年(1161)的记载分析。
    ⑦《宋史》,卷193《兵志七》,第4821页。
    ①《系年要录》,卷183,绍兴三十年五月乙未。
    ②《朝野杂记》,甲集卷16《圭田》,第445页。
    ③《历代制度详说》,卷11《兵制·详说》。
    ④王曾瑜,《宋代军制初探(增订本)》,中华书局,2011年。
    ⑤程民生,《宋代军队数量考》,《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5期。
    ⑥史继刚,《宋代军用物资保障研究》,成都,西南经贸大学出版社,2000年。“孝宗乾道三年增至2323,301人,这个数字尚不包括川陕大军在内。而这一时期川陕大军人数约在十万左右。故总计这一时期内外大军总数有四十一二万人,如果加上各种非正规军人数,则达60万,所谓‘合营屯厢禁见卒至六十万’(《水心集》卷1,《上孝宗皇帝札子》)是有根据的。”。
    ⑦《朝野杂记》,卷15《四川军粮数》,第425页。
    ⑧《通考》,卷21《征权·市籴》。
    ①《秋崖集》,卷1《代范丞相》。
    ②《许国公奏议》,卷1《应诏上封事条陈国家大体治道要务凡九事》。
    ③《长编》,卷158庆历六年五月丁未,第3829页。
    ④《宋史》,卷164《宋琪传》,第9128页。
    ⑤史继刚,《宋代军用物资保障研究》第11页,表1、2。
    ⑥王炎:《双溪类稿》,卷23《申省论马料札子》,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朝野杂记》,甲集卷15《行在诸军马草》,第428页。
    ①《通考》,卷153《兵》。
    ②《宋史》,卷166《职官志六·节度使》,第3947页。
    ③《系年要录》,卷79绍兴四年八月戊戌。
    ④参见王曾瑜:《宋朝军制初探》,第232页。
    ①《宋史》,卷195《兵志·训练之制》,第4870页。
    ②《宋会要辑稿》兵18之37。
    ③《朝野杂记》,乙集卷10《诛曦将士共转三十万官资》,第843页。
    ④《朝野杂记》,乙集贯16《四川收兑九十界钱引本末》,第1021页。
    ⑤参见程民生:《宋代物价研究》第619页表。
    ⑥《宋会要辑稿》刑法1之19。
    ⑦开禧年间的军赏品当中还有金盘盏一副,金带五条,金束带一条,但是有关这品种的史料稀少,不包括军赏算出铜钱的内容。
    ⑧《宋史》,卷43《理宗纪》,第840页。
    ①《宋史》,卷43《理宗纪》,第844页。
    ②曾巩:《元丰类稿》,卷49《兵器》,吉林出版社,2005年。
    ③《长编》,卷138庆历二年十一月乙酉,第3325页。
    ④《长编》,卷245熙宁六年六月己亥,第5972页。
    ⑤王应麟:《玉海》卷151,《建炎明举甲》,第2776页。
    ⑥参见程民生《宋代军队数量考》。
    ⑦岳珂:《金佗续编》,卷27《黄元振编岳飞事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⑧参见程民生《宋代物价研究》第528页。
    ⑨《系年要录》,卷138绍兴十年十一月甲子。
    ①李纲:《梁溪全集》,卷104《与李尚书措置画一札子》,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赵与容:《辛巳泣蕲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弓箭、弩箭、铁甲等兵器价格,参见程民生《宋代物价研究》第527、531页。
    ④《宋会要辑稿》职官16之4。
    ⑤《系年要录》,卷55绍兴二年六月丁巳,第974页。
    ⑥《系年要录》,甲集60绍兴二年十一月壬午,第1040页。
    ⑦《宋会要辑稿》兵26之32。
    ⑧李曾伯:《可斋续稿》,后集卷5《条具广南备御事宜奏》,台北印书馆,1986年。
    ①《宋会要辑稿》食货50之8。
    ②《宋会要辑稿》食货50之9。
    ③《宋会要辑稿》食货50之11。
    ④《宋会要辑稿》食货50之12。
    ⑤《宋会要辑稿》食货50之15。
    ⑥《宋会要辑稿》食货50之20。
    ①《宋会要辑稿》食货50之23。
    ②《宋会要辑稿》食货50之32。
    ③《宋会要辑稿》食货50之35。
    ④《历代名臣奏议》,卷48。
    ⑤《历代名臣奏议》,卷86。
    ⑥《长编》,卷127,康定元年六月甲申,第3017页。
    ①《长编》,卷135庆历二年正月丙戌,第3213页。
    ②《宋史》,卷187《兵志》,第4576页。
    ③《宋会要辑稿》兵志6之16。
    ④《宋会要辑稿》兵志6之17。
    ①《宋会要辑稿》兵志6之17、18。
    ②《宋会要辑稿》兵志6之20。
    ③王质:《雪山集》,卷6,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絜斋集》,卷9《江阴尉司新建营记》,。
    ②《宋会要辑稿》兵志6之28、29。
    ③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23《营寨》,第1701页,南京出版社,2009年。
    ④《景定建康志》,卷38《江防》,第1967页。
    ①《朝野杂记》,甲集卷16,《圭田》,第444页。
    ①范仲淹:《范文正公文集》,卷10《上资政晏侍郎书》,第233页。
    ②“古有斗米斤盐之说,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时盐价斤为钱六七十;今米价石两千五百至三千,而盐仍
    ①《宋会要辑稿》食货40之16、17。
    ②董煟:《救荒活民书》,卷2,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宋史》,卷67《五行志》,第1463页。
    ④张嵲:《紫微集》,卷24《论和籴》,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①《高峰集》,卷2《论赐圩田札子》,(赐韩世忠圩田事在绍兴九年)。
    ②《宋会要辑稿》食货40之24。
    ③《宋会要辑稿》食货63之13。
    ①《龟山集》卷4,《论时事》,第1125册第131页。
    ②《长编》卷516,元符二年十二月甲戌,12269页。
    ③《宋会要辑稿》刑法3之4
    ④《龟山集》卷4,《论时事》,第1125册,第131页。
    ⑤《宋会要辑稿》刑法3之6。
    ①《宋会要辑稿》刑法3之5。
    ②《宋会要辑稿》食货64之47。
    ③《系年要录》,卷46绍兴元年八月丁亥,第835页。
    ④《宋会要辑稿》食货9之22、23。
    ⑤《宋会要辑稿》食货64之30。
    ①《通考》,卷20《市籴考》,引止斋陈氏语。
    ②《宋会要辑稿》食货26之25。
    ③《系年要录》,卷141绍兴十一年七月癸卯。
    ④《宋会要辑稿》食货51之28。
    ①《宋会要辑稿》食货64之37。
    ②《系年要录》,卷156绍兴七年春正月戊戌。
    ③罗愿:《新安志》,卷2《夏税物帛》,黄山书社,2008年。
    ①《历代名臣奏议》,卷258。
    ①《系年要录》,卷74绍兴四年三戊寅。
    ②《三朝北盟会编》,卷163,绍兴四年九月十九日。
    ③《宋会要辑稿》食货2之15。
    ④《琬琰集删存》卷2,《杜御史莘老行狀》。
    ⑤《夷坚志补》,卷17《王燮荐桥宅》。
    ⑥《高峰文集》,卷2《论赐造宅钱箚子》。
    ①《宋会要辑稿》礼37之22。
    ①《宋史》,卷175《食货志·和籴》,第4249页。
    ①《宋会要辑稿》食货40之29。
    ②《系年要录》,卷187绍兴三十年十一月乙未。
    ③《宋史》,卷67《五行志》,第1464页。
    ④《文定集》,卷4《御札问蜀中旱歉》。
    ⑤《通考》,卷21《征权·市籴》。
    ⑥王阮:《义丰集》,卷1,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宋会要辑稿》食货40之5。
    ②《朱文公文集》,卷20《申南康旱伤乞倚阁夏税状》。
    ③《朱文公文集》,卷21《申知江山县王执中不职状》。
    ①《水心别集》,卷2《财计中》。
    ①《系年要录》,卷174绍兴二十六年八月辛卯。
    ②《宋会要辑稿》刑法3之8。
    ③《宋会要辑稿》食货63之13、14。
    ④《系年要录》,卷171绍兴二十六年二月甲午。
    ①《宋会要辑稿》食货70之46。
    ②欧阳修:《文忠集》,卷173《思陵录下》,商务印书馆,1936年。
    ③《系年要录》,卷174绍兴二十六年八月甲午。
    ④《宋会要辑稿》食货10之15。
    ⑤《宋会要辑稿》食货38之22。
    ⑥《宋会要辑稿》食货70之59。
    ⑦董弅:《严陵集》,卷9《均减严州丁税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宋会要辑稿》食货70之69。
    ②《朱文公文集》,卷20《乞听从民便送纳钱绢札子》。
    ③《朱文公文集》,卷19《按唐仲友第四状》。
    ④《文忠集》,卷173《思陵录下》。
    ①黄公度:《知稼翁集》,卷下《兴化军重建军学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景定建康志》,卷28《增学计》,。
    ③《系年要录》,卷180绍兴二十八年七月己未。
    ④《系年要录》,卷183绍兴二十九年十月戊寅。
    ①《系年要录》,卷185绍兴三十年四月丁丑。
    ②《宋会要辑稿》食货61之29。
    ③《宋史》,卷173《食货志上·农田》,第4185页。
    ①《宋史》,卷173《食货志上·农田》,第4192页。
    ②《夷坚志补》,卷10《谢侍御屋》,第1639页。
    ③《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51乾道八年三月己巳。
    ④《宋会要辑稿》食货6之26。
    ⑤袁说友:《成都文类》,卷41《金绳禅院增广常住田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宋史》卷89,《地理志五》。
    ①洪迈:《夷坚志》,乙卷10《陈氏货宅》,中华书局,2006年。
    ②《朱熹集》,卷79《卧龙菴记》。
    ③《朱熹集》,卷79《江西运司养济院记》。
    ④袁说友:《东塘集》,卷18《陈氏舍田道场山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历代名臣奏议》,卷247。
    ②《山房集》,卷2《代监司乞行下浙西广籴札子》。
    ①《宋史》,卷67《五行志》,第1466页。
    ②《真西山先生文忠公文集》,卷6《奏乞分州措置荒政事》。
    ③刘克庄:《玉牒初草》,卷2,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真西山先生文忠公文集》,卷12《奏乞将知宁国府张忠怒丞赐罢黜》。
    ①《真西山先生文忠公文集》,卷17《申尚书省免和籴尽数状》。
    ②《真西山先生文忠公文集》,卷7《申省第三状》《申省第四状》。
    ③黄干:《黄文肃公集》,卷31《申转运司乞侯岁丰别议筑城事》,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
    ④《宋史》,卷180《食货志下三·会子》,第4407页。
    ①《朱子语类》,卷106《外任·漳州》第2651页。
    ②《宋会要辑稿》食货70之82。
    ③《宋会要辑稿》食货70之88。
    ④《宋会要辑稿》食货70之97。
    ①《宋会要辑稿》刑法1之19。
    ②《宋会要辑稿》食货68之24。
    ①陈造,《江湖长翁集》,卷24《与诸司乞减淸泉兩乡苗税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王楙:《野客丛书》,卷10《汉田亩价》,中华书局,1987。
    ③傅增湘:《宋代蜀文辑存》,卷78《魏城徐邑侯捐置学田记》,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①《江苏金石志》,卷14《吴学续置田记一》。
    ②《江苏金石志》,卷14《吴学续置田记二》。
    ①胡榘修:《宝庆四明志》,卷12《东钱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宝庆四明志》,卷12《水·日月二湖》。
    ③《水心别集》,卷16《买田数》。
    ④赵与时:《宾退录》,卷3,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①《后村先生大全集》,卷143《孟少保神道碑》。
    ②高斯得:《耻堂存稿》,卷4《永州续惠仓记》,商务印书馆,1935年。
    ③吴泳:《鹤林集》,卷19《论中原机会不易乞先内修政事札子》,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15《申尚书省乞拔降度牒助宗子请给》。
    ②《许国公文集》,卷1,《应诏上封事条陈国家大体治道要务凡九事》。
    ③俞文豹:《吹剑录外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杜清献公集》,卷10《嘉熙四年八月已见札子》。
    ⑤魏岘:《四明它山水利备览》,卷上淳祐元年十月,《余参政委淘沙》,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景定建康志》,卷28《立义庄》。
    ①《景定建康志》,卷23《仓》。
    ②《可斋杂稿》,卷19《奏总所科降和籴利害》。
    ③《可斋续稿》,后集卷3,《乞贴科四川制总司秋籴本钱奏》。
    ④《永乐大典》,卷7514《平籴仓》。
    ⑤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59,宋元方志丛刊本。
    ①秦九绍:《数书九章》,卷11《钱谷类·折解轻赍》,商务印书馆,1937年。
    ②杜春生:《越中金石记》,卷7,新文丰出版社,1979年。
    ①黄震:《黄氏日抄》,卷75《乞照户部元行折捐钱抱解》,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袁甫:《蒙斋集》,卷12,《衢州续惠民药局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咸淳临安志》,卷79《寺院·灵芝崇福寺》。
    ④《江苏金石记》,卷16《平江府增置常熟县学新田记》。
    ⑤阮元:《两浙金石志》,卷11《宋南林报国寺碑》,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江苏金石记》,卷16《常熟县教育言子诸孙记》。
    ②《四明它山水利备览》,卷上《赵都承淘沙米田牒魏都大》。
    ③《宋史》,卷414《郑淸之传》,第12420页。
    ④《桂林石刻》,上册《宋李二娘捐田地碑记》。
    ⑤方大琮:《铁菴集》,卷33《广州丁未劝农文》,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景定建康志》,卷28《儒学志一·立义庄》,第1809页。
    ⑦张传玺:《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南宋淳祐十二年(一二五二年)徽州李从致卖山田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①《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南宋宝祐三年(一二五五年)祁门县周文贵卖山地契》。
    ②《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南宋景定元年(一二六0年)祁门县徐胜宗卖山地契》。
    ③《宋史》,卷173,《食货志一·农田》,第4194、4195页。
    ④《齐东野语》,卷17,《景定行公田》。
    ①《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南宋咸淳三年(一二六七年)徽州方伯淳卖山地契》。
    ②《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南宋咸淳六年(一二七O年)休宁县吴运干卖山地契》。
    ①徐鹿卿:《清正存稿》卷5,《论待虏救楮二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文献通考》,《钱币》。
    ②《杜清献集》,卷8《殿院奏事第二札》。
    1.[春秋]孙武:《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93年6月。
    2.[西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点校三家注本,1959年9月。
    3.[东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62年6月。
    4.[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1965年5月。
    5.[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5月。
    6.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4月。
    7.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6年6月。
    8.欧阳修:《新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12月。
    9.[元]脱脱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7年11月。
    10.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点校胡三省注本,1956年6月。
    11.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2004年9月第二版。
    12.[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北京:中华书局影印万有文库十通本,1986年12月。
    13.[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57年11月。
    14.钱若水等,《太宗皇帝实录》,上海:四部丛刊三编本。
    15.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94年3月。
    16.欧阳修:《归田录》,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81年3月。
    17.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83年8月。
    18.文莹:《玉壶清话》,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84年7月。
    19.文莹:《湘山野录》,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84年7月。
    20.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1981年7月。
    21.许洞:《虎钤经》,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2.贡安南:《何博士备论》,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3.林正才:《守城录》,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4.洪迈:《容斋随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标点本,1996年3月。
    25.陈均:《宋九朝编年备要》,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6.苏轼:《苏轼文集》,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86年3月。
    27.范祖禹:《范太史集》,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8.徐度:《却扫编》,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9.赵汝愚:《宋朝诸臣奏议》,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点校本,1999年。
    30.林駉:《古今流源至论》,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1.陈傅良:《历代兵制》,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2.孙逢吉:《职官分纪》,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8年2月。
    33.朱弁:《曲洧旧闻》,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2000年8月。
    34.韩琦:《安阳集》,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5.李攸:《宋朝事实》,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
    36.张纲:《华阳集》,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7.范浚:《香溪集》: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8.王铚:《默记》,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81年9月。
    39.张方平:《张方平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点校本,1992年10月。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乐全集》)。
    40.葛胜仲:《丹阳集》,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1.韩维:《南阳集》,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2.吕祖谦:《宋文鉴》,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92年3月。
    43.李纲:《梁溪全集》,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92年3月。
    44.杜大珪编:《名臣碑传琬琰集》,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1969年5月。
    45.彭百川:《太平治迹统类》,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6.吕中:《宋大事记讲义》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7.章如愚:《群书考索》,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92年10月。
    48.司马光:《涑水纪闻》,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92年7月。
    49.张咏:《张乖崖集》,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2000年6月。
    50.王稱:《东都事略》,台湾:文海出版社阴影本,1980年1月。
    51.曾巩:《隆平集》,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本,1968年1月。
    52.潘自牧:《记纂渊海》,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98年3月。
    53.范仲淹:《范文正公集》,上海:四部丛刊初编本。
    54.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上海:四部丛刊初编本。
    55.司马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上海:四部丛刊初编本。
    56.《吏部条法》收入杨一凡等主编《中国珍惜法律典籍续编》第一册,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点校本,2002年11月。
    57.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收入杨一凡等主编《中国珍惜法律典籍续编》第二册,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点校本,2002年11月。
    58.楼钥:《攻媿集》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9.苏辙:《苏辙集》,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90年8月。
    60.赵汝愚:《国朝诸臣奏议》,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
    61.熊克:《中兴小历》,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
    62.汪应辰:《文定集》,北京:学林出版社,2009年。
    63.佚名:《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北京:北京图书馆,2007年。
    64.洪咨夔:《平斋集》,上海:商务印书馆,2007年。
    65.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
    66.吴曾:《能改斋漫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67.刘时举:《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8.张世南:《游宦纪闻》,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69.王迈:《臞轩集》,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0.杜范:《杜清献集》,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1.吴潜:《许国公奏议》,上海:商务印书馆,1960年。
    72.洪适:《盘洲集》,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3.杜大珪:《名臣碑传婉琰集》,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4.周密:《齐东野语》,济南:齐鲁书社,2007年。
    75.袁燮:《絜斋集》,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6.方岳:《秋崖集》,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7.高斯得:《耻堂存稿》,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8.华岳:《翠微先生北征录》,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9.王炎:《双溪类稿》,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0.李纲:《梁溪全集》,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1.赵与容:《辛巳泣蕲录》,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2.李曾伯:《可斋续稿》,台北:台北印书馆,1986年。
    83.王质:《雪山集》,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4.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年。
    85.董煟:《救荒活民书》,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6.罗愿:《新安志》,安徽:黄山书社,2008年。
    87.王阮:《义丰集》,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8.黄公度:《知稼翁集》,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9.袁说友:《成都文类》,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0.陈造,《江湖长翁集》,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1.王楙:《野客丛书》,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92.傅增湘:《宋代蜀文辑存》,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
    93.胡榘修:《宝庆四明志》,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4.赵与时:《宾退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95.魏岘:《四明它山水利备览》,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6.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宋元方志丛刊本。
    97.秦九绍:《数书九章》,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
    98.杜春生:《越中金石记》,北京:新文丰出版社,1979年。
    99.黄震:《黄氏日抄》,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0.阮元:《两浙金石志》,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1.袁甫:《蒙斋集》,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2.[明]黄淮、杨士奇编,《历代名臣奏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
    103.[明]何乔:《椒邱文集》,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4.[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5.[明]夏良胜:《中庸衍义》,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6.[清]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校证》,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84年1月。
    107.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1—360册),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八月第一版。
    108.[清]王夫之:《宋论》,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64年4月。
    109.[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7月。
    110.徐卧渔:《历代民兵考略》,武昌:椿华楼影印本,1934年5月。
    111.《行军须知》:收入中国兵书集成编委会主编《中国兵书集成》第三~五册,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联合出版,1988年8月。
    112.《百战奇法》:收入中国兵书集成编委会主编《中国兵书集成》第三~五册,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联合出版,1988年8月。
    113.曾公亮等:《武经总要》,收入中国兵书集成编委会主编《中国兵书集成》第三~五册,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联合出版,1988年8月。
    1.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4月。
    2.虞云国:《宋代文化史大辞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上海2006年12月。
    3.钱穆:《国史新论》,北京:三联书社,2006年6月。
    4.钱穆:《中国历史政治得失》,北京:三联书社,2005年7月。
    5.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9月。
    6.纽先钟:《历史与战略—中西军事史新论》,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
    7.纽先钟:《中国古代战略思想新论》,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
    8.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2月。
    9.黄仁宇:《中国大历史》,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5月。
    10.邓广铭:《邓广铭治史丛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
    11.邓广铭:《北宋改革家王安石》,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
    12.漆侠:《探知集》,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
    13.漆侠:《宋史研究论文集—国际宋史研讨会暨中国宋史研究会第九届年会编刊》,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14.蔡少卿主编:《再现过去:社会史的理论视野》,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10月。
    15.张邦炜:《宋代政治文化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
    16.方豪:《宋史》,台湾:中国文化学院出版部,1980年10月。
    17.刘子键:《两宋史研究汇编》,台湾:聊经出版社事业公司,1988年11月。
    18.刘子键:《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
    19.梁天锡:《宋枢密院制度》,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1年11月。
    20.包伟民主编,《宋代制度史研究百年(1900—2000)》,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7月。
    21.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
    22.朱瑞熙:《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六卷宋代,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
    23.邓小南:《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4月。
    24.邓小南:《课绩·资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侧谈》,大象出版社1997年4月。
    25.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9月。
    26.邓小南:《政绩考察与信息渠道——以宋代为重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
    27.何冠环:《北宋武将研究》,香港:中华书局有限公司,2003年6月。
    28.曾瑞龙:《经略幽燕:宋辽战争军事灾难的战略分析》,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
    29.曾瑞龙:《拓边西北—北宋中后期对夏战争研究》,香港中华书局有限公司,2006年5月。
    30.朱瑞熙、王曾瑜、姜锡东、戴建国主编:《宋史研究论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
    31.刘静贞:《北宋前期皇帝和他们的权利》,台北:稻乡出版社,1996年8月。
    32.江天健:《北宋对于西夏边防研究论集》,台湾:华世出版社,1993年6月。
    33.“国立”编译馆主编:《宋史研究集》,台湾:“国立”编译馆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
    34.李华瑞:《宋夏关系史》,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
    35.金玉国:《中国战术史》,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12月。
    36.贾志刚:《唐代军费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2月。
    37.陈峰:《宋史论稿》,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
    38.陈峰:《北宋武将群体与相关问题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6月。
    39.三军大学:《中国历代战争史》(第十一册~十三册),[台湾]军事译文出版社,1972年5月。
    40.方积六:《五代十国军事史》,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10月。
    41.冯东礼、毛元佑:《北宋辽夏军事史》,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10月。
    42.韩志远:《南宋金军事史》,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10月。
    43.陈高华、钱海皓:《中国军事制度史》武官制度卷,郑州:大象出版社,1997年8月。
    44.史继刚:《宋代军用物资保障研究》,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
    45.程龙:《北宋西北战区粮食补给地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6月。
    46.车迎新:《宋代货币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
    47.刘森:《宋金纸币史》,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年。
    48.汪圣铎:《两宋货币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49.汪圣铎:《两宋货币史料汇编》,中华书局,2004年。
    50.刘森:《中国铁钱》,中华书局,1996年。
    51.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
    52.高聪明:《宋代货币与货币流通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
    53.阎福善,高峰英,袁林,周延龄编著:《两宋铁钱》,中华书局,2000年。
    54.贾大泉:《宋代四川经济述论》,四川省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55.林文勋:《宋代四川商品经济史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
    56.史继刚:《宋代军用物资保障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
    1.范学辉:《南宋三衙管军制度若干问题考述》,《中国史研究》,2009年02月。
    2.程民生:《宋代军队数量考》,《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05月。
    3.卢俊勇:《宋代南、北厢军差异探析》,《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8年05月。
    4.田雁:《宋代知军与军使》,《学习月刊》,2007年。
    5.鲍艺敏:《浙江淳安出土的宋代兵器与方腊起义的关系》,《南方文物》,2004年04月。
    6.史继刚:《论宋代的兵器生产及其质量》,《天府新论》,2004年04月。
    7.史继刚:《试论宋代军队的军服保障问题》,《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03月。
    8.史继刚:《论宋代军需粮草的储备与管理》,《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01月。
    9.王兆春:《宋代军事手工业(下)》,《国防科技工业》,2001年02月。
    10.徐东升:《宋代兵工企业试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年01月。
    11.程民生:《宋代兵力部署考察》,《史学集刊》,2009年05月。
    13.赵煜:《南宋初年宋金西线战争双方的战略意图》,《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月。
    14.黄德辉:《试论窝阔台攻宋时期南宋水军在两淮的防御》,《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6月。
    15.何玉红:《南宋川陕战区军粮的籴买与转运——兼论南宋时期嘉陵江水运》,《西南大学学报》,2009年09月。
    16.王青松:《海军在南宋国防中的地位和作用》,《南都学坛》,2004年5月。
    17.雷震:《南宋沿边屯田的原因及其作用》,《汉中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4月。
    18.何玉红:《南宋西北战区军粮的消耗以及屯田与水利建设》,《中国农史》,2007年08月。
    19.何玉红:《南宋川陕战区军粮的消耗与筹集》,《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年9月。
    20.孔繁敏:《南宋的三衙诸军》,《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88年4月。
    21.朱崇业:《宋政府的收兵权与对金议和》,《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03月。
    22.史继刚:《南宋高宗朝的川陕军粮问题》,《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04月。
    23.秦萍:《宋代军费若干问题研究》,《西北大学学报》,2007年04月。
    24.虞云国:《论宋代第二次削兵权》,《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25.李怀信:《宋朝军队从事生产经营的得与失》,《军事经济研究》,1990年06月。
    26.张金岭:《晚宋财政危机原因初探》,《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9月。
    27.张金岭:《晚宋冗官与财政危机》,《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02月。
    28.张金岭:《晚宋宫廷浪费与财政危机》,《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29.张金岭:《财政危机与晚宋政局》,《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12月。
    30.张金岭:《试论晚宋时期的财政》,《中国史研究》,1999年05月。
    31.张金岭:《晚宋士大夫无耻与财政危机》,《中华文化论坛》,2001年10月。
    32.余小满:《南宋商税违法征收现象初探》,《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9月。
    33.孙彩红、陈明光:《唐宋财赋“上供、留使、留州”制度的异同》,《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11月。
    34.刘文波、吕庆华:《宋朝财政危机与地方行政关系研究——基于人户逃移政策的执行分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03月。
    35.岳毅平:《论宋代纸币发行的缘起》,《安徽史学》,2004年08月。
    36.吴业国:《南宋国用司与中央财政》,《河北大学学报》,2009年04月。
    37.何玉红:《试析南宋四川总领所的职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09月。
    38.余蔚:《论南宋宣抚使和制置使制度》,《中华文史论丛》,2007年03月。
    39.刘森:《南宋铜钱监述略》,《中国钱币》,1993年04月。
    40.郭正忠:《关于两宋川峡铁钱产量的考察》,《南充师院学报》,1985年06月。
    41.英岩:《宋代宫廷的供给制度》,《河北学刊》,1991年月。
    42.李建国:《宋内藏库考》,《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01月。
    43.缪明杨:《宋代纸币发行准备金述略》,《财经科学》,1995年09月。
    44.葛金芳:《宋代冗兵成因新说》,《湖北大学学报》,1987年12月。
    45.杨磊:《经济先驱——宋代纸币的发展及影响》,《商业文化》,2007年08月。
    46.刘森:《宋代会子的起源及其演变为纸币的过程》,《中州学刊》,1993年06月。
    47.储建国:《南宋纸币印造述略》,《中国钱币》,1999年11月。
    48.金勇强:《两宋纸币流通的地域变迁与区域差异》,《开封大学学报》,2007年03月。
    49.陆敏珍:《关于宋代伪造纸币的问题》,《浙江大学学报》,2000年08月。
    50.吴旭霞:《宋代钱币封建割据性原因初探》,《江西社会科学》,1989年06月。
    51.郭正忠:《铁钱与纸币的起因——关于交子起源的研究》,《学术月刊》,1985年05月。
    52.周斌:《两宋纸币的伪造及治理》,《中国钱币》,1994年02月。
    53.张学君:《宋代盐钞与纸币》,《四川金融》,1994年12月。
    54.尚琤:《简议宋代纸币流通和其监管法制》,《中国市场》,2009年03月。
    55.黎世英、温俊:《宋代货币制度的演变》,《南昌大学学报》,2001年02月。
    56.巴家云:《宋代四川专行铁钱的考察》,《中国钱币》,2005年08月。
    57.缪明杨:《宋代纸币发行准备金述略》,《财经科学》,1995年09月。
    58.朱绰:《两宋时期纸币发达问题探源》,《金融理论与实践》,1985年10月。
    59.刘森:《北宋大铜钱流通区域考》,《中国钱币》,1998年02月。
    60.缪明扬:《宋代纸币政策初探》,《四川金融》,1994年12月。
    61.戴志强:《有关北宋交子的几个问题》,《中国钱币》,2006年08月。
    62.李埏:《北宋楮币史述论》,《思想战线》,1983年05月。
    63.张远:《宋代的军费管理思想》,《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5年08月。
    64.高聪明:《宋代四川货币三题》,《河北大学学报》,1999年09月。
    65.高聪明:《论南宋财政岁入及其北宋岁入之差异》,《河北学刊》,1996年1期。
    66.乔幼梅:《论宋代物价与货币关系》,《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1期。
    67.王曾瑜:《谈宋代的造船业》,《文物》,1975年第10期。
    68.王曾瑜:《宋朝的两税》,《文史》,1982年7月。
    69.王曾瑜:《宋朝的和籴粮草》,《文史》,1985年4月。
    71.姜锡东:《宋代就粮军简析》,《文史哲》,1985年第2期。
    72.姜锡东:《宋代榷货务的经济职能及其演变》,《河北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
    73.王菱菱:《浅析宋代军队的后勤保障措施》,《河北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74.王菱菱:《论宋代矿产品的禁榷与通商》,《宋史研究论文集》,1997年12月。
    75.王菱菱:《宋代中央机构的矿业管理权》,《河北大学学报增刊》,1997年12月。
    76.王菱菱:《宋代矿冶业中的厢兵生产》,《河北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77.汪圣铎:《宋代财政与商品经济发展》,《宋史研究论文集》,1984年7月。
    78.汪圣铎:《南宋粮价细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5年第3期。
    79.汪圣铎:《从钱会中半看会子的法偿地位及其影响》,《中国钱币》,1987年第2期。
    80.汪圣铎:《北南宋物价比较研究》,《宋史研究论文集》,1989年5月。
    81.汪圣铎:《宋代的有价证券》,《文史知识》,1995年第3期。
    82.高聪明:《论宋代的货币地租》,《历史研究》,1992年第5期。
    1.(韩)曹福铉:《》,首尔:,2006年11月。
    2.(韩)申採湜:《宋代官僚制研究》,首尔:三英社,1981年12月。
    3.(韩)金荣济:《唐宋财政史》,首尔:,1995年10月。
    4.(日)宫泽知之:《中国铜钱の世界》,京都:思文阁出版,2007(平成19)3月。
    5.金榮濟:《南宋地方財政對:浙東路慶元府(明州)財政收支中心》,《中國史硏究》,第21辑,2002年。
    6.朴志焄:《南宋代開禧北伐北伐論展開》,《京畿史論》,第1辑,1997年。
    7.金容完:《南宋高宗代軍事組織關硏究:南渡軍官位相中心》,《忠南史學》,2001年。
    8.金榮濟:《宋代物價兩稅負擔》,《東洋史學硏究》,第91辑,2005年。
    9.姜吉仲:《宋代關稅徵收體系財政的比重》,《》,第22辑,2005年。
    10.曹福鉉:《宋代城市住宅價格硏究》,《歷史敎育》,第110辑,2009年。
    11.曹福鉉:《》,《》,第29辑,2008年。
    12.曹福鉉:《宋代地價》,《中國學報》,第58辑,2008年。
    13.曹福鉉:《宋代土地價格硏究》,《中國史硏究》,第56辑,2008年。
    14.曹福鉉:《宋代絹價變動特徵硏究》,《東洋史學硏究》,第100辑,2007年。
    15.曹福鉉:《宋代米價變動消費生活》,《歷史學報》,第194辑,2007年。
    16.曹福鉉:《》,《》,第27辑,2007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