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华民族的本源文化永远是其不可或缺并起决定作用的内源力。因此,如何看待自己的传统法律文化,如何实现传统法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课题。本文从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时代需要出发,从当代中国存在的法律文化“二元”结构的冲突切入,运用马克思主义法学原理,首先分析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释义、特征及社会成因,客观地阐述了传统法文化的原貌。因为只有了解传统、理解传统,才能正确地解释传统、更新传统。其次,重点探讨了传统法律文化的当代价值,即找寻传统法律文化中对当代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依然有意义,可以促进中国现代化的成分或因素。最后,对传统法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详细分析了创造性转化的涵义、必要性和可能性、动力以及创造性转化的基本途径。
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legal system modernization, the Chinese nation culture of origin is indispensable forever and plays a role in determining the source of strength within. Therefore, how to treat self tradition legal culture, and how to realize the traditional legal culture into a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is the time entrusts with our important issue. This article embark from the need of China socialist legal system construction time, from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legal culture of the "dual conflict ", using Marxism legal science principle, analyzed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legal culture explanation first, the characteristic and the social origin, objectively elaborated the original condition of the traditional legal culture. Because only by knowing the tradition, understanding the tradition, can we interpret the tradition correctly and update the tradition. Secondly, the essay puts great emphasis on exploring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traditional legal culture, that is, the essay tries to find out what factors in traditional law culture will still be of significance to modern society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to the improvement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Finally, has carried on the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to the traditional legal cultur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multi-analyzed the implication, the necessity, the possibility, the impetus and the essential way of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引文
[1][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连树声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
    [2]邵汉明:《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16页。
    [1]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载《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页。
    [2]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1533页。
    [3]刘作翔:《法律文化理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1—24页。
    [4]弗里德曼:《法律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27—228页。
    [1]武树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6页。
    [2]武树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2—34页。
    [3]梁治平:《法律的文化解释》,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57页。
    [1]郑成良:《论法律文化的要素及结构》,《社会学研究》1988年第2期。
    [2]郑成良:《论法律文化的要素与结构》,载《法律社会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0页。
    [3]慕槐:《法律文化随想录》,《比较法研究》1989年第2期。
    [4]刘作翔:《法律文化理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81页。
    [1][美]克鲁克洪等:《文化与个人》,高佳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页。转引自刘作翔著:《法律文化理论》,商务印书馆,第113页。
    [2]刘作翔著:《法律文化理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18—150页。
    [3]刘作翔:《法律文化理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25页。
    [1]张波:《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结构的分离与统一》,《学海》2002年第4期。
    [2]张波:《论当代中国法律文化的多样性及中国特色法治文化的生成》,http://www.yfzs.gov.cn.
    [3]梁治平等著:《新波斯人信札》,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01页。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史研究所编:《中西法律传统》,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4页。
    [2]梁治平:《法辨——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55页。
    [3]马作武:《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评价》,载《学术研究》2003年12期。
    [4]睦鸿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总体精神评析》,《法制与社会发展》1999年第5期。
    [1]张文显:《法律文化的释义》,《法学研究》1992年第5期。
    [2]同上
    [3]于敏、马小红:《中国传统法在法的现代化进程中的几个问题的研究》,《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4期。
    [1]《唐律疏议·名例疏》。
    [2]瞿同祖:《瞿同祖法学论著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52页。
    [3]司马光:《司马温公集》卷12,转引自张晋藩:《中国古代法律文化论纲》,《政法论坛》1997年第9期。
    [1]《荀子·君道》。
    [2]R·沃拉:《中国:前现代的阵痛》,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6页。
    [1]G·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27页。
    [1]武树臣等:《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20页。
    [2]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72页。
    [1]陈剩勇:《中国法治建设的法文化障碍》,《浙江学刊》2002年第1期。
    [2]陈剩勇:《中国法治建设的法文化障碍》,《浙江学刊》2002年第1期。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20页。
    [2]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5页。
    [3]F,C,V,Savigng,of the vocation of our Age for Legislation and jurisprudence,London,1830,30.
    [1]《唐律疏议·名例疏》。
    [1]《西方法律思想史参考资料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869页。
    [2]《孟子·离娄上》。
    [1]汪太贤:《人文精神与西方法治传统》,《政法论坛》2001第3期。
    [2]《管子·霸言》。
    [3]《论语·颜渊》。
    [4]《论语·学而》。
    [5]《孟子·梁惠王上》。
    [6]《春秋繁露·仁义法》。
    [7]《孟子·尽心下》。
    [8]《孟子·离娄上》。
    [1]陈景良:《人文精神与中国传统法律的历史借鉴》,《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2]《礼记·中庸》。
    [3]《论语·子路》。
    [4][美]B·布迪:《中华帝国的法律》,朱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35页。
    [1]陈弘毅:《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人权观念》,《法学》1999年第5期。
    [1]《论语·颜渊》。
    [2]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31—368页。
    [3]吴勇:《传统无讼思想对当代中国法治的影响》,《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1]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24页。
    [2]徐忠明:《从明清小说看中国人的传统诉讼观念》,《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4期。
    [1]张文显:《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4页。
    [2]张中秋:《比较视野中的法律文化》,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43页。
    [3]朱景文:《现代西方法社会学》,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第186页。
    [1]梁治平等:《新波斯人信札》,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148页。
    [2]武树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55页。
    [1]衣俊卿:《内在创造性转化还是外在批判性重建》,《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
    [2]田成有、陈令华:《法治现代化的启动与传统法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现代法学》1998年第6期。
    [3]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291页。
    [1]朱高正:《从重建“文化主体意识”析论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学术月刊》1996年第9期。
    [1]公丕祥:《中国传统文化与义务本位》,《学习与探索》1991年第6期。
    [2]衣俊卿:《内在创造性转化还是外在批判性重建》,《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
    [3][德]雅斯贝尔斯:《智慧之路》,柯锦华、范进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年版,第100页。
    [4]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页。
    [1]田成有、陈令华:《法治现代化的启动与传统法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现代法学》1998年第6期。
    [1]希尔斯:《论传统》,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75页。
    [2]公丕样:《法制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1页。
    [3]公丕样:《法制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1页。
    [4]刘旺洪:《法律意识论》,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23页。
    [1]公丕样:《法制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3—364页。
    [1]俞荣根:《儒家法思想通论》,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72页。
    [2]俞荣根:《儒家法思想通论》,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72页。
    [1]汤唯:《当代法律文化的发展趋向》,《法律科学》1996年第3期。
    [2]《论语·为政》。
    [1]王艳华,许以民:《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基本途径》,《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2][英]罗素:《中国人的性格》,王正平译,中国工人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页。
    [3][英]以赛亚·伯林:《自由论》,胡传胜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345页。
    [1]邵汉明:《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2]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北京三联书店 1988年版.。
    [3][美]克鲁克洪等:《文化与个人》,高佳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4]弗里德曼:《法律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5]武树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6]刘作翔:《法律文化理论》,商务印书馆 1999年版。
    [7]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8]刘琦译评:《论语》,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9年版。
    [9]梁治平等:《新波斯人信札》,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
    [10]薛和、徐克谱著:《先秦法学思想资料译注》,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0年版。
    [11]瞿同祖:《瞿同祖法学论著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12]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1年版。
    [13]公丕祥:《法制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14]崔永东:《中西法律文化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15]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商务印书馆 1999年版。
    [16]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法律出版社 1997年版。
    [17]梁治平:《法律的文化解释》,三联书店 1994年版。
    [18]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 1995年版。
    [19]陈弘毅:《法理学的世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20]何勤华主编:《法的移植与法的本土化》,法律出版社 2001年版。
    [21]范忠信:《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22]崔永东:《中国法律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23]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
    [24]梁治平:《法辨——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
    [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
    [26]《西方法律思想史参考资料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年版。
    [27][美]B·布迪:《中华帝国的法律》,朱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
    [28]张文显:《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29]张中秋:《比较视野中的法律文化》,法律出版社 2003年版。
    [30]朱景文:《现代西方法社会学》,法律出版社 1994年版。
    [31]刘旺洪:《法律意识论》,法律出版社 2001年版。
    [32]俞荣根:《儒家法思想通论》,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1]马作武:《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评价》,《学术研究》2003年12期。
    [2]慕槐:《法律文化随想录》,《比较法研究》1989年第2期。
    [3]刘作翔:《论法律文化》,《法学研究》1988年第1期,转引自武树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4]张文显:《法律文化的释义》,《法学研究》1992年第5期。
    [5]范忠信:《自然人文地理与中华法律传统之特征》,《现代法学》2003年第3期。
    [6]邢培泉、徐振东:《法律文化与法制现代化互动关系简论》,《时代法学》2004年第1期。
    [7]陈景良:《人文精神与中国传统法律的历史借鉴》,《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8]武树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历史遗产》,《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
    [9]田成有、陈令华:《法治现代化的启动与传统法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现代法学》1998年第6期。
    [10]许纪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现代化》,《探索与争鸣》1995年第1期。
    [11]姜正军、莫晓宇、吴展:《当代中国视野下传统法律文化的评析》,《中华文化论坛》2001年第1期。
    [12]睦鸿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总体精神评析》,《法制与社会发展》1999年第5期。
    [13]夏利民:《传统法律文化与中国法制的现代化》,《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
    [14]朱婵玲:《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化改造》,《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5年第2期。
    [15]何显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社会实践基础》,《哲学研究》1999年第7期。
    [16]王红梅、唐红林:《中西传统法律文化形成的自然成因比较》,《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
    [17]姜素红:《充实与超越:关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思考》,《中南林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18]《关于我国法制现代化的几点思考》,载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
    [19]张艳玲:《论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转型》,《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
    [20]周月娥、蒋云霞:《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之现代化回应》,《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21]吉海荣:《解构传统法律文化建构先进法律文化》,《茂名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
    [22]徐忠明:《比较视野中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之特点——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读后》,载《比较法研究》 2000年第2期。
    [23]张波:《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结构的分离与统一》,《学海》 2002年第4期。
    [24]盛邦和、何爱国:《论儒家对现代化的调适》,《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1期。
    [25]秦强:《法律全球化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定位》,《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
    [26]栗克元:《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特征初探》,《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
    [27]毛德明:《民族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及创造性转化》,《晋阳学刊》 1994年第4期。
    [28]衣俊卿:《“内在创造性转化”还是“外在批判性重建”——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转型的宏观考察》,《天津社会科学》 1994年第4期。
    [29]夏锦文:《中国法律文化的传统及其转型》,《南京社会科学》(经济政治版)1997年第9期。
    [30]陈景良、张中秋:《试论中国传统法文化在现代法制中的意义》,《江苏社会科学》 1992年第4期。
    [31]田成有:《理解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几个向度》,《政治与法律》 1999年第1期。
    [32]孙新:《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现代化的若干思考》,《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
    [33]王艳华,许以民:《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基本途径》,《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
    [34]许娟:《共存与互生——现代法治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融合》,《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
    [35]刘国利:《论当代中国的主动渐变型法制现代化道路》,《南京社会科学》 2002年第3期。
    [36]孙光妍:《传统法律文化与法治现代化的对接路径》,《学术交流》 2006年第4期。
    [37]刘佳:《中国法治化的现实基础》,《中外法学》 1999年第1期。
    [38]蒋先福:《现代化呼唤法文化》,载《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6年第4期。
    [39]郑成良:《论法律文化的要素及结构》,《社会学研究》 1988年第2期。
    [40]陈剩勇:《中国法治建设的法文化障碍》,《浙江学刊》 2002年第1期。
    [50]韩冰:《中国法律文化的传统与现代化构建》,《前沿》 2005年第2期。
    [51]于语和、施晓薇:《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释义及其与西方的比较》,《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2期。
    [52]高军、龙一平:《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西方法律发展趋势若干契合现象之探讨》,《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
    [53]汪太贤:《人文精神与西方法治传统》,《政法论坛》 2001第3期。
    [54]陈弘毅:《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人权观念》,《法学》 1999年第5期。
    [55]徐忠明:《从明清小说看中国人的传统诉讼观念》,《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6年第4期。
    [56]公丕祥:《中国传统文化与义务本位》,《学习与探索》 1991年第6期。
    [57]汤唯:《当代法律文化的发展趋向》,《法律科学》1996年第3期。
    [58]李霞:《中国当代法文化“二元冲突”解析》,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
    [59]孙利:《中国传统“无讼”思想及其现时代价值》,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60]张丽娟:《中国传统法文化对法治现代化的影响》,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61]黄海滨:《传统法律文化与法治建设》,武汉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
    [62]于力军:《中西法文化差异与中国法文化现代化》,黑龙江大学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
    [1]曹磊:《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初探》,http://cul.tom.com.
    [2]《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来自:http://www.khbd.com.cn.
    [3]张波:《论当代中国法律文化的多样性及中国特色法治文化的生成》,来自http://www.yfzs.gov.c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