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地役权合同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地役权,作为一种重要的物权制度,历经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依然发挥着自身其独有的作用。地役权在调节土地利用之功能、实现物尽其用,保护物权人的合法权益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因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自1993年启动制定工作,历经立法机关八次审议,到2007年正式颁布。在我国,作为一项新型的用益物权,地役权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些许问题。而其中的地役权合同,更是由于《物权法》没有对此进行详细的规定,使得在其主体、客体、内容等方面存有争议。为了解决地役权合同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实现地役权的价值功能,需要对地役权相关的配套制度和措施进行完善。因此,加深对地役权合同问题的深入研究,探讨与地役权相关的问题,无论对于地役权的理论完善,还是对于地役权的物权法实践,都具有较大意义。
     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地役权合同的基本理论。文章首先分析了地役权合同的概念。其次,文章分析了地役权合同的性质和特征,认为地役权合同的性质实为债权合意,地役权合同标的物为他人的土地、为双务合同,有偿合同,和要式合同四个特征。再次,文章探究了地役权合同与地役权设定的问题,指出地役权合同之所以存在,其目的是为了设定地役权。最后,文章论证了地役权合同与地役权登记的关系,认为地役权的登记行为可以更好的保障地役权合同当事人的权利。
     第二部分是地役权合同的订立。文章首先探讨了地役权合同的主体,认为在地役权关系中,供役地人和需役地人共同构成了地役权的主体。并从土地所有人和土地的使用人两个方面来探讨了什么样的主体才是合格的地役权主体。其次,文章分析了地役权合同的标的也就是地役权的客体为土地和建筑物,并就地役权客体是否为动产和不动产问题进行了探讨,同时认为只要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土地无论表地、地下还是地上都可以成为地役权的客体。最后,地役权合同的成立与生效,指出我国采行地役权登记对抗主义方式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第三部分是地役权合同的内容。文章首先以地役权合同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为切入点,分析了地役权合同主体也就是供役地人和需役地人各自应该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并认为权利义务相伴相生,在法律关系中,二者缺一不可。其次,文章分析了地役权合同的终止,主要探究了地役权合同终止的原因。再次,文章探究了地役权合同与地役权设定的问题,指出当事人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况选择违约责任或者是侵权责任,从而更好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四部分为我国地役权合同的法律规定之检讨。文章首先指出了地役权的适用范围不明确,指出我国现在将地役权的适用范围限定在“因不动产利用所生关系”是否完整和准确值得探究。其次,文章分析不动产承租人可否设立地役权无依据,认为可以考虑将不动产承租人作为设立地役权的合格主体。再次,文章探究了地役权合同约定与相邻关系适用的混淆,指出地役权合同的约定不能排除相邻关系的适用。最后,文章论证了地役权合同中约定的期限问题,认为我国地役权合同约定的地役权的期限不能为永久。
     第五部分的内容是我国地役权合同的法律规定之完善。文章首先就扩大地役权合同主体和客体的范围进行了探讨,指出主体方面我国应该用司法解释的方式明确不动产所有人、用益物权人和土地承租人设定地役权的主体地位,允许他们在法定的期限内设定地役权。客体方面法律应当明确在地役权合同中是否可以就建筑物的使用设定地役权,以充分发挥地役权合同的制度意义。其次,文章分析了完善地役权合同的问题,认为在对供役地扩大使用时,如果双方在合同中没有对合同签订后变更的情况作约定或者是约定不明,在不违反地役权登记内容的使用目的的前提下,允许合同内容随供役地或需役地需求的变更而变更,除非双方做了不可变更的明确约定再次,文章探究了确立地役权合同为有名合同,指出将地役权合同纳入有名合同的益处。最后,文章论证了借鉴需役地淡化制度,认为为了更好的发挥地役权的作用应该借鉴国外的做法淡化地役权制度。
Easement, as an important system of real right, after three thousand years of history still plays its unique role.The easement in the regulation of land use function, achieve turn material resources to good account, protection of property rights of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Due to perfect socialistic law system need,"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operty Law" since the1993start working, after the legislature eight review,2007formally promulgated. In our country, as a new type of usufructuary right, the easement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inevitable existence some questions.The easement contract, it is because the "property law" not conduct a detailed provisions, make in its subject, object, content and other aspects of controversial.In order to solve the easement contract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 process problems, realize the easement of value function, the need for the easement system of relevant form a complete set and measures to improve.Therefore, to deepen the easement contract research, discussion and easement related issues, both for the easement theory perfect, or for the easement property law practice, has a greater significance.
     The full text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The first part of the basic theory of the easement contract. The article first analyzes the concept of land easement contract of that easement contract is refers to the servient tenement to people with the required labor to people in the framework of property law required the servient tenement artificial use of own real estate of convenience while the use of the servient tenement to people regulate the rights, obligations established by the real estate agreement reached by consensus. Easement contract to be contract bilateral contract. Second,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n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asement contract, that the nature of the easement contract claims consensual, and the subject matter of an easement contract for the land of others, bilateral contract, paid contract, and you want to contract four characteristics. Again,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problems set by the easement contract and easement, that easement contract exists, its purpose is to set the easement. Finally, the article demonstrates the easement contract with the registration of easements, that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easement behavior can be better to protect the easement contract, the rights of the parties.
     The second part i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asement contract. The article first discusses the main body of the easement contract, that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easement, the servient tenement and be the servient tenement, together constitute the main body of the easement. From two aspects of the land owners and land use to explore the main body of what the principal is qualified easement. Second,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subject of the easement contract that is the object of the easement for the land and buildings, place the object of the easement for the movable and immovable property was discussed, at the same time as long as it is to make better use of land table, the underground or on the ground can become the object of the easement. The third part i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asement contract in effect, pointing out that China adopt easement registered antagonism is reasonable.
     The third part is the content of the easement contract. The article first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e rights and obligations of the contract subject to the easement, the easement contract subject that is, the servient tenement and be the servient tenement, rights and obligations, and that the rights and obligations concomitant in legal relationship, and neither is dispensable. Secondl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termination of the easement contract. Explores the reasons for the termination of the easement contract. Again,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problems set by the easement contract and easement, that the parties may choose for different situations of breach of contract or tort liability, in order to better protect their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The fourth part is to review the easement contract law. The article first points out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 of the easement is not clear that China is now the application of the easement limits the scope of the "born of the relationship due to real estate" is complete and accurate to be explored. Secondly,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real estate the lessee the possibility of establishing an easement basis that can be considered real property lessee as qualified the main establishment of easements. Again,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easement contract applicable to the confusion with the neighboring relations, pointed out that the easement contract can not exclud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neighboring relations. Finally, the article demonstrates the question of the period stipulated in the easement contract that can not be a permanent easement easement contract period.
     The fifth part is the perfection of the easement contract law. The article first on the expansion of the easement contract the scope of subject and object are discussed, expressly pointed out that the main aspects of our country should be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of real estate all the usufructuary and the lessee to set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the easement, which allows within the statutory time limit of easements.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law should be clear whether the easement contract on the use of the building and creation of an easement 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system of meaning of the easement contract. Second,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perfect easement contract, expanding the use of the servient tenement, if the two sides in the contract did not change after the contract is signed for the terms of the contract or agreement is not clear, in violation of the easement registered the purpose of the use of the content of the premise, allowing the contents of the contract change with the changes of the servient tenement, or need the needs of the dominant tenement, unless the parties can not be changed explicitly agreed again, the article explores to establish an easement contract for the famous contract that will The easements contract included in the well-known benefits of the contract. Finally,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a reference needs serving to dilute the system, which in order to better the playing of the role of the easement, we should learn from foreign practices and dilute the easement.
引文
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156条。
    ①崔大平,乔瑞堂:《地役权相关问题研究》[J],载《人民论坛》,2010年第287期。
    ②刘曦:《地役权制度浅论》[J],载《法学与实践》,2009年第4期。
    ③柳向魁:《论地役权人的使用权》[J],载《贵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④柳向魁:《论地役权人的使用权》[J],载《贵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⑤耿卓:《比较法视野下的我国乡村地役权及其立法》[J],载《当代法学》,2011年第5期。
    ⑥刘乃忠:《地役权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49页。
    ⑦邓乐,李文婷:《关于公共地役权相关问题的思考》[J],载《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①李锴,徐凌:《论我国林地地役权制度的完善》[J],载《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8期。
    ②唐孝辉,阿荣:《草原地役权制度之实践价值》[J],载《前言》,2011年第23期。
    ③李全一:《如何办理地役权合同公证》[J],载《中国公证》,2007年第9期。
    ④蔡荫秋:《地役权合同订立若干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⑤蔡荫秋:《地役权合同订立若干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①魏振瀛:《民法》(第四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95页。
    ②王泽鉴:《民法物权》(用益物权·占有)[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7页。
    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156条。
    ②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157条。
    ③李全一:《如何办理地役权合同公证》[J],载《中国公证》2007年第9期,第27页。
    ④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158条。
    ⑤蔡荫秋:《地役权合同订立若干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8届硕士学位论文。
    ⑥蔡荫秋:《地役权合同订立若干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8届硕士学位论文。
    ①崔文星:《论物权行为和债权行为的区分原则》[J],载《河北法学》2006年第2期。
    ①江平主编:《民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33页
    ②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158条。
    ③江平主编:《民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34页。
    ④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157条。
    ⑤蔡荫秋:《地役权合同订立若干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8届硕士学位论文。
    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157条。
    ②崔大平,乔瑞堂:《地役权相关问题研究》[J],载《人民论坛》2010年第287期。
    ③刘曦:《地役权制度浅论》[J],载《法学与实践》2009年第4期。
    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158条。
    ①史尚宽:《物权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5页。
    ②王泽鉴:《民法物权2:用益物权、占有》[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6页。
    ③王利明:《物权法研究》(下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6页。
    ④谢在全:《民法物权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33页。
    ⑤王廉洁:《我国地役权主体浅析》[J],载《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12期。
    ①刘乃忠:《地役权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155—156页。
    ①史尚宽:《物权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29页。
    ②伍静:《地役权立法价值及其制度构造研究》[D],四川大学2006届硕士学位论文。
    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159条。
    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167条。
    ②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79条。
    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168条。
    ②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6页。
    ①陈小君:《合同法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25页。
    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07条。
    ①马新彦:《美国不动产法上的地役权研究》[J],载梁慧星:《迎接WTO——梁慧星先生主编之域外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153,页。
    ②孙宪忠:《德国当代物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40页。
    ③王卫国:《中国土地权利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21-222页。
    ①钱明星:《物权法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32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大纲(草案)》[J],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M]第13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13页。
    ③王泽鉴:《民法物权2:用益物权、占有》[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版,第96页。
    ①王廉洁:《我国地役权主体浅析》[J],载《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17期。
    ②王利明、尹飞、程啸:《中国物权法教程》[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2007年版,第401页。
    ③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162、163、164、165条。
    ①江平主编:《物权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3页。
    ②江平主编:《物权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9页。
    ③陈思:《对我国地役权立法的几点思考》[J],载《法制与社会》2010年7月中。
    ①陈思:《对我国地役权立法的几点思考》[J],载《法制与社会》2010年7月中。
    ②陈思:《对我国地役权立法的几点思考》[J],载《法制与社会》2010年7月中。
    ③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83条。
    ④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84条。
    ⑤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0条。
    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126条。
    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163条。
    ①江平主编:《物权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9页。
    ②柳向魁:《论地役权人的使用权》[J],载《贵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③柳向魁:《论地役权人的使用权》[J],载《贵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⑤柳向魁:《论地役权人的使用权》[J],载《贵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①江平主编:《物权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9页。
    ①张文波:《地役权概念解析——兼评<物权法>第156条》[J],载《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①张鹏、史浩明:《地役权》[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②张鹏、史浩明:《地役权》[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1]刘乃忠: 《地役权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2]崔建远: 《合同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3]韩世远: 《合同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4]李永军: 《合同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5]崔建远: 《合同法总论(上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6]王利明:《合同法研究》(第2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7]郭明瑞: 《物权法实施以来疑难案例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年版。
    [8]谢在全: 《民法物权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9]梁慧星,陈华彬: 《物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10]王泽鉴: 《民法物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1]孙宪忠: 《物权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12]尹田: 《物权法理论评析与思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3]王全弟: 《物权法》[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4]马俊驹,陈本寒: 《物权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5]史尚宽: 《物权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6]王泽鉴: 《民法物权》[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7]温世扬: 《物权法要义》[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18]王利明,曾宪义: 《民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07年版。
    [19]魏振瀛: 《民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20]江平: 《民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崔大平,乔瑞堂: 《地役权相关问题研究》[J],载《人民论坛》,2010年第287期。
    [2]刘曦: 《地役权制度浅论》[J],载《法学与实践》,2009年第4期。
    [3]柳向魁: 《论地役权人的使用权》[J],载《贵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4]耿卓: 《比较法视野下的我国乡村地役权及其立法》[J],载《当代法学》,2011年第5期。
    [5]肖泽晟: 《公物二元产权结构—公共地役权及其设立的视角》[J],载《浙江学刊》,2008年第3期。
    [6]邓乐,李文婷: 《关于公共地役权相关问题的思考》[J],载《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7]李锴,徐凌: 《论我国林地地役权制度的完善》[J],载《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8期。
    [8]唐孝辉,阿荣: 《草原地役权制度之实践价值》[J],载《前言》,2011年第23期。
    [9]李全一:《如何办理地役权合同公证》[J],载《中国公证》,2007年第9期。
    [10]蔡荫秋: 《地役权合同订立若干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1]冯张美:《地役权于农村房屋买卖之可行性研究》[J],载《法治研究》,2011年第1期。
    [12]崔建远: 《地役权的解释论》[J],载《法学杂志》,2009年第2期。
    [13]崔军委,齐恩平: 《我国地役权疑难问题研究》[J],载《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14]郑冠宇: 《地役权的现代化》[J],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15]李安刚,张龙:《土地公有制度下的地役权问题探讨》[J],载《当代法学》,2002年第1期。
    [16]彭诚信: 《我国土地公有制度对相邻权的影响》[J],载《法商研究》,2000年第1期。
    [17]张翔: 《论支配利益的多样性与物权法定主义之协调——以罗马法役权制度为角度》[J],载《河北法学》,2006年第2期。
    [18]李益民,刘涛,梁娟娟: 《论地役权对物权法定原则之补充》[J],载《河北法学》,2006年第2期。
    [19]郭继: 《农地流转合同形式制度的运行与构建——以法律社会学为视角》[J],载《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20]王德庆: 《清代土地买卖中的“除留”习惯——以陕西紫阳契约与诉讼为例》[J],载《唐都学刊》,2006年第2期。
    [21]薛军: 《地役权与居住权问题——评《物权法草案》第十四、十五章》[J],载《中外法学》,2006年第1期。
    [22]申卫星: 《地役权制度的立法价值与模式选择》[J],载《现代法学》,2004年第5期。
    [23]戴孟勇: 《我国《物权法》中地役权制度的争点及思考》[J],载《政治与法律》,2009年第11期。
    [24]肖泽晟:《公物的二元产权结构——公共地役权及其设立的视角》[J],载《浙江学刊》,2008年第4期。
    [25]刘兆年: 《我国城市地役权研究》[J],载《中国土地科学》,1997年第6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