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课程改革的制度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制度是历史性存在的用于调节社会交往关系的具有权威性的行为规则系统。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文化制度中,制度无时无刻不影响和规范着人们的生活与行为。课程改革作为现代国家的一项公共事业,关系着广大青少年儿童的健康发展,关系着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其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从政治视角看,多元权力推动课程改革并通过改革实现自身的再生产;从文化视角看,它是多元教育观的竞相登场和彼此角逐的过程;从经济视角看,它是文化资本的再分配过程。课程改革即是由具有特定教育观的权力主体所推动,围绕文化资本的重新分配,实现权力的再生产、知识的阶层化以及利益的再分配。然而,课程改革作为教育系统危机的解除策略,总体目标是公共利益的实现、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达至平衡状态。如果课程改革缺少制度来规约和调整其中的权力关系、价值关系以及利益关系,那么就会造成权力的压制、文化的霸权以及利益的失衡,这不利于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因此,课程改革需要建立起健全、合理的“制度丛”来规约其朝着合理性的方向发展,并保障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这个建立“制度丛”的过程便是课程改革的制度化,制度规则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是课程改革制度化的核心。那些以自然演进反对制度化、以先入之见贬抑制度化、以人性本善排斥制度化、以国情特殊拒绝制度化、以改革复杂否定制度化的观点,在根本上都是站不住脚的。
     我国世纪之交启动的新课程改革较之以往历次课程改革在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初步建立起了一些课程改革的制度,但从亨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有关制度化的衡量标准来看,我国的课程改革制度化尚处于较低水平,很多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或者不尽合理,诸如课程决策制度与课程实施制度尚未真正形成、课程管理制度不健全、教科书制度与课程评价制度缺乏形式化等。这就造成了课程改革过程中的乱象丛生,如官僚主义、经验主义、形式主义和冒进主义等不良现象频发,严重干扰了课程改革的正常开展。然而,从国际课程改革的主流趋势看,大多数国家都通过立法或建立其它正式制度来确保课程改革行为的合理性。这一点在日本的课程改革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依法行政、依法改革的理念已经深入日本国民的内心,高度制度化是日本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正是在对现存课程改革制度的肯定性把握和否定性把握的基础上,课程改革主体通过主动进行反思,逐步清楚哪些规则可以保障课程改革的合理开展,这些规则的作用机制是什么,其价值何在等,而需要固化下来成为制度,这就是课程改革制度意识的产生。课程改革制度意识的自觉表达便形成了课程改革制度。
     合理性的课程改革制度可以保障课程改革主体的自由,有助于形成课程改革的良好秩序。由于课程改革的制度缺失或不尽合理,我们的课程改革往往陷入“一统就死、一放就乱、一乱就收”的怪圈之中,其实质就是自由与秩序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在课程改革中的突出表现。单纯强调自由,课程改革容易陷入非理性、随意化的泥沼;单纯强调秩序,课程改革容易走进机械化、一元化的境地。这两种情况都是不利于课程改革的科学发展的。课程改革制度应该对权力的行使、观念的表达以及利益的竞取进行合理的规约与引导,使课程改革不仅有秩序,而且能够照顾到不同地区的差异,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在既定政策范围内自主地推动课程改革,即形成一种有秩序的自由,我们称之为“自由秩序”,以期使课程改革有利于教育的科学发展,有利于青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课程改革的制度创新与制度建设,不能仅凭主观意志,随意而为,必须确立科学的、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改革的发起者与参与者应该在制度自觉——意识到课程改革的各个环节所需要的制度或者现存制度的不合时宜之处——的基础之上,秉持公共理性精神,建立新的合理性的制度或完善、修正现有制度使之趋于合理,更好地调节关系各方的权利—义务达至均衡,使其符合时代发展的规律、符合课程改革的需要、符合最大多数青少年儿童发展的需要。这即是课程改革的制度理性,课程改革的制度化需要以课程改革的制度理性为指导。课程改革制度理性的基本特征是: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注重形式,兼顾实质;民主先于自由,公平先于效率;权责明晰,对等统一。课程改革的制度建设包含建立合理性的课程决策制度、课程管理制度、教科书制度、课程实施制度以及课程评价制度等五个方面,而制度的构成又包括制度观念、规则系统、规范对象以及呈现载体等四个要素,课程改革的制度化应结合课程改革制度的五个方面和制度的四个构成要素而展开。课程改革制度化的一般程序是,分析制度的规范对象究竟是什么?规范对象的性质究竟是权力、观念还是利益,亦或它们之间的结合体?根据规范对象提出规则系统的内容,并根据规范对象的性质提出相应的制度观念。最后将这些内容以正式制度的形式予以表达。
     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正常开展需要制度的规约和保障,但是即便建立起了相应的制度也并不一定能够保证课程改革的必然成功,并不一定能够保证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顺利达成。因为课程改革制度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即课程改革制度是“他律”而非“自律”的,制度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独立来看可能功能良好,但协同作用时则可能存在着功能内耗的现象,这是制度功用的内在限度;另外,课程改革制度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当制度客体秉持机会主义态度行事,制度将成为摆设,当制度观念超前或落后于社会环境的变化时,制度的功用也将减损,这些是制度功用的外在限度。合理性的课程改革制度功用的良好发挥,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还需要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改革参与者道德修养的不断提升和专业素养的不断发展。只有在这些要素的功能与课程改革制度相一致的情况下,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课程改革过程中随意化和非理性现象的发生,保障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
As one authoritative system of conduct rules, the institution which is one historical existence could regulate the social relationship. Including political institution, economic institution and cultural institution, the social institution which is prevalent in our lives affects and regulates people's lives and behaviors all the time. As one public utilitie of modern countries, curriculum reform which matters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majority of young children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ountry'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is one complex social system. From a political perspective, multi-power achieves through curriculum reform; from a cultural perspective, it is a process of diverse educational concepts' race debut and competition with each other; from an economic perspective, it is a redistribution process of the cultural capital. Curriculum reform is driven by the subject of power who has a specific educational concept for achieving the power reproduction, stratification of the knowledge and redistribution of interests through the reallocation of the cultural capital. However, the curriculum reform as a strategy to shrugg off the crisis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is aimed at achieving the public interest and the equilibrium between the education system and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If there are not institutions to adjust the relationships of the power, the value and the interests in the process of curriculum reform, it will cause power repression, cultural hegemony and imbalance of interests,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reform. Therefore, we must establish a series of institutions to lead its direction toward rationality and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curriculum reform.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ment of a series of institutions is institutionalization. Building rules is the core of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The opposation to institutionalization for institution is a product of natural evolution, belittlement institutionalization by preconceptions, rejection of institutionalization in the goodness of man, refusation to institutionalize by special conditions of our country and the complication of reform are fundamentally untenable.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initiated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and achieved some success in which we established institutions initially. But judged by the measure of institutionalizational level put forward by Samuel P. Huntington,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our curriculum reform is still at a low level. Many institutions are not sound, imperfect or irrational, which has led to widespread dislo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curriculum reform, such as bureaucracy, empiricism, formalism, aggressive and other undesirable phenomena that have seriously interfered with the normal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reform. However, from the main trend of the international curriculum reform, the majority of countries have adopted legislation or established other formal institutions to ensure the rationality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action. Higher institutionalization is a significant feature of curriculum reform in Japan and it is worthy of carefully studying and learning for us. On the basis of affirmative and negative grasp of the existing institutions of curriculum reform, curriculum reformers initiativly reflect on the reform action, so they could be aware of which rules can ensure the reasonable conduct of curriculum reform and are need to be kept to become the institution, which is the generating process of the institutional consciousness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What expressed conscientiously by reformer with the institutional consciousness is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curriculum reform.
     The rational institutions of curriculum reform can ensure freedom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er and contribute to the formation of good order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In the past, because of miss or irrationality of the institution, our curriculum reforms are often trapped in a disorder cycle. The essence of the disorder cycle is the conflict and contradiction between freedom and order in curriculum reform. If we stress freedom excessively, curriculum reform will fall into the irrational and arbitrary oriented morass; if we stress order simply, curriculum reform will walk into the mechanizational and unified position. These two cases are both not conducive to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reform. So the institution of curriculum reform should reconcile freedom and order scientifically to form a kind of orderly freedom which we call "order of liberty". The "order of liberty" aims to make the curriculum reform conducive to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the young children and ultimately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Reasonable construction and innovation of the institution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can not be based on the subjective will but the correct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the guiding ideology. In the process of curriculum reform, the initiator and participant of the reform should uphold the spirit of public rationality to creat new institutions or improve the existing institutions for the balanced relationship between right and obligation, which is the institutional rationality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The basic features of the institutional rationality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include:alert to the present and future-oriented,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form and juggling the substance, democracy ahead of free and fair ahead of efficiency; clear and equal between the power and responsibilities. The institutions of curriculum reform include the rational institution of curriculum decision-making, curriculum management, textbooks,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and curriculum evaluation. And the institution is made of institutional concepts, system of rules, regulated objects and rendering media. The five areas of the institution of curriculum reform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four elements of the institution to institutionalize curriculum reform. The general procedure of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curriculum reform is to analyze what is the regulated object, then create the system of rules and institutional concepts based on the attribute of the regulated object, expressed the above content in the form of a formal institution finally.
     Curriculum reform which is a complex and systemic project needs to be safeguarded by the institution. However, corresponding institutions are established which do not necessarily guarantee the success of curriculum reform and the achievement of reformers'goals. The institution of curriculum reform has its own functional limitations. The mechanism of the institution is "discipline" rather than "self-discipline". Each subsystem of the institution runs independently well, while as a whole a functional friction phenomenon may be output. The above is the inherent limits of the institutional functions. In addition, the object of the institution of curriculum reform is the real man. When the man upholds the opportunist attitude to act or the institutional concept is ahead/behind of the change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 the institution will be useless. The above is the external limits of the institutional functions. The running well of the institutions of curriculum reform and the smooth progress of curriculum reform need also a good social culture atmosphere, the enhancement of the reform participants' professional and moral standards.
引文
① 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EB/OL].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 mlfiles/moe/moe 177/201008/93785.html.
    ② 谭松华,袁本涛.教育现代化衡量指标问题的探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1):17.
    ①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2:10.
    ① 黄显华,霍秉坤.寻找课程论和教科书设计的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79.
    ① [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225-226.
    ②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李盛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12.
    ③ [英]G·邓肯·米切尔.新社会学词典[Z].蔡振扬,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77.
    ④ [英]G·邓肯·米切尔.新社会学词典[Z].蔡振扬,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76.
    ⑤ [美]w·理查德·斯科特.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58.
    ⑥ [美]杰克·奈特.制度与社会冲突[M].周伟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3.
    ⑦ North, D.C.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M]. Cambridge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4.
    ① 高兆明.制度伦理研究——一种宪政正义的理解[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2.
    ② 宋增伟.制度公正与人的全面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8-29.
    ③ [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韩朝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35-36.
    ④ [美]杰克·奈特.制度与社会冲突[M].周伟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① 王旭.论制度存在与变迁的必然性和合理性[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2(2):20.
    ② [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韩朝华,译.北京:商务印书刷馆,2008:142-145.
    ③ Tolbert, P.S., Lynne, GZ. Institutional sources of change in the formal structure of organization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83(30):22-39.
    ④ 贺培育.论制度化[J].理论探讨,1990(2):85.
    ⑤ 杨育民.略论“制度化”[J].社会科学辑刊,2001(6):56.
    ⑥ 贺培育.论制度化[J].理论探讨,1990(2):85.
    ① 孟令择,徐朝辉.制度化的思考[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7-8.
    ② 朱葆伟.理性与合理性论纲[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21.
    ① 朱葆伟.理性与合理性论纲[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19.
    ② 袁红梅,连桂玉.合理性的历史演变及其当代建构[J].河南社会科学,2012(8):50.
    ① 傅永军.韦伯合理性理论评议[J].文史哲,2002(5):100.
    ② 傅永军.韦伯合理性理论评议[J].文史哲,,2002(5):101.
    ③ 欧阳康.合理性与当代人文社会科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1(4):19.
    ①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3.
    ② [印]阿马蒂亚·森.理性与自由[M].李风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6.
    ③ 苗启明.论制度理性:从不发达到现代化的主导力量[J].学术探索,2000(5):10.
    ① 司汉武.制度理性与社会秩序[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221-222.
    ② 王海峰,郭素华.制度理性:政府公共治理的价值源起[J].理论探索,2007(5):66.
    ③ 高兆明.制度伦理研究——一种宪政主义的理解[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80.
    ④ 司汉武.制度理性与社会秩序[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225-248.
    ① [加]Michael Fullan教育变革的新意义[M].武云斐,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50.
    ② 尹弘飚.论课程变革的制度化——基于新制度主义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4):76.
    ③ Alisha Vincent. An examination of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service-learning at America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D]. Vermillion: University of South Dakota, 2010.
    ① 胡定荣.课程改革的文化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63-218.
    ② 樊亚峤,靳玉乐.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制度化[J].中国教育学刊,2010(6):29-31.
    ③ 胡定荣.课程改革的文化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12.
    ④ 周建高.日本教育改革如何达成共识[J].日本问题研究,2009(1):1-7.
    ⑤ 申超.中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政策比较[J].教育学报,2008(4):35-37.
    ① 吕林海,汪霞.当前世界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推进特征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9(7):37.
    ② 叶澜.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47.
    ③ 李芳.拷问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当代教育科学,2007(22):20-22.
    ① 余进利.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实施述评[J].当代教育科学,2004(4):23-25.
    ② 屠莉娅.隐形的对抗:课程分权管理中的国境与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07(12):13-18.
    ③ 胡定荣.课程改革的文化研究[M1.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07.
    ④ 杨爱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缺憾的原因反思[J].教育学报,2007(1):27.
    ⑤ 李建平.教材多样化遭遇利益冲击[N].中国教育报,2002-04-14.
    ① Sargent, T. C. Institutionalizing educational ideologies: curriculum reform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aching practices in rural China [D].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2006:58.
    ② 叶铁桥,陈一村.并校十年难言成败[N].中国青年报,2011-12-24(3).
    ③ 张华.道德的课程改革与民主的课程领导[J].全球教育展望,,2006(4):11.
    ④ 熊丙奇.由“撤点并校”后果反思教育决策机制[N].东方早报,2012-11-20(A23).
    ① 高兆明.制度伦理研究——一种宪政正义的理解[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80.
    ② 胡定荣博士将课程改革的文化研究划分为课程改革的价值研究、制度研究和行为研究三个方面。参见:胡定荣.课程改革的文化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① 徐继存.教学理论反思与建设[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202.
    ② [德]恩斯特·卡西尔.人文科学的逻辑[M].关之尹,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150.
    ③ 陈敦源.民主与官僚[M].台北:韦伯文化事业出版社.2002:29.
    ① [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韩朝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32.
    ② 高兆明.制度伦理研究——一种宪政正义的理解[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8.
    ③ [英]霍恩比.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6版)[z].石孝殊,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916.
    ④ 辛鸣.制度论——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建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49.
    ① 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A]//邓小平文选(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33.
    ② 高兆明.制度伦理研究——一种宪政正义的理解[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3.
    ③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
    ① 高兆明.制度伦理研究——一种宪政正义的理解[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7.
    ② [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邓正来,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264.
    ① 张敦福.现代社会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34.
    ② 邹吉忠.自由与秩序:制度价值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5-77.
    ① 邹吉忠.自由与秩序:制度价值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93.
    ② [德]恩格斯.论住宅问题[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38-539.
    ③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60-61.
    ④ 高兆明.制度伦理研究——一种宪政正义的理解[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3.
    ① 邹吉忠.自由与秩序:制度价值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96.
    ② 邹吉忠.自由与秩序:制度价值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93-94.
    ③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2:10.
    ① 贺培育.论制度化[J].理论探讨,1990(2):85.
    ② 钟丽娟.自然权利制度化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119.
    ③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331.
    ④ 路径依赖原是由当代新制度经济学家道格拉斯·C·诺斯于1900年提出的,其基本含义是由于受到各种历史经验与初始条件的影响,制度变迁依赖于它所特有的历史路径。制度变迁一旦在自我增强机制下选择了一条路径,就会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在此,象征着一种行为方式或者思维方式的定型化。
    ① 黄忠敬.课程政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7.
    ① [以]A.莱维.教育大百科全书·课程[M].丛立新,等译.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7.
    ② 白月桥.课程变革概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162.
    ③ 李定仁,徐继存.课程论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238.
    ④ 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60.
    ⑤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331.
    ⑥ 欧用生.课程改革——九年一贯课程的独白与对话[M].台北:师大节苑,2000:159.
    ① [美]艾伦·C.奥恩斯坦,费朗西斯·P汉金斯.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M].柯森,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339.
    ② 范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M].重庆:重庆出版集团,2006:129.
    ① 张国庆.公共政策分析[M].上海:复日.大学出版社,2004:113.
    ① 杜鸿林,王其辉.马克思恩格斯人民群众观述论[J].天津社会科学,2013(3):29.
    ② 童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J].党建研究,2001(6):45.
    ③ 高兆明.制度伦理研究——一种宪政正义的理解[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339.
    ④ 辛鸣.制度论——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建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73-174.
    ①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334.
    ② 王伟光.利益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17-118.
    ③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2:10.
    ①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2:14.
    ① 李志超.三级课程管理的权力运作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90-116.
    ① 具体可参见:胡定荣.课程改革的文化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66-168.
    ② 郭元祥.学校课程制度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2007(2):77.
    ① 胡定荣.课程改革的文化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66-168.
    ② 黄忠敬.课程政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5.
    ③ [美]斯蒂芬·J·鲍尔.教育改革——批判和后结构主义的视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2.
    ① 高兆明.制度伦理研究——一种宪政正义的理解[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470.
    ② [英]卡尔·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M].杜汝楫,邱仁宗,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6-37.
    ③ [美]乔治·霍兰·萨拜因.政治学说史[M].刘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687.
    ④ [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邓正来,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17.
    ⑤ Hayek. Law, Legislation and liberty: Rules and Order (1) [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3:38.
    ⑥ [英]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M].郑一鸣,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237.
    ① 李德顺.新价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167.
    ② 石鸥,刘丽群.“荒诞”背后的理性[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4):66-70.
    ① 具体可参见:陈桂生.“制度化教育”评议[J].上海教育科研,2000(2):10-13.
    ② 康拾才.论制度化教育的合理性及局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2):32.
    ③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296-298.
    ① 查有梁.论教育改革的限制性原理[J].教育科学研究,2013(4):5-12.
    ② 王元明.人性的探索[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385.
    ③ 施惠玲.制度伦理研究论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7.
    ④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50.
    ① 李德顺.新价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134.
    ② 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93.
    ③ 李德顺.新价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134.
    ④ 施惠玲.制度伦理研究论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1-123.
    ⑤ 辛鸣.制度论——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建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47.
    ①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1.
    ② 自我主义与个人主义并不相同,因为个人相对于团体而言的,个人主义观念事先已经假定了团体的存在,而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是不存在这一套的。可参见: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8.
    ③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0.
    ④ 辛鸣.制度论——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建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88.
    ① 司汉武.制度理性与社会秩序[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85.
    ② 高兆明.制度伦理研究——一种宪政正义的理解[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00.
    ③ 王宗敏,张武升.教育改革论[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1:54.
    ④ [加]Michael Fullan.教育变革的新意义[M].武云斐,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7.
    ⑤ [加]迈克尔·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28.
    ⑥ [加]Michael Fullan.教育变革的新意义[M].武云斐,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9.
    ① 辛鸣.制度论——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建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58.
    ② [法]埃德加·莫兰.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5.
    ③ 辛鸣.制度论——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建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59.
    ④ [英]伯特兰·罗素.权力论[M].吴友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13.
    ⑤ 张楚廷.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37.
    ⑥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0.
    ⑦ [加]Michael Fullan教育变革的新意义[M].武云斐.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9.
    ① 合法性在此是指是否了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可或同意,某事物获得越多的支持和认可,说明其合法性越高。
    ② JIN, Y & LI, L. A Postmodern Perspective on Curriculum Reform in China [J].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2011(4):28.
    ① 黄忠敬.课程政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13.
    ② Apple, M.W. Ideology and Curriculum [M]. New York, London:Routledge, 2002:70.
    ③ 王威海.政治社会学:范畴、理论与基本面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98.
    ④ 欧用生.披着羊皮的狼——校本课程改革的台湾经验[J].全球教育展望,2002(7):28.
    ⑤ [法]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M].余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69.
    ⑥ 黄乃荧.教育政策科学与实务[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6:51-52.
    ① 周佩仪.从社会批判到后现代——季胡课程理论之研究[M].台北:师大书苑,1999:117.
    ② 话语是指系统地形成人们所谈论事物的实践活动。话语规定人们可以想什么、说什么,而且还规定说话者的身份、时间、地点以及说话者的权威性。话语使政策得以真正落实和完成既定的任务,并使某些人获得权威。话语所要表达的是相关政策如何通过真理与知识的生产而行使其权力,如此一来, 一部分人所说的和所想的就变得无足轻重,而只有特定的声音才能被听到,并被认为是有意义的和具有权威的。具体可参见:[美]斯蒂芬·J·鲍尔.教育改革——批判和后结构主义的视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7-39.
    ① 卯静儒.课程改革——研究议题与取径[M].台北:学富文化,2009:252.
    ② 王威海.政治社会学:范畴、理论与基本面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08.
    ③ [英]伯特兰·罗素.权力论[M].吴友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4.
    ① 蒋建华.知识·权力·课程——政策视野中的课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84.
    ② 韩致敬,马云鹏.影响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的因素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4:24-29.
    ① 蒋建华.知识·权力·课程——政策视野中的课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91.
    ① [美]韦恩·K.霍伊,塞西尔·G米斯克尔.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M].范国睿,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202-204.
    ② [美]韦恩·K.霍伊,塞西尔·G米斯克尔.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M].范国睿,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203.
    ③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A]//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3.
    ④ 高水红.改革精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案例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63.
    ⑤ 肖磊,靳玉乐.中国新课程改革的检视:异域学者的观点[J].课程·教材·教法,2013(6):11.
    ① [英]伯特兰·罗素.权力论[M].吴友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5-6.
    ② 周佩仪.从社会批判到后现代——季胡课程理论之研究[M].台北:师大书苑,1999:138.
    ③ 孙振东.教育研究方法论探索[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120.
    ④ Brock, A. Moving mountains stone by stone:Reforming rural education in China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2009(29):454.
    ① 吕立杰.国家课程设计过程研究——以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设计为个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15.
    ② 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85-201.
    ③ [英]乔伊·帕尔默.教育究竟是什么?100位思想家论教育[M].任钟印,诸惠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6.
    ① 孙振东.教育研究方法论探索[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120.
    ② 转引自关锋.实践的理性和理性的实践——马克思实践理性思想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63.
    ① 周佩仪.从社会批判到后现代——季胡课程理论之研究[M].台北:师大书苑,1999:115.
    ② 高兆明.制度伦理研究——一种宪政正义的理解[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348-349.
    ① 柯政.理解困境:课程改革实施行为的新制度主义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25-39.
    ② 高水红.改革精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案例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博十学位论文,2006:64.
    ③ 陈燕谷.文化资本[J].读书,1995(6):136.
    ④ 转引自王伟光.利益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35.
    ① 吴康宁.制约中国教育改革的特殊场域[J].教育研究,2008(12):19.
    ② 欧用生.课程改革——九年一贯课程的独白与对话[M].台北:师大书苑,2000:71.
    ③ 刘世清.教育政策伦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214.
    ④ 王岳川.布迪厄的文化理论透视[J].教学与研究,1998(2):42.
    ① 王岳川.布迪厄的文化理论透视[J].教学与研究,1998(2):43.
    ② 张意.关于“看”的象征资本[J].国外理论动态,2010(6):88.
    ① Young, M. Knowledge and control: New directions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M]. London: Collier MacMlillan, 1971:33.
    ② 此部分主要参考:肖磊,靳玉乐.中国新课程改革的检视:异域学者的观点[J].课程·教材·教法,2013(6):13.
    ① 传统纸笔测验的内容一般是考察记忆性的内容,而现代评价理念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则对传统方式提出了批评,转而强调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② Lou, J. Suzhi, relevance, and the new curriculum [J].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2011(6):80.
    ③ Lou, J. Suzhi, relevance, and the new curriculum [J].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2011 (6):76.
    ④ 高兆明.制度伦理研究——一种宪 政正义的理解[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06.
    ⑤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A]//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
    ① 截止到2013年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方才达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4%,与课程改革的启动晚了十多年。
    ② 高水红.改革精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案例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121.
    ③ 李志超.三级课程管理的权力运作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博十学位论文,2013:99.
    ④ 吴非.“不是爱风尘,又被红尘误”——反思南京教育界的一场讨论[J].教育发展研究,2004(10):77.
    ① 吕立杰.国家课程设计过程研究—一以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设计为个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13.
    ② 欧用生.课程改革——九年一贯课程的独白与对话[M].台北:师大书苑.2000:72.
    ③ 肖磊,靳玉乐.中国新课程改革的检视:异域学者的观点[J].课程·教材·教法,2013(6):12.
    ④ 具体可参见:柯政.理解困境:课程改革实施行为的新制度主义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01.
    ① 高兆明.制度伦理研究——一种宪政正义的理解[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26-232.
    ① 邹吉忠.自由与秩序:制度价值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1.
    ② 李德顺.新价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40.
    ①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0.
    ② 关锋.实践的理性和理性的实践——马克思实践理性思想探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43-150.
    ③ 高兆明.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导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77.
    ④ 高兆明.制度伦理研究——一种宪政正义的理解[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26-232.
    ① 李德顺,新价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41.
    ① [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65.
    ②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0.
    ③ 张楚廷.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7.
    ④ 高兆明.制度伦理研究——一种宪政正义的理解[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3.
    ① 尹弘飚.论课程变革的制度化——基于新制度主义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4):78.
    ② 高兆明.制度伦理研究——一种宪政正义的理解[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5.
    ③ 王永昌.论主体的客体化[J].求索,1991(6):42.
    ④ 高兆明.制度伦理研究——一种宪政正义的理解[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2-23.
    ①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中心课题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年:经验、问题与对策[J].教育科学研究,2012(9):5-8.
    ② 这里的判断依据是相关的政策文件以及网站内容等,比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中小学教材选用管理办法》、《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等文件以及教育部网站、地方教育厅、教育局网站等。因为正:式制度必定是公开的,以便于人们知晓和遵守。我国课程改革制度的现状在本文第五章中“基于制度理性的课程改革制度化路径”一部分中有更为详细的说明。
    ① 查有梁.十年新课程改革的统计诠释[J].教育科学研究,2012(11):7.
    ② 吴康宁.政府部门超强控制:制约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一个要害性问题[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7.
    ③ 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A]//邓小平文选(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27.
    ④ 叶澜.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33.
    ① 吴康宁.政府部门超强控制:制约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一个要害性问题[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8.
    ②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104.
    ③ 沈伟,曲琳.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反思与展望——杭州师范大学张华教授访谈[J].全球教育展望,2012(12):9.
    ④ 吕立杰.国家课程设计过程研究——以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设计为个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93.
    ⑤ 李志超.三级课程管理的权力运作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92.
    ① 吴康宁.政府部门超强控制:制约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一个要害性问题[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8.
    ② [法]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l.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320.
    ③ 吴康宁.政府部门超强控制:制约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一个要害性问题[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8.
    ④ 李志超.三级课程管理的权力运作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73.
    ⑤ 如在一次新课程改革培训中,华东师范大学吴刚教授曾提出在课程改革中要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得到某教育行政官员的回答却是:“顺课改者昌,逆课改者亡”。参见:吴刚.奔走在迷津中的课程改革[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4):43.
    ⑥ 朱成科.基于基础教育改革的课程哲学反思——关于“新课程改革”三个理论问题的探讨[J].当代教育科学,2007(10):5.
    ⑦ 郝德永.新课程改革应警惕的四种问题与倾向[J].教育科学,2006(4):33.
    ⑧ 靳玉乐,李志超.我国课程改革决策的特点、问题及其改进[J].教育发展研究,2013(12):5.
    ① 王策三,等.基础教育改革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120.
    ② 李建平.教材多样化遭遇利益冲击[N].中国教育报,2002-04-14.
    ③ 温欣荣,薛国凤.课程改革背景下基础教育问题的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05(8):14.
    ④ 如2013年7月6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播出报道H省教育厅和G省J市教育局2013年秋季学期违规更换部分中小学教材版本,就是典型的的案例。
    ① 黄政杰.课程改革新论——教育现场虚实探究[M].台北:冠学文化,2005:34.
    ①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中心课题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年:经验、问题与对策[J].教育科学研究,2012(9):9.
    ② Wang, D. The dilemma of time: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in the rural classroom in China [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11 (27):161.
    ③ 屠锦红.我国十年语文课程改革:问题与反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6):51.
    ④ 吴红耘,皮连生.修订的布鲁姆认知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兼论课程改革中的“三维目标”说[J].课程·教材·教法,2009(2):96.
    ① 彭彩霞.教育改革的困境及其超越——基于国外对大规模教育改革反思的认识[J].教育发展研究,2009(15-16):9.
    ② 吕立杰.国家课程设计过程研究——以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设计为个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53.
    ③ 高水红.改革精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案例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博十学位论文,2006:62.
    ① 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68.
    ② 叶澜.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47.
    ③ 吕立杰.国家课程设计过程研究——以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设计为个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62-163.
    ④ 李芳.拷问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浅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决策中的问题[J].当代教育科学,2007(22):20-22.
    ① 屠莉娅.课程改革政策过程:概念化、审议、实施与评价——国际经验与本士案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288.
    ② 李志超.三级课程管理的权力运作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92,94.
    ③ 具体可参见:杨九俊.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88-97.
    ④ 吴华.课程权力:从冲突走向制衡[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58.
    ⑤ 史宁中,等.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与主要内容[J].课程·教材·教法.2012(3):50-56.
    ⑥ 高水红.改革精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案例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43-44.
    ① 吴清山.教育改革的迷思与省思[J].学校行政双月刊,2002(1):7.
    ② 黄政杰.课程改革新论——教育现场虚实探究[M].台北:冠学文化,2005:8.
    ③ 查有梁.课程改革的辩与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62.
    ④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A]//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⑤ 杨爱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缺憾的原因反思[J].教育学报,2007(1):30.
    ⑥ 高水红.改革精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案例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105.
    ⑦ 高水红.改革精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案例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105.
    ① 郝德永.新课程改革应警惕的四种问题与倾向[J].教育科学,2006(4):32.
    ② 王策三,等.基础教育改革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127.
    ③ 谢秀英.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的集体非理性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1(4):10-11.
    ① 王玉珊.日本教育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1.
    ① 此表的绘制参照:叶立群.日本的教育改革(二)[J].课程·教材·教法,1994(8):56;林明煌.从日本《学习指导要领》的修订探讨其教育变革与发展[J].教育资料集刊,2008(41):62-77.
    ① 参见:维基百科.中央教育审议会[EB/OL].http://ja.wikipedia.org/wiki/中央教育審議会.
    ② 欧用生.日本小学课程发展机制之分析——课程与政治的关系[J].教育资料集刊,2010(45):135.
    ① 周建高.日本教育改革如何达成共识[J].日本问题研究,2009(1):3.
    ② 尹艳秋.培养“生存能力”——21世纪日本教育的基本走向[J].外国教育研究,2000(1):26.
    ① 杨思伟.日本推动新课程改革过程之研究[J].教育研究集刊.2006(1):34.
    ② 赵中建.在“轻松宽裕”中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日本《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咨询报告述评[J].现代教育论从,1997(5):26.
    ① 赵中建.在“轻松宽裕”中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日本《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咨询报告述评[J].现代教育论丛,1997(5):26.
    ② 杨思伟.日本推动新课程改革过程之研究[J].教育研究集刊.2006(1):42.
    ① 叶澜.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81-182,185-186.
    ② 欧用生.日本小学课程发展机制之分析——课程与政治的关系[J].教育资料集刊,2010(45):131.
    ① 林明煌.日本中等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况与特色[J].教育资料集刊,2009(42):97.
    ② 欧用生.日本小学课程发展机制之分析——课程与政治的关系[J].教育资料集刊,2010(45):130.
    ① 林明煌.日本小学新《学习指导要领》的修订与其内容之探讨[J].教育资料集刊,2009(41):90.
    ② 欧用生.日本小学课程发展机制之分析——课程与政治的关系[J].教育资料集刊,2010(45):133.
    ① 王震武,林文瑛.教育的困境与改革的困境[M].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4:153.
    ② 司汉武.制度理性与社会秩序[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139.
    ① 此图的绘制参照:林明煌.从日本《学习指导要领》的修订探讨其教育变革与发展[J].教育资料集刊,2008(41):59;杨思伟.日本推动新课程改革过程之研究[J].教育研究集刊,2006(1):54.
    ① 李德顺.新价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66-67.
    ② [德]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C].人民出版社,1998:104.
    ③ 邹吉忠.自由与秩序:制度价值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7.
    ① 蒋建华.知识·权力·课程——政策视野中的课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59-163.
    ② 邓正来先生在翻译哈耶克的重要著作《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时,综合哈耶克在书中的原意,将其译作《自由秩序原理》而非《自由的宪章》。在此,我们沿用邓正来先生对这一术语的界定。参见:郑莱.《自由秩序原理》亦或《自由宪章》?[J].读书,1997(8):90-98.
    ③ 李德顺.新价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210.
    ④ 施惠玲.制度伦理研究论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59.
    ⑤ 邹吉忠.自由与秩序:制度价值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48.
    ① 孙云平.存有与自由问题——海德格对康德自由观的探讨与批判[J].东吴哲学学报,2004(10):151.
    ② 陈福胜.法治的实质:自由与秩序的动态平衡[J].求是学刊,,2004(5):75.
    ③ [印]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48.
    ④ 张旅平,赵立玮.自由与秩序:西方社会管理思想的演进[J].社会学研究.2012(3):24.
    ⑤ [印]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0-11.
    ⑥ 罗祖兵.消极自由及其积极价值[J].中国教育学刊,2012(10):49.
    ⑦ [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M].侯健,范亚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271.
    ① [印]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34.
    ② [英]弗里德里希·冯·哈喻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邓正来,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1.
    ③ 涂志贤.权力、知识、主体性:Thomas S. Popkewitz思想的分析与应用[D].台北:台北教育大学博十学位论文,2008:50.
    ④ Dan E. Inbar,等.教育政策基础[M].史明洁,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58.
    ① 查有梁.课程改革的辩与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32.
    ② [美]斯蒂芬·J·鲍尔.教育改革——批判和后结构主义的视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1.
    ① 王敏勤.课程改革中的放权与用权[J].人民教育,2007(11):14.
    ② 林奕莹九年一贯课程政策决定之评析[D].台中:台中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2:126.
    ③ 邹吉忠.自由与秩序:制度价值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93.
    ④ 孙振东.教育研究方法论探索[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60;也可参见:靳玉乐,肖磊.美国科学课程改革百年回眸[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65.
    ① [印]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88.
    ② [印]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43.
    ③ 参见:周育民.关于上海历史教科书问题[J].开放时代,2009(1):144-157.
    ④ 参见:高水红.改革精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案例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博十学位论文,2006:100-104.
    ① 高水红.改革精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案例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104.
    ② 梁英豪.梁英豪研究员给查有良的信[A]//查有梁.课程改革的辩与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206.
    ③ 马健生.中美教育改革行为之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1997(增刊).转引自宋兵波.学校改革的逻辑——现代教育改革的社会认识机制问题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117-118.
    ④ 宗白华.中国哲学史提纲[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封底.
    ⑤ 高兆明.制度伦理研究——一种宪政正义的理解[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16.
    ① 王伟光.利益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80-81.
    ② [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M].侯健,范亚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272.
    ① 此部分的分析借鉴邹吉忠对现代制度的激励功能的分析框架。参见:邹吉忠.自由与秩序:制度价值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30-231.
    ①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227-228.
    ② [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M].侯健,范亚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274.
    ③ 高兆明.制度伦理研究——一种宪政正义的理解[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51.
    ④ [美]查尔斯·霍顿·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M].包凡一,王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278.
    ① 苏君阳,傅添.权力视域中教育改革庆注意的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28.
    ② [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M].侯健,范亚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294.
    ③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54.
    ① 王建华.论权力转移与教育转型[J].复旦教育论坛,2011(1):30.
    ② 高兆明.制度伦理研究——一种宪政正义的理解[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313.
    ③ 靳玉乐,罗生全.课程决定的权力关系及其运作[J].教育发展研究,2009(8):77.
    ① 蒋建华.权力多极化的课程权力定位——超越中央与地方的思维框架[J].教育学报,2005(2):29-30.
    ② 许丽英.教育资源配置中的权力失范及其规制[J].教育发展研究,2005(6):16-17.
    ③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54.
    ① 李小伟.一线教师与课程改革:新课改你让我无所适从[N].中国教育报,2005-08-17.
    ② 孙传远.新课程改革三次“学术争论”的回顾与反思[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4):34.
    ③ 蒋建华.理解课程改革的知识政治学观点[J].课程·教材·教法,2011(10):12.
    ④ 孙传远.新课程改革三次“学术争论”的回顾与反思[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4):34-35.
    ⑤ 张荣伟.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12-18.
    ⑥ 在新课程改革走过八个年头之后,北京师范大学郭华教授在《课程·教材·教法》杂志2010年第1期发表《新课改与“穿新鞋走老路”》一文,她认为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之所以举步维艰,是教师群体对某些片面的、偏激的新课程理念的自发纠偏。这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如纪德奎、余小茅各自发表文章探讨如何使新课程改革穿新鞋走出老路,安富海从教师的视角探讨教师之所穿新鞋走老路的原因及教师的意愿,王策三先生从穿新鞋走老路出发探讨了新课程理念的问题,王艳霞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了“穿新鞋走老路”的原因等。分别参见:郭华.新课改与“穿新鞋走老路”[J].课程·教材·教法,2010(1);纪德奎.新课改十年:争鸣与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11(3);余小茅.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新课改中的“穿新鞋走老路”[J].课程·教材·教法,2011(3);安富海.新课程改革与“穿新鞋走老路”[J].中国教育学刊,2011(12);王策三.对“新课程理念”介入课程改革的基本认识[J].教育科学研究,2012(2);王艳霞.新课程改革与“穿新鞋走老路”的社会学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3(4).
    ⑦ 周建高.日本教育改革如何达成共识[J].日本问题研究,2009(1):1-7.
    ① 童世骏.关于“重叠共识”的“重叠共识”[J].中国社会科学,2008(6):55-65.
    ① 高兆明.制度伦理研究——一种宪政正义的理解[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56.
    ②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173.
    ③ 司汉武.制度理性与社会秩序[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415.
    ④ 屠莉娅.课程改革政策过程:概念化、审议、实施与评价——国际经验与本土案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282.
    ⑤ 参见:杨继绳.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析[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3:70.
    ① 柯政.理解困境:课程改革实施行为的新制度主义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21.
    ② 邹吉忠.自由与秩序:制度价值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95.
    ① 唐代兴.公正伦理与制度道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4.
    ① 汪玉凯.准确理解“顶层设计”[N].北京日报,2012-3-26(17).
    ① 毛泽东.实践论[Al//毛泽东选集(第一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86.
    ② [德]康德.逻辑学讲义[M].许景行,译.北京:商务印节馆,1991:129.
    ③ 徐继存.教学制度建设的理性与伦理规约[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83.
    ①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47.
    ② [德]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阎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97.
    ③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56.
    ④ 参见:[英]罗素.两方哲学史(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549-562.
    ① 杨耀坤.理性、非理性与合理性——科学合理性的概念基础[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9(5):34.
    ② 张汝伦.历史与实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319.
    ③ 金生鈜.保卫教育的公共性[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214-215.
    ① 参见:刘放桐,等.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② 韩震.非理性主义批判[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5):21.
    ③ 丰子义.论现代化进程中的理性与非理性[.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5):35.
    ④ 有学者对非理性因素在中国转型时期的公共政策中功能的分析,明显是夸大了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非理性行为的功能,将这种倾向的特征归纳为非逻辑性、非程序化以及非模式化,并极力赞扬其灵活性。对此,笔者是不赞同的。因为在制度化的过程中,我们既不能以原则性损害其灵活性,也不能以灵活性损害原则性。参见:张晓峰.非理性因素与中国转型时期的公共政策[J].中国行政管理,2003(10):42-46.
    ⑤ 司汉武.制度理性与社会秩序[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173.
    ① 杨耀坤.理性、非理性与合理性——科学合理性的概念基础[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9(5):37.
    ① 辛鸣.制度论——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建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07.
    ② 司汉武.制度理性与社会秩序[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218.
    ③ 侯琦,魏子扬.制度的非理性与社会和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7):41.
    ① 张映芹.制度理性与福利公正——基于国民幸福视角的分析[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12-15.
    ② 高兆明.制度伦理研究——一种宪政正义的理解[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80.
    ③ 将制度理性视为工具理性在社会制度中的表现,可参见:司汉武.制度理性与社会秩序[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221;高兆明.制度伦理研究——一种宪政正义的理解[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80.
    ④ 高兆明.制度伦理研究——一种宪政正义的理解[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56.
    ① 谢秀英.农村中小学布局凋整中的集体非理性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1(4):9-11.
    ① 司汉武.制度理性与社会秩序[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227.
    ② 邹吉忠.自由与秩序:制度价值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36.
    ① 胡定荣.课程改革的文化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16.
    ② 张华.道德的课程改革与民主的课程领导[J].全球教育展望,200(4):11.
    ③ 吕林海,汪霞.当前世界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推进特征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9(7):36.
    ④ 欧用生.日本小学课程发展机制之分析——课程与政治的关系[J].教育资料集刊,2010(45):127.
    ①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6.
    ②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8.
    ③ 高兆明.制度伦理研究——一种宪政正义的理解[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63.
    ① 刘世清.教育政策伦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174-207.
    ① 研究性学习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所遭遇的“命运”似乎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现象。具体可参见:柯政.理解困境:课程改革实施行为的新制度主义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38-152.
    ② 李祥云.我国财政体制变迁中的义务教育财政制度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83.
    ① 徐洁.论制度创新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5):35.
    ② 丁念金.试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决策机制的转变[J].课程·教材·教法,2001(5):11.
    ① 蒋建华.知识·权力·课程——政策视野中的课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28.
    ② 吴康宁.深化教育改革需实现的三个重要转变[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7.
    ① 黄忠敬.课程政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238.
    ① 谷丽洁.我国课程管理体制探析[J].教学与管理,2004(1):5.
    ② 蒋建华.知识·权力·课程——政策视野中的课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64.
    ③ 黄忠敬.课程政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166.
    ④ 吴刚平.国外课程开发机制的基本类型及改革经验[J].教育研究,2000(10):79.
    ① 郭晓明.课程管理研究引论[J].课程·教材·教法,1995(2):10.
    ② 此表的绘制参照:蒋建华.知识·权力·课程——政策视野中的课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230-233.
    ① 蓝顺德.九年一贯课程教科书的审定与选用[J].中等教育,2002(6):4.
    ② 靳玉乐,王洪席.十年教材建设:成就、问题及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2(1):14.
    ① 叶澜.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85-186.
    ② 蓝顺德.教科书审定制度运作之问题检讨与改进建议[J].课程与教学季刊,2002(1):24.
    ③ 教育部.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EB/OL]. http://www.gov.cn/fwxx/bw/jyb/content_2267198.htm.
    ① 张盈霏.现行教科书选用机制之探究——以国中英语科为例fJ].教育行政双月刊,2003(7):71-72.
    ②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教育部公开征求对《中小学教材选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EB/OL].http://www.chinalaw.gov.cn/article/cazjgg/201303/20130300385371.shtml,2013-3-27.
    ③ 尹弘飚.论课程变革的制度化——基于新制度主义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4):76.
    ④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匕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330.
    ①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28.
    ② [美]艾伦C.奥恩斯坦,弗朗西斯·P.汉金斯.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M].柯森,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333.
    ① 肖磊,靳玉乐.中国新课程改革的检视:异域学者的观点[J].课程·教材·教法,2013(6):13-14.
    ② [美]艾伦C.奥恩斯坦,弗朗西斯·P.汉金斯.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M].柯森.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316.
    ③ “新课程实施与实施过程评价”课题组.课程改革实验区追踪评估的最新报告[J].教育发展研究,2005(5A):22.
    ① 屠莉娅.课程改革政策过程:概念化、审议、实施与评价——国际经验与本上案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283.
    ② [美]艾伦·C.奥恩斯坦,弗朗西斯·P.汉金斯.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M].柯森,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339.
    ③ 王宗敏,张武升.教育改革论[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1:288-291.
    ④ 黄政杰.课程改革新论——教育现场虚实探究[M].台北:冠学文化,2005:153.
    ① 崔允漷.试论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价值[J].教育发展研究,2006(3A):2.
    ② 李志超.三级课程管理的权力运作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125.
    ③ 李志超.三级课程管理的权力运作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126-127.
    ① 查有梁.十年新课改的统计诠释[J].教育科学研究,2012(11):6-7.
    ① 广义的文化指人化,包括物质文化和正式制度在内。但我们这里是在狭义的层面上使用文化概念,是指除了物质文化和正式制度之外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参见:邹吉忠.自由与秩序:制度价值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64.
    ② 究竟是制度决定文化,还是文化决定制度,这一问题类似于“鸡生蛋还是蛋生鸡”,在此笔者不想过多涉及,抛出这一问题只是想提醒我们注意制度和文化都是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二者之问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③ 相关论述可参见:尹伊文.“制度决定论”的神话[J].读书,2008(7):25-33;袁炬.对制度决定论的质疑[EB/OL].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8-07/25/content_810593.htm;张旺.文化与制度二者不可偏废——兼论中国现代化路径的选择[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723-724;段拥军.制度不起决定作用吗?[EB/OL].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boardlD=1&ID=1130036.
    ① 孙莉.德治与法治正当性分析——兼及中国与东亚法文化传统之检省[J].中国社会科学,2002(6):98.
    ① 邹吉忠.自由与秩序:制度价值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64.
    ② 柯政.理解困境:课程改革实施行为的新制度主义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35.
    ③ 杨育民.德性与制度化规则[J].人文杂志,2002(2):25.
    ① 苏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06.
    ② 邹吉忠.自由与秩序:制度价值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49.
    ③ 沈伟,曲琳.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反思与展望——杭州师范大学张华教授访谈[J].全球教育展望,2012(12):4.
    ① 尹伊文.“制度决定论”的神话[J].谈书,2008(7):27.
    ② 邹吉忠.自由与秩序:制度价值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86.
    ③ 辛鸣.制度论——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建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88.
    ① 辛鸣.制度论——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建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35.
    ② 苏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06.
    ① Denzau, A.T., North, D.C. Shared mental model:Ideologies and Institutions [J]. Kyklos, 1994(1):1-31.
    ① 参见:伍装.非正式制度论[M].上海:上海则经大学出版社,2011:7-9.
    ③ 唐莉萍.论“法治”和“德治”的内涵及其关系[J].贵州社会科学,2002(5):46.
    ① 邹吉忠.自由与秩序:制度价值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87-288.
    ② 李志超,靳玉乐.学校文化重建与课程改革[J].中国教育学刊,2013(2):22.
    ① 李锦全.托古改制与变法维新[J].天府新论,1989(4):44.
    ② 郑会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60-361.
    ③ 王岳川,胡淼森.文化战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183.
    ④ 王岳川,胡淼森.文化战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167.
    ① 邹吉忠.自由与秩序:制度价值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98.
    ② 高兆明.制度伦理研究——一种宪政正义的理解[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95-96.
    ③ 安云凤,朱慧玲.现代社会对制度与道德的双重诉求[J].哲学动态,2012(11):53.
    ④ 李朝东,王金元.教育启蒙与公民人格建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32.
    ① 杨育民.德性与制度化规则[J].人文杂志,2002(2):24.
    ② 杨育民.德性与制度化规则[J].人文杂志,2002(2):24.
    ③ [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M].贺麟,于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57.
    ④ 辛鸣.制度论——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建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61.
    ⑤ 孙莉.德治与法治正当性分析——兼及中国与东亚法文化传统之检省[J].中国社会科学,2002(6):99.
    ① 高兆明.制度伦理研究——一种宪政正义的理解[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42.
    ② 贾馥茗.教育概论[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79:154.
    ③ 吴刚.奔走在迷津中的课程改革[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4):37.
    ① 罗生全,敬仕勇.教育研究,立足本土解决问题[N].光明日报,2012-04-11.
    ② 袁振国.教育改革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283.
    [1][以]A.莱维.教育大百科全书·课程[M].丛立新,等译.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加]]Benjamin Levin.教育改革——从启动到成果[M].项贤明,洪成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以]Dan E. Inbar,等.教育政策基础[M].史明洁,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5][美].ames M. Buchanan.自由的界限:无政府与利维坦之间[M].顾肃,译.台北:联经,2002.
    [6][加]Michael Fullan.教育变革的新意义[M].武云斐,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7][美]W·理查德·斯科特.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8][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M].侯健,范亚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9][印]阿马蒂亚·森.理性与自由[M].李风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0][印]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11][印]阿玛蒂亚·森.正义的理念[M].王磊,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12][美]艾伦·C.奥恩斯坦,费朗西斯·P.汉金斯.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M].柯森,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13][法]埃德加·莫兰.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4]白月桥.课程变革概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15][英]伯特兰·罗素.权力论[M].吴友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16][法]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17][美]查尔斯·霍顿·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M].包凡一,王嫒,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18]陈伯璋.新世纪课程改革的省思与挑战[M].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2001.
    [19]陈敦源.民主与官僚[M].台北:韦伯文化事业出版社,2002.
    [20][美]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21]党国英.变革的理性[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1.
    [22][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2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4][德]恩斯特·卡西尔.人文科学的逻辑[M].关之尹,译.上海:上海译文山版社,1991.
    [25]范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M].重庆:重庆出版集团,2006.
    [26]费孝通.乡士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7][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邓正来,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28]傅林.当代美国教育改革的社会机制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9]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课题组.教育大国的崛起:1978-2008[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0]高兆明.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导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1]高兆明.制度伦理研究——一种宪政正义的理解[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32]关锋.实践的理性和理性的实践——马克思实践理性思想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3]郝德永.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4]胡定荣.课程改革的文化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63-218.
    [35]黄乃荧.教育政策科学与实务[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6.
    [36]黄书光,等.文化差异与价值整合——百年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中的思想激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37]黄显华,霍秉坤.寻找课程论和教科书设计的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8]黄政杰.课程改革新论——教育现场虚实探究[M].台北:冠学文化,2005.
    [39]黄忠敬.课程政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40][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41][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42]霍秉坤,等.课程与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旅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43]贾馥茗.教育概论[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79:154.
    [44]菅从进.权利制约权力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45]蒋建华.知识·权力·课程——政策视野中的课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46][美]杰克·奈特.制度与社会冲突[M].周伟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47]金生鈜.保卫教育的公共性[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48]金生鈜.规训与教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49]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0]靳玉乐.教育资源配置与结构调整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
    [51]靳玉乐,黄清.课程研究方法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52][英]卡尔·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M].杜汝楫,邱仁宗,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53][英]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M].郑一鸣,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54][德]康德.逻辑学讲义[M].许景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55]柯政.理解困境:课程改革实施行为的新制度主义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56][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韩朝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57][加]莱文.教育改革——从启动到成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58][德]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阎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
    [59][英]理查德·普林.教育研究的哲学[M].李伟,译.北京:北京师范出版社,2010.
    [60]李朝东,王金元.教育启蒙与公民人格建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61]李德顺.新价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62]李定仁,徐继存.课程论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63]李祥云.我国财政体制变迁中的义务教育财政制度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4]李政涛,李云星.百年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方法论探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65]刘放桐,等.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6]刘复兴.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67]刘俊杰.当代中国权力制衡结构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2.
    [68]刘世清.教育政策伦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69]陆有铨.躁动的百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70][德]罗伯特·阿列克西.法:作为理性的制度化[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
    [71][英]罗素.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72]吕达,等.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日本、澳大利亚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73]吕达.课程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74]吕立杰.国家课程设计过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75][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6][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77][德]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M].李秋零,田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78][美]迈克尔·W·阿普尔.教育与权力[M].曲囡囡,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9][加]迈克尔·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8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81]卯静儒.课程改革——研究议题与取径[M]台北:学富文化,2009.
    [82][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83][法]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M].余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84]欧用生.课程改革——九年一贯课程的独白与对话[M].台北:师大书苑,2000.
    [85][美]派纳,等.理解课程:历史与当代课程话语研究导论[M].张华,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86]钱民辉.教育社会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87][英]乔伊·帕尔默.教育究竟是什么?100位思想家论教育[M].任钟印,诸惠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88][美]乔治·霍兰·萨拜因.政治学说史[M].刘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89][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2.
    [90][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
    [91]施惠玲.制度伦理研究论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92]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93]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94][美]斯蒂·J·鲍尔.教育改革:批判和后结构主义的视角[M].侯定凯,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95]司汉武.制度理性与社会秩序[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96]宋兵波.学校改革的逻辑——现代教育改革的社会认识机制问题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97]宋增伟.制度公正与人的全面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98]苏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99]苏小和.我们怎样阅读中国[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
    [100]孙绵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改革的规律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01]孙绵涛,等.教育政策分析——理论与实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102]孙振东.教育研究方法论探索[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103]唐代兴.公正伦理与制度道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04]王策三,等.基础教育改革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105]王璐.英国教育督导与评价:制度、理念与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06]王伟光.利益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107]王威海.政治社会学:范畴、理论与基本面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08]王元明.人性的探索[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
    [109]王岳川,胡淼森.文化战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110]王震武,林文瑛.教育的困境与改革的困境[M].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4.
    [111]王宗敏,张武升.教育改革论[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1.
    [112][美]韦恩·K.霍伊,塞西尔·G米斯克尔.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M].范国睿,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113]伍装.非正式制度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114]辛鸣.制度论——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建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15]徐继存.教学理论反思与建设[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
    [116]杨继绳.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析[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3.
    [117]杨九俊.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118]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19]叶澜.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20]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121][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122][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123]袁振国.教育改革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
    [124]袁振国.教育政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125]袁振国.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8[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126]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127]查有梁.课程改革的辩与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128]张楚廷.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129]张敦福.现代社会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30]张国庆.公共政策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13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132]张荣伟.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133]张汝伦.历史与实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34]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35]钟丽娟.自然权利制度化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136]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37]周彬.决策与执行:制度视野下的学校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138]周佩仪.从社会批判到后现代——季胡课程理论之研究[M].台北:师大书苑,1999.
    [139]宗白华.中国哲学史提纲[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140]邹吉忠.自由与秩序:制度价值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41]安富海.新课程改革与“穿新鞋走老路”[J].中国教育学刊,2011(12).
    [142]安云凤,朱慧玲.现代社会对制度与道德的双重诉求[J].哲学动态,2012(11).
    [143]编辑部.“撤点并校”挥别“一刀切”[J].中小学管理理,2010(3).
    [144]陈福胜.法治的实质:自由与秩序的动态平衡[J].求是学刊,2004(5).
    [145]陈桂生.“制度化教育”评议[J].上海教育科研,2000(2).
    [146]陈燕谷.文化资本[J].读书,1995(6).
    [147]褚宏启.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双重目标[J].教育研究,2008(6).
    [148]褚宏启.教育行政权力的优化配置:合理扩张与严格制约[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3).
    [149]崔允漷.试论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价值[J].教育发展研究,2006(3A).
    [150]丁念金.试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决策机制的转变[J].课程·教材·教法,2001(5).
    [151]杜鸿林,王其辉.马克思恩格斯人民群众观述论[J].天津社会科学,2013(3).
    [152]樊亚峤,靳玉乐.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制度化[J].中国教育学刊,2010(6).
    [153]丰子义.论现代化进程中的理性与非理性[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
    [154]冯建军.程序公正:制度化教育公正的重要原则[J].教育发展研究,2007(7-8A).
    [155]冯建军.教育自由及其原则:政治哲学的视角[J].教育学术月刊,2008(6).
    [156]傅永军.韦伯合理性理论评议[JJ].文史哲,2002(5).
    [157]谷丽洁.我国课程管理体制探析[J].教学与管理,2004(1).
    [158]郭华.新课改与“穿新鞋走老路”[J].课程·教材·教法,2010(1).
    [159]郭晓明.课程管理研究引论[J].课程·教材·教法,1995(2).
    [160]郭元祥.学校课程制度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2007(2).
    [161]韩震.非理性主义批判[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
    [162]韩致敬,马云鹏.影响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的因素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4.
    [163]郝德永.新课程改革应警惕的四种问题与倾向[J].教育科学,2006(4).
    [164]贺培育.论制度化[J].理论探讨,1990(2).
    [165]和学新.课程评价制度创新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教育研究,2004(7).
    [166]和学新.实践理性:教改对专家的吁求[J].教育研究,2006(6).
    [167]和学新,张丹丹.论学校课程制度[J].全球教育展望,2011(2).
    [168]侯琦,魏子扬.制度的非理性与社会和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7).
    [169]胡伶,范国睿.教育政策监测与评估主体的现状与发展建议[J].教育发展研究,2012(13-14).
    [170]黄政杰.建立优良的教科书审定制度[J].课程与教学季刊,1998(1).
    [171]纪德奎.新课改十年:争鸣与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11(3).
    [172]蒋建华.理解课程改革的知识政治学观点[JJ].课程·教材·教法,2011(10).
    [173]蒋建华.权力多极化的课程权力定位——超越中央与地方的思维框架[J].教育学报,2005(2).
    [174]靳玉乐,罗生全.课程决定的权力关系及其运作[J].教育发展研究,2009(8).
    [175]靳玉乐,樊亚峤.中小学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问题及改进[J].教育研究,2012(1).
    [176]靳玉乐,王洪席.十年教材建设:成就、问题及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2(1).
    [177]靳玉乐,李志超.我国课程改革决策的特点、问题及其改进[J].教育发展研究,2013(12).
    [178]靳玉乐,肖磊.美国科学课程改革百年回眸[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179]鞠玉翠.教育改革合理性探寻——罗尔斯反思平衡法的启示[J].教育研究,2011(10).
    [180]康拾才.论制度化教育的合理性及局限[J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2).
    [181]蓝顺德.教科书审定制度运作之问题检讨与改进建议[J].课程与教学季刊,2002(1).
    [182]蓝顺德.九年一贯课程教科书的审定与选用[J].中等教育,2002(6).
    [183]李芳.拷问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浅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决策中的问题[J].当代教育科学,2007(22).
    [184]李锦全.托古改制与变法维新[J].天府新论,1989(4).
    [185]李志超,靳玉乐.学校文化重建与课程改革[J].中国教育学刊,2013(2).
    [186]林丹,柳海民.渐进改革: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路向的理性选择[J].教育研究,2009(7).
    [187]林明煌.从日本《学习指导要领》的修订探讨其教育变革与发展[J].教育资料集刊,2008(41).
    [188]刘生全.课程改革合理性取向分析[J].教育研究,2008(4).
    [189]刘永和.课程改革本身也需要不断改革[J].教育科学研究,2011(9).
    [190]罗祖兵.消极自由及其积极价值[J].中国教育学刊,2012(10).
    [191]吕林海,汪霞.当前世界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推进特征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9(7).
    [192]马健生,石英姿.论教育改革活动的环境特性[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193]孟令择,徐朝辉.制度化的思考[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194]苗启明.论制度理性:从不发达到现代化的主导力量[J].学术探索,2000(5).
    [195]欧阳康.合理性与当代人文社会科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1(4).
    [196]欧用生.披着羊皮的狼——校本课程改革的台湾经验[J].全球教育展望,2002(7).
    [197]欧用生.日本小学课程发展机制之分析——课程与政治的关系[J].教育资料集刊,2010(45).
    [198]彭彩霞.教育改革的困境及其超越——基于国外对大规模教育改革反思的认识
    [J].教育发展研究,2009(15-16).
    [199]邱伟华.权力制衡与教育公平之实现[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3).
    [200]申超.中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政策比较[J].教育学报,2008(4).
    [201]沈伟,曲琳.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反思与展望——杭州师范大学张华教授访谈[J].全球教育展望,2012(12).
    [202]石筠弢.好的课程政策及其制定[J].课程·教材·教法,2003(1).
    [203]石鸥,刘丽群.“荒诞”背后的理性[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4).
    [204]史宁中,等.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与主要内容[J].课程·教材·教法,2012(3).
    [205]宋萑,等.中国大陆与香港课程改革政策及其实施之比较[J].课程与教学季 刊,2010(4).
    [206]苏君阳,傅添.权力视域中教育改革应注意的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207]孙传远.新课程改革三次“学术争论”的回顾与反思[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4).
    [208]孙莉.德治与法治正当性分析——兼及中国与东亚法文化传统之检省[J].中国社会科学,2002(6).
    [209]孙云平.存有与自由问题——海德格对康德自由观的探讨与批判[J].东吴哲学学报,2004(10).
    [210]谭松华,袁本涛.教育现代化衡量指标问题的探讨[J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1).
    [211]唐莉萍.论“法治”和“德治”的内涵及其关系[J].贵州社会科学,2002(5).
    [212]童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J].党建研究,2001(6).
    [213]童世骏.关于“重叠共识”的“重叠共识”[J].中国社会科学,2008(6).
    [214]屠锦红.我国十年语文课程改革:问题与反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6).
    [215]屠莉娅.隐形的对抗:课程分权管理中的困境与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07(12).
    [216]万明刚.以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的名义——我国农村“撤点并校”带来的隐忧[J].教育科学研究,2009(10).
    [217]万作芳,任海宾.学校的双重角色:课程理性组织和制度化组织[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4).
    [218]王本陆.基础教育改革哲学刍议[J].中国教师,2004(5).
    [219]王策三.对“新课程理念”介入课程改革的基本认识[J].教育科学研究,2012(2).
    [220]王海峰,郭素华.制度理性:政府公共治理的价值源起[J].理论探索,2007(5).
    [221]王建华.论权力转移与教育转型[JJ].复旦教育论坛,2011(1).
    [222]王举,范国睿.论教育改革的理性化品格[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3).
    [223]王敏勤.课程改革中的放权与用权[J].人民教育,2007(11).
    [224]王旭.论制度存在与变迁的必然性和合理性[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2(2).
    [225]王艳霞.新课程改革与“穿新鞋走老路”的社会学分析[JJ].教学与管理,2013(4).
    [226]王义君.走出地方课程管理的误区[J].人民教育,2006(12).
    [227]王永昌.论主体的客体化[JJ].求索,1991(6).
    [228]王岳川.布迪厄的文化理论透视[J].教学与研究,1998(2).
    [229]温欣荣,薛国凤.课程改革背景下基础教育问题的反思[J].课程·教材·教 法,2005(8).
    [230]文黎明.论教育改革的体制障碍与超越[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0(2).
    [231]吴非.“不是爱风尘,又被红尘误”——反思南京教育界的一场讨论[J].教育发展研究,2004(10).
    [232]吴刚.奔走在迷津中的课程改革[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4).
    [233]吴刚平.国外课程开发机制的基本类型及改革经验[J].教育研究,2000(10).
    [234]吴康宁.制约中国教育改革的特殊场域[J].教育研究,2008(12).
    [235]吴康宁.政府官员的角色:学校改革中的一个“中国问题”[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4).
    [236]吴康宁.政府部门超强控制:制约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一个要害性问题[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237]吴康宁.深化教育改革需实现的三个重要转变[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238]吴宁.权利·自由·秩序[J].社会科学战线,2005(3).
    [239]吴清山.教育改革的迷思与省思[J].学校行政双月刊,2002(1).
    [240]吴小鸥.新课程改革教材建设十年回顾及趋势展望[J].教育科学研究,2012(1).
    [241]吴永军.课程改革呼唤——理性精神[J].教育发展研究,2003(1).
    [242]肖磊,靳玉乐.中国新课程改革的检视:异域学者的观点[J].课程·教材·教法,2013(6).
    [243]谢秀英.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的集体非理性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1(4).
    [244]“新课程实施与实施过程评价”课题组.课程改革实验区追踪评估的最新报告[J].教育发展研究,2005(5A).
    [245]邢红军.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向迷失的危险之旅[J].教育科学研究,2011(4).
    [246]邢红军.再论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向迷失的危险之旅[J].教育科学研究,2011(10).
    [247]邢红军.三论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向迷失的危险之旅[J].教育科学研究,2012(10).
    [248]邢伟荣,任顺元.新课程改革:基于制度伦理视角的分析[J].教育导刊,2008(6).
    [249]徐继存.教学制度建设的理性与伦理规约[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250]徐洁.论制度创新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5).
    [251]许丽英.教育资源配置中的权力失范及其规制[J].教育发展研究,2005(6).
    [252]闫亚军,周谷平.对课程改革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08(1).
    [253]杨爱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缺憾的原因反思[J].教育学报,2007(1).
    [254]杨春兰.教育法规在课程改革中的保证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3).
    [255]杨启亮.课程评价:课程改革中的一个双向两难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4).
    [256]杨思伟.日本推动新课程改革过程之研究[J].教育研究集刊,2006(1).
    [257]杨耀坤.理性、非理性与合理性——科学合理性的概念基础[J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9(10).
    [258]杨育民.略论“制度化”[J].社会科学辑刊,2001(6).
    [259]杨育民.德性与制度化规则[J].人文杂志,2002(2).
    [260]叶立群.日本的教育改革(二)[J].课程·教材·教法,1994(8).
    [261]尹弘飚.论课程变革的制度化——基于新制度主义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4).
    [262]尹艳秋.培养“生存能力”——21世纪日本教育的基本走向[J].外国教育研究,2000(1).
    [263]尹伊文.“制度决定论”的神话[J].读书,2008(7).
    [264]余进利.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实施述评[J].当代教育科学,2004(4).
    [265]余小茅.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新课改中的“穿新鞋走老路”[J].课程·教材·教法,2011(3).
    [266]袁红梅,连桂玉.合理性的历史演变及其当代建构[J].河南社会科学,2012(8).
    [267]查有梁.十年新课程改革的统计诠释[J].教育科学研究,2012(11).
    [268]查有梁.论教育改革的限制性原理[J].教育科学研究,2013(4).
    [269]张华.道德的课程改革与民主的课程领导[J].全球教育展望,2006(4).
    [270]张旅平,赵立玮.自由与秩序:西方社会管理思想的演进[J].社会学研究,2012(3).
    [271]张旺.文化与制度二者不可偏废——兼论中国现代化路径的选择[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
    [272]张晓峰.非理性因素与中国转型时期的公共政策[J].中国行政管理,2003(10).
    [273]张意.关于“看”的象征资本[J].国外理论动态,2010(6).
    [274]张盈霏.现行教科书选用机制之探究——以国中英语科为例[JJ].教育行政双月刊,2003(7).
    [275]赵中建.在“轻松宽裕”中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日本《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咨询报告述评[J].现代教育论丛,1997(5).
    [276]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中心课题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年:经验、问题与对策[J].教育科学研究,2012(9).
    [277]钟启泉.中国课程改革:挑战与反思[JJ].比较教育研究,2005(12).
    [278]周洪宇,申国昌.20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回顾与反思[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
    [279]周建高.日本教育改革如何达成共识[J].日本问题研究,2009(1).
    [280]周育民.关于上海历史教科书问题[J].开放时代,2009(1).
    [281]朱葆伟.理性与合理性论纲[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282]朱成科.基于基础教育改革的课程哲学反思——关于“新课程改革”三个理论问题的探讨[J].当代教育科学,2007(10).
    [283]曹俊军.反思与构想: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284]代建军.论我国当前中小学课程运作机制的转变[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285]高水红.改革精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案例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286]胡东芳.课程政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
    [287]吉标.规范与自由——教学制度价值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288]姜朝晖.权力论:合法性合理性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289]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
    [290]李秉中.教育均衡发展的制度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291]李泽宇.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适切性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292]李志超.三级课程管理的权力运作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293]廖辉.学校课程制度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294]林奕莹.九年一贯课程政策决定之评析[D].台中:台中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2.
    [295]罗生全.符号权力支配下的课程文化资本运作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296]倪娟.初中理科课程标准的适切性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297]潘新民.基础教育改革渐变论[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298]史晖.转型与重构:中国近代课程制度变迁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299]孙艳霞.教育政策道德性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300]屠莉娅.课程改革政策过程:概念化、审议、实施与评价——国际经验与本土案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301]涂志贤.权力、知识、主体性:Thomas S. Popkewitz思想的分析与应用[D].台北:台北教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302]王玲.博弈视野下的课程政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303]王平.课程改革中的文化适应问题[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304]王玉珊.日本教育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305]吴华.课程权力:从冲突走向制衡[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306]吴静.课程变革视域下的课程监控制度研究[D].徐州:江苏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07]吴全华.教育现代性的合理性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308]张俊列.冲突与和合——教育改革的人性逻辑[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309]张瑞英.后现代知识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合理性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10]张树德.当代课程改革成功机制研究——澳大利亚经验和启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311]张映芹.制度理性与福利公正——基于国民幸福视角的分析[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312]张振改.教育政策的限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313]赵爽.教育政策合法性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314]郑家福.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文化检讨[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315]Arnold, G.B. Symbolic politics and institutional boundaries in curriculum reform: The case of national sectarian university[J].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2004(5).
    [316]Bartlet, L. Rationality and the management of curriculum change [J]. Educational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 1991(1).
    [317]Brock, A. Moving mountains stone by stone: Reforming rural education in China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2009(29).
    [318]Carol, L.C. Assessing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curriculum and pedagogical reforms [J]. Reseach in Higher Education, 2002(4).
    [319]Clarke, J. Student centered teaching methods in a Chinese setting [J]. Nurse Education Today, 2010(30).
    [320]Dai, D.Y., Gerbino, K.A. & Daley, M.J. Inquiry-based learning in China [J]. 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2011(1).
    [321]Dello-Iacovo, B. Curriculum reform and "Quality Education" in China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2009(29).
    [322]Denzau, A.T., North, D.C. Shared mental model: Ideologies and Institutions [J]. Kyklos, 1994(1).
    [323]Han, X & Paine, L. Teaching Mathematics as Deliberate Practice through Public Lessons [J].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2010(4).
    [324]Hickey, C. & Jin, A. The struggle for PE reform in China [J]. Asia-Pacific Journal of Health,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 2010(1).
    [325]JIN, Y & LI, L. A Postmodern Perspective on Curriculum Reform in China [J].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2011(4).
    [326]Jones, A. Politics and history curriculum reform in post-Mao China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02(37).
    [327]Lou, J. Suzhi, relevance, and the new curriculum [J].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2011(6).
    [328]Mark, H. Institutional theory and educational change [J].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2001 (5).
    [329]Marton, A.M.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curriculum reform in China [J].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2006(47).
    [330]Maurer-Fazio, M. In books one finds a house of gold [J].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2006(47).
    [331]Murphy, R. Turning peasants into modern Chinese citizens [J].The China Quarterly, 2004(177).
    [332]Ni, Y., Li, Q., Li, X. & Zhang, Z. Influence of curriculum reform: An analysis of student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in Mainland Chin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11(50).
    [333]Rodney, T.O. The institutional sources of educational reform [J].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1994(3).
    [334]Sargent, T.C. New curriculum reform implementa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beliefs, practices, and structures in Gansu Province [J].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2011(6).
    [335]Tolbert, P.S., Lynne, G.Z. Institutional sources of change in the formal structure of organization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83(30).
    [336]Walker, A & Qian, H. Reform Disconnection in China [J]. Peabody Journal of Education, 2012(87).
    [337]Wang, D. The dilemma of time: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in the rural classroom in China [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11(27).
    [338]West, W.F. Institutionalizing rationality in regulatory administration [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1983(July/August).
    [339]Winchester, I. On the Applicability of Western Models to China [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hought, 2002(2).
    [340]Woronov, T.E. Raising quality, fostering "creativity": ideologies and practices of education reform in Beijing[J]. Anthropology and Education Quarterly, 2008(4).
    [341]Zhang, B., Krajcik, J.S., Sutherland, L.M., Wang, L., Wu, J. & Qian, Y.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China's inquiry-based education reform in middle and high school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2003(1).
    [342]Alisha Vincent. An examination of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service-learning at America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D]. Vermillion: University of South Dakota, 2010.
    [343]Sargent, T.C. Institutionalizing educational ideologies: curriculum reform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aching practices in rural China [D].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200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