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春”的生命意识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轨,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通
    过语言可以研究文化,通过文化可以研究语言。
     语言是和人类同时产生的,人类语言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词汇,词汇是命名活
    动的产物。最早的命名活动是把人们关于认识对象的形象方面和功能方面的经
    验凝聚起来,作为命名的理据,反映在词义结构之中。而在这种命名过程中,赋
    予了每一种特定的印象和经验以内在的意义,从而改变了感官印象的世界,使其
    成为心理的世界观念和意义的世界。而所谓命名的理据,是某事物为什么获得
    这个名称的原因,它反映了词和事物命名特征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这一关系的分
    析可以探求词中所蕴含的文化心理。
     一个词产生以后,不会孤立存在,其词义会随历史的发展不断变化,词义引
    申是其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词义的引申过程中,人们运用联想的方式,使词
    所兼指的现实事物之间相互联系,通过对其联想过程的分析可以探寻出民族文
    化,特别是其中的文化心理特点。
     本文以“春’字为例,通过分析其命名理据及其春的词义引申系统中所包含
    的文化内涵来探讨一下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关系。本文正文通过三部分探讨这一
    问题。
     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一下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第二部分具体谈一下春的命名理据;(春的命名中所包含的生命内涵)
     第三部分分析春的引申义中所包含的生命内涵;(引申义中的文化心理)
     第四部分总结。
Language is a symbol of culture, and culture Is the “orbit.” of language. Both of them act and influence with each other. Therefore., we can study the culture through the language, and conversely, the-same,
    The basic constituent unit of human being's language is lexicon. In the naming process, we can find out the cultural psychology contained in lexicon through the relationship reflected by lexicon and the character of objects, and the analysis toward it.
    A word can't exists alone after it came into being. People apply
    imaginative format, to extend the meaning of a word, and make all the
    things to which the referred to contact with each other. In this imaginative process, it reflects the cultural psychological character of different nations.
    This paper take “春”(Spring) as an example to probe into the relationship of culture and languag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naming motivation and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contained in the system of extended meaning of words.
引文
主要参考书目
    1、张英 王士祯(清)《渊鉴类涵》北京市中国书店出版
    2、孔颖达,《周易正义》中国书店出版1987年版
    3、钱钟书,《管锥编》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年1月版
    4、桂馥,(清)《说文解字义正》齐鲁书社出版社1987年12月版
    5、段玉裁,《说文解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6、何九盈 胡双宝 张猛,《中国汉字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7、臧克和,《说文解字的文化解说》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诗文典故辞典》木泽出版社 中华民国七十六年三月出版
    9、朱世英 季家宏,《酒文化辞典》黄山出版社1990年10月版
    10、罗常培,《语言与文化》1950年北京大学印
    11、邢福义,《文化语言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10月版
    12、申小龙,《中国文化语言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3、刘守华,《文化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15.张志毅 张庆云,《词和词典》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版
    16、陈应鼓,《易传和道家思想》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17、陆詹安,《戏曲词汇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1月版
    参考论文:
    1、辛世彪,《伤春悲秋及其文化探源》选自《语言与文化多学科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学院出版社
    2、周光庆,《汉语词义引申中的文化心理》华中师大学报1992年第5期
    3、周光庆,《古汉语词源结构中的文化心理》华中师大学报1989年第期
    4、萧国政,《文化语言学的方法》华中师大学报1991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