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门德尔松《无词歌》的“形式美”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从门德尔松《无词歌》的形式美特性切入,在对音乐形式美的界定和阐释以及对门德尔松音乐审美观的浅析和《无词歌》艺术风格概述的基础上,分析了《无词歌》音乐审美特性,阐述了《无词歌》形式美的独特魅力,回答了门德尔松《无词歌》研究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进而对钢琴教学和弹奏技法提出了新的建议。
     论文第一章首先对音乐的形式美进行了分析和界定。主要从形式美的界定、音乐形式美的概述、音乐形式美的本质特征等三个方面,逐层次地分析了音乐形式美在各种艺术样态中所焕发出独特魅力的具体原因。
     第二章着重对门德尔松和《无词歌》做了介绍。首先,从门德尔松音乐创作的历程入手,在具体史料分析的基础上对门德尔松的音乐审美观进行了阐释。其次,论文从门德尔松创作《无词歌》时的时代背景及个人经历的角度出发重点阐释了它的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
     第三章对《无词歌》的音乐审美特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首先从简约质朴的曲式、富于个性的和声织体等二个角度对《无词歌》的音乐本体做了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论文从优美、欢乐美和悲剧美的角度论述了《无词歌》的形式美特征,并结合具体的曲目详尽地论述了《无词歌》旋律特点、装饰音、节奏节拍、调式调性和力度速度等方面的特色,进一步深化了《无词歌》形式美的特性。
     在以上分析和论述的基础上论文的第四章对《无词歌》形式美的实践价值进行了考察,本章主要指出了弹奏《无词歌》时,如何处理好主题旋律和伴奏在左右手之间的分配关系,论文分别从主旋律独立于伴奏之外和主旋律隐藏于伴奏之中这两个方面对《无词歌》在实际钢琴教学和艺术表达中的方法和价值进行了重新的定位。
     本论文的着力点和创新点在于:1、论文通过对门德尔松《无词歌》形式美的分析,在立足于详实曲式分析和理论论述的基础上,复原《无词歌》作为钢琴艺术所特有的美学风貌,弥补以往对《无词歌》认识和研究的不足,在新的视角上纠正现存的对《无词歌》研究的偏差。2、论文借助于美学理论和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方法,对门德尔松特有的音乐感悟能力、《无词歌》的曲式结构、和声织体分析、《无词歌》形式美分类等问题上都有独到的见解,并且对《无词歌》的美学特征做出了新的阐释。在此基础上对《无词歌》为代表的钢琴作品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见解。3、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对音乐作品的曲式分析、钢琴理论分析与钢琴教学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This essay start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eauty in the form of Mendelssohn’s songs without words. On defining and elaborating the musical beauty in the form, attentively discussing about the Mendelssohn’s appreciation of the beauty, summarizing the artistic style of songs without words, this essay answered some difficult questions in the research of songs without words, accordingly put forward the new suggestions about piano teaching and piano-play techniques. All of these improved the unique charm on the beautiful form which the songs without words have owned.
     The first chapter lays the stress on the definition and elaboration about the beauty in the form which is composed of the definition about it, the summary about music forms and the innate character of the beauty in the form. Sequentially, this chapter analyzes the specific reasons why the beauty in forms can give out the unique charm in various artistic musical styles.
     The second chapter emphasizes the introductions about Mendelssohn and his songs without words. It begins with Mendelssohn’s musical experiences, and then, elaborates his musical appreciation of the beauty on the basis of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The writer analyzes the reasons how Mendelssohn’s artistic styles formed on the research of background the songs without words were in and Mendelssohn’s personal experiences.
     The third chapter analyzes and elaborates the musical appreciation characteristics. Firstly, the writer 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songs without words on the plain musical forms. Then, the writer expatiates on songs without words on the views of the gracefulness, the charms in comedy and tragedy. Finally, the writer takes some specific compositions as examples to expla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ngs without words in melody characteristics, the grace notes, the rhythm meters, modes and the intensity which gradually deepen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ngs without words in the beautiful forms.
     On the basis of the introductions and discussions hereinbefore, the fourth chapter observes and studies the practice value of songs without words in beautiful forms. The accent in this chapter is how to deal with theme melody and accompanies excellently when one plays songs without words with the piano. Mostly, this chapter gives a new position about the methods and value in piano teaching and its artistic expressions in the research that theme melody should hide or be independence in accompanies.
     The stresses and creations in this essay are following:
     I. The essay recovered the aesthetic original appearance of Mendelssohn’s songs without words on the discussion about its beauty in the form and a lot of examples in details which made up for the less understanding and inadequacy in research of songs without words, correcting its research deviation.
     II. This essay has its own original view on Mendelssohn’s realization ability in music, the composition constructions of songs without words and harmonic research under the professional research methods of the aesthetics theory and musical psychology. Even more, this essay gave some new explanations about the musical characteristics about songs without words and ideas about how to play the complicated compositions like songs without words by piano,
     III. This essay offers a great deal of beneficial hints on the appreciation of musical compositions, the analysis of the piano-play theory and the research of the piano teaching by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and methods.
引文
[1][德]格奥尔格·克内普勒,王昭仁译:《十九世纪音乐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年 4 月版,第 524 页.
    [2][苏]加拉茨卡娅著,中央音乐学院编译室编辑,张洪模等译:《西欧音乐名作》第一册,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1 年 12 月第三版,第 289 页。
    [3][德]格奥尔格·克内普勒,王昭仁译:《十九世纪音乐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年 4 月版,第 524 页。
    [4][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年版,第 128 页。
    [5][奥]爱德华·汉斯立克著,杨业治译:《论音乐的美》,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 年 12 月版,第 16 页,第 3 页。
    [6][奥]爱德华·汉斯立克著,杨业治译:《论音乐的美》,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 年 12 月版,第 14 页。
    [7][德]格奥尔格·克内普勒,王昭仁译:《十九世纪音乐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年 4 月版,第 516 页。
    [8][德]格奥尔格·克内普勒,王昭仁译:《十九世纪音乐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年 4 月版,第 515—516 页。
    [9][德]格奥尔格·克内普勒,王昭仁译:《十九世纪音乐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年 4 月版,第 518 页。
    [10][德]格奥尔格·克内普勒,王昭仁译:《十九世纪音乐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年 4 月版,第 518 页。门德尔松致姐姐范妮的信,1839 年 6月 14 日于慕尼黑,注 813 见《1830 至 1832 年门德尔松旅行时期的书简》。
    [11][德]格奥尔格·克内普勒,王昭仁译:《十九世纪音乐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年 4 月版,第 518 页。
    [12][德]格奥尔格·克内普勒,王昭仁译:《十九世纪音乐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年 4 月版,第 519 页。门德尔松致父亲的信,1830 年 12 月10 日于罗马,注 815 见《旅行时期的书简》。
    [13][德]格奥尔格·克内普勒,王昭仁译:《十九世纪音乐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年 4 月版,第 518 页。门德尔松致马尔克·安德烈·苏谢的信,1842 年 10 月 15 日于柏林,注 815 见《1833——1847 年的书简》。
    [14][法]罗曼·罗兰著,陈原译:《柏辽兹:十九世纪的音乐“鬼才”》,北京:三联书店,1998 年版,第 30 页。
    [15][法]罗曼·罗兰著,陈原译:《柏辽兹:十九世纪的音乐“鬼才”》,北京:三联书店,1998 年版,第 30 页。
    [16]钱仁康编注:《音乐欣赏讲话》,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第 161 页。
    [17]茅原著:《未完成音乐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 114 页。
    [18][德]格奥尔格·克内普勒,王昭仁译:《十九世纪音乐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年 4 月版,第 519 页。
    [19][苏]加拉茨卡娅著,中央音乐学院编译室编辑,张洪模等译:《西欧音乐名作》第一册,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1 年 12 月第三版,第 289 页。
    [20][苏]加拉茨卡娅著,中央音乐学院编译室编辑,张洪模等译:《西欧音乐名作》第一册,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1 年 12 月第三版,第 289 页。
    [21][德]哈里·哥德施密特著:《德国音乐:它的古典遗产和近代创作》,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 年 8 月第三版,第 115 页。
    [22]于润洋主编:《西方音乐通史》,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年第二版,第 231—232 页。
    [23]傅雷著:《与傅聪谈音乐》,北京:三联书店 1998 年 3 月版,第 12 页。
    [24]于润洋主编:《西方音乐通史》,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年第二版,第 171 页。
    [25][德]格奥尔格·克内普勒著,王昭仁译:《十九世纪音乐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年 4 月版,第 519 页。
    [26][美]萨姆·摩根斯坦编,茅于润译:《作曲家论音乐》,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94 页。
    [27]王先谦撰集:《释名疏证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336页。
    [28]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声律第三十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年版,第 364 页。
    [29][德]格奥尔格·克内普勒著,王昭仁译:《十九世纪音乐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年 4 月版,第 518 页。门德尔松致马尔克·安德烈·苏谢的信,1842 年 10 月 15 日于柏林,注 815 见《1833——1847 年的书简》。
    [30][奥]爱德华·汉斯立克著,杨业治译:《论音乐的美》,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0 年 12 月版,第 16 页,第 3 页。
    [31]张前、王次炤著:《音乐美学基础》,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年版,第 317 页。
    [32][德]格奥尔格·克内普勒著,王昭仁译:《十九世纪音乐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年 4 月版,第 522 页。
    [33][德]格奥尔格·克内普勒著,王昭仁译:《十九世纪音乐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年 4 月版,第 516 页。
    [1][德]格奥尔格·克内普勒,王昭仁译:《十九世纪音乐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年版。
    [2][苏]加拉茨卡娅,中央音乐学院编译室编辑,张洪模等译:《西欧音乐名作》第一册,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1 年版。
    [3]于润洋主编:《西方音乐通史》,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年版。
    [4][美]萨姆·摩根斯坦编,茅于润译:《作曲家论音乐》,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 年版。
    [5][美]苏珊·朗格,刘大基等译:《情感与形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年版。
    [6][奥]爱德华·汉斯立克,杨业治译:《论音乐的美》,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 年版。
    [7][波]卓菲娅·丽萨,于润洋译:《音乐美学新稿》,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年版。
    [8]茅原:《未完成音乐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
    [9]刘叔成:《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
    [10]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年版。
    [11]艾雨编:《与傅聪谈音乐》(修订版),北京:三联书店,1997 年版。
    [12][法]罗曼·罗兰,严文蔚译:《亨德尔》,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年版。
    [13]余志刚:《音乐的大海——巴赫》,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
    [14]钱仁康编注:《音乐欣赏讲话》,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年版。
    [15][法]罗曼·罗兰,陈原译:《柏辽兹:十九世纪的音乐“鬼才”》,北京:三联书店,1998 年版。
    [16][德]罗伯特·舒曼,陈登颐译:《舒曼论音乐与音乐家》,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0 年版。
    [17]钱仁康、钱亦平:《音乐作品分析教程》,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
    [18]徐民奇、周小静编著:《音乐审美与西方音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年版。
    [19]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年版。
    [20][美] 约瑟夫·班诺维茨,朱雅芬译:《钢琴踏板法指导》,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2 年版。
    [21][德]恩斯特·迈尔,姚锦新、蓝玉嵩译:《音乐美学若干问题》,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年版。
    [22][英]威廉·史密斯·洛克斯特罗,黄秀全、陈建华译:《门德尔松》,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年版。
    [23]陈淑贞:《门德尔松》,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 年版。
    [24][美]约瑟夫·马克利斯,刘可希译:《西方音乐欣赏》,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年版。
    [25]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年版。
    [26][日]野村良雄,金文达、张前译:《音乐美学》,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 年版。
    [27]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年版。
    [28]高佳佳:《门德尔松·无词歌——分析与演奏》,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年版。
    [29][德]哈里·哥德施密特著:《德国音乐:它的古典遗产和近代创作》,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 年版。
    [30]宋莉莉:《西方音乐简史与欣赏》,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31]王先谦撰集:《释名疏证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年版。
    [32]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年版。 二、论文类
    [1]高佳佳:《门德尔松<无言歌>曲式结构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4年第 4 期。
    [2]高佳佳:《论门德尔松<无言歌>的旋律风格及音乐语言陈述结构》,《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4 年第 2 期。
    [3]高佳佳:《<无言歌>的钢琴织体与复调、和声手法》,《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0 年第 2 期。
    [4]徐锦艳:《门德尔松<无词歌>的器乐声乐化倾向》,《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6 年第 1 期。
    [5]吴磊:《门德尔松钢琴小品<无词歌>中的抒情因素》,《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2 年第 3 期。
    [6]张聪:《非幻觉式的创作——论门德尔松钢琴小品<幻觉>的曲式结构》,《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6 年第 1 期。
    [7]蔡莺:《<无词歌>的音乐美学意义及其演奏特点》,《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0 年第 3 期。
    [8]朱雅芬编译:《浪漫主义和浪漫主义作曲家(下一)》,《钢琴艺术》,2003年第 4 期。
    [9]王日昌:《门德尔松与“无词歌”》,《钢琴艺术》,1997 年第 5 期。 三、研究生学位论文:
    [1]吴蕾《:论门德尔松钢琴作品的艺术风格与创作思想》,华中师范大学2005届硕士研究生。
    [2]陈薇:《钢琴小品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门德尔松及他的钢琴曲集<无词歌>》,西安音乐学院 2004 届硕士研究生。
    [3]刘颖:《门德尔松<无词歌>的艺术特征与教学价值》,武汉音乐学院 2004届硕士研究生。 四、乐谱及光盘资料
    [1]《门德尔松无词歌集》,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年 8 月版。
    [2]VCD 光盘:《门德尔松<无词歌>钢琴作品精选》 解说:周广仁教授 演奏:关淇
    [3]CD 光盘:《门德尔松 无词歌全集》,钢琴/爱娃·彭布罗卡。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