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博士后政策分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博士后政策起源于美国,发端于1876的霍普金斯大学。1985年,中国博士后政策在李政道先生的倡议下,由邓小平同志亲自决策创立。20多年来,博士后政策在中国生根发芽,蓬勃发展,吸引许多留学生归国,培养大批高层次人才,很多已成为科技界的领军人物和中坚力量,产生许多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当今国家与国家的竞争,是科学的竞争,同时也是教育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博士后作为高层次人才,是最稀缺的资源,世界范围内各种人才争夺战都是围绕争夺高层次人才展开的。目前我国非常缺少能够跻身国际学术前沿的战略科学家和首席科学家,作为科技排头兵和生力军的精英人才,博士后任重而道远,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我国博士后政策自创立以来,走的是一条政策特区式的“绿色通道”,在人事调动、户籍迁移、人员编制、待遇落实、配偶和子女安置、资金支持、项目落实、科研环境、留学生照顾和国际交流等方面,利用特殊政策为博士后发展保驾护航。政策主导是中国博士后事业的特色,政策质量的好坏及政策体系的有效运转对博士后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政策分析作为一种专门政策研究方法,于20世纪80年代初引进中国,以理性分析、科学决策为核心,形成比较规范的研究范式。目前已应用于国家和社会的许多重要决策领域,在提高决策质量、规范政策执行和增进政策效果等方面卓有成效。在我国博士后政策过程中,运用政策分析的方法,不仅有助于决策者决策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促进政策质量的稳步提升,还有助于推动整个政策过程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进程。
     阶段模型是研究我国博士后政策采用的主导模型,本文采用政策分析的视角,从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监控和政策终结等方面对我国博士后政策进行深入分析。博士后政策制定是一个复杂过程,是多种价值、利益和权力相瓦作用的结果,运用理性分析、渐进主义分析、多源流分析和精英理论等多种理论模型进行多层面分析,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我国博士后政策制定的内涵和本质。制定出来的政策必须加以落实,才能体现政策的效果。我国博士后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诸多梗阻现象,政策的执行力受到影响,分析其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有利于梗阻的消解。政策评估和和政策监控是我国博士后政策制定和执行的保障措施。政策评估是政治性和技术性的结合,应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正确处理我国博士后政策评估中出现的问题。由于我国博士后政策过程中渗透多种利益群体,涉及多种权力运用,常发生局部利益和权力联姻,如不加以监督和控制,容易使公共利益受损,权力运行过程发生异化。政策终结是新旧博士后政策的交替,预示着新一轮政策过程的轮回。
     在对我国博士后政策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我国博士后政策未来发展提出五点建议。一是我国博士后政策制定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决策民主化是手段,决策科学化是目的;决策民主化有相对独立性,脱离民主化的纯粹“科学化”是危险的,两者之间应该保持一定的张力。二是我国博士后政策执行的规范化。“徒法不能以自行”。权力的行使必须控制在制度的范围内,与职责相匹配,权力“越位”、“缺位”、“错位”都是权力运行不规范的表现。三是我国博士后政策评估的多元化。我国博士后政策评估的单一性使得评估结果的公信力受到质疑,多元化政策评估有利于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同。四是我国博士后政策终结的制度化。如同政策制定需要专业机构通过特定程序才能进行,博士后政策终结也要制度化,这有利于提高政策权威、降低政策成本和加速新旧政策更替。五是我国博士后政策的国际化。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博士后政策的国际化提上日程。应加大改革我国现行博士后政策体系的力度,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注重国家资源的投入效益,有效控制中外高层次人才流动逆差,实现国家的人才安全战略。
Postdoctoral policy origina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originator of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in 1876.Chinese postdoctoral policy decision made by Comrade Deng Xiaoping personally was proposed by Mr Li Zhengdao and founded in 1985. During 20 years Postdoctoral policies took root in China, robust growth, and attracted many students back to China that trained a large number of high-level talents, a lot whom became leaders and elites in technology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current state and national competition is not only scientific competition, but also educational competition. In the final analysis, it is a talent competition. Postdoctoral as a high-level talent is the scarcest resources. The competition for the battle over high-level personnels is carried out around the world. At present, China is lack of strategic scientists and chief scientist in international academic forefront. As a technology pacesetters and reinforcements of the elite talent, postdoctor has a long way to go and shoulders an important historic mission.
     Chinese post-doctoral policy has been taking "green channel" called a SAR-style since its inception. In the personnel, many favorable terms such as household relocation, staffing, treatment implementation, spouses and children placement, financial support, project implementation, research and the environment, foreign students care,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so on, are offered to post-doctors. A policy-driven characteristic is the cause of China's post-doctoral development and the quality assurance, and it has a great impact on the effective function of the postdoctoral career development. Policy analysis as specialized policy research methods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in the 20th century and early 80s, which is regarded as a core of rational analysis and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forming fairly standard paradigm. The state and society have applied to many important decision-making areas at present, enhancing the effect of policies fruitfully in improving decision-making quality and standardize the implementation of policies. During the Post-doctoral policy process in China, the use of policy analysis methods, will not only help policy-makers improve the capacity and level of decision-making, and policy quality of steady improvement, but also help to promote the whole policy-making process more scientific and democratic.
     Stage Model is adopted as a dominant model to study Chinese post-doctoral policy. The dissertation seeks to sta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cy analysis, in-depth analysis of China's post-doctoral policy from policy formulation, policy implementation, policy evaluation and policy monitoring, policy termination etc. Post-doctoral policy-making is a complex process, the result of the interaction of variety of values, interests and powers.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is used by a variety of theoretical models of rational analysis, gradualism analysis, multiple streams analysis and elite theory, contributing to a more deeply understanding and grasping the meaning of Chinese post-doctoral and nature of policy-making. Formulated policy must be implemented in order to reflect the effect of the policy. During Chinese postdoctoral policy implementation process, policy execution has been affected and obstructed, emerging a phenomenon of "policies, under the countermeasures". By analyzing the cause and taking appropriate measures, the problem has been solved. Policies assessment and monitoring are the security measures of Chinese post-doctoral policy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Policy evaluation is a combination of politics and technique, which should be based on objective and impartial manners, handling the problems arise correctly. Because Chinese post-doctoral policy-making process penetrate a variety of interest groups, constantly involving the use of a variety of powers, occurring the marriage between local interests and powers. If it is not supervise and controlled, it will be easy to damage the public interests and occur the alienation that power runs the process. Policy termination is the alternating between old and new post-doctoral policy, indicating a new round of policy-making process of reincarnation.
     Five-point proposals are put forwar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a's post-doctoral policy in this disseration based on our post-doctoral policy analysis. Firstly, China's post-doctoral policy-making is more democratic and scientific. Democratic decision-making is the means and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is the goal. Democratic decision-making is relatively independent. Purely "scientific" from democratization is dangerous, which should be maintained a certain tension between the two. Secondly, the standardization of China's post-doctoral policy implementation is important. "The law alone will not work." The exercise of power must be controlled within the system, and the responsibilities to match, power "Offside", "absence", "dislocation" are the powers to run non-standard performance. Thirdly, it is the diversification of China's post-doctoral policy evaluation. China's post-doctoral policy evaluation makes the assessment of the credibility of the unity of being questioned and diversification of policy evaluation is conducive to more social recognition. Fourthly,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is the end of the post-doctoral policy. As policy-making needs specific institutions through specific procedures, post-doctoral policy termination should be institutionalized, which will help improve the policy authority, reduce costs, and speed up the chandge of the old and the new policy. Fifthly, it is to realiz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a's post-doctoral policy.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status,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post-doctoral policy should be put on the agenda. It will intensify the reform of China's current system of post-doctoral policy, speeding up the pace with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focusing on the effective input of national resources, and effectively controlling the flow of foreign high-level talent deficit, and assure of talents o achiev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引文
1 庄子健等.中国博士后[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4.
    2 庄子健等.中国博士后[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4.
    3 中组部负责人就《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答记者问[OL].新华网,2009年1月7日.http://news.tsinghua.edu.cn.
    4 科技部.法国出台新政策吸引国内外科研精英[OL],2008年11月3日.www.most.gov.cn.
    1[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
    2[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著,张成福等译.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65.
    3 B·盖伊·彼得斯等.结语[A],[美]B·盖伊·彼得斯等编,顾建光译.公共政策工具:对公共管理工具的评价[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15.
    4[美]拉雷·N·格斯顿著,朱子文译.公共政策的制定——程序和原理[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2.
    1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
    2[美]R.M.克朗著,陈东威译.系统分析和政策科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29-30.
    3[英]米切尔·黑尧著,赵成根译.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204.
    4 温家宝同志在接见全国优秀博士后表彰大会代表时的讲话[OL].新华网,2005年10月21日.
    1 刘军.具有战略眼光的竞争——我国博士后流动站的成功之路[OL].新华网.
    2 崔雪芹.首届中国博士后创新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N].科学时报,2009年7月7日.
    3 Philippe Moguerou.Doctoral and Postdoctoral education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Europe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J].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2005,40(4).
    1 张倩战等.高学历如何保证高诚信吗[N].中国信息报,2003年4月3日.
    2 吴传震.尴尬的博士后——中科院院士曾益新谈博士后制度改革[N].南方周末,2008年6月26日.
    3 罗伯特·F·里奇等.政策研究的利用[A],[美]斯图亚特·S·那格尔编著,林明等译.政策研究百科全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74.
    1[美]罗杰·J·沃恩/特里·E·巴斯著,沈崇麟译.科学决策方法——从社会科学研究到政策分析[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36.
    1 袁振国.教育政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395.
    2 万里.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A].万里文选[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 林水波、张世贤.公共政策[M].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5:319.
    1 王启尧(驻旧金山总领馆教育组供稿).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队伍及其博士后制度[J].世界教育信息,2004(1).
    2 Yaling Xie.Inside the Fortress Besieged-will Chinese Life Sciences Postdoctorates in the United States Returned to China[D].The Philosophy Doctor Degree of the Faculities of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2007:16.
    1 AAU,Committee on Postdoc Education,Report and Recommendations;March 31,1998,http://www.aau.edu/reports/PostdocRpt.html.
    2 http://www.aau.edu/reports/PostdocRpt.html.
    3 Cavanaunh,Joanne P."The Postdoc's Plight"[J].Johns Hopkins Magazine,February 1999.
    4 https://www.conman.ualberta.ca/stellent/groups/public/@research/documents/policy/pp_cmp_061172.hcsp.
    5[澳]J.唐普森等.博士后的培养与就业出路[J].国外社会科学,2005.(2).
    6 Gerless S.Akerlind.Postdoctoral researchers:roles,functions and career prospects[J].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Development,2005,24(1):24.
    1 冯支越.中国博士后制度沿革及其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24.
    2 http://www.chinapostdoctor.org.cn/program/issue/pop_win.asp?id=2075(中国博士后).
    1 吴定.公共政策辞典[M].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5:82-83.
    2[美]杰克·普拉诺等著.胡杰译.政治学分析辞典[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134.
    3 伍启元.公共政策[M].香港:商务印书馆,1989:4.
    4[美]弗兰克·J·古德诺著,王元等译.政治与行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0.
    5[美]托马斯·R.戴伊著,彭勃等译.理解公共政策(第十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2.
    6[美]E.R.克鲁斯克等著,唐理斌等译.公共政策词典[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31.
    7[英]米切尔·黑尧著,赵成根译.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5-6.
    8[美]卡尔·帕顿/大卫·沙维奇著,孙兰芝等译.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第二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44.
    9[美]詹姆斯·E·安德森.公兆决策[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4.
    1[英]安德鲁·海伍德著,吴勇译.政治学核心概念[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37.
    2[美]盖依·彼得斯著,顾丽梅等译.美国的公共政策——承诺与执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4.
    3 哈达德等著,许竟译.教育政策的规划过程——一个应用框架[A],[以]Dan E.Inbar等著,史明洁等译.教育政策基础[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96.
    4 H.D.Lasswell and A.Kaplan,Power and Society.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0,p.71.转引自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8.
    5[日]药师寺泰藏著,张丹译.公共政策[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16.
    6 D.Easton,The Political System.New York:Kropf,1953,p.129.转引自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8.
    7[美]弗朗西斯·C.福勒,许庆豫译.教育政策学导论(第二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8.
    8 林水波、张世贤.公共政策[M].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5:8.
    1 林水波、张世贤.公共政策[M].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5:9.
    2 伍启元.公共政策[M].香港:商务印书馆,1989:1.
    3 伍启元.公共政策[M].香港:商务印书馆,1989:4.
    4 吴定.公共政策辞典[M].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5:83.
    5 吴定.公共政策辞典[M].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5:96.
    6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0.
    7 张金马.公共政策分析:概念·过程·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2.
    8 谢明.政策透视——政策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5.
    9 张国庆.公共政策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4.
    10 徐凌等.公共政策分析[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27.
    1 Daniel Lerner and Harold D.Lasswell,The Policy Sciences:Recent Development in the Scope and Method,Standford,CA: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51,pp.Ⅷ-Ⅺ.转引自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5.
    2[美]斯图亚特·S·那格尔编著,林明等译.政策研究百科全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7.
    3[美]斯图亚特·S·那格尔编著,林明等译.政策研究百科全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1.
    1 E.S.Quade,Analysis For Public Decision(3nd ed.).New York:Elsevier Science Publishing Co.,Inc.1989,pp.4-5.转引自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6.
    2[美]威廉·N.邓恩著,谢明等译.公共政策分析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447.
    3[美]R.M.克朗著,陈东威译.系统分析和政策科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30.
    4 张世贤.公共政策分析[M].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5:436.
    5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6-17.
    6 吴定.公共政策辞典[M].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5:201.
    7 丘昌泰.公共政策:当代政策科学理论之研究[M].台北: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97:7.
    1 陈振明.公共管理前沿[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178.
    1 彼得·得利翁.政策过程的阶段性方法:何去何从[A],保罗·A·萨巴蒂尔编,彭宗超等译.政策过程理论[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30-31.
    2 迈克尔·豪利特、M·拉米什著,庞诗等译.公共政策研究:政策循环与政策子系统[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344.
    3 彼得·得利翁.政策过程的阶段性方法:何去何从[A],保罗·A·萨巴蒂尔编,彭宗超等译.政策过程理论[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40.
    4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63.
    5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04.
    1[英]米切尔·黑尧著,赵成根译.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21.
    1[美]杰克·普拉诺等著,胡杰译.政治学分析辞典[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86.
    2[英]斯蒂文·库克等著,邸东辉等译.制定管理决策教程(第二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03.
    3[美]詹姆斯·P·莱斯特等著.陈恒钧译.公共政策演进研究途径[M].台北:学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1:56.
    4[日]大岳秀夫著.傅禄永译.政策过程[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2:24-25.
    1 彼德·霍尔.政策范式、社会学习和国家:以英国经济政策的制定为例[A],岳经纶等.中国公共政策评论(第1卷)[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6.
    2[美]R.M.克朗著.陈东威译.系统分析和政策科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34.
    3[美]杰克·普拉诺等着,胡杰译.政治学分析辞典[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187.
    4 李德顺.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107-108.
    5 李德顺.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13.
    6 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1.
    1[美]卡尔·帕顿/大卫·沙维奇著,孙兰芝等译.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第二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24.转引自Majone,Giandomenico.Evidence,Argument,and Persuasion in the Policy Process.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9,p24.
    2[美]德博拉·斯通著,顾建光译.政策悖论:政治决策中的艺术(修订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79.
    3[美]詹姆斯·W·费斯勒、唐纳德·F·凯特尔著,陈振明等译校.行政过程的政治——公共行政学新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51-252.
    4 丘昌泰.公共政策:当代政策科学理论之研究[M].台北: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97:17.
    5 伍启元.公共政策[M].香港:商务印书馆,1989:40.
    1 张世贤.公共政策分析[M].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5:160.
    2 劳凯声等.论教育政策的价值基础[A],袁振国.中国教育政策评论[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37.
    3 陈庆云.论“利益政策学”研究中的几个基本概念[A],公共政策与政府治理——复旦公共行政评论:第二辑[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7.
    4 李德顺.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140.
    5[美]戴维·伊斯顿著,王浦劬等译.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48.
    1[美]阿尔蒙德、小鲍威尔著,朱曾汶等译.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展望[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83.
    2[美]戴维·杜鲁门著,陈尧译.政治过程——政治利益与公共舆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37.
    3 吴定.公共政策辞典[M].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5:171.
    4[美]E.R.克鲁斯克等著,唐理斌等译.公共政策词典[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29.
    5 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18.
    1[日]过中丰著,郝玉珍译.利益集团[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14.
    2[美]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著,陶远华等译.权力的分析[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1.
    3[美]丹尼斯·朗著,陆震纶等译.权力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3.
    4[美]杰克·普拉诺等著,胡杰译.政治学分析辞典[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124.
    5[美]E.R.克鲁斯克等著,唐理斌等译.公共政策词典[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28.
    6[英]安德鲁·海伍德著,吴勇译.政治学核心概念[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42.
    7[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淇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78.
    8[美]罗伯特·A·达尔著,王沪宁等译.现代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36.
    9 P.巴克拉克、M.S.巴拉兹.“权力的双面性”[J].美国政治学研究,1962(4):56.转引自[英]戴维·赫尔德著,燕继荣等译.民主的模式[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270-271.
    1 Max Weber,Economy and Society,three volumes,edited by Guenther Roth and Claus Wittich(New York:Bedminst~Press,1968),Volume Two,P.926.转引自[美]丹尼斯·朗著,陆震纶等译.权力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6.
    2[澳]欧文·E·休斯著,张成福等译.公共管理导论(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4.
    3[美]菲利普·J·库珀等著,王巧玲等译.二十一世纪的公共行政:挑战与改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5.
    4[美]赫伯特·西蒙著,杨砾等译.管理行为——管理组织决策过程的研究[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13.
    5[英]洛克著,刘晓根译.政府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57.
    1[美]弗朗西斯·C.福勒,许庆豫译.教育政策学导论(第二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27.
    2[美]杰克·普拉诺等著,胡杰译.政治学分析辞典[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140.
    3[美]查尔斯·E·林德布洛姆著,竺干威等译.决策过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19-20.
    1 袁振国.教育政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19.
    2[美]托马斯·R.戴伊著,鞠方安等译.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6.
    1 丘晶春.公共政策:当代政策科学理论之研究[M].台北: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97:95.
    2[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著,曹沛霖等译.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189.
    3 李政道:我对中国博士后制度提两个问题[N].科学时报,2006年11月23日.
    1 苏剑、阎聪.李政道:CUSPEA之路好艰辛——CUSPEA学者研讨会测记[OL].www.pku.edu.cn/news/xiao_kan/2002年6月6日.
    2 李政道教授关于设立“科研流动站”的初步建议(一九八三年三月五日).
    3[美]约翰·W·金登著,丁煌等译.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80.
    4 杨东平.科学发展观与我国教育政策的范式转移[A],岳经纶等.中国公共政策评论(第1卷)[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88.
    1[美]E.R.克鲁斯克等著,唐理斌等译.公共政策词典[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2.
    2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13.
    3 罗杰·科布等.议程确立的动力学(1972)[A],[美]杰伊·M.沙夫里茨等编,彭云望译.公共政策经典[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7.
    1 林水波、张世贤.公共政策[M].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5:122.
    2 朴贞子等.政策形成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72.
    1 胡伟.政府过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237.
    2 参考曾任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秘书长杨竫.我国实行博士后制度回顾[N].博士后政策实行十周年论文,1995.
    1[苏]O.H.拉里切夫著,刁戌生等译.决策的科学与艺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169.
    2[美]赫伯特·西蒙著,杨砾等译.管理行为——管理组织决策过程的研究[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8.
    3 胡伟.政府过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53.
    1 胡伟.政府过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251.
    2 朱志宏.公共政策[M].台北:三民书局,2006:152.
    1[美]罗杰·J·沃恩/特里·E·巴斯著.沈崇麟译.科学决策方法——从社会科学研究到政策分析[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10.
    2[英]米切尔·黑尧著,赵成根译.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85.
    1 胡伟.政府过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391.
    2 张世贤.公共政策析论[M].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6:26.
    3 国务院批转国家科委、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关于试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报告的通知(国发[1985]88号).
    4 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关于提高博士后研究人员日常经费标准的通知([1988]博管办字10号).
    1 人事部、财政部关于提高博士后日常经费标准的通知(人专发[1994]7号).
    2 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调整博士后日常经费标准的通知(人发[2001]68号).
    3 人事部、财政部关于调整博士后日常经费标准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112号).
    4 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关于印发《全国博士后管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通报》的通知(博管办[1994]8号).
    5 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关于批准建立上海宝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通知(博管办[1994]16号).
    6 企业博士后工作管理暂行规定(博管发[1997]5号),人事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扩大企业博士后工作试点的通知(人发[1997]86号).
    7 关于积极开展企业博士后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人发[1999]127号).
    8 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关于批准建立上海宝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通知(博管办[1994]16号).
    1 人事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扩大企业博士后工作试点的通知(人发[1997]86号).
    2 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印发《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的通知(人发[2001]136号).
    3 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印发《博士后工作“十一五”规划》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114号).
    4 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印发《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149号).
    5 人事部关于同意设立北京海淀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批复(人函[1999]62号)
    6 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批准11个开发区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通知(人发[2001]18号)
    7 郭莹玉.院士当导师,政府给奖励——博士后工作站首次进入民营企业[N].人民日报,2002年10月23日.
    1 国家科委关于试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申请办法的通知((85)国科发干字第784号).
    2 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关于下达1995年度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名额问题的通知(博管办[1995]2号).
    3 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关于下达一九九八年度国家资助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名额分配方案的通知(博管办[1998]4号).
    1 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当前博士后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1988]博管发字1号).
    2 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关于博士后研究人员招收计划等问题的通知([1991]博管办字8号).
    3 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关于自筹经费招收博士后问题的通知(博管办[1993]1号).
    4 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增设博士后流动站申报办法等有关问题的通知(人专发[1994]9号).
    5 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关于做好1996年度博士后招收工作的通知(博管办(1996]2号).
    6 国家科委关于放宽边远地区录用博士后研究人员条件等问题的通知((86)国科发干字0745号).
    1 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当前博士后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1988]博管发字1号).
    2 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印发《博士后工作“十五”规划》的通知(人发[2001]82号).
    3 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印发《博士后工作“十一五”规划》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114号).
    4 江苏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管理工作实施办法(苏人通[2008]286号).
    5 国家科委关于试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申请办法的通知((85)国科发干字第784号).
    6 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新设博士后流动站申报和评审办法的通知(人专发[1990]5号).
    7 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批准北京大学等九十一个单位新设博士后流动站的通知(人专发[1991]11号).
    1 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批准北京大学等十三个单位在社会科学领域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的通知(人专发[1992]18号).
    2 人事部关于开展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申报工作的通知(国人部发[2007]6号).
    3 樊纲.渐进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3.
    4 周峰.独具特色,前程似锦——中国博士后制度实施二十年历程回哞[J].中国人才,2005.(11).
    5 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在吉林省进行博士后工作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人专发[1990]7号).
    1 国务院批转国家科委、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关于试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报告的通知(国发[1985]88号).
    2 国家科委关于印发《博士后研究人员管理工作暂行规定》的通知((86)国科发干字0155号).
    3 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解决博士后研究人员配偶、子女属农村户口者生活补助问题的通知([1987]博管发字001号).
    4 人事部关于博士后研究人员配偶借调有关问题的通知(人专发[1992]11号).
    1 人事部、劳动部、公安部关于解决博士后研究人员配偶流动期间工作安置等问题的通知(人专发[1994]22号).
    2 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印发《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149号).
    3[美]查尔斯·E·林德布洛姆著,竺干威等译.决策过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43.
    4[美]托马斯·R.戴伊著,鞠方安等译.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99.
    1[美]约翰·W·金登著,丁煌等译.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99.
    2[美]约翰·W·金登著,丁煌等译.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85.
    1[美]约翰·W·金登著,丁煌等译.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87.
    1 邓小平文选(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70.
    2 邓小平文选(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70.
    1[美]约翰·金登.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1995)[A],[美]杰伊·M.沙夫里茨等编,彭云望译.公共政策经典[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45.
    1[美]约翰·W·金登著,丁煌等译.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09-210.
    1[美]约翰·W·金登著,丁煌等译.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15.
    2 李政道.独具特色的中国博士后制度前程似锦[OL].科学网,2005年10月26日.
    1 查尔斯·赖特·米尔斯.权力精英(1957)[A],[美]杰伊·M.沙夫里茨等编,彭云望译.公共政策经典[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93.
    2 查尔斯·赖特·米尔斯.权力精英(1957)[A],[美]杰伊·M.沙夫里茨等编,彭云望译.公共政镱经典[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5.
    3 查尔斯·赖特·米尔斯.权力精英(1957)[A],[美]杰伊·M.沙夫里茨等编,彭云望译.公共政策经典[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6.
    4[英]米切尔·黑尧著,赵成根译.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40.
    1[美]R.H.奇尔科特著,高铦等译.比较政治学理论——新范式的探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389.
    2[美]哈罗德·D.拉斯韦尔著,杨昌裕译.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138.
    3[美]托马斯·R.戴伊著,彭勃等译.理解公共政策(第十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20.
    1[美]罗伯特·A.达尔著,周军华译.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自治与控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9.
    2[美]弗兰克·费希尔著,吴爱民等译.公共政策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35.
    3[英]H.K.科尔巴奇著,张毅等译.政策[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152.
    1[美]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决策[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27.
    2[美]托马斯·R.戴伊著,鞠方安等译.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52.
    1 胡伟.政府过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282-284.
    2[美]阿尔蒙德,小鲍威尔著,朱曾汶等译.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展望[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193.
    1 http://www.chinapostdoctor.org.cn/program/issue/news_list.asp.Ib=管理机构.
    1 人事部、国家科委关于国家科委科技干部局划转人事部的通知(人字[1988]43号).
    1 国务院批转国家科委、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关于试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报告的通知(国发[1985]88号).
    2 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印发《博士后工作“十五”规划》的通知(人发[2001]82号).
    3 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印发《博士后工作“十一五”规划》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114号).
    1 白春礼.探索中国特色博士后制度,建立创新的科研流动队伍[A].特别报道:博士后20年[N].科学时报,2005年10月21日.
    2 朱志宏.公共政策[M].台北:三民书局,2006:139-140.
    3 林水波、张世贤.公共政策[M].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5:248.
    1[英]米切尔·黑尧著,赵成根译.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130.
    2[美]杰伊·M.沙夫里茨等编,彭云望译.公共政策经典[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12.
    3[美]杰伊·M.沙夫里茨等编,彭云望译.公共政策经典[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13.
    4[美]托马斯·R.戴伊著,鞠方安等译.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78.
    5 朱志宏.公共政策[M].台北:三民书局,2006:141.
    6[美]尼古拉斯·亨利著,张昕等译.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第八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510.
    7 R.F.Elmore,“Organizational Models of Social Program Implementation”,Public Policy,Vol.26,No.2,Spring,1978,pp.185,187.转引自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59-260.
    1 张金马.公共政策分析:概念·过程·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83.
    2[英]迈克尔·希尔著,刘升华译.理解社会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23.
    3[英]迈克尔·希尔著,刘升华译.理解社会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19.
    1 李政道.独具特色的中国博士后制度前程似锦[OL].利学网,2005年10月26日.
    2 李政道.独具特色的中国博士后制度前程似锦[OL].科学网,2005年10月26日.
    3 胡伟.政府过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335.
    1[美]菲利普·J·库珀等著,王巧玲等译.二十一世纪的公共行政:挑战与改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82.
    2[美]多丽斯·A·格拉伯著,张熹珂译.沟通的力量——公共组织信息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02.
    1 吕东伟.在培养和使用发现更高级人才——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主任徐颂陶谈中国特色博士后制度[J].中国高等教育,2005.(20).
    1 吕东伟.在培养和使用发现更高级人才——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主任徐颂陶谈中国特色博士后制度[J].中国高等教育,2005.(20).
    1 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当前博士后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1988]博管发字1号).
    2 张倩战等.高学历如何保证高诚信吗[N].中国信息报,2003年4月3日.
    1 清华大学博士后管理办公室.清华大学博士后制度二十年[J].新清华(网络版),2005年4月22日.
    2 岳国峰等.博士后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1 国家科委关于试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申请办法的通知((85)国科发干字第784号).
    2 国家科委关于印发《博士后研究人员管理工作暂行规定》的通知((86)国科发干字0155号).
    3 郎益夫等.完善博士后工作的几个问题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6.(4).
    4 刘军.具有战略眼光的竞争——我国博士后流动站的成功之路[OL].新华网.
    1 Diall Dillon.The postdoctoral system under the spotlight[J].EMBO report,2003,4(1).
    2 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博士后管理工作的通知(人发(1996)102号).
    1 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印发《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的通知(人发[2001]136号),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印发《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149号).
    2 邓芳等.在职人员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分析与思考[OL].http://pd.ghtc.cc.
    1 王建民.中国博士后制度的现状与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1.(3).
    1[英]米切尔·黑尧著,赵成根译.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112.
    2[英]迈克尔·希尔著,刘升华译.理解社会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20.
    1 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印发《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的通知(人发[2001]136号).
    2 人事部、财政部关于调整博士后日常经费标准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112号),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印发《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149号).
    3 刘丹华.试论中国博士后制度发展模式的转型[J].中国科技论坛,2004.(5).
    4 刘丹华.中国博士后制度的制度分析[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28.
    1 刘丹华.试论中国博士后制度发展模式的转型[J].中国科技论坛,2004.(5).
    2 广东省人事厅、广东省社会保险管理局关于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通知(粤人专[1999]31号).
    3 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人事局关于本市单位招收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参加社会保险若干问题的通知(沪劳保养[2002]3号).
    4 白春礼.探索中国特色博士后制度,建立创新的科研流动队伍[A].特别报道:博士后20年[N].科学时报,2005年10月21日.
    1[美]詹姆斯·W·费斯勒、唐纳德·F·凯特尔著,陈振明等译校.行政过程的政治——公共行政学新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61.
    2 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博士后招收对象问题的通知(人专发[1992]23号),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印发《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的通知(人发[2001]136号),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印发《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149号).
    1 庄子健等.中国博士后[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265.
    2 刘英楠.中科院六位青年博士后一致强调:“我们做博士后,为的就是科研”[A].特别报道:博士后20年[N].科学时报,2005年10月21日.
    1[美]拉雷·N·格斯顿著.朱子文译.公共政策的制定——程序和原理[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127-128.
    1 金锡华等.中美博士后制度的比较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
    2 易蓉蓉.欧阳钟灿——博士后改变人生轨迹[A].特别报道:博士后20年[N].科学时报,2005年10月21日.
    3 冯支越.中国博士后制度沿革及其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74.
    1 张乐.对接有盲点,空有凤凰巢——新增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叫停[N].中国改革报,2004年10月27日.
    2 张乐.对接有盲点,空有凤凰巢——新增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叫停[N].中国改革报,2004年10月27日.
    3[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著,张成福等译.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陶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3-34.
    1 方滨艳等.博士后绩效考核浅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5).
    2 吴传震.尴尬的博士后——中科院院士曾益新谈博士后制度改革[N].南方周末,2008年6月26日.
    1 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缘何成了“花瓶”[N].科技时报,2004年3月25日.
    2 武洁.鼓励自主创新,积极搭建平台——清华大学博士后工作成果丰硕[N].中国人事报,2008年4月7日.
    1 贺东等.从加州大学看美国博士后制度的特点[J].人才了望,2000.(12).
    2 贺东等.从加州大学看美国博士后制度的特点[J].人才了望,2000.(12).
    3 Pal,Leslie A.1992:174-175.Public Policy Analysis:An Introduction Scarborough,Ontario:Nelson Canada.转引自丘昌泰.公共政策:基础篇[M].台北:台湾巨流图书公司,2006:355.
    1[英]迈克尔·希尔著,刘升华译.理解社会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29.
    2 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思.丰裕社会(1958)[A],[美]杰伊·M.沙夫里茨等编,彭云望译.公共政策经典[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78.
    1 易蓉蓉.袁亚湘——初生牛犊不怕虎[A].特别报道:博士后20年[N].科学时报,2005年10月21日.
    2[美]德博拉·斯通著,顾建光译.政策悖论:政治决策中的艺术(修订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3.
    3 冯支越.中国博士后制度沿革及其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88.
    1[美]詹姆斯·W·费斯勒、唐纳德·F·凯特尔著,陈振明等译校.行政过程的政治——公共行政学新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2.
    2 赵凯农等.如何贯彻执行公共政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48.
    1[美]E.R.克鲁斯克等著,唐理斌等译.公共政策词典[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8.
    2[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著,曹沛霖等译.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291.
    3 博士后制度:高级人才育用的“特区”[N].人民日报,2005年10月21日.
    4[美]盖依·彼得斯著,顾丽梅等译.美国的公共政策——承诺与执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69-70.
    1 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关于印发《全国博士后管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通报》的通知(博管办[1994]8号).
    2[美]戴维·H·罗森布鲁姆、罗伯特·S·克拉夫丘克著,张成福等校译.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68.
    3[美]史蒂文·凯尔曼著,商正译.制定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119.
    4 邓小平文选(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41.
    1[美]盖依·彼得斯著,顾丽梅等译.美国的公共政策——承诺与执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214-215.
    2[美]盖依·彼得斯著,顾丽梅等译.美国的公共政策——承诺与执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215.
    3[日]药师寺泰藏著,张丹译.公共政策[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64.
    4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16.
    1[美]拉雷·N·格斯顿著,朱子文译.公共政策的制定——程序和原理[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103.
    2 芭芭拉·J·纳尔逊.公共政策与公共行政:综述[A],[美]罗伯特·古丁、汉斯—迪特尔·可林格曼主编,钟开斌等译.政治科学新手册(上、下册)[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813.
    3 姚海鹰.上海博士后公寓缘何遇冷?[N].21世纪人才报,2003年8月18日.
    4 姚云.中国博士后制度的发展与创新[J].教育研究,2006.(5).
    5[英]安德鲁·海伍德著,吴勇译.政治学核心概念[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43.
    1[美]多丽斯·A·格拉伯著,张熹珂译.沟通的力量——公共组织信息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16.
    2 袁振国.教育政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93-94.
    1[美]詹姆斯·W·费斯勒、唐纳德·F·凯特尔著,陈振明等译校.行政过程的政治——公共行政学新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58-359.
    2 吴定.公共政策辞典[M].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5:16.
    3 丘昌泰.公共政策:当代政策科学理论之研究[M].台北: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97:47.
    1[美]托马斯·R.戴伊著,鞠方安等译.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42.
    1 胡伟.政府过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375.
    2 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开展博士后制度二十周年纪念活动有关安排的通报(国人部发[2005]27号).
    1[美]菲利普·J·库珀等著,王巧玲等译.二十一世纪的公共行政:挑战与改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87.
    1[美]卡尔·帕顿/大卫·沙维奇著,孙兰芝等译.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第二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277-278.
    2[美]威廉·N.邓恩著,谢明等译.公共政策分析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434.
    1[美]托马斯·R.戴伊著,鞠方安等译.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03.
    2[美]拉雷·N·格斯顿著,朱子文译.公共政策的制定——程序和原理[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130.
    3 林水波、张世贤.公共政策[M].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5:323-324.
    4 张金马.公共政策分析:概念·过程·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49.
    5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09.
    1[美]弗兰克·费希尔著,吴爱民等译.公共政策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
    2[美]詹姆斯·P·莱斯特等著,陈恒钧译.公共政策演进研究途径[M].台北:学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1:130.
    3[美]菲利克斯·A·尼格罗、劳埃德·G·尼格罗著,郭晓来等译.公共行政学简明教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204.
    4[美]埃贡·G·古巴、伊冯娜·S·林肯著,秦霖等译.第四代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5.
    5[美]埃贡·G·古巴、伊冯娜·S·林肯著,秦霖等译.第四代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7.
    6[美]埃贡·G·古巴、伊冯娜·S·林肯著,秦霖等译.第四代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8.
    7[美]埃贡·G·古巴、伊冯娜·S·林肯著,秦霖等译.第四代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9.
    1[美]埃贡·G·古巴、伊冯娜·S·林肯著,秦霖等译.第四代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8.
    2[美]埃贡·G·古巴、伊冯娜·S·林肯著.秦霖等译.第四代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88-190.
    1[美]威廉·N.邓恩著,谢明等译.公共政策分析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62-363.
    1 Maresi Nerad and Joseph Cerny.Postdoctoral Patterns,Career Advancement,and Problems[J].Science,September 3,1999.
    2 Muhammad N Ghayur.Providing a setup and opportunities for better training of postdoctoral research fellows in an academic environment[J].J Postgrad Med April,2008,54(2).
    1[美]拉雷·N·格斯顿著,朱子文译.公共政策的制定——程序和原理[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130-131.
    2 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博士后管理工作的通知(人发(1996)102号).
    3 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关于进行博士后工作和流动站检查评估试点的函(博管办[1997]4号).
    1 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对博士后工作和博士后流动站进行检查评估的通知(博管发[1997]4号).
    2 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关于对博士后工作和博士后流动站检查评估具体实施办法的通知(博管办[1997]6号).
    1 博士后评估理论与技术研究课题组.深化评估理论与技术研究,完善发展博士后工作评估[J].中国博士后,2008.(2).
    2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评估办法(人社部发[2008]115号).
    1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开展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评估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函[2009]42号).
    2[美]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决策[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189-194.
    1[美]盖依·彼得斯著,顾丽梅等译.美国的公共政策——承诺与执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219.
    2[美]詹姆斯·P·莱斯特等著,陈恒钧译.公共政策演进研究途径[M].台北:学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1:136.
    1[美]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决策[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202.
    2[美]拉雷·N·格斯顿著,朱子文译.公共政策的制定——程序和原理[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132.
    3 博士后评估理论与技术研究课题组.深化评估理论与技术研究,完善发展博士后工作评估[J].中国博士后,2008.(2).
    4 A.H.米哈依诺夫等.科学交流与情报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0:47.
    1 杨晓蓉等.中国博士后工作评估的发展与未来[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5).
    2 吕东伟.在培养和使用发现更高级人才——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主任徐颂陶谈中国特色博士后制度[J].中国高等教育,2005.(20).
    3 博士后制度打造高级人才——访中组部副部长、人事部部长张柏林[N].人民日报,2005年11月1日.
    4 庄子健.完善资助制度,培育创新人才,努力开创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工作新局面——中国博士后科学基 金会第三届理事会工作报告[OL],2007年5月29日.http://www.chinapostdoctor.org.cn/lishihui/index.asp.
    1[美]盖依·彼得斯著,顾丽梅等译.美国的公共政策——承诺与执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219.
    2 E.R.House:Evaluating with Validity,p.121,Beverly Hill:sage,1980.转引自王骚.政策原理与政策分析[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205.
    1 陈谷纲等.博士后科研工作评估初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5).
    2[美]菲利普·J·库珀等著,王巧玲等译.二十一世纪的公共行政:挑战与改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89.
    3[美]弗朗西斯·C.福勒著,许庆豫译.教育政策学导论(第二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293.
    1 李允杰、丘昌泰.政策执行与评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47.
    2 吕东伟.在培养和使用发现更高级人才——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主任徐颂陶谈中国特色博士后制度[J].中国高等教育,2005.(20).
    1[美]弗兰克·费希尔著,吴爱民等译.公共政策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17.
    2 徐峰.政治参与发展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制定[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19.
    3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发布《关于开展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评估工作的通知》(人 社部函[2009]42号).
    1[美]多丽斯·A·格拉伯著,张熹珂译.沟通的力量——公共组织信息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09.
    2[法]H.法约尔著,周安华等译.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24.
    3[澳]欧文·E·休斯著,张成福等译.公共管理导论(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86.
    1 刘丹华.中国博士后制度的制度分析[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32.
    2[美]杰伊·M.沙夫里茨等编,彭云望译.公共政策经典[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61.
    3[美]詹姆斯·W·费斯勒、唐纳德·F·凯特尔著,陈振明等译校.行政过程的政治——公共行政学新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37.
    4 齐彬.中共大力清除腐败:成绩很大 也有尴尬[OL].中国新闻网,2009年7月2日.
    1[美]多丽斯·A·格拉伯著,张熹珂译.沟通的力量——公共组织信息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334.
    2[美]尼古拉斯·亨利著,张昕等译.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第八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59.
    3[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2.
    1 张倩战等.高学历如何保证高诚信吗[N].中国信息报,2003年4月3日.
    2 岳国峰等.博士后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1 陈立.美国博士后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J].比较教育研究,2003.(7).
    2 刘丹华.中国博士后制度的制度分析[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33.
    1[美]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等著,吴爱民等译.民治政府——美国政府与政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97.
    1 Preyanka Makadia.Rutgers University Postdocs Form a Union.Science,July 23,2009.http://biogs.sciencemag.org/scienceinsider/2009/07/rutgers-postdoc.html.
    2 杨卫.对博士后流动站管理的思考[N].科学时报,2009年2月17日.
    1 丘昌泰.公共政策:基础篇[M].台北:台湾巨流图书公司,2006:377.
    1 COSEPUP.Enhancing the Postdoctoral Experience for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A Guide for Postdoctoral Scholars,Advisers,Institutions,Funding Organizations,and Disciplinary Societies[R].Washington.DC:National Academy Press.2000:74.
    2 COSEPUP.Enhancing the Postdoctoral Experience for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A Guide for Postdoctoral Scholars, Advisers,Institutions,Funding Organizations,and Disciplinary Societies[R].Washington.DC:National Academy Press 2000:75-77.
    1 艾伦·威尔达夫斯基.政策分析的艺术(1979)[A],[美]杰伊·M.沙夫里茨等编,彭云望译.公共政策经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09.
    2[美]菲利普·J·库珀等著,王巧玲等译.二十一世纪的公共行政:挑战与改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92.
    1[美]詹姆斯·P·莱斯特等著,陈恒钧译.公共政策演进研究途径[M].台北:学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1:153.
    2 国家科委关于印发《博士后经费管理使用暂行规定》的通知((87)国科发干字0270号).
    3 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关于博士后研究人员住房房租标准问题的通知(博管办(1995)6号).
    1 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关于下达一九九五年度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名额问题的通知(博管办[1995]2号).
    2 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关于下达一九九八年度国家资助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名额分配方案的通知(博管办[1998]4号).
    1 国家科委关于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若干问题的通知((85)国科发干字第1187号).
    2 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当前博士后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1988]博管发字1号).
    3 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改变新设博士后流动站评审办法的通知([1989]博管发字3号).
    1[美]盖依·彼得斯著,顾丽梅等译.美国的公共政策——承诺与执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222.
    2[美]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决策[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211.
    1[美]阿维纳什·K·迪克西特著,刘元春译.经济政策的制定——交易成本政治学的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9.
    2[美]E.R.克鲁斯克等著,唐理斌等译.公共政策词典[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63.
    1[美]约翰·W·金登著,丁煌等译.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02.
    1[美]卡尔·帕顿/大卫·沙维奇著,孙兰芝等译.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第二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279.
    1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4.
    2[美]威廉·N.邓恩著,谢明等译.公共政策分析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7.
    1 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7.转引自王沪宁等.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15.
    2[英]安德鲁·海伍德著,吴勇译.政治学核心概念[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145.
    3[美]查尔斯·E·林德布洛姆著,朱国斌等译.政策制定过程[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150.
    4[美]多丽斯·A·格拉伯著,张熹珂译.沟通的力量——公共组织信息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29.
    1[美]R.H.奇尔科特著,高铦等译.比较政治学理论——新范式的探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298-299.
    2[美]戴维·L·维默等著,戴星翼等译.政策分析——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158.
    3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4.
    1[美]盖依·彼得斯著,顾丽梅等译.美国的公共政策——承诺与执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7.
    2[美]菲利克斯·A·尼格罗、劳埃德·G·尼格罗著,郭晓来等译.公共行政学简明教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166.
    3[苏]O.H.拉里切夫著,刁戌生等译.决策的科学与艺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17.
    4 万里.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A].万里文选[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21.
    1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1994年10月7日.
    2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7.
    3 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04年3月17日.
    4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N].经济日报.2005年10月25日.
    1 袁振国.教育政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394.
    2 庄子健等.中国博士后[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268.
    1 李光.现代思想库与科学决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99.
    1 诺顿·E·朗.权力和行政管理[A],彭和平等编译.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167.
    1[美]多丽斯·A·格拉伯著,张熹珂译.沟通的力量——公共组织信息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3.
    2 李纲等.公共政策内容分析方法:理论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97.
    3[美]拉雷·N·格斯顿著,朱子文译.公共政策的制定——程序和原理[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144.
    1 吴定.公兆政策辞典[M].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5:51.
    1 庄子健.完善资助制度,培育创新人才,努力开创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工作新局面——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第三届理事会工作报告[OL].http://www.chinapostdoctor.org.cn/lishihui/index.asp,2007年5月29日.
    2 吴定.公共政策辞典[M].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5:407.
    1 李政道.独具特色的中国博士后制度前程似锦[OL].科学网,2005年10月26日.
    1 中组部负责人就《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答记者问[OL].新华网,2009年1月7日.http://news.tsinghua.edu.cn.
    2 杜宇、刘宝森.中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逾31万博士后站招生人数逾5万[OL].新华网,2008年11月27日.
    1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2007.
    1 中组部负责人就《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答记者问[OL].新华网,2009年1月7日.http://news.tsinghua.edu.cn.
    2 刘丹华等.我国博士后人才国际化的若干思考——论经济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博士后国际交流[J].中国博士后,2008.(2).
    3 刘丹华等.我国博士后人才国际化的若干思考——论经济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博士后国际交流[J].中国博士后,2008.(2).
    1 Philippe Moguerou.Doctoral and Postdoctoral education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Europe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J].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2005,40(4).
    2 Maxine F.Singer.Enhancing the Postdoctoral Experience[J].Science and Technology,Fail,2000.
    3 Graduate Students and Postdoctorates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Fall 2004(NSF Publication 06-325).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Division of Science Resources Statistics:Arlington;2006.
    4 Philippe Moguerou.Doctoral and Postdoctoral education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Europe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J].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2005,40(4).
    5 Philippe Moguerou.Doctoral and Postdoctoral education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Europe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J].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2005,40(4).
    1 Sigma Xi,The Scientific Research Society.http://www.nber.org/~sewp/Davis_SurveyAnalysis20060201.pdf.
    1 梅进.2009年博士后最佳雇主排名颁布[N].科学时报,2009年2月26日.
    2 李政道.独具特色的中国博士后制度前程似锦[OL].科学网,2005年10月26日.
    1 刘英楠.铺就科学家成长“必由之路”——中科院博士后管理工作侧记[A].特别报道:博士后20年[N].科学时报,2005年10月21日.
    2 刘继荣.师资博士后制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7.(6).
    3 山东大学关于做好2007年教师招聘工作的通知(山大人字[2007]5号).
    1 西安交通大学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西交人[2007]41号).
    2 陈佳洱理事长在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OL].2007年5月29日,http://www.chinapostdoctor.org.cn/lishihui/index.asp.
    3 中山大学积极探索博士后制度改革取得良好成效[OL].2008年3月25日,http://www.moe.edu.cn(教育部网站).
    1.[美]查尔斯·E·林德布洛姆著,朱国斌等译.政策制定过程[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2.[美]查尔斯·E·林德布洛姆著,竺干威等译.决策过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3.[美]托马斯·R.戴伊著,罗清俊等译.公共政策新论(第九版)[M].台北:韦伯文化事业出版社,1999.
    4.[美]托马斯·R.戴伊著,鞠方安等译.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美]托马斯·R.戴伊著,彭勃等译.理解公共政策(第十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6.[美]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决策[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7.[美]赫伯特·西蒙著,杨砾等译.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有限理性说[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8.[美]赫伯特·西蒙著,杨砾等译.管理行为——管理组织决策过程的研究[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
    9.[美]赫伯特·西蒙著,李柱流等译.管理决策新科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10.[美]德博拉·斯通著,顾建光译.政策悖论:政治决策中的艺术(修订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1.[美]约翰·W·金登著,丁煌等译.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2.[美]威廉·N.邓恩著,谢明等译.公共政策分析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3.[美]卡尔·帕顿/大卫·沙维奇著,孙兰芝等译.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第二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14.[美]E.R.克鲁斯克等著,唐理斌等译.公共政策词典[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
    15.[美]史蒂文·凯尔曼著,商正译.制定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16.[美]斯图亚特·S·那格尔编著,林明等译.政策研究百科全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
    17.[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著,孙柏瑛等译.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8.[美]R.M.克朗著,陈东威译.系统分析和政策科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19.[美]拉雷·N·格斯顿著,朱子文译.公共政策的制定——程序和原理[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
    20.[美]P.E.穆迪著,朱美琪等译.决策——获得较佳决策的方法[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
    21.[美]Gerston,Larry N.著,张明贵译.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与原则[M].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5.
    22.[美]戴维·L·维默等著,戴星翼等译.政策分析——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23.[美]海伦·英格兰姆等编著,钟振明等译.新公共政策——民主制度下的公共政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24.[美]小约翰·B.科布著,李际等译.后现代公共政策——重塑宗教、文化、教育、性、阶级、种族、政治和经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5.[美]丹尼尔·W.布罗姆利著,陈郁等译.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6.[美]弗朗西斯·C.福勒著,许庆豫译.教育政策学导论(第二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27.[美]罗杰·J·沃恩/特里·E·巴斯著,沈崇麟译.科学决策方法——从社会科学研究到政策分析[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28.[美]阿维纳什·K·迪克西特著,刘元春译.经济政策的制定——交易成本政治学的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9.[美]G.M.格罗斯曼、E.赫尔普曼著,李增刚译.利益集团与贸易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0.[美]丹尼尔·豪斯曼、迈克尔·麦克弗森著,纪如曼等译.经济分析、道德哲学与公共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31.[美]科尼利厄斯·M·克温著,刘璟等译.规则制定——政府部门如何制定法规与政策(第三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32.[美]弗兰克·费希尔著,吴爱民等译.公共政策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3.[美]B·盖伊·彼得斯等编,顾建光译.公共政策工具:对公共管理工具的评价[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4.[美]盖依·彼得斯著,顾丽梅等译.美国的公共政策——承诺与执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5.[美]詹姆斯·P·莱斯特等著,陈恒钧译.公共政策演进研究途径[M].台北:学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1.
    36.[美]杰伊·M.沙夫里茨等编,彭云望译.公共政策经典[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7.[美]埃贡·G·古巴、伊冯娜·S·林肯著,秦霖等译.第四代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8.[美]保罗·A·萨巴蒂尔编,彭宗超等译.政策过程理论[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04.
    39.[美]理查德·宾厄姆等著,朱春奎等译.项目与政策评估——方法与应用(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40.[美]哈罗德·D.拉斯韦尔著,杨昌裕译.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41.[美]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社会的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42.[美]詹姆斯·M.布坎南等著,张定淮等译.原则政治,而非利益政治——通向非歧视性民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43.[美]戴维·伊斯顿著,王浦劬等译.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44.[美]R.H.奇尔科特著,高铦等译.比较政治学理论——新范式的探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45.[英]戴维·赫尔德著,燕继荣等译.民主的模式[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46.[美]多丽斯·A·格拉伯著,张熹珂译.沟通的力量——公共组织信息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47.[美]菲利普·J·库珀等著,王巧玲等译.二十一世纪的公共行政:挑战与改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8.[美]弗兰克·J·古德诺著,王元等译.政治与行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49.[美]史蒂文·卢克斯著,彭斌译.权力——一种激进的观点[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50.[美]丹尼斯·朗著,陆震纶等译.权力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51.[美]罗伯特·A·达尔著,王沪宁等译.现代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52.[美]戴维·伊斯顿著,马清槐译.政治体系:政治学状况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53.[美]阿尔蒙德,小鲍威尔著,朱曾汶等译.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展望[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54.[美]菲利普·库珀著,竺乾威等译.合同制管理——公共管理者面临的挑战与机遇[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55.[美]查尔斯·J·福克斯等著,楚艳红等译.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6.[美]查尔斯·E·林德布洛姆.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出版,1992.
    57.[美]戴维·约翰·法默尔著,吴琼译.公共行政的语言——官僚制、现代性和后现代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8.[美]费勒尔·海迪著,刘俊生译.比较公共行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9.[美]戴维·奥斯本等著,谭功荣等译.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0.[美]菲利克斯·A·尼格罗、劳埃德·G·尼格罗著,郭晓来等译.公共行政学简明教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61.[美]格林、沙皮罗著,徐湘林等译.理性选择理论的病变:政治学应用批判[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2.[美]杰克·普拉诺等著,胡杰译.政治学分析辞典[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63.[美]罗伯特·古丁、汉斯—迪特尔·可林格曼主编,钟开斌等译.政治科学新手册(上、下册)[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64.[美]约瑟夫·熊彼特著,吴良健译.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5.[美]尼古拉斯·亨利著,张昕等译.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第八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6.[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著,曹沛霖等译.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67.[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著,张成福等译.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8.[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69.[美]小威廉·T·格姆雷等著,俞沂暄译.官僚机构与民主——责任与绩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70.[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淇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71.[美]戴维·杜鲁门著,陈尧译.政治过程——政治利益与公共舆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72.[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73.[美]B·盖伊·彼得斯著,聂露等译.官僚政治(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74.[美]戴维·H·罗森布鲁姆、罗伯特·S·克拉夫丘克著,张成福等校译.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75.[美]詹姆斯·W·费斯勒、唐纳德·F·凯特尔著,陈振明等译校.行政过程的政治——公共行政学新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76.[美]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等著,吴爱民等译.民治政府——美国政府与政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77.[美]罗伯特·A.达尔著,周军华译.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自治与控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78.[美]珍妮特·V·登哈特等著,丁煌译.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9.[美]詹姆斯·M·布坎南、理查德·A·马斯格里夫.公共财政与公共选择:两种截然不同的国家观[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80.[美]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81.[美]罗伯特.B·登哈特著,扶松茂等译.公共组织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82.[美]B·盖伊·彼特斯著,吴爱明等译.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83.[英]米切尔·黑尧著,赵成根译.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84.[英]杰弗里·维克斯著,陈恢钦等译.判断的艺术——政策制定研究[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85.[英]H.K.科尔巴奇著,张毅等译.政策[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86.[英]迈克尔·希尔著,刘升华译.理解社会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87.[英]斯蒂芬·鲍尔著,王玉秋等译.政治与教育政策制定——政策社会学探索[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8.[英]斯蒂文·库克等著,邸东辉等译.制定管理决策教程(第二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89.[英]安德鲁·海伍德著,张立鹏译.政治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90.[英]洛克著,刘晓根译.政府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91.[英]大卫·马什、格里·斯托克著,景跃进等译.政治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第二版)[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92.[英]安德鲁·海伍德著,吴勇译.政治学核心概念[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93.[英]帕特里克·敦利威著,张庆东译.民主、官僚制与公共选择——政治科学中的经济学阐释[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94.[英]亚当·斯威夫特著,萧韶译.政治哲学导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95.[日]药师寺泰藏著,张丹译.公共政策[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
    96.[日]大岳秀夫著,傅禄永译.政策过程[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2.
    97.[日]矢野真和著,张晓鹏等译.高等教育的经济分析与政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98.[日]小林良彰著,杨永超译.公共选择[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
    99.[日]过中丰著,郝玉珍译.利益集团[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
    100.[以]叶海尔·德罗尔.逆境中的政策制定[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
    101.[以]阿耶·L.希尔曼著,王国华译.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政府的责任与局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02.[以]Dan E.Inbar等著,史明洁等译.教育政策基础[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03.[德]哈拉尔德·米勒著,郦红等译.文明的共存——对塞缪尔·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批判[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104.[德]马克斯·韦伯著,龙婧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105.[苏]0.H.拉里切夫著,刁戊生等译.决策的科学与艺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106.[加]迈克尔·豪利特、M·拉米什著,庞诗等译.公共政策研究:政策循环与政策子系统[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107.[韩]吴锡泓等编著,金东日译.政策学的主要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08.[澳]欧文·E·休斯著,张成福等译.公共管理导论(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丘昌泰.公共政策:当代政策科学理论之研究[岫.台北: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97.
    2.丘昌泰.公共政策:基础篇[M].台北:台湾巨流图书公司,2006.
    3.李允杰、丘昌泰.政策执行与评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林水波、张世贤.公共政策[M].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5.
    5.张世贤.公共政策析论[M].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6.
    6.张世贤.公共政策分析[M].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5.
    7.伍启元.公共政策[M].香港:商务印书馆,1989.
    8.朱志宏.公共政策[M].台北:三民书局,2006.
    9.吴定.公共政策辞典[M].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5.
    10.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1.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2.陈振明.公共管理前沿[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13.陈振明.政府再造——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述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4.张金马.公共政策分析:概念·过程·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5.谢明.政策分析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6.谢明.政策透视——政策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7.谢明.公共政策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8.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9.张国庆.公共政策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0.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1.严强.公共政策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2.严强、王强.公共政策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3.谢金林.公共政策的伦理基础[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
    24.金太军等.公共政策执行梗阻与消解[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25.张昕.公共政策与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6.徐家良.公共政策分析引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7.李由.中国转型期公共政策过程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8.宁骚.公共政策学案例精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9.冯静.公共政策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0.胡宁生.现代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的整体透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31.胡象明.政策与行政——过程及其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2.魏淑艳.中国公共政策转移研究[M].北京:东北大学出版社,2006.
    33.丁煌.政策执行阻滞机制及其防治对策——一项基于行为和制度的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4.莫勇波.公共政策执行中的政府执行力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5.貟杰等.公共政策评估: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6.周国雄.博弈:公共政策执行力与利益主体[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7.钱再见.现代公共政策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8.张骏生.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9.陈堂发.新闻媒体与微观政治——传媒在政府政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40.李纲等.公共政策内容分析方法:理论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41.魏姝.政策中的制度逻辑——美国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度基础[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2.刘雪明.政策运行过程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
    43.王骚.政策原理与政策分析[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44.赵凯农等.如何贯彻执行公共政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45.袁振国.教育政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46.袁振国.中国教育政策评论[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007.
    47.孙绵涛.教育政策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8.吴志宏.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9.孙效良.政策科学论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50.梁波.新时期中国公共政策制定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
    51.祁型雨.利益表达与整合——教育政策的决策模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2.刘丽霞.公共政策分析[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53.蒋云根.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5.
    54.周佳.教育政策执行研究——以进城就业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执行为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55.徐凌、张继.公共政策分析[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56.徐峰.政治参与发展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制定[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57.李光.现代思想库与科学决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58.诸大建.政策分析新模式[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59.公共政策与政府治理——复旦公共行政评论:第二辑[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60.岳经纶等.中国公共政策评论(第1卷)[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1.朴贞子等.政策形成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62.贠杰.公共政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
    63.樊钉.公共政策[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5.
    64.吴元其等.公共决策体制与政策分析[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3.
    65.宋锦洲.公共政策:概念、模型与应用[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5.
    66.陈富良.规则政策分析:规则均衡的视角[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67.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68.王沪宁等.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69.胡伟.政府过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70.俞可平.治理与善治[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71.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72.施雪华.政府权能理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73.李德顺.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74.张尧庭.信息与决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75.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76.彭和平等.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77.胡平仁.在权力和权利之间——公共政策学新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78.刘峰、舒绍福.中外行政决策体制比较[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
    79.张富.公共行政的价值向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80.人事部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办公室编印.博士后工作文件资料汇编[C],1999.
    8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博士后工作文件资料汇编(1985-2007)[C].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8.
    82.庄子健等.中国博士后[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83.冯支越.中国博士后制度沿革及其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84.符娟明、迟恩莲.国外研究生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85.岑建君.近距离观察美国教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1.俞家栋.中国博士后制度研究[D].中国社科院博士学位论文,2006.
    2.刘丹华.中国博士后制度的制度分析[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3.姜海坤.高等学校博士后工作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何勇涛.军队医学院校博士后研究人员出站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5.冯莹.技术创新视野下的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的功能定位[D].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6.邢新主.从论文视角看博士后制度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作用[D].西安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7.陈德均.信息不对称对对我国博士后工作的影响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8.第八届全国高校博士后管理工作研讨会论文集[Z].成都:2005.
    9.冯支越.对推进博士后制度创新的几点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5.(20).
    10.冯支越.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动机与能力之间关系的探讨[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高等教育管理专刊).
    11.冯支越.从CUSPEA项目到中国博士后制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12.冯支越.完善博士后科学基金管理的问题探析[J].中国软科学,2004.(3).
    13.冯支越.博士后在站的科研管理和评价方式的探讨[J].中国软科学,2003.(11).
    14.冯支越.创新博士后制度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J].中国人才,2005.(21).
    15.潘懋元.敢为天下先——在广东省博士后工作2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J].集美大学学报,2006.(2).
    16.刘丹华等.我国博士后人才国际化的若干思考——论经济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博士后国际交流[J].中国博士后,2008.(2).
    17.刘丹华等.我国博士后人员参加社会保险的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5).
    18.刘丹华.试论中国博士后制度发展模式的转型[J].中国科技论坛,2004.(5).
    19.姚云等.中国博士后制度:反思与前瞻[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5).
    20.姚云.中国博士后制度的发展与创新[J].教育研究,2006.(5).
    21.潘晨光等.美国的博士后制度[J].中国人才,2001.(7).
    22.潘晨光等.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博士后发展模式研究[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5.(4).
    23.纪子英等.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的创设、运作与改革[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5).
    24.孙建红.企业博士后制度视域中的校企合作途径探索[J].教育研究,2008.(3).
    25.周元敏.构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评价指标体系的认识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5.(5).
    26.周元敏.中外博士后制度的比较[J].现代大学教育,2006.(4).
    27.周元敏.浅析博士后流动站评价指标体系[J].现代大学教育,2004.(6).
    28.周元敏.对美国博士后制度的思考及启示[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2).
    29.庄毅.企业博士后:造就高级工程专家的成功之路[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4).
    30.方滨艳.加强博士后思想政治工作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1).
    31.方滨艳等.加强博士后工作与改善教师学缘结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2).
    32.方滨艳等.博士后绩效考核浅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5).
    33.陈谷纲等.试论中国博士后制度的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04.(11).
    34.陈谷纲等.博士后科研工作评估初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5).
    35.王建民.中国博士后制度的现状与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1.(3).
    36.金锡华等.中美博士后制度的比较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
    37.金锡华等.完善博士后工作运行机制探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1).
    38.赵娟娟.博士后的在站管理与评价方式初探[J].理工高教研究,2002.(6)
    39.赵娟娟.借鉴美日博士后制度促进我国博士后事业发展[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4).
    40.蓝国秋等.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科研工作的考核与评价方法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4).
    41.蓝国秋等.博士后研究人员绩效激励机制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
    42.黄飞跃等.发展企业博士后的理性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5.(5).
    43.黄飞跃等.管窥博士后工作自我评估的内涵与特征——兼议博士后研究人员的考核与评价[J].高等理科教育,2003.(6).
    44.崔峰等.加强博士后科研工作的管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8.(4).
    45.崔峰.关于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指标体系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3.(12).
    46.王可利等.论高等学校博士后聘用制改革[J].科学学研究,2004.(8)增刊.
    47.王可利等.论新时期博士后制度改革[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48.郎益夫等.完善博士后工作的几个问题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6.(4).
    49.郎益夫.应做好博士后研究人员出站科研成果评估工作[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2.(5).
    50.王云鹏等.对我国高等学校博士后工作管理制度存在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4).
    51.王云鹏等.我国博士后工作管理制度的主要特征及问题[J].中国研究生,2007.(1).
    52.祝伟.国外博士后角色与就业状况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8.(9).
    53.王启尧(中国驻旧金山总领馆教育组).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队伍及其博士后制度[J].世界教育信息,2004(1-2).
    54.陈立.美国博士后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J].比较教育研究,2003.(7).
    55.范德尚.美国博士后调查分析及其对中国博士后事业的借鉴意义[J].中国博士后,2007.(1).
    56.博士后评估理论与技术研究课题组.深化评估理论与技术研究,完善发展博士后工作评估[J].中国博士后,2008.(2).
    57.房欲飞.美国的博士后教育管理[J].中国研究生,2004.(4).
    58.赵玲等.博士后制度创新中的政府职能定位[J].中国行政管理,2007.(8).
    58.段异兵等.改善博士后工作环境的政府行为[J].科学学研究,2002.(3).
    60.王仁春.壮大企业博士后人员队伍,强化企业博士后工作管理[J].中国高教研究,2005.(5).
    61.顾美娟.对我国发展企业博士后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8.(5).
    62.杨晓蓉等.中国博士后工作评估的发展与未来[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5).
    63.胡微微.21世纪美国博士后教育发展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3).
    64.常志庆.博士后制度的发展模式及我国博士后制度的模式取向[J].科技创新导报,2008.(7).
    65.邓华宁.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缘何成“花瓶”[J].科技信息,2004.(4).
    66.袁志彬等.中科院博士后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政策建议[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10).
    67.朱志敏.完善博士后制度,造就创新人才——人事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司长侯福兴谈《博士后工作“十一五”规划》[J].中国人才,2006.(12)上半月号.
    68.周峰.独具特色,前程似锦:中国博士后制度实施二十年历程回哞[J].中国人才,2005.(11).
    69.吕东伟.在培养和使用发现更高级人才——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主任徐颂陶谈中国特色博士后制度[J].中国高等教育,2005.(20).
    70.蒋南平.我国博士后培养制度的分类及选择[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7.(4).
    71.衣秀侠.博士后就业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人才,2006.(9)上半月号.
    72.刘继荣.师资博士后制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7.(6).
    73.马玉杰等.完善博士后管理工作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6.(8).
    74.周德喜.浅议中国特色的博士后制度[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2).
    75.蔡立彬等.博士后工作站产学研联合机制研究[J].中国人才,2004.(9).
    76.赵丽宁等.市场经济体制下博士后工作的思考[J].高教探索,2002.(3).
    77.邓芳等.博士后考核评价工作的理性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4).
    78.沈捷等.博士后教育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0.(12).
    79.胡章萍.加快上海博士后研究体系建设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4.(11).
    80.张新明.企业博士后:产学研合作的新探索[J].江苏高教,1998.(5).
    81.刘冬.我国学位制度与博士后制度比较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5).
    82.邱志刚等.试论企业博士后工作中校企的合作[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7-8).
    83.章建跃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科研与高水平人才培养的中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8.(5).
    84.张彦秋.博士后研究人员的保险管理探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85.徐静.高校博士后管理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6).
    86.岳国峰等.博士后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87.杨祖轩等.博士后评估体系网络评估模块的开发[J].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07.(1).
    88.刘晓峻等.美国博士后教育制度概览[J].江苏高教,1996.(3).
    89.浙江大学研究生院.对企业博士后工作的认识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8.(3).
    90.冯文成.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中心[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1999.(5).
    91.蒋凯.中美博士后制度比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7.(2).
    92.李月梅等.做好博士后出站人员工作的几点认识[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4.(2).
    93.张京秋.办好博士后流动站,促进高层次人才的培养[J].江苏高教,1994.(3).
    94.张新明.企业博士后:产学研合作的新探索[J].江苏高教,1998.(5).
    95.张思佳.博士后管理中的深层思考[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8.(3).
    96.韩争胜.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促进博士后工作健康发展[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97.衣秀侠.完善博士后制度,培养创新型人才——从博士后制度看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挑战[J].中国人才,2007.(5).
    98.傅林.清华大学博士后自我管理组织的特色[J].人才开发,2006.(1).
    99.贺东等.从加州大学看美国博士后制度的特点[J].人才了望,2000.(12).
    100.彭玉生等.充分发挥博士后联谊会的积极作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2).
    101.何文炯等.博士后应尽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11).
    102.席秀海.企业博士后是加快产学研结合的有效形式[J].中国人才,2002.(5).
    103.丁向阳等.博士后制度:构筑我国高层次人才的高地[J].中国人才,2001.(7).
    104.连燕华等.中国博士后事业发展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1994.(2).
    105.张斯虹.我国博士后制度管理模式:问题与展望[J].高教探索,2005.(4).
    106.赵云霞.我国博士后制度二十年回顾[J].中国研究生,2006.(3).
    107.沈捷.知识创新与博士后资源开发[J].人才开发,2000.(12).
    108.王晓丹等.关于博士后公寓管理模式几个问题的探讨[J].高校后勤研究,2006.(5).
    109.柳卸林等.学术环境对博士后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J].科学学研究.2009.(1).
    110.吴传震.尴尬的博士后[N].南方周末,2008年6月26日.
    111.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缘何成了“花瓶”[N].科技时报,2004年3月25日.
    112.特别报道:博士后20年[N].科技时报,2005年10月21日.
    113.李政道.独具特色的中国博士后制度前程似锦[OL].科学网,2005年10月26日.
    114.温家宝在接见全国优秀博士后表彰大会代表时的讲话[OL].新华网,2005年10月21日.
    115.贺国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努力把博士后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全国优秀博士后表彰大会上的讲话[OL].新华网,2005年10月21日.
    116.张柏林.健全完善制度,造就创新人才,努力推进博士后事业新的发展——在全国优秀博士后表彰大会上的讲话[OL].新华网,2005年10月21日.
    117.张学忠.总结经验,改革创新,全面开创我国博士后事业新局面——在全国博士后工作会议 上的讲话[N].中国人事报,2001年4月20日.
    1 .Daniel Lerner and Harold D. Lasswell, The Policy Science: Recent Development in Scope and Method. Standford, CA: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1.
    
    2.Harold D. Lasswell, A Pre-view of Policy Science. New York: American Elsevier, 1971.
    
    3.Daniel C. McCool, Public Policy Theories, Models, and Concepts, Prentice-hall, Inc, 1995.
    
    4.James P. Lester, Joseph Stewart, Public Policy: An Evolutionary Approach, West Publishing Company, 1996.
    
    5. Anderson, James E. Public Policy Making: an Introduct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1997.
    
    6.Peter John, Analysis Public Policy, Wellington House, 1998.
    
    7.James p.Lester, Joseph Stewart,Jr.Public Policy:An Evolutionary Approach(2E)[M].Beijing: 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 , 2004.
    
    8.Jay M.Shafritz.Classics of Organization Theory(5E)[M].Beijing: 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2004.
    
    9.Jay M.Shafritz.Classics of Public Adaministration(4E)[M]. Beijing: 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 2004.
    
    10.Hughes, Owen E. Public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 :an introduction[M]. Beijing: 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 2003.
    
    11.Zumeta W. Extending the Academic Ladder: the Changing Quality and Value of Postdoctoral Study[M].Massachusetts: Lexington Books, 1984.
    
    12.COSEPUP.Enhancing the Postdoctoral Experience for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A Guide for Postdoctoral Scholars, Advisers, Institutions, Funding Organizations, and Disciplinary Societies[R].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2000.
    
    13.The National Academies.Committee on Policy Implications of International Graduate Students and Postdoctoral Scholars in the United States[M].Washington.D.C.:National Academy Press. 2005.
    14.Report of a Study Conducted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National Research Conucil.Postdoctoral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R].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ress. 1969.
    15.Yaling Xie.Inside the Fortress Besieged-will Chinese Life Sciences Postdoctorates in the United States Returned to China[D].The Philosophy Doctor Degree of the Faculities of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2007.
    
    16.Cavanaunh,Joanne P."The Postdoc's Plight"[J] Johns Hopkins Magazine,February 1999.
    
    17.Gerless S. Akerlind.Postdoctoral researchers:roles,functions and career prospects[J].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2005,24(1).
    
    18.Diall Dillon. The postdoctoral system under the spotlight[J].EMBO report,2003,4(1).
    
    19.Philippe Moguerou. Doctoral and Postdoctoral Education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urope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J].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2005,40(4).
    
    20.Muhammad N Ghayur.Providing a setup and opportunities for better training of postdoctoral research fellows in an academic environment[J].J Postgrad Med April,2008,54(2).
    
    21.AAU, Committee on Postdoc Education.Report and Recommendations[OL].March 31,1998,http://www.aau.edu/reports/PostdocRpt.html.
    
    22.Maresi Nerad and Joseph Cerny. Postdoctoral Patterns, Career Advancement, and Problems[J].Science, Sep 3,1999.
    
    23.Maxine F.Singer. Enhancing the U.S. Postdoctoral Experience[J].Science, Sep 22,2000.
    
    24.Maxine F.Singer. Enhancing the Postdoctoral Experience[J].Science and Technology, Fall,2000.
    
    25.University Pennsylvania Biomedical Postdoctoral Programs.Policies for Postdoctoral Appointments,Training and Education[OL]. http://www.med.upenn.edu/Postdoc.
    
    26.Joan F.Lorden & Sadis Matalon.Easing the Perils of the Postdoctoral Years[J].Change,January/February 2002.
    
    27.Brainard,Jeffrey.Postdoctoral Researchers Value Structured Training Over Pay[J].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April 15,2005.
    
    28.Benderly,Beryl Lieff.Not Your Father's Postdoctorate[J].Science April 29,2005.
    
    29.Stanley R.Graham,Ronald E.Fox.Postdoctoral Education for Professional Practice[J].American Psychologist,October 1991.
    
    30.Peter J. Zucker,Everett L.Worthington,Jr.Supervision of Interns and Postdoctoral Applicants for Licensure in University Counseling Centers[J].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1986,33(1).
    
    31.Alan E.Stewart,Elizabeth A.Stewart.Trends in Postdoctoral Education:Requirements for Licensure and Training Opportunities[J].Professional Psychology:Research and Practice, 1998,29(3).
    
    32.w.Gregory Keilin,Beverly E.Thorn.Examining the Balance of Internship Supply and Demand: 1999 Association of Psychology Postdoctoral and Internship Centers'Match Implications[J].Professional Psychology:Research and Practice,2000,31(3).
    33.Tushur Kanti Chakraborty.Government fellowships for postdoctoral studies abroad[J].Current Science,92(5).10 March 2007.
    34.Suzanne Prescott.The Value of Postdoctoral Institutes For Practitioners[J].Professional Psychology,Summer 1971.
    35.Ana F Zubieta.Reeognition and weak ties:is there a positive effect of postdoctoral position on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career development?[J].Research Evaluation,June 2009.
    36.John Fetzer.Postdoctorate in perpetuity and other issues[J]Anal Bioanal Chem,21 October 2005.
    37.Stndra K.Olson,Nancy E.Downing,P.Paul Heppner,James Pinkney.Is There Life After Graduate School?Coping With the Transition to Postdoctoral Employment[J].Professional Psychology:Research and Practice,1986,17(5).
    38.Molly Carnes,MD,MS.Increasing Sex and Ethnic/Racial Diversity of Researchers in Aging:Some Promising Strategies at the Postdoctoral Level[J].Education and Training,June 2006,54(6).
    1.李政道教授关于设立“科研流动站”的初步建议(一九八三年三月五日)
    2.李政道教授关于如何安排“博士后”科技青年的一些建议(一九八四年五月十六日)
    3.各时期全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管理协调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4.国家科委关于试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请办法的通知((85)国科发干字第784号)
    5.国家科委关于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若干问题的通知((85)国科发干字第1187号)
    6.国务院批转国家科委、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关于试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报告的通知(国发[1985]88号)
    7.国家科委关于印发《博士后研究人员管理工作暂行规定》的通知((86)国科发干字0155号)
    8.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试行条例((86)国科发干字0802号)
    9.国家科委、公安部关于博士后研究人员及其配偶、子女落户等问题的通知((86)国科发干字0398号)
    10.商业部、国家科委关于博士后研究人员配偶和子女商品供应的通知((86)商办字第8号)
    11.国家科委、国家教委关于博士后研究人员子女上学问题的通知((86)国科发干字0751号)
    12.国家科委关于放宽边远地区录用博士后研究人员条件等问题的通知((86)国科发干字0745 号)
    13.费孝通给国家教委的信(申请在北京大学设立社会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86年9月26日
    14.国家科委关于印发《博士后经费管理使用暂行规定》的通知((87)国科发干字0270号)
    15.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解决博士后研究人员配偶、子女属农村户口者生活补助问题的通知((1987)博管发字001号)
    16.中央职称改革领导小组转发全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管理协调委员会《关于博士后研究人员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和任职的原则意见》的通知(职改字(1987)33号)
    17.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做好博士后研究人员工作期满成果评定、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及工作分配的通知([1987]博管发字002号)
    18.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进一步明确博士后研究人员身份等问题的通知([1987]博管发字004号)
    19.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当前博士后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1988]博管发字1号)
    20.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调整部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招收博士后名额问题的通知([1987]博管发字006号)
    21.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批准北京大学等十一个单位新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通知([1988]博管发字4号)
    22.人事部、国家科委关于国家科委科技干部局划转人事部的通知(人字[1988]43号)
    23.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改进博士后科学基金评审办法的通知([1988]博管发字5号)
    24.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关于提高博士后研究人员日常经费标准的通知([1988]博管办字10号)
    25.人事部办公厅、国家教委办公厅关于变更博士后研究人员子女上学介绍信的通知(人办专[1988]2号)
    26.人事部、公安部关于变更博士后研究人员及其配偶、子女户口迁移介绍信的通知(人专发(1988)1号)
    27.人事部、商业部关于变更博士后研究人员配偶和子女商品供应关系介绍信的通知(人专发(1988)2号)
    28.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改变新设博士后流动站评审办法的通知((1989)博管发字3号)
    29.人事部关于博士后研究人员工资问题的通知(人专发[1989]2号)
    30.人事部、国家教委关于争取优秀留学博士回国做博士后的通知(人专发[1989]5号)
    31.人事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博士后工作的通知(人专发(1989)14号)
    32.人事部关于少数博士后研究人员出国逾期不归问题的通知(人专发[1989]16号)
    33.人事部关于博士后研究人员期满出站后分配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人专发[1989]17号)
    34.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改变新设博士后流动站评审办法的通知((1989)博管发字3号)
    35.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关于批准陈循等一百零九人获得博士后科学基金和修改基金评审办法等有关事项的通知(博管发(1990)2号)
    36.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新设博士后流动站申报和评审办法的通知(人专发[1990]5号)
    37.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在吉林省进行博士后工作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人专发[1990]7号)
    38.人事部、财政部关于调整博士后研究人员工资标准问题的通知(人薪发[1990]24号)
    39.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关于博士后研究人员招收计划等问题的通知([1991]博管办字8号)
    40.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批准北京大学等九十一个单位新设博士后流动站的通知(人专发[1991]11号)
    41.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批准北京大学等十三个单位在社会科学领域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的通知”(人专发[1992]18号)
    42.人事部关于博士后研究人员配偶借调有关问题的通知(人专发(1992)11号)
    43.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在部分省市进行博士后工作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人专发[1992]15号)
    44.人事部、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争取优秀留学博士回国做博士后的通知(人专发[1992]16号)
    45.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博士后招收对象问题的通知(人专发[1992]23号)
    46.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关于自筹经费招收博士后问题的通知(博管办[1993]1号)
    47.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关于颁发《博士后证书》的通知(博管办[1993]10号)
    48.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关于使用新的博士后进出站表格等问题的通知(博管办[1993]12号)
    49.国务院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小组、公安部、人事部、总政治部关于军队博士后流动站和现役军人博士后研究人员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1993)政联字第4号)
    50.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关于印发《“国氏”博士后奖励基金条例》的通知(中博基(1993)10号)
    51.人事部、财政部关于提高博士后日常经费标准的通知(人专发[1994]7号)
    52.人事部关于调整博士后管委会组成人员的通知(人专发[1994]2号)
    53.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关于提高博士后日常经费标准的实施办法和经费管理问题的通知(博管办[1994]11号)
    54.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关于印发《全国博士后管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通报》的通知(博管办[1994]8号)
    55.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增设博士后流动站申报办法等有关问题的通知(人专发[1994]9号)
    56.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关于批准建立上海宝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通知(博管办[1994]16号)
    57.人事部、劳动部、公安部关于解决博士后研究人员配偶流动期间工作安置等问题的通知(人专发[1994]22号)
    58.1994-2000年博士后工作发展规划(博管办[1994]8号)
    59.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关于提高博士后日常经费标准的实施办法和经费管理问题的通知(博管办[1994]11号)
    60.人事部关于博士后研究人员工资确定问题的通知(人薪发[1994]4号)
    61.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关于统一博士后研究报告书写格式的通知(博管办[1995]3号)
    62.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关于博士后研究人员住房房租标准问题的通知(博管办(1995)6号)
    63.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关于下达一九九五年度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名额问题的通知(博管办[1995]2号)
    64.人事部关于在江苏省进行博士后工作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人专发(1995)161号)
    65.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关于做好1996年度博士后招收工作的通知(博管办[1996]2号)
    66.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关于博士后进出站管理问题的通知(博管办[1996]8号)
    67.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博士后管理工作的通知(人发(1996)102号)
    68.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关于印发全国博士后管委会第十六次会议纪要的函(博管办[1996]12号)
    69.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关于印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条例》的通知(中博基(1996) 5号)
    70.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关于推动博士后管理工作办公自动化、信息化的通知(博管办[1997]2号)
    71.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关于进行博士后工作和流动站检查评估试点的函(博管办[1997]4号)
    72.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关于对博士后工作和博士后流动站检查评估具体实施办法的通知(博管办[1997]6号)
    73.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对博士后工作和博士后流动站进行检查评估的通知(博管发[1997]4号)
    74.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印发《企业博士后工作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博管发(1997)5号)
    75.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在四川省进行博士后工作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人发(1997)5号)
    76.人事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扩大企业博士后工作试点的通知(人发[1997]86号)
    77.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博士后流动站调整及有关问题的通知(人发[1997]126号)
    78.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关于加强对博士后研究人员思想品德素质进行考察的通知(博管办[1998]2号)
    79.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因学科调整增设和申请新设博士后流动站的通知(人发[1998]19号)
    80.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关于下达一九九八年度国家资助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名额分配方案的通知(博管办[1998]4号)
    81.人事部关于印发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人发[1998]67号)
    82.人事部、公安部关于使用人事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印章的通知(人发[1998]88号)
    83.人事部关于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办公室内设机构及编制调整的批复(人函[1998]129号)
    84.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在山东省进行博士后工作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的批复(人函[1998]149号)
    85.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在陕西省进行博士后工作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的批复(人函[1998]150号)
    86.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关于开展中韩博士后交流工作的通知(博管办[1999]2号)
    87.人事部关于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办公室职能的补充通知(人发[1999]6号)
    88.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在全国设立78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通知(人发[1999]10号)
    89。人事部关于同意设立北京海淀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批复(人函[1999]62号)
    90.人事部关于同意设立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批复(人函[1999]63号)
    91.人事部关于同意设立上海浦东新区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批复(人函[1999]64号)
    92.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印发《中国优秀博士后奖励规定》的通知(人发(1999)107号)
    93.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印发《关于积极开展企业博士后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人发[1999]127号)
    94.人事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变更博士后研究人员子女上学介绍信的通知(人办发[1999]21号)
    95.人事部关于在部分专业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申报工作的通知(人发[2000]83号)
    96.人事部关于印发张学忠部长、舒惠国副部长在全国博士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二○○一年五月九日)
    97.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调整博士后日常经费标准的通知(人发[2001]68号)
    98.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印发《博士后工作“十五”规划》的通知(人发[2001]82号)
    99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印发《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的通知(人发[2001]136号)
    100.人事部关于申请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有关事项的通知(人发[2002]27号)
    101.人事部关于调整全国博士后管委会组成人员的通知(人发[2002]40号)
    102.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开展博士后工作评估的通知》(国人部发[2005]10号)
    103.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开展博士后制度二十周年纪念活动有关安排的通报(国人部发[2005]27号)
    104.关于表彰全国优秀博士后、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博士后管理工作者的决定(国人部发(2005)81号)
    105.关于申报2005年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有关事项的通知(国人部发[2005]125号)
    106.人事部、财政部关于博士后研究人员工资待遇问题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89号)
    107.人事部、财政部关于调整博士后日常经费标准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112号)
    108.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印发《博士后工作“十一五”规划》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114号)
    109.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印发《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149号)
    110.关于浙江大学对博士后研究人员翟昕因抄袭他人论文作退站处理的情况通报(博管办[2007]5号)
    111.人事部关于撤消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等10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设站资格的通知(国人部发[2007]76号)
    112.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关于印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实施办法》的通知(中博基字[2007]05号)
    113.人事部关于开展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申报工作的通知(国人部发(2007)6号)
    114.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关于印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规定》的通知(中博基字[2008]1号)
    115.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关于开展博士后制度调查工作的通知(博管办[2008]12号)
    116.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关于开展企业博士后工作发展情况调查工作的通知(博管办[2008]13号)
    117.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评估办法》的通知(人社部发[2008]115号)
    118.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开展设立第七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申报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函[2008]266号)
    119.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关于对浙江大学贺海波剽窃他人论文及处理情况的通报(博管办(2009)3号)
    120.上海市人事局《关于建立上海市首批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的通知》(沪人(2004)126号)
    121.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人事局关于本市单位招收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参加社会保险若干问题的通知(沪劳保养[2002]3号)
    122.上海市人事局关于印发《上海市博士后管理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沪人(2007)239号)
    123.江苏省人事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管理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苏人通 [2008]286号)
    124.广东省人事厅、广东省社会保险管理局《关于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通知》(粤人专[1999]3l号)
    125.北京博士后联谊会章程
    126.西安交通大学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西交人[2007]41号)
    127.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管理工作实施办法(2008)
    128.浙江大学博士后管理工作实施办法(浙大发人[2006]53号)
    129.浙江大学博士后管理工作实施办法(浙大发人[2006]53号)
    130.山东大学关于做好2007年教师招聘工作的通知(山大人字[2007]5号)
    1.http://www.chinapostdoctor.org.cn(中国博士后)
    2.http://www.postdoc-china.com(博士后中国)
    3.http://162.105.138.207(北京大学图书馆)
    4.http://www.nlc.gov.cn(中国国家图书馆)
    5.http://www.mohrss.gov.cn.(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6.http://www.moe.edu.cn(教育部)
    7.http://www.most.gov.cn.(科学技术部)
    8.http://www.libnet.sh.cn(上海图书馆)
    9.http://www.21cnhr.gov.cn(21世纪人才网)
    10.http://www.aau.edu.(美国大学联合会)
    11.http://www.nationalpostdoc.org(全美博士后协会)
    12.http://nationalacademies.org(美国国家科学院)
    13.http://sites.nationalacademies.org/PGA/COSEPUP(美国科学、工程和公共政策委员会)
    14.http://www.faseb.org(美国实验生物协会)
    15.http://www.nsf.gov(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16.http://www.aamc.org(美国医科类院校协会)
    17.http://www.nih.gov(美国卫生研究所)
    18.http://postdoc.sigmaxi.org(美国希格玛赛博士后研究协会)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