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建国以来所见商周青铜器窖藏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解放後,青铜器窖藏的不断出土,尤其是周原地區湘江流域大批青铜器窖藏的重現天日,引起了人们的關注。但截至目前,還没有任何一部著作将解放後全國范圍内所發现的青铜器窖藏作为考察封象來進行整體上的研究。本文著重從宏觀上研究“窖藏”青铜器這一现象,運用個體考察和整體觀察相結合的方法,從共時和歷時的角度分别造行描寫和分析。全文共分七章:
     第一章“緒論”。對文中涉及的幾個概念造行了界定,對青铜窖藏造行了分類,回顧了青铜器窖藏研究已取得的成果,明確了本文的“青铜器窖藏研究”的研究對象、研究范圍、材料的選擇和處理和研究方法。
     第二至第五章,分为四個專题,分别为“商代青铜器窖藏研究”、“西周青铜器窖藏研究”、“東周青铜器窖藏研究(上)”和“東周青铜器窖藏研究(下)”,是從歷時的角度對青铜器窖藏進行(?)分。而每一章當中根據青铜器窖藏的出土情況,包含三節或四節,一般是分为“遼河流域”、“大小凌河流域”、“黄河流域”、“長江流域”等幾節,從共時的角度,對全國范圍内的青铜器窖藏進行地域(?)分。其中各個區域内再细化为若干較小的地域范圍,以便觀察其中所呈现出的青铜器窖藏群的规律。
     “東周青铜器窖藏研究”分为上、下兩章,是遵循了一般的青铜器(?)分惯例,将青铜鑄幣窖藏與一般的青铜器窖藏區分開來。
     在具體的寫作中,我们先對個體的青铜器窖藏從“埋藏的情況”、“出土器物的種類和鑄造時代”、“埋藏的時代”等方面造行描寫和分析。然後盡力结合青铜器窖藏的時代背景,分析判断出個别的、或铜器窖藏群的埋藏性質。
     第六章为“青铜器窖藏的比较研究”,分别:以時代为標準,考察同一時代下不同地域的铜器窖藏之間的異同及其所反映的歷史文化信息;以地域为標準,分析同一地域内不同時代的青铜器窖藏之間的異同及其所反映的歷史文化信息;按定點選取幾個地域,将青铜器窖藏與随葬铜器墓葬進行比较,分析其異同。
     第七章为“青铜器窖藏的歷史文化價值”。我们以为數最多的“保藏”類和“祭祀”類青铜器窖藏为考察對象,從以下幾個方面觀察其歷史文化價值:①窖藏出土的青铜器與歷史文化傳說;②窖藏出土的青铜器铭文为青铜器斷代、文字學、史學、法學、經濟學、譜牒學等學科提供的重要材料;③青铜器窖藏與民族文化史、禮制等。
     我們對收錄的建國以來所見的350余處商周青铜器窖藏,造行了多層次、多角度的描寫和分析,基本上完成了“建國以來所見商周铜器窖藏的研究”這一課题,并得出了初步的研究结論,主要有:青铜器窖藏的埋藏性質,誠如學者们已经指出的那樣,根據自身的埋藏環境、出土器物、埋藏的時代背景等等,可以分为不同的類别。即:祭祀類、保藏類和储藏類,各類窖藏自具特色。
     二、通過對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青铜器窖藏的描寫和分析,可以表明:似乎商人不太重视“窖藏”铜器;将青铜器“窖藏”起來造行祭祀,是三苗文化和巴文化的特有屬性;周人较为重視家族重器的“保護”和“藏匿”,因此,在特殊的背景下将其窖藏;金屬鑄幣作为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天生(?)能使得它非贵为禮器,但卻依然被人們所珍视。
     三、“去國”祭祀,產生了一類特殊的青铜器窖藏。
     四、青铜器窖藏在埋藏的方式、埋藏的器物、埋藏的背景和性質等褚多方面,體现出與陪葬铜器墓葬之間的差别,但同時二者又相辅相成,共同反映了當時的歷史文化面貌,以及中國古代光辉燦爛的青铜文化。
     五、通過對商周青铜器窖藏资料的初步分析,總結了青铜器窖藏和窖藏出土青铜器的幾個歷史文化價值:
     1.青铜器窖藏出土的器物,可以與上古神話傳說相係聯,为文化史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资料。
     2.窖藏出土的青铜器铭文为铜器断代提供了可靠的標尺,如我们在文中统計了31件年、月、月相、干支俱全的窖藏青铜器。
     3.窖藏出土的青铜器銘文,承载了商周時代的家族譜系、官司訴訟、土田交换等歷史信息,補充了傳世文献之不足。
     3.鄭國祭祀遺址的青铜器窖藏,可以與典籍中記载的社祀内容相對應,從而印證了傳世文献的相關内容。
     本課题對青铜器窖藏现象從整體上和宏觀上的考察、研究,這種思路和方法,開拓了青铜器窖藏研究的新视野,所得出的初步結論为青铜器窖藏這一现象的進一步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對歷史學、文化學以及先秦禮制等方面的研究亦不無參考價值。
After 1949, a large number of bronze vessels hoards were unearthed, especially in Zhou Yuan Region and Xiang Jiang drainage basin, and they have been concerning widely by the scholars..However, so far, there is no works which takes the bronze vessels hoards nationwide as a research object on general level, so we filled the gaps. By combining case study and micro visual study, it is described and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nchrony and diachrony. This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seven chapters.
     In chapter one, we reviewed the achievements in the field of bronze vessels hoards and defined the study object, research scope, the choice and process of material, related concepts and the types of bronze vessels hoards.
     Bronze vessels hoardsof Shang Dynasty, bronze vessels hoards of Western Chou dynasty, and Bronze vessels hoards of Eastern Chou dynasty (first,second)will be studied respectively from the diachronic angle in the next four chapters. Every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or four sec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nchron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ifferent distributions of the hoarding; they are Liao River drainage basin, Daling River drainage basin, Yellow River drainage basin and Yangtse River drainage basin, etc., and the above mentioned drainage basins are further divided into smaller areas to observe this phenomenon. And then it will be described and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of hoarding, the types and casting period of bronze vessel unearthed, the age of hoarding, etc. At the end of this dissertation, we will try to analyze and judge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hoarding by combining its historical context.
     The study object in chapter five is metal currency hoarding in Eastern Chou dynasty and the research method of this chapter is similar to the chapters mentioned above.By convention, we separate bronze metal currency from other bronze objects and take it as an independent chapter.
     In chapter seven,we foucs on comparing works.Time,area has been taken as a standard respectively.At the same time,we compare bronze vessels hoards with bronze vessels burials,of course,not each,but some.According these comparing works,we have obtained some ponderable conclusions.
     And the last chaper i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 of bronze vessels hoards"Taking the preservation ones and worship ones for examples is our best choice:①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ronze vessel hoards and myth legend;②the essential of bronze inscriptions to many branches of research.③bronze vessel hoards record some important information about culturology, ritual system,and so on.
     More than three hundred and fifty bronze vessels hoard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by us,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And we obtained some conclusions,such as:
     First,we confirm that bronze vessels hoards could be categorized into three sorts: preservation ones,worship ones, stockpile ones.
     Second,when comparing the distribution of bronze vessels hoards in different times,or different districts,we discover that:boarding bronze vessels were not exercised in the Shang dynasty,while exercised widely in the Zhou dynasty for securing bronze vessels.And boarding bronze vessels for worship is characterized by Ba and San Miao.
     Third,hoarding bronze vessels for worshiping has nothing with tomb as while as hoarding bronze vessels hoards for moving the capital to another place exists.
     Forth,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bronze vessels hoards and bronze vessels burials,such as "how""what""when""why", just like basic factors in a news report. We have to admit that they are complementing each other to construct the system of bronze vessels.
     Fifth,by analyzing Shang Zhou bronze vessel hoards, it is concluded that bronze vessel hoards has the following importa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s:The utensils unearthed in bronze vessel hoards have a relation with the myth legend in remote ancient times, so they provide the study of cultural history many precious material objects.
     1.The inscriptions on hoarded bronze vessel provide reliable scale for division of history, such as the thirty one pieces of hoarded bronze vessel mentioned above with the concrete date, phase of the moon, and sexagenary cycle on it.
     2.By analyzing the inscriptions on hoarded bronze vessel, we can find out the historical records of pedigree of a clan, law and economy of the day to fulfill the extent documents.
     3.The religious activities inscribed on the hoarded bronze vessels, discovered in Zheng religious sites, coincide with sacrificing to the god of land that recorded in ancient books, and verifies the facticity of the extent documents.
     4.By making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as a whole, this dissertation opens up a new field in bronze vessel hoarding research, and the preliminary results concluded form it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of bronze vessel hoarding. It also contributes a lot to the research of history, culturology and Pre-Qin's ritual system, etc.
引文
①江蘇盱眙南窯莊楚漢文物窖藏,南京博物院,姚(?),《文物》1982年第11期
    ①李海榮:《北方地區出土夏商周時期青铜器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①馬承源:《中國青铜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①馬承源:《中國青铜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②同上
    ①馬承源:《中國青銅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②器物圖来自馮家村窖藏的簡報,资料來源見附编。
    ①安金槐:再論鄭州商代青铜器窖藏坑的形制舆年代[J].《苹夏考古》1997年第1期.
    ②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鄭州商代铜器窖藏》[M].科學出版社,1999.
    ③同上.
    ④安金槐:再論鄭州商代青铜器窖藏坑的形制與年代[J].《華夏考古》1997年第1期.
    ①方酋生:從鄭州白家莊期商文化說到仲丁都(?)[J].《武漢大學學報》1997年第5期.
    ②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鄭州商代銅器窖藏》[M].科學出版社,1999.
    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鄭州商代铜器窖藏》[M].科學出版社,1999.
    ④同上.
    ⑤安金槐:再論鄭州商代青铜器窖藏坑的形制與年代[J].《華夏考古》1997年第1期.
    ①同上.
    ②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鄭州商代铜器窖藏》[M].科學出版社,1999.
    ③同上.
    ④同上.
    ①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河南安陽市殷墟劉家莊北地2008年發掘简報[J].《考古》2009年第7期.
    ①北京大學考古系商周组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禮泉朱馬嘴商代遺址試掘簡報》[J].《考古與文物》2000年第5期.
    ①牛世山:商代的羌方,《三代考古》(二)[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①、③臨沂文物收集组:山東蒼山(?)出土青铜器[J].《文物》1965年第7期.
    ②馬(?)倫 孔凡刚:山東沂水發现商代青銅器[J].《文物》1989年第11期.
    ③李纯一:《中國上古出土樂器综論》[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④陳荃有:《中國青銅樂鐘研究》[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9.
    ①李纯一:《中國上古出土樂器综論》[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①圖片来自窖藏簡報,资料來源見附编.
    ②石樱(?)文化館,榻绍舜:山西石樓羲牒會坪發现商代兵器[J].《文物》1974年第2期.
    ③林向:蜀酒探源——巴、蜀的“薩满式文化”研究之一[A].《南方民族考古》第一辑[C].1987.孫華:關於三星堆器物坑若干問题的辫證[J]《四川文物》1993年第4、5期;徐朝龍:三星堆“祭祀坑說”唱異——兼談魚(?)和杜宇之關係[J].《四川文物》1992年第5、6期.
    ①趙叢蒼:《城固、洋(?)铜器群综合研究》[J].《文博》1996年第4期.
    ①趟叢蒼:《城固、洋(?)铜器群综合研究》[J].《文博》1996年第4期.
    ①同上.
    ②王壽芝:陕西城固出土的商代青铜器[J].《文博》1992年5期;尹盛平:略論巴文化與巴族的遷徙[J].《文博》1992年5期;唐金裕等:漢水上游巴文化的探討[J].《文博》1984年創刊號;黄尚明,城固洋(?)商代青铜器群族屬再探[J].《考古與文物》2002年第5期;劉士莪、趙叢蒼:試論陕南城、洋地區與早蜀文化的關係[A].《三星堆與巴蜀文化》[C].巴蜀書社1993;趙叢蒼:城固洋(?)铜器群综合研究[J].《文博》1996年4期.
    ①向桃初:《湘江流域商周青铜文化研究》第11-12頁[M].北京:缐装書局,2008.
    ①傅聚良:長江中游地區商時期銅器窖藏研究[J].《中國歷史文物》2004年1期;
    向桃初:《湘江流域商周青铜文化研究》[M].北京:缐装書局,2008.
    ①向桃初:《湘江流域商周青铜文化研究》第415頁[M].北京:缐装書局,2008.
    ②傅聚良:長江中游地區商時期銅器窖藏研究[J].《中國歷史文物》2004年第1期.
    ①高至喜:中國南方出土商周銅鐃概論[A].《湖南考古輯刊》第二辑[C].嶽麓書社,1984.
    ①熊增瓏:試論大小凌河流域商周之際窖藏青铜器的歸屬[J].《文物春秋》2008年第6期.
    ②唐丽:從河南鄭州出土的商代前期青铜器談起[J].《文物》1973年第3期;晏琬:北京、遼寧出土铜器與周初的燕[J].《考古》1975年第5期
    ①李學勤:試論孤竹[J].《社會科學战缐》1983年第2期.
    ①羅西章:周原青铜器窖藏及有關間题的探討[J].《考古與文物》1988年第2期.
    ①羅西章:周原青铜器窖藏及有關間题的探討[J].《考古與文物》1988年第2期.
    ①羅西章:周原青铜器窖藏及有關間题的探討[J].《考古與文物》1988年第2期.
    ①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徐锡臺:岐山贺家村周墓發掘簡報[J].《考古與文物》1980年第1期.http://xy. eywedu. com/Humanitiesl/whzy011. htm
    ①丁乙:周原周原的建筑遗存和铜器窖藏[J].《考古》1982年第4期;羅西章:周原青铜器窖藏及有關間题的探討[J].《考古與文物》1988年第2期;曹璋:《周原遺址與西周铜器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①李學勤:談盂方鼎及其他[J].《文物》1997年第2期;李縉云:湖北蔪春新屋(?)青铜器窖藏[J].《收藏家》1998年第4期.
    ①向桃初:《湘江流域商周青铜文化研究》[M].北京:缐装書局,2008年.
    ①①李學勤:《中國古代歷史與文明:西周史與西周文明》第237頁[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②②俞偉超:早期中國的四大聯盟集團[A].《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3、14合期[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①河北省文物管理處:燕下都第23號遺址出土一批銅戈[J].《文物》1982年第8期.
    ①劉龍啟 李振奇:河北臨城柏暢城發现战國兵器[J].《文物》1988年第3期.
    ②同上。
    ③北京市文物管理處:北京市延慶(?)西撥子村窖藏銅器[J].《考古》1979年第3期.
    ①趙叢蒼 曹明檀:記雍城出土的一组春秋秦國铜泡[J].《考古與文物》1989年第1期.
    ①洛陽博物館 張(?):齊侯鋻銘文的新發現[J].《文物》1977年第3期.
    ①洛陽博物館:洛陽戰國糧倉試掘纪略[J].《文物》1981年第11期.
    ①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新鄭鄭國祭祀遺址》[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
    ①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
    ②馬世之:黄國的歷史與文化[J].《黄河文化》2007年第1期.
    ①李振光 劉曉燕:《齊鲁文博:山東省首届文物科學報告月文集》第357頁[M].濟南:齊鲁書社,2002年版;常興照 寧蔭堂:山东章丘出土青铜器述要兼谈相关问题[J].《文物》1986年第6期.
    ②李振光 劉晓燕:《齊鲁文博:山東省首届文物科學報告月文集》第357页[M].济南:齊魯書社,2002;常興照 寧蔭堂:山东章丘出土青铜器述要兼谈相关问题[J].《文物》1986年第6期.
    ①楊子范:山東太安發現的戰國銅器[J].《文物参考資料》1956年第6期.
    ②尹秀嬌:小邾國文化學術研封會综述[A].载《小邾國文化》[C].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
    ①馮漢冀:記四川彭(?)出土的铜器[J].《文物》1980年第2期.
    ②長陽(?)文化馆 張典維:湖北長陽(?)發現一件青铜鐘[J].《考古》1987年第7期.
    ①肖萝能:吳國青铜器的發展、特色與研究[A].《吴文化资源研究与开发》第97页[[C].高燮初编,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7.
    ①张國茂:安徽铜陵謝垅春秋铜器窖藏清理簡報[J].《東南文化》1990年第4期.
    ②蘇州博物館考古组:蘇州城東北發現東周銅器[J].《考古》1980年第8期.
    ①楊玉彬劉海超:安徽渦陽(?)出土的東周青铜器[J].《考古》2006年第9期.
    ①黄锡全:《先秦货幣研究》290頁[M].北京:中華書局,2001.
    ①郭建邦:河南襄城出土一批古代金幣[J].《文物》1986年第10期.
    ①張照:平顶山市大河磚(?)出土的方足布初探[J].《中原文物》1995年第3期.
    ①孔繁銀:曲阜董大城村發现一批蟻鼻钱[J].《文物》1982年第3期.
    ①楊锡章 劉一曼:殷墟考古七十年的主要收獲[J].《中原文物》1999年第2期.
    ①楊建華:燕山南北商周之際青銅器遺存的分群研究[J].《考古學報》2002年第2期.
    ①晏琬:北京、遼寧出土铜器與周初的燕[J].《考古》1975年第5期.
    ②同上.
    ①說铜器窖藏與周初的燕沒有聯(?),還有一個旁證,那就是西周時期北京及其附近的燕都境内,尚未發现銅器窖藏;而且以本文收錄的资料看,西周中期以前,燕國的宗親地區——周原也未發现有祭祀性質的銅器窖藏遗存,這恐怕也是姬姓周人的一個文化特徵。
    ②唐(?):從河南鄭州出土的商代前期青铜器談起[J].《文物》1973年第3期.
    ③晏琬:北京、遼寧出土铜器與周初的燕[J].《考古》1975年第5期.
    ④曹定云:殷代的“竹”和“孤竹”——從殷墟“婦好”墓石磬铭文論及遼寧喀左北洞铜器[J].《華夏考古》1988年第3期.
    ①傅聚良:湘江流域西周时期的铜器窖藏[J].《華夏考古》2007年第3期.
    ②向桃初:《湘江流域商周青铜文化研究》第392頁[M].北京:缐装書局,2008.
    ③同上.
    ④吴銘生:湖南東周時期越人墓葬的研究[A].《湖南考古輯刊》第5辑[C].《求索》增刊,1989.
    ①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三星堆祭祀坑》第438頁[M].文物出版社,1999.
    ②同上
    ③孫華:巴蜀文物(?)(?)[J].《文物》1989年第5期.
    ④同上.
    ①孫華:凸眼铜面像——蜀人的尊神燭龍和(?)装[N].《中國文物報》1992年5月24日;铜菱形饰——具有特别含義的眼睛[N].《中國文物報》1992年6月7日.
    ①李學勤:論史墙盤及其意義[J].《考古學報》1978年第2期.
    ①①李零:讀楊家村出土的虞(?)諸器[J].《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第3期.
    ②②轉引自王辉先生的文章,同③.
    ③王辉:(?)盤铭文笺釋[J].《考古與文物》2003年第3期.
    ④張懋镕 魏興興:一座(?)富的地下文庫——周原出土西周有铭青铜器综論[A].《吉金鑄國史——周原出土西周青铜器精粹》第26页[M].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北京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著: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①以上各篇論文的發表情況参見本文的“参考文献”部分.
    ②曹(?):散伯車父器與西周婚姻制度[J].载於《文物》2000年第3期.
    ①唐(?):從河南鄭州出土的商代前期青铜器談起[J].《文物》1973年第3期.
    ②晏琬:北京、遼寧出土铜器與周初的燕[J].《考古》1975年第5期.
    ①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新鄭鄭國祭祀遗址》[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
    安金槐:《中國考古》[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北京大學歷史學考古教研室商周組:商周考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
    寶(?)周原博物館:《北呂周人墓地》[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5.
    卜工:從灰坑的性質及用途說起[N].《中國文物報》2001年1月10日7版.
    陳全方:《周原與周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陳夢家:《西周铜器時代》[M].北京:中華書局,2004.
    陳佩芬:《夏商周青铜器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程平山主编:《夏商周历史与考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陳望衡:《獰厲之美-中國青铜(?)術》[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1.
    晁福林主编:《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杜勇、沈长云:《金文断代方法探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高至喜:《楚文化的南渐》[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
    郭寶钧:《商周銅器群综合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何浩:《楚(?)國研究》[M].武漢:武漢出版社,1989.
    何琳儀:《古幣叢考》[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
    李朝遠:《西周土地關係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李西興编:《陕西青铜器》[M].西安:陕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94.
    李學勤:《東周與秦代文明》[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李学勤:《缀古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李學勤主编:《西周史與西周文明》[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李学勤主编:《东周与秦代文明》[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李仲操:《西周年代》[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李學勤:《战國史與战國文明》[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李學勤:《春秋史與春秋文明》[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彭信威:《中國货幣史》[M].上海:上海群聯出版社,1954年;上海人民出版 社,1958.
    彭裕商:《西周青铜器年代综合研究》[M].成都:巴蜀害社,2003.
    裘锡圭:《古文字输集》[M].北京:中華害局,1992.
    容庚、张維持:《殷周青铜器通論》[M].科學出版社,1958年;文物出版社,1984.
    商承祚:《畏沙古物聞見記》[M].北京:中華害局,1996.
    陕西省博物館、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编:《陕西省博物館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具
    舍藏青铜器圖?)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0.
    陕西省博物館、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具舍编:《扶風齊家村青铜器群》[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3.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具舍、陕西省博物館:《陕西出土商周青銅》(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陕西省博物馆:《陕西出土商周青铜》(二)[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具舍、陕西省博物館《陕西出土商周青铜》(三)[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天津市屋史博物館编:《中國歷代货幣》[M].天津:楊柳青(?)社,1990.
    王毓銓:《我國古代货幣的起源和發展》[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修訂本
    《中國古代货幣的起源和發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文物出版社编辑:《中國青铜器》第四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7.
    文物出版社编辑:《中國青铜器》第五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7.
    吴镇烽:《金文人名匯编》[M].北京:中華害局,1988.
    蕭清:《中國古代货幣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徐中舒:《先秦史论稿·西周的衰亡》[M].成都:巴蜀书社1982.
    許倬雲:《西周史》(增訂本)[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關害店,1994.
    楊寬:《西周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楊寬:《戟國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
    尹盛平主编:《西周微氏家族青铜器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年。
    張洲:《周原環境與周文化》[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
    趟德馨: 《楚國的货幣》[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鄭家相:《中國古代货幣發展史》[M].北京:三聯害店,1958.
    周延良主编:《夏商周原始文化要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
    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增订版》[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
    朱活:《古钱新探》[M].濟南:齊鲁書社,1984.
    朱凰瀚:《古代中國青铜器》[M].天津:南阴大學出版社,1995.
    朱華:《三晉货幣》[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朱活: 《古錢新典》[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
    朱凤瀚:张荣明:《西周诸王年代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貝格立:中國畏江中游地匾的商代青铜禮器[J].《南方文物》1995年第1期;
    南方青铜器纹飾與新斡大洋洲墓的時代[A].《吴越地匾青铜器研究输文集》[C].雨木出版社(香港),1997;
    貝格立:畏江流域的铜器舆商代考古[A].羅泰主编《奇異的凸目》[C].巴蜀書社,2003.
    巴家雲:三星堆遺址所反映的蜀人一些宗教間题的研究[J].《四川文物》1989年“三星堆遺址研究專辑”
    巴家雲:三星堆一、二號坑的性質及其他[J].《文史(?)誌》1994年第1期.
    隙復澄、王辉:幾件铜器铭文中反映的西周中葉的土地交易[J].《遼海文物學刊》1986年2期.
    曹锦炎:關于先秦货幣铭文的若干間题[J].《中國錢幣》1992年4期。
    曹淑琴、殷璋璋:畏江流域早期甬鐘的(?)學分析[A].《文物與考古输集》[C].文物出版社,1986;
    曹淑琴、殷璋璋:早期甬鐘的匾、系、型研究[A].蘇秉琦主编《考古文化输集》第2集[C].文物出版社,1989;
    曹淑琴、殷璋璋:從青铜樂器的類型談中國南方青铜文化的相關間题[A].《南方民族考古》第二辑[C].四川科學出版社,1990.
    曹璋:周原西周铜器的分期[A].《考古學研究》(二)[C].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曹璋:周原的非姬姓家族舆虢氏家族[A].《陕西歷史博物館館刊》第七辑[C].三秦出版社,2000年
    曹璋:散伯卓父器與西周婚姻制度[J].《文物》2000年3期.
    曹學群:論湖廣地區的越文化與楊越的阴保[J].《南方文物》1993年3期.
    蔡運章、陳畏安:(?)國铜器及相關間題[J].《考古與文物》1983年6期.
    蔡運章:論商周畴期的金属稻量货幣[J].《中原文物》1987年3期.
    蔡運章:输商周時期的金属稱量货幣[J].《中原文物》1987年3期.
    蔡運章:西周货幣買力浅論-兼談西周物僵的若干問题[J].《中國錢幣》1989
    蔡運章:論虢仲其人-三門峡虢國墓地研究之一[J].《中原文物》1994年3期.
    晁福林:《(?)盤》斷代再議[J].《中原文物》1989年1期.
    隙公柔:記幾父壶、柞鐘及其同出的铜器[J].《考古》1962年2期.
    隙光:西周燕國文化初論[A].《中國考古學跨世纪反思》[C].香港:商務印害館,1999.
    隙萝家:西周铜器断代(一——六)[J].《考古學報》1956年1-4期.
    隙全方:周原遺址發掘综述[A].《中國考古學研究論集-纪念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周年》[C].三秦出版社,1987.
    隙全方:周原考古發掘記[J].《文物天地》1988年5期.
    隙全方:周原考古發掘的重大意羲[N].《中國文物報》1990年4月26日.
    隙星燦:窖穴和灰坑[N].《中國文物報》2000年7月12日3版.
    隙(?)丹、隙德安:試析三星堆商代一號坑的性質及有關間题[J].《四川文物》1987年第4期.
    陳(?)丹:論廣漢三星堆遺址的性質[J].《四川文物》1988年第4期。
    陳(?)丹:三星堆一、二號坑幾個間题的研究[J].《四川文物》1989年“三星堆遺址研究專辑”.
    陳(?)丹:廣漢三星堆一、二號坑雨個間题的探討[J].《文物》1989年第5期.
    杜逎松:青铜器的起源與西周青铜器[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8年2期.
    刁淑琴:北方出土的西周青铜甬鐘[J].《華夏考古》1998年3期.
    段渝:商代蜀國青铜雕像文化來源和功能之再探[J].《四川大學學報》1991年第2期.
    段渝:《關於長江文化研究的幾點思考[J].《東南文化》1992年第1期.
    段渝:蜀文化考古與夏商時代的蜀王國[J].《四川文物》1994年第1期.
    段渝:三星堆與巴蜀文化研究七十年[A].《三星堆與長江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及提要集[C].2003年10月
    丁乙:周原的建筑遺存和銅器窖藏[J].《考古》1982年4期.
    方建军:《兩周铜鎛综論》[J].《東南文化》,1994年1期.
    傅聚良:長江中游地區商時期铜器窖藏研究[J].《中國歷史文物》2004年1期.
    傅舉有:關於湖南古代越族史的幾個問题[A].《百越民族史論集》[C].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
    撫顺市博物館:遼寧撫顺市發现殷代青铜環首刀[J].《考古》1981年第2期.
    范小平:廣漢商代縱目青铜像研究[J].《四川文物》1989年“三星堆遺址研究專辑”
    范勇:試論早蜀文化的(?)源與族屬[A].《三星堆與巴蜀文化》[C].巴蜀書社,1993.
    高西省:從周原出土的三件銅器談西周铜器的装饰特色[J].《故宫文物月刊》第十四卷第四期,1996.
    高西省:扶風出土的西周巨型青铜爬龍及研究[J].《文博》1993年6期.
    高西省:周原青铜器概論[J].《故宫文物月刊》第十六卷第八期,1998.
    高至喜:中國南方出土商周銅鐃概論[A]. 《湖南考古輯刊》[C].第二輯,嶽麓書社,1984;
    高西省:論中國南方出土的商代青铜器[A].《中國考古學會第七次年會論文集》[C].文物出版社,1992.
    廣守川:遼寧大凌河流域的殷周青铜器[J].《遼海文物學刊》1996年第2期.
    郭大顺:遼河流域“北方式青铜器”的發现與研究[J].《内蒙古文物考古》1993年1、2期.
    郭克煜:(?)國歷史初探[J].《齊鲁學刊》1981年4期.
    郭克煜:微國史考略[J].《齊鲁學刊》1982年4期.
    胡昌鈺、蔡革:魚(?)考:也談三星堆遺址[J].《四川文物》1992年“三星堆古蜀文化研究專辑”
    何介钧:畏江中游原始文化初输[A].《湖南考古辑刊》[C].第二辑,嶽麓害社,1982;
    何介钧:湖南上周時期古文化的分匾探索[A].《湖南考古辑刊》[C].第三辑,嶽麓害社,1984;
    何介钧:古代越族的青铜文化[A].《湖南考古辑刊》[C].第四辑,嶽麓害社,1996;
    何介钧:試論湖南出土商代青铜器及商文化向南傅播的幾個間题[A].《中國商文
    化國隙學術封論舍論文集》[C].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
    胡留元,馮卓慧:金文判例-似匝[J].《法律科學》1982年1期.
    胡留元、馮卓慧:徒陕西金文看西周民法规范及民事訴訟制度[J].《考古舆文物》1983年6期.
    胡留元、馮卓慧:西周刖刑[J].《法律科學》1984年1期.
    何駑:畏江中游的文明進程[D].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01.
    黄盛璋:西周微家族窖藏铜器群初步研究[J].《社會科學戟缐》1978年3期.
    黄盛璋:(?)盉、鼎中“貯”舆“貯田”及其牵涉的西周田制間题[J].《文物》1981年9期.
    黄盛璋:扶風強家村新出西周铜器群與相關史寶之研究[A].《西周史研究》(《人文(?)志叢刊》第二輯)[C].1984.
    黄盛璋:從铜器銘刻試論西周曆法若干間题[A].《亚洲文明》第一集[C].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
    黄锡全:楚幣新探[J].《中國钱幣》1993年2期。
    黄锡全:燕刀“明”字新解[A].《北京建城3040年暨燕文明國隙學術研封會會議專辑》[C].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
    黄锡全:楚铜錢牌“見金”應讀“視金”[J].《中國錢幣》1999年2期;又見《安徽钱幣》1998年3期.
    黄锡全:三晋雨周小方足布的國別及有關問题初論[A].《中國钱幣输文集》第三辑中國金融出版社,1998.
    胡新生:異姓史官舆周代文化[J].《歷史研究》1994年3期(又見《歷史文化输集》,齊鲁害社,2000)..
    何志國:三星堆文化與巴蜀文化的關係[J].《四川文物》1997年第4期.
    來因:我國法律史上的一篇重要文(?)-西周青铜器“(?)匜”銘文[J].《法學(?)志》1981年2期.
    李安民:廣漢三星堆一、二號祭祀坑禮俗研究[J].《四川文物》1994年第4期.
    李朝遠:金文中所見土地交换關係的再探討[A].《上海博物館集刊》第六期[C].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李國梁:群舒故地出土的青铜器[A].《文物研究》第六輯[C].黄山書社,1990.
    李宏、孫英民:從周初青铜器看殷商遺民的流遷[J].《史學月刊》1999年6期.
    李家浩:战國货幣考(七篇)[A].中國钱幣學會成立十周年纪念文集[C].中國金融出版社,1992.
    李绍明:古蜀人的來源與族屬間题[A].《三星堆與巴蜀文化》[C].巴蜀書社,1993.
    李先登:試論周秦青铜文化在中國古代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A].《周秦文化研究》[C].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
    李學勤:西周中期青铜器的重要標尺-周原莊白、強家兩處青铜器窖藏的综合研
    究[J].《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1期,1979年(又見《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
    李學勤:青铜器與周原遺址[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2期(又見《新出青铜器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李學勤:西周金文中的土地轉讓[N].《光明日報》1983年11月30日(又見《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
    李學勤:試論董家村青铜器群[A].《新出青铜器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李學勤:《帝系》傳說與蜀文化[J].《四川文物》1992年“三星堆古蜀文化研究專輯”。
    李學勤:重論博山刀[A].《中國钱幣論文集》第三辑[C].中國金融出版社,1998.李雪山:師旂鼎銘與西周法制[J].《殷都學刊》1997年1期.
    李仲操:再論(?)盤年代、微宗國别-兼與黄盛璋同志商榷[J].《社舍科學战缐》1981年1期.
    李仲操:西周年代標尺的運用[A].《西周史論文集》(上)[C].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連劭名:《史(?)艋》铭文舆西周時代的正统史觀[J].《文博》1997年4期.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喀左(?)博物館:喀左和尚(?)墓地[J].《遼海文物學刊》1989年第2期.
    林甘泉:從西周土地關係的幾點新認識-讀岐山董家村出土铜器铭文[J].《文物》1976年5期.
    林向:三星堆遺址與殷商的西土:兼释殷墟卜辭中的“蜀”的地理位置[J].《四川文物》1989年“三星堆遺址研究尊辑”。
    林向:論古蜀文化匾:畏江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A].载《三星堆與巴蜀文化》[C].巴蜀害社,1993.林小安:三星堆商代器物坑探幽[J].《文物天地》1995年第3期.
    林淫:商文化青铜器與北方青铜器關係之再研究[A].《考古學文化输集》[C].文物出版社,1987.
    劉彬徽:楚金幣小議[A].载楊煦春主编《钱幣研究文選》,中國财政經濟出版社,1989.
    劉海年:(?)匝铭文及其所反映的西周刑制[J].《法學研究》1984年1期.
    劉桓:試說西周金文中關于井田的雨條史料[J].《人文(?)志》1993年4期.
    劉軍社:陕西寅(?)地區西周晨業考古概況及其相關間题[J].《晨業考古》1992年1期.
    劉啓益:微氏家族铜器與西周铜器断代[J].《考古》1978年5期。
    劉啓益:西周金文中月相詞語捂的解释[J].《歷史教學》1979年6期.
    劉啓益:伯(?)父盨銘與属王在位年数[J].《文物》1979年11期.劉啓益:西周金文中所見的周王后妃[J].《考古舆文物》1980年4期.
    劉啓益:西周康王時期铜器的初步清理[A].《出土文(?)研究》[C].文物出版社,1985.
    劉兽益:讀《論金文月相與西周王年》[A].後記《古文字研究》第十六辑[C].中華害局,1989.
    劉啓益:六年宰獸簋的畴代與西周紀年[A].《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C].中 華書局,2000.
    劉士莪:周原青铜器中所見的世官世族[A].《周秦文化研究》[C].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
    劉士莪、黄尚明:商周面具初探[J].《考古與文物》1993年6期.劉宗漢:“(?)比堂忻”布新考[J].《中國錢幣》1993年2期。
    廬遵成、胡智生:陕西地匾西周墓葬和窖藏出土的青铜禮器[A].《寶(?)(?)國墓地》
    羅西章:徙周原土地文物試输西周貨幣[J].《中國钱幣》1986年3期.
    羅西章:周原青铜器窖藏及有關間题的探討[J].《考古與文物》1988年2期(又見《周文化输集》,三秦出版社,1993)
    呂文(?):西周采邑制度述略[J].《歷史研究》1991年3期.
    呂文(?):西周王幾殷商遺民考略[A].《西周史输文集》(下)[C].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馬承源:西周金文中月相的研究[A].《王國維學術研究输集》(一)[C].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3.
    馬希仁:西周的土地買價[A].《中國文字》第九期[C].1984.
    孟昭永、趟立國:河北(?)(?)出土晚商青铜器[J].《考古》1994年第4期.
    鹿(?)靖:周原、周城地望考辨[A].《西周史研究》(《人文(?)志装刊》第二辑)[C].1984.
    彭適凡:赣江流域出土的商周铜鐃和甬鐘研究[J].《南方文物》1998年1期.
    龐永臣:(叢)叢自有華章在——紅山文化與濮赐西水坡遺存、三星堆文明之關聯[J].《文史(?)誌》2003年第2期.
    彭裕商:董家村裘(?)四器年代新探[A].《古文研究》第二十二輯[C].中華害局,2000.
    錢伯泉:從史(?)盤铭文談周武王伐淮夷[A].《文物研究》第二期[C].黄山書社,1986.
    邱登成:三星堆文化太陽崇拜浅說[J].《四川文物》2001年第2期.
    戚桂宴:董家村西周衡器断代[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舍科學版)1980年3期.
    戚桂宴:属王铜器断代周题[J].《文物》1981年第11期.
    裘锡圭:戰國貨幣考(十二篇)[J].《北京大學學報》1978年2期.
    屈小强、李殿之:從古蜀國人種談三星堆祭祀坑的年代[J].《文史(?)誌》1995年第1期.
    任周芳:寶(?)西周考古發现[A].《西周史研究》(《人文(?)志叢刊》第二辑)[C].1984.
    尚志儒:秦人青铜文化初探-由四宗西周青铜器的族屬談起[J].《文博》1984年八(?)刊號.
    沈畏雲:金文所見西周王室經濟[A].《西周史研究》(《人文雅志叢刊》第二辑)[C].1984.
    石永士、王素芳:燕國货幣的發现和研究[A].《中國钱幣論文集》第二辑[C].中國金融出版社,1992.
    宋治民:阴於蜀文化的有關間题[J].《考古舆文物》1983年第2期.
    孫華:(?)(?)名羲考:兼論(?)(?)舆蜀阴明氏的關係[J].《四川文物》1989年第5期.
    孫華:蜀人渊源考[J].《四川文物》1990年第4、5期.
    孫華:《三星堆器物坑研究筆記》(連载)[N].《中國文物報》1992年6-9月.
    孫華:關於三星堆器物若干間题的辩證[J].《四川文物》1993年第2期.
    孫智彬:三星堆遺址性質補證[J].《四川文物》1989年“三星堆遺址研究專辑”.
    拓古、間鼎:封灰坑的封論[J].《江漢考古》1995年3期.
    唐蘭:西周銅器斷代中的“康宫”間題[J].《考古學報》,1962年1期.
    唐蘭:西周铜器断代中的“康宫”間题[J].《考古學報》1962年1期(又見《唐蘭先生金文输集》,紫禁城出版社,1995).
    唐蘭:用青铜器铭文來研究西周史-(?)输寶(?)市近年發现的一批青铜器的重要歷
    史價值[附錄]伯(?)三器铭文的释文和考释》[J].《文物》1976年6期(又見《唐蘭先生金文論集》,紫禁城出版社,1995)
    唐雲明:試输商、西周時期的刖刑[J].《文物春秋》1989年4期.
    汪慶正:“半兩”考議[A].《上海博物館集刊》第六期[C].1992.
    王殿英:國寶毛公鼎的(?)桑[N].《中國文物報》1986年12月12日.
    王宏:論江漢流域西周時期的文化分匾[A].《湖北省考古學會論文選集》(2) [C].江漢考古增刊,1991.
    王辉:西周畿内地名小記[J].《考古舆文物》1985年3期.
    王晖:西周宗法制度新證[A].《陕西歷史博物館馆刊》第四辑[C].西北大學出版社,1997.
    王纪潮:三星堆縱目式青铜面具的人類學意羲[J].《四川文物》1994年第6期.
    王力之:周文化分區研究[D].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3年
    王明珂:西周吴國考[J].《大陸(?)志》第七十五卷第二期,1987.
    王明閣:徒金文中看西周土地王權所有制的燮化[A].《西周史研究》(《人文(?)志叢刊》第二辑)[C].1984.
    王培真:金文中所見西周世族的廑生和世襲[A].《西周史研究》[C].(《人文(?)志叢刊》第二辑,1984年)
    王人骢:談(?)盉、衔鼎铭所反映的西周田制[A].《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十六卷[C].1985.
    王玉哲:西周金文中的“貯”和土地關係[J].《南阴學報》1983年3期.
    魏勇娥:陕西周代青铜樂器初探[A].《西周史論文集》(上)[C].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鳥恩:殷至周初的北方青铜器[J].《考古學報》1985年第2期.
    吴浩坤:徒青铜器铭文看西周的戟爭[J].《學衍月刊》1991年12期.
    伍仕謙:微氏家族铜器群年代初探[A].《古文字研究》第五辑[C].中華害局,1981.
    吴(漢)漢:楚金幣研究[A].《楚文化研究输集》第一辑,荊楚害社,1987.
    吴怡:試析巴蜀青铜器上的鳥、魚、(?)、蛊((?))纹飾[J].《四川文物》1989年第5期.
    吴镇烽:陕西商周青铜器的出土與研究[J].《考古舆文物》1983年5.
    吴镇烽:陕西西周青铜器断代與分期研究[A].《中國考古學研究論集-纪念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周年》[C].三秦出版社,1987.
    熊卜發:湖北孝感地匾商周古文化調查[J].《考古》1988年4期.
    熊傅薪:湖南古越族青铜器概論[A].《中國考古學會第四次年舍输文集》[C].文物出版社,1985;
    熊傅薪、吴铭生合著:湖南商周青铜器的發现舆研究[A].《湖南省博物館阴館三十周年暨馬王堆漢墓發掘十五周年纪念文集[C].畏沙:1986.
    徐朝能:三星堆“祭祀坑說”唱異:兼談魚(?)和杜宇之關係[J].《四川文物》1992年第5、6期。
    夏含夷:西周之衰微[A].《盡心集-張政娘先生八十慶壽論文集》[C].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向桃初:湖南商代铜器新探[A].《四川大學考古專桨創建三十五周年纪念输文集》[C].四川大學出版社,1998;
    向桃初:湘江流域商周青铜文明研究的重要突破[J].《南方文物》2006年2期;
    向桃初:炭河(?)城址的發现與寧鄉铜器群再研究[J].《文物》2006年8期.
    肖先造:三星堆古文化、古城、古國遺址發现始末及其重大意羲[A].《殷商文明
    暨纪念三星堆遺址發现七十周年國隙學術研討會输文集》[C].北京:社舍科學文献出版社,2003.
    徐學害:關於三星堆出土青铜人面神像之探討[J].《四川文物》1989年“三星堆遺址研究專辑”.
    徐锡台:周原考古記[J].《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十二卷,1981.
    徐锡台:周原考古工作的主要收獲[J].《考古舆文物》1988年5/6期.
    徐锡台:周原贺家村周墓分期断代研究[A].《周秦文化研究》[C].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許玉林:速寧商周時期的青铜文化[A].《考古學文化输集》[C].文物出版社,1987.
    燕生束:關於地屠堆積和灰坑的幾個間题[J].《華夏考古》2008年1期.
    楊甫旺:古代巴蜀的虎崇拜[J].《四川文物》1994年第1期.
    楊寬:西周王朝公卿的官爵制度[A].《西周史研究》[C].(《人文(?)志装刊》第二辑),1984.
    楊建華:試論夏商時期燕山以南地區的文化格局[J].《北方文物》1999年第3期.
    楊寬:西周中央政權機(?)剖析[J].《歷史研究》1984年1期;《西周晚期禮器的燮化》(摘要)[A].
    楊寬:《周秦漢唐考古與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增刊)[C].1988.
    楊榮新:《巴蜀文化與歷史國際學術討論會综述》[J].《四川文物》1992年第4期.
    楊榮新:早期蜀文化與廣漢三星堆遺址[J].《四川文物》1989年“三星堆遺址研究專辑”.
    殷滌非:盧金與(?)幣[A].《古文字研究》第八辑,中華書局,1983.
    俞(?)超:關於楚文化發展的新探索[J].《江漢考古》1980年1期.
    俞(?)超:三星堆蜀文化與三苗文化的關係及其崇拜内容[J].《文物》1997年第5期.
    岳洪彬:殷墟青铜容器分期研究[A].《考古學辑刊》第15期[C].文物出版社,2004.
    張昌平:論殷墟時期南方的尊和鐃[A].《考古學辑刊》第15期[C].文物出版社,2004.
    張光明、贺傳芬:齊明刀考古發現與研究[A].《中國錢幣論文集》第三辑[C].中國金融出版社,1998.
    張頷:古幣文三释[A].《中國钱幣論文集》第二辑[C].中國金融出版社,1992.
    張懋镕:殷周青铜器埋藏意義考述[J].《文博》1985年5期.
    張懋镕:金文所見西周世族政治[J].《人文(?)志》1986年6期.
    張懋镕:周原铜器與西周世族(摘要)[A].《周原漢唐考古與文化國際學術會
    議論文集》(《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增刊)[C].1988.
    張壽來:“兩金”铜錢牌初探[J].《中國錢幣》1990年3期。
    張天恩:略說“陽燧”-被考古發现所忽略的一類铜器[N].《中國文物報》1997年7月27日.
    張振林:試論铜器铭文形式上的時代標記[A].《古文字研究》第五辑[C].中華書局,1981.
    趙伯雄:周人的先王崇拜[A].《西周史論文集》(下)[C].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趟殿增:《三星堆考古發现舆巴蜀古史研究》[J].《四川文物》1992年“三星堆古蜀文化研究專辑”.
    趟殿增:巴蜀文化幾個間题的探討[J].《文物》1987年第10期.
    趟殿增:從“眼睛”崇拜談“蜀”字的本羲舆起源——三星堆文明精神世界探索之一[J].《四川文物》1997年第3期.
    趟光賢:從裘衡褚器銘看西周的土地交易[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舍科學)1979年6期.
    趟匡苹等:“隘四化”與“賹六化”的理输研究[J].《中國钱幣》1993年2期。
    周世榮:湖南古代文化初探[A].《中國考古學舍第一次年會論文集[C].文物出版社,1980.
    周書燥、毛畏立:中商時期封四土的經營[J].《殷都學刊》2008年1期.
    周(?)榮:試输中國青铜货幣的起源[J].《故宫學術季刊》第四十卷第四期,1997.
    朱凰瀚:從周原出土青铜器看西周贵族家族[C].《南阴學報》1988年4期.
    朱亚蓉:試論三星堆眼形器的内涵[J].《四川文物》2002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