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初探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是民国时期存在达20年之久的地方性专业研究机构,拥有包括徐炳昶、顾颉刚、白寿彝、苏秉琦等著名学者在内的大批史学人材,在历史学及考古学等领域进行多方面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根据大量相关史料,经过勾稽、分析,试图对其学术成就作出较为全面的论述。
     北平研究院在民国教育行政制度改革的背景下于1929年成立,同年人地部成立史学研究会。1935年,北平研究院进行了机构改革,为进一步推动研究工作顺利进行和提高效率,史学研究会也于1937年7月改制为史学研究所。此后直至1949年北平解放,史学研究所共存在20年,其间大致经历了抗日战争前的快速发展时期(1929—1937)、抗战期间颠簸流离时期(1937—1945年)、抗战胜利至最终并入中国科学院(1946—1949年)三个时期。史学研究所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组织机构渐次完善,人员大量增加,并创办了自己的史学专业期刊《史学集刊》,开展了诸多历史研究和考古活动,在学术界的影响日渐扩大。
     作为一家地方性研究机构,史学研究所预新史学之潮流,目光敏锐,适时地规划研究工作。它依托北平丰富的历史文献和文物古迹,运用实地调查等新方法,力图编纂出适合时代发展的新《北平志》,而就其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来看,确实做到了突破旧方志的窠臼,富有新意。
     与此同时,史学研究所极为关注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学术研究为社会和现实服务,整理了大量边疆史地和社会史史料,出版了多种论著。同时,在顾颉刚主持下,还对《史记》进行整理,为建国后点校二十四史积累了可贵的经验。白寿彝等人通过史学研究所的严格训练,奠定了日后的学术地位。
     中国的考古学事业起步于20世纪初,发展迅速。史学研究所设立考古组后,立即开展了一系列的考古发掘工作。先后与北京大学及古物保管委员会组成“燕下都考古团”,开始了对燕下都的科学发掘;与陕西省政府合组陕西考古会,连续对陕西丰镐、大邱、雍、阿房宫、陈宝祠等遗址进行调查,并在宝鸡县发掘斗鸡台周墓,在西安发掘唐中书省遗址,为推进先秦各民族初期文化及相关历史研究作出了贡献;为研究和保护与敦煌、龙门石窟同样珍贵的河北磁县南北响堂寺及其周边的石窟,徐炳昶、顾颉刚等人倾注了大量精力进行调查、摩拓及研究,出版了不少相关论著。这些开拓性贡献,为建国后的进一步考古发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史学研究所既集众人之力又发挥个人所长,在长期动乱时期排除各种困难,坚持学术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造就了一大批富有潜力的青年学者,其贡献值得后人铭记。
The History Institute of National Academy of Peiping was a local professional research institution which existenced for 20 years during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there were a large number of history talents, including some famous scholars such as Xu Bingchang, Gu Jiegang, Bai Shouyi, Su Bingqi,etc. The institute had carried out many researches and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This thesis according to a large number of related datas, attempts to obtain a more comprehensive exposition by searching and analyzing about their academic achievements.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Peiping was established in 1929 at the background of a educational and administrative system reform during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History Seminar was setted up at the same time. In 1935 , in order to promote research carried out smoothly and improve efficiency, there was a institutional reform which the History Seminar was turned into the History Institute. The History Institute was existed 20 years until 1949, there were three periods including before(1929-1937), during(1937-1945) and after (1946-193 9)the Anti-Japanese War. The History Institute continued to grow and develop, established historical journal, carried out many historical and archaeological researches, made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academia.
     As a local institute, the History Institute followed New History closely and planned research works. It relied on Peiping's history and rich cultural relics, used of field surveys and other new methods, to attempt to codify a new Peiping Chorography. It was innovative and bread through the frame of the old chorography.
     At the same time, the History Institute concerned about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national crisis extremely, serviced for social and practical by academic research, finished a lot of frontier and social history of historical data and had a wide range of publication.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Gu Jiegang, some experts finished" Shi Ji" which accumulated valuable experiences. Some specialists such as Bai Shouyi passed the rigorous trainings and established the academic status in the future.
     China started the cause of archaeology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developed rapid. The History Institute launched a series of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works immediately after setting up the Archaeology Group. Combined with Peking University and Antiquities Custody Commission, they made up of "Yan Xiadu Archaeological Mission" and began to explore the site scientifically; Combined with Shanxi government, they made up of Shanxi Archaeological Council, began to investigate some sites ,such as Fenggao, Daqu, Yong, A Fanggong, Chen Baoci in Shanxi, explored the Dou Jitai tombs of Zhou dynasty and Zhong Shusheng site of Tang dynasty in Xian, all of these had contributed to promote the national culture of the early history and related research about Pre-Qin. The south and north Xiang Tang Temples had an equally important position with Dunhuang, Longmen Grottoes, some experts like Xu Bingchang and Gu Jiegang devoted a great deal of effort to investigate, facsimile and research for studying and protecting, there were also a number of publications. These pioneering contributions had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further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RC.
     The History Institute setted both the public and personal contribution, excluded all kinds of difficulties in the long-term period of turmoil, persisted in academic research,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created a large number of young scholars which full of potential. Their contributions should be remembered with the future generations.
引文
2 李书华:《二十年北平研究院》(上、中、下),《传记文学》(台),1965年7卷第4、5、6期。
    3 张利华、高建:《北平研究院的组织、管理及其成就》,《科学学研究》,第7卷第4期,1989年。
    4 林文照:《北平研究院的历史概述》,《中国科技史料》第10卷第1期,1989年。
    5 顾潮:《历劫终教志不灰:我的父亲顾颉剐》(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6 吴丰培:《顾颉刚先生的“人生一乐”》,《人物》,1984年第4期。
    7 吴丰培:《记1935-1937年的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北京社会科学》1986年第2期。
    8 胡逢祥:《现代中国史学专业机构的建制与运作》,《史林》,2007年第3期。
    9 胡逢祥:《中国现代史学的制度建设及其运作》,《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3月。
    10 《本院筹备经过及组织》,《国立北平研究院院务汇报》(下简称《院务汇报》)第1卷第1期。
    11 《本院筹备经过及组织》,《院务汇报》第1卷第1期。
    12 《本院各部会所概况》,《院务汇报》第1卷第1期。
    13 《国立北平研究院组织规程》,《院务汇报》第6卷第5期。
    14 《抗战及复员期间工作概况——民国二十六年制三十六年》,国立北平研究院,1947年。
    15 《本院筹备经过及组织》,《院务汇报》第1卷第1期。
    16 《国立北平研究院组织规程》,《院务汇报》第6卷第5期。
    17 林文照:《北平研究院历史概述》,《中国科技史料》第10卷1期,1989年。
    18 《史学研究会概况》,《院务汇报》第1卷第1期。
    19 《史学研究会工作报告》,《院务汇报》第6卷第5期。
    20 《本所纪事》,《史学集刊》第4期。
    21 张利华、高建:《北平研究院的组织、管理及其成就》,《科学学研究》,第7卷4期,1989年。
    22 李书华:《二十年北平研究院》(上),《传记文学》(台),1965年第7卷。
    23 李书华:《二十年北平研究院》(上),《传记文学》(台),1965年第7卷。
    24 瞿宣颖:《中国社会史料丛钞》(甲集三册),商务印书馆(长沙),1937年。
    25 赵世瑜、邓庆平:《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历史研究》2001年第6期。
    26 《考古专报》第1卷第2号。
    27 《抗战期间之工作》,《抗战及复员期间工作概况 民国二十六年至三十六年》,1947年。
    28 《发刊词》,《史学集刊》第1期。
    29 冯家昇:《火药的发明和西传》,华东人民出版社,1954年。
    30 张越、叶建:《近代学术期刊的出现与史学的变化》,《史学史研究》,2002年第3期。
    31 《院务汇报》第5卷第4期。
    32 《院务汇报》,第1卷第4期。
    33 《顾颉刚致李书华选辑》,《档案与历史》1987年第四期。
    34 《北平研究院职员录》,1930年-1936年。
    35 《顾颉刚致李书华选辑》,《档案与历史》1987年第四期。
    36 《顾颉刚致李书华选辑》,《档案与历史》1987年第四期。
    37 《顾颉刚先生与“冀察古迹考察团”》,《顾颉刚先生学行录》第167页。
    38 吴丰培:《顾颉刚先生的“人生一乐”》,《人物》1984年第4期。
    39 《史学集刊》第1期。
    40 《史学集刊》第2期。
    41 《史学集刊》第3期。
    42 傅振伦:《编辑北平志蠡测》,《地学杂志》,19卷1期,1931年。
    43 《阳泉县志序》,转引自许卫平《中国近代方志学》,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
    44 以上皆引自彭静中:《中国方志简史》,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附录八。
    45 彭静中:《中国方志简史》,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附录九。
    46 同上。
    47 李书华:《国立北平研究院的过去与现在》,《院务汇报》第6卷第2期。
    48 《史学研究会工作报告》,《院务汇报》第7卷第3期。
    49 《史学研究会调查北平庙宇碑记报告》,《院务汇报》第1卷第2期。
    50 《史学研究会调查北平庙宇碑记报告》,《院务汇报》第1卷第2期。
    51 同上。
    52 《史学研究会工作报告》,《院务汇报》第7卷第3期。
    53 《院务汇报》第7卷第2期。
    54 《史学研究会工作报告》,《院务汇报》第7卷第3期。
    55 傅振伦:《编辑北平志蠡测》,《地学杂志》,19卷1期,1931年。
    56 《史学研究会概况》,《院务汇报》第1卷第4期。
    57 李泰棻:《方志学》,商务印书馆,1935年。
    58 同上。
    59 傅振伦:《编辑北平志蠡测》,《地学杂志》,19卷1期,1931年。
    60 瞿宣颖:《北平史表长编》,国立北平研究院出版部,1934年。
    61 以上根据《国立北平研究院出版品目录》,北平研究院总办事处印行,1948年9月。
    62 《史学研究会历史组编辑及出版计划》,《院务汇报》,第6卷第3期。
    63 萧一山:《太平天国诏谕》,国立北平研究院出版部,1935年。
    64 萧一山:《近代秘密社会史料》自序,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1页。
    65 同上。
    66 萧一山:《太平天国书翰》,国立北平研究院出版部,1937年。
    67 《史学研究会工作报告》,《院务汇报》第7卷第3期。
    68 吴丰培:《清季筹藏奏读》,国立北平研究院出版部,1938年。
    69 吴丰培:《清代西藏史料丛刊》,国立北平研究院出版部,1937年。
    70 《史学研究会工作报告》,《院务汇报》第7卷第3期。
    71 同上。
    72 《史学研究会工作报告》,《院务汇报》第7卷第3期。
    73 顾颉刚、徐文珊:《史记白文之部》(北平),国立北平研究院出版部,1936年。
    74 郑天挺:《终身以发展学术为事业的学者——纪念顾颉刚先生》,转引自《顾颉刚先生学行录》,原载《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3期。
    75 徐文珊:《沐春风,霑化雨——追述胡师适之、顾师颉刚、钱师宾四教泽》,转自《顾颉刚先生学行录》,原载《超越》(台湾)1987年第4期。
    76 《院务汇报》第5卷第4期曾发表叙目一篇,从中可见该书的旨趣及各卷的情形。
    77 《史学集刊》第1期。
    78 《院务汇报》第7卷第4期,印单行本于1936年出版。
    79 刘德彪、吴磬军:《燕下都瓦当研究》,13页,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
    80 《院务汇报》第1卷第1期。
    81 《院务汇报》第6卷第3期。
    82 常惠:《易县燕下都考古团发掘报告》,《院务汇报》,第1卷第3期。
    83 《陕西调查古迹报告》,《院务汇报》第4卷第6期。
    84 赵静、罗宏才:《杨虎城与陕西文物事业》,《文博》2006年第6期。
    85 徐炳昶、常惠:《陕西调查古迹报告》,《院务汇报》第4卷第6期。
    86 罗宏才:《民国时期陕西考古会成立之缘起与大致经过》,《考古与文物》1998年第3期。
    87 发表在《院务汇报》第5卷第4期。
    88 苏秉琦:《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
    89 《赴磁县武安县南北响堂寺及其附近工作报告》,《院务汇报》第6卷第4期。
    90 何士骥、刘厚滋:《南北响堂寺及其附近时刻目录》,国立北平研究院出版部,1936年。
    91 《史学研究会历史组工作报告》,《院务汇报》第7卷第3期
    92 李书华:《国立北平研究院的过去与现在》,《院务汇报》第6卷第2期。
    国立北平研究院:《国立北平研究院院务汇报》1-7卷(北平),1920年5月至1936年12月。
    国立北平研究院:《国立北平研究院十年来工作概况——民国十八年至二十八年》(北平),1939年。
    国立北平研究院:《国立北平研究院概况 民国十八年九月至三十七年八月》(北平),1948年。
    国立北平研究院:《抗战及复员期间工作概况——民国二十六年至三十六年》(北平),1947年。
    国立北平研究院、行政院新闻局:《北平研究院》(北平),1948年2月。
    国立北平研究院《史学集刊》编辑委员会:《史学集刊》1-6期(北平),1936年4月至1950年12月。
    国立北平研究院总办事处文书课:《国立北平研究院职员录》(北平),1931、1932、1933、1935、1936年。
    国立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理事组工作报告》(北平),1936年。
    国立北平研究院:《国立北平研究院出版部最近出版图书目录》(北平),1930、1934、1948年。
    国立北平研究院:《国立北平研究院出版品目录》(北平),1948年。
    国立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石刻唐太极宫暨府寺坊市残图,大明宫残图,兴庆宫图之研究》(北平),1935年。
    国立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北平金石目》(北平),1934年。
    北平故宫博物院文献馆:《清代文字狱档》(北平),1931-1933年。
    顾颉刚、徐文珊:《史记白文之部》(北平),国立北平研究院出版部,1936年。
    何士骥、刘厚滋:《南北响堂寺及其附近时刻目录》(北平),国立北平研究院出版部,1936年。
    梁廷枏:《夷氛记闻》(北平),国立北平研究院出版部,1937年。
    瞿宣颖:《北平史表长编》(北平),国立北平研究院出版部,1934年。
    苏秉琦:《斗鸡台沟东区墓葬》(北平),国立北平研究院出版部,1948年。
    吴丰培:《清代西藏史料丛刊》(北平),国立北平研究院出版部,1937年。
    吴丰培:《清季筹藏奏读》(北平),国立北平研究院出版部,1938年。
    徐炳昶、常惠:《陕西调查古迹报告》(北平),国立北平研究院出版部,1933年。
    徐炳昶:《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北平),中国文化服务社,1946年
    萧一山:《近代秘密社会史料》(北平),国立北平研究院出版部,1935年。
    萧一山:《太平天国诏谕》(北平),国立北平研究院出版部,1935年。
    萧一山:《太平天国书翰》(北平),国立北平研究院出版部,1937年。
    许道龄:《北平庙宇通检》(北平),国立北平研究院出版部,1936年。
    张江裁:《北平岁时志》(北平),国立北平研究院出版部,1936年。
    张江裁:《北平天桥志》(北平),国立北平研究院出版部,1936年。
    张江裁:《北平史迹丛书》(北平),国立北平研究院出版部,1937年。
    陈纪滢:《一代振奇人——李石曾传》(北京),近代中国出版社,1982年。
    陈以爱:《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机构的兴起——以北大研究所国学门为中心的探讨》(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
    郭伯恭:《四库全书纂修考》(上海),上海书店,1992年。
    傅振伦:《傅振伦方志文存》(合肥),黄山书社,1989年。
    傅振伦:《中国方志学通论》(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88年。
    顾潮:《顾颉刚年谱》(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顾潮:《历劫终教志不灰:我的父亲顾颉刚》(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顾潮:《顾颉刚学记》,三联书店2002年。
    顾廷龙:《古匋文集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梁启超:《新史学》
    李泰棻:《方志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
    刘德彪、吴磬军:《燕下都瓦当研究》(河北),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
    彭静中:《中国方志简史》(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
    苏秉琦:《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
    王煦华:《顾颉刚先生学行录》(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吴忠良:《传统与现代之间:南高史地学派研究》(北京),华龄出版社,2006年。
    许卫平:《中国近代方志学》(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
    萧一山:《清代通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边师:《硕果累累的边疆研究者吴丰培先生》,《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4年第2期。
    傅振伦:《编辑北平志蠡测》,《地学杂志》,19卷1期,1931年。
    傅振伦:《燕下都考古》,《地学杂志》,18卷4期,1930年。
    傅振伦:《燕下都遗迹考》,《地学杂志》,1、2合期,1932年。
    傅振伦:《燕下都发掘品的初步整理与研究》,《考古通讯》1955年7月4期。
    姬丽萍:《抗战前中央研究院的建立及其成就评析》,《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4月。
    胡逢祥:《现代中国史学专业机构的建制与运作》,《史林》,2007年第3期。
    胡逢祥:《“五四”时期的“科学主义”思潮与中国史学的现代化建设》,《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6期。
    胡逢祥:《中国现代史学的制度建设及其运作》,《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3月。
    胡逢祥:《现代中国史学专业学会的兴起与运作》,《史林》,2005年第3期。
    黄燕生:《傅振伦与民国方志学》,《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4年02期。
    刘厚滋:《顾颉刚先生与“冀察古迹考察团”》,摘自《顾颉刚先生学行录》(王煦华主编,中华书局2006年)。
    罗宏才:《民国时期陕西考古会成立之缘起与大致经过》,《考古与文物》,1998年第3期。
    李书华:《二十年北平研究院》(上、中、下),《传记文学》(台),1965年7卷第4、5、6期。
    林文照:《北平研究院历史概述》,《中国科技史料》第10卷1期,1989年。
    桑兵:《二十世纪前半期的中国史学会》,《历史研究》2004年第5期。
    吴丰培:《顾颉刚先生的“人生一乐”》,《人物》,1984年第4期。
    吴丰培:《记1935-1937年的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北京社会科学》,1986年第2期。
    吴景超:《中国县志的改造》,《独立评论》1933年第60号。
    万国鼎:《方志体例偶识》,《金陵学报》5卷2期,1935年。
    王也扬:《清末外国史书的引进与中国史学观念的变化》,《社会科学探索》,1994年第5期。
    王英春:《北平研究院的创建者李书华》,《纵横》,2004年第11期。
    赵静、罗宏才:《杨虎城与陕西文物事业》,《文博》,2006年第6期。
    张利华、高建:《北平研究院的组织、管理及其成就》,《科学学研究》,第7卷4期,1989年。
    张越、叶建:《近代学术期刊的出现与史学的变化》,《史学史研究》,2002年第3期。
    河北省文物工作队:《河北易县燕下都故城勘察和试掘》,《考古学报》,1965年1期。
    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组:《燕下都城址调查报告》,《考古》,1962年1期。
    《顾颉刚致李书华函选辑》,《档案与历史》,1987年第4期。
    《考古学家徐旭生》,《中州古今》,1987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